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13 01:35:09| 人氣7,21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山外有山:雲南易武老街 傳奇的茶街

 
書名:
山外有山:雲南易武老街 傳奇的茶街
 
作者:
張耀
以旅行為生活基調,不斷挑戰創意的攝影作家。視覺圖書的始作俑者。其生活及創作方式,有人稱他是「行走貴族」、「不在地的人」、「文學界的王家衛」,有人說他的書是「雅痞聖經」……。在海外,張耀已擁有一大批「咖啡迷」,他們收藏張耀每一時期的每一部作品。他說自己是拿照相機的作家。迄今已在海內外出版數十種圖文著作。一句「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或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信仰。八○年代在維也納生活,為歐洲多家著名報紙和雜誌撰寫、拍攝專輯作品。經年旅行世界各著名城市,撰寫一系列歐洲咖啡館文化的作品,並於維也納、格拉茲、薩爾斯堡及荷蘭阿姆斯特丹、香港、台北舉辦了數十次個人作品展。一九九七年起定居巴黎。

一九九五年在台北推出《打開咖啡館的門》、《咖啡地圖》,即掀起新人文影像風潮,以後以其特別的圖文創作方式,揭開一連串視覺性格化的「城市故事」:《黑白巴黎》、《彩色羅馬》、《東京·雨·十三度/上海77層樓》、《東京288小時》……,每本書,都變成一種時髦,都像一個紙上進行的電影。二○○○年在上海組建巴黎、上海張耀工作室。張耀工作室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激情的創作團隊,因一種理想而成立,整體構想是一個國際化的創作平台。集合了上海、巴黎兩地的專業編輯、設計人員,倡導世界主義與個人主義並行的創作主張。張耀作品:一九九九年與sony music合作推出第一本音樂CD影像書,《音樂咖啡地圖(一)·巴黎!巴黎!》。以《咖啡地圖》一書為線索,結合其全新攝影、文字,及親自挑選跨越古典、爵士、法文歌曲,穿插九八年底的巴黎街頭聲音,交織成前所未有的Cafe飄乎之旅。
 
二○○○年,跟Epson公司合作,推出全球首次無印刷,十種不同版本的數位單本圖書《七個錯城》,又創視覺表達的新形式。

二○○一年,《東京·雨·十三度/上海77層樓》,以全新的國際觀,強烈的視覺語言,寫照東方兩個最瘋狂、摩登的大都會生活。強烈的影像,再次引起「數位雙城記」的熱門話題。咖啡三部曲的高潮《叫咖啡的地方》,二○○二出版後,再度激起咖啡熱,其流暢而優雅的視覺語言,及更國際性的題材,創造了張耀最獨特深邃的Cafe世界。

二○○四年,在《巴黎的一天》,即是美好年代的一次呈現,濃縮了千百年來的無限優雅、前衛時尚以及文學記憶,是一部最貼近巴黎個性與主張的生活美學,張耀以獨特深邃的個人風格,劃出一條屬於巴黎、也屬於你最完美的享受路線。

二○○六年,《在奢華的盡頭》中,張耀以其獨到的眼光,精挑細選了歐洲十家大飯店,以感性優美的文字,配以一幀幀色彩飽滿、誘人目光的攝影圖片,娓娓道來每家飯店的身家故事、歷經的美麗與哀愁,串聯起來,儼如一段旖旎、浪漫的歐洲文化史。
 
一九六○年出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九三年旅居香港,擔任德國《攝影畫刊》亞洲記者,以及國際性雜誌特約攝影。以旅行為生活基調,不斷挑戰創意的攝影作家。視覺圖書的始作俑者。他說自己是拿照相機的作家。迄今已在海內外出版數十種圖文著作。一句「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或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信仰。一九九五年在台北推出《打開咖啡館的門》、《咖啡地圖》,即掀起新人文影像風潮。著有《咖啡地圖》、《打開咖啡館的門》、《叫咖啡的地方》、《百年夕陽紅》、《彩色羅馬》、《威尼斯進行式》、《巴黎的一天》⋯⋯等等。
 
內容介紹:
「熱愛普洱茶就是這樣雷鳴電閃,不由分說的,不可能討價還價的。」──張耀
走出關於咖啡的巴黎、走出杯盤喧鬧的香港、走出紙醉金迷的上海,好久不見的張耀,這次頭也不回,像個興奮的孩子,熱切切一頭闖入煙雲繚繞的雲南。鄰居無意間端來的一碗茶湯,召喚他走入西雙版納的荒山野莽,但真正讓他流連迂迴於一山深過一山的曠野林間,是盤根錯節、超然於世道變換的巨大古茶樹,是養育出氣勢磅礡大葉普洱的山川歲月,是從風光到破落的老寨子,是老寨子裡,經年累月任由大葉普洱沖刷的古老靈魂。

輾轉迂迴,「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或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張耀,一回首,竟栽進雲靄緲緲茶山裡、老寨中。
生於江南,南方頂尖的綠茶滲骨入髓浸淫著張耀的童年、青年時期,待得普洱風潮起,張耀其時已身在巴黎,遠望著風口浪尖上的普洱潮,繼續享受雨前龍井。直到兩年前,一杯盛在龍泉窯小杯的茶,將張耀繞進了普洱茶的旋渦深處。

「我想念普洱茶,想念那些曠野山崗上的大茶樹。」
張耀數度前往雲南茶山,親訪那曾經榮華、如今渺無人跡的古鎮、茶寨,走進茶農的家裡,喝茶。藉由全書五萬餘字、二百多張照片,昔日酗咖啡的張耀娓娓道出他的普洱思緒:「熱愛普洱茶就是這樣雷鳴電閃,不由分說的,不可能討價還價的。」
 
本書特色:
揭開普洱神秘面紗的第一本人文攝影專書,張耀走訪雲南茶山的紀錄。
 
目錄:
開卷無疑 你無法擦肩而過
第一回  七繞八彎,小路遙指困鹿山
第二回  普洱街頭,人民路上的兩重天
第三回  鑽進景邁的茫茫茶山,期待壯觀
插 曲  過?海而不入
第四回  過了攸樂山,過了猛侖,易武正山還有多遠?
第五回  走路爬山去麻黑
第六回  幾乎漏掉的易武老鎮
第七回  左擁蠻磚右攬莽枝,倚邦街遙遙在望
第八回  南糯山上的滿天星斗
第九回  迷惑人心的老班章,普洱茶的霸道和王道
 
作者序:開卷無疑你無法擦肩而過
從勐海南糯山飛回紙醉金迷的上海,還沒站穩,都市紅塵便撲面而來。
滿山茶樹的大葉小葉換成了摩天大廈,飄浮的白雲沒了,藍天沒了,蔥蔥的雨林換成了摩肩接踵的金屬玻璃。

黃浦江兩岸車流爭先恐後,耀眼的都是金色、銀色的光芒,但我的內心還在想念十多小時前的古茶山,半山老寨,各種層次的淺綠、鵝黃、墨青、湖藍、蒼翠。

那時,我們還坐在羅三家天臺上喝茶,周圍沒人,只有遠山、清風和大樹葉子的沙沙聲。
大都會的噪音高頻低頻一起襲來,人們腳步匆匆,眼光茫茫,臉上洋溢物質滿足的光彩,興致勃勃的渴望,什麼東西都略微誇張的,驚喜、生氣、失望、不安,或者無數焦慮。

就是看不到安靜。
更別說,「淡然」這兩個字了。
雖然在很多考究的茶室和沙龍裡,懸掛著鬥大的這兩個字,只是招牌,那些衣冠楚楚的茶客是做不到的。

在北京、上海、臺北、香港,一壺普洱陳茶要幾千、上萬元的頂級會所裡,可能會擺出清風徐徐,古色古香的場景,但是無論主人還是客人,離開這兩個字就更遠了。

我想念普洱茶,想念那些曠野山崗上的古茶樹。
那是真正的大樹,高大如兩、三層樓的大喬木,生長在雲南的雲霧深山,盤根錯節,數百年風吹不倒,不管世道變遷,被人哄搶還是被人遺棄,自顧自生長,在熱帶雨林中蔓延,無論出太陽、下暴雨,大茶樹的葉子都錚錚發亮。

還有那些蒼茫古奧、命運蹉跎的深邃大山——無量山、哀牢山、寧洱的困鹿山、瀾滄的景邁山、勐海的南糯山、布朗山老班章、巴達山,勐臘的蠻磚、莽枝茶山,還有橫貫倚邦山、易武山的塌陷茶馬古道。
那曾經榮華,令人唏噓,現在渺無人跡的嶍崆古鎮、莽枝大寨、革登老寨。

何止六大古茶山!
舊時雲南普洱府西雙版納的廣闊山區,平川盆地的「壩子」(雲貴高原上,丘陵間的狹小河谷平原,當地稱為「壩子」。)都是傣族人的果園和田地,高山上則處處原始森林和古茶樹、老茶園,百山都不止!

古話就說:「山外有山」。 山崖上屹立的普洱茶古樹,年復一年地噴吐新芽,並不在乎周圍興盛衰敗、潮起潮落,荒蕪成什麼樣子都無所謂。 這些偉大而頑強的生命,沉著古老,走著天長地久的軌跡,有的粗碩,有的精瘦,寵辱不驚,相比它們的悠遠,人世沉浮不過轉眼即逝的煙雲。

這樣的大茶樹,我以前不知道,這樣的普洱茶過去從來沒喝過。
過去的二、三十年,我好幾次跟普洱茶面對面,都失之交臂。
上世紀九〇年代,我住在回歸前的香港多年,在大小餐廳喝過無數香港人稱呼的「普洱茶」(現在恨不得給它加兩個引號)。

就是那種暗紅色,越泡顏色越黑,茶味卻不會濃釅的「普洱熟茶」,直到現在,海峽兩岸的大部分人仍然在喝這樣的「普洱茶」。它是經過人工堆放,加濕升溫發酵,用幾十天的人工加速老化,達到十數年陳茶氧化效果的普洱茶,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速酵茶」。

這是計劃經濟的七〇年代「勐海茶廠」的貢獻。
它有陳茶的顏色和近似的口感,但沒有陳年普洱的深厚和沉著回甘。按照骨董界的行話說,「這是做舊的茶。」
我那時以為這就是普洱茶的全部,但也沒把它當成真的茶,港人習慣的普洱+菊花(普菊),對我來講,只是平衡桌上生勐的海鮮,去油膩的飲料而已。

那時雖然不懂普洱,但我會喝茶,不過一向偏愛江南的頂尖綠茶——龍井、猴魁,誰叫我出生在上海呢。江南人的偏見根深蒂固,即使走遍了世界也沒用,它妨礙了我對普洱茶的進一步認識。後來我去過雲南大理和麗江多次,也沒跟普洱茶產生火花,等到港臺興起普洱陳茶旋風,搶買紅印、綠印同慶號茶餅的時候,我已經回歐洲了。
 
住在巴黎,遠望著這股普洱熱潮,覺得就像黃花梨家具熱,一陣風的炒作而已,我還是享受自己的雨前龍井和太平猴魁。還有臺灣朋友寄我的凍頂烏龍。 到上海開了工作室,我依然保持對茶的細膩偏好,每年春天跑到杭州龍井住下,等著品嘗獅子峰茶農摘下來的春芽,清明太早,谷雨之前正好,買回去就喝一年。

對猴魁的喜愛,源於我這十年浸潤在古徽州的大書裡,經常沉湎在黃山周圍的古村。我驚嘆它的碧綠,葉片站在水裡,就像冉冉升起的一棵翠樹,太嫩了。

我買茶,都在茶農家裡,我不太相信這幾年的大陸茶莊。
後來,還迷過一陣江西瑤里的高山「崖玉」茶。

仍然跟普洱茶無緣。
這幾年,周圍喝普洱茶的人不少,我看見他們樂呵呵地圍著花梨木的茶臺,大罐小壺熱水澆洗,不亦樂乎,總是清高一笑,我是江南人,對這樣黑乎乎的茶不感興趣。

覺得他們也不懂茶,只是湊熱鬧,趕時髦而已。
二〇〇六年,普洱茶熱到巔峰,身邊許多人,做生意的、搞文化的、弄地產炒股票的,都前仆後繼地趕去雲南收茶,想做茶葉生意了,我就更對此敬而遠之了。

無論在上海、香港、臺北或者巴黎,我都屬於孤僻一族,大隱于市,安享都會人群當中的寂寞,近乎偏執。
最怕湊熱鬧,或者隨時被人打電話。我十多年沒名片,不看電郵,也沒有手機。
我生活在大都會,卻能很幸運地脫離群眾,獨來獨往,什麼周年聚會、邀約、派對、吃飯喝酒、年度評獎……一概婉言謝絕,寧可一個人晃蕩、懶散、寫作拍照,與喧鬧的世界,包括文化圈、媒體圈統統隔絕,連助理的電話有時也記不得。

這樣的生活,讓我遠離了風口浪尖上的普洱茶。
偶爾喝過幾次普洱茶,也印象不深,總覺得茶館老闆講故事神乎其神。
另一方面,我的綠茶享受之路卻越走越窄,親眼在龍井的有機茶園裡,見過地上丟了殺蟲劑的小包,再鮮嫩的龍井也不能喝了。
普天之下,哪裡還找得到乾淨、自然的好茶呢???
直到兩年前,社區的鄰居給我打電話,叫我去看看四扇骨董格扇門,順便喝茶。
平時,我跟他隔開三排小別墅,就像隔開半個世界,但有人叫你喝茶,不能不去。

喝什麼茶,沒想過。
開門飄出一股茶香,鄰居女主人在茶臺上熱氣騰騰地沖水洗壺、再沖水、洗茶,說實在,喝茶真是一項浪費水的事情。 龍泉窯的小杯,茶水青中帶黃,邊上泛出黃金般光澤,一飲而下,爽到丹田深處。

「什麼茶?」我暗暗一驚。
「大葉普洱生茶。」這是我頭一次聽到的名稱,「易武山的古樹茶。」
「哦!」我又喝了一杯,在舌下停留片刻,接下來兩個小時,嘴裡都是甜甜的。這對仁兄夫婦平時忙大生意,深信藏傳佛教,又喜歡收藏,前幾年沒少往雲南山裡跑,這段時間閑下來,就白天黑夜雲蒸霧繞,搬出幾年裡收的普洱茶大喝特喝起來。

他們這一下也把我繞進了普洱茶的漩渦深處。
跟平時一壺香茗,看書寫字的清閒完全不同。他們喝普洱茶從早到晚不停,呼朋喚友,無論在公司還是家裡,談事情、海闊天空聊天、討論字畫骨董、園林設計、大罵社會不公、世道不仁,或者商榷開發專案、承包電視頻道……無論請客吃鮑魚,還是回家青菜白粥,都要喝茶,一天要換七、八種茶。

連續喝了幾個月,他們還能變戲法一樣拿出新花樣。普洱茶的「水」真深!
除了陳年老茶,喝的全是散裝的曬青毛茶(原始綠茶狀態,未經發酵的生茶),大葉、小葉,還有一根根卷成辮子狀的古樹茶,長達二十公分的巨大黃葉普洱,一片片單獨地卷起,用線紮緊,要用鐵壺煮來喝。

每天直喝到有茶水滔天之感,大杯小杯,浩浩蕩蕩,沖刷身心每一個角落。記住,不是滋潤,不是洗滌,而是沖刷! 喝到大汗淋漓,深更半夜,還神清目爽,談鋒健碩,但並不影響睡覺,倒頭就能入睡。

第二天眼睛一睜,手又伸過去摸茶壺了。
這樣如癡如醉的喝茶經驗,我從來沒有過,也從未體驗過這麼強大的茶力。只有長在森林大山上的古樹普洱茶,才能讓人一天喝到晚,喝到不思飲食,靈感紛飛,但決不躁動,內心深處是非常安定、清晰的。

甚至喝到物我兩忘,超然世外。
這並不在於喝茶的空間,也無關茶壺或水的品質,或者泡茶人之美,方式之典雅,而僅僅在於茶本身。二十年、五十年的珍貴陳茶,當然意味綿綿,後勁十足。但二〇〇六年,甚至今年的大樹曬青生茶,照樣入口就讓你心醉神迷。

跟大面積密集種植的臺地茶不同,這些普洱茶大樹生在崇山峻嶺,跟藤蔓灌木糾纏了百年,依然高出一頭,搶到陽光,它們是熱帶雨林得天獨厚的寵兒,無論成林,還是單獨生長,都有強旺的生命力。六、七百年的古茶樹到處都有,千年的茶樹王,也是數不過來的!

還有什麼茶,你能說它們每棵都不一樣!只有大樹普洱茶。
以前品茶,再好的茶也只是點綴、配角,但這些普洱茶不一樣,本身就是主體。它先聲奪人,影響我們,主導我們的情緒、節奏,它震撼靈魂深處,催眠我們,讓人氣定神閑,它可以把我們推入禪定的空靈。
也可以讓我們深醉。

什麼樣的山川、歲月,才會養育出如此強烈而綿厚,大氣磅礴的茶。
這幾十年走遍了東方西方,領略無數山水,沒想到在中國南方的深山老林,還留下了這樣一片人類文明和大自然交融的茶山遺產。 成千上萬的大茶樹,野生的或是古人栽培的,然後被遺忘、丟棄在天地之間,自生自滅,頑強活到今天,是世界級的奇跡。


我必須去雲南,爬山越嶺,親眼看看,摸一摸這些古老而壯觀的生命。
雖然這樣,我要放下手裡琢磨了十年的徽州大書。沒關係,它已經等了十年,再等兩年又如何。徽州的文明巔峰不在乎兩年(這個念頭,在我喝下第一口大樹茶就想到了)。
熱愛普洱茶就是這樣雷鳴電閃,不由分說,不可能討價還價的。
 
喝茶會醉:第五回 走路爬山去麻黑
當地茶農和茶商坐在摩托車、吉普車揚塵奔馳在易武山的大小各寨, 我選擇了走路、爬山,去體驗著名的麻黑寨子的森林環境。

可惜當年的茶馬古道走不通了……
半路上卻到了落水洞寨, 高家三代茶農的故事。
易武鎮的早上昏昏欲睡,雖然太陽強烈,做茶的人鬧忙,其他的人懶散。小雞小狗在街上緩緩來去,菜場裡人也不多,唯一晃來晃去的人影是曬茶葉的。

小鎮是典型的熱帶感覺,大家看見陽光都怕怕的,包頭包手的,只有茶葉喜歡曬。
在菜場邊上小攤吃了當地米線,回客棧準備出發,來了二、三個山上寨子的茶農兜售茶葉:「彎弓寨的老樹茶,要不要?」
「真的彎弓寨呵,多少錢一斤?」老闆娘半信半疑。
「四百,今年都這個價。」
「茶樣呢?」
「沒帶,你們上去看,到寨子裡去看!」
「沒茶樣說什麼,誰跑那麼遠。」老闆娘甩甩手出去,小夥子聳聳肩去了下一家。
我們出了鎮子,一路上謝絕很多載客的邀請,「就十塊錢!」當地人想不通,為什麼我們在大太陽下面走路,有摩托不坐,寧可爬山去麻黑。

「很遠,你們走不動的!」新開的山路上,來回奔馳著茶農的摩托車、皮卡車,越野車,有的拉茶,有的空著,反正沒人走路。我們外鄉人對他們屬於怪物,還背了不少攝影器材。

我們就要走路,才看得清楚、真切,易武的古茶樹到底長在哪?
沒出鎮子多遠,就看見山谷裡三面的梯地灌木茶園,看上去也就十來年光景。
也許都是「易武茶」復活的結果,沿著山路往前走,發現在大路下方十多公尺的坡底,隱約可見一條古代的石板路。

下坡細看,果然是茶馬古道的遺跡,看石板的磨損和塌陷痕跡,可能有兩三百年歷史,這跟易武茶山的崛起大致吻合。石板大小不一,高高低低向前,長了很多茅草,有的上面還看得到馬蹄踐踏的深痕,我們沿著石板路走了七、八分鐘,路就沒了,前面被開成田地了。

易武茶山,在六大茶山的最東面,也是南端,慢撤老街在易武街的北面。從易武山最東端的寨子——颳風寨過去,就是老撾的原始森林了。

易武茶山是南北走向,略微偏東,包括倮德、曼乃、張家彎老寨、彎弓大寨、慢撤、麻黑、易比等村鎮成長條狀,海拔在九百至一千三百公尺之間,小山坡起伏,但地勢不陡。

進山的路上小寨很多,村裡都是漢人風格的建築,易武茶山過去號稱「石屏漢人的殖民地」,除了少數寨子還有哈尼族、佤族、香堂人(漢化的彝族),以及回族移民外,大部分村寨都是晚清來自紅河州石屏的移民或茶商。
石屏城很有來歷,原本是彝族人地盤,明朝朱元璋派兵入滇,允許軍隊帶家屬戍邊,石屏漢人驟增,雖然條件艱苦,但明軍後代大都勤奮,明清兩朝出過一個狀元、十七個翰林、七十多個進士,還有「屏商」一說。大部分往六大茶山跑,經營鹽和茶葉,消息靈通。

在乾隆-道光年間,他們最早得知慢撤-易武茶山需要人手,捷足先登,攜家帶口到這一帶落戶,開山種茶。易武鎮周圍的古茶園,大都這時開發,在六茶山中算年輕,現在都跟森林混生在一起,鬱鬱蔥蔥的滿山翠綠。
越往北走,進山越深,山上的古茶樹也多了,更大了。

保存最好的古茶樹應該在麻黑的高山村附近。
過了三台田老寨,自然散種的古樹茶嶄露頭角。我們上坡正在休息,有茶農過來告訴我們,附近有一棵易武最大的茶樹,原本還有棵更大的千年古茶樹,被搬到縣城廣場去了,水土不服枯死了。

這種傻事何時才有盡頭?中國人真的就相信愚公移山,人定勝天?
我懷著複雜的心情,去拜望僥倖留下來的大茶樹,它的幸運只因是易武茶山的老二。
遠遠的,看見它的高大身影,站在背陰山岡上,後面是遠山的莽莽茶林,就算老二,也夠宏偉的。
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六大茶山現在屬於偏僻地帶,除了易武鎮,或者麻黑、彎弓大寨,基本無遊人。
坐在大樹下想了很久,難得有一棵自如的古老茶樹,沒被圍起來,沒被日夜看守,也沒被「領養」。
但是,它粗碩強勁的樹幹,細紋柔韌的樹皮,還有滿枝的青芽,一樣在流淌,傾訴至少六百年的歲月點滴。

茶樹下的風真是適意,帶著溫盈暗香,我都不想走了。
「這是什麼寨子,進去看看。」過了坡,山凹裡是一個被茶樹和竹林團團圍繞的小村,沿坡而建的房子都是兩層樓的。

「落水洞」,村口的石牌上刻著,也是出名茶的地方,清末的「六和祥」茶莊就在這個寨子裡。
易武中學有位高姓的老師,自己也是倚邦山後人,多年走遍茶山,第一手考證採訪,寫了一本史料翔實的私史——《六大茶山史考》,推翻了很多專家的觀點,也是我看了最入迷的茶山書之一。

根據它的說法,「六和祥」的創始人高光和兄弟是石屏移民的第二代,反正高姓在這一帶茶山絕對大戶,後代子弟眾多。我查了查,雲南的高姓還另有來路,就是宋代大理國的高姓貴族,一度當了國王,後來又把王位還給段氏,當了相國。這一支早年從甘肅那邊來,人稱「白蠻之人」,可能原本是少數民族,後來漢化了,他們廣布在雲南各地,包括普洱地區。

所以,祖先到底是哪來的,幾百年一過就容易混淆了,特別像版納這樣多民族的居住地,就算是漢人,以前也有很多混合的。

現在,村裡的高姓都覺得自己是純粹的漢人子弟,我們走進了一家院裡曬茶最多的農戶,房子造在高臺上,上了石階,只看見兩個女孩在那裡曬茶。
 
鑽進景邁的茫茫茶山,期待壯觀
邊陲瀾滄的小城,景邁傣寨,盤旋上山,大茶樹遍地。
號稱萬畝的浩瀚古茶園卻始終未見,在哪?眾說紛紜,有人一指你看不到頭的遠山。在那, 有的是大茶樹。
在那!變成無數公司的招牌,飄渺神氣,有些名不副實。

景邁岩家的老爺、孫子和俊美的上門女婿。
瀾滄,瀾滄,來看大樹普洱茶的人怎麼能繞開這個地方呢?

第二天早上,認識了另一個瀾滄。
我們穿過旅館前的馬路,對面是小巷縱橫的老街菜市場,在這裡吃早點,一切都巨便宜,人們還像十幾年前一樣,小心翼翼地花錢。

還有幾塊錢一晚的老式小旅館。門口像雜貨店,小桌上一張紙牌「住店請登記」。
裡面有兩個木頭椅子、一個電視機,還有別的商品,後院像臨時倉庫。有不少當地小販,從一個集市跑到下一個,販賣日常的用品、水果、鞋子、電池電筒之類的,一趟可以賺半個月的伙食費。

當地人的生活仍舊很樸素、節儉。
此刻有兩個這樣的販子,談得正歡,想搭夥去趕勐海的集市。跑一趟,每人可以淨賺八十到一百塊。就算一百塊,只能買到幾兩易武的老樹茶,這樣看,茶價顯然炒得太高了。

上午十點,總算找到一個司機,願意載我們去景邁山古茶園的,距離七十公里,但路修好了,開起來飛快,很快就到山腳下了。

第一眼看到了柏聯的「普洱山莊」,這是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樣板,想模仿法國波爾多紅酒的酒莊經驗,打造出名的普洱品牌。不過,柏聯雖是大公司,在昆明有商業大廈,還經營陽宗海和重慶的奢華溫泉酒店,老闆娘的普洱收藏也炒得很出名,出品的普洱茶包裝別致,但在意的還是柏聯的品牌,而不是做古樹茶。

從公司角度講,這也沒錯。號稱建在景邁古茶山上的「普洱山莊」,周圍全是整齊的臺地茶園,一層層梯田上去,會有不少公頃,這是產量的保證。

汽車上山,開了半小時都是臺地茶,有的雖跟森林混生,還是年紀很輕的灌木茶。
忽然。大雨傾盆而下,車窗上水如飛瀑,司機依舊開得飛快,「古樹茶園還有十幾公里呢!」他說。

我的感覺已經爬得很高,快到山頂了,臺地茶終於沒了,但古茶樹還沒露影,遠近的山梁都是低矮的草叢灌木,森林不多。叫景邁的寨子住的是傣族人,還有緬甸式的金頂小佛廟,黑黑的民宅蓋了石片屋頂,此刻映在水光之中,發出亮光。我們沒停車,而是繼續上山,拐了一個大轉彎,突然雨停了,道路平緩了,視野頓然開闊起來。
山路兩旁緩緩展開了波瀾壯闊,茶樹和古木混生的大森林。
它來得那麼突然而且安靜,仿佛一個無邊的森林宮殿矗立在眼前。
巨高的大榕樹直聳雲天,樹冠鋪成廣闊的屋頂,要三、四個人才抱得過來的古柏像碩大柱子。在它的下面無數植物,喬木密密麻麻,其中有不少碗口粗細的古茶樹,最大的樹幹有臉盆的大小。它們摻雜在叢林中,有的成一小群,有的獨自站立,總體茶樹的比例不到森林的十分之二三,有的還長滿了蟹腳(珍貴補品)或其它鬚類的寄生植物,或者爬滿藤蔓,讓這些茶樹顯得格外自然,生機勃勃。


有傣族茶農正在採茶,要用梯子才能爬上樹幹,來自景邁寨子的岩安家母女倆,媽媽在忙採茶,女兒就吊在高高茶樹上盪鞦韆。一看見我們,她就自告奮勇要帶路,去看大茶樹,沒條件,還是我提出一會到她家去午飯,她還不太相信,看了我半天。

在樹林裡轉了很深,各種奇形怪狀的茶樹都有,但沒看見特別粗大的,最大的也就樹齡五百年左右,別的大都二、三百年。據稱一千三百年的古茶園,來自一塊石碑的記載,那上面刻著:山上布朗族的祖先岩叭冷在西元七百多年開闢了最早的景邁茶園。
 

台長: 讀.冊.人
人氣(7,210)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美食美味 |
此分類下一篇:處暑閱讀:吳德亮《台灣茶器》
此分類上一篇:森下典子:《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悄悄話)
2014-11-10 16:26:2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