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1 21:54:54| 人氣9,850| 回應2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4 收藏 2 轉貼0 訂閱站台

富春山居:區區一卷,千年劫灰

 

美學系列:區區一卷,千年劫灰

文/蔣勳老師
跋尾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末有畫家在至正10年親自寫的跋尾,是了解黃公望這件傳世傑作第一手的最好資料,欣賞〈富春山居〉,不妨先讀這一段詳細的創作自述: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
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敓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
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跋尾寫在元至正10年(1350)。以跋尾自述紀錄來看,這張長卷,最早開始創作是在至正7年。到他在卷末寫跋尾的時候,已經畫了三、四年,長卷還沒有完成。
 
黃公望在至正7年(1347),回到富春山一帶居住。
這一段時間與他一起遊歷的是同門師弟鄭樗(道號「無用」)。鄭樗和黃公望都是全真教的修道者。黃公望年長,是當時全真教在江南一帶輩分甚高、受尊敬的領袖人物。
 
至正10年,黃公望大概已經完成了〈富春山居〉圖卷的初稿。他自述中說:「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亹亹」(音偉)兩個字,現代人用得不多,卻常見於古典。《易‧繫辭》有「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黃公望是道士,賣卜維生,他對《易經》中這兩個字深有所感吧。「亹亹」是在漫長時間裡的積累經營。不急著完成,三、四年間,想到就畫一點,興致來了,隨意塗染堆疊,沒有安排進度,像在時間裡經驗「成天下」的耐心、緩和與從容。
 
「逐旋填劄」是畫家最能體會的勾描輪廓,先做素描速記,再逐步依據輪廓填染筆墨。三、四年了,在富春一帶四處雲遊,畫稿留在山中家裡,沒有帶在身邊,因此這張畫,始終沒有定稿。
 
至正10年,黃公望刻意把畫帶在行李中,準備有空就畫,才真正有計畫完成這張長達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跟在身邊的師弟鄭樗(無用),三、四年來,看著黃公望創作,忽然擔心起來,害怕這張畫完成之後,有人會「巧取豪敓(奪)」,霸占這張畫。鄭樗就提出要求,要師兄黃公望先在卷末落款,注明這張畫是給「無用師」的。
 
黃公望說「無用過慮」,覺得師弟鄭樗有點太過小心計較吧。「過慮」二字好像是溫柔的諷諭,都做了道士,取名「無用」了,卻還用心「過慮」一張畫的「巧取豪奪」,計較一張畫的下落嗎?
 
黃公望寬厚隨和,他還是照師弟的央求落了款,說明這張畫是留給鄭樗的。
結尾黃公望說了一句感慨的話──「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八十二歲的黃公望隱然覺得創作如此艱難,這長卷像是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風景最後的領悟。
 
藝術成就之難,除了努力勤奮,似乎還有不可知的天意吧。老畫家覺得將來可能真會有人為這張名作「巧取豪奪」,特別在卷末題跋裡作了這樣的預言。
 
黃公望逝世,〈富春山居〉長卷流傳人間,果然如黃公望所預料,不斷發生「巧取」與「豪奪」的事。一生替人卜卦的黃公望,彷彿料事如神,或者,太透澈人間的徵逐是非,不妨在題跋裡為自己的畫作卜上一卦,留在歷史上,使人省悟,或使人發噱一笑吧。
 
「巧取」與「豪奪」
至正10年是「庚寅」年,「歜節」是端午,溽暑揮汗,黃公望在夏氏的「知止樓」寫了這一段饒富寓意的卷末跋尾。
 
黃公望落款的至正10年是「庚寅」年,他在卷末註記有「庚寅」二字。 鄭樗之後,元代滅亡,〈富春山居〉在不同收藏家手中流傳,沈周、樊舜舉、談志伊、周幕臺、董其昌、吳達可,明代滅亡,三百年間,有「巧取」者,也有「豪奪」者。
 
經歷五次甲子輪轉,到了清順治7年,西元1650年,天干地支,又是「庚寅」年。當時擁有〈富春山居〉的是吳達可的孫子吳問卿,他臨終病危,捨不得與這張畫分別,竟然將畫投入火中殉葬。
 
火光熊熊,〈富春山居〉將付之一炬,黃公望或許早已預知有另一個「庚寅」年在等著這張畫在人間的劫難吧。這時,黃公望還會想回頭告訴師弟鄭樗一句──「無用過慮」嗎?黃公望似乎知道,這張畫,即使注明是給「無用」,他也不會永遠保有這張畫,跋尾中「無用過慮」四字,像禪宗機鋒,是要用心去證悟的吧。
 
目前存放在台北故宮的這本〈富春山居〉卷,後面沒有最初收藏者鄭樗的題記,也缺乏元末明初鑑藏家的紀錄。
匆匆歲月,一百多年過去,明代成化年間,大畫家沈周曾經短暫擁有這張長卷。卷子卻被人詐騙(巧取)而去,轉賣給蘇州的節推樊舜舉。沈周在樊家見到自己得而復失的珍愛之物,又無力再買回來,感慨萬千,在卷末題了一段跋尾。
 
沈周懷疑原先一百年間應該有收藏紀錄,他說「後尚有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那些「脫去」的紀錄成為這張畫流傳的歷史空白。沈周題跋是在明弘治新元的立夏那一天,西元1488年,距離黃公望的落款年代已經一百三十八年過去了。沈周太愛這張畫了,被詐騙失去畫時,全憑記憶,背臨了一件〈富春山居〉,目前這卷仿本還收藏在北京故宮。
 
〈富春山居〉圖卷之後被無錫談志伊(思重)收藏,時間在明代隆慶4年(1570),談志伊邀請了文彭、周天球等人在卷末題記。
 
每一位收藏者都只是〈富春山居〉的過客,保有這張畫一、二十年,撒手去了,畫又轉到他人手中。明萬曆24年(1596)〈富春山居〉歸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本身是大畫家,曾經在前一位姓周的收藏家中見過這張畫,不斷學習臨摹,念念不忘,經過數十年,魂牽夢縈,終於得到此畫,對他的創作以及明清之際的山水畫風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董其昌晚年,景況困難,〈富春山居〉以高價典押給吳達可,明末清初,這張畫就在吳家「雲起樓」經過三代四十年的歲月,一直到吳問卿臨終前的「火殉」。
 
問卿「火殉」
吳問卿的祖父吳達可,江蘇宜興人。萬曆5年的進士,《明史》卷150有傳,出身世家,祖父是尚書吳儼,做御史官,不畏權貴,極言直諫。吳達可的兒子吳正志(之矩)跟董其昌是萬曆17年的同榜進士,都愛好書畫,常相往來,董其昌也曾題贈〈雲起樓圖〉給吳家。
 
董其昌困難時以重價把〈富春山居〉圖押給吳達可,吳正志就在畫上六張紙的騎縫處都蓋了自己的「吳正志」和「吳之矩」的收藏印,可見他對「雲起樓」擁有〈富春山居〉名作的珍惜得意。書畫名作,有時也像時尚名牌,擁有者很容易以此炫耀。
 
吳正志在萬曆末年逝世,這張畫就傳到他的幼子吳洪裕手中,洪裕的別號也就是「問卿」。吳家「雲起樓」三代,真正和〈富春山居〉圖長久朝夕相處最久的是吳問卿。他甚至在祖居的雲起樓裡特別建造「富春軒」來放置這張畫。
 
吳問卿是黃公望跋尾中預告的「巧取豪奪」者之一嗎?還是〈富春山居〉圖真正的知己? 我詢問過許多人,對於吳問卿「火殉」〈富春山居〉圖的意見,答案都不太一樣。比較直接的反應是:這麼自私,自己要死了,就帶走陪葬?
 
文物殉葬的故事,其實不止吳問卿,最有名的是唐太宗以王羲之的〈蘭亭序〉陪葬。
竹林七賢的嵇康上刑場,有人求他傳名曲〈廣陵散〉,他也是仰天大笑說:「〈廣陵散〉從此絕矣!」
 
美在時間裡存在或逝去,其實都有俗世不可解的蒼涼。美的殉葬更像是令人驚叫的悲劇,令人聳動不安。吳問卿臨終以書畫「火殉」,像黛玉最後的焚稿斷癡情,像是一場美的凌遲儀式。據說,前一日病危的問卿已經燒了智永的〈千字文〉。看到熱烈的火焰裡字字都成灰燼,吳問卿當時是含著熱淚的嗎?
 
1650年,庚寅,冬天,臨終時的吳問卿,看熊熊火光裡美麗書畫灰飛煙滅,他也聽到千餘年時間裡回響著嵇康仰天大笑的淒絕之聲──「〈廣陵散〉從此絕矣」嗎? 美的眷戀深到如此,愚癡、執著、纏縛、牽絆,無法放手,無法瞑目。在「捨得」與「捨不得」之間,取號「問卿」的吳洪裕好像還有跟自己問不完的對話。
 
〈富春山居〉被火焚燒,吳問卿無子,他的姪兒吳貞度(子文)趁空隙從火裡搶救出來。長卷燒成兩段,前段重裱,有51公分,就是現藏浙江的〈剩山圖〉,後段636.9公分,現存台北。2010年,經過三百多年,又一次「庚寅」,許多有緣人促成兩段的合璧展出。
 
區區一卷,千年劫灰
〈富春山居〉長卷展出時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後面鄒之麟的長跋。
鄒之麟是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與吳問卿是好朋友。明亡以後,兩人都隱居不出,書畫自娛。鄒之麟在吳家「楓隱園」看過〈富春山居〉,對這張畫他也說「不忍釋手」,數度展玩,臨寫成仿本。
 
順治7年「庚寅」,也就是吳問卿去世前,鄒之麟還在楓隱主人家再度看到〈富春山居〉,留下了長達數百字的題跋。題跋開始敘述自己多麼喜愛黃公望的畫,把〈富春山居〉圖比喻為書法中王羲之的〈蘭亭〉。
 
題跋第二段講到吳問卿與〈富春〉長卷的關係,下面有動人的描述:
問卿何緣,乃與之周旋數十載?
置之枕藉,以臥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
據鄒之麟的描述,吳問卿與〈富春圖〉的關係,像深情眷戀的愛人,數十年間,放在枕旁桌邊,睡臥飲食,都寸步不離。愛到如此之深,大約就是受苦的開始了。
 
鄒之麟題跋第三段講到1644年明代覆亡,江山易主,清軍入關,政權更迭──
「國變時,問卿一無所問。獨徒跣而攜此卷。」問卿一無所有的時候,只帶著這張手卷逃亡了。「跣」這個字像是光腳走在荒山裡孤獨的人,衣衫襤褸,形容憔悴。鄒之麟慨嘆了:
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
鄒之麟覺得──問卿是把此畫當成自己的性命了。他在跋文裡提到──黃公望「庚寅」作畫,三百年後,他來題跋,又是一次「庚寅」。
 
卷末有幾句深情的話,或許是鄒之麟留給即將去世的好友吳問卿最後的叮嚀吧──
「問卿目空一世,胸絕纖塵,乃時移事遷,感慨繫之,其愛根猶未割耶──」好一個「愛根未割」!  
吳問卿同年冬天死去,火殉〈富春山居〉,姪兒吳貞度從火中搶救出來,次年,吳貞度就把搶救出的〈富春圖〉轉賣了。再過三年,鄒之麟懷念「愛根未割」的好友問卿,懷念〈富春圖〉,在自己畫的〈富春仿本〉卷末寫了一首詩──
山川圖畫自天然,何必丹青借筆傳。
此日真形已殘敗,卻憐紙上化為煙。
世盼分明是畫圖,一飜過眼一飜無。
劫灰已作千年話,何有區區一卷乎。
故事都已成劫灰,站在火燄燼餘的區區一卷書畫前,或許又想起「問卿」最後的時刻。
 

富春山居:黃公望「大癡道人」

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字子久,號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中國元代畫家,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父母早逝,家貧無依,幼年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黃樂收為義子,當時黃樂九十歲。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遂徙富春(今浙江富陽縣)。黃公望曾任小吏,延拈二年(1315年)九月因張閭貪污事被牽連入獄,開釋後為全真教忠誠信徒好黃老之學,並與張三豐、冷謙等道友交往,寓居松江,往來錢塘、吳中,晚居西湖筲箕泉。繪畫本其修道餘事,因有輝煌成就,後竟以此而聞名,明清諸家皆喜宗法之。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常熟逝世,葬虞山西麓。 

黃公望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並且通曉經史九流之學。鍾嗣成說他:「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50歲才開始學繪畫,擅長山水畫,他的山水畫技法精妙,所為山水畫,繼承董源、巨然,又受趙孟頫熏染,溶合對自然實景之感受,自成一家。陶宗儀說他「畫山水宗董、巨」。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居住在富春江一帶,總能領略江山的美麗與壯闊。他畫的山水以北苑為宗,但能在內化轉化出自己的風格。習慣隨身準備紙筆,時時觀察寫生,只要遇到老樹、奇石、美景,就立刻用筆描寫出他們的模樣形狀,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他畫的山水,林木丘壑層層相連,技法精妙成熟,水墨山水尤為出色黃公望創始了「淺絳山水」,又叫「赤者墨山水」,先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加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描寫浙江富春江一帶景色,用筆簡練,使用較多的乾筆與微微抖動 的線條,結構完整紮實,功力深厚。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
 
黃公望和吳鎮倪瓚王蒙並稱為「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冠」,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其中倪瓚和王蒙都曾向他請教過,他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評論說他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於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於「大痴、黃鶴(王蒙)又一變也。」其特點在於:作淺絳色山頭多礬石,筆勢雄偉;作水墨皴紋稀少,筆簡意遠,超逸有致。論者以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年七旬時,在富春江畔「小洞天」所作《富春山居圖》,以水墨披麻皴描繪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構思時,足跡遍及春江兩岸,越六、七年而成,長六百三十六點九釐米,高三十三釐米,滿紙空靈秀逸,氣度沈雄,後人譽之為「畫中之蘭亭」。
 
黃公望畫作逾百幅,現存者尚有《江山勝覽圖》、《皤溪漁隱圖》、《芝蘭室圖》、《雨岩仙觀圖》、《天池石壁圖》、《陡壑密林圖》、《秋山幽寂圖》、《浮嵐暖翠圖》、《九峰雪霽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仙山圖》、《秋山無盡圖》等。著述有《大癡道人集》、《寫山水訣》、《論畫水山》等。
 
魚翼《海虞畫苑略》說他「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郟倫逵《虞山畫志》說他:「每月夜、攜瓶酒,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擲水中,橋下殆滿」。 
 
王世貞《藝苑卮言》謂:「趙松雪孟頫,梅道人吳鎮仲圭,大痴道人黃公望子久,黃鶴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彥敬、倪元鎮、方方壺,品之逸者也。」屠隆《畫箋》亦稱:「若雲善畫,何以上擬古人,而為後世寶藏?如趙孟頫、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四大家及錢舜舉、倪雲林……」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文/蔣勳老師
   

 

 

台長: 讀.冊.人
人氣(9,850) | 回應(20)| 推薦 (24)| 收藏 (2)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富春山居:剩山合璧
此分類上一篇:真情映像:《山楂樹之戀》

讀.冊.人
富春江
兩岸山色清翠秀麗,江水清碧見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稱,更兼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鎮點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畫卷增色生輝。富春江一帶昔有「小三峽」之稱,「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富春江之美,不論有沒有黃公望的畫,其實都是存在的,但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卻為它添了盛名。黃公望的山水畫,常描繪虞山、富春江一帶的景色,傳世的畫作有〈富春山居圖〉、〈快雪時晴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等多幅,隱居富春山時,黃公望已逾七十,其中〈富春山居圖〉可謂代表。看看黃公望筆下富春山居的原版風景,畫中的峰巒曠野、叢林村舍、漁舟小橋,如今雖有了變化,但是江南翠微杳靄的美,還是值得領略的。
山川圖畫自天然,何必丹青借筆傳。
此日真形已殘敗,卻憐紙上化為煙。
世盼分明是畫圖,一飜過眼一飜無。
劫灰已作千年話,何有區區一卷乎。
2011-05-11 21:56:15
讀.冊.人
《富春》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

《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渡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頻。
未必柳間無謝客,也應花裡有秦人。
嚴光萬古清風在,不敢停橈更問津。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八十歲左右的作品,他在晚年曾經多次往來於富春江一帶,興之所至,隨意在紙上點染布置,把富春山一帶的風景的精神一一記錄下來,大約畫了三、四年之久,到至正十年(81歲)的夏天才完成,黃公望在卷末記述了創作的過程,也特別指明這幅六百多公分的長卷是為好友「無用師」畫的。

《富春山居圖》
全卷紙本水墨,可以看到紙開始代替絹,成為中國主要的繪畫材料,水墨也代替了色彩,成為中國畫的正宗,黃公望以中鋒筆法構成渾厚的山勢,一般人稱他的皴法為「披麻皴」,與南唐的畫家董源與巨然的風格有關。富春山居的視覺移動特別豐富,有時覺得山近在眼前,有時山被推得極遠,這種視覺的轉移是中國長卷繪畫的特色,也被黃公望發展到了極至。

在虞山、三泖九峰、富春之間領略江南自然勝景,隨筆模記,他的作品大都體現了上述地區秀麗的山川景色。其畫特色以「線絳」居多,山頭多作礬石,筆勢雄偉,水墨畫皺紋極少,筆意尤為蒼茫簡遠,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黃公望創始了「淺絳山水」,又叫「赤者墨山水」,就是先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加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
2011-05-11 22:01:45
無楚
微距攝影
眼動,心動,風動,蟲動
身也動,呼吸著真感動

蟲動,絲隨風飄
絲與蟲,像旋轉木馬
不停的旋轉
看了我頭暈眼花,心想
蟲兒不知會不會頭昏腦脹
拍這,真的很傷神,蚊子又多

真是謝謝您的稱讚
拍照有時候,可以靠機緣與運氣
寫文章卻很難靠機緣與運氣
還是要多學習才行

謝謝您的鼓勵

晚安
2011-05-11 23:45:04
讀.冊.人
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
在三百多年前被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保存,後段(無用師卷)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剩山圖」橫長五十一點四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持有的「無用師卷」長六百卅六點九公分,合璧後的「富春山居圖」,面積為「剩山圖」的十三點八倍。

「剩山圖」是無價之寶。
本次赴台展出的投保金額人民幣一點五億元(約新台幣六億七千五百萬元)。「富春山居圖」在藝術領域可以說是無價,但在計算理賠金額時,仍然有計價基礎,從浙江博物館昨天公布數字,可以推論出整幅圖約價值新台幣九十三點五億元。
2011-05-12 11:09:45
飛腳
的確蔚為奇觀!壯哉富春山居圖。富春江是東漢隱士嚴光避世之處,現在是國家領道和高級幹部的避暑勝地。
2011-05-12 17:59:56
讀.冊.人
嚴子陵何許人也?
名光,是漢光武的至交,與漢光武關係之親可從兩人共臥的這一段故事看出:
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這樣的人在漢光武得天下後,被授諫議大夫不仕,選擇富春江,隱於七里瀧,享年八十歲,葬於富春山。而這這樣的選擇,他成了山林高士的象徵,遂使千年後宋名臣范仲淹在被貶路過富春江時,遙想斯人,無限感慨,乃寫了收在《古文觀止》中的〈嚴先生祠堂記〉,文中寫嚴光的末四句更成了千古名句: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因這故事,遂使嚴光以「高風亮節」聞名於天下。
富春江何其長也,選擇桐廬一地,原因卻只一個:想親臨嚴子陵釣魚台。稱釣魚台的地方不少,釣魚台之出名,因嚴子陵,有他,而讓人心嚮往之的,卻只這一處。後世人稱富春山為「嚴陵山」,又稱其垂釣處為「嚴陵瀨」,其垂釣蹲坐之石為「子陵釣台」。富春江乃不只是中國諸多可遊可隱之地,而山水也才不止是尋常的山水。

造化即心源,使中國畫以山水為宗。
從范寬巨碑山水的〈谿山行旅〉到倪雲林一河兩岸、蕭疏澹泊的〈容膝齋圖〉,從逸筆聊寫的〈鵲華秋色〉到石濤、漸江的〈黃山圖〉,生命情性總在山水裡得到對應與消融。也因此,透過山水,我們乃可以超越時空,而近一千年相隔的范仲淹與嚴子陵也才可以無隔。

富春江畔,立於釣魚台,望著連綿的山川,才發覺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竟就是直接的抒寫,畫家只不過將真山真水直接置諸筆墨。
2011-05-12 20:14:28
讀.冊.人
《嚴先生祠堂記》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涂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某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其為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嚴光,字子陵,生於西漢末年,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原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亦為好友。公元25年,劉秀即位,多次延聘,但隱姓埋名,退居富春山,終老於林泉間,耕釣以終。自漢以來,嚴光淡泊名利,被時人及後世傳頌為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榜樣。享年八十歲,葬於富春山。後世人稱富春山為「嚴陵山」,又稱其垂釣處為「嚴陵瀨」,其垂釣蹲坐之石為「子陵釣台」。

「子陵釣台」,位於桐廬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宮春山上。高約70米半山上的磐石,在登山石徑岔道上有「雙清亭」,民國年間所建,亭聯為:「登釣台南望,神怡心曠;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在垂釣處,有巨石如筍,傳為嚴子陵以此支撐垂竿,石亭為乾隆年建,十分古樸。側有平台如礬,在此遠眺,青山擁春江,儼如畫卷。釣台西側沿江即「嚴子陵祠堂」,相傳為宋朝范仲淹在浙江桐廬縣做官時,仰慕嚴子陵的人品所建。歷代以來的讀書人,都很推崇嚴子陵,認為他是真正的隱士。曾經有一個讀書人去考功名,經過嚴子陵的祠堂,題了首詩:「君為名利隱,吾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台。」
2011-05-12 20:27:00
讀.冊.人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前段《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段《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這幅長卷高一尺多,長兩丈餘,圖繪浙江富春江一帶明媚清秀,兩岸秋初的景色。畫中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林木山村、平坡亭臺、江面漁舟小橋、飛泉茂林,樹態生動,雄秀蒼莽,層次無窮,令人目不暇接,章法筆墨精巧得體,觀者無不驚嘆。

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厘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普染一層極淡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但已足以醒目。這是一幅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足以標程百代之作,無怪乎董其昌見了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2011-05-12 20:43:08
弄墨
您真的是飽學之士,
光蒐集這些資料,
再加以咀嚼,
就已費了不少功夫,
還要字字po上部落格,
只能以"書蠹"來比喻您囉!
2011-05-19 10:44:14
版主回應
前輩您好:

大師黃公望在1350年創作了傳世名作「富春山居」長卷,那一年是至正十年,那年黃公望82歲。「富春山居」長卷承載一條江水悠遠漫長的故事,燒斷的兩張畫各自在人間流傳,前段〈剩山圖〉進了浙江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到了台北故宮,分隔360年,2010年,有緣人促成兩段「合璧」展出。這三百六十年來,多少收藏者(包括乾隆)都沒有今日這殊勝因緣,六月一日起我捫可以在台北故宮站在畫卷前面,心懷感念,也還是會想到大癡在卷末說的:「庶使知其成就之難。」

後學何其有性可以恭逢其盛,欣賞被後世譽為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元四家」之首黃公望,耗時三年完成以富春江兩岸秋色為主題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在台北故宮的展出。

在大師黃公望的「富春山居」長卷裡,細心看,會看到凭欄觀魚的一個人,使人想起嚴子陵,或是駱賓王,他們都來過這裡,卻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領悟與緣份。 「富春山居」長卷,畫出一幅娓娓道來的山水長卷故事,在一幅圖畫中交融錯雜了自然山水與人文風景。
2011-05-20 13:08:34
讀.冊.人
文人墨客到此,留下美麗的詠歎詩文。
一般人最熟知的可能是梁武帝時吳均的一封書信散文「與宋元思書」。一封寫給朋友的書信,描繪遊歷富春江看到的景色,這篇韻文已經成為古典山水文學小品的典範,用這篇寫景文字的詩句,對應著來閱讀黃公望的畫作,從文字轉為視覺,頗多相互啟發之處。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在書寫自然,「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卻可能隱喻人事心境,吳均的「與宋元思書」一面歷述風景山川之美,一面借山水啟迪人性。「望峰息心」、「窺谷忘返」,這裡說的「峰」與「谷」也不只是自然的山峰與谷壑,同時更是說人生的高峰與低谷吧。
2011-05-20 12:41:41
讀.冊.人
李白也來過富春江,也造訪嚴子陵釣台,留下仿古風的詩句: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閑。
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長嘆息。冥棲岩石間。
作品是用嚴子陵的故事講文人自己的心事,富春江成為文人在世俗世界受壓抑拘束的救贖,成為文人身在官場嚮往隱退生活的桃花源淨土的象徵。
2011-05-20 12:44:16
讀.冊.人
嚴子陵在七里灘釣過魚,
這一帶為了紀念嚴子陵,也稱嚴陵瀨。
大文豪蘇東坡旅途經過七里灘,也想起嚴子陵,頗多感慨,留下了著名的「行香子」: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鑑,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空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虛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富春江山水像是鬆開古代君臣恐怖緊張關係的唯一救贖,蘇東坡最能領悟富春江山水與悠長時間的關係,「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是同一條溪水在不同時間長河裡的變化。「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是山水在晨昏晦明中的變貌,也直指人生心境的遷異。

「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許正是觀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山水綿延變幻最好的注腳。
2011-05-20 12:46:52
讀.冊.人
了解一點富春江的故事,
也許對了解「富春山居」圖卷是一個不可缺的基礎。
每一條河都述說著不同的生命故事,因為屈原,汨羅江不再只是一條河流,汨羅江流著孤獨者悲憤的淚,汨羅江承載了放逐詩人傷痛的心事,汨羅江是漁父與屈原對話的所在,汨羅江映照著自溺於美的潔癖者絕望的容顏。

富春江在文化的歷史上,也有長久的故事。這些故事必然一點一滴積累成為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長卷不可分割的心靈風景。

黃公望像是要總結這一切富春江的故事,畫出一幅娓娓道來的山水長卷故事。「富春山居」長卷承載一條江水悠遠漫長的故事,時哭,時笑,時激憤,時平緩,時洶湧,時潺湲,時高亢澎湃,時低迴婉轉,是老畫家82歲回看一生走來的漫漫長途。「富春山居圖」是還沒有說完的河流的故事。
2011-05-20 12:49:44
讀.冊.人
「富春山居圖」合璧展
六月一日在台北故宮展出時,橫長五十一點四公分的(剩山圖)將與橫長六百三十六點九公分的(無用師圖)在同一展廳、展櫃展出,以全貌呈現黃公望畫作的風格。

六百多年前元代名畫家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在三百多年前被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保存,後段(無用師卷)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次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是迄今唯一一件分藏兩岸的稀世珍寶,實現歷史性的合璧。這是剩山圖由浙江博物博收藏後,五十五年來第一次離「家」。

除了「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外,
此次大陸還將由六個博物館提供十二件與黃公望有關展品,將一起運往台灣參與台北故宮從六月起舉辦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大陸公布的六個博物館十二件展品包括:浙江博物館提供二幅館藏清代的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圖軸」、奚罔「仿黃公望富春山居筆意圖軸」;北京故宮提供四幅院藏元代「黃公望跋趙孟頫楷書(臨黃庭經)」、黃公望跋趙孟頫行書(千字文)」、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上海博物館二幅元代館藏「黃公望題倪瓚(六君子圖軸)、「黃公望題錢選(浮玉山居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幅元代「黃公望(溪山雨意圖軸)」;南京博物館藏一幅元代「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軸)」;雲南博物館藏一幅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軸)」。

另外,台北故宮本身也提供七十件與黃公望相關展品,台北廣雅軸提供一件展品,都將在「富春山居圖」合璧展一起展出。
2011-05-20 12:50:48
飛腳
感謝讀冊人的詳盡細心的賜教!據我所知,黃公望晚年才學習繪畫,摹擬五代十國兩位著名畫家,其中一位是巨然和尚,故此善用淡彩,山水筆法渾然天成而富有靈氣,他也承蒙當時的趙孟(兆頁)指導畫技,成就劃時代的元四家之一。
2011-05-21 01:38:30
阿端
整理得這麼周全詳盡
有福讀到真是幸運~
省得自己摸索半天~

這篇對我幫助甚大,謝謝~
2011-05-27 00:22:55
瑪友友
〈剩山圖〉等12件畫作安全抵達台北 故宮6月2日推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發佈日期:2011/05/23

國立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將於6月2日至9月5日於正館210、212陳列室展出,其中借自浙江省博物館館藏〈剩山圖〉,係故宮〈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前段,日前已和其他借自大陸11件作品安全運抵故宮庫房。

很期待!!
2011-05-29 16:10:33
瑪友友
火殉,真是一件愚蠢的事

人往生後,什麼也帶不走的,正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2011-05-29 16:15:20
guest
這篇是蔣勳的文章,怎可不註明出處呢?
2011-06-02 15:19:24
版主回應
感謝留言指正,確實應該註明。
2011-06-02 20:15:16
空空
我8月回去,真可惜看不到合璧。

再次謝謝讀冊人,總可以在這裡學到很多。
2011-06-20 11:39:31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