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閱讀:24節氣「立春」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春時間在國曆2月3-5日之間,該時太陽位於黃經315°,表示著春天的開始。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古時候,皇帝每到立春之日,都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並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節氣農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按照節氣來安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五穀不絕。春天來臨,這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在台灣的中南部,第一期水稻此時已經開始播種、插秧了,而農夫們也會依據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有句話是這麼說:「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它的意思是指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一年五穀就會豐收。喜歡種菜的朋友,可以在立春時節種植蕃茄。蕃茄富含維他命C,多吃蕃茄據說還可以防癌,有益身體健康。
節氣民俗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古代立春日有一項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祀春儀式逐漸演變成「迎春禮」、「鞭春禮」、「摸春牛」歲時節慶,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觀念,植物向陽,太陽又啟自東方,所以木行屬於東,漢朝立春日即有塑土牛及耕人禮俗,耕人變成勾芒,,勾芒是春神。起初是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本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宋代「鞭春」是依金木水火土的青紅黃白黑五色所做的五色絲仗鞭牛,提醒牛要工作了,然後圍觀民眾蜂湧爭奪土牛,搶到者意為今年會好彩頭,大豐收。
每年的農曆春節都在立春前後。正月初一開新正,戶戶貼春聯,人人穿新衣,不但要隆重地祭祝祖先,還必須到附近的寺廟行香,到親友家拜年,街頭巷尾,恭喜聲、爆竹聲不絕於耳。初二繼續祭祖拜年,出嫁女兒此日歸寧向父母拜年。初三俗稱垃圾日,略事休息,初四接神,初五俗稱「隔開」表示春節告一段落,各行業開始興工大吉。正月初六清水祖師廟誕辰,是日有盛大祭典。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生就是玉皇大帝生日。
節氣俗諺
「春霧(音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春天降霧會放晴,夏天降霧會雨澇成災。
「春天後母面」:入春後,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就像民間對繼母的刻板印象,以為繼母的臉色都是喜怒無常、捉摸不定的。
福虎生豐:「立春」養生
保護陽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季的養生要注重「生」字,要順應陽氣的升發,保護陽氣。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賀爾蒙水準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防病保健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戒怒戒暴、以養其性
立春時節,大地回春,萬物更新,人們的精神調攝也要順應春季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機,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悅,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
未吃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意味著天氣將由寒冬向炎熱的夏天轉換,正處於陽氣漸長、陰氣漸消的時候,此時天氣雖開始暖和,但春天是以「風」為主氣,氣候特點是變化較大,乍暖還寒,尤其是適逢春雨連綿的時候,更是冷風陣陣,寒氣襲人。在乍暖還寒的春季,做好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的養生需要,也是一種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由於冬天怕冷,穿戴衣帽較多,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人們對外界天氣的變化適應能力下降,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尤其是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更難以適應,因此在早春時節要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對於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尤其應注意腳部、背部保暖。
起居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立春時節,順應陽氣生發的特點,在起居方面也要相應改變。做到適當的晚睡早起,早晨起床後做一些輕柔舒緩的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段錦、慢跑、體操等,活動關節,疏通鬱滯,使氣血流暢。
立春閱讀:李益「癡心女子負心漢」
唐代宗大歷年間,歌妓霍小玉與詩人李益的愛情悲劇,就是對「癡心女子負心漢」的又一個詮釋。歌妓霍小玉原來出身於貴族世家,父親是唐玄宗時代的武將霍王爺,母親鄭淨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外貌秀美、歌舞動人而被霍王爺收為妾。不料,在鄭淨持身懷六甲的時候,「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打破了鄭淨持安享霍王爺恩愛的美夢。霍王爺戰死,鄭淨持帶著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間,開始了貧民生活。
到唐代宗大歷初元,霍小玉已經十六歲了,長得容貌秀艷,明麗可人;加上母親的悉心教誨,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詩文。這時,母親落難時從府中帶出的首飾細軟都變賣用度殆盡,為了維持母女倆的生計,霍小玉不得不承母親的舊技,做歌舞妓待客。為了女兒的前途,鄭氏對待客的尺度把持甚嚴,僅限於奉歌獻舞,為客人助興消愁,決不出賣身體。這樣竭力保住女兒的貞潔,是為了有朝一日遇到有緣人,能名正言順地為人妻,以獲取終身的幸福。這樣賣藝不賣身的藝妓,娼門中稱為「青倌人」,必須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雖為「青倌人」,但因才貌俱佳,照樣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風流之客,成為頗有聲譽的紅歌妓。
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以詩才名滿京城,他就是李益。
李益是隴西人士,大歷四年赴長安參加會試,中進士及第,他在家中排行第十,故人們又稱他李十郎。中進士時,他年方二十,才華橫溢,尤以擅長作詩而聞名。他的每首詩一脫稿,長安的教坊樂工就千方百計地求來,譜上曲子讓歌姬吟唱,平民百姓也都爭相傳誦,他所寫的「徵人歌」、「早行將」等詩篇,還被長安無數豪門貴族請畫工繪在屏幃上,視為珍品。
李益生長在蒼涼的隴西,那裡曾是漢唐的征戰之地,當年西漢名將霍去病就曾在那裡馳騁拼殺,因而留下了許許多多戰爭遺跡,最著名的要算「受降城」,它是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接受匈奴投降的遺址。幼年的李益就經常游覽這些古代戰爭遺跡,憑吊那些曾叱吒疆場的古代英雄。這些生活經歷,激發了李益的詩情,因此寫下了大量的懷古詩篇,氣勢雄渾,蒼勁幽遠,例如他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除了傷古懷舊的作品外,李益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戰爭離亂,因此也寫下了不少有關戰爭感受的詩,他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寫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懷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無限的驚喜與啼噓、慨歎與無奈,躍然字裡行間。霍小玉讀到這首詩,直覺感同身受,大為欣賞。而更令她評然心動的還是李益的那首五言絕句「江南詞」,只用二十個字,卻將閨中怨婦無可奈何的孤寂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詩是這樣寫的;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給弄潮兒。
多情的女子總盼望與心上人朝夕相守、真心相依;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倘若時時別離,皆不足取。霍小玉閱歷無數名門公子、風流雅士,卻一直不肯輕易以情相許,就因為要尋覓一個象[弄潮兒」那樣守信的情人。透過這首詩,她彷彿看到了一個善解柔情的男子站在詩後,於是在內心深處,牢牢記住了作者李益這個名字。
後來,經過街坊邱十一娘的穿針引線,進士及第後等待委派官職的李益,來到崇德坊的霍小玉家。兩人相見,都對對方十分鐘情,於是落座客廳,煮酒歡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兩人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竟有說不完的話題。這時正值暮春時節,檻外花落遺芳,簾前鳥鳴送爽,氣侯乍暖還寒,令人神清心怡,談興更濃。直至夜闌人靜,兩人仍未有告別之意。霍母鄭氏在一旁看著這一對情意相投的年輕人,心中漾起喜意,心想:「可憐的女兒總算找到了一個可意的歸宿。霍母殷勤地點上兩支紅燭,重洗杯盤,再添酒菜,在燭光搖曳中,李益與霍小玉灑酒為媒,定下了終身,並一同對天起誓:「永結同心,忠貞不二,海枯石爛,相愛不移!」從此,李益留住在霍小玉家,雙雙對對,同吃同寢,同出同入,儼然是一對新
婚伉儷。
光陰茬苒,轉瞬夏去秋來,李益被朝廷授職鄭縣主簿,主簿是掌管全縣的行政錢糧的官員,是僅次於縣令的父母官。受印後,李益打算先回隴西故鄉祭祖探親,來年春天東行走馬上任,在一切安排停當之後再派人前來迎接霍小玉到鄭縣完婚,這一路奔波,估計約需半年時間,也就是說,這對情侶必須分別半年整。
李益獲得官位,霍小玉半是欣喜,半是擔憂,她好怕李郎此去,遠走高飛,再也不會回到她的身邊。見李益把今後的打算說得頭頭是道,霍小玉深恐口說無憑,仍是疑慮重重;李益索性取過筆墨把婚約寫在一方素綾上:「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鄭縣團聚,永不分離。」
霍小玉珍重地收藏起這一份素綾誓約,就象收藏起一份對前途的希望。在落葉送涼的秋夜裡,霍家母女設宴為李益餞行,酒意微醺中,霍小玉忽然鄭重地對李益說道:「人事變幻,難以把持,雖有海誓山盟永結同心,但等你官高位顯時,難免不見異思遷,為妾只求我倆十年之內傾心相愛,等你三十而立之年,任憑另婚高門也不算晚,到時妾當剪髮為尼,永絕紅塵!」說完淚水無聲地灑落衣襟,李益為之感傷不已,自然又把誓言重複了一遍。
誰知隨後事態的發展,竟讓霍小玉的擔憂成了現實,李益申言再三的誓言也被迎面的事實擊得粉碎!李益回鄉後,因為功成名就,好生風光了一番,喜不勝收的李家父母忙不迭地替他說下了一門婚事,女方是當地官宦世家盧家的女兒。李益聞說此事,有些為難,硬著頭皮向父母稟明了長安霍小玉的情況,李家父母聽了大搖其頭,反對說:「堂堂進士及第、朝廷命官,怎可以娼門女子為妻,真是豈有此理!」既然父母堅決反對,加之盧家姑娘秀美知書,一派大家閨秀風範,尤其是盧家在朝中有一定勢力,對李益的仕途進展大有稗益。如此種種理由,使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李益把長安的婚約拋到了腦後,順理成章地與盧氏結為夫妻,雙雙前往鄭縣赴任,夫唱好隨,一派和諧美滿之象,漸漸把長安綺夢和多情的霍小玉淡忘了。
可憐長安的霍小玉,自李郎離開後,她閉門謝客,癡癡地等待情郎派人來接她到鄭縣團聚。時間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過去了,半年約定的時限到了,可絲毫沒有李郎的音訊,霍母盡量寬慰霍小玉,說:「李郎才到異地,公務繁多,想必得過些時間才能派人來呢!」霍小玉自己也拚命往好處想,可是,轉眼又是秋涼冬至,整整一年過去了,仍然不見李郎的蹤影。隆冬來臨之前,霍小玉終於憂思成疾,病倒床榻。雖有霍母精心調治,但直到瑞雪紛飛,她的病依然毫無起色,日夜呼喚著李益的名字,聲嘶力竭。精神恍惚,知情人都為她淒然動容。
這時,李益因公進京,有知情的友人告訴了他霍小玉的近況和病情。李益聽了心中一沉,回想起自己曾在京城欠下的一筆情債,他本打算到霍家探望,但又想到自己這種有婦之夫的身份,去了也只能徒增霍小玉的傷悲,因而也就放棄了此願。
然而,關於霍小玉癡情戀李益,李益絕情棄小玉的故事卻已傳遍了長安城,許多人對李益的薄憤憤憤不平。有一天,幾位文友在延喜酒樓設宴招待來京的李益夫婦,酒過三巡,賓客暢談之時,酒樓中忽然闖進了幾位不速之客,以一位身著黃紵寬袍的年輕人為首,後面跟著幾個僕人模樣的彪形大漢,他們直奔李益所在的桌前。年輕人問明了李益的姓名,便不再說什麼,後面的大漢上前架起李益,飛快地挾持著下樓登車而去。
酒樓上剩下李夫人和幾位友人,個個目瞪口呆,半天沒回過神來。這位黃袍人到底與李益有什麼過節呢?其實,這位年輕人本與李益素不相識,只是聽說了李益負心之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特意到酒樓中把李益挾持到崇德坊的霍家。
載李益的車來到霍家門口,黃袍人命僕人上前報稱:[李十郎來也!]待霍母應聲出來開門,這夥人放下李益,轉身絕塵而去。 霍小玉在這前夜迷迷糊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著黃衫的大漢抱著李益而來,到霍家房前,脫鞋登堂,夢到這裡她猛然驚醒了。驚醒的霍小玉感覺頭腦特別的清爽,她回想著夢境,占解道:「鞋者,諧也,夫婦和諧之兆;而脫者,解也,離也,與李郎既合又離,乃永決之征。」如此一來,她越加愁思如麻,不勝解脫。也正在這時,李益被黃衫客送到了霍家門前。
黃衫客是一個十分熱心周到的人,他不但為小玉找回了李益,還命人送來了一桌豐盛的酒席,好讓這對情人把酒重溫舊夢。霍小玉抱病強撐著走出臥室,來到堂前;李益眼看舊日秀美的情人,今日憔悴到這般模樣,不由得愧海交加,無地自容,想起霍小玉對自己的許多好處,而自己竟然棄她不顧,此刻真不知對她說些什麼!
其實,李益此刻說什麼都是多余的,既已做出負心事,是無論如何也掩飾和彌補不了的,此時他內心中強烈的自我遣責就是對他的懲罰。霍小玉端視著這位負情的情人,只覺得愛恨交加,一忽兒面露欣色,一忽兒又搖頭歎息,那昔日相愛相伴的場面,像走馬燈一樣一幕一幕地在她腦際閃過,無限的甜蜜往事,都如同落花流水般的一去不回了。
霍小玉踉踉蹌蹌走近李益,欲哭無淚,指著李益忿言道:「我不負君,君竟負我,心已碎,腸已斷,萬念俱灰,你還來做什麼!」說完,端起桌上的一杯酒,身體晃了晃,然後下狠心似地閉上眼睛,手一揚,酒杯和酒都潑灑在地上,意思是:「我倆已是覆水難收!」表明了心意,霍小王想轉身回房,可是卻已挪不動腳步,身體朝前傾了傾,猛地放出兩聲悲哭,接著就倒在地上,氣絕魂飄。
李益見狀,不勝悲恐,把霍小玉的屍體抱在懷中,痛哭出聲。然而,一切都晚了!
霍小玉的死訊傳出後,長安街頭有人傳出這樣的詩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癡心枉自戀詩人;何如嫁與黃衫客,白馬芳郊共踏春。 人人都為霍小玉芳魂早逝而惋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多情女子,竟為一個負心人付出終身,人們同情之余,更多的是為她癡心不悟而痛心!
時間往往會沖淡許多記憶,但唯獨感情上的愧疚與創痛卻歷久彌新。李益後來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做到了禮部尚書;但霍小玉的死給他帶來的感情傷痛卻一直伴隨著他,令他時常暗自感傷。
蔣防,字子微,唐代義興(江蘇宜興)人。〈霍小玉傳〉劇情是隴西書生李益與霍小玉相戀,後來李益進士獲官,授鄭縣主簿,赴任前與小玉發誓偕老,「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當卻到華州,尋使奉迎,相見非遠」。但歸家後立即變心從母命,貪圖權勢,另娶鳳閣侍郎盧誌之女。後來小玉苦無情郎音訊,相思成疾,最後悲憤、怨恨而亡。某俠黃衫客激於義憤,乃挾持李益往小玉家稱罪。小玉得知事實,竟悲憤而死。死後化作厲鬼,使李益夫妻不和。明代蘭溪學者胡應麟評《霍小玉傳》:「唐人小說記閨閣事,綽有情致。此篇尤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故傳誦弗衰。」(《少室山房筆叢》)
立春閱讀: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唐.李益《立春日寧州行營因賦朔風吹飛雪》
邊聲日夜合,朔風驚復來。龍山不可望,千里一徘徊。
捐扇破誰執,素紈輕欲裁。非時妒桃李,自是舞陽台。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罷鏡
手中青銅鏡,照我少年時。衰颯一如此,清光難復持。
欲令孤月掩,從遣半心疑。縱使逢人見,猶勝自見悲。
寫情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古瑟怨
破瑟悲秋已減弦,湘靈沈怨不知年;
感君拂拭遺音在,更奏新聲明月天。
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
今來我訪舊,淚灑白雲天。
詎欲匣孤響,送君歸夜泉。
撫琴猶可絕,況此故無弦。
何必雍門奏,然後淚潺湲。
長干行
憶妾深閨裡,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渺渺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顏色桃花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遊子吟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春晚賦得餘花落(得起字)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蝶舞繞應稀,鳥驚飛詎已。
衰紅辭故萼,繁綠扶雕蕊。自委不勝愁,庭風那更起。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台。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
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上汝州郡樓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牡丹(一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
紫蕊叢開未到家,卻教遊客賞繁華;
始知年少求名處,滿眼空中別有花。
從軍有苦樂行(時從司空魚公北征)
勞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觴。從軍有苦樂,此曲樂未央。
卜居在隴上,隴水斷人腸。東過秦宮路,宮路入咸陽。
時逢漢帝出,諫獵至長楊。詎馳遊俠窟,非結少年場。
一旦承嘉惠,輕身重恩光。秉筆參帷帟,從軍至朔方。
邊地多陰風,草木自淒涼。斷絕海雲去,出沒胡沙長。
參差引雁翼,隱轔騰軍裝。劍文夜如水,馬汗凍成霜。
俠氣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眥死路傍。
北逐驅獯虜,西臨復舊疆。昔還賦餘資,今出乃贏糧。
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寄語丈夫雄,若樂身自當。
登長城(一題作塞下曲)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雜曲
妾本蠶家女,不識貴門儀。蒿砧持玉斧,交結五陵兒。
十日或一見,九日在路岐。人生此夫婿,富貴欲何為。
楊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婦人貴結髮,寧有再嫁資。
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寧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
藍葉郁重重,藍花若榴色。少婦歸少年,華光自相得。
誰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義即夫婿,無義還他人。
愛如寒爐火,棄若秋風扇。山嶽起面前,相看不相見。
丈夫非小兒,何用強相知。不見朝生菌,易成還易衰。
征客欲臨路,居人還出門。北風河樑上,四野愁雲繁。
豈不戀我家,夫婿多感恩。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
少婦馬前立,請君聽一言。春至草亦生,誰能無別情。
慇勤展心素,見新莫忘故。遙望孟門山,慇勤報君子。
既為隨陽雁,勿學西流水。嘗聞生別離,悲莫悲於此。
同器不同榮,堂下即千里。與君貧賤交,何異萍上水。
託身天使然,同生復同死。
送遼陽使還軍
征人歌且行,北上遼陽城。二月戎馬息,悠悠邊草生。
青山出塞斷,代地入雲平。昔者匈奴戰,多聞殺漢兵。
平生報國憤,日夜角弓鳴。勉君萬里去,勿使虜塵驚。
賦得早燕送別
碧草縵如線,去來雙飛燕。長門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樑空繞不息,簷寒窺欲遍。今至隨紅萼,昔還悲素扇。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
秋晚溪中寄懷大理齊司直(時齊分司洛下,有東山之期)
鳳翔屬明代,羽翼文葳蕤。崑崙進琪樹,飛舞下瑤池。
振儀自西眷,東夏復分釐。國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寧桁楊肅,芳輝蘭玉滋。明質鶩高景,飄颻服纓綏。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雲司。況復空巖側,蒼蒼幽桂期。
歲寒坐流霰,山川猶別離。浩思憑樽酒,氛氳獨含辭。
溪中月下寄楊子尉封亮
蘅若奪幽色,銜思恍無悰。宵長霜霧多,歲晏淮海風。
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露凝朱弦絕,觴至蘭玉空。
清光液流波,盛明難再逢。嘗恐河漢遠,坐窺煙景窮。
小人諒處陰,君子樹大功。永願厲高翼,慰我丹桂叢。
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別今追贈以詩
明鏡出匣時,明如雲間月。一別青春鑒,回光照華髮。
美人昔自愛,鞶帶手中結。願以三五期,經天無玷缺。
置酒行
置酒命所歡,憑觴遂為戚。日往不再來,茲辰坐成昔。
百齡非久長,五十將半百。胡為勞我形,己須還復白。
西山鸞鶴群,矯矯煙霧翮。明霞發金丹,陰洞潛水碧。
安得凌風羽,崦嵫駐靈魄。無然坐衰老,慚歎東陵柏。
作者:李益 ,西元748∼82,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人。唐代詩人。代宗時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擅長邊塞詩,所作七言絕句,著名於時。有詩集一卷傳世。
立春閱讀: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唐.白居易《立春後五日》
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白日斜漸長,碧雲低欲墮。
殘冰坼玉片,新萼排紅顆。遇物盡欣欣,愛春非獨我。
迎芳後園立,就暖前檐坐。還有惆悵心,欲別紅爐火。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尊號為「詩魔」。
他的詩歌現存近3000首。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喻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 唐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 寶曆二年(825年),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唐.崔湜《奉和春日幸望春宮(一作立春內出彩花應制)》
澹蕩春光滿曉空,逍遙御輦入離宮。山河眺望雲天外,台榭參差煙霧中。
庭際花飛錦繡合,枝間鳥囀管弦同。即此歡娛齊鎬宴,唯應率舞樂薰風。
作者:崔湜,字澄瀾,定州人。擢進士第,累轉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御史劾奏,貶江州司馬。安樂公主從中申護,改襄州刺史。韋氏稱制,復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景雲中,太平公主引為中書令。明皇立,流嶺外。以嘗預逆謀,追及荊州,賜死。湜執政時,年三十八。
唐.沈佺期《立春日內出彩花應制》
合殿春應早,開箱彩預知。花迎宸翰發,葉待御筵披。
梅訝香全少,桃驚色頓移。輕生承剪拂,長伴萬年枝。
作者:沈佺期,字雲卿,生年不詳,約卒於玄宗開元初。唐相州內黃人(今河南省),高宗上元間進士,武后時任修文館學士,工五言詩,辭情靡麗,與宋之問齊名,時號沈宋。有文集十卷傳於世。
唐.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綵花應制》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作者:宋之問,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
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後流嶺南賜死。
宋.范成大《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歲十二月九日丑時立春)
東風半夜度關山。和雪到欄杆。
怪見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猶寒。
青絲菜甲,銀泥餅餌,隨分杯盤。
已把宜春縷勝,更將長命題擱。
作者: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諡文穆,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與楊萬里、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清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之說。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其代表作,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或許還可說是一位地理學家。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鷺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宋.文天祥《立春》
無限斜陽故國愁,朔風吹馬上幽州。天翻地覆三生劫,歲晚江空萬里囚。
烈士喪元端不惜,達人知命復何憂。只應四十三年死,兩度無端見土牛。
官至左丞相,封信國公,德祐初,元兵入侵,天祥應詔勤王,奉使入元軍議和,被執,脫歸,輾轉浙、閩、粵,繼抗元師,戰敗被執,拘燕三年,宋既亡,終不屈,遂被殺,臨刑,作正氣歌以見志。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著文山詩集、指南錄、吟嘯集。
宋.晁補之《八聲甘州(曆下立春)》
謂東風、定是海東來,海上最春先。乍微陽破臘,梅心已省,柳意都還。雪後南山聳翠,平野欲生煙。記得相逢日,如上林邊。莫歎春光易老,算今年春老,還有明年。歎人生難得,常好是朱?。有隨軒、金釵十二,為醉嬌、一曲踏珠筵。功名事,算何如此,花下尊前。
立春閱讀: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春季閱讀
在陰陽五行中,中國人為四季染上不同的顏色,稱之「青」春、「朱」夏、「白」秋與「玄」冬。 春天,萬物萌動,這是一個「生」的季節。當春天的腳步悄悄躡足大地,草木抽出翠綠的新芽,蟄伏的心漸漸活絡起來。感受大自然的生機無自覺中心裡也充滿好奇、希望、蠢蠢欲動,以及莫名所以的青澀感。
春天的可愛,在於追尋的衝動與嘗試的自由。不要讓春天無意間來,也無意間去,春天是創造生命的季節,你有太多選擇,太多可遇的機緣,不必膽怯,不怕孤單,就像尋找初春的新芽一樣,閱讀新觀念、新發現的書籍,讓你感受到生的喜悅。
雖然知識的吸收並無季節之分;但是,當你刻意搜尋,卻很容易享受邂逅的樂趣。我常在假日的早晨,走進書店,細心瀏覽架上群書,遇有未曾聞聽的封面名詞或概念,即信手翻閱,往往春意盪漾,感到青澀的喜悅。
當然,春天也是尋夢的季節。到了春天,哪顆心不唱歌?人在春天吟詩追夢,就好像枉費了「青春」!
春天讀詩,最好一面賞花,一邊吟哦,如此說來,我國花卉詩的先河《詩經》並未形成詠花的專章,卻都藉花草以作比興寄託,而且涉及花草的吟詠特別多。《詩經》樂而不淫,傷而不悲,辭采之優美,涵意之深厚,定不負春天的浪漫與馳思。其實《詩經》許多詩句都是我們平日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用語,偶而唱上幾句都覺得興味盎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春天,吟詠《詩經》真的會讓自己有狂放的感覺,有浩瀚無邊的馳思。
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春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作者:翁森,宋末元初人。字秀卿,號一瓢,生卒年月不詳。 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隱居教授。元至元年間,建安洲書院於縣東南二十五里得崇教裡(翁的居所),以朱熹白鹿洞學規為訓,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
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元代廢科舉,鄉里人甚少攻讀,學風日下,本縣地處窮僻,文化尤其日衰,經翁森的力挽,耕讀之風又“彬彬稱盛”。翰林學士陳剛中曾為之作《安洲鄉學記》。至元二十四年(1287),道士翁道全於縣東南三十五里建葆真書院,翁森為之作記,所著有《一瓢稿》。內《四時讀書樂》一文,膾炙人口,被選編入民國時期的初中國文課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