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藝術:書畫之美
書名:
《金庸說部情節——董培新畫集》
作者:董培新
1942年出生於廣西梧州,乃香港著名人物畫家。
十六歲開始為香港各大報章雜誌繪畫插圖、漫畫、電影公司宣傳海報等,同時亦是早期的電影美術指導,創作無數,已發表作品達三十萬張,繪畫插圖之多,曾令他自詡地說:「一生人畫三世的畫。」作家古龍、倪匡、諸葛青雲、臥龍生、朱羽、秦紅、玄小佛、亦舒、嚴沁、張宇、岑凱倫等人之港版作品,均由董培新配圖及設計封面。八○年代為作家秦紅繪畫插圖,連續刊登於《中國時報》,並為遠景出版社的高陽作品系列繪作封面。
1989年移民加拿大,及後拜入楊善深門下,鑽研國畫。2005年得金庸先生允許,將金庸小說繪成大型中國畫,已先後於廣州(2005)、澳門(2005)、香港(2006)、加拿大溫哥華(2007)等地巡迴展出。此次董培新帶來了五十多幅畫作,其中「聚賢莊大戰前夕」、「乾隆皇西湖選妓」、「韋小寶與一床家眷」、「令狐沖田伯光坐鬥」、「胡一刀與苗人鳳酒店初會」、「小龍女與楊過古墓幽居」等等金庸小說中超經典場景,都在展品之列。
內容介紹:
董培新在六、七○年代,就已紅遍香港插畫界和漫畫界,1991年拜嶺南派畫家楊善深為師,研習中國畫。自金庸發表首部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董培新即為死忠金迷,卻因當年任職的報社與金庸創辦的《明報》處於競爭關係,而未能合作。直到2005年,在金庸的首肯和鼓勵下,終於一償數十年來的心願,開始了金庸小說的國畫創作,先後在廣州、澳門、香港、溫哥華舉辦了「董培新繪金庸說部情節」畫展。
董培新融合中國水墨技巧與西方繪畫的思想,尤其擅於以情節的動感與立體的場景,來表現人物風采,體現故事張力,可說無人能敵。《金庸說部情節——董培新畫集》共收錄70餘幅畫作,橫跨金庸15部小說,以金庸武俠元素中的各個主題——包括【陰謀】、【酒】、【義】、【情】、【小時候】、【智勇】、【激盪、迂迴、曲折】等等,來貫串、帶引整部畫集,不止是一部「金庸小說的視覺書」,更是值得細細品味、欣賞的「金迷尋寶書」。
閱讀藝術:書畫之美
推薦序:好戲就在後頭
武俠小說多「經典場面」,都是使讀者難忘的。讀者從文字中獲得了「景象」,甚至動作、聲音,以至氣味……每人有每人不同的感受。
電腦時代,電腦使用者從電子器材中直接接收了景象、動作、聲音,雖不至氣味,可是已失去了「幻想餘地」。看小說與看電影、電視之不同,乃在於一邊讀,一邊「看見」劇情,這些劇情皆由心生,即自我創造。當然,「自我創造」實在依靠每一個人的修養。一個閱歷豐富的讀者,幻想出來的「景象」一般比閱歷淺薄的讀者要多姿多采。
其實,電視劇形式的金庸武俠小說也不如理想。因為小說中,太多環境表現不出來,如黃藥師的桃花島,如神龍教的蛇島,如大漠,如六合塔……
幸好,近年在大陸可以取景,武俠小說改編成電視有了實景。並且,科學協助製作,電腦合成技術可以使得「千軍萬馬」過山、渡海、攻城。很多從前的短缺,今天完全滿足了。
而,武俠小說的人物仍是「千載難逢」!武俠人物的典型當然是從人世間選出的(可不是投票得來的)。每一位讀者都有腦海中的角色「印象」,乃是抽象的印象,極難以筆墨形容,也不可以到警署按照認人方法,由專家重新「創」出一個圖像來。
小龍女、楊過、韋小寶、郭靖、黃蓉……都有一個抽象的形象,每人自己有一個,並強烈地認為自己的不錯,別人的才錯!這種心理,使得每一個cast都錯!唯有畫家,只遵照自己對文字的瞭解,幻想出角色,繪在圖上,才是「真實」的角色。故此,繪本金庸有其市場。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插圖,記得由「雲君」所繪,那時在一張報紙日日連載,插圖的畫家天天繪製,如果作者脫稿,則畫師一起失去當天稿酬。如遲交,慘了,畫師真要具有倚馬之才,半小時內要畫好,必須生動。要是他沒有看過原文,則要編輯簡約「講故事」,憑印象繪畫了。
故此,這口飯並不易吃,也不易啃。後期畫師如王司馬,正在《明報》上班,老闆的稿件不好追,但有「近水樓臺」之便。近期新修版由大畫家李志清繪畫,沒有「等稿」之苦了。董培新給金庸「插畫」,更不是「插畫」,可以說是:按金庸武俠小說啟示而動畫興的作品。董先生的畫不是「每天功課」,乃是選畫家對武俠小說的感想、認知、引發出的情緒等等作啟示。
金庸武俠小說寫得很生動,可能與金庸出身電影編劇有關,他把握了「描寫畫面」的技術,字裡行間,讀者從中「見到」了具體的實物、具體的情景、具體的動作,栩栩如生!畫面在讀者腦袋中形成了,人物也在畫面裡活動了,讀者隱隱約約聽到他們(人物)的呼吸、談話、嘶叫……也聽到傾茶、倒酒、劍擊、箭發等等聲音。不止,一連串的生動描寫,也令讀者腦海中出現「連續」畫面。
於是,在畫家的腹中、腦中感受到的畫面更有震撼力!運用畫法,能盡量顯現金庸先生創造的「成人童話」。董培新繪金庸作品的一張畫,題名為「坐鬥」。水墨,乃是寫「江湖奇景」。(江湖環境,乃一中國特有的環境,不是「世界」,不是「社會」,不是「社區」,這環境與真實的社會環境相對,又不一定排斥。有時,江湖即現實社會,有時卻不。)
畫中布局:一位小尼姑,很慌張的樣子,彎著背,定睛看著前面一場打鬥,她左手掩在胸前,小口半開,怕得連「呀」的一聲也不敢叫出來。她前面是一張倒下的木桌,滿地破碗、筷子。再前面,左邊坐在椅上的漢子,一刀砍向右邊坐著的劍客,隱約見到幾點紅色(血),右邊劍客已中了道兒。
此乃《笑傲江湖》中一幕景象。這幕景象不是從作者第一人稱描述出來的,乃以小尼姑的口中說出,是第三人稱的敘事方法。小尼姑從未涉足江湖,更不知江湖凶險。甚麼是好人、甚麼是壞人?她亦不足評定。殺人、見血,不是佛門可見的情景,她初入江湖,即接觸這些生死決鬥,她內心的衝擊何等巨大!
武俠小說作者巧妙地說了這場景象,從側面描寫這個小尼姑的心理,畫家亦捕捉到作者神采,化成一幅鮮明的圖畫。又如:一幅95×183 cm的水墨畫,題目是「苗人鳳初會胡一刀」。這幅畫所畫的景象,已「勝於千言萬語」。
畫的右手面,胡一刀正在一盞孤燈之下,用左手抱著一個小嬰孩的頭,右手食指放在小嬰孩的小唇上,猶如引他吃奶。觀者看見胡一刀的眼垂下,全力集中在嬰孩面上,嘴角不期然流露笑意。可是在他後面有八條大漢,面部不掛一絲表情,因為遠離光源,個個面部都是灰暗暗的,襯托出嚴寒的殺氣。還有一位已按著腰間掛刀,準備戰鬥。這是光與暗的、柔與剛的、愛與恨的強烈對比!
圖畫另一邊左下角,坐著一個中年男子,木字口面,另一盞油燈打亮他的臉。這位仁兄雙目低垂,似在入定,惟左手攏一小碗酒,右手挨近小壺,前面放了一個長形包袱,上書「打遍天下無敵手」。這爿小酒館將快動武的形勢,已躍然於紙上。山雨欲來風滿樓,未動刀槍拳腳,未有半點聲音,觀者已覺得「好戲就在後頭」!
推薦人:
劉天賜,
專欄作者,作家,跨傳媒工作者,曾任香港多間著名印刷傳媒及電影、電視、廣播電台編劇,幕後主要行政崗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兼職助理教授、浸會大學院士、電影電視系MFA碩士班兼職講師、香港大學兼職通識課程講師。香港、多倫多數間電台、電視台清談節目主持人。
閱讀藝術:書畫之美
畫集出版後記:我與金庸小說的結緣
董培新
相信緣,一絲一縷的牽連,繞一個圈會結成一個繩節,可以結緣。
一九五七年,那年十五歲,從廣州到了香港,寄住在一層擠了三十多人的樓宇裡。那時有線廣播的木盒子「麗的呼聲」,就是普羅大眾文娛生活的泉源。中午時分,「將軍令」曲子奏起,人們都會屏息靜氣地等待播音員胡章釗的聲音。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呼喝聲、喘息聲、受傷的哼聲,在空氣中繪聲繪影地描畫出一個個畫面。胡章釗活靈活現的說書技巧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鴛鴦刀駱冰腳上又中一刀,一拐一拐的死命抵抗,床上,重傷的奔雷手文泰來想掙扎爬起來。『嘿』一聲又倒下……」釘,釘,釘,釘……就這樣,每天守在播音盒子前追聽《書劍恩仇錄》,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可是太動聽了,一小時的廣播其實只講述了極短的片段。終於按耐不下,跑到街上向租書店租來一套《書劍恩仇錄》,從此與金庸武俠小說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五八年,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畫小說插圖。第一張畫就是畫「金庸」小說,記得是《射鵰英雄前傳》。那時候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還在《香港商報》發表,薄本單行本陸續出版,整個香港讀者正在瘋狂追讀。一些漠視知識產權的出版商大量印製假金庸、假梁羽生武俠小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了這不道德行為的從犯。
一九五九年,《明報》、《新報》相繼創立,《新報》老闆就是當時獨佔流行小說、雜誌市場的「環球出版社」社長羅斌。「環球」旗下雜誌《西點》、《藍皮書》、《小說叢》、《武俠世界》對香港普及文化影響深遠。當時《新報》武林版需用大量插圖,我被羅致吸納,從此一生離不開出版、繪畫。
一九八九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九一年拜入楊善深老師門下,學習傳統中國畫。二○○三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我在香港的首次個展。蒙金庸先生、楊善深老師、李子誦先生、林近老師、高勵節先生等大力支持,替我的畫展主持揭幕儀式。故友黃霑更抱病當畫展司儀,令畫展增光不少。很可惜,接著來的是難以釋懷的遺憾。二○○四年,畫展後五個月,楊善深老師辭世。相繼林近老師、黃霑乘鶴西去。好友林冰、黃志強亦遠渡西方。全年心如石壓,悵然度日。
年少時在廣州成長,對繪畫的狂熱是求學時養成的。少小離開,花甲之後實應該在孕育我的地方辦一個展覽,而且,那裡還有我的啟蒙老師。○四年底,在廣州市廣東畫院訂下○五年的場地,回去一看,呆了。展覽廳的展線長達一百三十五公尺,在樓高二十多呎的展壁上,一張四呎整紙的畫掛上去,就像貼上一張郵票的感覺。得掛百來張畫,才不至於零零落落。但勉強掛上去,還是不好,會像雜架攤般雜亂無章。
那時候,我知道我需要大畫,更需要主題。但距離展期只剩十個月時間,迫切間構思大型主題有很大困難。有幸我記起一句話;二○○三年金庸查良鏞先生主持我畫展開幕時,我曾向查先生講過這句話:「我常感遺憾,因至今未曾為查先生的小說畫過插圖。」回想當年,《明報》、「明報出版社」,《新報》、「環球出版社」,是兩家直接競爭的對手。武俠小說是雙方的賣點。當年我的老闆羅斌給了我一條不成文的戒條:「任何出版社的書你都可以畫,就是『明報』的不能畫。」這一戒條使我從此與「明報」絕緣。小說插圖沒有畫,但查先生作品裡豐富的內容,無數動人的場面,難道不能畫成大幅的畫面,掛在牆上供人欣賞嗎?有了這意念,立即畫了張在古墓中的小龍女與楊過,寄給查先生指正,並懇求查先生允許我將他的作品故事情節用中國畫來表達。多謝查先生,很快得到他的答覆:「放心去畫吧!」整系列組畫就這樣開始。
幾十年的繪畫生涯中,我有好幾年兼職電影美術指導、廣告宣傳、海報設計工作。金庸作品被拍成無數的電影、電視劇,經驗告訴我,電影、電視還是為我的畫作留下一線空間:構成影視的元素是影像、對白、音響,加上時空活動所組成。影像停留在觀眾眼中是短暫的,時間會令印象模糊、淡化。圖畫就像定格的畫面,觀眾可以隨意慢慢欣賞,細意推敲畫中的故事,感受畫面裡的語言。一張畫所描述的內容,電影、電視可能需要花幾分鐘時間來陳述表達。
熱愛美術是因為愛美,畫美麗的女孩子是我的至愛。同時亦欣賞不同形體的美:骨骼的美、肌肉的美、力量的美、性格顯現的美、經歷風霜雪雨潛藏在深處的美、從思想感情中衍生的美、大自然的美、光影的美、結構的美……這都是我作畫所喜歡的素材。感謝金庸先生的每部小說故事裡,都藏有不同的、一個個發掘不完的寶藏,給我無盡的創作空間,滿足我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戰帶來的快意。
每一個讀者在閱讀時,心裡都會湧現一個自己想像中的畫面。我也僅能繪畫出自己腦海中的圖畫,未必是讀者們心目中所嚮往的影像。謹希望我的畫作能達至讀者的一般要求。
組畫多取材自舊版小說,人物名字、衣服顏色部分與新版略有出入,祈希讀者原諒。
閱讀歷史:發現《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
書名:
《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
作者:余輝
1959年10月出生於北京。
1983年在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
1983年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書畫陳列與研究。
歷任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科研處(研究室)處長、研究員、國際藝術史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內容介紹:
本書從家族文化史的角度著力於兩宋皇家趙姓宗族和姻親從事書畫活動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藝術上,揭示了趙宋家族及其外戚共十二、三代八十餘位書畫家,特別是徽宗、高宗和「二趙」及趙孟堅等名師巨匠所走過的藝術歷程和藝術特色。勾畫出整個趙宋家族書畫傳授、筆墨創作、藝文雅集、鑑定收藏、裱褙複製、編冊著錄、論書論畫和相關的軼聞趣事等。在整個趙宋家族中,以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最高,雖然在歷史評價中他是個亡國之君,但他的藝術創作、藝術品味、藝術編著、藝術管理等各方面,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後世。
宋徽宗書畫作品《山禽臘梅圖》
關於宋徽宗:
一○八二-一一三五,姓趙名佶,能寫詩作文,同時也擅長書畫,神宗第十一子兄哲宗崩無子嗣,因而繼位,宋代第八位皇帝。以寵信蔡京(1047-1126),專事營造道觀,生活奢華,致使國家財力靡費。北方金國南下後,讓位欽宗,自為道君教主皇帝,終為金兵所擄,死於五國城。
徽宗雖為亡國之君,然性好藝術,稟賦極高。書畫無不精工,並善體物情,花鳥畫描繪,刻劃入微,尤為擅長。據傳畫鳥用生漆來點晴,成豆形突出於畫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並能詩、善書,可算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皇帝。
宋徽宗書法,別成一體,自號「瘦金書」。特徵是筆跡細瘦。筆畫條暢,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保留下來,那就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後橫行,收筆留有一頓點,即是特點之一。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
這種書風學自唐代薛稷(649-713)。
關於宋徽宗書風的師承,與宋徽宗有過直接來往的蔡絛,曾記之:「(趙)大年(活動於1067-1100)善黃庭堅,故祐陵(徽宗)作庭堅書體,後自成一法也。時亦就端邸內知客吳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畫學崔白,書學薛稷,而青出於藍者。後人不知,往往謂祐陵畫本崔白,書學薛稷,凡失其源流矣。」就薛稷的「信行禪師碑」比較,與宋徽宗書法,自有其相通處,但筆調更接近的,可能還是薛曜的「夏日遊石淙詩并序」。二薛為「從祖兄弟」,其書風同出自褚遂良,就「細瘦險勁」及縱橫開張言,有主張薛曜為宋徽宗瘦金書之祖者,自有其道理。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在藝術上,徽宗很重視書畫文物,收藏許多前代的精品,並加以整理,編成目錄,叫做「宣和畫譜」。並建立完備的畫院制度,由國家負起培育畫家的責任,以詩句做為考選的試題,使畫家兼具文學素養,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發展。傳世作品有《芙蓉錦雞圖》、《祥龍石圖》、《聽琴圖》、《山禽臘梅圖》、《瑞鶴圖》、《鴝鵒圖》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