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真情:情牽七夕, 愛在鵲橋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織女星座,並無後面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從戀愛進而結婚、分離,到每年只能相會一天,傳說逐漸完整,由於情節感人,因此各地廣為流傳,只是每個地方流傳的情節略有不同。
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而牛郎則是人間南陽城西牛家莊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伏牛山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黃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牛郎成功將其領回家。
後來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遁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由於觸犯天規,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騰雲駕霧。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後命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著毛毛細雨。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扁擔中,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每逢「七夕」,民間的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有人稱為「乞巧節」;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也稱為「女兒節」。在許多傳統性的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氣氛的歲時節慶,所以又有「中國的情人節」之稱。
另外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據說:宋代蒲城有個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婦懷胎十七個月,還沒有生產,有一天,一個婦人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專程來拜訪他,吩咐他準備一間房間,房內的地板挖一個洞,把孕婦移到樓上,並且命令僕人拿著棍子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就生下一條大蛇,僕人看見立刻就把牠打死,孕婦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興要送珠寶表示感謝,但是陳姓婦人卻不接受,只要求一條手帕就離開了。多年以後,徐清叟調任福州,在一座陳夫人廟裡面,發現了這條手帕,於是他就奏請朝廷,封贈神號。據說,福州的註生娘娘廟,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賜的三十六個宮女,本省祀奉註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數的。
七月七日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魁星」是星宿的名稱,也就是北斗第一顆星。因為一般相信魁星是「文章之府」,所以一般人,特別敬奉魁星,現在一般各地的寺廟,也有奉祀魁星,而且把魁星列為「五文昌」之一,而稱他叫「魁星夫子」。
牛郎織女:情牽七夕,墨墨傳情
秦觀《鵲橋仙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是一首以牛郎織女故事為題材,歌頌人間愛情的詞。牛郎織女雖為夫婦,卻被天帝隔在銀河兩岸,只能每年七夕過鵲橋相會。
詞的上片寫牛女相會,讚美純潔的愛情。前兩句借天上景象創造相會的氣氛,好像彩雲、飛星都在為牛女的相會而高興而忙活。第三句則點明相會,一個「暗」字點明是夜晚。後兩句讚美純潔愛情,「金風」、「玉露」不僅點明了相會的時令,而且以金、玉、風、露襯托牛女之愛的純潔美好,不是凡夫俗子之愛所能比擬。
下片寫牛女分離,讚美永恆不渝的愛情。「水」言其溫柔與無限;「夢」言其美好與短暫,兩句引出「忍」字點出離別之苦。最後兩句讚美真摯不渝的愛情,成為廣為傳誦的格言警句。詩詞中的愛情之作多如牛毛,只有本詞能道出愛情的真諦,有了這樣的愛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會人遠情長,心心相印。這是本詞立意超卓情趣高雅的地方,被稱為「化腐朽為神奇」。寫景敘事與議論相間的結構,造成平易中曲折有致。
從廣闊的天宇中捕捉形象,纖雲、飛星、銀漢、鵲橋,增加了神話色彩;既是寫神仙(牛郎織女)之愛也是寫人間之愛,也表現了作者忠貞高尚的心志,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扑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甫《牽牛織女》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朦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淒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圓苟齟齬,丈夫多英雄。
李商隱 《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迴。
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年一度來。
李商隱《詠云》
捧月三更斷, 藏星七夕明。
纔聞飄迥路, 旋見隔重城。
潭幕隨龍起, 河秋壓雁聲。
只應惟宋玉, 知是楚神名。
李商隱 《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闌干, 犀辟塵埃玉辟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 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 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 一生長樹水晶盤。
對影聞聲已可憐, 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 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 赤鱗狂舞撥湘弦。
鄂君悵望舟中夜, 繡被焚香獨自眠。
七夕來時先有期, 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 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 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 莫道人間總不知。
李商隱《馬嵬》二首
冀馬燕犀動地來, 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 玉輦何由過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白居易《七夕》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李賀 《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崔 顥《七夕詞》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
楊 璞《七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李清照《 行香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
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而晴,霎兒雨,霎兒風。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杍。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眽眽不得語。
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裏,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曹植《九》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是當時最明確的記載。《古詩十九首》中的這首《迢迢牽牛星》寫牽牛織女夫婦的離隔,它的時代在東漢後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將這首詩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對照,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到魏這段時間裏,牽牛和織女的故事已經定型。
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效果亦迥異。總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說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的心裏悲傷不。《纖纖擢素手》意謂擢纖纖之素手,為了和下句《札札弄機杼》對仗,而改變了句子的結構。“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機杼之聲。“杼”是織布機上的梭子。詩人在這裡用了一個“弄”字,是玩、戲的意思。織女雖然伸出素手,但無心於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終日不成章》化用《詩經•大東》語意:《蹊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最後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並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 。這首詩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間詞,即“迢迢、皎皎、纖纖、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後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于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