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家筒井康隆曾提及自己的寫作異於他人之處,在於“邪惡的想像力”之源源不絕,我想對於漫畫作者木某 圖一雄而言,亦若是。木某 圖一雄的《漂流教室》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前衛作品,除了“邪惡的想像力”外,也在於類型混合之成功:它融合了恐怖驚悚及科幻類型,並勾掛出環保的主題,非常具創造性地在七○年代(1974)就以畫筆創造出在近年來好萊塢才用數位科技達成的視覺震撼(如《明天過後》)。木某 圖早期作品,曾被評論者認為“缺乏社會性”,《漂流教室》因而轉換風格散發出驚世之作的璀璨光芒,在敘事手法及格局上皆豎立起可敬里程碑。此外,書中關於時空扭曲的解釋與時空交錯的精彩橋段,跟好萊塢電影《黑洞頻率》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劇力萬鈞且充滿超越當代的創新巧妙佈局,即使在過了幾十年後的今日,仍非常新潮,一點也不顯老套。
不同於伊藤潤二那超越理性如阿米巴蟲四處漫延的恐怖,《漂流教室》的驚悚卻來自最基本的人性。人性之自私自利,一直是人類社會最難面對與處理的道德難題;《漂流教室》裡的兒童們,面對的敵人有二:一為自然反噬,一為人性鬥爭,且自然之惡亦肇因於人性之惡。人性之惡,罪之深淵;人性之善,愛之天堂。《漂流教室》墮落於人性之惡,卻也救贖於人性之善。《漂流教室》講了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恐怖預言與黑色童話,嚇得讀者們瞠目結舌、啞口無言;但,所有關於敵人的故事,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善待朋友。《漂流教室》裡將最慘烈的人性鬥爭與大自然的反噬反撲寫得淋漓,讓自然與人性成為人類滅絕的最大敵人,乃期望惡果能帶來善因。木某圖一雄擅於利用視覺擠壓催逼讀者心理:經由整整十集充斥著的尖刺狀話框、刺蝟般驚恐大睜的雙眼與猙獰的孩童臉孔、宛如電影《沙丘魔堡》般的砂漠化異境,及小說《蒼蠅王》裡那般的殘酷求存,讀者被折磨地精神耗弱,但卻不得不理性地思索那極有可能實現的末日之境。
《漂流教室》極顯人性惡之華,然後在最後結尾,卻還是非常悲憫地給了讀者一點點因為人性之善而開啟的、可能重組的“光明未來”。《漂流教室》寫了滿滿關於世界末日的冷酷異境,但其實它真正想說的,卻是關於親子之愛、朋友之愛、以及地球之愛的故事,它以極盡冰冷來讓讀者思索溫暖的流逝,用超凡絕倫的“邪惡想像力”勾勒末日藉以“恐嚇”人們理該更珍惜可貴的現在,也讓我們從可怖的敵人身上看見人性可佩可敬的愛與互信。敵人,訴說的,實則是一個愛的故事。《漂流教室》說穿了,還真是一部愛的教戰手冊!
關於日劇作品改編的缺陷:
◆◇◆◇◆◇◆◇◆◇◆◇◆◇◆◇◆◇◆◇◆◇◆◇◆◇◆◇
記得當初看漫畫版的《漂流教室》時,是邊看邊嚇得皮皮挫的、瑟縮在床角的.....
作者謀圖一雄所營造的恐怖,是人性墮落的恐怖,所以真實。
其實,那是《蒼蠅王》式的恐怖,將人性的純真與鬥爭並比,所以深刻。
跟一般的恐怖漫畫是大異其趣的。
而且作者在描繪墮落的黑暗的同時,又一步步重建了人性的光亮,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實則是一部充滿環保意識、人文主義的漫畫;
到最後,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它是一則充滿人性光輝的愛的故事。
謀圖一雄的畫風與尖刺形的對話框,以及非常密實濃重的筆觸與線條,
事實上正是風格化的、具開創性的、備受畫評讚揚的錐點,
足以完全展現一種絕望的、封閉的、受壓迫的心理緊繃狀態。
要改編這部恐怖漫畫的經典作品,其實是難度非常高的作業。
我看日劇版的漂流教室,首先對於它將原著中的小學改成高校,就覺得不太妥適。它降低了原著中對小孩子純真性的一種傾軋,而且主要的是,日劇版中的青少年演員的演技說實在,還真是我看過的日劇中屬一屬二不自然的呢!
另外,對於為了加重愛情的氛圍所存留下的兩位年輕老師,
也說實在的,是完全悖離原著精神,
感覺上還是一種傳統社會體制的縮影,他們是來“帶領”學生的,
跟原著中重新由鬥爭中洗牌所建立的新的領袖體制是不同的,
原著反而具有顛覆性 (雖然是1970年代的漫畫了)。
而且雖然現在動畫科技十分發達,但整體上,電視版還是無法展現原著氣勢的十分之一。
基本上,改編成日劇,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尤其是對挑剔的漫迷(就我啦)來說。
PS:我覺得【永遠的仔】,就是一部非常非常成功的改編電視劇。
導演風格完全掌握了角色心理狀態,裡面三個主角的演技讚到讓人傻眼,
配角的表演也讓人十分信服,都是硬底子的實力派演員,
少年演員的表演真實得不得了.....。
而且在音樂與主題曲製作(半野喜弘、阪本龍一)與後製剪接上的用心,
讓這齣戲更臻完美。
2002-06-08 10:39:13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