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4-01 18:38:09| 人氣5,9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既不經典,也不淡水,更非小鎮——評果陀劇場《淡水小鎮》全星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23331日,周五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這次的演出,所有的行銷宣傳都強調「35週年‧1988-2023‧經典再現」,可能要稍微釐清的是,35週年指的是果陀劇場創團至今的團齡,創團演出作品為《動物園的故事》,而《淡水小鎮》則首演於1989319日(至今34週年);該團多次演出《淡水小鎮》,版本眾多,這次名為「全星版」,意指主要卡司均為影劇明星(我觀賞的陣容版本為郭蘅祈、李千娜、蔡旻佑、卜學亮、黃嘉千、屈中恆、姚坤君、劉亮佐、呂曼茵、馮先芝、李芷柔)。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全星」多半為媒體吸睛噱頭,但絕非品質保證。

 

伏爾泰在《風俗論》中,批判神聖羅馬帝國為「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我借用這個批判句型,將其改為「既不經典,也不淡水,更非小鎮」,這是觀賞的過程當中,最常出現在我腦海的三句話,我完全能夠體會第三幕中,艾茉莉(李千娜飾)的痛苦,對於已知一切、卻無力改變的痛苦。

 

做為二十世紀西方戲劇經典,以及果陀劇場將其改編而成為該團經年上演的經典,除了屢次都會在精美節目冊中拱出原劇作者桑頓‧懷爾德(Thornton N. Wilder, 1897-1975),及《小鎮》(Our Town)的經典演出史之外,也會歷數該團各改編版本的特點與效應。但這樣的細數、羅列與堆砌,就能成就經典嗎?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主要還是來自於作品本身所蘊含深厚的普世意義與價值。但在這次的演出版本中,除了大幅削減淡水豐富的歷史人文與地方人情比例(問題出在第一幕的背景建構,完全不足以支撐起演出中的人物厚度與劇情肌理),原著精神也僅剩下「生者無知,死者全知」的痛苦與懊悔,完全無法提升至作品所烘托的人生奧秘與宇宙思想高度。

 

臺鐵淡水線於1988715日停止營運,前述提及果陀劇場創團作品《動物園的故事》首演於1988714日,半年後《淡水小鎮》接續首演,對於消逝於歷史而留存在記憶之中的淡水線,這些時間點肯定不是巧合,而是當年的果陀劇場有心有意誌之(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還是比較熱情、用功),為觀眾所勾連起的集體記憶與地方文化認同,也肯定是高度而緊密的,對於逝去事物的慨歎,所引興對於人類生死的哲學省思,應該都是有其時代與普遍意義的。

 

然而,三十五年過去了,現實中的淡水小鎮改變之大,已經成為淡水新市鎮,人口增長、交通壅塞、觀光經濟、地方發展等,有更多的現象與問題孳生,人們(當然也包括劇場觀眾)對於淡水的情感與認同心理結構,也迥異於1980年代末期,倘若未來還有別的版本的《淡水小鎮》,果陀劇場若不從改編策略與藝術手法重新省思,那麼劇場中的「淡水小鎮」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在集體記憶中二度消亡(兇手是誰,不言自明)。而倘若果陀劇場能夠秉持當年創團時期的藝術初心,對於經典做與時俱進(updating)且在地化(localizing)的改編,那麼劇場中的「淡水小鎮」仍可能持續存活而歷久彌新。

 

說實話,那麼多版本的《淡水小鎮》,真正經典的沒幾個。我沒來得及看幼獅藝文中心的首演版,但我記得果陀劇場初登國家劇院的作品,就是《淡水小鎮》(1993年),倘若金士傑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中永遠的江濱柳,那麼該版本中的張雨生則可視為永遠的陳少威。

 

歷任的「舞台監督」,像是馮翊綱、王友輝、蔡琴、陶大偉、曹啟泰,都沉穩淡定、親和力高,說服力足,但偏偏到了這次的郭蘅祈,就讓人看不下去了。他的表演完全處於高度自戀的狀態,和戲、和其他演員、和現場觀眾之間,完全是格格不入,又愛以歌手身分高歌一曲,以為在辦個人演唱會;只可惜劇場沒有遙控器,看到後來,幾乎是只要他出現,就立刻想要轉台,因為他的表演非常忸怩,且走著奇怪的台步,真的是令人聽之觀之,坐如針氈。可說是這個演出版本的一大敗筆。

 

劇中女主角艾茉莉的父親「艾先生」,是為報紙地方版主編,過去曾由王友輝、葉子彥分別飾演過,為了凸顯報紙主編的博學多聞,以及建構淡水小鎮的在地歷史人文情報,王友輝和葉子彥都在淡水文獻閱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舞台監督介紹艾先生的那一小段戲中,甚至可以開放現場觀眾提問,藉以拉近演出與觀眾的距離。這次卜學亮的版本則完全取消了,只剩卜學亮用「搶白」的綜藝說念,將這一小段戲交代過去。

 

「只見綜藝搞笑,不見雋永普世」。這是在看這個版本的男女主角雙親演員表演時,最常浮現在腦海的感受,演員分別是「艾爸爸」卜學亮、「艾媽媽」黃嘉千、「陳爸爸」屈中恆、「陳媽媽」姚坤君,卜與黃特意以較大篇幅的台語對話,帶點答嘴鼓,來凸顯艾家的本省家庭背景,相較而言,陳家則是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外省家庭,似乎意指艾茉莉和陳少威(蔡旻佑飾)的結縭,在這個版本當中,或可解釋為破除省籍的結合;關於五、六零年代的省籍情結與對立,在戲中沒有任何一絲跡象欲處理之,可能無意也無力,徒留歷史情境的懸置與漠視。只見兩對中年男女演員,以大量的喜劇拍、綜藝氣,來「抽離時空」地詮釋,口氣、手勢、身形姿態,無不刻板,油裡油氣,看到的全是演員的表皮,而沒有角色的血肉,卜、黃為甚,屈、姚次之。

 

懷爾德的《小鎮》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劇中的細節建構起美國歷史、開墾辛酸、人土風情,又以「舞台監督」及艾茉莉之眼,看透人生,豁達生死;當年果陀劇場的《淡水小鎮》之所以撼動人心,就是掌握了此劇的精隨,並做了一番功課,將虛構的美國小鎮,成功移植轉化為台灣的淡水小鎮。印象中,台灣另有校園及劇團演出此劇,均依此改編邏輯,將其轉化為《北投小鎮》(復興高中戲劇班)、《鹿港小鎮》(華岡藝校戲劇科)、《安平小鎮》(台南人劇團)等,每一種版本的小鎮轉譯,都可說是做足了文史調查、消化與轉譯的功課。

 

可惜的是,小鎮轉譯的老大哥——果陀劇場《淡水小鎮》,卻在過了而立之年,就已步入早衰之列,只能披著老皮,兜售著「經典」、「全星版」、「綜藝搞笑」的便宜貨,情何以堪?從謝幕時可以聽得出來,觀眾也只回報以「行禮如儀」的掌聲。

 

這幾年,果陀劇場陸續培養了少數幾位年輕導演,下次如果有機會,或許讓年輕導演重新處理轉譯,以懷爾德《小鎮》為基底(畢竟劇中的普世意義,仍是其經典之所在,有今日年輕創作者難為之高廣深度),以淡水新市鎮與當代議題為調料,以當代視角重新詮釋,找到經典與當代的對話頻率,劇場中的淡水小鎮才可能藝術永續。

台長: 于善祿
人氣(5,9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