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群馬縣與長野縣交界處的淺間山。標高2568公尺的淺間山是一座活火山,自天武天皇十四年(685)以來約有五十次火山爆發記錄,山頂為荒地,山腰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名列日本百座名山之一,是知名的登山景點,本文作者正宗白鳥(1879-1962)與掀起戰後登山熱潮的深田久彌(1903-1971)皆曾來此攀登)
【作者簡介】
正宗白鳥(1879-1962),明治後期至昭和前期的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岡山縣人。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前身)畢業。拜島村抱月(1871-1918)為師,在其指導下於《讀賣新聞》發表文學評論。明治三十六年(1903)進入讀賣新聞社,負責美術、文藝專欄,執筆相關評論。之後憑藉小說《塵埃》與《向何處去》,成為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作品多充滿虛無、懷疑等否定式的人生觀。大正以後,活動重心移至劇本創作與文藝評論上。昭和二十五年(1950),獲頒文化勳章。代表作另有小說《泥娃娃》、《牛棚的惡臭》、劇本《安土之春》、《光秀與紹巴》以及評論《文壇人物評論》、《自然主義盛衰史》等。
〈登山愛好〉
日本四面環海,卻缺少海洋的文學,沒有描寫海上生活的出色文章。然而,關於山岳的文章,明治以後出現非常多篇。
我喜歡山。那是因為山上空氣清爽,不同於地上。雖說喜歡山,但因身體瘦弱,實際上沒爬過高山。最常爬的山是故鄉後面的山,從年少時到老年的現在,住在故鄉期間,幾乎每天都爬。三十分左右便能攻頂的小山,跟踏遍中央山脈或喜馬拉雅山那種豪壯的登山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畢竟是我獨屬的登山愛好。爬過淺間、阿蘇、維蘇威三座活火山,讓我感銘五內的,是空氣之清爽異於地上。更高的山,空氣或許稀薄令人呼吸困難,但映入眼簾的世界一定極其美麗。「高達二萬尺的西藏高原的宏大景致與豐麗色彩,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我常抱著這種心情想望。遍布沙礫不見樹木的荒寥景色,因空氣澄淨才呈現出這塵世的樂園情景。
登山家的深田久彌(1903-1971)(註一)曾說:「我是個只喜歡山,光爬上爬下著迷於景色就能滿足的男人。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功利,但是光漫步山間,就一定能化為無形且巨大的生命積蓄。」
我覺得這心態很好。這就是深田最新出版的登山記錄集《我的群山》之所以清新有趣的原因。太過內行的登山家,對我們來說出乎意外並不有趣。深田又說:「欣賞風景的行家,漸漸會喜歡上樸素不顯眼的景色。」並引用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話「從日內瓦眺望白朗峰的景色索然無味,只能得到概念性知識的慰藉」,表示自己是認同尼采這個想法的。但就我自己而言,從日內瓦眺望白朗峰的景色宛如天下絕景,令我感動。
瑞士的湖水、阿爾卑斯的山巒,近年被視為平凡無奇,登山者開始把熱情傾注在喜馬拉雅山脈上。不過對我們來說,登山紀行之中,至今還是瑞士的作品最富雅趣。出自日本人筆下的,以辻村伊助(1886-1923)(註二)的《瑞士日記》最為出色。此部乃登山紀行中的神作。遇上阿爾卑斯山雪崩而被捲入雪堆中,經歷生死瞬間最終獲救的辻村,在十多年後關東大地震時,遭逢箱根的山崩,和房子一起被掩埋。
註一:(譯注)深田久彌(1903-1971),昭和時代的小說家、登山家。石川縣人。東京帝國大學肄業。在學期間,與福田清人(1904-1995)等人創辦第九次、第十次的《新思潮》。昭和五年(1930)發表小說《鄂羅克的女孩》獲得好評,步入作家之途。昭和八年(1933),與小林秀雄(1902-1983)等人創辦雜誌《文學界》。戰後離開小說創作的領域,到處巡遊名山,致力於撰寫山岳紀行與研究喜馬拉雅山。昭和三十九年(1964)出版《日本百座名山》,獲讀賣文學獎,掀起登山熱潮。山岳紀行方面著作有《山的文學全集》十二卷等多數。
註二:(譯注)辻村伊助(1886-1923),明治至大正時代的登山家。神奈川縣人。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明治四十四年(1911),以登山家的身份初次進入積雪期的上高地。大正二年(1913)赴歐洲,隔年成功登上少女峰和施雷克峰。後來返回日本,在箱根湯本開設高山植物園。大正十二年(1923),遭遇關東大地震,與妻兒一同罹難。歿後出版《瑞士日記》、《蘇格蘭高地》。
譯自:正宗白鳥,〈登山趣味〉,收入氏著,《正宗白鳥全集 第十巻》(東京:新潮社,1967),頁441。
圖片來源:http://blog.livedoor.jp/hyakumeizan_/archives/1227834.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