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三(角集)
<篇名>夏枯草(肺、脾、心)-1
夏枯草,味苦,氣溫。曰寒者,誤。入肺、脾、心三經。專散痰核鼠瘡,尤通心氣,頭目之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世人棄而不收,誰知為藥籠中必需之物乎。
【白話解】
夏枯草,味苦,氣溫。說它藥性屬寒則是錯誤的。入手太陰肺、足太陰脾、手少陰心三經。專散痰核鼠瘡(頸部的結核),尤通心氣,可去除頭目的火氣,胸膈之痞1可降。世人往往捨棄而不納入使用,誰知卻為藥籠中必需之物。
夫肺氣為邪所壅,則清肅之令不行,而痰即結於胸膈之間而不得散。倘早用夏枯草,同二陳湯煎服,何至痰核之生。
【白話解】
一旦肺氣被邪氣所壅塞,造成肺金原本清肅的功能無法作用,而痰隨即就結於胸膈之間而不得消散。如果能夠及時使用夏枯草,同二陳湯煎服,怎會衍生出痰核呢。
心火炎上,則頭目腫痛,而痰即結於胸膈而成痞。早用夏枯草,入於芩、連、天花粉之內,何至頭痛目腫乎。蓋夏枯草直入心經,以通其氣,而芩、連、天花粉之類,得以解炎上之火也。尤妙心火一平,引火下生脾土,則脾氣健旺,而痰更消亡,鼠瘡從何而生乎,《本草》只言其破癥堅、消寒熱、祛濕痺,尚未深知夏枯草也。
【白話解】
心火炎上,會使頭目腫痛,而痰即結於胸膈而成痞。及時用夏枯草,入於黃芩、黃連、天花粉之內,怎麼會演變到頭痛目腫的地步呢。因夏枯草直入心經,以通其氣,而黃芩、黃連、天花粉之類的藥物,得以解炎上的火。妙在心火一平,引火下生脾土,則脾氣健旺,而痰隨即消亡,鼠瘡2要從何而生呢!《本草》只言其破癥堅(腫塊)、消寒熱、祛濕痺,這是尚未深知夏枯草的義理。
或問夏枯草,近人亦知用之,但不能入之湯劑之內也,今欲用之,不知多寡宜若何耳?夫夏枯草,陰藥也,陰藥宜多用以出奇,而不可少用以待變也。
【白話解】
問:夏枯草,近人亦知使用,但不能放入湯劑之內,現在想使用,不知用量多少才適合?
答:夏枯草是陰藥,陰藥應該多用以顯出奇效,而不可少用以待變化。
註1胸膈之痞: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有因邪熱壅聚的,有因氣虛氣滯的。若兼有脹滿感覺的,則稱為“痞滿”。邪熱阻滯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稱“胸痞”。若夾有痰濕,胸痞程度較甚。如有物堵住的,稱為“胸中痞硬”。邪熱阻滯在胃脘部,按之軟而不痛的,稱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熱與胃中停水相阻,稱為“心下痞硬”。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常可出現這類症狀。
註2瘰歷:語出《靈樞‧寒熱篇》。主要指頸部淋巴結結核。又名“歷子頸”,“頸歷”,或“鼠瘡”。小者為“瘰”,大者為“歷”。多發於頸項及耳的前後,病變可限於一側,也可兩側同時發生,也有延及頷下,胸鎖乳突肌前後和臟下等處的。以其形狀累累如珠,歷歷可數,故名。病因肺腎陰虛,虛火內灼成痰,痰火結于頸項所致。多見於體弱的兒童。臨床表現:初起一個或數個大小如豆粒的結塊,以後漸大。其數增多,連接三,五個,甚至十餘個。皮色不變,按之堅硬,推之能動,不作寒熱,也不覺痛,日久微覺疼痛,結塊互相粘連成片,其塊按之不動;將潰時皮色漸紅,質地較軟,破潰後膿稀薄如痰,或如豆汁,久不收口,可形成竇道或瘺管,故又名“鼠瘺”。由於病因,部位不同,有“痰瘰”,“濕瘰”,“氣歷”,“筋歷”等名稱。《中醫名詞術語辭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