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三(角集)
<篇名>半夏(膽、脾、胃)-1
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膽、脾、胃三經。研末,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薑汁一合,捏餅,楮葉包裹,陰乾,又名半夏麯也。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統治痰涎甚驗。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陰火之痰。孕婦勿用,恐墜胎元。然有不可不用之時,暫用亦無礙。吐血家亦不可用,恐性愈動火也。生半夏為末,吹鼻中,可救五絕,並產后血暈甚效。
【白話解】
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用則寒,熟用則溫,沉而降,陰中陽。入足少陽膽、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三經。研磨成粉末狀,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薑汁一合(100毫升),捏成餅狀,再用楮葉(楮樹又名構樹)包裹,陰乾,又名半夏麯。飲片則藥力峻,麯則藥力柔,治療各種痰涎非常有效。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痰迷心竅,俱可用,但不可治陰虛火旺之痰。孕婦勿用,恐墮胎。假如有不可不用之時,暫用亦無礙。吐血之人亦不可用,恐藥性更加動火。生半夏為末,吹鼻中,可救五絕(縊死、溺死、壓死、魔死、產死),並治產后血暈甚效。
或曰半夏既治各痰,何以能入脾以化痰,而不能入腎以消痰耶?
不知人身原無痰也,飲食入胃,該化精而不化痰。惟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亦腎中真水虛,則水泛為痰矣。火沸為痰與水泛為痰,雖原於腎,而痰乃留於脾也。半夏既治痰,豈難消化,況痰已入脾中,安在不能化之。
【白話解】
曰:半夏既然可治各種痰,為什麼可以入脾以化痰,而不能入腎以消痰?
答:殊不知人身原本無痰,飲食入胃,原該化精而不化痰。因為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也可能腎中真水虛,則水濕上泛為痰。火沸為痰與水泛為痰,雖源自於腎但是痰卻留於脾之中。半夏既然可以治痰,怎麼會難以消化,何況痰已入脾中,怎會不能化它。
然而終不能消者,以其能消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斷其將入脾中之痰也。蓋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
【白話解】
然而終不能消的原因,是半夏只能消已入脾中的痰,而不能阻斷將入脾中的痰。因為腎中的痰,必須腎氣丸(八味丸),才能將痰驅逐,而非半夏所能去除,半夏只能泄痰的標,不能治痰的本。
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於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也。況半夏瀉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瀉,半夏欲入於腎,而腎所以不受也。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於腎也。消脾之痰而不能消腎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白話解】
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腎經中,然而陽多於陰,只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陰。況且半夏瀉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瀉,半夏欲入腎,而腎所以不受。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又如何來化腎中的痰。可見痰在脾為標,痰在腎為本,因為脾的痰來自於腎。消脾的痰而不能消腎的痰,不正可以看出病在「標」與「本」之間的差異。
或曰半夏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治本必須用腎氣丸矣。倘用腎氣丸之後,再用半夏以治痰之標,可乎?此調和於標本之語也。雖言之平和而理實背謬。腎氣丸治痰,是探其本也。水不上泛為痰,何必更消其痰。火不上沸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腎氣丸而痰已絕,復用半夏以治標,吾恐反動其祛痰也。腎氣初回,未可以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勢所必至,不特無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標也。
【白話解】
或說:半夏治痰的標,不能治痰的本,治本必須用腎氣丸。倘若用腎氣丸之後,再用半夏以治痰的標,可以嗎?
答:這是調合同治標本的說法。雖說法平和不驚人但其實道理全錯了。腎氣丸治痰,是探究治療本源的作法。水不上泛為痰,何必再消其痰的標。火不上沸為痰,何必再清其痰。用腎氣丸而痰已去除,再用半夏以治標,我擔心反而阻礙腎氣丸祛痰的效果。腎氣剛回復,不可用燥氣的藥,再消耗腎中的氣(腎主骨,生髓,燥則陰精受傷,腎氣耗損,骨髓枯竭,津液消灼,故有“腎惡燥”之說),氣一旦損耗,則腎火沸騰以至於腎水乾燥,不生精而生痰,這是可預見的趨勢,不只沒有幫助,反而造成危害。所以既然已經治本,不必再來治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