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本草新編
<篇名>辟繆仲醇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
陳遠公曰︰繆仲醇因陶隱居十劑中增入寒熱二劑,辟其虛寒虛熱之不可用也,另增入升降二劑。雖亦有見,而終非至當不移之法。
【白話解】
陳遠公說︰繆仲醇因陶隱居於十劑中增入寒熱二劑,所以駁斥其虛寒、虛熱的病症不可用,另增入升降二劑。雖然也是頗有見解,而終究不是極為恰當而不變的方法。
夫升即宣之義,降即瀉之義也。
【白話解】
按升即是宣發的意思,降即是瀉下的意思。
況通之中未嘗無升,通則氣自升矣;補之中未嘗無升,補則氣自升矣。推而輕重滑澀燥濕,無不有升之義在也。
【白話解】
況且通劑之中不見得沒有升藥,通則氣自然升提(通陽);補劑之中不見得沒有升藥,補則氣自然升提(補陽)。由此推論輕、重、滑、澀、燥、濕等劑,都有升的意義在其中。
況通之內何常非降,通則氣自降矣;補之內何常非降,補則氣自降矣。推而輕重滑澀燥濕,無不有降之義在也。是十劑無劑不可升陽,何必再立升之名,無劑不可降陰,何必重多降之目。
【白話解】
況且通劑之內何嘗無降,通則氣自然下降(通陰);補劑之內何嘗無降,補則氣自然下降(補陰)。由此推論輕、重、滑、澀、燥、濕等劑,都有降的意義在其中。所以十劑之中無一劑不可升陽,何必再設立升的方法,無一劑不可降陰,何必重複多設降的名目。
夫人陽不交于陰則病,陰不交于陽則亦病。十劑方法,無非使陽交陰而陰交陽也。陽既交陰,則陽自降矣。陰既交陽,則陰自升矣。陽降則火自安于下,何必愁火空難制;陰升則水自潤于上,何必虞水涸難濟。此升降二劑所以宜刪,而前聖立方實無可議也。
【白話解】
人的陽不交于陰則會生病,陰不交于陽也會生病。十劑的方法,無非使陽交於陰而陰交於陽。陽既交於陰,則陽自下降。陰既交於陽,則陰自升提。陽下降則火自然安定于下焦,何必擔心下焦無火難以制衡;陰升則水自然潤澤于上焦,何必憂慮上焦水乾涸難以助濟。這是升降二劑之所以應該刪除的原因,而先聖立方實在無可批評。
或問升降二劑經吾子之快論,覺十劑無非升降也,但不識于吾子所論之外,更可闡其微乎?曰︰升降不外陰陽,而陰陽之道何能以一言盡。有升陽而陽升者,有升陽而陽反降者,有降陰而陰降者,有降陰而陰愈不降者,又不可不知也。然而升降之法,實包于十劑之中。有十劑之法,則可變通而甚神,舍十劑之法,而止執升降之二劑,未免拘滯而不化,此升降之二劑所以可刪耳。
【白話解】
問︰升降二劑經您暢快談論,覺得十劑沒有不包括升降,但不知在您所談論之外,更有其他可以闡揚的精妙看法嗎?
答︰升降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道如何能以一言詳盡。有升陽而陽自升的,有升陽而陽反降的(升極反降),有降陰而陰自降的,有降陰而陰愈不降的(降極反升),這些又不可不知。然而升降之法,實際上已經包括于十劑之中。有十劑的方法,則可變通而神妙,捨棄十劑的方法,而只堅持使用升降二劑,未免拘泥呆板而不懂變化,這就是升降二劑所以可以刪除的道理。
或疑執升降二劑,不可盡升降陰陽也,豈增入之全非耶。曰︰升降可增,則前人早增之矣,何待仲醇乎。正以陰陽之道無窮,升降之法難盡,通十劑以為升降,可以盡症之變,倘徒執升降之二劑,又何以變通哉。(〔批〕升降一言破的,何必執升降以為升降。)
【白話解】
問︰或許質疑執守升降二劑,無法涵蓋所有升降陰陽的道理,如此一來增加升降二劑豈不是都是錯誤的嗎?
答︰若升降二劑可加入,則前人早就加入了,何必等到繆仲醇才加入呢。正是因為陰陽之道變化無窮,升降之法難以全部包括,變通運用十劑成為升降的方劑來治病,且可以完全掌握病症的變化,倘若只執守升降二劑,遇症又如何來變通運用呢。
(〔批〕升降的看法真是一語道破,何必執守升降二劑來作升降之用。)
或疑可升可降,十劑中未嘗言也,何不另標升降之名,使世人一覽而知升降哉。曰︰有升有降者,病之常也;宜升宜降者,醫之朮也。切人之脈,即知陰陽之升降矣。陰陽既知,升降何難辨哉。使必覽劑而后知之,無論全用十劑,不可升降人之陰陽,即單執升降二劑,又何能治陰陽之升降哉。夫十劑之中,皆可升可降之劑也。人知陰陽,即知升降矣。何必另標升降之多事哉。
【白話解】
問︰或許質疑可升可降之劑,十劑中未曾談過,何不另外標記升降的註解,使世人一看就知道升降的用法呢?
答︰有升有降,是病的常態;決定適宜升降與否的治法,在於醫生的醫術。把過人的脈,就會知道陰陽升降了。陰陽既然已知,升降治法有甚麼難辨。假使必須見到方劑后才知如何治療,無論是否全用十劑,都不可能升降人的陰陽,即使單方面執守升降二劑,又如何能治療陰陽的升降呢。所以十劑之中,都是可升可降的方劑。人知道陰陽,即知道升降。何必另外標記升降註解而多此一舉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