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9-13 00:33:52| 人氣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5-35昭示心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五-五氣心法詳解-35昭示心學

 

人無異心,心無異理。惟願好修之士,共入至德之門。斯則神聖所慰懷,亦即天地所默眷也。

【原解】

呂真人曰:人得天地之真靈,而蘊之于一心,萬理依然畢具,合聖凡智愚而皆同。縱有不齊于有生以后,而原其生初,自無一不同也。故曰“人無異心,心無異理”。

 

但上哲之姿,不累于物欲,自能知所從入,中材以下之輩,人欲牽之,私意蔽之,而入德之門,究不免迷昧。

 

今特將五氣心法,詳為剖晰,以昭示后學,夫豈好勞哉?亦惟期人共知所修持,共作好修之士,以相與有成,入于至德之門耳。

 

由此門而進無上之境,亦不難幾。縱或氣禀萬有不齊,而心學既明,德亦日進,將見人心不二,至道昌明,等而上之,則為賢為聖,為仙為佛。

 

質之神聖望人之懷,自堪快慰,即天地賦予于人,亦盡泯其憾。

 

人苟有此極功,則其人為天地之完人,非即為天地所默為眷顧而篤厚者哉?此吾著述之意,所以不能已也。

 

【白話解】

呂真人曰:人得天地之真靈,而蘊之于一心,萬理依然畢具,合聖凡智愚而皆同。縱有不齊于有生以后,而原其生初,自無一不同也。故曰“人無異心,心無異理”。

 

呂真人曰:人得天地的真靈,而蘊藏於一心,萬般至理(即道)已具備於心,不論聖凡智愚而都相同。縱使在有生命以後稟賦有所不齊,而原其生初,自然沒有一樣是不同的。所以稱為「人無異心,心無異理」。

 

但上哲之姿,不累于物欲,自能知所從入,中材以下之輩,人欲牽之,私意蔽之,而入德之門,究不免迷昧。

 

但是具有超凡的道德、才智資質的人,不累於物欲,並且知道從那裡入門修煉。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因為受到慾望及私心的牽累與蒙蔽,而入德之門,終究不免迷昧。

 

今特將五氣心法,詳為剖晰,以昭示后學,夫豈好勞哉?亦惟期人共知所修持,共作好修之士,以相與有成,入于至德之門耳。

 

現在特將五氣心法,詳為剖析,以昭示後學,難道是我喜歡辛勞嗎?也是只有期望人們都清楚修行要掌握的是那些知識,共同成為愛好道德修養的人,互相交流協助而有所成就,進入到至德之門而已。

 

由此門而進無上之境,亦不難幾。縱或氣禀萬有不齊,而心學既明,德亦日進,將見人心不二,至道昌明,等而上之,則為賢為聖,為仙為佛。

 

由此門而進入無上的境界,也是不難達成。即使有的人所禀受的氣並不完備,而既然瞭解了心學,德行也會日進,將會看見人心不貳,大道昌明,由此再往上,就可以成為賢人、成為聖人,成為仙、成為佛。

 

質之神聖望人之懷,自堪快慰,即天地賦予于人,亦盡泯其憾。

 

質問神聖期望人的胸懷,自己覺得痛快而心裡感到安慰,即天地賦予於人,亦盡泯其憾。

 

人苟有此極功,則其人為天地之完人,非即為天地所默為眷顧而篤厚者哉?此吾著述之意,所以不能已也。

 

人如果有這個非常的功法,那麼這個人就是天地間人格圓滿,道德、學識、行為沒有缺點的人,這不就是被天地所默默地眷顧的忠實厚道的人嗎?這就是我著述的本意,所以才不能停止。

 

註1原其生初:生初指受胎時有生命的開始,原指本來。那個剛剛受胎的本來面目。

 

註2不累於物欲:不會被想得到物質享受的欲望拖累。

 

註3入德之門:進入五德的門。引申為修心之法或五氣心法。

 

註4即天地賦予於人,亦盡泯其憾:就像天地所賦予人的,也盡量達到完美。

 

卷五終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6-1收神入心
此分類上一篇:卷5-34五德為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