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爺想沈某獻醜的東西﹐是『招母』的概念。也就是結合所有的鍛煉﹐身﹑手﹑步合一後﹐一組攻防與體勢流動的模式。招式的表相﹐是手腳的肢體動作﹐練得深入﹑則是一組動能摧發的韻律感。
以太極拳套路裡面﹐兩個動作為例﹕『摟膝拗步』與『倒攆猴』﹐丹田吞吐滾動﹑運勁的方式就一模一樣﹐只是一個前進﹑一個後退罷了 。
沈某培養太極拳的教練﹐除了推手要勉強合格﹐不會被人家隨便就推翻﹑拉倒之外(練得好不好﹐當然得靠自己磨﹐我自己都推得馬馬虎 虎 ﹐要求自然也不敢太高﹐只要輸時不要太難堪就好)﹐我必考的一題是﹕白鶴亮翅﹑跨虎式﹑以及高探馬﹐這三個外形看起來很接近的動 作﹐它們的不同在哪裡﹖
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我判別的重點是﹕學員們以什麼角度來分析﹖
以外形手腳的結束位置﹐回答攻擊部位不同者﹐我視為比較粗淺的程度﹔以該動作在套路中的前後動作﹐以武術的邏輯分析出應用方式者 ﹐程度又 高一點﹔以動作的直﹑橫﹑上﹑下﹑昇﹑降﹐解釋勁路的不同﹐層次自然又好一些。…能到這個程度﹐我就會放人出去教了。
不過到能夠出師的地步﹐必須要能以丹田﹑重心移動的吞吐昇降擰轉﹐來解釋如何帶動或輕或重﹐或滾漏或連綿﹐或冷脆或剛沉﹐或旋轉 或直沖…以不同的方式出手。如果學過多於一個拳種的人﹐還得在其它的套路中﹐舉例找出個屬於相同的『招母』﹐但外形未必雷同的動作。
能由衷體會這個境界的人﹐算已入壺奧﹐能夠作到舉一反三。偷別人門派的功夫招式﹐或許演練的風格不盡相同﹐在別人門派的標準中不 算合格﹐不過借用別人的技巧來應用﹐沈某敢囂張地說﹕易如反掌。
不懂內勁之感﹐不懂拳母概念﹐經過幾代大而化之﹐不求甚解的氾濫教學﹐後人難免會問﹕「馬的﹐那摟膝拗步﹐跟掩手紅捶﹐還不是外 形一模一樣﹖只是一個出掌﹑一個出拳﹐一個左手放膝蓋旁﹐一個左手放手臂邊而已﹖」﹑「馬的﹐那形意五行拳﹐還不是跺一腳﹑蹦一 步﹐或出拳出掌﹐然後角度不一樣罷了﹖ 」…當然﹐任何系統門派﹐合格的傳統武術師傅﹐都在避免這個情況發生﹐為自己的學員品質把關。
『招母』的概念則更進一步﹕把幾個動作﹑幾種不同的勁拼湊在一起﹐自有其內在的化學作用﹐會讓各個不同的勁感﹑身步法﹑手法技巧 ﹑動作﹐進化獨立出一組體勢流動的韻律內感。
我常常說﹐學習是模仿專家的過程﹕從不會游泳﹑不會騎單車﹐到忽然開竅﹑體會出那種平衡感﹐大約要好幾天。…會游泳﹑會騎車的人 ﹐一直告訴 不會的人說﹕「就左右出一樣力就好了呀﹖」﹑「就放鬆身體就好了呀﹖」﹐ 但初學的人﹐除了一直笨拙地模仿會的人的外形動作﹐然後等到忽然開竅的那一刻之前﹐任何人都出不了力﹑幫不了忙。
同樣的﹑從模仿一組叫做『招式』的肢體外形動作﹐直到身心內在﹐能夠由衷地體會到那種『動態摧發的韻律感』﹐以我的師傅告訴我的 ﹐以 及我自己﹑身邊師兄弟的體會﹐加上觀察自己學生的經驗﹐以每天練習某單招一百下為度﹐從『笨拙地模仿外形動作』﹐到終於『忽然開竅』﹐差不多要練一百天左右。 …我要補充一個上回沒提到的部份﹕練得招母﹐只能說可以打得很順﹐但勁力與速度要更上層樓﹐多半還需要其它的輔助訓練。
這些不同的招母﹐不同的體勢運作﹑流動韻律模式﹐在明朝時候﹐戚繼光便已整理出來﹐他認為﹑一共有三十二種類型。
所謂的『千變萬化』﹐是掌握﹑確實地在身體裡面擁有一個招母後﹐在各種不同的套路中﹐或同系﹑或他派﹐抓出招母一樣﹑但攻擊方式 與部 位不同的動作組合﹐繼續反覆琢磨。以原始練出的招式為核心點﹐慢慢地以線﹑面擴充出去。
我們打架對敵的時候﹐自然沒有辦法思考﹐想什麼見招拆招﹔但能者可在碰觸到對手後﹐往往可依兩造身材不同﹑距離長短﹑功架強弱﹑ 或速度快慢作出變化。這 是依照此原理﹐以一個招母作核心﹐在平日鍛煉中﹐擴充出不同的技巧。
旁人看來﹐這位高手應敵時﹐會摔會拿﹑能撞能靠﹑可踢可打﹐仿彿千變萬 化﹐隨時可見招拆招的樣子﹐但是對那位高手來說﹐他始終只作『一個招母』而已。
這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要整理文字出來﹐我已感覺非常吃力。若有大爺們覺得太紙上談兵﹑太花俏的話﹐跳出來譏諷兩句可也﹐約戰之語﹑還是省下來吧﹖…
編輯者 小沈﹐傲爺 在 2007-08-20 在 09:43
__________________
恭喜發財﹐Oh-Yeah﹗
----------------------------------------------------------------------------------------
以上是我轉貼大龍鳳武館掌門人小沈.傲爺在武術討論區的留言,「招母」這個觀念的確是我學武近卅年來的最高心法,沒想到竟然有人能用文字論述的如此詳細,偶然在討論區看到這篇留言時心中相當震憾,於是情商傲爺轉貼在這裡,以饗後學,感謝大龍鳳的無私,謝謝。
小毒戊子年中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