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本草網目內把藥性及歸經寫的一清二楚,有的甚至將常用配伍的方劑都寫進去了,但藥材的炮製倒是輕描淡寫就過去了,害後來想自己動手做藥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去摸索,而雷公炮製這本專論藥材炮製的書,已經年代久遠,有很多名詞及做法都不適合現代了,到中藥行請教老闆炮製之法,不是會的不告訴你,就是告訴你炮製的方法不清不楚,在這兒我想多介紹些藥材的炮製,以減少後來的人摸索的時間。
【性味】:色白入肺,味甘入脾。
山藥古名薯蕷,其實是樹薯的一種,它和蕃薯一樣都是食用根部,也很顧胃,但不同的是它是六味地黃湯中的一員,於是名聲大燥。
【功用】﹕
一.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
二.治虛損勞傷,健忘遺精。
三.生捣敷癰瘡,治腫硬。
山藥配熟地、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就是著名的六味地黃,自古中國人補腎的方劑多是以此六味為基礎而加減藥味來補腎,醫方集解這本醫書的第一方就是六味地黃,在全真北派煉藥士所學炮製的第一方也是此方,可見此方補腎而能饒益先天之氣,進而達到卻病延年的補養效果。那麼入補劑的淮山要如何炮製才能增強它補益的效果呢?
【炮製】:奶山藥。
山藥在行家的口中簡稱淮山,在藥行中最好的淮山叫青島淮,也就是山東青島出產的淮山,淮山最好購買整條圓柱狀的,而避免買到切片的,因為切片的淮山會薰硫磺以防腐及漂白過。
為了增加淮山的補益作用,於是用牛、羊奶各半來伴蒸淮山,蒸好後再用麩蜜炒香即成,這種炮製法就叫奶山藥,此法也適用於茯苓的身上,這樣一來六味地黃的補益功效也就漸漸增強了。
四斤淮山用牛、羊奶各1500公克來伴蒸,蒸三小時後待其微溫時,趁其尚未冷卻取出(冷了就不好分離了),將山藥與乳酪分離置於篩上烘乾(烘乾是為了炒時不會碎掉),烘好後的淮山再以麥麩六碗蜜三碗先拌勻再下淮山以中火炒到麥麩變成褐色為止。
整條的淮山要先用水噴潤透,再切成片方可浸奶蒸。
凡用此藥欲入補劑者,均可以此法炮製。
這種奶山藥炒好後也可以單味當點心服用,是大朋友泡茶的良伴,也是小朋友很好的零食!
圖:炒好的奶淮山,顏色較淡的就是在奶蒸時沒浸到奶水的山藥,顏色較深的就是在下層完全浸透的山藥,山藥上還殘留著麥麩,剛炒好時還引來二隻小狗想偷吃我的山藥。
發表時間:2005/4/1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