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場文革?
台灣目前除了公視、大愛兩個電視台外,恐怕已經沒有哪個新聞媒體不偏藍綠任何一方的。中國時報在十年前是很中立的,但現在的中國時報,早已和馬英九完全結合,變成藍色報紙,去搶聯合報的讀者市場。而自由時報長期一貫偏綠,甚至比扁謝更綠,其諸多觀點足以影響綠營政府的決策。蘋果日報在政治上比較中立,有些偏向本土意識,但是其色羶腥路線令人不敢恭維。
任何一個我所關心的政治議題,例如前些時日的解嚴二十週年、近日的中正紀念堂改名事件,我必定不會只看藍色媒體或綠色媒體,必定會兩方媒體都看。我看新聞很懶得去看那些社會新聞或消費新聞,但是政治新聞和國際新聞我會比較注意。自從去過大陸,感受過中共媒體政治的可怕之後,回台灣我就開始關心政治和國際,甚至軍事。以往我是很懶得去注意任何有關軍武的新聞,但去了大陸回來之後,我知道自己必須關心,因為軍武議題對台灣來說,已經是個存亡與否的關鍵。
有不少人說中正堂改名是一場文革。這種說法實在愚不可及。
這很顯然是由於對歷史真相無法透徹明白,而產生的誤解。這樣的誤解普遍出現在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我一向不喜歡用「外省人」這稱呼來稱呼這個「戰後來台族群」,但還沒更好的替代名稱之前,姑且隨俗用之)身上。這樣的誤解導致這個族群當中的大多數人口至今仍然無法用真正的客觀角度和普世價值精神來看待政治問題,並且一再受到深藍政客所操弄。就如同中南部鄉下老人易受到深綠政客所操弄,完全是一樣的。
外省族群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他們感受到的不是民主帶來的社會進步,而是民主化後他們的政經社會地位無法再享有以往的明顯優於其他族群的利益與優勢。這樣的「相對剝奪感」促使這個族群大多仇視李登輝和陳水扁,甚至仇視台灣主體意識。也無怪乎,這個族群在國家認同上,會有與其他族群明顯的差別了。
政治人物和知識份子的責任,是去理解、宣導、教育、包容、感化。但很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政治人物當中,政客過多,而知識界當中,缺少理解和包容的偽君子也過多。雙方陣營講起自己的立場顯得大義凜然,將對方徹底妖魔化,讓許多小老百姓看得一頭霧水,而對於歷史正義卻是有害無益。
文革是什麼?十年文革,史家估計至少直接迫害導致數百萬人口死亡,有的說幾千萬人死亡,勞改者不計其數;而廟宇被毀者,超過一萬座。文革是一場比八年中日戰爭更殘暴血腥的政治運動。青少年不讀書,荒廢學業多年。
你想看看,阿扁執政至今快八年,可曾殺過一人?關過一人?可有任何一個人被鬥死?被勞改?可有任何一本政治書籍被查禁?可有任何一個作家被暗殺?可有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從事政治活動而從此不去上學?
拿文革來比喻現在的政府作為當然很不妥當。會這樣比喻,就說明這些人以及其身邊的類似想法者,比較缺少對他人想法的同理心。這或多或少會影響這樣的人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也許其不自覺,但我看得出來,這會是這些人內心比較沉重的一部分執著。
每個人都有其或多或少無明和執著的層面,每個族群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台灣目前媒體受制於舊時代威權思想,改名事件從轉型正義的美意被誤導成好像在搞文革,這都是由於台灣島內人民還有相當大的部分未能清楚認識歷史的真實所致。
二、領袖象徵
「大中至正」幾個字終於在喧騰吵鬧當中被拆了下來。拆除順序是“中至大正”。我想不少台灣人,特別是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心裡必定不太好受,畢竟蔣中正曾經是這個族群心目中的偉大領袖。
我以為,這次的拆除順序,背後有所象徵隱喻。大正,是日本天皇年號,大正元年正好就是民國元年。「中至大正」四個字,在我看來隱喻了台灣從中國被割讓給日本的感覺。如今這四個字被拆了,似乎也象徵著台灣從此告別「殖民意識」,從此走向「自由廣大之場」中。
「大中至正」出自王陽明;曾經被李蓮英的陵墓拿去用;這四個字也出自蔣介石個人的偏好;後人之所以放這幾個字在牌樓上,也是為了歌功頌德的用意;這幾點其實都沒什麼好否認的。但藍綠雙方的媒體,各自只選擇對自己立場有利的角度來報導,都失去客觀與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幾個字,如果去除了,就是一個告別威權的象徵,沒什麼不好。就好像名字叫阿貓阿狗的,太不雅,改名當然比較好。一個民主社會如果還把殺死一千多萬人的魔鬼用“大中至正”來歌功頌德,必定被當成國際笑柄,先進國家的人們會笑說台灣的民主社會,還有人在崇拜納粹式的獨裁者。
會覺得不好的人,是因為不知道或不願意面對歷史的真相,所以對前朝“偉大領袖”至今內心仍無法割捨。當然,教育部這次的做法太過粗糙,缺少與公眾意見的溝通,所以才會鬧得這麼難看。
莊國榮身為教育部官員,卻以很不莊重的姿態和語言,來執行上級命令,對孩童的教育自然是負面的。
不過,這些嗆聲語言,還是比較小事情。真正影響重大的,就是改名本身。那將會從心理上徹底破除對威權統治的迷信。這與文革相去甚遠,不過是稍微還歷史一個公道而已。
史家統計過,國民黨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總共殺害了約十多萬台灣人。這僅僅只是台灣一地。在中國大陸淪陷之前,蔣介石動輒以抓共匪為理由,任意槍斃無數人。血跡斑斑。
三、族群和諧
對於政治話題,我當然不會懷疑大多數台灣人對自己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之感情。大多數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愛台灣的,政治理念儘管有差異,但多數選民的出發點都相信自己是為了台灣好。我不是刻意談論政治,而是要從談論政治當中發現更多的人性智慧。古往今來,各大哲人、各大宗教家幾乎沒有人會故意不談政治話題,因為政治牽涉到人性當中一些很基本的部分,最主要是名、利、權、道四個層面。政治中的“道”,就是指政治理念。
孔子的理想是政治。老子莊子也都談到了政治觀點。墨子則是積極的政治參與者,大聲奔走疾呼和平。孟子與墨子則行為類似,只是哲學思想不同。
耶穌因為政治問題被殺。蘇格拉底因為得罪政治人物而被雅典民粹判刑自殺。當今的達賴喇嘛差點因得罪中共而被暗殺,卻及時逃出西藏。孫中山也曾經差點在倫敦被清廷所暗殺。聖雄甘地因為主張印度各宗教和解,而被激進派宗教人士暗殺。化解古巴危機的甘迺迪,史上最有魅力的美國總統,一樣被暗殺。
很奇怪,歷史上那些獨裁者,經常活得好好的,例如今天的金正日;但是歷史上那些大偉人,卻往往最後必須以身殉道。即使沒有以身殉道,通常也是窮困潦倒一輩子,或是特別容易短命。
從佛家的角度來看,這些偉大的人,心量大,因此替眾生承受了巨大的惡業,故而顯得燃燒生命,容易英年早逝。
中正紀念堂改名絕對合乎歷史正義,為什麼?
因為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蔣介石都只能算是個梟雄,而不是個偉人。他殘暴罪證已經是公認的歷史事實,但其是否抗日英雄,仍大有爭議。他領導抗日雖然最終獲勝,但很難說主要功勞是他。按照共產黨及海外史學家的說法,蔣介石抗戰時有過幾次非常嚴重的戰略失誤,導致日軍在抗戰初期節節勝利,佔領大片土地。
對於中日戰爭最終由中國獲勝的根本因素,史家公認是由於美國的參戰、發明原子彈和大力支援中國軍隊的緣故。這個因素至少佔了七八成以上。至於蔣介石或中共所宣傳的毛澤東和蘇聯...加起來的致勝因素頂多只能算兩三成,對於戰爭大局可說影響有限。甚至可以這樣說,即使當年日本真的達成三個月就徹底擊潰國軍,完全佔領中國,但由於美國的參戰以及元子彈的發明,遲早美軍仍會直接攻入東京。中國戰區是否淪陷,對於日軍能否能徹底被擊敗,並非居關鍵地位。
反過來思考,假如中國被日本統治,真的就完全不如中國人自己的統治嗎?歷史上中國早就被元朝、清朝、五胡十六國等外來政權統治過,政權固然很殘暴,卻也不見得比漢人統治得更差。再說,所有外來政權後來不是全都變成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了?假如日本成功統治整個中國,難道不會因此將日本、韓國都從此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如同清朝那樣?
台灣歷史上受日本人統治的時期,日本人在台灣殘殺無數,卻也創造了台灣經濟起飛,平均國民所得高居亞洲第二。香港受英國統治,所以變成了東方之珠。印度受英國統治,使得二十世紀初期的印度,GDP 是中國的兩倍,司法制度也遠比中國健全,英語能力和思想理論也都與西方接軌。﹝今天的中國GDP卻是印度的兩倍,這是由於改革開放後共產黨全力西化建設的結果﹞
我說這些,絕非是在讚揚殖民帝國,畢竟再多的經濟成長並不值得以大屠殺去換取。
我只是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殖民帝國的功過,並且探討國族認同的複雜問題。為何二戰時期台灣居然有數以萬計的台籍日本兵願意代表日本軍出戰?而這些具有日本意識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後來在二二八事件裡頭被國軍所殺?這裡頭牽涉到複雜的國族認同問題,絕不是什麼「民族大義」四個字能夠簡單解釋。
歷史的真相絕對不是像目前台灣媒體所報導的那樣單純。更不是藍綠政客用簡單的善惡邏輯就能輕鬆歸類。
蔣介石一生獨裁且殘暴,殺業罪過嚴重,確是事實,而其對中國的貢獻到底多少,中國值不值得由此人繼續統治,卻很有爭議。假如國共內戰是蔣獲勝,難道中國真的就會比較好嗎?恐怕也未必吧!因為若是蔣獲勝,照樣要抵抗北方蘇聯的共產黨赤化勢力。即使沒有毛澤東,中國在貧富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宋美齡家族據說擁有全中國近半財富﹞,一二十年之內都很可能再冒出好多個共產黨。假如國民政府因堅持剿共而得最蘇聯,則中國與蘇聯之間再度大戰一場並非沒有可能。屆時死傷只怕不亞於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前途只怕比被中共殘暴的統治更糟。
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民主紀念館」而不是「蔣介石獨裁罪證博物館」,那說明民進黨其實對老蔣還是很厚待的。就如同當初中華民國成立時,對清朝末代皇帝依然給予禮遇那樣。
柬埔寨、越南都有關於前朝的這類獨裁罪證博物館,中國也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全世界這類以“控訴”為目的的博物館非常多。假如台灣也來成立一個,其實還比較合乎世界潮流。
四、政治智慧
執政者這次拆字,雖然合乎歷史正義,但是手法粗糙拙劣,顯示其政治智慧不足。而官員一味嗆聲邀功,形同小丑,反而使歷史正義的焦點徹底被模糊掉,殊不足取。媒體報導角度也很偏頗,藍綠雙方媒體根本都是在炒作對立,而不是在探討事件本質。
一個好的執政者,必須有政治智慧。很可惜,扁、馬...兩人的政治智慧都很糟糕。扁硬要拆字,在深藍眼中看來,就認為他是皇帝心態,急欲破壞前朝尊敬的領袖象徵。而膚淺功利的人民又哪管得了甚麼轉型正義?只能隨著媒體起舞,或是誤以為阿扁改名只是在不務正業。
阿扁在許多其他的政治事件上錯誤百出,狀況連連,甚至差點被拉下臺,導致其形象不佳,使不少人誤以為只要是阿扁所說的話就一定是錯的。
但阿扁在這件事情上堅持改名的立場並沒有錯,但是錯在執行的方式過於粗糙,且缺乏溝通。多數人在這事件還是沉默的。少數堅定反對改名者,除了隨媒體起舞的這些愚民們之外,主要是一些舊時代的既得利益者。
看在堅持歷史正義的人眼中,郝市長顯然只不過是保守反動的封建心態。郝市長堅持拒絕將中正堂改名,說穿了,不過是他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是當年腐敗殺人集團的其中一份子。如此而已。但是,像郝市長這樣的人,多少還是有勇氣堅持自己的想法。雖然迂腐得近乎愚蠢的程度﹝如同那些民國時代還緬懷清朝皇帝的順民們﹞,對選情也絕對是傷害,卻仍然堅持自己對「偉大領袖」的信仰。
而馬軟弱低能,任由郝市長去向中央槓,卻不願說清楚馬自己對歷史正義的觀點意見,卻說勝選後要將字改回來,顯見馬此人頭腦迂腐,缺少道德意識,也缺少領導者該有的魄力,即使勝選總統,也難有任何良性建設。必定被一群貪官政客給綁架。
以人格特質來講,馬謝二人都可以算是好人。但兩人卻都不是“大好人”,要當偉人就更難如登天了。謝比馬有民主素養,也比馬聰明、有戰略眼光,但馬比謝清廉、乾淨,也比謝有政治魅力。
這是人性的弔詭,藍綠雙方都不完美。兩個好人都被兩個爛黨給綁架。一個是腐敗了百年的老奸巨猾,另一個則是“青出於藍”的新腐敗勢力。
五、結語:哪幾個字最好?
什麼是真正的「大中至正」呢?不是一個牌樓,也不是一個獨裁者蔣介石。更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
真正的「大中至正」,就是說心量要廣大,觀點要中道,行為要正直。換句話說,就是人格與智慧的提升,朝著圓滿成熟的人格而邁進。
阿扁改了這幾個字,是為了改掉人民對獨裁者的緬懷。不過,是否也同時破壞了這幾個字背後良好的寓意呢?是否暗示了這個社會從此不再需要正直、廣大、和中道?僅僅是「自由」,難道就可以取代「正大而中道」?這都是執政者在改名時,所忽略而粗暴的思考層面。
有沒有一個方式,既能滿足前述正大而中道的寓意,卻也同時能夠破除人民對獨裁者的迷信?
也許「自由廣場」並不是最好的替代文字。但現在它變成了歷史事實,因此,我們還是接受吧。
假如馬英九或謝長廷有魄力,乾脆將2008選票上追加一條公投題目:「請問您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前的牌樓應該放什麼文字最好?1.大中至正 2.自由廣場 3.悲天憫人 4.平等博愛 5.禮義廉恥 6.....」最好是允許複選。
讓全民來決定這個最新的國定古蹟要放哪一句話,豈非更具有代表性?也許這才是最圓滿成熟的解決方式吧?同時各政黨也可藉機宣傳自己的價值觀,人民也從中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對全台灣人來說,不都是種智慧的提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