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狀似科幻或驚悚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前評)《驚聲尖叫》(後評),確實需要搞笑電影《侏羅雞公園》《驚聲尖叫》(後評)來戲謔之。
驚聲尖笑(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YCGmkf_vc
驚聲尖笑(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_ROhKXsgo
驚聲尖笑(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cNnS9k884&list=PL229BC52BEC915B18
驚聲尖笑(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1NkbpN4wk
電影《驚聲尖叫》與《驚聲尖笑》的區別:
先來看這兩部的中文翻譯名字/英文名字:
《驚聲尖叫》又名《奪命狂呼》/《Scream》
《驚聲尖笑》又名《恐怖電影》/《Scary Movie》
《驚聲尖叫》共有3部,是經典的“恐怖片”。
《驚聲尖笑》共有4部,是惡搞經典電影的“喜劇片”。
下面是別人統計的《驚聲尖笑》到底惡搞了哪些片子
《驚聲尖笑1》驚聲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麽、女巫布萊爾、第六感、黑客帝國、下一個就是你、終點、泰坦尼克號、沙翁情史、低俗小說、末路狂花、阿甘正傳、非常嫌疑犯......
《驚聲尖笑2》驅魔人、鬼入侵、活寶三人組、下一個就是你、魔鬼末日、末世聖童、移魂追凶、洛奇、查理的天使、漢尼拜爾、透明人、霹靂嬌娃...
《驚聲尖笑3》:美國版午夜凶鈴、天兆、黑客帝國2、綠巨人、8英裏、小島驚魂、冒牌天神、德州電鋸殺人狂...
《驚聲尖笑4》:百萬美元寶貝、斷背山、咒怨、世界之戰、電鋸驚魂、靈異村...
花 絮:
片中那個面具是劇組在加洲駐紮時,導演Wes Craven在一個商店買到的。
影片有很多細節是模仿過去的經典恐怖片,如《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
片中歌《Don't Fear the Reaper》在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中也能聽到。
男主角比利的扮演者斯凱特?烏爾裏克(Skeet Ulrich)長的很像約翰尼?德普。
學校看門人Fred是導演演的,他的外衣是《猛鬼街》Freddy Krueger穿的。
盥洗室一幕中的拉拉隊長是斯凱特?烏爾裏克的女友演的。
科特妮考克斯和大衛?艾奎特拍此片結下情緣,後來他們結婚了。
面具殺手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特技演員扮演的。
瑞茜威瑟斯彭曾經拒絕了女主角的機會。
電影一開始叫《Scary Movie》,後來這個名字被《驚聲尖笑》系列使用了。
影片展示了如下的恐怖片定理:每個人都可能是凶手;如果你在片中喝酒、吸毒或跟別人上床,那麽估計你最後不會生還,如果說了"我一會就回來"這樣的話也是;如果你問"誰在那?"或者出去查看奇怪的動靜,那麽很顯然,你死定了。
凶手的電話是劇組人員用移動電話打來的,甚至還引來了警察的調查,他們以爲真的有個殺手在這兒。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705.html?tp=0_11
《驚聲尖笑1》(2000)
導演:基能韋恩斯
編劇:強亞伯拉漢
演員:夏儂伊莉莎白/安娜費莉絲
六個高中生,在暑假一個狂歡夜中,不意撞死了一名路人。爲了不讓這件事影響他們大好未來,他們遂決定毀屍滅迹,假裝無事發生過。然而,當他們回去上學後,一封聲稱知道他們犯行的匿名恐嚇信不意出現。參與那次事件的女孩茱兒也在自家附近遭到謀殺。引來衆多媒體與警察前來調查報導。結果,其他人從此便身陷在被殺害的恐懼陰影中。雖然,他們每個人皆使出渾身解數以防自己被殺,例如:「駭客任務」的飛簷走壁功、「靈異第六感」的陰陽透視眼等。還是一個接一個以離奇可笑的方式遭到謀殺。保證笑出眼淚!笑到叉氣! 跌破所有專家、影評人的眼鏡,因為沒有大牌明星,也沒有特效科技的新片《驚聲尖笑》,以4250萬美金傲人成績成為美國今年開春以來賣座第二名的電影,幾乎可以說是顛覆了所有好萊塢的電影公式,也再度印證了時下青少年的獨特口味。
到底這部噱頭十足的電影哪裡吸引人了呢?《驚聲尖「笑」》不僅是《驚聲尖叫》系列的搞笑版,而且把《是誰搞的鬼》、《厄夜叢林》、《刺激驚爆點》、甚至《莎翁情史》拿來大開玩笑。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無厘頭的裸露鏡頭,以及一堆髒話對白,不過這部電影在美國仍然以「R」級過關,這相當於臺灣電檢處的「輔導級」標準,即16歲以下得以大人陪同觀賞之。由於最近喜劇片的數量相當少,因此《驚聲尖笑」》一推出馬上就擄獲青少年的心。
驚聲尖笑2
是的!驚聲尖笑2!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好萊塢制片商的“過人膽識‘,一句輕描淡寫的“我說謊了”就讓一部曾經標榜“決不再續”的影片有了變本加厲的機會。就是這部被主流影評批評爲西方文明墮落的典型,去年暑期在全美創下了1.5億美元的票房紀錄,成爲帝門公司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因此開畫的第二個月,電影公司的老板就對該片的編、導兼演員韋恩斯兄弟來了個軟硬兼施,使得後者不得不出來自打耳光,答應拍攝續集。但由于第一集的故事確實是“決不再續”的套路,大部分人物在影片結束時均已“報廢”,所以韋恩斯兄弟們只能一不做二不休,讓主角們來個死而複生,不知道算是第六感呢,還是不死劫。
第一集的故事是以當年帝門公司一部熱門青春恐怖片《驚聲尖叫》爲主線,穿插了《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麽》、《萬聖節》、《都市傳奇》、《黑客帝國》、《女巫布萊爾》等影片的經典模仿片斷,而結尾處調侃《非常嫌疑犯》的橋段,在讓人忍俊不禁之際,更歎服編導的想象力。第二集的故事則另辟蹊徑,將在第一集中幸免的靈異恐怖片列入開涮名單。去年重映的奧斯卡經典《驅魔人》首當其沖,成了第二集的引爆橋段。據說爲了確保爆棚效果,韋恩斯兄弟特別花費200萬美元請來了馬龍?白蘭度客串大法師,飽受肺炎折磨的白蘭度“十分感動”,背著氧氣瓶來到片場,不料幾個回合下來就上氣不接下氣,只好中途換人,照韋恩斯兄弟的說法是不想背上謀殺教父的罪名。這場戲不僅參考了大法師中的驅魔情節,還從老片《鬼驅人》中偷學了幾招,最要命的是我們的大法師剛好得了痢疾,手邊又沒有“瀉立停”,因此其中的熱鬧,不說你也能猜到吧。
在一場讓人笑破肚皮的驅魔戲之後,第一集中的男女主角們紛紛回歸,這一次大家被狂人教授安排參加古宅實驗,就此上演了一場《鬼入侵》似的大逃亡。其間被斷章取義的影片有《魔鬼末日》,《末世聖童》,《移魂追凶》、等,就連剛剛上映的《漢尼拔》也難逃一劫,其大嚼人腦的片斷亦變作搞笑之用。而《鬼入侵》中超級花瓶凱瑟琳?澤塔瓊斯的角色更得到了特別關照。整部影片低級笑料可謂層出不窮,將第一集中絕對殘忍絕對無恥的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驚聲尖笑2》已于7月4日在全美公映,各路影評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爭先恐後狂踩這部搞笑模仿秀,唯恐一不留神被戴上沒品位的帽子。《紐約時報》稱這部在獨立日上映的低俗影片向公衆展示了文化自由的代價,更有刻薄影評建議大家在觀看影片的時候非但要記得把腦子留在家裏,還要把胃也留下。有趣的是影片上映前,曾有記者采訪韋恩斯兄弟,談起他們對影評的看法,後者表示並不太在意,因爲他們的拍攝的一些影評看好的影片票房成績極差,而那部至今不被主流影評認可的《驚聲尖笑》卻制造了票房奇迹。韋氏兄弟更強調觀衆才是他們的試金石,特別是年輕觀衆不會買影評的帳,被影評說得越差往往越有人想看。因此韋氏兄弟的每部電影在正式剪輯前都會安排觀衆試映,按照觀衆的喜好來決定一些笑料的去留。據說第一集中本來有一個女主角脫衣服卻露出母豬乳房的搞笑鏡頭,當時把參加試映的觀衆全嚇傻了,最後盡管導演自己蠻欣賞的,還是從正片中給刪去了。其實在好萊塢,黑人藝員要獲得成功往往需要比白人付出更多的心血,而韋氏兄弟始終堅信成功來自于一份天賦與九份努力,其執著的精神值得褒揚。《驚聲尖笑2》,這個善意的謊言將留待觀衆來評判。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446.html?tp=2_11
驚聲尖笑3
著名惡搞恐怖喜劇《驚聲尖笑》第3集,本集裏"慘遭”戲仿的片子將包括《美版午夜凶鈴》、《天兆》、《駭客帝國2》、《綠巨人》、《8英裏》和《小島驚魂》等等等等。導演換成《裸槍》系列的大衛?佐克,演員則彙集多位著名喜劇笑星和性感女郎。
故事講述一個叫湯姆?洛根(查理?辛)的農夫某天早上在自己的農場裏發現了不可思議的麥田怪圈,剛剛從學校畢業進入電視臺做新聞記者的辛蒂?坎貝爾(安娜?法瑞斯)奉命到這個農場進行報道,然而這只是一切超自然事件的開始,就在辛蒂開始著手調查的同時,她的一位好朋友卻因爲看了一盤神秘的錄像帶而離奇死亡……
焦頭爛額的辛蒂在這兩件怪事的追查過程中結識了一個名叫俄爾甫斯的神秘人,他自稱是先知,預言辛蒂是傳說中的"救世主”,命中注定要用她的神奇能力幫助美國總統(萊斯利?尼爾森),她肩負一個偉大的任務——阻止即將到來的外星人入侵殖民,拯救地球和全人類于危難之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462.html?tp=3_11
驚聲尖笑4
當風靡全球的蘋果ipod播放器成爲入侵地球的外星武器時,你該怎麽辦?當恐怖的鬼魂光臨貴寒舍時,你該如何對待?當凶殘的殺人狂張揚著可怖的笑聲慢慢向你逼近時,你又該怎樣?
該是像帥哥湯姆?克魯斯那樣繼續輕松自如地玩耍著自己鍾愛的“跳沙發”遊戲;或者像“大鯊魚”奧尼爾一般毫不在意,把玩著自己的皮鞋電話;還是像價值“百萬美元的寶貝”一樣勇敢地走向捍衛榮譽與尊嚴的拳臺……
看到此,想必肯定會有些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這是個什麽故事。衆多的知名人士,著名影片的橋段雲集與此,便組成了經典惡搞之作《驚聲尖笑4》。在此系列的該部新作中,老成員安娜?法萊斯和萊吉娜?豪爾再次聯手出場,與傻的可愛的辛蒂?坎貝爾以及自私自利的性感布蘭達一同繼續著他們的惡搞之旅。而此次故事中,他們身邊也出現了新的男伴,裝腔作勢的湯姆?瑞恩。故事一開始,好心的坎貝爾(法萊斯)以保姆的身份出現,住進一棟受到詛咒的房子裏照顧一位老婦人。在隔壁湯姆的常來常往中,也難免步入湯姆的房間,這次,卻意外地發現一個小男孩的鬼魂正在房間裏四處遊走,甚是恐怖。這小孩的鬼魂爲了找到殺害自己的真凶而遲遲不離人間。驚魂未定的坎貝爾剛剛逃出恐怖之屋,又遭遇外星人“Tr-iPods”的猛烈進攻,而這些恐怖的外星生物的目的是毀掉地球。爲了拯救全人類的坎貝爾依然選擇成爲堅毅的女拳手,想籍此成爲一個堅強的人。卻在朋友的幫助下未能逃脫厄運,被關進恐怖封閉的小屋中,遭遇了同樣恐怖懾人的面具殺人狂。卡貝爾能和一班們逃脫厄運嗎?能拯救地球嗎?
幕後制作
在中國,胡戈《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能惹得陳凱歌大動肝火,美國觀衆們對于惡搞則早已習以爲常,你看,以惡搞著稱的經典恐怖喜劇《驚聲尖叫》系列已經拍到了第四集,且票房形勢一片大好。如果說第三集時還有搖滾天王傑克遜憤怒地揚言要將發行公司告上法庭,那麽,在他自討沒趣之後,這次,第四集中被惡搞的衆大腕都學會了乖乖閉嘴,一笑了之。
笑過之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我們當如何定義《驚聲尖叫4》是一部讓人不安的先鋒派代表作?一部後現代語境下的文化混合體?它對所有的流行文化現象進行反饋,將其改裝得面目全非之後重新納入大衆的視野之中。其整體風格正如影片本身所呈現的:恐怖片,但是可笑。實際上,由那些似曾相識的段落所引發的會意的笑聲中,恐怖效果已經完全被消解了。所有主流、嚴肅、經典的事件都被邊緣化,正如影片在敘事手法上對自身進行消解一樣。《驚聲尖叫4》的真正有趣之處就在于,它跟本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影片——全然的搞怪模仿,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甚至沒有完整的情節。它表現出的是一種很狡猾的愚蠢。一種隱藏在輕松之後的睿智。
曾執導《驚聲尖叫2》的大衛?紮克再度擔任了第四部影片的導演,他說:“《驚聲尖叫》系列電影與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永遠帶給觀衆新鮮感,它們和那些被戲弄的影片一樣出色,同時也和好萊塢不斷推陳出新的愚蠢電影保持一致。”
[關于劇本]
對後現代主義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主要的特點就是“遊戲”和“拼貼”,這兩點在《驚聲尖叫4》中都有體現。
本片的劇本混亂得讓人摸不著頭腦,人物拙笨並且廢話連篇。實際上,雖然荒唐到如此程度,《驚聲尖叫》系列依然沒有脫離我們現有的生活和思維模式。因爲組成影片的所有情節要素都是文化生活中的現成題材。比如,在本片中,惡搞的對象有年度大片《金剛》、經典恐怖片《咒怨》、《靈異村莊》和《電鋸驚魂》,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華氏911》等。影片的開頭模仿了斯皮爾伯格的新作《世界大戰》,雖然從地下升起的並非恐怖的外星人,而是一個超大型的“iPod”MP3播放器。籃球巨星沙奎爾?奧尼爾也在片中露了一把臉,他不出意料地又拿出了一只鞋子,不過這次不是當電話打,而是提醒別人:“你拿錯鞋子了!”不幸被“開涮”的其他知名影片還包括奧斯卡經典《斷臂山》和《百萬美元寶貝》。
[關于該系列]
1996年,恐怖喜劇片《驚聲尖叫》在美國引起轟動,該片片名取自希區柯克的經典恐怖驚悚片。它專以熱門電影爲目標,肆無忌憚地進行惡搞。最經典的惡搞莫過于面具殺人魔模仿《黑客帝國》中尼奧仰身躲避子彈的動作,不過他躲閃的是向自己飛過來的碟子,結果扭傷了腰。這些搞笑場面都讓觀衆有似曾相識之感,從而不禁會意地大笑,堪稱美國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驚聲尖叫》系列中並沒有著名的演員,但是每次都引起廣泛的反響。因爲影片中的一些片段都是來自當年流行的文化和娛樂現象,並且能夠對這些現象作出回應和反饋,並不嚴肅地加以評價和諷刺。不少評論家卻認爲,《驚聲尖叫》系列可挖掘的潛力所剩無幾,《驚聲尖叫4》已爲強弩之末,影片以模仿爲主,諷刺力度不足。盡管如此,《驚聲尖叫5》的拍攝已被納入制片商們的議事日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91295.html?tp=1_11
導演萬歲 Glory To The Filmmaker! (2008)
劇情簡介
充滿北野武個人風格的電影,於今年威尼斯電影節放映,北野武不但執導演出,還要顛覆自己所有經典作品。本片是北野武第十三部作品,片中喜劇自嘲的手法,讓人在無厘頭笑料外,感受到身為一個導演在構思創作階段的痛苦與煩惱。
地球看似就要毀滅,這群導演心中的愛將與角色,又要如何用愛與正義來拯世界,風格強烈加上各種拼貼,科幻加鬼怪加倫理,搞怪有理實驗無罪,kuso程度更勝自己的經典名作「北野武狂想曲」,片中各種橋段與人物,保証讓北野迷在電影院裡笑到肚子痛...
向來以黑幫暴力電影享譽影壇的大導演北野武,竟然面臨謬思危機,不久前才公開宣佈:「再也不拍暴力電影了!」的他,決定要拍部截然不同的電影,讓從那裡開始呢?就從響譽國際小津安二郎大導的小市民電影風格開始好了,什麼!節奏太緩慢不流行,那就來個懷舊熱潮的50年代電影吧!還是太火暴,那就都來吧,日本最經典的靈異恐怖片、催淚純愛小品、武士刀加忍者吊鋼索的時代劇、科幻特效片…哇哇,怎麼試怎麼失敗,弄到最後搞成四不像,怎麼會這樣?這部大導演的新作品,倒底會變的什麼樣?....
片中明星一大串,包括好久不見的內田有紀與鈴木杏,還有江守徹、松板慶子、岸本加世子、木村佳乃、吉行和子與寶田明等人。鈴木杏曾於《花火》飾演北野武的妻子,吉行和子則曾演出《菊次郎的夏天》,這一班演員可說都是北野武的老班底。
影片短評
在演什麼死人骨頭啊
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一些評論指出,難看好像是這部片必要的特點,頗同意。不過,北野五式瘋狂幽默,若不太認真也是可以欣賞。
很棒!請務必去看,但不要以看搞笑片的心態去看
(楨:異於《驚聲尖笑》等通俗的惡搞/搞笑電影之北野武式黑色惡搞!另參本館:《驚聲尖笑》)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cfm?film_id=fgjp40996435
神經病們的玩樂自High《導演萬歲》2008/1/28 小智
神經病們不需要邏輯規則,原因是他們腦殘,所以人們拿這些邏輯規則來約制他們也沒用。不過,神經病之所以為神經病,到底是誰所下的定義?在所謂「正常人」的眼中,他們是腦殘的白痴,但反過來以「神經病」的眼光來看,這群所謂的「正常人」,根本也是腦殘到連神經病中的神經病都還要再更神經病的神經病。於是,正常人之於神經病,神經病之於正常人,兩者的關聯似乎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又更可以說,全世界所有的人類都是神經病也說不定。
打從一開始看到《導演萬歲》(Glory To The Filmmaker!)的劇情簡介,筆者就對這部電影「戒慎恐懼」,又或是說根本就不預期它會好笑或逗趣到哪邊去,這原因得要回朔到之前觀賞導演北野武(Takeshi Kitano)《性愛狂想曲》(Getting Any ,2000)與《雙面北野武》(Takeshis’)這兩部前作的「奇妙」體驗上面。
本片可說是融合了北野武歷年來所有精采作品的重新展現,片中許多橋段的設計,都可看到導演前作們的浮光掠影,但是以整體調性來說,本片更是符合筆者在前段所提到的兩部電影。《雙》片裡面,北野武對自我歷程提出反思,經過深沉低迴之後,他在最後以刺殺自己作為完結;而《性》片之所以名為「狂想曲」,也就是因為片中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玩轉拼接,而顯得荒誕不經。如果各位有看過筆者所提的這兩部電影,大概就會知道筆者所謂「戒慎恐懼」的原因了。而在觀影過後,筆者真是深感北野武這次玩得更大,玩得更爽。更重要的是,在他自High的過程當中,卻也對自身以及對日本電影工業作出了自嘲與反諷,更進一步引出全片的主題-「大家最愛看的電影是什麼?」而在嘗試、失敗、檢討與再嚐試的過程當中,北野武似乎也不太想理會觀眾的感受,就如同片名「導演萬歲」一般,充滿著北野武他身為「導演」的個人主義以及自我沉溺。
影片的本質是荒誕的、是失序的、是奇想的,同時卻也是極其悲哀的。北野武以一具冰冷的「北野武人偶」作為開頭,人偶通過醫療儀器,伴隨醫生仔細「審視」與「檢查」的詭異行徑,揭示了全片「荒謬」的調性。人偶沒有生命、不帶任何感情,卻被生靈如此操弄,各位是要說北野武在耍白目嗎?難道北野武這具「血肉之軀」真的要退化成毫無靈魂的人偶嗎?影片最後的結果顯然不是如此。人偶可以說是全片運用最巧妙、也是最為曖昧的「物件」,使用的用意在於「自嘲」,也可以說在他自嘲的過程當中,這具人偶起了「解悶」的戲劇治療效用。
人偶在片中大致可被切分成兩種功用。影片前段,每具人偶都代表了北野武在各階段所嘗試的電影類型。不過這些人偶的下場,不是被真人北野武搞到重傷,就是被真人北野武投河抑或落井。北野武藉著這群「替身」人偶,大膽殺掉了自己,也殺掉了自己所建構出來的電影世界。除了宣告他野心的失敗以外,更也達到了深沉自嘲的妙用。此外,影片後段的騙子媽媽(岸本加世子Kayoko Kishimoto飾演)她曾對人偶說「你怎麼每次遇到狀況就變成人偶?」(詳細台詞筆者已經記不太清楚了,意思大概是這樣。)這句十分值得玩味的台詞,也是人偶在片中的第二種可能性。北野武每次都在遭逢狀況下化身人偶,與其說這是一種逃避,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想要「面對」之下的「無能為力」:無力於導演手法,無力於電影構思,也無力於人際關係。北野武藉著人偶,讓攝影機背後的自己,以及電影中的自己,做出了巧妙的相互連結性。
不過話說回來,筆者實在無法想像各位能夠藉著本片,得到些什麼奇妙的收穫與經驗。它可以放鬆心情去觀賞,卻也可以抱持著解構影片的心態去「費心思」觀賞。就筆者對本片的觀影經驗而言,如果想要藉著本片去笑一笑的觀眾,那您大可轉而去觀賞周星馳的電影。至少在周星馳的電影當中,也可以看到他對自身的大方嘲弄,以及提供給影迷雅俗共賞的喜劇歡樂。反觀本片,說實在話其實十分地「冗長」與「無聊」,許多看似是笑料的梗,卻都建立在日式卡通才會出現的笑點,例如重複到令人不耐煩的動作,或是角色們耍冷自High之後又來個暈倒。尤其是影片後半的情節鋪陳,更是將全片的寒冷程度推到至高點。但是北野武如此作法,卻也成功反諷出他(抑或日本電影界)企圖融合所有類型電影元素所帶來的結果,便是那「無聊至極」的難看終局。
如同前文所提到《雙面北野武》的結局,北野武同樣也在本片尾聲毀壞掉自己,讓一顆無名行星衝撞他所建構出來的電影世界,也因為行星的猛烈撞擊,讓電影世界中的場景人物隨之崩毀,於是崩毀時的煙灰結合而出「導演萬歲」這道片名,也帶出北野武他葫蘆裡最終想要賣出的藥。電影中的北野武(非攝影機後的北野武)看似達到他想要達成的目標了!看似可以正大光明出來面對觀眾了!於是在最後以「真實肉身」來面對一開始出現的醫生,問他「我的腦袋怎麼了?」而醫生用一句簡短的「它壞掉了!」結束掉全片。很顯然,這句話真是大快人心,除了明朗整部電影所要表現的主旨之外,也顯示出北野武他身為「導演」所做的種種努力最終還是失敗。觀眾無法買帳的結果,他也就只能自己再來點自嘲了。
不過,看到醫生說出那句「它壞掉了」,卻讓筆者在觀影時積鬱已久的沉悶之心,瞬間找到了抒發的出口。醫生的診斷結果不僅適用於北野武,更適用於全世界的人類與社會。原來,北野武是神經病,看電影的人也是神經病。同時,也有人深夜不好好睡覺,還打這篇文章打到天亮。原來,這個人的神經病,似乎也病得不輕。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9466
創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這是導演萬歲
每個知名的藝術創作者,販賣藝術者,在創作到某一個程度後,一定會出現所謂的撞牆期,想要走出新意,玩出新花樣,但往往會發現還是存在著過去的影子,而無能為力,特別是那些風格獨具,提起他的名字就會想到一樣關鍵字的創作者,總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令人倦怠或自己也疲乏之後,力圖轉型,但問題是觀賞者買帳嗎?
腦海中很自然浮現出一些創作者的名字:周杰倫,周星馳,他們兩位近來的作品都力圖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無獨有偶,以黑道,打打殺殺的血腥電影揚名立萬的北野武也試圖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不過與其說這部電影是他摸索許久後得到的結論所推出的作品,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描述他正在摸索階段的電影,處處撞牆,履履失敗,最後轟天一聲雷,壞掉了
顯然這完全從北野武的腦袋瓜的構思歷程出發,從觀眾喜歡的電影類型開始,一幕接一幕呈現出在他腦海中可能的作品,看得出來身為一個創作者不僅得考慮到創作的美,若又是個販賣者的話,得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問題是當今日本最紅的不論是小津風,昭和30年代純樸風,時代劇風,近來好萊塢很愛翻拍的鬼片風,甚至是純愛風,總還是脫離不了北野武暴力處理的習慣,怎麼五步一小打,十步一大殺,不然就是無法不染指黑道,或是既想要呈現安逸,又變得很無趣,既想要模仿,邏輯上又顯得很愚蠢,而自信地欲呈現出自己出生年代的昭和30年代的真實風貌,卻不知是這類電影的代表幸福的三丁目太過於溫馨,還是自己小時後特別容易遭到不幸的事件,怎麼構思出來的情節還是脫離不了打打殺殺,而且比過去自己的電影更是悲慘,自己都無法接受了,更何況是觀眾呢?這部份不僅表現出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撞牆,同時也可以看到北野武過去電影情節的大雜燴,更暗地裡嘲諷著當今日本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在他們劇情邏輯上的誇張,自己無法茍同這樣的邏輯了,更遑論拍出作品!!就算拍出來,觀眾也會說:阿,這不是抄襲什麼什麼電影的嗎??阿,怎麼還是千篇一律那種風格?這一點都不OO!!(OO可以換上觀影者常說的二字形容詞,針對電影打出的賣點)之類的評論
這時候,創作者多數希望自己是百毒不侵的身軀,可以視這些批評為耳邊風,但偏偏人體構造又不屬於這樣,雖然一直說創作者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但人就是很奇怪地會去在意別人的想法,這時候,若自己也能夠像影片中有夠分身就好了,當受到批評,聽到別人想法,或遭遇到困難時,變成一個木偶,那該有多好,外界刺激進不去,且本身一點感覺也沒有,北野武應當感同深受人言可畏的威力,因此創作出這樣的木偶當作自己的替身,接受輿論的轟炸,或乾脆自己摧毀這個木偶,在每次風格實驗都失敗的時候,或是在任何時後,聽到不想聽的話的時候,片頭揭示的全身檢查,或許正是之後木偶出現的用處的伏筆,冷冰沒有感覺,而與後半段的媽媽說出:你怎麼每次遇到事情時,都變成木偶,之類的話相互呼應
最後找上了高科技電影類型,一開始看似正常,不過在有可能又得淪為抄襲好萊塢災難片代表慧星撞地球等電影後,開始錯亂起來,顯然北野武到這般田地已經招架不住,因此後半段相當混亂,故事的跳躍性相當大,不按牌理出牌,連漫畫情節也都出來參一腳,這邊雖然有更多的笑點,但卻越來越寒冷,劇情也越來越悶,感覺上每個出場人物都像個瘋瘋顛顛的神經病似的,讓我很容易聯想到好萊塢各惡搞電影系列,如驚聲尖笑系列,正宗約會電影',史詩大帝國'......差點快受不了要走人了!!也就是我應該會給他個壞的評價,但看到最後慧星總算撞上地球,浮現英文片名的字樣,以及最後親自去看醫生時,醫生說腦袋壞掉了才梢梢挽回這部片的評價,這也是我有上述心得的原因,否則這一部片實在是有點難笑的電影,尤其是井手博士那空洞神經質的笑聲實在是讓我快要發瘋了!
或許北野武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的艱辛,甚至可以到幾近瘋狂的地步,但卻還是要看觀眾欣不欣賞,買不買票進場,但是就是因為呈現出瘋狂的部份,更沒有邏輯的部份,因此雖然我可以感受到北野武的抒發,但後半段真的是冷到最高點!!當你忍受過這最高點之後,最終才能體會北野武的意圖,不過就看你能不能熬過那些無趣至極的瘋狂了!!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9864100部美國搞笑電影
1魔法灰姑娘 (安妮海瑟薇主演)
2賤女孩(林賽羅漢主演)
3灰姑娘的玻璃手機
4美人魚(裏面音樂也很好聽)
5舞出我人生 (勵志的!剛出了第二部)
6錄取通知書
7水瓶座女孩
8倒黴愛神
9兒女一籮筐
10冰雪公主
11我的朋友是明星
12辣媽辣妹
13物質女孩
14瘋狂金龜車
15平民天後
16公主日記
17歌舞青春
18律政俏佳人
19麻辣寶貝
20戀愛刺客
21美少女啦啦隊
2212月男孩(哈利波特演的喲)
23足球尤物
24魔法雙星
25超完美男人
25勁歌飛揚
26紐約時刻
27奶牛美女
28穿PRADA的惡魔
29天生一對
30高校天後
31像喬丹一樣
32牛仔褲的夏天
33初戀的回憶
34甜心辣舞
35花豹美眉
36女兵報道
37女生向前翻
38小姐好辣
39歐洲任我行
40留級之王
41風雲才女(希爾頓酒店繼承人之一尼克o希爾頓首部主打影片!)
42誰領風騷
43SAVED
44瘋狂有理
45初露鋒芒
46美麗壞寶貝
47 新歡樂滿堂
48幾乎正常
49總統千金歐遊記
50辣妹保鏢
51我愛貓頭鷹
52朋友一場
53偶像有約
54徹夜狂歡
55窈窕美眉
56第1女兒
57被拯救者
58對此承諾
59魔法保姆
60.對面惡女看過來
61變裝拍檔
62虛擬偶像
63新丁駕到
64怪女孩出列
65一吻定江山
66.籃球兄弟
67流行教母
68魅力四射
69美國甜心
70超完美奪分
80——86美國派1——6
87,小王子(韓)
88,不設防都市(韓)
89,科洛弗檔案
90,十誡
91.戀愛假期
92.喬治亞法則
93.美女與醜姑
94.附注我愛你
95.珍妮朱諾
96-100驚聲尖笑1-4(美國超級諷刺好萊塢大片大搞笑電影,極力推薦)
http://www.baigle.org.cn/group_thread/view/id-11454
惡搞
惡搞/KUSO/くそ,又稱EG,Eg,eG,eg,KUSO,Kuso....正式名稱是惡意搞笑.名詞做爲糞解釋;動詞則解爲惡搞;形容詞及副詞解釋爲事物或動作很惡搞、很爆笑;也可用來大聲念出此字以紓發自己的情感,是爲感歎詞之解釋,其帶有「惡搞」或「媽的」之意;此外KUSO也可以用做句首或句末助詞。
觀點
有人說:惡搞是人民冷嘲熱諷的解構姿態,惡搞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批評,惡搞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
我們不應該說,惡搞是什麽什麽主義、惡搞代表了什麽什麽意義、惡搞有著什麽什麽境界。
因爲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如果真要這麽說,這事兒本身就挺惡搞的。
有人說:爲什麽要惡搞呢?因爲世上有太多道貌岸然在那裏,有宏大想法的人想一統江湖,有精英意識的人妄想千秋萬代。而野百合也有春天,一個草根也要發言,也想把自己的想象力發揮出來,把內心的感受發泄出來。所以,我們需要惡搞!
可是專家言道:“惡搞”需要正確引導
“惡搞”的精神並不是突然出現的,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己“惡搞”的方式,比如以前的廁所文化。這股愛搞怪的風潮其實是校園文化的體現,它的本質是一種遊戲精神。人人都需要表達,大學生又正處于思維活躍、表達欲旺盛的年齡,所謂的“惡搞”也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惡搞,現在更多的人的理解一般爲:用滑稽、搞笑整蠱等方式表達出自己心裏對某些事物的看法。
來源
惡搞文化,又稱作Kuso文化,是一種經典的網上次文化,由日本的遊戲界傳入臺灣,成爲了臺灣BBS網絡上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新文化然後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繼而全中國。
尺度
“惡搞”肯定要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道德和法律,比如不能進行人身攻擊、不能擾亂政治秩序,“惡搞”至多只能觸及到價值觀上的某些東西。一旦“惡搞”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惡”,那也會失去“惡搞”本來的市場。所以我認爲“惡搞”需要正確的引導。
就大學生來講,第一,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要加強對《知識産權法》的學習,要懂得尊重知識成果。
第二,媒體要起正確的引導作用。當前媒體喜歡炒作,同時個別媒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社會責任感。如果過分炒作某些作品中的劣質成分,勢必會引起不良的社會影響。如果媒體作用得當,那麽“惡搞”也許會像“塗鴉”一樣發展成有藝術含量的行爲。
第三,要特別注意商業對“惡搞”文化的介入。“惡搞”制作有商業的支持會更精良,傳播也會更廣,商業有了“惡搞”成分也越吸引眼球。它們之間存在著經濟利益的聯系。如何讓“惡搞”和商業和諧發展是個難題。
對大學生自身來講,約束自我是相當重要的。“惡搞”其實包含了自由和責任兩方面的含義。自由是指大學生可以通過它來表達自我,責任是指大學生“惡搞”時要做到利己不害人。說到底,不害人就是“惡搞”的最低限度。
“惡搞”這個無法界定含義的新概念,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也許這兩種性格正是它的兩面。爭論還將持續下去,可是我們應該看到另一層面上的東西,今天,來回顧一下另一種形式的“惡搞”,看看我們的網絡已經變成了怎樣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樣子。
其實惡搞發展到今天,很多情況下已經很難指出其具體的意義和目的所在,很多時候惡搞的人只是把其作爲一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個人幽默的體現途徑,例如關于機器貓的惡搞和斯巴達300勇士大叔的惡搞,都屬于個人喜好和表達幽默感的一種途徑。
惡搞文化實例
金草莓獎:一個模仿奧斯卡金像獎,爲垃圾電影有出頭一天的獎項。
搞笑諾貝爾獎:模仿諾貝爾獎,頒獎給無法重做亦不應被重現的科學研究。
達爾文獎:表彰通過奇異手法將自己消滅或失去生殖能力的倒黴蛋。
後舍男生,以誇張搞怪的動作假唱流行歌曲的組合。
奧運吉祥物福娃被香港和日本的網民惡搞成爲福娃戰隊。
央視春晚節目《千手觀音》被各類人士改編成各種版本。
著名導演陳凱歌的熱門電影《無極》被網友改編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一個13歲的北京女孩,十幾天前在中央電視臺權威新聞節目《新聞聯播》中現身,稱上網查資料時彈出“很黃很暴力”的網頁。這一則新聞被認爲是爲國家廣電總局和信息産業部最近發布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進行輿論造勢,很自然,小姑娘的無辜受害形象被用來證明整肅網絡視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預感豐富多彩的免費視聽大餐即將結束的一些網民被憤怒沖昏了頭腦。
《旋風管家》,《幸運星》和《銀魂》 等動畫裏面不時穿插著不同時代動漫遊戲作品的惡搞,爲目前惡搞動畫經典。
《史詩大電影》(Epic Movie)則是美國惡搞自己大片的場景,比如如果30年沒畢業的哈利波特會是怎樣,或者《人生遙控器》中的遙控器遇到《瘋狂的神父》等滑稽模仿。《大電影之數百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下列例子中,有些事物本身創作或創始的目的即在于惡搞,並無其他目的。有些影視節目或人物是以惡搞爲其賣點,著重考慮商業效益:如:
僞基百科
香港網絡大典
金草莓獎:一個模仿奧斯卡金像獎,爲垃圾電影有「出頭」一天的獎項。
搞笑諾貝爾獎:模仿諾貝爾獎,頒獎給無法重做亦不應被重現的科學研究,例如:爲什麽肚臍垢大多是藍色的? (2002年得獎研究之一)
達爾文獎:主要頒給對人類進化「有貢獻」的人;得獎者全因爲幹了蠢事死掉或失去生育能力——意味他們的愚蠢基因不致流傳後代、禍及人類進化。
萬千師奶賀臺慶:模仿無線電視臺慶節目《萬千星輝賀臺慶》的舞臺劇,由詹瑞文分飾不同角色及反串演出。
眉精眼企宣傳片:模仿無線電視在港股交易日播出的直播節目交易現場,並且出現《我們這一家》卡通主角「花師奶」,及《多啦A夢》卡通角色片岡玉子(大雄媽媽)作家庭觀衆。
搜神傳宣傳片:模仿無線電視08北京奧運宣傳口號「我哋就系奧運」。
Scary movie系列,美國惡搞喜劇片。(譯爲《恐怖電影》或《驚聲尖笑》)
美國一系列電視卡通片往往以惡搞與諷刺爲賣點,代表作有The Simpson's等(譯爲辛普森一家等)。
周星馳電影
《國産淩淩漆》
《大內密探零零發》
《西遊記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寶盒》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臺灣經典KUSO網站,建國中學補校學生青蛙人的《小白喵的狗窩》
菲律賓人創意的電影《蜘蛛俠百戰曱甴精》
中天電視臺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現已改由第三代節目「全民最大黨接班」)的角色扮演與其小單元內容(包括:國臺辦對記者粉了、張國志人市分析、爺爺您回來了、說文解字名人傳真、芒果亂報等等)
後舍男生,以誇張搞怪的動作假唱流行歌曲的組合。
在無線電視節目《殘酷一叮》表演過的爆炸猛男PHD。
《香港97》:一個日本出品,以香港主權移交爲主題的超級任天堂電視遊戲。其拙劣的中文對白及超爛的畫面是其賣點。
一套參考櫻花大戰,諷刺香港政治的《膠花大戰》。
《無間道之CD-pro2》:由劉裕銘創作,因買不到CD-pro2而惱羞成怒的作品,後來第二季由臺灣連續劇改編。
網民爲抗議中國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仇和的《禁桌令》而把它改寫成《禁床令》。
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惡搞陳凱歌的電影《無極》。
周傑倫的歌曲《七裏香》被惡搞成爲18禁的《騎李湘》。
蔡依林的歌曲《舞娘》被惡搞成爲救您-菜伊淋版的《舞釀》。
賀年歌曲《財神到》被惡搞成諷刺香港藝人陳冠希的《奇拿到》。
River的漫畫《543》經常使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件來作惡搞,發揮
歌曲《沈默是金》被惡搞成諷刺鄧光榮的《明白是金》。
《日本以外全部沈沒》,《日本沈沒》的戲仿作品,講述世界除日本外全部沈沒,大量外國人湧入日本的故事。
《U8柒》[2](又稱賭撚大碟),改自陳奕迅的唱片《U87》;《14歲》改自許冠傑歌曲,借以諷刺現時有關風化案的法例;《花生水起》則改自農夫的《風生水起》。
鄧麗欣的歌曲《電燈膽》被網民惡搞成諷刺其唱技的《杏加橙》。
同一首歌又被改成《認真慘》及《杏加橙大平反》。
笑傲江湖二之東方不敗被網民惡搞成笑傲江湖之普羅米修斯複仇記。
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AT力場被惡搞成「李氏力場」(「李氏」指香港首富李嘉誠)以諷刺香港天文臺在發出風球信號時偏幫商界,罔顧市民安全,而新世紀福音戰士本身也被惡搞成新世紀福佳戰士、新世紀高登戰士、新世紀思覺福音戰士等。
古巨基的一首歌《錢錢錢錢》被網民惡搞成諷刺雷頌德抄襲中外作曲家作品的《抄抄抄抄》。
同一首歌又被改成諷刺馬力言論的《扁扁扁扁》。
陳冠希于2008年2月4日發送各電視傳媒的英語道歉影片被大陸網民惡搞成諷刺鍾欣桐對淫照的回應及*鄧竟成的處理淫照手法的《陳冠希切JJ以謝天下》。
夏金城夏金城爲港臺拍攝著名MV《雞與龜》,表達出型男的矛盾。
「中國隊勇奪世界杯」,惡搞中國國家足球隊奪得德國世界杯冠軍
北京奧運主題曲《北京歡迎你》被網民惡搞成諷刺中國國家足球隊的《國足歡迎你》。
http://baike.baidu.com/view/4337.html?tp=0_01
惡搞文化
“惡搞”文化(Kuso)本來是日文詞彙是網絡傳播的一種亞文化,體現了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反叛精神,具有強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惡搞”作品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是富有個性,它以解構傳統、突出個性、追求自由的特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二是幽默風趣,它同肥皂劇一樣,具有較強的娛樂功能。三是譏諷反叛,它通過誇張、諷刺、搞笑的風格反映現實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如《春運帝國》將春運困難、“黃牛黨”猖獗等社會現象解析得淋漓盡致,一部荒誕可笑的“惡搞”作品卻暗含了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四是富有創意,它以標新立異、突破傳統的方式呈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眼球”吸引力。
最初由日本遊戲界傳入臺灣,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繼而全中國,成爲一種經典的網絡次文化。這種借助于網絡無可比擬的自由傳播性和民衆參與性,形成了一種以爆笑、搞怪、惡作劇爲主要特征的另類創作風格。
惡搞文化的流行顯示著現代社會中人們廣泛的娛樂需求。人們抱著娛樂、消遣的心態,選擇網絡這個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傳播的平臺來抒發情感,他們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陶醉其中。
“惡搞”何以風靡?
“惡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現代青年人的特征,成爲文化消費的新寵。第一,現代青年人更強調個性。他們比父輩更排斥順從、更強調個性。我國主流文化作品在內容和風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惡搞”顛覆經典、張揚個性,成爲青年文化的一個亮點。第二,現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壓力。教育高收費、“畢業即失業”……使現代青年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惡搞”以較強的娛樂功能,較好地釋放人們生活中的緊張與疲憊。第三,現代青年人面對更多的無奈。在市場競爭和利益導向的作用下,人們的關系漸趨淡漠,人們既希望保持個性,又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帶來的很多問題、但無力解決,抱負與現實存在很大的反差。當“惡搞”浪潮來臨時,他們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驕子”的濟世熱情、智慧和技術表現出強大的俗文化建構能力,實現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次——“實現自我”的需要。
電腦與網絡技術的普及爲“惡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環境。Photoshop 、Premiere 以及數碼相機自帶軟件等使圖像、音頻、視頻處理都變得非常簡單、廉價,很容易重新編輯並賦予新的表達主題,這爲“惡搞”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如果說《分家在十月》是出自電視臺專業人員之手,《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則表現了“惡搞”的民間性和大衆性。互聯網作爲第四媒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功能優勢,爲“惡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條件。由于互動性,網民接到“惡搞”作品後很容易進行再“創造”,並以回帖的方式不斷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惡搞”作品越來越搞笑、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反叛。由于虛擬性,現實生活中不願意說的話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網絡上“瘋狂”地展現出來,也使“惡搞”越來越“惡”。
多元化的文化爲“惡搞”的流行提供了軟件環境。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強調精英文化的絕對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樣板戲曾經成爲人們文化消費的主流,出現了“八億人民八部戲”的局面。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文化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對于非主流文化抱著一種寬容的態度,不贊成也不幹預,爲“惡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間。
“惡搞”帶來了什麽?
“惡搞”具有很強的娛樂功效,能很好地釋放人們的壓力、使體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複,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從這點來說,“惡搞”如同看電影、旅遊一樣,具有人力資本投資的性質。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浩如煙海,稀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1996年英特爾前總裁葛魯夫指出:“整個世界將會展開爭奪眼球的戰役,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爲下個世紀的主宰。”“惡搞”具有吸引人們“眼球”的功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惡搞”的創作者也會伴隨著“惡搞”作品的流行而走紅,而名人效應本身包含有經濟收益。2006年9月芙蓉姐姐出席珠海圓明新園新聞發布會,獲得了10萬元的出場費。
http://baike.baidu.com/view/42829.html?tp=4_01
反諷
表象與事實相反的一種表達方式。
古典時期有三種含義:1.佯裝無知。在阿裏斯托芳的喜劇裏,總有一個這樣的角色,他在自以爲高明的對手面前說傻話,但最後證明這些傻話是真理,從而使對手認輸。2.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對方在他的請教和追問下不自覺露出破綻)3.羅馬式反諷(字面意義與實指意義不符或相反),人們稱俄底浦斯王是"萬全的人主,聰慧的神明",然而卻不知他處在何處,他是怎樣降生的。
19世紀上半葉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對反諷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從修辭學概念擴展爲一種文學創作原則。德國文論家弗.施萊格裏就宣稱,作爲一種創作原早,反諷是"認識到一個事實:世界本質上是詭論式的,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體性"。
20世紀到新批評手裏,反諷得到了進一步闡發。艾略特、瑞恰茲、燕蔔蓀都談到過反諷。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比較詳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爲"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例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句話在一定的語境下可以與它的字面意義相反。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義顛倒,這就是反諷。
反諷最顯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個陳述的實際內涵與它表面意義相互矛盾,而從詩學角度看,則正如瑞恰茲所說,反諷來自于"對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沖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詩中結合爲一種平衡狀態,反諷的這種詩學特征,最終還是依賴語境的作用而完成。
詩歌中的反諷首先是一種語言技巧,從語言技巧運用的角度反諷的類型可分爲誇大敘述、正話反說、詩論等。
在詩歌的文本解讀中,還有主題層面形成的反諷:即本文複雜的主題意義出現相反相成的兩重或多重表現,形成強烈的反諷意味。
二、反諷的解讀
德國詩人海森畢特爾是德國具體主義詩派中一員,他的詩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具體主義詩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過不算是十分嚴重,《那又怎樣》這首詩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對悖論,表面很正派的人實際上卻是最腐敗的人,老實人卻令人難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與萎軟,貞節與縱欲,大度與小氣......這十二對悖論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現象與現象背後的實際情況不相符的事實的揭示。這一些悖論例子的排列,本身看來並無很深的內涵,與蒲柏的那首充滿哲理思考的悖論詩《論人》相比(猶豫不決,要靈還是要肉,/生下只爲死亡,思考只爲犯錯;/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樣是無知......),甚至還有玩文字遊戲之嫌,可是,本詩的精彩之處卻是巧妙地運用了反諷手法,這反諷效果從何處而來呢?讓我們看看詩題吧----《so what》(那又怎樣),一邊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對糟糕的社會現象進行有力的揭示和強烈的批判,他唾沫橫飛,大義凜然,可是另一邊似乎一副難得糊塗,看穿世事的樣子,面對著大放厥詞的甲方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so what"――那又怎樣呢?言下之意即你能去改變這一現實嗎?又有誰會聽你的,你何苦這樣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煩?別一副"天下皆濁我獨"的樣子,夥計,你還嫩著呢!從而詩人對待現實一正一反(批判與無所謂)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産生了強烈的反諷效果,使這首本屬具體主義詩派的詩具有了新的審美意義,使本詩的主題意義有了多重表現,1.詩人並不想去揭露批判社會弊病,而只要對那些不知深淺的"激進派"以嘲諷,2.詩人在對"激進派"的作法"so what"否定後,卻實際上正是對黑暗現實進行了更深刻的揭露,從而從成了強烈的反諷效果。同樣,第二、三、四、五節卻能分別與詩題産生反諷效果,就不贅述了。
海森畢特爾的另一首詩《一九六五年德國制造的俄狄浦斯情節》也在幾個層面上使用了反諷手法:
1、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而詩中卻沒有出現媽媽(mother)這個詞眼,映入眼簾的滿是"爸爸"這個詞眼。
2、爸爸希特勒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殘余仍在。陰影依舊在,我們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陰影,可原納粹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現在卻要掌權。
3、希特勒是個瘋子,"屠夫",他的宣傳部長也是一樣,可現在他卻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權,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國制造的俄狄浦斯情節。
這三個層面上的反諷手法的運用,表現出詩人對1965年德國政治的不滿與嘲諷。
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運用反諷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史記?.屈賈列傳》記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上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李商隱卻獨具匠心,寫出新意。
賈誼,西漢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但由于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爲長沙王太傅。多年以後,文帝求賢訪臣,本應是探討國家大事,向賈誼詢問治國的方針策略,沒想到卻是問鬼神之事。李商隱抓住這一不爲人們所注意"問鬼神"之事,運用反諷手法,造成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起筆從正面著手,絲毫不含貶意。首句特標"求""訪",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心意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真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谷。"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賈生才調"用"更無倫"來贊歎,令人心儀賈生少年才俊、議論風發、華采照人的精神風貌。文帝與賈生探討不知不覺竟"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使曆史陳迹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通過這個細節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訪"而"贊"而對賈誼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點,但轉折的筆調也在之高潮之中開始了,不過,詩人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即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了"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而之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好像比不上"可悲""可歎"情感色彩來得更強烈,但與後一句"不問蒼生問鬼神"一起與前兩句形成強烈的反諷。一個帝王,如此鄭重求賢,虛心垂詢,對賈生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讓我們以爲是在商討治國安民之道,結果卻是爲"問鬼神"的本源問題。這是怎樣的求賢?而賈誼滿腹經綸和安邦治國之道,王上不問他這些,大老遠地召來,卻是被問鬼神之事。這是帝王的悲哀,還是賈誼的悲哀?在這強烈的反諷之中,我們看到一個帝王一個臣子的悲哀,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悲哀。
http://baike.baidu.com/view/51585.html?tp=0_11
曾衍桃《反諷論》
本書是一部關于話語語言學諷刺的研究,本書以認知語用理論爲框架,探討反諷理解的認知規律和認知過程,揭示其認知語用特征,通過其認知語用特征透視其本質。
曾衍桃,1964年11月出生,男,漢族,祖籍江西吉安遂川。教授、博士,倫敦大學博士後。現任廣東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外事處副處長,兼任中國語用學會理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和商務英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Journal of Pragmatics和《現代外語》特邀評審員。1985年畢業于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于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是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2002-2003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兼博士後研究。他對當代語用學,尤其是對認知語用學和語用修辭進行了較爲深入的研究,先後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刊物發表系列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3部、譯著1部。代表性論文有《短路會話隱含》等。主持或合作參與廣東省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廣東社會語用問題研究”等省部級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2470.html?tp=1_11
另參本館:《莫泊桑》
以前讀志文版《莫泊桑小說選》(1978)為何無法感受到高寶版《莫泊桑小說選》(1999)所言的莫式「戲謔」和「頓悟」(「頓悟」乃短篇小說最具魅力的特質,如莫言:「寫實藝術家,一定會避免取用如傳真一般的生命瑣碎事物,而代以一種比較完整的洞察力…因此選擇(敘述那些內容)是必須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呈現作者對某種真相的深奧體現。」(p.12)呢?
可能又是如前評《特萊庇少女》所言:文學「經典」乃文學史家評出來的、和集中小說佳作,一起讀、更能感受莫式「戲謔」和「頓悟」(雖然志文版<譯序>曾提及寫實主義的客觀、「無我性」技法p.32),才無法體會莫氏小說的下述特質吧:
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以<羊脂球>(又譯脂肪球)為例,小說裏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搏鬥,然而它通過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敵人獻身的遭遇,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別是勾勒了有産者們爲了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醜惡嘴臉。羊脂球自尊自強、不甘屈服,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結果卻被那些僞善的同胞推入火坑。他們爲了迫使羊脂球就範,個個巧舌如簧、軟硬兼施,就連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氣。莫泊桑以真實的細節、精練的語言和爐火純青的技巧,使這篇小說構成了一幅戰爭時期法國的社會圖景。作品中的善與惡時時形成不露痕迹的對照,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産生對戰爭的憎恨、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所謂上等人的蔑視,因而不愧爲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楷模的名篇。
是嗎?那我就將原是中篇的<羊脂球>剪貼成短篇,以更了啥是莫式「戲謔」和「頓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7863929/20071102054500
另參本館:《瞧這些英國佬》
在《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貓頭鷹,2006)中,芙克絲以讓人眼界大開的方式,檢視了英格蘭人的怪僻、習性、缺點。她將英格蘭民族性放在人類學顯微鏡下,發現奇怪而迷人的文化,且這文化受錯綜複雜的未言明規則和透著神祕的行為準則所規範。她以洞察秋毫的眼力,觀察英格蘭人說話、穿著、用餐、喝酒、工作、遊戲、購物、開車、調情、打架、排隊的方式,以及英格蘭人抱怨這些活動的方式,進而揭露英格蘭人所不知不覺謹遵奉行的潛在規則。
原來是要找出英格蘭人「錯綜複雜的未言明規則和透著神祕的行為準則」,難怪近五百頁的書,讀起來雖然生動有趣(除階級分析的部分嫌冗長之外),而且每章有小結,但是總覺抓不到啥是「錯綜複雜的未言明規則和透著神祕的行為準則」?
是嗎?那讀書先翻「前言、結論」的讀者這回瞎碰到正確的讀書方法了,芙克絲在<引言>自白道:「我研究、著述的主題為何是英格蘭人特性,而非英國人特性,原因有四:因為我十足的懶…因為我覺得『英國人特性』這個詞很無意義,大家使用它時,其實幾乎都在指稱『英格蘭人特性』,而不在表示某個人非常威爾斯或非常蘇格蘭。(p.31)」
又在<結論>總結道:「社交不自在病是的核心…是先天疾病…它指的是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領域裡的不自在、不安、無能;我們的尷尬、保守、笨拙、刻意拐彎抹角、情感受抑、害怕親暱…我們要不是變得過分客氣、緘默、自制得彆扭,就是扯著嗓門、粗魯、野蠻、令人憎惡。我們著名的『英格蘭人拘謹』和惡名昭彰的『英格蘭人流氓行徑』(如足球爆動),都是這個的病狀,我們對隱私的執迷也是。
這是可以治療的病症,藉由競賽性質的遊戲、酒館、社團、天氣話題、網路、寵物等道具和輔助工具,和/或儀式、酒、具魔力的字眼、其他治療物,都能暫時緩解/卸除,我們享受個人獨處以及與至親好友相處時『自然』卸除時期,但這病永遠無法根除,英格蘭人行為的怪僻,大部分可直接或間接溯源自此一不幸的病魔。
本能反應(幽默、節制、虛偽),幽默是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克服社交不自在病的最有效解藥。…節制泛指任何極端、漸進改變、保守、冷漠、容忍…我們的禮貌/謙遜/公平大部分都屬虛偽,但也可以說我們的虛偽大部分出於禮貌。(p.46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889800/2007073105464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