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28 10:01:12| 人氣5,34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麥克阿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來《麥克阿瑟》是由《巴頓將軍》幕後原班人馬制作,難怪二片皆能演活有二個有個性的將軍(連《麥克阿瑟》片尾在西點軍校、《巴頓將軍》片頭的冗長演講,都拍的經典地動人)。

1977《麥克阿瑟傳》(MacArth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sXvzIMWbQ

【導演】約瑟夫 薩金特 (Joseph Sargent)
【主演】格裏高利 派克 (Gregory Peck)
本片由「巴頓將軍」幕後原班人馬制作。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在本片中將已成傳奇的麥克阿瑟將軍,演活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將這位一代名將如何從戰勝日韓,最後被總統逼退的心路曆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永遠的「麥克阿瑟」

 二○○三年對演藝界來說,是令人痛心的一年。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在年初失去了張國榮,年底又失去了梅艷芳,「小黑」柯受良的飛車特技也成為絕響;而在好萊塢,百歲高齡的鮑伯霍伯(Bob Hope),以及「羅馬假期」裡英俊倜儻的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相繼過世,讓好萊塢傳統典型的「好好先生」從此消失。
 葛雷哥萊畢克一九一六年生於加州,因為對戲劇工作深感興趣,前往紐約學習戲劇。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許多明星都從軍去了,好萊塢缺乏男明星,葛裏葛萊畢克擁有英俊的臉龐,加上將近一九○的頃長身材,迅速在好萊塢佔有一席之地。
 葛雷哥萊畢克拍過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像是「鹿苑長春」、「君子協定」、「羅馬假期」、「梅崗城的故事」等電影,對四五年級,甚至二三年級的朋友來說,這些電影都是生命歷程中不能忘懷的記憶,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無疑是一九五三年的「羅馬假期」。在「羅馬假期」裡,葛雷哥萊畢克演的是一個派駐在羅馬的美國記者,用現在的話說,他跟記者同業打牌賭錢,到處招搖的行為,其實和「丐幫」相去不遠(片中他就用記者身分騙警察說要去結婚,躲過了騎偉士牌機車到處亂闖的交通違規罰單),但是由葛雷哥萊畢克來演,光看那對有點壞壞的眉毛,就是會覺得他很可愛!
 葛雷哥萊畢克形象正直,也演過不少以軍事為主題的電影,最為人所熟知的,包括一九五○年的「晴空血戰史」(12 O’clock High),一九六一年的「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以及一九七七年的「麥克阿瑟」(MacArthur)。
 先提名後表決。「麥克阿瑟」和「巴頓將軍」可以說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名將傳記電影,和「巴頓將軍」一樣,關鍵在於選擇了最適合,無可替代的演員扮演主角。葛雷哥萊畢克演「麥克阿瑟」的時候,為了演得更逼真,還故意把後腦的頭髮剃掉(麥帥後腦微禿,一九四二年三月撤出菲律賓時已經六十二歳,葛雷哥萊畢克剛好也是這個年齡),扮演這位叼著玉米桿煙鬥,被杜魯門形容為「老是穿的像個十九歳少尉」的一代名將。
 看「麥克阿瑟」,最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重現了許多關鍵的歷史場景。片子一開始,是麥帥一九六二年向西點軍校學生團發表演說,回憶自己的學生與軍旅歲月,這段演講是一九六四年麥帥過世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場景隨後轉往菲律賓,麥帥帶著家人搭乘魚雷快艇,趁夜色離開菲律賓柯裏基多(Corregidor)要塞,然後轉往澳洲,發表I shall return(我會再回來)的談話。
 接下來,麥帥執行他的跳島戰術向菲律賓推進,終於在一九四四年十月,麥帥登上雷伊泰島(Leyte)海灘,隨即發表廣播演說,昭告菲律賓人他已經實現I shall return的諾言。隨後戰爭結束,這部電影最精采的場景之一,便是重現了日本在「密蘇裏」號戰艦上,向盟軍投降的場景,葛雷哥萊畢克飾演的麥帥,依然穿著皺巴巴的軍服,接受日本外相重光葵的投降,並發表簡短演說。這段戲因為真的在「密蘇裏」號上拍攝,看起來格外真實,如果硬要挑毛病,戲中扮演中華民國受降代表徐永昌將軍的東方演員,看起來實在太年輕了點兒。
 「麥克阿瑟」不很詳細地提到了一九四八年麥帥統治日本期間,致力改變日本社會,還一度參加美國總統黨內初選的經過,但並沒有花太多時間。隨後韓戰爆發,麥帥和杜魯門在威克島會面,這段會面非常關鍵,因為麥帥在威克島會談中,樂觀地認為戰爭可以在年底前結束,可是中共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卻在一九五○年感恩節前後,如潮水般湧入戰場,麥帥雖然大膽發動仁川登陸,扭轉戰爭態勢,但因為麥帥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願自己的韓戰策略遭到華府牽制,和杜魯門屢屢發生衝突,竟然被拔除聯軍指揮官職務,讓麥帥的軍事生涯在狂飆般的爭議中結束。
 回到美國後,麥帥在國會發表演說,那句傳誦千古的「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就是在這場演講中說出來的。葛雷哥萊畢克以充滿感性的語調,讓麥帥這段歷史性的演講重現,讓所有觀眾更貼近真實的歷史事件。電影最後又回到西點軍校,象徵麥帥「從西點起,從西點終」的軍事生涯。「麥克阿瑟」一片的成功,和葛雷哥萊畢克對麥帥完美的詮釋是絕對有關的。
 「六壯士」是葛雷哥萊畢克演過的電影裡,在臺灣票房賣座最佳的電影之一,也是少數以愛琴海戰場為背景的電影(另一部是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戰地情人」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故事敘述一支六人組成的英國特遣小組,潛入愛琴海上的那瓦隆(Navarone)島,炸燬兩門德軍巨型岸砲。葛雷哥萊畢克飾演一名登山高手,在任務指揮官受傷後,意外成為指揮官。這部電影除了葛雷哥萊畢克之外,還有大衛尼文(David Niven)飾演的爆破專家,以及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飾演的希臘軍官,可以說是巨星雲集。「六壯士」最後的高潮戲,當然是這個小組成功爆破岸砲,爆破的特效場面以今天的眼光看,雖然略嫌粗糙,但在四十年前可是最高技術呢!此外,由於故事背景是希臘愛琴海地區,片中還可以聽到不少希臘民謠,像是片中有一段戲,是這群突擊隊員躲到一個當地民眾的婚禮會場,卻遭到德軍逮捕,居民在婚禮上唱的歌,是傳統希臘民謠Yalo Yalo,這種充滿民族風的音樂在一般電影中並不多見,讀者朋友們不妨仔細欣賞。
 「晴空血戰史」是第一部以B17轟炸德國為故事的電影,由第八航空軍上校參謀雷伊(Beirne Lay)的著作12 O’clock High改編,七○年代著名的電視影集「飛堡戰史」(很多四五年級的朋友說不定還有印象)也是用同一本書改編。這部電影的時間背景是一九四二年,地點當然是英國,葛雷哥萊畢克飾演一個一心推動屬下完成任務的飛行大隊指揮官,卻在目睹太多同袍陣亡後崩潰。片中除了動用大批B17F轟炸機外,還剪輯了許多紀錄片畫面,有德軍戰機中彈爆炸,以及被擊中的B17翻轉墜落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真實。
 這部電影還有個很有趣的小插曲:故事背景雖然在英國,但實際的拍攝地點卻在美國,導演Henry King在美國南方找到了一個廢棄機場,把它改建成二戰期間的英國基地,你可知道這個機場在哪裡?柯林頓的家鄉歐紮克(Ozark)!
 葛雷哥萊畢克從影六十年,扮演的一直是正直的角色,「麥克阿瑟」正是這類角色的代表。晚年的葛雷哥萊畢克則致力於演藝工會會務與社會公益活動,滿頭白髮刻畫了歲月的痕跡,那對眉毛倒是六十年不變。銀幕上與銀幕下的形象如一,是葛雷哥萊畢克最讓大家懷念的地方,如今,葛雷哥萊畢克雖然已經過世,但「麥克阿瑟」將永留影迷心中。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emphisbcc/3/1234888631/20040104130000/

傲慢的麥克阿瑟與3次重大情報失誤>張國華

     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在開城朝鮮停戰協定及其臨時補充協議正式簽字儀式上。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軍公然武裝援助南朝鮮,幹涉朝鮮內戰。1950年9~11月,美軍根據3次錯誤的情報,實施了3次重要的行動,結果使自己遭到慘重的失敗,深陷戰爭泥潭不可自拔。
    美軍仁川登陸後,其情報部門認為中國不會全面幹預,于是悍然越過“三八線”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使朝鮮戰局急轉直下。朝鮮人民軍後路被截斷,被迫轉入戰略防禦。美軍和南朝鮮軍節節推進,9月28日佔領漢城,9月29日進抵南北軍事分界線——“三八線”。
    要不要突破“三八線”?美國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意見。仁川登陸的成功使麥克阿瑟也使華盛頓的決策者們衝昏了頭腦。不久,麥克阿瑟在東京宣布:“我已向朝鮮金日成發布勸降令。如果達不到預期效果,那麼我的部隊將越過‘三八線’,進抵鴨綠江,直至肅清朝鮮北部的任何抵抗。”但是,杜魯門的高級顧問們對美軍越過“三八線”持謹慎態度。他們擔心越過“三八線”的任何行動都會引起蘇聯和中國的激烈反對。杜魯門陷入了兩難的境地。9月27日,他向麥克阿瑟發出國家安全委員會81-1號文件,指示:“你在軍事上的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授權你實施軍事行動,包括在‘三八線’以北進行兩棲、空降或地面作戰。實施這些行動的前提是,當進行這些行動時,蘇聯或中國未派遣大批軍隊進入,沒有宣布打算進入北朝鮮,也沒有發出在北朝鮮從軍事上擊敗我軍行動的威脅。”
    這時,偵察、分析和預測中國和蘇聯的軍事動向就成為美國的情報部門最迫切的任務。9月31日,麥克阿瑟的情報局長向他報告說:“從華中到東北的部隊調動已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意味著進入朝鮮戰場前的部隊調動。”但是,後來經過情報部門的一係列情報分析,美國中央情報局卻對麥克阿瑟說:“對于蘇聯,完全可以放心,因為西伯利亞的蘇聯軍隊沒有任何調動的跡象。對于中國,盡管周恩來發表了聲明,並有軍隊調往滿洲,但尚未有充分的跡象表明中共有大規模幹預朝鮮的意圖。”
    根據這種錯誤的情報分析,10月7日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並繼續深入朝鮮境內,從此陷入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泥潭之中。
美軍越過“三八線”後,氣焰十分囂張,10月10日攻佔了元山,10月14日佔領了金川。
    10月8日,兩架美國戰鬥機襲擊了蘇聯海參崴附近一個飛機場。10月9日,蘇聯政府向美國駐蘇大使提出照會予以抗議,要求美國政府採取必要措施以防止以後再發生類似的挑釁行動。這事發生後,杜魯門突然決定與麥克阿瑟將軍在威克島舉行會晤。他說:“從北平來的中國共產黨要在朝鮮進行幹涉的報告是我要和麥克阿瑟將軍面談的一個原因。我希望從他那裏得到第一手的情報和判斷。”
    10月15日,杜魯門飛抵威克島與麥克阿瑟進行會晤。會晤中,麥克阿瑟根據一係列情報分析說:“中國幹涉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他們在最初一兩個月進行幹涉,那將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在東北的兵力有30萬人。其中部署在鴨綠江邊的可能為10萬~12萬人,跨過鴨綠江的可能只有5萬~6萬人。對俄國人來說,事情有些區別。他們在西伯利亞擁有一支空軍,而且素質很高,擁有出色的飛行員,裝備有噴氣式飛機和B-25和B-29式飛機。他們能投入作戰的飛機達1000架……但俄國空軍同中國地面部隊之間的協調將十分困難……中國的許多‘不能置之不理’的警告是一種外交訛詐。”在此判斷的基礎上,麥克阿瑟命令美軍長驅直入,並于10月19日攻佔平壤。
    10月21日,麥克阿瑟飛抵平壤,趾高氣揚地宣布:“平壤的陷落象徵著北朝鮮的徹底失敗。”他改變了原來東西線對進和建立緩衝帶的計劃,指令東西線的部隊以最快的速度向中朝邊境推進,把人民軍的殘余收拾幹凈。此時,美軍和南朝鮮軍像脫韁的野馬,毫無顧忌地以師甚至以團和營為單位,分路向中朝邊境高速推進。這時的麥克阿瑟已經對中國政府發出的多次警告全然不予理會了。他一心所想的就是盡快結束戰爭,回去過聖誕節。
    10月25日,向北冒進的南朝鮮軍先頭部隊在溫井地區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迎頭痛擊,全部被殲。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出現雖然令美國人感到震驚,但他們仍然沒有改變自己的錯誤判斷。美軍遠東司令部也認為,中國人在虛張聲勢,保住臉面,或者只是試圖保護鴨綠江上的水電站而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從情報來源得到中國大部隊已進入北朝鮮的任何確鑿的證據。
    11月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對美騎兵第1師第8團及南朝鮮軍隊一部,發起雲山戰役,共斃傷俘敵20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飛機3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余輛、各種火炮119門。這一事件驚動了白宮,震動了美國的輿論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正是充分利用了敵人的情報失誤,給盲目冒進的美軍和南朝鮮軍以迎頭痛擊,使敵人損失慘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初戰勝利粉碎了美軍在朝鮮的速勝企圖,麥克阿瑟提前回去過聖誕節的美夢也隨之破滅了。11月4日,麥克阿瑟向華盛頓報告:“目前還不可能對中國共產黨在北朝鮮進行幹涉的真實性作出有力的估計。我建議在條件可能還不夠成熟的時候,不輕率地作出結論。我相信最後的估計還有待于更全面地積累軍事情報。”
    此時,美軍的情報部門開始重新分析其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情報。不久,麥克阿瑟的情報局長對他說:“迄今為止的跡象表明,中國人僅僅是為表面上的有限目的而進行一星半點的承諾,但也不能對中國共產黨人擁有可隨時動用的巨大的潛在力量的情況視而不見,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中國共產黨人在高層作出了全面幹預的決定,他們可立即投入他們目前已部署在鴨綠江沿岸44個師中的29個師,並且可以用多至150架飛機支援一次重大的攻勢行動。中國在朝鮮的軍隊都不是滿員師,只是這些師中的部分軍隊。之所以部分軍隊會被中國軍隊擊潰,是因為這些部隊未能建立足夠的防禦,在遭到一小股中國軍隊的猛烈襲擊後就自動潰散了。”
    根據情報部門的分析,麥克阿瑟斷定,中國主力部隊並沒有渡過鴨綠江。11月6日,在未正式通知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情況下,麥克阿瑟命令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拉特邁耶,出動90架“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鴨綠江上的新義州安東橋。
    而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根據彭德懷司令員的命令,採取了“故意示弱,縱敵驕敵”和“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更使得麥克阿瑟認為中國軍隊抵擋不住美軍的進攻。
    11月23日,美國情報局長報告說:“中國軍隊本身存在著後勤供應方面的問題。在許多地區,中國部隊在只有3天配給量的條件下從事著冒險。美國空軍已經重創敵軍。敵軍部隊的彈藥儲備已消耗到了最低限度。”據此,傲慢的麥克阿瑟認為即將達到所有的實際目的,並結束戰爭。11月24日,麥克阿瑟宣布發起總攻勢。這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嚴陣以待,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這次的情報失誤使麥克阿瑟率領的所謂“聯合國軍”付出了更為慘重的代價。貿然進攻的敵軍遭到了中朝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次戰役,中朝軍隊殲敵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余人,敵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也死于這次戰役。美軍遭受了自珍珠港以來的最慘重的失敗,不得不退到“三八線”以南。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前後,美軍情報工作出現的3次重大失誤使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國人民志願軍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也對隨後的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5-12/13/content_3914221_2.htm

解職麥克阿瑟>〔美〕傑弗裏﹒佩雷特著 任海燕 王斌譯

  1949年秋,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占領了北京,成為中國大陸實際的執政者。蔣介石率部逃往臺灣。美國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國民黨提供過武器,幫助其抗日,但是杜魯門無意卷入國共之爭。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奉命駐紮在臺灣和大陸之間,以阻止雙方動武。
  麥克阿瑟認為總統試圖讓自己與蔣介石疏遠的做法是愚蠢的。他認為臺灣是“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補給艦”,美國的強權可以從這裏向中國大陸伸展。麥克阿瑟不支持總統的“實現臺灣中立”的政策,相反,他認為這一政策終將失敗,他幵始計劃將美國戰鬥機向臺灣基地轉移,讓戰鬥機飛行員在那裏作“熟悉飛行”。
  1950年8月1日,麥克阿瑟飛往臺灣安撫倒黴而無用的蔣介石。麥克阿瑟的臺灣之行令杜魯門和艾奇遜大為惱火。美國的政策沒有絲毫改變,但是麥克阿瑟這次被大肆宣傳的出訪在公眾看來似乎是表明在美國實際上有兩套對臺政策:麥克阿瑟的和杜魯門的。
  麥克阿瑟發表了一篇題為《致出國作戰的老兵們》的聲明。他宣稱東方人衹崇尚實力(佛教徒和儒家們一定認為這簡直匪夷所思),他還目空一切地下結論說:“有些人宣揚太平洋地區和平,說什麽如果我們保衛臺灣就會使亞洲大陸跟我們疏遠,我看沒有什麽比這種老掉牙的觀點更荒謬的了。”
  杜魯門讀到這句話時怒不可遏。這幾乎是在不加掩飾地指責他拒絕讓美國保衛臺灣的事。麥克阿瑟在一些敵視杜魯門政府的出版物(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等)上發表了該聲明,這一舉動使事情更糟了。杜魯門聽說這件事以前,印刷機已經幵始轉動,而電臺正在把麥克阿瑟的聲明向全世界播發。
  杜魯門考慮免除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讓他繼續擔任盟軍最高司令,把朝鮮和臺灣事交給布雷德利負責。但是經過再三斟酌,杜魯門還是避免了與麥克阿瑟發生正面沖突。
  仁川戰役取得歷史性勝利後,一種欣喜若狂的情緒席卷了華盛頓和東京。朝鮮戰爭就像事實上已經結束了似的。北朝鮮軍隊全面撤退,漢城被立刻奪回。麥克阿瑟就像他在1945年光複菲律賓政府一樣,讓李承晚重新就任南朝鮮總統,當時禁不住潸然淚下。
  聯合國一直想讓朝鮮統一在一個自由選舉產生的政府之下,但是斯大林卻阻止了和平統一朝鮮半島的每一項舉措。現在有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機會可以實現聯合國的政策了,如果讓麥克阿瑟領導聯合國部隊,就肯定能越過三八線,攻占平壤,徹底消滅北朝鮮軍隊。
  1950年9月末,當聯合國為實現朝鮮的統一和民主爭論不休時,麥克阿瑟收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的一項命令,參聯會授權他越過三八線。該命令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的軍事目標是消滅北朝鮮的武裝部隊”,你被授權指揮朝鮮三八線以北的軍事作戰,條件是作戰時沒有蘇聯或中國共產黨部隊主力進入,他們沒有宣布准備介入,或沒有威脅我方在北朝鮮的軍事作戰。”這一命令清楚地表明華盛頓不打算給他派任何部隊,而是讓他帶著南朝鮮的軍隊進入毗鄰中蘇邊界的省份。
  麥克阿瑟征服北朝鮮的計劃是立刻將地面部隊兵分兩路。沃爾頓﹒沃克的第8集團軍,約20萬人,沿仁川─漢城地區西海岸挺進。第10軍,約10萬人,由麥克阿瑟的前參謀長愛德華﹒阿爾蒙德指揮,從東海岸前進,參聯會懷疑將部隊這樣分幵是否明智,但是仁川勝利以後,誰還敢和一個軍事天才爭論呢?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批准了麥克阿瑟的計劃。
  10月,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麥克阿瑟通過電臺發出通告,勸說北朝鮮政府投降。  
對這些事件做出答複的不是平壤而是北京。中國總理周恩來通過一位印度外交官通知美國政府,如果是南朝鮮軍隊進入北朝鮮,中國將不做出反應,而“美國入侵北朝鮮將會遭到中國的抵抗。”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麥克阿瑟耳朵裏,但他置若罔聞。
  杜魯門也沒有認真對待周恩來的威脅。他認為那位印度外交官是共產黨的同路人,不過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小卒子罷了。他以前也轉達過這類危言聳聽的威脅,可什麽也沒有發生。沃克的第8集團軍和阿爾蒙德的第10軍繼續向北朝鮮前進。麥克阿瑟在提交給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計劃中指出他要讓美軍向前推進約125英裏,並在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建立一條強有力的防線,這條防線從定州延伸到鹹興。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令,衹讓大韓民國的軍隊在這條線以北作戰。
  但是10月17日,當美軍接近平壤時,麥克阿瑟改變了主意。他沒有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商量就直接通知參謀長們他打算讓美軍和其它盟軍前進到接近中蘇邊界一線,這條戰線在他計劃駐紮的朝鮮半島的“蜂腰部”處還要向北推進40英裏。這條新戰線比舊防線長1/3,防守的難度要大得多。
  這個問題本該由麥克阿瑟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共同商討,但他既沒有表示要和參聯會討論,參聯會也沒有提出這一要求。他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從未像這次這樣不顧一切。而現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參聯會也懶得再管他了。他們的地位和能力都不及他們所替代的人,巨人的追隨者衹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巨人的身後。
  隨後發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麥克阿瑟命令沃克和阿爾蒙德“全速前進……利用地面部隊的所有力量……確保整個北朝鮮的安全。”
  他一下子便打破了不許在鄰近中國和蘇聯的地區動用美軍的限制。這一次引起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強烈反對。他們通知麥克阿瑟該命令違背了授權他向北朝鮮推進的指令,還用一種幾乎很滑稽的口氣有所保留地說:“你的行動是我們這裏頗為關注的事情。”
  麥克阿瑟回電說,他不能奉命使用南朝鮮的軍隊是因為南朝鮮兵力不足,而且南朝鮮的指揮官們情緒不穩定、不可信任,同時,他的命令並未與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令相悖。此外,馬歇爾曾讓他不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要毫不猶豫地越過三八線,這等于授權他可以根據需要對他的指示作一些調整。麥克阿瑟完全斷章取義地理解馬歇爾的話,把它當作一張空頭支票,而他當然知道這並非馬歇爾的本意。然後,他用特有的麥克阿瑟方式,以一句不祥的話結束了他的電報,他陰郁地暗示“除了我已經指揮實施的行動以外,還可能會有其它行動導致戰術冒險”。
  這就是在朝鮮戰爭中指揮關系的問題了:誰來做出戰略決策?無疑,參聯會不希望從一萬英裏之外對戰爭進行微觀指揮。美國的傳統是允許戰場指揮官在解釋其命令時有一定的余地。另一方面,在不許美軍接近中蘇邊界的命令中也沒有一丁點模棱兩可或含糊其辭的地方。沒有任何文件規定允許麥克阿瑟在沒有事先征得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做出變動。
  衹讓南朝鮮軍隊向中蘇邊界挺進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美國不想引發中蘇介入,也不會給他們任何借口介入朝鮮戰爭。杜魯門也要考慮如果這場戰爭需要國際援助,將會引起盟國憂慮。特別是英國就曾反對越過三八線,因為他們怕中國趁機奪回香港。麥克阿瑟的行動之所以不能被認為是正當的,是因為它不是修正了美國的戰略──它是軍事戰略,但更是政治戰略──而是改變了美國的戰略。
他把一個避免戰爭擴大的戰略變成了公然招致擴大戰爭的冒險行動。
  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向北朝鮮滲入了近10萬人。他們晝伏夜行,沒有被人發現。這些由老兵組成的部隊掌握了戰略主動,插入到第8集團軍和第10軍之間的巨大間隙地帶。10月25日,他們發起進攻,集中力量打擊並殲滅了南朝鮮最前出的幾個團。盡管如此,麥克阿瑟仍然拒絕承認中國人已經大規模進入北朝鮮。永遠忠心耿耿但的確很靠不住的查爾斯﹒威洛比支持麥克阿瑟的說法,他堅持認為中國軍衹有6000人渡過了鴨綠江。
  麥克阿瑟對中國介入的反應是命令遠東空軍針對北朝鮮的交通運輸線,包括跨越鴨綠江的橋梁進行為期兩周的空中閃擊戰。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刻命令他不要轟炸鴨綠江上的任何橋梁。當這條電文在電話會議的屏幕上閃爍時,麥克阿瑟勃然大怒。
  杜魯門不情願地同意遠東空軍炸毀橋梁,但是堅持空襲必須限制在北朝鮮一側,不得攻擊中國一側。
  這真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命令。可能在政治上有些意義,但在軍事上純屬無稽之談。用B─29轟炸機不可能衹炸掉橋梁的一端,當時它們還缺乏執行這種任務的精度。
  但中共軍隊突然停止交戰。他們突然消失了。好像是中國共產黨感到他們已經表明了他們的態度:他們不能容忍美軍在自己的邊境存在。很難說這不是一種非常理性的姿態。畢竟,美國也絕不會允許中國人在加拿大或墨西哥邊界部署軍隊。中國停止交戰是要給美國的決策者一個機會來吸取這個明顯的教訓。但是麥克阿瑟卻對此置若罔聞。
  無論是杜魯門、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還是參謀長聯席會議都不吸取這個教訓。麥克阿瑟經過10天整頓其後勤系統之後,再次向鴨綠江邊挺進,而華盛頓方面沒有任何人制止他。
  11月24日,他飛往朝鮮視察前線的狀況。當第24師師長約翰﹒丘奇少將報告說他對自己的部隊打到鴨綠江充滿信心時,麥克阿瑟高興地答道:“好啊,如果你們足夠迅速,可能有的人都能趕上回家過聖誕節了。”
  站在旁邊的幾位記者衹聽到那句關于部隊回家過聖誕節的話,就匆匆發回快訊,斷言麥克阿瑟鄭重宣布現在在朝鮮的部隊將于聖誕節前回家。
  11月25日夜,中國軍隊卷土重來,這次進攻規模很大。現在他們已有30多萬人進入北朝鮮了。鴨綠江已經完全封凍,所以不論橋梁被炸毀與否都無關大局。他們將不斷增援和充實兵力。中國軍隊一進入陣地,就伏擊了第8集團軍和第10軍的先頭部隊。到了11月底,聯合國部隊全面撤退。
  麥克阿瑟在遭到中國軍隊進攻時于11月底接受了一次《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采訪。他告訴兩位記者,他與中國作戰出現的問題應歸咎于華盛頓方面對他的限制。總結起來就是“他們設置了無數障礙,這在軍史中是沒有先例的。”
  杜魯門被觸怒了,政府旋即對軍事指揮官和高級公務員頒布了限制言論的一攬子命令。從現在幵始,他們必須在向公眾發表聲明以前向其所在部門澄清所有的聲明內容。盡管看起來像是針對幾千人的一種限制,但實際上矛頭卻指向一個人。
  麥克阿瑟對此的反應是寫了一份新聞發布稿批評五角大樓、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提供了關于中國意圖方面的錯誤情報。他一本正經地把這份稿子交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參聯會在這場小小的鬧劇裏扮演著他們自己的角色,他們嚴肅地告訴他,他的聲明不符合政府涉及情報內容的新聞報道範圍的有關政策。
  麥克阿瑟繼續通知華盛頓如果不能給他增援20萬人,那就衹有兩種方式可以結束朝鮮戰爭。聯合國部隊要麽被消滅要麽被迫撤退。
  1951年1月,中國軍隊攻陷漢城。聯合國部隊仍然在撤退,麥克阿瑟堅決的要求似乎越來越可信了。他自己似乎也不像平時那麽樂觀了。能經常見到他的幾個人發現他表現了異乎尋常的疲憊和沮喪。在這一緊急關頭,也許是洛上校把將軍情緒低落的消息告訴杜魯門的,杜魯門為了緩和他和麥克阿瑟的關系,給他寫了一封長信,信中就美國為什麽要執行在朝的現行政策列出了10條很好的理由。
  當麥克阿瑟還在揣摩著這封信時,J﹒勞頓﹒科林斯和霍伊特﹒範登堡正准備再去朝鮮。李奇微讓他們相信中國事實上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了。到了2月,李奇微指揮第8集團軍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一個月後奪回漢城並把中國軍隊攆回三八線。麥克阿瑟曾斷定朝鮮戰場上或全軍覆沒或撤退的兩條出路一下子成了失敗主義的表現。
  自從仁川勝利以來籠罩在他身上的“軍事天才”的光環漸漸地失去了光輝。
李奇微在沒有大部隊增援的情況下大敗中國軍隊,說明了除偶然因素以外,最了解朝鮮戰場形勢的將軍不是麥克阿瑟而是李奇微。
  麥克阿瑟極力聲稱,他對李奇微向第8集團軍灌輸的進攻精神充滿信心,並在他的回憶錄裏不加掩飾地講:“我命令他再次向北挺進。”
  李奇微在麥克阿瑟去世後不久讀到這句話,既氣憤又困惑。他在麥克阿瑟的《回憶錄》中這段文字旁的空白處寫道:“從來沒有下達過這樣的命令。”
  正當中國軍隊慘遭重創時,杜魯門和艾奇遜認為通過協商結束戰爭的時機成熟了。麥克阿瑟得到通知:總統計劃發布通告,召集有關方面進行討論。麥克阿瑟在決定阻止總統的這一倡議之前對未來前景考慮了數日。
  麥克阿瑟向中國發出了一份長長的電文,要求中國要麽承認失敗,要麽准備冒險,“聯合國部隊可能會忍無可忍,不再繼續把戰爭限制在朝鮮地區,而是要把我們的軍事行動向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擴展,這將注定紅色中國面臨著軍事崩潰的危險。”這句話的意思是:馬上撤退,否則我們就消滅你。不用說,他又沒有事先與參謀長聯席會議商量過這件事。
  杜魯門再次被激怒了。麥克阿瑟一下子就將他尋求和談的可能性化為泡影。
麥克阿瑟詭辯說,他不過是例行公事地發布了一條新聞稿而已。他的行動十分露骨地對抗總統的和談倡議,可他說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
。實際上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了一點,朝鮮戰爭已經讓他受夠了。如果不能戰鬥到最後勝利,那還不如現在就退出,成為一個烈士,一個戰鬥者的終結就是成為政治懦夫神壇上的祭品。與其將自己輝煌事業的最後幾年放在與共產黨人沒完沒了的談判上,可憐巴巴地企求他們同意休戰,還不如冒著被解職的風險並要求杜魯門改變戰略。
  對杜魯門來說,麥克阿瑟膽大妄為地向中國發出的通告是目無上級的表現。
但是對公眾來說,麥克阿瑟對敵人的公幵指責則是一種成功的表現,經歷了整整一冬的不斷失利和撤退之後,這一舉動給美軍一劑強心針。現在還不是解除這位將軍職務的最佳時機。總統還要等麥克阿瑟再犯一個錯誤,一個更明顯的嚴重錯誤。
  他沒有等很長時間。當麥克阿瑟思考如何答複杜魯門總統要北朝鮮和中國進行停戰談判的建議時,他寫信給眾議院共和黨發言人約瑟夫﹒馬丁。信中批評了美國對外政策的歐洲中心主義,為此不惜以遠東為代價:“如果我們在亞洲這場與共產主義進行較量的戰爭中失敗,歐洲的陷落就不可避免﹔如果我們勝利了,歐洲才最有可能避免戰爭而維護自由。”盡管朝鮮戰爭如何結束是他真正頭疼的事,他仍憤然高呼“什麽都代替不了勝利”。
  麥克阿瑟沒有要求馬丁將他的信保密。他根據自己的經驗,當他寫信給國會成員時,那位國會成員通常是將此信公之于眾而不是自己保留,所以,當4月5日馬丁在國會當眾宣讀他的來信時他幾乎不可能感到吃驚。當晚,杜魯門將一腔怒火述諸于日記,“這已經讓人忍無可忍了。他的目空一切令人厭惡。”
  4月9日,當阿爾蒙德在返回朝鮮前來看望他時,麥克阿瑟憂郁地說:“我可能再也見不到你了,所以,別了,內德。”
  “我不懂您的意思,”阿爾蒙德困惑地說,“在過去的6個月或者8個月中,您經常來看我的呀。”
  “不是指這個,”麥克阿瑟回答道,“我卷入了政治,可能總統要免我的職
了。”
  過了不到24小時,杜魯門簽署了一項命令:免去麥克阿瑟所有的司令職務。消息很快泄露出來,布雷德利在4月10日深夜匆忙去見杜魯門。他告訴統如果麥克阿瑟在命令下達到他那裏之前聽說這件事,他可能會立刻辭職。杜魯門勃然大怒:“我不會讓那個?養的向我辭職,我要免他的職!”
  淩晨1點,白宮召幵新聞發布會,宣布總統的決定:立即免除麥克阿瑟的職務。錫德﹒赫夫從廣播中聽到麥克阿瑟被免職的消息並告訴了瓊。她隨後通知了麥克阿瑟。4月12日,當麥克阿瑟一家正在吃午飯時,一個專送急件的陸軍通信兵帶著一個裝有杜魯門的命令的郵包到了他的家,官方確認書到了。泣不成聲的赫夫回到餐桌前,手裏拿著一個棕色的信封,上面寫著“麥克阿瑟親啟”。麥克阿瑟打幵信封讀道:“出于總統和美國三軍總司令的職責,我非常遺憾地解除你盟軍最高司令、聯合國軍指揮部總司令、美軍遠東總司令、遠東美國陸軍司令的職務。”
  “請立刻將你的指揮權交給馬修﹒B﹒李奇微接管。如你選擇前往某一地點,茲授權你下達有關命令,以完成所需的旅行。哈裏﹒S﹒杜魯門”。
  麥克阿瑟轉向他的妻子,他那張一向表情豐富的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感情。
沒必要再讀下去了,此時也無法理清思路。麥克阿瑟那種奇怪的平靜就像一塊鋼鐵,當一個人身心俱疲的時候,他最可能有的表情就是面無表情。“瓊,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http://www.omnitalk.com/miliarch/gb2b5.pl?msgno=messages/2661.html

麥克阿瑟

  這是一個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戰爭中,他打的勝仗如同狼的捕獲量一樣多;盡管他也打過敗仗,然而,他卻把失敗的捕獵當作磨練自己技能、增添對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說他是一名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將軍。他就是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著名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曆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麥克阿瑟于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軍人家庭。其父小阿瑟?麥克阿瑟是美國將軍,他可謂是啓發麥克阿瑟成爲軍人的人。麥克阿瑟晚年曾說:“我最早的記憶就是軍號聲!而這一切,都是我的父親給我的。我的父親不僅給予我生命,而且給予的一生的職業道路。”1912年9月5日,老麥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爲了紀念父親,麥克阿瑟還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爲阿瑟,並且把父親的照片帶在身上,半個世紀沒離身。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煉。4年之後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其父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爲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爲營部副官,稍後成爲騎兵學校教官01911年晉升爲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爲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爲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該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故該師亦稱“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84旅准將旅長。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1919年6月,39歲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爲西點軍校校長。他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爲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面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撒播下的種子,明天,在戰場上獎收獲勝利的果實!
  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但因妻子威脅到麥克阿瑟鍾愛的軍事事業,所以,他毅然離婚。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爲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准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爲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于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爲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處于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惟恐出力不討好,遂有推辭之意。其母則力勸他接受該職,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在九泉之下也會爲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爲諸兵種建立統一的采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于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爲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爲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于1932年不惜親自披挂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4月,與瓊妮?費爾克洛思在美國結婚。
  1937年底,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1941年6月,美國軍方采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候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爲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于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爾無奈撤離。于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爲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爲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臺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爲避免麥克阿瑟成爲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 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 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于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臺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之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裏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爲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爲布雷特,後爲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爲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爲利裏。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3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1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于另沒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爲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爲:“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新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作戰計劃。
  麥克阿瑟的1943年最後進攻計劃,設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新幾內亞東北部和所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複拉包爾。盟軍采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劃。麥克阿瑟稱越島戰術“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應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它們無所作爲;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
  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爲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只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4年春夏,盟軍已經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所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新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新幾內亞一哈爾馬赫拉一棉蘭老爲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臺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帕勞群島登陸作戰爲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陸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陸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在雨中發表了最震撼人心的演講:“菲律賓人民,我,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回來了!”他語氣深沈,眼角挂這淚光,他號召大家爲了神聖的死者,爲了子孫後代,繼續戰鬥,奪取正義的勝利!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爲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1月,盟軍于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9日在巴丹半島登陸,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複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爲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盟國在“密蘇裏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亦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然後動用5支筆簽署英日兩種文本的投降書。第1支筆寫完“道格”即送給溫賴特;第2支筆續寫“拉斯”之後送給珀西瓦爾;第3支筆簽完“麥克阿瑟”而後送交美國政府檔案館;第4支筆開始簽署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西點軍校;第5支筆是從軍服口袋內掏出的粉紅色小筆,簽完其職務和軍銜,爾後送給麥克阿瑟夫人。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幹涉。麥克阿瑟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在美國第24步兵師被殲之後,麥克阿瑟組織指揮仁川登陸獲得成功,進而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鴨綠江推進。1951年4月,麥克阿瑟因戰爭失利和所謂“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曾廣泛涉獵曆史,人物傳記,哲學,法律和自然科學,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麥克阿瑟在非正式場合的談話繪聲繪色,扼要而中肯,從不停頓以選擇詞句或組織思路,但是在公開場合的講話,則總是要精心撰稿,格外冗長,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語句結構複雜而顯得雜亂無章,單調乏味而枯燥無趣,給人以沒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麥克阿瑟高傲自大,渴望別人對他的贊譽崇拜,在某些場合伸手索要榮譽或貪人之功據爲已有。麥克阿瑟總部發布的消息提及他時直呼其名,但他總是要用“我的陸軍”,“我的海軍”或“我的空軍”之類的詞語。麥克阿瑟感情容易沖動,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好打心理戰,自以爲一貫正確,往往忽略或輕視參謀人員符合實際的批評建議。麥克阿瑟一經定下作戰決心,就不願再聽到“行不通”或“也許行得通”的話,因而精悍幹練的參謀人員被拒之門外,獨有唯唯諾諾或阿談奉承之輩留在身邊。麥克阿瑟絕對不能容忍批評或承認錯誤,慣于竭力掩飾錯誤或大言不慚地撒謊。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
  1964年4月3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因病死去

生平

  出生于阿肯色州(Arkansas)小石城(Little Rock)的陸軍軍營,他的父親因參加南北戰爭曾獲國會勳章。1903年,自西點軍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績是西點軍校創辦一百年來最好的,總平均成績超過98分。後被任命爲少尉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美軍第四十二師師長,1919年被任命爲美國西點軍校校長,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1937年,從軍中退役。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征召回到軍中,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在西南太平洋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1944年,因爲戰功卓著,晉升爲五星上將。

韓戰

  1950年6月25日,在斯大林默許下,金日成進攻南韓,漢城(首爾)在6月28日被攻下,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參加朝鮮作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爭,由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任總司令。韓戰期間,以仁川登陸將金日成北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戰爭形勢急轉直下,毛澤東接受金日成的請求,決定出兵朝鮮,任命彭德懷爲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美軍攻占平壤,此時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秘密進入朝鮮,強力阻擊聯合國軍隊。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在威克島接見麥克阿瑟,只讓他打一場有限的戰爭。往後期間,麥克阿瑟公開反對杜魯門的決定,派偵察飛機飛入中國領空。志願軍入朝後的前三次戰役,“聯合國軍”都遭到慘痛失敗,第四次戰役也傷亡慘重;麥克阿瑟缺乏挽回敗局的有效手段,在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並開始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越來越令美國軍政當局不滿。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爲由撤了他的職,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當麥克阿瑟知道這件事時,悄悄的跟妻子說:“瓊,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受到了萬人空巷的英雄式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杜魯門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個州的議會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成命。1951年4月19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了題爲《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講。
  “我即將結束五十二年的軍旅生涯。我從軍是在本世紀開始之前,而這是我童年的希望與夢想的實現。自從我在西點軍校的教練場上宣誓以來,這個世界已經過多次變化,而我的希望與夢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記著當時最流行的一首軍歌詞,極爲自豪地宣示‘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軍旅生涯

  1899年,進入美國軍事學院學習(紐約的西點軍校)。
  1903年6月11日,以全班第一名畢業,然後被委任爲工程技術兵團少尉。
  1904年4月23日,晉升爲中尉。
  1905年—1906年,在遠東作爲副官追隨其父。
  1907年,任美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
  1911年2月27日,晉升爲上尉。
  1914年,被部隊派遣到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
  1917年—1919年,進入有“彩虹師”的美譽的第42步兵師,先後出任過參謀長,84步兵旅旅長,和42師師長。
  1918年6月26日,晉升爲准將。
  1919年,被任命爲美國西點軍校校長。
  1922年—1930年,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和23旅的指揮官。
  1925年1月17日,晉升爲少將(正規軍)。
  1925年1月,返回美國任軍長。
  1928年,率領美國隊參加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運會,然後返回馬尼拉任菲律賓地區總指揮。
  1930年10月,第九軍團指揮官。
  1930年11月1日—1935年,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1935年,出任菲律賓共和國政府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12月31日,從美國陸軍退役,出任菲律賓陸軍總司令。
  1937年4月,與瓊妮?費爾克洛思結婚。
  1938年2月21日,亞瑟?麥克阿瑟四世出生。
  1941年7月26日,重新返回以少將軍銜負責USAFFE計劃(United States Army Forces –Far East),即美國在遠東的軍隊部署。
  7月27日,晉升爲陸軍中將。
  1941年12月18日,晉升爲陸軍上將。
  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戰爭中美國防禦的失敗,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命令麥克阿瑟撤離菲律賓。離開時他發誓:“我會回來的”(I shall return)
  1943年,被任命爲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爲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其誓言,光複馬尼拉。
  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2日,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爲駐日盟軍總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被日本人視爲太上皇。
  1950年7月8日,出任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0年7月31日,訪問臺灣,並與蔣介石達成同美國與臺灣外交關系。
  1950年9月15日,策劃仁川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1950年10月15日,由于麥克阿瑟告知白宮自己太忙不能回華盛頓之後,他在威克島會見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動用核武器;杜魯門恐此舉會導致蘇聯參戰而不同意,在麥克阿瑟公開指責白宮政策後,杜魯門解除其一切職務。
  1951年4月19日,在國會會議之前的告別演說中,發表了著名演說——《老兵不死》。
  1951年,以五星上將軍銜從美國陸軍卸任。
  1952年6月25日,美國國會爲了表彰他的功績,破例通過一個決議,批准爲他專門制造一枚金質特殊榮譽勳章,這面勳章上面鐫刻著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
  澳大利亞的保護者
  菲律賓的解放者
  日本的征服者
  朝鮮的捍衛者
  他是美國獎章得的最多的一位軍官,也是唯一一個參加過一戰,二戰和朝鮮戰爭的美國將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13.htm

另參本館:杜魯門  巴頓將軍

台長: 阿楨
人氣(5,345)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西點軍校》
此分類上一篇:《桂河大橋》

阿楨
聯合筆記/將軍碑【聯合報╱張佑生 2010.06.30

一周前,麥克里斯托還是美軍駐阿富汗最高司令官。如今,陸軍已宣布這位四星上將即將退伍還鄉。
麥克里斯托提前退伍,問題在他發言失當。他對媒體發言,指國家安全顧問是「小丑」,副總統是「路人甲」,總統「狀況外」;整個國安團隊被他說得一無是處。
許多將領會私底下抱怨,說官兵在前線拚老命,「死老百姓」(文官)躲在冷氣房間下指令,各國皆然。但是,公開批評三軍統帥,形同以下犯上,觸犯了民主國家文人領軍的大忌。
西方媒體經常形容阿富汗是美軍在21世紀的「新越南」。巧的是,阿富汗戰爭至六月已超過越戰,成為美軍海外歷時最久的戰事,目前超過一千名美軍官兵陣亡,六千人受傷。
歐巴馬大可透過越洋電話,命令麥克里斯托就地解職,但歐巴馬叫他返國述職,說是要親自聽他的說法再做決定。心裡有數的麥克里斯托備好辭呈到白宮,卅分鐘的會談度秒如年。歐巴馬甚至不讓麥克里斯托回阿富汗辭行,叫參謀代為打包。
歐巴馬挑選麥克里斯托的直屬長官裴卓斯接任。裴卓斯擔任駐伊拉克美軍司令官時成功扭轉戰局,戰略素養深厚,是知名的儒將,還是某些共和黨人寄予厚望的下屆總統候選人。他跟以前的鮑爾一樣,渾身政治細胞,對敏感問題始終不表態。歐巴馬找裴卓斯去阿富汗收拾爛攤子,堪稱是一舉兩得的高招。
阿富汗是否將成為美國在21世紀的新越南,仍有待觀察;但麥克里斯托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21世紀的新麥帥。如同今人一提起麥克阿瑟總會聯想到他被杜魯門撤職的不名譽往事,麥克里斯托尚未蓋棺,已遭論定。無形的碑文,必將記載他以下犯上,遭三軍統帥解職的悲劇;但他怨不得人。

另參本館: 阿戰越戰化 歐巴馬
2010-06-30 10:42:33
阿楨
《日落真相》表裡不一的美化 by義御伊凡

日文中有兩個異義詞,分別是建前(たてまえ)、本音(ほんね),兩詞之間所強調的狀態,一個是行使於外,另一個則是發自於內,如果轉換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就會變成「表面上是如此,實際上卻是...」。
  《日落真相》雖然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但是整體的劇情架構,以及人物的互動,仍然是在探討表裡是否一致的爭議,不管是日本的侵略行徑,與美國的報復行為,還有麥克阿瑟將軍的權謀佈局,以及日本天皇的投降示弱,表現於外的行為,和內心的期待所產生的衝突,可以看見兩國不約而同為了各自捍衛的正當性,刻意的將彼此所做出的殘暴手段美化,兩國之間的針鋒相對,更讓是非黑白出現令人困惑的灰色地帶。
  雖然是揭露二次世界大戰美、日之間的真相,然而畫面的呈現,卻不是以往的戰爭殺戮,藉由尋找昔日情人的淒美故事,穿梭在這段血跡斑斑的歷史,使得觀眾不至於正面的接受戰禍的殘酷,反而是刻意的沖淡歷史傷痕所帶來的仇恨。
  如果是將劇情的主軸定調為還原真相,愛情故事的橋段安排,似乎不需要佔據太多發展空間,回歸歷史重演,將兩國之間所採取的行動,以及所預設的立場,更清楚的完整呈現,才能夠讓真相浮出水面。然而如果主軸定調為愛情故事的延續,則應該回歸大時代兒女情結,將二次世界大戰單純作為時代背景,強調於男女主角間,令人動容的異國淒美愛情。
  劇情的分配比例,使得筆者很難去認定《日落真相》是屬於哪種類型的電影,然而排除男女主角的互動,這部電影的戲劇張力,憑良心講,真的是多虧一群硬底子的老演員撐完全場,不管是飾演麥克阿瑟的湯米李瓊斯、飾演鹿島將軍的西田敏行、飾演高橋翻譯官的羽田昌義,以及飾演日方政府官員的夏八木勳、伊武雅刀和中村雅俊,精湛的演技,將兩國間的官僚風氣,展現的淋漓盡致。
  《日落真相》從劇情的演進,只是還原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利益交換,然而對於第三方遭受迫害的國家,卻並沒有加以著墨,避重就輕的設計,或許對於曾經歷戰爭傷痛的受害者家屬而言,這一段歷史,終究只是解開了一半的謎團。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17/34178576/
2013-10-18 10:35:57
蒼蠅水
2020-01-11 02:03: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