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18 10:44:33| 人氣7,108| 回應4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波羅十三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若厭看了虛構的《2001:太空漫遊》《星際大戰》等科幻片,不妨瞧下真實反敗為勝的《阿波羅十三號》

當人們對登月失去興趣轉而收看肥皂劇時,有一件事情發生,而把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在太空的太空人身上了。那就是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船在太空中發生爆炸,太空人性命受到威脅。指揮官吉姆•羅威和駕駛佛瑞德•海斯及約翰•史威格被一聲爆炸性的巨響所震撼到,當下他們即意識到太空船出了問題,並立即回報休士頓指揮中心。太空船被爆炸的威力影響,彈至離地球 32 萬公裏之處。指揮艙奧德賽號嚴重受損,不但電力不足,氧氣亦持續下降。最後,由地面指揮中心的人員協助之下,他們以登月小艇水瓶號作為救生艇,利用其中的電力點燃推進器,使太空船衝向月球。利用被月球引力的吸引,再加上月球本身自轉的力量,將他們甩回到回地球的軌道上。終於,阿波羅十三號的組員在全球人民的祈禱與祝福下,平安順利的返回地球,結束了這場為期約六天的驚魂記。詳參【圖博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國家地理頻道《十萬火急》系列紀錄片《阿波羅十三號太空援救驚險》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503134o1p0.html

1995《阿波羅十三號》Apollo 13

導演:朗霍華
編劇:Jim Lovell
演員:湯姆漢克斯/比爾派斯頓/凱文貝肯/蓋瑞辛尼斯/艾德哈裏斯
阿波羅十三號是眾多登陸月球的太空任務中,最受人注目的,原因並不在於它順利達成任務,而是任務失敗,卻能全員安全返抵家門。而當上太空人一直是湯姆漢克的夢想,而他在《阿波羅十三》達成了他的願望。
本片從招集適合的成員出任《阿波羅十三》的太空任務,到太空船上傳來:「休士頓我們有了麻煩。」開始本片的高潮戲,在艾德哈裏斯所飾演的地勤中心領軍下,展開距離地球20500哩的救援行動。他們必須模擬太空船裡所有的狀況,在有限的物力、有限的資源並和時間競賽之下,群策群力,把他們的工作夥伴從無重力、無空氣在太空中飛行的太空人救回地球……
相當扣人心弦的電影,有賴電腦特效的進步,讓當年這件歷史能夠重現大家眼前。而本片也忠實重現了美國的七0年代狀況,相當考究敬業。William Broyles, Jr. 和 Al Reinert 根據本片主人翁 Jim Lovell 所寫的書《Lost Moon》改編成電影。詹姆仕霍納的配樂相當具煽動力!導演朗霍華更是找來了他全家人來片中客串:弟弟 Clint 飾演太空總署裡面的一員;爸爸 Rance 則飾演神父;媽媽 Jean 飾演男主角的媽媽。而本片主人翁 Jim Lovell 也客串了一角:片尾救難飛機的中的一員。 
奧斯卡最佳錄音、剪接
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視覺特效
資深評論 Roger Ebert 滿分推薦
http://www.lib.nctu.edu.tw/Multimedia/new/index/LDF/LDF000310.html

《阿波羅十三號》配樂

<阿波羅十三>的音樂精神有些接近<光榮戰役>,使用如此唯美悠遠的手法來描寫剛毅,榮耀與使命,是詹姆斯.霍納才做的出來的手筆,與<阿波羅十三>同一年的另一部霍納配樂作品<英雄本色>,雖然呈現完全不同的時空質感,但在此類情緒的刻劃上,顯然同樣脫胎自<光榮戰役>的優美神韻,在<英雄本色>中,霍納進一步呈現了脫俗的地域色彩,使<英雄本色>不至淪為<光榮戰役>的仿作,同樣的,在<阿波羅十三>中,霍納也進一步的將動作音樂手法,作了更淩厲,更具氣勢的變化,寫出極具突破性的成績,這也使<阿波羅十三>不會只是另一部<光榮戰役>的翻版.
  在這張原聲帶中總共只收錄了七首霍納的配樂作品,其餘有一大半都是片中選用的既成音樂,另外有不少電影中的臺詞也收錄穿插其間,這樣的原聲帶製作方式並不少見,比較出色的例子如範吉利斯的<銀翼殺手>,至於<阿波羅十三>則是比較無趣的例子,大概是因為這部片子選用的既成歌曲比較不對我的味口,部份音樂其實在其他復古背景的電影,如<回到未來>中也使用過,因此實際上我只把焦點放在七軌詹姆斯霍納的配樂上,而我也寧可這是一張更完整些的純器樂原聲帶.
  詹姆斯.霍納譜寫了三段十分優美的主旋律,三個主旋律並結合成一首十分出色的終曲,霍納在人聲和電子音樂的運用上,有如在<光榮戰役>的終曲中,加上<真愛一世情>裏優美的吟唱,效果十分別緻,這樣的作品後來也進一步在<鐵達尼號>中大肆運用,不過在<鐵達尼號>中顯得更精緻,卻也更匠氣了,甚至變得有如”恩雅”式音樂的翻版,反而在<阿波羅十三>或<光榮戰役>中的作品要來得更富原創色彩,三段主旋律互相編織,旋律作曲都極為優美動人,霍納總是用最細緻唯美的語調來歌頌英雄與傳奇.
  Main Title以清亮的小號,柔美的刻劃出登月使命的榮光,有軍號樂的軒昂英氣,卻一派柔美與優雅,是十足霍納氣質的作品,這個充滿使命感的主題,也作為整個配樂的主軸貫串全場.The Launch與Re-Entry And Splashdown分別描繪大空船的昇空與返航,三個優美的主題旋律在這些情節中發揮出十分動人的效果,霍納一反在電影中描寫太空任務時常見的霸氣手法(如威廉斯的<突破二十五馬赫,比爾.康堤的<太空先鋒>或崔彿.羅賓的<世界末日>),反而以十足感性唯美的樂章鋪陳,效果極為清新迷人,其間幾段製造緊張氣氛的音樂片段,更是展現了豐富的戲劇張力與器樂作曲實力,有些甚至在<鐵達尼號>中也故技重施,而實際上,管絃動作音樂上的突破,正是我個人覺得霍納在這張作品中最令人驚喜的部分,除了上述曲目之外,描寫登月任務受挫的Mater Alarm也是動作音樂上的精彩作品,可想而知,這段音樂揚起時正是湯姆.漢克要說:Houston,We Have A Problem!的時候了,這段作品的氣勢十分緊迫,但作曲上十分穩健,類似的手法也在<鐵達尼號>與<彗星撞地球>時重現.
  另外兩首作品In To Lem和Darkside Of The Moon,在作品氣質上較為幽暗感傷,但亦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Darkside Of The Moon的人聲運用有十分特殊的效果,讓人猶如飄浮在無垠的空虛中,卻又有著一股迷惑且憂傷的美感.
  整體來說,詹姆斯.霍納主題旋律的優美不在話下,幾段動作音樂的創作更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且這樣的動作音樂風格也從此成為霍納的拿手好戲,不僅適用於太空船故障,也適用於豪華渡輪沈沒和地球遭彗星撞擊,不只是稍加變形,甚至也不惜”原裝進口”,The Launch與Re-Entry And Splashdown就有不少片段都”直接”出現在<鐵達尼號>中,對於更熟悉<鐵達尼號>的臺灣觀眾來說,或許反而要誤會是<阿波羅十三>創意不足了.
http://www.loyalwise.com/apollo13.htm

《阿波羅十三號》(2006年特別版)
 
這套權威的2碟裝特別版DVD收錄了一部由想象娛樂電影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出品的經典影片。《阿波羅13號》講述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登月飛船在距地球幾千英裏的外太空出現嚴重故障,爲將飛船上英勇的太空員們救回地球,一場關于勇氣、信念與應變能力的較量開始了。在羅恩•霍華德執導下,湯姆•漢克斯、凱文•培根、比爾•帕克森、加裏•辛尼斯以及埃德•哈裏斯等衆多奧斯卡得獎演員共同演繹了這個由一次“常規”太空飛行引發的驚險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懸疑疊起。
正片包括導演羅恩•霍華德的評論聲軌;人物原型吉姆和瑪裏琳的評論聲軌
精彩花絮:
 《失落的月球:阿波羅十三號凱旋曲》-《阿波羅十三號》制作花絮
 征服太空:月球與更廣闊的空間
 幸運13:宇航員的故事

故事:
  1970年4月,太空船阿波羅13號正在執行登陸月球的任務,但控制中心忽然接獲太空船在20萬5千哩外傳來的訊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這句話一下打亂了中心內所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心,這是他們最不願聽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場意外爆炸,導致阿波羅13號失去氧氣、動力還有導向功能。這一瞬間,三位太空人吉姆?羅威爾、弗萊德?海森、傑克?史威格要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們必須把握僅有的76小時重返地球,每分每秒對他們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它的一切都得靠他們自己,他們不願抛下妻兒成太空中的孤魂,勇氣、信心及毅力支持著他們奮鬥下去……

簡評:

    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兩次登月成功後,對一般人包括新聞界人士來說,第三次登月就不那麽有吸引力了。然而這次飛行卻注定要同樣名留史冊,雖然登月沒有取得成功,但在飛船出現嚴重故障,宇航員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依靠正確指揮和熟練操縱,依靠人的智慧和勇氣,終于化險爲夷,體現了人類的勇敢頑強精神和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阿波羅13號宇航員正是以他們頑強同危險鬥爭並取得勝利的不平凡經曆而載入航天史冊。
  25年後,根據這一真實曆史事件拍攝的影片《阿波羅13號》上映,影片取材自當事人的回憶錄《與月球失之交臂》。如何將這一次“成功的失敗”搬上銀幕,並且在大部分時間裏,影片只能在狹小的飛船裏展開故事,而演員也只有三人的情況下,讓故事變得吸引人,這就靠導演的功力了。
  幸運的是,本片由好萊塢最擅長拍“悶片”題材的郎?霍華德執導,此前他拍攝的消防員的《回火》就非常賣座,日後,他拍攝的講述數學天才的《美麗心靈》同樣賣座。本片雖然長達二個多小時,但在霍華德的經營下,絕無冷場,觀衆時刻爲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擔心,看著他們在太空中解決一個又一個幾乎不可能解決的難題,最終一步步回到地球的懷胞中來,實在是一場非常過癮的觀影體驗,同時也會由衷的爲人類頑強不息的精神所打動。
  影片的三位主演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森和凱文?培根都是演技派明星,也是奧斯卡的常客,湯姆?漢克斯因此片再度提名影帝。作爲一部靠男性演員撐住絕大部分重頭戲的電影,三人的表現火花頻現,也是本片的一大賣點。
  影片名列當年度全美賣座片第三位,完全是實力所致。
  此次中錄華納以雙D9形式發行了此部經典的作品,第一碟內容爲正片碟,首先的主菜單部分比較簡單,靜態的畫面上只有3個選項:“開始播放”,“任選場景”和“選擇語言”。前2個選項沒什麽可多介紹,進入第三個“選擇語言”中,我們可以驚訝的發現,此次的聲軌選擇中除了平時常見的杜比5.1音軌和評論音軌外,還多出了一條dts音軌,熟悉音軌的朋友都知道,杜比5.1音效的最高音頻碼率爲448K,而dts音軌的音頻碼率的最低音頻碼率也爲768K,碼率越高則代表了對于聲音的還原度更爲逼真,尤其此片前部中阿波羅13號升空的片斷已經被廣泛的作爲了經典音像測試用片斷,此段對于低音炮的要求極高,而如果您家中的音響帶有dts解碼的話並且對自己的AV設備有信心的話,不妨通過聆聽dts音軌來觀賞此片,保證你在大呼過癮之余,仍會有意猶未盡之感。而如果您想更爲深刻的了解此片,也可以在“選擇語言”中挑選導演羅恩?霍華德的評論音軌,或者選擇湯姆?漢克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原型吉姆?羅威爾和他妻子瑪麗蓮共同講演的評論音軌。當然,這二條音軌都帶有各自的中文字幕爲您顯示。
  在影片畫面部分,全片采用了可變2.35:1格式的寬屏幕,不過在畫面上,尤其在太空的片斷中,仍舊存在躁點的現象,全片的色彩飽和度尚可,顔色還原也不錯,畢竟一部十多年前的影片畫質遠不能和現在的影片向比較,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第二碟爲花絮碟,有3段內容:“《失落的月球:阿波羅十三號》凱旋曲—《阿波羅十三號》制作花絮”;“征服太空:月球與更廣闊的空間”;“幸運13:宇航員的故事”。雖然看似不多,內容卻是極爲豐富。
  “《失落的月球:阿波羅十三號》凱旋曲—《阿波羅十三號》制作花絮”片長爲58分鍾,片中通過導演羅恩?霍華德,制片布萊恩?格雷澤,主演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森和他的角色原型吉姆?羅威爾的親身講演,向大家描述了整部影片從定稿,選員,拍攝,制作等一系列拍攝過程中的戲事,趣事。例如由于火箭內部充滿了液氫和液氨,而休斯敦的氣溫又偏高,因此在火箭升空前火箭側部會出現冒煙汽現象,而模型卻無法顯出這個特色,只能在後期通過電腦制作來達到這個效果,當然,塔臺,光效,煙霧,冰塊等等效果都一並考慮入內。
  “征服太空:月球與更廣闊的空間”是一段長達48分鍾的紀錄片,介紹了人類航空探索曆史的傑出紀錄,由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的演講開場,全片分爲了3個板塊,第一板塊從美國初期的太空航行計劃到1972年的阿波羅計劃;第二板塊則展現了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自1972年後宇宙深層探索的結果,這個部分出現了大量的NASA提供的實拍照片、影像等珍貴的資料;最後的板塊說的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後人類對于太空的探索行動,包括建立宇宙空間站,航天飛機的出現。當然也包括了1996年和2003年的那2次著名的事故。此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幾乎總括了美國幾十年來所有的太空行動,片中選用的那些資料極具參考價值,與上段制作特輯相比較,各有千秋,如果您是位美國太空曆史迷,絕對不能錯過此部紀錄片。
  “幸運13:宇航員的故事”,一部12分鍾長的短片,由那幾位阿波羅13號的真實宇航員親身描述以及大量的電腦模擬鏡頭,向我們重現了那次在宇宙中的真實驚魂曆程。
  所有的花絮內容都帶有簡體中文的字幕供觀衆參考。除了精彩的內容外,這個由中錄華納推出的六區特別版,采用精美磁吸式開合鏤空包裝,並超值饋贈幻彩變色磨砂燈球一只,一定會令碟迷們愛不釋手。
http://www.dvdspri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955

夢想實現─阿波羅計劃>趙翊伶(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阿波羅計劃是人類古老夢想的實踐,這個計劃的成功不但會證明人類的科技已可邁入太空時代之外,還可拓展我們的新視野。因此,在這個計劃中,美國不僅計劃要登陸到月球表面上,還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在太空中建立科技以求國家利益、為美國完成最卓越的成就、執行月球的科學探勘計劃以及研究發展人類在月球環境工作的能力。整個計劃就從阿波羅一號開始了。
阿波羅一號 1967.1進入阿波羅計劃時期,整個飛行模式又有一些變動。為求能夠順利登陸月球,太空艙改以三人駕駛。而榮獲入選參與第一次阿波羅任務的太空人是:指揮官─格斯•葛裏森和駕駛─愛得華•懷特及羅傑•查非。然而,這是一次悲劇性的飛行計劃。為了能夠儘早完成登月計劃,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雖然花時間作測試,卻總未真正檢查資料。終於,在做最後的全面排演發射時,太空座艙起火爆炸,使得在裡面參與排練的太空人全部燒死。這個令人震驚及悲傷的結果,使得整個計劃的工作人員挫折不已。在痛定思痛過後檢討飛行設備,才發現太空座艙裡四面都是尼龍材質及易燃物品、接著劑燃燒後會產生劇毒,再加上加壓的純氧,無疑成為一顆威力強大的炸彈。這使的整個阿波羅計劃暫時擱置,決心先改善太空航具的安全性再繼續計劃的進行,而二到六號的計劃也因此取消。
阿波羅七號 1968.10距離火災發生21個月後,阿波羅計劃準備好要再試一次。這次的任務是由水星計劃中的老手─華裏•希樂擔任指揮官,及新人華特•康寧翰和唐•艾裏斯擔任駕駛。而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測試阿波羅七號的性能。他們做了十一天的繞地飛行,並且首次在太空船內做了衛星電視的直播。這次的計劃證明了阿波羅太空船改良成功。
阿波羅八號 1968.12阿波羅七號證實了太空船的可行,但若要能到達更遠的月球,則須擁有極大動力的太空火箭。其實於水星計劃的時代,就在建造這般威力強大的火箭了,它被命名為農神五號。而它的設計使它能夠推舉除本身重量外的 50 噸重量至太空,還要攜帶太空船、登月小艇和太空人,及一切旅程所需要的東西。而此時,距甘乃迪的十年期限只剩二年了,再加上美國中央情報局指出蘇聯打算於1968年底前繞月,這使得美國決定於此次計劃使用只做過兩次飛行測試的農神五號,搶先蘇聯一步。這個決定,無疑是阿波羅計劃中最大膽的一次任務。因為在過去七年的太空飛行中,從未有人曾脫離地球軌道飛行過。阿波羅八號於是成為首次完成載人繞月飛行的計劃。飛行組員們不但偵查了未來著陸的位置,還在衛星直播時唸了一段聖經中創世紀的章節,並首次拍攝了日後聞名於世的「地昇」照片,也就是地球從月平面升起的照片。
阿波羅九號 1969.3這次的任務,是進行登月艙的第一次太空測試。登月艙裡設置著一個專為登陸月球而設的登月小艇,能否成功的使太空人踏上月球的土地,就全靠它了。因此在這次的任務中,太空人讓別名為蜘蛛號的登月艙與指揮艙橡皮糖號進行為期十日的離合和接合的工作。同時,並試穿第一件擁有獨立維生系統的太空衣。此次的任務證實了太空船的機件能夠勝任軌道上的雙體會合和接合工作。
阿波羅十號 1969.5阿波羅十號於離開地球軌道不久後,開始進行一項任務─使登月艙與指揮艙分開,然後相互對頂對接。這次任務非常成功,不但奠定了載人登月的基礎,同時還締造一項紀錄,也就是第一次在太空中作彩色電視衛星直播。
阿波羅十一號 1969.7有鑒於前面許多次太空計劃的準備,這次美國人準備好要登陸月球了。而這次的任務,即是由大家耳熟能詳的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艾德溫•艾德林以及麥克•柯林斯所執行。當日,全球人們都在摒息等待歷史性的這一幕,而身為指揮官的阿姆斯壯,最後終於在登月小艇小鷹號平安的降落在寧靜海上六小時後,跨出了他的第一步,也是人類的第一步。至此,人類終於完成了夢想,也證實了人類的潛能無限。而此時,正好是距離甘乃迪的十年期限中的第九年。艾德林稍後也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並與阿姆斯壯一同鑽取地質樣本、拍照與收集多達21公斤的月球岩石。這次的任務空前的成功,太空人們並把科學實驗的儀器及工具、美國國旗及一面匾額留在月球上,上面刻著:「西元 1969 年 7 月,人類首次成功登陸月球,我們是為人類和平來此造訪。」作為人類登陸月球的見證。
阿波羅十二號 1969.11人類登陸月球後,接下來的任務是進行要精準的著陸。登月小艇無畏號安穩且精準的降落在風暴洋上,就離早期任務的測量員三號不遠。太空人們接下來除了收集測量員三號的資訊以帶回地球分析外,並收集月球岩石樣本,同時還展開月震、太陽風流量和磁場等的實驗。然而於此時,地球上的美國人民對登月計劃已不感興趣了。他們質疑,在失業率升高,貧富不均的狀況下,政府把大筆資金投入太空計劃是否正確。因此,人們轉而寧可收看肥皂劇也不再注意太空時況轉播了。
阿波羅十三號 1970.4當人們對登月失去興趣轉而收看肥皂劇時,有一件事情發生,而把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在太空的太空人身上了。那就是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船在太空中發生爆炸,太空人性命受到威脅。指揮官吉姆•羅威和駕駛佛瑞德•海斯及約翰•史威格被一聲爆炸性的巨響所震撼到,當下他們即意識到太空船出了問題,並立即回報休士頓指揮中心。太空船被爆炸的威力影響,彈至離地球 32 萬公裏之處。指揮艙奧德賽號嚴重受損,不但電力不足,氧氣亦持續下降。最後,由地面指揮中心的人員協助之下,他們以登月小艇水瓶號作為救生艇,利用其中的電力點燃推進器,使太空船衝向月球。利用被月球引力的吸引,再加上月球本身自轉的力量,將他們甩回到回地球的軌道上。終於,阿波羅十三號的組員在全球人民的祈禱與祝福下,平安順利的返回地球,結束了這場為期約六天的驚魂記。阿波羅十四號 1971.1阿波羅十四號的任務是由美國第一位上太空的太空人─艾倫•謝波德所領軍。由於內耳平衡系統的毛病終於治好,終於讓謝波德在禁飛六年後,再次擔任飛行員,這令他格外的珍惜。儘管在登陸前頻頻發生機器故障的問題,這仍舊抵擋不了謝波德登月的決心。他們降落再原本阿波羅十三號預定降落的地點,並在上面做了一些科學研究,甚至還在月球上打了一記高爾夫球。謝波德因而被公認為在月球漫步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阿波羅十五號 1971.7第十五次的阿波羅計劃首度使用載人月面車。太空人駕駛著以四顆電池為動力的月面車,到更遠的地區進行採樣。他們共走了約 28 公裏,並於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附近尋找一顆被稱為「創世紀」的月球岩石。科學家認為若能找到月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則能證實月球的實際年齡。只可惜,到此次的任務結束時,仍未能找到這樣的一顆岩石。
阿波羅十六號 1972.4這次首度以高地作為登陸地點的任務,以往地點則多是選擇於較平坦的月海面上。這次任務降落在笛卡兒高地上,太空人們除了回了登月任務中最巨大的一塊月球岩石之外,還測試了月面車的性能,它創下最高時速 17.7 公裏的速度。
阿波羅十七號 1972.12即使之前的任務多麼成功,美國太空總屬也不能改變民意潮流。人類登月的熱潮已經退去了,阿波羅十八、十九、二十號的登月任務也只好被取消。意外的,阿波羅十七號竟成了二十世紀人類最後一次的登月。然而,這次任務也不外乎是做一些月球表面的探索,並從月球上帶回珍貴的月球岩石。就在任務結束之際,太空人於登月小艇挑戰者號上留下一面牌匾,上面刻著:「西元 1972 年 12 月,人類完成第一次月球探索。願我們為和平而來的精神永存在所有人類中。」象徵著阿波羅計畫於此正式終結了。在這十二次的阿波羅計畫中,共有六次的成功,十二位太空人登上月球,並獲得了大約 382公斤珍貴的月球岩石。原本一場國際兼政治角力的競爭壓力背景,竟會成為觸發人們努力達成夢想的動力。是一種諷刺?還是一種激勵?看來,人類還是擁有著許多無限的潛能的,只要憑著一份執著與永不放棄的毅力,夢想就會在不遠處。這應該是阿波羅計畫所帶來的深遠意義吧!

阿波羅計劃簡介

  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ject),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駕駛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跨過38萬公裏的征程,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確實是一個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個人類的偉大一步。他們見證了從地球到月球夢想的實現,這一步跨過了5000年的時光。
  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組織實施的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工程開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曆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登月方案

  直接起飛或者地球軌道集合的設想圖在登月成爲主要目標後,阿波羅計劃的決策者們開始面臨如何才能盡可能安全、經濟、簡單地將宇航員送上月球。曾有四個方案被考慮:
  直接起飛:此計劃提出由一個巨大的新星火箭攜帶一艘航天器,直接飛往月球;火箭在月球降落,任務完成後再次起飛,飛回地球。
  地球軌道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只有土星5號一半大小的小型火箭將登月航天器的不同部分送入地球軌道,集合並對接。整個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由于當時在軌道中集合多艘航天器的經驗較少,且地球軌道拼裝航天器是否可行也是未知數,所以此計劃未被采納。
  月球表面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航天器被發射:一艘自動航天器攜帶推進系統,先期登月;載人航天器晚些發射。推進系統在月球表面被移至載人航天器上,然後返回地球。
  月球軌道集合: 這個方案由約翰?C?霍博爾特的團隊提出。這種方案是一艘較大的航天器,稱爲指令/服務艙,攜帶一艘裝載宇航員的登月航天器,稱爲登月艙。指令/服務攜帶從地球到月球並返回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進入地球大氣層所需要的隔熱板。進入月球軌道之後,登月艙與指令/服務分離,並降落在月球表面;指令/服務留在月球軌道。3名宇航員中的1名留在指令/服務中。登月完成之後,登月艙重新起飛,與指令/服務在月球軌道集合,並返回地球。
  于其他幾個方案不同,月球軌道集合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時在月球上起飛航天器的質量大大減小。通過將登月艙的一部分留在月球上,月球起飛質量得以再次減小。
  登月艙本身分爲兩部分,包括降落部分和起飛部分,前者用于在登月時降落,後者在任務完成後起飛與指令/服務艙會合並返回地球。由于航天器質量減輕,一次任務只需要一次單獨的火箭發射。當時的顧慮是次數較多的對接和分離所提出的技術難度。
  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從“阿波羅”號飛船的4種飛行方案中選定月球軌道集合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方案。

輔助計劃

  爲登月飛行進行准備的4項輔助計劃是:
  ①徘徊者號探測器計劃(1961—1965年):共發射9個探測器,在不同的月球軌道上拍攝月球表面狀況的照片1.8萬張,以了解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但探測器曾多次發射失敗。
  ②勘測者號探測器計劃(1966—1968年):共發射5個自動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通過電視發回8.6萬張月面照片,並探測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數據。
  ③月球軌道環行器計劃(1966—1967年):共發射3個繞月飛行的探測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區拍攝高分辨率照片,獲得 1000多張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據此選出約10個預計的登月點。
  ④ 雙子星座號飛船計劃(1965—1966年):先後發射10艘各載2名宇航員的飛船,進行醫學—生物學研究和操縱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和進行艙外活動的訓練。

運載火箭

  “阿波羅”號飛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號運載火箭發射。運載火箭研制分兩個階段進行:
  ①研制“土星”1號和1B號,用以獲取大型運載火箭的研制經驗並進行“阿波羅”號飛船的 飛行試驗。
  ②研制“土星”5號巨型3級運載火箭作爲飛船登月的運載工具。
編輯本段試驗飛行
  1966—1968年進行了6次不載人飛行試驗,在近 地軌道上鑒定飛船的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考驗登月艙的動力裝置。1968—1969年,發射了“阿波羅”7、8、9號飛船,進行載人飛行試驗。主要作環繞地球、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脫離環月軌道的降落模擬試驗、軌道機動飛行和模擬會合、模擬登月艙與指揮艙的分離和對接。按登月所需時間進行了持續11天的飛行,檢驗飛船的可靠性。1969年5月18日發射的“阿波羅”10號飛船進行了登月全過程的演練飛行,繞月飛行31圈,兩名宇航員乘登月艙下降到離月面15.2公裏的高度。

“阿波羅”號飛船

  “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
  指揮艙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指揮艙爲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艙、宇航員艙和後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爲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後艙內裝有10臺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
  服務艙
  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艙體爲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于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臺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還用于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
  登月艙
  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
  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
  ②上升級:爲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後駕駛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電源等設備。
編輯本段登月飛行
  “阿波羅”11號飛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實現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飛行1969年7月16日由“土星”5 號火箭運載“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第三級火箭熄火時將飛船送至環繞地球運行的低高度停泊軌道。第三級火箭第二次點火加速,將飛船送入地—月過渡軌道。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開始接近月球,由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宇航員N.A.阿姆斯特朗和E.E.奧爾德林進入登月艙,駕駛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下降至月面實現軟著陸。另一名宇航員仍留在指揮艙內,繼續沿環月軌道飛行。登月宇航員在月面上展開太陽電池陣,安設月震儀和激光反射器,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22千克,然後駕駛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母船會合對接,隨即抛棄登月艙,起動服務艙主發動機使飛船加速,進入月—地過渡軌道。在接近地球時飛船進入載人走廊,抛掉服務艙,使指揮艙的圓拱形底朝前,在強大的氣動力作用下減速。進入低空時指揮艙彈出3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下降速度。“阿波羅”11號飛船指揮艙于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濺落。
  “阿波羅”12-17號飛船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相繼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三名宇航員駕駛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均登月成功。

月球的探索曆史

  人類對月球的探測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兩國在冷戰的背景下進行了激烈的太空競賽。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的“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尤裏、加加林身穿90公斤重的太空服,成爲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並從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航空勇士。加加林的名字,連同他那迷人的微笑,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記下了載人航天這篇史詩畫卷的濃重一筆。
  從此載人航天科學突飛猛進。當時間定格在1969年7月16日,美國率先登陸月球完成了人類的這一夢想。到1972年12月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飛行——阿波羅17號登月爲止,先後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
  人類對于月球有了越來越理性的認識。各次阿波羅飛行都對月球表面進行廣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標本,其中從月球上帶回地球的月岩樣品就達440公斤。阿波羅飛行同時把許多儀器安裝在了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如太陽風實驗和月震測量等。月球不再神秘。
  月球並不像我們在地球上仰望她時那般晶瑩。他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滿大大小小的環形山,甚至有些陰森可怕。作爲地球的永久衛星,她始終忠實地圍繞著地球旋轉。月球的直徑爲3476公裏,約爲地球直徑的3/11。月球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面積稍小。而月球的體積只相當于地球體積的1/49。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無磁場、地質構造穩定、弱重力和高潔淨的環境,月球背面不受地球無線電波幹擾,建立月球天文觀測基地、生物制品和新材料實驗室,對地觀測站和深空探測前哨站均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科學意義。月球是研究月球科學、天體化學、空間物理、生命科學、對地觀測科學與材料科學的理想場所。
  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觀測臺站可以不受地球大氣層的限制,波段可從咖馬射線一直到長無線電波段上進行觀測。在月球上可以設置一個任何波段的幹涉儀陣列,月面上寧靜的環境可以保證其測量精度。一些天文物理現象如超新星爆炸和咖馬射線爆裂可以用不同波段進行觀測研究。
  雖然月球只是億萬星辰中的小小一員,但卻並不是一個普普通通永遠圍繞地球旋轉不停的衛星。對人類而言,月球不僅是人類踏足浩瀚宇宙的前哨站,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存儲倉庫。月球上的資源對人類來說價值驚人。月球上的玄武岩裏鈦鐵礦的體積占25%,鈦大概有100萬億噸以上。將來人類能直接用這種石頭生産水、液氧燃料等資源。地球上稀缺的鈾、稀土等,在月球上也相當充足。特別是月球土壤中特有的氦―3,將改變人類社會的能源結構。月球表面土壤中蘊藏著幾百萬噸的氦―3,這是一種高效、清潔、安全的核聚變燃料,1噸的氦―3所産生的電量足以供全人類使用1年。月球上豐富的矽、鋁、鐵等金屬資源同樣是未來地球礦産資源的巨大儲存庫。
  時至今日,月球已經對于人類太空科技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重要。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成爲了21世紀的重要課題。
  這一切就是月球的吸引力和誘惑力之所在。正是因此,美國這個目前唯一成功登月的國家,在將登月計劃停止了30年後重新開始計劃實施。200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布什雄心勃勃的宣布了美國新的太空計劃。
  美國總統布什曾說:"It is time for America to take the next steps. Today I announce a new plans to explore space and extend a human presence across our solar system. We will begin the effort quickly using existing programmes and personnel. We'll make steady progress, one mission, one voyage, one landing at a time. The last man to set a foot on a lunar surface said this as he left: 'We leave as we came, and God willing as we shall return with peace and hope for all mankind. America will make those words come true."(“美國現在到了邁出探索宇宙的下一步的時候了。今天我宣布我們探索廣闊宇宙的新計劃。我們將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確定明確的計劃。那名最後踏足月球的人曾這麽說:我們離開了就像我們來的時候一樣,上帝知道我們會帶著全人類的希望回來。是的,我們會讓這句話成真。”)
  布什提出的這項計劃包括,美國將在不晚于2008年對月球表面進行一系列無人探測,然後最早2015年、最晚不超過2020年將人送上月球,目標是不斷延長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的時間。根據在月球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美國下一步將准備派人對火星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探索。新一代的載人航天工具開始設計建造,宇宙空間站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組裝。
  860億美元提供給美國宇航局未來5年的預算。美國開始打造新一輪的月球計劃。
  除了美國,在新世紀伊始開始對月球感興趣的國家越來越多。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以色列、印度都各自展開了自己的月球計劃,越早踏足月球就越有更大的機會了解月球,開發月球。而在與美國相對的遙遠東方,一個沈睡了百年的巨龍發出了怒吼。
  從太空望向我們蔚藍的星球,亞洲大陸是那麽的幅員遼闊,而中國又是那樣美麗動人。一道堅定的目光,一個挺拔的身軀扛起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2003年10月15日,轟鳴中的“長征5號”火箭承載著13億人的期盼直刺蒼穹,神舟5號飛船的航天員楊利偉是中國的驕傲。
  中國人40年的飛天夢,由神舟5號飛船承載著終于實現了。月球離我們更近了一步。此時,興奮的國人再次把目光聚集到古老的神話――“嫦娥奔月”上,人們不禁問道:“中國人何時能登上月球,去看看我們遠離故土的親人――嫦娥姑娘。
  月球在召喚,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已經爲探月默默地付出了10個年頭。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我們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爲“繞”、“落”、“回”3個階段。奔月的第一步將在2006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步定爲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制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使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
  奔月的第三步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爲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
  中國之所以加快航天事業的腳步是因爲航天技術的進步,還能夠帶動一大批高科技産業的發展,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是最好的例證。“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僅培養了一代高水平科學家,而且其科研成果還帶動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和全世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測控技術、火箭技術、激光技術、材料技術、醫療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全面發展,把科技整體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整個阿波羅登月計劃共獲得了3000多項專利。在經濟方面,據統計,在阿波羅計劃上投入的每1美元平均帶來了5美元左右的效益。
  科技是生産力在航天事業上又一次得到驗證。
  目前人類已闖入太空並著手探測月球。當我們得知中國月球探測器計劃進展順利時,頓覺無限欣慰。月球離我們已不遙遠,總有一天,我們會一同感受月球的魅力。
  也許中國人還要花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登月的夢想,但是,月球就在那裏,她永遠不會拒絕人類探索的腳步
  美國總統布什說:"With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gained on the moon we will then be ready to take the next steps of the space exploration, human missions to Mars and to worlds beyond."(“我們要利用在月球上得到的經驗和知識,爲人類登陸火星,探尋更加遙遠的宇宙做好充分的准備”)

阿波羅計劃各次任務

  阿波羅計劃中包括11次載人任務,從阿波羅7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全部從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都是無人測試飛行(正式地講沒有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
  阿波羅1號飛船
  1967年1月27日。宇航員維爾基爾-格裏森、 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在今晚一場大火中身亡。 當時這場大火吞沒了他們的阿波羅1號飛船。原計劃2月21日飛船發射並把他們送上地球軌道14天,就在進行這次發射的模擬演習中,他們死于地面。
  國家航空與航天管理局官員說,大概是一個電火花點燃了阿波羅飛船座艙的純氧。這三名宇航員如同真地飛行那樣並肩坐在肯尼迪角第34號發射架上的“土星” 1號火箭頂部,就在這天下午6點31分,發生大火。
  他們被卡在關閉的艙門後面,無法使用阿波羅安全系統,因爲被導彈拖車擋住了。急救人員試圖接近他們,卻被艙內滾滾冒出的濃煙阻擋。空軍及國家航空航天局收集了所有與火災有關的資料。官員們說:“人員和飛船的損失給阿波羅登月計劃以嚴重打擊。面對預算削減的困難,阿波羅計劃一直努力奮鬥以求在60年代末實現登月。
  阿波羅7號飛船
  經過幾次不載人的地球軌道飛行之後,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終于載著3名宇航員繞地球飛行了163圈。
  阿波羅8號飛船
  邁出載人月球探測第一步的是阿波羅8號,由Frank Borman、James Lovell與William Anders所組成的阿波羅8號團隊,12月21日搭乘土星5號火箭升空,它從繞地球軌道進入繞月球軌道,1968年12月21日,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的成員從地球飛到月球後又安全地回到了地球。
  阿波羅9號飛船
  阿波羅9號在繞地球軌道上進行了長時間飛行,並對登月艙進行進一步檢驗。
  阿波羅10號飛船
  阿波羅10號則飛入繞月球軌道,並使登月艙下降到離月球表面15公裏以內,以檢驗其性能。
  阿波羅11號飛船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終于在月球著陸,使逐步推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達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爲登陸月球第一人,美國在月球探測中取得了最爲輝煌的成果。此外對帶回來的月球岩石和塵埃的研究也起了很大作用。NASA已公布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十大發現。
  “阿波羅”12-17號飛船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相繼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三名宇航員駕駛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員均登月成功。

“阿波羅登月”真假分析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曆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爲《本世紀最大的僞造》的文章,對美國31年前拍攝的登月照片提出質疑。不僅許多報刊紛紛轉載了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密切關注。一時間,沈寂了一陣的關于阿波羅登月真僞的討論再次熱火起來。據美國一家權威的社會調查機構統計,竟有10%(約 2500萬)的美國人認爲:所謂阿波羅登月,是美國宇航局制造的一個大騙局。奇怪的是,迄今爲止未看到美國官方對此有任何正式反應。現年69歲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爲何不讓他出來澄清事實?是美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還是確有難言之隱?各國新聞媒體頗有要對此進行一番調查采訪的勢頭。
  由來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觀念,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競賽中處于劣勢的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昔日科技和軍事領先的雄風。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國要在60年代末實現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接著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機拍攝了奧爾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們在登月艙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國國旗,爲了使星條旗在無風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風招展,他們通過一根彈簧狀金屬絲的作用,使它舒展開來。接著,宇航員們裝起了一臺“測震儀”、一臺“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們共停留21小時18分鍾,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羅11號”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質疑
  但時隔30多年,戈爾多夫卻公開發表文章對美國拍攝的登月照片表示懷疑。他認爲,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攝像記錄,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制造的。他強調,他是在進行了認真的科學分析和認證後作出這一結論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沒有任何一幅影像畫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見到星星;
   2.圖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3.攝影記錄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
   4.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于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5.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爾多夫表示,他質疑30多年前美國宇航員“拍攝”的登月照片和攝像記錄,並不是否定當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壯舉。他認爲,美國宇航員當時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術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當時美國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僞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攝影記錄片,蒙蔽和欺騙了世人幾十年。他說,美國著名工程師拉爾夫?勒內、英國科學家戴維?佩裏和馬裏?貝爾特都對他的這一質疑表示贊同。
  無獨有偶,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爲《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列舉了一些疑點,甚至認爲: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極,在那裏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問題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爲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他們認爲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
   1、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僞造
  根據美國宇航局公布的資料計算,當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張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近30度。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在“跨出第一步”後 46小時才可能得到。
   2、阿波羅登月錄像帶在地球上攝制
  通過錄像分析,宇航員在月面的跳躍動作、高度與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沒有安裝激光反射器
  根據美國某天文臺的數據可以計算得知,現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強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強度的 1/200。其實,這個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說,月球上根本沒有什麽激光反射器。
   4、阿波羅計劃進展速度可疑
  美國直到1967年 1月才研制出第一個“土星五號”,1月 27日做首次發射試驗,不幸失火導致三名宇航員被熏死。隨後登月艙重新設計,硬件研制推遲 18個月,怎麽可能到 1969年 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對土星五號火箭和登月艙的質疑
  現代航天飛機只能把 20噸載荷送上低軌,而當年的土星五號卻能輕而易舉地把 100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爲什麽後來卻棄而不用,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
   6、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
  月面白天可達到 121°C,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采用保溫措施的。膠卷在 66°C就會受熱卷曲失效,怎麽拍得了照片?
  這些人士認爲,對以上這一切美國政府一直沒個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擔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脅迫,至今對此沈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將來,誕生于美蘇太空競賽年代的“登月騙局”定會水落石出。
  反駁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爲“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爲該計劃當時是在全球實況轉播的,近億人親眼看到。另外,宇航員還從月球帶回了一些實物,如岩石。
  其次,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如果是一次騙局,他們根本不需要冒這麽大的風險實況轉播,而只需事後發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則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後果,甚至會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國宇航局有成千上萬的科技、工程人員,絕大多數人都會持科學的態度,不會視嚴肅的科學問題爲兒戲。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不僅全體參與者的人格將受損,而且,讓幾萬人守著謊言過幾十年,實非易事。
  此外,美國的傳媒幾乎是無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騙行爲,各大媒體一定會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國新聞界並沒有對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再就是揭露證據還不充分。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不夠嚴謹的。用幾張照片和錄像來判斷登月是騙局,如同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可笑。
  在熱烈的爭論中,1999年7月20日,美國在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舉行儀式,紀念人類首次登月30周年。美國副總統戈爾向當年乘“阿波羅11號”在月球著陸的 3名宇航員授予了“蘭利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們爲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這多少表示了美國政府對此的態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絕參加任何記者招待會、簽名或合影,30年來他選擇了沈默。這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惑。
【阿波羅登月完全屬實】SMART-1號拍到人類首次登月著陸點
  http://tech.sina.com.cn/d/2006-09-02/19011116780.shtml

  阿波羅登月遺址被發現
  長期來,一些偏激的理論學者根據NASA所發布的影像中美國國旗在月球上的飄舞情況以及其他一些奇異現象認爲美國人從未到達過月球。不過歐洲空間局科學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伯納德?富萬稱,正在繞月飛行的歐洲SMART-1的月球探測器已相繼在月球上發現到美國的“阿波羅 11、16、17”號飛船登月艙以及前蘇聯的“月球16、20”號無人探月飛船的著陸遺址並拍下照片,盡管這些圖片目前仍未公開,但它們無疑將給那些登月懷疑論徹底畫上句號。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5.html?tp=6_01

另參本館<新探月熱>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512646/20080217091132

十三號星期五的禁忌
 
        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航天器在佛羅裏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使命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為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黴日了。因為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他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德塞還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也是《恐懼和樂趣》的作者,他說對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 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的晚餐中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
        紐瓦克特拉華大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的科學家托馬斯‧費斯勒說,數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于它的位置在12之後。按照費斯勒的說法,數字科學家認為12是一個“完全”的數字,一年12個月,黃道十二宮,奧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勞方,以色列12個部落,以及耶穌的12位傳道者。而超過12一點點,13就“稍微超過‘完全’一點點”,這個數字就變的不安定。
        對13的恐懼在現在仍然很強烈,根據德塞的調查,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街道,門牌號12和14之間是12.5。在法國聞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他們曾經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一種不幸的命運。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伊芙誘惑亞當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為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
沒那麼誇張,一樣可以上網,的確是有一隻病毒叫「耶路撒冷」(有些人會叫十三號星期五),因為如果中了這個病毒的話,會在十三號星期五這天發作,這是蠻久的病毒了,如果你有安裝防毒軟體的話,其實不用太擔心,因為這隻病毒真的很久了
http://blog.udn.com/yikinki123yikinki123/1237521

黑色星期五
 
  一般,將一個日期恰好是13號的星期五稱爲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的起源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與迷信:耶穌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數字。兩者的結合令人相信當天會發生不幸的事情。
  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個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13點13分13秒,執行第三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佛羅裏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就在預計進入月球軌道的4月13號,飛船發生了爆炸,不僅使登月任務被放棄,還差點賠上3名宇航員的性命。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使命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爲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黴日了。因爲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他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也是《恐懼和樂趣》的作者,他說對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晚餐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爲是惡魔。
  紐瓦克特拉華大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的科學家托馬斯?費斯勒說,數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于它的位置在12之後。按照費斯勒的說法,數字科學家認爲12是一個“完全”的數字,一年12個月,黃道十二宮,奧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勞方,以色列12個部落,以及耶穌的12位傳道者。而超過12一點點,13就“稍微超過‘完全’一點點”,這個數字就變的不安定。
  對13的恐懼在現在仍然很強烈,根據德塞的調查,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街道,門牌號12和14之間是12.5。在法國聞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他們曾經認爲自己能夠成爲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一種不幸的命運。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爲伊芙誘惑亞當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爲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
  1307年10月13日,那是一個星期五(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來之一),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腓力四世向法國各地的事務官發出密函,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打開,密函上的內容正是逮捕各地的聖殿騎士團成員。菲利普的突然襲擊獲得了圓滿成功,法國幾乎所有的聖殿騎士團成員都被逮捕,僅在巴黎就有138名騎士團成員被捕,聖殿騎士團的高層包括大團長雅克?德?莫萊(Jacques de Molay)無一幸免。菲利普四世給聖殿騎士團編排的罪名是“異端”,這真是很有意思,聖殿騎士團確實也不是什麽善男信女,你可以說他們貪婪,說他們殘暴,但要說異端就未免有點離奇了,從騎士團成立開始,它一直就是教皇座下最忠誠的力量,教皇前後共賜予他們上百條特權。不過菲利普四世需要的不是符合邏輯的觀點,他只需要將騎士團打入萬劫不複之境。法國的宗教裁判所立即就開始對騎士團成員進行審訊。在宗教裁判所的“有效工作”下,聖殿騎士們開始招供,其中包括大團長雅克?德?莫萊。裁判所還讓他給所有的騎士團成員發布一道命令,解決他們保密的義務。在莫萊的這道命令之後,騎士團成員向裁判所給出了千奇百怪的供詞,有的承認他們入會時要向十字架吐口水,有的說他們搞巫術,有的說他們崇拜異教的偶像,至于這個異教偶像是什麽樣子,各人又有各人的說法,另外還有騎士團成員之間搞同性戀——這個也許是唯一可信的罪名。據記載,僅巴黎一地就有36名騎士團成員在審訊過程中死亡,我們可以想象這些供詞究竟是在什麽樣的情況下獲得的。

黑色星期五的影響

  在西方,13號正逢星期五,被稱爲“黑色星期五”。
  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諱“13”,原因是,按照迷信的說法,只要到每月的13日這一天,12個巫婆(witch)都要舉行狂歡夜會,第13個魔鬼撒旦就會在夜會高潮時出現,給人們帶來災難。因此,西方人不僅忌諱“13”日,也忌諱有“13”數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許多樓房都沒有第13層。
  很多西方人也忌諱“星期五”。聖經說,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後,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個女人-夏娃。據說,亞當是在星期五被造出來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倆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
  傳說,猶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爲休息日,稱爲安息日(Sabbath)。
  英國從前常常在星期五處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時也叫“絞刑日”。
  正因爲有上述傳說,西方人就很是忌諱“13”,同時也忌諱“星期五”,要是“13日”這一天正好趕上“星期五”,則被認爲更不吉利,稱之爲“黑色星期五”。
  現在“黑色星期五”的含義好像不僅僅指13日與星期五重合的日子,很多人把“最倒黴的日子”稱之爲“黑色星期五”,不管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認爲,問題不在這兩個日子有什麽魔法,而是忌諱這兩個數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爲“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是最“險惡”的日子。
  不僅普通人,名人也懼怕“13日”和“星期五”。每當這時,歌德總是睡大覺;拿破侖絕不用兵,俾斯麥不簽署任何條約,即使是不觸動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願簽字。
  其實,並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歐洲人就很喜歡13:以色列曾被分成13部分;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臨的;歐洲神秘的占蔔術中有許多13,比如說,有13眼天泉、13座天門、信奉上帝的人希望得到13種神藥。而在古埃及,在瑪雅人(印第安民族群)的心目中,13象征著上帝的青睞。有人認爲13不僅不晦氣,而且會給人帶來運氣。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駕駛員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敗告終,卻在第13次飛越時獲得成功……
  長期以來,人們爲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學做了許多工作。例如,1791年,英國一家造船廠准備造一條大船。廠家特意選擇13號開工,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這條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還是星期五。

曆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曆史上有好幾個事件都發生于星期五:
  1869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國金融市場大瀉
  1919年的黑色星期五-格拉斯哥工人罷工
  1937年的黑色星期五-日本在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
  1939年的黑色星期五-澳洲發生山林大火
  1978年的黑色星期五-伊朗示威者大屠殺
  1982年的黑色星期五-福克蘭群島戰役爆發(英國和阿根廷)
  1996年的黑色星期五-嘻哈之神2pac遭到槍殺身亡
  1999年的黑色星期五-《同一首歌》開始試播
  2004年的黑色星期五-第28屆夏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開幕
  2008年的黑色星期五—北京下了一場暴雨
  2008年7月25號星期五----國內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曆史上氣溫最高的一天,杭州41度,西安40度

黑色星期五大搶購

  美國的聖誕節大采購一般是從感恩節之後開始的。感恩節是每個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因此它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也就是美國人大采購的第一天。在這一天,美國的商場都會推出大量的打折和優惠活動,以在年底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促銷。因爲美國的商場一般以紅筆記錄赤字,以黑筆記錄盈利,而感恩節後的這個星期五人們瘋狂的搶購使得商場利潤大增,因此被商家們稱作"黑色星期五"。商家期望通過以這一天開始的聖誕大采購爲這一年獲得最多的盈利。而且,很多新商品也在這一天發布,以獲得最好的市場反應。比如Xbox360和PSP遊戲機都是這天在美國上市的。

病毒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就是一種文件型病毒,它是個早在1987年秋天就被發現的老牌PC機病毒,流傳最廣,變種很多,別名也多。除了它的多個變種之外,基于其發展出來的其他病毒也最多。
  文件型病毒與其他病毒如引導區型病毒工作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各種PC機病毒中,文件型病毒所占的數目最大,傳播廣,采用的技巧也多種多樣。
  一般來說,黑色星期五感染文件後,會在文件的末尾放有標志串 “sUMsDos ,一些病毒檢測程序以此作爲識別黑色星期五病毒的標志,但是很多黑色星期五病毒的變種已將這個標志變成各種各樣的其他字符串。
  黑色星期五病毒是一個內存駐留型的病毒。它感染COM型文件和 EXE型文件,一些變種也感染.SYS、.BIN和.PIF文件以及覆蓋文件。病毒進入內存半小時之後,整個PC機的運行速度會降低到原速率的十分之一左右,並在屏幕的左下角開出一個黑色的窗口。檢查黑色星期五病毒是否駐留內存的方法是檢查中斷向量表中的8和21號中斷向量段地址是否爲同一地址,以及執行過的文件是否被加長,特別是EXE型文件是否被反複加長。
  由于黑色星期五病毒出現得早,如KV300等查毒軟件都可以檢查和清除病毒代碼。

十三號星期五系列電影

  《十三號星期五》1 (Friday The 13th 1980)
  《十三號星期五》2 (Friday The 13th part 2 1981)
  《十三號星期五》3 (Friday The 13th part 3 1982)
  《十三號星期五》4:終結篇 (The Final Chapter 1984)
  《十三號星期五》5 (A New Beginning 1985)
  《十三號星期五》6 (Jason Lives 1986)
  《十三號星期五》7 (The New Blood 1987)
  《十三號星期五》8 (Jason Takes Manhattan 1988)
  《十三號星期五》9 (Friday the 13th Part IX: The Dark Heart of Jason Voorhees)
  
  第一集拍攝于1980年,在喜歡新片的觀衆看來可謂年代久遠,然而,該片嚇人手段毫無落伍、過時之感,可見“黑色星期五”系列恐怖電影能夠後續不斷影響至今,並非虛名無實。當年派拉蒙公司推出的“黑色星期五”第一集大受觀衆歡迎,于是乘勢而上開始以每年一集的速度推出續集,1984年的第四集名爲《終結篇》,似有與觀衆告別之意,卻因市場看好,無法落幕,各集中傑森的下場或是被埋土下或是沈落水中,即使到過太空,也要終歸水晶湖底,可見每集導演都要留下伏筆以便下部故事合理開展,面對票房的誘惑,誰敢讓他死透啊?!……直到2003年,觀衆還可以看到面具殺手傑森在大銀幕上血殺連環引發滿場驚聲見叫,而影片結尾時刻再令傑森死而複生,也說明“黑色星期五”系列玩到21世紀仍然具有無限的開挖潛力--這個情況類似作家不可以輕易讓筆下的成功人物形象死掉,否則讀者的意見堆成山,誰也受不了!所以“黑色星期五”系列被譽爲電影史上最長壽的系列恐怖電影。優視覺的套裝制作思路的好處是整合類型、方便觀衆對某種電影及導演個人風格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認爲此前推出的《劍》、《斬虎屠龍劍》、《幕府風雲》、《塞爾喬裏昂尼西部經典》系列功蓋電影學院(目前最值得期待的當然是《李翰祥經典作品集》啦!)。套裝可以使大家系統完整地學習掌握電影語言,不過若將“黑色星期五”10張碟一氣看完肯定要累癱的,應該適度觀看不至疲勞,建議每三碟爲一單元,從中,不僅能發現電影觀念的進步、電影技術的完善,還可以看到主題的升華、人物的立體:如第一集明顯是低成本運作,移動鏡頭多爲肩扛手提,若是劇中人主觀鏡頭倒也合情合理,但使用客觀視角也這般如此,難免有粗制濫造之嫌。續集之後應用搖臂和斯坦尼康穩定系統感覺就好多了,畫面更富張力。傑森的形象也有顯著變化,起初只是像“禿三炮”那樣以布袋套頭,再後來學習“麥克爾?麥爾斯”戴起了面具--毫無表情的曲棍球面具終于成爲他的招牌裝扮,以至于他在《太凶殺人狂》中換上機械戰警式的合金面具後,個人感到極不習慣。到《太凶殺人狂》和《鬼王再生》,“黑色星期五”電影已經打破只有幾人出演單調場景內順序羅列殺人事件的慣例,具有了大片氣派,形式方面不消多說,布景、光效、電腦特技,一應俱全,誠然技術方面取得飛躍,但也感覺到這豪華場面破壞了“黑色星期五”系列電影的原始寫實風格,體驗視聽震撼之余,反倒懷念起當初森林裏的陰風陣陣和露營地的暗夜雷雨……有得必有失,真正傳達出恐怖之感的夜景,只有1-4集,最後兩集的夜戲,常使我神遊戲外心思跑到鑒賞黑階表現有多完美方面……傑森,本不屬于奇幻世界,他是潛伏在自然之中的魔鬼,那些燦爛如花的生命到野外去縱情,要小心了!希區柯克電影專門嚇唬“知識分子”、“猛鬼追魂”專門嚇唬藝術青年,而“黑色星期五”是專門嚇唬青少年的恐怖電影,當然不是警告大家青春期必須禁欲,但傑森殺人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殺死那麽多無辜的人,是生命因自己曾經遭受的忽視而展開報複--于仁泰在《鬼王再生》中複現了傑森童年備受欺辱的經曆,此段令觀衆對殺人狂傑森産生同情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心存過惡念本應該殺,于是,觀看殺戮而害怕,竟成了一種電影帶來的“快樂”。
  《十三號星期五1》
  水晶湖露營區曾發生過不少命案,曾有一對少年情侶被殺,一名男童傑遜被淹死,如今時過境遷,場主打算重整家業,再度開放營區,于是雇了愛麗絲、納德、瑪絲、賈克、金蓮黛和比爾做指導員……
  《十三號星期五2》
  在悲慘的十三號星期五發生後的五年,人們逐漸淡忘了水晶湖露營區當年的慘案。怪異凶手傑森到底是人是鬼,似乎也沒人在意了。在過一年的暑假,一群大學生決定再度到水晶胡來度假,傑生彷佛又複活了……
  《十三號星期五3》
  一幢年久失修的房子裏,彌漫著一股恐怖陰沈的氣氛,接二連三神秘的謀殺,更加深了古屋懸疑、緊張的氣息,誰是凶手?誰是幕後主使者?不到最後一刻您無法料到。……
  《十三號星期五4》
  認爲被最後水晶湖大屠殺的唯一生還者殺死,賈森對再一次謀殺它居民殺死他的回家的路到這個湖。這次,賈森在小男孩湯米裏遇到不比自己差的對手嗎……
  《十三號星期五5》
  當傑森不醒人事時,另一個熱心人士決定拿起傑森的道具,繼續服務不知死活的青年男女……
  《十三號星期五6》
  這是湯姆.麥克洛克林導演的一部恐怖片,是黑色星期五的第六集。露營殺手傑遜死了多年後,曾被他摧殘的湯米從精神病院逃了出來,並到墳墓中挖出了傑遜的屍體來鞭屍報複,不料此時雷電交加,傑遜竟複活了……
  《十三號星期五7》
  在湯米?賈維斯(Tommy Jarvis)把傑森煉鎖在水晶湖底多年之後,一位有特異功能的年青人又不小心把傑森放了出來,傑森于是又回到了水晶湖營地重操舊業……
  《十三號星期五8》
  一部系列電影拍到第八集,還能看嗎?出人意料地,本片卻是《十三號星期五》系列各集中拍得最好的一部。劇情描述沈屍在水晶湖底的傑森又再複活,並從一艘度假船的電線充電補充活力。他迅速在船上展開殺戮……
  《十三號星期五9》
  美國水晶湖地區系殺人魔王"傑森"的出生地,由于殺人魔連續殘害無辜的善良百姓,警方于是布下天羅地網,終于將傑森逼至一隅,並以強大的火力將他擊成碎片。警方人員誤認傑森已死,便宣布結案,不料傑森藉著驗屍官的軀體,再度肆虐……
  《十三號星期五10》
  在不久的未來,水晶湖實驗室中關了一個永遠殺不死的殺人魔——傑森,一群政府的科學實驗團隊正想對他做精密的研究,爲了要真正了解他的構造,他們想要將他冰凍起來,再做進一步的解剖。可是在輕敵的情況下,許多的隊員一一被傑森終結掉……
  ◆原名:Freddy Vs Jason
  ◆譯名:弗萊迪大戰傑森
  ◆導演:于仁泰 Ronny Yu
  ◆演員:羅伯特?恩朗德 Robert Englund
  肯?克辛格 Ken Kirzinger
  傑森?瑞特爾 Jason Ritter
  凱莉?羅蘭德 Kelly Rowland
  莫妮卡?姬娜 Monica Keena 
  ◆上映:2003年8月15日
  
  傑森是電影史上最長壽的系列恐怖電影《13號星期五》的男主角。自1980年該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公映以後,片中的主人公———戴著奇怪面具,習慣以利斧殺人,似乎永遠也殺不死的傑森不知道成了多少人噩夢的主角,而制片商們也從此開始樂此不疲地一部接一部推出續集,在觀衆們的心驚肉跳中賺進大把鈔票。在每部新的影片中,編劇們一定會絞盡腦汁想出一些與衆不同的噱頭來吸引觀衆。最近的一部續集《傑森X》已經是該系列的第10部作品。在該片中,複活的傑森被安排到了400年後的未來太空船上繼續玩他的血腥遊戲,死亡場景拍攝得相當真實,血腥味撲面而來,傑森的殺人手法層出不窮,血肉橫飛的場面足以看得人驚詫不已,于是這部片子在美國被定爲R級。
  在《13號星期五》系列片中,殺手傑森從始至終都戴著面罩,從不露出他的本來面目。而扮演傑森最出色的是凱恩?霍德爾,他曾在電影《七宗罪》、《全民公敵》、《公平遊戲》、《狂迷》等片中擔任特技演員。他從1988年的《13號星期五》第7集《新血》起開始出演傑森一角,至今已經拍了第4部了,但是由于他在片中自始至終都帶著嚴嚴實實的面具,所以凱恩盡管擁有不少影迷,但是人們卻都不知道他究竟長什麽樣子。

電影<<黑色星期五>>

  監制: 史蒂夫.邁納 Steve Miner
  導演: 史蒂夫.邁納 Steve Miner
  主演: Amy Steel (I) John Furey Adrienne King Kirsten Baker Stuart Charno Warrington Gillette 沃爾特.戈尼 Walt Gorney Marta Kober Tom McBride (I) Bill Randolph (I)   
  年份:1981
  內容簡介:
  水晶湖露營區曾發生過不少命案,曾有一對少年情侶被殺,一名男童傑遜被淹死,如今時過境遷,場主打算重整家業,再度開放營區,于是雇了愛麗絲、納德、瑪絲、賈克、金蓮黛和比爾做指導員,另外請來安妮當廚師,安妮因不聽當地人勸阻,執意接受這份工作,卻在前往營地的樹林中被害。場主因事進城,交待大家趕工整理營地,入晚之後風雨大作,由此一連串恐怖的殺人事件一一在不同地方展開……
  “黑色星期五”,夠恐怖的吧!而你在這一天,又會選擇怎麽做呢?
  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個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航天器在佛羅裏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使命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爲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黴日了。因爲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他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德塞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也是《恐懼和樂趣》的作者,他說對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的晚餐中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爲是惡魔。
  紐瓦克特拉華大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的科學家托馬斯?費斯勒說,數字13遭遇如此不幸是由于它的位置在12之後。按照費斯勒的說法,數字科學家認爲12是一個“完全”的數字,一年12個月,黃道十二宮,奧林匹斯山12位神,赫拉克勒斯12勞方,以色列12個部落,以及耶穌的12位傳道者。而超過12一點點,13就“稍微超過‘完全’一點點”,這個數字就變的不安定。
  對13的恐懼在現在仍然很強烈,根據德塞的調查,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很多機場漏過了第13扇門,醫院和旅館通常沒有房間號13。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街道,門牌號12和14之間是12.5。在法國聞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他們曾經認爲自己能夠成爲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一種不幸的命運。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爲伊芙誘惑亞當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爲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
  文件型病毒與其他病毒如引導區型病毒工作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各種PC機病毒中,文件型病毒所占的數目最大,傳播廣,采用的技巧也多種多樣。
  黑色星期五就是一種文件型病毒,它是個早在1987年秋天就被發現的老牌PC機病毒,流傳最廣,變種很多,別名也多。除了它的多個變種之外,基于其發展出來的其他病毒也最多。
  一般來說,黑色星期五感染文件後,會在文件的末尾放有標志串 “sUMsDos ,一些病毒檢測程序以此作爲識別黑色星期五病毒的標志,但是很多黑色星期五病毒的變種已將這個標志變成各種各樣的其他字符串。
  黑色星期五病毒是一個內存駐留型的病毒。它感染COM型文件和 EXE型文件,一些變種也感染.SYS、.BIN和.PIF文件以及覆蓋文件。病毒進入內存半小時之後,整個PC機的運行速度會降低到原速率的十分之一左右,並在屏幕的左下角開出一個黑色的窗口。檢查黑色星期五病毒是否駐留內存的方法是檢查中斷向量表中的8和21號中斷向量段地址是否爲同一地址,以及執行過的文件是否被加長,特別是EXE型文件是否被反複加長。
  由于黑色星期五病毒出現得早,如KV300等查毒軟件都可以檢查和清除病毒代碼。

  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1940)
  導演:Arthur Lubin
  主演:波利斯?卡洛夫 Boris Karloff 貝拉?盧戈西 Bela Lugosi 斯坦利?裏吉斯 Stanley Ridges ...
  國家/地區: 美國
  劇情
  薩瓦克是一個大腦外科醫生,當他的朋友金斯裏教授處于死亡的門檻之上的時候,他進行了一個非法的大腦移植手術,把一個受傷的強盜瑞德?加濃的大腦的一部分移植給了金斯裏,拯救了金斯裏的生命。然而,不幸的是,這個...
編輯本段音樂《黑色星期天》
  這是傳說中聽了就會自殺的歌. 聽後造成100多人自殺的 mp3 《黑色的星期天》(goomy sunday)當時被人們稱爲“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于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據說最後的完整版現在保存在美國俄亥俄洲的一所音樂大學的保險櫃裏鎖著,絕對的真正原版。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兩段故事.
  故事一:
  這首歌的名字叫<<黑色星期天>>,它誕生于1932年的法國.可惜它在1945年被毀了.因爲在這首歌存在的13年裏,聽過的人紛紛自殺.竟數以百計.自殺者留下遺書都說自殺是因爲無法忍受著無比憂傷的旋律.此間還有無數的吉他,鋼琴等藝術家彈過辭曲後從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懺悔,他自己也沒想到此曲會害死如此多的人.于是和歐洲各國聯手毀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 魯蘭斯*查理斯 在上世紀初創作的一首樂曲“黑色星期天”是音樂史上真正的“絕世”之作。這首曲子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禁止傳播的樂曲!僅這一點也足可以“前無古人”了。這到底是一首什麽樣的樂曲?
  你可曾聽說過殺人樂曲?這首“黑色星期天”是人類的最曆害的無形殺手。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出它的時候,引起全世界的轟動,不在于它的藝術方面,卻在于絕大部分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自殺了!
  有記載第一個自殺的人是一個英國的一位軍官,他在家裏一個人安靜地休息,無意中就開始聽郵遞員送過來唱盤,第一首樂曲就是魯蘭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當他聽完這首曲子以後,他的靈魂受到了極爲強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下來。不一會,他拿出家中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槍聲響起的同時,還正放著那首“黑色星期天”,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線索。警方經過徹底調查和推測,結果得出一個結論:他確是屬于自殺,但這首“黑色星期天”是間接殺手!並警告人們不要去聽這首樂曲-------因爲警方在聽這首樂曲的時候也差點有人自殺!接著這件事就轟動了整個歐洲,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驚恐而好奇,不少自認爲心理素質可以的人好奇地到處搜集並親身體驗,去探險。
  其中一位美國的中年男子,聽了幾篇這首“黑色星期天”以後,開槍自殺,在他的遺言中寫道:“請把這首曲子作爲我葬禮的哀樂“。接著類似自殺消息一個接一個,從歐洲到美州,到亞州,整個世界爲之恐慌。
  當時歐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個音樂演奏會的時候,他堅決要求在場的一位音樂家用鋼琴彈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鋼琴家開始堅決不答應,但迫于好奇的觀衆的壓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結束以後,這位鋼琴家發誓:以後永遠不再摸鋼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從此以後也隱名埋姓,銷聲匿迹了
  從此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開始銷毀所有有關這首樂曲的資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臨終時也非常內疚。他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造成了這麽大的災難,這並不是他的初衷的.
  故事二: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人們爲聽一首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
  當時某天,在比利時的某酒吧,人們正在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聽音樂。當樂隊剛剛演奏完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的《黑色的星期天》這首管弦樂曲時,就聽到一聲歇斯底裏的大喊:“我實在受不了啦!”只見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槍朝自己太陽穴扣動扳機,“砰”地一聲就倒在血泊裏。
  一名女警察對此案進行調查,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這青年爲什麽要自殺。最後,她抱著僥幸心理買來一張那天樂隊演奏過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許從這裏可以找到一點破案的蛛絲馬迹。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後,結果也自殺了。人們在她的辦公桌上發現她留給警察局長的遺言:“局長閣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繼續偵查了,其凶手就是樂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聽這首曲子時,也忍受不了它那悲傷旋律的刺激,只好謝絕人世了。”
  無獨有偶。美國紐約市一位開朗活潑的女打字員與人閑聊時,聽說《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傷感,便好奇地借了這首樂曲的唱片回家聽。第二天她沒有去上班,人們在她房間發現她已自殺身亡,唱機上正放著那張《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遺書中說:“我無法忍受它的旋律,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禮曲目。”
  在華盛頓,有位剛成名的鋼琴演奏家應邀參加一個沙龍聚會,並爲來賓演奏。席間一位來賓突然接到她母親車禍身亡的長途電話,因爲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請鋼琴家爲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鋼琴家極不情願地彈了這首曲子,剛演奏完畢,便由于過度悲傷,導致心髒病發作而撲倒在鋼琴上,再也沒有起來。
  在意大利米蘭,一個音樂家聽說了這些奇聞之後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便試著在自己客廳裏用鋼琴彈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鋼琴旁,並在《黑色的星期天》的樂譜上寫下這樣的遺言:“這樂曲的旋律太殘酷了,這不是人類所能忍受的曲子,毀掉它吧,不然會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喪命。”
  《黑色的星期天》當時被人們稱爲“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于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由于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諸多國家的電臺便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號召歐美各國聯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黑色星期五死亡歌詞
  這首殺人的樂曲終于被銷毀了,作者也因爲內疚而在臨終前懺悔道:“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如此多的災難,讓上帝在另一個世界來懲罰我的靈魂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1.html?tp=0_00

 

台長: 阿楨
人氣(7,108) | 回應(4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獵殺紅色十月》
此分類上一篇:《星際大戰》

顯示全部43則回應

圖博館
外國網友評長五發射失敗:第一次聽说中國火箭失敗 2017.7.5新浪軍事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中國航天在火箭發射方面,擁有極高的成功率。所以聽到一次中國火箭發射失敗的消息,都有那種有生之年的感覺。
  那麼,在外國人眼裏,對於這次失敗,又是怎麼看呢?我們找到了一位外國人,他剛好在網上發了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
  這是我頭一次聽说中國的火箭發射失敗!這位網友最后用了三個感嘆號,驚訝之情,溢於言表
  一位叫做西恩的網友说:這並不是導彈,而是火箭。發射失利在航天領域任何時間都在發生,無論是中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是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接下來,各路外國網友紛紛上陣,開始回答關於此事的個人看法。我們來看第一個,這位網友叫阿曼,他说:個人愚見,航天學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學科。正如馬斯克所说:“火箭發射就像數千行計算機代碼。為了使代碼正確執行,它的所有行都應該完美地編譯。任何一個錯誤的位元組將會摧毀它。”
  火箭發射就是這樣。它很複雜的,一個小的問題可能引起雪崩一樣的嚴重后果,從而影響發射。所有國家都在試着攻克這個難題,所有國家都經歷了許多的火箭故障。其中包括如何設計、建造和經營火箭。中國長征5號發射失敗只是意味着它回到設計階段進行改良,這並不意味着對中國航天事業是“巨大的挫折”,他們只會愈挫愈勇。
  OK,我們來看第二個網友,他叫朱立扎姆,他说:说真的我並不關心這類新聞,任何一個國家在應用和實踐新技術的時候都會經歷産品測試和樣品毀壞,只是有些人避而不談。因為如果你過多地宣揚你的失敗,就很難把東西賣出去。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更關心新技術的發展和公佈,而不是失敗的測試結果的原因。講真,我真的不在意這個。
  中國航天!加油!(作者署名:軍事調停)
  回應
探索宇宙,没有失败,那才叫奇怪!
美国登月次次成功。
真的吗?本不想打你的脸,但介绍你看一片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阿波罗十三号》
2017-07-07 10:48:08
圖博館
中國航天打翻身仗竟將未入軌衛星救活創世界奇蹟

據中國航天科技公司2017.7.7消息稱,上月發射未進入預定軌道的中星9A衛星,通過準確實施10次軌道調整,衛星于5日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上個月19日,在長征三號乙遙二十八火箭發射中星9A過程中,因為第三級火箭滑行時下錯指令,導致飛行姿態異常,讓中星9A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中星9A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將提供18個36MHz帶寬和4個54MHz帶寬BSS規劃頻段轉發器。 中星9A計劃與中星9一起滿足中國廣播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及各種信息廣播和娛樂廣播的需求。
只是這樣會消耗大量衛星原本留於維持軌道用的燃料,從而導致衛星壽命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如果中星9號衛星原設計壽命是15年的話,經過這10次變軌,已經剩下不到5年了。
雖然如此,但中星9A這次應該說是取得了部分成功。 同時,該星今後應該還有機會,也就是說,如果在這5年內,中國目前正加緊試驗的衛星加註系統進展順利,那麼,中國航天人有希望在中星9A壽命耗盡前,為其提供一次太空加補燃料機會,從而讓這顆衛星能圓滿完成其使命。 現在,通過把中星9A拉到其正常軌道,中國航天創造了一次世界奇蹟,那麼,在幾年後如能再次為其加註燃料,那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將再次創造新的世界奇蹟。 (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全賴精準的測控和軌道計算分析!贊成功自救。
報喜不報憂
發射失誤也報了,飛控補救定軌成功也報了。什麼叫報喜不報憂?我看你是心瞎。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是不是過幾天又要說長征五號發射失敗的衛星也調整了?
凡事不要過度樂觀,中星3A好歹勉強入了另外一個軌道,實踐18則是始終沒能星箭分離,長五的高度速度都掉得很嚴重,估計衛星已經在海面上摔碎/半空中自毀,和火箭殘骸一起沉到太平洋底了。

中星9A衛星是如何自救的?2017-07-06 天儀商業航天公司

首先需要解答一下為什麼變軌選擇在近地點而不是其他地方?
簡單的說,是為了最省燃料。近地點是航天器繞地球運行的橢圓軌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點。在近地點加速,會抬高遠地點,這是最節省燃料的改變軌道高度的方法。在軌道的其他位置變軌,不但浪費燃料,並且會改變軌道的其他參數,給地面測控跟踪帶來麻煩。
  那麼問題來了,中星9A如何在近地點進行變軌運動呢?
2017-07-07 10:50:11
圖博館
首先要確保中星9A在近地點點火加速,在短時間內提高其速率,使衛星進入橢圓形的轉移軌道,如果一次變軌不夠,再來一次,直至其抵達目標軌道。
根據目前拿到的軌道參數,中星9A在6月19日中午在近地點點火,一口氣抬升了一萬多公里(示意圖中的黃色軌道)!
  接下來它需要繼續努力變軌,push自己到達長三乙計劃到達的火箭目標軌道(示意圖中的紅色為衛星變軌後的火箭目標軌道)。
  當到達火箭目標軌道後,為了使中星9A進入同步軌道,在衛星運動到遠地點時必須再次啟動發動機,使其所需要的離心力增大到與最終位置的萬有引力相等,這樣中星9A才能順利進入同步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從而最終實現自救。
  中星9A的自救示意圖
小插曲:其實說到衛星自救,美帝的技術倒也是可以藉鑑一二的。
1997.12.25,俄羅斯為美國休斯衛星公司(現在叫做波音衛星)發射的亞洲3號,結果火箭的末級故障,把衛星扔在了一個高傾斜角的沒用軌道上。地面計算的結果表明,衛星的全部燃料也不足以把衛星送入正確軌道。為此保險公司還進行了全額賠付。
然而……休斯並不甘心,他們憑藉美國在阿波羅登月時期建立的強大深空探測能力,設計一個大膽的計劃——“月球引力彈弓”,也就是說把衛星推向月球,然後用月球的引力把衛星拉回來。
  自救日記:
1998.5.8,休斯操作ASIASAT 3 (因為保險公司已經賠付,這顆衛星已經屬於保險公司財產,被更名為HGS-1)點火,讓衛星向月球飛去。
1998.5.13,衛星從月球上空6200公里的地方掠過。
1998.5.16衛星在近地點再次飛過,進入了一個遠地點為488000公里的超級軌道。一般來說,遠地點為36000公里稱為轉移軌道,42000公里就是中國火箭的所謂超轉移軌道,而這個超級軌道的十倍於超轉移軌道,軌道最遠端在月亮軌道的外側。
1998.6.1再次飛臨地球,然後在控制下再次向月球飛去。
1998.6.6衛星在月球表面36000公里的地方再次飛過。
1998.6.14衛星再次飛臨地球,在休斯的控制之下,衛星減速“停泊”在太平洋上空,軌道高度正好是地球同步軌道的36000公里。到此月球引力彈弓計劃大獲成功,休斯完成了一個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一個被認定為廢棄的衛星重新送回了軌道。
  亞衛用保險公司賠付的錢,又向休斯訂購了一顆衛星,“亞洲三號”ASIASAT 3S,這個衛星于1999發射,設計運行16年,然而,今天這個衛星仍在運行中。
2017-07-07 10:51:34
圖博館
相關新聞
2016.11.3,由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進入預定軌道,再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於11月12日成功定點。
2016.12.28,高景一號01/02 星于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但長征二號丁火箭沒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衛星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
http://www.guancha.cn/tianyi/2017_07_06_416842.shtml

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據中新社2017.7.6報導,記者從6日在北京舉辦的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在會上介紹這一消息。他說,這項發射服務將面向商業用戶,對於低傾角衛星來說“將是比較划算的發射方式”。
據介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計劃推出的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將使用基於成熟技術和產品研製的固體運載火箭,針對發射傾角在0至10度的任務需求。發射軌道最高為距地500千米,發射載荷質量最大約500千克。
發射傾角是指衛星發射方向與赤道的夾角,衛星達到最小軌道傾角即所在發射場緯度。目前中國四個發射場中緯度最低的是位於北緯19度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地點距離赤道越近,運載能力損失越小。”唐亞剛解釋說。
1995年,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海上發射公司(SeaLaunch),旨在利用移動海上發射平台,在赤道水域使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該公司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海射公司使用的是液體運載火箭,但因經營不善,一度申請破產。
唐亞剛說,相對液體運載火箭來說,固體運載火箭對於發射設施的要求較低,“對普通的萬噸級貨船進行相應改造,就可以進行發射”。他表示將在年內開展試驗。
此次大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該公司是中國政府授權的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
  回應
兔子要建一個曾母暗沙發射中心?在永暑島發射可以嗎?
估計是發射船+快舟系列組合
2017-07-07 10:53:34
圖博館
中國首曝120噸火箭發動機試車畫面壯觀似火山爆發

2018.1.26,央視紀錄片頻道《創新中國》節目播出了中國首台120噸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的高清畫面,場面極為壯觀刺激。這次試驗不但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而且為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打開了通道。
  這次試車是在陝西抱龍峪淺山溝的901試車台,其最大承載能力為500噸。
  早在2016年8月,中國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成功。而這次泵後擺技術試車的成功,標誌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正在被逐一攻克。
  而這一試車服務的目標,是中國正在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比俄羅斯著名的RD-180火箭發動機推力還要大(楨:RD-180最大推力接近400噸,出口美國每台1000萬美元,長征五/六/七的YF-100僅有120噸)。(作者署名:諍聞軍事)
  回應
這是長征九號的發動機嗎,祝早日成功,上月球和火星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500噸推力的關鍵超過俄rd180,美國不用rd180自研的還在試車,rd180從此難銷售到中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8/doc-ifyqzcxh6479360.shtml

地表最強火箭!「獵鷹重型」2月6日升空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執行長馬斯克2018.1.28透過推特宣布,「地表最強火箭」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於下月6日發射升空。獵鷹配備3個火箭推進器,每具推進企裝有9座發動機,火箭整體載重能力約57公噸,具備送人上火星的能力,SpaceX計畫打造被稱為BFR的火箭及太空船,用以執行送人上火星任務。不過,由於該火箭一級使用了27台“梅林-1D”發動機,複雜的結構增加了發射的不確定性。
人類史上最強的火箭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土星5號(Saturn V)火箭,它被用來執行阿波羅登月任務,1970年代退役。
CNN將“重型獵鷹”稱為史上第二大火箭,僅排在用於登月的“土星-5”之後。不過中國專家表示,蘇聯時代用於發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能源”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在百噸以上,遠超“重型獵鷹”。
2018-01-29 09:38:51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能超越“獵鷹重型”的“長征”火箭只待立項!

  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一日之間佔刷爆了“朋友圈”。北京時間2018.2.7日凌晨4點45分,在兩次臨時推遲後,“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兩枚助推器也成功回收。(楨:芯級回收失敗)
  龍樂豪“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因此,獵鷹9不夠格”。
  事實上,中國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未來將實現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140噸,遠超“重型獵鷹”。“長征九號”的預先研究工作、技術攻關、方案論證都在進行中,也有一些初步進展,只待國家正式立項。“以中國現有技術,立項後10年之內研製成功是完全可能的”。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建造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其Block1型、Block1B型和Block2型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分別為70噸、105噸和130噸,均低於“長征九號”。
  龍樂豪表示,中國已有較好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雖不如美國雄厚,但兩國的差距在縮小。龍樂豪分析稱,美國工業基礎比較成熟,經過六七十年的積澱,航天基礎設施比較健全,太空探索公司這樣的私營公司利用這一基礎,加大投資,集中人才,就可以比較快得出成果。“當然,美國政府也正在大力扶植航天領域的私營企業。”
  回應
 怎麼這麼個可靠性那麼低的東西成功一次後,有那麼多鍵盤俠又開始黑中國的載人航天了?這種類型的火箭如果中國真搞那不知道被黑到地下幾層去了,怎麼美國一搞就變成人類的“燈塔”和“曙光”了?
 沒關係,在某些人眼裡,用來吹吹私營企業吊打舉國體制就足夠了。
 為了回复你,我讚歎的是企業家精神。你這樣陰陽怪氣簡直是拉低了官網的感受。
 企業家精神?笑死我麼,科研靠企業家?
 舉國體制,做一件事,可能明面費用是一百億。考慮到舉國體制中的協調機制和一些內外部因素造成的額外費用有30億。然後私人資本說我可以花70億來做。然後做的時候發現額外費用其實有八十億。因為還有50億是平攤到舉國各單位各地區了。比如社會支持機制實際產生的費用等等。舉國體制不問你要,私人就得算清楚了。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2/11592086.html
2018-02-08 10:59:39
圖博館
徐令予:“重型獵鷹”火箭難舉美國航天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研究員2018-02-06 觀察者網

SpaceX造不出大推力火箭引擎,手裡只有推力100噸都不足的“梅林-1D”引擎。為提高總推力只能捆綁27枚“梅林-1D”引擎來湊數。
 捆綁大量低推力引擎實乃火箭工程中的下下策,其負面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捆綁不成夫妻,同樣道理捆綁大量引擎打造不出大推力重型火箭,這個道理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否則你我都可以買成千上萬隻“串天”捆綁起來去月球轉一圈了,這天下能有如此好事嗎?
 捆綁大量引擎會使火箭效率降低。因為每隻引擎都有許多的零部件,捆綁許多的引擎必然是大量零部件的重複堆砌,火箭自重必然增加從而導致推重比下降,降低了火箭的工作效率。
 另外,並聯工作的引擎數量越多,引擎發生故障的概率就越大,運載火箭飛行中,一旦出現單台或者多台引擎故障,就會面臨推力不足或推力不平衡等問題,有可能導致任務失敗。吸取蘇聯N1火箭的教訓,航天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火箭第一級加助推級的引擎總數不能太多,最好不超過10台。以中國長征為例,長征2E/F、長征3B都是8台發動機,而長征5號則是10台,逼近安全上限了。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研製的各型火箭大致都遵守這個潛規則,只有SpaceX反其道而行之。
 與其說馬斯克有造反精神,還不如說他作為資本家對市場利益有著比狗還要敏銳的嗅覺。馬斯克感覺到了美國重型運載市場有著難得的好機遇。自七十年代阿波羅計劃煙消雲散後,美國航天界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幾十年中就沒有一枚像樣的超級重型運載火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眼看中國的航天事業天天向上,邁向月球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有力。受到中國的刺激,美國決定要征服火星或重登月球,重顯世界老大的威風。問題是政客們可以在網頁上用PPT登月,NASA沒有超級重型火箭怎樣實施登月。於是馬斯克看到了機會。
 SpaceX重型獵鷹製造計劃一波三折、幾經磨難,今天終於走上了發射台整裝待發,應該說也還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枚所謂的超重型火箭的各項性能指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2018-02-08 11:01:17
圖博館
讓我們先從時間軸上作個前後對比,表一顯示了重型獵鷹與五十年前土星五號的主要性能指標。數字顯示土星五號身強力壯,力壓重型獵鷹,土星的第一級只用了5只引擎發出的總推力超過後者27只引擎近5倍!土星五號的運載能力是重型獵鷹的3倍。僅從性能來看,土星五號完胜重型獵鷹,事實上兩者幾乎就沒有可比性。
 再讓我們在空間軸上作個左右對比,表二顯示了重型獵鷹與各國重型火箭的主要性能指標。從這張表上,不管是左看右看,無論哪裡也看不出這枚捆綁有27只引擎的重型獵鷹有什麼過人的優勢,這真的不像是一枚超級重型火箭。重型獵鷹真的難以擔起登上月球飛向火星的重任,單看它三米多點的直徑,實際上已經被判出局。現代太空任務的載人飛船和太空望遠鏡都是又重又大,三米多直徑作為重型火箭都不合格,“超級重型”的影子都沒有。
 表三數據顯示,SpaceX的梅林-1D引擎推力不足,比衝低下,在液氧煤油引擎排名單中是填底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核心技術,缺乏技術積累。梅林-1D釆用燃氣發生器而不是中國、俄羅斯的高壓補燃循環引擎,燃燒室壓力太低,必然導致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從目前可靠的綜合性能分析,中國的長征五號要優於重型獵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然SpaceX的火箭技術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主要優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火箭在結構上有創新,又大量使用新型輕質材料,大大減少了火箭的自重。所以儘管引擎不太給力,重型獵鷹的最終送入軌道的載荷仍有不俗的表現。
2)SpaceX只有一種型號的引擎,研製開發的資源可以集中,也便於大規模量產提高生產效率,後期的使用維護成本也可大幅降低。SpaceX一年可以生產400台梅林引擎。在這一點上,應該為其點贊。
3)SpaceX具有火箭第一級的發射回收技術,再加上引擎大規模量產,大大降低了運箭火箭的生產和發射成本。
 省錢一直是馬斯克的主要賣點。馬斯克首先是個商人,商人在商言商,省錢對於嚴重缺錢的美國政府最有吸引力。宣傳資料是這樣說的:阿波羅計劃中的每次發射開支是12.3億美元,其中7.1億美元是火箭的生產成本(己折合成2016年美元的價格),而重型獵鷹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的價格只要9千萬美元。
2018-02-08 11:02:17
圖博館
我一直對SpaceX的這種宣傳深感困惑。當初土星五號花費12億美元可把50多噸的載荷送入同步軌道,假設發射開支與載荷重量成正比,那麼重型獵鷹執行土星五號相同任務的開支至少要20億美元。實施航天任務又不是買大白菜,多買有折扣,實際上價格與任務的難度遠不是正比關係,常常是非線性增長的。只要想一想買平板電視的經驗,隨著顯示屏尺寸的增加電視機價格是加速增長的。
 “省錢”其實是SpaceX玩弄的把戲。他省錢的途徑是靠火箭回收利用,他的引擎本來就不給力,為了回收發射過程中必須把部分燃料留作它用,這就大幅降低了火箭的最大載荷能力,導致回收的重型獵鷹只能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這還是一枚超重型火箭嗎?連重型的資格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在重型和超重型火箭市場中,任務主要是載人登月和去火星,載荷的價值遠超運載火箭的成本。例如,美國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JWST)就要依靠重型運載火箭送上太空,該太空望遠鏡價值80億美元,該項目會在乎在運載火箭上省幾千萬美元嗎?人家要的是一枚高性能高安全度的超級重型火箭,在這個舞台上我估計馬斯克是沒戲可唱的。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這是今天馬斯克和他的重型獵鷹還站在舞台上的原因。美國航天界的老虎消聲匿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一條十分重要,那就是失去了前蘇聯這樣強勁的競爭對手。從大歷史角度看,在前蘇聯的崩潰中倒下的巨人實際上是兩個,只是一前一後而已,至少在航天界事實就是如此。冷戰之後,美國的航天事業再難續其過去的輝煌,因為:“做小生意需要朋友,成大事業要有敵人。”這大概也是美國在全世界到處找敵人的一個原因吧。
........
  回應
 以前只聽說印度阿三事事處處與中國比較高下,如今美國人也把中國拿來當標靶,中國人脾氣你美國人不是不知道,中國人要幹的事情沒有拿不下。
2018-02-08 11:03:20
圖博館
李會超:登月,光靠砸錢就能搞定嗎?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2018-02-08觀察者網

網上最近又有流傳施一公教授在一篇演講中表達的他對中國科技實力的看法:我們上天攬月、下海捉鱉,高鐵網通達全國的成就,實際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
  近些年來,施教授在推動中國科學界的變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然而,在月球探測的問題上,認識可能存在著誤區:中國的探月工程目前正處在無人探測器繞、落、回的第二步,即無人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雖然對載人登月的預先研究已經開始,但何時將中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仍沒有確定的時間表。綜合國力、經濟體量和科技實力都處於全球頂尖位置的美國,在上世紀堪稱奇蹟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總共也只將12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並安全返回。對於這個擁有371位諾貝爾獎的國家來說,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視為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徵之一,甚至有人認為阿波羅計劃定義了屬於美國的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布什政府曾雄心勃勃的提出重返月球的計劃,但幾經起落後至今尚未實現。
  對於登月來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阿波羅計劃中,NASA截至1973年總共投入了254億美元。按照購買力折算成2016年的幣值,則高達2060億美元。當時,NASA的預算一度占到了聯邦總財政預算的4.5%左右,而阿波羅計劃幾乎花掉了NASA從國會要來的所有經費。而在美國2017財年預算中,NASA的支出佔聯邦總預算的比例已經下降到0.47%。充足的經費消除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它們只需將精力投入在解決技術問題上。
  然而對於登月這種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錢卻不是萬能的。
  上世紀大部分時間中,人類的航天技術實際是在美國和蘇聯你追我趕的競爭中向前發展的。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蘇聯試圖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然而,蘇聯的登月計劃卻遭受了失敗。在美蘇的對比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登月成功必需的要素。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在蘇聯將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後,以總統肯尼迪為首的美國決策層意識到自己在航天技術上已經被蘇聯領先太多,如果不盡快追趕將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他在國情咨文裡指出:“我們必須在空間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作為一個新興的偉大事業,我們的許多成就將影響到我們在地球上的未來。”
2018-02-08 11:04:47
圖博館
實際上,在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國內一直處於是否將大量資源投入到航天技術發展上的爭論中。而再一次的落敗讓美國人像珍珠港遭襲後那樣迅速的結束了爭論,開始行動。
  從加加林進入太空那天算起,3天后,肯尼迪在白宮著急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商討對策。20天后,副總統約翰遜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協調民主、共和兩黨在登月問題上達成一致。23天后,NASA和其他有關部門拿出了阿波羅計劃的初步設想。42天后,肯尼迪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阿波羅計劃,並將送宇航員登上月球作為計劃唯一和最終的目標,所有的前續工作都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反觀蘇聯,由於領導人對登月這種暫時沒有軍事價值的太空活動的態度搖擺不定,在美國開展阿波羅計劃三年後才確定要進行載人登月飛行。
  蘇聯航天界的兩位領軍人物——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在登月的技術方案上存在的巨大的分歧,即便在最高領導人的調停下也無法合作。格魯什科領導下的航天設計局有著對登月成功至關重要的大型火箭設計經驗,卻始終未參與到登月工程中來。而在美國,對於登月的具體實施方案,航天技術的祖師爺級人物馮·布勞恩提出了直接登月方案。而在之後的論證中,大部分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都傾向於支持一位資淺工程師提出的月球軌道對接方案,認為這種方案比馮·布勞恩的方案更加有效。雖然直接登月方案的否定將給馮·布勞恩個人和他執掌的馬歇爾飛行中心造成損失,但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月球軌道對接方案,並領導馬歇爾中心全力投入到阿波羅計劃中來,與蘇聯同行間的相互掣肘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次,完成載人登月也需要完整而雄厚的技術基礎。完成登月任務,需要材料、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精密遙感測控等諸多技術學科的協作。如果只精於某一個學科而在其他領域落後太多,很難取得登月的成功。以蘇聯爲例,最終扼殺蘇聯登月計劃的,是其N1火箭四次試射的全部失敗。對於這種大推力火箭,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採用的是研發大推力發動機,以少量發動機產生較大推力的實現途徑。在第一級僅適用了5台F-1液氧-煤油發動機,就實現了高達120噸的LEO軌道運載能力,至今尚未有超越者。而蘇聯的N1火箭則在第一級並聯了多達30台推力較小的NK-15發動機。如此眾多發動機一起工作,火箭被設計的異常複雜,可靠性嚴重降低。一台發動機出現的故障會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使得整個火箭系統崩潰。
2018-02-08 11:05:39
圖博館
實際上,具備大型火箭設計經驗的格魯什科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希望使用當時蘇聯已有的大推力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但科羅廖夫拒絕使用這些有毒的燃料,而蘇聯又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在短期內研發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蘇聯的信息產業無法為發動機的仿真設計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石化工業無法為火箭提煉出高品質的煤油。在技​​術短板的製約下,不得不霸王硬上弓式的採取了不合理的方案。可以說,正是美國已有的科技實力,才使登月成為可能。
  此外,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軍事存在也為阿波羅計劃的開展提供了保障。阿波羅飛船選擇了遠離美國本土的太平洋中部作為著陸場,採取海上著陸的方式返回。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大西洋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和較大的風浪對飛船返回的影響。打撈飛船的任務是由美國海軍的海空力量完成的。如果美國沒有一支藍水海軍,阿波羅飛船的回收可能還會遇到障礙。在阿波羅飛船的飛行過程中,美國的“深空網絡”測控網持續不斷為飛船的通信和測控提供服務,這個網絡由澳大利亞、西班牙和美國本土的三個站點組成。如果沒有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類站點的連續穩定運行就難免受到政治因素干擾。
  在美國,那些和航天技術沒有直接關聯的學科與研究領域,也間接的從阿波羅計劃中獲益。短時間內不能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物理、天文、地球科學等,經費基本都要依賴政府投入。由於阿波羅計劃讓決策者看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政治收益和在國家安全中的中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增加了6倍多。阿波羅飛船飛控計算機對電路小型化的要求,集成電路技術在阿波羅計劃大量訂貨的刺激下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據統計,在1963年,阿波羅計劃的訂貨占到了全美集成電路出貨量的60%,為後來美國在計算機產業的領先打下了基礎。
2018-02-08 11:06:53
圖博館
總結一下,除了錢外,登月需要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需要國家具備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儲備,需要國家的全球影響力,而這些就是一個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
  在當今世界,“先到達、先佔有;先開發、先利用;先登月、先得益”仍為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太空正如15-16世紀大航海、大發現時代的海洋,而月球是最容易開發利用的處女地。中國人越早登上月球,就能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為我們的後代爭取越多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面對廣袤無垠的海洋固步自封,錯失大航海時代後,得到的是近代被侵略和掠奪的屈辱。面對另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回應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
國家意志,仍然要以錢的形式體現出來
因此最好的運作模式是:以國家意志選人,以經濟規律用人。
 那年頭登月活動很大程度是政治需要,然後順便惠及了與航天科技相關的行業,但是沒有收益沒有延續性,僅僅是一種試探.
 登月這種工程可以突破科技前沿,這是其他項目所無法替代的,民生項目不可能砸那麼大的錢,那麼依賴巨額投入的科技和工程前沿就必須依賴這種政治和軍工巨型工程。當然是有收益的,只是當時付出代價的人享受不到而已,連方便麵裡的干菜都是源自載人航天。為了原子彈炸不爛的戰時通訊而開發的互聯網,不可能一開始就想到打個醬油都可以用這玩意搞定。
 現在還有這麼多人相信登月是假的可以推斷出在中國缺乏科學素養的人是多麼的多啊!民科在中國能蓬勃發展是有其基礎的。
 為啥相信登月是假的就只證明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捏?這是什麼邏輯?
 美國還相信上帝造人哩,那美國人科學素養多高呀
http://www.guancha.cn/lihuichao/2018_02_08_446258_2.shtml
2018-02-08 11:07:38
圖博館
現在還有大學生相信地球是平的?而且人數越來越多…2018-02-08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要在北京時間7號凌晨2:30 發射獵鷹重型火箭了,帶上馬斯克騷氣的紅跑車,目標直奔火星軌道!
說出來你可能不太相信,在美國居然有很多人真的相信地球是平的!
比如NBA球星歐文就在去年的一個廣播節目裡公開支持地平說。歐文還他媽是大學生!
還有饒舌歌手BoB,專門寫了一首歌曲《 Flatline 》,不僅強調地球是平的,還diss了著名天文學家尼爾·泰森。
不光這些名人,突尼斯有個博士生,居然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證明地球是平的!
你估計跟我一樣,特別好奇這些地平論學說的人是怎麼佐證自己觀點的~
差評君打開了地平論者大本營,地平協會的網頁...
嗯,囊括了從18XX年到現在的各種資料,真是辛苦了。
支持地平論的人們各自的地平理論也不盡相同,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這個↓↓
地平論學者們創造了一種新地球模型,北極在地球的最中間,周圍是各大洲和海洋,在最邊緣是南極洲構成的巨大冰牆,有45米高,太陽和月亮則是球形的,有52 公里的直徑。
對於NASA的太空照,地平論則說,要么是P的,要么是NASA篡改GPS信號造成的假象,他們就是在盤子上飛,並且全世界的政府在一起製造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說。
去年11月,舉辦了一場“ 平坦地球國際會議”,門票249美元,居然有四百多人參加!
往往相信地平論的人們,​​也是反疫苗、反智論的支持者,他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教科書,懷疑一切信息,是十足的陰謀論者,但他們對自己的理論卻莫名的有自信。
也許,在某些情況下,有疑問是件好事,能促使你思考、判斷、增長見識,可是像這種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的瞎猜,最多也就限於瞎猜了,更多的是無理取鬧。
“九年義務教育,很有必要 ”
  回應
支持懷疑精神!
你管這叫懷疑精神?!
 知乎上說:中國的教育太失敗了…………看了這則新聞後,我感到——真的太失敗了!中國的教育,到了現在還有那麼多的人認為白人的教育至上
 難怪從美國回來的華僑說美國如今反智非常嚴重,已經嚴重到你不同意他的反智觀點他就開槍的地步
 基督教可是堅信世界是上帝花七天時間創造出來的。我的一個學生在我上《女媧補天》這課時站起來堅定地對我說,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因為她媽媽是基督教徒,幾乎每週都帶她去教堂禮拜
 國內也要警醒!前天還有人在貼吧:從有了三峽大壩、地球上的地震次數就越來越頻繁了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408
2018-02-08 11:11:14
jsoujsou
蘇聯載人登月計畫始末——夭折的紅色阿波羅 2018-08-19 語宙


蘇聯高層在三種火箭方案的選擇中猶猶豫豫,難以抉擇。但此時蘇聯的登月計畫實際上還未通過官方程式正式啟動。而此時柯洛廖夫與切洛梅和格魯什科的關係已經因為登月計畫中的火箭之爭緊張到了極點。直到1964年,一份蘇共中央的決議,讓局勢變得更為複雜。
  這實際上是將整個登月計畫切割成兩個部分,分別交由柯洛廖夫和切洛梅執掌的設計局去完成。第一部分,即載人繞月飛行,由切洛梅的第52設計局負責,採用切洛梅的UR-700型火箭,計畫於1967年實現載人繞月飛行。第二部分,即載人登月,則由柯洛廖夫的第1試驗設計局擔綱,採用柯洛廖夫的N-1型火箭,計畫於1968年將首位蘇聯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
  一個項目,分由兩家設計局來負責,而且互不統屬,兩者還是競爭關係,而且由於格魯什科的原因,切洛梅與柯洛廖夫的關係向來不睦,這給蘇聯的登月計畫平添了不少變數。
  同時,該項決議對選用何種模式,哪個設計局的飛船進行繞月/登月任務沒有明確說明,這又增加了工作上不必要的混亂。而在決議作出僅僅2個月後,蘇聯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赫魯雪夫倒臺,勃烈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在混亂中度過了兩年後,1966年9月,無法忍受這種龐大太空專案長期處在如此得過且過狀態的蘇聯高層終於按捺不住,由三十多位航太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由蘇聯科學院院士姆斯季斯拉夫•克爾德什(Мстисла́в Ке́лдыш)領導,重新評估登月計畫。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決定兩種火箭誰去誰留,以中止這種毫無意義的爭端。
  可是在評估過程中,因為柯洛廖夫已於年初病逝,切洛梅借此機會聯合格魯什科極力遊說克爾德什,意圖讓委員會用UR-700的改型UR-700K來徹底取代柯洛廖夫的N-1。最終,老好人克爾德什只好讓一碗水端平,還是回到了1964年決議的那個框架裡,讓第1設計局搞登月,讓切洛梅搞繞月。不過委員會的最終決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柯洛廖夫,即無論是繞月還是登月行動,無論是N-1還是UR-700K,都將搭載柯洛廖夫設計的聯盟飛船。(繞月採用聯盟7K-L1,登月採用聯盟7K-LOK)
而到頭來,這個專家委員會除了在兩大設計局之間和稀泥之外,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工作。
2018-08-20 09:31:08
jsoujsou
1967年1月27日,原定于當年2月底發射升空的美國阿波羅計畫首艘飛船阿波羅-1號,在進行例行測試時發生火災,三名宇航員不幸遇難。阿波羅1號事故給剛剛起步的阿波羅計畫蒙上了一層陰影。但蘇聯一方卻也沒有閒情逸致去幸災樂禍,就在阿波羅1號事故發生的一年期,柯洛廖夫逝世,此時他設計的N-1火箭尚處在圖紙階段,火箭設計師瓦西裡•米辛(Василий Мишин)執掌第1試驗設計局,蘇聯登月計畫在大大落後於美國的情況下,依然充滿著變數。
  不得不說,柯洛廖夫的逝世對蘇聯登月計畫乃至整個航太事業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蘇聯航太史很少有像柯洛廖夫這樣,兼具科研與管理才能,又具有長遠發展眼光與想像力的科學家。自柯洛廖夫去世開始,N-1型火箭的研製就開始每況愈下。而作為設計局新任領導米辛,人們對他評價非常一致,那就是一位不甚稱職的領導者。

  回應
 載人登月專案最有意思的是,蘇聯是分幾個組織高競爭,結果浪費大,事也沒成,美國倒是集中了力量辦大事很迅速的就搞成了,兩個國家似乎拿錯了劇本。
 波音和洛馬競爭出來了F22,全是民企。spaceX火箭回收再發射,民企。英特爾AMD民企,高通民企,蘋果民企,騰訊百度阿裡民企。
 非常能理解你們這樣資本私有化的鼓吹者的困境,對於你們那些狗屁倒灶的私有萬能論,阿波羅計畫是永遠的痛。波音和洛馬在內的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的龐大團隊在政府名義下統一號令,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偉大成功案例,是不是讓你感覺臉上被狠狠的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了?spacex火箭回收再發射,美國航天局給錢給技術給技術人員,這是民企?英特爾amd這些晶片電腦類的企業更不用說了,哪個不是從國家的技術和支援下發展出來的.
騰訊百度阿裡更不用說了,這麼大的營收的和利潤,上稅沒有一個地方國企上稅上的多
https://www.guancha.cn/YuZhou/2018_08_19_468684.shtml
2018-08-20 09:46:08
圖博館
俄聯盟號飛船發射後墜毀 宇航員緊急逃生安全返回

  2018-10-11,俄羅斯一枚“聯盟”火箭今天原計劃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但在發射後不久便發生故障,宇航員及時啟動緊急逃生系統並安全返回地面,所幸身體無恙。
  回應
牛!竟然能逃生。
沒那麼玄,中國也有逃逸塔。毛熊的逃生設備雖然可靠,但毛熊的東西不可靠!
寫文章用點心吧,這次並不是依靠逃逸塔逃逸的,二級火箭故障,已經出了大氣層,飛船自己就能返回,實際上此時已經高於70KM,逃逸塔已經分離了.
牛掰,這應該是聯盟號頭一次事故逃生吧
1975年的時候,毛子用R7發射聯盟18-A時也出現過類似的故障,只是那次是火箭一二級分離的時候,幾個爆炸螺栓提前點火,然後把級間控制裝置的電纜給炸壞了,導致一級火箭不能正常分離,然而此時用來緊急逃生的逃逸塔已經扔掉,飛船於是自動與故障火箭分離了。
https://tech.sina.com.cn/d/s/2018-10-11/doc-ihmhafiq9652188.shtml
2018-10-12 10:59:11
圖博館
連月亮也盜版?陸2020夢想發射「人造月」比本尊亮8倍 2018-10-12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言喬

大陸科研單位計畫2020年發射衛星,在空中打造一顆「人造月亮」,亮度將是月球的八倍。
  回應
這個標題起得一股酸味,讓人一看就知道中國大陸什麼都是假的!厲害了,聯合報!

俄飛船發射失敗或請中國支援 神舟飛船是最佳選擇 2018-10-12 新浪軍事

  “聯盟”號飛船11日升空時出現事故,在哈薩克斯坦緊急降落,兩名宇航員成功逃生。聯盟號事故後俄暫停了所有的載人航太飛行。
  分析認為,目前並不能判明到底是程式問題還是機械故障,所以對於“聯盟MS-11”號發射升空的時間還不能確定。上一次類似“聯盟”號事故的情況發生於1983年。如果不能在2019年1月15日前解決,那麼,國際空間站就必將面臨危機,那時,美國將不得不同意請求中國提供幫助,中國的神舟號將有可能受命出擊。不過,就目前的中美關係來看,除非萬不得已,美國不會允許中國參加,所以,也就只有等待俄儘快解決了。(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小編不是想多了,中國的飛船想與國際空間站對駁,介面問題解決起來也要很久的。
不排除中俄早已有接觸了,在介面方面有協調.

俄聯盟號飛船發射失敗調查結果:助推器未成功分離

  俄羅斯《生意人報》2018-10-12發佈文章對“聯盟”號飛船發射失敗一事進行了分析,11日,向國際空間站發送“聯盟MS-10”飛船的“聯盟-FG”運載火箭在升空時出現了故障,緊急營救系統及時將返回艙和宇航員彈射開,兩名宇航員緊急降落在哈薩克斯坦,目前身體狀況良好。事故原因是“聯盟-FG”一級4個助推器中有1個未分離,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可能是助推器起爆鎖發生了故障,第二是固定助推器的機械有破損,第三可能與自動裝置有關。
  回應
再穩定的火箭系統也有發生故障的時候,聯盟火箭其實是性能非常可靠的產品。不過考慮到俄航太經費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今後真的前途暗淡。
2018-10-13 09:00:31
圖博館
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事沒那麼嚴重

  2019-01-15,中國完成了航太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幾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標題,報導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專案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
  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辛苦長出的嫩芽就這麼死了,對於這個結果,有網友表示不解。
  其實這次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國在月球這種特定環境下首次實現植物的成功發芽,光憑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眾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回應
我家隔壁老趙,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煙花,說是好看。家裡人都快餓死了他也不管
我家以前隔壁老李,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書看,常被別人說沒用,可後來成功逆襲,步入上流社會!!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天天笑得合不攏嘴!
說實話,現在送外賣都能有小一萬的收入,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把自己餓著也是一種本事。
死就死了,探索太空難道不允許失敗?
這明擺著按部就班完成了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那裡失敗了?
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說,奧運會中國會拿很多金牌,但實際上中國體育並不強。
然而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競爭力本來就很強,依據就是你說的奧運會表現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01-19/doc-ihqfskcn8453226.shtml
2019-01-20 09:06:52
圖博館
英媒:為建基地鋪路 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9-01-15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

大陸為何要大費周章登陸月球背面? 2019-01-19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2019-01-18報導,以美國的阿波羅號為代表,此前人類航天器的著陸的地點均為月球正面。背面從地球無法看到,同時難以實現直接通信,因此著陸難度更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和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和資源探測等方面被期待取得成果。
  日本國立天文臺助教荒木博志表示,按主流理論,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原始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巨大行星相撞而形成的。一般認為相撞之後的月球覆蓋著黏稠的熔化岩漿,隨後不斷凝固。不過,凝固方式並不一致,背面較厚的地殼形成於比正面更加古老的時代。如果調查背面的情況,或許能弄清更遙遠時代的月球和地球。「月球與地球不同,約40億年前的狀況仍大量被保留著」。此外,據稱,嫦娥四號還將與中繼衛星配合,從月球通過電波對宇宙進行觀測。頻率低的電波由於覆蓋地球的電離層等影響,從地面進行觀測時難以使用。但如果是月球的背面,則不會受到電離層和人工電波影響。這或將成為未來利用建在月球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誕生之初奧秘的第一步。
  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19日也引述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楊宇光的說法指出,嫦娥四號的著陸位置在月球背面南緯45度左右。大陸國家航天局早前即曾表示,中國探月重點在月球南極,本周新公佈的計畫又顯示,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都要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優點。從科學角度上講,這裡地質構造比較古老,有利於研究月球歷史和形成原因。不過,這一位置的工程層面意義其實更重要。月球南極存在永久光照區和永久陰影區。永久光照區對解決科考站的熱控問題和能源供應問題十分有利,便於將來建站。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開採這些資源也可能為更多活動提供便利。
  回應
花了一堆錢只是為了爭面子。
搞科學的一步一步來,搞政治的口水噴不到一公尺。
 相關新聞
嫦娥四號創下世界紀錄,總投入約1公里地鐵造價5億人民幣,西方炸鍋了
2019-01-20 09:07:14
圖博館
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採掘水或是首要任務 2019-01-21 科技日報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畫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儘管航太機構通常都不會預告這一時間表——部分原因在於月球駐人基地的目標很可能會超過預算週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需要企業來為各個階段提供資金。不過近些年,歐空局(ESA)主席一直強調,若干國家和企業計畫合作建立人類半永久性月球基地,他稱之為——月球村。
  水,水,水
只要到了別的星球,第一個挑戰都是採掘水。
阿波羅計畫曾從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樣本,顯示那裡是異常乾燥的。不過,十年前發現月球極地有水冰的驚天消息,改變了一切。
現在,NASA已經委託幾家公司開發可以攜帶採掘設備的月球探測器,最早明年就開始動工。科學家們認為,月球上的水足夠多,根據目前的資料估計,可能兩極各有100億噸。
大部分的冰都會被採掘出來用作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私營礦業公司每年只需要採掘1000噸左右的水,並將其電解成為氫和氧,用作燃料就可以獲利。
不過,-249℃的月球坑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這意味著挖掘器械需要額外的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水並將其轉換成燃料。對私營公司來說,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太貴了,所以採掘最可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其實,月球上也有另一種水源:月球土壤。其也被稱為表岩屑,裡面含有矽和金屬氧化物,大約平均43%品質分數的氧。理論上看,將月球土壤加熱到超過900℃,在這一溫度下,宇航員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就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出來,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從土壤裡提取氧的過程,還能產生一些稀有金屬作為不錯的副產物。不過,科學家也計算了一下,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其實比加熱冰更耗能。
  是另一個南極嗎?
與採掘水冰的利潤問題相比,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建造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基地。這可能會讓月球變成像南極科考站似的情況,其完全出於科學興趣而為。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納普表示,科學家對重返月球後可以做的實驗充滿期待。譬如,古老的月球坑採樣實驗就可揭示出地月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當時太陽系仍然處於早期狀態,小行星還在撞擊月球。科學家還希望能夠分析月球的水迴圈和地震學,再安裝一個免受地球干擾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專攻早期宇宙輻射。
2019-01-21 09:45:43
圖博館
但南極再艱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卻幾乎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防護,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須能抵抗帶電粒子輻射以及小型隕石。最開始的簡易居住所可能要從地球帶過去,再用厚達幾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層層覆蓋。
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懸崖、峽谷、山洞和熔岩洞,都可以保護基地。根據日本“輝夜號”飛船以及美國“聖杯號”探測器提供的資訊,月球正面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條“候選”隧道,長達數千米。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地球上試驗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築:德國航空航太中心(DLR)實驗室裡,科學家利用表岩屑培養人工石,目前,磚塊已經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強度了。
  作物可以自己種
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裡,最後一項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迴圈利用有機廢物,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科學家羅伯特•穆勒認為,如果人類在月面上只是短期逗留,又無法就地培育食物的話,基地專案可以說就沒什麼指望了。
但中國的志願者早已經在“月宮1號”類比基地的封閉生態系統裡破紀錄地居住了370天,他們在裡面種植作物,並通過養黃粉蟲來獲取蛋白質。而今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棉花種子成為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宇航員來說,他們已經吃過在太空種植的生菜等綠葉蔬菜了。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內,有一個項目就叫做“蔬菜”(Veggie),目的是選擇出能在密閉空間裡茁壯成長,且富含維生素C1、維生素K和鉀(這些營養素在存儲中最容易流失)的蔬菜,最終甘藍拔得頭籌。
其實早在2017年底,美國探月計畫就被認為出現了轉向。但和再來一次阿波羅計畫相比,航太機構可能傾向于逐漸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基地。
綜上來看,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實驗,可以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測試場地;另一方面,私人企業也可以通過採掘氧氣和氫氣作為燃料來獲利。那麼以後,我們抬頭看地球的衛星,可能如同在看一個加油站——它可能是人類實現長途空間旅行的基石。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1_21_487580.shtml?s=sygdkx
2019-01-21 09:48:40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今年"海上首秀":將在黃海發射長征11 2019-01-31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2019-01-29發佈《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 2018年,中國創造了39次航太發射任務的歷史新紀錄,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頂全球航太發射排行榜。2019年航太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畫全年實施30餘次航太發射,共發射50餘顆航天器。重點包括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北斗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任務,還有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首飛、長征火箭歷史300次發射、鴻雁星座工程等。
  藍皮書披露了中國新一代航太運輸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佈局方案。藍皮書還透露,中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六號改、長征七號改與長征八號同樣研製順利。此外,中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論證試驗,這將支撐中國航太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太運輸向航太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的跨越。
  2017年7月,昵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各界都對它何時複飛充滿期盼。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了該火箭的最新進展。“去年一年,我們對‘胖五’進行了技術歸零工作,當前總體進展比較好。目前該火箭計畫在今年7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正常,今年年底它還有一次發射,將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楊保華透露,為中國空間站配套研製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按計劃,今年它將進入文昌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今年還將開創的另一個“中國第一次”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該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長征十一號的首次海上發射將選擇在中國黃海海域進行,這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據介紹,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降低對發射場資源的依賴,滿足運載火箭商業發展的需要。金鑫透露,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還為下一步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奠定基礎。
2019-01-31 08:30:19
阿楨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2019-03-27 09:12:09
阿楨
我國民營航太第二次發射再失敗:壹零空間火箭未入軌

  繼藍箭航太的“朱雀一號”發射失敗後,我國民營航太領域今天(27日)迎來第二度嘗試。
  據《科技日報》消息,2019-03-28下午17點39分,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本次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零壹空間創始人曾表示,“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不想照抄SpaceX,更願意學華為。我們中國人幹起來以後比美國人幹的還好!”
  OS-M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M系列火箭高度可達200km-1000km,能將所攜帶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新浪科技採訪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失利比較正常,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美國的SpaceX也是失敗好幾次才成功的,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28/doc-ihsxncvh6136932.shtml

美5年內要登月 NASA隨政治起舞? 2019-03-27 台灣醒報

美國副總統彭斯高喊重回月球,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趕進度在5年內送太空人再登月!副總統彭斯日前表示,為了因應與現階段的緊張局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太空競賽上取勝,因此5年內盡快送上太空人登月是刻不容緩的。
對此,專家看法不一,支持投入太空競賽的學者包含美國航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伯恩斯表示,現在的航太技術發展與60年代不同,當時如果高喊盡快登月,那只是一種口號,但現在美國的確有相關的技術,若能順便達到「透過太空技術」威嚇競爭對手,為何不嘗試?
但一般認為,NASA配合彭斯所言的機率不算高,因為反對者之一就是NASA局長布萊恩斯丁,他認為,美國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登月,但用處就僅僅是證明比其他國家都快,「若為了短期任務、或是與政治有關的任務,花費高額資金並影響到長期規劃,那無異於殺雞取卵。」,NASA正努力推行SLS火箭計畫,並要求國會暫時取消後續投資計畫,因為在首枚火箭完成前,投資其他技術是緣木求魚。
2019-03-28 10:13:01
阿楨
俄與中國分享超重型運載火箭參數 提議合建月球基地 2019-06-08 觀察者網

  在2019.6.6-8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俄羅斯國家航太集團(Roscosmos)總裁津稱準備與中國分享有關研製超重型運載火箭“葉尼塞”的資訊,並提議兩國聯手打造月球基地。
  計畫於2028年發射的“葉尼塞”將由6個配備RD-171發動機的助推器以及搭載RD-180發動機的芯級組成,長約百米,近地底軌運載能力為70噸以上,未來將用於月球和火星的遠端太空飛行任務。 RD-180性能優秀,美國已採購多年,但美國打算於2022年棄用。
  回應
和俄合作固然很好,可以取長補短。但是一定不能放鬆國產的長九等重型運載火箭。
  相關新聞
CR929俄方企業總經理:已獲得200架採購的“軟合同”
  回應
之前說俄方將單方面終止合作,看來是謠言,應該嚴懲造謠者

特朗普:NASA不應該談登月 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2019-06-08 環球網

  天文學界被特朗普的新推特所震驚,因為他說“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5月14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佈要給NASA額外撥款16億美元加速登月計畫,“讓NASA再次偉大起來”。
  然而這還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就變臉了,稱NASA不應該談登月,而應該將目標瞄準更宏大的火星,並且強調月球屬於火星。
  回應
川普的意思是登月計畫是火星計畫的一部分,英語差也別亂秀,沒文化很可怕
你意思美國人英文不如你?美國人是沒文化 你文化真高 笑死我了
川普上任828天 華郵:説謊逾萬次 日均8次以上
2019-06-09 08:28:49
阿楨
SpaceX又發射“獵鷹重型”火箭 主助推器回收時爆炸

2019-06-25,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第三次發射了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的中央核心助推器在回收時,突然爆炸掉入大西洋。
  在“獵鷹重型”的第二次發射中,SpaceX首次成功將中央核心助推器著陸,但助推器最終墜入大海。
  這一次,中央核心助推器在著陸之前已發生爆炸。相機捕捉到它出現異常下降,然後在發射約12分鐘後墜入大海。見此情景,SpaceX總部工作人員先是震驚不已,隨後還是爆發出掌聲。
  回應
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每次發射都出么蛾子,可新聞報導的口吻總像是,當喜事來辦。

特朗普終於自食惡果,禁令導致自家火箭點火後爆炸,卻嘴硬說成功 2019-06-20新浪網

最近美國歐咪伽火箭在點火後原地爆炸,看來特朗普禁止在使用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和衛星發射服務終於自食惡果害了自己。在最近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都不具備發射載人飛船的可能,甚至在SpaceX重型獵鷹服役之前,美國連具體的備份計畫都不具備。
2019-06-26 09:48:59
阿楨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2019-07-22 07:43:48
阿楨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2019-12-28 08:51:09
阿楨
埃塞俄比亞人:中國幫我們實現“太空夢”

中國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2019-12-20發射成功,約65公斤,設計壽命兩年,在距地面600多公里,每天會經過埃塞上空三四次,主要裝載多光譜寬幅相機,能夠獲取農林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多光譜遙感資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總理阿比表示,“在中國幫助下,我們在發展空間科學技術方面開啟了歷史性時刻”。
  這是繼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之後,中國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射衛星。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提到,中方願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氣象和遙感應用設施和教育培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持非洲兄弟早日實現“非洲夢”,實現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近10年來,僅遙感衛星領域,航太東方紅衛星公司就參與研製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星二號、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埃及二號衛星等多個整星出口項目。

NASA推出超大型火箭SLS

2020-01-08,航太總署NASA終於推出首枚SLS深空探測火箭,這是自1960年代前往月球的農神五號(Saturn V)以後,另一個更大的太空火箭。
SLS是NASA與波音共同研發,與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巨型獵鷹火箭相比,SLS的研發進度是緩慢許多,2011就開始研究SLS,SLS首測要到2021年,具體時間表也還不確定。花費超過150億美元,SLS是一次使用火箭不能回收再用,這會影響它的發射成本。
SLS大量應用了1970年代的太空梭相關科技,如同太空梭的中央燃料槽,尺寸也相同,火箭全長64.6公尺,直徑8.4公尺,差別在於,當年的燃料槽底部是沒有引擎的,而SLS底部安裝了四具RS-25主引擎,RS-25也就是當年太空梭所安裝的,只是推力進行改良過。火前空重約85公噸,要是加滿燃料,則達到1,000噸以上,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
2020-01-12 08:38:17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1:47:29
阿楨
中國新飛船拋棄俄式落後設計完全原創 空間大載人多 2020-01-22 新浪軍事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成功研發新一代飛船,更寬敞舒適。長征2F運載火箭的神舟飛船長度9米,直徑2.9米,重量8噸,可載3人。海南文昌基地長征5B的新飛船8.8米,直徑4.8米,重量21.6噸,可載6人!
  神舟飛船,飛一次就報廢,原因是,設計師為了減重,將飛船殼體結構和防熱結構完全一體化設計,上天執行任務之後飛船重返大氣層,高溫燒烤,外加墜落的衝擊,直接使得返回艙主結構徹底報廢!
  而新一代飛船將飛船防熱層和內層結構完全分開,防熱層每次飛行返回後全部更換,而內層結構則經過檢修後繼續使用,這種設計極大降低了費用,新飛船採用了最新防熱材料,飛船密度是神舟飛船的三分之一,防熱能力是神舟飛船的3-4倍。
  新飛船也採用了全新的著陸方式
  設計師採用了多個減速傘,外加減震氣囊的設計,取代了傳統的減阻火箭以及減速傘的設計,在新一代飛船設計上,中國完全領先俄羅斯,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馬斯克“炸火箭”,什麼水準的操作? 2020-01-22 觀察者網

1月19日,SpaceX公司完成了為NASA提供近地軌道載人服務的最後一項測試——飛行中發射中止測試,用一枚真實的獵鷹9火箭將“載人龍”飛船發射升空,並在途中模擬發射失敗的宇航員救生場景。
SpaceX和以前的測試有什麼不同?
在阿波羅計畫的第三次飛行逃逸測試中,成功將阿波羅飛船的模擬返回艙在火箭爆炸時“拽”了出來。
最近的一次上升段逃逸測試,是2019年7月2日進行的“獵戶座”飛船逃逸試驗Ascent Abort-2。
  回應
馬斯克這次試驗只證實了在火箭熄火這種情況下的救生能力,至於出現挑戰者太空梭在升空過程中瞬間爆炸的極端情況下,目前只有逃逸塔才能發揮作用,飛船自身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瞬間推力遠小於逃逸塔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真的發生爆炸,恐怕來不及把飛船乘員艙推到爆炸威力範圍外,爆炸的火箭有可能把逃逸中的飛船乘員艙一併炸毀了。
2020-01-23 08:10:38
阿楨
美媒:太空任務命名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美國SPACEREF太空新聞網2020-01-18文章,原題:太空任務名字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的航空航太業見證了許多里程碑事件。除了慶祝科學成就,公眾對中國航太任務的獨特名字越來越感興趣,其中很多源自中國的神話傳說。
比如 “神舟”飛船字面意思是“天堂之舟”,也是“神州”的諧音。中國的探月工程及月球探測器的名字來自月亮女神嫦娥和她的寵物玉兔。再比如,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中繼衛星被稱為“鵲橋”。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鵲橋讓一對被銀河分隔的夫婦能夠相會。同樣,“鵲橋”中繼衛星為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通信提供了“太空之橋”。中國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名字源自經典小說《西遊記》,人們希望探測衛星在廣闊太空中找到暗物質,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中國人對探索宇宙的渴望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除了在詩詞中表露出好奇心,一些人甚至嘗試探索宇宙。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發明家魯班製造了會飛的木鳶,明朝一位傳奇官員試圖用土制火箭將自己射向太空。
古代中國人不遺餘力地探索行星定律以制定農曆,也被太空的神秘所迷惑,因此創造出許多神話傳說來解釋他們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夸父追日”。這些傳統故事已成為中國科學家命名重大航太任務的靈感來源。
美國的太空飛船和漫遊車名字類似“挑戰者號”“機遇號”“勇氣號”,反映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這與中國人的命名方式不同,後者反映了對太空的一種浪漫主義和敬畏感,以及他們傳承傳統文化和祖先科學精神的努力。隨著中國航空航太工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體現中國浪漫主義情懷的故事將呈現給世界。
2020-01-28 09:08:17
阿楨
長征5B剛發射成功 美國就搞了個十分惡劣的太空計畫 2020-05-07 新浪軍事

  長征-5B剛剛成功完成首飛,美國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畫”。
  美國不但在加快自己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同時還想在把人送到太空之前先下手為強。
  華盛頓正在醞釀的這項協議,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密提斯(Artemis)月球新開發計畫命名,稱為阿密提斯協議,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合作對象不包括中俄,在簽署國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干擾。說白了,這份協定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但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是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締約國,天體和月球“不能以主權聲索、使用、佔領等任何其它方式被國家所佔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07/doc-iircuyvi1759139.shtml
  相關新聞
NASA計畫2023年發射月球空間站 2020-05-07 新浪科技
2020-05-08 10:05:18
阿楨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2020-05-08成功著陸,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異常 但中國載人航太趕超美有一個法寶 2020-05-08 觀察者網

  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與蘇俄的聯盟號相似。聯盟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載人飛船,但上世界六十年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局限,設計新一代飛船就成了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縮比模型”成功返回,採用兩艙構型,由軌道艙和服務艙構成。
  與神舟類似的近地軌道的載人飛船,返回時不會超過第一宇宙速度。而新一代需要具備以更大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度意味著更強烈的燒蝕。新一代將採用PICA等低燒蝕度輕質新型放熱材料,在大幅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強飛船的放熱能力。神舟在返回大氣層時,會遭遇一段時間的“黑障”通信中斷。飛船周圍的空氣因高溫而電離,電離後的氣體對無線電信號產生了遮罩作用。新一代將具備突破黑障的能力,始終與地面保持聯繫。
  本次新飛船總重為20噸,減少服務艙燃料後,還可14噸。20噸用於執行載人登月,而14噸用於在更遠的載人登陸火星、小行星,因為飛船在近地軌道與推進器、著陸器、居住艙等其他艙段構成組合體,飛船本身反倒不用攜帶太多燃料。
  新飛船可重用次數達10次以上,可將單次飛行成本降至最低。
  這次發射的新一代飛船是一艘試驗船,經過後續改進並證明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後,才能執行真正的載人任務。神舟剛剛投入時,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遺憾的是,本次另一個載荷“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中出現異常。這種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實現減速。未來,它有希望替代減速傘等拖曳式的減速系統,這項技術目前美俄日等國都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成功,尚在測試階段難免,但實測資料將為進一步研發提供參考。
2020-05-09 08:43:25
阿楨
嫦娥5號到月球上只是挖把土?其實是為建基地做準備 2020-12-01

  在2020-11-25文昌國際航太航空論壇上,中國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指出,中國正在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
  會不會像是諸多科幻小說中所表現的那樣,有一大片閃閃發光的科幻建築組成,有著金屬質感的牆壁和透明的穹頂?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看法,不會長成這個樣子,相反它會有一個非常傳統的構造,像極了陝北高原上的窯洞群。
  月球表面的陽光,比國際空間站所在的400公里地球軌道更加嚴酷,因為在地球在400公里以上還有至少1000公里的電離層,可以起到遮蔽陽光和阻擋宇宙射線的作用。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核心艙已經出現了老化的跡象、在月球會縮短到10年5年,甚至更短。
  挖窯洞,就用月球本身的土壤和岩石製成建築的屋頂和牆壁,充分遮罩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只要技術成熟,就可以在月球地下很大範圍內建立一個地下城,容納比較多的人口,甚至可以建設月球農場,供人類長期生存。
  要想挖月球窯洞,就要對月球上的土質和岩石有足夠的認識,才能相應研製工程機械和掘進方式。這就是嫦娥五號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了。另外,可以從地球上帶去一些粘合劑,與月球土壤混合之後變成混凝土,再用3D印表機改成房子。這與挖窯洞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同樣需要對月壤的性質有充分認識。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月壤來做實驗,看看哪一種粘合劑更合適。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2020-12-02 科技日報

據美國CNBC網站2020-11-15報導,NASA計畫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
低濃縮的核燃料將為小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此前阿波羅12號使用的阿波羅月面實驗套裝中的儀器就是由一部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供電的。
2020-12-02 10:14:06
阿楨
目前的載人航太主要能源有3類:太陽能、化學能(燃料電池等)以及核能。
核反應爐電源的功率大、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電源具有較高的功率品質比,可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不易獲得的環境下工作。例如,火星上週期性的沙塵暴可能會持續數月、而月球上永久陰影的隕石坑內沒有陽光,。此外,月球南極有永久光照區,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如在低緯度將面臨長達14天的月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核反應爐來提供能源。
  相關新聞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氦三爭奪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12-02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俄放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或與中國合作

  2020-11-27,俄羅斯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
  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和西方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要退出的消息。
  那麼,俄羅斯到底撤還是不撤?
  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在俄“和平”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搞航太不僅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錢。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經費,幾乎都是美歐日支付的,俄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經費完全不足以支撐。
  既然如此,俄羅斯可以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然後租給西方國家使用嗎?
  從10月美甩開俄與七國簽署月球探索合作協定來看,西方似乎沒有興趣繼續和俄合作:俄技術已經老化陳舊,NASA為了維持國際空間站20年來不斷向俄付款,不如痛下決心自力更生。
  中國對空間站運行的經驗還非常不足,不過中國自主空間站早已定型,為了俄而大規模修改設計方案,可能性是很小的。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中國向俄羅斯開放空間站,允許俄羅斯飛船的對接和宇航員的駐站。
2020-12-02 10:17:23
阿楨
美媒:拜登新導彈專案耗資千億 升級民兵3只需花1/10 2021-04-21 新浪科技

  美媒《福布斯》2021-04-09報導,拜登政府公佈了五角大樓2022年預算7150億美元,比2021年7040億增加,這讓一些人對軍費沒有大幅削減感到失望。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是去年提出軍費削減10%的發起人之一,她表示,美國軍費的支出超過了排在我們後面的10個國家的總和。
  為了讓去年支持其贏得總統大選的議員們滿意,拜登可能很快就會採取一些措施,或許會暫停目前最昂貴和最有爭議的核武器計畫——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
  陸基戰略威懾系統將完全取代目前所有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花1000億,可以服役到2075年。GBSD已經計畫了十多年;然而目前該專案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五角大樓聲稱,購買全新的GBSD比簡單延長目前的民兵3壽命要便宜。然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稱,採購任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本可能是對民兵3進行現代化的兩至三倍。
  2012年,美國空軍曾表示,將整個“民兵3”部隊進行現代化升級改裝只需要70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對美國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來自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和極端懸殊的貧富差距等非軍事領域,喬•拜登應該認真考慮,全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保障美國人安全的最佳工具,甚至是有用的工具。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壽命延長至2024年
不和美國玩 俄羅斯將於2025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中俄聯手挑戰美太空霸權 將共建太空站月球科研站
2021-04-22 07:18:42
阿楨
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發射推遲

2022-08-29,美國登月火箭指揮中心稱,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一個引擎排氣出現問題,在發射前無法進行修復。團隊將在未來數日決定發射時間,下一個發射視窗期最早為9月2日。
  回應
為什麼美國SLS火箭發射突然中止?推遲多年,採用十幾年前古董技術無創新,研發測試階段問題不斷,能夠順利升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Cw6pxBzp0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2022年第34次火箭發射失敗
2022-06-13,美國火箭發射再次遭受挫折,Astra公司發射的LV0010火箭(Rocket 3.3版)發射失敗,將NASA(美國宇航局)的兩顆衛星弄丟。這是美國今年的第34次火箭發射,也是第二次火箭發射失敗。
本次Astra發射的是NASA低成本衛星TROPICS任務,合同總價格是795萬美元。看來低價雖然誘人,不過,一分錢一分貨。NASA想用低成本火箭發射高風險、高收益的航太設備,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恐怕比較殘酷。
2022-08-30 06:55:47
阿楨
天宮2022-11-01與夢天實驗艙交會對接,完成中國空間站組建

23噸的夢天實驗艙則主要用於研究基礎物理學和微重力,微重力即物體和人在極其微小的引力作用下看起來失重的狀態。艙內配置13個標準載荷機櫃,裡可以進行流體物理學、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和航空航太技術的實驗。

500噸全球第一!中國自主研發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將首次公開

第14屆中國航展將於2022年11月8日至13日在珠海舉行,航太科技集團的500噸全世界最大推力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將首展,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2021年10月試車成功,採用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技術。基於此一研發成果,已經開展直徑3.5米級分段發動機的研究,發動機分5段,最大推力將達到1000噸級以上,可應用於大型、重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器,滿足中國太空裝備、載人登月、深空探索等的需求。
  相關新聞
中國2021年航太發射55次 超越美俄居世界第一
  回應
獵鷹重型火箭,推力是2000噸,500噸跟它比什麽?
獵鷹9的2280噸推力是基於三個獵鷹9號助推器捆綁起來,使用上面的27台梅林1D發動機的前提下實現的,這台500噸是單發推力。
至今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3408噸推力用了11台發動機
2022-11-02 08:44: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