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20 10:14:16| 人氣8,371|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獵殺紅色十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獵殺紅色十月》為何會誇大前蘇聯颱風級核子戰略潛艦和美國海狼級核子攻擊潛艦之性能呢?如今二艦皆退潮!(另參本館:海狼級潛艇  颱風級核潛艇  )

軍工(好萊塢電影工業)複合體唄!

颱風級核子動力彈道潛艦

海狼級核子攻擊潛艦

1990《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導演: 約翰‧麥提南
編劇:湯姆克蘭西
演員:史恩康納萊/亞歷鮑德溫/史考特葛倫/山姆尼爾/詹姆斯厄爾瓊斯
劇情簡介
「紅色十月」是一艘核子潛艇的名字,史恩康納萊飾演該艇的蘇聯將官雷米斯船長,影片述敘他八在前往冰封的極地海域出機密任務時,率眾叛變,欲往西方世界投誠的經過。由湯姆克蘭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終極警探》的導演約翰麥特南執導。
幕後消息:
湯姆克蘭西的小說盤據美國暢銷小說排行榜多年,但是從來沒有人敢動過將他的小說搬上銀幕的念頭,因為其中牽涉到困難重重的科技場面,也就是這個原因使得《獵殺紅色十月》的拍片預算一直追加到4000萬美元,製片馬克紐菲德說:「早先如果我知道有這麼多困難,我可能就不會同意開拍了。」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製片公司在派拉蒙片廠搭出了五個巨大場景,利用兩座昇降臺,三艘潛水艇模型,表現潛水艇在深海中的各種角度,下墬、搖晃,和在受攻擊下模擬實景。史恩康納萊拍攝該片時,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關在狹小空間中的酷熱,為了營造出潛艇特有的光影,必須不斷的排煙進來,「為了保持煙的停留狀態,所有的通口都封住了,相對地,熱氣無法散去,實在讓人熱得受不了。」專間製造電影魔術,由喬治盧卡斯所設立的特效製作「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負責深海中的景觀。
在湯姆克蘭西的小說尚未於84年版前,馬克紐菲德便己買下電影版權,書一推出,短時間內七百萬本便銷售一空,但花了馬柯一年半的時間才找到肯投資拍片的片廠,這期間他幾乎放棄想轉而改拍電視迷你影集。為了讓劇本能令派拉蒙公司滿為止,《獵殺紅色十月》先後啟用了三位編劇,初期劇本為了忠於原著,一直從「正確性」上著手,畢竟這並不是一部《星際大戰》那般的科幻電影。另外派拉蒙同意拍攝的重大前提,便是必須先徵得海軍同意提供專家意見和必要的支援,虧得86年湯姆克魯斯的《悍衛戰士》為海軍建立了絕佳的公關印象,嚐到甜頭的軍方便欣然同意。
馬柯和第一位編劇唐納史都華首先在87年獲准登上潛艇出維吉尼亞海,稍後導演和一批演員亦在安排下登上海軍基地一艘快速潛艇,在聖地牙哥外海上渡過了24小時,在片中飾演美國潛艇「達拉斯號」艦長的史考特葛倫坦承:「這次的實際航行對我的演出有莫大的幫助。」海軍同時支援了一些士兵充當「達拉斯」的船員,至於「紅色十月」艦上的官兵則半是由俄國移民擔任,其中約半數聽不懂英文,當然都是為了符合影片中採用蘇聯為背景的真實性,這也是另外一位編劇賴瑞佛喀森加入的原因,他加強了原著中較弱的一環,關於雷米烏斯投誠的動機的部份。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Hatm0796001

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著,陳潮州譯《獵殺紅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星光,1991)
 
  一艘滿載洲際飛彈的蘇聯最新式核子動力飛彈潛艦紅色十月號,正由一批艦上最優秀的官員帶著直奔而來。本書乃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成名力作,譯著榮獲1991年中國文藝協會翻譯獎。
  「獵殺紅色十月號」是現今美國最暢銷的科技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到目前為止公認的他最好的作品。因為寫的太好,太逼真,湯姆˙克蘭西還因此被中央情報局CIA請去復訊,追問他是不是有國防部官員洩密給他。
  「獵殺紅色十月號」也是克蘭西作品中第一部被搬上銀幕的動作鉅作,由史恩康納來和亞歷鮑德溫兩大頭牌主演。這種陣容已成絕響,因為他是最好的,所以你一定要看。------影評人 王麗莎推薦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3670

《獵殺紅十月號》簡介 

  1984年11月,蘇聯正處于戈爾巴喬夫上臺前夕,也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明爭暗鬥的冷戰高潮時期。
  蘇聯研制了一艘新型核潛艇“紅十月號”,並派老練的馬爾科拉米斯(Marko Ramius)負責該艇的首次試航演習。此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獲取了有關“紅十月”號的情報。
  途中,艇長雷米斯殺死了發現他隱私的專橫政委並命令潛艇改變航向。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推進系統去通過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遊覽美國的海岸線。美軍潛艇“達拉斯號”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爲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瑞恩(ryan)博士大膽地認爲雷米斯率艦改變航向是有意變節而投奔美國。于是,中情局給黎三天時間,要他在此間爭取與雷米斯聯系上,否則就將殲滅“紅十月”號。
  “紅十月”核潛艇上,拉米斯召開軍佐會議,表明打算變節。這時,蘇方也認爲“紅十月”已投降美國而派出了大批艦艇開始搜尋著“紅十月”,而美軍的艦艇也時時探測發現了該艇。寧爲玉碎的蘇方向“紅十月”發射了魚雷彈,而此刻,“紅十月”內又出現了潛伏奸細的破壞。
  瑞安冒著危險來到美方潛艇“達拉斯”號裏,在獲知拉米斯此行的目的是向美國發射飛彈的所謂情報後,堅持認爲這是蘇方想借用美軍之手來消滅“紅十月”的陰謀。在用信號燈進行了短暫的聯系後,“紅十月”號突然南逃。不久,因換氣系統出了故障而浮出水面的“紅十月”被美軍驅逐艦追上。美軍發射並自我引爆了魚雷並假稱擊沈了“紅十月”試圖來欺騙蘇方。其後,美方潛艇派小艇載著黎等人進入“紅十月”號與雷米斯談判,雷米斯要求美國的庇護。
  蘇方的A級攻擊潛艇Kanavalov號再次向“紅十月”發射魚雷,拉米斯命令潛艇迎著魚雷駛去而使魚雷因距離過近而難以引爆。這時,蘇聯軍情局特工又在進行破壞,在又一枚魚雷來臨之前,瑞恩終于發現並擊斃了潛伏的間諜。老道的拉米斯引誘蘇方魚雷繞道擊沈了自己的潛艇。最終,“紅色十月”號駛入了美國的港灣……
評析
  二戰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雖無直接的軍事行動,但以它們爲首的東、西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所謂“冷戰”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影片《獵殺紅色十月》從片名即可獲知該片的些許內容。“紅色十月”是以蘇聯十月革命命名的一艘新式核潛艇,只因該艇艇長雷米斯出乎意料地改變了它首次試航的航線,導致了意向不同的蘇、美兩國分別對其進行追蹤或獵殺。
  衆所周知,盡管美、蘇兩國沒有進行過直接的軍事冷戰,但是,這兩個超級大國無時無刻都不在相互競爭、排擠。其中,制造高科技軍事設備尤其是核武器的開發研制更是它們希圖遏制、擊垮對方的主要手段。影片中的“紅十月”正是這種“冷戰”的工具和産物。它之所以是影片情節得以展開的敘述樞紐,它的行蹤之所以始終緊繃著兩大超級大國的心髒,正是因爲在勢力均衡的情況下,誰先占有了令對方難以應付的高科技武器,誰就有了相對的主動權和安全感。“冷戰”是美、蘇競爭的産物,它使整個世界在寧靜的外表中時時躁動著恐懼與不安,它同樣地更令兩個始作俑者倍感緊張與恐慌。從這一意義上講,“冷戰”本身就是一出悲劇,一出人類親手制造針對同類也針對了自己的強烈內心恐懼的悲劇。“紅十月”足以引起外表強大的兩個超級大國的恐慌與驚懼。實際上,越是恐慌與驚懼,它們就越會生産制造出比“紅色十月”更令人恐慌與驚懼的鬥爭工具來,這種令人發栗的悲劇無疑是有強烈的批判與諷刺內含的。
  此外,《獵殺紅色十月》在反映美、蘇兩國的軍事競爭外,也時時涉及反映了兩大超級大國間的政治、經濟等的競爭,還有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別與矛盾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34893.html?tp=0_11

獵殺紅色十月號

《獵殺紅色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是美國暢銷軍事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於1984年出版的處女作,故事以蘇聯核子飛彈潛艇艦長馬克?雷明斯上校及美國中情局分析師傑克?雷恩兩人為主軸發展。本作並於1990年改編為電影上映,為傑克?雷恩系列小說中首部電影化的作品。
原版
原版于1984年由美國海軍學會出版社(US Navy Institute Press, USNI)出版發行,這也是該出版社發行的第一部商業出版物,同時也是最成功的一部。
臺灣版
臺灣前後一共出版過三次,分別是兩家出版社,兩位譯者進行翻譯。獵殺紅色十月號是臺灣第一次引進湯姆?克蘭西的作品經過翻譯之後出版。
第一個版本是星光出版社出版,書名譯為《紅色十月搜尋記》。這個版本的譯者本身對軍事相關方面的資訊不熟悉,翻譯上的問題非常的多,是三個版本裡面品質最差的。
第二個版本也是星光出版社出版,翻譯者為前中華民國海軍潛艇部隊的軍官,筆名陳潮州1991所翻譯(本文747頁、附錄103頁)。這個版本的翻譯品質遠高過前一版,也是後來大多數人所知道的翻譯本。以下是這個版本的出版資料。
第三個版本嚴格來講並非重新翻譯過的版本,只是出版公司是尖端科技雜誌社將前述陳潮州的版本稍加改變之後出版。這個版本與第一個版本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
電影
本作於1990改編為電影,中文版省略了「號」而譯為《獵殺紅色十月》,港譯《追擊赤色十月》。片中由史恩?康納萊飾演馬克?雷明斯上校,亞歷?鮑德溫飾演傑克?雷恩。為了適合電影的長度及觀賞效果,電影中對劇情的發展做了一點變動,並且省略了部份的內容。
小說與現實
「獵殺紅色十月」中的投誠潛艦:「紅色十月號」,是以現實中前蘇聯(今日的俄羅斯)的颱風級核子動力彈道潛艦為基礎藍本所進行的強化設定,現實中此級潛艦共打造了六艘,小說中則虛構出火力、動力皆強化提升的第七艘:「紅色十月號」,第七艘的強化特點主要有二:
船身加長,使洲際飛彈的裝載數量再增加6枚,達總數26枚,此也暗示第七艘的裝彈實力超越美國最強的彈道潛艦:俄亥俄級,俄亥俄級可裝載24枚核子洲際飛彈,現實中的颱風級則為20枚,數量上落後4枚。但實際上由於俄亥俄級裝載的三叉戟II導彈每發攜帶8個彈頭,颱風級裝載的P-39導彈每發卻能帶10發彈頭。這樣24*8=192個,而颱風級確實20*10=200個。而在核爆當量都大約是0.1兆噸TNT(100,000噸,1兆=1,000,000噸),這樣就颱風級的在單艦破壞力上出於上風。而P-39與以前蘇聯導彈的最大進步就是與「三叉戟」都使用的是三級推進,固體燃料。這樣在發射準備和射程上沒有任何差距,而由於颱風級連射時可以齊射兩枚導彈,發射全部導彈耗費時間上颱風級無疑佔有優勢。
船身加寬,好在兩側容納水渠技術的靜音推進方式,此也是全篇小說的癥結所在,靜音推進可以躲避過聲納系統的偵測(其推進聲被視為海底背景噪音而被聲納系統的過濾程式給忽略),如同海中的隱形潛艦,同時也是在海中移動的核彈發射基地,能讓西方世界在毫無預警防範下由俄方率先發動大量的核彈攻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D%B5%E6%AE%BA%E7%B4%85%E8%89%B2%E5%8D%81%E6%9C%88%E8%99%9F

俄羅斯告別“紅色十月”
 
  近日,前蘇聯製造的颱風級核潛艇“紅色十月”進入拆卸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的解體費用是由美國政府出資贊助的。
  “紅色十月”是前蘇聯輝煌時代的標誌,以“紅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動不勝枚舉。“紅色十月”巧克力如今仍是俄羅斯最暢銷的本土品牌之一,其廠址依然位於克裏姆林宮附近。
  對於西方人來說,“紅色十月”也並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美國作家湯姆?克萊西的小說《獵殺“紅色十月”》講的就是一艘西方談之色變的核潛艇為避免爆發核大戰而變節投奔美國的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
《獵殺“紅色十月”》是西方人非常熟悉的電影,如今已無用武之地
  國際線上消息:“紅色十月”號潛艇長82米,寬23米,高超過10層樓房,水下排水量達2.35萬噸,號稱“水下巡洋艦”。它由列寧格勒“魯賓”海軍技術設計局研製建造,在退役前歸俄北方艦隊指揮,屬於世界上最大的潛艇類型——颱風級核潛艇。颱風級核潛艇較美國的俄亥俄級大了一半左右。
  “紅色十月”服役時裝備有專為其設計的20枚潛射洲際導彈,這種導彈發射重量達60噸,每枚能夠攜帶具有自動導航能力的6到9顆核彈頭。該潛艇艇內非常寬敞,不僅有桑拿間、遊泳池、運動室,甚至還有一個吸煙室。
  由於“紅色十月”超大的身軀和出神入沒的戰鬥本領,因此它出現之初,不僅引起西方軍事觀察家的高度關注,還激發了西方作家的藝術想像。於是,在同名電影中,由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蘇軍“紅色十月”核潛艇艇長為了避免美蘇之間的核大戰,決定將潛艇的軍事技術秘密獻給美國人。在首次試航中,艇長殺死了監視他的政委,並號召士兵們與他一起帶潛艇投奔美國。在蘇軍的追擊和美國的猜疑中,“紅色十月”終於駛入了美國的港灣……
  但在現實中,“紅色十月”一直在俄軍的戰鬥序列中為防範北約的突襲而默默值勤。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美關係的緩和,以及俄海軍建設思路的改變,它已無用武之地,與其他的“颱風級”潛艇都面臨著被拆毀或被改裝的命運。
俄軍官兵都不喜歡它
  儘管有種種軍事優勢,但颱風級潛艇在俄軍內卻不招人喜歡,俄海軍內部甚至有人稱呼颱風級潛艇為“運水工人”。
  颱風級核潛艇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到強化打擊威力和續航能力,但對可維修性和低成本操作方面卻很少注意,導致它造起來難,用起來更難。其排水量和載重量的對比值不如新一代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而在維護費用上又比類似的大型核潛艇更昂貴,要使“颱風”級核潛艇完成3個月的基本作戰值勤,就必須每年耗費多達2800萬美元的維修保養費用。
  此外,其他潛艇的海員也對颱風級潛艇上的海員非常嫉妒,類似的大型核潛艇的艦長是海軍上校的軍銜,而颱風級潛艇的艦長卻是海軍上將的軍銜。但也許是出於對美國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中場景的擔心,“紅色十月”的歷任艇長都沒有得到晉陞,艇上的官兵們對它也沒有留下好印象,稱其為“悶罐子”。
一個時代的終結?
  上世紀90年代,俄美達成了裁軍和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2002年,俄美政府商定,“紅色十月”被列入核武器銷毀名單,拆解費用由美國承擔。俄海軍對此決定的官方解釋是,這是出於俄海軍發展計劃的需要。
  而對於“紅色十月”的其他“家族成員”的命運,俄前北海艦隊的司令員蘇奇科夫介紹說,目前還有三艘颱風級的核潛艇在服役,但只有一艘潛艇保留了一半的彈藥基數,其他的導彈發射器裏都是空的,因為現在這種導彈已經停產了。
  而“紅色十月”的設計製造者們則認為,颱風級核潛艇是最機動靈活而又有很高戰鬥素質的潛艇。但現在俄海軍希望訂購的是排水量更小的艦艇。他們認為,俄羅斯海軍正在告別大型艦艇的時代。
  儘管“紅色十月”核潛艇在西方影迷和軍事觀察家中聲名赫赫,但在俄羅斯,知道這部影片的人並不多,知道確有這樣一艘潛艇的人更少。記者與一位俄羅斯朋友聊天時,他語帶雙關地說,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5/01/25/381@433335.htm

魔女潛艦 (2004)

導演: 樋口真嗣 
演員:役所廣司/妻夫木聰/柳葉敏郎/上川隆也/堤真一
劇情:
1945年二次大戰末期,役所廣司飾演「魔女潛艦LORELEI」艦長,率領妻夫木聰等70名士官兵,執行最後的任務「保衛東京」,片中還有潛艦與數十艘驅逐艦激戰的壯觀場面…… 
今年是終戰六十年,相信大家應該略有耳聞。日本發表不少戰爭片,例如戰國自衛隊1549、亡国のイージス、LORELEI……,許多批評家,尤其是中共與韓國等,曾蒙其戰爭所害的日本鄰邦,指稱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藉著電影還魂;西方媒體也注意到了,日本流行一股新興的(再興)年輕思潮,期望日本走出經濟第一,政治不足的『窘境』,期望日本堅實的軍備實力能夠從『自衛隊LORELEI改制為『自衛軍』,集合軍事政治經濟三者,日本走向『正常化國家』,藉由敦睦鄰邦,爭取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促進和平發展云云。
  對於這部電影,談到這裡有點離題。我們來談談電影本身。這是一部有點公式味道的電影,但這並不威脅到電影本身的娛樂價值,只是,日本電影套的是日本公式,跟好萊鎢習慣的手法還是有點差距的。簡單來說,這部電影集合說教,熱血,純愛,這就是日本公式,如果給好萊鎢來拍,大概就是六分之四的戰爭,六分之二的愛情(一定要吻到啊,這部片沒有的,日本人表面上比較老實),六分之一的「劇情發展」。
說教就是電影在闡述的反戰、新日本、愛國、犧牲奉獻、切腹自殺……諸類思想,這部片的操作算是很讓人接受的,說教不算少,但不影響娛樂價值。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包含著兩種主題,揭示著「只要活下去,就還有希望,國民穩步踏實,終可從破敗中重生」,『活著』是很重要的主軸,支持著I507奮力衝刺,安然歸港,後來女主角也藉以激勵全艦。
  電影提供如同《次元艦隊》的新日本觀;劇中愛國的大佐私下與美國協議,藉由核彈摧毀東京,讓日本破敗懦弱的政府與制度,從完全毀滅中重建。避免「投降」帶來的屈辱,讓無能政府苟延殘喘,後代顏面盡失,抬不起頭云云。他所期待的新日本,非常殘酷,也非常冒險。我個人是相信務實而有制度化的民主,可以帶給人民比較穩定的社會,簡單來說,我相信民主價值,並且要保障基本的人權與自由,所以個人是反對殺千萬人,救億萬人的手段,就算可能走向更璀璨光明的高等社會,但死亡是不可逆的過程,這種粗暴的決策,也往往只是少數人的一廂情願。
  LORELEI的熱血,激勵人心而達成「不可能的任務」,單憑潛艇,挑戰美國太平洋艦隊,這本就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劇情;而藉由一系列的談話、自我犧牲、畫面強調,電影的熱血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劇中追擊潛艇的情節,有刺激有感動,雖然特效沒有好萊鎢好(由於預算的關係,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電影特效能跟美國比的),不過仍然是拍的值得花兩小時去欣賞,就因為他的戰爭特效沒有頂級水準,而日本片往往也是這樣,所以在公式上,沒有加入「戰爭」在這部片上,其實這部片的反戰意味也夠濃厚了,他提供了戰與不戰,降與不降的概念作為對照,根據主角,選擇了保存大多數人性命,活著就有希望的道路。
  至於純愛就沒什麼想講的,女主角造型跟相貌都頗出色。我覺得可以跟FF這種日本公式RPG的女主角比較;有人說,有像第五元素,不過第五元素怎麼個樣子,我看了三遍還是沒記起來。
  這是一部充滿日本特色的電影,也許諸君可以看看,如此如此。
http://specu.pixnet.net/blog/post/16357109

潛艦浩劫 Depth Charge (2008)

導 演: 泰倫斯歐哈拉
演 員: 艾力克羅勃玆、傑森蓋德瑞
美國最新型潛艦蒙大拿號,堪稱現代最新型的潛水艇,配備著隱形功能,讓敵人無法預測它的位置。而在一次蒙大拿號演習結束後,艦長也即將役滿退休,但副艦長克瑞卻意懷不軌,打算劫持蒙大拿號,來藉此報復美國政府遲遲不肯讓他升職的恥辱。而艦長以及提他船員遭到克瑞等人趕至另一艘漁船上,並由克瑞下令將漁船擊沉,從此美國最先進的潛艇落到了克瑞等一群恐怖份子手上。而此時,有兩名英勇個船員躲在潛艇內逃過被殺死的命運,而他們知道,若是不將潛艇奪回,勢必會引發一場浩劫,但勢單力薄的2人,要如何面對火力強大的恐怖份子呢?

個人相當喜好潛艦片; 不過潛艦片多屬劇情片又拍攝困難本已不多, 加上觀眾對潛艦知識需有一定程度的涉獵才能樂在其中, 所以近年來的潛艦片已經打破 60/70 年代劇情較為沉悶無張力的兩軍對戰模式, 而以努力探討潛艦對人類造成的影響為主軸, 以下簡單介紹幾部相當經典的片子, 有興趣的影迷或軍事迷一定要抽空看一下~
"獵殺紅色十月"是由美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的暢銷小說改編, 靈感據說是來自於"蘇聯有艘打算變節的潛艦最終還是被趕回蘇聯並將變節官佐處死"的媒體新聞; 內容大意則是蘇聯建造了一艘具無聲推進能力的"紅色十月號"潛艦, 在當年美蘇對峙的時代這類型的潛艦製造目地是為了無預警的偷襲或發射戰略飛彈; 該艦首航主要目地本來是與另一艘"阿化艦"進行軍事操演, 艦長卻打算利用該艦變節向美國投誠, 蘇聯得知後想盡辦法逼"紅色十月號"回港但不能奏效, 只好要"阿化艦"進行獵殺"紅色十月號";
由於蘇聯軍方的大動作讓美國政府方面也緊張, 卻有個見解獨到具海軍陸戰隊背景的 CIA 博士分析師表示該艦可能是投誠, 這個意見被國安顧問採納並命其居中協調; 此時"紅色十月號"艦長製造核能外洩的假像疏散不知情的官兵, 帶著欲投誠的官佐做勢要與美軍一決勝負而潛水; 分析師經美軍潛艦"達拉斯號"再轉至"紅色十月號", 終幸不辱命達成任務的同時"阿化艦"已趕來獵殺, "阿化艦"的艦長曾是"紅色十月號"艦長的學生, 謀略上略遜一籌導致自己發射的魚雷繞了一圈卻擊中自己 ( 小說版則是"紅色十月號"撞上"阿化艦"使其沉沒, 並撿拾該艦部份殘體哄騙蘇聯"紅色十月號"已被美國擊沉 )
孔方也看了小說中文版, 這是由具台灣海軍潛艦軍官背景的陳潮州所翻譯, 所以是目前市面上最暢銷的版本 ( 還有另外兩個翻譯版本, 一個是沒有軍事背景的譯者, 另一個則是陳潮州版再修改的版本 ) 全書比一本國語日報辭典還厚, 閱讀起來還真需要有些耐心..... 不過畢竟是小說, 內容經過考究之後發現還有許多問題, 例如"瘋狂伊凡" ( crazy ivan 小說譯作俄羅斯大迴轉 ) 在該片的年代背景早已不使用, 因有拖曳式後方聲納可排除因推進器造成的聲納死角..... 總之這一切都留給軍事迷去細細品味吧~
"赤色風暴"是 90 年代全美十大經典片; 該片以後蘇政變為時代背景, 奉命進行戰略配置的潛艦"阿拉巴馬號"是具有實戰經驗的艦長, 而副艦長兼執行長則是軍中少見的高級知識份子, 兩人個性上與思想上的迥異在最初演習時已經披露: 潛艦內發生火災的同時副艦長先考慮滅火, 艦長則是例用火災發生的同時進行演習, 因為艦長強調"我們是艘戰艦, 並不是事事順利時才能做戰", 換句話說對手也不會等你準備好才攻擊, 副艦長則認為火災是潛艦的一大威脅必需優先處理, 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如 1939 年美國潛艦"斯克拉思號"起火爆炸沉入深海的事故.....
之後"阿拉巴馬號"因遭受俄國潛艦攻擊閃避卻中斷了通訊, 在中斷通訊前已被授權需進行核彈的戰略發射; 艦長欲依命行事發射核彈, 副艦長則希望能修妥通訊設備後再判斷情勢做處置; 此時雙方容忍對方已達極限而爆發衝突, 副艦長引用海軍軍法接管艦長職務並要求盡速修妥通訊設備; 此時又遭受俄國潛艦攻擊, 在副艦長指揮下雖然閃避還予以還擊成功, 卻中了俄國潛艦受創前所發射的魚雷而受損下沉; 但副艦長的危機處理能力最終還是渡過難關; 就在此時幾位重要的官佐發動勤王叛變, 擁護艦長復位並軟禁副艦長與支持副艦長的官佐; 副艦長因事先獲悉已預做埋伏, 脫困後阻止欲發射核彈的艦長, 在兩派人馬的對峙下等待修妥通訊設備, 修妥後收到的最後指示則是解除核彈的發射.....
事後海軍總部調查後做出的結論, 基於法規, 這兩位正副艦長的作為都正確也同時都錯誤, 最主要的問題是來自兩位高階軍官無法解決歧見; 但平心而論, 艦長反省自知是較為理虧, 且事件的經過可以看出副艦長已具備勝任艦長的能力, 除了提出退休請求, 還力薦副艦長早日取得艦長職務; 故經此事件後美國潛艦核彈發射權不能由潛艦軍官來決定, 而由總統來決定;
這部片子可說是目前最貼近美軍潛艦實況的電影, 且能由許多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許多問題; 例如軍令與軍政的分野, 服從命令與人道觀懷的衝突, 領導統御與階級倫理..... 等等, 所以也被很多教官拿來做為軍教片;
看膩了先進的現代潛艦片嗎? "獵殺 U571"的時代背景則在二次大戰期間, 這裡沒有奢華的現代潛艦配備, 將看會到四處漏水的潛艦內部, 沒有反魚雷誘餌如何閃躲魚雷, 深水炸彈如何轟炸潛艦.....
一艘德軍的 U571 潛艦因受盟軍深水炸彈轟炸受損而浮出水面, 盟軍則指派美軍的 S33 號偽裝成德軍的補給潛艦前往取得 U571 內的德軍編碼機並擊沉該艦; S33 號上也因艦長沒有推薦副艦長晉升而產先嫌隙, 但艦長還是正色的要求副艦長一定要全力完成任務, 事後才告知副艦長之所以不能晉升, 是因為副艦長並沒有做好指派部屬赴死的準備.....
就在 S33 號順利取得攻入 U571 並取德軍編碼機欲離開時, 德軍的補給潛艦趕來給 S33 號致命的魚雷, S33 號被擊沉且艦長等人落水, 艦長還要求副艦長登入 U571 與德軍補給潛艦作戰; 副艦長指揮上雖然較為生澀但危機處理還是有其獨到之處, 還是擊沉德軍補給潛艦; 這些攻入 U571 的官佐船員就成為操作 U571 的絕對必要人員, 在兩位具德文能力的同行者下順利的操作 U571; 此時副艦長發生領導能力不被信任的現象, 士官長有強烈階級倫理觀念予以制止;
被炸的妥善率極低的 U571 欲前往英國領海求援, 但途中需經過德軍領海, 碰上德軍的偵察機與驅逐艦自是無可避免; 副艦長的戰略是以 U571 的甲板大炮破壞德軍驅逐艦的通訊設備, 使其無法知會後方 U571 與編碼機被奪, 之後潛入水中躲避德軍驅逐艦的獵殺; 但 U571 自身的條件不佳, 只有不斷的被德軍驅逐艦用深水炸彈轟炸, 副艦長指示只有潛得更深並排放垃圾與屍體誤導德軍驅逐艦誘敵, 在 U571 浮出水面時以僅存一枚艦尾魚雷攻擊, 此策略成功奏效但 U571 也沉沒在即, 棄船改搭橡皮艇終於被空軍救起算是達成任務;
片中內容是由真實故事改編, 使得一部份的英國人相當不悅 ( 德軍的編碼機是由英軍取得而破解 ) 另外本片的水中推進器音效與深水炸彈的爆破音效是許多發燒音響迷所津津樂道的, 這部片子孔方當年是去電影院看的, 真的是相當刺激官感, 二戰軍事迷與音響迷不應漏失此片;
K19 則以鮮少出現的非美軍角度來對俄軍潛艇做演義, 且片中對於核子動力潛艦可能造成核污染有相當深度的探討; K19 是蘇聯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艦, 時代背景則在美蘇最初的冷戰時期, 雙方皆以軍事力量達到恐怖平衡; 蘇聯在擁有 K19 之後當局想要一展示軍事霸權而進行操演發射長程飛彈, 且將一位艦長降職為副艦長, 並指派另一名"有當過兵應該都很討厭的長官類型"的艦長來進行指揮; 這位新艦長的"硬派做風"就是常態性的模擬演習, 猶如國軍的"三分鐘待命班"/"戰備排"等等不斷的被下"狀況處置", 引起部分較資深的官佐們不滿.....
在一連串的演習操演過程, 終於發生了核子反應爐過熱且輻射外洩的狀況, " 又是"通訊設備受損無法與本土聯繫; 且當時 K19 的位置在冰島與格陵蘭之間, 如果出了意外極有可能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無緊急應變的相關措施下, 艦長只好下令以化學防護衣充當輻射防護衣, 數名弟兄輪番上陣搶修冷卻系統; 但畢竟不是專品專用, 他們都遭受到極嚴重的輻射污染, 這些弟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付出令人敬佩..... 同時又發生的士官長與政委叛變限制艦長行動, 卻被副艦長以違反軍令與階級倫理制服 ( 在這片中沒有如"獵殺紅色十月"裡的政委, 否則事情的演變又大不相同 )
雖然一度修復又失敗再修復, 但全艦已有不少船員受輻射污染, 艦長也拒絕美軍的人道救援, 最後還是友軍救援收場; 且蘇聯軍方與政客們不願此事曝光, 自然也不會給予這些受輻射污染因公殉職的弟兄相關功勛與遺族們的撫恤, 他們就成為政治下的犧牲品; 事後艦長等官佐都被判無罪但必須保密, 潛艦上還在世的官佐船員們會相約弔祭這幾位自我犧牲的弟兄們; 本片是 1961 年的真實事件所改編, 保密了三十餘年才在蘇聯瓦解後逐漸曝光, 且在拍片同時又發生了俄羅斯潛艦"庫爾斯克號"的沉沒事故, 不過他們的命運可不同於 K19 而是全部罹難;
http://tw.myblog.yahoo.com/dollar64kimo/article?mid=100&prev=105&l=f&fid=19

無聲的海狼: 漫談電影中的潛艦 (上)

  隨著DVD、家庭劇院、百視達、網路隨選視訊等等的發展,還有什麼題材的電影是你我還會甘於進電影院坐著欣賞的?大部份人對此的答案都是: 大場面的電影。
  應該不會有太多電影的場面會大過於戰爭電影的。戰爭雖然是人類最殘酷的行為,卻也不可否認是最壯闊的國家社會動盪、左右了人類歷史與文明的走向,在接下來一系列的文章中,將圍繞在電影與戰爭這兩個主題上,挑選我手上的一些電影為例來漫談。  
  我帳號後的數字選擇了美國海軍第一艘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潛艇 SSN-688 的數字為序號,隱含了在此沉潛之意, 現在索性就從戰爭電影中的潛艦開始談起。
  潛艇的構想雖然遠自達文西的文藝復興時代就已經被提出了,但是侷限於人類科技的發展,一直等到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時才有了人類第一次以水下航行的載具企圖擊沉水面船隻的紀錄。
  當時的"潛艇",今日看來十分的簡陋可笑,看起來像是個大玩具一般,也許會有人不解為何要以如此原始、脆弱的東西用在戰爭中? 
  戰爭行為基本上是生死之鬥,會把所有可用的資源、技術全用上是理所當然的,想一想「搶救雷恩大兵」片尾時,士官長與德軍士兵兩個人打完子彈就互丟鋼盔的畫面,再想一想最早期的空戰中有拿石塊在空中互丟的紀錄,這一切就不難理解了。簡單的說,戰爭就是在拼命。
  不管如何原始的科技應用一旦進入了戰爭行為當中,其技術發展就會開始呈現突破性、飛躍式的進步。潛艦技術的發展也拜戰爭之賜才有了快速的進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整個潛艦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戰術上的發展等各方面才趨向完整,有了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雛型。  
  也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以潛艦為題材的戰爭/軍事電影,故事背景時空最早也都是以二次世界大戰為開端的,例如「從海底出擊」、「獵殺 U-571」等等。
  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水面下的潛艇只能靠聽音來辨位,與水面上的船艦之間仿如黑暗中的獵人與獵物一般的你追我躲,潛艦內部本身又是一個狹小封閉的空間,在表現與刻劃人物角色及其心理衝突上十分理想,因此以潛艦為電影題材,先天上就充滿了戲劇上的張力。
  說起近代潛艦電影的經典之作,一定要談到「從海底出擊」(Das Boot)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以後所有潛艦電影的典範,之後的同類型電影多半都有其影子在。
  「從海底出擊」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成的電影,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以德國海軍的U-96 潛艇最終一次任務為故事主軸,傳達導演想帶給觀影者的訊息。
  這部電影由於導演 Wolfgang Petersen 在考據上堅持"連每個螺絲都要符合史實"的考究程度,成為一部頗具歷史參考價值的寫實電影,但也用掉了當時破紀錄的 3200 萬德國馬克製片預算來製作1,還好其後的兩次全球發行賺回了一倍以上的收入, 並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的成就,Wolfgang Petersen 也因此片一舉成名。 
  這部片由於導演要求寫實、真實的呈現原來的戰爭風貌,又由於是德國人自己拍的,所以沒有「獵殺U-571」那些經過包裝過後的好萊塢味道,也沒有美國人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的角色呈現的是如你我一般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運鏡也多半集中在艇內,觀影者觀影時經歷一段有如當時船員一般的戰時旅程,也許冗長沉悶了些,但是導演就是想透過這樣子類似紀錄片的寫實手法釋放其想傳達的反戰訊息。
  在這兩部同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潛艦戰爭片中, 主要的場景各自圍繞著一艘德國的潛艇, 「從海底出擊」中是U-96 而「獵殺U-571」中則是U-571艦2,這兩艘其實都是德國戰時生產的 VIIC 型潛艦,是德軍在二戰時的主力潛艇。德軍二戰時全數1150艘潛艇中有568艘是屬於VIIC型。
   VIIA型潛艇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新一代的潛艦設計,只生產了10艘。而VIIB型則改良自VIIA型(上圖即為 VIIB型 U-47艦的側面圖),也僅生產了24艘。改良自VIIB 的VIIC型潛艇最後成為主力,其體型較前代VIIB型略為放大了些,航速則稍降。
  VIIC型潛艇全長67公尺、水面航速17.7節、水面下航速7.6節、最大戰鬥潛深為水下230公尺、危險潛深為水下250-295公尺、最多可攜帶14枚魚雷,甲板上配有一門 C35/L45 88毫米砲,攜帶220發砲彈,全艦官兵約為 40多人。
  德軍當時的潛艇作戰採行著名的"狼群"戰術3,在某個海域發現盟軍船隊的德國潛艇會通知德軍潛艇作戰指揮中心 BdU 去呼叫附近的友艦加入對船隊的攻擊,潛艇並持續跟踪盟軍船隊回報其方位一直到攻擊發起時,因此艇上都配有無線電發報設備與Enigma密碼機4,這種密碼機就就是電影「獵殺U-571」中美軍極力想搶到手的目標。
  潛艇對水面船艦構成極大的危脅,照理說,最佳的反制之道應該是潛艇本身,這一點其實早自達文西就已經提出了,但是受限於二戰當時的技術,例如魚雷的操控導引、水面下的偵測技術等等,一對一的潛艇對決在二戰時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常見,也不如電影中的神奇。
  就以魚雷的操控導引來說,在二戰中期之前的魚雷完全是一種"射後無法理"的盲射武器,在發射之前就得先算出其方位與深度,發射之後潛艇就無從引導其修正方位了,像是射箭一般。一直要等到1943年8月德軍才有了最早期的導向魚雷 G7es 。不過,這並沒有減少被自己發射出去的魚雷迴遊回來打中自己的倒楣事件5。
  當時魚雷的可靠度也普遍不佳,不管是用觸發式的引信或是磁力式的引信,魚雷打中之後無法擊發爆炸的啞彈比例相當高6。地球磁場與其他因素對磁力引信的影響也一直要等到許久之後才被研究出來。
  光從以上幾點的限制來看,二戰時期如果有一對一的潛艇對決,會像是兩個盲人拉弓箭互射一般,更糟的是就算射中了,箭頭還不一定能射穿對方。
  就電影的角度來看,這兩部電影最好是從「從海底出擊」開始看起,可以獲得一些較為貼近真實潛艇作戰的原貌,如果有家庭劇院的話也正好可以進行音響測試,體驗一下驅逐艦從頭頂經過或是深水炸彈在頂上左右開花是什麼感受。
  看完「從海底出擊」之後再去看「獵殺U-571」,應該就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好萊塢在「獵殺U-571」這部電影上所淋上的"糖漿"有多甜了。這其中的甜味包括了: 不懂德文的少數幾個美國人就可以開德國潛艇、深水炸彈在這麼近距離之下爆炸都傷不了分毫的潛艇、神準的一炮命中德軍驅逐艦電報室等等,一苦一甜、一實一虛、一德一美的兩部同類型電影正好做個對比。 
  二戰之後美蘇冷戰開始,這個時期的潛艦技術比起二次世界大戰時已有長足的進步,潛艦從柴電動力演變成採用核子反應器的核能潛艦,潛艦的水下速度更快、更安靜、武器與偵測設備也更精準,二戰當時的"狼群"戰術已然不必要了,今天的潛艦多半單獨就能執行任務,也更像是快狠準的水下獵食者。也因此,以近代或冷戰時期為背景的潛艦電影,呈現出的,就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於「從海底出擊」或「獵殺U-571」的風貌,這些,我們將從「獵殺紅色十月」與「赤色風暴」等電影中去進一步的體會。
註1:  當時為了拍片的需求,還根據芝加哥科學工藝博物館收藏的U艇藍圖,造出了兩個全尺寸的德軍VIIC型潛艇模型,其中一個還被同時間正在拍攝電影「法櫃奇兵」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給借走了。
註2: 「獵殺U-571」的劇情為「盟軍偵測到北大西洋上一艘德軍受創潛艇U-571,正向德軍發出求救信號,於是盟軍將一艘美軍S-33潛艇改裝成德軍的維修潛艇,打算假冒德軍搶奪U-571艦上的密碼機,故事就此展開.....」。由於電影故事是虛構的,與史實不儘然相符。相關的歷史事件包括了: 
a. 德軍當時的U-571艦不曾被盟軍俘獲過,而是於1944年1月28日在愛爾蘭西部海域被皇家空軍軍機所擊沉。
b. 與電影情節較為接近的事件發生在1941年5月9日,當時皇家海軍驅逐艦「牛頭犬」號在護航盟軍船隊OB-318時擊傷俘獲德軍U-110艦,在德軍來不及鑿沉該艦之下繳獲了艦上的密碼本、通訊日誌與密碼機等。這些寶貴的情報有助於英國的密碼破譯機構"布萊奇利公園"分析破解德軍的通訊電碼。U-110艦隨後於5月11日在英國皇家海軍拖往冰島途中沉沒。這件事被英國視為極機密,一直到二戰之後九年才被揭露。
c. 1941年8月28日,皇家空軍一架軍機發現德軍U-570艦,隨後展開攻擊並迫使其投降被俘,這是二戰中第一艘被英軍完整俘獲的德軍U艇。英軍將其修復之後改編號為 P715(HMS Graph)。U-570艦同時創下了在軸心國與同盟國都有服役的紀錄、加上被飛機生擒的不名譽紀錄。
d. 希特勒可沒有下令要把被擊沉的盟軍艦艇生還人員全部殺光,比較接近的事件應該是德國海軍1942年9月17日曾明令禁止對盟軍海上生還人員的人道救援行動,起因是1942年西非外海的拉柯尼亞艦事件(Laconia)。
註3: "狼群"戰術(Wolf Pack)來自於當時的德國海軍潛艇司令Karl Dönitz (卡爾‧杜尼茲),他被稱為德國海軍潛艇之父。杜尼茲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德軍U-68潛艦艦長,後為英軍所俘。1936年時他出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一手重建德國潛艇部隊,1943年更升任德國海軍總司令,被授與海軍元帥榮銜。希特勒自殺之後他繼任德國元首並代表德國投降。
註4: 二戰時波蘭人其實是最早破解德軍密碼的,德軍當然也曾破解過英軍的密碼。
註5: G7es 是德軍研發的最早期導向魚雷,有效射程5700公尺、速度24節,採用一種被動式的音響導向方式,在魚雷發射出去400公尺之後會啟動,潛艇在發射這種魚雷之後得保持靜音航行以策安全,但是依然有 U-972, U-377 這兩艘潛艇被自己發射出去的魚雷打中的案例。盟軍其後發展出一種音響干擾誘餌 Foxer 來反制德軍這種新式魚雷。
註6: 當時的德國海軍潛艇司令杜尼茲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德軍潛艇攜行的魚雷中有高達30%是啞彈,情況嚴重。
以下是與本文相關的各電影參考資料:
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170 min
導演: Steven Spielberg
從海底出擊, Das Boot (1981), 209 min 導演: Wolfgang Petersen
獵殺 U-571, U-571 (2000), 116 min
導演: Jonathan Mostow
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115 min
導演: Steven Spielberg
獵殺紅色十月,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1990), 135 min
導演: John McTiernan
赤色風暴, Crimson Tide (1995), 116 min
導演: Tony Scott
K-19, K-19: The Widowmaker (2002), 138 min
導演: Kathryn Bigelow  
http://echen688.blog.ithome.com.tw/post/1571/23470

無聲的海狼: 漫談電影中的潛艦 (中)

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潛艇除了因為水下偵測技術的限制無法有效的執行反潛任務之外,另外一個很大的罩門出在其動力來源上。
當時的潛艇都是採用"雙動力"推進的,也就是在水面上巡航時使用柴油引擎推動,一旦潛航之後就換成電池/電力馬達來推動,這個技術限制主要問題是出在引擎無法在水下絕氣運轉之故。
也因此,當時的柴電潛艇除了其水下航速遠低於水面上的航速之外,其水下潛航時間也受到電池電力的限制,在用光電力之前必須浮上水面啟動柴油引擎來航行充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電影中看到躲進水面下的潛艇艇長要不時的檢查其全艦剩餘電力並節制用電的原因了。
由於這個技術上的限制,二戰當時的潛艇其實在水面上航行的時間比在水面下的時間多,只有當潛艇要躲避敵軍的攻擊或是準備發動攻擊時才會潛入水面下隱藏起來。
1954年1月21日全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USS Nautilus, SSN-571),8個月之後正式編入美國海軍服役1,潛艇發明至此終於有了理想的動力來源,也就是核能。
「鸚鵡螺」號全長98公尺,重2800噸,平均航速20節,最大航速25節,最大潛深150公尺,當時的造價為 5,500萬美元。它可以最大航速連續在水下航行50天,全程3萬公里不必添加燃料。
蘇聯的首艘核子動力潛艇「K-3」號則於1958年夏進行海上試航,北約(NATO)將其稱之為「十一月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艇,美蘇冷戰延伸到了水面下2。
1960年7月20日,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子動力潛艇(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在卡那維爾角試射兩枚「北極星 A1」彈道飛彈成功,其所攜帶的核子彈頭爆炸威力超過所有二次大戰投放的炸彈3。1968年蘇聯的「洋基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Yankee)首次在世人面前露面,裝備了16枚SS-N-6 中程彈道飛彈。至此,潛艦已經搖身變成重要的戰略武器,擁有大規模毀滅人類的威力。
「赤色風暴」(Crimson Tide)與「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這兩部電影當中的主角都是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前者是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艇阿拉巴馬號4,後者則是虛構的蘇聯改良颱風級彈道飛彈潛艇紅色十月號5。
這兩部電影當中自然也出現了核子動力攻擊潛艇,分別是蘇聯的阿爾法級(Alfa)6、阿古拉級(Akula)7與美國的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艇達拉斯號8。
有趣的是,兩部電影中的主題同樣都是「叛變」。「赤色風暴」電影當中,飾演新任副艦長的丹佐‧華盛頓與飾演艦長的金‧哈克曼在核子衝突的危機與敵人潛艇攻擊的雙重壓力之下,爆發了嚴重的衝突。
「獵殺紅色十月」電影當中,飾演蘇聯紅色十月號艦長雷米斯的史恩‧康納萊則密謀帶領全艦軍官叛逃到美國去。
潛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最重要發展就是應用了核子反應爐為動力來源,再配合上其他科技的成熟發展,才使得潛艦逐步符合了理想。從這兩部電影的諸多細節當中,軍事迷可以一窺許多現代核子潛艦作戰的樣貌,電影精彩之餘,更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註1: 美國海軍核子動力攻擊潛艇(SSN)的發展,大約分成6個世代:
a.「鰩魚級」(Skate): 1955年起共建造了4艘,全長81.5公尺,水下重2861噸,水面最大航速15節,水下最大航速19節,最大潛深200公尺,官兵83~97人,魚雷發射管艇首6具、艇尾2具。
b. 「鰹魚級」(Skipjack): 1956年起共建造了5艘,全長76.7公尺,水下重3513噸,水面最大航速16節,水下最大航速30節,最大潛深200公尺,官兵114人,有6具魚雷發射管。
c. 「長尾鯊級」(Tresher): 1959年起共建造了12艘,全長84.9公尺,水下重4300噸,水面最大航速20節,水下最大航速30節,最大潛深300公尺, 官兵127人,4具魚雷發射管,配備有「魚叉」反艦飛彈。
d. 「鱘魚級」(Sturgeon): 1963年起共建造了37艘,全長92.1公尺,水下重4960噸,水面最大航速20節,水下最大航速30節,最大潛深500公尺,官兵107人,4具多功能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或「魚叉」反艦飛彈等。
e. 「洛杉磯級」(Los Angeles): 1972年起共建造了62艘,全長109.7公尺,水下重6080噸,水面最大航速25節,水下最大航速35節以上,最大潛深450公尺,官兵121人,4具多功能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魚叉」反艦飛彈等,另配有「戰斧」巡弋飛彈。
f. 第6代「海狼級」(Seawolf): 1989年起首艘開始建造,全長99.37公尺,水下重9150噸,水下最大航速35節以上,最大潛深600公尺,官兵116人,8具多功能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魚叉」反艦飛彈等,另配有12枚「戰斧」巡弋飛彈、「海矛」反潛火箭,也可佈放水雷。由於造價每艘高達12~16億美金,只建造了3艘。
g. 第6.5代「維吉尼亞級」(Virginia): 由於冷戰結束,加上「海狼級」潛艦造價高昂,因此美國海軍決定以此一造價較低的新設計方案來取代「海狼級」潛艦,「維吉尼亞級」預計將逐步替換掉原來的「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維吉尼亞級」潛艦全長115公尺,水下重7800噸,水下最大航速25節以上,最大潛深250公尺,官兵134人,4具多功能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魚叉」反艦飛彈等,另配有12具垂直發射管。
註2: 蘇聯將其潛艇分成三類: 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核子動力反艦飛彈潛艇、核子動力魚雷攻擊潛艇。美國則是分成二類: 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核子動力攻擊潛艇。彈道飛彈潛艇屬於戰略武器,其他的則屬於戰術性武器。
註3: 美國海軍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SSBN)的發展,大約分成6個世代:
a. 「喬治‧華盛頓級」(George Washington): 共建了5艘,全長116.3公尺,水下重6709噸,6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6枚「北極星 A1」彈道飛彈。
b. 「伊桑‧艾倫級」(Ethan Allen): 共建了5艘,全長125公尺,水下重7900噸,4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6枚「北極星 A2」或「北極星 A3」彈道飛彈。
c. 「拉法葉級」(Lafayette): 共建了9艘,全長129.5公尺,水下重8250噸,水下航速25節,4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6枚「北極星」或「海神 C3」彈道飛彈。
d. 「詹姆士‧麥迪遜級」(James Madison): 共建造了10艘,全長129.5公尺,水下重8250噸,水下航速25節,4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6枚「北極星 A3」或「三叉戟 I」彈道飛彈。
e. 「班哲明‧富蘭克林級」(Benjamin Franklin): 共建造了12艘,全長129.5公尺,水下重8250噸,水下航速25節,4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6枚「北極星 A3」、「海神 C3」或「三叉戟 I」彈道飛彈。
f. 「俄亥俄級」(Ohio): 共建了18艘,全長170.7公尺,水下重18750噸,水下航速25節,4具魚雷發射管,可攜帶24枚「三叉戟 II」彈道飛彈。
註4: 阿拉巴馬號 (USS Alabama, SSBN-731) 是美國海軍第6艘「俄亥俄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 1980年10月安放龍骨,1984年5月下水。官兵153人,配備有24枚「三叉戟 II」彈道飛彈、MK48魚雷等。
註5: 颱風(Typhoon)是北約對此級潛艇的代號,颱風級彈道飛彈潛艇是水下排水量可達48000噸的龐然巨艦,全長175公尺,水下航速可達27節,潛深400公尺,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潛艦,攜帶的武器威力驚人之外,更可以在水下潛伏180天之久。蘇聯共建造了6艘颱風級潛艇,冷戰結束之後已將其中3艘除役。

註6: 蘇聯的阿爾法級潛艇(Alfa)於1971年起服役,排水量3700噸,官兵40人,水面航速18-24節,水下航速43-45節,由於大量採用了鈦金屬材料,潛深可達700公尺,據說試航時曾有下潛至極深的紀錄,是全世界航速最快、潛得最深的軍用潛艇,有水下戰鬥機的稱號,問世之後曾引起西方軍事界極大的震撼與恐慌,西方當時沒有一種魚雷可以到達如此的深度。在電影「獵殺紅色十月」當中一幕,Konovalov號阿爾法級潛艇就下潛到900公尺深,以反應爐105%的全速出力來追上叛逃的紅色十月號。
註7: 阿古拉級潛艇(Akula)則於1986年起服役,排水量7900-9500噸,全長108-111.7公尺,水面航速20節,水下航速35節,潛深450-550公尺,備有4具533mm魚雷發射管與4具650mm魚雷發射管,後期改良型還額外增設了6具533mm魚雷發射管,作用不明。
註8: 達拉斯號 (USS Dallas, SSN-700) 是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艇,1976年10月安放龍骨,1979年下水。官兵127人,備有4具多功能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魚叉」反艦飛彈等,另配有「戰斧」巡弋飛彈。
註9: 由於武器系統的發展都會有許多不同的改良與演進,加上資料來源的不同,上述的這些武器諸元都只是既略的參考數值,但應已足供讀者有個大略的認識了。
http://echen688.blog.ithome.com.tw/post/1571/23542

無聲的海狼: 漫談電影中的潛艦 (下)

  前面的兩篇文章中已經大略談過潛艇這種武器的歷史發展與前世今生,加上也粗略的介紹過幾部電影中出現的潛艇,因此接著來談談兩部同以冷戰時期為背景的潛艦電影「赤色風暴」與「獵殺紅色十月」。
   「獵殺紅色十月」是由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著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故事大略是說『冷戰末期,蘇聯開發出了擁有革命性水下靜音航行技術的改良颱風級潛艦「紅色十月號」,受命進行初次試航的是資深的雷米斯艦長(史恩‧康納萊飾演),雷米斯艦長召集了一群支持他的軍官進行試航任務並打算叛逃到美國。中情局分析員傑克‧萊恩(艾歷克‧鮑德溫飾演)在分析紅色十月號情報的過程中推斷出該艦艦長有叛逃到美國的意圖,因此極力說服高層要証明這一點並加以協助,就在蘇聯傾全軍之力追捕大西洋上叛逃的紅色十月號之時,傑克‧萊恩也必須找出法子來聯絡上雷米斯艦長並協助他,故事就在美蘇對峙的緊張情勢之中展開....。』
  「赤色風暴」為一虛構的故事,情節大略是說『冷戰時期,蘇聯發生政變與內戰,叛軍攻佔了擁有核子武器的軍事基地,包括數個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在內。美軍阿拉巴馬號核子彈道飛彈潛艇受命出航以預防叛軍破解核子武器密碼並對美發射核子武器。阿拉巴馬號航行途中接到緊急指令,顯示蘇聯叛軍已經破解密碼並要求該艦進行核子先制攻擊,就在阿拉巴馬號正在準備之時,被叛軍一艘核子攻擊潛艇發現並加以攻擊,此時另一道緊急指令剛好傳送過來卻因為潛艦正在水底進行激烈的攻防而導致指令接收不完全,雷姆西艦長(金‧哈克曼飾演)決定無視第二道指令繼續準備發射核子武器,但是新任副艦長杭特(丹佐‧華盛頓飾演)力主應先求証第二道指令以防止錯誤引發核子大戰,雙方因此在艦上發生嚴重衝突,艦上官兵也分成了兩派各擁其主,一場激烈的艦上衝突於是在美軍的核子潛艇中上演.....。』
  除了背景、題材的接近之外,從這兩部電影的海報來看,其實也頗有雷同之處。兩張海報在色調上同樣都是以黑紅為主,字體同樣是反白處理,前景中同樣可以見到潛艇的指揮塔,後面則是電影主角的頭部近照,只不過「赤色風暴」海報中見到的是丹佐‧華盛頓與金‧哈克曼兩個人,而「獵殺紅色十月」的海報中只有史恩‧康納萊挑大樑而已,這其實也透露了兩部電影的焦點人物、敘事路線等等電影風格與形式上的不同。
  照理說,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中的另一焦點人物是傑克‧萊恩(艾歷克‧鮑德溫飾演),而且電影前半段的戲份有許多部分的確是集中在他身上的,但是從海報上來看,顯然史恩‧康納萊飾演的雷米斯艦長變成了電影宣傳的重點,這一點我認為應該純屬當時的商業考量,畢竟當時史恩‧康納萊的影壇地位與分量要強過還不出名的艾歷克‧鮑德溫。
  雖然,傑克‧萊恩這個湯姆‧克蘭西筆下的小說人物後來成了一系列小說、電影的主角,但後面接著演的演員已經換成名氣較大的哈里遜‧福特了,而「獵殺紅色十月」也成了唯一一部宣傳焦點不在傑克‧萊恩的相關小說電影,這一點頗為有趣。
  「赤色風暴」的電影配樂請到的是大家熟知的配樂大師 Hans Zimmer1,而負責「獵殺紅色十月」電影配樂的則是已經過世的大師 Basil Poledouris2,兩者風格雖然不同,但其實卻也頗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微妙細緻之處,值得影迷細心觀察體會。
  例如,「獵殺紅色十月」有俄國風味的人聲詠唱首尾相呼應3,在「赤色風暴」電影首尾同樣也有人聲詠唱的部份,但是呈現出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味道。「獵殺紅色十月」中配合一開頭莫曼斯克附近玻利亞尼灣乾冷灰暗天色的場景,帶出來的是冷冽剌骨、一種悲壯昂揚的感受(0:02:33),「赤色風暴」則是在阿拉巴馬號出海下潛的場景時,配合太陽餘暉,在一首海軍頌歌4的人聲配樂陪襯之下(0:18:40),反而有一種航向大海溫暖懷抱的寜靜感受。
  這兩部電影的不同風格其實已經在此定下了基調,而由配樂作曲家更進一步的加強導演的意向。
  兩部電影敘事軸的不同在於:「獵殺紅色十月」有兩條主線交錯,一條是美軍部份,以傑克‧萊恩為主線,另一條則是以叛逃的紅色十月號為主線,雷米斯艦長自然是這條線中重要的主角,這兩條線最後在兩個主角碰面之後才合為一線。「赤色風暴」中則只有一條主線,全在阿拉巴馬號潛艇上,但是兩個其中的主角所存在的歧異卻隨主線發展日異擴大,最後終於引發衝突。
  如果電影帶給觀影者的情緒感受也可以用波形來顯示的話,那這兩部電影的"波形"顯然也不相同。
  「獵殺紅色十月」從電影一開始,兩位主角就不斷的面臨各種危機與問題,傑克‧萊恩不斷的想証實他的分析並嘗試著要幫助雷米斯艦長,雷米斯艦長則不斷的面對各種難題與挑戰,觀影者的心情也似乎正如同潛艇一般不斷的下沉,一直到片尾才復歸平靜。
  「赤色風暴」電影當中,兩個主角(艦長與副艦長)從一開始的貌合,一直到彼此想法的歧異日漸擴大,互相隱忍,終至公開衝突,觀影者的情緒是隨著不斷的升高的,電影也在兩人衝突中進入高潮。這其中,導演運用了一些明顯的元素來逐步加強這種張力,例如一開始出海時,艦長將雪笳交給副艦長分享的一幕(0:17:01),隱示兩人關係和協的開始,接著在艦上晚餐時一群人閒談的那一幕戲中(0:20:39),艦長注意到彼此背景觀念明顯的不同(0:23:47),埋下了日後衝突的種子,一直到艦上廚房火警的事件(0:24:56),兩個人已經產生明顯的不愉快(0:28:28),雖然稍後兩人私下進行了一次溝通(0:30:48),但在艦長公開不給副艦長台階下的情況下(0:39:57),終於在後面的核戰爆發緊急狀況下引爆兩人的衝突(0:55:55)。這一連串電影情節的發展與導演對不同元素的運用,讓觀影者的情緒與期待不斷的升高,一直到最後爆發,觀影者的心情、血壓與腎上腺素都隨之往上飆高,整體安排運用得相當不錯。
  當然,這兩個人在電影中的衝突,與我們日常在辨公室或其他職場內的情況如出一轍,因此倒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衝突與危機管理的研討案例。
  兩部電影是以潛艇為主要場景,因此對潛艇這一方面的考証巨細靡遺,逼真度很高5,比較明顯的疏漏反而都是出在片中的軍用機部份。例如「獵殺紅色十月」當中有一幕戲是傑克‧萊思登上航空母艦,在艦上目睹由於大西洋上美蘇之間升高的緊張情勢引起的一架撞上蘇聯反潛機受損的美軍 F-14 艦載機著艦失敗的事件,電影在此用了一段紀錄片(1:14:25),但是紀錄片中的軍機卻明顯不是 F-14,軍事迷應該一眼就能發現了。
  而在「赤色風暴」電影一開頭的 CNN 記者報導蘇聯叛軍所引起的國際緊張情勢那一幕戲中,錯誤更多。我們可以發現記者報導俄國政府轟炸叛軍時出現的新聞畫面是歐洲的龍捲風戰機,俄國叛軍攻陷某一地區時放出來的新聞畫面是美軍的阿帕契攻擊直升機,記者介紹其所在的法國航空母艦時,身後的確是法軍的超級軍旗式艦載機,但稍後飛過艦橋上方的卻是三架美軍的F-14戰機,另外還有一段則明顯是越戰時的美軍紀錄片等等。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導演Tony Scott 安排的這場CNN現場新聞報導的戲,很成功的塑造出「赤色風暴」這部電影整體的逼真真實感,少了這段戲,「赤色風暴」這部電影的整體感受就會打折扣,所以是其成功的元素之一,只是對軍事迷來說,這些混搭的影片如果能符合實際,應該會更完美些,這是其美中不足之處。
  兩部電影中的主角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獵殺紅色十月」當中,雷米斯艦長與傑克‧萊恩共同思考的問題都在「如何...?」,如何避開蘇聯北方艦隊的追擊?如何証明雷米斯艦長有意叛逃到美國?如何讓船員離艦?如何聯絡上雷米斯艦長?.... 等等。而在「赤色風暴」電影當中,兩個主角都「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艦長堅持要依照第一道命令發射核子武器,忽略不完整的第二道命令,副艦長則堅持要求証第二道命令之後再去執行其中正確的命令。
  從戲劇張力的角度來看,「赤色風暴」佔了題材上的便宜,明顯比「獵殺紅色十月」來得好發揮,而「獵殺紅色十月」則受限於電影無從百分之百展現出原作小說的宏大格局,只能縮小到探討人性的部份,十分可惜。
  「赤色風暴」當中除了欣賞金‧哈克曼與丹佐‧華盛頓兩個演員的精彩演技之外,有幾幕戲是值得回味的:
阿拉巴馬號出航前,雷姆西艦長在大雨中鼓舞全艦官兵的那一場生動演說(0:13:55)加上他與艦務長之間的一問一答6。
艦長、副艦長與艦上軍官在晚餐中的一場言詞交鋒(0:20:41)。
艦長與副艦長在艦長室對演習的時機進行的一次"溝通"(0:30:30)。
艦長公開羞辱副艦長使他難堪的一幕(0:39:55)。
艦長與副艦長爭論不完整的緊急指令,副艦長解除艦長職務(0:55:40)。
在副艦長指揮之下成功避開敵艇攻擊,擊沉敵軍潛艇(1:04:53)。
艦長重新奪回潛艇的控制權(1:23:31)。
艦長與副艦長兩方人馬在艦橋對峙(1:38:35)。
珍珠港美國海軍總部的事件調查委員會對本次事件的議處(1:46:47)。
  而在「獵殺紅色十月」這部電影當中,除了魅力十足的史恩‧康納萊之外,可回味的幾場戲有:
雷米斯艦長在艦長室與政務委員之間的交談 (0:14:34)。
傑克‧萊恩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與軍方高層進行的簡報會議 (0:34:34)。
雷米斯艦長與其心腹軍官們在艦上的一次晚餐交談 (0:45:18)。
登上美軍達拉斯號潛艇的傑克‧萊恩說服並透過艦長巴特‧曼古索的協助與雷米斯艦長取得聯絡 (01:36:30)。
紅色十月號船員被迫棄船與棄船前雷米斯艦長對軍醫官的那一連串戲 (01:41:20)。
追上紅色十月號的蘇聯阿爾法級核子攻擊潛艇開始攻擊紅色十月號,美軍的達拉斯號出手相救,水面下三艘潛艦展開一場混戰,加上水面上目睹的紅色十月號船員與美軍驅逐艦 (01:55:10)。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與蘇聯駐美大使之間的幾場外交交手戲 (01:03:23), (01:27:07), (02:07:52)。
  從以上這些粗略的比較可以看出,這兩部相隔5年的電影7其實有許許多多有趣的異同可以拿來類比一番。雖然兩部電影我們可以輕易的區分出其風格與形式上的不同,但是它們都是精彩的好電影,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  
  近代核子潛艇作戰時的大致風貌,可以由以上這兩部電影當中得窺其堂奧,我就暫時閒談潛艇至此,本艇將再度下潛。
註1: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 知名的電影配樂作曲家,德國人。他擅長於揉合電子合成樂器與傳統樂器,以快節奏、高戲劇性張力的動作電影配樂風格而知名,1988年的「雨人」是Hans Zimmer第一部好萊塢電影配樂,立刻成為他第一部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隔年的「溫馨接送情」也獲得葛萊美音樂獎的提名。他替電影「赤色風暴」所作的配樂則在1996年替他贏得一座葛萊美最佳電影配樂獎,成為動作電影配樂的經典作品,也是他電影配樂作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喜歡動作電影的影迷對其當不陌生。他較為知名的電影配樂有以下這些(藍色字體是我喜歡的配樂作品),與其他人合作或監製的電影配樂則更不計其數:
1988「雨人」
1989「黑雨」、「温馨接送情」
1991「末路狂花」,「浴火赤子情」,「K2」
1993「雙面女蠍星」
1994「獅子王」
1995「赤色風暴」
1996「絕地任務」,「斷箭」
1997「愛在心裡口難開」,「天使保鑣」
1998「紅色警戒」,「埃及王子」
2000「不可能的任務2」,「神鬼戰士」
2001「黑鷹計畫」,「珍珠港」,「人魔」
2002「七夜怪談美國版」
2003「末代武士」
2004「鯊魚黑幫」,「亞瑟王」
2005「馬達加斯加」,「蝙蝠俠:開戰時刻」
2006「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2」,「達文西密碼」,「戀愛沒有假期」
2007「加勒比海盜 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
2008「功夫熊貓」,「黑暗騎士」
2009 「達文西密碼前傳:天使與惡魔」
註2: Basil Poledouris (巴索‧普列多斯, 1945~2006): 希臘裔美國電影作曲家,是少數受過專業電影教育的好萊塢電影作曲家之一。他的成名作是電影「王者之劍」,另外一部代表性作品則是電影「機器戰警」,其後的電影配樂如「星艦戰將」與「獵殺紅色十月」等也都十分成功。他的電影配樂風格偏好採用大型管絃樂與交響樂,感受上十分華麗,與另外一位電影配樂作曲家 John Williams (約翰‧威廉斯) 的華麗交響樂風格有些接近。他在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中的配樂採用了大量俄國風格的人聲詠唱,成功的塑造出一種悲壯、遼闊的的史詩風格。在電影末段,紅色十月號上的所有船員被迫棄船之時,又面對美軍驅逐艦的節節進逼、發炮威嚇之下,雷米斯艦長毅然告訴軍醫官他將與所有軍官隨艦共沉(1:45:09),配合背景配樂隨之而起的是與片頭相呼應的詠唱,雖然我們也都知道雷米斯艦長的用意,但是卻很少有影迷不當場隨之動容的,可見得巴索‧普列多斯在此的配樂是如何成功的增強了電影的戲劇張力並形成電影一致的風格。
註3: 「獵殺紅色十月」當中這一首俄國風味十足的合唱曲是 Basil Poledouris 特別為電影製作的主題曲 "Hymn to Red October" 。 
註4: Hans Zimmer 其實在此採用了 John B.Dykes 的著名海軍詩歌 "Eternal Father,Strong To Save" 來改編為電影配樂在人聲方面的主要架構,也就是原聲帶中的第3首 Little Ducks。"Eternal Father,Strong To Save" 這首己有百年歷史、為海軍所寫的祈禱頌歌一直是美國軍樂的常見曲目之一,也常用在海軍葬禮上,十分能代表美國海軍,其沈靜的旋律與深鬱的男聲合唱搭配電影情境的開始與結束,具有十分貼切的詮釋力。這首改編頌歌在電影中的部份歌詞如下:
(0:19:21-)
O Saviour, whose almighty word,
The winds and waves submissive heard,
Who walkedst on the foaming deep,
And calm amid its rage didst sleep;
Oh, hear us when we cry to Thee,
For those in peril on the sea!
Amen.
(-0:20:34)
註5: 為了拍攝「獵殺紅色十月」,劇組人員與演員特別登上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艇「鹽湖城號」(USS Salt Lake City, SSN-716)實際出海觀摩,還借來一艘舊的柴電動力潛艇以拍攝潛艇的內部,為了讓觀影者易於區分電影中不同的潛艇內部,劇組人員聰明的用不同的背景光來區別:紅色光是達拉斯號、藍色光是紅色十月號、另一艘則用綠色光。而「赤色風暴」則參考了大量的照片實際打造出核子潛艇內部的完整仿真場景出來。兩部電影都同樣使用類似飛行模擬機使用的大型液壓水平架來搭載仿真的潛艇內部場景,並據此模擬潛艇的各種上浮下潛等運動,演員都得在其中配合演出。
註6: 雷姆西艦長與船務長在全艦官兵之前的這段對答如下:
艦長: Mr. COB!
船務長: Yes, sir?
艦長: You're aware of the name of this ship, aren't you Mr. COB?
船務長: Very aware, sir!
艦長: It bears a proud name, doesn't it, Mr. COB?
船務長: Very proud, sir!
艦長: It represents fine people.
船務長: Very fine people, sir!
艦長: Who live in a fine, outstanding state.
船務長: Outstanding, sir!
艦長: In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entire world.
船務長: In the entire world, sir!
艦長: And what is that name, Mr. COB?
船務長: Alabama, sir!
艦長: And what do we say?
艦長, 船務長: Go Bama!
所有官兵: Roll Tide!  
註7: 「獵殺紅色十月」是1990年的電影,「赤色風暴」則是1995年的電影。 
後記: 軍方與IT業界同樣都是最喜歡採用縮寫術語的地方,在這兩部電影中也不例外,例如 CO (Commanding Officer, 指揮官、艦長)、XO (eXecutive Officer, 副指揮官、副艦長)、COB (Chief Of the Boat, 船務長、艙務長)、DEFCON (defense readiness condition, 美軍備戰警戒狀態)等等。坊間常見到一些對這類專業術語錯誤百出的翻譯,例如 XO 翻譯成"執行長"之類的,連電影DVD中也都可以找到許多英文誤譯的部份,如魚雷成了飛彈、發砲成了發射魚雷之類的,其實頗讓人噴飯。
http://echen688.blog.ithome.com.tw/post/1571/23760

台長: 阿楨
人氣(8,371)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海權》
此分類上一篇:《阿波羅十三號》

阿楨
K-19 维基百科

影片主要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和新斯科舍拍攝。片中的K-19號潛艇由蘇聯K-77號潛艇改裝而成。
劇情介紹
《K-19》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背景時間為1961年美蘇冷戰白熱化期間。亞里克西·沃斯特賴克奧(Alexei Vostrikov)接替原艦長米克黑爾·波倫尼(Mikhail Polenin),擔任蘇聯海軍的第一艘彈道核潛艇K-19的指揮官。在該潛艇試航之前已經有10人喪生,被稱為「寡婦製造者」(The Widowmaker)。並且在啟航儀式上砸向船頭的聖瓶沒有破碎似乎為這艘潛艇的處女航抹上了陰影。
在一連串魔鬼訓練後,新艦長和艦員的矛盾也達到了頂點。一個核反應爐發生故障將故事推倒了頂點,當時K-19號艇員可以向美軍請求幫助,但是艦長否決了這一方案,經討論決定用水來冷卻反應爐。在連續派出三個小組共六人未著防護衣進入高度核輻射的核反應爐,搶修設備後,險情得到了控制。然而不久險情再次發生,艦長和全體艦員決定下潛到深水中,而不至於由於潛艇的爆炸,導致戰爭的爆發。最後,核反應爐軍官戰勝了恐懼,進入反應爐核心,再次將險情控制住。而蘇聯的另一艘潛艇也前來營救。
返回基地後,參與救險的8名水兵在數日內死亡。由於是一次事故,因此沒有獲得任何獎章。而艦長沃斯特賴克奧也遭到了指控,最終無罪釋放,但是終生不能再擔任海軍艦長。影片以二十八年後老兵重聚一起,緬懷死者而結束。
爭議
影片開拍之前,劇本曾送給生還者審閱,製作團隊收到了兩封公開信,一封來自水兵的,另一份來自船長。信中指齣劇本把蘇聯水兵描寫得沒有紀律性,表現混亂。因此劇本進行了大範圍的修改。
然而片子公映後映還是引起了爭議和不滿,不少蘇聯水兵認為片子嚴重損壞了他們的形象,指責導演把他們醜化為酒鬼。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中K-19潛艇的外號是「廣島」而不是「寡婦製造者」

下列影片和潛艇相關:
K-19(蘇聯潛艇)
獵殺U-571 - U-571(2000年)
沉默的艦隊 - The Silent Service(1995年)
赤色風暴 - Crimson Tide(1995年)
獵殺紅色十月 - The Hunt for Red Octobe(1990年)
從海底出擊 - Das Boot(1981年)
貝德福德軍變 - The Bedford Inciden(1965年)
太平洋潛艇戰 - Run Silent, Run Dee(1958年)
凱恩艦叛變 - The Caine Mutiny(195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K-19:%E5%AF%A1%E5%A6%87%E5%88%B6%E9%80%A0%E8%80%85
2011-05-08 11:55:51
版主回應
揭秘:俄億萬富翁重金拯救K-19核潛艇 2006-09-05中國國防報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1961年7月4日淩晨,蘇聯第一艘核潛艇K-19核潛艇在進行代號為“極地之圈”的軍事演習時,由于艇身密封裝置漏氣導致核反應堆急劇升溫。千鈞一發之際,艇上官兵冒死搶修,終于避免一場核爆炸事故以及可能由此引發的美蘇核大戰。45年後的今天,當這艘人稱“寡婦制造者”的核潛艇面臨退役銷毀的命運時,有一個叫弗拉基米爾‧羅馬諾夫(VladimirRomanov)的人決定重金將其購下,並準備將其改造成博物館,供後人瞻仰。
1961年6月18日,蘇聯舉行代號為“極地之圈”的軍事演習。K-19號核潛艇悄然開始了處女航。7月4日淩晨4時15分,K-19號行駛至挪威海域。在距離挪威伊馬印島上的美國海軍基地約100海裏的地方,K-19號核潛艇艇身的密封裝置突然發生了漏氣現象。潛艇內核反應堆由于一條管道被擠裂導致活性區域急劇升溫。當時K-19號本身有2個核反應堆,艇上還裝載著3枚核導彈,其威力相當于廣島原子彈70倍!一旦核反應堆發生爆炸,一場重大生態災難在所難免。
更可怕的是,如果K-19號在距離美國海軍基地僅100海裏的地方發生爆炸,很有可能被美國當成蘇聯的軍事挑釁。那麼,北約將可能立即還擊,而這很可能導致美蘇核大戰的爆發。危難關頭,艇長尼古拉‧扎傑耶夫率領數十名年輕官兵,在沒有任何防輻射措施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衝進核反應堆艙進行搶修,終于使反應堆的溫度降到了正常水平。然而,在當年總共139名艇上官兵中,8人于一周後不幸去世,14人在2年內相繼病故,迄今僅有48人幸存,K-19也贏得了“寡婦制造者”的外號。
1990年,多災多難的K-19號終于退役,成了一件見證了美蘇冷戰的“文物”。直到這時,被塵封了30年之久的K-19號潛艇核反應堆事故才被首次解密。其實,在整個服役期間,K-19號3次與滅頂之災擦肩而過:除了1961年那場發生在大西洋上的核反應堆事故之外,它還于1969年在巴倫支海與美軍“小鯊魚”號核潛艇發生海底碰撞。這兩次事故都險些引發美蘇核戰爭。1972年,該艇又在紐芬蘭島附近失火。
傳奇核潛艇拍成電影,卻難逃銷毀厄運
2001年,美國好萊塢根據K-19號核潛艇1961年的事故,拍攝了影片《K-19:“寡婦制造者”》,轟動一時。今年2月,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致信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提議將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1961年7月4日蘇聯K-19號核潛艇事故中的全體潛艇人員,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英勇行為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盡管擁有傳奇經歷,K-19核潛艇仍面臨被銷毀的命運。2002年,K-19號核潛艇即將被拆卸銷毀的消息首次傳出,震驚了俄羅斯。當年親歷過1961年事故的老兵們還寫信給總統普京,希望將這艘潛艇保留下來,作為對冷戰的紀念。但幾經考慮後,俄政府仍決定將其拆毀。
昔日廚師重金拯救K-19核潛艇,是為完成已故艇長的遺願
慶幸的是,日前一位當年曾在K-19號服役的退役老兵——俄羅斯著名億萬大亨弗拉基米爾‧羅馬諾夫秘密花費重金,將拆船廠中即將被分解的K-19號贖買了下來。
據悉,現年59歲的羅馬諾夫出生于蘇聯的立陶宛。從1966年至1969年,他作為一名廚師在K-19潛艇上服役。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羅馬諾夫回到家鄉立陶宛下海經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億萬富翁。後來,他旅居英國蘇格蘭,並且成為英超愛丁堡勇心足球俱樂部老板,擁有近10億美元資產。據稱,羅馬諾夫贖買K-19號之舉“純粹出于感情,與金錢無關”,是為了完成該艇已故艇長尼古拉‧扎傑耶夫的遺願。
希望人們知道過去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雖然退役近40年,羅馬諾夫對于“老戰友”K-19號依舊一往情深。他說:“這條潛艇永遠是我內心最寶貴的記憶。我之所以想將它拯救下來,是因為它是世界歷史的一個象徵,當年正是艇上的英雄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戰。”至于贖買此艇總共花費了多少資金,羅馬諾夫拒絕透露,不過他表示,自己目前正著手一個將K-19改造成博物館的宏偉計劃,並準備將其遷至莫斯科河永久停泊,以供後人瞻仰。
目前負責該計劃的俄歷史學家亞歷山大‧尼基辛稱,在被拖往莫斯科之前,年久失修的K-19號必須先經過一番修繕。一切完工之後,它將按照歷史原貌接受遊人的參觀,此外,一個K-19號潛艇退役老兵俱樂部也即將成立。據估計,整個計劃的耗資將超過100萬美元。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09/05/content_5052926.htm
2011-05-08 12:02:13
P
太棒了~
2011-08-01 03:42:36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2011-08-01 09:19:09
圖博館
蘇聯45年前靠這一神器震懾美國人跟踪美核潛艇6天2017.10.27新浪軍事

  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方面曾宣稱完成了一項在當時許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不可思議的“壯舉”——一艘“維克多”級k -147核動力攻擊潛艇,秘密跟踪了一艘美國海軍戰略核潛艇(很可能是“西蒙·玻利瓦爾”號USS Simon Bolivar 641),長達六天時間。
  前蘇聯人的這個“壯舉”聽著很刺激,像一部好萊塢大片,可是這個情節有多少真實性?美國中情局最近解密的一份報告顯示,這個蘇軍核潛艇跟踪美國核潛艇的情節是真的。蘇聯在水下偵察技術上有自己的“神器”。
  冷戰期間,美蘇在潛艇技術上持續對抗,當時美國情報部門認為,蘇聯缺乏有效的聲納技術,至少無法與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相比。但是這份新解密的報告顯示,蘇聯有其他輔助偵測潛艇的技術,所以不需要高質量聲納。
  美國《大眾機械》雜誌報導,美國中情局下屬科學技術局在1972年曾編寫了《蘇聯反潛作戰能力報告》,終於在今年夏天被解密。儘管過了45年的時間,這份報告的一些句子、段落,甚至整頁都被“修改”過,這份報告揭露蘇聯開發的許多偵測潛艇技術是北約完全沒有的;北約幾乎把所有努力都集中在聲納研究上,但是蘇聯則有許多不同的東西。而且,給出了以前從未披露過的設備的細節。
  聲納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有兩類:一種是主動聲納,對目標區域直接發出聲納波,然後接收回傳反射波,原理和雷達相似;另一種是被動聲納,簡單說就是敏銳的“監聽裝置”,主要靠聽發動機或螺旋槳在水下工作時發出的聲音。
  美國及其盟國在冷戰後持續開發精密的聲納系統,因為他們深信聲納以外的其他檢測方法並不可靠,結果幾十年來其他的水下偵測潛艇技術幾乎徹底荒廢。但是蘇聯人卻陸續開發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特殊手段。
  圖上這些尖尖的東西被中情局定名為“SOKS”,就是蘇聯人不為人知的偵潛設備。報告中提到“SOKS”的意思是“呼叫物體檢測系統”,外表是一系列尖尖刺刺的東西,這個裝備蘇俄攻擊潛艇上經常被發現,安裝在潛艇的帆罩前後。
2017-10-28 08:58:57
圖博館
“SOKS”首先出現,是在1969年的N級K-14號潛艇上,至於SOKS是什麼偵測原理,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因此在報告羅列了多種不同的推測性說法:
  第一種:“SOKS”用於檢測輻射變化。核動力潛艇當然有輻射線,而伽馬射線是很難阻擋的,所以SOKS可能是一種精密的伽馬射線光譜儀,會尋找伽馬射線微弱痕跡。據報導,蘇聯能夠用伽馬射線光譜儀,成功地檢測到了自己的核潛艇。
  第二種:SOKS可能偵測潛艇通過後的微量化學元素。潛艇的尾槳持續打水前進,而尾槳的一些金屬材料,比如鋅、鎳可能會微量耗損,變成水中顆粒。這可能是SOKS的尋找目標。SOKS也可能是找尋海水里的氫氣,因為核潛艇需要電解水來供應氧氣,而氫氣就會被排出,這些化學痕跡當然很微量,但是先進的設備有可能找到。
  第三種:SOKS可能偵測海水溫度。核反應堆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核潛艇當然不例外。報告分析稱,一艘大型核潛艇的冷卻水用量是“一分鐘幾千加侖”,所排出的熱水想必很可觀,可能會使周圍海水溫度高到10度,從而使海水的物理特性發生變化,比如折射率,而SOKS就可以利用光學乾涉儀檢測出相關改變。
  美國防務專家說,這份報告問世於45年前,我們這才發現偵察潛艇並非只有聲納,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俄羅斯人是否仍然可以秘密地跟踪美國核潛艇,或者如果美國已經找到了一種破解他們的方法,目前是不可能知道的。可能需要再等45年,才能得到“嚴重修訂”後的答案。(作者署名:石江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7/doc-ifynhhay6008410.shtml
2017-10-28 08:59:40
圖博館
中國還在為096積累經驗美卻斥資千億造天價核潛艇2017.11.08新浪軍事

  戰略核潛艇一直被認為是大國的“國之重器”,一方面是因為戰略核潛艇的隱蔽性和在海下長期潛伏帶來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因為戰略核潛艇搭載的彈道導彈是核反擊的有力保障。所以,在戰略核潛艇上的競爭一直你追我趕,很激烈。
  對比美、俄的頂級水平來說,中國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這一領域,中國是追趕者,憑藉在094和096戰略核潛艇上積累的經驗“小步快跑”。與此同時,俄新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亞森”級一口氣準備建4艘,同時還要在2020年建造自己的第五代核動力潛艇。
  而美國則希望保持對中俄的優勢,美軍下一代戰略核潛艇排水量接近2萬噸級的“哥倫比亞”級設計已經出籠,美國展現出的野心是要再度領先世界核力量20年。為此,美國人不惜“豪賭”一把——建造12艘“哥倫比亞”級,單價是令人咋舌的72億美元,預計在2021年首艘潛艇將開始進入建造階段,期望從2027年開始,每年能有一艘新潛艇下水,並在2031年投入海軍服役。
  潛艇全長171米、水下排水量達2萬噸,共可搭載約155名官兵,潛艇身上裝有16個導彈發射單元,可裝載“三叉戟II”型等多款潛射彈道導彈(SLBM)。其他先進技術也一大堆,包括:核心反應堆40年不用進船塢換芯維護,X尾舵已成標配,泵推系統和新一代消聲瓦、新一代浮伐減振,新一代雷達吸波材料,因此無論是在聲吶還是雷達方面都能輕易隱身。
  近年來,為應付更多所謂新興的“潛在威脅”,美軍大動作更新升級多款武器設備,從F-35戰機、到“福特”級航母,現在又有新型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讓整個經費開銷呈現天價式的暴漲。(作者署名:石江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08/doc-ifynnnsc9615944.shtml
2017-11-09 10:48:06
阿楨
美海狼潛艦碰撞兇手是俄、陸?紐西蘭學者直指兩關鍵 2021/10/09 中時

針對美海軍海狼級核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SSN 22),在印太地區海底與不明物體碰撞,11名水手負傷。《星條旗報》8日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等人的說法,警告隨著在南海活動的潛艦數量愈來愈多,本以凶險萬分的南海勢必危險更增。紐西蘭智庫則點名北京與莫斯科,才有能力並敢在爭議的南海,干擾海狼級潛艦。
根據海軍情報辦公室在2015年的報告,北京擁有至少57艘柴電潛艦、5艘核動力攻擊潛艦;估計到2030年,會再新添14艘潛艦。其中,包括11艘核動力潛艦。
美、英與澳洲在9月時宣布成立AUKUS聯盟,據此澳洲將獲得至少8艘核動力潛艦。

陸升級094潛艦更隱形 用欺敵戰術可發射巨浪3打擊美本土 2021/10/10 中時

據《南華早報》9日報導,中方已改裝新世代094型潛彈道飛彈核潛艦,巨浪-3射程可達1萬公里,升級版094A和094B,除了改良拖曳陣列聲納散射器降噪外,也變更了指揮室圍殼的形狀。
2021-10-11 07:23:58
阿楨
電視節目曝巡防艦撞上俄潛艦 英終於認了 2022/01/07 中時

據《動力》(The Drive)網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6日報導,兩艘軍艦在碰撞中都受損,而這是就目前所知,自從冷戰以來發生的第一起類似事件。最初揭露2020年撞艦事故的,是名為《戰艦:海上生活(Warship: Life at Sea)》的英國第5頻道(Channel 5)電視節目,如今節目已邁入第3季,相關片段就在最近的片段中播出,而據信這是類似事件第一次被記錄並公開。
節目中以紀錄片的方式,播出英國皇家海軍戰艦上難得一見的幕後日常生活。據說在第2集中,排水量5,400噸的「諾森伯蘭」號和1艘俄羅斯潛艦上演了「貓捉老鼠」的戲碼。電視畫面顯示,當俄國潛艦撞上「諾森伯蘭」號的拖曳聲納陣列瞬間,艦上警報聲大作,而艦員吼道:「那是甚麼鬼,靠!我他媽的剛撞到甚麼?!」
英國國防部在聲明中說,2020年末,「諾森伯蘭」號追蹤1艘俄羅斯潛艦,而拖曳聲納陣列與對方相撞。英國海軍消息人士說,發生這種事件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由於俄羅斯潛艦撞個正著,聲納裝備嚴重受損,「諾森伯蘭」號只好放棄任務返航修理。雖然俄方並未發表任何聲明,但據說潛艦也受損。
廣泛認為,俄羅斯潛艦當時應該知道「諾森伯蘭」號所在的位置,但英國海軍消息人士說,這次碰撞想必是意外。
而分析認為,當時這艘俄羅斯潛艦很可能在跟蹤 「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R08)航母打擊群。英國皇家海軍說,在截至2020年12月的短短兩星期內,他們在英國周圍共跟蹤了9艘俄羅斯軍艦。
2022-01-08 08:40:53
阿楨
核魚雷來了 俄軍終於將其最令人恐懼的武器投入使用

  全球最長的核潛艇——排水量近3萬噸的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2022-07-08正式交付。儘管俄方宣稱這是一艘“能在偏遠海域進行各式科學考察和救援行動的研究船”,但西方卻普遍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它攜帶的6枚“波塞東”戰略核魚雷上。
  對,就是俄總統普京將其與先鋒高超音速導彈、薩爾馬特洲際導彈並列的俄軍戰略大殺器之一的“波塞東”戰略核魚雷。
  別爾哥羅德號屬於奧斯卡II級的改進型。其艇體非常寬,兩側容納24枚巨大的花崗岩反艦巡航導彈。經過現代化後,已被72枚口徑遠端巡航導彈或縞瑪瑙反艦巡航導彈所取代。別爾哥羅德號加長了達到183米,水下排水量超過2.4萬噸,比蘇聯時代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還長,是全球最長的核潛艇了。
   波塞冬2015年亮相,配備百萬噸級當量的戰略核武器,可以自主航行數千英里。“它可以穿透反潛網路,在敵人在沿海地區爆炸,不但能摧毀重要經濟設施,還能通過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在敵方國家領土範圍內造成毀滅性破壞,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用於軍事、經濟或其他活動。”
  俄一直抱怨美國發展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歐洲的戰略失衡。波塞冬和別爾哥羅德號的組合,提供了一種躲過美國反導系統防護的核運載工具,進而可以削弱美國在戰略反導方面的優勢。
  “別爾哥羅德”號可以搭載大量載人和無人潛水器
  別爾哥羅德號還可以作為用於深海任務的各種載人和無人潛水器的母艦,但並非為科研,而是用於間諜活動、深海救援和其他特種作戰任務。例如調查、操縱或取回水下深處相對較小的物體,例如海底電纜等。
  雖然俄海軍實力在冷戰結束後急劇下降,但其潛艇部隊仍然是五角大樓的緊迫問題。為應對俄羅斯的潛艇威脅,美國海軍已重新組建了美國第二艦隊,並在大西洋建立了一個戰區反潛作戰司令部。
2022-07-11 07:47: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