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戀旣然禁而不止,何不解放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245578/2008012206042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8239989/20070610190205
世上多是偽君子,在「觀念保守,行為放蕩」的台灣,又能如何?
旣然如此,那就回到古代男女授授不親吧!
同性戀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534970/2007072605555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40/2006021807005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1768328/2008011307581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1819886/20080114060133
要如此禁絕的話,<地球沒人較自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2747934/20070812072259
婚姻不幸女老師 愛上早熟高三生【聯合報記者徐如宜08.10.21
高雄市某高中傳出師生戀,卅五歲、已婚的女老師與十七歲的高三男生發生親密關係,女老師的丈夫從男生寫給妻子「渴望魚水之歡」的電子郵件,發現這段畸戀;女老師承認兩人曾到汽車旅館幽會,「上床兩次」,警方近日將傳訊師生調查。
女老師的丈夫,先向學校舉發,並以太太不忠為由,協議離婚;但仍覺得嚥不下這口氣,以妻子承認與男學生上床的錄音帶,控告男生妨害家庭。
女老師接受校方調查時一再說:「很後悔,這是不該發生的事。」她說因婚姻出現問題,加上自己沒有堅守師道,「才會使這種讓自己感到羞愧的事發生」,並茫然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會發生這種事?」
男學生接受調查時,超乎實際年齡,顯得相當成熟穩重,很保護女老師,閉口不談兩人是否有「進一步關係」,只淡淡地說:「沒想到會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不要怪老師。」至於兩人在網路上及卡片的互動,他說:「老師心情不好,只是想讓老師開心一點而己。」
據了解,女老師是男學生高二時的科任老師,由於這名男學生成績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很獲女老師「偏愛」。去年間女老師與丈夫爭吵,在課堂上隱約透露婚姻出問題,這名男學生「同情」老師,寫電子郵件「安慰」老師,兩人常上網聊天,「戀情就這樣不知不覺發生」。
女老師的丈夫今年九月無意中在妻子部落格,發現男學生寫的郵件,提及與女老師魚水之歡的懷念與渴望。經一再逼問,女老師承認曾和學生到汽車旅館幽會「上床兩次」。
校方表示,學校調查已告一段落,「女老師目前很平靜地繼續教書,男學生平常就表現得很文靜認真,功課也不錯」。女老師現在不是男學生科任老師,校方要求女老師不要再與男學生接觸。
校方表示,男學生的家長獲悉後表現「理性」。至於如何處分女老師,將由學校考績會開會研議。
師生戀》「魔女之條件」(貼於後)社會難容【聯合報記者林秀美08.10.21
創下高收視率的日劇「魔女之條件」,描寫女教師與男學生的戀情,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專家分析,背後隱藏性和權力因素。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冠旭說,未成年男學生愛上女老師,有可能是男學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出現障礙,讓他對母愛的渴望,投射在女老師身上。
大仁科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黃玫瑰認為,女老師與男學生發生踰越行為,除了透露女老師對婚姻不滿足外,情竇初開的男學生,亦禁不起性衝動。
陳冠旭指出,從大男人沙文主義觀點看,姊弟戀是「娶某大姊,坐金交椅」,好處多多;而站在新時代女性角度看,只要年紀比自己小的男人夠成熟、夠體貼,「幸福賞味期」反而更長久、甜蜜。
不過,老師自古以來即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和學生的關係上下有別,女老師色誘未成年男學生,一直是爭議性話題。
陳冠旭說,師生戀難為社會所接受,雙方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對未來的人際互動,有負面影響。
師生戀》庭外自白 錄音帶不能當證據【聯合報記者蔡政諺08.10.21
卅五歲的女老師與十七歲的男學生發生不倫戀,法界人士說,男學生觸犯「相姦罪」,已婚的女老師觸犯「通姦罪」;因男學生未成年,若女老師曾唆使對方離開家庭,將又多一條「和誘罪」。
法界人士指出,女老師的丈夫獲悉妻子出軌後協議離婚,不過因姦情發生在離婚前,而且女老師的丈夫在半年法律追訴時效內提出告訴,即使離婚,仍有權提告。
至於師生戀兩人可能觸犯的法律,法界人士指出,因雙方屬「你情我願」,兩人都觸犯刑法第二百卅九條通姦罪;女老師因通姦對象僅十七歲,未成年,倘曾唆使男學生脫離家庭,又觸犯刑法二百四十條和誘罪。
目前能「證明」這起不倫戀的證據,只是女老師丈夫與女老師談話錄音帶,由於錄音帶屬「審判外的自白」,不具法律效力,除非師生二人將來在法庭上都自白確實發生姦情,或女老師的丈夫與檢警又能提出其他證據佐證姦情,否則很難定罪
規範師生戀 教部有明文>自由時報04.10.27記者黃以敬
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擬定「校園性侵害與騷擾防制準則」草案,條文中並明文建議校園師生情愛行為「應避免」,如果無法避免,身為老師者,就應主動「利害迴避」避免相戀學生的評分或評鑑工作,以免引發教學不公爭議。
這是校園「師生戀」首次在教育法令中被正式提及並建議防止,但由於涉及教師、學生戀愛自由的個人基本權利,可能引發爭議﹔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強調,這是「道德勸說」的條文,將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放入校規或教師聘約,以做更明確規範。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校園性侵害與性騷擾防制準則須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公佈實施,提供學校作為性騷擾相關事件防制處理依據﹔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昨日針對防制準則舉行最後一場座談會,近日就將提交教育部法規會與部務會議討論定案。
美國校園發生四十歲女老師及十八歲男學生戀愛生子的事件引起各界譁然,台灣澎湖近期則發生六十五歲老師與十四歲未成年學生發生性關係,遭家長控告﹔但相對地,過去也曾有師生「愛情長跑」終於締結良緣的校園佳話,校園戀情一直是校園經常發生卻又相當禁忌的話題。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羅燦煐指出,此次研訂的準則中,將明文建議師生情愛行為「應避免」,如果雙方無法避免發生情感,也希望具有較大權力地位的老師,能主動迴避擔任相戀學生的評分評鑑老師,這不僅是保護學生,其實也是保護教師,避免引發老師偏袒的不公爭議。
羅燦煐說明,許多外國大學的校規及教師聘約均有類似明文規定,但國內學校一向對師生戀相當隱晦﹔無論教師或學生,確實都有談戀愛的個人自由,但對於未成年學生,刑法明文規定禁止發生性行為,至於防制準則的建議條文,是希望較具成熟理性的老師們,能自我約束「戒急用忍」,也能「利害迴避」避免引發校園爭議。
解放師生戀>何春蕤
隨著大學校園性騷擾及強暴案的聲浪擴大,某一種保守甚至開時代倒車的文化氣氛也正在形成,這種氣氛正把爭取女學生權利的運動成果,轉化為不利女學生權利、不利於男女平等的規範準則。
例如,由於男女平等的時代潮流,過去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兩性隔離做法已經在校園逐漸消除,男女同班同校,異性師生大方地相處說話,都已成事實。可是如果因為近來校園事件而使異性師生不再能坦然無顧忌的交流,不但使女學生受教機會低於男學生,也會使某種歧視女學生的暗流得到正當的藉口。
由於有心人把校園強暴及性騷擾和師生戀混為一談,連帶著似乎師生戀也變成一種不明說的禁忌,這和五四以來自由戀愛的歷史潮流正相違背。在目前校園性騷擾的揭發下,若能更明白徹底地解放師生戀、正常化師生的交往,將對促進女學生權利更有幫助。簡單的理由有二:
第一,在師生戀並非禁忌的狀況下,男老師和男同學在做為情愛對象上並無不同,女學生對於男老師也比較不會再有那種天真的「非性」看法,比較不會再將老師視為有某種神聖光圈、可崇敬依靠、或完全信賴的權威。男老師只是另一個男人,另一個可能愛戀女性但是也可能傷害女性的男人。這樣一來,當女學生和男老師互動時,女學生更能警覺及維護本身的權益。
第二,自由戀愛應以雙方平等為基礎,這和不平等的師生權力是相矛盾的。因此,師生戀的正常化可迫使師生權力重新調整,否則糾紛將層出不窮。現在各校除了設立性騷擾申訴管道外,還應同時設立分數成繽申訴管道,使個別老師不能再憑己意操縱分數的生殺大權。
在上述擁贊師生戀正常化的兩個理由背後,還蘊藏了一個「後」現代的教育理念。現代教育的目的其實是要讓人們覺得彼此都是平等而無差異的國民,所以在校內唯一被認可及凸顯的身分認同是「學生」,校園內的關係也只化約為師生關係。至於性別、性偏好、族群、階級等認同則該壓抑或隱而不見,因此潛藏的性別歧視或其他形式的不平等均被壓抑下去。現在校園性騷擾的議題總算使性別這一身分凸顯出來,而「師生戀正常化」這類開放進步作法可使性別平等有助於師生平等,而在平等的師生關係下,會較難壓抑其他各種形式身分認同的浮現,這便會促進各種身份的平等。
有些人認為在師生戀關係中,師生權力既然不平等,女學生容易在師生戀中吃虧受害或處於弱勢,因此校園中不應開放師生戀。
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現今社會中戀愛男女經常處於比師生更不平等的上下層級關係中,可是我們不可能禁止一切女性處於弱勢的愛情關係。單單質疑師生戀的說法,其實還是把「老師」看作一種特殊神聖的身份,還是把校園當作「聖地」,而這當然是因為教育是國家的重要意識形態機構,需要神聖光環之故。
或曰,為什麼不積極建立某種教師的專業倫理規範呢?這豈不是較簡單方便的做法嗎?一旦規範設立後,大家各守其分,校園便恢復了平靜,豈不甚好?不過,歷來專業倫理規範的建立,莫不是藉著共識的營造及道德形象的投射,來鞏固專業權力的宰制。現在校園性騷擾案好不容易才動搖了教師傳統父權的權威,專業倫理或某種「自清自律」運動則將有彌補教師神聖或道德形象的作用,也就是強化師生的不平等權力關係,其結果則是終究導致性別及其他身分認同逐漸又隱而不現。
總之,站在女性主義女學生及弱勢身分(像原住民學生、同性戀學生、工農子弟、邊緣學生等)立場上來看,校園反性騷擾論述應當擴大連線,一方面和公司、工廠等社會上的反性騷擾聯線,另方面則要改變師生的不平等權力。
師生平等才是一切校園倫理的基礎,為了改造校園倫理,反性騷擾論述必須揚棄保守的「抓色狼以保處女」之類的形象,而和前衛的、進步開放的情慾文化結合,解放師生戀就是一種積極的提法。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love/freelove/stutea/articals/2002Jan-Jun/20020624a.htm
師生倫理死了?埋了它!>何春蕤
校園強暴案和性騷擾案登上檯面以來,連帶著也使得各級學校師生之間的各種矛盾浮現,於是重建校園倫理之呼聲甚囂塵上,連教育部也開始思考以法規來明令規範校園中的師生倫理關係。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樣的發展呢?
性別的不平等權力問題同時存在於我們社會其他的不平等權力關係中,因此,談校園性暴力和性騷擾問題時也必須談師生間的不平等權力關係。同理,反對兩性間的暴力與騷擾,也就意味著反對師生之間的傳統倫理(也就是不平等權力)關係。畢竟,各種不平等權力關係是互相依存著運作的,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兩性平等但師生不平等的社會,也無法想像一個師生平等而兩性不平等的社會。
以此來看最近的輿論傾向,我們不禁憂心忡忡。原本校園中的師生不平等關係(老師透過成績評分來壟斷知識與權力間的聯結)一直被倫理的外衣所美化,使得任何挑戰此一不平等關係的作為,如家長抗議學生遭受過分體罰或評分及分班的不公,都可以四兩撥千斤的用「愛之深,責之切」來推拒。現在經由性暴力與性騷擾案的揭發,我們好不容易才動搖了老師的崇高地位,黯淡了老師的神聖光環,暴露了校園也不過只是社會的一部分,而非什麼純淨無慾的莊嚴聖地。我們好不容易才看見了一絲拆毀老師的倫理優勢,發展師生平等尊重對待的可能曙光,結果卻發現,由教育部到揭露騷擾案的某些學生,大家都嘆息師生倫理的死亡,更急於重新用更嚴謹的規範來扶起傾頹的師道尊嚴。這種保守倒退的做法事實上只是邀請國家機器的力量進入校園來鞏固教師的形象,以便繼續維持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因此也可能間接維持其他的不平等關係,而這種發展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女性主義者而言恐非福音。
揭露校園性騷擾及性暴力案,為我們爭來的不應該是更多的壓抑與更多的規範,而應該是更平等的關係與更開放的互動。為了女性運動的串連發展,我們要追求的,是校園的更加民主化、自主化,是師生關係的平等化、自由化。只有在這些全面的改革運動中,兩性的平等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反校園性騷擾的運動是一個追求男女徹底平等的運動。很明顯的,師生權力的不平等強化並維持了男老師與女學生的性別不平等,所以,我們也要檢視什麼樣的校園「倫理」造成了「校園性騷擾」。
總之,反性騷擾不是反「性」,而是反騷擾。性騷擾和性壓抑的文化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徹底的反性騷擾因此意味著對抗性壓抑,追求性解放。
反性騷擾也不是反男人,而是反對男人以騷擾、脅迫、抹煞女人自主性的方式對待女人。男老師可以是女學生情慾的正當對象,不必享受什麼神聖高尚的形象與地位。
故而反性騷擾也不是反老師,而是反對師生的不平等權力關係,而且反對男老師利用這種權力對女學生騷擾。
師生倫理死了?原本的師生不平等關係死了?很好!讓我們大家動手埋了它!讓我們營造一個新的、以平等為基礎的師生關係、男女關係。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love/freelove/stutea/articals/2002Jan-Jun/20020624e.htm
禁而不止的師生戀>朱言禧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老師與學生之間保持浪漫親密關係的不乏其人,最終喜結良緣成爲夫妻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師生之間發生性騷擾醜聞案也大有人在。由於社會背景和文化觀念的不同,美國的師生戀和性騷擾比其他國家的規模可能更大,氣氛的渲染也更爲濃烈。
從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哈佛、斯坦福和賓夕法尼亞等大學就不提倡大學老師與學生發生戀愛婚姻關係,更反對老師對學生進行性騷擾。80年代後期,佛吉尼亞大學甚至試圖禁止所有的教職員工與學生發生正當或不正當的性關係,但是經過教師評議會的激烈討論 ,校方最後作出禁止老師同自己所教或所管的學生發生性關係的規定。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美國新聞媒體揭露了各行各業發生的大量性騷擾案件,美國人的反性騷擾意識明顯增強,挺身而出說出自己受害經歷的人數也大量增多。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學作出規定,禁止老師同自己所教所管的學生談情說愛或有越軌行爲。如果處於熱戀之中的師生感情真摯並已經到了難捨難分的地步 ,老師只好採取避嫌態度,主動放棄自己教育管理的班級,到其他年級或學校任教。
美國爲什麽要明文規定禁止師生戀?請看下面幾個例子:
例一:1993年的某一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入校的男生史蒂芬到校園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喝咖啡,同教自己的英語女老師不期而遇。經過一番寒暄交談之後,女老師對聰明、英俊瀟灑的史蒂芬産生了好感。女老師主動提出晚上同史蒂芬幽會,但埋頭讀書的史蒂芬婉拒了女老師的邀請。
幾個星期後,年級進行英語考試。平時成績不錯的史蒂芬這次出乎意料地名列班上倒數第二。史蒂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氣鼓鼓地說:“這個分數不應該屬於我。”史蒂芬相信,這次考試得低分同拒絕女老師的幽會有關,他爲此向校方提出申訴。
例二:賓夕法尼亞大學優秀女生莉莎·托普爾1993年上大學一年級時,由於擔心自己的學業受到影響,心不甘情不願地同她的英語老師M·伍德菲爾德同居了幾個月。由於受到良心的譴責,托普爾體重明顯減輕,學習成績下降。她最後不堪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鼓足勇氣向當地法院控告伍德菲爾德對她進行性騷擾。迫於輿論和校方的壓力,伍德菲爾德向校方提出辭職,隨後到其他學校另謀高就。
當托普爾後來瞭解到伍德菲爾德以前在緬因州貝茲大學任教時,也有幾名女生指控他對她們進行性騷擾。按理說,這些情況應該進入伍德菲爾德的檔案。可是伍德菲爾德從貝茲大學轉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時,貝茲大學在學校推薦信中根本沒有提起伍德菲爾德的不道德行爲。托普爾爲此向當地法院狀告貝茲大學隱瞞事實真相,從而導致她上當受騙和身心受到摧殘。
1988年,美國一個機構曾對西部某所大學的800名教師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吃驚:25%的老師承認自己曾同學生發生過性關係,而且許多人還不止一次。調查發現,有的學生同意與老師上床睡覺可能是爲了不得罪老師,可是多數學生並不是想以此從老師那裏得到什麽好處,也許他們對老師有崇拜感激之情。
對於大學校園裏發生的風流韻事和禁止師生戀的規定,老師和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學生認爲這是校方試圖干涉他們約會自由和戀愛自由的權利,違反了美國憲法賦予他們享有結社自由的權利。許多老師也認爲,這樣的規定是對廣大老師和學生的不信任。老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互相尊重,而不是硬性規定。他們主張,只要男女雙方相愛,校方不應該拆散這些鴛鴦。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師生之間性關係中的“兩廂情願”的說法是不真實的。以學生爲例,由於學生的命運掌握在老師手裏,學生特別是女生迫于軟硬兼施才不得不與老師或輔導學習的研究生助理上床,以此希望老師和研究生助理在打分和寫學習評語時高擡貴手。在發生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所謂師生之間性關係是兩廂情願一說值得懷疑。因此,大多數人贊成學校禁止師生戀。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love/freelove/stutea/articals/2002Jan-Jun/20020624b.htm
師生戀,政府應否介入?04/11/10-11自由時報/林孟皇
媒體報導,因應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公布施行,並符合該法的授權規定,主管機關教育部正研擬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制準則。在該準則草案中,有意規範大學師生戀,要求教師要有專業倫理,如果戀情對象是自己的學生,應主動迴避,以免因「性徇私」,影響其他同學權益。
對此,不少大學生或教授表示大可不必,因為大家都成年了、時代已不同,只要兩情相悅,男未婚女未嫁有什麼不可以?更有學者在報紙為文指出:將師生戀置於有關性侵害與性騷擾的準則內,顯然嚴重混淆「兩情相悅」與「單方強迫」的企圖,係建立在對女性身分的母權保護主義上,反而剝奪了年輕女性的性自主。而恰在此時,台北縣汐止市爆發國中教師與學生發生師生戀的事情,正好提供機會讓我們檢視政府在師生戀的政策是否妥當。
本來,男女因心靈契合、靈犀相通而情愫漸生,進而相戀相愛,是人們情感自然流露中最富浪漫的活動,一向是被歌頌的。如今,卻要動用具有強制力的國家法令加以規範,似乎有那麼點「殺風景」。不過,不論古今中外,有許多男女的戀情,因宗教信仰、種族、階級、人倫等因素,不僅是不被祝福,兼且被辱罵、詛咒,甚者是被科以刑責。
一九九七年美國小學女教師李圖娜因與十二歲男童法洛的師生戀情,被以二級性侵害兒童罪名判處七年半徒刑,雖在二○○四年服刑完畢,並與成年後的法洛結婚,但顯然該段師生戀情亦不被美國社會所接納。
為什麼師生戀不被我國傳統社會所接受,主要原因當然是天、地、君、親、師這類人倫綱紀的束縛。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已不再受到重視,甚至遭到揚棄,但教師與未成年學生間的戀情,仍然是法所不容許的。針對與未滿十六歲的未成年人為性交、猥褻行為者,我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即設有處罰規定;而徵得未滿二十歲男女的同意,使其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並脫離家庭或其他監督權人的監督者,亦構成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的和誘罪。至於教師利用權勢或機會與自己學生為性交或猥褻行為時,根本不應認為是師生戀,而屬於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所要論罪科刑的對象。
刑法所以設此規定,在於未滿十六歲的未成年人身體、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知慮淺薄,對於為性交或猥褻行為欠缺完全性自主決定的判斷能力,為保障其性行為自主決定權,即便該性交、猥褻行為已獲得該未成年人的同意,仍應加以處罰。
又我國民法第九百八十條雖規定男性滿十八歲、女性滿十六歲即得結婚,但因為民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滿二十歲始成年,意味子女在滿二十歲前,其父母(或監護人)對之均有監護權。因此,為保護家庭對其子女的監督權,即便是徵得該未滿二十歲之未成年子女的同意,只要未經其父母的承諾,使其置於自己實力支配之下,並脫離家庭或其他有監督權者,即應依和誘罪相繩。
由此可見,教師與未滿十六歲之未成年人發生戀情,進而為性交、猥褻行為時,縱使是在兩情相悅的情況下,依其情節的不同,即可能分別觸犯準強制性交、猥褻罪;而如果教師發生戀情的對象是未滿二十歲的學生,亦可能觸犯和誘罪。這意味類似美國李圖娜教師的事件發生在我國,該名教師亦將被科以刑責。不過,如果與教師發生戀情的是十六歲以上的學生,在法律已尊重其對於性行為有自主判斷決定的能力,且成立和誘罪又不容易的情況下,教師與十六歲以上學生發生戀情時,現行法律是沒有其他處罰規定的。
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學生滿十六歲既已有性行為自主權,如因兩情相悅而與教師發生戀情,即屬於個人私領域的範疇,如未涉及其他公共利益,社會大眾即應予以祝福,國家亦不宜再以過去的倫理道德觀念介入干涉。
但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制度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師生眾多的環境,如果教師戀愛的對象是自己授課的學生,這時教師即可能無法公平的評分,而損及其他學生的權益;且可能在學位授予上放水,而造成國家名位的濫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因記取「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的教訓,因而有權力制衡的制度設計,則此類弊端既涉及他人權益或公共利益,依據「利益迴避原則」的法理,即應有一定的社會規範加以約束。
這種涉及專業倫理的問題,本應由學術社群依據學術自由、各級學校根據教師專業自主權的自律機制加以解決。在學術社群及各級學校無法自律的建立專業倫理規範時,由政府在訂定的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制準則中,要求各校在自行訂定的防制辦法中,規定:大學教師要有專業倫理,如果戀情對象是自己的學生,應主動迴避的內容,無論從情、理、法層面來看,都是適當的。而各級學校亦應訂定較為具體的行為規範,否則動輒以教師法第十四條「行為不檢有損師道」這種不明確法律概念做為解聘教師的理由,在法理上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必須說明的是,將師生戀的規範置於性侵害與性騷擾防制的準則內,主要是主管機關、法律規定不同使然。因為我國現行法律中涉及性侵害、性騷擾的法律,主要包括性侵害犯罪防制法、兩性工作平等法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等三法,其中前兩者的主管機關是內政部,只有性別平等教育法是由教育部主管。而教育部所以訂定該準則,依筆者的判斷,是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十條的要求,在沒有授權也無必要另定其他準則的情況下,只好將規範師生戀迴避的部分訂定於該準則中,倒不是教育部刻意如此。
另外,性別平等教育法所要加以規範的,主要在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以及防制學生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申訴與處理部分,如學生遭受性侵害已涉及犯罪問題時,即應由性侵害犯罪防制法加以規範。至於如何避免校園中其他性徇私(如行政人員、教師相較於主管、校長的弱勢地位)事例的發生,由於教育場所也是一個職場,當然適用兩性工作平等法的規定,並非只假設女學生的脆弱性。前面所述美國女教師的案例,告訴我們師生戀問題不只發生在男教師與女學生而已,即無學者所稱是建立在對女性之母權保護主義上的問題。
總之,現行法律雖未特別針對師生戀有所規範,但因為一體適用的結果,還是有相關規定可以規範,只是仍有不足而已。筆者贊成教育部的作法,亦即教師如與已具有性自主決定能力的學生因兩情相悅而發生戀情,在彼此已沒有師生關係的情況下,我們應予以祝福;如果彼此有授課或指導的師生關係,因為事涉他人權益及公共利益,請發揮教師專業倫理的自律精神,主動迴避。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love/freelove/stutea/articals/2004Jul-Dec/20041111a.htm
師生戀的概述
在菁菁校園中的少男少女,除了和同學朝夕相處外,接觸最多的就是在學校學識淵博、諄諄教誨的 老師,老師熱心的教導、關懷學生,所以常帶給學生許多幻想、崇拜甚至是喜愛。所以師生戀一直以來都層出不窮。然而,又因爲老師自古以來即是被定位成一個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個長者,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上下有別的,所以造成師生戀是一個曆久不衰、頗具爭議性的話題,打開電視機或是翻開報紙,也都可見師生戀的蹤迹。另外,更有許多經過校方處理而未現出擡面和保密良好未公諸于世的師生戀在發燒持續中。更複雜一點,師生戀往往也會和性侵害扯上關系。
師生戀,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甚至見過,從瓊瑤的《窗外》到電影《教室別戀》,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與許廣平到新世紀楊振寧與翁帆,師生戀是恒久的一種戀愛方式。但是,大多數人往往可以接受作爲愛情佳話或是文藝作品的師生戀,但對于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就多有爭議。
師生戀的成因
師生戀不是一個特殊的現象,是一種很正常,很普遍的現象,在老師和學生的接觸中,很容易産生某種異樣的情感。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良師益友"的形象,遵守著"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師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師在學生的眼裏就很有內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師對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師身上所具有的那種氣質,絕對不是和女孩子同齡的男生身上所具有的。而女老師呢,對學生的關愛,會讓男孩子們感到無比溫暖。大多數女老師在男孩子眼裏都善良、溫柔。而青春期的學生們,處于心理的波動和煩躁的時期,內心常常感到孤獨和無助,老師的關愛容易讓他們産生依賴。從教師這個群體來說,關愛學生是一種習慣。再有,學生的依賴很容易讓老師産生很強的責任感,從而欲罷不能。
師生戀的心理分析
在校讀書的少男少女,除和同學朝夕相處外,接觸最多的莫過于老師了。老師那淵博的學識,儒雅的風度,風趣幽默的談吐,以及耐心誠懇的教導關懷,常常使少男少女內心十分感動。和同齡的人比,老師們多一份成熟;和父母比,他們又多一份尊嚴。
老師在少男少女心目中占有一個特殊的位置,少男少女也就會對他們産生一份特殊的感情。
這種特殊的感情在心中潛滋暗長,有可能成爲一種對老師的戀情。羞于表達的男孩一般是暗戀著自己崇拜喜歡的年輕活潑而又有學識的女老師,表現爲單相思。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的成熟或師生的分別,他們這種暗戀之情也許會漸漸淡化。若幹年後,他們已成家立業,返回母校去看望老師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老師,你不知道當年我是多麽愛你!引來師生間的一場哈哈大笑。
可是女孩子不同,她常常認真投入,對這份感情顯得癡迷。某位男老師可能會成爲她朝思幕想的偶像。她會找種種機會接近老師,不管老師是否已結婚。如果老師也缺乏理智或自制力,或生出邪念,那就會産生“師生戀”。如果男老師已婚,有自己的家室,那麽這位少女就自覺不自覺地成爲了“第三者”。
師生戀的一般結果
同“老少戀”一樣,“師生戀”絕大多數也不會有好的結局。這是因爲:
①少女此時的思想和情感尚處于幼稚不成熟的階段,對老師的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缺乏了解和判別,多半是一時感情沖動,盲目性很大。也許戀情來得的確熱烈。但由于缺乏實在的基礎,很難持久。
②中學時代談戀愛容易分散精力,影響學業。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少女有可能由于和老師談戀愛又不爲周圍的人接受,感情受到挫折而無心學習,使學習荒廢,甚至輟學。
③如果老師已有家室,那麽扮演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更是遭到家庭和學校反對、社會輿論譴責、老師妻子的怨恨,這幾種壓力會使她難于在社會上做人。
由此可知,“師生戀”凶多吉少。師生之間的情誼因爲很真誠、純潔,所以很美,很動人。有無數師生間動人情誼的美好故事在社會上流傳。如果你的心靈深處也産生了對老師的崇敬、傾慕,那麽請你珍惜,不要用非分的欲念和失誤的行爲去玷污它。一旦師生情誼變爲師生戀或越軌行爲,就失了它的美好與純潔性。
師生戀的一般評論
從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來看師生戀
(一)非當事人之其它學生
從非當事人的其它學生來看,他(們)可能會傾向于反對。反對的原因之一可能爲他(們)認爲該教師(當事人教師)將無法在站一個公平、公正的立場來對待每一個同學;其次,他們(或者說是學生)會對該教師的道德操守多所猜疑、對他所說的話也將抱持不信任的態度。
(二)非當事人之其它教師
從非當事人的其它教師的觀點來看,他(們)可能會傾向于反對。一方面可能是因爲他(們)認爲,如此一來教師崇高的道德形象將受到破壞;同時,師生之間的上下關系亦受到挑戰。再者,他們可能會質疑該名教師(當事人教師)如何執行教師的身教功能。
(三)家長
從家長的立場來看,他(們)可能會傾向于反對。其一,他(們)可能會認爲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單純的求學環境,何必弄得烏煙瘴氣。其二,基于保護立場:他(們)可能認爲學生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所以不適合在求學階段談戀愛;同時,也正因如此(學生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只要發生師生戀,必然是當事人教師所引誘、唆使的。(這樣子的邏輯推演認定,可使他們的孩子免于社會輿論指責。)
(四)學校行政體系
從學校行政體系的立場來看,他們可能會傾向于反對。他們之所以會反對的原因大概可分爲其一,這樣子的行爲將毀損校譽;其二,這樣子的行爲具不良示範作用。
師生戀中的名人
中國最出名的四對師生戀
名人娶學生爲妻,我個人認爲這種風氣始于晚清。西方列強憑堅船利炮打開封建中國的大門後,覺醒的士紳子弟紛紛前往日本和歐美留學,這些學成歸國的青年知識分子,既保留了儒學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以至近現代史上湧現了大批學貫中西的學者。西風東漸,私塾多變爲學堂,女孩子走出繡樓和閨門,也開始進學堂接受現代教育。這得以讓她們接觸到許多風流倜儻才學淵博的老師。及至當代,老師娶年輕學生爲妻的就司空見慣了,今天論及的是名人爲何喜歡娶學生爲妻。
1、魯迅和許廣平
許廣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讀到二年級時(1923年),因爲學校請北大教師兼課才得以目睹魯迅的風采,魯迅先生那時給她們講授《中國小說史略》。若幹年後許廣平回憶這第一節課的感受時這樣寫道:“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魯迅先生給女學生們上第一堂課,就不僅僅給許廣平一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後,許廣平終于主動地給先生寫了信,當然是模模糊糊試探試探。先生是語言大師,又怎能不從字裏行間讀出愛意?魯迅先生當晚就回信稱之“廣平兄”,一下便讓26歲的許廣平失眠了。從後來出版的《兩地書》中可以看到,這兩個可愛的師生起初簡直就像是玩文字遊戲,互相捉迷藏,最後才捅破那層紙,魯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歲的許廣平爲妻。
2、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遊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爲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裏,他只是一只“癩”,因爲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 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于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裏呢?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並以死相脅。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爲妻,相伴終生。
3、余秋雨和馬蘭
馬蘭雖然沒有在課堂上聆聽過余秋雨先生的課,但也應視作是他的學生。馬蘭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省黃梅戲劇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應該是說一條線上的人。
當馬蘭憑《嚴鳳英》的演出而一舉成名後,一位藝術界的前輩送給她一本書,囑咐她從事戲劇工作必須得讀讀這本書。這本書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工程》,就是這本書,使馬蘭得以結識大他十六歲的余秋雨先生,他們就是從探討這本書開始了他們的戀情。
4、楊振寧和翁帆
楊振寧和翁帆的的結合給了現代中國國人一個大好的談資。兩人相識在十多年前。雖然相差了整整54歲,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楊振寧教授精神矍鑠,說話、行動、思維都很快,除了年紀大一點之外,他具備了男人所有的魅力。丘比特的箭射得她無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翁帆寫情書表達愛慕之情,最終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師生戀是因爲有著深厚的土壤.在老師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很容易産生某種異樣的情感。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著”良師益友”的形象,遵守著”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師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師在學生眼裏就很有內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師對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師身上所具有的那股氣質,絕對不是和女孩子同齡的男生身上所能具有的。而名人當老師,女學生開始就懷著崇拜的心理,眼裏都是閃閃發光的。
那麽,名人爲何喜歡娶學生爲妻呢?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
第一、名人依然不願擺脫中國男人願娶嬌妻的傳統心理。
女學生本來就比老師年齡小,但也有師生年齡相仿的,可是,年齡相仿的師生極少有成功的例子,年齡懸殊大的成功率就非常高。這首先是因爲女性那種戀父心理作祟,認爲男人大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也無所謂。而名人呢,自古中國男人娶嬌妻就是一件美事,可以極大地滿足一種男人心理;
第二、志趣相投,有知音般的感覺。
很難想像,若不是志趣相投,師生間年齡相差那麽大還能走進婚姻殿堂。許廣平就是因爲愛好文學,喜歡聽魯迅講文學課而著迷的。張兆和要不是有文學愛好,沈從文當時又在文學上斬露頭角,她是怎麽也不會答應的。而余秋雨是研究戲劇的,馬蘭是演戲的,兩個人肯定有著廣泛的討論空間,不一拍即合才怪。
第三、名人內心其實很孤獨,很容易感動。
名人都是事業狂,他們也許與社會其他群體格格不入,又因少知音,所以內心很孤獨。而這時細心的女學生若接近他,往往以求教爲名,與老師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老師會很欣賞眼前的。倘若女學生還從生活細節上去關心老師,老師便覺得這是一個“賢內助”的好人選。師生間接觸多了,火候一到,往往是學生主動示愛(只有沈從文像湘西土匪式地求愛)老師欣然接受!
第四、 一旦成夫妻,名人依然長期擁有心理上的優勢,妻子既是學生,學生妻子必然夫唱婦隨;因爲是共同的話題切入而進入情愛狀態,所以也是知己;還是事業上的助手,像秘書一樣,許多名人先妻而逝,遺孀就承擔起搜集整理資料出版的重任,只有學生妻子才能很耐心地做到這一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80.html?tp=0_11
魔女的條件
魔女的條件 (魔女の條件;或譯為魔女之條件) 為綾瀬百合子所作之少女漫畫,內容描寫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戀情。曾由TBS電視台拍攝成電視劇,並於1999年4月8日到6月17日的星期四晚間10時(日本時間)播放,共11集,由松嶋菜菜子與瀧澤秀明主演。平均收視達21.5%。劇名中「魔女」的意思,是引用自中世紀歐洲出現的狩獵女巫事件,喻意劇中主角被世人唾棄,流離失所的故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94%E5%A5%B3%E7%9A%84%E6%A2%9D%E4%BB%B6
相隔十年…再看日劇『魔女之條件』
最近兩年,看韓台劇看得有點膩,突然很懷念最風光時的大熱日劇。由『愛情白皮書』、『悠長假期』、『戀愛世紀』,到『魔女之條件』、『庶務二課』…那時的日劇真的是套套經典呀!毎一套都可以讓人回味久久。
(楨:同感!也再重看『魔女之條件』,但不同感其評。另參本館<來去都快的韓流>。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72/20050917183228
《恐怖偶像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57/20060606062129)
其中『魔女之條件』是近來一直想要翻看的一套,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因為靚仔…哈哈哈★對!是靚仔!少年時代的瀧澤秀明真的堪稱是花樣少年的經典!活脫脫像是從漫畫走出來的大眼美少年(跟今天那些棒棒…甚至是日本那些新生代的所謂花樣男子,根本是天和地的兩種層次。不過近年長大了的瀧澤,雖然仍然一樣美形,可是就少了從前那份韻味)。看著光一淚眼汪汪、抬頭哭著聲說:「老師,我是在發夢吧,你也是要來告訴我你不喜歡我吧…」,我想不止是劇中的菜菜子,在營幕前看著的大部分女性觀眾(舉舉手,請一定要算我一個!)應該也很想要一同抱抱他…哈哈哈☆
相隔十年…再次細味『魔女之條件』。人長大了,閱歷多了,一些年輕時看不懂的情感、感受不到的情懷,現在都看得明白,感受更深。劇中的未知(菜菜子飾)的一句對白:「我從來也沒試過逃課…」就讓我感慨良多…我跟劇中的未知一樣,一直為著別人的目光當了二十多年的乖乖女…然後一旦決心拋開伽鎖,情感和生活就會像脫疆野馬一樣不受控制,撕破虛假面具後亦會讓看不慣的身邊人莫名痛苦…不知道要怎樣來收拾殘局。所以說,人,還是應該一開始就要忠於自己。
雖然已經是十年前的故事,可是這個劇集在今天再看還是非常勁爆…故事中的主線:師生禁忌戀+姊弟戀(男的只有17尚未成年呀…),加上副線中媽媽對兒子超越母子情感的暗示、只因利益而走在一起的情慾關係、朋友間因愛情和嫉妒的出賣…再加上一幕幕挑戰觀眾道德尺度的情節:學生意圖輪姦年輕女老師、大學補習女教師收受金錢意圖色誘學生…單單是男女主角經典的一幕:相戀師生於學校圖書館共度良宵,還要把圖書館窗簾布拆下當被單…雖然畫面上是唯美而絕無色慾鏡頭,可是意識之大膽就算是十年後重看的我仍是不禁咋舌…
這次重看時有細心想想,如果未知處事能成熟一點,她和光一的相戀之路或許可以走得舒服很多。光一年紀還小,很多事都不是他所能控制(尤其是金錢)。而且雖說是戀人,光一對未知始終還是抱著一點敬畏和倚賴(看他還是一直叫未知做老師就知道,直到劇終光一才改口叫未知)。尤其是故事初段,很多事他都只是跟遁未知的決定來行事,假如不是一直有未知在旁的衝動,他根本不會走到私奔這一步(所以硬要說是誘拐也不是完全錯誤)。既然未知在當初的早會上有勇氣當衆說深愛光一,為甚麼她就不可以在更早的時候鼓起勇氣對爸爸說要悔婚、然後好好的等光一兩年呢?她明知光一離去只是為了欺騙媽媽,為甚麼就不可以相信光一,安靜的等待他歸來?
我認為早會上的未知,表現的不是勇氣和愛的力量,我看到的只是衝動、自私和無知。接受爸爸離職的安排,然後好好處理悔婚的事,再轉去另外的學校任教(這個可能不是很容易,畢竟日本人覺得聲譽很重要),或另找工作静待光一高中、甚至大學畢業。這樣不但沒有了師生的身分問題,2人可以好好的見面發展感情,兩年後兩人也可正式的走在一起不怕任何反對。這樣處理的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毀了自己,也阻礙了光一的前途。不過,假如未知有這般冷静成熟,故事也就不再好看囉…呵呵呵~~而且後來未知懷孕也是一個變數,悔婚後旋即又當上未婚媽媽,要隱暪兩人的戀情不容易喔!(說到懷孕,我覺得劇末未知逃離醫院後,光一明知她的情況很危險,找到她後仍與未知回圖書館話別這一幕未免太不合常理了吧…未知有的又不是絕症,而是小產呀!如果真的是不想動手術,就更應該快快回醫院吊命吧?在醫院也可以話別呀?)
很喜歡劇末未知說的自由的解釋:
自由=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從來沒想過要去甚麼自由的國度,不過這個自己存在的理由我卻真的思考了很久很久也沒有答案。到底人為甚麼要存在於世界上?人類其實只是一種不斷蠶食存在空間上所有資源的一種生物。不管人類去到那處,就算是去了太空,仍是在不斷污染環境。所以到底人為甚麼要存在於世界上呢?我有一天也會找到自由的國度嗎?
另外,劇中叔叔說的我也很喜歡:
所有經歷的事,不論有多痛苦悲傷,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有這些經歷,將來必可看到幸福和快樂。
當光一和未知狼狽的在公路上逃走,面對茫然不知盡頭的終點時,未知一度灰心得想放棄。這時的光一雖然受了重傷,仍指著公路旁一片很漂亮的小白花田說:「假如沒有現在的痛苦,我們又怎會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色?所以,我相信叔叔的說話。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屬於我們的幸福!」。這一幕真的看得我很感動!光一這孩子真的是太可愛了!雖然年紀還小,而且大部分時候看起來都很柔弱,長得又比女方矮,可是有時他的想法比未知更成熟和樂觀(天真?)。就算我不是很相信這個信念,我還是很欣賞光一這種在困境中仍樂觀面對的做法,這一刻的光一看起來很MAN唷!這個小孩將來一定會是不得了的人物吧!(我把他當真了~哈哈~~)是的!人在痛苦悲傷時往往就會忽略身邊不斷出現的美好事物,於是,也不可能再次快樂起來。越是痛苦,越是要抬頭看看四週去發掘美好的事呀!
http://www.baby-kingdom.com/?uid-748-action-viewspace-itemid-36081
松島菜菜子和瀧澤秀明演了一部戲叫<魔女的條件>
大家知道這個名字有什麽意義嗎?
魔女的條件名字來自于“戒指論”:每個女人左面都有一個魔鬼,戒指是用來封印的。真的是這樣!每個女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個魔鬼,令她不安于現狀,令她期待心靈的碰撞,燃燒的激情,期待能遇上一個可以讓自己不顧一切的愛人,一個可以讓自己不顧一切追尋自由國度的愛人。然而,當你真正遇上的時候,這又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啊!
“條件”的理解就是要成爲追求自由和真愛的“魔女”,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放棄按部就班的生活,面對世俗的眼光,衆人的責難,就像小美人魚以美妙的歌喉作爲代價一樣,爲了追求總會有所犧牲的
http://zhidao.zol.com.cn/union.html?ct=20&mrn=3&tn=ikunionqb&ref=union&qid=40526918&si=2&pt=zolcnet_ik&wtp=wk
<魔女的條件>裏面2只手````那畫叫什麽啊
這副畫是米開郎基羅在西斯廷教堂所畫。畫的右上方象征上帝,其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畫的左下角是亞當,他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
在《聖經》中,上帝創造生命的過程實際上是將靈魂吹到亞當身上,但米開郎基羅將之變更爲上帝將手伸向亞當。兩指相觸的瞬間,亞當擁有了生命。而用在這部電視劇中,也可以理解爲愛情的力量,讓兩個人都改變。而就是指尖相觸的瞬間,瀧澤長大,而松島成爲敢愛敢恨的魔女。
http://zhidao.zol.com.cn/union.html?ct=20&mrn=3&tn=ikunionqb&ref=union&qid=42843609&si=7&pt=zolcnet_ik&wtp=wk
《魔女的條件》分集介紹:
第一集
早晨,未知從男友北井家中離開,在路上遇上車禍,而差一點撞上她的是騎摩托車的少年光。未知由于遺失了男友送她的訂婚戒指而四處尋找,光不顧自己流血的手臂,終于找到了那枚戒指。當光將戒指交于未知時,未知被他臉上所展現的笑容所深深地吸引。
可是,光騎摩托車離去時卻遺失了自己的手提電話,未知望著他的背影悵然若失。
原來光是未知班上的新轉來的學生,在不知不覺地相處中,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光更是經常在遠處眺望老師的背影。
在學校中,未知經常受到壞學生的騷擾,當她情緒低落時,光建議她逃課一天和他去騎車兜風。
在海灘邊光和未知感到無限自由和舒暢,光的母親鏡子的電話使光不厭其煩,他把電話扔進了海裏,可未知卻把它撿了回來,光被深深地打動了。
在接到光的電話後,未知放棄了和男友父母的見面,來到海邊,看著光受傷的臉,她輕輕地拭著光臉上的傷痕有一些情不自禁。在海邊未知告訴光應該勇敢面對過去的事,不應該逃避。
第二集
第二天,未知高高興興地去學校,在校門口她碰見了光,光也被她的情緒所感染。但很快未知翹課同一個年輕男人騎車出去的傳聞,便在校內波及開來,使未知不得不面對同事及班裏學生的質問。
“老師,您昨天去了哪裏?”面對學生的質問,光勇敢地站了起來爲未知辯解道:“老師昨天身體不適,是我騎車送她去的醫院。”
教務室的同事也收到了關于緋聞的匿名信,未知被教務主任叫去訓話,她同時也得知自己的學校接受光的母親的捐助。未知開始刻意地避開光,光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不久,他從純那裏得知未知是壓力越大逃得越遠的那種人以及自己母親贊助學校的事。因此,他極力使自己變成一個壞學生,反正他也不會給學校開除。
他和純一起偷書,被抓進了警局,還離家出走,在酒吧狂飲。未知在酒吧中找到了他,試圖帶他回家。光說:“讓我走” 。未知答道:“讓我帶你回家”“爲什麽你要去你未婚夫那裏”“你怎麽知道的”“他最擅長的是在工作的時間裏在學校門口遊蕩”
“他是一個好人很成熟而且我的父母也很喜歡他”“現實雖然如此,但你一直在努力扮演一個好老師,好未婚妻,好女兒的角色,其實你自己什麽事也做不成”在超市中,光告訴未知他從不依靠父母,說完他便把貨架上的東西往口袋裏塞,未知一把搶了過來,塞進了自己的口袋,光想要阻止她的時候,被超市雇員看見,兩人只得逃走。
“你在幹什麽?”光問道。未知突然哭了起來,說道:“我一直不知道我現在究竟在幹什麽?”光遞了一塊手帕給未知,並上前試圖親吻她。
第三集
未知和她的未婚夫北井大一起喝酒,大把他介紹給自己的同事,並當衆表示未知再也找不到象他那種好男人,並希望和未知早日完婚。可未知卻有些心不在焉,她仍然在記挂著光。
在未知和光受緋聞困擾的同時,一些平時對未知不懷好意的學生假借問老師題目的名義,騙未知去空教室,企圖強奸她,幸好未能得逞。
光由于暗戀老師的緣故,在學校中備受欺侮,在籃球場上和同學打了起來,教科書也被人濫畫,校服被人撕破挂在校內的圍牆上。
光只能通過校內圖書館的電腦和未知交談“你在看什麽書”未知問。光舉起了手中的畫冊。”“你是否去過羅馬?看過那幅畫,也許你只顧著買名牌而忘了去了。”兩人愉快地交談著。
光在電腦上輸入的最後一句話是:“想見你,今天放學後,我在停摩托車的地方等你,等到你來爲止。”
由于未知臨時有一個教研會議,使她不得不很晚才離開。她在路上猶豫著是不是該給光打個電話,並沒有注意到未婚夫大在後面跟蹤她。當她打完電話想要離開酒吧時,大一把拉住了她,並要未知跟他走。大把未知推倒在自己家的床上並問她是不是和其他的男人也上過床。未知終于擺脫了大的糾纏,四處找尋光。
在學校的圖書館裏,未知發現了靠在書架旁熟睡了的光及掉在他身旁的畫冊。光醒來後,含淚望著未知,說道:“老師,我是不是還在做夢,不管我再怎麽等,老師還是沒來,正想放棄不等時老師又來了,告訴我你不會喜歡我,你是來說同樣的話吧。”“不對,喜歡,非常地喜歡你”未知說完,便緊緊地抱住光和他接吻。
第四集
清晨光從睡夢中醒來,不敢相信昨晚的事是真的,他用手輕輕地觸摸著老師的臉龐.而後未知醒來,卻發現光在一旁裝睡。
未知希望光將兩人的事保守秘密,光抱著未知說如果時間可以暫停就好了。
他們在學校裏暗暗地談著戀愛,不敢正大光明地約會。第一次約會,在電影院中光想牽未知的手可有點害羞,而未知卻緊緊握住他的手。
在路邊光買了一對戒指。
未知和光在拍貼紙照片,兩人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一個摩天輪的廣場光送了一只戒指給未知。聽說戴了柏拉圖裘格斯的戒指後會讓人看不見身影,就不必在乎外人的眼光大方地在一起,光說道。未知戴上了它哪知光真的假裝看不見她著急地找著。未知感動之余,從後緊緊地抱住了他。不料這一幕恰巧被鏡子的醫師男友看見。
約會的事被全校的人得知,未知被撤下教師崗位,她的父親要她結婚並辭職。鏡子也表示決不會把光交給她。在學校的早會上主任在全校的師生面前宣布未知辭職,未知卻在臺上表示她不會辭職的,她深愛著黑澤光同學。
第五集
未知在早會上的那一席心裏話在學校裏引起了轟動,也使他們遭受了別人好奇的眼光。
未知和光極力想要不去理睬那些閑言碎語,可兩人仍然遭受到其他人的欺負。
未知的父親由于女兒的事情而病到了,未知望著病床上的父親,猶豫是否真的該辭職?她告訴光,兩人都該冷靜一下。光在失望之余,又發現自己的摩托車被母親鏡子燒毀了。在心灰意冷之余,他決定去美國留學。
未知來交辭職信的時候,恰巧碰見了光。
光說道,再見了老師,我要去美國留學,不會再回來了。
未知望著光遠去的背影,終于說出了心裏話,一定會有自由的地方,她向光伸出了手。
第六集
光的母親從後面追了上來,可未知和光還是毫不猶豫地離開了。未知在和母親通完電話後,知道自己今後將失去一切只有光時,她情不自禁地擁住了光。在旅館未知和光相擁在一起,光將自己父親的事告訴了未知,他們決定去郡山尋找光的叔叔。未知向光表示,她想知道他父親的事,更希望加深對光的了解。光深受感動,把未知抱在懷中。光和未知在郡山找到了光的叔叔,雖然叔叔並不贊同他們私奔,但他希望他們以後無論發生什麽事都要勇敢地活下去。可惜他們的行蹤很快被鏡子及大發現,大追蹤而至,並准備帶未知回去,光和他扭打在一起。他們和大一番糾纏後,好不容易才開車逃脫。
第七集
未知和光在開車途中遇到車禍,光在路邊采了鮮花給未知安慰她。光受傷在醫院就醫,鏡子報告了警察到處搜索光和未知,兩人被迫再度逃亡。
未知和光決定在海邊定居,兩人在超市中選購生活用品。未知和光在海邊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可是未知擔心木下,決定回東京。臨走時,光問她是不是自己把她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未知告訴他,自己生活一團糟的時候,就是光離開他的時候,並希望光答應她一直留在她的身邊。
第八集
未知從東京回到海邊時就見到兩位警察和站在不遠處的鏡子。盡管她大聲地呼喚光的名字,可她還是被警察強行帶走了。在警車中未知發現了被鏡子帶走的光,兩人只得看著所愛的人離開。
未知被帶回了東京關押,警方控告她誘拐,光被母親軟禁在醫院中兩人不得見面。在木下和桐子的幫助下,光和未知又在摩天輪廣場見面了。
在摩天輪中未知和光決定再次逃跑,可由于一直嫉妒未知的桐子的告密,未知有被抓進了警局,她被送去做精神鑒定。她告訴醫生,如果愛上了一個17歲的人是有病的話,她寧願一輩子生病下去。
光爲了救未知向鏡子表白他不再愛未知了,鏡子將未知帶至飛機場。光表示他要去美國留學,他已不再愛她了。未知表示她不相信光所說的話,他一定在說謊。光無情地丟下戒指,轉身走了。
第九集
光的母親鏡子告訴未知光很快便就會把她給忘了。未知憤怒地告訴她,她是一個瘋狂的母親。
未知在路上突然暈倒了,醒時她從母親口中得知自己懷孕了頓時又感到了希望,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執意要把孩子生下,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離家出走,並在飯店裏洗碗打工。
木下打電話告訴光老師懷孕了是他的小孩要光立刻回來。翌日,光從美國回來和木下四處找尋老師的下落,可惜沒有半點收獲。
未知打工處的店長貪圖她的美貌試圖對她非禮,未知從宿舍逃到附近的公園後,才發現自己不小心遺失了挂在脖子上的光的戒指。光漫無目的地走到公園,發現一個小女孩脖子上挂的他的戒指,可惜他趕到時未知已離開。
當晚未知和光都回到當初約會的廣場,雖然兩人近在咫尺可都沒有發現對方。當光上了出租車時,未知發現了他,她拼命地追趕,但車子仍然沒有停下,未知不支倒地。可就在此時,她聽見了光的呼喊聲。光和未知緊緊擁抱。未知求光不要再讓她一個人了。光說道,他很笨,他再也不會放下老師不管,他會一輩子保護老師和他們的孩子。可未知卻在此時暈倒了,光緊緊抱住他她呼喊著她的名字。
第十集
醫生告訴光未知差點流産,光作爲父親應該好好照顧她。在回家的途中,光向未知求婚,並表示他以後是爲了未知和他們的孩子而活,他會去打工賺錢。而未知則希望他能完成高中的學業。醫院被侵占的鏡子得知未知有了光的孩子。知道鏡子失去一切的未知讓光回去探望她,萬念俱灰的鏡子想要在葡萄酒中下毒和光一起死,但最後心軟無法下手。光擔心母親留下過夜,但醒來發現不見了鏡子。他打電話告訴未知。未知在海邊救下了想要自殺的鏡子。
鏡子醒來後發現未知情緒十分激動,爲了避免母親受刺激,光請未知暫時不要出現在鏡子的面前。未知要光抛下一切和她一起走,並告訴他,他們只有孩子和未來。光沒有答應。未知說她不能和光一起生活了,她收拾東西離開。光追了出來,問道未知爲什麽不問他就離開?未知告訴他,她會將和光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永遠埋藏在心底。說罷未知她轉身離去。
未知和光分開後暫住在桐子家裏,她又找到了老師的這份工作。一次她又在畫廊重遇光,她向光表示自己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光也表示他和未知分手是對的,他不在未知更自在,而且未知明明說過要自己抛棄一切。光還說,未知已經不愛他了。未知回答,我還愛著你。光反問道,那爲什麽非和我分開不可呢?老師還是認爲現在的學生比我重要吧!我在的話會礙事。
第十一集
未知說道,不是這樣的。光答道,我知道了我會忘記老師的事情,然後去喜歡其他的人。說完便掉頭走了。未知望著他的身影走遠,肚子突然一陣疼痛,昏倒了。當她醒來時已經躺在醫院,醫生說他曾出現過流産現象,身體支撐不下去,若不拿掉小孩生命會有危險。未知堅持不拿掉孩子。
未知的母親去找光,求他救救未知,但光說他和老師已經沒有關系她已經不在需要他了。鏡子看著不開心的光也知道他是強忍著離開未知,她向光表示她已經輸了。老師現在還是愛著你的,她比我更愛你,去吧光。
醫生告訴光要保住母體必須放棄孩子,你是父親請做決定。光告訴未知明天要做手術,未知十分激動。趁光不注意的時候未知跑出了醫院,可是在醫院外就被光找到了。她痛苦地求光不要拿掉小孩。
她們回到昔日的圖書館。未知表示她沒事她會生下小孩的她因爲有光才變得堅強,她不是在等待奇迹,她不認爲奇迹會有,如果有的話那是因爲愛、意志和勇氣三種力量所結合的奇迹,所以她不想失去希望。光握住她的手說道,就照老師的意思去做吧!我會保護小孩我會呆在老師的身邊不會離開你的。他們把原本戴在右手的戒指換到左手。未知拜托光不要再叫她老師。光抱住她叫了聲未知,未知就昏倒在光的懷中。
醫生向光表示沒有保住孩子,未知因爲小産失血過多很難恢複意識。光本打算和未知一起自殺,欲關掉未知的呼吸器,幸好從木下手中接過未知給他的信,未知要他活下去,因爲自由的國度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一個月後,光到醫院來探望未知,光告訴昏迷的未知說,我決定要當醫生要治好你的病,讓你幸福,所以請放心睡吧?光握住未知的手躺在她的身邊。未知漸漸地清醒了過來,她看著光並用手輕輕地撫摩著他。光還以爲在夢中,但未知親吻著光的額頭,兩人微笑著睡著了。
http://zhidao.zol.com.cn/union.html?ct=20&mrn=3&tn=ikunionqb&ref=union&qid=48853143&si=3&pt=zolcnet_ik&wtp=wk
山居林間訪東籬【聯合文學 2009/06/02文/劉子鳳】
當場,孟東籬將瓦楞紙夾裝、麻繩繫上的文稿,交付編輯部。我們解開麻繩,展讀孟東籬寫在草紙上的手稿,那是三十多年前,在花蓮海濱遙寄的情書,不久前向當時的情人存存借來,一字一字摘錄謄抄,集結為〈情書一束〉。
三月十八日,編輯部行事曆,寫著「孟東籬來訪」。
那是個重要的日子,曹又方帶著孟東籬及友人,拜訪《聯合文學》。
當場,孟東籬將瓦楞紙夾裝、麻繩繫上的文稿,交付編輯部。我們解開麻繩,展讀孟東籬寫在草紙上的手稿,那是三十多年前,在花蓮海濱遙寄的情書,不久前向當時的情人存存借來,一字一字摘錄謄抄,集結為〈情書一束〉。
紙頁雖薄軟,飽蓄澎湃的情感,讀著讀著就臉紅心跳起來,那細膩的描寫,及不經意間閃現的詩意,讓人讚嘆再三。
我們隨即去電,約定訪問。
東籬在山林間,居處、思索還有寫作。
兩次見面相距不久,但孟東籬憔悴許多。
因摯友曹又方的離世。
訪談的過程,細雨飄落、山嵐迷濛,生、死、愛、欲,都在他凝然的眼神中。不知不覺,太陽漸漸地穿破陰霾,抓一把天地的靈氣,抹向那有情的人間。(編者)
紛紛細雨中,我們坐上小巴士,一行人沿著山路蜿蜒一路「晃」到陽明山半山腰,下了車,清淨的空氣瞬間沁入心脾,校門口,站著一名清麗女子,她是孟東籬的友人,跟著她沿著潮濕的坡道往前走,正好碰上一群兒童正在玩耍、嬉鬧,女子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老孟很喜歡這裡,這裡有很多可愛的小朋友。」
我心裡一緊,直覺孟東籬老了,唯有小孩子的天真能撫慰他的心吧!
走著、走著,走到一處極隱密的角落,是條崎嶇不平的小石階,佈滿青苔和濕濘雨漬,女子纖手一指,指著石階下一間矮小的房子,說:「老孟的屋頂破了,好不容易才在屋頂加裝一層鐵皮防雨。」我不禁又想,這樣高低起伏的山區,大夥走起來都擔心滑倒,這裡,真的適合安居嗎?
乍見老孟山居小屋
忽然之間,一隻壯碩的大黑狗衝了過來,齜牙咧嘴、狂吠猛叫,惹得大夥驚聲尖叫,四處逃竄,女子忙不迭向狗兒用力揮一揮手,轉頭向我們解釋:「別怕,那是鄰居養的狗,天天來陪老孟散步,但牠一見陌生人就叫!」
我的心裡又「唉」了一下。
老實說,我開始有點害怕,待會兒該不會看到一位脾氣孤怪的老作家吧?
就在拉開紗門的一瞬間,所有的疑惑全都消失了!
迎面一張深色古樸方型木桌,桌後站著一位高瘦又挺拔的男子,不消說,他,就是孟東籬,笑盈盈的長臉、俊秀的五官,一襲純棉的橘色長外套和白棉褲,舉手投足十分優雅,除了一頭白髮,孟東籬本人的乾淨體面,真的一點也不顯「老」。
我們吵著要馬上參觀他的居所,聽說,在花蓮濱海居住了二十年的那棟老茅屋,一共只花了五、六萬元,是孟東籬自己搭了幾根柱子,用粗細不等的竹子和茅草、油毛氈、二手材料做成的門、窗、牆和屋頂(《濱海茅屋札記》,第17頁),一共只有十七坪大小;而現在的山居農舍,是孟東籬十二年前搬離花蓮後租的,看來也不大。
沒想到,山居林間的孟東籬,住的仍是個古樸又不失典雅的小房子!
一進門處,小客廳兼灶房,左側的洗碗槽四周擺放著簡單的鍋、碗、茶具、電冰箱,約莫只有四坪大。
往裡走兩步,一座老舊的鋼琴赫然映入眼簾,另一頭牆壁上高高掛著一支大提琴,地板上則擺了一座小音響和兩座骨董級喇叭,右側則置放了一張和客廳類似的厚重木桌,一看,就知道是文人雅室。再往前走兩步,直搗孟東籬的臥房,大夥嘖嘖稱奇,因為孟東籬的床鋪、衣櫃、大小的置物櫥幾乎清一色都是「木」、「竹」、「籐」製品,看得出來年代久遠,架子上,簡單吊掛的幾件純棉的淺色衣裳,大夥左摸右瞧,吱吱喳喳,不約而同看上工作室角落的大塊老樹根追問:「這,可以當椅子坐嗎?」
孟東籬大笑,他的友人趕緊從樹根中間拿起一只用陶質花盆改成的炭爐,晃了晃說:「這,本來是『老孟』不惜『巨資』從天母買來的大樹根,只想擺著好看而己,沒想到這幾年被蟲蛀了一個大洞,『老孟』覺得把它扔了可惜,乾脆在中間挖個洞,挖到可以放進這只花盆,你們看,這樣是不是挺好看、又自然,還多了一點實用性?」
這時,我忍不住開口問:「曹又方說過,她累的時候,最喜歡到『老孟』家睡上一晚,睡的不知是哪一張床?」
曹又方曾駐足的書房
孟東籬大方帶領大夥走到隔壁不遠處的另一間小屋,進門一看,白色的牆壁沒有任何色彩繁複的壁紙,但寫意地裝置些文竹,一束束地斜躺在壁上,牆上掛著一幅畢卡索海報,盞盞吊燈都是竹編巧思織品,環保又實用。
右側的書架上堆滿了他翻譯過的文、史、哲、宗教、心理等書籍,和他的著作與文稿,一旁還有不少詩詞、古書。
一張木頭桌子收捨得一塵不染,上頭擺著文房四寶,左前方有張矮木床,只鋪著兩張榻榻米和淡黃枕頭,床頭就掛著兩幅毛筆字,上面寫著「江人何時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字體清瘦有力,很有「弘一法師」的味道。
孟東籬說:「那是我寫的,她來,就睡這裡。」
如此藝文氣息濃厚的小書房,沒有冷氣、電扇,窗子一開,有的是陽明山上才有涼風、露水,還有這位斯文優雅、充滿書卷氣息的男主人,我忽然想起,曹又方在她的《烙印愛恨》裡的一張照片,曹又方長得端正秀麗,頭髮梳得好光潔,隱身在孟東籬那間濱海小茅屋裡,兩手交疊,憑窗遠眺藍天、海景,簡直就像古畫裡的女子,看來,這兒她也駐足過。
孟東籬說起話,饒富哲理,他說,「生和死,就像嫩綠的葉子,想用力拔下來,它還是留下枝幹上,凋黃的葉子,碰了一下就摔了下來。」
他笑說,老了、病了,當然還是有些遺憾,像他,現在就很煩惱生病可能帶來的疼痛,「人老了,心裡很不舒服,我愈來愈不喜歡照鏡子,看見自己的臉上皺皺的,就會想呀!人老了,現在恐怕只有『美食當前』是唯一的安慰。」
孟東籬實在太幽默了,他說,他不是豁達,他只是清楚什麼叫「老」,不想自欺欺人,「你想想,老人獨處時,從外表看起來很安詳,可是當他老了,只能跟自己的老妻為伴,其實他的內心不必然快樂的。」
「幾年前,我和朋友走在路上,朋友說:『老孟,你有沒有發現,走在路上女孩子連正眼都不看我們一眼。』」大夥聽完又是一陣大笑。
對生、老、病、死等四大課題,孟東籬的思想顯然比年輕時更加犀利,三言兩語,就直指要害,透入骨髓。
老孟無怨無悔的愛
「不好意思,可不可以問一下,〈情書一束〉裡的『存存』就是『蘋蘋』嗎?」我厚著臉皮追問。
「是的。」孟東籬毫不遲疑。
「她現在在哪裡?」
「十二年前,我離開她了。這些情書是她年輕時我寫給她的,我跟她借了來,過幾天就要還她。」
「她要來看你嗎?我們也很想看一看她長什麼模樣。」
孟東籬怔忡片刻,忽然一手摀著臉,一手掩著雙眼,背駝了,肩垮了,淚水決堤,失聲痛哭起來,待哭咽停止,他說:「蘋蘋是我一想到就會落淚的人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全場寂靜無聲,沒有人知道該用什麼詞彙來安慰這樣一位睿智的老人家才好。
原來,生、老、病、死全都難不倒孟東籬,碰上了「情」這個字,千絲萬縷的「情觴」馬上溢滿了他的胸腔,孟東籬,一生忠於自己的理念,從不後悔淡泊過了一生,問啥、講啥,但,親情和愛情有太多難處,令他有口難言,苦到心脾。
孟東籬強打起精神,說:「我深愛我的孩子們。」二十六歲那年,他結了婚,元配是大學裡的同班同學,和他生了「大山」、「小山」兩個兒子,夫妻倆同樣靠翻譯維生,一個翻日文、一個翻英文,卻因老孟無法不去喜歡別的女人而沒法共同生活,這段糾葛的婚姻關係一直拖到去年(七十二歲)才在兒子的催促下辦了離婚。兒子「小山」對他有氣,但這六年還是拿錢養活他,令他感激之餘,百感交集,「我又能說什麼呢?」在他眼中,上帝創造了女人,給了男人最好的禮物,「存存」就是其中一位美麗、堅強的女子。
在〈情書一束〉裡,集結了數十封當年他寫給「存存」的一札情書,字裡行間不僅透露著對「存存」的強烈傾慕,那是一種美好女子讓男子完全不可自抑的吸引力,兩人的相遇,像極了正、負極磁石交會時般電光石火,那時,孟東籬也許正像是火山爆發決了堤的熔岩奔流,唯有和大地、泥土緊緊地水乳交融,才可能稍稍冷卻。所以當我追問他「存存」當時的模樣,試圖拼湊浪漫愛情故事裡的女主角時,孟東籬跌入了痛苦的深淵裡。
他承認,他追「存存」時,「存存」只有十八歲,當時,他在花蓮教書,「存存」是某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就是因為他「已婚」,遭到對方父親嚴厲反對、威脅。後來「存存」一家人搬到台中,在那個交通不便捷、跑到台中見個面也可能被棒打鴛鴦的舊時代,他只能一週一封信,寫盡思念和渴慕,接到「存存」回信只寫了幾個字,也會狂喜。
雙方掙扎、拉鋸了三年多,最終,一個拋下了父母、一個捨下了妻兒,雙雙私奔,先搬到東海大學附近,後落腳在鹽寮海濱,他倆共築了一間小茅屋做愛巢,先後生下了「大牛」、「小牛」兩個孩子。
孟東籬永遠忘不了和「存存」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存存」做衣裳、枕頭套、縫棉被,煮一手好菜,人又圓潤豐美,在他眼中,給他吃、給他喝、給他穿,滿滿的感情和奶水給了兩個孩子,簡直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分身。(《素面相見》,第239頁)
「那,你為什麼離開她?」我問。
「因為我後來交了很多女朋友。」
「為什麼?是她不夠好嗎?」我又問。
「不是,是我的問題,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女孩子……」
孟東籬坦言,男女的情愛會隨著環境改變,對孩子的愛卻是無怨無悔的,他說,「大牛」小時候好頑皮,長大了則像提著板斧在森林裡奔跑的印第安人,「大牛」、「小牛」小時候每天臨睡前,都要聽他說故事才睡,他在海濱陪伴孩子長大,帶著孩子認識青蛙、蜥蜴、花草、樹木,常打赤腳一起在草地上玩耍。(參考《濱海茅屋札記》全文)
「『大牛』長大後做了民宿業者。有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他接受訪問。他講到自己小時候過得很『貧窮』,所以下定決心賺錢。我聽了很難過,感到很抱歉。」
雲翳裡透出的陽光
說著、說著,近午孟東籬和友人端上了每人一大碗素麵請大家品嚐,香Q帶勁的手工麵條配上滷得鮮香入味的香菇、紅蘿蔔、海帶、筍干和綠花椰菜,大夥餓得拚命吃著,還不時讚美這樣的「素」人人愛吃。
這時,孟東籬不知是否被剛才尖銳的問題觸及了心事,抑或想到對妻兒們的愧疚,一碗麵只吃了兩口,停下筷子,整個人漲紅了臉、揪著胸口,半天說不上話來。
在一陣驚惶失措後,孟東籬進了內屋休息,望著他高瘦又帶著孤單的背影,不知怎的,我突然好想放聲大哭。
我想訪問對他造成體力上的負擔。一行人與孟東籬道別,步出小屋。當我們沿著山路一路走下來,原本一早下的霏霏細雨停了,溫暖的陽光從雲翳裡透出一道道金黃色的光芒,山路兩側全是不知名的青草,野花綻放,不論紅、紫、粉紅、橘粉紅,全都張大了美麗花瓣向我們招手。
我忍不住回頭,心想,「真的,什麼都不用多說了」,孟東籬看生、看死無比透澈,他定能走出自己的路。
我們沿著水渠而行,泉水清澈見底,潺潺而流,流向那百折千迴的人世。
濱海茅屋傳奇
凡塵俗子一旦讀過孟東籬《濱海茅屋札記》一書,恐怕都會好想去一趟花蓮鹽寮探訪一下那一棟茅屋,那是曹又方生前最愛隱遁的一處「世外桃源」,室外有大毛蟲、黃蜂、蜥蜴做伴,早起聽雞鳴、火雞叫,還有一波波浪濤聲。
可惜,這棟茅屋所在之地三十多年前未曾辦妥過戶手續。孟東籬當年和「蘋蘋」一同合力拉索、打柱做樁,好不容易才用竹、茅草、鐵皮蓋出來的茅草屋。所謂的「柱子」,是十八根舊材行買的,有些是檜木,有些不是,既重又硬,釘上釘子、釘子還會彎,一共蓋了一百天才完成。
孟東籬還記得,茅屋一間七坪大、一間十坪大,小間用茅草隔了一半,其中一半鋪了榻榻米,是他睡覺、工作的地方,其餘空間,放置雜物、洗澡、洗衣、煮飯;大的那間,有五分之二的面積鋪了榻榻米做床,供媽媽和孩子們睡覺、安適度日。
「因為沒有申請建照,無法申請門牌,水電無法申請,所以我向附近的兩家鄰居拉了電線和水源,帳單來了,我負責幫三家同時埋單,一個月大約四、五百元就搞定。」
其實,孟東籬在二十年內,先後蓋過五棟茅屋,颱風颳倒了四棟,就是第一棟,說什麼都不會倒。
說巧不巧,孟東籬徙居台北陽明山十二年後,兩個孩子和孩子的媽「蘋蘋」陸續搬走了,因為地主把地賣了。同一年,孟東籬跟原配簽字離婚,失「婚」既失「屋」,算不算屋漏偏逢連夜雨?頗令人不勝唏噓。
不過,看過這本書或這棟茅屋,肯定會牢記孟東籬只花了五萬元就蓋了房子的趣事,最重要的一點,還會被他什麼都搞不清楚,徒手蓋茅屋的理由給深深感動,他說:「我受了弗洛姆之說的影響……,他提到……現代人的生活都被人包辦了,衣由成衣廠包辦、行由車輛包辦、住由建設公司包辦、育樂也由種種公司、專家和「藝術家」包辦,而人成了一個完全被動的東西。我不要這樣,我不肯這樣,我不甘!」
孟東籬講起道理,擲地有聲,簡單度日,身體力行,更具吸引力,雖然茅屋不再,孟東籬的茅屋傳奇故事,肯定還是會隨著他的《濱海茅屋札記》流芳百世的。(劉子鳳/文)
東籬麵
有人說,只要吃過一次孟東籬親手煮的素麵,就會一輩子找盡各種理由探訪他的窩,孟東籬的素菜絕活真不是蓋的哦!據說,作家張大春去訪時,也是吃他這碗「東籬麵」。
這一趟採訪行程,出版社一行人頗「賊」,挑了個早上十時見面,採訪了兩小時,恰好是中午時分,總不能把人趕走吧?嘿!山珍海味都比不上這一碗人間美味,看官你猜猜,孟東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孟東籬笑說,麵裡不論放了什麼香菇、豆干、蘿蔔,全都是他「獨家配方」──用黃豆、海帶、大蒜、醬油一同熬煮的,青菜大半是用燙的,從不用味精(《濱海茅屋札記》,第84頁),只要滋味熬進了食材的纖維時,當然就好吃,至於煮手工麵用的高湯配方是啥?既然是「獨家」配方,當然恕不奉告囉!
早在三十六歲那年,孟東籬就開始吃素了,他說,小時候窮,本來就吃不到雞鴨魚肉,求學時期吃得不多,結婚後吃得多,三十六歲那年,有一天他提著菜藍去菜市場買菜,親眼目睹殺雞宰魚的畫面,感覺十分不忍,從那天起,他就鮮少再碰葷腥食物,生了病,頂多只吃點蛋或喝點「養樂多」,豆類、花生、白米、糙米、青菜、水果是全家人的主食。(《濱海茅屋札記》,第48頁)
因為素菜種類繁多,孟東籬除了會煮這一碗香噴噴的素麵請客外,平常拿手的素菜絕活可多囉!
看看以下獨特的菜單:第一,「我們在向海的院子,鋪著草蓆吃飯……,吃的飯共有三樣:綠豆、麥片粥、饅頭和一盤南瓜尖、南瓜花與長不大的小南瓜合炒的菜。」(《濱海茅屋札記》,第87頁)
第二,「蘋蘋」產子只吃雞肉,奶水不足,「我就給她燉雜拌粥:紅棗、糙米、花生、紅豆、大蒜、紅糖。吃了之後,第二天奶水就源源不斷,此後很少出問題。」(《濱海茅屋札記》,第48頁)那麼,吃過熱炒「豇豆」嗎?我,真的聽都聽沒過,喝過「黑豆泡米酒」嗎?肯定沒喝過,這些只有孟東籬當年邀朋友到花蓮茅屋時才吃得到。
孟東籬說,常聽人家說菜要怎麼做、要加什麼佐料,步驟如何、如何,吃頓飯為什麼這麼累人啊?其實,我們食物的香並不亞於那些「佐料」。
「幸福,是一件單純的事,但人用很複雜的方式追求它。」孟東籬認為,從整個歷史來看,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恐怕不是「幸福」,而是「得」,得名、得利、得肯定,並以為這是幸福、或以幸福之名追求。
其實推到最後,「幸福」也是人為的造詞,生命的原本,本無所謂幸福不幸福,有的只是願望是否滿足,滿足就安適,不滿足就不安適。(《濱海茅屋札記》,第87、88頁)
安步當車吃豆類、蔬菜水果和糙米的孟東籬,信手捻來一把南瓜尖,就可以說出一番道理,看來,「東籬麵」之所以好吃,有很大的一門學問,是「主人」的智慧小語雋永又耐人尋味,兩味都很特別,否則同樣一味素菜,如果一旁全是汽車噪音、或者一名鄙漢罵髒話,再好吃的素菜恐怕也難下嚥吧!(劉子鳳/文)
受訪者簡介
孟東籬,本名孟祥森,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河北省定興縣一農村,五歲時,長他兩歲的哥哥於貧困中生病去世,母親悲慟逾恆,九歲時,他隨母親至東北錦西與從軍抗戰的父親相見,兩年後,由瀋陽逃難至天津、轉南京、上海來台,住鳳山黃埔二村,念誠正小學。一九五七年,省立高雄中學畢業,入台大哲學系,大三那年,母親逝世。隔年入輔大哲研所。自三十歲起、至六十七歲,先後翻譯近百本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著有《幻日手記》、《耶穌之繭》、《萬蟬集》、《濱海茅屋札記》、《愛生哲學》、《素面相見》等書。(劉子鳳/文)
採訪者簡介
劉子鳳,一九六四年生,白羊座,綽號「老貓」,著有《台北美食街》、《觀自在》。從事新聞工作長達十五年。曾任《聯合晚報》市政、社會、影劇記者,《聯合報》資深記者。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9&f_ART_ID=193409
男人四十>維基百科
《男人四十》(July Rhapsody)是一套由許鞍華導演、岸西編劇,以師生戀、教育制度、香港社會及婚姻感情關係為題材的寫實電影。故事講述香港中學中文老師林耀國(張學友飾)與班上女學生胡彩藍(林嘉欣飾)開始了接近師生戀的關係,與此同時林耀國與其妻陳文靖(梅艷芳飾)20多年的婚姻關係出現問題,故事道出原來當年陳文靖亦與其國文老師盛世年發生過師生戀而且意外懷孕,並帶出與林耀國此後的感情關係……《男人四十》亦是梅艷芳最後一部電影演出。
故事題材
故事牽涉的題材相當廣泛,除了兩段師生戀、陳文靖的意外懷孕,亦帶出胡彩藍自資開設日本潮流衣着零售店以反襯出教育制度與現實生活的不協調、林耀國試圖使中文課堂更生動化但仍然不足的貧乏。片中林耀國與舊同學聚會中更道出了學校教師默默付出多年,但與其他行業的回報相差甚遠的苦況。同時林耀國一家所居住的美孚新邨亦是香港第一個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現代大型屋苑,清還多年的樓宇貸款後,林耀國與陳文靖婚姻多年感情轉淡亦是香港新一代的寫照。胡彩藍的青春活潑亦反襯出林耀國相對保守,但已人到四十中年的困境。結局提及三峽大壩工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電影中的學校分別於有70年歷史的香港仔工業學校和聖嘉勒女書院取景。
重要台詞
什麼落伍,你不識貨,魯迅很新潮的,魯迅是我們中國第一代去東京留學兼掃貨的帥哥 ——林耀國反駁學生說魯迅落伍時介紹
我老爸、哥哥和姐姐都讀過大學,一家要那麼多大學生幹嘛? ——胡彩藍在自資的零售店反問林耀國
我本來就是一個老古董,從小到大就是古板,做完好學生,就想做好爸爸、好丈夫、好老師 ——林耀國受胡彩藍批評時自述
我們讀過許多李白、杜甫、蘇東坡……也應該一起去一趟……但如果不去,不久三峽一灌水,很多地方會淹沒,很多東西會消失
電影歌曲
主題曲《相愛很難》主唱:張學友、梅艷芳
獎項
200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林嘉欣),最佳新演員(林嘉欣)
許鞍華執導的電影
1970年代 《來客》 (1978) · 《瘋劫》 (1979)
1980年代 《撞到正》 (1980) · 《胡越的故事》 (1981) · 《投奔怒海》 (1982) · 《傾城之戀》 (1984) · 《書劍恩仇錄》 (1987) · 《香香公主》 (1987) · 《今夜星光燦爛》 (1988)
1990年代 《客途秋恨》 (1990) · 《極道追蹤》 (1991) · 《上海假期》 (1991) · 《歸去來兮》 (1992) · 《女人四十》 (1995) · 《阿金》 (1996) · 《去日苦多》 (1997) · 《半生緣》 (1997) · 《千言萬語》(1999)
2000年代 《幽靈人間》 (2001) · 《男人四十》 (2001) · 《玉觀音》 (2003) ·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2006) ·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 ·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7%E4%BA%BA%E5%9B%9B%E5%8D%81
男人四十相關介紹
岸西對詩辭歌賦的愛好,曾讓他在編劇【特務迷城】時,安排成龍與徐若瑄在片中以對唱「紅豆詞」來辨識彼此的同胞身份,有些匪夷所思,也顯得過分肉麻。【男人四十】表面上得利於張學友飾演的男主角本身是個國文老師,拿「赤壁賦」來寄託未竟的理想,不至於像【特務迷城】那樣尷尬,不過岸西這回真的把千古名章成功地融入劇情與角色之中,把中國文學底子和人情世故統合成一個可觀的劇本。
但【男人四十】光從片名就自然令人聯想到許鞍華七年前執導的【女人四十】,【男】片也許沒有【女】片的戲劇衝突強烈,也沒有得到金馬獎肯定的【千言萬語】充滿政治歷史辯證的強大企圖,但在看似沒太多新意的導技中,我卻見到一個更氣定神閒的許鞍華,舉重若輕地講一個關於誘惑、徬徨、猜忌與原諒的故事
。在【千言萬語】分外高蹈的藝術家身段,或是【幽靈人間】力圖締造類型潮流的壓力,在這部電影幾乎都放下來了。或許表面上顯得比以往平凡,甚至遜色,但仔細再想,卻驚覺這個有趣的轉變。
這個轉變可以從【男人四十】幾乎見不著她前幾部作品慣有的嘲諷得見。「搖頭丸作文比賽」的橋段,只不過反映了老骨頭對新生代的某些焦慮,倒不是一竿子打翻整船人,否則林嘉欣的叛逆少女形像也就不會這麼精彩了。看看張學友,以及飾演他太太的梅豔芳、大兒子的譚俊彥、甚至多年後又再出現的不速之客庹宗
華,除了演員成功的演繹外,更因為鏡頭背後創作者的包容,而讓角色很自然地從類似生活的節拍裡,傳遞可信而幽微的情感。
沒有壞人,也沒有聖人,許鞍華看人看事、對待生命的態度,在很容易被低估的【男人四十】裡,有種安身立命、不悸不求的自在,讓愛變得寬廣而複雜,恨卻有如過往雲煙。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119
阿梅的角色
阿梅飾演家庭主婦陳文靖,年輕時愛上當時教她中文科的盛老師,並懷了他的骨肉,但盛老師卻一走了之,到台灣追求他的理想。一直暗暗喜歡文靖的林耀國,為文靖的孩子肩負起父親的責任,一家四口的生活從那時開始。二十年過去了,病重的盛老師回來,文靖決意在他身邊,陪他走過最後一程。人到中年的耀國,面對事業、感情、親情上的衝擊,面臨人生的重大考驗。盛老師離開了,文靖、耀國與兒子,繼續走他們未走完的路。
我看電影
沒想過《男人四十》是這樣子的一部電影,這樣子的文質彬彬,這樣子的含蓄有致,這樣子的感動人心。
許鞍華的作品中,我看過《瘋劫》、《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半生緣》、《女人四十》、《阿金》、《千言萬語》,給我的感覺是書卷味濃、感情細膩、戲劇性強。《男人四十》訴說一個中年教師的故事,也暗暗表達作者對文化、教育、人生的種種體會。電影蘊含著許導演對中國文學、文化、傳統的深情,戲中的詩詞歌賦,字字流露著戲內角色與戲外作者的情感。我也修讀過文學,也是喜愛文學之人,許導演對文學的感情,令我感動。
《男人四十》令我最欣賞的地方,是林耀國這個角色的刻劃。這位年屆四十的男人,背負著沉重的包伏,心理壓力之大叫他喘不過氣來。事業上,他有一份穩定的教書工作,有固定的收入,然而,他的教鞭執得並不愜意,課室內要嬉皮笑臉討好學生,課室外要唯唯諾諾迎合校長,跟住洋樓養番狗玩遊艇的舊同學相比,暗地裏將自己比下去。感情上,妻子文靖跟盛老師的一段往事,他始終放不下;文靖要照顧臨終的盛老師,他的內心又再交戰;面對並非己出的兒子安然,他的心是矛盾的。胡彩藍的出現,其實沒有擾亂他平靜的生活,也沒有動搖他對文靖的一往情深,她只是給他一個喘息的空間。從這位女學生的傾慕,他找回他的自我價值,重拾點點生活情趣,最重要的是讓他再次捉摸到文靖年青的影子,重新喚起了他對文靖、對盛老師那永不磨滅的情誼。心理這樣複雜的角色,演繹難度可想而知,學友演得太棒了!
有幾場戲令我很感動。其中一場是安然得知自己並非耀國的親生兒子後,耀國為他執筆寫了一篇〈我的第一次〉,訴說兒子的出生令他深覺自己變得重要,現在兒子已長大成人,快要尋找他的第一次去了。兒子讀著這封信,在枕邊默默的留下男兒淚來。這封信寫得言簡意遠,動人得很,岸西的文筆令我刮目相看。另一場是電影的結尾,文靖與耀國在經歷了這許多許多後,緊緊的相擁,這一擁包含了對過去的解脫、對現在的依戀、對未來的寄盼。
最後一場戲令人如此動容,阿梅的一流演繹是很重要的因素,淚如泉湧自然流露,令人拍案叫絕!阿梅的戲份看似不多,其實也不少,她的出場次數很多,只是每場戲的時間很短,令人錯覺她佔戲不重。戲份多少不是問題,有發揮機會就是了,阿梅的內心戲演得淡然而深刻、細膩。看《電影雙周刊》的訪問,學友說這次跟阿梅合作,她給他的衝擊比他預期中少,我想想也是,他倆之間的火花也比我期望中少,如果兩人的交流多一點點,我想會更精彩。
其他演員也有出色的表現。林嘉欣演得不錯,把胡彩藍那我行我素、愛理不理、任性放縱的性格演得恰到好處,難怪這位新人演出機會一個接一個。《慌心假期》後,譚俊彥再次跟阿梅合作,上次的 Mike 無論造型與演繹也相當突出,今次的大兒子安然也沒令人失望,看來星皓的眼光不錯。就連演小兒子的年青演員也很搶鏡,是不少笑料的來源。
《男人四十》──男人四十戇居居
不要看到片名是《男人四十》,便急急拿《女人,四十》過來作比較,其實於題材、結構上,《男人四十》跟《今夜星光燦爛》最形似:忘年戀的,也是少年人那一方先作主動,而作為老師的,背後又有另一段師生戀的往事。分別在《今夜星光燦爛》的主角是「女人四十」的林青霞,這次是張學友的抉擇,男女的位置剛好調轉。
可能是我看到《今夜星光燦爛》的專注(或只不過是個性上偏好它),就感到《男人四十》不少退卻的筆觸。最明顯是張學友與林嘉欣的師生戀寫得畏首畏尾,頓令那份很不瀟灑的男人躊躇浮現出來,這個林耀國充滿了心結,對妻子的,對兒子的(親生那一個),甚至是對學生的,但想深一層,倒真是他自己多年來一手造成,然而到電影結局,他只是被動地去解決(林嘉欣提出離開、梅艷芳提出分開),岸西的劇本(念《赤璧賦》)、許鞍華的「到中國去」情意結,以及張學友的演繹,都未能提供一個紮實的心理解決。
至此我又想起許鞍華另一齣佳作《千言萬語》,那裡亦有小男生陪心儀女生到深圳墮胎的情節,而到中國去的畫面是優美、落泊、有意境的,但在《男人四十》,我們只能看到錄影帶內的三峽船上風光,老實說,我是情願看不到,因為那樣還好留個意念。無疑,《男人四十》反映著許鞍華處境上摸索中的困頓,大概她的後九七時關還未過去。
男人四十心事濃如酒.光華不再獨徘徊
人到中年,正如陳年釀酒正去到發酵末期,發臭得難頂。最大的危機是精力衰落,並對生活產生無力感。張學友飾演的中學中文教員耀國。一方面面對距離很遠的學生已感失望,另一方面在家庭關係上難於協調。信心和感情危機是很多已婚中年男人的憂慮。這部描寫中學教師心態的寫實電影,編劇岸西用了很多對比,教師-學生、成功-失販、年青-中年,來襯托出中年危機的種種滋味。而每個對比,卻又重覆出現在人生經歷中。耀國以前暗戀的同班同學和現在的妻子文靖,正好是對比的一個例子。從前文靖對盛老師的師生戀,卻又重覆地出現在女學生彩藍對耀國的戀情。昔日是眾同學眼中的才子耀國,卻變成今日強顏歡笑的教書窩囊,現實和挫折證明學業的成功和事業失敗可以磨平一個人的鬥志。今/昔。理想/妥協變成很多人生的照妖鏡。耀國對妻子的感情由濃轉淡,對子女之間的隔膜,對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之厭倦,正是人生由璀璨到平淡的必經階段。縱然是無力扭轉乾坤,但由充滿積極進取到供樓湊仔,總有一份無可奈何的嘆息。
許鞍華仍然保持她那份對人世的悲懷精神,電影展示出人到中年對種種生活乏力的恆相,使每個魯迅筆下的孺子牛,都感到身同感受。然而岸西筆下的結局並不悲觀,平凡家庭總有他們難唸的經,在喜怒哀樂過後,還是剩下倫理親情的真實,當耀國寫「我的第一次」給兒子閱讀,不單使兒子落淚,更相信使做人父母的觀眾感動。
電影看似平實,但平實得來相當到肉。正由莎士比亞的悲刻李爾王最後的語句:「When you grow old, you learn more」耀國和文靖年青時的種種鬱結,理想和挫敗,都會隨著年歲而變得寬大。長江面貌己不復當年想像的雄偉,只要在記憶中,有所珍惜,變就變罷。正如耀國最後由鄙視盛老師,到再次接受他,兩人連同大兒子走到老師床前口唸起當年讀書時的課本蘇軾《前赤璧賦》。當再次聽到啷啷上口的壯麗詩句時,才發覺頭髮己開始脫落很多了。
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如此無常。
悲苦的人生
筆者未看《男》前,早預料這是一齣講述人到中年、主角深切感受悲苦人生的文藝電影。全片果然不出所料,由始至終皆遍佈生活苦悶、生命苦短的憂鬱和愁思。男主角張學友對家庭問題難以解決的無力,他對自己事業停滯不前的無奈,以及他對生命欠缺光采和活力的無視,使他的情緒經常處於頹靡過活的低潮。創作人把自己對四十歲的感慨投放在影片的中年教師上,觀眾看見的,盡是中年人在心理上的自我萎縮,昔日崇高理想的幻滅,以及其面對歧路的難控。男主角在片中找不到各種解決生命、感情和家庭難題的有效方法,只以抑鬱的愁緒作為面對現實的最佳掩飾,以繃緊的臉部線條作為忘記過錯的最佳表現,在作者導演進行創作時呈露自己精神面貌的解讀下,男主角遭逢的困局,亦可能是創作人百般苦惱纏擾難解的主因。
http://www.mymui.com/film-julyrhapsody.html
《男人四十》的失樂園
今周和兩班不同的朋友圈子吃飯,回家的途中想到要回顧一齣電影:許鞍華導演的《男人四十》。
《男人四十》電影裏,有兩個片段令我非常深刻,有一個橋段令我非常感動。
電影一開始,就講飾演中學教師林耀國的張學友,在一班學生面前講課。只見教授中文的林耀國,在學生面前口沫橫飛:林用上非常地道、俗氣,適用於黑社會講數的比喻及詞語,講解某課中國語文文言文課文。
林耀國在高中時是學校的優異生,深受當年中文老師(庹宗華飾)的讚賞。同班女同學,青梅竹馬的林文靖(梅艷芳飾)後來成為林耀國的妻子。夫婦有兩子,長子在戲中攻讀大學,勤奮上進;次子尚就讀中學,卻好吃懶做。
第二場戲,林耀國與一眾中學同學在中式酒樓聚會,席間有客串的林超榮及古天農等。結帳時林耀國堅持要付自己的份,即使同學古天農堅持:「個市咁好,今餐咪當NASDAQ請囉!」林耀國堅持付帳,並一臉不滿離去。
林耀國班中的女學生彩藍(林嘉欣飾)愛上林耀國,林文靖懷疑丈夫與學生有染,提出暫時分開(其實另有內情)。在垃圾學生中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彩藍,與林耀國在大陸過了一晚。回程的火車上,彩藍向林耀國述說愛上他的原因。林耀國遙望窗外的農田,一片茫然。
話說當年林文靖與中文老師有染,誕下一男嬰;林耀國認了是男嬰的父親,畢業後馬上和林文靜圓婚。林耀國本應有美滿前途,可能分享到近廿年香港人(一如他大部份同學)應有的豐碩經濟成果,卻礙於林在20歲時已要照顧一妻一子,生活艱苦。男人四十,酷愛國學的林耀國,只能屈就於垃圾學校教書,以低粗笑話聊博學生一粲。命運使然,林耀國廿年前因為一段不倫師生戀,嘗盡苦果;廿年後身為中文教師的林耀國,卻再墮歷史循環,讓秀氣的女學生愛上自己。林耀國眼見親生的二子只會把《辭源》當腳塾,養子(即戲中庹宗華所生)反而勤奮孝順,果然是,別人的兒子有優秀的血裔,自己的兒子則延續社會上失敗者的角色。
認了一個不該認的孩子,多付一次不用付的帳。吃力不討好,好心無好報,林耀國能夠怨誰?男人四十的悲哀,莫過於此。
我的教師朋友在今周的飯局聊起近月的「禽獸教師」風波:陸續有事件供出,有男教師淫慾小學女生被捕,朋友直斥其人「影衰教學界」。
此外,教師朋友最近的生活也有點困難:正在籌備婚事的他,最近約滿(是每年一次appraisal)轉校,人工比前少了一截,跌到窮鬼如我者的水平。我說:以前說教書安定,原來是騙人的?你們的投資可不少,香港是什麼屁知識型經濟!?
都是價值觀的陷落。回家的路上我想:靠金融搵食的同學最近日子也很難過,這種「風水輪流轉」,屬幸運抑或不幸?
15歲之前我的志願是成為一名中文教師,幸運地我沒有選擇走這條路。相同的是我也曾經是中學中文科的風頭躉,不相同的是我還有沒有等到像林嘉欣這種氣質的女人,答應跟我私奔。
http://baspitakika.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76868
重溫男人四十
「男人四十」要探討的主題比較沉重嚴肅,帯著淡淡哀愁、幾許無奈。人性中的清醒迷惑、信任懷疑、熱烈冷靜、軟弱堅定、寬容妒忌---兼容並蓄、紛至沓來。邊看邊想邊拭淚,抽絲剝繭,撥雲見月。
「好男孩」林安然
林耀國坐在沙灘上的遮陽傘下,翻閱著萬曆十五年,看得慢條斯理。兒子安然關心他的老花眼,說等領了薪水,要幫他配支老花眼鏡。他說能拖就拖吧!誰也不想老得這麼快。他和安然年齡差距大約十八歲,當父親太勉強,做大哥倒是綽綽有餘。接著他對安然說個故事,該是揭曉真相的時候了。只是到了故事的關鍵處,留給媽媽說吧,解鈴還得繫鈴人。安然和他沒有絲毫血緣關係,卻意外和他如此合拍。知書達禮、善解人意、體貼親心、愛護弟弟(弟弟磊然和安然也沒有血緣關係,老是佔哥哥的便宜,在家裡好似悠哉的外星人)。安然還會耐心的幫老爸找影帶準備教材,爸媽兒子三人渾然一體,詩詞歌賦朗朗上口,偏好毫無嫌隙。面對爸媽感情的危機,和自己突如其來的身世變局,安然一貫的處之泰然,水波不興,最關心的竟是媽媽是否真心喜歡爸爸,待得到肯定答案終於放了心。直到讀完父親寫給他的一封信,跨越血緣關係的真摯感情,終於讓這個高大挺拔的男孩,忍不住伏在枕頭上落淚。(咳!這對父子害我也哭了!)
「壞女孩」胡彩藍
胡彩藍資質聰穎,我行我素,痛恨權威和虛矯。她永遠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一定設法達成,過程只求有趣,不拘任何形式和途徑。上國文課時,她安靜的在課本上、紙上畫著各種角度的林耀國,就像一頭不動聲色的獵豹窺伺著獵物。她要用自己的節奏和步驟,捕捉心愛的獵物。第一次單獨到辦公室見老師,就直接了當下戰書。林老師也不是省油的燈,唇槍舌戰,你來我往。最好笑的是:「兩個兒子,有大有小,任君挑選」,如果彩藍當真轉移目標,挑上了林安然,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在圖書館裡找到當年盛老師送給林耀國的書,勾起林的憾恨;為何胡彩藍總是能精準刺中他內心深處掩藏已久的傷口?林在課堂上不經意喊出陳文靖這個名字,彩藍緊問不捨,往事就如此這般的被層層剝開,逃不開躲不掉。林決定挑明拒絕,彩藍的眼淚卻讓他心軟,註定他終得走上原本排斥的路,竟然也扮演了自己痛恨的角色,但也因此逐漸體會當初文靖的處境。只是他和盛老師居心本就不同,彩藍和文靖的性格更是迥異,際遇當然也不一樣。相約看電影前,林老師竟然像個初次約會的大男生,手足無措,順從的跟在彩藍身後;任由彩藍在手機中和朋友調侃他是個愛擺臭臉的男友;徵文頒獎典禮彩藍當然缺席,他前去彩藍店裡,發了脾氣,但隨即道歉,處處居於下風。究竟這個心眼多、手腕高明、不缺錢用、不缺父愛、不按牌理出牌、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壞女孩,為什麼會喜歡這位「古板愛說教、不帥又沒錢」的國文老師呢?她到底有幾分真心?還是純粹當作一場好玩的遊戲?心裡一路存疑,卻慢慢發現,原來她還真喜歡聽老師說的真實故事,沒有加油添醋,一派真誠。在火車上,她說出自己喜歡老師的開始,就在國文課上默寫時,林老師傻傻的望向窗外,若有所思,那個神態深深吸引住她。原來她竟然可以透視別人的內心,富有深度挖掘的能力,並充分享受這段歷程。畢業典禮上,她把自己的國文課本送給老師,一幅幅不同表情的畫像,傳遞了她當下的愛慕之情。她和老師當然不會有結局,她還是會不斷結交俊帥多金的年輕男友,她也絕對會堅持自己要走的路。但是,這段師生戀情並不會因為課本的歸還,而在彼此的記憶中磨滅。將來她當了導演,一定要拍出林老師望向窗外的畫面,她可是說到做到!彩藍的壞有時令人恨得牙癢癢的,又莫可奈何。她對林老師卻是真心誠意的,最後手下留情,所以林老師終可全身而退。如此的彩藍倒也不壞,另有幾分可愛。
「模範妻子」文靖
文靖當年陷入一場師生戀裡,懷了盛老師的孩子,認清盛老師的不負責任,偶像瞬間幻滅,世界也差點崩潰。心灰意冷,前途茫茫之際,幸虧有同學林耀國願意成為她生命中的支柱。這個人甘心為她遮風擋雨,並對她與別人所生的孩子視如己出。二十年來,文靖努力扮演模範妻子的角色,默默的做好家事,溫柔的支持著丈夫的決定。丈夫和孩子就是她的一切,被孩子消遣也甘之如飴。她很清楚這並不只是因為對丈夫的虧欠與愧疚,更是由於兩人日積月累的真實感情。如果不是有深刻的愛和信任,這段婚姻怎麼能維持二十年?年邁體衰的盛老師再度出現,文靖大感震驚,只想倉皇逃離,這個人就是昔日意氣風發、讓她欽慕獻身的老師嗎?同情、鄙夷,甚至帯著報復的快感,讓她決定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雖然愧疚忐忑,文靖還是對耀國據實以告。或許是到了將這件事攤開來仔細釐清的時候了,不論是對安然,還是對作了二十年客客氣氣夫妻的兩人而言。她可以料到耀國會對此事大為不悅,但意想不到耀國也正面臨誘惑不安的關卡。
於是他們的婚姻面臨了空前的危機。她刻意不去探究丈夫為何徹夜未歸。
萬一通不過考驗,柔弱卻堅強的文靖也做好了準備,畢竟這是耀國的權利,她絕無怨言。所幸這一場風暴終於還是過去了,寬容和諒解使他們化解了重重危機。文靖伏在丈夫肩上,痛快大哭一場,讓淚水宣洩內心的怨悔與感激。全家人決定趁著三峽淹沒之前,來一趟長江之旅,在萬里江山、詩詞歌賦裡,想必心裡毫無芥蒂,幸福洋溢。
「四十男人」林耀國
斯文安靜的林耀國是班上第一名的高材生,更是國文科盛老師的得意門生,老師還經常送他獎品以示欣賞和鼓勵。當年坐在耀國前面,綁著馬尾的文靖,深深吸引著他。所以不論她發生什麼事,他一定義不容辭幫她搞定,即使是當「現成父親」這種重責大任。於是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耀國身上,邊讀書邊教書,高材生忙於讓家人溫飽,收拾起雄心壯志,無法高飛。參加同學聚會,他為了維護尊嚴,堅持自己買單,顯得孤高而不近人情。但是有錢同學以高薪聘他當家教,他卻又欣然應允。幸好這個弟子還頗受教,遠勝自己的親生兒子。在家裡試圖和小兒子拉近距離,卻被兒子評為落伍。好個矛盾的哀樂中年!面對一群毫無求知慾的學生,他在課堂上使出渾身解數,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徒勞無功。下課時走出教室立刻像洩了氣的皮球,滿腹辛酸無處訴。教書也要求業績,徵文比賽牽引出胡彩藍這個古靈精怪的女生,像花蝴蝶般闖進他的生命裡,盡情穿梭飛舞,讓這個四十歲的男人心海不再平靜。他有點進退失據,欲迎還拒,徘徊在道德責任與危險吸引力之間。嚴格說來,他和文靖沒有經歷戀愛就直接走進婚姻,他從未嚐過戀愛時如坐雲霄飛車般跌宕起伏的悲喜。胡彩藍讓他彌補了年輕時的缺憾,更添加一份脫於常軌的冒險樂趣,他也想藉此證明自己仍有魅力。作了半輩子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好老師、好丈夫、好爸爸,或許潛意識裡正有作怪脫軌的因子在蠢蠢欲動,只待有人誘發導引。這凡心一動,差點釀成婚姻危機。幸好走完這一遭危險的旅程,他更加明白他和文靖二十年根深蒂固的感情。在盛老師的病榻前,他卸下背負已久的憤懣枷鎖,因為盛老師賜他沉重負擔的同時,也給他一個好妻子,一個無可取代的好兒子。執筆寫給安然的一封信情真意切,應是他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吧!畢業典禮上,他和學生自在的打成一片,不再需要費力偽裝。看著胡彩藍送給他的國文課本裡盡是自己的畫像,就當是中年男人的一場幻夢吧,醒來後仍要踏實的面對人生。
後記
導演許鞍華和學友本就相互欣賞,她的誠意和岸西的好劇本,促成學友和梅姑接拍本片。誰能想得到歌壇上光芒萬丈的兩位天皇巨星,竟能將平凡無奇的中年夫妻演得如此精準傳神。或許在某些拍攝場景看到他們的身影,還會以為那只是一對普通夫妻呢。我覺得越是平凡的角色、平淡的劇情,越能考驗出演員的功力。但相對的,要有好票房或是得獎則比較不容易。所以拍這樣一部作品的製作單位、導演、演員都必須具有更大的勇氣。「男人四十」要探討的主題比較沉重嚴肅,帯著淡淡哀愁、幾許無奈。人性中的清醒迷惑、信任懷疑、熱烈冷靜、軟弱堅定、寬容妒忌---兼容並蓄、紛至沓來。邊看邊想邊拭淚,抽絲剝繭,撥雲見月。覺得自己就像安然一樣,雖然力持鎮定,但在看完耀國的那一封信之後,眼淚竟然不聽使喚的流下來。平淡中有真味,靜默中留餘響。謝謝許導,謝謝岸西,謝謝梅姑和學友,帯給我滿心的感動和中年人生的無窮況味。
http://blog.sina.com.tw/poca118/article.php?pbgid=20890&entryid=88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