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30 06:50:17| 人氣9,990| 回應157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基因能分好壞?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咱基因實在受不了你們好壞了,這幾日來一下湧出一大堆與基因有關的「偽」科學報告:

什麼肥胖基因(好色好賭好毒好殺…的基因呢?);淋病基因突變產生了能抗抗生素的超級細菌(這還不是人類自己濫用抗生素的報應);女人可用基因工程從骨幹細胞自產精子不用男人了(何必那麼麻煩,蒫M人類女男那麼好鬥,蓋座生育人的工廠就算了);還有瀰猴與人的基因相似度93%比黑猩猩的99%還更适合用來研究人。

到了4月18日更看不下去了,聯合報報導<分化後 黑猩猩演化優於人>:

美國密西根大學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自共同祖先分化之後,黑猩猩演化的範圍比人類更廣泛。此說挑戰現代人占有天擇優勢的傳統看法。
密大研究人員比較一萬四千個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探討兩者分化後,如何受到演化的影響,結果發現,人類有一百五十四個占有天擇優勢的基因,黑猩猩則有二百卅三個。現代人約於十五萬年前形成。
前述研究報告指出,黑猩猩反而可能因為天擇而更能適應環境,演化並不是邁向一種目標的進步,而所謂比較聰明的物種「演化更甚」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主持這項研究的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張健希(譯音)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占有天擇優勢的基因數量低於黑猩猩。這項結論挑戰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研究報告已透過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發表。
研究結果可能意味,黑猩猩環境適應的變化能力高於學術界的想像,黑猩猩這些能力可能因為人類比較熟悉自己而未受注意。張健希表示:「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 黑猩猩在演化過程中出現的基因適應變化程度高於人類。」
真是亂七八糟的研究,的演化論何時主張過「人類為宇宙中心」了?還有要是「黑猩猩占有天擇優勢的基因數量高於人類」,那黑猩猩怎會局限於非洲,而人類則走出全球?
基因老祖別如此激動,你的不肖子孫就是如此一窩蜂,發現抗生素後就非得濫研濫用到不可收拾方休,如今只不過是換個基因來玩。

尋找智力基因>科學人 2008/11/03 
 
 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行為遺傳學家普羅明(Robert Plomin)想了解智力的本質。做他這一行得要有耐心,因為研究工作之一就是要觀察數千名兒童的成長。 【撰文/齊默(Carl Zimmer);翻譯/林雅玲】
雖然智力很容易測量,也反應了某種程度的真實,但是當科學家搜尋人類的基因組,卻找不到形塑智力的因子,進而發現這些因子遠比預期的難以捉摸。  
重點提要
■研究人員利用高效能的新技術來探索基因和大腦,希望可以找出個體間智力差異的基礎。
■他們的研究提供與智力有關的新知識,同時也揭露基因和環境間超乎預期的複雜作用。
■科學家對基因在智力上所扮演的角色知道得越多,智力反而顯得越複雜,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值得的。
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行為遺傳學家普羅明(Robert Plomin)想了解智力的本質。做他這一行得要有耐心,因為研究工作之一就是要觀察數千名兒童的成長。普羅明會詢問他們一些問題,例如「水和牛奶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和「太陽從哪邊下山?」一開始他和同事打電話或親自對這些兒童進行測驗,現在這些兒童大多10幾歲了,所以他們利用網路進行測驗。
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個研究的成功令人振奮。這些受試的兒童都是雙胞胎,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的智力分數比異卵雙胞胎的接近,而異卵雙胞胎的分數又比沒血緣的兒童更接近。這些結果和其他研究所得的結果相似,讓科學家更確定基因對於兒童的智力測驗分數有重要影響。
但是普羅明想要知道更多,他希望可以找到造成這些影響的特定基因。現在他已經有工具可以找出基因,這是他剛開始從事這個研究時不敢奢望的。普羅明和同事利用微陣列(microarray)來掃描受試者的基因,那是可以辨識50萬個不同DNA片段的晶片,這個強大的工具再加上數量龐大的兒童研究數據,代表他可以找出造成智力測驗分數微小差異的基因。
然而,當普羅明和同事揭開微陣列研究(這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智力相關基因搜尋實驗)的謎底時,結果卻不如預期。研究人員只發現六個遺傳標記對測驗成績有影響,當他們用更嚴謹的統計方法分析這些結果的可信度,只有一個基因通過考驗,不過它只對智力測驗造成0.4%的影響,更糟的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基因在身體有什麼功能。
普羅明說:「就某方面來說,這真是沒意思。」
普羅明的處境在研究智力的科學家中很常見,如同利用微陣列技術,他們以腦部掃描和其他精密的儀器來解讀基因和環境對智力發展複雜又巧妙的影響,並檢視智力差異如何呼應到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有些科學家甚至從中得到新觀點,認為智力反應了資訊在大腦流動的方式。但是除了這些進展,智力仍然是深奧難解的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強生(Wendy Johnson)說:「我們對智力的了解,少得可憐。」
 
智力分數真的有意義?
 
某種意義上來說,智力並不複雜。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說:「我們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觀察得到智力。無論在專業上如何描述,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人就是比較聰明,當你和對方交談,就可以感覺得到。」
但是這種直覺沒辦法簡單轉化成科學定義。1996年,美國心理學學會發表一份關於智力的報告,裡頭只陳述:「每個人對於了解複雜概念、有效適應環境、舉一反三、進行不同形式推理和利用思考克服困難的能力,是不同的。」
為了測量這些不同,心理學家在1900年代早期發展出針對不同思考能力的測驗,包括算術、空間推理和語文技巧,有些心理學家更建立了智力標準量表,可以比較不同測驗的成績。這些測驗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智商(IQ)測驗,它的平均得分設為100。
然而IQ並不只是一個數字,心理學家大致上可以利用它來預測人們生活的其他層面。根據兒童時期的IQ分數,可能可以對人們在學校和工作場合的表現做出合理有效的預測。另一方面,IQ高的人甚至有長壽的傾向。
「如果你知道某人的IQ,就能洞悉這個人所有認知功能的長處和弱點嗎?」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海爾(Richard J. Haier)說:「那是不可能的!」但即使是個簡單的數字,也有可能讓你知道很多。「當你去看醫生,一開始會先做什麼?會有人先幫你量血壓和體溫,得到兩個數字。沒有人會用血壓和體溫來對你的健康下結論,但是它們是重要的指標。」
那麼,什麼是智力成績的基礎?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的精神病學家蕭(Philip Shaw)指出:「它一定指涉某些東西」。說明「智力成績反應了什麼」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已經出現一個世紀了︰1904年,精神病學家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發現,如果有人在一項測驗裡表現得好,通常其他測驗也難不倒他們。雖然測驗成績之間的連結並不強烈,但是斯皮爾曼觀察足夠的數據後主張,這個連結是「g因素」(一般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斯皮爾曼無法說明普遍智力如何由大腦產生。近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試著在大批受試者的測驗成績裡尋找特定模式,希望得到答案︰他們發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兩個。環境是其中一個,包括父母養育兒童的方式到兒童發育過程中所罹患的疾病;基因則是另一個原因,它可能形塑大腦,進而影響智力測驗中的表現。
1960年代起,科學家從雙胞胎研究得到基因和環境如何影響智力的線索。雙胞胎對於智力研究如此重要是因為如果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在嬰兒時期就由不同父母領養,那麼他們擁有相同的基因,卻會經歷不同的環境。如果基因對智力測驗沒有任何影響,可以預期他們成績的相似性會消失,而且關聯並性不會比沒血緣關係受試者來得高。如果基因在智力上扮演關鍵角色,同卵雙胞胎間的成績會比較相近。
普羅明說:「同卵雙胞胎間測驗成績的相關性,如同自己和一年後的自己;分開撫育和一起撫育的同卵雙胞胎之間,差異並不大。」但是這個相似度需要時間才會顯現,普羅明補充說明:「被領養的雙胞胎在16歲時的IQ比較像親生父母的IQ,一如由親生父母養育長大的雙胞胎。」
這類的研究結果說服普羅明基因在智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它顯然不是唯一的。他表示:「這些結果讓我不得不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尋找那些基因。」
找尋影響智力的基因
當普羅明在1990年代早期開始搜尋這些基因,幾乎沒有同伴。他說:「我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人會這麼瘋狂。」
因為那時人類基因圖譜還沒完成,普羅明無法輕易地掃描人類基因組。但是遺傳學家已經鑑定出一些基因的突變型和智能障礙有關。普羅明推論,這些基因的其他變異,也許會導致細微的智力差異。他和同事將受試兒童分成智力測驗成績「很好」和「很差」的兩組,試著在100個基因裡尋找經常在某一組出現的變異。他說:「老實說我們什麼也沒找到。」
所以普羅明擴大研究範圍。他捨棄檢視預先選定的基因,反而定位出數千個散佈於染色體的遺傳標記。如果一個標記在成績高或低的學生經常出現,這個標記附近可能有與智力相關的基因(見46頁〈基因搜尋〉)。他和同事增加受試兒童的人數,以找出影響比較小的基因。在這個研究的某一刻,普羅明覺得已經發現智力和一個已知基因之間有可靠的連結,這個基因是在大腦中活躍的IGF2R(生長因子受體)。但是當他和其他人嘗試要重複這個結果,卻失敗了,他表示:「這個策略還是沒有成功。」
普羅明推測需要更多的遺傳標記才能找到智力基因。產生卵和精子的過程中,細胞的染色體會交換DNA片段,兩個片段之間越靠近,就越可能一起遺傳下去。但是在普羅明早期的研究中,遺傳標記之間相距數百萬個DNA鹼基,智力基因在染色體的位置可能離得很遠,所以有時一起遺傳、有時則否。他需要一組間距更短的遺傳標記來降低這些情況發生的機率。

誰能動我的基因?>知識通訊評論 2008/12/10  
 
 個人基因時代的來臨,必然牽涉到個人基因資訊隱私的保護和公開問題。美國國會立法,傾向所有資訊使用都需經患者同意,但研究者卻認為,這不是保護隱私的最佳方式,還可能損及某些族群的醫療利益。  
若要將基因研究用以改善醫療品質,必須讓基因型與長久視為隱私的醫療資訊聯結,所幸基因學與電子醫療記錄並進,個人醫療史也是電子醫療資訊系統的重要元素。但與此同時,美國國會等許多地方卻主張,生物醫學倫理的原則是,要使用任何電子醫療記錄,均需要患者的同意。
儘管立意良善,這種方式卻造成麻煩,資訊聯結對研究與改善醫療品質至關重要,民眾或許會害怕隱私外洩或遭到濫用,但若未經許可便禁止使用任何醫療資訊,卻又是矯枉過正。
其中有兩件事格外值得注意,第一,為推廣新的個人醫療資訊庫(HealthVault)服務,微軟努力鼓吹民眾完全同意研究單位取得電子資訊;第二,微軟、病患人權份子與槍枝遊說團體罕見結盟,希望國會立法,要求未經病患同意下,不得使用個人醫療資訊,強調必須尊重醫療倫理與自主權。其中關於倫理部分尤其值得重視,自主權對生物醫學的轉變遠高於任何倫理原則,倫理加上政治,便足以改寫專業行事準則,但光靠事先諮詢同意,是否就能提升隱私與公眾信任,仍有待商榷。
美國流行病學家指出,現有規範允許在未經同意下,取得醫療資訊供特定研究使用,但此舉既妨礙研究,亦無助增加公眾信任。強制要求取得許可只會徒增研究負擔與造成結果偏頗,台灣一項研究指出,高齡者、文盲、低收入者與原住民拒絕授權醫療記錄比例最高;縱然同意授權比例增加,亦無法避免其選樣並不是最緊迫需要的醫療案例。即使樣本總數高可以降低這種取樣偏差,需要取得授權也可能危及對於會造成孩童夭折的罕見病症之研究。
國會之所以強調自主權,源自於輿論嚴重分歧,美國近期一項調查指出,百分之八十三的民眾相信醫護人員會保護患者隱私,只有百分之六十九信任研究人員,百分之五十八認為隱私保護措施不足;縱然保證資訊不會洩露給研究消費或就業的組織,對於研究人員能否取用這些資訊,社會意見依然正反各半。
面對這種矛盾心態,我們必須用溝通處理大眾的恐懼、尋找改善保障隱私的方式,並解釋為何強制要求授權會損害重要的全球性研究。反對強制要求授權者所持的理由,是可以使用受保護的資料庫,或是經由制訂資訊揭露與使用的標準來保障隱私。針對基因資料庫進行的測試結果顯示,要從匿名資訊追蹤得知真實身分雖困難,但並非不可能。一個倫理規範不應阻礙豐富而且直接的探討。
 
一個隱私問題
 
若要保護隱私,就必須經授權才能使用所有醫療資訊嗎?為回答這項問題,我們必須探究這種方式究竟能否保障隱私,再分析授權和其他自主與倫理觀的差異,最後再討論授權如何影響其他價值。我們不能假設授權即可滿足所有社會目標,縱然希望擴大自主與社會福祉,也必須處理倫理與其他價值間的衝突。
隱私保障不足顯示自主無法提供保護,許多零售商與美國機構將個人資訊外洩,而這些資料皆由民眾自願提供,故問題顯然並非授權,而是疏忽,就算微軟的系統保護資料,也無法確保長期使用上的隱私,患者可能拿重要電子資訊交換小贈品,也沒有標準能阻止資訊購買者獲取資料後,未來再次販售而遭誤用;有些人也擔心,保險商或雇主會透過交涉優勢,強迫患者同意資訊授權。
另外還有非強迫性揭露:各位可曾略過網站的種種條款,在不清楚內容的情況下,直接按下「我同意」或「我接受」的按鈕?多數醫院隱私聲明和醫囑相同,對病患而言都複雜難懂,至於市面上的有價資訊交易條約,或是網路隱私政策,難道就清楚明白嗎?企業提供的選擇必須符合倫理,儘管獲得授權,也必須明確保證資訊不會公開。
在美國國會眼中,自主權等於所有權,我的資料只屬於我自己,患者(或戲稱為消費者)有權自由持有或轉讓資料。但此種狹窄的自主權悖離社會認同與社群,「在現今社會裡,做為參與資本主義動力的消費者,已取代參與民主及公共領域的公民角色」,倫理簡化為自主權,再簡化為二擇一的選項,自我商品化模式也取代更豐富的人性特質與相互依賴。
當談到決策倫理時,並不只在於是否自主做出決定而已,是否有考量到德行、道德價值、人的過往等更廣泛的人類自由?這些是好的選擇嗎?是否尊重對他人的倫理責任呢?
長久的倫理原則在於,社會建制應該不只讓自身獲益,責任亦要由社會均攤,例如改善醫療品質時,獲得有所患者療程結果便很重要,提供資訊的風險很低,但對全人類的利益很高,我們仰賴他人參與,自身也有責任參與做為回饋,不能夠只蒙其利,卻拒負成本,但美國國會提案卻仍強調,需經授權才能改善醫療品質。
 
同意與正義
 
縱然自主權只在於所有權的歸屬,自主權也僅為其中一項原則,其他還包括善行、正義等,例如在正義方面,社會便必須關照醫療政策成效、平等,與其他個人自由及社會福利的前提,並同時處理社會醫療資源落差與所得不均的問題。正義也與自主相關,因為這代表社會以道德平等對待他人的承諾,做為社會全面自主的基石。
基於充分的理由,有些侵入性研究必須強制要求授權同意,但其他研究的倫道基礎各有不同。為了正面的目標,雖然可能失去隱私,倫理也容許在提供合理隱私保障的情況下,略過徵詢授權同意的步驟。
我們該如何妥善處理隱私問題?研究人員必須與民眾合作,化解一般人士的疑慮,並說明一切都需經授權將造成的衝擊。研究者必須了解,為何某些國家的患者較願意提供資訊,而其他國家則不然。制訂法律避免歧視應能發揮效果,美國最近通過的基因資訊反歧視法中,禁止就業與保險時以基因蓄意歧視,但並未兼及其他生活層面,亦未直接面對基因資訊商業使用問題,並未阻止政府將基因資料庫強制應用於公共衛生、犯罪或移民方面。這些都是應該做的。
各國政府應擴大隱私保護範圍,遍及任何持有敏感資訊的組織與單位,包括網路服務提供者、製藥廠、企業資料庫、個人醫療史提供者、大學與政府等。匿名資訊身份追蹤的問題必須正視,並要對醫療與基因資訊的進一步關聯加以預防。研究人員可透過研究規劃與資料庫設計改善此一現象,政府亦可提供適當的規範。
大學與政府及企業領袖合作,可以規劃新的研究模式,例如由獨立第三方掌握身份聯結資訊,並讓研究接受獨立倫理監督的檢驗,如此醫療研究與品質改善工作便可免除累贅的研究評鑑。
各單位擁有或使用個人的醫療記錄,必須建立一套標準,確保患者考量是否接受第三人來取得他們的資訊,可獲得符合倫理規範的選擇。有些政府要求保險公司納入或禁止納入特定條款,讓消費者考慮時,保障被保者的利益免於不合理侵犯,個人醫療記錄也需要類似條文。
 
自主權的代價
 
若我們能有效的保障隱私,便不會將倫理窄化為自主或資料所有權。因為這種狹窄見解的代價很高,當倫理只在乎所有權與經同意後轉讓權利,便形同漠視程序正義及最佳的社會結果。我們必須時時謹記,若事事要求授權,必然會使部分族群遭到犧牲。基因資訊必須聯結至各種醫療記錄,忠實反映社會差異,基因學不能排除貧民或文盲等因素,也不可忽略拒絕授權比例較高的族群,研究者也不應因此放棄計畫,讓這些族群失去從基因革命獲益的機會。但是民眾的隱私仍需保障。
這事關全球正義。美國若將科學進步建基於他國民眾之上,在隱藏私人資料的同時,坐收全球參與的成果,並不符合正義。若美國還將這種自主權觀念擴至他國,將會嚴重損及全球生物醫學的協同研究。
保護隱私事關重大,但光靠授權許可並非正確保障隱私之道。在處理公眾資訊時,我們必須規劃出更具倫理觀的選擇。
(本文是二○○八十一月六日《自然》雜誌專文,作者泰勒(Patrick Taylor)為哈佛醫學院講師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副總諮議。)

基因決定我愛你 My DNA Says I Love You  (2007 )
 
導演:李芸嬋
編劇:李芸嬋
演員:何潤/關穎/彭于晏/余男
劇情簡介
十五歲到三十五歲女性最關心的兩個話題,就是愛情與肥胖,而最新的研究發展告訴我們,這一切都與基因有關…《人魚朵朵》新銳女導演李芸嬋作品,何潤東、關穎與彭于晏聯手主演。
浪漫科幻喜劇《基因決定我愛你》探討潔癖等生活習慣與愛情的衝突,描述未來5至10年的某大城市裡,兩個在生物科技公司上班、分別有潔癖與肥胖基因的女孩,為了愛情,決定吃藥更改基因與習性,卻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序幕--
生物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的DNA定序幾乎已經完成,決定命運的基因一個個被解開,很快地人們將握有主控權,只要將自己的基因稍稍作點改變,個性與命運也可能隨之好轉,或是相反…。
當戀愛來臨,你的基因準備好了嗎?
自主、美麗、又時髦,具備這些條件的女孩,竟是單身?有沒有搞錯!同在生物科技娛樂公司上班的四季和瑪菱,正是如此。兩人不只是好同事,也是好室友,更一起同病相憐,在情路上坎坷波折不斷。到底問題出在哪?
負責行銷的四季,開朗又可愛,不過好像…太愛乾淨了點。在意外重逢初戀情人食蟻獸,開心熱戀一陣之後,沒想到竟讓四季發現男友食蟻獸家中藏在沙發下的垃圾,男人果真都是髒亂的動物啊!就是「潔癖基因」,讓四季的戀情總會半途夭折,無法與任何男性維持長久的戀情,快30的她為此可傷透腦筋了!
而完美主義的生物工程師瑪菱,則是用網路與男友大談遠距離戀愛。表面上是找到了靈魂伴侶,但其實瑪菱心中始終有著自卑感,害怕「肥胖基因」發作而與人保持距離。殊不知,房東的兒子小熊早已對她一見傾心。
一天一粒 幸福洋溢?
所以說,想談戀愛的人得要先問:「我的基因適合哪種戀情?」找不出自己的基因適合哪種戀情?沒關係,還有「改造基因藥物」這個萬能仙丹!瑪菱就靠著自家的招牌商品「抑制肥胖基因藥」來抑制肥胖,而為了維繫與男友之間的戀情,四季也決定用「抑制潔癖基因藥」進行大變身。果然有效!瑪菱不再害怕肥胖,四季也開始髒亂了起來。但小熊與食蟻獸卻對心愛的另一半在吃藥這件事渾然不知。
不知道就會出問題。藥物帶來了負作用,四季變得越來越邋遢,越來越多話,越來越愛吃,而瑪菱則變得脾氣火爆,更加難以親近!種種的異常行為搞得食蟻獸與小熊不知所措…愛情總是如此,自認可以犧牲,卻又常常迷失方向。四季與瑪菱該怎麼選擇下一步?她們真的可以得到愛情嗎?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mtw76603897&channelid=CH21
 
基因決定我愛你...搞什麼東西?
 
我覺得看戲要以電影本身來說比較好,而不是說這是國片大家來支持,拍成這樣讓我滿無言的,我去看不是因為這是國片,只是因為想看而已...
也許這真的是部輕鬆的喜劇,但是...整體看起來卻是非常的無聊,我看完了90幾分鐘之後的感想是,整部戲把觀眾當白痴ㄧ樣...是,本片的故事就是要告訴觀眾,愛情的問題,可以藉由吃基因抑制藥來改善個人生活、喜好、習慣等問題,但是動不動就一直吃基因抑制藥,感覺上很愚蠢...看似逗趣的情節,卻讓人有一種...「這部戲到底是要給什麼年齡層的人看啊」的感覺,因為真的太愚蠢了!
同一天還看了沉睡的青春,我只能說...今年看過最優的國片應該是沉睡的青春吧!基因決定我愛你真是一部爛片!
(我看過才來發表的,無意挑起筆戰,若想罵白痴沒腦或其他字眼的,反正我不會再來看~)
回應 
我覺得還蠻好看的。半段覺得有點好笑。後半段看到關穎為了要跟心愛的男人在一起所做出的犧牲,我兩隻眼睛就忍不住淚水啪達啪達的掉…..唉…一言難盡~~~總之,這支部片,我推薦。但前提是…最好是有過滄桑的人最值得去看看,最好身邊有臭男人的也帶去看,看臭男人會不會領悟一點。
 
[非專業影評人75]基因決定我愛你
 
一段感情的維持,需要徹底地改變自己以迎合對方,或是以不變應萬變呢?本片以極具創意的點子來探討愛情世界中兩人如何永續經營?這是基因決定我愛你
故事背景是發生在一個未來可以用藥改變自己基因的世界,四季是個有潔癖基因的人,當與一個人相戀時,也會要求對方要以她的標準愛乾淨,偏偏10個男人能有一兩個愛乾淨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是要一塵不染了,所以四季總是一個男友又換過一個男友,原因是他實在忍受不了空氣中的一粒灰塵;反觀瑪菱,雖然有穩定的愛情,但男友是個空中飛人,時時刻刻都得到世界各國開會,所以聚少離多,其實他感受不到一點愛情的溫暖,偏偏她擁有肥胖基因,對自己的身材擁有強烈的自卑感,很怕與這個男友分手後,再也沒有人會喜歡他,所以他總是忍耐著
故事便從四季下定決心要與大學初戀情人食蟻獸好好地成為一對戀人開始,發展出一連串的故事,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幹
而另外一條故事線則在於房東兒子小熊對瑪菱一見傾心,展開追求的部份,但瑪菱心繫著男友,卻視而不見
四季過於積極,瑪菱過於消極
前者不斷的改變以迎合食蟻獸,但再怎麼努力,這段戀情似乎怎麼樣還是有不滿的地方,
人本來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並擁有不一樣的基因,就算得到相同基因遺傳的手足,個性也可能南猿北轍,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兩人呢?所以要百分之百契合,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可是有必要改變自己以迎合對方嗎?我們可以看到片中改變自己的結果是產生另一個問題,這還不打緊,把自己搞得焦慮多疑,完全不像自己,甚至差點失去朋友,值得嗎?
而後者雖一直擁抱著聚少離多的男友的浪漫之中,但他內心卻很是孤寂,但又對自己沒自信,無法勇於提出結束,而把自己的幸福耽擱了,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工作......
從這兩個故事看來,導演與編劇似乎想要傳達在若要擁有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對自己有自信
不用刻意去迎合別人,也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看對方,兩人之間的關係增進,應該是要建立在彼此雙方溝通之下的,在愛情世界裡,還是可以做自己的,只要兩人雙方都有愛
而對自己有自信以後,更會勇敢地表達一些想法,表現自己,不需要受委屈,如此自己才會在這段感情裡感到快樂,若對方嫌棄自己的某些地方,表示他真正還愛著你嗎?若真愛你,愛的是你的心,而不只是只以外表決定愛或不愛
所以最後結尾所提到的你愛我,我愛你的基因藥上,其實也是回歸到愛情的本質,當兩人擁有真情真愛時,一時天雷勾動地火,阻擋在路上的毒蛇猛獸也會自動讓出一條康莊大道讓這段戀情繼續燃燒,過度擔心對方的想法,其實是多餘
而片名取作基因決定我愛你,似乎也語帶著雙關,其一是電影裡的故事,改變基因,其二我想大概是說命中注定的兩人,體內的基因大概會作祟發出信號,讓兩人的心充滿著溫柔的粉紅,而綴入情網吧!?,
劇本的想法很有創意,尤其在於為了對方而改變自己,或保持自己最佳狀態的部份,用抑制基因藥來象徵,說不定在不久的未來,真的會有此種藥物的產生,只是這個部份就只有主線的意圖較為明顯,也就是四季與食蟻獸那一段,飾演四季的關穎,不斷地變換角色的個性,演技令人印像深刻
至於另一條支線,就顯得比較薄弱,幾個重要的場景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如不吃東西的片段,較難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覺得畢竟這兩條線在陳述愛情不一樣的幾面之二,所以雖然是男女配角,但關於兩人之間的故事,可以再深入一點比較好
幸虧演員的表線稍微救了這一條支線,飾演瑪菱的余男把心情的糾葛表現不錯,而飾演小熊的彭于晏實在是陽光到底,而他的一片癡心,笨拙但卻超可愛,真想說他的大型海報把他拍醜了,而且海報呈現的那個角色,應該是飾演食蟻壽的何潤東拍攝才對,
不過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段可惜地故事性不夠強,感覺上只是附加而已,雖點到了想要傳達的概念,卻不夠深刻,反而只專注在這兩人的表演
最後結尾的部份有點魔幻,超寫實,不過那些除去的動作讓我聯想到,把基因藥除掉,或也可以說把迎合別人的想法拋開,把不愉快的過去拋開,重點是要開開心心做自己,開開心心談愛情
電影結束後,會讓觀影思考一些事情,思考身陷愛情之中的自己,是否還是自我?
大抵上還不錯,若男女配角的部份能夠再讓人印象深刻一點會更好
 
我覺得很好看!
魔幻寫實的科幻愛情喜劇 看起來很沒有負擔
劇情、演員、美術 都相當令人稱讚
好看的國片 真的需要大家的鼓勵!
其實我看完後,是很喜歡這部片的,感覺故事內容很有創意,我個人是看過這部片和人魚朵朵,都很讚賞,雖然感覺導演好像還很幼嫩,但是看完這兩部片後,都會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看得過程很輕鬆,很舒服  
這是「DNA不說話」大大一年前發的文了,而我是剛剛看完上網看相關評論和到你的文章,會回的原因也只是因為你在第一個,而且你的錯誤的評論讓很多人不去看這部片。
你的主要論點「本片的故事就是要告訴觀眾,愛情的問題,可以藉由吃基因抑制藥來改善個人生活、喜好、習慣等問題」完完全全背離了電影主題。
有認真看電影的話應該知道,至少以片子最後一句「如果覺得你愛我我愛你是最重要的,其他問題都可以慢慢解決」才是片子希望人們有的態度,而不是吃基因抑制藥改變問題。
如果這樣仍太抽像的話,影片再早一點小熊(彭于晏)拿自己小時候照片給瑪菱(余男),告訴她自己也可能有肥胖基因,但靠著運動就瘦下來,這難道不是反對基因改良,追求自律自制的一個明證嗎?
至於食蟻獸(何潤東)和四季(關穎)這一對更是明顯的例子好不好!從食蟻獸收到四季的簡訊後努力讓自己變得整潔難道看不出基因改造藥的不必要性,再從基因改造藥帶給四季一連串的副作用使她一種接著一種藥吃下去難道看不出由藥物帶來的給變是多麼糟的一種改變嗎?
你批評這部片愚蠢,但我希望你真的用心,至少不要一開始就抱著任何想法去看影片。至少這部片裡不只是對基因改良的反對,對自我的認同,迎合別人與做自己,愛情的距離……很多議題都包含在這部片裡,仍而DNA不說話大大你什麼都沒看到,還誤解,嚴重的批評它,使其他想觀賞這部片的人怯步,希望你能「真的」看過影片再講話。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1155
 
《基因決定我愛你》:改變絕對沒有捷徑   文:Sean Woo
 
妄想靠簡單的藥丸或科技來改變自己的個性或身材,根本是癡人說夢的愚蠢行為,這樣的意圖不是以失敗收場,就是會造成更多不可預知的副作用與問題,話說回來,要減肥、要改變個性、要創造新局,有那麼困難?是很困難,但可以靠計畫達成,一切的關鍵點,到頭來,仍然是個人的執念與意志。
看《基因決定我愛你》時,我心中有著一堆疑問:這樣的劇情,真的需要提到基因科技嗎?就算把基因科技抽掉,故事不是也能好好說下去嗎?還是說電影公司真的很想秀那些不知是噁心還是可愛的菌類動畫,來證明其特效能力也有國際級的水準?這些疑問恐怕是沒有解答的,所以,我還是把焦點轉到其他地方好了。
這部片花了不少篇幅在談愛情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為了愛情願意付出的誠意,然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要點,不知為何,這部片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靠膠囊來改變自己,真的是合理的手段嗎?
這個要點,顯然不是編導關心的重點,至少在片子結束時,吃藥丸改變自己的行為不但沒有被遏止,反而因為發現了更強的生物素材而被強化了,兩位女主角甚至在片尾討論起愛情藥丸這種東西,彷彿基因科技真的有機會拿來處理愛情問題似的──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反諷,但就本片的調性,我還真看不到半點黑色幽默。
片中,關穎為了跟初戀情人再次交往,一口氣吃了抑制潔癖、多話與貪食的基因藥劑,這部分象徵非常明顯,直指一般女人──或男人──為了愛情捨棄自己需求與個性的現象,然而這部分我完全無法有任何同感,原因很簡單:雖然有副作用,關穎終究靠吞藥丸就辦到了,現實生活中有更拼命的例子,吞藥丸算什麼呢?
我聯想到的,反而是現代人什麼問題都想靠吞食膠囊或其他東西來解決的懶惰習性──膽固醇過高?吞深海魚油;血脂肪過高?吞綠茶素;體重過高?吃代餐或喝減肥茶,吃這個,吃那個,最好真的能夠肆無忌憚地吃這個吃那個,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如果吃這些有的沒的真的那麼有效,為何胖子與病人還是滿街都是?
或許,這部片真的價值──或潛在價值──是告訴我們:改變是沒有捷徑的!
妄想靠簡單的藥丸或科技來改變自己的個性或身材,根本是癡人說夢的愚蠢行為,這樣的意圖不是以失敗收場,就是會造成更多不可預知的副作用與問題,話說回來,要減肥、要改變個性、要創造新局,有那麼困難?是很困難,但可以靠計畫達成,一切的關鍵點,到頭來,仍然是個人的執念與意志。
因為,改變真的毫無捷徑。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這通常不是因為你真的無法改變,而是因為你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想要改變,也因此缺乏改變所需的執念,沒有執念,什麼都不會變,片中的關穎執念夠嗎?我看是不夠的,所以她看不到全貌、只會走捷徑,可笑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可能連關穎的一半執念都沒有呢。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33&eid=v133110
 
《女人不壞》片中重要道具曝光

由山水電影發行,徐克執導的2009賀歲檔首部喜劇大片《女人不壞》今日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會,徐克及三位女主角周迅、桂綸鎂、張雨綺齊聚一堂
 由山水電影發行,徐克執導的2009賀歲檔首部喜劇大片《女人不壞》今日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會,徐克及三位女主角周迅、桂綸鎂、張雨綺齊聚一堂,宣佈就影片中的愛情法寶“費洛蒙”啟動數項有趣的互動計畫。
記者會上發給大家一張像似悠遊卡、名為“愛情通行證”的小袋子,裡面裝著兩枚散發著香味的透明膠貼,原來這就是《女人不壞》影片中的重要道具,周迅發明來控制愛情終極真相的利器“費洛蒙膠貼”。影片中,周迅就是以“費洛蒙膠貼”成功的控制了異性對自己的感覺,讓馮德倫“愛上”了自己,而桂綸鎂、張雨綺在不經意間獲得這個愛情的秘密武器後,生活也從此大亂。自此,《女人不壞》前幾天公佈的首款海報中,三位女主角為何手持捕蟲網盡情捕捉男人、完全佔據愛情主動權的設計概念也真相大白。
“費洛蒙”並不只是影片中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早就存在。“費洛蒙”一詞來源於希臘文Pheromone,早在20年前西方科學家就發現,每個人都會以“費洛蒙”來散發自己的氣味並吸引異性,它無色無味卻如同指紋一般獨一無二,悄悄主宰著男女之間“一見鍾情”的感覺,用影片中的台詞形容就是“無聲無息、天下無敵”。
對於《女人不壞》中的“高科技戀愛”,徐克笑稱只是想探討一下21世紀人們享受愛情的新方式和有趣選擇,因為傳統的愛情模式正在逐漸瓦解,人們對“愛情是什麼”這個命題也越來越無解。因此電影公司宣佈在大陸啟動“費洛蒙計畫”,希望可以發動各位癡男怨女們盡情發揮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找到只屬於自己的真愛。
“費洛蒙計畫”的內容之一是相親交友,透過交友網站聯合在數大城市舉辦多場“費洛蒙交友派對”,幫助單身男女們以直覺和氣息尋找愛情伴侶;內容之二則是舉辦“費洛蒙音樂派對”,在北京、上海、南京、重慶四大城市舉行“女人不壞K歌月”並免費發放費洛蒙膠貼,幫助歌迷以音樂散發個人魅力,尋找愛情。至於計畫的第三彈,電影公司稱暫時保密,但會在上映前給全國觀眾一個驚喜。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4024
 
《女人不壞》另類“僵屍版”床戲曝光

現代的愛情喜劇似乎總少不了床戲,即將於12月12日全省聯映的賀歲大片《女人不壞》也不例外,這部由徐克執導,周迅、桂綸鎂、張雨綺三人連袂主演的時尚愛情喜劇
 現代的愛情喜劇似乎總少不了床戲,即將於12月12日全省聯映的賀歲大片《女人不壞》也不例外,這部由徐克執導,周迅、桂綸鎂、張雨綺三人連袂主演的時尚愛情喜劇,日前曝光了一組周迅與馮德倫激情床戲的劇照。與眾不同的是這套床戲十分另類,劇照中周迅手腳僵直、半滾下床,被人戲稱為宛如“僵屍版”。
這套另類的“僵屍版”床戲是專為周迅量身定造,因為她在影片中扮演一個有“突發性僵硬症”的女孩,症狀就是不能被男人碰,一碰就全身僵硬。偏偏她愛上馮德倫,不顧自己生理狀況也要想盡辦法把他追到手,於是就上演了這古怪的床上一幕。
周迅笑稱徐克的設定“有點壞”,因為“我演的角色雖然一開始外表呆呆的,其實內心有點點色,她會專門跑去搜集壯男雜誌,可是男人一碰她,她就變僵硬,完全沒辦法有親密舉動,很苦惱卻沒辦法!”
“不能碰男人”的人物設定聽起來很折磨,幸好徐克給她安排了一個藝高人膽大的馮德倫,床上不但沒被嚇跑,反而感嘆“哇,妳好特別!”讓周迅頓時覺得遇到了知音,而這種“臭味相投”的契合感,也成了兩個人進一步擦出愛情火花的基礎。
“僵屍版床戲”的創意來自於最愛搞怪的導演徐克,當天為了找到特別有趣的床戲拍法,徐克毫不客氣的借用了本片的攝影師,兩個大男人滾上白色雙人大床,反覆揣摩姿勢,讓在一旁觀摩的周迅和馮德倫大笑不已。
而為這場床戲打造愛巢的,正是在《女人不壞》中擔任美術指導的周迅男友李大齊。不知出於怎樣的心理,開拍前他就獨自躲進了儲藏室悶著頭睡覺,還半開玩笑的表示,“為了不讓她有壓力,我不會在現場以免影響某人(周迅)的發揮!”拍完之後,他還不忘開自己玩笑,“很奇怪,我跟每一個和周迅演過所謂激情床戲的男人,到最後都能成為很好的哥們,想想都讓人心酸啊。哈哈!”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4016
 
《女人不壞》狂施美男計

徐克執導的時尚喜劇大片《女人不壞》,繼曝光周迅、桂綸鎂、張雨綺這三位女主角的單人海報後,人們對片中被三名美女折磨的“綠葉”方中信、馮德倫、彭于晏的興趣也愈加濃厚。
 徐克執導的時尚喜劇大片《女人不壞》,繼曝光周迅、桂綸鎂、張雨綺這三位女主角的單人海報後,人們對片中被三名美女折磨的“綠葉”方中信、馮德倫、彭于晏的興趣也愈加濃厚。日前該片正式曝光了他們在片中的造型,相比女主角的完全顛覆,原本三位各具魅力的時尚型男為了做綠葉也洗盡本色,分別化身為宅男、酷男和受氣男。
一直以好男人形象示人的方中信,這次留起絡腮鬍演一位環保教授。聲稱對自己的鬍子“很不習慣”的方中信,跟導演徐克是多年好朋友,他表示:“我其實不喜歡留鬍子的,這個造型是按照徐克的造型來做的”。
因為環保,所以方中信的造型十分樸素,毛衣和粗布褲是常見裝扮。樸素之餘更有“宅男”潛質,只知宅在自己的環保農場裏,灰頭土臉的搞些奇奇怪怪的研究。對於片中造型,方中信有點無奈,“皮帶啊,衣服啊褲子啊都不知道他們從那裡找來的,很樸素,但是角色要求嘛!”但就算造型一點都不“新潮”,他的高科技、高智商照樣散發出成熟男的魅力,俘獲美人芳心,以致於自己不知不覺中成了別人的愛情狩獵物件。
影片另外一位男主角馮德倫可謂才子,不但曾自組樂隊當主唱、做演員,現在還成了電影導演,新作不斷。但此次他欣然加入《女人不壞》,飾演一位被愛迷昏了頭的搖滾歌手,全是因為音樂,“徐克找我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我連考慮都沒考慮就答應了,因為這等於圓了我對音樂的夢想”。徐克對此夢想果然另眼想看,不但讓他在片中演出盛大的搖滾音樂會,他的歌還將成為電影插曲。
《女人不壞》是時尚喜劇,對於服裝十分注重,女演員有眾多國際大牌服飾如DIOR、CHANEL、COACH等增姿添彩,而馮德倫演的雖是搖滾青年,造型一般只是簡單的T恤牛仔褲和帆布鞋,但在張叔平的著意打造下,頹廢狼狽照樣魅力無窮。對自己的角色馮德倫表示:“我很喜歡導演給我安排的這個角色,很像現實中的我,因為我自己本身也不喜歡名牌,穿衣服也是這個風格,感覺就是像在演自己”。
《女人不壞》中周迅搞笑,桂綸鎂強悍,張雨綺嬌媚,大搞顛覆的徐克也沒放過彭于晏,一向被譽為“花樣美男”的彭于晏此番也慘遭“修理”,戴起金絲眼鏡,梳起端莊的小分頭,陽光帥哥的味道盡失。好在彭于晏並不介意,“我演的是斯文人嘛,斯文人就是這樣阿!”
本片的編劇郭在容也沒讓他少吃苦頭,因為彭于晏飾演的角色也許是最有《我的野蠻女友》中車太賢風範的一個,此次他變身癡情眼鏡男,對搖滾女桂綸鎂十分鍾情,頻頻被小鎂以冷臉與勾拳相對,仍然癡心不改。儘管戲中情路不太順,而戲外的彭于晏卻是不折不扣的開心果,拍戲空擋竭盡其耍寶之能事,讓本就快樂的拍攝現場經常笑翻。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3924
 
《女人不壞》:神經與正經   文:藍祖蔚
 
非常人的姿態,非常人的愛情,徐克導演的神經發想,一直是他最迷人的強項。
徐克導演最迷人的才情在於「神經」,他偏好的「瘋狂」喜劇,獨步影壇,少有人能企及,從早期的《夜來香》(那是台灣上映時的片名,實即香港人所稱的《鬼馬智多星》)、《新蜀山劍俠》到《上海之夜》,貫穿全片的那種暢快淋漓,又瀟灑自在的動能,跌宕自如,確實迷人。
「神經」雖是強項,「正經」卻是負擔,太過「正經八百」的戲,對於徐克而言,可能就太沈重了,《七劍》如此,《Missing謎屍》亦然,2008年底完成的《女人不壞》好看之處亦在神經,而非正經。
《女人不壞》基本上是1986年作品《刀馬旦》的摩登版,三個時代女性交錯而成的女人浮雕,故事的背景選用了濃烈的現代商場性格與北京地下藝術的風情,但是焦點卻擺在一個不能愛、一個不想愛,一個不知道愛是啥的三個女人身上。
不能愛的女人是周迅飾演的歐泛泛,她是渴望愛情的女醫生,卻因為罹患「突發性僵硬症」,導致男人碰不得,一碰到男人,她就會全身僵硬,再難正常動作的尷尬生理現象,情場追逐因而總是碰壁搞僵,所以研發出靠嗅覺傳導的人體化學激素費洛蒙(pheromone),靠著強烈的性激素來吸引異性,完成愛情神話。
費洛蒙傳奇可以解讀成董尼采第(Domenico Donizetti)歌劇《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的變奏版,差別在於《愛情靈藥》從頭到尾賣的是假藥,全是人心在作祟,《女人不壞》卻是認真地在做藥物實驗,靠著費洛蒙的劑方創作一連串原本不應該,或者不可能存在的愛情。
費洛蒙的無所不能,在徐克的詮釋上屬於愛情的反諷,原本不來電的男人,就在費洛蒙貼片的誘引下,起了瘋狂追求與依戀的化學效應,始意或許不夠「自然」,濃度卻非常強烈,對於需要愛情夢幻的歐泛泛而言,能夠靠著費洛蒙貼片緊緊綁著男人即已足夠,但是這種只信「人工」,不信「自然」的轉折,卻更強烈地在消遣著愛情的非理性內涵(雖然,她的實驗對像馮德倫非常在意自己只是實驗對像,不甘心成為化學實驗的芻狗,但是強有力的性激素還是成功主宰著他所有的回應,創造了想當然爾的愛情)。
同樣是床戲,周迅飾演的歐泛泛卻得演出手腳僵直的「木質」人體模特兒,讓激情與僵直,形成有趣的對話,讓觀眾幻想著這種「無愛有性」的奇特人生,到底能有多少奇妙的彎轉,僵屍型的性愛,因而成就了《女人不壞》的第一個神經元素。
第二個神經元素則交給了飾演商場女強人唐露的張雨綺,她有顛倒眾生的魅力,更有呼風喚雨的手段,所到之處,男人望風披靡,徐克就用一張小學同學的結婚喜帖,清楚交代了她一旦介入他人愛情,就如秋風掃落葉般,改寫結局的強力能量,徐克的「神經」能量此時轉化成為戰場上的傷兵,眼前的男人全成了傷痕累累的前線戰士,更慘的是,男人只是負傷,女人卻已全數陣亡,只有唐露得以在戰鼓軍樂中享受著勝戰的榮光。
前頭的她,是戰無不勝的女戰士,然而,一旦沾惹上愛情靈藥時,她也難逃一劫;後頭的她,面對方中信的強烈費洛蒙,她也同樣成為渾身是傷的傷兵了。她明白費洛蒙的好用,也善用了費洛蒙來誘拐客戶方中信,卻又陰錯陽差讓自己成為費洛蒙的蠱惑者,職場強人也好,愛情戰士也好,在愛神邱比特面前,同樣都只能俯首稱臣(還記得《殉情記》主題曲「What is A Youth」中那句經典歌詞「Cupid , he ruled us all」嗎?),看著張雨綺穿上軍裝,滿面烏紫的掛彩模樣,徐克的神經真的帶給觀眾開心的歡笑了。
但是少了費洛蒙的《女人不壞》,卻也顯得有些窒悶,唐露在職場上的作威作福,氣派是有,新意卻不多;桂綸鎂飾演的怪咖鐵菱,有意突顯自己的率真,總是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裡(包括對著空氣說話),浸泡在地下與前衛世界裡的生活,同樣也是不著邊際的癡人說夢,老套卻欠觀點,面對著農村與藝術村的生存矛盾時,總是處處打結,坑坑疤疤,說不好一個動人的正經故事。
想起徐克,我總會想起他的山羊鬍,總會想要告訴他:「還是多給我們一點神經,少在正經世界中逗留吧!」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68&eid=v268107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9,990) | 回應(157)|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鶴落獨島被狗欺
此分類上一篇:不怕買到假骨董

顯示全部157則回應

jsoujsou
罌粟經歷了什麼,才演化出這麼複雜的基因組? 2018-9-3 新浪科技

  鴉片罌粟是一種令人愛恨交織的生物。它有著豔麗明媚的花朵,能產生具有鎮痛、止咳甚至抗癌作用的化學物質。但眾所周知,它也是毒品嗎啡的來源。
  罌粟的複雜性還體現在分子層面上,它的基因組中存在大量(約70%)重複序列,還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結構變異,這讓破譯罌粟基因組成為困擾科學家的世界性難題。
  8月31日,由西安交通大學葉凱教授領銜的中英科學家團隊在《科學》上發表論文,首次公佈了鴉片罌粟的高品質全基因組序列,還揭開了嗎啡合成背後的奧秘。
  罌粟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演化出這麼複雜的基因組呢?
 他們發現,罌粟基因組在距今780萬年發生了一次全基因組加倍事件,在距今至少1.1億年發生過基因組片段的加倍事件。
  在植物中,基因組的加倍事件較為普遍,也是植物適應環境脅迫的重要方式之一。科學家早就發現在恐龍大滅絕的時代,很多植物經歷了基因組加倍。“不過780萬年前,是什麼讓罌粟的全基因組發生了加倍,我們還不清楚。”葉凱說。
  由於各種基因組結構變異的疊加積累,罌粟用來合成止咳那可丁和鎮痛嗎啡類生物鹼的15個基因在11號染色體上形成了超級基因簇。
  這個超級基因簇在罌粟的根、莖部特異表達並且共表達,最終賦予罌粟神奇的能力:高效合成那可丁和嗎啡等次生代謝產物。
  “惡之花”有望洗成“白蓮花”?
  罌粟的次生代謝產物成分複雜多樣,要把可以鎮痛的嗎啡類生物鹼和可以止咳的那可丁分離出來,需要一系列提純操作。科學家們正在思考,能否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得到只產生單一產物的新型植株,這樣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成本。
   “如果我們能培育出只產生止咳物質、而不能使人成癮的株系,那麼這些植物就可以種到更廣闊的地方去。”
  相關新聞
罌粟花戰爭:緬甸為何難以戒斷毒癮?鴉片產量佔全世界總量14%,僅於阿富汗.
阿富汗罌粟種植面積創歷史新高
洗刷鴉片大國惡名阿富汗農民棄罌粟種玫瑰
2018-09-06 10:31:38
圖博館
中國人南北方6大遺傳差異首次被揭示:南方人免疫力更強

據科技日報2018-10-11報導,華大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發佈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資料研究成果。這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歷時兩年,對14余萬中國人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後,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的科研成果,也是由華大主導的“百萬人群基因大資料研究”專案的首秀。本次研究成果有兩個重要意義,首先,這標誌著生命科學產業已經從單個樣本的檢測和診斷,正式進入了基因大資料時代;其次,也驗證了基於大人群的精准醫學研究已成為新的科研模式,對基因組學大資料研究具有開創性價值。
在本次研究中,華大的研究小組成功構建了包含904萬個多態性位點在內的中國人基因頻率資料庫(CMDB),其中約有20萬個多態性位點屬於首次發現,這是目前正式發表的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基因頻率資料庫。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小組確定了6個在地區緯度方向上受到強烈自然選擇的基因,它們在基因頻率上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充分展現了飲食、氣候、病原體等環境因素對中國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選擇作用。
比如,由於古代在北方、西北等地區如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地可能由於蔬菜獲取比較困難,導致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肉類攝入比例較大,因此,促進脂肪代謝率的等位元基因在這些地區有明顯富集的趨勢。
與機體免疫功能相關的編碼紅細胞補體受體I的基因CR1呈現了南方富集的現象。古代中國南方被稱為南蠻瘴氣之地,自然環境惡劣,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瘧疾盛行,因此對於生存於該地區的人在免疫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此外,與耳垢幹濕、體味(如狐臭)、大汗腺分泌等相關的ABCC11基因,也呈現了明顯的南北方選擇差異。除了部分廣西、廣東和海南的中國人沒有這個基因突變之外。絕大部分的生活在北方溫帶氣候地區的人們都有這個基因突變,突變結果表現為幹性耳垢、體味較小、大汗腺分泌較少,這樣可能更有利於北方的生存環境。而在南方,則沒有這方面的自然選擇壓力,從而使野生型基因在南方長久地流傳下來。
2018-10-12 11:30:35
圖博館
通過資料分析,研究小組一次性發現並且驗證了48個與身高以及13個與BMI顯著相關的基因位點,包括這些位點在內的常見突變位點分別解釋了48%的身高遺傳率以及10%的BMI遺傳率。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科學家和演算法工程師有可能可以利用這些資訊構建適合於中國人的身高預測模型,通過基因資料推斷個人的身高情況。
另外,研究小組對懷孕年齡和雙胎懷孕兩個表型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了兩個與懷孕年齡顯著相關的基因位點,暗示著這兩個位點的突變與生育力密切關聯; 與此同時,還在NRG1基因中發現了一個和雙胞胎妊娠顯著相關的突變位點,也就是說攜帶NRG1基因的突變,有更高的幾率懷上雙胞胎。
華大的研究小組還首次全面揭示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人群病毒感染發生率以及病毒在血漿中豐度的分佈。
研究發現,中國人血漿的病毒組與歐洲人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比如,在歐洲人群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與皮膚急疹相關的皰疹病毒7型及與鼻咽癌相關的皰疹病毒4型,而在我國人群中排在首位的則是乙肝病毒,其感染發生率大約為2.5%。
  回應
聽說北方15號開始就要集中供暖了,這下知道為什麼南方免疫力好了嗎?我們的生存環境更為惡劣
北方集體供暖才多少年,以前不也都凍著嗎

聽說北方人點菜一定要有一道硬菜? 2018-10-10 觀察者網

繼南方人不懂北方人囤百斤大白菜過冬、北方人不懂南方人點菜最後一道菜一定是炒青菜之後,“菜”又引起了南北大討論。
  回應
現在北方很多地方氣溫已經零下了,你喝一肚子湯,吃點青菜,出門靠抖嗎?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8_10_10_474953.shtml
2018-10-12 11:31:29
圖博館
善惡也要問基因?原來是因為激素受體基因不對頭 2018-11-05 新浪科技

  很多時候,由相同父母撫養長大的兄弟姐妹,儘管成長環境相似,但他們卻可能走上兩個極端:一個善良寬容,另一個心胸狹窄。一篇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的研究揭示,後者可能僅僅是因為激素受體基因不對頭罷了。
  當大腦內的催產素和加壓素增多時,喜愛和寬容的感覺即被激發,這兩種激素通過與不同類型的受體分子結合,影響到神經元。這項由美國水牛城大學心理學家蜜雪兒•普林(Michel Poulin)領導的研究顯示,如果你體內有能夠產生特定類型激素受體的基因,那麼你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人友善還是反社會,是由基因和個人的教育、生活經歷共同決定的。
  在調查中,數百人對自己的公民義務、慈善活動和世界觀進行了表態。
  那些抱有世界危險且人性本惡的觀點的參與者,只要體內有與善良相關的受體基因,他們仍會保持著善良、盡責和仁慈的心態。普林認為,善良版本的基因使他們克服了世界越來越危險的感覺,讓他們在有這些恐懼心理的同時還能幫助他人。但對有其他類型受體基因的人來說,負面的世界觀就可能會導致反社會的行為。
  就催產素而言,“善惡”激素受體的區別在於三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堿基對的不同。如果你從父母雙方中各遺傳了一個鳥嘌呤堿基對,那麼你的基因型就是GG,“善意”型;如果你從父母任意一方或雙方中遺傳了腺嘌呤堿基對,那麼你的基因型就是AA或者AG,這就意味著你具有不太友善的催產素受體了。
  不同基因型的人數比例在種族之間差異較大。在研究中的歐裔美國人即美國的白人樣本中,GG基因型的比例約為一半,屬於微量多數。此前有一些研究則表明,東亞人的GG基因比例要相對的低很多(楨:?)。這就引發了心理學家之間有關親社會行為根源的有趣談論,我們知道東亞文化要比其他文化更強調集體,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之間的差別呢?
  這可能是因為在塑造東亞人的集群行為中,其他基因或者其他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要比催產素受體的影響更大。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基因對人們和善與否的影響要比先前所想的大。比如,2011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另外一項研究顯示,100%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對公民義務和慈善活動的態度相似度,要比只有50%基因相同的異卵雙生的更高。
2018-11-07 06:24:13
圖博館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2018-11-26,來自中國深圳南科大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這次編輯峰會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和香港科學院在香港聯合舉辦。據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群裡面有約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 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賀建奎還將在峰會現場展示他領導的專案組在小鼠、猴和人類胚胎的實驗資料。在50枚人類胚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未發現脫靶現象;而所有人類正常胚胎裡面,有超過44% 的胚胎編輯有效。賀建奎還展示此次基因手術嬰兒臍帶血的檢測結果,證明基因手術成功,並未發現脫靶現象。他表示,結果仍然需要時間觀察與檢驗,因此準備了長達18年的隨訪計畫。
  CRISPR/Cas9 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因簡單、高效備受矚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學家在醫學、動植物育種、藥物篩選等不同領域進行研究。賀建奎強調:“對於少數家庭來說,基因手術是治癒遺傳性疾病和預防嚴重疾病的新希望。” 他還率先提出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需遵循的“核心價值”,包括對真正需要的群體保持“悲憫之心”、僅僅用於嚴重疾病的“有所為更有所不為”、尊重孩子自主性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命運不能由基因來決定的“生活需要奮鬥”、“促進普惠的健康權”等5項倫理原則。
2018-11-27 09:30:53
圖博館
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基因工程知名專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 說:“考慮到HIV 對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脅有擴大的趨勢,我認為賀建奎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目標基因。”
  不久前,中山大學一研究團隊發佈了國內首份針對普通公眾和HIV 帶者關於基因編輯認知的比較報告,超六成受訪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持積極態度。575份HIV 攜帶者問卷顯示,有94.78% 的HIV 攜帶者支援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HIV 。另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針對2537名美國成年人的一項調查顯示,60% 的美國人支持對未出生嬰兒進行基因編輯,認為為了降低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基因編輯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手段。
  相關新聞
國家衛健委:立即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調查核實
基因編輯嬰兒已獲臨床試驗註冊,廣東衛健委介入
南科大回應HIV免疫嬰兒:深感震驚,違背學術倫理點
122位科學家聯合譴責:對中國生物醫學聲譽的巨大打擊
  回應
這是好事兒,一堆人在莫名害怕什麼。人總是要進化的
有錢人先進化
允許一部分人先進化,然後先進化帶動後進化。
任何一個有良心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反對這種行為!那兩個小女孩將來的人生存在了各種不確定性,人體免疫哪是你想編輯就編輯的?
這一出“鬧劇”裡,可憐了苦苦科研的真正的科學家,勤奮工作的醫護人員,最後可憐了這個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一輩子都要承受別人的目光。
不允許對人體胚胎編輯以及隨便對人體基因改造,好多年前就在各國有相關討論,基本都是禁止,因為目前人類掌控不了這個後果.
我怎麼覺得只要是在中國在重大科學專案上有可能領先其它主流國家的時候,總有一批“很專業”的人第一時間就反對呢?而媒體更是推波助瀾的幫這批人搖旗呐喊!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11_26_481065.shtml
2018-11-27 09:31:33
圖博館
只要敲除這個基因,小鼠怎麼吃都吃不胖 2018-12-05 新浪科技

  最近,《EMBO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與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合作。先前,許多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叫做鈣調磷酸酶(calcineurin)的蛋白質可能與肥胖有關:一些接受了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抑制鈣調磷酸酶的功能來避免器官排斥,而抑制劑的使用會增加患者體重上升的風險。
  而一條叫做Rcan1的基因,其編碼的蛋白產物恰好能夠抑制鈣調磷酸酶。如果抑制鈣調磷酸酶是體重上升的罪魁禍首,那Rcan1基因豈不是身體裡的“增肥指揮官”?
  先前,這支團隊的一項工作支援了這個假設。他們發現在一些小鼠疾病模型中,倘若帶有Rcan1基因,就可能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而如果帶有Rcan1基因的染色體片段出現丟失,高血糖現象也隨之消失。這些觀察結果有力證明,這個染色體片段裡的基因(包含Rcan1基因),可能參與了代謝調控。
2018-12-18 11:38:04
圖博館
腫瘤內90%以上殺傷性T細胞根本就不能識別癌細胞 2018-12-05 新浪科技

  免疫治療的誕生讓人類看到了“戰勝癌症”的曙光。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醫生,都希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患者自身的腫瘤浸潤性T細胞(CD8+,殺傷性T細胞)的抗癌能力。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武器。在一些特定類型的腫瘤中,如腫瘤突變負荷高等,PD-1抗體和PD-L1抗體發揮了很好的抗癌效果,在有些腫瘤中它們又顯得很無力。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科學家認為,腫瘤對殺傷T細胞的免疫抑制通路可能有很多條,於是尋找新的免疫抑制機制,以及將免疫治療藥物聯合使用,讓腫瘤內殺傷性T細胞表現出更高的抗癌活性。
  當大多數人圍著PD-1/PD-L1通路,或者去尋找類似的通路的時候,他們都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腫瘤裡面有浸潤T細胞(熱腫瘤),只要我們能想辦法最大限度地啟動腫瘤浸潤T細胞,就能阻擋腫瘤前進的腳步。
  果真如此嗎?
  近年來,有一小部分科學家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腫瘤浸潤T細胞真的能識別它周遭的癌細胞嗎?
  例如,今年7月份,新加坡SIgN的研究團隊就發現,癌症患者腫瘤組織裡面不僅有殺滅癌細胞殺傷性T細胞;還有大量與癌症無關的、原本應該是識別病毒的“旁觀者”殺傷性T細胞,這些T細胞根本就“不認識”癌細胞。
  我們顯然高估了腫瘤浸潤T細胞。
  更讓人擔心的還在後頭。
  就在今天,荷蘭癌症研究所(NKI)Schumache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發文稱[8],他們搭建了一個分析腫瘤浸潤T細胞能否識別周遭癌細胞的平臺,可以準確分析腫瘤中的殺傷T細胞是否有抗癌的潛力。
  從他們在腸癌和卵巢癌腫瘤中獲得的資料來看,大約只有10%的腫瘤浸潤T細胞有識別周遭癌細胞的能力,其他的都是旁觀者T細胞。更有甚者,他們在兩名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中沒有檢測到能識別癌細胞的殺傷性T細胞,儘管這兩份組織樣本中也充滿了浸潤性T細胞。
  近年來,隨著免疫治療,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興起,人們對腫瘤的分類有了新看法。簡而言之,我們把腫瘤中浸潤T細胞較多的腫瘤叫做“熱腫瘤”,把浸潤T細胞較少,甚至沒有的叫“冷腫瘤”。
2018-12-18 11:40:55
圖博館
很顯然,熱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回應應該更好,冷腫瘤則相反。
  其實,Schumacher早就懷疑這種粗獷的分類方法不太靠譜了。後來SIgN團隊的那個研究也證明他所料不假。
  而且這個研究還暗示,增加腫瘤浸潤T細胞表面TCR覆蓋的範圍,有可能會增強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效果。
https://tech.sina.com.cn/d/f/2018-12-05/doc-ihprknvt1234258.shtml

能使病毒"隱身"的基因:超過閾值才會被免疫系統發現 2018-12-05 新浪科技

  在發表於11月29日《PLOS生物學》(PLOS Biology)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一個能使病毒免於被免疫系統探測到的基因,而該基因原本具有保護身體免受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內的異常免疫反應攻擊正常細胞)傷害的功能。至於最終的結果如何,取決於有多少病毒試圖進入人體。
  這個基因被稱為ADAR1,可以保護身體免受大量病毒的侵害,但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病毒的數量很少,那ADAR1基因就會“邀請”它們進入體內。
  ADAR1的蛋白質能夠發現並解開雙鏈的RNA,使其變成單鏈的形式,從而保護身體免受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攻擊。RNA可以以單鏈和雙鏈的形式存在,在人體內起著多種作用。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雙鏈RNA能在一開始就啟動免疫系統,或許這可以追溯到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
  當ADAR1基因出現缺陷時,它就不能將身體產生的某些雙鏈RNA轉變為單鏈RNA。這些雙鏈RNA就會激起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影響嬰兒的自身免疫紊亂,即Aicardi-Goutiéres綜合征。這種嚴重的紊亂會導致大腦、免疫系統和皮膚出現問題。然而,患有這種蛋白質缺陷的患者實際上能很好地對抗病毒。
  在實驗室中,研究團隊發現,在剔除掉ADAR1基因的細胞裡,即使很少量的雙鏈病毒RNA都能啟動免疫系統。正如預期的那樣,ADAR1基因功能正常的細胞對雙鏈RNA進行了編輯。在這些細胞中,啟動免疫系統警報的閾值大約是1000個雙鏈病毒RNA片段。只有超過這一閾值,免疫系統才會注意到病毒。
2018-12-18 11:41:49
阿楨
無論如何不發胖 英國約6%人口擁有特殊“防胖基因” 2019/04/23 新浪科技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一項重大研究中,發現了阻止英國400萬人變胖的基因MC4R,這一發現為研製減肥藥開闢了新途徑。研究團隊發現,擁有2個這些特定基因變異副本的人體重比沒有這些基因變異的人平均輕2.5公斤,他們患Ⅱ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低50%,英國約有10%的成年人罹患Ⅱ型糖尿病。英國目前有約1/成年人肥胖,在接下來的30年裡,這一比例將上升至48%是全球平均值22%的2倍多,而美國的肥胖人口將達到55%。

憑啥我比別人胖20斤?大型研究揭示肥胖背後的新奧秘 2019-04-19 新浪科技

  今日,最新一期的《細胞》雜誌上刊登了兩篇關於肥胖的研究論文。來自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兩支團隊分別發現,一些遺傳變異能讓肥胖的風險飆升比同齡人胖上20多斤,另一些遺傳變異則則只能瘦個5斤。
  研究團隊分析了一個30萬人的大型資料庫,其中有200多萬個遺傳變異可能會影響到BMI指數。隨後,研究人員們將這些變異與志願者們的實際體重進行比對,進行關聯,並計算出了每一個遺傳變異對BMI的影響。最終,這些分析結果被匯總成了一個複雜的模型,根據200多萬個遺傳變異的狀態,能夠最終得到一個數字,它反映了一個人的肥胖風險。
  他們發現,MC4R的具體功能是在飯後告訴大腦已經吃飽,該停止進食了。那些會導致肥胖的變異,恰恰會破壞MC4R受體的這一功能。因此,大腦對於食欲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讓人容易肥胖。
  與之相反,另一些變異看似能將MC4R的功能鎖定在“開啟”狀態。與之對應,這些攜帶者吃得更少,體重也相對更輕。研究人員們發現,體內兩條MC4R基因都出現這種“瘦身”變異的個體,相較沒有這種變異的對照,體重平均要輕上5斤,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也要低50%。
2019-04-23 08:23:08
阿楨
病毒也有社交行為?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2019/04/22 新浪科技

  根據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他主義的行為顯然會讓當事者在面臨自然選擇時處於不利地位。那為什麼還有生物會這樣做?
  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D. Hamilton)對此發展了親緣選擇理論認為,個體或群體只會對其同類或其近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比如說,為什麼群居的螞蟻,蜜蜂,胡蜂等昆蟲,其中的大部分成員會放棄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生無兒無女,而傾盡心力撫養照顧蜂后,蟻后生育的孩子?而細菌學家們也注意到很多細菌成員會在菌落中分泌對它的同伴有利的代謝物,這是為什麼?
  理查•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物種,也不是種群或者群體,而是作為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導致了生存競爭的同時,也導致了動物的利他行為。螞蟻,蜜蜂,甚至那些細菌,之所以願意付出,是因為那些同伴往往和自己具有近親緣關係,具有大量的相近基因,它們活下去,也就等於傳遞了自己的基因。
  甚至,近年來科學家們意識到,連最最低級,最最簡單的病毒,竟然同樣擁有社交生活,甚至這些活動會影響到它們的健康和進化情況。
  在一項最新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的研究中,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拉斐爾•聖胡安(Rafael Sanjuán)和他的同事們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探索了病毒之間的合作與衝突現象。在一個均勻分佈的病毒群落中,那些產生利他行為的病毒會嚴重吃虧,淪為受害者,而那些“佔便宜”的病毒則會利用“他人”的善意;但是反過來,在相互孤立的小群落中,產生利他行為的病毒則會有活下去的機會。
  回應
人牛逼的很,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佩服那兩片嘴啊。
2019-04-23 08:23:36
阿楨
一劑210萬美元 諾華堅稱天價基因藥不算貴 2019-05-31 澎湃新聞

瑞士創新藥公司諾華製藥的基因藥物——Zolgensma,近日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它一劑210萬美元(民幣1448萬元)的“天價”,也創下紀錄。
Zolgensma是一種用於治療2歲以下患兒罕見遺傳性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由單基因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缺陷引起,諾華使用工程病毒將健康的遺傳物質攜帶到人體細胞中,以替代導致疾病或病症的有缺陷或突變的基因。)可導致癱瘓、呼吸困難和死亡。每100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此影響,其中90%的患病嬰兒活不過2歲
Zolgensma引發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批評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定價失控的行為;而另一邊,也有支持者說,可以拯救絕望的家庭。
諾華認為,這種基因療法的成本約為長期治療費用的一半,患兒若存活5年,年均花費42.5萬美元,而現有的該疾病療法,第一年需75萬美元。還可以選擇分期付款“就像貸款一樣,保險公司會在5年內分期付款。”
彭博社指出,基因療法價格的上漲,可能會阻礙人們獲得治療,未來其他幾十種正在研發中的基因療法也將以這個價格為參照,甚至更高。
除了保險公司的支付意願是一個現實問題之外,這一類基因療法還沒有完全證明自己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手段。
  回應
這種定價方式將會使人類文明倒退,有錢——活,沒錢——死。醫藥的目的僅在於賺錢,希望中國不要出現這一幕,寧寧願沒有,大家一起死,也不能讓人們在生命面前分個三五九等拉仇恨!
研發一個新藥需要砸很多錢,藥品商不賺錢,大家都不研發,是什麼後果呢?你想下?
1樓說得對。生死面前,不該有貴賤之分。醫學界還有無數種疾病需要治療和研究,把大量資源投入到這種疾病上,這不符合社會正義。
中國永遠不要這種老百姓消費不起的藥!也沒必要
美國有醫保。
這樣貴的藥,你說有醫保全面覆蓋,商業保險即使有,保費恐怕一般人承受不了。
這該由國家主導開發生產藥物,與藥企互相競爭
還不如在出生前就把缺陷基因修改好。中國的科學家不正在做這事嘛,怎麼還那麼多反對基因修改。
2019-06-01 08:04:55
阿楨
癌細胞讓我們演化出了性行為? 2019-06-21 新浪科技

  絕大部分生物,從袖珍的昆蟲到龐大的鯨,都需要通過性行為來繁衍後代。但這種看似理所應當的行為,卻成為了困擾生物學家一百多年的問題。性行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甚至威脅生存,但為什麼超過99%的真核生物都選擇了有性繁殖?
  一百多年前,德國演化生物學家August Weismann曾提出“有性繁殖是個體間基因變異的來源,同時也成為自然選擇的基礎。”
  上世紀30年代,遺傳學家Fisher和Muller在Weismann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有性繁殖的系統理論——Fisher-Muller假說。該假說認為有性繁殖可以加快優秀的等位基因整合到個體中的速度,而無性繁殖則需要等待很長時間。
  但是到了7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理論的人認為,性不是為了種群的延續而演化出來的,而更多是為了個體的利益而存在。
  這兩種假說都是圍繞基因和有利性狀來展開的,但如果性真的是為了加速基因整合而存在,那麼為什麼性是隨機的?自然沒有強制讓擁有有利性狀的個體互相交配,如果讓最強的兩個親本繁殖,豈不是獲得超強個體的速度會更快?對此,最近發表在 PLoS Biology 上的新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角度的理論:性行為是為了應對傳染性的癌細胞而演化出來的。
  執行無性繁殖可以節約許多能量,但是正因為後代基因組都一樣,會讓癌細胞更容易在個體之間傳播。來自其他個體的癌細胞將無法被自身的免疫系統識別,同樣,自身的癌細胞也能輕易感染別的個體。研究者認為可以將這些傳染性的癌細胞比作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傳染性癌細胞也會拼命改變自己基因組與宿主相異部分,來向其他個體傳染。
  而性行為通過兩個親本各提供一半的基因組,混合到一起就可以構成一個全新的後代。而新誕生的後代是傳染性癌細胞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個體,因此還沒有產生應對該個體基因組的方式,這可以極大地提升後代識別並消滅癌細胞的能力。
  當然,這個全新的假說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驗證的地方,尤其是父母與子代基因組不同,是否能成為抵禦癌細胞感染的關鍵因素。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或許我們也能從這種演化了幾百萬年的性行為中,獲取攻克癌症的線索。
2019-06-22 07:55:12
阿楨
癌症惡化男女有別,科學家找出性別差異關鍵調節基因 2019-08-20 新浪科技

  美國國家癌症患者資料庫的分析資料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癌症,而且男性患上癌症後的預後結果也比女性要差一些。
  我們容易想到男女在生活習慣、環境因素和性激素上或許有差異,但科學家去除這些因素後仍然發現癌症有“重男輕女”的趨勢。就以兒童腦瘤為例,患兒中男孩比女孩更多。
  最近發表在《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利用模式生物黑腹果蠅,鑒定出這些基因導致兩性腫瘤惡化程度不同的調節因數,雄性果蠅腦中的腫瘤具有更強的侵襲性。
  其中,一種名為Phf7的蛋白質在雄性果蠅的腫瘤細胞中表達明顯高於雌性,當把雄性果蠅體內的這種蛋白質去除後,原先侵襲性強、容易惡化的腫瘤特徵得到了有效抑制。雄性果蠅的致死率從93%銳減到38%,與雌性果蠅接近。同源蛋白同樣存在於人類體內。就以PHF7蛋白為例,存在於男性的生殖細胞中,與侵襲性較高的男性腫瘤有關。

“背叛主人”的正常細胞竟然會支持腫瘤細胞抵抗化療 2019-08-19 新浪科技

  對於癌症患者和醫生而言,以下的情況是再熟悉不過了:一個療程的化療似乎能夠徹底根除腫瘤,但是幾個月之後腫瘤又重新出現,不知是什麼原因,在某些身體區域,一些癌細胞在治療之後又存活了下來,徹底粉碎了治癒希望。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腫瘤細胞抵抗化療竟然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來源:附近的正常細胞。
  腫瘤微環境的部分保護作用源自血管系統,21世紀初研製了一種藥物貝伐單抗注射液,它能夠阻止觸發血管生長或者血管生成的分子信號,但令科學家感到費解的是,阿瓦斯汀無法提高患者存活率,除非患者同時接受化療。
  第二種方法是把腫瘤微環境從物理上干擾化療藥物的傳遞,一些腫瘤——胰腺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會吸引許多結締組織細胞或者是成纖維細胞進入它們的周圍,形成瘢痕組織。
  當這些細胞擠入腫瘤微環境時,它們會增加該區域的壓力,從而破壞血管,進而影響化療藥物的傳輸,賈恩正在實驗各種方法來降低壓力,從而改善化療藥物的輸送效果。
  回應
癌細胞之于身體就如同社會中存在的極端恐怖分子一般,控制不了也殺不完,只能在某種程度上取得平衡
2019-08-25 06:32:54
阿楨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2019-08-30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由美英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GWAS主要聚焦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某一特徵之間的關係。所謂SNPs是指在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位置發生的單核苷酸替換(例如G變為T)。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
  經GWAS分析,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但它們對於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它們能解釋的同性性行為變異也不到1%。當把所有的SNPs綜合起來考慮,女性和男性同性性行為基於SNP的遺傳度為8-25%。
  為什麼顯著的SNPs造成的變異和所有普通的SNPs造成的變異之間的差異表明,同性性行為和大部分複雜的人類特徵一樣,受到許多遺傳變異的微小的累加效應的影響,其中的大多數在現在樣本規模下無法被檢測到。
  基因之外,環境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這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研究並沒有問人們自我身份是否是酷兒(queer),而是報告是否有同性性伴侶。
  回應
同性戀,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簡稱變態!
不反對攪屎,但希望攪屎前做好安全措施以免害人害己

人類98%的DNA是“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8-26 新浪科技
  回應
98%的人類是人渣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9-02 08:55:23
阿楨
治療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殺光所有癌細胞? 2019-08-29 新浪科技

  從腫瘤演化論度出發,推動了新的腫瘤治療策略的誕生。通常,醫生為了徹底清除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會讓他們服用大量的化療藥物。起初,化療都很有效,腫瘤會逐漸減小或者消失。然而一段時間後,腫瘤就有可能復發,並獲得了耐藥性,就像農作物害蟲演化出應對抗殺蟲劑的能力一樣。像這種使用大量化療藥物殺光癌細胞的方法也被稱作“焦土策略”,而在一項針對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中,只是施用適量的藥物,使腫瘤保持較小的狀態,並不試圖全部殺死它們。這樣做,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細胞,它們可以很好地壓制耐藥腫瘤細胞的數量。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Nature最新研究推翻了之前看法 2019-08-29 新浪科技

  人類祖先320萬年前的老祖母露西(Lucy)是一副南方古猿阿法種化石骨架的別稱。
生活在距今約420萬年-390萬的最老的南方古猿成員——湖畔種(1965年發現於肯雅圖爾卡納湖畔)具有現代猿和人類的混合特徵——既可以直立行走,又可以爬樹——在時間上也恰好早于阿法種(距今約300-380萬年),因此似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露西的祖先。
2019-09-02 08:58:36
阿楨
天擇又贏了 基改滅蚊宣告失敗 2019/09/16 中時

蚊子不僅僅是一種惱人的害蟲 ,而且相當致命,它們可是的徹頭徹尾的危險疾病載體,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黃熱病,以及茲卡,都是蚊子所散播。如何殺滅蚊子?最具創新性的想法之一是釋放基因改造雄蚊,這些雄蚊會產生羸弱的後代,科學家認為,只要幾代的時間應該能破壞蚊子種群。然而不幸的是,在巴西的測試似乎已經失敗,突變蚊子的基因,現在與本地蚊群混合,種族在幾代之後又明顯回升。換言之,達爾文是對的,天擇仍然贏得勝利。
兩年前,茲卡病在中南美洲爆發,要是孕婦遭到帶有茲卡的蚊子所叮咬,會造成胎兒發育不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非常可怕,因此科學家紛紛研究如何對抗可惡的蚊子,其中最被期待的就是基改雄蚊法,科學家製作出一種帶有顯性基因的雄蚊,這種蚊子體內藏著一種基因炸彈,當它們與野生雌性蚊交配時,基因炸彈會在後代引爆,會使後代的生育力下降,少數出生的蚊子也應該太羸弱而無法長期存活。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基因炸彈的破壞威力高達85%,被寄與厚望,已開始在佛羅裡達、巴西等地進行區域實驗。
然而最近傳來失敗的消息,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檢查了巴西雅科比納市(Jacobina)周圍的蚊子,此處是該技術在過去幾年最大測試地,他們發現,在放出基改雄蚊的幾個月後,蚊子的數量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下跌,但再一段時間後就反彈回升,而且一些原生蚊子體內,已有基改工程蚊子的基因,換言之,蚊子已經適應了基改炸彈,並且與之共存。
基改蚊子是由一家名為Oxitec的公司開發的,先曾已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批准進行這類檢測。在巴西的案例中,每週放出45萬隻改造雄蚊在雅科比納市,釋放了27個月,總數量達到數千萬隻,一開始情況順利,在6~12個月後,蚊子的總體數量確實有所下降,但是大約在18個月後,蚊子數量又開始反彈。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理論上,基改蚊子的後代,應該只有3%到4%的數量能產生後代,但他們似乎並不像預期的那樣脆弱,它們能夠成熟,而且具有繁殖能力,因此測試結束時,有明確證據表明來自帶有改造基因的蚊子,已被整合到野生種群中。
更糟糕的是,這場基因實驗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使蚊子更具基因多樣性。現在該地區的蚊子都是混血種,由三種不同來源的蚊子:原始的巴西蚊子,加上來自古巴和墨西哥的蚊子,這是因為當初的基改蚊字就是選用古巴和墨西哥的,這種更廣泛的基因庫,可能使蚊子更有適應能力。
2019-09-17 08:37:29
阿楨
左撇子的11個獨特之處:男同性戀中竟然多數是左撇子 2019-09-19 新浪科技

  1、左撇子擅長體育運動
  2、左撇子更可能是瘦長臉
  3、擅長數學
  4、不太可能是“左腦優勢者”
  95%的慣用右手者的左腦是主導大腦部分,也是語言功能定位區域;但左撇子僅有70%是左腦為主導, 30%的人語言能力均勻受左腦和右腦控制,或者語言能力受右腦控制。
  5、大腦結構不同
  2019年發表在《大腦》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與左撇子相關的基因,可導致大腦結構產生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意味著左撇子因此具有更好的語言技巧。
  6、更容易患過敏症、偏頭痛等一些疾病
  7、左撇子更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8、感官和表達方式不同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一項研究表明,左撇子行為處理控制源自右半腦,然而右撇子行為處理控制源自左半腦,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情緒障礙治療,該研究作者之一、心理學家傑佛瑞•布魯克希爾稱,基於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情緒障礙治療應當因人而異,對左撇子人群的治療方案可能對右撇子人群起到負面影響。
  9、男同性戀更有可能是左撇子
  同性戀男性是左撇子的概率比異性戀男性高82%,而同性戀男性是左撇子的概率比異性戀女性高22%。
  10、左撇子酒量較大但少酗酒。
  11、左撇子之謎可能與脊髓有關
  關於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們的利手性偏好,當前存在幾種理論,在過去幾十年裡,研究人員這與遺傳基因有關,決定某人出生時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主要取決於大腦半球之間的基因差異,但是發表在《eLife》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具體的答案與人體脊髓有關。
  研究人員稱,初生嬰兒儘管大腦運動皮層和脊髓還未完全連接,但到15周之後嬰兒逐漸成長,並開始活動,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的利手性,這意味著利手性偏好的關鍵是脊髓,而不是大腦。
2019-09-24 10:14:36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4:04:44
阿楨
科學家發現不吸氧氣的動物 2020/02/26 中時電子報

「動物需要氧氣」,這幾乎是個常識,然而常識似乎總是會有例外,科學家剛剛發現,一種常常寄生在鮭魚身上的黏孢子蟲,是不需要氧氣、不需要呼吸的。這對於我們研究生物演化,有了新的認識。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科學家很早就知道,地球上最初期的生物是厭氧細菌,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只是隨著會光合作作用藍綠菌以及初期藻類,改變了地球大氣成份,使得厭氧細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到了14.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生命開始發展代謝氧氣(即呼吸)的能力。一種能利用氧氣的小型細菌出現了,隨後不知是它寄生到更大的古細菌,或是它自己入侵了大細菌身體裡,結果,小細菌能夠分解氧氣,並產生一個叫做三磷酸腺苷的分子,這種分子對大細菌,以及後來演化出的多細胞生物,有著很大的用處,使得這種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有用處。
  最終,這種小細菌成了細胞內的重要胞器,我們稱其為「粒線體」,以我們人類為例,除了紅血球之外,我們體內每個細胞都具有大量的粒線體,事實上,我們呼吸氧氣,所供應的真正對像是粒線體。
  換言之,如果生物體沒有粒線體,它就不需要呼吸,請問,是否存在沒有粒線體的動物呢?
還真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發現會引發鮭魚白點病的黏孢子寄生蟲(Henneguya salminicola),身上沒有線粒體基因組。
  黏孢子寄生蟲是一種刺胞動物,與珊瑚、水母和海葵屬於同一個門。儘管它在魚肉中形成的囊腫很難看,使魚肉看起來很不新鮮,但是這些寄生蟲事實上無害,並且可以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與鮭魚一起生活,不會太影響鮭魚的健康。
  它究竟如何生存仍然是一個謎,因為生物都需要三磷酸腺苷做為能量,那沒有粒線體它要如何取得?一種說法認為,它可能是從宿主中提取,但這尚未確定。
  但是損失與這些生物的總體趨勢非常吻合,這是遺傳簡化的一種。多年來,它們基本上已經從自由生活的水母祖先發展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更為簡單的寄生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226005062-260408?chdtv
2020-02-27 07:31:03
阿楨
為什麼雄性一般更短命?相同性染色體或是長壽關鍵 2020-03-07 新浪科技

  壽命與性別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僅人類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要短,這一規律也適用於其他許多物種。
  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3月4日在Biology Letters發表研究對比了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昆蟲中的229個不同物種的壽命資料,發現擁有相同性染色體的性別壽命更長,差異平均達到 17.6%。
  人類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體(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XY),這也適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許多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採用ZW性別決定系統,其中雄性擁有相同性染色體(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ZW)。
  根據這些現象,有人提出了無保護的X染色體假說(unguarded X hypothesis),認為異配性別更容易產生不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例如鳥類中往往是雄性擁有豔麗的羽毛,而雌鳥相貌平平無奇。
  研究者認為,Y染色體的衰退或許是導致雄性壽命縮短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雌激素對端粒產生了保護作用。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非編碼DNA,具有保護編碼區DNA的作用。端粒損傷被認為與衰老和壽命縮短有關,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夠大幅提高端粒酶的活性,進而促進端粒修復。
  第三個可能原因: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面臨更激烈的生殖競爭。雄性往往會爭搶雌性配偶或領地,以獲得交配機會,這個過程將促使它們採取高風險行為;而雌性通常要付出更多的親代投資,養育每個後代的成本更高,這使得它們傾向於採取低風險行為。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2417.shtml
2020-03-08 08:06:48
阿楨
新冠肺炎性別差異:女性潛伏期更長男性更易感染嗎? 2020-03-07 新浪科技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統計資料中,男性患者往往比女性患者多。3月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團隊在預印本平臺SSRN上發佈了一項研究,梳理了感染者的性別差異。
  研究者分析了1月1日~29日的6013份病例資料,發現55.9%的患者為男性;進入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中,則有58.8%為男性。這一結論,也與之前的研究吻合。
  研究者推測,感染者的性別差異,可能並不是因為病毒更喜歡感染男性,而是由於男女對病毒的抵抗力不同。也就是說,感染新冠病毒的男女數量可能持平;但女性抵抗力更好,她們的免疫系統更能夠殺死病毒,或者患者沒那麼容易表現出症狀。所以,感染了病毒的女性,潛伏期可能相對更長,發病症狀可能相對較輕,也相對有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而沒有被檢測出來。
  面對病毒,男女天生有差異
  1 非特異性免疫方面
  女性的很多天然免疫相關細胞(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的數量、活性以及炎性免疫反應水準,總體上都比男性更高。女性的病原識別免疫機制也強於男性,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偵測到病原微生物的過程有性別差異。
  2 特異性免疫方面
  與天然免疫不同,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接觸某種特定的病原之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它特異性地針對某種病原體。同樣,女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水準也高於男性。
  3 免疫相關基因表達方面
  很多免疫相關基因,在女性體內表達水準更高。
  4 激素調節方面
  一些性激素(如睾酮、雌二醇、孕激素)可通過與特定受體結合的方式,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許多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表面都表達相關受體。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07/doc-iimxxstf7083798.shtml
2020-03-08 08:09:51
阿楨
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 2020-03-17 新浪科技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 “澱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
  通常說到澱粉樣蛋白,大家通常會想到各種神經退變有關的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和克雅病等。所謂的“澱粉樣”,指的是原本可溶的蛋白異常地形成穩定的、不可溶的沉積物,破壞神經組織。
  然而,Kausik Si教授認為,對澱粉樣蛋白的主流認識可能存在誤解。
  在神經系統相對簡單的海兔中,竟存在有生理功能的澱粉樣蛋白。這種名為CPEB的蛋白與RNA結合,調控RNA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當它們聚合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時,幫助海兔維持長期記憶。
  後續在果蠅、小鼠等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Orb2)也會發生自我聚合。
  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
……
  接下來,研究人員打算確認,在人腦中是否同樣有這種具備正常功能的澱粉樣蛋白,以及它們對記憶的形成究竟起什麼作用。或許我們對澱粉樣蛋白“損害神經”的老觀念會改變,也會對記憶如何形成有新的認識。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256.shtml
2020-03-18 08:14:49
阿楨
代糖和真糖一起吃會導致大腦對糖不敏感 2020-03-17 新浪科技

  近期《細胞代謝》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與之前科學家所認為的不同,研究者們發現,同時攝入甜味劑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竟然會損害糖代謝功能,反而單獨吃代糖或真糖並沒有什麼影響。
  這種代謝障礙與大腦對糖的反應減弱有關,雖然參加試驗的志願者並沒有覺得味覺有改變。
  志願者:我覺得挺甜阿。
  大腦: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糖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甜甜的味覺讓人幸福,而吃多了含有大量糖的各種飲料和食品則會導致肥胖以及相關的一系列代謝疾病。由此而生的,就是那些既甜甜又無負擔的低熱量甜味劑(LCS),以三氯蔗糖為代表的各種代糖。
  不過代糖的健康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歇過。沒熱量就高枕無憂了?顯然不是這樣。
  很多人體研究報告顯示,使用代糖與體重增加和糖尿病風險上升相關;但是同時也有完全相反的結論,顯示代糖可以説明人類改善BMI、成功減重;當然,也有科學家做完了試驗,發現代糖和大家身上那幾斤肉沒啥關係。
  當然了,可能也是大家做研究的方法有問題。
  動物研究就更別提了,甚至還有三篇論文得出三個互斥結論這種奇景。
  目前已經有了幾個假說。從外周角度來說,代糖能夠結合胰腺和腸道中的味覺受體,從而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1和GLUT2,或通過促進腸降血糖素釋放來改變葡萄糖代謝;從中樞神經角度,也有“甜味-能量解耦假設”,認為神經對甜味的識別與能量攝入脫鉤,使得機體對甜味的反應減弱。
  這個假說的意思就是,使用代糖代替真糖,雖然感知到了一樣的甜味,但是實際攝入的熱量是完全不同的,代糖熱量很低或沒有熱量,這就會使得正常的葡萄糖代謝反應減弱,並導致隨後的葡萄糖耐量下降。
…….
  如果解耦假說成立,我們可以想到,喝代糖飲料組的志願者們應該能夠表現出代謝障礙。
  但結果和預想的大不相同。
  總的來說,代糖和真糖本身似乎並不會影響糖代謝,但是同時攝入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就會短期影響代謝功能並導致大腦對甜味的敏感性降低。
  當然了,這項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說只研究三氯蔗糖這一種代糖,樣本量也不算大,試驗期間也比較短,還沒有研究這種代謝障礙是否可逆。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896.shtml
2020-03-18 08:18:49
阿楨
古人類DNA對現代人影響很小 2020-04-29 新浪科技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雀斑、紅發,甚至嗜睡症來自家族樹中的尼安德特人,那可就錯了。的確,每個人在基因組中攜帶了尼安德特人的痕跡,但據《科學》報導,一項對數萬名冰島人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遺產”對他們的身體特徵或患病風險幾乎無影響。
  大多數歐洲人和亞洲人有1%至2%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美拉尼西亞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有另外3%至6%的DNA來自丹尼索瓦人,後者是20萬到5萬年前分佈于亞洲的尼安德特人近親。
2020-04-30 08:21:46
阿楨
吃垃圾食品,不鍛煉,還能猛漲肌肉!這是什麼黑科技 2020-05-12 新浪科技

  日前,《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肥胖小鼠在高脂飲食下,即便不去刻意鍛煉,身體裡的肌肉也在猛漲,讓它們變得更強壯。
  這項研究由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USTL)的科學家主導。這支團隊主要關注的是一種叫做“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疾病。之前的研究表明,肥胖和飲食攝入的脂肪酸在骨關節炎的發病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減肥和鍛煉有望通過提高骨骼肌的品質和數量,逆轉代謝異常,對骨關節炎起到治療和改善的效果。
  為了讓超重或衰老的患者也能輕鬆獲得肌肉,研究人員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療法,並在攝入高脂飲食的肥胖小鼠體內進行了測試。這種基因療法,攜帶了一種編碼“卵泡抑素”(follistatin)的基因。在通常情況下,卵泡抑素會抑制“肌生長抑制素”(myostatin)。顧名思義,後者能抑制肌肉的生長。
  研究人員們將這種基因療法注射到8周大的肥胖小鼠體內,然後觀察這些小鼠的“增肌”效果。果不其然,即便這些小鼠沒有進行額外鍛煉,依然在吃高脂食物,它們的肌肉品質依舊有了翻倍式的增長!與肌肉品質的變化相一致,它們也幾乎變得有原來的兩倍強壯。
  與對照小鼠相比,這些通過基因療法增肌的小鼠,其與骨關節炎相關的軟骨受損更少,關節處的炎性細胞和蛋白數量也更低,代謝問題也更少。
  在開發這些基因療法時,研究人員們也曾有過對於不良反應的擔心,比如如果增肌增的部位不對,讓心臟肌肉發生變化,可能就會讓心肌變厚,導致心臟肥大等問題。但目前在這些小鼠內,科學家們尚未觀察到這個情況。事實上,小鼠的心臟功能還有所改善。
  當然,這款基因療法要應用於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證實它對人體安全有效,就能造福很多病患。這包括了骨關節炎患者,也包括了罹患肌營養不良症,難以產生新肌肉的患者。
2020-05-13 07:57:21
阿楨
為什麼抗癌療法會失效?科學家揭秘癌細胞進化機制 2020-06-09 新浪科技

  《科學》最新一期,澳大利亞Garvan醫學研究所主導的一支科研團隊,通過對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研究,癌細胞可以通過增加DNA複製錯誤來適應抗癌療法。科學家們由此提出一種新策略來減少癌細胞的耐藥性,讓抗癌靶向療法更有效。

溶瘤病毒治療無效?原來癌細胞會這樣“自我保護” 2020-06-09 新浪科技

  近日,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的一篇研究表明,研究人員發現了癌細胞是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溶瘤病毒侵害的機制,溶瘤病毒是經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的、具有溶瘤活性的病毒,可以在腫瘤中複製並殺死癌細胞。而且,它還可以在癌細胞死亡後釋放抗原,啟動免疫系統,對抗腫瘤。
  全球已有多種溶瘤病毒上市,研究發現,當癌細胞與成纖維細胞CAFs直接接觸時,它們會將少量細胞中的液體傳遞到CAFs。這時,CAFs會向附近的細胞發出信號,釋放出引起炎症的分子,進而導致周圍組織發生炎症,使病毒難以在癌細胞中佔據和複製,大大地限制了溶瘤病毒發揮作用。
  如果能充分瞭解癌細胞保護自己免受溶瘤病毒侵害的機制,並找到有效方法來阻止它,那麼溶瘤病毒有望成為更強大的癌症治療方法。

新研究破解癌症擴散之謎,或為基因驅動使然 2020-05-28 新浪科技

  近日,在頂級期刊《自然•醫學》上發表的Tavazoie團隊的研究,首次證實,遺傳自父母的先天性基因型(非後天突變獲得)可以影響惡性腫瘤的進展和預後。
  醫學界對於癌症轉移,目前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隨著癌症的發展,新的基因變異不斷出現,這才讓癌細胞具備了轉移能力。遺憾的是,沒有找到這樣的基因。
  早在2012年之前,Tavazoie團隊,發現載脂蛋白E(APOE)似乎能抑制黑色素瘤的轉移,但正常細胞也可以表達APOE,那為什麼黑色素瘤還是會轉移?
2020-06-10 07:54:35
阿楨
APOE與阿爾茨海默病,人體的代謝和免疫力有關,APOE可分為三種亞型,其中APOE4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係最為密切,而APOE2可以降低攜帶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APOE3就是普通型。這三種亞型與受體的結合和啟動均存在差異。
  與APOE2相比,APOE4確實誘發了更強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不僅能讓免疫治療對患者的療效更好,而且還與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有關。這意味著“先天性遺傳變異會影響惡性腫瘤的進展和患者的預後”這一觀點得以成立。

體內有癌細胞就會得癌症嗎?未必! 2020-05-28 新浪科技

  人體免疫系統包含有免疫器官、組織、細胞,其功能有三,一是對外來的各種微生物防禦清除,二是對內平亂“異己分子”,主要是癌細胞,三是清理凋亡的細胞以及細胞代謝物。免疫功能正常情況下處于平衡狀態,不過激、也不低下,癌症病人往往免疫力都要低一些。
  癌細胞同免疫系統之間的戰爭大概分為三個階段,即免疫清除、免疫均衡、免疫逃逸!
  一、少量癌細胞探頭探腦地出現時,立刻就會被免疫系統發現,癌細胞不是“自己人”,立刻有保安、交警、城管等非特異性免疫人員去清除癌細胞,由於癌細胞數量不多,大多也就被殺死了,人也就不會得癌症了。
  二、隨著癌細胞數量增多,或許長期同免疫系統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免疫系統也完全清除不了癌細胞,癌細胞也不能壯大自己。這就是免疫均衡階段。
  三、人體免疫系統還不是鋼板一塊,漏洞如篩子,癌細胞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會成功地堆積成瘤,也就是癌症了。
  大多腫瘤的癌細胞所攜帶的“標誌”(抗原)都不明顯,人體免疫系統反應也就弱些,還有些癌細胞把抗原減少些、或者分泌一些物質把其隱藏起來,更有甚者分泌一些物質抑制免疫系統的能力、甚至殺死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
  總之,癌細胞是狡猾的,通過各種手段“騙過”免疫細胞,得以成長壯大,對我們當然是極其危害的!
2020-06-10 07:57:05
阿楨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2020-10-28 09:11:36
阿楨
千面病毒:我們為什麼無法打敗流感? 2020-10-27 玉溪 日本名古屋大學

  流感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善變性。而這不是流感的專利。事實上,所有病毒都有可能變異,包括眼前的新冠病毒。
  流感中的一戰:德國是輸掉戰爭還是輸給病毒?
  德國參謀在給德皇的報告裡說,到1918年5月,已有超過100萬德軍染病,德國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流感失掉了戰爭,但實際上,英美雙方也飽受流感的困擾,甚至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也染上了流感臥床不起。但因當時整個歐洲打成一團,大家都進行新聞管製,各國都以為只有自己的士兵患了病。
  西班牙由於持中立態度,因此對國內管控較鬆,人員流動性很大,導致1/3人口800萬感染了流感,因此有了西班牙流感名字。
  這次疫情前後共流行了三波,從美到歐,甚至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都飽受摧殘。最終,全世界1/5的人染病,死亡5000萬到1億之間。
  起初,人們期待流感病毒能像天花病毒一樣構型穩定,在普及天花疫苗之後,它就無法再侵犯人類了。
  但相比天花病毒,流感病毒的基因變異速度極快,根據當前毒株開發的疫苗,根本應接不暇。
……
  為了對抗流感,人類開發了一系列藥物和疫苗。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針對流感的特效藥,而疫苗在多變的流感病毒面前,也無法提供足夠的防護。
  大部分的流感疫苗是多價疫苗,例如日本今年推廣的4價疫苗,就包含了甲型中的H1N1和H3N2,以及乙型中的山形株和Victoria株。
  然而,由於流感病毒亞型和自然界宿主眾多,且其中的甲型流感又有很強的易突變特性,人類有時候也實在是防不勝防。
…….
  而流感病毒的狡猾,也引發新冠病毒的擔心。好在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並沒有發展出類似流感病毒一樣的極高變異性。
  隨著疫苗的開發和大規模使用,相信人類最終能夠贏得這場戰役(楨:?)。
  相關新聞
開第一槍!韓接種59死 星國2020-10-25宣佈停用賽諾菲等2款疫苗
台灣流感疫苗爆4死? 均因心血管疾病! 接種計畫持續
流感疫苗搶打退潮2020-10-25創單日新低僅3.1萬人接種
公費流感疫苗搶手50-64歲非高風險成人2020-10-17起暫緩施打
2020-10-28 09:12:40
阿楨
將數據存到DNA裡!全世界的資訊只有1公斤重

  如此大量的資訊如何存儲?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通過改變環境電壓,引導“基因魔剪” CRISPR-Cas系統,將“hello world”翻譯成堿基語言,錄入大腸桿菌的DNA中。在繁衍80代以後,資料仍無損。相關研究發表在2021-01-11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人提出,或許可以將電腦0和1的二進位數字字語言轉換成DNA的A、T、C、G四種堿基語言,從而將資料資訊存儲在DNA上。讀取時只要反向進行DNA測序即可。
  相比矽,DNA的存儲密度非常大,全世界的資料資訊都可以儲存在1公斤重、只占粉筆盒大小空間的一堆DNA中。
  其次,一般物理存放裝置使用壽命往往不到10年,DNA 100年以上;零下18℃以下,甚至可保存上萬年、數十萬年。
  第三,DNA存儲過程耗能極少,耗能量只相當於閃盤的億分之一。
  不過,人工合成DNA資料存儲技術要實現商業化應用,還有一些重大問題要解決。
  一是成本過高,目前人工合成存儲1百萬位元組資料的DNA,需要3500美元,解碼還需1000美元。二是無論存儲還是讀取過程都需要專業設備,個人使用極不方便。三是DNA保存需要低溫環境。
  活細菌蘊藏著新可能
  既然人工合成DNA有缺陷,那能不能借用活細菌的DNA呢?
  2017年,丘奇團隊就開創性地利用“基因魔剪” CRISPR–Cas 技術,將編碼資訊的DNA片段送入細菌體內。CRISPR–Cas 系統可以對任何DNA序列進行精准修改,如將堿基A替換成堿基G,或者刪除、插入、替換一段特異的DNA序列,就像我們使用 Word 軟體編輯文字一樣。
2021-01-27 08:06:18
阿楨
近50年前預言的奇數子被發現了 2021-03-23 新浪科技

  最近,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TOTEM合作組與費米實驗室太伏質子加速器(Tevatron)的DØ合作組,通過讓質子以接近光速碰撞,發現了理論物理學家在大約50年前就已預測的一種粒子——奇數子(odderon)。
  強力是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力之一,解釋強力的理論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QCD),它描述了構成質子的誇克和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3年,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坡密子(pomeron)和奇數子,這二者並非實實在在的粒子,而是一類狀態。坡密子指的是膠子以偶數個數結合在一起的現象;奇數子指的則是膠子以奇數個數結合在一起的現象。
  在過去的實驗中,物理學家已經找到了坡密子存在的實驗證據,卻還沒能發現奇數子存在的證據。

DNA為啥會自發變異?支配微小世界的量子力學可以解釋 2021-03-22 新浪科技

  量子力學用於描述支配原子及其亞原子成分的奇怪規則,當描述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規則失效時,量子就會介入進行解釋,在DNA的例子中,經典物理學提供一種解釋,分析了為什麼DNA螺旋階梯的某一階突然發生變化,會導致所謂的“點突變”。
  1月29日發表在《物理化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質子隧穿的量子現象可以通過允許DNA中帶正電荷的質子從一個位置跳躍至另一個位置,產生點突變。
  依據經典熱力學,這種類型的振動有時會使氫原子跳到DNA的新位置,短暫地形成新鍵,但是依據最新這項研究,經典品質轉移並不能解釋質子在DNA中跳躍的現象。就亞原子粒子而言,它們的確切位置和速度無法同時計算出來,科學家僅能通過計算粒子以特定速度出現在某一特殊位置的概率,來捕捉到粒子的模糊圖像。
2021-03-24 10:30:15
阿楨
人死了,這些基因卻“活”了 2021-03-29 新浪科技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新鮮腦組織的基因表達——這些腦組織是從常規腦部手術中收集的。結果發現,一些細胞的基因表達在腦組織死亡後增加了。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這些“僵屍基因”(在死後一段時間內表達增加的基因)是特定的:來自神經膠質細胞。研究人員觀察到,神經膠質細胞能在人死後數小時內生長並萌發出長長的臂狀物。
  “神經膠質細胞在人死後會擴大並不奇怪,因為它們是炎症細胞,任務是在缺氧或中風等腦損傷後進行清理。”Jeffrey Loeb說,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意義——大多數利用死亡人腦組織進行的針對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研究,都沒有考慮大腦死後的基因表達或細胞活動。

愛是生物學的事實嗎? 2021-03-29 新浪科技

  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是來自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的生物人類學家,她通過研究人類交配行為來揭開愛情、親密關係與欲望的奧秘。她對一百多個人進行了腦部功能磁共振(fMRI)掃描,還有超過1.5千萬人參與了她的性格調查。
  愛情是一個基本的大腦系統,就和恐懼、憤怒或厭惡一樣。為了交配繁衍,我們人類演變出了三種不同的大腦系統:性欲、愛情和依戀。
  愛情會伴隨著很多不同的情感。但腦部掃描器顯示,每個熱戀中的人大腦底部的腹側被蓋區(VTA)都有著相似的活動。這塊腦區會分泌出多巴胺,它會給予你能量、專注力、動力和極度的渴望。
  腹側被蓋區就在下丘腦和垂體的旁邊,這些區域是協調乾渴感和饑餓感的主要腦區。乾渴感和饑餓感讓你活到了今天。愛情驅使你墜入愛河、形成親密關係,然後將你的DNA傳給下一代。愛情是一種生存機制。
  Helen Fisher:為了找到與生物系統有關的人格特徵,我花了兩年時間,翻閱了近幾十年的醫學和學術文獻。從濫用的藥物、到治療疾病的藥物,或是人們用於變性的藥物,這些藥物的效果我全都研究過。比如說,如果你做了雌激素替代治療,你的語言能力就會增強。
  我找到了四個與腦化學信號(多巴胺、血清素、睾酮和雌激素)關聯的系統,每個系統都對應著一組人格特徵。
  我們發現,與腹側被蓋區(產生多巴胺的區域)有關的腦區、以及與依戀相關的腦區都有活動。與伴侶相處幾十年後,這些人身上確實還有愛情的生物學跡象。
2021-03-30 08:33:27
阿楨
將宇宙當作神經網路能解決量子引力問題嗎? 2021-04-09 新浪科技

  近期,一篇名為《神經網路的世界》的論文指出,我們周圍觀察到的量子、經典效應和引力效應可能不是基本的,而是宇宙神經網路學習的突發行為,如果是正確的,那麼它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然如何運行的非常深刻的原理。
  該觀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嘗試來協調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問題”,換句話講,神經網路可能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過程中缺失的環節,在最小尺度上,宇宙神經網路處於平衡狀態,這在量子力學中可以很好地描述,但在最大的尺度上,神經網路仍然距離平衡狀態很遠,廣義相對論可以更好地描述平衡狀態。
  利用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的想法最初源自生物學,但是,如果宇宙是一個神經網路,那麼我們可能使用機器學習展開研究探索,例如:生物進化分析,生物學家正在研究類似的理論,目前看來頗有希望。
  我們可以將宇宙視為一個神經網路學習系統,這僅僅是漫長而激動人心的探索旅程的開始。

人是微生物的寄生獸嗎? 2021-04-09 新浪科技

  你的身體裡有多少微生物?多到嚇人。
  即使不把病毒計算在內,這些微生物也有大約一百萬億,是人體自身細胞總數的1.3至3倍。人類只有兩萬個基因,人體中含有約兩百萬個微生物基因。
  人和體內微生物之間是長期共生關係。
……….
2021-04-10 07:32:24
阿楨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是因為Y染色體有“毒”? 2021-04-28 環球科學

  對許多生物而言,雄性和雌性的壽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出4.8年。在超過110歲的超長壽人群中,女性也占了大多數。當然,影響壽命的因素十分複雜,生活習慣、社會分工等後天因素對兩性的壽命差異都有顯著影響。近年來,科學家以人類細胞和果蠅(同樣擁有X、Y性染色體)為研究物件,發現雄性壽命較短或是因為受到了Y染色體的“毒害”。
  在包括人在內以X、Y作為性染色體的生物中,Y染色體十分獨特,它只含有較少的基因,但存在大範圍的異染色質,能抑制一些DNA序列如轉座子的活動。而科學家發現,或許正是這種特徵導致了雄性的壽命通常比雌性短。在衰老過程中,Y染色體上的異染色質會消失,其中的轉座子會釋放出來,引發了對雄性的毒害效應。
2021-04-29 08:31:07
阿楨
為什麼有的人會長命百歲:身體更有效的修復DNA 2021-05-14 新浪科技

  《eLife》最新研究顯示,活到105歲以上的人群的確“與眾不同”,他們通常擁有獨特的基因背景,使他們的身體更有效地修復DNA。
  研究人員對81名來自義大利105歲和110歲以上的長壽人群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將這些長壽者與來自同一生活地區的36名平均年齡68歲的相對年輕健康人群進行了比較。這是人類首次對“極長壽”人群的基因組進行如此全面詳細的解碼,解釋他們為什麼能達到長壽年齡以及與年齡衰老相關疾病避免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確定了5種常見的基因變化,這些基因現象在105歲以上和110歲以上測試者中更常見,發生變化的基因組集中在COA1和STK17A,當他們將已公佈的資料進行交叉核對時,在100歲以上人群中發現了相同的基因變異,通過計算分析獲得的資料預測,該基因變異可能調節三種不同基因的表達。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與某些組織中STK17A基因組活性的增強有關,STK17A基因組對人體健康細胞十分重要,主要涉及3個領域:協調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激勵受損細胞經歷程式化細胞死亡,以及控制細胞內危險活性氧自由基的數量,以上情況是許多疾病(例如癌症)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過程。
  最常見的基因變化也與某些組織中的COA1基因活性降低密切相關,該基因與細胞核和線粒體之間適當串擾,線粒體是人體細胞中的“能量製造工廠”,其功能障礙是人體衰老的關鍵因數。
  此外,該基因組同一區域與某些組織中膽綠素還原酶A(BLVRA)的基因表達增強有關,由於膽綠素還原酶A在消除危險的活性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該基因對細胞健康非常重要。
  之前研究表明,DNA修復是跨物種延長壽命的機制之一,目前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也存在該現象,人們生命歷程最後幾十年存在自然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遺傳變異相關,遺傳變異使次超級人瑞具備有效管理細胞的特殊能力。
  同時,研究小組還測量了每個年齡組測試者一生中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數量,他們發現在測試的7個基因中,105歲以上或者110歲以上測試者中,7個基因中有6個基因存在較低的基因突變負擔,他們似乎避免了與年齡衰老相關的破壞性突變增加,這可能有助於保護他們免遭心臟病等疾病的侵襲。
2021-05-15 09:45:22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8:31
阿楨
新疆人來源之謎告破!付巧妹團隊揭秘五千年演化史 2022-04-02 新浪科技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開闢陸上絲綢之路以來,新疆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成為亞歐大陸東西部文化、經濟貿易以及人群交流的重要樞紐。事實上,近些年的考古表明,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新疆已經出現了東西方人群的融合:例如在青銅時代(5000~3500年前),塔里木盆地的乾屍已經出現了西方的紡織特徵。
  本周發表在《自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聯合團隊,一項研究通過對4000年前塔里木盆地乾屍的測序結果表明,這些人融合了:來自北方的南西伯利亞;來自西方的中亞;以及來自東北的東北亞人群。

非洲最古老的人類DNA揭示人類遷徙之謎 2022-03-02 新浪科技

  過去,有關非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6萬至8萬年前,近日發表在《自然》,一項由國際跨學科團隊研究5000年到18000年前人類的古基因aDNA進行測序和分析,東非人的祖先最遠到達了尚比亞以南,而非洲南部人的祖先則延伸到了肯雅以北,長途遷徙並和遠離他們出生地的人生育後代。幾乎所有的古代東非人都與今天生活在非洲中部雨林的狩獵採集者共用了大量遺傳變異,讓古代東非真正成了一個遺傳的大熔爐,這種混合和移動發生在大約5萬年前。
  回應
歐美白人應該是非洲智人與歐洲尼安德特人融合的結果

里程碑!首次完整破譯人類基因組 2022-04-02 新浪科技

從1990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接近完整的人類基因組。今天,發表於《科學》雜誌的6項研究,科學家破解了最為關鍵的測序難題,獲得了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序列,或能將我們對人類的生長發育和疾病的瞭解,推向了新的高度。

可複製的RNA分子首次創造出來了!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線索了 2022-04-02 新浪科技

  近期,東京大學首次創造出一種可以複製的RNA分子,這些分子還具有多樣化的能力,能實證達爾文進化論(楨:演化),表明簡單的生物分子可以促成複雜類生命系統的出現。
2022-04-03 09:26:33
阿楨
三個字,讓癌細胞更喜歡為難男性,也更難被搞定 2022-04-19 新浪科技

  男性與女性由於體內激素水準不同,免疫功能也會因此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體現在代謝和疾病進程等不同的方面。尤其是在癌症領域,一直存在一個特殊現象,即非生殖系統的癌症中,許多資料仍然會存在性別差異。
  比如膀胱癌或肝癌,男性與女性的發病率、疾病進展和對治療的反應程度都存在一定差異。大多數情況下,男性癌症患者的預後和治療結果都要更差,這一點一直是科學界中的一個謎團。
  最近,《科學-免疫學》的一項研究對非生殖系統的癌症類型進行了性別區分研究,主要分析了男性與女性腫瘤免疫反應的差異。研究發現,T細胞功能的不同是導致腫瘤進程性別差異的直接原因。
  CD8+ T細胞抗癌能力強大,但是在腫瘤微環境中由於持續暴露在抗原刺激中,很容易衰竭,這也是為什麼抗癌過程中免疫系統會失去可持續性。
  研究樣本分別按性別分析了人類和小鼠的癌症樣本,結果來自雄性一方的樣本中CD8+ T細胞展現更多抗腫瘤功能減弱的特徵,這些T細胞更容易地衰竭。
  雄激素主要通過調節名為TCF1的蛋白來影響T細胞功能,TCF1是一類強效的T細胞調節分子,在雄激素的不斷刺激下,會逐漸讓T細胞朝著衰竭方向分化,產生更多衰竭T細胞的前體細胞。
  在人為地對小鼠的雄激素受體進行阻斷後,研究者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生存狀況有所改善,各項功能表現也要更好,並且它們會朝著效應T細胞方向分化,而不再是過往的衰竭T細胞。此外,雄激素受體被阻斷後,抗PD-1的免疫抑制劑能發揮更高效的腫瘤清除效果。
  研究指出,雄激素介導的CD8+ T細胞功能障礙會使得腫瘤生長更快,因此導致治療結果惡化。而靶向這類信號通路,改變後續的級聯反應或許能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
2022-04-20 08:16:08
阿楨
日本團隊新研究:隕石中首次發現核酸主要成分嘧啶堿基

2022年04月26,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線上發表了由日本北海道大學、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等團隊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他們指出,對組成DNA和RNA來說必不可少的嘧啶堿基可能是由富碳隕石帶來地球的。
  堿基,作為核酸的結構成分之一,此前已在碳質球粒隕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中被檢測到。DNA和RNA中有兩種類型的堿基,即嘧啶和嘌呤。其中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包括鳥嘌呤、腺嘌呤。
  研究團隊稱,包括堿基在內的一系列外源隕石有機物,可能在後期重轟炸期(又名“月球災難”,約40億年前-38億年前)被運送到早期地球。這些有機物的湧入被認為在地球原始階段的化學演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截至目前,只有嘌呤堿基在隕石中發現過。北海道大學的大場康弘(Yasuhiro Oba)及其同事使用了專門針對堿基進行優化的小規模量化的先進分析技術,優化了堿基的小規模量化範圍。他們分析了3顆富碳隕石:默奇森隕石、默里隕石和塔吉什湖隕石。
  論文顯示,除了此前在隕石中發現的嘌呤堿基,如鳥嘌呤和腺嘌呤,研究團隊還首次檢測到了各種嘧啶堿基,如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以及它們的異構體。這些化合物存在的濃度與模擬太陽系形成前條件的實驗預測的差不多。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表明,這類化合物可能是在星際介質中經由光化學反應產生的,隨後又在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融入了小行星。這些化合物最終通過隕石抵達地球,而隕石堿基的多樣性可以作為構建早期地球的DNA和RNA的模組。
2022-05-05 08:34: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