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古董造假手法多,文物市場九成是贗品。文物鑑定專家揭露造假之秘,包括用人尿泡出舊瓷器、茶水蒸出古書畫、強酸澆出青銅器,可以說古董市場流行什麼,假造者就製造什麼。
大陸文物界流傳,古玩市場九成是假貨。「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季崇建接受本報採訪時說,要說九成是贗品言過其實,應當說正規經營者六成以上是真品,至於各地文物攤販就難說了。
「上海文物商店」瓷器及雜項鑑定師常福全是滬上資深藝品鑑定師,熟悉業界各種造假手法。他說,單單用科學儀器鑑定有時會以假當真,辨別真偽只有靠眼力和專業知識。近年來,瓷器常創下拍賣高價,因此造假特別多。有造假者把明瓷片磨成粉,再摻雜些瓷土,仿造真品成形後,用儀器鑑定反而上當受騙。常福全表示,還有人買了明、清素面瓷瓶,再請人上色,欺騙收藏家說是名家瓷器。行業術語叫「後加彩」。
《華西都市報》也報導四川成都古玩造假內幕。古瓷專家趙德均說,造假者先買回一些新的瓷器,在人尿加消毒液裡泡半年,洗掉本身的顏色,然後在瓷器上畫出古色古香的圖案,噴出仿古的釉色,這就是「後加彩」。
另外,瓷器瓷片磨成粉或用老瓷片造假叫「補貨」,往往可以騙過碳十四或X光等科學儀器。造假者到古窯場或墳墓遺址搜羅大量殘片,拼湊成一件完整作品。
字畫鑒定師李天偉表示,成都的一些小巷,總能看到小攤販擺出張大千、徐悲鴻字畫,幾乎全是造假。許多造假者用茶水燻蒸畫作,使宣紙和畫料變舊,甚至專門找來蛇蟲鼠蟻撕咬書畫新作。
上海「朵雲軒」的書畫鑑定師劉金旺說:「現在有職業造假人精心製造假書畫,專門針對鑑定師會特別留意之處精心造假」。這些畫並不是上海城隍廟古玩藝品市場的地攤貨,有時連畫紙都是作者那年頭的。仿冒者可能是作者的親人或徒弟,要鑑定真偽就必須靠眼力。
四川青銅器、古錢幣專家黃春明表示,成都古玩市場常有小販自稱從三峽古墓或三星堆附近挖到青銅器。造假者為讓青銅器鏽跡斑斑,會先用鹽酸水浸泡,埋入地下,再在土上澆強酸等藥物,三、四年後就成古青銅器。另外就是青銅器的「補貨」。造假者收購零碎的銅皮,一層層粘在器皿上,效果逼真。
專家建議,想收藏文物一定要到正規商行,付錢取發票,日後萬一發現假貨才能讓對方「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仿制古董,古今中外大量存在。仿制字畫從唐太宗要馮承素等人摹《蘭亭序》就已開始。而越是太平盛世,仿制造假就越厲害。如唐以後的北宋末、明代中晚期、清乾隆時期等,而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達到了仿制造假的最高峰。現代的高科技讓造假手段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
有資料表明:文物造假者的造假技術緊盯先進的文物鑒定技術,每每令文物專家驚詫不已。一件古瓷剛剛出現,不到三天,假的就出來了;在江西還有仿高古(高級文物、古玩)的“作坊”;有的一個窩點就有幾十個人,像一個工廠。
字畫造假術
據稱,字畫是造假成本最低的,一幅畫,不過幾塊錢的紙墨。但一賣出,可牟取幾百元到幾十萬元的暴利。古瓷造假利潤也頗爲可觀。另外像竹雕等,因爲取材容易,僅需手工,利潤也很高。
一位書法家在近二十年與書畫贋品的“鬥爭”中,總結出書畫作僞五大手法:
統體———畫工做仿真品時,有的把名家的真品放在玻璃臺面底下,利用燈光反射,進行拓繪;或用大幅的玻璃紙鋪在原作上,逐筆細描,然後再把描好的玻璃紙鋪在燈桌上面,再覆以宣紙,然後運筆畫在宣紙上。沒有這種條件的,或筆下“過得硬”的,幹脆挂在牆上描摹,而後題跋鈐印,堂而皇之地隨行入市。
換款———利用現成作品,擦去或挖空題款和印章,而後加上其他不相幹的作者名款。
添款———即在原來沒有落款的書畫作品上,添上某位名家的名款,使作品陡然間成了“名人之作”。
半真半假———以一段真的題跋,接上一段假畫,或利用真款四周留有余紙,加繪假畫。還有的把原畫放大,增加尺幅面積,如利用假畫把冊頁放寬或拉長。也有的把一幅畫分切成兩段甚至三段,這種情形大多發生在長卷上。
有的移貼手法更爲精妙,如果不重新裝裱,其真僞就很難被發現。上海某博物館收藏了一幅古代山水畫,上面有黃賓虹的題記。專家曾多次對這幅作品進行鑒定,均被確認爲真迹。直到6年以後,當博物館對其進行翻裱,裱糊師將宣紙揭下一看,題款和畫幅整個脫離開來,變成了兩半,這才知道,此畫有假。對一些古舊作品的贋品,售假者通常會在假畫上加蓋僞造的著名鑒賞家的鑒定專用圖章,甚至有專門爲鑒定這幅畫而做的題跋。
陶瓷造假術
陶瓷造假術相對簡單,就是機械切割,在器物上動手術,運用剪切和粘貼作成一個新的東西,然後再進行仿瓷的塗料做色,機械噴吹,最後再做舊。這件東西就成了真假相摻的僞品,極具迷惑性。
俑如何造假
俑造假以石俑、陶俑、瓦俑居多,像秦始皇兵馬俑的造假,是在新做出來的俑上灑硝酸、鹽酸,形成了“剝蝕”;再用顔料同俑煮,使其染上“土色”;還得用松煙火熏上一層“煙苔”;最後在太陽下曝曬,曆經數月後,一個“兵馬俑”就做成了。
玉器造假術
通常玉器的造假分三類:一是材料假,根本就不是玉的材料。二是雕工造假,這裏又分“老玉新工”、“新玉新工”和“假玉新工”。第三就是顔色作假了,這當然就是目前最常見和最“實用”的。
常見的玉器“做舊”也叫“人工染色法”,約摸有十多種招術。大抵都是圍著玉器被埋入地下生成的被地下水、土、鏽等給腐蝕出來的“沁”上邊轉悠。
第二種染色法,是仿出土時的“土鏽”效果。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把黃土用膠水兒給粘在所謂的“玉器”上,有粘得結實的,您用手都摳不下來。現在地攤兒上能看見布滿斑斑“黃土沁”的“古玉器”,大多都是用這種方法炮制出來的。
第三種染色法叫“叩鏽法”,這可是個古方兒,一直流傳至今。據說呀,在清朝大概是乾隆年間,江蘇的無錫一帶,有一位玉器造假高手,叫什麽名字沒有記載,人們只知道他叫“阿叩”。這位“叩兒爺” 發明了一種僞裝古玉的方法,嘿——那叫一個絕!據說今天的故宮裏都還留著他老人家的“作品”呢。他把那些“毛坯玉”也就是玉器的半成品和一些細碎的鐵屑攪拌在一起,放在大水缸裏,然後將煮開了鍋的老醋猛然澆灌下去,這也叫“淬醋”。封好了以後埋在潮濕的地方,等十來天的工夫取出來,再于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埋在人來人往的大街的土路下面,讓千人踩萬人踏。爲什麽要這麽幹?誰也說不清楚,反正是有他的“道理”。再約莫兩三個月後“出土”,嘿!出土的“古玉器” 上邊布滿了“橘皮紋”,紋路中滿是鐵鏽斑呈暗紅色,再用開水煮上一煮,嘿——就大功告成啦。看上去它要是不像“古玉”才怪呢!然而要想“破”這個“局”,據說得耗費幾年的“盤工”(就是在手裏撫摩)。真玉的沁是“盤”不掉的,而“叩兒爺”的玩意兒慢慢就“褪色”啦。可是他娘的好幾年都過去了,文玩講究的是 “出了門就不認賬”,您說吧——這事兒哪兒“說理”去?
第四種方法叫做“僞造黑斑”法。據說古玉在地底下會受某些礦物質的“影響”,産生所謂黑斑,這也是“古玉”斷代的重要“依據”呀!所以,造假者是決不能忽視的。方法是把“玉石”在開水裏煮熱,然後用浸濕了的破棉花把石頭包好再放在鐵篦子上用火燒烤,等把棉花燒成灰燼的時候就往石頭上抹蠟,一邊翻個兒一邊抹,一定要抹得均勻才能出效果。這麽跟您說吧,如果往上邊撒點兒孜然或辣椒面兒,一邊翻烤一邊喊:“哎——香噴噴,外焦裏嫩啦!”就跟烤羊肉串兒一樣了。您別光聽著覺得可樂,這種帶著“黑斑”的假玉器,欺騙性特別大,地攤兒上這類“寶貝兒”多了,稍不留神就讓人打眼!
第五種方法是僞造“雞骨白”,在古代玉器中尤其是南方一帶出土的,比如良渚文化玉器等,可以偶爾見到一種類似“煮透了的雞骨頭”的顔色,俗稱叫“雞骨白”,學名叫做“石灰沁”。這種“沁色”的出現,有人說是玉石在地底下受“地火”所侵而成的,這是胡說八道。真正原因是質地比較疏松的玉石在大自然中的鈣化結果,並不神秘。但好古人都認爲,凡有“雞骨白”沁色者,必是名貴的“上古”之物!它既然有人“喜歡”,就有人琢磨不是?其實這所謂“雞骨白”再容易仿制不過了,把次等的白玉或者岫岩玉放在火裏燒烤,快燒透的時候用冷水猛潑。還有更簡單的,幹脆用硫酸泡,于是乎那“雞骨”之“白”就“應運而生”啦。找塊破布沒事兒的時候就擦巴擦巴——嘿!不是“紅山”就是“良渚”,至少也是他娘的“戰國”的!
第六種叫“褪光法”,這與前邊說的不大一樣,是專門仿制傳世作品的方法了。玩兒玉的都知道,傳世玉器有一種獨特的溫潤光澤,全無出土文物上的那種滄桑或者斑駁。所以就不能來“硬”的,得用“軟”功夫,尤其是加上雕刻之後,這就得用“褪光法”了。說通俗些就是把玉器上邊的 “賊光”給去掉,瓷器不是也講究這麽個“法兒”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糠麩皮摩擦,糠麩皮裏邊含有油分,這樣“盤”出來的玉器會有一種看上去較爲自然、柔和、滋潤的光澤。據說舊社會不少“傳世古玉”都是這麽“盤”出來的,您知道要想“盤”出能唬人的效果來,得“盤”多少年嗎?這麽跟您說吧,一個剛進門的學徒,後來都成掌櫃的了,手裏這塊玉保不齊還沒“盤”好呢。那時候的藝人是真肯下工夫。現在已經沒人用這種費力不討好兒的笨法子捯飭玉器嘍。唉——要說這些玩意兒流傳到今天,它也得是個“寶”了,只是說不清楚都賣到哪兒去了,興許哪個拍賣會裏就有這類東西也說不准?所以甭管在哪兒,甭管是什麽專家,要是有人指著一塊白玉愣說是什麽什麽時候的“傳世品”,您可千萬別往心裏去啊。在這種玩意兒面前您不認得它吧?您就是“孫子”,您要是憑經驗有本事認得它,也千萬別吱聲,您得“裝孫子”。咳——這作人呀,有時候比做玉還他媽的難……
奇石造假術
近年來奇石搶手,造假者就瞄准奇石造假。剪好圖案粘到事先選好的石頭上,塗上染發劑,撕下圖案,一塊奇石就造好了。還有在石頭上以烤瓷制造立體奇石的。于是,一塊一文不值的石頭搖身一變,便價值200元甚至5萬元。
http://w.hudong.com/3d5f30398705410b8052a546fbc13c07.html上博研究員不理拍賣行報告 功甫帖真假或成懸案2014-1-15 東方網
據《勞動報》報道,“成功拍賣的《功甫帖》是一件歷來被肯定的蘇軾書法原跡。”蘇富比拍賣行在長達14頁的回應文章中如是說。昨天,記者多番聯係也未獲知上博三位研究員的統一態度。研究員單國霖則表示“不會看、不理它”。也有消息稱,三位研究員正在對報告進行研讀,目前已發現一處疑問,至于是否會正式發文回應,還要視情況再做決定。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則撰文認為,《功甫帖》最終將會形成一個無法收拾的殘局。
在蘇富比日前發布的這份《對有關蘇軾〈功甫帖〉質疑的回應》中,提出此功甫帖“是一件流傳有緒,歷經清初安岐《墨緣匯觀》等歷代專著著錄,包括近現代鑒定大家張蔥玉、徐邦達先生鑒定並肯定為蘇軾真跡的墨跡本。”並稱,作出這一鑒定是經過專家團隊再次論證,並聽取了包括中國大陸文博前輩在內的國際及國內專家和業內人士的專業意見。
然而,這份回應中究竟包含哪幾位主要專家的意見,其團隊成員有哪些,則並未透露。有業內人士質疑:“蘇方的這篇《回應》內容可能多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號稱組織全球頂尖專家論證的說法也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與此同時,上博館方繼續持“不發表官方聲明”態度,而單國霖則簡潔回應稱“不會看、不理它”。更令人意外的是,對于蘇富比在回應文章中提出的希望研究員以更直觀、更具體的鑒定方法指出“墨跡本具體雙鉤在哪裏?廓填又在哪裏?”單國霖則表示:“《功甫帖》是摹本,可能是自己寫的,沒有雙鉤廓填。”這一說法顯然與最初三位研究員聯名指認拍品《功甫帖》是“清中晚期雙鉤廓填本”的觀點有所出入。
如此含混的態度,也令圍觀者大為不解:“不理會可以認為是對自己的觀點自信,但為什麼推翻雙鉤廓填的判定,太含糊其辭了,不能服眾。”如此一來,倘若上博三位研究員均不再公開回應,拍品《功甫帖》究竟是真是假也許就此成為一樁“懸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4-01/15/c_126007224.htm
蘇富比批駁上博研究員質疑 堅稱"功甫帖"為真跡2014-1-15烏魯木齊晚報
13日下午,蘇富比拍賣行通過官方微博發佈了《蘇富比對有關蘇軾〈功甫帖〉質疑的回應》的報告,稱不同意上海博物館(下稱上博)三位研究者認為其拍賣《功甫帖》係“雙鉤廓填”本的觀點。上博方面受訪時說,將在細讀之後判斷其有無學術探討價值,再考慮是否做出正式回應。
“蘇”字在不同版本中落筆比較:①為《景蘇園帖》拓本、②為《功甫帖》墨跡本、③為《安素軒石刻》拓本、④為《安素軒石刻》拓本與“墨跡本”疊影。
蘇富比
批駁上博研究員質疑
由紐約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部出具的此份報告,全文有14頁,公佈在“蘇富比拍賣行”官方微博上,可供下載。
《蘇富比對有關蘇軾〈功甫帖〉質疑的回應》提供了摘要,表明其基本態度:“蘇富比專家團隊經過再次論證,並聽取了包括中國大陸文博前輩在內的國際及國內專家和業內人士的專業意見,堅持認為2013年9月在紐約蘇富比成功拍賣的蘇軾《功甫帖》,是一件流傳有緒,歷經清初安岐《墨緣匯觀》等歷代專著著錄,包括近現代鑒定大家張蔥玉、徐邦達先生鑒定並肯定為蘇軾真跡的墨跡本。”
概要在肯定《功甫帖》為真後,對上博研究員的報告表達了否定意見。“不同意鐘銀蘭、單國霖、淩利中三位研究員先生所指認的該作品是清中晚期‘雙鉤廓填’本的結論。同時,不同意鐘、淩二位先生所指認的上博現藏蘇軾《劉錫勅帖》也是清中晚期‘雙鉤廓填’本的觀點。我們支援徐邦達先生所做的蘇軾《劉錫勅帖》係明人偽筆的鑒定結論。”
分析
報告“沒有扯出實質”
2014年1月1日,《中國文物報》刊發上博鐘銀蘭、單國霖、淩利中三位研究者兩篇學術報告,分別為鐘銀蘭、淩利中的《“從法帖中雙鉤”——析〈劉錫勅〉〈功甫帖〉墨跡鉤摹的性質》和單國霖《蘇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兩文圖文並茂詳解為何去年9月在紐約蘇富比以5000多萬元成交的藏品蘇軾《功甫帖》“係偽作”。
兩天后,蘇富比在官方微博上發佈聲明稱:“蘇富比對於三位來自世界級博物館的專家竟罕見地以個人名義對個別私人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商業行為作出公開評論表示驚訝。蘇富比不同意各文章中的觀點並堅決認定‘功甫帖’為蘇東坡的作品並將於10天內作出回應及保留所有法律權利。”
13日,恰逢“10天”的最後期限,蘇富比方面拿出回應報告——《蘇富比對有關蘇軾〈功甫帖〉質疑的回應》,不過與學術文章相比,該報告僅就質疑提出回應。
蘇富比整個報告共14頁,近9000字。其中,報告用了6頁談論了《功甫帖》印鑒、題跋為真的問題,用了2頁討論了張蔥玉與徐邦達過目鑒定《功甫帖》,1.5頁討論了《劉錫勅帖》真偽問題,1頁為拍品全圖,報告用了350字回應了“雙鉤廓填”質疑。其餘部分,涉及概要、事件原委、上博的質疑等問題。
由此,蘇富比方面在報告最後部分得出結論:指出《功甫帖》非真跡的人,是在“妄下主觀性的結論,甚至妄議前賢”。
蘇富比報告一齣,立即引起各方關注。
有微博用戶認為,蘇富比報告中的印章分析到位,但總的來說,報告顯然不及格。
首先是沒有作品係年的考證,這就涉及“坡公”(蘇東坡)不同時期的書風的分析。
其次,缺乏與“坡公”傳世作品中相同字的對比。再次,沒有談及紙張和墨。
另有人認為,報告採取的策略是“先對辯再進攻的寫法”,但“沒有扯出實質”,作輔的印章資料成了主菜,質疑措詞頗為堅定,只是在回應,為滿足觀眾好奇。
上博
暫不做正式回應
同日,上海一名書畫研究者受訪時表示:“報告還沒看完,但是目前發現一處疑似疑點,即報告中‘安儀周家珍藏’鑒藏印對比的圖片中所謂取自‘功甫帖’墨跡本的那一方似乎並非真正‘功甫帖’上的。是不是寫報告的時候換了張圖,此點存疑。”
至於上博方面是否會繼續回應此報告,該館書畫部副主任、質疑《功甫帖》三位專家之一的淩利中說:“不一定會回應。應該會在細讀報告之後再判斷它有沒有學術探討的價值,然後再考慮是否做出正式回應。”
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4/01-15/5741856.shtml
紐約畫商承認向畫廊出售數千萬美元假畫2013-9-17
美國紐約藝術商人格拉菲拉•洛賽斯承認在長達15年的期間內,向兩家紐約畫廊出售了價值3300萬美元的假畫,共63副假冒作品。
洛賽斯稱這些作品是一些藝術家之前從未展出的作品,其中包括傑克遜•波洛克和馬克•羅斯科等人的作品。
這些假畫而後又被賣給了不知情的藝術愛好者,共賣出8000多萬美元。
格拉菲拉•洛賽斯對於9項指控全部認罪。這些指控包括電匯欺詐、洗錢和稅務相關的罪行等。
洛賽斯承認她所出售的假畫都是出自一名住在紐約皇后區的中國人之手。
檢控方說,該名中國人叫錢培琛,他們將不會起訴他,目前錢培琛已經返回中國。
據信,洛賽斯從這些偽造畫作中謀取了數百萬美元的暴利。
根據認罪協議,洛賽斯必須交出3300萬美元的所得,以及可能高達8100萬美元的罰金,同時交出她在長島的住所以及她在1994至2012年期間所購買的所有藝術品。
但法庭同意不再追究墨西哥出生的洛賽斯與美國公民的假結婚罪。
對洛賽斯的判決將在明年3月。檢控方說,可能還有更多的人因涉及這起藝術詐騙案受到起訴。
涉假畫案紐約華裔畫家回應質疑 稱對造假不知情2013-12-24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涉嫌捲入名家繪畫造假案的華裔畫家錢培琛日前對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表示,他對造假並不知情。
今年73歲的錢培琛目前在中國,他對彭博新聞社表示,他根本不知道其作品被當作名家真品高價出售,其經紀人卡羅斯讓他模倣Jackson Pollock和Willem de Kooning等著名畫家的作品,稱這些名畫家的粉絲沒錢買真品而願意收藏仿製品。錢培琛認為沒有人會把他的作品當真品,因為這些名家作品是“不可複製的”,不論是紙張、油還是結構,都不可能複製。
錢培琛家住皇后區,已入美國籍。他為捲入造假案感到啼笑皆非,“FBI說這些畫出自天才之手,而那個人就是我,這是多麼奇怪的感覺。”他說事發後自己一直睡不著覺,他出名了,但卻是以一種錯誤的方式出了名。
錢培琛認為這件事不能歸咎於他,“我製造一把刀子用來切水果,但別人用這把刀子來殺人,責怪我是不公平的。”
錢培琛籍貫上海,1950年他的父母攜帶3個孩子前往台灣,錢培琛等4個較大小孩留在國內,當時他才12歲。1981年錢培琛持美國簽證途徑香港,才得以與家人見面。來到紐約後他在街頭畫肖像,一張15元,路過的卡羅斯慧眼識中錢培琛的才華,出價200元讓他仿製名家繪畫,接下來15年兩人一起合作,錢培琛一幅畫賣給卡羅斯3000元,涉嫌造假的繪畫中有63幅出自他的手,卡羅斯目前不在美國,與其串謀的畫廊女老闆已經認罪。
http://big5.chinanews.com:89/hr/2013/12-24/5657963.shtml
肯.派雷尼 《騙倒買家!:世紀假畫天才的秘密告白》(商業周刊出版 2013)
內容簡介
這是藝術界的《神鬼交鋒》、國際拍賣界的一顆深水炸彈。──全美國最高明的藝術偽造者,告白揭露一個大規模偽造,卻從未被逮捕的驚人故事。
10年前, FBI調查到一個可能成為紐約和倫敦兩地報紙頭版頭條的藝術界醜聞。調查員追蹤到質量驚人的偽畫,並牽扯到多家藝術品經銷商、知名專家、各大拍賣公司,儘管證據確鑿,這個調查卻莫名其妙地中斷,FBI並將相關文件標示為「免於公開披露」。
如今,本案的起訴期已過,本書是當事人肯.派雷尼的第一手告白。
本書赤裸揭露這位天才畫家如何發現天份、發展技巧、破解名畫,進而步上偽畫之路,賺取財富,過著奢華的生活。再看他如何與藝術界交涉、周旋、利益共生,又如何與FBI鬥智,讓FBI對他束手無策。以及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最終如釋重負,選擇做一個能為自己開一場個展的真正藝術家。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最偉大的藝術偽造者所著的第一本也是唯一著作。不同於其他藝術偽造者,派雷尼不留下任何紙本記錄或假出處,他讓作品自己說話,而這些作品,往往在幾秒鐘之內,就讓專家們為之著迷。
本書特色
藝術界的《神鬼交鋒》獨家窺秘:
看過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的觀眾,莫不對李奧納多飾演的詐騙天才印象深刻,甚至生起欽羡愛慕的複雜情感。當今全球最頂尖的藝術品偽造大師──肯.派雷尼(Ken Perenyi),堪稱「藝術界的神鬼交鋒」。其極端的特殊性,已使他們的行為超越是非對錯的檢驗,成為耐人尋味的戲劇文本。
32頁彩色插圖和照片:
本書電影改編版權由執導《阿波羅13》、《達文西密碼》等片的知名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簽下,未來讀者將可看到藝術版的《神鬼交鋒》!
作者簡介
肯.派雷尼(Ken Perenyi)1949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霍博肯市(Hoboken),稍長移居倫敦,技術學校畢業,但他天賦異秉,自學能力極強。1967年夏天畫了他的第一張畫,發現他擁有一種能掌握古代大師的審美和技術、不可思議的直覺能力,加上因緣際會認識一些藝術家,獲得調教與提點。此後30年,他成了專業的偽畫畫家,並導致一系列的災難性事件。如今在佛羅里達州馬德拉海灘開工作室。
派雷尼在二十幾歲時為一名修復師與裝裱師工作,發展出自己的藝術技巧,也學到鑑定的學問。經過大量研究與嘗試錯誤之後,他想出了如何模仿歲月痕跡,在油彩上有獨特的蜘蛛網狀裂紋,以及蒼蠅屎留下的小點,以及在紫外線照射下舊漆呈現出污濁的綠色。
肯.派雷尼的作品精準掌握風格、技巧和精神,維妙維肖,矇倒藝術品鑑定家,被當做真品在國際級拍賣場交易,輕易賺到了大錢,過著如貴族般富裕和優雅的生活,直到被FBI盯上。被監視後,他改變「商業模式」,把仿製畫當作大師作品的複製品公開販售,在熟悉的買家間流通,這些買家多半是擁有藝術雅好,識貨但不想破財的人。
在派雷尼的網站上張貼了Martin Johnson Heade的仿畫、英國體育油畫、19世紀美國畫作,首頁標示著一句話:「30年來派雷尼的畫作在紐約和倫敦的主要拍賣會和藝廊被當作真品流通。」然FBI未能將他起訴,他至今仍是「尚未被捕的全球藝術偽作家第一人」。
派雷尼估計,他製作的贗品中有幾百件仍在流通。他偶爾還會在拍賣目錄或是雜誌上瞥見其中的某一幅。
派雷尼的合法業務和違法業務的區別在於,儘管他的畫作都有模仿原作者的簽名,但他現在清楚地表明它們只是複製品。只有當嫌疑人主動地將複製品歪曲為原作時,才可以稱其為欺詐。派雷尼的作品在佛羅里達州聖彼得斯堡(St. Petersburg, Fla.)的三一美術館出售。在以前,他的一件偽造品在拍賣時可以賣到70萬美元以上,但現在,幾乎相同的作品只能賣到5,000美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112
《功甫帖》真偽遭疑 古書畫鑒定為何難有標準答案2014-1-6光明日報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自己在題跋中寫過“贗鼎多有勝余漫筆者”,唐代張懷瑾《書斷》中有“買王得羊”的記述,英國一些著名博物館也認為自己收藏的中國古書畫有近30%的作品存在疑問——
最近,蘇軾《功甫帖》是真是偽引起了人們關注。這件書法作品由收藏者劉益謙在2013年9月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822.9萬美元(約合5037萬元人民幣)競得。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的三名研究員鐘銀蘭、單國霖、淩利中鑒定考證後,認為《功甫帖》是“雙鉤填廓”的晚清偽本。而劉益謙則表示,《功甫帖》流傳有緒,且經已故著名書畫鑒定家張蔥玉、徐邦達鑒定,應為蘇軾真跡。同一件書法作品,兩方專家都可稱“權威”,意見何以如此大相徑庭?
書畫鑒定 常有意見分歧
以收藏家具、瓷器而知名的收藏家馬未都言及自己的收藏經歷曾談到,剛開始收藏時,自己也有機會收藏古書畫作品。當時面對同一件作品,同級別的權威專家,有的說是真跡,有的說是偽作,意見相差極大。由于感到古書畫鑒定之難,所以他沒有介入書畫門類的收藏。
馬未都的話也被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所驗證。鄭欣淼說,故宮博物院在鑒定一些古書畫時,專家的看法時有相左,難有統一結論,只能將其觀點整理錄音,留給後人作鑒定參考。
權威專家鑒定意見不同,這類事情在古書畫的鑒定中並不鮮見。在“九一八”事變後,北京故宮文物開始籌劃南遷。當時負責鑒定的著名畫家黃賓虹認為故宮混進假畫,懷疑有人移花接木。而自幼見過很多古畫的鑒定家朱家溍則反對黃賓虹。1995年,在杭州的一次拍賣會上,張大千的畫作《倣石溪山水圖》被鑒定家謝稚柳認為是真跡,而同為知名鑒定家的徐邦達則指其為偽作,意見不合使兩位鑒定巨擘產生了矛盾。
家具收藏家王世襄鑒定明代家具時有“三頭對案”標準:一是家具打散後有確切明代年款,二是匠師認定這件家具的做法是明代的,三是有古代文獻為輔證。古書畫的鑒定也同樣需有類似的“三頭對案”:作品面貌氣韻、技藝水平要與作者風格相符;收藏題跋鈐印、紙墨裝裱要可信;有前人的著錄記載。但在現實鑒定中,很少有這樣的標準作品,鑒定者的著眼點不同,意見往往也不一樣。
藝術水準 並非絕對依據
判斷古書畫的真偽,依常理當然應以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低作為主要判斷依據。但實際中的古書畫偽作,並不僅是後人簡單的偽劣倣制,有時很難準確鑒別。清人的筆記中記載過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故事,能說明些問題。
故事是說,新安一個商人想買件董其昌的書作,又怕買到假貨,于是賄賂董的家客。那人叫他備好重金,面謁董其昌。董其昌當著商人的面磨墨展紙,一揮而就。商人得字後懸于中堂,賓客見了無不稱絕。第二年商人又到松江,偶過董府,適一人下轎入府,路上的人說是“董宗伯”回府。他發現這個人不是自己去年見到的那個“董其昌”,禁不住大聲叫屈。董其昌問明經過後,便重新給商人寫了幅字。商人大喜,回家後到處誇示于人,可是凡懂得些書法的人都認為之前的那件書作寫得更好。
對于這個故事,書畫鑒定家啟功曾說,以前認為是傳奇家言,未免增飾,但後來看到董其昌自己在題跋中也寫過“贗鼎多有勝余漫筆者”,覺得這些記載也可信。
一些書畫作品,在當時創作的時代已難分真偽,後世鑒別就更難了。清人葉廷琯評論說:“名家隨意應酬之筆,常有反出贗本下者,可遂定真偽于工拙間乎?”
鑒定技術 難辨作偽手法
中國書畫作品,原本講究臨摹古人,因此書畫真偽之辨,古已有之。唐代張懷瑾《書斷》中有“買王得羊”的記述,指想買王獻之的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到了明代,社會經濟日趨發達,書畫成為商品,作偽情況遠超前代,古今名家贗品泛濫,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現在。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穆益勤介紹,古書畫作偽的手法,除了常見的依照名家某些突出的手筆特點直接倣造外,一些改款、拼接、代筆的情況,更增加了書畫鑒定的難度。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山水畫《闊渚晴峰圖》,原為明代宣德時期宮廷畫家師法北宋畫家郭熙紙作,為後人挖去原款,改添上郭熙的偽款。還有一件署名為文徵明的畫作《深翠軒圖》,畫筆生硬,而後面解縉等13家題詩卻是真跡,書畫原非一物,經後人搭配,畫偽字真。歷代有名的書畫家,如文徵明、董其昌等,因出于應酬,也會請人代作書畫作品,而親自題寫名款,這樣的代筆者本身書畫水平高,後世很難一一辨識。
北京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李緒傑認為,現代技術手段也不一定能辨別某些作偽手法。據一些近代筆記記載,近代收藏家羅振玉作偽,為求效果逼真,用的宋版書中的夾頁紙和乾隆再和墨;張大千倣石濤畫作,鈐蓋的是石濤所用的真印。這些記載未必真實,但從中可窺作偽者的用心。
作為曾在英國13年的訪問學者洪作稼介紹,英國一些著名博物館也認為自己收藏的中國古書畫有近30%的作品存在疑問。可見中國古書畫鑒定,也並非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4-01/06/c_125959883.htm
他山之石:藝術品鑒定估價怎麼做2014-1-13中國文化報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藝術品的鑒定、估價等長期以來沒有理順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開始集中呈現出來。應當看到,儘管我們有相當大的市場規模,但卻缺乏與之相對應的市場標準,包括鑒定標準和估價標準。因此,積極借鑒和學習國外的成熟經驗和做法,建立起符合中國藝術品市場特點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品鑒定和估價規範體系十分重要和緊迫。那麼,在藝術品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藝術品鑒定和估價的標準體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西方長期使用的藝術品鑒定估價體系是否行之有效?帶著這些問題,1月4日,首都師範大學藝術市場研究所、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等聯合主辦,中傳華彩(北京)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協辦的“國際藝術品鑒定估價體系與中國藝術品市場規範”論壇,邀請美國估價師協會主席南茜•哈里森、美國估價師協會和藝術估價基金會董事伊莉莎白•馮•哈博斯伯格,向國內從業人員詳細介紹了歐美藝術品鑒定估價體系。借著此次深入、細緻瞭解西方藝術品鑒定估價體系和標準的機會,相信國內從業者會對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藝術品鑒定估價標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新的、更加切身的體會。
為了推進中國藝術品鑒定和估價標準體系建設,論壇上,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首都師範大學藝術市場研究所、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等8家機構共同組成的中國藝術品鑒定與估價標準體系研究課題組宣佈成立。(本文為本報記者蔡萌根據錄音整理)
評 估 篇
美國藝術品鑒定估價概況
南茜•哈里森
估價就是為一件物品的價值進行定義。需要對藝術品進行估價的情況包括以下幾種:
首先是保險時,我們需要通過估價知道藝術品該上多少保險金。第二是當藝術品作為鑒定物件的時候,需要去評估它的價格,把評估結果作為參考標準。第三是藝術品作為遺物處理,交由下一代繼承時,需要交遺產稅的數目要根據估價來決定。第四是對藝術品做出賠償時。第五是夫妻離婚時,藝術品作為共同財產應如何分配,也需要先做評估。第六是將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去投資的時候,資產值也需評估得出。第七是當藝術品用於借展時,借展費用的多少需參考估價做決定。第八是要購買一件藝術品時。第九是藝術品持有人急需資金時。第十是將藝術品轉賣時,需要估價師定價。
怎麼才有資格當一個估價師?你必須要有特定的課程學習,能否獲得相關的課程學位決定你能否當評估師。當取得估價師的資格後,除了估價,還可以做些別的工作。首先是作為顧問。當某人需要買藝術品的時候,估價師可以作為顧問提供定價服務。第二,估價師可以是中間人,在不同的展館或企業中當價格評估師。第三是自己可以當賣家或者是買家,但其中道德觀念是不能跨越的——估價師不能為自己的藝術品評估。估價師有時候還可以作為管理者去管理藝術品,同時,在一些法律規定情況下,比如某位元收藏家去世或者是夫妻離婚時,估價師可以到最高法院做專家證人。
還有一些估價師禁止去做的事情。第一,他不能作為煽動者。估價師要做出平等、中立的估價,而不是作為中間人去煽動別人。其二,估價師也不該是鑒定師。鑒定包括判斷作品的真假、來源等,估價師只是依照鑒定師的標準去評估價格,他不對作品的真假負責。但估價師為了得出更準確評估價格,又必須瞭解和掌握作品的真偽,否則無法進行評估。估價結果不代表藝術品的準確價值,所以在藝術品出現損壞的情況下,估價師往往與損失評估師同時評估。
其三,估價師也不是金融規劃師。藝術品持有人不能完全按照藝術品估價師的意見來做金融規劃,儘管很多估價師來自藝術品拍賣行業,但作為估價師,他的本質與拍賣家無關。
不同的評估師有不同的收費方式,可以按時計費,也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計費。服務費的多少取決於估價師的等級和專業。最重要的是,估價師的計費不應該以藝術品估價的百分比來計算,這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許的。
一些外界因素會影響到評估結果。首先是經濟環境,經濟的變化會影響到物價。第二是市場價。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市場行情,地區差異會造成同一件藝術品的價格不同。拍賣行行情、媒體報導、藝術家的死亡等也均可能對藝術品價格造成影響。第三,大眾喜好的改變也會影響藝術品的價格。很重要的、古老的藝術品不一定是價格最高的。此外,藝術品是否被好好保管,以及造假情況等也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USPAP——美國鑒定估價的“國家標準”
伊莉莎白•馮•哈博斯伯格
《紐約時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藝術品市場是最大的、沒有規則的市場。事實上,藝術品市場已經大到不能夠缺乏標準的規模,因此,從1987年開始,美國國會特別委託藝術估價基金會來做國家標準。藝術估價基金會不是簡單的基金會,它由80家不同的機構作為機構會員參與到其中。
美國使用的藝術品鑒定估價標準是USPAP,這個標準包括五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關於術語的定義,這是制定標準的基石。第二部分是前沿,主要是解釋制定標準究竟是為什麼建立起公眾信任。第三部分是規則。USPAP標準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規則是檔案保存,就是要保持完整的記錄,這樣不管藝術品出現什麼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值得信賴的原始檔。第二條規則有關競爭。估價師的資格、知識面、經驗等,都要作為估價師的級別標準。此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規則。第四部分則是解釋這些規則的,把前面的規則中運用的術語、規則的表述進一步清晰化。最後一部分有關標準的使用場合。如果估價師沒有經過國家標準的考試,不遵守這一標準,政府、國稅局都有權利拒絕這份報告。
估價師的工作,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直接去評估一件作品,而是看這件作品值不值得評估。估價師在接受委託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調查這幅畫的記錄,看看它原來的價格及相關作品的價格。比如有一幅畫一個人拿來評估,現在已經有的記錄大概為35萬美元,但查一下相關的記載,發現類似的作品有100多萬美元的記錄,顯然這件作品被嚴重低估了,這就值得重新來做評估。
對藝術品進行評估,首先要有清晰的識別系統。估價師必須對評估的作品有充分的瞭解,從哪裡來的、有什麼樣的記錄,而且還要深入瞭解,這需要估價師具備相當的專業基礎知識。
評估也不是估過一次就可以了。一件藝術品至少一年進行一次評估,因為每年藝術品的價格都不相同,理想的狀態是每半年評估一次,這樣才能對這件藝術品當前的市場價格有充分瞭解。估價師需要瞭解相關作品的價格變動情況,以及這個類別的作品的升值率和貶值率,據此做出初步估算。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產權,產權要清晰化。如果產權不清晰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和麻煩,萬一藝術品產權不清晰,估價師會可能會有連帶責任。
風 險 篇
從日本印象派收藏泡沫看藝術品投資風險
南茜•哈里森
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印象派和風景畫,很快,他們成為了該領域最大的玩家。但彼時,他們未能瞭解到一些專業知識,這導致他們以過高的價格購買藝術品。藝術品屬於長期投資品,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已經處於風險之中了。
1987年到1992年,日本收藏家在印象派市場中製造了“泡沫”;1992年左右,日本印象派收藏達到了頂峰。1999年,日本一位作家寫了本書叫做《失敗的藝術經濟》,其中說到在當時的市場上,總價值有95億美元的作品被儲藏在銀行金庫裡,但這些金庫裡的作品70%卻沒有收藏人記錄。後來,估價師對此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這些作品的實際價格僅有購買價的20%左右,很多作品其實是贗品或低品質作品。
當時,許多日本收藏家通過向銀行貸款購買藝術品,當泡沫破滅,銀行也遭受巨大的損失,那些藝術品被銀行壓低價格出售。
當時,日本收藏家在收藏藝術品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著作權問題。1987年日產保險公司在倫敦佳士得拍得一幅梵古作品,後來有專家懷疑這幅畫並非真正出於梵古之手。15年之後,專家才得出結論,這確實是梵古的畫。但15年的折騰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在佳士得拍賣手冊上,有些資訊不太明確,如1936年到1946年期間的作品,收藏家要及時認識到潛在的風險,在購買之前要對作品的所有權調查清楚。
學會分辨真偽也是一個重要的避險因素。傑克遜•波洛克是非常有名的藝術家,英國基金經理人在2007年以1700萬美元買下了他的一幅畫,但當時沒有請專家進行鑒定。而現在這幅畫卷入到Knoedler畫廊的造假事件,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調查這個畫作的真偽。
藝術品的買賣及利益衝突
伊莉莎白•馮•哈博斯伯格
成為一個資產類別,意味著藝術品的交易和資產規模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在金融分類裡成為專有的類別。
如果想要投資藝術品,需要對藝術品做比較全面的瞭解,包括藝術品的來源、現狀、品質、真偽……有了全面瞭解後,才能夠出手,否則就有可能蒙受損失。藝術品的價格應該是透明的,買賣雙方都要開誠佈公,達成一個相對公正的價格。投資藝術品要對作品的重要性有所瞭解,要瞭解它的作者、標題、原始出處、檔案、現狀,最好能夠拿到文物保護專家或者是藝術品鑒定專家的鑒定證書。
真偽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藝術品市場有很多仿製品流入。有一個俄羅斯的珠寶商,他的收藏品裡80%都是假的。
在買賣的過程當中,投資者需要對作品的買賣歷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此外還要考慮什麼時候買、在哪裡買、如何買、用什麼樣的交易平臺等問題。不同類別的東西在不同的交易空間、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成功率是不一樣的。
藝術品交易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多意外。有的人拿一件作品想要抵押貸款1億美元,他覺得,這件作品至少值1億美元,結果拿到顧問公司,估價師做完估價才值2.5萬美元。但這就是藝術品交易的魅力,可以高得讓人咋舌,也可以低到讓人吃驚。所以說,機遇與風險並存。
熱 點 篇
評估和鑒定是整個藝術品產業鏈中很重要的兩個環節。美國有估價師協會,有沒有鑒定師協會呢?
在美國,幾乎每一位藝術家均有一個基金會可以去證明其作品的真偽,但卻沒有專門的鑒定師協會。事實上,有三個管道可以做藝術品鑒定:其一就是藝術家基金會,比如安迪•沃霍爾的基金會會專門做安迪•沃霍爾作品真偽的識別。其二是研究所,不同門類的藝術品有此門類的研究所。第三是專家,有的人一輩子就研究一位藝術家,或者就在研究這位元藝術家的作品方面特別有權威性。如果有藝術品需要進行鑒定,你可以尋求估價師協會指導,協會會根據你的情況告知你通過哪種管道做鑒定才是最權威的。
在美國,藝術品的確權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行業協會,還是法律形式?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很複雜。古代的作品因為涉及出自不同的國家,產權不容易搞清楚;近現代作品產權相對清晰,會比較容易一些。實際上,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完全確權,所以大多數估價師會與客戶簽訂一個免責協定,不管作品是不是你的,只管作品本身。如果出現了問題該如何解決?在美國有一種確權保險。如果作品是你的,沒有問題;如果不是你的,需要賠償時由保險公司來賠付,所以處理的方式是用保險公司作為中間人的風險管控。但這對保險公司而言也是非常難的,目前美國只有一家保險公司有這方面的業務,他們非常謹慎,一般的作品都不願意做,除非保險費付得很高。所以保險的方式雖然可以採用,但迄今為止還沒作為一個通行的做法推廣開來。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鑒定和估價能分開嗎?
歐美的做法,雖然在行業實踐中,鑒定和估價是作為同一個詞放在一起說的,但操作過程中可以分開對待。比如你向博物館捐贈一幅作品,是估過價的,但捐贈的行為只涉及到鑒定這件作品的真偽、價值等,不涉及價格。你捐贈的是一幅畫作,而不是捐贈了1000萬美元。這種情況下,鑒定與估價就分開了。
中國收藏家是否正在重演過去日本文物收藏狂熱的狀態?怎麼看中國人目前的這種行為?
從現在的情況看,中國人比過去的日本人更加謹慎。而且中國買家在國際上購買藝術品,不像上世紀日本人那樣集中買印象派或是哪個類別的東西。中國人會購藏西方古典的、當代的、有探索性的作品,這樣投資的風險就分散了,沒有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不會因為某一品類突然大跌而陷入恐慌。所以中國收藏家是比較謹慎的,應該不會重蹈日本收藏家的覆轍。
大家都知道大連萬達花了上億元買畢卡索的畫。按照紐約蘇富比的規定,如果有兩位專家鑒定該畫是偽作,蘇富比能退款嗎?這兩個專家又該如何指定?
蘇富比確實有這樣的規定,如果兩位元權威專家證明作品是有問題的,就可以退款。但是什麼樣的權威專家,這需要一個法律上的認定。如果大家都認可這兩個人確實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那就不存在上述問題,那麼這個決定就是聲譽上的決定,而不是法律決定。蘇富比在此情形下做出賠償是從公司的發展戰略考慮的,而不是依照法庭判決進行賠償。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13/c70731-2409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