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2 07:26:54| 人氣2,972| 回應5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治科學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在暗諷美國《科學人》雜誌有美國中心嗎?

豈敢激諷專家,這是我讀新聞大舞台三月號一篇有關全球暖化問題專文之後,腦中浮現的題目。你瞧瞧美國的右派科學家如何與右派政客共同維護「美國利益」:

美國大氣物理學家辛格爾(Fred Singer)被喻為否認暖化陣營的教父,他的意見甚具代表性。1998年辛格爾就在美國眾議院作證說:「氣候沒有變暖,預測全球未來將暖化的氣候模型還沒證實推論正確。無論如何,暖和些的氣候一般較有益於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

他當然力挺布希總統不甩京都議定書的立場,但這樣還不夠,他認為任何企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都沒有道理;因為若政府發展氫電汽車,就表示還是把所謂溫室氣體問題「當做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

辛格爾本人就體現了全球暖化否定論或懷疑論主張的幾個層次:沒有全球暖化這回事,地球氣候根本沒有在變暖;地球氣候是有在變暖,但不是人類造成的,而另有自然原因;全球暖化「可能有」人為因素,但無法證明;就算有全球暖化,人類也無法阻止;全球暖化也不見得會比較差,說不定還會更好。總之,這些說法都指向:我們不願意因為一個虛幻的理論而犧牲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只右派科學家,連作家也在媚美國人之俗:

如果全球暖化論最火紅的通俗娛樂版是電影《明天過後》,那麼它的對手就是2004年出版的小說《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作者是《侏儸紀公園》、《急診室的春天》等知名電影和影集的原著者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書中,他把全球暖化論比擬為1930年代籠罩政治和知識菁英的優生學迷信狂潮,認為二者都是以科學為掩飾,卻缺乏真正科學根據的政治運動。

克萊頓以「政治—法律—媒體複合體」一詞(politico-legal-media complex)來解釋全球暖化論的風行。他認為氣候並沒有變暖,這一切都是政客、律師與媒體聯手炒作出來嚇人的,為的是利用大眾易於恐懼的心理,來控制社會或從中獲取漁利。至於科學界為何也一面倒憂心暖化,他則認為是整股社會風潮下,異議者遭到漠視跟打壓,學者不朝這方面作研究,就弄不到經費。

來自奧克拉荷馬州的保守派政治人物殷荷菲有句名言道:「全球暖化是有史以來對美國人民設下的最大騙局」,頗能反映自知居少數的暖化否定者和懷疑者的憤慨。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972) | 回應(5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不怕買到假骨董
此分類上一篇:能者多「導」

顯示全部57則回應

台灣版的科學貴族 (上)
2012/01/11 蘋果日報 鄭愁予(金門大學講座教授)
清末民初的時候,舉國知識界尋求救亡興國之策,喊出了口號:科學救國!小學教科書中就有居里夫人的故事,自然科學探索宇宙奧祕引人入勝,生命科學可以濟世活人,與當時西洋教會興辦的西醫學堂相得益彰;科學的定義是與宗教的真理等同:年輕的科學學子出洋留學,是家庭寵兒;有了一些成就的科學人才,是社會表率;成為一位科學家,他的情操必定是與神職教士一樣的純淨,有毋庸置疑的崇高。
民國之後,科學家受到更多的重視,特別是獲得諾貝爾榮譽的科學家成為貴族中的貴族,即使是一般的科學家也是如此。無論是那個地區,科學家從國外回來,必定受到元首的寵邀款待,猶如款待外國的皇室一般。以揚振寧博士為例,70年代, 正值大陸文化大革命慘烈進行之際,楊氏獲特權從美國回中國訪問探親,得到熱烈的歡迎。楊氏回美向美國華僑界發表令人不可置信的對文革的讚揚,使華僑界在媒體上紛紛表示遺憾,封楊氏為「四大無恥」之首。
當前也有一批蹲在中央研究院中的科學老貴族,因為是貴族院士,也不免是inbreeding,結幫成為台獨魔咒的吹鼓手。可憐他們拋頭露面為「台灣共識」站邊,莫名其妙地高唱「台灣人要有尊嚴」!尊嚴的定義是指不需要接受和平嗎?台灣人兩千三百萬沒有尊嚴嗎?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後,台灣人恢復被叫做「台灣人」的稱呼;民國100年,中華民國護照因為台灣人優秀可以免簽124個國家;我們不懂:這些院士貴族說這種「無尊嚴」的話,這不是違背科學家的真知和basic decency嗎?
另一位名叫林博良的院士,因為牽扯到宇昌案,竟在美國通過電視大呼「台灣人要站起來」,表示蔡英文被打倒在地上。我們從沒有看到過趴著的台灣人;我在國外經常碰到旅行的台灣青年,背著背包,英氣勃勃,我看到的是自信、自豪;真不懂:林院士還活在台獨發軔初期的悲情時代,要台灣人站起來、上街搞茉莉花嗎?如果宇昌案清白,一篇邏輯的解釋足以完章,還勞動院士們氣急敗壞地狂撒漂白粉嗎?
2012-01-12 22:09:55
台灣版的科學貴族 (下)
國際知名的大貴族何大一博士,以站台助選的方式猛讚蔡英文「正直、有領導能力」;內部人士批評說:蔡英文做總統,中研院的院長非他莫屬。須知:一位科學諾貝爾獎的得主,常常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多少Post Ds.拿低薪可能做最精細的苦工,而榮譽歸於一人;如果這人心存祿位之思,再以科學的成就當牟利工具,是對不起神聖科學的,真是遠不如楊振寧在壓力下的無奈。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受陳水扁總統寵任,迭次派往國際會議包括他不擅長的學門,又任命他主管全國教育改革,多方提攜,識者都明白這是在培成總統接班人選,終達成默契。以陳水扁的性格,他看得上手下的四大天王嗎?可惜2007年案發,李院長失去登龍的機會,否則蔡英文也不會有今年的出線。科學家可以當官做總統,但生意人家族出身的高官借權勢圖利家庭的嫌疑必須要避開,生化醫藥搞好了是最賺錢的工業,這一門的科學家人人知道:能插上一手,就財源滾滾來了。台灣版的貴族們也曾支持過陳水扁,認為他的人格被抹黑、受到不人道的司法迫害。其實這些「科學家」基於「厭惡大陸人」的褊狹心態,恐共到極點,依靠台灣獨立政黨,不惜金口唬眾,完全違背科學家跨越國家民族以人道為皈依的「科學精神」。
科學家如何被engulf成為貴族,到底成就了什麼功勳,受過教育的平民百姓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不懂。科學貴族對老百姓日常所需,喜怒哀樂也是茫然。如果真的是由科學貴族推舉出總統,真是選民的悲哀、民主的諷刺。科學也包括西方的工程技術,21世紀民主政治的世界共識是和平。中華民國執政黨是戰爭的百鍊金剛,進行和平協約,不是恐共,該打就打;如果不打,是不忍立國百年四分之三的歲月都焚毀在戰亂中;若不幸中華民族繼續爭鬥不休,台灣也會陷入國際混亂的火窟,可能招來百劫不復的命運。現在的執政黨敢於利用九二共識,敢於進行和平協約,正是硬骨頭,正是代表台灣人昂然挺拔無比的尊嚴;科學家們,你們有這樣的種嗎?
2012-01-12 22:11:30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2012大選
2012-01-13 07:48:07
阿楨
進入小冰河期? 氣象專家:嚴寒天氣是暖化後果 2012-02-8

最近全球多國正受到極寒天氣侵襲;有人說地球目前正進入「小冰河期」。但「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提出反駁。更有科學家指出:極端的嚴寒天氣其實是暖化的後果。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指出,跟2009至2010年相比,今年寒潮來得比較遲。2009年的寒冬由12月開始持續至翌年2年,而2006年冬季的情況亦較今年嚴重,因此即使歐洲當前受到嚴寒天氣侵襲,但並不代表今年會是歐洲歷史上最冷的冬季。
事實上,歐亞縱然目前正面對極寒天氣,但北美洲的天氣近日卻連連出現反常高溫,加州的長灘市(Long Beach)更錄得破紀錄的攝氏30度高溫,顯示「小冰河期」之說並不成立。
嚴寒乃暖化後果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亦指出,由於地球變暖讓北冰洋表面冰層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會上升,繼而擾亂北極氣流,讓寒冷空氣湧向歐亞大陸北部,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稍早前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持續的極寒天氣顯示地球正進入「小冰河期」。縱然英國氣象局事後發文反駁,指當前的寒冷天氣是地區性的短暫現象。然而「小冰河期」之說仍然於全球各國不逕而走。

歐亞酷寒 源於「北極濤動」2012.02.09

世界氣象組織2012.02-7日在日內瓦發布消息說,根據成員氣象組織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橫掃歐亞大陸的寒流目前仍未停下腳步,截至7日,歐亞大陸至少有368人死於寒冷。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降至攝氏零下35度,捷克部分地區則降至攝氏零下39.4度,被媒體形容為「冰河期」。 與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位於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連續出現攝氏5度的氣溫,高於地中海沿岸的米蘭和伊斯坦布爾等地。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
專家指出,通常北極地區冬季受低氣壓系統支配,而中緯度地區受高氣壓支配。此時「北極濤動」處於正位相,限制了極地冷空氣向南擴展。但世界氣象組織7日表示,近一段時間以來,北極濤動處於負位相,導致冷空氣南侵至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而暖空氣則北上北極地區,出現「南寒北暖」局面。
2012-02-09 08:52:51
版主回應
專家稱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系炒作

  新華網北京2012年2月6日電 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攝氏度,不少地區最低溫度破了紀錄;多國因冰雪來襲而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凍死……
  “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頗具轟動效應的詞語被一些媒體頻頻使用,以此“解讀”極端天氣。這讓不少專家乃至世界氣象組織頗感不妥,因爲對當前寒冷天氣的誤讀,會使人誤解氣候變化的真相,誤導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當前的寒冬可能並非“最冷”,有關用詞並不科學,而天冷可能使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打噴嚏一定是感冒嗎?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之正常,便如人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大家都明白打噴嚏不一定就是感冒,不過因此擔心也是人之常情,這就需要全面“診斷”各種征兆,不能只因爲幾個冷天就斷言地球要“得”小冰河期這個“大感冒”。
  針對歐洲個別地區百年不遇的低溫,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個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裏,歐洲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因此我們不認爲這次寒潮能創低溫紀錄。當然,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創紀錄低溫。”
  歐洲今冬也並非最冷。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認爲,歐洲等地區的嚴寒天氣將持續幾天,但對比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個冬季就會發現,當時寒潮來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它自2009年12月開始,貫穿整個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時間。而2006年冬天,情況也比今年嚴重。因此,當前的嚴寒天氣並不意味著今冬是歐洲最冷冬天。
  對整個地球來說,當前歐洲一些國家的冷天連“噴嚏”都算不上。這邊的確寒氣襲人,但同屬北半球尚未脫離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攝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在華盛頓,一些櫻花也已經提前開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變暖,冰河期一說顯得滑稽。
  “冰河期”結論源自何方?
  天氣新聞、寒暑現象,與人息息相關,“極”而言之,容易制造“轟動”,但新聞報道終究還是要有原則:不能爲求“轟動”而忽略真實和准確。事實不會因炒作而改變。記者調查發現,英國《每日郵報》最先播發了“小冰河期”這樣的判斷文章,這也是目前國內許多媒體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來源。在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然而,《每日郵報》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專家。
  了解英國媒體的人都清楚,《每日郵報》慣常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它在1月29日刊登的這篇文章,雖然引用了一些認爲地球會因爲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的科研人員的話,但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寫道“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爲,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該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系。”
  全球變暖,因嚴寒而被誤讀
  無論要證明全球變冷還是全球變暖,都不是簡單地列舉幾個事例這麽容易,而需要統計和分析長期的氣象資料,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現在科學界主流看法是全球正在變暖,它和當前的寒冷並不矛盾。
  事實上,歐洲嚴寒天氣已經連續多個冬天,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因全球變暖,北極冰蓋仍在退縮。
  多數氣象學家認爲,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于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以及拉尼娜現象。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爲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對英國《獨立報》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裏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全球變暖,或許不只是溫度上升那麽簡單。它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熊熊的山火、呼嘯的颶風、炎熱的酷暑、滔天的洪水都是它的結果,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天寒地凍。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6/14426687667.shtml
2012-02-09 08:53:36
阿楨
今年冷熱旱澇四重天 「極端天氣成趨勢」【聯合報2012.12.29

二○一二年走到盡頭,回顧今年天氣,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以「極端天氣真多!」總評今年氣候,且這或許不是異常個案,未來可能變成趨勢。
鄭明典細數,今年從年初到年尾都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甚至可追溯至去年十二月。上個冬季全台日照異常偏少,有八個氣象站都測得當地同期日照時數最短紀錄;到了二、三月,冷暖交替頻繁、起霧次數多,很多建築物的牆壁、地板都出現「反潮」現象,看起來就像「牆壁冒汗」。
鄭明典說,今年「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季的累積雨量是一九五○年以來最多;到了七月,台北非常熱,單月氣溫達到攝氏卅六、卅七、卅八度的日數都破紀錄。
從九月中到十月中,台灣東部近海有個「大低壓渦旋」,讓台灣經歷了一小段乾旱,但是十一月中旬風向轉變。
從十一月廿一日到十二月九日,台北連續下了十九天雨,紀錄上僅次於一九五六年的連廿天;如果從十一月十五日算到十二月十五日,這卅天台北的累積雨量刷新一九五一年來的紀錄。
鄭明典認為極端天氣應該和全球暖化有關。他解釋,全球暖化不是氣溫「一起上升」,各地增溫幅度不一,大氣的冷、暖區域改變,影響大氣環流,造成的天氣現象就和以往不一樣。他說,中緯度地區最常有天氣異常狀況,台灣因為介於中緯度和熱帶地區,天氣變化相對比較緩和。
鄭明典表示,明年第一季的台灣天氣主要受來自大陸的冷空氣影響,大致上以乾冷為主;中、南部日照多,可能抵銷「冷」的效應。他說,總體看來北部、東半部氣溫正常略偏低,中、南部在二、三月正常略偏高,全台雨量都是正常略偏少。
2012-12-29 13:39:42
版主回應
酷熱!全球5國破紀錄 「極端是常態」【聯合報 2012.12.29

美國二○一二年伊始,冬季悄悄地消失了,提前報到的春季與夏季帶來了野火、酷熱與乾旱,秋季則出現百年一見的可怕颶風珊蒂。美國並非特例,一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程度創下紀錄,也符合科學對氣候變遷後果的預測。
科學家曾在期刊或現實生活影像中警告的暖化現象,今年都一一出現,包括北極浮冰大量消融、美國許多城市氣溫飆破攝氏卅五度、旱災頻繁、洪澇肆虐,以及暴潮淹沒紐約市。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拉說:「預測指出全球極端氣候將愈來愈多。」
巴西里約熱內盧廿六日出現攝氏四十三點二度的高溫,創下一九一五年以來最高紀錄。今年全球有五國平均溫度創新高,但沒有一國打破嚴寒紀錄。今年是美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全球均溫若以截至十一月為止的數字推算,今年是一八八○年有紀錄以來的第八熱。
過去一年,全美逾六萬九千個地區創下高溫新紀錄。美國心臟地帶極端氣候一個接一個出現,無法恢復常態。美國國家氣象局代理局長蘿拉‧佛吉歐尼說:「常態已改變,極端就是常態。」
非洲部分地區、俄羅斯、巴基斯坦、哥倫比亞、澳洲與中國大陸則面對致命的洪災。賈拉表示,今年最令人困擾的是北極融冰。北極夏季浮冰面積劇減,比過去最低紀錄還少百分之十八。
格陵蘭冰蓋有消融現象的部分,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七。賈拉說:「北極的改變會影響其他地區的氣候,融冰即為暖化現象擴大所致。」

想辦法適應吧… 氣象專家:地球沒救了!【聯合報 2012.12.29
中央氣象局認為今年台灣極端天氣現象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晃雄指出,這陣子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很奇怪」,不過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解答;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直接說,「地球沒救了啦!想辦法適應環境才是真的。」
許晃雄舉例,這兩年美國出現不少極端天氣,卻沒有一個夠完整的解釋;他說,原因有可能是全球暖化,但也只是科學家的推測,不是結論。
既然全球變暖,歐洲怎麼會酷寒?許晃雄說,今年夏季北極的海冰面積是破紀錄的少,有科學家認為,海冰少代表當地空氣比以往暖,會形成一個類似「Ω」形的「阻塞高壓」。在夏天,高壓區造成熱浪,到了冬天,高壓區東側就出現嚴寒。
彭啟明認為,全球的極端天氣將愈來愈多,例如英國氣象局就預測明年會很暖,只是在台灣不一定「有感」。彭啟明也提到許晃雄的例子說,在「暖化」的趨勢下,可能某些地方要注意的是「寒害」,或是空氣品質變糟,人們以前不容易將這些影響和暖化聯想在一起。
彭啟明說,氣候變遷已是趨勢,目前人們能做的,大概就是透過政策、風險評估管理等措施,幫助自己適應環境。

各國只顧利益 誰管氣候危機?【聯合報╱鄭方婷/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卡達多哈) 2012.12.10

第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落幕。主辦國卡達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加上OPEC會員國長期以來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冷感與採取不合作態度,一開始便令人懷疑卡達積極爭取承辦本次會議的動機。兩周會議下來,果不其然議長的表現遭到NGO強烈批評,認為其缺乏促使國家間達成共識的決心與意願。

里約+20峰會落幕 聲明被批「慘痛失敗」 2012/6/24 人間福報

一連三天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周五落幕,大會在抗議聲浪中通過並簽署共同聲明,承諾改善全球超過十億人口的貧窮問題,及復育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但批評稱,這項共同聲明是「慘痛的失敗」,對其受到各國利益左右而感到失望。
這項共同聲明將從二○一五年起,取代屆滿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其目標定向會留待未來討論,預料將是漫長且充滿激烈爭議的過程。批評者認為,今次峰會白白浪費了改善全球環境的「歷史性機會」。
全球氣候變遷政策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兩個明確挑戰,是要根除全球貧窮及管理氣候變化的威脅。但峰會沒有提出有關其嚴重性的證據,以及所應採取的緊迫行動。」
儘管這是聯合國二十年來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的最大型峰會,但只有不到一半國家領導人赴會,只派出大使、部長,甚至只是代表團出席。缺席的重量級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亭、德國總理梅克爾及英國首相卡麥隆。

中國環保進步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日報》6月22日認爲,中國在3年前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被看作新氣候保護協定的阻礙者",這次在裏約熱內盧峰會上"只是對具有約束力的環境保護不感興趣的許多國家之一"。"然而與峰會結果無關的是,中國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
2012-12-29 13:42:57
阿楨
蚯蚓加速全球暖化 研究提證據【台灣醒報2013.02.18

蚯蚓也會加速暖化?儘管地球異常暖化現象絕大部分是人類行為所造成,但最新研究發現,蚯蚓也會對氣候變遷造成影響,而且未來這種土裡的環節動物數量恐將持續高度成長。
科學家認為,當前世界各國所關注的全球暖化問題,與近年來自然界溫室氣體含量劇增有很深的關係。除了主要的人為因素外,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的研究從過去237件相關文獻中發現,土壤中的蚯蚓也對地球暖化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所謂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份,包括水氣、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等。蚯蚓本身雖然不構成對溫室氣體的影響,但是它所活動的土壤卻是關鍵。透過種種自然生物過程(包括植物根部與土地中的微生物運動),全球20%的二氧化碳與2/3的氧化亞氮來自土壤。
研究者認為,包括與微生物的互動,還有在蚯蚓在土壤中製造的孔隙都會影響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影響土壤裡二氧化碳的生成與保存。另外,研究報告指出,蚯蚓棲息的土地所排放的氧化亞氮會比沒有的多三倍。
過去科學家無法確定蚯蚓究竟會增加或者降低溫室氣量,因為蚯蚓增加土壤氣體排放量的同時又可將二氧化碳保存在土壤內。不過這份研究指出,蚯蚓共會增加土地42%的氧化亞氮和3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的研究認為,雖然蚯蚓對於增加土壤肥沃有絕對益處,但土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因此增加。」
近年因為有機肥料使用等因素,導致蚯蚓數量上升的問題也引發學者擔憂。不過,自然界本身循環系統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卻遠遠比不上人類對地球所做出的破壞。據統計,有60%的溫室氣體是來自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例如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廢氣、飼養牲畜與砍伐森林等。
雖然這份研究提供氣候變遷另一個科學上的面向,但若要真正減經地球的負荷,每個人應從改變能源的使用習慣,並且實施節能減碳開始做起。
2013-02-19 11:23:56
版主回應
當氣候變遷變人道教條 2013-05-20 中國時報 【徐進鈺、曾惠君】

 近日各新聞媒體都刊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五月十日發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突破歷年新高點(400ppm)的新聞,此項消息引用美、英兩國科學家與氣候學家的說法,並採用二氧化碳監測不同時間的數據變化作為證據,大力倡議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快速增加、直接影響氣候變遷,需要地球村人們立刻行動。文末更特別提出中國、美國兩排放大國,認為兩國應勇於負擔起地球村減碳的共同責任。
 然而,這樣的全球減碳行動並非自然而然、不驗自明的全人類共識,它與西方「天啟式想像」的思想有關,同時排除了公共的爭論與不同意見。歐陸有一派學者提出氣候變遷的「後政治」概念,此概念認為由於近年全球氣候異常對人類社會、環境造成嚴重的災難(例如二○○四年印度洋大海嘯、二○○五年卡崔娜颶風造成環境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生活困頓以及災難後發生的暴力掠奪皆深刻地烙印在人們心中),使得集體產生巨大恐懼,並憂慮大自然的不確定性;此現象迫使人類希望快速地找到解決方案、指認出一個導致氣候變遷的凶手。因此,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就在大多數政治精英、公司領導者與科學家社群的指認下,成為關鍵的改善對象(基準)。這個以二氧化碳減量做為「共識」的過程未經過公共參與和討論,且以科學技術統治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擴散,而過去對此種簡單推論提出質疑的學者都被邊緣化為異議份子與保守派人士。
 天啟式想像在西方已存在一段時間,它與基督教與技術現代化關係密切。氣候變遷的議題使得天啟式想像嫁接上世界末日式的思考,開始假想世界沒有水(或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那一天、放大又簡化龍捲風的毀壞只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等。逐漸地,減少二氧化碳變成全球人道主義的環保行動代表,因為崇高的道德倡議,沒有人會反對對抗氣候變遷的價值,使得人們在氣候變遷的地球村裡變成是均勻單一的犧牲者與受害者,而不是充滿差異的政治主體,也就是減低排放量的邏輯要求人們應該沒有民族、種族、階級、性別之分,問題是,真實社會就是充滿差異的社會建構。
 此外,環境天啟式的看法暗渡「自然與社會」二分的概念,預設著人們要回到原始、單純大自然的必然良善,但是自然、社會與文化原本即是融合難分,刻意的區分會強加有問題的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因果關係,這都導致不同階層與身分的人們承受氣候改變下更不平等的對待。例如颶風卡崔娜在紐澳良的災害原本是不可預測的環境問題,但卻使得非裔美國人在過程中承受權力剝奪:首先同情他們是「可憐的受害者」,之後指認他們是「產生暴動的罪犯」,最後災後重建時又讓都市發展商來為重建區「掛上永續的品質保證」。這些標籤都輕易地抹滅非裔美國人的在地生活與紐奧良的城市脈絡(見左上圖,美聯)。
 本文無意進入氣候暖化與氣候懷疑論的兩派對立,也不是否定氣候暖化問題的重要性,而是認為不應將問題簡單道德化,變成無法審議討論的失語。因此,回到氣候變遷的本身,我們應該詢問氣候變遷議題帶來的管制、規範與行動如何造成全球政治、經濟跨尺度的改變?如何促成差異發展位階的國家、產業與地方產生治理的變化並影響社會?以及,它如何根深蒂固地建構人們的意識形態?
 當氣候變遷的恐懼變成人道主義的教條,與無法討論、深究的至高原則時,結果往往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同時也是對民主作為透過爭議論辯產生共識的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威脅。這也正是氣候變遷後政治化的最大危機。(作者徐進鈺為台大地理系教授,曾惠君為台大地理系博士生)
  回應
強降雨與缺水也可以透過民主方式討論,達成共識才會發生嗎?硬要玩社會學理論,討論一下消耗/浪費大量能源的歐美對中印說三道四比較實際吧?台大教授真是夠了!
2013-05-20 10:51:59
阿楨
核二跳機+核一歲修 北台缺電百萬瓩【聯合報2013.06.23

核二廠一號機前天發生今年首起核電廠跳機事件,加上鄰近的核一廠一號機也歲修停機,這是北台灣近十二年來首度有兩座核能機組同時停機,供電缺口擴大至一百餘萬瓩,逼近南電北送的最大負荷量。若明天上班日核二廠一號機不能啟動,北部供電將吃緊。
前天中午核二廠一號機跳機後,台電緊急要求基隆協和電廠啟動發電,沒想到協和一、二號機組也跳機,備轉容量率低到只剩百分之六,只要再有大型發電機組或輸電線路出問題,北台灣馬上缺電。
所幸協和電廠發電量順利提升,加上周末國內用電量降低,暫時解了供電之急,但明天恢復上班,加上高溫炎熱,上周國內用電量已創今年新高,若核二廠一號機不能及時恢復運轉,北台灣供電穩定將面臨嚴厲考驗。
北台灣是用電量最大,卻也是供電最吃緊的區域,目前供電餘裕量僅五十七萬瓩,遠低於中部的三百五十四萬瓩與南部的二百七十七萬瓩。
當北部電廠出現問題時,就得仰賴南電北送,但這也考驗輸電線路的穩定度,像是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七二九大停電,就是因為南部電塔損壞,造成北台灣大範圍停電。
  回應
  哈 民進黨立委被巴了一掌,真的電源不穩,只是大家沒覺察到
  天氣太熱啦_那些反核四的都在家吹冷氣_不願出來遊行抗爭曬太陽_上次出來也只有小貓二三隻_有氣無力的_真的是惡人無膽_

核二1號機 估傍晚恢復供電【聯合晚報2013.06.23

核二廠1號機前天發生跳機事件,原能會今日凌晨1時41分同意重新啟動,預計今日傍晚恢復發電。台電核能發言人蔡富豐表示,跳機原因為一風門葉片鬆脫造成接地現象,發電機與反應爐啟動自動保護,「反應爐一切正常,未造成任何輻射現象。」對於外界質疑是為了加強核四續建正當性的「技術性跳電」,蔡富豐強調,這次純粹是風門脫落造成影響,「和蓋不蓋核四沒有關係。」
蔡富豐強調,跳電是快速保護安全停機,反應爐正常,值班人員也很機警立即進行必要處置。他說,這次葉片掉落位置隱密,過去維護方式不易發現,將檢討改善。
  回應
  既然要廢核,那就應該先適應核電廠停駛運作時的後果,在廢核前,應該多幾此次類似的情形發生,那樣廢核了以後大家就可以習慣沒核電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發電了
  何必修呢?台北住了一群好野人不要核電, 那台灣其他地方的電力也不必進天龍國去讓他們糟蹋吧!
2013-06-29 09:09:58
版主回應
台電擬分割 啟動民營化 2013-06-28 工商時報

 經濟部啟動台電民營化作業!初步規劃將發電業與輸配電切割為兩家公有民營企業,並鬆綁工業與大型商業電價,交由市場機制決定。未來,經部將成立電能基金,以負擔電力政策任務。
 經濟部高層表示,去年國營事業核發100年度年終獎金,卻遭到立法院刪減,加上社會對國營事業有強烈改革期待,讓油電員工思考國營事業的負擔與轉型,因此油電要民營化,不只是愈來愈有機會,更有其急迫性。

碳封存 沒那麼可怕 2013-06-29中時 魏國彥(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

 《蘋果日報》日昨大幅報導,謂台電、中油在台灣西部搞黑箱作業,在「民眾腳下」封碳,雲彰地區民眾反彈,並以西非喀麥隆的「世界聞名殺人湖」尼歐斯湖(Lake Nyos)(見圖,美聯社)為例,因該湖在一九八六年突然噴發湖底原有的二氧化碳、造成方圓廿五公里內逾一千七百人及三千五百頭牲口窒息死亡,佐證封存二氧化碳的危險性。
 《蘋果日報》日昨大幅報導,謂台電、中油在台灣西部搞黑箱作業,在「民眾腳下」封碳,雲彰地區民眾反彈,並以西非喀麥隆的「世界聞名殺人湖」尼歐斯湖(Lake Nyos)(見圖,美聯社)為例,因該湖在一九八六年突然噴發湖底原有的二氧化碳、造成方圓廿五公里內逾一千七百人及三千五百頭牲口窒息死亡,佐證封存二氧化碳的危險性。
 其實,二氧化碳封存並非新鮮事,不少石油公司為了增加地下壓力,將躲在地層孔隙中的石油擠迫出來,稱為「二氧化碳驅油」(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技術,一方面增加老年化油田的石油產量,另方面將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封入地層,可謂一石二鳥的好事!
 目前中油公司計畫在苗栗以停產的儲氣(天然氣)構造中灌注二氧化碳,等於是把廢氣放回原來的儲氣構造中,該地層構造本來有很好的蓋層,要不然就不可能儲氣了;現在把二氧化碳灌進去,就像你把保險箱裡的鈔票拿出來,又放了一些股票或舊報紙進去,沒什麼好擔心的。
 至於台電公司準備進行二氧化碳封存的目標是地下深處二到三千公尺的地下鹽水層。目前打的是鑽探井,要詳探地下岩層的情況,未來將化身為監測井。此地的地層序列由上到下有阻滯層、封閉層、儲存層,等二氧化碳以超臨界狀態打入地下兩三千公尺的鹽水層中,會和地下岩滷水產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形成礦化,就不再以「氣體」的方式行為,因此稱做地質封存(geological sequestration),而非單純的「儲存」。該封存目標的地層並非水平,而是向東方下斜,向西揚升,因此,打入地下的氣體如有移棲現象,將向西方、上方移動,如果外洩,將滲入岸外的台灣海峽海底。
 至於一九八六年西非喀麥隆的尼歐斯湖二氧化碳外洩事件,完全是另外一個機制。該湖是一個很大的火山口湖,水深兩百公尺,因為湖水深,換氣率差,湖底缺氧,纍聚了大量二氧化碳,而湖下方的火山又緩緩釋放熱量,將湖底湖水加熱,熱到一個程度,湖底的熱水上湧,湖面的冷水下沉,整個湖水上下對調,湖底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因此外洩;而該湖為一盆地,四面環山,二氧化碳重量較重,遂沿地面向湖的四周散佈,導致睡夢中的居民與牛羊窒息而死。
 台灣西南部的地底其實本身就含有甲烷氣和二氧化碳,關仔嶺著名的「水火同源」就是一例,許多這樣的泥火山經常在放氣,放甲烷氣的一點火會燃燒,允為奇觀,放二氧化碳的也有,就不為人注意了,尚未聽說發生過任何災情。
 當然,二氧化碳的封存仍須政府的管制與監督,不可任由工業機構任意而為,目前美國、加拿大已在北美地區組成七個地區性的產官學「碳封存」聯盟;英國、歐盟與澳洲也成立了專責機構。這些先進國家無非是要將地球大氣中越積越多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送回地層之中,以減緩地球暖化。
 由目前揭露的台電與中油的碳封存計畫來看,這是我國能源工業展現企業倫理、勇於負責的積極作為,也彰顯我國石油工業及地質調查能力,我們應給予鼓勵,而非責難;而環保署等單位亦應就碳封存的地理空間各環節?碳捕捉、碳運輸、碳封存?加強立法與監管,並同時對碳封存工業的生命全週期?規劃、建造、營運、除役?各階段建立完整的法令制度,明確政府與事業單位的法律責任與碳權會計制度,建置碳封存商業化的基礎與相關的技術規範,不只台灣可用,也可輸出,形成新的能源工業,若能聯手國際(含中國大陸,正為燃煤造成霧霾與二氧化碳排放而頭疼),蔚為風潮,或可延緩或避免地球暖化的危機。  
  回應
  理性分析的好文章遇上的卻是是那種一高二低,頭殼趴袋趴袋的昆蟲。別想了!指的就是個閣下這類的啦。
  干翠牠馬的逼炭封存到螞笱傢去
2013-06-29 09:12:09
阿楨
聯合國報告:全球暖化 95%是人類自己造成

別再辯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召集八百位科學家,彙整九千篇研究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攝氏零點三到四點八度,而地球和人類負荷的上限只有兩度。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廿六至八十二公分,上海、舊金山等沿海城市岌岌可危。
IPCC每六年發表一次報告,廿七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是卅一頁的「決策者摘要」報告,供決策者參考。完整版厚達兩千頁,將於卅日出爐。
摘要指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等活動「極可能」(extremely likely)是一九五○年代以來地球暖化的最大元凶,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二○○七年的報告中是「非常可能」(very likely,百分之九十),再上次是二○○一年的「很可能」(百分之六十六)。圖/聯合報提供
六年前預測,全球海平面在世紀末可能上升十八到五十九公分。一九○一年迄今,全球海平面上升十九公分。
暖化在過去十五年間減緩是自然變化所致,掩蓋了長期暖化的趨勢。IPCC更首度正式指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即將接近上限,若不減量,可能數十年內就會超量。
摘要報告表示,地球溫室氣體漸增,造成海洋變暖、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熱浪、洪災、旱災等極端氣候將更頻繁;海水會逐漸酸化,危及海洋生物。除非各國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否則情況會繼續惡化。
IPCC指出,為將增溫控制在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攝氏兩度),以避免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總共只能燃燒一兆噸的碳,讓燃燒後的氣體釋放入大氣。牛津大學教授艾倫說,工業革命以來已用掉此量的一半,依現行能源消耗速率,二○四○年即會達到上限。
IPCC根據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比率,四度利用電腦模型模擬地球二一○○年的狀況,最樂觀的增溫變化為攝氏零點三至一點七度,也是唯一符合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的預測結果。四次模擬的結果顯示,地球至二一○○年可能平均增溫攝氏三點七度。
IPCC聯合主席斯托克說:「依照模擬結果中最低的溫度變化來看,廿一世紀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可能超過攝氏一點五度。緩和氣候變遷需要大量減排溫室氣體。」
  相關新聞
環署預測:最壞情況 水淹5個台北市
全球暖化意識/女比男關切 中南部有感
水淹半個島?李鴻源喊話 別過度解讀
百年後憂鬱!擔心海水來 不如快治水
環署:光減碳不夠 這是防災!
小辭典/溫室氣體 暖化殺手
2013-09-28 08:57:57
圖博館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2015-7-28

  2015-7-16,《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團隊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陸凌等人在光學晶體裡發現外爾玻色子。
  到了7-20,中科院物理所官網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具有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的電子態——外爾費米子。
  中科院直言該發現從理論預言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但到底是他們還是普林斯頓團隊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微博上卻有網友懷疑中科院晚了,甚至指責其作假。
  外爾費米子的概念要追溯至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三維無“質量”電子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這就是外爾費米子。80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實驗中觀測到外爾費米子。這意味著,即便有完整的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沒有實驗驗證的結論都不算發現。於是,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為此拉開了一場激烈的科研競跑。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們多關注幾大科研機構的“競跑”,忽略了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的發表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華裔,且論文作者團隊裡也以華裔為主。實際上,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兩個小組的實驗研究,分別和中國的浙大與北大進行了合作。
  7-27,陸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他介紹,物理學界有一個arXiv網站,學者無需經過審稿就可以將研究成果貼在網站上,與同行交流。
  中科院團隊於2014-12-31在arXiv網站上公開預言在TaAs,TaP,NbAs和NbP這四種非磁性材料上可以發現外爾費米子。
  普林斯頓團隊在arXiv上公開了理論預測,並於2014-11-24向《自然通訊》雜誌提交了這篇論文。
  有意思的是,2015年2月,短短5天的時間裡,arXiv網站就連續出現了3篇有關發現外爾粒子的實驗文章:2-11,麻省理工團隊率先貼出文章; 2-12,普林斯頓團隊貼出文章;2-16,中科院團隊也貼出文章。
  為什麼三個團隊緊接著貼出了文章?陸凌解釋說,這是學界裡的競爭。我的文章比你的早發出來,就佔了先機。但他相信三個團隊都是各自獨立完成實驗的。對於這樣的工作而言,實驗工作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因為看到別人的東西就能完成。
2015-07-29 10:34:11
圖博館
三方投稿,為何中科院被拒稿?

  7-27,澎湃新聞就拒稿原因致信《科學》雜誌,其公關執行董事米根·費倫(Meagan Phelan)回應稱,對於任何可能的拒稿原因我們不予置評,我們也無權肯定或者否定同行評審過程。
  澎湃新聞從國內物理學界了解到,中科院團隊和普林斯頓團隊幾乎是同時觀測到了外爾費米子,而普林斯頓團隊提前兩天給了《科學》雜誌。但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物理學家對澎湃新聞表示,中科院團隊的數據比普林斯頓團隊更好,中方團隊先觀測到了表面態的費米弧,隨後把結果寫成論文提交給了《科學》雜誌,過了一個月之後該團隊又觀測到了體態中的外爾錐,又把這部分內容給了別的雜誌。後來,《科學》雜誌的審稿人提出修改意見,要求中方把體態的內容加進去,但是這部分內容已經給了別的雜誌,所以沒辦法滿足《科學》的修稿要求。
  很多人會說,是不是外國學術期刊歧視中國科學家?這樣說可能是片面了。中科院的文章沒有一起在《科學》出現確實意外,但畢竟中科院以這個實驗結果短期發表了兩篇高水平論文,而其他兩個團隊只有一篇。陸凌如是說。
  普林斯頓有無“借鑒”中科院的成果?
  中科院團隊確實是第一個對公眾發表預測的,但也可以說普林斯頓團隊是第一個向學術期刊提交預測的。
  但在《中國科學報》的報導中:哈桑小組在文章中使用了翁紅參與開發的計算軟件包,並引用了以翁紅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哈桑的這篇預測更像是憑空冒出。甚至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僅僅是一個預言。加上兩項研究在arXiv網站公佈的先後順序,讓人不禁懷疑,哈桑小組的工作是否完全獨立?
  對於翁紅明提出的質疑,哈桑回應稱,我們研究使用的是公開免費的軟件。
  專題 > 科技前沿
證實五夸克粒子過程的中國貢獻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首批面板發往貴州
  回應
《科學》的公平性不如《自然》,顏寧就說過再不投科學了....
中科院上百個所,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個個都是學術腐敗.
個個都是腐敗?聽誰說的?你說的?媒體說的?其它的國家的學術環境就是一塵不染?
在中國發現的一般不被採納,在美國做出成果的比較容易被接受,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吸取教訓是,中國也要辦出面向世界的世界級別的學術性刊物和設立世界級別的東方諾貝爾獎。    
就是這樣!
2015-07-29 10:42:50
圖博館
俄邀中國投資開發北極航道稱只有中國才能保證運量

  美國之音2016.2.28報導,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表示,他計劃邀請中國官員共同在北極地區舉行會晤。羅戈津負責俄羅斯的軍工、航空航天,以及北極地區的開發。
  俄羅斯希望中國能投資加入北極航道的開發。羅戈津試圖向中國證明使用北極航道從事商業運輸具有各種優勢。他日前在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發表演講時說,只有中國這樣的經濟巨人才能保證北極航道的貨物運輸量,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與中國在這個方面進行合作。
  關注北極問題的俄羅斯戰略問題學者索比亞寧說:“俄羅斯現在擁有多艘可工作的核動力破冰船,能讓北極航道常年保持開通。中國如今又擁有從亞洲到歐洲最大的貨物運輸量。因此,中國可以將其中一部分貨物用北極航道來運輸。”
  報導稱,中國曾在2013年派出貨輪首航北極航道,航行時間比使用傳統的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路線大大縮短。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雪龍”號破冰船也曾多次前往北極考察。中國還在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
  近些年來,俄羅斯日益重視北極地區。除了組建專門的北極部隊,成立軍事指揮部並經常在當地舉行各種演習外,俄羅斯還修復了蘇聯解體後遺棄在北極地區的許多基礎設施,其他一些設施正在建設之中,許多軍事基地陸續被投入使用。這些軍事設施能牢牢控制北極航道。
  羅戈津認為,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北極航道對俄羅斯來說具有比以前更重要的戰略價值。由於土耳其控制至關重要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羅戈津承認,同土耳其交惡後,北極航道就成為俄羅斯通向世界大洋的唯一水道。
  報導稱,北極也很可能成為日益密切的俄中關係中一個新的合作領域。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中國極地破冰船嚴重不足且缺乏建造和使用技術,希望俄羅斯在這方面提供幫助。與此同時,北極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也需要外來投資和國際合作。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去年夏季表示,俄羅斯與中國在北極的合作不應僅局限在北極理事會範圍內。在北極地區,俄羅斯應同一些外國夥伴合作,中國是其中的首選。
  索比亞寧說,僅靠俄羅斯本身的實力無法開發北極,因此需要外國夥伴加入進來,但前提條件必須是不威脅俄羅斯在北極的利益,並能在俄羅斯的掌控之下。他說,俄羅斯現在覺得中國在北極地區不會帶來挑戰。
2016-03-01 10:34:19
圖博館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划界問題
作者: 林定夷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偽科學-維基百科

偽科學(英語:pseudoscience),又稱假科學、壞科學、疑似科學,是指任何經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經不起可信性測試,或缺乏科學形式,偽科學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誇張的或無法證明的主張,過度依賴確認而不是嚴格的反駁,缺乏其它專家的公開確認,缺乏系統化、理性化的理論過程。
  當某一領域、實踐、或知識自稱符合科學研究的規範,卻無法達標時,就可以被稱作偽科學。科學與啟示、神學或靈性不同,因為它是通過經驗和實驗來探究物理世界的。眾的普及科學也可能無法達到科學標準。「普及科學」可能介於科學和偽科學,是因為它可能包含科幻小說。偽科學可能會泛濫,甚至可以出自公立學校的科學教師和新聞報導人之口。科學與偽科學的定性問題可能會捲入政治、哲學和科學爭議。將科學從偽科學中分辨出來意味著影響醫療衛生、專家作證、環境政策、以及科學教育。將科學元素和理論從偽科學中剝離出來,如占星術、庸醫、以及神秘學等,是科學教育和科學素養的一部分。
  科學方法論[
雖然用以證明某一知識體系、方法論、或實踐時科學的標準千差萬別,但基本理論是一致的。其基本觀點是所有的科學結果必須是可重複的,並可由他人進行主體間可驗證性。這些原則旨在保證實驗可以在同等條件下重複,使得進一步對某一現象的假說或理論是有效的、可靠的。標準要求至始至終貫徹科學凡事,誤差應得到控制,或通過隨機性、適當例樣、雙盲研究或其它方式來消除。得到的所有數據,包括實驗和環境狀況,都應備案,以便同行評審,允許更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證明或證偽。統計量化的顯著性差異、置信區間、誤差範圍都是重要的科學研究工具。
  可證偽性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卡爾•波普爾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可證偽性意味著結果可以被證偽。例如,論斷「上帝創造了宇宙」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沒有相應的實驗可以被構架起來;它乾脆被列在科學範疇之外。波普爾使用占星術來作為偽科學的例子,用相對論來作為科學的例子。他進而將非科學分為哲學、數學、玄學、宗教,並將偽科學區分開來,但他並沒有清晰地提供明確的評判標準。
2017-04-22 11:07:12
圖博館
莫頓規範
1942年,羅伯特•金•莫頓列出了一小集「標準」以辨析什麼才是「真」科學。如果有一條標準被違反了,莫頓就認為它是非科學。這並沒有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接受。他的標準是:
原始性:實驗和研究必須為科學界提供一些新的東西。
分離性:科學家從事這項科學的理由應該是增加知識。科學家不應該有個人理由,期待某種結果。
普遍性:無人可以更加輕易地獲得信息。社會階級、宗教、種族或個人因素不是人們獲取或從事某種科學的因素。
懷疑論:科學因素不能基於信仰。人們應該持續質疑所有的案例、辯題,持續地檢查誤差和無效假說。
公共可及性:任何科學都是向所有人公開的。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應公開,在科學界共享。
  批評
科學哲學家,如保羅•費耶阿本德,辯稱在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做明確的劃分是不可能、也是理想的。在這個問題上,劃分界限之所以困難是由於科學理論和方法論在新數據影響之下不斷進化的緣故。除此之外,適用於一種領域標準可能不適用於另一領域。
  歷史
偽科學歷史是對各個時代偽科學理論的研究。偽科學是一套自稱科學的思想,但卻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正當科學和偽科學有時難以區分。一個劃分界限的方式是來自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可證偽性。在科學史和「偽科學史」上,兩者是難以區分的,因為有的科學是從偽科學中剝離出來的。一個例子是化學、它來自鍊金術這一種偽科學。
雖然無法達到正當科學的標準,許多偽科學倖存了下來。這常常是由於信徒綜合症的固執、拒絕接受科學對其信仰的批判,或是出於盛行的迷思概念。人氣過旺也是一個因素,例如占星術/上帝創造論雖然被絕大多數科學家所棄絕,但依然極其盛行。

無知:它怎樣驅動科學
作者: (美)斯圖爾特•法爾斯坦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內容簡介
科學的探索,好比在黑屋子里尋找黑貓,有時候屋子里也可能根本沒有貓。對於科學而言,已知主要是用來通向無知的。科學家的職能是利用這些已知來提出新的問題——推測存在一只新的黑貓。
  目錄
第1章 無知簡介
第2章 發現
2.1 知識的黑暗面
2.2 科學的貢獻
第3章 局限、不確定性、不可能性以及其他次要問題
2017-04-22 11:08:31
圖博館
科學與政治【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六十二期】2007.12.01

一般常聽到一種說法,就是「科學的歸科學,政治的歸政治」,或說「政治不應該干涉科學」。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對,事實上是一種對真實狀況過於簡化的陳腔老調,無益於真正釐清這兩個議題更深刻的交互影響和內涵。
  如以古典的定義來看,科學和政治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涉入的對象各不相同。科學探究的對象是自然宇宙和生命現象,政治處理的是人群階級權力分配,一個是物質和客體化的生命運作,一個是人類主體的社會活動,有點「河水不犯井水」的涇渭分離。
  如以近代社會的發展來看,科學活動(包括自然哲學和形上學思辨)由知識探索的一脈,經歷史轉折和文化衝突,十七世紀以降,以實證和數學推理邏輯為思想本體的近代科學,才漸在人類文化所取得主流地位。
  一些人或謂,科學之所以能成就其主流地位,主要拜其打破過去人類社會的許多迷思,顯現出宇宙和生命運作真相的能力所致,其實真正使得近代科學站穩其主流地位的,是其內在實證特性帶來的強大應用效力。匈牙利裔的一九六三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格勒(Eugene wigner)就曾經在他寫的「科學的限制」一文中說,「近代科學的成功不是來自知識理論的正確性,而是來自其可以發揮的巨大應用效力。」
  這種應用效力使得近代科學雖說在歐洲受到宗教體制壓制,以及到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還有的強大古典人文傳統批判,仍能由一個百年前在英國還被視為「次等知識」的地位,逐漸樹立其主流地位。十八世紀以後,近代科學的逐漸在歐洲社會得到支持地位,無一不是因於其巨大的致用效力;英國啟始的工業革命,歐陸生產力的解放,甚至資本主義制度和殖民擴張,這也是造就今天歐洲相對富足局面的主因。
  歐洲國家給予科學更多的支持,也影響了科學知識的發展和興起,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歐洲國家科學院的設立,都可以看到國家體制對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影響。一般認為,國家體制對於科學知識影響最為明顯的分水嶺是二次大戰,二戰後國家用大規模預算支持科學研究,造成科學生態丕變,這其中或有極端如前蘇聯時代的李森科式的遺傳演化政治插手科學知識之特例,一般來說,科學知識的受到廣議政治影響,是隱晦而不明顯的。
  冷戰半世紀,科學的受到政治影響,多有議論,以二十世紀下半世紀蓬勃發展的粒子物理為例,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認為,那是延續二戰原子核物理的強大傳統,所造就的一個非常態發展榮景。
2017-04-22 11:08:53
圖博館
近世科學發展,更是受到國家機器中科學決策的左右,雖說主事者多還是科學家,但縱以民主自由體制最成熟的國家觀之,科學決策亦難免複雜政治利益、社會輿論和國際氣候的影響。
  本期的《知識通訊評論》便討論了美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新政治面貌,這種政治大趨勢無疑要影響大氣科學知識的走勢,轉向全球暖化的研究。對比現狀,光看不過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大氣科學領域的熱門議題,竟是地球是否會進入一個小冰河期,便思過半矣。另外本期專文「察納文化異議的科學之道」,也點出了科學知識如何能在人類文化中發揮積極意義的多重面向。
  近世科學的一個特質,是十分強調分科知識的重要性與力量,忽略了不同知識之間存在著其他通常是更重要的關聯,這造成科學某種極端的純粹知識認定,對於外來的政治干擾(譬如經費和體制的改變等),敵意以對,殊不知近代科學能成就其今日地位,得到龐大社會資源的支持,亦係拜政治權力所致。科學中人或沒有意識到,他們亟欲去除的,事實上正是他們今日立足地位的一部分基礎。

科學政治化-維基百科

把科學政治化即是為了在政治上得益而操縱科學。政府、企業或壓力團體等會通過施加法律或經濟壓力,嘗試影響科學研究的發現和結果,以及此等信息的散播、報導或詮釋。科學的政治化也可能對學術和科學自由有負面影響。歷史上,不同的團體以至個人都曾經通過各種手法和行動,無視科學共識地去提倡和促進他們的利益,以及試圖操控公共政策。
  菸草和癌症
1950年代中期起,科學界對吸菸會引發肺癌已經有共識,但菸草業同時在公眾面前及科學界裏大力反駁。 菸草公司資助的智庫及遊說團體發起宣傳活動,保證吸菸是健康的,又在醫學期刊登廣告,並研究其他可能引發肺癌的原因,例如空氣污染、石棉、以至養鳥類作寵物。他們否定菸草對健康的影響已經有結論的說法,並要求進行更多研究,藉以推遲菸草管制的施行。
2017-04-22 11:09:57
圖博館
為第三帝國服務:希特勒與科學家的拉鋸戰
Serving the Reich: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hysics under Hitler
作者: 菲利浦.鮑爾 Philip Ball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02/04
  內容簡介
諾貝爾獎得主若以理性公式回應世界,
科學家與納粹政權之間的距離該如何量測?
當科學家面對納粹統治,應該共謀還是抵抗?
被反猶太人法律所排除的猶太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等人,可以在今日許多物理定律、原則、獎項、化學元素上看到他們的名字。這些成就卓越的科學家離開德國後,造成德國科學界元氣大傷,而「非猶太」的科學家們選擇留下來,未能和離開的同事們一起並肩作戰。
本書選擇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傑出的德國物理學家:彼得.德拜、馬克斯.普朗克和華納.海森堡為主角。德拜是個局外人,雖然在德國擁有傑出的職業生涯,卻堅持拒絕入籍德國。面對國家社會主義者的干擾和要求,普朗克的反應是苦惱且支吾。海森堡尋求官方的認同,卻又拒絕承認自己的妥協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個人歷史讓我們以不同角度審視,大多數科學家位於納粹統治時期研究信仰的灰色地帶,完全沒有以組織抵抗政府的經驗,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只能沉默抵制納粹入侵。
許多科學家至今仍堅持他們的工作「非關政治」,但歷史也證明,厭惡政治參與會讓政府更容易操弄一切。正因為這三位科學家既非英雄也不是壞蛋,所以關於他們生活在第三帝國的現實,或是有關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都引人深思。儘管有關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物理學界研究繁多,歷史學家對於應該如何判斷當時的史料,仍抱有歧見。
2017-05-31 11:49:32
圖博館
納粹的孩子
ENFANTS de NAZIS
作者: 譚雅.克拉斯尼安斯基 Tania Crasnianski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6/12/31
  內容簡介
  歌德倫、艾妲、馬丁、尼可拉斯,還有其他那些孩子們……
  他們是希姆萊、戈凌、赫斯、法蘭克、波爾曼、霍斯、史沛爾、門格勒的小孩。這些孩子活在沉默中,他們的父親是罪犯,必須為當代歷史中最黑暗的年代負責。
  可是歷史並不等同於他們的故事。
  他們的父親罪大惡極,徹底泯滅天良。在紐倫堡大審中,面對相關指控,他們異口同聲,毫不猶豫地申辯無罪。但歷史是否記得,這些人也是為人父者?大戰結束後,在一種消除罪惡感的集體欲望中,某些人主張人民無辜,設法將納粹德國的殘暴及種族滅絕行徑完全歸咎於第三帝國的主要領導人物。至於那些受審的要人及其他許多納粹份子,為了逃脫罪責,他們會強調:「那一切都是因為希特勒……」
  那麼,這本書裡談到的孩子們,他們又有什麼樣的人生歷程?他們繼承了一個共同包袱:他們的父母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無辜人民。他們的名字被永遠蓋上可恥的烙印。
  人是否應該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所犯的罪行負責,甚至因此感到愧疚?家庭背景在我們的年少歲月中無法挽回地形塑了我們。儘管社會上的普遍認知是父母犯的錯不該由子女背負責任,當一個人傳承到那麼可怕的包袱,他不可能不受影響。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為人父者有兩條命,自己的命和兒子的命」,「龍生龍,鳳生鳳……」那些納粹要人的孩子們後來成了什麼?他們怎麼承受那麼陰森恐怖的家庭遺產?
  1940年,這群德國孩子只有 4 歲、5 歲、10 歲。他們在戰爭中備受優待,因為他們擁有愛著他們並身居高位的父親。對這些孩子來說,德國的戰敗是一場風暴,是與家人的分離,是優越生活的終結,也是親身感受希特勒主義的恐怖。當時的他們天真無辜,對父親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後來,他們逐漸瞭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實。成年後,他們中有些人譴責父輩的罪行並深感愧疚,有些卻無條件地懷念自己被全人類唾棄的戰犯父親。
  本書回溯了這些孩子的經歷,記錄了他們年幼時的家庭生活與成年後的人生。1945 年以前,他們是英雄的子女,之後陡然淪為劊子手的後代。他們與父親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父輩的錯誤如何影響著後代的人生?......
  在書中,作者不帶有任何個人的評判,而是客觀地展示給讀者第三帝國八位納粹軍官子女的人生。
2017-05-31 11:51:12
圖博館
中國超大型對撞機之討論 卷一〈簡體書〉
作者: 潘國駒, 何華, 孫晗/編
出版社:八方
出版日期:2016/12/30
  內容簡介
  過去的幾個月內,中國科學界一直在討論中國現在是否應該建造昂貴的超大型對撞機。楊振寧、大衛•格羅斯(David J.Gross),愛德華•威滕 (Edward Witten),丘成桐、王貽芳等都就此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此書是關於是否應該建造昂貴的超大型對撞機的第一卷,整理了楊振寧、大衛•格羅斯(David J.Gross)、王貽芳、戴自海、候唯恕、許仲平、曹天予、韓濤、 婁辛醜、邢志忠、江才健、吳偉民、王連濤以及在美國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32位華人科學家聯合署名的文章,收集成書,方便大家閱讀。此討論還在繼續進行中,我們會跟進發表第二卷。
  接下來,崛起的中國將建設還是不建超大型對撞機?是機遇還是陷阱?是真實還是幻景?
2017-06-01 11:38:22
圖博館
“用鋼結構繡花”,中企承建巴西南極科考站

這是一個被稱作“用鋼結構繡花”的項目;這是一個所有人抱著為國爭光的信念幹下來的項目;這是一個讓外國人學會用中文說“團隊協作、永不放棄、我相信你”的項目。“對巴西人來說,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太令人吃驚了,施工速度、質量、工廠的規模,這在巴西很難見到!”已派駐中國一年的巴方顧問馬爾塔如是說。
新華社2017.9.5消息,9月,隨著中國企業預製施工階段結束並完成預拼裝驗收,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簡稱費拉茲站)重建所需設備和材料將從上海港裝船,運往南極喬治王島組裝。
作為中國企業承建的首個外國南極科考站,因大火焚毀的費拉茲站即將“重生”。
喬治王島是南極洲的“地球村”。地理位置相對易達,又是延伸至南極大陸科考的跳板,這裡集聚了40多個各國科考站,佔南極科考站總數的一半還多。離費拉茲站建站地30海里之外,便是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
“毫不謙虛地說,長城站是喬治王島上最好的科考站,在那邊的影響力非常大!”
  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與崑崙站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極地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張翼說,長城站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了施工便捷性,一度擴建速度驚人。當時附近的韓國站也在更新,其他科考站詢問:“為什麼你們的施工人員只有韓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建設速度卻要快得多?”
  中國在南極成功的實踐經驗堅定了其他國家尋求合作的信心,南美多國相繼拋來“橄欖枝”,尋求中方幫助建站。2015年5月,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擊敗多個國際競標方,成功中標費拉茲站重建工程。
.....
  回應
嗯,中國人的廚房,口水的淌!
當其他國家的科考站只能在冬天啃罐頭的時候,中國人卻有火鍋跟新鮮的豆芽菜.....
基建狂魔,南極制霸……哇哈哈!
兔子的種族天賦!
這種不賺錢的項目搞來有什麼意思嗎
當年美國買阿拉斯加的時候也是有一堆人這麼想的。
你是怎麼知道項目不賺錢的?搞來賺影響力、賺中國建設的品牌效應,這比打廣告強。
為了在將來南極開發中得到話語權,先佔著坑不然將來吃大虧。
貌似寶鋼設計院弄的,前面的泰山站接觸過他們。媒體報導的略誇張,鋼結構精度沒那麼誇張,穿孔都是腰圓孔,安裝可調節。出廠前預拼裝過的。這種只算小項目,和海工,摩天大樓的鋼結構比起來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7_09_05_425856.shtml
2017-09-06 12:29:28
圖博館
香水髮膠、燒火做飯 北京大氣污染鎖定"生活污染源" 2018-10-10 新浪

  香水髮膠、餐飲烹調、汽車修理、裝修塗料。最新北京PM2.5來源解析表明,生活源貢獻已和工業源相當。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的資料顯示,北京治理大氣污染的措施效果好、力度大。2017年相比2013年,北京市大氣PM2.5的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5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5.6%,而同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污染物濃度也顯著下降,特別是二氧化硫的濃度,下降了70%以上。
  但是北京今後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仍然艱巨、複雜,複雜到普通市民使用的日用消費品,比如香水、香皂、洗髮水、髮膠、殺蟲劑,裝修房子,汽車烤漆噴漆,家用燃氣取暖都在排放污染。專家為這些生活中的污染起了一個名字——生活源污染。權威機構測算,生活源對北京PM2.5的貢獻顯著上升,已經占到了12%。
  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石愛軍證實,“生活源已占北京市本地大氣污染排放12%,占比越來越高,基本與工業源相當。他進一步解釋,“生活源污染排放主要來源於市民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並且生活源排放是剛性的。比如,所有有香味的日用消費品都含有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是香水、髮膠、空氣清新劑、殺蟲劑、清洗劑等氣霧劑,日用消費品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都較高。”
  石愛軍表示,我們在大快朵頤,享受美食,滿足“吃”好的同時,在食物的加工製作過程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PM2.5和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源是餐飲、單位食堂、居民家庭廚房。近期,北京市仍以控制排放大的餐飲企業、單位食堂為重點。
  在“穿”這個領域,主要是指衣服洗染行業。石愛軍說,國內衣服乾洗業主要使用四氯乙烯、石油溶劑、清洗助劑,這些化學品中揮發性有機物含量較高,2017年生態環境部已將四氯乙烯納入的第一批優先控制的化學品名錄中。雖然洗染行業使用的量較小,但是洗染行業大多靠近人員密集的中心城區,對於環境和群眾健康的影響較大。
  與“住”有關的生活源污染主要是指各類建築塗料、膠黏劑。石愛軍說;“家庭裝修經常使用的塗料、膠黏劑、合成板材、傢俱膠黏劑都含有揮發性有機物。
2018-10-11 09:16:04
圖博館
“行”不用多說,除了駕乘的各類燃油車輛的尾氣排放外,在車輛的維修、保養等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排放各類污染物,其中車輛的噴漆烤漆環節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最為突出。石愛軍認為,北京市一、二類維修企業約有兩千餘家,三類企業四千家左右,約有五千餘個噴漆烤漆房,大部分汽車維修企業高度集中在六環以內,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密度和強度都不可小覷。
  生活源污染排放“鬧得歡”
  近五年,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主要是清潔空氣行動計畫中能源結構調整,特別是民用排放源的清潔能源替代,以及機動車污染治理、揚塵管控、工業提標改造等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
  “經過2013到2017年這輪大氣污染治理,北京市的大氣污染來源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2018年北京市最新的PM2.5來源解析結果表明,從區域和北京市本地的相對貢獻來看,北京市本地排放還是主要的,占到三分之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北京市跟蹤研究工作組組長王書肖說,“那麼在這三分之二裡面,北京市的人為源當中,排序上移動源排第一位,第二是揚塵,然後是工業源、生活源和燃煤源,和2014年的大氣PM2.5來源解析的結果相比,現在北京大氣污染來源結構有“兩升兩降一凸顯”的變化特徵。”
  王書肖介紹,“兩升主要體現在移動源和揚塵的貢獻率顯著上升,兩降就是工業排放和燃煤源的貢獻率顯著下降。顯著上升的污染來自每個人生活中產生的生活源排放,它的貢獻開始凸顯。所以從過去五年的大氣污染控制的進程來看,北京市空氣品質確實改善了,同時大氣污染的來源也有顯著變化。
  2018年北京最新的PM2.5來源解析表明,生活源對北京PM2.5的貢獻占到了12%,已經和工業源處於同樣水準了。所以在2018至2020年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畫裡,控制重點不僅僅是工業,更加強調了像建築塗料的使用以及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餐飲業排放的控制。
  一定讓生活源污染“拉清單”
  因為生活源約占北京PM2.5來源的12%,所以與2013-2017年清空計畫相比,本次《三年行動計畫》中,對治理生活源提出更具體的措施,而且還針對生活領域污染源提出了減量化發展目標。《三年行動計畫》明確表示,2020年底前,要在北京重點區域,降低洗染行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實現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逐年遞減10%的目標,基本完成揮發性有機物年排放量超過25噸的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2018-10-11 09:17:33
圖博館
王書肖表示,北京市鼓勵相關行業和市民,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建築類塗料和消費品。特別是在全市房屋建設和維修、市政道路橋樑建設和維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鐵路維護等各類工程,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建築類塗料和膠粘劑。在採購日用消費品的時候,鼓勵廣大市民選擇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產品。
  北京市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約有兩千多家,主要集中在六環內的2282平方千米內。石愛軍表示,一方面,要督促一、二、三類汽修企業提質增效,達標排放;另一方面,北京市對汽修行業將重點進行分類管理,促進汽修行業提質升級,鼓勵在六環路外建立集中化鈑噴中心。2020年底前,北京市一、二、三類汽修企業完成噴漆污染標準化治理改造,核心區、城市副中心重點區域的汽修企業退出鈑金、噴漆工藝。
  很多人可能不太相信,餐飲企業排放的油煙也是北京市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治理這個“吃”出來的污染源,2018年1月,北京市環保局和市質監局聯合頒佈了《餐飲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新標準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排放的油煙、顆粒物和非甲烷總烴(為表徵揮發性有機物的指標)三項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餐飲單位根據自己排放狀況和標準實施時段要求,選擇安裝能夠穩定運行的油煙淨化設施,不能達標排放的要加快整治。
  石愛軍介紹,無證無照等違法餐飲清理一批,守法經營升級改造一批,問題突出餐飲單位整治一批。北京還會制定高效油煙淨化設備推廣使用鼓勵政策,探索採取協力廠商治理模式,推動餐飲企業達標排放。
  此外,北京大概還有80萬台左右的採暖燃氣熱水爐,被用於市民家庭分戶採暖,其中一部分老舊熱水爐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比較高。所以2018至2020年,北京市將制定鼓勵政策,鼓勵大家把老舊的燃氣熱水爐換成低排放的燃氣熱水爐或電採暖爐,消減家用採暖燃氣熱水爐的氮氧化物排放。
2018-10-11 09:18:48
圖博館
穿出來的、吃出來的、住出來的、行出來的生活源污染與其他污染源相比,具有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且與日常生產生活密切關聯。“生活源的排放特點決定了它的治理難度是比較大的,而且治理空間也比較窄”,專家認為,需要從政策、標準等多方面施策。北京市也在不斷探索推進新的技術手段、監測手段、政策措施等,也希望社會公眾積極建言獻策、主動參與監督,共同推進治理工作。
  每個市民都希望有好的空氣,那麼每個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使用低排放的產品。我們“喊”您積極參與、積極行動,綠色出行,綠色生活,低碳減排。
  回應
我能說這是在放屁嗎?
“放屁會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不是段子啊!

美國研究:霧霾成分約3/4是硝酸銨,治霾應該先治氨 2018-10-10 新浪

霧霾的成分及它們在大氣中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個謎。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霧霾成分中大約3/4是硝酸銨,其中的氨通常來自使用氨基液體肥料的農場或產生大量動物糞便的農場,該文章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普林斯頓大學的環境工程師Mark Zondlo說:“氨是可怕的,它確實是大氣中最糟糕的氣體之一。”
氨一旦進入大氣層,就會與其他化合物結合,產生直徑小於2.5微米的微小顆粒,高濃度的氨似乎在加劇霧霾,而這些微小顆粒滯留在人體肺部和血液中,會導致疾病或過早死亡。
長久以來,人類對這種無色、氣味刺鼻的氣體在致命空氣污染中所扮演的角色知之甚少。從某種程度是因為追蹤它非常困難。氨氣總是急切地與其他化合物結合,導致這種氣體的壽命很短,監測儀器很難捕捉到它們。
2018-10-11 09:20:16
圖博館
事情並未因此戛然而止。近年來,霧霾導致美國鹽湖城地區居民肺炎和哮喘發作的問題日益嚴重,學校暫停戶外活動,甚至健康的居民都抱怨喉嚨發癢和咳嗽,有越來越大的壓力迫使美國政府解決霧霾問題。
去年,來自6所大學、幾個州和聯邦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前所未有的研究,以更好地瞭解鹽湖城霧霾的確切化學成分和污染源。外界評論,在研究氨排放方面,很少有像2017年冬天鹽湖城地區那樣徹底的行動。
針對鹽湖城地區的研究發現,霧霾中的氨很大比例來自農業和畜牧業,包括以氨為基礎的肥料和動物糞便,此外,森林大火、汽車和工業也有貢獻。
自1990年以來,歐洲國家採取了多種策略,包括限制化肥的使用和覆蓋糞堆、控制乳製品的經營,將農業、畜牧業的總排放量減少了24%。但接下來,橫亙在尚未把限制氨排放作為優先事項的國家,比如中國、美國面前控制氨排放問題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王躍思表示,控制氨排放的技術相對成熟,難點在於落地和監管。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環境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韓玉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近年來北京地區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降低化肥施用強度、關停或治理禁養區內的規模化養殖場等措施,實現了北京市農業氨排放量的削減;但整體看,目前,國內氨排放治理主要通過減少化肥施用、提高養殖場畜禽糞汙的規範化處置水準等方式實現協同減排,農業氨排放控制技術尚處於摸索示範階段。
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鹽湖城和其他地方的研究證據證明氨已成為顆粒物污染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那麼可能會加快監管機構採取行動的步伐。
此外,已有研究證明,氨作為PM2.5形成的重要前體物,需要與排入大氣中的硫酸鹽、硝酸鹽等物質共同削減才能實現更加明顯的減排效應。韓玉花表示,我國一些城市為控制農業氨排放已對種植業和養殖業提出要求,但從歐盟和美國的氨排放控制歷程來看,農業氨排放控制將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2018-10-11 09:20:37
阿楨
“青蛙殺手”,這種真菌滅絕了90種兩棲動物 2019-04-01 觀察者網

不知你是否曾為電影《生化危機》系列中那個控制生物、影響生物變異甚至進化的“T病毒”感到細思極恐,儘管由病毒控制人類的情節只是發生在虛擬故事中,但人類真的瞭解我們身邊那些無孔不入的細小微生物嗎?
3月29日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刊登的一篇名為《兩栖真菌引起災難性和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科學論文表明,通過對兩栖類壺菌病進行全球定量評估,證明了壺菌病在過去半個世紀至少501種兩棲動物物種的滅絕中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90種可能的滅絕。
在20世紀80年代,物種數量的下降達到了頂峰,只有12%的物種數量出現了恢復的跡象,而39%的物種數量正在持續下降。目前它存在於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澳大利亞、中美洲和南美洲。壺菌病造成兩棲動物數量“史無前例”地下降,使其進入“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入侵物種之列”。
蛙壺菌通過吃掉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皮膚,引發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從而殺死它們。人們常說真菌導致了200種兩棲動物的減少或滅絕,但這個數字已經過時近20年了。該研究最新估計,這種真菌導致501種兩棲動物的數量減少,約占已知總數的6.5%。其中90種已經完全被消滅。另有124種數量減少了90%以上,復蘇率極小。
在有記載的歷史上中,從來沒有一種疾病可以吞噬這麼多生命。它改寫了過去對疾病帶給野生動物影響的理解。
2019-04-02 08:20:01
阿楨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Matthew Fisher領導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這種真菌起源于亞洲。20世紀初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候,一種特別具有毒性和傳染性的毒株從那裡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受感染的動物可能被藏在船上,或被故意當作食物、寵物或懷孕測試品運送。最終這種致命的病毒最終蔓延到了其他五大洲。
令人擔憂的一點是,蛙壺菌一旦進入新的活動區域就很難被移除,限制其活動當前最好的策略,但這也意味著要限制野生動物貿易,在全球範圍內轉移野生動物可能會產生毀滅性的後果。
正因為像病毒、真菌之類的微生物具備變異頻繁、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一旦它對人體有害,也許就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相比于那些離我們尚遠的末日審判或是隕石撞地球,微生物的威脅就在我們身邊,它所帶來的恐怖也仍歷歷在目,如何有效預防它們仍是人類面臨的當務之急。
  回應
生化武器原來還是很有實用價值的,怪不得美軍這麼熱衷全球佈局實驗室。
全球200多所生化研究實驗室,這就是美國人一直在搞的東西。不然每年那麼多軍費去哪裡了?這麼多年來,經常有新的病毒爆發,尤其是近些年,非常恐怖,這背後基本上都是美國的身影!
2019-04-02 08:20:27
阿楨
為何“核彈炸颶風”沒戲?專家:核彈威力太小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2019-08-26在社交媒體上否認了自己曾建議“用核彈炸颶風”的報導,但人類到底能不能用核彈這樣的“大威力武器”消滅颶風/颱風災害,也引起了外界的好奇。
  法新社26日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承認,在每個颶風季,總會有人提出應該嘗試用核武器摧毀暴風雨的建議,但如今科學家們都認為“這沒有用”,反而會讓核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降物傳播到附近的陸地。
  中國氣象局曾科普說,“一個成熟颱風釋放的熱量,相當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颱風每小時釋放的熱量相當於2600多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相比颱風的能量,原子彈要弱太多,即便是向颱風眼投放核彈也無濟於事”。相比之下,目前人類試爆過的最大當量核彈頭是蘇聯5000萬噸當量的“沙皇氫彈”,但其威力與颱風相比仍相去甚遠。
  假設在颱風眼引爆核彈,儘管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會造成瞬間高壓,但隨即會立刻恢復正常。因為整個颱風的直徑可能高達數百公里,週邊的環流結構很快就會讓颱風內部恢復。此外,颱風本身就是一個超強能量體,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爆炸相對於颱風釋放的熱量也只是“九牛一毛”。同時核彈爆炸還會產生一個帶有核輻射、更具破壞性的颱風,這些放射性物質隨著颱風擴散或登陸,後果將十分嚴重。
  事實上,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類就已經嘗試用各種方法對颱風進行“干涉”,“核彈炸颱風”只是設想之一,但因為對颱風的瞭解實在太少,這些試驗收穫寥寥。例如1947年美軍的“卷雲計畫”試圖用飛機在颶風週邊大規模播撒乾冰,使颶風內部能量重新分佈,進而削弱颶風的威力。結果原本正在遠離美國大陸的颶風突然轉頭在美國登陸,造成嚴重災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還多次嘗試在颶風的不同部位撒播碘化銀、乾冰、尿素、水滴等催化劑,讓颶風眼區周圍風速減弱。儘管部分試驗中颶風風力有所削弱,但科學家無法證明這是人工干預的結果還是颶風本身演化的產物,最後只能不了了之。此外還有人建議人工引導颱風的行經路線,以減少重要地點的損失。但問題還是同一個:目前人類掌握的能量無法與干涉颱風所需能量相提並論。
2019-08-29 08:07:48
阿楨
美媒腦洞清奇:中國渴求巴西大豆助推亞馬遜大火? 2019-08-28 觀察者網

  隨著亞馬遜“創紀錄”大火的持續肆虐,國際社會對巴西政府的譴責聲漸高,巴總統則反批外國政府干涉其國家主權,質疑七國集團(G7)的2200萬美元資助“另有所圖”。
  但談到雨林起火原因,陸續有“腦回路清奇”的美媒強行拉中國出鏡,稱特朗普發起的中美貿易摩擦是真正的“火上澆油”。
  與此同時,此前質疑G7援助的巴西“鬆口”稱,對外國援助持開放態度,但資金要由巴西人民支配。
  彭博社渲染稱“中國對大豆的渴求”會對森林砍伐行為產生影響。
  《時代週刊》也稱,中美貿易摩擦使巴西很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大豆出口的領導者。對大豆的需求施壓他們迅速清理森林和植物。
  週二,202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德蘭尼(John Delaney)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上稱,亞馬遜雨林大火是特朗普與中國貿易摩擦的結果。
  同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稱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亞馬遜大火》。
  事實上,此前已經有“很有發散性思維”的媒體將亞馬遜大火與中國人吃肉聯繫在了一起。
  發言人耿爽對記者提問表示,“你把大火和牛肉聯繫起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中方注意到巴西亞馬孫地區發生火災,支援巴西政府為抗擊災情所作的積極努力,希望災情能夠儘早得到控制。”
  與此同時,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經常反駁外界對其政府環境政策的批評,“亞馬遜是我們的,我們保護的雨林比任何人都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道德權利談論亞馬遜。是你們自己破壞了生態系統。”
  23日,博宣佈派軍隊參與滅火工作,約4.4萬名士兵參與滅火。同時,兩架C-130運輸機開始參與滅火,每一架次可以運送1.2萬升水。
  回應
其實颶風是美國人對大豆的偏愛所造成的。美國人吃了大豆愛放P,造成空氣中甲烷濃度過高,使得美國氣溫偏高,與大西洋及北極地區形成溫差,強對流天氣使得颶風不斷形成。
  相關新聞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警告:我們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回應:霸權還想到永遠?)
川普揮舞關稅大棒、翻臉像翻書!G7高峰會聯合公報史上首次難產
G7重提中英聲明效力 北京嗆聲:外國無權干涉
近萬人08-25抗議G7峰會,法警催淚彈水炮驅散,並以未露臉名義逮捕17人。(回應:這標準要在香港,1/3都要抓進去,香港真是一點都不民主自由!)
2019-08-29 08:11:51
阿楨
防堵中共?別小看川普要買格陵蘭的訊息 2019/08/30 吳介聲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多次公開表達向丹麥購買格陵蘭(Greenland)的意圖,要白宮幕僚們研究可行之道,此舉被丹麥朝野與格陵蘭官方迅速反駁。川普此番有違外交儀節的突兀之舉,雖反映川普的典型風格,卻也引起許多輕蔑與嘲諷。然而,這些嘲諷或許小看了川普聚焦格陵蘭的重要訊息。
  位於北極圈的格陵蘭是全球最大島,海洋資源與礦產豐富,面積是台灣的60多倍,超過216萬平方公里。全島約八成面積長年冰封,居民不到六萬人,九成為格陵蘭因努特原住民。
  政治方面,格陵蘭雖隸屬丹麥,但在1979年公投決定自治領土地位之後,內政自治,軍事與外交則仍屬丹麥;經濟方面,主要依賴漁業以及少數的觀光業。格陵蘭超過六成的年度預算必須仰賴丹麥挹注,而這筆每年高達4.8億歐元的長期經濟挹注,也對丹麥造成不小負擔。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北極圈逐漸浮現新航道,開發潛力大增。格陵蘭的冰封區域逐漸縮減,水力發電能量增強,觀光潛力也亮眼。重要的是,格陵蘭包括稀土、鑽石、石油、鐵礦、天然氣等豐富資源,引起大國的關注,而在北極圈的戰略位置,更受矚目。
  格陵蘭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具有相當戰略地位,當時盟軍將格陵蘭視為從北方箝制納粹擴張的重地。二戰之後冷戰時期,美軍在格陵蘭建立圖勒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成為美軍乃至北約在北極圈的重要軍事據點。至今,該基地仍然可以協助控制衞星與攔截洲際導彈,對美國長期全球戰略佈局極為重要。此外,丹麥身為北約重要成員國,也是美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
  中共企圖昭然若揭
雖然中國版圖離北極甚遠,中共毫不掩蓋經略北極圈、發展「冰上絲路」之企圖。2018年初,中國首度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還自稱中國為「近北極國家」,積極規劃經營北極圈航線與天然資源,研擬「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涉北極的合作」。可見格陵蘭作為北極圈要地,對中共佈局全球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性。
  回應
美國霸淩世界已久,讓中國崛起平衡一下世局,未嘗不是好事?況且各國尋求擴張國力,乃天經地義之事!老想讓美國維持霸權,不知用意何在?意識形態作祟,無法中立平衡看待這個世界!
2019-08-31 09:46:11
阿楨
中國不搞環保炒作?因為我們是種樹狂魔 2019-09-27 觀察者網

最近,16歲瑞典輟學學生桑伯格可謂是風頭無兩。9月23日,她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指點江山”、“怒斥政壇”,引來全球目光。
此情此景,讓部分國內網友開始“積極反思”,質疑中國人在環保方面的作為。在桑伯格聯合國演講之後,還有網友稱讚她是在為地球的未來而奔走呼號,指責那些反對她的中國網友思想層次不夠。
層次不夠?一位網友表示,桑伯格只是在“放嘴炮”。
另一位網友則回復了《論語》中的經典名句——“聽其言而觀其行”。
  既然說道了“觀其行”,中國表示有話說。
1991-2016年,中國一共新增林地527152平方千米,遠遠超出第二名美國的79186平方千米和第三名印度的69205平方千米,庫布齊、毛烏素......一片片綠化了的沙漠見證了中國人種樹治沙的功力。而同一時間段內,森林的消失其實是主要發生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和非洲南部,特別是巴西和印尼。
雖然中國的種樹面積冠絕全球,但光靠一個“種樹狂魔”根本不足以概括中國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截至2016年,中國是全世界風能和太陽能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世界並沒有無視中國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效。早在此次聯合國氣候大會,王毅外長表示: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一員,中國將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言必信、行必果,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變,與各國深化氣候合作的意願不變,推動氣候多邊進程的努力不變。
只要各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建成一個清潔美麗、共同繁榮、命運與共的美好世界!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09_27_519543.shtml


難道就因為是中國,《Nature》說我種樹都有錯? 2019-09-27 觀察者網

2019-09-25,在學術界非常有名的期刊《Nature》的官網上發佈了一篇“新聞”報導,我認為它的觀點並不是很客觀,論證也並不如何妥當,整體論調比較偏頗。報導對於中國的植樹造林運動表示了部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比較大的質疑。其核心觀點認為,在中國的植樹造林可能會加劇水資源的短缺。作者部分肯定了我國植樹的成績,說樹木阻擋了沙漠化。但話鋒一轉就說很多非原生植物被用於沙漠綠化,還說有科學家擔心這樣的種植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甚至引用了牛津大學地理學家的言論,說這個主意不錯,但是在沙漠中種樹是愚蠢的。
2019-09-28 08:15:38
阿楨
如果單純從學術觀點來講,我肯定也非常反對一刀切地種植樹木來抵抗沙漠化,因為我知道這並不符合生態的自然規律。但是,問題在於現在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作者的說法完全是自己豎起靶子自己來打。
  在這些問題上,咱們國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確實走過一些彎路。寫到這裡,我猜肯定有人要黑一波三北防護林了。當年三北初建的時候,曾經樹種比較單一,有歷史局限性。楊樹種了太多、太密,在今天看來並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思路。但當年也不是只種了樹,還有別的。
  所以說,單把種樹拿出來講顯然是不合理的,畢竟我們從來就沒有搞過所謂的一刀切,走的一直是“喬、灌、草”相結合的道路,最多也就是中下層在具體施行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實踐方面的問題。
  更具體的咱們還可以參見2002年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檔中充分指示了關於因地制宜、恢復原生植被等若干方針。換句話說,文章作者指出的問題,咱們自己都在源頭上做了預防,而作者2019年還把這個寫成新聞,至少也是個拾人牙慧。而新聞,講究的就是時效性,不然為什麼叫news呢。
  客觀上講,樹必然要耗掉一部分水,但大面積的乾旱是由植樹造林引起的麼?這種論調不僅缺乏因果性的證據,連相關性的證據也非常匱乏。作者說我們植樹造林把水資源弄短缺了,把國家搞乾旱了,那歐美沒我們綠化做得好,難道就不乾旱了麼?歐美也乾旱啊。乾旱是全球問題,怎麼就到我們家變成了植樹造成的呢?這個邏輯講不通吧。
  而且作者引用的文獻和他的論述,存在著眾多不協調。比如他用來論述我國越來越乾燥的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表述,認為近年來國內乾旱問題與東亞夏季風減弱有關,絲毫沒提植樹造林的事情。也就是說,乾旱本身確實存在,論文也沒有講和植樹造林有關,這個新聞的作者非要把兩件事捏在一起,造個大新聞。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嘛。這就像是說海盜數量減少可能導致全球變暖一樣,只能當個玩笑而已。但《Nature》偏偏把它當回事一樣發到官網上,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2019-09-28 08:18:51
阿楨
全球排碳創新高 學者:天然氣過度使用 2019/12/04 中時電子報

研究人員周三表示,儘管全球煤炭消費量下降,並且許多國家宣佈關心氣候問題,但是2019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創下歷史新高,這與天然氣使用量猛增有關。專家提醒各國的決策者,天然氣只是碳排較煤碳為低,但是並非低碳能源。
物理學網(phys.org)報導,學者正在對全球化石燃料消耗趨勢進行年度分析,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去年增長0.6%,雖然增長幅度比往年來的低,但是這與原先期望的降低碳排的目標相去甚遠。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今年美國和歐洲的煤炭使用大幅下降 ,但是相對的,天然氣和石油的消耗量都「強勁增長」。
2019年全球碳排報告的聯名作者-東英格蘭大學的科琳•勒奎爾(Corrine Le Quere)說:「我們清楚地看到全球煤炭使用的波動,大多數國家的煤炭使用量都在下降,但是相比之下,天然氣的使用卻沒有減少。天然氣現在成為碳排放量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勒奎爾說,近十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率呈指數增長,預計今年平均將達到410ppm(百萬分之410),這是至少80萬年來的最高水準。
這項報告應該會使聚集在馬德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上的各國代表們感到不舒服,意思是大家交出的成績單不及格。聯合國上週表示,到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每年必須每年下降7.6%,才能將升溫限制在1.5度C。
作者指出,各國確實有做了一些改善,儘管風能和太陽能等低碳技術的快速增長,燃煤發電廠也逐步在停用,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預計將下降1.7%,但是不少國家是以天然氣來取代燃煤,這只能減緩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
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研究主任葛倫•彼得斯( Glen Peters)說:「與煤炭相比,天然氣確實是一種較清潔的化石燃料,但現在的情況已不是減緩排碳就足夠,還必須降低排碳,各國應該使用不排碳的清潔能源,才是對環境友善。」
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升高了1度C,後果就是極端氣候,比如2019年,全球出現了一系列致命的超級風暴、乾旱、野火和洪水。聯合國星期三說,2010年代,幾乎可以肯定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今年極端天氣可能造成多達2200萬人流離失所。
2019-12-05 07:46:01
阿楨
美國山火,燒的是天災還是人禍? 2020-09-24

  2020年,多災多難。美國上半年被疫情折騰的夠嗆,下半年局勢也不容樂觀。加州是新冠重災區,最近遇上了更麻煩的事,從八月份開始山火就燒得停不下來。
  加州是地中海式氣候,夏天乾燥少雨,水資源非常珍貴。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極端天氣變多,今年加州經歷了史上最熱的八月,不少地區的溫度甚至超過了43度,再加上前幾年的大旱和今年的蟲害,森林中植被大量死亡,成為了優良的燃料,這時候只要出現火源,就是燎原之勢。八月中旬來了一場夏季雷暴,3天內出現了14000多次閃電,雷擊點燃植被,生成了多個起火點並迅速蔓延。
這次的大火覆蓋了加州、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已經造成35人死亡,數萬人被迫疏散,過火面積已達8900平方公里,相當於1.3個上海。多個城市空氣污染指數超過400。要知道,霧霾極其嚴重的印度德里最近也就170左右。這兩天,煙霧向北方飄入加拿大,溫哥華的空氣污染指數也爆炸了,超過200。向南已經飄向美國南部各州,而且還在向西擴散。
  這也是加州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破了2018年營溪山火的紀錄。1萬6千多名消防員已經派出去了,還有消防飛機、直升機,但並不是非常理想。現在只能是盼著季風快來,因為能帶來降雨。
據統計,90%的森林大火是人為造成的,2018年加州的營溪山火,就是電線短路的火花引起的。加州的電力供應商PG&E並不是疏於維護設備,2017年就提出了要修剪樹木,但是加州政府不允許供電公司隨意這麼做,主要是害怕觸怒環保組織。
  不過這問題也跟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加州不願意蓋高樓,有點經濟條件的人都喜歡住在山裡面,山清水秀,遠離城市的喧囂(楨:中產階級郊區別墅的美國夢)。很多大學也喜歡建在山上,環境好。但是生活用火和用電就很可能點燃植被,一旦造成山火,難免遭受損失。
  之前特朗普稱,加州山火出現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疏於管理,加州州長紐森回應:美國西海岸的森林,57%屬於聯邦政府管理,只有3%是加州的。
2020-09-25 10:52:00
阿楨
各國近幾年都在推廣無人機消防技術,重點應用於山火預警和防治,業界證明這非常有效。但是,美國內政部從去年年底開始禁止政府各級部門使用中國生產的無人機,甚至有中國的零件都不行,這導致了今年加州的消防無人機隊大規模停飛。
  美國環境問題已經被高度政治化了。民主黨口號喊得很響,拜登在環境政策上也揪著特朗普不放,稱他是“氣候縱火犯”。共和黨們大部分人都不信這個,公開表現出對環境科學的蔑視。
大自然是不管人類的政治的,更不會管美國黨爭,把山火政治化,只能蒙受更大的損失。
  山火防治總是事在人為,亞馬遜森林大火是因為巴西政府縱容農民年年燒荒,加上天乾物燥,澳大利亞則是因為政府對火災輕視,消防完全依賴各地志願者,再加上澳洲桉樹很多,含油量高,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燒了近7個月才滅,澳大利亞的國寶考拉被燒死了95%。
去年7月,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山火,由於應對措施不足,地廣人稀,力量有限,大火焚毀了1490萬公頃的森林,煙霧甚至飄到了阿拉斯加。
  近幾年,我國也多次出現山火,2019年4月的四川涼山大火還歷歷在目,31位消防英雄犧牲。今年5月份,四川涼山又出現火情,好在反應迅速,4天就被撲滅,無人員傷亡。整個2019年我國共發生森林火災2345起,受害森林面積13500公頃。雖然相比2018年略有下降,但這是我國積極動員、改革消防體系、加強管理的結果。
…..
  相關新聞
習近平聯合國演說: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2020/09/23
  回應
 在大學學了一門森林防火的課程,當時老師特意提到了美國西海岸,說生態學家們研究發現,雷擊火是影響當地森林生態系統的一項重要因數,通過自然發生的雷擊火,促進生態系統的演替更新,所以他們對森林防火不會像我們國家這麼重視!
 和“群體免疫”一個路數:啥都別做,順其自然。
2020-09-25 10:55:19
阿楨
德媒:全球10大風電商,中國占5家

德國新聞電視臺2021-01-25中國出現“風電熱”
去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7167萬千瓦,超過此前3年裝機量之和,累計裝機容量仍居世界首位。原因是,中國提出到2020年將非化石能源占比從6.8%提高到15%。
2019年,中國10大風電設備製造商佔據的市場份額逾90%。僅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慧3家就佔據新增風電裝機市場62%的份額。
全球10大風電製造商中,中國占了5家。正如太陽能行業一樣,中國在風電行業也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員工工資低,中國公司提供的報價比歐美低15%到20%。
歐美的風電製造商是否也會很快面臨與太陽能行業類似的命運?直到幾年前,全球太陽能行業還是歐洲企業占主導,但後來不得不讓位于尚德和英利等中國競爭對手。今天,中企已佔太陽能行業的絕對優勢,而德國大多已從市場上消失了。
中國目前在風電行業仍存在一些弱點,如依賴德國半導體集團英飛淩等公司的元件。但中國企業在國外取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已是大趨勢。
2021-02-28 09:19:01
阿楨
日本2021-04-13拍板福島核廢水排入海
  相關新聞
 美挺日排核廢水,西媒集體沉默,原來美英法德也倒了20萬噸核廢料! 外國網友:這是日本發動的核攻擊! 日為何現在宣佈兩年後排核污入海?背後牽涉到日本核能相關的官僚體系、產業鏈條,及美國核能產業。在日反核等於反美,作為一個缺少能源的國家(2011年福島事故前有54座核電站發電量占近30%大超10%的世界平均,2030年核能將占20-22%。) 發展以美技術為核心的核能是日本的政治戰略選擇。 韓將訴諸國際海洋法法庭。 伊朗要報復以色列恐怖襲擊伊核設施(回應:中伊簽署25年4000億美合作協議。) 瑞典環保少女栽在了日本人手裡:2019年加州大火, 2020年澳洲大火,2021年日本核污水事件,沒見她大聲疾呼,但中國吃飯用筷子,她就嗶嗶嗶,還跟港獨黃之鋒在網上互動,足見其對政治的熱衷。
 駐日代表謝長廷瞎扯台核電廠也排廢水(回應:謝從宜蘭漁船與日本公務船擦撞、日更名釣魚台列嶼、指早點開放日核食才有面子、稱日購買台鳳梨是賣人情等,一直是助日代表!) 總統府包庇:謝說法與原能會無違背,原能會駁謝:台日核廢水不同。謝不來立院報告,外交部:必須派專機接他。輿論要求他早點滾蛋,曾說退出政壇:是幽默啦!毒誓退政壇:宋楚瑜、蘇貞昌都說過。派系恐怖平衡:蔡英文不敢不願不能撤換謝。
 日要中提前實現2060年碳中和承諾,中: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要50-60年,中30年做到。反觀日本卻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勸日先負責任的處理好福島核廢水問題。(回應:中禁日核食,如核汙入海那禁所有海產品。福島海域黑鮋放射物質超標被禁上市。) 歐盟2023年開始徵「碳關稅」,出口導向的台灣,恐從供應鏈消失。
 滿街是台灣豬,美萊豬流向?美豬進口超兩萬噸,但透過食品加工「化整為零」萊劑全部零檢出;相較於台中驗出十七件萊牛,稽查人員覺得滿不可思議 (回應:萊豬肉用在食品加工如肉鬆、香腸、魚丸等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隱藏地。不吃任何含豬成份的冷凍食品,也不吃含豬的台灣小吃,什麼大腸麵線、肉丸、甜不辣、香腸、碗稞、肝連大腸、血糕、肉粽、肉包.......!)
2021-04-29 06:25:35
阿楨
讓世界仰望的是中國深海挖礦船,每天租金130萬 2021-2-5

稀土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中國正是因為掌握著大量的稀土資源,才得以在西方強大的科技實力面前殺出一條血路。遺憾的是,日本卻是看得見吃不著,因為他們沒有深海挖礦所需的技術,現在,這項技術卻被我國掌握。
我國已經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擁有深海挖礦船的國家。“鸚鵡螺新紀元”號,全長227米、寬40米、排水量達4萬多噸,大小堪比中型航空母艦。
船上有著完整的配套採礦系統,水下機器人,大型甲板吊車,直升機平臺,還能裝載39000噸礦石。集採礦作業,航行,居住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船上的物資能夠確保該船連續工作5年,最深可在2500米深的深海作業,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深海採礦設備。
它是由迪拜的船東下單,然後交給福建船舶馬尾造船廠來承建,最後再租用給加拿大的鸚鵡螺礦業公司,但是設計確實交給新加坡的設計公司。因此,挖礦船的核心技術和所有權都不歸中國。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建造就毫無技術含量,設計和建造完全是無法分離的兩個領域,許多設計都是全新的嘗試。我國海工裝備80%以上依靠進口,而研發和設計進口更是被歐美等國壟斷。在原材料方面,我國絕大多數抗腐蝕性海洋材料依舊需要大量進口,僅2014年,中國腐蝕材料的成本就達到2萬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34%。2018年,我國在抗腐蝕性材料方面整整損失7000億人民幣。
那麼這艘深海挖礦船能給我國帶來怎樣的商業利益呢?首先,租給加拿大一天的費用就達到130萬元,僅靠出租每年就將獲得4.745億元,而且想租都不一定能夠租到。日本就曾經想要插隊,為此甘願付出雙倍的價格,最終卻依舊被我國拒絕。
2021-12-30 09:47:32
阿楨
此外,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將提高,帶來的收益將超過百億。不僅如此,我國海洋資源的開採能力也將因此進一步提高。比如旋轉導向鑽井技術。這是用於我國“深海一號”能源站的創新技術,而這種技術一直被各國保密,在之前根本不賣,同樣只能用租。每年的租金高達5萬美元以上,而且整個使用過程禁止參觀,我國直到2020年1月,中石化才完成這方面的技術攻堅。類似的還有運輸天然氣的專用船舶LNG船上的殷瓦鋼技術,這種鋼能夠讓船隻在零下163攝氏度工作,我國在2017年才完成技術攻克,成為為數不多能夠製造LNG船的國家。海洋的科技競爭已經展開,幸運的是,我國的科技已經逐漸趕上,雖然在某些方面依舊薄弱,但是卻有了追趕的底氣。

深海採礦爭奪戰 - 科學人雜誌

深海底部有豐富礦核,藏量堪比陸上礦藏,各國已展開採礦作業,卻也衝擊了深海生態系。科學家正加緊研究步伐,設法減少危害,以防生態浩劫。

深海採礦--維基百科

深海採礦,或深海開採是一種新近的採礦程序,從海床或洋底開採礦物。地點通常選在蘊藏有大片豐富的錳結核或者海底熱泉附近,距離海平面有 1400 公尺到 3700 公尺不等的距離。這些湧泉是形成大量海底硫化物的良好條件,而這些硫化物之中會包含一些有價值的貴金屬,例如銀、金、銅、錳、鈷和鋅。開採所使用的器械,則是利用液壓泵或者使用桶裝方法,將原礦帶到地表以後再加以處理。如同其他現存的採礦程序一般,深海開採具有高度環境污染的爭議性。
2021-12-30 09:50:14
阿楨
從「福食」到「禮物」 潛藏的執政鴨霸 2022-01-29 聯合報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要求「為國民送上新年禮物」、在春節年假前最後一個工作天宣布解禁日本食品,引發國會風暴,不僅同黨立委「炸鍋」,國民黨立委也祭出霸占主席台、不惜倒閣等手段,最後在柯建銘總召代表民進黨團鞠躬道歉後才使院會恢復進行,差點讓中央政府總預算無法三讀。
  相關新聞資料
聯合報社論/奉日本索求如上賓,棄人民食安若敝屣
福食解禁把關核食 須附輻射、產地雙證明
把關核食 僅3都有輻射檢驗設備
福島5縣食品解禁 消基會:政府扭曲公投民意「輻食仍存在」
網友投票:72%不認同解禁福食!70%認無助加入CPTPP
新聞眼/我入CPTPP難繞開兩岸 光靠日本支持不足成事
  回應相關新聞資料
萊幅黨用開放萊豬、核食的方式來愛台灣,真是好棒棒~
蔡唬人民輻食當福食?是當台灣人不是笨就是呆?
不必相信塔綠斑虎爛政府的把關,幫自己把關,不吃日本製的食品即可。
2022-02-09 09:55:37
阿楨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2022-11-18 08:48:39
阿楨
金磚擴11國納阿根廷、埃及、埃塞、伊朗、沙特、阿聯等6國,最大輸家是印度。
習近平:100億美元專項資金,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中已成立40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
金磚峰會討論共同支付、單一貨幣(回應:去美元化抗美元霸權)
  相關新聞資料
華為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日本核汙水2023-08-24起排海將持續30年,中全面暫停進口日水產,韓台噤聲,日考慮向WTO提貿易訴訟 (回應:中沿海核電廠多在排核廢水! 中排的是核電廠冷卻廢水,日排的是核災污染水!惡人先告狀,果然是賤種台巴子的主子,都說要告到WTO,告一個我看啊,笑死!)
為什沒人能阻止日排核污水?(回應: 日本作孽,西方縱容,全人類遭殃!)
誰在炒作只有中反日排核污水?(回應:精日!)
誰在給日本排放核污水洗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CoTKuS4xU (回應:日本政府的公關費+美國之音!)
謝長廷稱微量輻射有益人體 核能學者:護航日本鬼話連篇(回應:謝助日代表!)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未替日本背書,專家小組有異音,日本ALPS核廢(污!)水處理系統的氚影響雖小,重點不在於氚,而是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東電認了66%儲存核污水放射物超標,未考慮過其他方案。
福島之殤https://youtu.be/nlCvilpFtm4
日水産出口(1兆日元中港佔4成)量價同步重挫3~5成。岸田内閣支持率跌至26%。
政協周小平提案,將福島改稱「輻島」,暫停陸客赴日。反日潮再現!赴日旅遊湧現退團,日貨和服浮世繪全遭殃!
別囤鹽啦!河南:岩鹽儲量夠全國吃3.3萬年(回應:河南好霸氣!)
中國核動力潛艇在臺附近發生事故?(回應:反華帳號謠傳!)
2023-09-02 08:18: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