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採訪於蘇聯瓦解前夕的1989年12月15日天下雜誌之《歐洲特刊》、它預估西東歐經濟統合的話,將挑戰美蘇霸權(p.14)。
不改天下雜誌的經濟本色,難怪不知霸權的核心力量還是軍政。
美歐分歧與“適應霸權”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不外乎美歐關系了。這對盟友一個是昔日的世界霸主,另一個是當今世界的盟主。它們同是世界最發達國家和地區,發源于共同的西方文明,又都是“啓蒙運動的孩子”,有著共同的價值觀、相同的宗教、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相近的生活方式。在處理世界事務、制訂外交政策時,似乎有著“共同的理念與理想”。至少從表面上看,它們都倡導立憲民主,主張多黨政治,強調個體人權,贊成自由貿易,反對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
然而,這麽多表面上的相似,卻無法掩蓋雙方越來越多的分歧,這一分歧最終在對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勢,以至于出現了“老歐洲”的話語。《天堂與權力:新世界秩序中的美國與歐洲》一書試圖指明美歐的分歧,並分析其産生的根源。作者羅伯特‧卡根是美國著名思想庫、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是保守的“美國新世紀計劃”的創建者。
一
作爲一個保守派的評論家,卡根在開篇直截了當地指出:現在是停止裝假的時候了,美歐的共同看法不多,而且相互理解越來越少,“美國人就像是來自火星,而歐洲人來自金星”(原書第2頁,下同)。回眸當今國際關系,美國越來越多地倚重武力,並且更加傾向于單邊主義而疏離國際法;相反,歐洲人卻更傾向于以比較細膩和複雜的多邊主義,即“協商、外交和勸說”,更偏好以國際法、國際公約和國際輿論的調解方式解決問題。造成這一差距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這兩個地方已經分屬于不同的曆史時期。歐洲“正進入一個和平的、相對繁榮的後曆史天堂,實現著伊曼努爾‧康德所描述的‘永久和平’”。與此同時,美國卻仍然在“在一個無政府狀態的霍布斯世界裏動用實力”(第2頁)。當歐洲擺脫了冷戰的恐懼和制約,並且開始在後現代樂園裏安居進而改變了他們對國際法和國際體制的觀念時,美國卻走到了相反的方向。美國抛棄了冷戰時期以團結歐洲爲中心的政策,退回到其傳統的孤立主義和獨一無二的國家主義。美歐在單邊主義問題的爭端就是大西洋兩岸這一分歧的具體表現。
就象征意義而言,美歐之間的大西洋比以往更加寬闊。在卡根看來,這一越來越寬的距離首先表現在雙方的力量差距。在過去兩百年裏,尤其是在剛剛逝去的幾十年裏,美歐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與19世紀相比,美國人和歐洲人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正好掉換了一個位置,現在是美國擁有了“單邊行動”的“超級力量”,具備了對全球任何角落發動戰爭的能力,並以同時能打贏兩場戰爭作爲構建軍事力量的戰略根據。這是歐洲人所望塵莫及的。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精確的空中打擊和導彈襲擊等有限戰爭手段大大減低了戰爭中美軍及平民的傷亡率,這在一定程度促使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更加頻繁、更加肆無忌憚地動用武力。而美國的屢戰屢勝又強化了其對軍事力量的迷信心理,推動軍備的進一步改善,其結果是美歐之間的實力鴻溝更加擴大。從這種意義上講,美歐分歧是強大的美國和相對弱勢的歐洲之間關系發展的自然結果。
其次是雙方世界觀和實力觀的分裂。歐洲人的獨特曆史及歐洲聯盟的創建,使得歐洲人對于使用力量的看法及國際關系的道德觀念和原則,與美國迥然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力量和自信遭到了最沈重的打擊,英、法、德、俄和奧匈五極中的三極(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被摧毀,西歐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美國銀行家的資本。然而歐洲的衰落卻孕育出了一種新的道德力量——“集體安全”(第17頁),正是這種信念最終促成了他們參與創建並接受國際聯盟。但是,由于美國的拒絕加入,面對重新崛起的、充滿複仇欲望的德國,歐洲人不得不推行綏靖政策,“集體安全”遂分崩離析。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歐洲國家的世界大國地位,其海外殖民帝國也壽終正寢,從而結束了歐洲人五百年來獨步世界的曆史。更令歐洲人難堪的是,他們還要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施舍來保障自身的安全。
難堪窘迫是難免的,但是歐洲人終歸要面對現實。20世紀甚至更早時期強權政治的痛苦記憶,再加上在美國軍事保護下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經曆,逐步形成了歐洲人對實力在國際關系中作用的新看法,形成了一種與美國人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既反對赤裸裸的強權政治,也不願意以犧牲國內福利爲代價在軍事方面多花錢,這些曾經是冷戰時期美歐關系持續緊張的根源。冷戰後,歐洲人無意在軍事上強大,一般選民甚至不願意政府花錢維持一支充足的部隊,以便能夠在沒有美國的幫助下應付歐洲大陸自身的小規模軍事行動。歐洲人認爲,歐洲一體化的成功恰恰證明在經曆了世代的偏見、戰爭和痛苦之後,實現妥協與和解是可能的。因此現代歐洲戰略文化是“對歐洲曆史的一種有意識的反叛,是一種對邪惡的歐洲強權政治的反叛。”(第85頁)
美歐戰略文化的巨大差異進而導致雙方在界定“新”威脅方面産生齟齬。冷戰結束後,美國政府特別強調諸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和無賴國家這樣的“新”威脅。但是,歐洲人所看到的“挑戰”是種族沖突、移民、有組織犯罪、貧窮和環境惡化。對于這個問題,卡根試圖從強國和弱國的不同心理來加以解釋:弱國由于能力的匱乏不僅會容忍威脅,甚至還會否認威脅的存在。他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當一個人在森林中遇到熊,而且手裏只有一把小刀的時候,他最安全的辦法是躺在地下祈禱並裝死,而手中有槍的人更傾向幹掉黑熊,而不願冒被黑熊撕碎的危險。卡根進一步指出:美歐對于威脅的不同判斷也是現存國際秩序變動和力量分化的結果。冷戰結束後,歐洲人開始享用並樂于享用史無前例的“免費安全”——滿足于美軍的保護而不用自己人民掏腰包。歐洲人習慣地認爲,潛在的危險,如伊拉克等無賴國家的崛起,只是美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卡根認爲,恰恰是因爲美國的強大及其保護盟國的責任感,美國才總是成爲被威脅的首要目標,而且經常是惟一的目標。于是乎,爲了應對這些威脅,美國總是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並強化動用實力的觀念,而歐洲卻越來越對此不以爲然。
最後,由于美歐實力的差距與它們之間世界觀、實力觀的分裂彼此相互強化,導致美歐分化趨勢加劇,甚至已經深入到各自的政治文化中。歐洲人想當然地要把“多邊化”、法治、超國家治理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世界其他地方,有時甚至對此懷著傳教士式的熱情。而恰恰是美國單方面行使力量及其行使這種力量的願望,嚴重威脅了歐洲的新使命和建設後現代天堂理想的實施。爲此,作者似乎隱隱約約地感到:“歐美之間受文化離異驅動的政治離異是無法阻擋的曆史潮流”,美歐矛盾不僅難以調和,甚至有嚴重沖突的可能。
在結論章“適應霸權”中,作者指出,雖然很難預見歐美對世界看法的分歧是否能夠消除,但可以期望美歐將來出現的分歧至少會比現在的更容易處理。因爲目前的爭吵主要圍繞著中東問題展開,而這一地區對美國和歐洲利益關切最大,所以二者在這一地區的分歧尤爲敏感。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譬如東亞)的危機所引起的美歐分歧,則不會産生像伊拉克危機那樣的後果。總的說來,“西方”的陣營不會出現亨廷頓所雲的那種“文明的沖突”。至此,作者認爲,目前歐美雙方的共同任務就是相互適應,重建信任,以適應美國霸權這一現實。
二
通觀全書, “適應美國的霸權” 可以說是卡根開出的解決美歐分歧、避免西方文明內部沖突的錦囊妙計。爲了說明這一點,卡根首先縱覽了美國擴張的曆史。美國的領土和勢力擴張已經成爲美國的一種生存方式,在世界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野心已深深地根植于美國人的性格之中。如果美國對國際問題的處理會繼續沿著單邊主義路線的話,各國的觀察家不應該感到驚奇。在卡根看來,“世界剛剛進入美國稱霸的長久時期”(第135頁)。
其次,沒有理由期待歐洲的崛起並改變美國的單邊主義基本進程。20世紀90年代,歐洲每年的防務開支雖然從1500億美元增加到了1800億美元,但同期美國每年的防務開支是2800億美元,現在美國的開支更進一步增加到4000億美元。對美國來說,即使國防開支增加到國民生産總值的4%,也就是一年5000億的水平,其比例也小于過去半個世紀美國的國防開支(當時的國防開支相當于國民生産總值的7%左右)。因此,美國根本不存在保羅?肯尼迪所說的“帝國過度擴張”的問題。冷戰後,美國已承擔了十年之久的全球負擔,至今沒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國不願意繼續承擔此種負擔。根據《經濟學家》雜志預測,盡管美歐目前的經濟規模大致相當,但到2050年,美國的經濟規模將增長到歐洲的兩倍還多。不僅如此,人口增長和年齡構成都大大有利于美國。目前美國人的平均年齡是35.5歲,而歐洲人的平均年齡是37.7歲;如果按雙方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到2050年,美國人的平均年齡將達到36.2歲,而歐洲人的平均年齡將達到52.7歲。屆時,歐洲贍養老年人的財政負擔要比美國增長得快得多。這就意味著,爲了支付越來越多的養老開支,歐洲在未來的幾年或十年內只得減少防務上的投入。從實力決定意圖的現實主義立場來判斷,如果美國的實力是在進一步增長而不是收縮,又如何能夠期待美國會改變目前的實力觀呢?
雖然歐洲根本不可能約束住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爲,但作者卻認爲不必擔心美國的霸權。爲消除歐洲的疑慮,卡根把美國描繪爲一個有“道德良心的霸權國家”(第62頁)。在作者眼裏,美國善良、進步,並贊賞歐洲的理想,相信實力只不過是實現“自由文明和自由世界的必需手段”(第63頁)。卡根確信美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美國的利益就是全世界的利益”(第135頁)。卡根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美國的實力是摧毀納粹德國,逼垮蘇聯帝國,實現歐洲和平的先決條件。而歐洲發展到今天的“後現代天堂”,恰恰依靠的是美國的安全保證。卡根認爲,歐洲“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保衛它的天堂,使之免于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遭受一個沒有接受‘道德良心’規則的世界的蹂躪,它依賴美國利用軍事實力去威懾或者擊敗世界上那些信奉強權政治的國家”(第113頁)。因此,如果歐洲人擯除對美國這個無賴巨人的恐懼和怒氣,仍然記得一個強大的、甚至主導性的美國對世界特別對歐洲是至關重要,並認爲這是爲天堂所付出的、可以接受的代價的話,美歐分歧就會好多了。
當然,對卡根這樣的保守派而言,他深知大西洋聯盟畢竟是美國的外交與戰略的最重要的基石。爲此,卡根動情地指出:應該珍惜和保衛現在的歐洲“天堂”,因爲它曾是美國人在歐洲土地上灑下鮮血而獲得的。卡根反複強調,美國並不擔心歐洲的強大,而是希望歐洲“分擔全球安全的部分責任”(第30頁)。如果歐洲真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崛起成爲“超級大國”的話,將對“對美歐雙方都有益”。
卡根提醒美國人,那種認爲歐洲有可能束縛美國手腳的觀點是錯誤的,更不值得爲此而惱怒。在他看來,與歐洲合作,適當考慮並“尊重人類的公意”,可以增強美國的國際政治資本,贏得朋友和盟友,特別是歐洲在物質和道義上的支持。顯然,作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鼓吹西方文明,追求西方世界的團結一致。正是出于這一考慮,作者才以“感謝上帝”的心情看待九一一事件。因爲它提供了機遇,讓西方世界在蘇聯垮臺後,再次找到了共同的敵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出于對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信念,卡根指出,美國強權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是因爲歐美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用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政策顧問庫柏的話說,就是“現代或前現代地區”,依然紛呈著各種威脅。如果沒有美國的超級實力作保護,美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都要面臨危險。可見,作者立論的理論基礎是庫珀的“新帝國論”。 庫珀認爲:在兩極格局終結之後,世界上存在著三類國家:一類是前現代國家,即失敗的國家(諸如索馬裏和阿富汗);第二類是後現代國家(例如歐盟那樣的聯合體);第三類是現代國家,即傳統的主權國家(例如印度、中國等)。在當代國際關系中,後現代國家正受到前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的挑戰。一些現代國家在謀求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前現代國家則爲犯罪集團和恐怖主義組織提供基地。對付這些挑戰,幹涉是必要的。幹涉的最合乎邏輯的方式就是殖民化,但這是當今的國家所不能接受的,因而需要後現代國家推行一種符合人權及普世價值的“新帝國主義”來加以治理。面對這些外部威脅,不僅需要美國的強權,同樣也需要歐美的團結與合作。
卡根的《實力與天堂》是以一種非常坦率的方式,試圖喚醒大西洋兩岸的學界精英和政要充分意識到美歐分歧的存在,重新探索美歐合作的基礎和方式。這正迎合了當前歐美時事的主題。此書一面世,便大受追捧。《紐約時報》認爲卡根是繼《曆史的終結》的福山、《文明的沖突》的亨廷頓之後過去50年來第三位能預測風潮、提出獨立外交戰略的美國學者。不過,這類學者的一大特點是,他們往往以極端的方式提出問題,引起學界和輿論界的注意,但他們的著作本身並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因此,讀者需要把握的是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及所反映的思潮,而不是其中不甚嚴謹的論證和大而化之的表述。
儲昭根:南京大學曆史系在讀碩士研究生
任東來: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http://www.sinoir.com/power/mo/200609/1812.html
另參本館《歷史的終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359352/20080427060509/
《文明衝突》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313625/20080426055852/
論美國新霸權主義>郭豔軍
內容摘要:霸權是一國爲征服他國、稱霸世界所奉行的一種政策。研究霸權主義、認識霸權主義,特別是研究認識美國的新霸權主義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將著重研究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定義、産生根源、本質特征、運作機理、命運趨勢等理論與實踐問題。最終爲我國處理對美關系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本文共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簡單概述曆史上的霸權主義。第二部分回顧了中外學者關于傳統霸權主義概念的論述,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美國新霸權主的含義,並以此爲全文的邏輯起點來對美國新霸權主義展開論證。第三部分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産生的根源和具體表現,美國新經濟、新政治和新軍事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産生的經濟根源、政治根源和軍事根源。同時,它們也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動力和具體表現,此外,美國新霸權主義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即美國新霸權主義是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少數發達國家政治上的聯合。第四部分闡述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命運趨勢。第五部分論述中國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中國與美國新霸權主義的關系。
一、引 言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霸權一直伴隨著文明的腳步。古代羅馬人以英勇善戰征服了歐洲大陸,使地中海成爲帝國的內海;哈布茨堡王朝通過聯姻和武力稱霸歐陸;英帝國借著資本主義革命與産業革命的東風將日不落帝國的旗幟插遍了整個世界;如今的山姆大叔又雄心勃勃稱霸全球,似乎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部霸權史。研究與認識美國新霸權主義已經成爲中國複興道路上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將嘗試研究這一課題。
二、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含義
據《簡明牛津英語辭典》,霸權(HEGEMONY)這個詞源于古希臘語,“意指領導或優勢地位,特別是指在聯盟中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所行使的領導或統治。”西方學術界對霸權概念的界定各有側重,有的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爲霸權是在軍事擴張中産生的絕對優勢,也有的認爲經濟實力才是形成霸權性控制的根源,還有的側重于從政治層面去闡釋霸權的概念。這些界定反映了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各種霸權形態。
我國對于霸權概念的界定爲“在國際關系上以實力操縱或控制別國的行爲”,而對于霸權主義的解釋,則側重于政策層面上加以界定:“霸權主義是指在世界上或在某個地區稱王稱霸的政策。泛指大國、強國不尊重他國主權和獨立對他國強行幹涉、控制和統治。”有的似乎更直觀全面:“所謂霸權主義,就是一人國家憑借自己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以強權政治和集團政治爲手段,把本國統治集團的意志、統治方式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踐踏別國主權和獨立,幹涉別國內政,侵略別國領土,甚至直接派兵顛覆別國合法政權,妄圖達到將其納入本國勢力範圍的目的。霸權主義有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地區性霸權主義之分。”
綜上所述,學術界一般認定,所謂霸權就是在一定時期、一定領域、一定範圍內擁有並行使的“權力”,而霸權國就是掌握這個權力的國家。霸權主義的概念要比霸權的概念豐富得多,它包括權力的構成與形成,運用權力的目的與方式及結果,權力作用的內在機制與邏輯等等。
之所以說美國的霸權主義是新的,主要是針對歐洲列強的傳統霸權主義而言。在曆史的不同時期先後出現的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世界強國,都曾經執行過諸如海上霸權、殖民霸權、軍事霸權等不同形式的霸權主義。美國與它們不同之處表現爲:“美國作爲20世紀末唯一超級大國和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其霸權範圍已經擴展到整個世界,而且其執行霸權的理論和形成,以及推行霸權的目的,都和先前的霸權主義有一定的區別。
在理論上,美國的新霸權主義鼓吹其維護國際社會秩序的責任,強調其霸權主義所具有的道德基礎與合法依據。在形式上,美國新霸權主義重視運用外交談判、經濟制裁和軍事幹預等多種方式,其軍事幹預的目的不是通過武力征服來占領土地,而是通過軍事手段來懲罰那些違反國際秩序和人權的國家,並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念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經濟體制的推行、政治制度的推廣、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思想意識的傳播,來實現美國自身在政治和經濟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利益,領導整個世界的發展。”美國新霸權主義是在8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決定了它的本質,並提供了動力。美國謀求以高新技術優勢爲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及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爲建立霸權和平的工具,追求一種間接控制和影響,但不放棄傳統炮艦政策,重視建立對國際機制的壟斷,並將“軟性同化式力量”和“硬性指令式力量”視爲同等重要,但更重視前者。
因此,可以這樣去表述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定義,“美國新霸權主義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特殊發展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總和。美國新霸權主義是冷戰後美國推行以利用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全球化爲特征的新經濟殖民主義、以通過輸出西方民主價值觀和幹涉別國內政途徑建立全球機制化霸權體系爲特征的新幹涉主義、以預防戰略爲指導思想和以強化軍事同盟及發展軍事革命爲途徑建立新的“霸權和平”爲特征的新炮艦政策的綜合體。美國新霸權主義既是理論體系,也是戰略方針,是美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認識世界的世界觀、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和指導實踐的行動綱領。”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界定美國霸權的時間有助于我們對其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新經濟”、“新政治”和“新軍事”運動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産生的根源和具體表現
霸權的産生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特性、民族習慣等諸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的繁榮昌盛是霸權得以産生的物質基礎和有力保障。霸權以高昂的經濟代價作爲基石,戰爭必須得有錢,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是不會去冒然侵略別國謀取霸權的,除非這個國家的決策者是瘋子,否則它只有被別國侵略的可能。政治是霸權産生的重要因素,因爲霸權是一種對外政策,必須經由國家的政府制定出來並將之以國家意志的形式貫徹執行。在此過程中,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會從各個方面去無意識地影響決策者,比如德國人有古羅馬人的遺風,富有侵略性,這種特性使得它成爲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俄羅斯民族的擴張成性使得它成爲世界大帝國,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且富于神經質的民族特性使得它成爲侵略亞洲各國的罪人。這些都說明霸權的産生受著諸多方面的影響。此外,一國的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會刺激國家的統治者采取霸權政策,比如成吉思汗的七次東征就是這樣。美國新霸權主義也有其産生的根源和具體表現:
1、“新經濟理論”既是美國國內經濟建設的綱領,也是美國在國際社會推行新霸權主義的主要根源。該理論認爲,通過政策引導、減稅和加大投資,推動以信息技術爲龍頭的高新技術産業加速發展;通過技術革新改造傳統工業,以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産率和加速國民經濟信息化爲目標調整經濟結構;通過持續有效的貨幣政策調控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逆向互動關系,最終實現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通過新經濟運動,美國實現了經濟高增長,跨國公司的全球一體化戰略也使美國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從而強化了美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新經濟是一種以高科技爲基礎的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它利用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借助先進的高科技優勢推進美國壟斷資本的全球化,以期實現資本、商品、資源、技術、人員、信息等有利于美國的“自由流動”和“共同享用”,從而確保美國壟斷資本在全球獲得高額壟斷利潤,並實現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全球化。所謂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其實質就是美國壟斷資本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和擴張。由于這種結合和擴張不僅在美國社會範圍內進行,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因此,構成了本文所定義的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核心內涵。本文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認爲,“美國新霸權主義在本質上是當代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在新時期、以新方式、在新目標和利益驅動下進行的資本全球擴張的反映,其核心是壟斷資本的全球化,即通過産業資本全球化達成全球生産一體化,通過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的全球化實現貿易和金融的全球自由化,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建構全球新型國際經濟分工,通過在全球推進私有制逐步建立以自由市場爲主導的全球統一市場。”總之,美國的新經濟理論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一種新經濟殖民主義,其本質是,美國壟斷資本實現全球化並成爲發達國家國際壟斷資本在競爭中所達成的金融聯合的核心,從而在經濟基礎的深層次上決定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占領新型國際分工的制高點,以加大直接投資等微觀經濟手段向國家主權發起新的沖擊,從而豐富了傳統的主要以武力侵犯和人權壓主權爲主的軍事和政治鬥爭方式;通過建立全球統一大市場,推進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全球化,從而建立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爲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通過擾亂別國的金融市場秩序,達到轉嫁經濟危機和加速掠奪財富的目的;建立新型“中心——外圍——邊緣”全球經濟體系,旨在構築全球新型政治體系並成爲該體系的霸主。
2、美國“新政治”以“第三條通道”爲政治性綱領,其核心思想是:第一,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會關系;第二,確立能夠團結各種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第三,由政府管理型轉變;第四,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國家。“第三條道路”是西方資産階級爲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應對全球化挑戰所做出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它涵蓋了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涉及到國內與國際問題。但其根本的方面在于解決資本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出路問題,因此,其政治意義成爲它的主要標識。美國以“新政治”理論爲指導推行以輸出西方民主制度爲核心的新幹涉主義。它通過調整全球戰略,由爭霸向稱霸過渡;確立“領導世界”的戰略目標,掌控霸權體系的主導權;建立制度化的“世界新秩序”,完善等級霸權體系的運作機制,控制三大經濟組織(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鞏固美國在世界宏觀和微觀經濟中的優勢地位,確保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扶植七國集團首腦會議討論並決策世界重大經濟和政治問題,大有取代聯合國安理會之意。隨著美國在聯合國中越來越孤立,它將更傾向于采取同盟國協商一致共同行動或在取得配合與暗中支持的情況下單獨采取經濟的、政治的或軍事的行動。美國依靠軍事同盟和多邊及雙邊安全合作作爲重要的支柱,對各種危及安全的問題先預防, 後在必要時果斷地實施幹預。它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制訂新規矩,建立新秩序。這種新秩序建立在新型的金字塔型霸權體系的基礎之上,成爲美國向外輻射其理念和影響的平臺。美國還充分利用全球霸主地位的有利條件,積極謀求綜合國家利益。首先, 確立“安全、經濟、民主”三位一體的國家利益;其次, 維持現有國際秩序用來實現國家利益。再次, 圍繞構建同質性全球政治框架著力演變社會主義制度。在輸出美式民主和人權理念的同時更加突出演變別國政治體制。經過上述一系列的運作與實施,逐步建立制度性霸權體系。
3、美國的新軍事理論可以簡單地歸納爲“一個主義、兩個同盟、三個革命”,即推出以軍事打擊爲重要內容的‘新幹涉主義’作爲冷戰後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並將調整後的北約和美日軍事同盟視爲其全球安全框架的支柱,同時大力推動以變革軍事技術、作戰理論和編制體制等爲內容的新軍事革命,借以鞏固和擴大美國的軍事優勢。它們構成了美國新軍事運動。
美國的“新幹涉主義”在本質上是資本擴張的一種轉化形式,是資本擴張的政治形態和軍事形態,其實質是資本的政治化和軍事化。它不僅表現在“新幹涉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美國國際壟斷資本在國外競爭提供的一種保護,而且,也表現在新幹涉主義是美國壟斷資本流向軍工企業並通過軍事行動(包括軍售和軍援及作戰行動)直接或間接地牟取暴利的集中反映。這種本質決定了軍事幹涉具有目的的多重性,即“新幹涉主義”同時具有經濟、政治、軍事等多重目的,因而也決定了其實施方法的多樣性和最終解決危機方式的多樣性。美
國在亞洲通過金融危機建立了新經濟霸權並由此衍生出政治權威,在歐洲通過科索沃戰爭也達到了類似目的,創造了“新幹涉主義”的霸權模式,從而也突顯了美國霸權在亞洲主要解決經濟問題,在歐洲主要解決安全問題的特征。但歸根到底,這一切都是爲了謀求建立一個“霸權和平”的時代。
美國在軍事幹涉別國內政時,總是打著人道主義、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然而, 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除此之外,美國還改造軍事同盟,實施“兩洋戰略”主導歐亞大陸。它以多邊安全機制爲輔助,重點依靠兩大支柱,加速北約東擴,提升美日同盟,同時,還積極滲透和控制海灣—高加索—裏海—中亞地帶,“9?11事件”之後美國以反恐爲名對阿富汗發動戰爭,年初又侵略伊拉克,可以說美國正在逐步實踐先控制歐亞大陸進而控制整個世界的戰略意圖。
4、總之,新經濟、新政治和新軍事運動既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的産生根源,又是它的具體表現並爲之提供了動力。它們環環相扣,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內容和特點。當然,美國推行新霸權主義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內容,即新霸權主義的政治聯合:強化美日、美歐等盟國的關系。
美國新霸權主義的盛行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與國際社會中具備了適宜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條件,特別是它獲得來自多個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支持”是密切相關的。
爲了實現稱霸全球的目的,盡管美已認識到歐洲和日本今後對它的長遠戰略威脅,但在國際戰略格局處于重大轉型過程中,美日和美歐矛盾應該而且可以暫時得到緩解,換言之,日本和歐盟被美國視爲這一時期的戰略盟友而不會是過早地成爲戰略對手。這是因爲在整個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期,美國將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和俄羅斯。于是,加強美日、美歐之間的政治聯合成爲美國的戰略首選。美國通過調整經濟戰略視角達到了目的。
在亞洲,美國從全球戰略出發,將朝鮮核問題和它一手制造的臺海危機作爲調整美日戰略聯盟關系的契機,並支持日本成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提出周邊事態,擴大美日同盟。在歐洲,發生在波黑的動亂成爲北約必須面對的安全問題,而冷戰後俄軍從東歐的撤退和蘇聯的解體又造成了一個力量真空和一個黑洞。調整美國在歐洲的戰略作用和地位成爲必然的戰略舉動。
美國積極推動北約東擴,支持歐盟東擴,同時積極調整同歐洲的關系, 目前北約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第三輪東擴目標。北約東擴大大地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有效地抑制了俄國的崛起。而日美軍事同盟關系的提升則限制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活動空間。這樣既控制了夥伴又遏制了可能的對手,真可謂一舉數得。
通過北約東擴、調整美日同盟這兩大戰略性步驟的實施,美日歐在戰後達成了新的政治聯盟,其結合點是安全利益。通過反恐大聯盟美國強化了同東盟的關系,並在阿富汗實現了軍事存在,通過伊拉克戰爭和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美國順利地實現了改組中東政治版圖與掌控石油資源並進而控制全世界的企圖。實際上,世界權力的分散化趨勢和世界戰略力量逐漸趨于平衡的發展態勢,才是美尋求與日歐的政治聯合並藉此打破全球戰略平衡的內存原因。
美日、美歐在政治上走向聯合其外在表現是北約東擴和美日同盟的強化,而其根源則在經濟方面,這是由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決定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總是在競爭與壟斷之間不斷轉換。這二者不是完全對立的,競爭是爲了達到一定程度的壟斷,而壟斷是爲了在更大的範圍內、更爲有利的條件下競爭。爲了在競爭中獲勝並達到壟斷的目的,擴大自身資本(即資本的積累)或收購與兼並(即資本的集中)便成爲兩大基本途徑。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本質是擴大再生産的有關論述,回答了擴大生産規模與提高競爭力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跨國公司生成的根本目的是在更大的範圍內提高競爭力,以通過競爭獲得新的壟斷。而公司擴張所需資本來源,一是資本的積累,即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但單靠這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實行強強聯合式的跨國兼並或收購便成爲擴大公司規模的快捷方式,這種方式決定了,美國壟斷資本在跨國並購中實現了資本的全球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經濟上的聯合必然要轉化爲一種政治的表現形式,從而形成了新形勢下的政治聯合。此外,“民主和平論”成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結合成新型戰略聯盟的政治宣言,是政治聯合的理論前提基礎。而經濟政治上的聯合又使得發達國家合謀共同控制世界。從某種程度上緩和了西西矛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發達國家的政治聯合是美國新霸權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命運趨勢
(一)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本質
霸權的本質是私欲膨脹的結果。衆所周知,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要實現,但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霸權作爲國家的一種對外公共政策,無疑是國家私欲膨脹的結果。而國家這個機器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國家私欲的膨脹實際上就是這部分人即統治者(或統治階級)私欲膨脹的結果。國家私欲常常很多,而且目標很大,例如統治本國人民的欲望、對外征服的欲望、抵禦外侮的欲望、稱霸全世界的欲望,如此等等,霸權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可以說取得霸權是基于取得權利爲目的的,權即權力,利即利益。
本質上說取得霸權就是爲了取得權利,這是霸權本質在具體實現過程中的表現。爲了追求權利,國家之間必然會有利益沖突,當這種沖突不能以一種和平的方式解決時,霸權就表現爲一種新的形式——戰爭。後起的強國往往不會甘于寂寞,它們不會滿足于現狀而受制于人,因此它們必然會要求取得與之相匹配的那部分權利。
近代的爭霸鬥爭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霸權本質的具體表現是資本擴張,也就是說資本是近代霸權的本質屬性。近代曆史上的霸權更替在本質上其實就是資本全球擴張成敗的反映。與傳統霸權主義相比,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本質並沒有什麽兩樣。美國新霸權主義是美國政府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應對。
冷戰之後,先進的生産力沖破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分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擴張,應該有一個與生産力水平發展相適應的生産關系和國際政治結構。各國采取了不同的對策,美國選擇了新霸權主義。它所一貫奉行的是權力政策,即誰有權力,誰就可以控制世界。對它而言,權力就是優勢的資本、科技和人才。其它國家在權力處于劣勢的條件下,只能通過合作與依存關系謀求發展。既是合作與依存,實力大的國家當然有決定權和發言權。美國正是看准了這種需求,利用了經濟全球化這個潮流采取了新霸權主義的政策。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新霸權主義是以美國爲首的國際壟斷資本對世界經濟進行滲透和控制的集中表現。生産力發展並突破國家的界限,在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動力的驅動下迅速向全球擴張。美國新霸權主義反映的是美國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推進資本擴張,推進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它利用了經濟全球化浪潮,並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從國際政治看,美國新霸權主義圖謀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暴露了其扼殺社會主義運動的政治企圖,代表了逆曆史潮流的反動勢力。從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看,美國新霸權主義産生于新的曆史環境中,是經濟全球化的産物。它既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持繼續擴大、深化和發展的體現,同時,由于它借助了科技發展的力量,如果將之經濟生産力水平從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中剝離出來,無疑它暫時處于一種領先地位。
從國家利益角度審視,美國新霸權主義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有聯合的戰略框架內,既勾結又鬥爭,既聯合協調又競爭摩擦。所有這一切,都是由美國新霸權主義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特殊發展形態這個本質所決定。這個理論命題其實就是說明,美國新霸權主義推動壟斷資本的全球擴張,其根本目的是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而資本擴張的轉化形式,即資本擴張的政治形態和軍事形態,實質上就是資本的政治化和軍事化。
這個命題其實蘊含了美國新霸權主義的兩個基本屬性,其本質屬性即資本主義的壟斷屬性,其政策屬性即全球霸權的強權屬性。揭示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政策屬性對于全面認識新霸權主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認識它的寄生性、壟斷性、冒險性、瘋狂性、垂死性等方面,都將起到一個指導性作用。”
作爲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特殊發展形態的美國新霸權主義,其實質是以輸出民主和軍事幹涉作爲輔助手段,以壟斷資本全球化爲主要途徑實現其對全球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的全面控制。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壟斷資本全球化爲資本主義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條件。第二、新型國際經濟分工使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占據了主導地位。第三、金融危機成爲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本主義掠奪的新方式。第四、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爲全球新型政治體系奠定了經濟基礎。
作爲對外政策的美國新霸權主義企圖使經濟全球化變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在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具有資本優勢的美國占據先機之利。作爲資本輸入輸出大國,美國的壟斷資本具有主導優勢,它必將在全球化過程中謀求對全球經濟的控制權。
這種控制表現在:第一、建立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及其相應的上層建築。第二、美國采取科技成果依附壟斷資本的方式,推動生産力社會化向全球化方向發展。第三、采取一體化、區域化等方式,擴張以壟斷資本爲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第四、采取建立、改良、完善國際機制的方式,力圖創建全球性霸權管理體制。
(二)美國新霸權主義改變不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楨:?)
傳統霸權曾經在它們那個時代盛極一時,有的甚至輝煌達數個世紀之久。老子曾雲,“物壯則老”,“物強則兵。”文明掩蓋著苦難,強盛加速滅亡。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少文明在強盛中迎來黃昏,走向死亡。如果這個強大不能有所節制,不能善加利用,最終將被自己的強大所埋葬。在人類曆史上每一種文明和國家都不免盛衰相連。衰落的開端往往由盛開始。 羅馬帝國滅亡了,哈布茨堡王朝消失了,就連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也劫數難逃,如今的美國又在窮兵黷武。它會不會重走以往霸權的老路呢?
美國新霸權主義是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一種社會形態,它對處于相互依存中的世界各國來說,影響非常大。由于美國新霸權主義依托並利用了科技進步的成果,並大大提高了生産力水平,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新霸權主義仍具有相當的發展活力,並成爲主導世界形勢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中推行新霸權,美國將面臨諸多困難。
首先,作爲其力量源泉和經濟基礎的新經濟潛伏著危機,是美國新霸權主義所面臨的一個內在難題。美國新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來自于科技創新和經濟制度的創新,然而,目前美國新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在不斷增加,這主要表現于股市泡沫成分的增多上,而且已經成爲美國經濟前景最關鍵和最不肯定的因素。”這是因爲美國近年來的經濟擴張是依靠消費支出和企業投資的推動,而消費和投資的增長又主要是依靠于股票收益,但股市中投機盛行,泡沫成分不斷增加,一旦泡沫破滅,將造成經濟的急劇滑落與社會動蕩,而這又會加速美國資本向國際資本市場的流動以達到轉嫁危機的目的。經濟危機又會引起國際政治形勢動蕩。美國爲了維護自己經濟利益必然會用各種手段轉嫁危機,其他國家如果不同意接受這種危機的轉嫁,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事實上,新經濟的發展使美國新霸權主義面臨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新經濟所潛伏的危機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實力的衰減、經濟發展的蕭條甚至衰退。另一方面,新經濟的發展將促使生産力向極向社會化方向發展,從而造成與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極度不適應並最終導致新的生産關系的産生。應該看到後一種的破壞更可怕,更具毀滅性。而“現代經濟已經進入一個不同尋常的、困難的、不斷變化的、不能用等級結構來控制的時代。”新經濟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不是一個等級結構,而是發散性的、開放性的網絡。這對以“霸權穩定論”爲基本原理的金字塔式結構的霸權社會來說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所以,新經濟對美國的新霸權主義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其次,從世界範圍看,美國將面臨各大戰略力量的牽制。盡管美日、美歐已經形成新型的政治聯合和軍事同盟,但這不能消除它們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也不能掩蓋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摩擦。除此之外,西方發達國家之間還面臨更深層次的沖突,特別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的爭奪。它們合作的同時反而加劇了競爭,而且在長遠來看,競爭將是主流。
再次,世界反霸力量的增強是美國推行新霸權主義的最大外部障礙。由于美國推行新霸權主義政策具有逆曆史潮流的非正義性,因此,它將會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抵制。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就是反對美國新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歐洲要求建立快速反應部隊說明它極欲擺脫美國的政治意圖。廣大發展中國家已成爲反對美國新霸權主義的生力軍。
最後,“經濟榮枯循環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重要特征,新經濟的繁榮最終也難以逃脫周期宿命。所以, 美國要求歐日加速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以減輕自身經濟減速或衰退的沖擊程度。”另外,爲了使世界各國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美國必然會讓各國進行經濟調整,並最終納入美國經濟模式的軌道,結果是美國順勢其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向全球擴張,並建立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國際經濟分工。在這樣的過程中,美國新霸權主義向全球擴散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向全球發展的過程,也是基本矛盾不斷深化和激化的過程,其主要表現是資本壟斷的加劇和國家利益沖突的升級,由此將醞釀新的更大的沖突。可見,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新霸權主義階段不僅沒有解決原有的基本矛盾,反而將其擴大化並在更廣大的範圍內加以激化和深化。美國新霸權主義不僅無法擺脫資本主義的痼疾,而且反襯出其違背曆史發展潮流的反動的一面 ,從而也決定了其必將伴隨資本主義的命運而自取滅亡的命運。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機制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許的範圍內調整生産力與生産關系之間的不平衡和不適應,從而推遲經濟危機的爆發或減弱其強度。隨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加深,自我調節也不能解決,只會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激化這些矛盾,最終導致資本主義體系的崩潰。
五、正確處理中國與美國新霸權主義的關系
21世紀的中國將主要通過發展經濟而走向世界。中國的崛起過程必然要面對美國新霸權主義。在全球化的今天,正確處理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將成爲事關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中美關系已經演變爲中國與現存世界體系的關系,中國自身發展道路的特殊性與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中國的崛起將是一個融入世界體系發展方向的必然性與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相統一的過程。而當前的發展戰略與安全戰略之間的一個根本性矛盾,即中國的安全壓力主要來自改革開放中必須與之積極交往的對象。如果完全融入西方世界體系,中國又不占主導,只能按西方的規則行事,這樣有被西化的危險,如果置身世界體系之外則有閉關自守落後挨打之虞,又與改革開放不符。所以,在解決融入世界體系問題上必須深刻領會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尋找一個“切入點”,掌握一個“融入度”,是制訂和實施新時期國際戰略的關鍵。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爲前提堅持經濟建設爲核心,通過改革開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另一方面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觀,主要解決中國作爲崛起中的大國如何走出兩極格局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新的世界體系的問題。實質上要解決的是中國在這個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問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妥善處理反對美國新霸權主義與搞好中美關系這對矛盾。
在處理中美關系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推行新霸權主義是中美對抗與合作的根本原因。從雙方在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互動看,中美關系是一個典型的共同利益、交叉利益和各沖突利益都涵蓋的雙邊關系。這樣的利益關系便使得中美兩國在發展面向21世紀的雙邊關系時必須對雙邊關系作出明確的、具有長遠效應的定性、定位和定向。只有在此基礎上,雙方的關系才有正常發展的可能。合作與競爭是中美關系發展進程中的主要方式。
充分挖掘雙方的共同合作的戰略基礎,准確定位將是雙方關系發展的重要環節,它又可以讓雙方在競爭中不至于産生巨大的對抗,從而更好地合作,在合作中壯大自身,在競爭中求得利益與生存。戰略性合作的核心是避免雙方走向敵對。在全球化的前提下,中美進行和平競爭與合作發展是一種可以預見的趨勢。只要雙方以大局爲重,是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未來的。我們應當看到,霸權具有多重性,它不僅可以引發動蕩、沖突和戰爭,而且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也可帶來“穩定與和平”。作爲霸權國家來說,它謀求的是由它控制的和平,戰爭是手段而非目的。目前,美國不存在需要用全面戰爭來解決的問題,它的目標應該是維持其一超地位。只要不發生霸權轉移,就不致出現大的動蕩或戰爭。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建立和維持的它主導的霸權和平,總體上是一種和平的安排。由此可見,在今後20—3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內世界總體上是和平的。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符合雙方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推動中美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首先,正確認識和把握雙方關系發展規律的矛盾運動。一方面,中美關系的發展與國際關系中各種矛盾發展是相對應的。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美國在雙方關系發展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兩個規律決定了,當我綜合實力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時,美在主觀上不會視我爲主要對手,我也不可能成爲美的主要目標。在此種情況下,中美矛盾不構成世界主要矛盾,這對我經濟發展有利。此時我應堅持不當頭的方針,集中精力搞建設。當我綜合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時,或者是在美誤將我作爲其對手時,中美矛盾有可能上升爲世界主要矛盾,此時,我應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堅持合作與鬥爭兩手抓,而且必須兩手都要硬。
其次,中國開展對美關系應妥善處理好三個重要關系。
一是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妥善處理發展與反霸關系,避免使反霸鬥爭取代經濟建設成爲中心工作,立足長遠是反霸鬥爭的最高目標,解決好國內中心工作與國際戰略目標之間的主與次、輕與重、緩與急等關系問題,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世界。
二是突出爭取時間和創造有利環境這個主軸,妥善處理不當頭與有所作爲的關系。以謀求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爲根本目標,努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有所作爲的核心。不論在哪個領域采取有所作爲的舉措,都要圍繞改革現有國際機制、創造有利的國際和周邊安全環境這個任務展開。本著互利合作原則,避免使中美矛盾成爲當前和今後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決不當頭的要旨。
三是堅持以維護國家長遠利益爲最高原則,妥善處理合作與鬥爭的關系。圍繞共同利益展開合作,以增進國家長遠利益爲目標進行鬥爭,是處理合作與鬥爭關系應該把握的最高原則。著眼于國家的長遠利益進行鬥爭,就是要避免一時的沖動和不計後果的短期行爲 。合作與鬥爭具有統一性,不能割裂開來。在處理對美關系合作和鬥爭的關系時,特別需要關注兩國社會制度之間的分歧。在實踐中,我們既要看到鬥爭,並且在必要時進行堅決的鬥爭,但更要看到合作,堅持在合作中進行鬥爭。合作的目的是著眼長遠的發展,這是另一種方式的鬥爭。寓競爭于合作之中,方能在合作中不忘鬥爭,在鬥爭中堅持合作。無論是合作還是鬥爭,都是反霸鬥爭的兩個方面,它們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我們既要積極防範美對我經濟和政治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也要把握時機利用外資發展自己。“我們要資本,但不要資本主義。” “美利堅治下的霸權和平”我國也可利用,但在利用的同時也要對這種新型的控制保持警惕和嚴加防範。正如鄧小平所說,“霸權主義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根源。”因此,我們要和平,但不要霸權。爲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要與美國新霸權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在事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戰略全局問題上,我們不但要有決戰的氣魄,而且也要有決勝的能力。
總之,美國新霸權主義作爲全球化的産物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不斷加強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國的外交工作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http://www.66wen.com/03fx/zhengzhi/xingzheng/20061113/27946_6.html
救歐債大鬥法 梅克爾勝歐巴馬【聯合報2011.12.12
紐約時報報導,歐盟峰會9日提出歐債危機最新解決方案之際,美國與德國卻對如何處理此次危機不同調,美國力主撒錢救市、速戰速決,德國卻認為應趁此良機改善歐盟體質,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撒錢刺激經濟的主張,過於短視。
歐巴馬對於自己成功處理次貸風暴,避免美國經濟崩潰十分自豪。他相信,正是由於聯準會砸錢救市,才讓全世界躲過大蕭條。
歐巴馬將歐債危機視為總統連任之路的重大威脅,因為若歐洲國家實施的撙節措施讓景氣更衰退,將拖累美國經濟。德國官員對此心知肚明,私下抱怨歐巴馬要求歐洲砸錢救市,只是為了自己明年的選舉考量。
德國將歐債危機視為改革契機:若非公債殖利率超過7%紅線,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不會被迫辭職;若非市場對歐元失去信心,多數歐盟國家不會同意國家預算受監督,遑論赤字超標將受懲。
許多德國人認為,英美兩國對於金融業的保護與推崇,正是近年來西方國家競爭力不敵東方新興國家的原因。大型銀行創造泡沫經濟,危機時又要求政府提撥巨額紓困款,卻從未締造可長可久的經濟成長;反觀德國模式卻能奏效,今年德國出口將創1.3兆歐元(約台幣52兆元)新高。
歐巴馬擔憂歐盟峰會通過德國主導的加強財政同盟方案,特地派遣財長蓋納出訪警告歐洲。
歐元區國家迫於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別無選擇,只好追隨德國。顯然這次梅克爾贏了。
英相拒新歐盟條約 副手不滿【經濟日報2011.12.12
雖然英國首相卡麥隆在上周布魯塞爾高峰會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獲得英國多數民眾支持,但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稍早的支持態度卻一百八十度轉變,說他感到「生氣」,指責卡麥隆此舉不利英國經濟利益。
克萊格的憤怒,使籌組英國聯合政府長達19個月的保守黨與勢力較小的自由民主黨陷入最嚴重的緊張關係,而一些歐洲議員此刻則把英國視為破壞協定達成「老鼠屎」(deal breaker)。
英國獨立報11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克萊格私底下非常不爽。他擔心英國影響力減少,可能變「歐洲孤鳥」,對倫敦而言,對美國的影響力與外國投資都會變少,「使英國被孤立,這不符國家利益」。
不過英國外交大臣海格(William Hague)11日則表示,卡麥隆此舉不會使該國陷入孤立,或被歐洲邊緣化。
根據英國星期日郵報10日出爐的民調,大多數英國人認為卡麥隆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是正確的抉擇,他贏得62%民眾支持,僅19%受訪者認為他做錯了。
不過歐盟廣泛認為卡麥隆動用否決權誤事,更傳出卡麥隆在歐盟峰會陷入孤立,遭法國總統沙克吉冷落。
每日郵報報導,卡麥隆在歐盟高峰會歷經一整晚煎熬後,走向沙克吉伸出右手準備握手,但心存芥蒂的沙克吉假裝沒看見,飛快轉向一旁朝他人揮手,此舉被解讀為不爽卡麥隆。遭冷落的卡麥隆只好把伸出的手拍拍沙克吉肩膀,昂著頭走過,臉上還帶點苦笑。
歐洲債信 穆迪下季重估 歐美股收黑【經濟日報2011.12.13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再讓打手信評出擊!)
信評業者穆迪公司(Moody's)12日宣布,將於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洲國家的債信評等;標準普爾公司(S&P)並警告,歐元區化解危機的時限日漸緊迫,恐面臨降評。
穆迪以歐元區持續缺乏決定性的政策措施為由,重申將在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盟國家信評的決定。雖然在歐盟峰會中,26國達成協議要厲行財政紀律,短暫提振市場信心,但穆迪認為峰會幾乎沒有提出新措施,意味高負債國在公債市場將遭遇更多困境。
穆迪宣布此消息後,道瓊歐盟STOXX600指數跌逾1.5%,歐元兌美元盤中下跌1.26%至1歐元兌1.3218美元,歐洲政府債務違約擔保成本也攀升至歷來新高。
紐約黃金2月期貨最低跌3.3%至1,660.3美元,跌幅創三周來最大;紐約原油1月期貨最低跌1.85%至97.57美元。
相關新聞
歐盟峰會達協議 歐財政聯盟成形 全球股市勁揚
壓力測試結果 歐銀需增資1,528億美元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英攪局 恐自食苦果
要求特權 英國搗蛋被孤立
伊爾艾朗專欄/歐洲央行踢皮球 救市沒誠意
彭博資訊/歐洲財改綁救市 當心兩頭空
名家觀點/陶冬:歐洲財政同盟 中看不中用
歐盟防長決議,集資提升軍力2011-12-1(楨:歐債危機反促使歐盟各國在國防/貨幋/財政……一體化)
標準普爾烏龍 誤降法國債信評級 2011-11-12 (另參本館:經濟巫師
信評公司 守門人或麻煩製造者?
歐元區經濟報告出爐 法現警訊 三A債信岌岌可危
債券殖利率飆…法國告急 芬蘭拉警報
穆迪降德10銀行信評 惠譽對美銀行業示警
歐元區15國 標普列負向觀察
歐盟反擊 抨擊信評機構是金融海嘯幫兇
觀察站/標普 捲入政治漩渦
國際降評潮…葡降至垃圾級 日法被點名
三大信評 輕放美國 看扁歐洲
避風港!美債搶手 殖利率跌破2% 2011-11-10
倒述
(楨: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和南歐的歐豬四國聯想到布羅代爾的《地中海史》之長時段下之地中海衰退史。該書從總體觀視角出發,將地中海世界視爲一個整體加以全面考察,獨創了“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曆史時間三分法”理論,並以此爲“解釋工具”來確定各種物質與非物質的因素對曆史發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又由西方民主和文化起源地古今希臘皆衰亡於民粹暴民式民主聯想到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歐豬四國 民主形式萬歲 民粹亡臺)
公投紓困協議橫生枝節 希臘爆新危機2011-11-2
公投的弔詭(另參本館:公投誰不會玩)
希臘民主悲喜劇
民主的實現與侷限
流產的公投與希臘的鬧劇
西方的沒落
撙節時代 歐美福利制度面臨存亡危機
逃稅成全民運動 南歐地下經濟占兩成
貪婪時代的終結
IMF憂全球經濟陷「失落十年」
希臘要公投是否接受紓困 歐美股暴跌
被歐債拖累 明富環球破產
明富環球破產 金融業不怕
歐債危機燒 亞洲冒黑煙
陳冲領軍成立景氣對策小組
劉憶如:將衝擊訂單
希臘公投4變數 步步驚
希臘公投若否決紓困 歐元區恐解體
希臘公投震撼彈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不知好歹的希臘 禍延全球
希臘政府內鬨 公投添變數
希臘紓困 德法下通牒
希願撤公投 歐美股市翻紅 2011-11-4
政治賭徒 希臘總理這回輸了!
希臘總理下台 成立聯合政府保紓困案 明年2月大選
歐央行前副總裁 任希臘總理
希臘擠兌!領走近3%全國存款額
減債方案未過 義拉警報 借貸成本激增 2011/11/04
步希臘後塵? 義公債殖利率飆新高
全球急救義大利 貝老打瞌睡
預算案過關 義總理寶座仍不穩
老貝搞砸義國 連歐洲都受累
義總理支出案過關 下台聲再起
義總理允辭職 美股歐元叫好 2011-11-9
希臘之後又一人! 義總理被逼下台
老貝叱吒義政壇 一本風流帳
貝老辭職 問題還在
義殖利率飆升 歐美股重挫 2011-11-10
義大利提改革案 歐美股回穩 2011-11-11
義大利若陷倒債危機 比希臘更嚴重
殖利率飆高 沒人買公債
義國新預算過關 歐美股歡呼 2011-11-12
義、希政局趨穩 全球股漲
蒙提出任義總理 歐股先漲後跌 2011-11-15
義西公債殖利率飆 歐美股跌
義大利新內閣專業入主 撇政客舞伶(另參本館:解毒馬蕭配)
比利時同志總理上台 終結無政府2011-12-6(另參本館:比賣國為榮
無政府狀態542天 創世界紀錄 經濟問題 新內閣首務
西法公債殖利率飆升近7% 歐股跌五周來新低 2011-11-18
西大選人民黨大贏、美減赤破局 股市全趴 2011-11-22
歐債搞垮執政黨 又增西班牙
人民黨領袖拉霍伊坦言:救西班牙需要奇蹟
歐債危機 愛爾蘭也中彈
西、葡嗆撙節 軍人也上街
歐債燒到東歐 匈牙利求金援 2011-11-23
歐元區 明年不排除深陷衰退
歐洲經改失利 全球代價慘重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風暴不會擴及全球
歐元區工業生產下滑 跌幅兩年半最大
歐元區連環燒 Q4恐爆衰退
歐債解危 明年Q2才有望
名家觀點/歐債 不會成為雷曼第二
巴菲特:歐洲經濟 十年後更強
羅傑斯:100%會再爆金融危機
索羅斯:歐元危機 比次貸還棘手
歐元區瓦解 惡夢恐成真
遏危機 梅克爾:歐盟要更團結 2011-11-14
歧見加深…法籲ECB印鈔買債 德反對
德國減稅 感謝民眾扛起歐債
歐元區問題多 德人懷念舊貨幣馬克
出手救希臘 梅克爾:最後一次
懶惰鬼希臘欠錢 德國為何埋單?
德與希臘 恩仇難解
德國發債失利 歐元區瓦解機率升高 2011-11-28
歐債風險飆高 美股重挫 2011-11-24
雙英膠著 台股創2年新低(另參本館:2012大選)
唯恐兩岸利多泡湯 外資先落跑
政府護盤 台股守住十年線
美感恩購物季 524億業績創紀錄 美股收紅 2011-11-29
亞股領漲台股勁揚114點,量能不足反彈恐有限
六央行聯手救市 歐美股市狂飆 台股破底解危 2011-12-1
G6打強心針 西法公債熱銷
觀察站/美元及時雨 不能澆熄歐債風暴
薩夫特專欄/六大央行聯手 聲譽大於實力
觀察站/聯合干預 只是緩衝非解答
聯合筆記/六國聯軍救市真相
美失業率降至近三年最低 復甦添馬力(楨:?另參本館:歐巴馬 )
美失業率降 利多無效 美股平盤作收
台股量縮至582億 下跌至7098點 2011/12/04
歐洲危機 讓美國愈來愈恐慌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
歐債危機蔓延 英國央行按兵不動 2011-11-11
歐債輪誰落馬 英財相點名法國
英政府為歐元解體預做準備
英國大罷工 1日蒸發5億英鎊 2011-12-1(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穆迪警告:美減赤若變卦 將降信評
協商失敗 美被迫啟動自動減赤機制2011-11-23
美國還能領導全球經濟嗎?
G20峰會/未加碼援歐 美歐股跌 2011-11-5
援助歐債危機 展現中國巧實力
中國有機會成為G20峰會贏家
沙克吉求救 胡錦濤點頭 2011-10-28
沙柯吉乞援中國 法反對黨砲轟
歐洲求援 陸:將見相關部門
陸:擴大投資貿易金融合作
拔刀相助 大陸坐穩高姿態
解決歐債協議 中:積極但艱難
徹底解決歐債危機 得看美中臉色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救市非無條件 歐媒:窮國救富有點難
中國救歐債 金援千億美元
專家激辯 多數傾向有條件援助
EFSF 可望發行人民幣債券
陸已購EFSF債券 可能持續加碼
中國不是歐債救世主
陸前官員:中國援歐遇瓶頸
援不援歐?陸媒:取決可靠回報
歐債陸救? 眾說紛紜
商務部長:積極挺歐 胡錦濤訪奧 可能伸援歐債?
胡錦濤:歐洲可克服債務危機
人行有條件購千億美元歐債 胡錦濤:解決歐債主要靠歐洲
北京坦言 「不可能英雄救歐」
外媒諷中趁人之危
圍堵中?德反對用SDR強化EFSF
歐洲可能明年承認中市場經濟地位
陸專家:援歐難度高 中不應出手
歐債救星與失格的台灣人(另參本館:真有哈臺族?)
援歐是人民幣國際化捷徑
拯救失落10年 拉加德籲中放鬆貨幣政策
陸專家:為何要幫歐有錢人
歐債敲警鐘 亞元路迢迢
亞元誰說了算 大陸逼退日本
歐洲招商 陸企海外投資豐收
大陸錢潮湧進 歐洲焦慮拒或迎
歐債危機 歐洲央行是唯一救星
金磚五國拯救歐豬五國?
求中國注資歐洲是不是向龍叩首
歐債危機陸伸援 開政治價碼遭拒絕?
未持希義西國債 中行:不受歐債影響
大陸趁金援歐盟提3條件 遭拒
IMF、亞銀籲中印出手救歐元區
世銀:中國不該救歐洲
林毅夫:大陸無力救歐債
金援歐洲 陸外交部強力回絕
中國促勿將經濟合作政治化
歐盟或將提前承認陸市場地位
歐元之父孟代爾:陸別借錢給歐元區
人民幣案美參院過 眾院挑戰大 2011-10-12中央社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投票通過制裁中國大陸操弄人民幣的法案。由於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不傾向表決此案,除非此案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它要在眾院過關還有得拼。
相關新聞
日政府「干預到滿意為止」 日圓重貶 2011-11-1(楨:只准美友干預不許美敵干預!)
報復人民幣 對美國經濟不利
制裁人民幣匯率案 歐巴馬反對
美國政治風險
人幣制裁案有用?美國人都懷疑
逼升人民幣 美國如何拿捏分寸
蓋特納籲中國 速允人幣升值
人民幣法案 陸學者:兩敗俱傷
陸外交部:人民幣案損人不利己
人民幣若升值 美通膨更慘
反擊參議院 陸三大部門齊轟
人行警告 恐引發貿易戰
人民幣若遽升 陸出口剉咧等
美中匯戰可能點到為止
美匯率草案 陸商務部:不公正
中國強烈反擊:匯改以來升值近30%
中方邊罵邊承諾改革
揭穿老美假道學的面目……吵嚷不休的中國人民幣議題,說穿了就是虛偽二字。
普丁:美元壟斷是世界經濟寄生蟲
敏感期 美延後匯率報告 2011-10-15
人民幣 升值壓力緩解
「匯戰」 美、中都不想鬧大
大陸9月加碼美債113億美元達1兆1,483億美元 穩居美國最大債主
中國發動遊說 手段純熟
人幣案 陸專家:不必過度反應
人民幣升值 不受外力脅迫
溫家寶表態 不會加速升值
美通過涉匯法案 人民幣嗆貶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官方智庫:該讓人民幣走弱了
全球對沖基金做空中國
人民幣連貶3天 長期看升5字頭 2011-10-15
歐債拖累中國10月外銷減速
大陸救出口 要靠非洲拉美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預言:逆差兩年後出現 人民幣會貶
美10月貿易逆差降4% 赤字降30%
美10月貿易逆差 近10月新低 但進出口值皆告萎縮,顯示內外需求均不振。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為亞洲四小龍代工 陸成順差替死鬼
大陸前11月順差1383.98億元 年減18.79%
中國世界貿易第1大出口國及第2大進口國 世界經濟陸貢獻超美
高盛:陸16年內取代美 成世界第一經濟體
美前商務部長:中國 將決定全球經濟成長
林毅夫預言:2030年 中國躍經濟最強國
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委員會表示:人民幣10年內威脅美元地位
諾貝爾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尼‧詹森預言:人民幣 25年後取代美元
學者:人幣30年內成自由兌換貨幣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20年內 美元仍是老大
人民幣取代美元需要過三關:貿易結算貨幣;國際投資貨幣(楨:此投機性中不要);國際儲備貨幣。
熱錢月流1800億 人幣走勢看貶
市場觀點:熱錢撤離 逼人行出手
陸媒:11月人民幣貶0.5%
G20逼升人民幣 胡錦濤堅拒 2011-11-5
三年首見 人民幣連六天盤中跌停2011.12.08
陸官方表態:未操縱匯率 走勢可證明
滙豐:人民幣升值潛力 長期看好
熱錢避險 人民幣反轉走貶
有升有貶 人民幣將更市場化
中國將維持穩健貨幣政策
看匯率 夏斌:明年人民幣升壓變小
人民幣升值預期 急凍
陸港貨幣互換規模 倍增
夏斌:搶人民幣離岸 台灣不夠積極
夏斌:兩岸速簽貨幣清算機制
中美大戰 掃到美零售業巨頭沃爾瑪
流彈波及 工廠傳惡臭 可成停工早有端倪
陰謀論陸反擊蘋果 向可成開刀
外交部談沃爾瑪事件:外企不能僅靠優惠政策
削蘋果大陸推環保稅
中國駐世貿組織大使易小準:中國與世界實現共贏2011-12-12 新華國際(另參本館:《中國入世》)
入世10年,中國對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法律三個方面來認識。
經濟上,入世10年,中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進出口已佔到全球進出口的十分之一。這一數字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而言,中國出口佔世界十分之一,說明中國的外部需求有多麼大,中國GDP增長中有多麼大一塊是靠向世界市場出口拉動的。這是中國參與全球化,融入世界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對世界而言,中國進口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的貨物,這證明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兩個十分之一,既反映了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顯示了世界對中國的重要性,是一個“雙贏”的典型。
政治上,縱觀世界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從1840 年至今的170多年歷史中,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曾經做到進出口佔全球十分之一——英國、美國和德國。今天,中國也做到了。而且,中國是做到這一點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增,實現歷史性跨越,使中國歷經百年滄桑後,終于完成向世界經貿大國的轉變。對世界而言,中國入世10年,是中國與各國分享繁榮、實現互利共贏的10年。中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每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從中國的參與中獲得好處。中國以大國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實現發展目標,展示了中國說話算數、勇于擔當的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10年歷程也證明了世貿大家庭接納中國是一個正確的抉擇。這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勝利,也是現代國際關係史上一個成功的范例。
最後,從法律上看,對內而言,中國入世10年,守諾履約,遵循國際規則和市場經濟理念,開展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工作,穩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世貿原則的法律體係。
相關新聞
中國入世十年「與狼共舞」?
入世十年 中國的成長與反思
巴西又在WTO向人民幣發難 實為行貿易保
瞄準人民幣 WTO同意明年討論貨幣傾銷
陸入世十年 美譴責國家資本主義
VS
美媒:美應向中學習計畫經濟
北京措辭強硬:美保護主義升級
貿易戰一觸即發 台商皮繃緊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陸太陽能電池 遭美雙反調查
反擊「雙反」措施 陸14家太陽能廠聯合抗美
中輸歐皮鞋反傾銷案 WTO判歐盟敗訴
積極應對多層木地板相關產品雙反 陸企首次完勝
王岐山:中美經濟問題政治化 雙輸
中美太陽能「雙反」戰 恐雙輸
中對美反擊 太陽能貿易戰開打
太陽能企業:美國別傷人害己
陸製太陽能產品 恐遭美封殺 (另參本館:綠能產業(一)
美反傾銷調查 中國太陽能業黯淡
貿易戰 恐阻礙陸十二五新能源發展
形勢逆轉 陸風電業恐死一批
太陽能電池 兩岸囊括8成
過度投資 LED業不再發光發亮
電動車市場慘 比亞迪難挽頹勢
太陽能輸美雙反案 陸轟挑釁
十二五太陽能發電目標提高50%
陸遭雙反 盧明光:台廠未必得利
報復!陸醞釀提高多晶矽關稅
衝擊發酵 太陽能組件恐大漲
雙反 美、加盯上陸鋼製品
保護主義當道 佛山輸歐陶瓷少16.5%
美歐化纖原料乙二醇EG涉傾銷 大陸調查
大陸毛巾 台灣擬續課反傾銷稅(另參本館:欺中怕美
陸CPI驟降 經濟軟著陸成功 2011-11-10 工商時報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9)日公佈10月份CPI升幅為5.5%,連續第3個月下降,也創下近5個月來新低,與9月份相比,更大減0.6個百分點,是2009年2月以來的最大月度降幅。
通貨膨脹風險驟降,被視為是大陸經濟「軟著陸」的成功象徵,也讓投資人對於政策放鬆預期普遍增強,但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穩情況下,市場普遍認為信貸政策鬆動空間有限。
相關新聞
世銀:陸軟著陸 今年成長率9.1%
大陸經濟 林毅夫:還能高速發展20年
歐債導致原物料行情回檔
歐債 反助金磚四國抑制通膨
製造業降溫 陸11月PMI跌破50
出手救市 人行調降存準率2碼
大陸降息 最快明年初
大陸銀根鬆了 幅度將超預期
名家觀點/中國人行 發射「經濟大砲」
證券業看法:緊縮結束 陸股牛來了
銀監會主席:繼續提高直接融資
人行:民間借貸利率 4倍為限
衝著艾未未?北京嚴打非法集資(楨:啥都能扯到政治?針對溫州借貸事件啦!另參本館:中共為何反維權 )
溫總一席話 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港股齊攻高
通膨降溫 貸款暴衝 陸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財政部:新振興方案規模4兆人民幣起跳
拓內需拚轉型 消費月展決心
陸發動秋季外交 劍指「美帝」 2011-11-09 中時 亓樂義
今年九月中旬起,中共中央九名政治局常委當中,有五位相繼出訪,近至俄羅斯和中亞,遠至歐洲,其中去俄羅斯兩次,副總理李克強甚至同時訪問南北韓,此前尚無先例。到中國訪問的有菲律賓總統和越共中央總書記等政要,此兩人均首次登陸,都談到敏感的南海問題。
不僅如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來出席廿國(G20)集團領導人峰會,溫家寶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接著胡、溫二人還將分別前往在夏威夷召開的APEC峰會,以及在印尼舉行的東協首腦等系列峰會。世界四大峰會,中共無一缺席,角色愈顯重要。
相關新聞
中俄攜手:反對大國主宰世界
溫家寶提點子上合組織設銀行 會員支持
溫家寶喊話 擴大本幣互換
APEC未登場 中美煙硝味濃
美力推TPP 中國不埋單
TPP議題 中方再槓上美國
APEC前嚷TPP 美爭亞太主導權
中美大戰 從APEC延燒到東協
強化亞太影響力 美駐軍北澳
歐巴馬矢言續留亞太 坦對大陸
美澳軍事合作 中嗆不適當
美菲簽宣言 南海問題齊抗中
歐巴馬:美國是太平洋強權
歐巴馬的「亞洲祭」
溫家寶公開演說籲外部勢力退出南海
雖然美國近來四處宣揚其重返亞洲計劃,瑞士媒體稱美國無力對中國展開遏制蘇聯般冷戰
東亞峰會/政經議題 美中火辣角力
歐巴馬的亞太文攻武嚇
東亞峰會/無視美反對 選緬甸當2014主席
中國外交面臨戰略調整
希拉蕊會緬甸總統 恩威並施
(楨:緬親西將重蹈利比亞?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評:挑撥中緬關系失風度
白宮毫不掩飾對中國遏制意圖 笨拙而愚蠢
緬甸改革 中國樂觀其成
中日較勁 爭相砸錢助東協
溫家寶喊話中國、東協 擴大本幣互換
會歐巴馬 溫家寶:增強人民幣浮動彈性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美掏不出東西給亞太國家 2011-12-05 中國時報
美國要拉攏緬甸,緬甸則要利用美國,西方多數媒體似乎認為美國讓國務卿親自訪問,緬甸應該受寵若驚,事實上卻不盡然。
緬甸人要聽其言也要觀其行,希拉蕊口口聲聲要緬甸推動民主進程,卻不提解除禁運制裁,而這是緬甸人所想望的。
美國要在亞洲遏制中國是很明白的,但現在美國已在走下坡,不但欠中國大量國債,未來還將大幅削減國防外交預算,還能拿出什麼使東亞國家動心、使中國恐懼?
美國刊物說:美在澳洲派駐二千五百陸戰隊,很難想像這支小部隊在什麼情況下能派上用場,它在軍事部署上無用,徒然激起中國反感,歐巴馬重申與菲律賓間近乎垂死的同盟,也可得到同類結論,三流的菲律賓軍隊在任何危機中都不是安全伙伴。
希拉蕊去年訪問柬埔寨,鼓勵柬國勇於向中國提出關乎柬國利益的問題。但她沒有說美國將給柬國什麼東西,一年過去了,不能拉開柬中關係。這次美國想拉開緬中關係,倒是中國替美國出主意:「解除對緬制裁」,但美國能嗎?且等明年此時如何。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攪和,確實使中國疑心,但究竟產生什麼實質效果?有評論認為當今區域中等力正崛起,對大國形成有力制衡,甚至能左右、挾持大國為自己服務。究竟是美國利用南海國家?還是南海國家利用了美國?
TPP 擴大自由貿易圈 2011-11-14 中國時報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是二○○五年由新加坡、汶萊、智利、紐西蘭等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組成的多邊貿易協定,主要目標是因應金融海嘯衝擊,與加強亞太經濟推動擴大對外自由貿易圈。直到二○○九年美國加入才進一步擴大,先後有澳洲、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加入,共九個經濟體。其主要討論議題,主要鎖定勞工、環境、政府採購、政府投資、智財權等領域。這次美國大張旗鼓的準備擴張TPP,讓它成為一個龐大的自由貿易組織,被認為是對大陸在亞洲勢力的挑戰。
目前TPP區內的人口數有5億人,與ACFTA域內擁有19億人口,TPP規模還是相形遜色。不過隨著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新力軍,讓原本規模遜於ACFTA的TPP,頓時成了APEC區域內兩大自貿區。
新華社評論:美欲一石三鳥 2011-11-14 中國時報
針對歐胡第十次會面所拋出的TPP議題,大陸官方新華社評論指出,美國積極推動開展TPP談判「意欲一石三鳥」,首先是為了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其次是借此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還希望「借此促進出口,挽救美國低迷的就業市場」。
新華社指出,儘管TPP談判在一年半多時間裡已進行了9輪,但在一些敏感領域分歧大,談判進展不順,短期內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相關新聞
美推TPP架空APEC?中冷淡以對
是否加入TPP 中改持開放態度
人民幣匯率 歐胡會交火過招
歐巴馬警告 陸應遵守遊戲規則
美強推TPP 與中針鋒相對
陸學者:排中 顯見美短視且矛盾
搶當亞洲一哥 TPP燃中美戰火
美國以TPP再君臨亞洲
美中邁向對峙 TPP布局掀經濟冷戰?
時殷弘:TPP能否成功得看中、日
外媒:日入TPP打亂陸東亞戰略
日相改口:TPP損國家利益 就不加入
歐巴馬:TPP明年定案
TPP明年完談目標 恐因日拖緩
受美鼓舞 加拿大入TPP談判
台灣入TPP 還有漫漫長路
我憂邊緣化 洽簽雙邊FTA突圍
馬:10年內創造條件參加TPP
選ECFA或TPP 台處在夾縫中
美韓FTA的愛恨情仇
催淚彈鬧場 韓美FTA強行過關
催生FTA 中日韓:年底完成投資條約
各有算計 TPP很難搞定 2011-11-15 工商時報 蕭麗君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宣揚TPP,然而事實上TPP已成中美政治的角力戰,加上日本政府雖支持,國內卻是強烈反彈,反映各國國情不同,對TPP的參與程度也不盡相同。凡此種種,都意味TPP要簽定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參與TPP的國家加總起來只占美國總貿易的6%,對美國經濟助益並不如外界預期。TPP議題,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實質利益。同時,歐巴馬也期待藉此來拉抬國內人氣,以迎接明年選戰。
林中斌:中國欲不動武主宰東亞2011-12-08 中央社(另參本館:中國與東協 東協加三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海軍 《國家海上利益論》《海權論》 保釣再起?)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記者最近在台北專訪林中斌。今天在國際版刊出記者與林中斌的對談內容。
針對最近美國與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緊張關係,林中斌認為,看這個問題,要考慮到4項重點。
第一,強硬的外交經常是為了向國內交代,2012年歐巴馬總統要尋求連任,而中國領導階層也將更迭。
第二,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鄰國,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都不是出於自願成為美國的盟友,而是基於自保。
第三,美國不僅有經濟問題,政治也陷入僵局,所以,美國的軍事支出會大幅削減。也因此,可能無法維持在太平洋地區的強勢地位。
第四,北京有一套細密的大戰略,有一部分可追溯到鄧小平。這一點常被忽略。鄧小平說過:「我們和美國人交涉立場非常強硬,但絕不會斷絕關係」。這正是北京目前的做法。它的戰略其他部分就是主宰全東亞不必用軍事手段。中國並沒有意圖超出這個範圍。
他指出,北京打算藉由經濟、外交、心理、文化及傳媒等非軍事手段達到目的。武力則是這個戰略的支柱。中共人民解放軍的信條為:「隨時作好準備,但是儘可能不必動用。」這個觀念和一百年前美國羅斯褔總統提出的概念相似。羅斯褔的說法:「口氣要軟,不過要隨身帶根大棒,這樣就萬無一失。」
關於美國遏阻中國的戰略能否收效的問題,林中斌的看法是:就長期來看,未必有效;然而,仍是可以運用的手段,在未來的談判桌上可以挫大陸的銳氣。
他強調不能錯誤地低估美國。當下的美國不同於以往,已有能力自省和自我批評。這一點也挽救了美國。雖然可能不再是第一大國,卻仍然是一個被信賴的外交強權。
解讀一些中國軍事將領的武嚇作勢,林中斌說,中國軍方將領有分工,有些負責對外武嚇,有些負責策劃。一些常耀武揚威的將領,從一星升到兩星軍階後,立即封口。
根據他的分析,中國解放軍早已是被拔了利齒的老虎。當年鄧小平僅晉升17位三星上將,江澤民時期卻有79位。被封官削權的將領們對內張口無牙,只能對外舞爪。
他同意「標準報」記者的看法: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實施演習是對外武嚇。不過,他也提醒,在中國的戰略傳統,關鍵在於不讓對手看清虛實,並非威懾。西方國家會盡可能展現自己的實力。對中國而言,卻無此必要。他特別引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所言:「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分析稱中國有多種戰術組合應對駐澳美軍 2011-11-25環球時報
美國軍事專家拉裏?沃策爾這樣表述:澳大利亞北部確實遠離中國,不過具有較高機動性的海軍陸戰隊,仍可輕易鉗制中國的動作。此外,中國軍隊最近加強部署中程彈道導彈,而澳大利亞不同于沖繩,不在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內,這在戰術上是一大優勢。
但中國的武器庫中遠不止有中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導彈。中國的核潛艇具有全球巡航能力,中國航母的發展,不久也會讓沃策爾的自信變得不可靠。此外,中國還有足夠多的戰術組合,可以讓入侵者的出發地不落到打擊範圍之外。和武器平臺比起來,更重要的是中國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決心,讓中國人民和軍隊只挨打,還不了手,是不可想象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5/1106675030.html
中美太平洋大博弈【經濟日報社論2011.11.15
首先,必須觀察進入新世紀這十年來,全球戰略形勢的變化,要言之,兩個大趨勢:美消與中長。從2001年遭911恐怖襲擊後立即發動反恐戰爭開始,美國先後陷入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泥淖,元氣大傷,國際形勢受損;又繼之以世紀金融海嘯,有點焦頭爛額。另外一頭,中國埋頭搞經濟,GDP的全球排名上升到僅次於美國,外匯存底全球第一,中國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區也正式啟動,而美國在亞洲則疏於經營,與東協、日本、韓國關係有點鬆動;也正是在這段期間,中國成了全球最大債權國,美國則是全球最大債務國。這即是「美消中長」。
被《時代周刊》稱為美國「地獄十年」告一段落之際,正是歐巴馬總統上台之時。歐巴馬一上台,即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三個重點:(1)戰略退卻,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2)戰略統戰,積極全面改善與矛盾國家如俄羅斯、古巴、緬甸、委內瑞拉等的關係。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了(3)戰略進取,即針對中國進行的全面戰略部署做準備。也就在這個時候,歐巴馬說出了「我要做太平洋總統」、「我不接受美國成為世界老二」的話。一個所謂的「重返亞洲」、劍指中國的大戰略隱然成形。
希拉蕊指出,建立「跨太平洋體系」涉及六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加強與盟友關係、深化與強權間工作關係、緊密與地區多邊機構關係、擴大貿易和投資、廣泛的軍事存在,及提升民主和人權。這些工作中,民主、人權、軍事存在等,都有明顯的「項莊舞劍」意涵。(楨:越南等有民主、人權?)
與這一套「跨太平洋體系」的理論架構配套,是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包括(1)TPP的經貿外交戰略;(2)即將舉行、美國總統首次出席的東協加美國高峰會(ASEAN+A),這個高峰會將把中國極力避免國際化的南海問題正式列入議程;(3)一個已浮現輪廓、欲隱又現的美、日、澳、印四國間的「亞洲版北約」。看來美國的「重返亞洲」,從戰略思慮到行動部署,邏輯井然,動作確實。中國大陸似乎是落於後手了。
在理論上,中國大陸的訴求是和平與和諧,似略失之於抽象;但中國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方向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新秩序」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建立?撇開理論不談,中國大陸在實際行動上還是相當積極的,除了與東協「10加1」的自貿區已正式啟動外,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極可能從安全及反恐領域延伸到經貿與金融,中國與日、韓也將展開雙邊的自貿區協商;當然,兩岸四地之間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與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在運作之中;甚至原本很抽象的「金磚五國」概念,最近也開始針對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展開討論。
總體看來,美國與中國正在亞洲及太平洋這個大棋盤上展開世紀大博弈,目前大棋盤上正在交手的領域有經貿、軍事、價值(民主與人權)、金融(人民幣)等,有的平分秋色,有的互見優劣。
德班大會落幕 取得四項協議 2011-12-12 旺報(另參本館:氣候峰會
歷經兩周馬拉松式磋商,最後加碼數十小時衝刺「延長賽」,《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南非大會終於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年執行,綠色氣候基金啟動,成立工作小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安排等四項協議成果。
陸支持印度責任區別
爭議甚大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將從2013年起執行,明年5月1日前提交減碳承諾;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的具體安排。
歐盟這項提議引發大陸和印度強烈不滿,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說,印度不會因各方聲浪就不顧貧、富國責任分擔原則,不會因任何形式的威脅或恫嚇就退縮;大陸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態支持印度,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新華社報導,這次德班會議達成決議如此困難重重,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如美、日、加拿大等國不考慮第二承諾期的減碳指標,對《議定書》也抱持消極態度,美、加甚至不願簽署。歐盟雖然相對積極,卻額外要求大會敲定「路線圖」,在2015年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在2020年生效。
陸籲開發國拿出誠意
大會觀察員分析,美歐態度迥異,是因為美國不願為減碳犧牲利益,歐盟卻試圖用減碳和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獲取利益。大陸代表團在會後指出,這次未能全部完成談判,最主要是因為已開發國家對減碳及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技術轉移的政治意願不足所致。
綠色科技賽 中國領先【經濟日報2011.12.12
中國已在綠色科技競賽中跑在前端,其成果最終可能比年年召開、卻仍無法有效因應氣候變化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更能拯救地球。
雖然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但同時加速投資綠色科技。
率歐洲議會代表團前往南非德班與會的議員萊恩(Jo Leinen)表示:「世界有場非正式的綠色科技競賽,由中國領頭,可能比正式協議取得更成功的結果。」
美國皮尤環境組織表示,中國去年投資低碳能源技術達540億美元,高於美國的340億美元。
由於中國有提供13億人口食物、燃料與水的迫切需求,因此比他國更知道抑制全球暖化的能源型式價值,因為全球暖化已國內大片土地沙漠化。
爭議不斷 歐盟和基礎四國槓上 2011-12-12旺報
這次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9日一路延長到11日清晨,才得以有協商成果,主要是受到歐盟和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意見分歧所致,直到11日清晨才完成協商。
歐盟在大會中突然提出「路線圖」,並提出2018年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並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其他議題與此掛勾,小島國也附和歐盟立場。
大陸和印度則強調,不能忘記公平原則,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強烈反對並激動反駁:「公平在哪裡?」大陸代表團團長、大陸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也表態支持印度,並質問已開發國家應給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支援,「快20年了,你們做到了嗎?」
9日下午,美國、大陸、巴西等國家都取消記者會,外界傳出,歐盟連合小島國、中南美洲國家形成小集團,向他國施壓。
9日晚間被稱為「基礎四國」的大陸、印度、南非和巴西舉行最後磋商,印度當場表態支持大陸,南非和巴西也都認為磋商順利,當場粉碎9日上午歐盟記者會傳出「四國分裂」說法。
德班大會期間,不斷傳出「基礎四國」已分裂的說法,某些成員倒向已開發國家,新華社報導,解振華還對此澄清:「我們每天要碰頭三、四次,每個重大表態都經過協商。」
新華社昨天報導,德班大會最後是在「基礎四國」團結一致,對發展中國家最關切的問題同聲同氣,才使得德班取得「里程碑」成果。
減碳政治角力 開發中國家低頭【聯合報2011.12.12
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將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區隔開來,開發中國家不需受到減少碳排放的約束。德班會議的最大成就,是說服印度和大陸未來接受法律約束,雖將雙軌制再保留幾年,但許多國家希望在二○二○年京都議定書下一階段屆滿時,完全打破雙軌制。
應對氣候變遷 誰是阻礙合作的壞蛋?2011.12.12
【聯合報╱鄭方婷/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南非德班)】
會議本應於九日結束,在歐美等傳統大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之間政治衝突劇烈之背景下,延長兩天,號稱有史以來最長的締約國會議。
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美國與歐盟有著極大的根本差異。美國基於其國內產業界與議會的不支持,自京都議定書之後,就主張建立一個不設定強制性減排年限、目標,但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國提出自主性減排目標,並接受國際與國內的測量、報告與證明,以確保自主性目標獲得落實。美國在本次會議的最大目標,就是具體實施去年坎昆會議達成的幾點重要成果。
相對的,歐盟主張應該設定一套路線圖,提出於二○一五年完成協商,至二○二○年為止成立包含主要排放國接受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國際合作方案。同時歐盟宣布,即便日本、加拿大與俄羅斯不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仍舊承諾第二約定期,至二○二○年從一九九○年基礎上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歐盟的主張受到絕大部分發展中與最貧窮國家的歡迎,在歐盟強力遊說下,隨著中國暗示可以考慮在二○二○年以後接受法律約束後,巴西與南非也表示可以接受。美國對於歐洲提出的路線圖是否成立並不重視,也不支持建立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議定書,美歐雙方差距甚大,難以相互讓步。最後在中國、印度等國的讓步之下,歐盟的主張獲得採納。
對於歐盟而言,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排放量並非難事,而且歐洲的減排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很有限,但是歐盟在國際談判中對於先進國家的減排行動積極主張,的確獲得廣大的開發中國家的歡迎。
相形之下,美、日、澳、紐、加等國被型塑為阻礙國際合作發展的壞蛋,苦思如何爭取中、印等主要排放國的支持。氣候變遷的國際政治當中,重要的是如何擴大支持力量;在歐盟獲得中國等主要發展大國的支持下,美日等國顯得孤立。若美日選擇繼續參與氣候變遷國際談判,勢必得與歐盟取得妥協。
新減碳承諾 我將自願遵守【聯合報2011.12.12
南非德班氣候大會達成減碳承諾,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新減碳承諾應會變得更「嚴格」,台灣屆時也將自願遵守;且若各國減碳達共識,彼此之間應會建立「碳關稅」制度,作為履行減碳承諾的約束機制,台灣外銷產品必定面臨製程減碳的壓力。
另參本館:歐豬四國 《歐洲新霸權》 《歐洲共同市場》 國際金融新體制(一)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中國大戰略 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宣言(館長代胡擬) 雙率大戰 貿易保護主義 美中互為人質?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臺股 股市的貪瞋癡 連戰出任APEC特使 G2 G20 vs G7 美國價值2 歐盟向俄求援? 姓資姓社 經濟巫師 忽漲忽縮 全球糧荒 東協加三 中國崛起(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