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奧立佛Roland Oliver, 法伊J. D. Fage著; 蔡百銓譯的《非洲簡史》( 臺北:五南,1991)還是覺得非洲簡史不怎精簡。
非洲有歷史?不就西方黑奴貿易和殖民史?
非洲刻版史吧!看下段非洲歷史和年表:
非洲歷史
非洲的英文名字來自古羅馬時期。羅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斯)之後,稱這個省份爲“Africa”。名字的意思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爲它來自希臘文phrike (φρικε),加上領頭的“a”,意思是「不冷的地方」。但是在1世紀時候,希臘語的ph才轉到f的發音,所以這種解釋並不合理。另外有人認爲名字來自Afer。
非洲是人類進化史上從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瑪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現代人都存在過的大陸。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這些發現使包括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在內的人類學家得出了非洲是人類誕生地的結論。
考古學的材料證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創造並發展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遠古時代,當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故鄉還處在冰川封固階段的時候,在非洲大陸上就已出現了沸騰的生活。那時候,尼羅河流域還是不適于居住的沼澤,現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沙漠,卻是一片河流縱橫的森林和草原。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前,北非氣候發生了急劇變化,大草原逐漸幹旱而變成沙漠。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現了農業,懂得了栽培谷物和興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發展了天文學,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當精確的人類最早的太陽曆。太陽曆一年365天,分爲三季,一季4個月,每月30天,最後一個月多加5天作爲宗教節假日。它每年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約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紀就創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紀就知道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邊長和截頭角錐體的體積,公元前21世紀左右埃及人就已經能夠近乎精確地確定圓周率爲3?16。
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在尼羅河中遊現今蘇丹一帶,公元前16世紀曾興起一個庫施帝國,它有過發達的農業、煉鐵業和紡織業,是遠古時代世界最富庶繁榮的國家之一。它的首都麥羅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煉鐵中心,被西方考古學家稱爲“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現在的埃塞俄比亞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紀前後在那裏興起的阿克蘇姆王國,第四世紀時曾達到高度繁榮,國內的商品交換已發展到使用金、銀、銅幣的程度,那時創造的文字現在基本還在使用,高達60英尺的阿克蘇姆大石碑和拉利貝拉岩石教堂是聞名世界的非洲曆史奇迹之一。
遠古時代就居住在馬格裏布的柏伯爾人,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從事農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設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銅器制作。柏伯爾人公元前就建立過毛裏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兩個王國,遺留下大批岩畫藝術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狩獵采集野生植物發展到馴養動物和培植農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種農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農業的發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産品,曆史遺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畫是西非人先放牧後田園生活的寫照。西非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出現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紀左右進入鐵器時代後,先後出現過加納、馬裏、桑海等強盛的古代帝國。
在中南部非洲,到處可以看到鐵器時代的遺迹,還可見到古時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遺址。建有數千幢房屋的恩加魯卡古城遺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韋石頭建築物遺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標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後出現過一些有名的國家,諸如擁有發達農業、采礦業和對外貿易的莫諾莫塔帕王國、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剛果王國、雕刻藝術品達到相當水平的庫巴王國、社會分工很發達的布幹達國等。
瀕臨印度洋的非洲東海岸,自古以來就進行著繁盛的貿易,早在紀元前就進行鐵和鹽的交易。15世紀上半葉,非洲東海岸已發展到能派使者遠渡重洋到中國訪問。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學者所描繪的那樣只是“獅子出沒的地方”,而是在遠古時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陸。非洲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非洲是一個物産豐富和曆史悠久的大陸。然而,自15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侵入非洲後,400多年的殖民統治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16世紀至19世紀,西方殖民者將2000多萬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當奴隸。這些奴隸受到非人虐待,絕大部分活不到15年就死亡。西方列強還用武力搶占非洲的土地和資源,進而完全瓜分非洲,建立起野蠻和殘酷的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3000多萬平方公裏的非洲大地上,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之外的所有國家均淪爲西方殖民地。殖民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對非洲人民的殺戮和對非洲財富的掠奪,可謂罄竹難書。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武裝鬥爭,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加納、阿爾及利亞、幾內亞、馬裏、蘇丹、肯尼亞、索馬裏以及南非和東非的其他許多國家都爆發過反抗侵略者的大規模武裝鬥爭和武裝起義。一次大戰後,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爭取獨立鬥爭的火焰。東非的阿比西尼亞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曾震動了整個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贏得了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裏亞3個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洲各國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蓬勃發展並取得重大勝利。50年代末,非洲獨立國家從二戰前的3個增至9個。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獨立運動如日中天,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團結合作,互相支持,使絕大多數非洲殖民地先後獲得了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垮臺,標志著除大洋中的個別小島外,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枷鎖。
非洲國家的獨立爲非洲地區的發展和振興創造了條件,同時壯大了發展中國家的力量,給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以沈重打擊。現在,非洲國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爲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http://baike.baidu.com/view/6546.html
非洲史年表
- 前20000年,阿爾及利亞出現赤陶雕像。
-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現定居型村落。
- 前3100年,那爾邁統一上埃及與下埃及,成為首位法老。
- 約前2650年,埃及開始建造大金字塔。
- 前2040年,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
-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納頓引入太陽崇拜。
- 前108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終結。
-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 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 前255年,羅馬帝國入侵非洲,但失敗。
- 前146年,羅馬征服迦太基。
- 前31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自盡,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併入羅馬帝國。
- 約600年,迦納王國建立。
- 1067年,阿爾摩哈德人摧毀迦納。
- 約1300年,貝南帝國(今奈及利亞)建立。
- 1390年,剛果王國建立。
- 1441年,葡萄牙開始從西部非洲出口奴隸,開啟奴隸貿易。
………………
http://www.hoodong.com/wiki/%E9%9D%9E%E6%B4%B2%E5%8F%B2
非洲概況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面積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爲世界第二大洲,僅次于亞洲。
因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爲“阿非利加”,簡稱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臘文陽光灼熱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爲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有1/3的居民屬于黑種人,其余屬白種人和黃種人。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遊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政區與國家
非洲目前有5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爲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索馬裏、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幹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塞舌爾。西非通常包括毛裏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岡比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裏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加那利群島。中部非洲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部非洲通常包括贊比亞、安哥拉、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裏求斯、留尼汪、聖赫勒拿.亞松森等。
經濟
黃金、金剛石、鐵、錳、磷灰石、鋁土礦、銅、鈾、錫、石油等的産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輕工業以農畜産品加工、紡織爲主要。木材工業有一定的基礎,制材廠較多。重工業有冶金、機械、金屬加工、 化學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剛石琢磨、橡膠制品等部門。農業在非洲國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非洲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有麥、稻、玉米、小米、高粱、馬鈴薯等,還有特産木薯、大蕉、椰棗、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經濟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劍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煙葉、天然橡膠、丁香等的産量都很高。乳香、沒藥、卡裏特果、柯拉、阿爾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畜牧業發展較快,牲畜頭數多,但畜産品商品率低,經營粗放落後。漁業資源豐富,但漁業生産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近年來淡水漁業發展較快。非洲是世界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後的一個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體系。大多數交通線路從沿海港口伸向內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運輸以公路爲主,另有鐵路、海運等方式。南非共和國、馬格裏布等地區是非洲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的地區。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區則是沒有現代交通運輸線路的空白區。目前非洲有公路約130多萬千米,鐵路約78000千米。內河通航裏程約52000千米。海運業占重要地位。航空業發展較快。
自然地理
海岸線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千米。海岸比較平直,缺少海灣與半島。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島嶼數量最少的一個洲。除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外,其余多爲小島。島嶼總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占全洲總面積不到3%。
非洲大陸北寬南窄,呈不等邊三角形狀。南北最長約8000千米,東西最寬約7 500千米。非洲爲一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明顯的山脈僅限于南北兩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 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積60%以上。海拔2 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約占全洲面積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帶。地勢大致以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剛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北部邊緣一線爲界,東南半部較高,西北半部較低。東南半部被稱爲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稱爲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爲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羅河上遊盆地、剛果盆地(面積約500萬千米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和乍得盆地等。非洲較高大的山脈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脈;東部有肯尼亞山和乞力馬紮羅山。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95米,爲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爲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分布著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達5000米以上。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經紅海至死海北部,長約6400千米;裂谷帶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羅河河谷,長約1700千米,寬幾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薩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爲非洲陸地最低點。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爲沙漠面積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777萬平方千米;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
非洲的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爲源遠流長的大河,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等。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于亞馬孫河,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洋外流水系包括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及非洲東海岸的短小河流、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河流等。非洲的內流水系及無流區面積爲958萬平方千米,約占全洲總面積的31.8%。其中河系健全的僅有乍得湖流域。奧卡萬戈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十分幹旱,多間歇河,沙漠中多幹谷。內流區還包括面積不大的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不同于其它幹旱內流區。非洲湖泊集中分布于東非高原,少量散布在內陸盆地。高原湖泊多爲斷層湖,狹長水深,呈串珠狀排列于東非大裂谷帶,其中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 位于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乍得湖爲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面積時常變動。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幹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爲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爲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紮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
在地理上習慣分爲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
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其中埃及、蘇丹和利比亞有時稱爲東北非。其余國家和地區稱爲西北非。北非的面積8 2 0 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 2 0 0 0 萬,阿拉伯人占7 0 %左右。西北部爲阿特拉斯山地,東南部爲蘇丹草原的一部分,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其余地區大多爲撒哈拉沙漠。本區不少農礦産品占世界重要地位,原油占世界總産量5 %,磷酸鹽占2 2 %,棉花約占5 %,阿拉伯樹膠占8 0 %以上,其它還有栓皮、油橄欖、柑橘、葡萄、椰棗、無花果等。
東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索馬裏、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幹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塞舌爾。有時也把蘇丹作爲東非的一部分。東非面積約3 7 0 萬平方千米,人口1 3 0 0 0 萬,主要是班圖語系黑人,分布在南部;其次是阿姆哈拉族,蓋拉族和索馬裏人,分布在北部。北部是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原,東非大裂谷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西部,本區所産咖啡約占世界總産量1 4 %,劍麻約占2 5 %以上,丁香供應量占世界丁香供應量的8 0 %以上。茶葉、甘蔗、棉花也在非洲占重要地位。
西非:包括毛裏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岡比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昂、利比裏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加那利群島。面積約6 5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1 5 0 0 0 多萬,其中黑人約占總人口的8 5 %,其余多爲阿拉伯人。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爲上幾內亞高原,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本區所産金剛石約占世界總産量1 2 %,鋁土礦約占非洲總産量9 0 %以上,可可和棕櫚仁均占世界總産量5 0 %以上,棕櫚油約占3 8 %,花生約占1 1 %,咖啡、天然橡膠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中非: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栗、紮伊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時也把贊比亞、津巴布韋和馬拉維作爲中非的一部分。面積5 3 6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5 6 0 0 多萬,其中班圖系黑人約占8 0 %,分布在南部。其余爲蘇丹語系黑人,分布在北部。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 3 7 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 0 0 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 0 0 0 米以上。所産金剛石占世界總産量3 0 %左右,錳礦石占1 2 %,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産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
南非:通常包括贊比亞、安哥拉、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裏求斯、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面積6 6 1 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約爲一億,其中班圖語系黑人占8 5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占9 %,歐洲白種人占5 %以上:南非高原爲本區地形的主體,高原中部地勢低窪爲卡拉哈迪盆地,四周隆起爲高原和山地,本區所産金約占世界總産量71.83%,金剛石、鉻礦石約占28.17 %,銅、釩、鋰、鈹、鈹、鈷,石棉的産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自然資源
非洲擁有豐富的礦産、水力、農業和林業資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種礦産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種礦産的蘊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據新近國際礦業統計資料,非洲的鉑、錳、鉻、釕、銥等礦藏蘊藏量占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磷酸鹽、鈀、黃金、鑽石、鍺、鈷和釩等礦藏占一半以上,鈾、鉭、銫、鋁礬土、氟石、鋯、石墨和鉿等礦藏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被稱爲“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個巨大的能源寶庫,地下蘊藏著大量可供開采的石油,其周圍的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尼日利亞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利比亞的日平均采油量高達150萬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産國和出口國,迄今已生産4萬多噸黃金,占人類曆史上黃金總産量的五分之二。贊比亞銅的蘊藏量達9億多噸,約占世界蘊藏量的百分之十五, 年平均産銅約36萬噸,素有“銅礦之國”的美稱。
居民
7 2 3 0 0 萬(1 9 9 4 年中),約占世界總人口1 2 .8 %。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2 6 %。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兒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于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 2 %,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 0 %,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 1 %,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 6 %,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于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占全洲人口的2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吃飯的禮儀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幹淨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裏,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納,在公衆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爲宜。
http://baike.baidu.com/view/6546.html
非洲奴隸貿易
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葉末,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爲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黑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由于奴隸貿易主要是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西方國家一般稱爲“大西洋奴隸貿易”。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使億萬非洲人丟掉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奴隸貿易爲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非洲曆史上,奴隸買賣很早就出現。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一書就有關于來自非洲之角(今索馬裏)的奴隸的記載。7世紀末,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後,也曾把抓來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歐洲,14世紀已經有西班牙人販賣從北非帶來的黑奴,爾後葡萄牙人也開始了這項貿易。15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一些大成市還有專門販賣黑人的奴隸市場。15世紀中葉開始,非洲不斷遭到歐洲殖民者的掠奪,奴隸買賣只是一項附帶的貿易活動。15世紀末C?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奴隸貿易急劇發展起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陸上進行了有組織的大規模販賣黑人活動,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奴隸貿易的三個階段
在大西洋兩岸間進行的奴隸貿易,大體上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這一階段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壟斷。15世紀中葉,葡萄牙航海家亨利鼓勵海員沿非洲西海岸由北往南航行,以探索通往東方的海路,並尋找黃金和香料産地。1441年,葡萄牙人A?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想南繞過布郎角上岸,從那裏帶走了10個黑人回到歐洲。從此,葡萄牙經常派出一些船只去西非海岸進行擄掠。1482年,他們在加納的埃爾米納城建立了最早的奴隸貿易據點,不久,有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島進行殖民開發,建立和擴展甘蔗種植園。當時他們擄走的黑人不多,大約在1000人左右。進入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陸期間,殺害了大批印地安人,因此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于是公開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約250人)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就越來越大。16世紀中葉,非洲西海岸每年輸出奴隸達1萬人。葡萄牙也像西班牙人一樣,不斷販運非洲黑奴到巴西。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稱霸的時代,奴隸貿易爲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因此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競插手。英國、荷蘭和法國力圖打破西、葡的壟斷。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優勢一落千丈。荷蘭乘機取而代之。荷蘭從16世紀以來一直是葡萄牙與歐洲進行貿易的最大中間商,被稱爲“海上馬車夫”。16世紀末,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重要貿易據點和軍事要地,緊接著,又成立了荷屬幾內亞公司、西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奪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貿易壟斷權。到17世紀中葉,荷蘭幾乎壟斷了海上的奴隸貿易。
2、第二階段: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此時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賺錢最多的行業,奴隸成爲黑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作物”,奴隸貿易成爲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唯一貿易活動。參加奴隸販運的國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美國、巴西等。他們不僅在西非海岸,還在非洲內地和東非海岸大量獵捕黑奴。到18世紀80年代中葉,從非洲輸出的黑奴隸平均每年近10萬人。
歐洲殖民者把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爲當時盛行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由三個航程組成:第一個航程爲從歐洲國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歐洲人以廉價的制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等換取奴隸,或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奴隸;第二個航程是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換礦産和農産品;最後一個航程是從美洲回到歐洲,把從美洲帶來的工業原料和種植園農産品在歐洲市場出售。
3、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18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英國于1807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其他國家也相繼宣布禁令,但追求爆利的欲望使奴隸貿易實際上並未終止,走私貿易隨之猖獗起來。19世紀上半葉起,美國成爲主要販賣黑奴的國家。在非洲東海岸,阿拉伯經營的奴隸貿易,這時也特別活躍。貿易中心主要在桑給巴爾和奔巴島一帶。大批非洲黑人從那裏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海國家,並長途販運到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與此同時,葡萄牙、荷蘭、法國和美國等過的奴隸販子,也到東海岸進行販賣非洲黑人的勾當。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輸出的奴隸達5萬以上。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基本被刹住了,但並沒有最後絕迹,零星的販賣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甚至20世紀初。
奴隸的來源與遭遇
歐洲殖民主義者一般是以歐洲的廉價工業品和火藥武器爲誘餌,收買非洲的一些國王和酋長,並利用部落間的戰爭掠奪奴隸。有時也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直接捕捉奴隸。被掠的奴隸,在販運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經曆三個階段:從內地販運到沿海集中地;在集中地接受奴販挑選;轉運在販奴船上。奴隸從內地送往沿海的集中地,一般都有一段長距離路程,奴隸販子爲了防止奴隸逃跑,給奴隸帶上沈重的腳鐐,有時還有鐵鏈把奴隸雙雙拴在一起,也有的奴隸販子讓奴隸扛上幾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獸皮、高粱、蜂蜜之類,找不到合適的産品時甚至讓他們背上一塊大石頭或一袋沙土。最後一個階段是裝載販奴船上。從尼日河三角洲一帶起程到西印度群島,順風時要七、八個星期。奴隸們擠在悶熱的船艙裏,衛生條件急差,各種傳染病廣爲傳播,一旦發現有病,立刻被扔下大海,因而死亡者很多。
非洲人民的反抗
隨著奴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非洲人的反抗也更加激烈。16世紀初剛果國王阿方索一世寫信給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譴責葡萄牙從事奴隸販賣活動。剛果郡國思辛加女王與其父親曾設法阻止葡萄牙人在當地販賣奴隸。奴隸在海上反抗最激烈。在非洲到美洲的販奴船上,爲掙脫非人的遭遇,奴隸不斷暴動。他們寧死不肯當奴隸,在赤手空拳、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了跳海自殺的道路,或者展開絕食鬥爭,如1807年美國查爾斯頓港就有兩船奴隸絕食而死。
奴隸貿易的廢止
17、18世紀奴隸貿易即受到歐洲啓蒙運動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的譴責,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團體也紛紛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蠻性質。18世紀下半葉,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反對奴隸貿易同廢除奴隸制度的呼籲彙合在一起,形成波瀾壯闊的廢奴運動。參加這個運動的人,有從人道主義出發的,但也有從經濟角度出發的。後者認爲種植園努力頻繁暴動和過高的死亡率,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爲了有效地制止奴隸貿易,英國派遣海軍在海號喪巡邏。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又分別同歐洲主要的販奴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簽署協定,規定對載有奴隸嫌疑船只可以攔截檢查,以懲罰從事奴隸貿易的商人。1862年,美國同意簽署這份協議。19世紀80年代,美洲輸入奴隸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和解放奴隸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會議和1890年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西方國家又通過了反對奴隸貿易的總決議,這樣,長達4個世紀、使非洲遭受無法估量損失的世界性奴隸貿易才逐步被廢止。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0279414.html
盧安達飯店-歷史的探討和後殖民的精神分析
「所有西方強權,你所信仰的一切,他們當你是廢物,你可以擁有這家飯店,但只有一點很遺憾,你是黑人。你甚至不是美國黑人,而是非洲黑人。」
電影《盧安達飯店》以一九九四年四月非洲盧安達的種族衝突為背景,描述一位飯店經理不顧個人安危冒險搶救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編導運用了這個可能是二十世紀末最大的人類浩劫為素材,以一則發人深省又憾動人心的故事包裝了無數重要且嚴肅的議題。
導演泰瑞喬治選擇軟性的位置發聲,泣訴整個世界對於類似悲劇的置若罔聞,所以貫穿全片的戰鬥、屠殺場面少;描述角色內心轉折、情緒波動與彼此扶持的感人片段多,這樣的手法(索幸本片並未如主流商業電影那般羶情賣弄以搏取同情)的確賺人熱淚且遠較硬性的說理易得人心。但倘若不能抽絲剝繭細究其揭露的族群問題的核心,我們就無法看清血腥屠殺事件背後的本質,反而容易輕率地將責任歸咎於人性或民族性的醜惡或凶殘。
以下筆者將以帝國主義下的殖民歷史與理論家法農的精神分析作為分析向度,探究本片再現後殖民論述的存在價值。
歷史事實
盧安達種族屠殺的史實,起因於境內胡圖族與圖西族間諸多的矛盾,然而異於多數發生族群衝突的國家,盧國的矛盾並非是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反而好發於權位上的高低有別。也就是說,棘手的族群問題決非自然成形,而是有心人士刻意操弄下的政治性產物【註1】。
一次大戰後由德國手中接管盧安達的比利時殖民政府,為求統治之便,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種族分化政策。殖民政府惡意發展出了一套制度化的區分法則;凡是皮膚較白、個子高挑、鼻子直挺像歐洲人的是圖西人(並賦予其比較高等的神話),在教育、工作和經濟上能得到殖民祖國較為優惠的待遇;而那些膚色較黑、個子中等、鼻子較寬不像歐洲人的(比較像非洲黑人)則是胡圖人。積年累月下來,盧安達境內逐漸形成了少數圖西菁英統治多數胡圖賤民的政治現實。換言之,帝國主義殖民祖國的不公不義,種下了盧安達境內近百萬人傷亡的惡果。
盧片受限劇情片的起承轉合,對於以上歷史著墨不多,然而編導透過角色對話、情結設計嘗試彌補史料的缺席【註2】。當中,外國記者在飯店大廳裡無法分辨胡圖人和圖西人間差別的橋段為相當成功且巧妙的安排,明白揭示了胡圖與圖西人歷經好幾代綿密的通婚後,族群間差異甚微的事實。據此,我們可以有所憑據地引用沙特對猶太問題的闡述,指稱:胡圖和圖西人是被歐洲白人當成胡圖和圖西人的人【註3】。
不過論者以為,相較於導演一再突顯國際社會的共犯結構是造成悲劇難以遏止的根本原因【註4】,本片對於帝國主義母國分化族群行為的批判則稍嫌力不從心。
被殖民者的依賴情結
影片前半段主角保羅的自我認同採取了純白(種人)的態度。保羅在比利時人所經營的飯店裡工作、和上流社會打交道、說英語、永遠西裝筆挺、同時拒絕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簡言之,保羅自以為是地擠身了白人中上階層社會,同時成功說服自己不同於其它黑人【註5】。和其它盧安達黑人相比,保羅所擁有的一切:社會地位、財富(車子、洋房)、智慧(聯合國上校對保羅的讚美「你是這裡最聰明的人了」,實則充滿對全體黑人的歧視)全是其處心積慮、竭盡所能討好白人所得到的結果,即便日後種族衝突漸趨明朗,保羅依舊堅信等待「白人盟友」的蔽蔭與救援。
劇情轉折出現在各國代表相繼撤退的時候,保羅經歷了一次具體而沉重的精神創傷(弔詭的是保羅的自覺始終來自白人的提醒),因為發現被過去所信仰的一切背叛,保羅開始自力救濟,也才有了與周遭黑人同舟共濟的想像。表面而言,保羅被其體現的西方(殖民)價值所背棄;但就積極面來說,保羅藉此正式擺脫了殖民陰影的操控、精神官能症式的自悲,從而開啟了其後的自我救贖(或自助助人)之路。
然而影片結尾的安排卻再次營造了一種顯而易見地依賴情結。拍攝靜止於保羅一干人等安全回返聯合國設駐的安全陣線,卻隻字未提盧安達人民憑藉己力終止大屠殺的史實;而保羅及其家人最終毅然離開故土,重投殖民祖國懷抱,更默許了西方國家開放民主的「高等」價值。這樣的依賴迫於現實或許理所當然,但是就精神與意識層面而言,反而加深了非洲大陸的黑暗印象。
透過盧片的敘事,被殖民者對殖民祖國的依賴情結被未加思考地賦予了理想上的正當性,所以本片雖對國際社會的共犯結構作出了人道層面的批判,卻讓歐洲中心主義的殖民價值被合法地推遲或默視。
其它問題
其一、盧片的敘事觀點並未做到平衡,所以在影片中我們只見胡圖人屠殺西圖人,但西圖人反擊胡圖人的部分卻未於片中出現。所以實情決非是一方屠殺另一方,而是更為殘忍的互相砍殺。
其二、《盧安達飯店》最大的問題即是全片充斥的白人觀點,因此影片中的黑人角色毫不意外地被賦予一正一邪的形象(圖西v.s胡圖;保羅v.s葛瑞格瓦),而白人(或多或少)依舊不可免俗地扮演著救世者(比利時飯店經理、聯合國上校等)的角色。
簡言之,由於影片的敘事邏輯幾乎全由白人角度出發,所以直至片尾,觀影者依舊僅能以一個較為「高等」(幫助、解救、救援)的角度縱觀全局;因為主觀上的置身事外,導致了悲憫有餘、檢討不足,而平等(黑人與白人間)依舊遙遠的結果。
據此,本片就後殖民論述而言,未必具有積極面的存在價值,卻切實適作為人道反省的參考【註6】。
【註1】在非洲這個語言萬花筒裡,盧安達語言的一致性相當罕見。境內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胡圖族、百分之十四的圖西族和百分之一的特瓦族,都以盧安達語為母語。他們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民間傳說相同,甚至宗教信仰也都不分種族,足見盧安達就客觀條件而言,不大具有潛在的族群問題。
【註2】外國記者詢問當地種族問題專家有關圖西與胡圖人區別的一段對話約略描述了比利時人引發種族歧見的來由。
【註3】沙特,《對猶太問題的思考》:猶太人是被其他人當成猶太人的人。
【註4】坐視不管的西方國家,聲稱前來「維持」而非「製造」和平的聯合國,以及電視機前在喟嘆之餘同時吃著晚餐的我們,全都間接參與了滅絕百萬圖西人的種族屠殺。
【註5】從影片開端保羅的胡圖族友人邀請他加入「自己的族群」直至鄰居在深夜遭到傷害,保羅始終選擇以一個旁觀者的位置以求自保,不參與、不評論、不反抗。
【註6】參考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根源》中「平庸之惡」的概念。
http://blog.udn.com/vigor314/1104213
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中時07.11.20郭崇倫
美國與中國在非洲的發展,有一個象徵性的對比,北京今年五月宣布,將捐贈一億五千萬美元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興建非洲聯盟新總部;而美國國防部十月正式設立「非洲戰區指揮部」。
新的非洲聯盟總部藍圖酷似聯合國總部,象徵非洲國家希望團結強大,擺脫殖民母國的控制,而強調反恐作戰的「非洲戰區指揮部」,則讓非洲國家擔心美國軍事力量重新控制非洲。
誰比較受到非洲國家歡迎,是不言可喻的,中國在非洲的發展,讓西方國家又羨慕又懼怕,甚至有人猜測美國的軍事部署實際上正是用來對付中國。
中國在非洲起步雖晚,但是自從去年十一月初「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後,發展神速的讓人咋舌。
根據剛剛公布的預估,今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將從去年的555億美元,增長25%,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第三大夥伴,僅次於美國與法國,預估2010年,中國就會超越美國,而成為非洲最重要的貿易對象。
在投資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達66億美元,今年前9個月,就超過10億,主要集中在礦產開發、交通運輸以及農業與農產品方面。
中國排山倒海的貿易投資,西方國家批評為新型態的殖民主義;中國現在全面在非洲找礦產,納米比亞、迦納、剛果、馬利都有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探勘人員,蘇丹原油60%輸往中國,中海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CNOOC)在已證明有豐富油藏的奈及利亞、安哥拉、赤道幾內亞、查德、加彭、阿爾及利亞等國,積 極搶油。
更有人指出,非洲當地市場對中國價廉、質相對優的產品無招架之力,構成另一層的剝削,譬如像70%埃及的鞋市場,由浙江兄弟鞋業主宰,每年要賣出一千二百萬雙鞋。
但是外資與價廉的進口貨,對窮苦的非洲有什麼不好?中國政府更強調,對非洲是「力所能及的無私援助」,即使西方媒體都承認,北京提供援助時並沒有任何條件(no-strings aid),這與過去的援助很不相同。
以中國工商建設銀行(ICBC)十月投資南非的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為例,這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從七月起,也是全世界最大銀行)與非洲最大銀行的策略聯盟,從商業邏輯上說,這是筆好生意,中國商人蜂湧到非洲,標準銀行在18個非洲國家有200間分行,對ICBC能夠藉此擴展金融服務網路,但不同於西方的併購,中方56億美金所取得的20%股權,並沒有更換管理階層,或改變任何政策。
西方援助所附加的條件,有時是為了壓迫非洲國家的民主人權進步,西方強烈指責北京,為了得到非洲政府的利權,不在意獨裁政府是如何殘害人權,甚至貸款與金援還助長了腐敗貪汙。
前世界銀行總裁伍佛維茲就批評,世界上將近80%的商業銀行在提供非洲國家貸款時,都遵守了社會和環境風險管理原則,「但是中國的大銀行卻不遵守這些原則」。
對這些指責,中國最初提出強烈抗議,稱在對外交往上,歷來是採取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給其他國家。中國更無意在非洲稱霸,而是與非洲各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展開經貿合作。
外界壓力太大時,中國會稍作讓步,但是非洲國家都諒解北京是不得已,沒有人會因此與中國過不去。
中國人在非洲現在越來越多,單單是安哥拉就有2至3萬人,非洲人眼中看到的中國人,與歐美殖民母國派來的人完全不同,歐美人住的是五星級空調飯店,抽屜擱著雙程機票,來到非洲,多則一年,少則幾個月,蜻蜓點水一下,然後就調回母國好缺,「調劑一下」。
中國人不同,他們多半是年輕人,離開中國尋找機會,非洲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多半是國營的建設公司,因承包工程而引入的技術工人,住在路旁簡陋的工寮中,睡在行軍床上,每天早出晚歸,帶頭幹活,一周工作六天。
可以批評中國人為了生意不擇手段,也可以批評中國人沒有現代民主自由的觀念,但要說這些中國人是新殖民者,非洲國家是不會相信的。
中國從來不是非洲殖民者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人民日報今天報道,在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非洲前夕,南非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南非斯坦倫布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馬丁·戴維斯博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謝謝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的專訪。請問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南兩國的政治關係?
馬丁:南中兩國建交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兩國關係的發展卻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已經和南非建立了戰略性夥伴關係,這對於發展中南關係和中非關係都是非常關鍵的。
記者:您對兩國貿易的現狀有何看法?
馬丁:南中兩國的貿易發展速度驚人,具體的數位兩國商務部門都有公佈。儘管來自中國的服裝對南非本地的紡織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但南中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面相當廣泛,紡織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這一比例還會進一步縮小。我很快就會帶領60名工商管理碩士在讀生去中國各大城市訪問,目的就是讓他們明白除了服裝之外,中國更是高科技和製造業的大國,南非的服務業和製造業在中國也應該尋求更多的機會。
目前兩國的企業界對對方的了解還是相當有限,由於歷史、文化和語言上的因素,南非的公司普遍對歐洲有認同感,對進入中國市場持保守態度。而中國的不少企業家也把南非和其他南部非洲國家等同看待,因此就會產生一些誤解與隔閡。實際上南非的企業應該更多地從文化上去了解中國,中國企業也應該認識到南非在非洲經濟中的獨特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兩國的經貿關係向縱深發展。我們中國研究中心所從事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強兩國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溝通,消除不應有的隔閡。
記者:您對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南非有何期待?
馬丁:不久前胡錦濤主席的非洲之行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在尼日利亞就簽署了鉅額的合同。溫總理此次來南非預計會有一個大規模的企業家代表團隨行。屆時如果會有中國的大企業與南非簽訂較大規模的投資專案,那必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因為南非一直有人把中國看成是具有擴張性的、難以對付的競爭者,如果中國能在南非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將會是對這種顧慮的最好回應。
記者:您從整體上如何看待中國和非洲的關係?
馬丁:我認為中國對非關係大的指導原則始終是務實的。多年來中國從未停止過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很多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醫療、教育、住房等諸多領域都受益於中國。大量的中國醫生拯救了無數非洲人的生命。但是我不得不指出,這些在非洲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中國對非援助的細節應該更透明,宣傳力度應更大。中國無疑是過去20年中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國家,中國有著非洲亟須的關於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這是增強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大好機會,我認為中國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
記者:您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發展對非關係上中國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馬丁:有利的因素,我認為首先是中國與非洲在歷史上緊密的聯繫,這是今天中國和非洲進行成功商貿合作的基礎。其次就是中國沒有在非洲進行過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動,雙方沒有歷史恩怨。至於有人鼓吹中國是非洲的“新殖民者”,我認為這是一派胡言。再次就是中國的國有公司會配合中國政府的對非洲戰略,進入西方公司所不願涉足的但對非洲國家來說又是很重要的經濟領域,這個優勢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至於不利因素,那應該是文化和歷史的差異。非洲國家可能會對歐洲文化更容易接受,學習歐洲的語言也更容易。
記者:為什么會出現所謂中國搞“新殖民主義”這種論調?您認為中國政府應如何應對?
馬丁:人們對於突然的變化總是感到不適應。歐洲人看到他們與非洲傳統的聯繫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當然會不舒服,從戰略上也認為是一種挑戰。對此,我認為中國應該拍案而起,進行理直氣壯的反擊:中國在非洲從來都不是殖民者,中國沒有佔領任何一塊非洲的土地,更沒有侵略過哪個非洲國家。歐洲人佔領非洲大陸幾個世紀,但中國從來也沒有控制過哪個非洲國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1/6/2/2/100162283.html?coluid=9&kindid=1550&docid=100162283&mdate=0911123624
中非關系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開始相互了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的特産珍品。據說公元前一世紀時埃及女皇克裏奧帕特拉所穿的禦衣是用中國的絲織成的。自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黃金、絲綢就遠銷到地中海南岸。中國的唐朝不僅與當時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國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唐朝的文化藝術之中,當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藝非凡、勇敢機智並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甚至敦煌壁畫也描繪了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與非洲北部和非洲東海岸進行了較多的物資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錢幣在埃及、肯尼亞、桑給巴爾等地多有發現。宋朝航海業的發達使中非的人員和物産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産品不僅大量出現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沿海,而且還深入到津巴布韋等非洲內陸地帶。宋代還出版了《諸蕃志》、《嶺外代答》等記載了非洲風土人情和地志物産的書籍。
中國元朝與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斷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馬達加斯加“采訪異聞”,中國著名的旅遊大家汪大淵也足至桑給巴爾。中世紀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圖塔也曾訪問中國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廣州等城市。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傑出成就”。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曆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友好關系已發展到雙方官方代表相互訪問。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幾次率領由數十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攜帶大量金銀緞匹和瓷器寶鈔,代表中國政府訪問了現今索馬裏和肯尼亞一帶的東非港口。索馬裏北部一個名爲“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爲紀念鄭和訪問而命名的。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東非麻林國(位于現肯尼亞境內)國王哇來訪問中國抵達福州時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閩縣,中國皇帝贈給他以康靖的諡號。麻林國在1415年還直接遣使送來了一頭被中國人叫作麒麟的長頸鹿。它長期以來作爲祥瑞的象征成爲中國詩人和畫家吟詠作畫的題材。明朝從非洲輸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貴産品和鴕鳥、斑馬、長頸鹿等珍禽異獸,中國的特産錦緞、絲綢、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斷流向非洲。
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曆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統治時期。殖民主義者對非洲的征服和瓜分,迫使中非友好往來不得不停頓下來。中國在19世紀淪爲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後,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奪了互相交往的權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壟斷資本集團的奴役和剝削。19世紀80年代後,西方列強把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強迫運到非洲修鐵路、開礦山、事農耕,西非達喀爾鐵路、剛果鐵路、南非的蘭德金礦等都滲透著大批華工的血汗。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非洲國家相繼獨立,中國和非洲各國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爲患難與共的朋友。中非友好合作關系也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考驗,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鞏固。
在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時期,中國堅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邊,全力支持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鬥爭,並在道義和物質上給予支持,爲他們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做出了貢獻。
非洲國家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密切合作。在恢複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挫敗“中國人權狀況”反華議案和“臺灣參與聯合國提案”、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中國申辦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給予中國有力的支持。中國也積極關注和支持非洲和平與發展問題,支持非洲國家成立非洲聯盟和實施“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並積極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
中國人民在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努力幫助非洲國家興建工廠、農場、水利、能源、交通、電信和文教衛生等各類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被非洲人民譽爲“自由之路”的坦贊鐵路是中國最大的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以來,中國已向非洲43個國家派遣了醫務人員。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非洲國家建設了800個成套項目,其範圍涉及農場、工廠、醫院、學校、電站、政府辦公大樓、體育場、鐵路等基礎設施。
截至2003年12月,中國已與46個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與24個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部間政治磋商機制。
中非高層往來頻繁。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曾3次訪問非洲,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系的五項原則和援外八項原則,爲中非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澤民主席1996年訪問非洲時,提出了構築中非關系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五點建議,掀開了中非友好關系的新篇章。許多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相繼訪問中國。這些訪問增進了中非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推動了中非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
2000年10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兩個曆史性文件。會議爲中非友好合作樹立了新的裏程碑,使中非友好合作在論壇框架內得到不斷深化和擴大。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2004至2006年)》,爲今後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總體規劃。
http://baike.baidu.com/view/6546.html
另參本台<中國與非洲>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9635352/2007120305595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