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荒謬了,萬惡共產的集體農場也能翻身?
你才太無知,共匪的改革開放,不少就得力於農場之集體性(公社)!
相反!台之二、三次農改,均受阻於一次土改後的農地之零碎。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8704133/2007061706454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7503911/20080530063407
美式偽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歷經二次對比式危機(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第一和四小龍,尤其正在發展中的美國金融風暴對比中俄之崛起),其虛偽性貪婪性更暴露無遺(後貼)。
俄集體農場翻身 金主進駐增產>中時08-09-01潘勛
俄羅斯廣裘的農地是地球上最肥沃的良田,如果善加利用,不僅可以創造龐大利潤、平抑國際糧價,甚至讓俄國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以外,再添增世界影響力。然而俄國農人的工作態度以及政府把土地收歸國有的陰影,仍然是俄國農業發展的隱憂。
蘇聯崩潰以來,數千萬公頃的俄國良田荒蕪,沒人耕種。但是,資本主義改變俄國工業十年之後,目前在鄉間,農業革命正蠢蠢欲動,搖撼了農村生活,以前抗拒改革的集體農場制度也受到衝擊。
糧價成推力 農業革命蠢動
這股變化的驅動力是飆漲的國際糧價,還有俄國最近從事改革,允許外國人擁有其耕地,兩相加乘,造就搶購俄國鄉下土地的熱潮。購買並改革集體農場的生意,突然間油水豐厚得不可思議,吸引避險基金、俄國商業鉅子、瑞典投資公司甚至白俄流亡貴族的後代前來投入。
俄羅斯於全球糧食供應鏈占有很不尋常的地位。在俄國大革命推翻沙皇,接下來史達林強迫推動集體農場之前,俄國曾是全球最大糧食輸出國。而如今俄羅斯國有或集體農場控有的土地約占全球可耕地的七%,但其中約六分之一(約三千五百萬公頃)休耕。相形之下,全英國可耕之地只有六百萬公頃。
「世界銀行」俄羅斯局局長蘇雷曼諾夫表示,假如俄國能重回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那麼可以紓解全球糧食市場的壓力,平抑糧價,還可以改善世界營養不良與饑荒的現象。
強化集體農場 達經濟效益
最早看出俄國農地價值的投資人中,有一位是奧羅夫,他是全球最大私募基金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莫斯科辦事處主任,也是白俄貴族的後代。
他在二○○四年前往阿根廷考察,發現大地主不必政府補貼也能賺錢,因此得到靈感,認為類似模式也可用在俄國。
奧羅夫提出的模式認為,集體農場不應該分解打破成小塊農地,反而該強化成更大的工業式農場,足以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他聘請受過西方訓練的農業專家,引進美國「John Deere」的農耕機械,讓俄國農地的收穫量增加將近一倍。
俄國有些公開上市公司參與購買並改造集體農場,西方人也投資那些公司,但俄國規定,農產生意跟大多數俄國大宗物資一樣,必須有俄國人參與。這項規定令某些歐洲金主猶豫;俄國最近在外交及軍事上的獨斷獨行,也令他們操心。
收歸國營風險 令金主憂心
此外,俄國鄉村人口也因年輕人移居城市而數量大減;葉爾欽時代推動去集體農場化,但告失敗,許多土地的產權不明。蘇聯奉行集體農場制數十年,個別農人的辛勤努力沒什麼獎勵,農耕團隊的士氣也就令人不敢恭維,而且根深柢固。
對俄國某些官員而言,最近一波農業民營化實在太急太快,因此興起收歸國家專營的念頭。若收歸國營,可以管制出口,造福俄國低收入人民,但缺點是金主對農業投資裹足不前。
但這種風險並未阻擋有創業雄心者;奧羅夫的模式傳播得十分迅速。到二○○八年,已有大約一四%的俄國耕地進行整併強化。奧羅夫表示,光憑著龐大規模,未來十到十五年內,俄國就會成為世界農業的主導力量。
但是前提是,目前的耕地熱沒招來政府的強力干預,還有不至於引起農民被剝削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