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05 06:32:41| 人氣1,43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華聯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前研一真是位無恥的趨騙大師,在預言中國將崩潰分裂為六(七?)塊論、失敗後,這回竟改賣起《中華聯邦》論(商周出版,2003)。

算了!對這類議題,十個人有十一種以上說法(後貼)的國族意識形態議題,我在《台灣共犯體》及多篇時評已析判到、懶得再理,除非要反諷它、或有點實現的可能性時再說吧。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所言極是,大前研一不如賣《M型社會》較有市場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292838/20070625070138

在這波的全球金融危機下,有錢人也W了!

 
看兩岸 大前研一提中華聯合【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8.06.18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昨天來台演講時表示,台灣過去與中國交往的方式是「錯誤的」,理性地與中國大陸建立互信,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發展課題。
大前研一對兩岸關係時有驚人之語。昨天他以「亞半球崛起,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說。演講前他指出,歷屆台灣總統都想跟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卻搞得美國政府不知如何是好,因為美國必須十分注意中國大陸的反應。
他認為,對台灣來說,不管是在國際社會中爭取空間,或是為發展經濟,理性地與中國大陸建立互信才是當務之急,否則大部分國家都會因為顧忌中國大陸,不敢跟台灣往來。
大前研一強調,台灣過去與中國交往的方式是錯誤的,類似歐盟一樣的聯合概念,才是廿一世紀的新國家架構。兩岸關係,可能是像歐盟的「中華聯合」,像美國的「中華合眾國」,或是像大英國協的「中華聯邦」,台灣必須重新思考未來世界的「國家」定義,才能走出瓶頸、創造未來。
他也稱讚新政府開放三通十分正確。三通之後,台灣可能發展的三種面向包括成為超級矽谷;以新竹為基地建立創新與研發中心;發展專業服務業,例如金融、資產管理、房地產等;第三種方向則是成為觀光勝地。
大前研一對台灣發展觀光業很有信心,預測台灣有機會成為一年旅客超過兩千萬人的觀光勝地。但台灣觀光業對於龐大商機的到來,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三通之後,大前研一預言香港、澳門加上深圳將成為一個以娛樂、購物為主的新三角地帶,發展實力絕對足與台灣並駕齊驅,他建議政府宜提前因應未來新挑戰

大前研一談中國 先崩潰後崛起【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前五大管理大師之一,對中國大陸的論點其實十分極端,早年他發表「中國崩潰論」主張,近年來卻轉為「中國崛起論」。
大前研一專長規畫跨國企業的市場策略、海外投資、組織系統及經營方針,曾任麥肯錫的資深董事。
他挑戰傳統的逆向思考方式及坦率直言的風格,在日本和全球各論壇中都獨樹一幟。
大前研一充滿自信,說自己的預言大多數都會實現,像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在去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更可望在未來幾年內超越日本、晉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不過,大前研一對於兩岸關係的預言,不準的居多,像是台灣優勢只剩五年,兩岸可望在2005年統一等。

趨勢大師 幽默大師【經濟日報╱記者徐慧君】

全球著名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昨(17)日再度來台發表演說,吸引超過3,000人到場聆聽。大前研一除了分享未來趨勢的觀點之外,也以幽默的方式解釋他的「區域經濟學」。
「現場有人知道歐盟總共有幾個國家嗎?」、「有人知道南斯拉夫分割成幾個國家嗎?」,大前研一對現場聽眾頻頻提問,最後又自己回答:「這根本就不重要嘛!」引起聽眾大笑。
拋出這些問題,大前研一其實想要探討的就是「區域經濟學」的觀點。大前研一指出,民族國家的觀點是19世紀的思想,到了21世紀,大家應該放棄民族國家的思考方式,轉而由區域的角度來思考經濟發展。
大前研一指出,過去台灣與中國就是依著19世紀思想中的民族國家交流。在歐盟引領出21世紀的新國家架構之後,台灣或許可以思考採用「中華聯合」,或是像美國的「中華合眾國」、像英國的「中華聯邦」的方式思維,重新思考21世紀「國家」的定義。
大前研一在中華聯邦中,除了力說中華聯邦對日本前途的重要性外,也提出台灣和中國可能會在2005年統一的說法,並且探討台灣今後生存的戰略方向。內文並附錄作者與李登輝的訪談,以及在行政院的演講。

作者大前研一簡介


一九四三年生。早稻田理工學院學士、東京工業大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曾任職日立製作所,於一九六二年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歷任日本分公司總經理、亞太地區董事長、總公司董事。於一九九五年離職。其後,一九九六~七年擔任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現任UCLA教授、大前協會董事,以及政策學校「一心塾」、創業家培育學校「攻擊者商業學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的創辦人。一九九八年十月在「Sky Perfect TV!757衛星頻道」製播〈商業突破〉節目。除了在《SAPIO》雜誌的連載之外,還有《上班族的生存之道》、《感動經營學─維納斯堡誕生的秘密》﹝以上皆由小學館出版﹞、《二十一世紀維新》﹝文藝春秋﹞、《企業參謀─新裝版》﹝President出版社﹞、《異端者的時代》、《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無國界的世界》等著作。

南方朔觀點:中華聯邦─一種積極的新態度

在讀完大前研一先生所著《中華聯邦》後,深深的能夠感覺得出,在他雖然短小的篇幅裡,的確有著極大的視野與熱情。這本著作可以做為一個新的起點,讓人們在思考兩岸未來關係時,擺脫掉意識形態陳舊術語的糾纏,而從更大也更切實的方向進行思考與修正。
或許是不同語文環境所造成的差異,當人們讀完此書後,當會發現,大前研一所謂的「中華聯邦」,其實也就是長期以來我們所謂的「中華聯邦」,或「大中國邦聯」。只是當我們在談「邦聯」這種概念時,多半只是從政治的角度切入。但大前研一則否,他的出發點先是經濟,而後才轉向政治。他深切體會到中華經濟圈的沛然莫之能禦,及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的形成。他相信在這樣一個新結構的形成中,已向台灣打開了無數機會之窗。於是,相信「全球化」和「無國界經濟」的他遂認為,台灣應更積極的參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強化優勢,成為大陸最大的股東。而在政治上及思想上揚棄敵對的成見,往「中華聯邦」靠近。他認為,兩岸和平統一擋不住,應當主動創造的去迎,而非不理性的去拒。他認為,中國的政治也將隨著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變得不同。他深信,「中華聯邦」這種鬆散的、加盟式的制度,將會在二○○五年實現,並替中國爭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
大前研一的這種論點,無疑的相當具有挑戰性。有關「中華經濟圈」的概念和潛力,二○○二年十二月九日美國版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曾做了一個長專題報導,根據調整後的「購買力等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計算,到了二○○七年,中華經濟圈的規模將達十二.四兆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三十四兆元),大過歐盟的十一.三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集團,僅次於美國的十三.七兆美元;而持續直線增加的貿易,到了二○○六年,估計將打破一兆美元的紀錄。
「中華經濟圈」的潛力由此可知。而除了經濟力的攀升外,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大陸由於經濟發展與全球同步,它不但在內部的區域經濟上已釋放出更多的自主權力,在國際社會上的行為也更趨溫和(moderate)和「講話輕聲」(speak softly)。
二○○二年的「東協高峰會」,北京簽署了「南海問題行為規範」,對與南沙群島有主權紛爭的國家表現出極大的善意與尊重。這些最新的發展,都可與大前研一的觀點相互驗證。

二○○五,有點快,但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不必用他的書的觀念,即已能確定隨著全球同步和對外開放,北京的彈性和寬容已日益擴大。在這樣的觀察下,他主張台灣要更大幅西進,不但要「三通」,更要積極的成為中國的最大股東,但在中國興起中找到更具前瞻性的位置,自然都更有了說服力,也令人佩服。
然而,對於他鐵口直斷二○○五年的「中華聯邦」,就實踐上,則讓人不得不有所保留。因為,「中華聯邦」誠為一個極具啟發的概念,與紛爭解決方式,縱使這個概念可以被兩岸所接受,它由談判、共識的形成,再到落實,都必須極長時間醞釀,二○○五年怎麼可能?更何況,縱使到了今日,這個「中華聯邦」的概念,仍然被北京所拒絕。
然而,儘管有所保留,卻也不表示可以完全排除。兩岸關係的發展乃是一個複雜的磨合過程,經常會出現驚奇。最近,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唐樹備應邀出席「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會二○○二年年會」。他在演講中即有一段值得注意的文句:
「有人說統一後,(台灣)有沒有可能加入聯合國,我說這個問題兩岸在統一時可以討論。」
唐樹備的這段談話儘管其內容尚不明確,但由於進入聯合國都可以談,而不是逕予拒絕,這至少已顯示所謂的「中華聯邦」是一個可以被放進日程表裡的概念。
二○○一年七月,國民黨主席連戰倡議「邦聯制」,並曾在國民黨的中常會上討論。雖然這個觀念極具啟發性,但在當時台灣現實政治的糾葛下,也相當引起爭議。
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指出,倡議「邦聯制」並非目的,而是提出一個建設性的方向。作為兩岸融合模式的參考系統。對於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我們或許也應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
或許,我們已經有必要回頭去重新思考,「邦聯制」這個構想的形成,及其時代背景等更深刻的問題。
首先必須指出的,乃是「邦聯制」的構想,在時代脈絡上乃是針對「一國兩制」而來的。
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式建交,由於主客易勢,「台灣問題」遂進入歷史的時間表。與此同時,則是由於香港新界租約的一九九七年屆滿,香港問題也同樣進入日程表內。
於是,一九八四年二月,鄧小平在接見辛斯基率領的「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代表團時,第一次講出台港問題以「一個中國,兩種制度」解決的構想。
他的話被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修正,在五月份的六屆人大二次會上的報告裡,他說成「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一國兩制」。接下來的時間裡,「一國兩制」這個名詞又因為中英「香港談判」而被不斷引述使用,對台灣當然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於是,當年(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二日,台灣黨外資深立委費希平,在第七十四會期第七次會議上,提出「為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向行政院提出『大中國邦聯』構想」這份質詢,這是「邦聯制」的第一次出現。在這份文件中提出:「所謂邦聯,就是許多國家為要實現其共同利益,自動組成的集合體。」而其特性有二:
一、個邦有其獨立的內政、獨立的外交、獨立的國防,在個邦之上沒有最高的權力機構。
二、邦聯盟約的制度與修正,必須經各邦的同意,同時各邦有自由退出之權。
從時代情境來分析,費希平針對「一國兩制」提出的「大中國邦聯」,意圖在「統」、「獨」之外找「第三條路」,不能說沒有一定的超越性。

十多年來一直是邊緣化主張

只不過,那個時刻正是黨外勢力竄起,台獨運動與民主合流,省籍因素也主控了黨外的發言權,而國民黨仍然以「正統」自居,高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外省籍的費希平之主張,遂無法形成氣候。由於黨外被台獨派所主導,最後甚至於是費希平自己退出了黨外。
自費希平首揭「邦聯制」的構想後,在過去的十餘年裡,台灣的兩岸問題主流觀點是在向「獨台」和「台獨」方向移動和碰撞,各組名目如「多體制國家」、「一國兩府」、「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國論」、「統合論」、「一邊一國論」此起彼落。島內特殊政治生態使得「邦聯制」的構想在台灣完全不能形成意見市場,它只是一個相當邊緣化的主張。
但儘管如此,「邦聯制」的構想在被提出後,它在美國的華人社區卻顯然有較大的影響力。在費希平提出「邦聯制」的構想後,美國的民運刊物《中國之春》、香港的自由派刊物《百姓》等皆做了專訪。
達賴喇嘛主張蘇聯式的「國協制」,那是「邦聯制」的另一種名異實同的概念。這一種「邦聯制」的構想,除了影響到美國華人社會菁英的「百人會」之外,大陸流亡的政治學者嚴家其也有頗多發揚。
而在台灣島內,費希平的「邦聯制」構想提出後,雖然邊緣,但也並非沒有延續。綜合而論,延續這種觀念的人,計有林正杰、朱高正、陶百川、王作榮、丘宏達、鍾琴、余紀忠等。
這些人士在台灣政治往「獨台」與「台獨」移動的過程中,都不是主流,他們多半為在野的非獨非統派。他們都深切的理解到,台獨的不能行與不可行,都希望在統獨之間尋找中間點。「邦聯制」及類似的構想,遂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應為《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的角色。他曾於一九九九年五月返鄉,當月十八日在釣魚台的國賓會館會晤江澤民,曾向江澤民做了這樣的意見表示:
「……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之後,台灣擁有安全保障,而雙方經濟合作又已逐步加強,形成互利共榮的中華經濟圈,則兩岸可在平等的基礎上,互以兄弟之邦對待,逐步實現中華聯邦的目標。我認為中華聯邦的架構,在現階段是一個兼顧兩岸政治現象,尊重雙方立場的方案,它符合大陸方面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也確認台灣擁有主權、尊嚴、民主與安全的具體需求,可使兩岸中國人在理性合作與良性競爭下,實現有利中華民族發展的共同目標。」
自費希平提出「邦聯制」的構想後,由於台灣島內正往「獨台」與「台獨」的方向演化,因而這種主張在台灣本地可謂相當的邊緣化。
台獨論者乃是逢「中」必反,當然不可能任何有「中」字在內的概念;但在北美華人知識分子社群,卻顯然有相當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乃是,自大陸加速改革開放後,它經濟成長快速,尤其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由於開放之路更加確定,外資湧入也更趨擴大,它對台灣的磁吸效果也告增強。
再加上經過一九九九年「兩國論」的衝擊,顯示出台獨的困境。於是,情移事變,台灣內部的思考往「邦聯制」移動的趨勢遂漸形成。

台灣向中心靠近,北京依舊拒絕

二○○○年陳水扁當選後,曾拜會孫運璿,談及「邦聯制」。但因民進黨的獨派屬性太強,陳水扁亦無足夠的歷史擔當,遂致兩岸關係一直在「聽其言,觀其行」中蹉跎,甚至因「一邊一國論」而大幅倒退。
民進黨雖裹足不前,二○○一年七月,國民黨主席連戰卻首次正式提出了「邦聯制」。雖然它因爭議性大,未被納入國民黨政綱,但毫無疑問的是,一向邊緣化的「邦聯制」,終於成了台灣這邊的一個重要選項。從一九八四年費希平提出,到二○○一年連戰提出,它整整花掉了十七年光陰。
然而,儘管台灣這邊,「邦聯制」的聲音以由邊緣化向中心靠近,但對北京而言,它仍然拒絕這樣的概念和解決兩岸問題的模式。
因為,「邦聯制」乃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獨立國家所成立的鬆散聯盟關係,各分子國擁有完全的獨立外交及國防權。邦聯由條約而建構,單方面廢約即可退出。
在兩岸缺乏感情及歷史文化共識,台灣「去中國化」也持續進行之際,主張邦聯制,北京方面自然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要掩飾台獨色彩的台獨主張。

在「邦聯制」和「一國兩制」間尋找平衡

「邦聯制」及它的名異實同的變形的「國協制」和「獨聯體」,都雖然鬆散,但卻有極強的共同感情。縱使「歐盟」,也都靠著文化、情感、共同利益而維繫,不會彼此敵對和拆夥。
這種條件卻沒有在兩岸出現。那麼,豈非會出現一種可能,那就是今天「邦聯」,過幾天卻廢約退出,反而把問題弄得更為複雜棘手?大陸方面的學者,如社研院台研所副所長余克禮認為,「邦聯制」不在「一中原則」裡,即是上述思維的結果。
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都不然。一九八四年,鄧小平在接受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的訪問時指出,他所謂的「一國兩制」,乃是比西方「邦聯制」還更多的「邦聯制」,但他不喜歡「邦聯制」這個不能充分涵蓋的名詞,所以才用「一國兩制」稱之。
他的意思是說,「一國兩制」下的「兩制」,專指完全自立的治權,但不包括國家主權,因而「一國兩制」下可以有軍隊,但卻並非「主權獨立國家」。
美國是「邦聯制」最典型的例子,各州有自治權和州憲法,但沒有軍隊和外交等代表了國家主權的權力,「一國兩制」因而在內容上比「邦聯制」更多。
因此,有關「邦聯制」和「一國兩制」的爭論,其實也就是「邦聯vs.邦聯」,並在這兩者間尋找中間點的問題。但它比起各走極端,完全不能對話的「統與獨」,卻顯然已更加向可以對話的中間靠攏。因過了整整十七年,「邦聯制」才由邊緣的見解成為主流的一部分,我們當然不能完全排除,一種修正成的「邦聯制」,在可見的未來會被北京嚴肅考慮。爭端的解決不能只是呼口號,而須落實為可操作、可以相互修正讓步的概念。
以「邦聯制」來替代「統」「獨」糾葛,儘管目前看來仍不可能,但它做為一種參考概念,則無疑的已有極大意義。
近代國家的組成設計,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有許多類型。從最傳統的「行省制」、「自治區」、「特別自治區」、「州」與「邦」、「聯邦」,到「邦聯」、「國協」與「共和國加盟制」等,每一種形態都是文明創造所形成的。
近年來,英國與愛爾蘭為解決北愛爾蘭問題,甚至發明「雙祖國制─」英國和愛爾蘭都是北愛的祖國,俾解決當地人民的認同分裂及確保當地各族群不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由這個例子格外可以看出,如果兩岸有足夠的智慧與遠大的胸襟,的確可以在「邦聯制」和「一國兩制」間尋找到公約數。
曾任美國國防部主管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現任「美中政策基金會」共同主席的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曾在一九九八年七、八月合刊號《外交事務》雜誌發表長文,主張台灣應針對「一國兩制」加以修正,尋找共識;基於同理,我們亦可認為,北京方面似亦應就「邦聯制」而加以修正,讓雙方在修正彼此中進一步的靠近。
所謂「磨合」,即是要在「磨」中找「合」,許多互不信任的地方,則可藉著制度設計而讓不信任轉為信任,這將是個複雜但又需要胸襟智慧的大開創事業。
路是人走出來的。要在無路中找路,不要在有路時反而去尋地獄門。大前研一的二○○五年在「中華聯邦」下和平統一,這個時間表有點太一廂情願,但他那大膽西進的視野,則無疑的仍極壯闊,可供我們嚴肅思考。
而無論如何,他終究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積極性的主張和論述,或許,這種積極才是我們要學的態度吧!
http://www.ba.ncku.edu.tw/stuff/teacher/yong/SPEECH/T&C/2005unify/new_page_8.htm

中華聯邦的空言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最近出版的「中華聯邦」一書中預測兩岸將組成「中華聯邦」,如果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與陳水扁總統共同促成中國統一,可以拿到諾貝爾和平獎。他大膽研判,台灣明年總統大選的重點,會放在「如何統一」,而不是「是否統一」。 
  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共產主義名存實亡,現在中國是由五大經濟區循資本主義運作,才促成中國高度成長。而中國表面上由中共中央集權統治,其實已是五大經濟區獨立自主運作的聯邦。他更認為台灣應該與福建經濟區結合。所以,他的中華聯邦論,基本上是一種經濟決定論,無關生活方式與制度。 
  因為過度強調經濟因素,他竟然認為中國現在中央政府號令不及地方,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招商、改善投資環境等,等於獨立王國,所以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跟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類似。因而推論出台灣應該與中國共組中華聯邦的預言,其思想脈絡,並不令人意外。 
  大前研一認為中國周邊國家與其抗拒中國的崛起,不如選擇相近的中國經濟區緊密結合。事實上,其他國家與中國發展經濟交流,只是單純的經濟關係,但台灣與中國卻牽涉到生活方式、制度與主權。因此,台灣人民會墮落到為經濟統一而放棄民主,只談「如何統一」不辯「是否統一」?何況,中國經濟一定好的觀點,未必禁得起現實的考驗,連朱鎔基都疑慮中國經濟過熱的現象,中國還能有多久的榮景?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9448

    與大前研一所提之中華聯邦的異同

相似之觀點:
1. 其聯邦架構皆採取較彈性區域獨立体之結合,可仿照蘇俄聯邦或大英國協或歐盟方式。
 2. 最終目標是地球生命共同体 (大前研一為無國界之經濟共同体)

不同之觀點:
1.思想理論哲學不同:ROC 聯邦是以人体組織器官結合生命共同体之原理為哲學基礎。大前研一以經濟無國界論及利益共同体為基礎。  
2.台灣正名與加入聯合國之必要性 ( 一個中國的內 涵不同 ): ROC 聯邦主張台灣須正名為  TRC(Taiwan's Republic of China ),並加入 聯合國共謀聯邦統一,大前研一認為此目標並非重要。
3. 聯邦主導控制權不同:ROC 聯邦是以孫中山先生所創的ROC為前提,但可譯為中聯邦或中華邦聯,由於 台灣當局是 ROC 的創始使用者而且目前繼續運用中,但北京當局是聯合國 ROC 會員之代表,因此聯邦主導控制權對兩岸而言,皆處於平衡狀態。
4. 結合時機不同:大前研一主張2005年至2008年台灣須與北京當局完成聯邦。ROC 聯邦認為 兩岸已在 2002 年就已跨入聯邦形態,因為聯合國ROC會員國已在 2002年出現 WTO 有兩個代表 ( PRC 與 aiwan )。真正完成簽定聯邦條約須要等待TRC 正名後。
5. 結合方法不同:大前研一主張台灣應趕快投資大陸,建立聯邦,使產銷結合。ROC 聯邦是以 兩岸推動「共同貨幣單位─華元」來完成聯邦統一。
http://www.a-socioheart.com.tw/urc-disc.htm

我看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黃昭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讀了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這本書,我是一陣錯諤,像大前研一這位常到台灣、觀察台灣的經濟評論家,怎麼會寫這麼離譜的「書名」的書。他預言2005年台灣與中國會統一,他認為「中國共產主義」會被他在書中所提倡的「中華聯邦」的概念替代。他認為中國與台灣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又原來就是同胞,所以會「基於中華思想建設一個整合的聯邦國家」,創設一個中華人的「中華聯邦」。
大前研一既然當了十年以上商業周刊等等台灣的顧問,又他的文章平易,種種複雜的統計數字也非常的深入淺出,對一般讀者一定會有相當的影響力,現在他開始主張「中華聯邦」,我們自然需要有所警惕。
他認為包含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在內的「大中華圈」,今後會變成亞洲經濟的支柱,希望無窮。其中,對中國投資最大的就是台灣。他認為陳水扁總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領導人,台灣企業只好表面上向政府表示效忠,卻暗中大力向中國投資。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率是7%,台灣是負成長,他形容這個現象是「抽台灣的血液,輸血中國大陸」。
以前的台灣,是由日本進口中間生產財回來台灣製造,然後再向外國出口,現在卻乾脆在中國製造,再向外出口,變成忽略了台灣這一個加工站。台商所賺到的利益,按理是應該拿回台灣,然而,他們往往為了節稅,把錢放在香港、或是百慕達這種租稅便宜的地方,台灣與中國大陸組成「中華聯邦」是難免的。
眼前,對於台灣企業的西進與「無國籍化」的現象,政府似乎已經擋不住了。不少的台灣企業家竟然嚴厲地指責那些反對西進的台灣政治家們,叫他們不要再阻擋西進。根據大前研一的看法,台灣的企業家正在迅速「中國人」化,他甚至於引用The Daily NNA的民調,認為台灣的老百姓有64%希望前往中國就職。其實他所引用的所謂民調,太離譜了。離譜的數字,難免導致離譜的預測。
他又由中國那一方來看,以為中國的政治指導者敵視台灣的人急速減少了,而地方政府也非常熱烈歡迎台灣企業的進駐。此外,由於軍方必須財政獨立,國防現代化的資金須仰賴武器輸出,而賺錢了以後的高級將領,習慣過著富裕的生活,就不想賣命為解放台灣而流自己的血,他們對台灣的敵意隨而減少。中國企業歡迎外資,當然更會張臂擁抱台灣的資金與技術。
由於上述這些因素,大前研一判斷中國與台灣的結合方式可能轉化為柔性的「聯邦」。其實,他所謂的「聯邦」是相當混淆的概念。他一方面認為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由沿海六大經濟區域構成了「中華聯邦」,包括遼東半島、北京天津、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廈門福州、以及珠江三角洲。他的說法當然是一種比喻,然而,這種比喻比較像一般所謂的聯邦國家。
不過,他所提倡包含香港、台灣、新加坡的「中華聯邦」,他自己說是與大英國協一樣。由此可見,那是我們一般所慣稱的「國協」(commonwealth),與「聯邦」(federation)迥然不同。
不論是聯邦、或是國協,這本書所主張的預測顯然是天方夜譚。由台灣的整個情勢來看,中國企圖獵取台灣的野心始終不變,戰術上或有懷柔手段,但台灣一旦入籠,其後就只能任其宰割,這是極其明顯的。
由於近年來台灣人本土意識愈來愈明朗,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台灣) →台灣中華民國的演進趨勢必定會演變到「台灣國」的地步。只要台灣的自主傾向能越來越明朗,就不怕外人的推波助瀾。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rep21-30/no30_03.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434)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此分類上一篇:《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

陳俠
想要形成邦聯
如果沒有共同的中心主義思想
我真懷疑其立基的穩固性...

在這全球化競爭趨勢的新世紀
如果連肚子都快吃不飽
其他的堅持又有何意義

聽你這樣說
那麼那些"肚腹扁扁 也要選ㄚ扁"的人
不就是傻瓜兼冤大頭了嗎
2008-10-06 13:39:31
版主回應
邦聯≠聯邦
2008-10-07 08:09:00
塵俠
無論邦聯或聯邦
主權獨立皆為加入的條件之一...

看著自己日愈孤立
台灣只能挫勒等
2008-10-07 09:03:04
版主回應
自己不爭氣的話
那天想加入也要看人臉色
2008-10-08 06:51:08
中國威脅論 中國崩潰論 刹那間 雲消煙滅
2009/04/14 zgr

大陸海軍新銳艦隊遠赴非洲亞丁灣執行任務,並多次舉辦盛大換防。
若此事發生在半年前,你看看吧,歐美媒體不知又會如何的叫囂‘中國威脅論’了;但現在,一切靜悄悄,威脅論沒有了,代之的卻是讚揚中國海軍護航的義舉。
倫敦20G高峰會,依美國慣例,團體照時,美總統必定站在前排中間最顯眼的位子;但這次不一樣了,歐巴馬自動的退居第二排,把前排中間的位子讓給了胡錦濤,濤哥也就不客氣的就位。若是半年前,歐美媒體看到濤哥的大喇喇,這還了得?不大罵‘即將崩潰的獨裁國在威脅世界’才怪呢。但這次,歐美卻齊聲奉承中國。世銀總裁佐利克在華盛頓郵報投書說,這次20G實際是中美的2G。克魯曼(美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更說,20G唯一的主角是中國,20G應稱之為1G才對;並建議美國:應學大陸,把銀行收歸國有。
幾乎是刹那間,‘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都雲消煙滅。世界何以如此?中國的強大使然也。
但台灣是唯一的例外。
台獨是從來不提‘中國威脅論’的,因台獨知道:若提‘中國威脅論’,會嚇跑台獨支持者的。大陸有能力威脅全世界,台獨還不是人家腳下的雞蛋嗎?
但台獨卻是世上最推崇‘中國崩潰論’的。台獨任何有關經濟的集會,開口第一句必定是:“在中國即將崩潰的時刻下,我們...。”直到現在,在獨派舉辦的「民間國是會議」中,台獨4大經濟學家之一的陳博志就對經濟部長說:“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何以要簽署ECFA...。”
台獨心目中好的經濟學家,就是要相信‘中國崩潰論’;信得越深,就越是一個好的經濟學家。
吳榮義、張清溪、陳博志、吳惠林是台獨4大經濟學家,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相信大陸即將崩潰。
扁時代,說大陸即將崩潰,就可當官;有人當上了行政院副院長,有人當上了教授或什麼智庫的董事。
現在,換馬英九執政了,還是有人不斷的預言大陸即將崩潰;他們寄希望於2012年民進黨再執政,到時又可當官了。
這些人高喊大陸即將崩潰,喊了30多年了;反共教育加上台獨教育,現在還在不斷的喊...。
2011-02-25 11:31:08
阿楨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 (五南 2007)

  中國崛起震驚全球,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即將因為中國崛起而面臨重組。中國崛起將如何衝擊現有國際體系,乃是當前國際關係學者共同面對的巨大知識挑戰。本書集合了十六位來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澳洲、美國的著名華裔政治學者,嘗試從國際關係理論與外交決策理論的角度,回答三組有關中國崛起的重要議題:第一、中國崛起對於全球體系與東亞區域國際關係的意涵?何?第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機會、限制與策略?何?第三、與中國有重要戰略依存關係的國家如何回應中國崛起的挑戰?
  目錄
第一篇 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
第一章 單極體系與中國崛起
第二章 探索中國崛起的理論意涵:批判既有國關理論的看法
第三章 在權力制衡與扈從之間:對冷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估
第四章 獲得地區事務方向性領導權:中國崛起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篇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
第五章 中國的和平崛起:特徵、含義及影響
第六章 中國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第七章 中國崛起過程中「軟力量」的重要性:對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意義
第八章 政治機構對中國與國際法協調一致的作用
第三篇 大國的戰略互動
第九章 美國對華的戰略考慮及中美關係
第十章 東盟、中國與東亞共同體
第十一章 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獨立自尊
第十二章 中國的崛起與日本對台交涉渠道的變遷
第十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中東政策
2012-05-30 14:04:01
版主回應
中國模式 _百度百科

中國模式的實質,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這是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奮鬥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
  目錄
簡介
淵源與發展
産生的背景和條件
基本特征從經濟體制上看
從經濟結構上看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內在規定性獨立自主
改革創新
實踐本位
以人爲本
和而不同
成功經驗
不足和完善
政治智慧
經濟模式
社會變革
文化模式
發展方向
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982.htm#8

中國模式 维基百科

中國模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開始,尤其是在六四事件後,其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權力與市場的結盟為特徵,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既得利益集團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重要行業。  
  正面評價
有評論家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西方國家狀況不佳,應對措施緩慢低效。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人權狀況較差,但經濟穩定發展,前途更為光明。西方注重人權,但自由的模式已失去活力,一個新的北京共識正在成形。
  負面評價
經濟問題掩蓋了的政治問題,如中國的經濟性質以及所有權的體制問題等。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帶動為主。
(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研究方法論》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

中國模式: 贊成與反對 (丁學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本書將作者一系列的演講和回應整理成文,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作者以中立的態度剖析「中國模式」現象,通過公共辯論啟動思路,以求達到共識。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陳志武 八旗文化 2010)

(楨:
  同屬儒教文化圈,為何只准「日本第一」「四小龍」不許「中國模式」呢?
  (共)匪類不配同一標準唄!只配與同類蘇俄比啦!
另參本館:《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 (鄭永年 揚智 2011)

  內容簡介
  中國模式是媒體與社會傳播中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持續、中國共產黨如何成功轉型、政治體制的改革又該何去何從?以及中國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發展,而各國又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書為讀者解析何謂中國模式,並為讀者詳述中國模式如何發展而來、未來會如何發展,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系統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獨到的眼光、精闢的批判手法,自紛繁的表象裡超越各種主義的紛爭,對於諸多重要的政治社會問題給予了冷靜、公平與有力的解釋。
  作者簡介
鄭永年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中國“十一五”經濟總量超德日 綜合國力大提升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2012-05-30 14:08: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