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06 06:26:14| 人氣6,953| 回應89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宋國誠的學經歷和研究著作雖豐(貼後),但其《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台灣學生書局,1996)太低估中國的綜合國力了(2020年才第十位,p.348)。

2020年才第十?2006就已第六了!

這個嘛!事涉各種綜合國力排名之異,比如下文<綜合國力排名表>:

該表囊括了近現代曆史上比較有意義的幾個綜合國力排名(主要是前十位,個別表可能包含更多的排名)

195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英國 4 法國 5 中國 6 巴西 7 荷蘭 8 聯邦德國 9 伊朗 10 西班牙

196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法國 4 中國 5 聯邦德國 6 巴西 7 英國 8日本 9 印度 10 意大利

1973年 美國專家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聯邦德國 4 中國 5 法國 6 伊朗 7 英國 8 巴西 9 加拿大 10印度

1976年 日本專家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中國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沙特阿拉伯

1989年 國際公認的排名,此時綜合國力的研究已經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爲當時的顯學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意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意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意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2008年 現在
*G7國家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國,加拿大
*G20國家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歐盟,英國,法國,德國,意國
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土耳其,薩特阿拉伯
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
*OECD-富裕24國家
歐洲18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
*國防費10位國家
美國,中國,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意國,印度,韓國,巴西
*軍事力10位國家
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意國
*2008年-綜合國力
超級國家-美國,歐盟
強大國家-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中國
發達中堅國家-意國,韓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
發達中中堅國家-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南非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09.htm

黃碩風《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1世紀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年代。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單取決於其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更取決於綜合國力。
錦濤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使我國在這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研究當代世界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發展狀況,這是舉國上下所共同關心的國家大事,本書是為適應這個需求而寫的。
本書依照錢學森教授提示的,運用系統論、混沌學、協同學、耗散結構論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原理,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專家知識與模擬計算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研究綜合國力的一些新理論和評估方法,並用以對世界15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國際比較,以及如何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國際比較研究概述
第一節 國際比較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國際比較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何謂綜合國力
第一節 綜合國力概念
第二節 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綜合國力構成要素間的關係
第三章 綜合國力系統分析
第一節 綜合國力系統結構
第二節 綜合國力系統分析
第三節 綜合國力系統工程
第四章 綜合國力的評估
第一節 國外對國力的評估方法
第二節 綜合國力動態方程
第三節 綜合評價法
第五章 綜合國力實測
第一節 綜合國力測演算法
第二節 測算結果分析
第六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一)
第一節 美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日本綜合國力
第三節 德國綜合國力
第四節 俄羅斯綜合國力
第七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二)
第一節 法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英國綜合國力
第三節 加拿大綜合國力
第四節 義大利綜合國力
第五節 澳大利亞綜合國力
第八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三)
第一節 南韓綜合國力
第二節 巴西綜合國力
第三節 印度綜合國力
第四節 墨西哥綜合國力
第五節 南非綜合國力
第九章 中國綜合國力
第一節 中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對策建議
第十章 未來與啟示
 
  黃碩風(Huang Shuofeng),1935年1月出生。壯族,廣西寧明人。1957年武漢大學數學系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技術五級研究員,大校軍銜。中國科學技術講學團教授、海軍指揮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 

宋國誠的學經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 民族系兼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四所研究員兼所長
《中國大陸研究》副主編
【研究興趣】
中共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中國大陸綜合國力
馬克思主義
當代社會哲學
後殖民主義
全球化
文化研究  
【出版著述】   
一、專書
宋國誠, 2004.12, "後殖民文學: 從邊緣到中心," 後殖民系列(3), 擎松圖書.
宋國誠, 2003.11, "後殖民論述: 從法農(Frantz Fanon)到薩依德(Edward Said)," 擎松圖書.
宋國誠, 2002.11,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主編),"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主編),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2002.05, "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主編)," 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主編),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1996.07,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1990-2020)," 台灣學生書局.
宋國誠, 1996, "認識社會," 台灣書店.
宋國誠, 1996,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 台灣學生書局.
宋國誠, 1990.09, "馬克思的人文主義," 桂冠圖書公司.
二、專書篇章
宋國誠, 2002.11, "後殖民理論在中國,"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2002.05, "西部大開發的可選擇戰略與開發模式," 21世紀中國(卷一): 西部大開發,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三、期刊論文
宋國誠, 2002.04, "全球化與中國: 機遇, 挑戰與調適," 中國大陸研究, Vol.45, No.2, pp.1-33. (TSSCI)
宋國誠, 2000.10, "後殖民理論在中國 - 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10, pp.1-38. (TSSCI)
宋國誠, 2000.03, "產權理論與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3, pp.27-57. (TSSCI)
宋國誠, 2000.02, "新制度主義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 一個分析框架的運用,"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2, pp.37-77. (TSSCI)
宋國誠, 1999.04, "「非農化」與農民意識之變遷," 中國大陸研究, Vol.42, No.4, pp.45-64. (TSSCI)
宋國誠, 1999.03, "國家障礙 -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分析視角," 中國大陸研究, Vol.42, No.3, pp.3-23. (TSSCI)
宋國誠, 1998.07, "大陸民眾對改革政策的滿意度評價," 問題與研究(日文版), Vol.27, No.10, pp.90-115. (TSSCI)(日文)
宋國誠, 1998.03, "評中共的機構改革與人事佈局," 中國大陸研究, Vol.41, No.3, pp.1-2. (TSSCI)
宋國誠, 1998.02, "「柯江會談」後的兩岸關係," 問題與研究(日文版), Vol.27, No.5, pp.16-33. (TSSCI)(日文)
宋國誠, 1997.03, "論中共經濟國力 - 歷史積累, 戰略目標與前景預測," 中國大陸研究, Vol.40, No.3, pp.43-65. (TSSCI)
宋國誠, 1997.01, "大陸農業問題的癥結與隱憂," 中國大陸研究, Vol.40, No.1, pp.25-45. (TSSCI)
宋國誠, 1996.09, "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 中國大陸研究, Vol.39, No.9, pp.5-26.
宋國誠, 1996.02, "90年代上海城市基本建設的發展情況," 中國大陸研究, Vol.39, No.2, pp.65-75.
宋國誠, 1995.11, "青年馬庫塞的哲學與美學思想," 哲學學報, No.2.
宋國誠, 1995.11, "上海地區社會發展的評析(上海地區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三),"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11, pp.65-75.
宋國誠, 1995.10, "衰落中的「海派文化」(上海區域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二),"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10, pp.65-74.
宋國誠, 1995.09, "上海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 一個龍頭, 三個中心(上海區域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一),"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9, pp.45-56.
宋國誠, 1995.07, "Jiang Zemin's Eight-Point Speech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 in the Post-Deng era," Issues & Studies, Vol.31, No.7, pp.1-19.
宋國誠, 1995.0501, "「江八點」與後鄧時期的兩岸關係".
宋國誠, 1994.05, "中共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之後的發展情勢與對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7, No.5, pp.5-19.
宋國誠, 1994.02,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1990s: The View From Peking," Issues & Studies, pp.30-49.
宋國誠, 1994.02, "1993年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的評估," 中國大陸研究, Vol.37, No.2, pp.46-56.
宋國誠, 1994, "國務院機構改革(第五章)."
宋國誠, 1993.12, "90年代中共的國際觀,"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12, pp.55-67.
宋國誠, 1993.08, "大陸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辯,"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5, pp.34-48.
宋國誠, 1993.01, "大陸學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辯,"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2, pp.50-63.
宋國誠, 1993.01, "「十四大」後中共對台政策動向之評估,"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1, pp.60-70.
宋國誠, 1992.08, "中國大陸的「毛澤東熱」,"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8, pp.14-31.
宋國誠, 1992.07, "中國大陸對「蘇東解體」的反思,"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7, pp.29-47.
宋國誠, 1992.06, "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理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6, pp.22-36.
宋國誠, 1992.03, "官方媒體在海峽交流中的角色 - 「人民日報」與「中央日報」的比較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3, pp.60-74.
宋國誠, 1992.02,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下),"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2, pp.12-19.
宋國誠, 1992.01,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上),"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1, pp.5-24.
宋國誠, 1992, "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中蘇研究, Vol.16, No.2, pp.27-52. (韓文)
宋國誠, 1991.10, "蘇聯政變與中共," 美國月刊, Vol.5, No.10, pp.123-131.
宋國誠, 1991.03, "19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3, No.9, pp.5-17.
宋國誠, 1991.02, "蘇聯政變與中共," 美國月刊, Vol.5, No.10, pp.63-74.
宋國誠, 1991.01, "社會批判理論的建構: 批判的要旨及其缺陷(下)," 東亞季刊, Vol.22, No.3.
宋國誠, 1991, "19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第十三節),".
宋國誠, 1991, "第八節: 忙與盲, 軌與詭 - 論兩岸互動關係中的認知與警覺,".
宋國誠, 1990.10, "社會批判理論的建構: 法蘭克福研究所的創立與初期活動(上)," 東亞季刊, Vol.22, No.2, pp.23-38.
四、會議論文
宋國誠, 1998.09, "The Impact of Sino-American Summit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The Second ASEAN/IIR Dialogue Conference, The Second ASEAN/IIR Dialogue.
宋國誠, 1995.05,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科學研究的現況及其發展," 「大陸地區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評估」研討會, 國科會.
宋國誠, 1995.05, "Mainland China: Approaching a Turning Point," 「第6屆台北-漢城論壇」研討會(The Sixth Taipei-Seoul Forum), 政大國關中心.
宋國誠, 1995.03, "中共新對台政策及兩岸談判時代的來臨," 「邁向21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  21世紀基金會.
宋國誠, 1991.11,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 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 民主基金會.
五、研究計畫
宋國誠, 2003.08, "後殖民論述/文化抵抗的政治: 從法農(F. Fanon)到薩依德(E. Said)," 國科會.
宋國誠, 1999.07,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新制度主義的分析模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宋國誠, 1997.01, "中國跨世紀外交戰略及我國因應之道," 行政院外交部.
宋國誠, 1996.08, "中國大陸世紀之交社會民心走向之研究," 政府委託.
宋國誠, 1995.07, "大陸近十年對西方社會科學思潮的譯介及成果之評估," 國科會.
宋國誠, 1995.06, "兩岸文教交流管理與輔導之比較研究,"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宋國誠, 1993.07, "90年代的中共," 國科會.
宋國誠, 1992.07, "台海兩岸關係報告書,"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iir.nccu.edu.tw/hresh/web/intro/song_go_chen.htm

   (一)中國綜合國力總體情況

   中國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屬于國力次強的國家,整體國家實力大大低于美國,排在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的後面,但是超過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
   中國綜合國力的國力資源排名落後,只好于俄羅斯和印度,落後于所有發達國家。從科技力上看,中國在技術投入上嚴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爲1.31%,而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2.4%。從科技産出上看,2002年,中國本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爲633項,只高于印度,勞動生産率爲人均2095美元,相當于這裏發達國家勞動生産率平均水平的3.3%。中國高技術産業出口規模龐大,高技術産業出口占全部制造業出口的27%。形成這個結果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在高技術産業領域巨大的加工貿易所形成,雖然高技術産業增加值高,但並沒有自主知識産權,所以並不反映中國的科技實力。另外中國高技術産業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確有先進的技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人力資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中國勞動力總量達7.87億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將近兩倍。中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數),只好于印度。2002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爲5%,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國家,印度也達到了8%。
   中國資本資源排在第八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高儲蓄率,中國儲蓄規模總體水平很高,2004年儲蓄總額達到6018億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外資政策成績顯著,2003年,在中國的外資存量達到5014.1億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國的股市目前的融資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場交易額爲6812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爲48.09%,總量和相對量都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信息力非常落後。在基本基礎設施上,2003年,中國的公路網密度爲每平方公裏0.18公裏,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每平方公裏1.59公裏,中國的鐵路網密度爲每平方公裏0.01公裏,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每平方公裏0.05公裏,而中國的航空載客量規模還是很大,2003年爲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當于美國運輸能力的15%。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中國的落後表現爲各類信息設施的有限人均占有,在計算機、寬帶、因特網、電話上人均占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國每千人擁有的計算機數爲41,美國爲763;中國每千人中因特網用戶有爲78.53,美國爲632.2;中國每千戶居民擁有的寬帶用戶爲8.14,美國爲86.27。
   在自然資源方面,中國排在第四位。中國國土面積大,但人均耕地占有較少,能源産量規模大,但相對能源需求水平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産量和需求的比重爲99.4%。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發資源和能源消費量的增加,加上中國目前資源浪費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較低等問題,中國在能源的自給率上會越來越低,資源也會越來越稀缺,這都會給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一定的制約,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調查上,中國得分爲3.7,在十大國中僅高于印度(3.6)。
   中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于在政府績效方面較高的排名所致。中國政府公共産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國全部公共健康支出占GDP比重爲5.8%,只是比韓國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國高達14.6%。中國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占GDP比重爲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于其他所有大國,其中加拿大高達8.1%,美國爲6.2%。在總體的政府支出上,中國也只是稍好于印度,相對于公共産品的提供能力,中國在政府績效上表現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國排在第一位,在“財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經濟增長的制度環境和體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上,中國排在中等的位置,應該說雖然中國收入分配目前有差異擴大的趨勢,社會公正性有待于提高,中央銀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還是較低,但發展經濟是現階段社會各階層都能夠接受的社會發展目標,社會凝聚力整體還是很強。另外,中國政府在支持企業創造增加值的法律環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創新的不足已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束縛。
   總之,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于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于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于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于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二)中美綜合國力的比較

   中國與美國的綜合國力相比,各個方面力量都很懸殊,特別表現在國力資源上。中國的國力資源中,優勢只在于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等初級生産要素上面,而美國無論是初級生産要素,還是高級生産要素資源都很豐富。在科技力上,中國在科技投入、科技産出和科技對經濟的貢獻上都明顯低于美國,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在于兩國在支持科技創新系統的軟環境上的差異,在于中國發展科技制度、支持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産權的法律、技術管理水平和國內技術發展的氛圍等等方面上的落後。美國憲法明文規定,國會與政府要支持科學,促進科技進步,獎勵科學發明。美國199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創新體系,把科技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去考慮,目前信息産業的領先占有已成爲其作爲超級大國的重要條件。雖然中國也把科教興國當做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但在許多方面缺乏力度,導致技術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管理落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最終造成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低。美國發達的股市爲高技術産業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而中國股市融資力有限,商業銀行目前還是主要服務于大型或中型企業,高技術企業,特別是高技術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的渠道少。在IMD“知識産權保護是否充分”的專家調查中,中國得分僅爲4.23,美國得了8分,這反映了在知識産權保護上中美的差距。在技術管理上,美國的研發大部分由企業完成,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中國科技有明顯的國家化、行政化特征。在有限的知識産出中,中國知識利用效率不高,一是科技經濟轉化率低,還有技術合作力度不夠,表現在企業、大學和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出現科學研究低水平重複現象。從知識創新的環境上看,中美差距也很大,在IMD對“公司間技術合作程度” 的調查中,中國得分爲4.71,美國得了7.5分。總之,中國與美國在科技上的差異根源在于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法律和激勵系統的差異。沒有促進技術創新的良好軟環境,科技水平不可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和提高。
   中國與美國的人力資本差距也不僅僅表現在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等硬數據上,在其他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在勞動力教育的質量上,在2005年IMD“教育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項目調查上看,中國得了3.17分,美國得了7分;在關于 “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中,中國得4.3分,美國得分爲7.29;在“有能力的管理者是否容易獲得” 調查中,中國得分爲2.94,而美國得了7.34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調查中,中國得分爲5.04,美國得分爲7.29 ,甚至有人認爲,美國的發達根本在于有一批視組合各類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爲天職的企業家。中國勞動力質量落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教育投資力度不夠,繼續教育等方面也比較落後,在IMD“公司培訓是否充分”的調查上看,中國得分4.91,美國得分爲7.12,可見中美差距之大。另外,中國有限的高素質人才還面臨流失的危機,在IMD“人才外流”的調查中,中國得分僅爲3.51分,而美國高達7.88分,中國與美國成爲人才外流中最嚴重流失和最吸收人才的兩國。美國高素質人才積聚的根本在于其良好的人才制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曾統計http://www.ciis.org.cn/item/.,美國建國200年來,大約40萬歐洲的科學工作者移居美國或到美國做學術研究,過去幾十年,自然科學、經濟學和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大約有75%在美國從事研究或居住在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國家。良好的人力資本環境無疑給美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最強大的源動力。
   綜上,中美綜合國力最主要的差異體現在支撐綜合國力的國力資源上,根本上在于支持國力資源轉化的軟環境上的差異。美國有一個良好的支持科技、教育等各類國力資源成長和創新的環境,包括良好的法律環境、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激勵機制等等,並且它們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正是由于充滿活力的軟環境,思維不斷創新的文化,美國能夠不斷引進各國的新思想並迅速把新思想和新的創造轉化爲生産力,這成爲美國綜合國力強大的最根本武器。

   (三)中印綜合國力的比較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曆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爲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彙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爲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于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爲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于中國,軍事上更依賴于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于中國。在周邊政策上,采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爲伴、與鄰爲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産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産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于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爲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爲3.17,印度得分爲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爲4.3,印度得分爲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爲3.51,印度得分爲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爲5.04,印度得分爲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于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于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絡整備度指數(NRI)爲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爲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于中國,在軟件等産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于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爲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于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曆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于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
http://top.chinaiiss.org/2006cnp/03.htm

中國綜合國力排名

    中國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排位究竟如何,不僅中國人關心,外國人也關心。中國是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發展中大國,她在世界上居于怎樣的位置呢?我們先看看中國有關機構是怎樣評估我國的綜合國力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曆時3年,于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的綜合國力評估,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日本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40%;中國的綜合國力值約占美國的1/4,占法、英、德的1/2,占俄羅斯的2/3。該評估認爲,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3%,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7%,中國要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36年,要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需18年。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爲5,35年後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的水平前景是樂觀的。該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羅斯;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于美國的1/9,俄羅斯的1/3,英法的1/2,與日本、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是美國的1/7,法、英、德的1/5:俄羅斯的1/2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再看今年瑞士洛桑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一年一度的“洛桑報告”說,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列31位;科學技術排名列全球第28位。
    中國在世界上綜合國力排位分析聯合早報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排位究竟如何,不僅中國人關心,外國人也關心。無疑,中國是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大國,卻仍是個發展中的大國,而非發達的大國,若與發達的大國相比,她又居於怎樣的評估位置呢?
  我特別注意到《北京晚報》駐美記者九月四日從華盛頓發回北京的一條消息,說是在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大會的衆多領導人中,“江澤民主席在紐約的活動,是除美國領導人之外當地媒體最爲關注的新聞”。這種判斷,或也包含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特意於江澤民動身前往美國之際播放其“六十分鍾”主持人華萊士不久前於中國北戴河專訪江澤民的節目的因素在內。
  當然,一國的領導人不能直接與一國的國力劃等號,不過其間亦可折射出一些參數。如果一個國家不被人特別注意,那麽其國的領導人也不會受到特別注意。
  在此,讓我們看看中國自身是怎樣評估本國綜合國力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曆三年工夫,於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七國的綜合國力評估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於其他六國;日本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於美國的百分之六十;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於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百分之四十,居於中國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值居七國之尾,約占美國的四分之一,法、英、德的二分之一,俄羅斯的三分之二。
該評估認爲,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百分之三,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百分之七,中國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三十六年,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最快需十八年。該評估同時指出,中國始終保持綜合國力的高增長較難,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爲百分之五,三十五年後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水平,前景是樂觀的。但是,即使中國綜合國力的年均增長速度一直爲百分之七,美國的速度爲百分之三,今後十四年內,中國的綜合國力雖然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逐年減少,但絕對差距還是逐年增大的,第十五年後,絕對差距才開始逐年減少,所以對中國中短期內的綜合國力評估不能太樂觀。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爲,中國綜合國力的位次呈上升趨勢。
  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於第六位,分值略高於俄羅斯,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於美國的九分之一,俄羅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與日本、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中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俄羅斯的二分之一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於美國的是軍事力量,但與其他六國相比,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
  這讓人想起今年瑞士洛桑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一年一度的“洛桑報告”說,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比前一年度下降兩位,列三十一位;科技技術排名繼一九九九年下滑十二位以後,今年又下滑了三位,列全球第二十八位。
  洛桑報告說中國在下滑,中國報告說我們在上升。本來國際上就有多種統計方式,有德國的“國力方程”,美國的“克萊茵方程”,日本的“綜合國力概念”,中國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等。中國的上升與否,重要的不是統計數字,而是一種客觀事實。
  綜合國力還包括國際影響力的內容,縱觀這次“聯合國千年首腦大會”,或許也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中國在國際上的綜合國力水平作一直觀性的評估。
http://www.zw7.net/chinazongheguoli.htm

趙紀平供稿 <被隱藏的中國綜合國力>

我們在文<人民幣與強國(1)>談到貨幣彙率與國家綜合國力的關系.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綜合國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有關危機的真正出現,是高盛竟然反常地將微軟從他們的推薦股名單中撤了下來.于是微軟股價大跌,一天之內蓋茨的個人資産就縮水20億美元.>.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産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實力在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産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綜合國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産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産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國力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國力才可視爲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産縮水20億美元一樣.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爲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已被低估.
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綜合國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産或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産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本文附注),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産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産(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産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爲近5000億美元的資産(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産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爲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並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彙比爲380:1,在廣場協議裏,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爲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裏假裝不情願,心裏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後來的幾年裏,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力的附帶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不再多論.
當然,筆者認爲,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爲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産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爲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爲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爲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剖腹自殺的行爲(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麽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爲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新京報>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87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綜合國力將達到世界第三.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但今年龍永圖有一句話另我十分高興:"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彙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産品仍然有競爭力....".
http://bbs2.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8&typeid=40

學者置疑中國綜合國力排第六說法
 
【大紀元2006/01/09 訊】據美國之音報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一份國際形勢黃皮書中,中國的綜合國力位列第六。但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則對這個報告試圖衡量所謂的大國綜合國力持保留意見。
中國社科院在近日發佈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公佈了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中國排名第六。
這個黃皮書在衡量各國綜合國力時涵蓋的範疇有經濟力、軍事力、外交力和國立資源以及政府調控力等幾個大類。這個報告認爲,所謂經濟力、外交力和軍事力等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支援這些力量則需一定的國力資源,也就是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資訊力和自然資源等。黃皮書強調了一個國家政府調控能力的重要性,說它的功能在於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
綜合上述因素,社科院的這個報告認爲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中國在這個報告中位居第六的正面因素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資本、充足的資本資源以及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等;而劣勢則有技術水準不足、勞動力質量低等。

徐滇慶:以量化方式衡量很不科學
但是一些研究中國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學者卻對這樣的排名合理性提出了置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批評說,以量化方式衡量所謂的綜合國力其實很不科學。
他說:「你要說這個國家文明教育程度、社會穩定程度等等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是很難定量,而且不同量綱的東西不能往一起加,例如社會穩定、犯罪率和鋼鐵産量怎麽能加在一起呢?我們可以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但是就排名來說,究竟在每個係數上加多大的權重則是永遠不可能統一的。」

章家敦:主觀排名難獲有意義結果
《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作者章家敦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說:「人們這樣做是想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或者感覺糟糕一些,但給國家排名是異常困難的事。你可以就貿易這樣的具體問題在兩國間做對比,但是要是從主觀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國力排名,很難得出什麽有意義的結果。」
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認爲,如果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能夠量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應當是它在戰爭這樣的緊急狀況下能夠調動多少資源、這些資源能夠維持多久。

章家敦:中國國內環境難以維持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這本黃皮書在談到中國國力資源優勢的時候談到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但是章家頓則指出,中國的經濟成就雖有目共睹,但缺乏民主的體製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衡事實上導致國內環境難以維持長久穩定。
事實上,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龐大的經濟總量已經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計入長期被忽視的服務業之後的統計數位顯示,中國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排在全球第六位。

徐滇慶:用匯率計算未反映真實情況
而徐滇慶認爲,這樣通過匯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式雖然簡便,但並沒有反映出它的真實經濟實力。根據一些機構採用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應當是排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http://hk.epochtimes.com/6/1/9/15739.htm
 
一.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資源

1.綜合國力的含義

綜合國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如何界定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計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將國家實力定義爲兩個分量相互作用的産物,即一個國家在給定時間上具有掌握經濟創新周期的能力,並利用這種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軍事能力,反過來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加強現存的經濟優勢,也爲保持國家的戰略優勢以及從國際體系中獲益提供基本條件。概言之,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爲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爲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國際關系學者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1979)把實力定義爲各種能力的分布。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2.國家戰略資源的內容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爲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
(1).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産總值(GNP)或國內生産總值(GDP)。經濟規模通常按本國貨幣計算的GNP來衡量,所謂GNP是指居民創造的全部增加值,加上(或減去)不包括在産出價值中的稅收(扣除補貼後的),加上來自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雇工補償和財産收入)的淨收入之和。GNP也包括國內生産總值(GDP)和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按官方或名義彙率計算,這種方法經常低估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而高估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第二種方法,即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方法。所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指1美元對于國內的GNP具有與美國美元對美國的GNP或GDP相同的購買力。有時,按照這一方法換算的美元被稱爲國際美元,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推行的國際比較項目(ICP),以1993年爲基礎,對118個國家計算,使用了PPP換算因子來估計世界各國人均GNP和人均GDP國際美元值。
(2).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特別是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被視爲經濟增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通常,人力資本用人口受教育年數來表示,受教育年數愈多,勞動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練,勞動生産率就愈容易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發展中國家豐富的人力資本更易于吸收和使用從發達國家引進和擴散的新技術(Barro and Lee,2000)。反映一國人力資本總量包括兩類重要衡量指標,一是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如15-64歲人口;另一是人力資本, 通常用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來表示,該指標引自美國哈佛大學拜羅和李(Barro and Lee)的全球教育數據庫,中國數據引自曆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這兩類指標可以構成一國總人力資本, 定義爲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 也可以定義爲勞動力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勞動力是滿足國際勞工組織(ILO)確定的經濟上有活力的人口定義的人群組成的,他們包括在特定階段爲生産商和服務提供勞動力的人們,既包括從業人口,也包括失業人口。女性估計數不具備國際可比性,因爲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勞動力中的女性幫助幹農活或是在其他家庭企業從事無報酬的勞動。從總體上說,勞動力包括軍人,失業者和初次找工作者,但不包括家務勞動者和其他無報酬服務者以及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員,在勞動力的範疇裏,也包括在烽火獵聘公司等獵頭公司的運作下流動的高階勞動力資源。
(3).自然資源。通常是指主要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質量,可及性和成本。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必要條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成爲經濟增長的限制條件或上限(Upper Limits),同時自然資源具有邊際收益遞減性質,開采和利用的生態成本和外部成本相對高。另外不同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大爲不同,但都會先後呈下降趨勢。相反知識資源的作用愈來愈大。包括四大指標,一是農業種植面積,是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所定義的臨時性和永久性占用耕地,永久性農田和牧場的總和;二是淡水資源,包括國內河流流量,從降水中得到地下水以及從其他國家流入的河流流量;三是商業能源使用量,是指其消費計算方法,本國産量加進口量和庫存變動量,減去出口量和從事國際運輸船舶和飛機的使用燃料,該數據不包括燃料木材、幹燥的動物和其他傳統燃料使用;四是發電量,是指在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的終端測量的。除了水電、煤電、油電、天然氣發電和核電外,還包括由地熱、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浪潮等能源類型的發電,以及可燃性可再生物質和廢棄物的法典。發電量包括僅爲發電而設計的電廠和熱電聯合廠的電輸出量。
(4).資本資源。按照哈佛大學米歇爾?波特對資本資源的定義包括三類指標,一是國內投資總額,一個國家經濟中對固定資産追加的支出加上存貨水平的淨變化;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它是指爲獲得在一國經濟中經營的某個企業的長期權利權益(10%和更多的有表決權的股份)而投資的淨流入量,它有別于投資人,這是國際收支中股本、收益再投資、其他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總和;三是股票市場市值,也稱爲資本市值,是指所有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資本市值的總和,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在本文中我們是將國內投資總額換算成PPP國際美元,其他兩項指標仍按現價美元計算。
(5).知識技術資源。我們視爲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特別是在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識技術資源包括五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科學論文數,包括大約有4800種國際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二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個人計算機使用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應用新技術能力;四是因特網主機用戶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傳播能力;五是政府用于R&D支出額,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潛在的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上述五項指標充分反映了在信息時代條件下,促進知識創新與傳播,技術創新與普及的基本情況。
(6).政府資源。這裏由于受可計算指標的限制,我們僅采用了一項指標,即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和資本性支出,也包括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支出,不包括非金融公共事業和公共機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動員與運用資源的能力。
(7).軍事實力。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該國對內保持社會穩定,制止國家分裂內部能力,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實力(External Power); 同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産出”,(Ashley Tellis et al,2000),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産,因爲軍事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顯函數, 也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達函數。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軍費開支,它包括國防部的軍用開支以及其他部的開支,不包括國防部的民用開支;二是武裝部隊人員,指現役軍人(包括准軍事人員)。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8).國際資源。它包括四類指標,一是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二是進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三是版權和專利收入額;四是版權和專利支出額;五是淨外國直接投資,這已經列在資本資源中。前兩個指標反映一國利用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後兩個指標則反映一國創造和利用國際技術的能力

二.計算綜合國力的方法

衡量和評價綜合國力需要發展一種能夠廣泛應用且具有可度量性可比較性的新方法。這裏首先介紹傳統的計算公式和方法,然後介紹作者發展的一種多指標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和計算方法。

1.傳統的計算方法

這裏有必要對以往計算國力的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
克勞斯?克諾爾(Klaus Knorr,1956)提出的國家實力含義包括經濟能力,行政競爭性和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最早的綜合國力方程,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盡管它是國家實力的基礎。
克勞福德?哲曼(Clifford German,1960)提出國家實力指數方程:
G=國家實力=N(L+P+I+M)
式中N爲核能力;L爲土地;P爲人口;I 爲工業基地;M爲軍事力量規模。該方程是以核能力爲中心的國力方程,一個國家的實力是與擁有核武器能力成正比,它反映了在冷戰和核時代條件下,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特殊重要性。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大國都在拼命發展核武器,以其作爲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
維?福克斯(Wilhem Fucks,1965)提出一個非線性國力方程。該方程考慮三類變量:一是人口規模(P);二是能源生産(Z);三是鋼産量(Z1)。其方程爲:
M=(P^2)*Z
M=(P^(3/2))*Z1
該方程是以工業化時代的傳統資源爲基礎,其主要國家戰略目標是全球獲取更多的能源,大幅度提高本國的工業生産能力。
雷?克萊因(Ray Cline,1975)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式中C爲土地和人口;E爲經濟實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礦産資源+制造業+食物+貿易;M爲軍事能力,包括戰略平衡+作戰能力+激勵;S爲國家戰略系數;W爲國家意願, 包括國家整合水平,領導人能力,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國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而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反映了研究者對軟實力的重視,但是如何計算軟實力是比較困難的。這種方法曾被美國軍方用來評估國際系統的長期趨勢。
美國蘭德公司泰利斯等學者首次提出了在後工業化時代衡量國家實力的方法。他們認爲傳統的指標和方法無法反映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實力。文中大量介紹了許多新概念,但是沒有給出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
傳統的方法是將各國的主要指標按排序法(Rank-Ordered Scores)排列,並沒有給出指標的實際差距和相對變化,這種方法還是半定量方法。我們希望發展一種定量計算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地動態地客觀地觀測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相對變化的軌迹。

2.本文計算方法和特點

本文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是:
NP=∑(ai*Ri)
式中NP爲綜合國力;Ri爲某種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ai爲某種資源的權重。當考慮時間變量時,綜合國力動態方程是:
NP(t)=∑(ai*Ri(t))
對本文的計算方法的特點,我們作4如下說明:
第一,本文采用無量綱的比重法,計算各國主要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首先本文所研究的綜合國力是指相對國力,我們更關心一個國家相對另一個國家,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是相對上升?還是相對下降?其次在使用20多個指標計算綜合國力時,各指標單位各不相同,無法相加,使用比重法,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可加性,即將不同指標單位轉化爲統一單位(百分比),構成綜合國力,同時具有可比性,即進行國際比較和曆史比較。
第二,本文定義了八種戰略資源,使用了23個主要指標,構成一個可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的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
第三,對不同指標采取不同的權重,以反映不同戰略資源的重要程度。例如,在知識時代或信息時代的戰略資産大不同與工業化時代的戰略資産,前者主要是知識技術信息等新興戰略資源,其作用在迅速上升;後者主要是土地糧食能源鋼鐵等傳統資源,其作用在不斷下降。本文對知識技術資源給予相當高的權重(見表1)。
第四,該方程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國力方程,不僅可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與他國的相對實力,而且還可以反映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
本文計算數據來源主要使用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該數據庫擁有20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1960-1998年500多個經濟社會指標。人力資本(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是使用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拜羅和李的全球教育數據庫(2000)。

三.怎樣認識和對待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當今世界舞臺上一個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現象。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以寥寥數語概括:"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5.31"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又科學分析國際形勢,說明了"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的道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所以,正確認識和對待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是我們認識當今國際戰略形勢,把握中國發展和對外關系主動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1、綜合國力與國家地位和國際關系

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種因素、各個領域的總和,也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綜合國力實際上也就是國家實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稱綜合國力,主要目的在于強調它不是指單個的某個方面的實力,而是指綜合性的實力。
綜合國力的大小強弱,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不能不以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爲追求的目標,因而,也總是在客觀條件所許可的範圍內,用各種方式,盡最大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表現在:隨著曆史條件、內外環境的變化,綜合國力,包括單項實力和綜合實力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綜合國力由潛在形式向現實形式轉化的情況不同,因而在一定時期綜合國力的表現也就不同;綜合國力的作用範圍也經常變動,因而其構成和狀態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極爲重要的基礎實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後,才能從潛在的實力轉化爲現實的實力。轉化前後它所的實際作用是不一樣的。
由于這種變動性,綜合國力也就是相對的。縱向,相對于國家自身不同的曆史時期;橫向,相對于特定時期國際體系中的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17世紀更爲富有,卻失去了大國地位。這是因爲它的近鄰英國和法國擁有更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20世紀的英國較之處于世界巔峰時的維多利亞時代擁有更多的財富,卻淪爲二流國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國家的實力超過了英國。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上。所以,國際上已經比較普遍地重視對國際競爭力的測定,相應地,愈加重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問題。世界上比較早地對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的兩個機構是國際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國際經濟論壇在1994年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爲"一國一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産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則認爲,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
(1)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
(2)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
(3)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
(5)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
(6)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
(7)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幹方面,共有244個指標,特別是人力資源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獵頭顧問鍾克峰先生是此類觀點的積極倡導者。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模型對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在世界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所謂提高國際競爭力,其重點和焦點也越來越集中在這些方面。所以,對這些指標和內容,我們必須給予密切的關注,著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使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地有所提高。
我國的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這些年來,國際上的分析評價衆說紛紜,90年代中期的"中國威脅論"曾一度在西方國家甚囂塵上,宣揚中國的發展會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造成威脅,有意在世界上特別是中國的鄰國中制造緊張氣氛。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所産生的輻射連帶效應,特別是對亞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的貢獻,這種"威脅論"不攻自破。轉眼間,"中國無用論"(典型代表是去世不久的西方經濟學家西格爾所著的《中國無關緊要》)又在一些國家、甚至在中國國內蔓延。最近,西方國家又出現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美國《中國經濟》季刊主編斯塔德維爾在《中國夢》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爲"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更是聳人聽聞地鼓吹:"與其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這種觀點誇大了中國經濟中的某些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前景的評估嚴重扭曲,基本上不符合中國的實際。
根據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綜合國力課題組"發表的《綜合國力評估系統(第一期工程)研究報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中,美國的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位,並且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日本居第二位,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值接近美國的40%,居于中國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值居7國之尾,約占美國的1/4,法、英、德的1/2,俄羅斯的2/3。這種分析當然是一家之言,其排列順序及其比例也可以商榷。但總體上,與目前世界的現狀大體是吻合的。
綜合國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地位及其影響。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國力衰退,便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1842年至1949年,中國曆屆政府共簽訂了1175宗不平等的條約、協定、章程和合同。僅從1840年開始的戰爭賠款和從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別達到13億兩白銀和7.29億美元。國家利益由此受到極大損害。冷戰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大爲下降。其經濟規模只相當于蘇聯最後年代的一半。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對4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競爭力調查,1996年俄羅斯的競爭力被列在最後一位。沒有實力,也就沒有了強國的地位。俄羅斯擋不住北約東擴的步伐,也阻止不了美國廢除反導條約,在中東和南斯拉夫問題上說話沒有影響。
正因爲綜合國力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自己綜合國力的發展和提升。同時,由于綜合國力的大小是在比較中相對而言的,所以每個國家都力求占據最有利的地位,擁有相對于別國更大的優勢,因而,相互之間也就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構成國家相互之間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國際關系。
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的方式、規模、程度有不同的特點。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通訊手段的不斷改進,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國家的利益已經不僅僅限于自己的國境線之內,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之中,包括經濟的聯系、政治的聯系、科技的聯系、文化的聯系、軍事的聯系等等。不同國家常常在這種相互聯系中體現和實現著自己的利益。這種"聯系利益",既包含有共同的利益,也包含有沖突的利益。共同利益構成合作的基礎,沖突利益構成矛盾的基礎。無論追求何種利益,爲了謀取更大的份額,相互之間都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從而,也就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未必會比19、20世紀更多地采用軍事甚至侵略的方式,但比起以往一個國家的利益和實力主要靠自己內部發展的情況來,其範圍無疑要更廣,方式要更多,程度當然也更爲激烈了。

2、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有哪些新的特點?

認識綜合國力的競爭,首先要認識這種競爭的內容和特點。冷戰結束之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及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中心內容。
國際競爭的目的,說到底是爲了謀取經濟利益。而競爭的得失成敗也必須以經濟實力爲後盾。冷戰結束之後,經濟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經濟的競爭也就成爲國際競爭中最主要的內容。每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都在努力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都在用各種方法提高自己在經濟上的競爭力。
由于單靠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已經不足以擴大自己的經濟規模,所以,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大國,都力圖在世界範圍內爭取獲得更多的投資、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出口市場、更多的貿易順差。許多國家都調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確立了外交爲經濟服務的戰略。政治家們出訪往往都喜歡帶上企業家同行。爭取大筆的訂貨、工程、服務貿易以及優惠的市場准入條件,往往是外事活動直接的目標。爲了經濟上的利益,貿易爭端甚至貿易戰也屢見不鮮。跨國公司不僅在經濟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政治上的影響也非同小可。美國經濟學家說: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是,控制不用武力,財力勝過槍炮。在經濟合作和競爭的同時,如何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問題。情報工作瞄准了商業秘密。防範金融風險成了一大課題。

第二,國際政治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目標。
美國作爲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力圖保持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發揮所謂"領導者"的作用。霸權主義有增無減,連美國自己的人以及它的盟友,都批評起它的"單邊主義"傾向。世界其他大國不願生活在單極世界之下,于是大力推動多極化進程,也就是努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間也就構成了縱橫捭闔的複雜關系。其中,有合作,也有競爭。有爭奪,也有交易。有的國家,把謀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當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標;有的國家,力圖在某個地區發揮重要的政治影響。對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席位特別是領導職位,當然更是當仁不讓。對一些熱點地區、熱點事務,也力圖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以便使事態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第三,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
科學技術的實力和水准,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又給予其綜合國力以強大的影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而對于經濟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科學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種産品的競爭力,有時甚至能帶動或形成一個新的産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供著基礎和動力。因此,科學技術的競爭成爲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占據了它,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所以,在國際競爭力的計算中,往往包含著較多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如科技人員的數量及比例,所申報的專利數量,在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等等。大凡有一定基礎的國家,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都瞄准科學技術的前沿問題,制定了不同類型的科技發展規劃或項目計劃,投入較大的物力財力,組織科技人員攻關,並加速向現實的生産力轉化。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上,如基因工程、納米技術、數字電視等方面,不僅在比水平,而且在比速度,比實現商業化的時間。

第四,軍事力量仍是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威懾性的手段。
軍事力量是構成國家實力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的帶有威懾性的因素。在國際關系史上,國力的競爭,其重點以及直接的表現,往往是軍事力量的競爭。冷戰結束之後,軍事鬥爭曾經一度有所緩和。但近年來,情況又有所變化,軍事鬥爭在國際政治中的表現和影響又突出了出來,並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其表現:
一是軍費開支明顯增長。特別是美國等國,軍事預算和撥款的數量直線上升;二是核武器競賽擡頭。美國研制部署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和廢除《反導彈防禦條約》,大大刺激了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一些中等國家也加緊研制核武器;三是高技術武器競賽成爲新的熱點。美國等國家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如信息化作戰平臺、精確制導武器、航天武器、隱形武器、夜視器材,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成爲它們試驗新式武器的最佳場所;四是軍火交易日益擴大。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武器貿易出口國,占世界武器銷售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俄羅斯等國也放寬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擴大在世界軍火市場上的份額;五是謀求軍事優勢,不斷進行軍事上的較量。一些熱點地區,軍事沖突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些世界大國,動輒以武力幹預相威脅。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成爲當代運用軍事手段的主要方式;六是軍事與政治結合得更加緊密。軍事手段直接服務于政治目的;在政治鬥爭的同時穿插運用軍事的威懾。政治與軍事以及其他手段綜合運用,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第五,文化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
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並不"軟"。一定的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于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于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現在人們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強調文化也是一種力量。
世界不同國家之間,圍繞著文化的傳播與封鎖、擴張與抵制、消亡與保護等等,展開著複雜的較量。像美國這樣的少數國家,借助于經濟力量和先進的傳播手段,大力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爲主的文化擴張,對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有人說,美國最大的出口産品已不再是地裏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裏制造的産品,而是批量生産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等等。面對美國文化的大舉入侵,許多國家憂心忡忡。小國弱國,對強勢文化的擴張無能爲力。而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則以不同方式起而捍衛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國爲首的法語地區,舉起了捍衛法語文化的旗幟。文化之間的合作、融合與競爭、沖突,呈現著一種複雜的狀態。

第六,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
傳統的帶有基礎性的競爭,往往是資源的競爭。但在當代世界,除了少數戰略性資源外,一般的物質資源在國家實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質作爲一種人力資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較之以往,人才的流動性、包括在世界範圍的流動性大大加強,所以,人才的競爭,在當今世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人力資源專家鍾克峰先生認爲,國家之間的高階職業經理人、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將日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都把教育作爲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基礎,大力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國家,則用吸引留學、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級人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紛紛流向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國。爲了爭奪人才,很多國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了很多辦法。商業化的各種"獵頭公司",比如烽火獵聘公司也大量出現,活躍在人才競爭的最前沿。

總之,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個領域日益激烈地進行。我們只有清醒地看到這種競爭,認真研究它的態勢和特點,積極采取應對的措施,才能掌握自己發展的主動權,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怎樣認識、對待和參與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舞臺上乃至我們的身邊發生。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它,正確地對待它,勇敢地參與它。

第一,要看到,競爭與發展相輔相成,構成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主題。要發展,就要勇敢地面對和參與國際競爭。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或主題之一。發展,是怎樣構成的?呈現著一種什麽樣的態勢?如果把競爭與發展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一幅活的、動態的三維圖景。
首先,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在爭取發展。也就是說,都在試圖通過建設,通過各種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發展,是競爭各方的總體願望和要求。發展,也構成競爭的方向和主流。
其次,這種發展,又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單線條的獨立的發展,而是多線條的橫向交織中的發展。橫向的交織就構成了競爭。所以,發展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競爭。每個國際社會的主體,都試圖比別人更快、更好地發展,都試圖走在別人前頭,占據有利的地位,超越別人的發展。因此,發展是在競爭的過程中實現的。
發展,充滿著競爭;競爭,推動著發展。這就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
所以,中華民族要發展,就不能不面對世界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現實;反過來,要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歸根結底,在于自己的發展。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江澤民同志說:"二十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們經得起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影響不斷提高,都與我國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繼續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還是那句話,財大才能氣粗。" 所以,面對國際競爭的根本之策,就是兩個字:發展。或者說:立足發展,加快發展。

第二,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總體上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態勢。要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姿態。
世界的發展原本就是不平衡的。而相互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爲一種強烈的催化劑,無疑更加劇了這種不平衡。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誰發展的動力大,誰競爭的意識強,誰的體制和機制順,誰能較好地利用各種條件和資源,誰的發展速度就快,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誰就能顯示出比較的優勢。大家都在前進、都在發展,誰不發展,或者誰發展的步子慢了一些,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誰就會落後。
日本,戰後曾經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迹。1950年,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爲109億美元(按現價彙率計算),居世界第7位,相當于美國的3.8%。到1988年,已經超過蘇聯,躍居世界第2位。但從1991年以來,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經濟開始出現衰退。雖然總量仍保持世界第2的地位,但1992-1997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不到1%,是經合組織國家中增長最低的國家。迄今仍然沒有走出衰退和低迷的狀態。
美國,二戰後登上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其經濟規模一度達到世界的50%。60年代後趨于衰落。80年代後經濟逐步回升,其規模保持在世界的1/4左右。在經曆了90年代初的短暫低迷後,從1992年3月開始,保持了連續120個月的增長,創造了連續增長時間最長的記錄。但從2001年3月開始,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受美國影響,歐盟15國的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本來就疲軟的日本經濟更加低迷。最近,由于安然、世界通信、默克等公司的假賬案暴露,美國經濟正在遭受新的打擊。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劇變,經濟遭受空前破壞,無論總量還是增長速度,都大幅度下滑。俄羅斯1992年的下降幅度達到14.5%。但近年來,隨著制度轉型的開始完成,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回升的勢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99年,俄羅斯的GDP增長率由上年的-4.9轉爲5.4,成爲經濟由衰轉振的重要轉折點。2000年達到8.3,2001年仍保持在5.8。匈牙利1998年至2001年一直保持在3.7到5.2之間。烏克蘭2000年由負增長轉爲增長,增幅達到5.8.2001年進一步達到8.2.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世界的競爭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一個永恒的現象。誰擁有發展的條件,誰抓住了機遇,誰作出了科學的抉擇,誰就能獲得較快的發展。誰稍有懈怠,誰稍有失誤,誰就可能落後。發展與落後是經常發生轉化的。

第三,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有許多新的特點,特別是競爭與合作往往同時並存。因此,必須恰當地運用競爭的方法和藝術,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盡管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由于曆史條件的變化,在競爭的性質和方式上已經有了與過去不同的很多差別。當今世界的競爭,更多地不是表現爲強力的硬競爭,而是非強力的"軟競爭"。這種競爭一般都還是在國際規則所允許的範圍之內。競爭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和提升自己,但未必是消滅對手。競爭並不排除合作。競爭的同時,也往往發展著大量的合作。競爭的結果,固然有彼此力量和地位的消長,但更多的,是各方的共同發展,或者雙贏。
比如,在科技領域,國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在很多領域,也發展著大量的合作。國際空間站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該空間站計劃耗資400億美元。成員國有美、俄、加、日、英、法、德、意、比、荷、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巴西等16國。分工是:美國承建三個聯接艙、一個實驗艙、支撐部件、四個太陽能收集器、一個臥艙、三個對接器、一個圓形穹頂、一個無壓服務艙和一個離心艙。此外,保健、生命保障、導航、飛行和控制、信息處理、能源、通訊和監測、地面操作和發射系統也完全由美國承建。加拿大負責生産用于空間站設備安裝和維護的長達55英尺的智能機械臂。俄羅斯負責建造兩個研究艙、一個自成體系的用于生命保障和起居的服務艙、一個爲科研提供能源的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站、後勤運輸器和用于宇航員返回地面及運輸用的太空船。日本負責建造用于實驗和後勤運輸的附帶有戶外平臺的實驗室。歐空局負責建造由航天飛機運送的壓力實驗室和將由"阿麗亞娜"5號運載的後勤運輸器。另外,巴西和意大利將按與美國達成的合同,參與承建一些設備。巴西將爲空間站提供一個特制的玻璃窗,用以眺望地球。波音公司的一位空間項目負責人說:"空間站既是科研項目又是政治項目,這麽多國家一起和平工作比空間站本身的價值還要大。它意味著不可限量的國際合作。"
全球知名的麥肯錫公司的管理咨詢專家喬爾?布爾、戴維?厄恩斯特,中國人力資源獵頭服務專家鍾克峰先生,研究了該公司在全球所做的數百項企業聯盟案例後得出結論:完全損人利己的競爭時代已經結束。長期勢均力敵的爭鬥只會使自己財力智力枯竭,難以應付下一輪的競爭和創新。他們認爲,爲了競爭,企業就必須協作,以此取代損人利己的行爲。企業通過有選擇地與競爭對手及供應商建立聯盟,進而分享和交換控制權、成本、資本、進入市場的機會、信息和技術,最終爲顧客和股東創造最高價值。
對這樣一類新特點,我們應該注意到,不能忽略。所以,當我們說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時,並不一定就是把它當作絕對的壞事。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所以叫"形勢逼人"。但它也同時帶來了機遇,爲我們創造了不少新的條件。關鍵看我們怎樣認識、怎樣應對,能不能抓住其中的機遇。

第四,要看到,綜合國力的競爭,事實上也對弱勢國家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有必要的防範意識和准備,努力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由于綜合國力在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這種競爭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就是要維護或增強自己的國際地位。競爭的各方縱橫捭闔。某些國力較強的國家往往會通過不同的方式限制和阻遏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勢國家的發展。奧爾布賴特在其任美國國務卿時就說:"外交工作的真正挑戰不在于我們的目標是否美好。對外政策講究的是實際,而不是美感。""它可能需要使用簡單的邏輯、經濟刺激、技術援助、新的承諾、信息分享、高壓手段和以高壓相威脅或者將其中任何幾種做法結合使用。"
在國際競爭中被用于施加壓力、特別是強國對弱國施加壓力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
在經濟上,主要利用技術、管理、質量、效率、市場、知識産權的優勢,謀取自己的比較利益。多年來,一些大國還經常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實施經濟制裁、進行貿易報複等等方式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尤其是美國,動輒使用"301條款"等進行威脅。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及某些新的規則的確立,貿易壁壘基本上不能再用,經濟制裁和貿易報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經濟施壓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變化。一些大國更傾向于通過制定經濟和貿易的規則,使之更有利于自己而獲取利益。有時候則采用雙重標准,對自己一套,對別人一套,造成人爲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政治上,往往利用大國地位,自恃較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幹預別國的內政,主導國際問題、熱點問題的解決。有的利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強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意見。有時候,幹脆采取蠻橫霸道的態度,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置其他任何國家的意見于不顧,把自己的主張淩駕于整個國際社會之上。反之,對其他國家,則常常隨意地施加壓力,扣上什麽聳人聽聞的帽子,迫使別國服從自己的意志。
在軍事上,主要采用威懾的手段,以軍事幹預甚至發動戰爭相威脅。如,聲稱有權對某些國家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聲稱有權首先使用核武器,聲稱不需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批准就可采取軍事行動。1998年,美國以可能面臨新的核導彈或化學彈頭威脅爲由提出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1999年3月,國會通過了關于研制戰區導彈防禦計劃和國家導彈防禦計劃(NMD)的議案。1999年10月,國會又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並提出修改1972年簽署的《反導彈防禦條約》(ABM)。這些,都是企圖單方面保持自己的威懾力量。
綜合國力競爭中這些恃強淩弱的做法,其實並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文明准則。但由于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就不能不密切注意,通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文明新秩序而減少這類行爲的發生,同時,也努力利用相應的規則、機制來保護自己。
勇敢、清醒地面對競爭、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前進。--這是我們應取的正確態度。
中新網1月5日電 中國社科院今日上午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 《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認爲,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主要大國中排名第六位,中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
黃皮書就公衆關注的重大全球政治問題,聯合國改革,世界與地區政治,世界政黨動向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介紹。黃皮書中公布了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黃皮書報告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報告認爲,排在第六位的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于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于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于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于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結果顯示: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顯示了超強的國力。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于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于相當的劣勢。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于第三。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七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于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
加拿大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八位,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四位,該國在自然資源上有相當的優勢,其他資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加拿大在技術上相對落後韓國國力,只高于印度。其國力資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較強,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較弱。
印度在大國中的國力最弱。在印度的國力資源中,除了自然資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處于劣勢,整體上是大國中最弱的。
黃皮書認爲,綜合國力的發展是個全面的過程,成爲強國的必要條件還是在于硬力的強勁,根本在于國力資源的強勁,需要科技、人力資本這些高級生産要素的不斷提升,僅僅靠人口衆多就成爲國力強國是不可能的。各國的國情國力發展狀況不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點也不同。總體上看,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國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國力系統中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搶占科技進步的制高點,發展在全球創新系統中的領先産業,誰擁有這些條件,誰將成爲未來的國力強國。

綜合國力排名表

該表囊括了近現代曆史上比較有意義的幾個綜合國力排名(主要是前十位,個別表可能包含更多的排名)
195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英國 4 法國 5 中國 6 巴西 7 荷蘭 8 聯邦德國 9 伊朗 10 西班牙
196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法國 4 中國 5 聯邦德國 6 巴西 7 英國 8日本 9 印度 10 意大利
1973年 美國專家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聯邦德國 4 中國 5 法國 6 伊朗 7 英國 8 巴西 9 加拿大 10印度
1976年 日本專家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中國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沙特阿拉伯
1989年 國際公認的排名,此時綜合國力的研究已經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爲當時的顯學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意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意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意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2008年 現在
*G7國家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國,加拿大
*G20國家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歐盟,英國,法國,德國,意國
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土耳其,薩特阿拉伯
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
*OECD-富裕24國家
歐洲18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
*國防費10位國家
美國,中國,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意國,印度,韓國,巴西
*軍事力10位國家
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意國
*2008年-綜合國力
超級國家-美國,歐盟
強大國家-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中國
發達中堅國家-意國,韓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
發達中中堅國家-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南非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09.htm

 

台長: 阿楨
人氣(6,953) | 回應(8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美盼搭神舟?
此分類上一篇:《中華聯邦》

顯示全部89則回應

圖博館
中美綜合國力比較:從全面追趕到全面超越
  本研究通過定量測算中美綜合國力,表明中美綜合國力已經發生重要逆轉,中國綜合國力正在超過美國,在2000-2015年期間,中國9大類戰略性資源中8大類戰略性資源佔世界比重呈持續上升趨勢,美國和中國綜合國力的相對差距從2000年的2.27倍縮小到2015年的0.72倍,進一步,根據我們的計算,到2020年,中國綜合國力相當於美國的1.75倍。 從1900-2020年的120年中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持久戰”分析,中美髮展實質上是兩種制度的競爭,反映了中美之間的國家創新競爭。
  中美綜合國力的變化奠定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實力基礎。 中國的戰略資源越來越豐富,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合作、競爭、避免衝突,我們的主動權越來越多,發展機遇越來越大,既要順其大勢,又要大有作為,既要積極爭取,又要守住底線。 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中美關係對全球有極大的外溢性、關聯性,對世界而言,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中國綜合國力趕上美國
在過去十幾年,中國的綜合國力趕上並超過了美國。 這是最新的重大發現,既超乎美國方面(如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歷次報告的評估和預測,也超乎我們之前的跟踪性戰略評估。
  我們是以綜合國力作為分析中國和美國實力變化的框架,並作為評價中美關係的實力基礎。
  在2000~2015年期間,從中國9大類戰略性資源佔世界比重看,其中有8大類戰略性資源佔比呈持續上升趨勢。 升幅度最大的是資本資源,提高了24.98個百分點,其次是科技資源,提高了20.20個百分點,第三位是能源資源,提高了12.24個百分點,第四位是信息資源,提高了11.55個百分點,第五位是經濟資源,提高了9.55個百分點,隨後是國際資源,提高了7.68個百分點,政府資源提高了5.78個百分點,軍事資源提高了2.89個百分點。 只有人力資源先上升、後下降,人力資源佔比於2010年達到高峰(為30.27%)而後降至為28.36%,但是仍比2000年提高了1.32個百分點。
  這反映了中國崛起不只是經濟崛起,而是全面的崛起,中國主要指標(14個)佔世界總量的上升,是全面上升,許多是大幅度上升。 與此相反,美國的9類戰略性資源佔世界比重都是下降的,不只是經濟資源(如GDP)比重下降。 中國的崛打破了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壟斷地位。
從中美9大類戰略性資源比較來看,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差距都不同程度地大大縮小,甚至超過了美國。 (見表2)
  表2 中美各類戰略資源佔世界比重(2000-2020)
2017-04-07 10:28:25
圖博館
中國和美國綜合國力佔世界比重的變化呈相反趨勢,中國屬於“持續崛起型”,美國屬於“持續下降型”或“衰落型”(見表3)。 在2000-2010年期間,中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從9.11%提高至16.07%,美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66%下降至15.52%,中國已經超過美國,相當於美國的1.04倍;到2015年中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至19.68%,明顯超過美國比重。 與2000年相比,中國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70個百分點,而美國占世界的比重則平均每年下降0.42個百分點。
  恰恰在2010-2015年期間,中美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領導人非常有底氣地向美方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應當說,中國和美國綜合國力相對地位變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實力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看,國際競爭也好,國際合作也好,“實力才是硬道理”。
  (二)中國綜合國力將全面超過美國(2015-2020)
到2020年,是中國九大類戰略性資源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全面提升,也成為全面超過美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中國GDP總量將佔世界總量比重的1/5以上。 中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5%以上,按購買力平價2011年國際美元計算,中國GDP將從2015年的18.4萬億美元上升至2020的25萬億美元以上,佔世界比重將提高至21.17%,比2015年提高3.9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80個百分點,美國占世界比重將降至14.77%,比2015年下降-1.03個百分點,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43倍。
  2、在人力資源方面,中國相當於美國的3.55倍。 中國人力資本水平及總量不斷提高,仍保持世界人力資源優勢。 到202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5年的10.23年上升至2020年的10.80年,中國總人口教育資本(指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積)從102.70億年上升至108.89億年,淨增6.19億年,平均每年增加1.24億年,抵消了人口紅利下降的影響,但是佔世界總量比重是下降的,主要是因為勞動年齡人口占世界比重是下降的,不過仍然居世界首位,佔26.60%,而美國比重降至7.49%。
  3、在能源資源方面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60倍。 中國占能源資源世界比重將從2015年的22.92%上升至2020年的25.74%,比2015年提高2.82個百分點;美國占世界比重從17.35%下降至16.04%,相對減少1.31個百分點。 未來時期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
2017-04-07 10:29:02
圖博館
4、在資本資源方面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73倍。 中國占世界比重將從2015年的30.29%上升至2020年的40%,比2015年提高9.79個百分點;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私人投資、市場性投資最大國,還成為最大的公共投資、非市場性投資(公共服務)最大國,從而帶動全球投資增長,特別是帶動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5、在科技資源方面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98倍。 中國科技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將從2015年的24.17%上升至2020年的27.55%,美國比重從19.66%下降至17.06%。 其中,國內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國際科技期刊論文數、研發投入四個指標都超過美國,分別為1.96倍、1.80倍和1.40倍。 未來中國科技發展方向是將科技資源實力轉化世界級科技水平,從世界第二陣營進入第一陣營,與美國並駕齊驅。
  6、中國政府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持續上升。 隨著中國經濟資源佔世界總量的比重提高,中國政府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15年的13.23%提高至16.85%,相當於美國占世界比重(9.98%)的1.69倍,也顯示了中國國家汲取財政能力不斷提高,也為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以及綜合國力提供了財力基礎。
  7、中國軍事資源將超過美國,與美國軍力指數差距明顯縮小。 中國軍事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15年的12.87%,上升至2020年的15.70%,比2015年提高2.83個百分點,而美國的比重從13.88%下降至10.35%,下降了3.53個百分點,中國相當於美國的1.5倍。 其中,在中國國防支出佔GDP比重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中國GDP(2011年國際美元)佔世界總量比重不斷上升,中國國防支出佔世界總量比重從14.83%提高至20.69%,提高了5.8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5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隨著美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和美國國防支出佔GDP比重“雙下降”,美國國防支出佔世界總量比重持續下降,從22.90 %下降至16.74%,下降了6.16個百分點。
  8、中國國際資源將超過美國。 儘管中國早在2013年貨物進出口超過美國,但是與美國在服務貿易還有較大的差距。 到202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將突破一萬億美元,中國國際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相比2015年提高3.59個百分點,將達到14.26%,相當於美國比重(12.80%)的1.11倍。
  9、中國信息資源相當於美國的3倍以上。 這表明,在信息時代或數字時代,中國擁有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互聯網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就擁有了世界最大的信息市場、數字市場。
2017-04-07 10:30:29
圖博館
10、中國綜合國力相當於美國的1.75倍。 中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將從2015年的19.68%提高至2020年的23.07%,提高3.3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6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的比重將從14.22%降至為13.22% ,下降約1個百分點。
  總之,從世界範圍看,無論是九類戰略性資源還是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中國是在大做加法,而美國是在大做減法,這就導致一個基本的結果:到2020年,中國七類戰略性資源全面超過美國,雖然軍事資源(指流量)也超過美國,但考慮到軍力指數(指存量)還不及美國,但與美國的相對差距已經明顯縮小。 總的來看,到2020年中國綜合國力將大大超過美國。
  2011年,我們提出:中國赶超美國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前十年(2001-2010年)的加速追趕,局部超越;後十年(2011-2020年)的全面追趕、主體超越。 2013年,胡鞍鋼、高宇寧研究表明,到2010年中美綜合國力相對差距已經縮小為1.22倍,預計到2020年前後中國綜合國力就會超過美國。
對此,美國方面極不適應,也缺乏自知之明。 美國仍然高估自己的綜合國力。
  2012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了《全球趨勢2030:可能的世界》報告,該報告計算了綜合國力,由11個指標所構成,包括GDP(購買力平價)、貿易額、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援助、人力資本、政府財政收入、研發支出、互聯網及通訊技術、國防支出、能源消耗、核武器),預測到2030年美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近20%,中國僅為15%。 他們的結論是:屆時美國綜合國力相當於中國的1.33倍,仍是世界最強之國。 但是他們沒有給出具體的計算數據。 我們認為,他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又過低估計了中國迅速崛起的潛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公開否認美國進入衰落期,他並不知道正是在他的兩屆任期中中國綜合國力超過了美國。
  我們緊緊抓住了這一極其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過去的15年正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的最好時期,佔世界總量比重從9.11%提高至19.68%,提高了10.5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美國打了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製造並出口了國際金融危機,成為綜合國力明顯下降的衰落時期,它的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66%下降至14.22 %,下降了6.44個百分點。 這一增一減,加速了中美雙方綜合國力的對比,中國已經進入到了綜合國力及戰略性資源居優勢的第三階段,儘管在許多方面還不及美國。
2017-04-07 10:31:46
圖博館
(三)中國綜合國力赶超美國的創新優勢
為什麼中國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迅速追趕、全面超越美國綜合國力呢? 中國又具有什麼創新優勢呢?
  這要用國家發展生命週期的理論來解釋。 一個國家都會經歷四個不同階段:初步成長期;迅速成長期;高峰期;衰落期。 我們將一個國家崛起或衰落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內(至少在25年以上),該國主要指標尤其是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持續上升或持續下降。 這些指標反映了該國在全球經濟、貿易、科技、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地位變化。
  那麼,決定一個國家崛起或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國家發展生命週期的核心問題就在於一個國家能否創新,不僵化、不停滯;能否持續的創新,不中斷、不夭折;能否比他的競爭國家更具創新力,而不驕傲、不落伍。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競爭的本質是創新競爭,即國家倡導創新、國家鼓勵創新、國家推動創新,國家營造環境、國家承擔風險、國家支付成本。
  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影響中美綜合國力迅速變化的根本原因取決於不同國家的創新目標、創新能力和創新競賽。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多次提出趕上並超過美國的強國目標,將赶超美國鎖定為衡量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1955年,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就提出了“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指的美國。
  大國興衰與中國機遇:國家綜合國力評估
1956年8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再次提出“我們這個國家建設起來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他說:“假如我們再有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就完全應該趕過它。這是一種責任。”這一目標,即使是遭受大躍進的失敗,毛澤東也沒有放棄。 1992年4月28日,鄧小平同身邊人員談到: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 應當說,這與美國咄咄逼人的霸權主義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正因為此,中國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後來居上,全面超越。
2017-04-07 10:32:34
圖博館
從國家創新能力來看,就是指實現目標的能力。 從毛澤東(1964年)“四個現代化”目標,到鄧小平(1987年)“三步走”目標,再到習近平(2012年)實現“兩個一百年”及中國夢目標。 我們發現,這些目標都能如期,甚至提前實現提出的創新目標。 其特點是每隔五年,即五年計劃或規劃,上一個大台階,每隔十年現代化的進程邁出一大步。 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國家。
  從國家創新競賽來看,中國的創新是全面創新,早已超越了熊彼特所定義的資本主義創新,即企業家創新;即使是企業家創新,中國的企業家人數也大大超過美國、歐盟、日本的總和,中國還有8500多万科技人力資源(超過德國總人口)的科技創新,7.7億就業人員的創新,也超過了歐美日就業總人數。
  最重要的國家創新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新。 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相比,比他們歷史年輕得多,更具強大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這反映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文化路線方面。 由此才有觀念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這些都遠遠超過美國兩黨。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帶領和促進人民就業創新、科技創新、企業創新,不僅構成了最大的創新主體,也包含了道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 因而就在這場公開的激烈的國家創新競賽中迎頭趕上、後來居上,進而全面超越。
與此相反,進入21世紀,美國犯下了一系列戰略性決策錯誤:
  一是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策動了利比亞、敘利亞等一系列動亂和衝突,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 事實表明,美國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是發動容易結束難,一拖就是十幾年。 每一場戰爭都是所在國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樣美國也會為此付出昂貴的長期代價。
  二是美國爆發了國內次貸危機,進而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殃及自身。
  三是美國經濟陷於持續低增長期。 2000-2015年期間,美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77%,明顯低於1990-2000年的3.44%,增速幾乎下降一半,僅為中國同期GDP增長率(9.6%)的18.4%。 連奧巴馬總統自己也承認:數十年來,生產率增長的放緩和不平等的加劇導致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遲滯。
  四是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累累,創下歷史新高。 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佔GDP比重為33.2%,之後大幅度上升,小布什政府時期提高了30.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3.85個百分點,到2014年,這一比重已上升至97.5%,比2008年又提高了33.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5.58個百分點。
2017-04-07 10:33:20
圖博館
五是美國國防支出屬於“過度擴張型”,是加速美國走向衰落的重要根源之一。 2015年美國國防支出佔世界比重為22.90%,儘管比2005年的32.11%大幅度下降,但是美國出口額佔世界比重僅為10.59%,前者是後者的2.16倍。 美國在全球部署了大量的軍事基地。 美國所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冷戰結束之後達到了頂峰,進入21世紀,經歷了戰爭危機、金融危機,其本質是資本主義制度危機。 這一切因素,必然導致其加速走向衰落。
  中國綜合國力之所以能夠超過美國,有其必然性。 中美之間的競爭競賽,不只是兩個世界大國之間的競爭競賽,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競爭競賽,是新生製度與老化製度的競爭競賽,進步製度與退步製度的競爭競賽。
  對此,毛澤東曾有過獨到的分析。 1962年,他在七千人大會上講道:“三百幾十年建設了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立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那又有什麼不好呢?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當時毛澤東的戰略設想就是,用一百年的時間(1949-2049年)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即美國。 這一設想成為1987年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戰略設想的重要來源。 國家實力,最重要的是靠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速追趕、迅速崛起,走向強大。
  (四)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特點
目前,中美雙方都沒有充分地意識到,中國的綜合國力,在除國防之外的幾乎所有戰略性資源實力方面已經超過美國。 對此,美國是絕不承認的,它還沒有從“世界第一”的過高自我估計中解放出來,仍以霸權主義的方式與中國這一新型超級大國打交道。 對中國而言,還未能準確地、自覺地認識到中美綜合國力對比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即“中國優勢、美國劣勢”階段,這就需要我們超越自我矮化、盲目迷信美國的心理,從容地與美國方面打交道,在創造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戰略機遇期,有大智慧、大戰略、大作為。
2017-04-07 10:34:37
圖博館
怎樣認識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如何更準確地界定這一關係及內涵?
首先,中國與美國構建的“新型大國關係”,不是以往的世界超級大國關係,中國不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是反對霸權主義,更不會自己搞霸權主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是挑戰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而是與美國主動合作、相互協商,在國際事務中共同承擔應盡的責任;中國不會搞零和關係(我贏你輸),而是積極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成為真正互利共贏的新型關係。
  回應
我反對,2020年中國航母能有多少?軍事能力顯然超不過美國。軍事能力能用經濟能力彌補?這專家真夠low,要不就別有用心。
沒仔細看文章吧,人家已經說了除了軍事方面沒有超越。
2017-04-07 10:35:25
圖博館
英國調查:中國大陸民眾對國家發展道路最有信心2017-06-22

  英國著名調研機構益普索(Ipsos)近日發布了2016年度30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報告,統計了全球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在“民眾對國家(地區)發展道路認可”(Right direction)這個問題上,中國大陸以89%的讚同排名第一。
  在全球經濟形勢普遍不佳的背景之下,全球大部分的民眾往往都表示了一種非常悲觀的態度。在調查中,全球對於自己國家和地區表示悲觀的民眾平均數高達63%。相比起金融危機高峰期的2010年(62%),這項數據還提高了一個百分點。看起來,大家的情緒都沒有好到哪兒去。
  在這項數據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點,首先是中國大陸在這項數據上獨占鰲頭,高達89%的群眾認為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排名第二的印度尼西亞和沙特均只有80%。同時,美國在此項數據上為36%,有64%的民眾認為國家走錯路了。和美國並列的是我國台灣地區,民眾對於自身發展的不信任度同樣高達64%。墊底的是巴西,只有12%的國民同意國家的發展方向,另外88%不同意。
  另外,屢遭恐襲的法國民眾的支持率也只有13%。陷入經濟“滯脹”的日本也是反對者居多(61%),贊同者偏少(39%)。
.....
  回應
國外機構發布的報告,當成娛樂看看就行了,不必太當真。之前一直唱衰中國的是他們,現在這半年總是捧中國的也是他們。國內媒體也別一天到晚當別人的傳聲筒,努力搞些報告調查啊什麼的傳播出去,爭奪話語權才是正事。
和美國並列的是我國台灣地區,民眾對於自身發展的不信任度同樣高達64%。
好棒!爸爸永遠跟我們站在一起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06_22_414659.shtml

德媒:歐洲到了掙脫美國霸權,擁抱“中國世紀”的時刻

  德國《焦點》周刊網站2017.6.18發了一篇此類文章——亞歷山大·格拉赫的《中國世紀》。文章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事實上終結了美國的主導地位,現在,中國已經踏入美國空出來的位置,“中國世紀”正在開啟。
  為什麼該討論不斷出現?英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曾指出,原因很簡單——中國在持續崛起。馬丁·雅克表示,西方對中國看上去“忽冷忽熱”。總體上說,西方人更傾向於談論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然而,西方也時不時地意識到,中國正在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強大,然後就有了這麼多有關“中國世紀”的討論。
2017-06-23 12:57:38
圖博館
《中國世紀》一文指出,特朗普帶領美國持續走向孤立,因此讓中國成為世界舞台上的頭號選手。特朗普上台後的首批行動包括埋葬耗時多年時間逐步達成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該協定旨在創造一個美國領導下的、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無壁壘新經濟區。
  文章稱,特朗普從未理解這一意圖以及該協定的可能影響。在去年的競選過程中,他不遺餘力地批評中國人,甚至指責說氣候變化是中國人的惡意發明。退出TPP後,他現在又把競選中承諾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付諸實施。這樣一來,特朗普就兩次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損失,使他的國家孤立於自己的伙伴。
  文章稱,這一國際政壇上的此消彼長再次提出了製度優越性的問題。當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西方在冷戰中取得勝利,這一問題原本已經有了答案。但時局變化,今非昔比:“當年美國曾經打造了堅固的聯盟堡壘,軍事基地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而如今中國卻積極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堤壩、公路、發電站--這些工程如果沒有中國的巨大財力是無法實施的。這樣的方式比軍事手段更為聰明,在東西方對峙的冷戰時期,軍事措施常常會帶來戰爭威脅。”
  但是,這種做法影響力太小,因為世界上不僅有貿易。中國的做法可能在經濟方面是有意義的,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世界觀或者倫理道德的承諾。而只靠自己的話,歐洲是沒有足夠的魅力和政治影響力在新體制競賽中去宣傳開放世界和自由民主的。
  文章稱,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現在轉向中國。兩國很長時間以來就希望合作:投資,購買股權,收購。在柏林,人們將會想到必須利用各種可能性。兩國相互是對方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是德國在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夥伴。
  此前,歐洲各國還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太平洋世紀到來感到憤怒:在他的領導下,美國把目光投向亞太,而不再投向大西洋對面。歐洲曾認為自己處於失敗地位。
  文章稱,現在,對歐盟來說,到了掙脫美國霸權、作為西方領導力量擁抱和塑造未來的歷史時刻。
  文章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事實上終結了美國的主導地位,並標誌著美國統治時代的結束。現在,中國已經踏入美國空出來的位置,“中國世紀”正在開啟。
2017-06-23 12:58:53
圖博館
延伸閱讀:諾獎得主稱2015年是“中國世紀元年”
1941年,美國《時代》周刊聯合創辦人亨利·盧斯發表了著名的《美國世紀》:“美國的經驗是未來的關鍵,它將成為國際社會的領袖。”
74年後,美國《名利場》雜誌發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寫的《中國世紀》:“中國經濟以拔得頭籌之勢進入2015年,並很可能長時間執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國已回到它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裡所佔據的位置。”文章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和爭論。
施蒂格利茨的“中國世紀說”,主要依據是經濟學家們推算中國經濟規模在2014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份發布報告稱,按照購買力平價,當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此前,世界銀行也發布過類似的報告。
很多專家認為,“購買力平價法”並不科學,忽略了資本流動、貿易成本和非貿易壁壘、勞動力流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表示:“到目前為止,包括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組織的PPP研究仍被公認為屬於研究、探索性質。所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總量只具有參考價值。”
2015年會成為“中國世紀元年”嗎?贊成者認為,除了中國GDP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趕上美國外,還有其他“類中國世紀”現像出現,比如倡導亞太自貿區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推行“一帶一路”戰略、主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反對者則認為,近期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看到上限”,甚至稱“好像不久中國時代就要結束似的”。
  通常情況下,“世界第一”的稱號總是讓人陶醉,但中國網民卻很淡定。2015年,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曾以“世界將進入中國世紀,你怎麼看?”為題,在新華網、騰訊網發起民意調查,有近10萬網民參與。大多數網民對“中國世紀”說法審慎而冷靜,人們更關心自身生活水平、中國未來如何發展等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網民普遍認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並將原因歸結於改革開放(51%)和抓住了全球化機遇(35%),但超過半數網民並不認同“中國世紀”已經到來的說法。的確,據世界銀行最新統計,即便按照可能存在高估的購買力平價法,2013年中國國民人均收入也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
  “就目前而言,居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主要差距,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舍福爾德對此表示。
2017-06-23 12:59:38
圖博館
英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則表示贊同。他指出,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一種階段,以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儘管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然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到4倍。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目前也許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而這也是我們談論“中國世紀”的原因。有預測表明中的發展趨勢仍將持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測,到2019年前後,中國經濟規模將比美國經濟高出20%。
  馬丁·雅克指出,有關“中國世紀”的討論不斷出現,原因很簡單:中國在持續崛起。你可能知道,西方對中國看上去“忽冷忽熱”。總體上說,西方人更傾向於談論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然而,西方也時不時地意識到,中國正在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強大,然後就有了這麼多有關“中國世紀”的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2015年就此問題則表示,現在的中國不過是“1872年的美國”,當年美國GDP按購買力平價第一次超越英國,而世界進入“美國世紀”要到一戰以後,因此,中國世紀的元年還遠遠沒有到來。
  回應
 這種捧殺水平太低
 另一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拿中國嚇唬美國呢
 管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們利益為先就好了,自己要掌控主導權。
 先把歐洲土地上的那群美國大兵趕走,自己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再來談什麼擁抱不擁抱中國的問題。自己脖子上的狗鍊子還沒解開呢,就想上桌當人了。
 歐洲就是一幫聖母白蓮花
 對歐洲來說,也就是面臨著兩種選擇,你是要和兔子擁抱著一起搞“小錢錢”呢,還是要繼續和老鷹手拉手一起玩“小鋼砲”~
 不要太相信這些鬼話,韓國不過是大號的台灣,日本不過是大號的韓國,歐洲其實類似於大號的日本,在今天脫離美國祇能是想想,幾十年後還有可能。寶壓在歐洲和壓在韓國一樣,還是好好經營自己的一帶一路吧。
 嗯,美國不過類似大號的歐盟,俄羅斯不過大號的美國,非洲不過大號的俄羅斯。亞洲不過大號的非洲。好好自己玩一帶一路吧。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7_06_22_414518.shtml
2017-06-23 13:00:43
圖博館
尼日利亞成本年度最親華國家對中國好感度比“巴鐵”還高20%

英國BBC國際台7月初公佈了一項全球民調,受訪者需要針對16個國家和歐盟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選擇“比較積極”或“比較消極”作為回答。該調查由BBC委託GlobeScan/PPC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進行,來自五大洲19個國家的18000名受訪者參與其中。竟然有一個國家的對華好感度超過“巴鐵”。巴基斯坦對華正面評價的比重為63%,而尼日利亞竟然是83%——當選本年度“最親華國家”。原文如下:
  上圖是BBC剛公佈的一份民調,仔細端詳,裡面不少很有意思的信息。
  從圖中我們能看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整體變化不大。對中國持積極態度的受訪者比重由43%下降到了41%,而持消極態度的比重則增加兩個百分點至42%。
  而具體到個別國家上,有的變化不小。比如,“雙印”。印尼對中國的負面評價(50%)首次超過正面評價(28%),成為有這項調查以來,印尼人對中國最不友好的一次。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對中國的積極評價減少了14個百分點,而消極評價增長了25個百分點至60%。
對中國印象最差的國家是美國。70%的美國人對中國印象消極。不只是美國,英法德西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印像都不太好。這些並不令人意外!
那誰對中國最有好感呢?當然該非“巴鐵”莫屬了!
然而,竟然,不是!“尼鐵”?
  中國在尼日的影響力是最近一些年才開始快速上升的。
尼日1960年獨立,獨立後11年,也就是1971年,中國才與拉各斯建立外交關係。那時候,尼日首都是拉各斯,1991年遷至阿布賈。
  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尼日的國際貿易夥伴主要是歐洲和北美國家。阿巴查實行軍事獨裁的1993年到1998年期間,尼日被剝奪了大部分的西方援助,它開始採取與津巴布韋現行戰略相似的“東望”外交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北京的關係,中尼兩國間建立起了政治互信。
進入新世紀,中尼充分發揮互補優勢,加強合作。尼日是中國在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尼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1995年至2015年間,尼日和中國的貿易額從2億美元增長到149億美元,增長了73倍。
.......
  回應
誰能告訴我,西班牙為什麼這麼反華?
很簡單,列表里大多數不喜歡中國的國家,都經歷過反共運動(甚至是大屠殺)!反共教育!大部分國家現在依然限制對共產黨進行各種限制和禁止。
http://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7_07_12_417838.shtml
2017-07-13 11:44:56
圖博館
全世界最懶與最勤勞的國家是...2017.7.13中時電子報

全球活動量統計,越偏冷色系活動量越高,越偏暖色系活動量越低。(Tim Althoff)
美國科學家以手機計步器統計世界各國人的平均活動量,發現最勤勞的地區是中國,最懶惰的地區則是印尼,台灣則處在兩者之間。
美國期刊《自然》(Nature)最近刊載一篇研究文章,生物工程團隊以手機軟體Argus提供的數據資料,整理出全球超過70萬參與者的步伐紀錄。觀察發現,世界平均每日步數為4961步,最高平均步數位在中國,又以香港的6880步最高;最低平均步數位在印尼,每日平均步行數為3513步。
研究顯示,統計數據存在地區的性別差距與建設差距。性別方面,日本的男女活動量差距最小,沙烏地阿拉伯的男女活動差量差距最大,這可能與當地文化有關;建設方面,越方便步行的地區活動量越高,越不方便的地區,由於需要開車,活動量相對偏低。
此外,研究隊指出,一個地區的人口活動量越趨近較不肥胖,反之則較肥胖。例如美國與墨西哥的平均步數相當,但美國的活動不平等高於墨西哥,其肥胖人口也較多。
2017-07-13 11:46:45
圖博館
全球軟實力榜單中國排名上升美國下降法國首居首

  日前,英國波特蘭公關公司聯合美國南加州大學共同發布了2017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影響力上升,從去年的第28名穩步上升到第25名,而美國從第一名降至第三名。法國則超過美英,躍居全球軟實力排行榜之首。法媒稱,這是自該排名2015年發布以來,美國的首次下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7.7.18報導稱,調查指出,“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反映出中國近年來對'軟實力'的堅定態度。中國準備擔負更大的全球責任,同時美國正同自由貿易和氣候問題的義務劃開界限。”
  同時調查強調,中國的“軟實力資產”主要是文化:國家在藝術、體育、旅遊領域的成就,開設數百家“孔子學院”,推廣品牌。中國仍然在創新和調查研究開支領域展現出高水準。這使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長。
  法新社報導稱,靠著高人氣的新總統馬克龍助力,法國2017年出現大躍進,超過美英,躍居全球軟實力排行榜之冠。法國的強大實力奠基在於龐大的外交網絡。馬克龍長久以來一直倡議合作與統合,預期法國的全球參與及影響力與日俱增,毫無不合理。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哈佛大學教授首創“軟實力”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其著重於衡量各國確保國際結盟能力以及通過魅力和吸引力影響其他國家的能力。這項調查利用25個國家的民調和數據資料,評估各國影響力。考量因素包括各國吸引遊客觀光、外國學生至其大學就讀以及文化魅力等。
  回應
 孔子學院因其目的不單單是文化輸出,同時又載入大量的政治的輸出而遭到冷遇和一些國家的不待見!
 其實只是教教中文而已
 法國人排的,你們高興就好、我們並不在乎!
 沒有上海,中國軟實力不如印度
 我就笑笑。去過印度不。去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看看。都不如咱們國家三線城市市容。中國評論GDP是8000美元。印度才3000美元。中國GDP總量是印度的五倍。有可比性嗎?以一個去過印度旅游過角度告訴你,印度至少落後中國20年。不信自己去看看.
 印度超越我們輕輕鬆松!我們表面繁榮其實經濟一塌糊塗!
 什麼論據都沒有,甩下一句起碼幾十年才能驗證的話就走真是刺激,我看印度超過中國不輕鬆,你口胡倒是挺輕鬆的.
https://mil.sina.cn/2017-07-15/detail-ifyiaewh9209874.d.html
2017-07-20 11:24:00
圖博館
美民調顯示中美在全世界受歡迎程度上旗鼓相當

2017.7.13,美國皮尤調查中心公佈的國家形象全球調查結果顯示,中美在受歡迎度上旗鼓相當。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今年2月到5月,皮尤中心對全球38個國家4.2萬受訪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9%的受訪者對美國抱有好感,對中國有好感的人數比例為47%。與此同時,中國的全球不受歡迎率為37%,而美國為39%。CNN認為,儘管結果接近,卻顯示世界在認知上的巨大分歧。
  俄羅斯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最喜歡中國。其中,尼日利亞是對中國最有好感的國家,為72%,俄羅斯為70%,緊隨其後。美國人中對中國的意見比較分裂,支持者和批評者分別為44%和47%。日本和越南等亞洲國家對中國的評價最負面。CNN稱,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島嶼爭端問題上一直在“秀肌肉”。韓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為34%,創歷史新低。這個國家因同意部署“薩德”,遭到中國的嚴厲警告。此外,印度和印尼的對華好感度下降也很明顯。
  歐洲和北美的年輕人似乎比父輩們對中國更友好,這種情況在英國最為明顯。62%的英國年輕人(18至29歲)對中國有好感。類似的結果同樣出現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和美國的受訪者中。
  相對於其他方面,受訪者對中國的經濟方面評價較高。4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32%則認為這一稱號應該給中國。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國家數量比2014至2016年皮尤中心的調查結果翻倍。除俄羅斯外,美國的一些最緊密盟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英國在內的受訪者,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皮尤中心稱,美國依然是全球心目中的頭號經濟大國,特別是在拉美、亞洲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這種情況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日益明顯,不過,隨著美國經濟復甦,這種認知在回調。CNN評論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但去年還是取得6.7%的不錯成績。
https://mil.sina.cn/2017-07-15/detail-ifyiaewh9209874.d.html
2017-07-20 11:24:53
圖博館
美媒:美國正面形象崩塌其他國家對中國更有好感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2017.9.29報導稱,全球性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正面形象正在崩塌,而中國的正面影響漸漸被全世界看到。
  益普索發布的一項涉及全球25個國家,採訪了18055名成年人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好感度明顯下降。4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對國際事務有正面影響。美國去年在該項問題中排名第七位,但今年該數據比去年下降了24個百分點,使得美國在該項調研中落後於中國的49%,排名下降至第15位。儘管與往年相比,各國的百分比數據都有所下降,但美國是其中下跌最多的國家。
  益普索的報告還顯示,加拿大被認為是世界上影響最正面的國家,81%的受訪者對此表示贊同。
此外,印度人對美國的好感度最高,為70%,但該數據也比去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其次,美國人自己(67%)以及巴西人(60%)排在印度之後,對美國人也好感度頗高。對美國好感度排名墊底的國家為塞爾維亞(16%),之後則是俄羅斯(18%)以及墨西哥(23%)。特朗普曾聲稱要墨西哥支付美墨邊境的修牆費用,該言論一度使墨西哥人很驚慌。
  據報導,該報告還顯示,86%的受訪者認為世界變得更危險了,88%的美國受訪者也同意這一說法。
報導還稱,益普索的調研報告在另一項調查中得到了印證。今年6月,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特朗普上台後,人們對美國總統的信任度從64%下降到了22%。受訪者對美國的好感度也從64%下降到了49%,不喜愛程度則由26%上升到了39%。
  回應
 這調查也是夠扯的。加拿大影響最大?印度比中國影響大?逗我玩呢?
 影響正面而不是影響大小
 感覺人畜無害最正面
 印度影響大是事實,中國在外國根本沒有話語權,影響力來自話語權。中國生意最大沒錯的,但中國還沒有那生意要挾別人,所以說不上影響。和周邊關係也一樣,中國不去“影響”別人。而印度長期就欺壓周邊國家。說個最簡單的例子,李嘉誠和你的老闆,那個對你有影響力?
 中國從來不打人,結果名聲這麼壞,49%,好可憐。
 我們中國在中美俄中,是最受歡迎的.實際上,世界村里大多數國家,對某三兄弟都沒啥好感.這三兄弟中,有兩個動不動跑別人家裡去打架助拳,哥打爛了弟接著打,還振振有詞整天宣傳自己做好事.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9_29_429340.shtml
2017-09-30 11:23:10
圖博館
胡鞍鋼稱中國整體上已超美國 胡錫進:深感不安2018-01-23聯合報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著名經濟學者胡鞍鋼去年四月出席一場講座時表示,中國在整體上、尤其是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已經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近來這段話引起網友熱議。就連以偏激言論見稱的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亦出言反駁,表示對說法「深感不安」。
香港01報導,胡鞍鋼去年四月在清華大學主講「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廿四期」。以「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與中國道路」為題的演講內容,近日突然在大陸網絡掀起討論。
胡鞍鋼在該講座上稱中國整體上已超越美國。講座圖片顯示,胡鞍鋼講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成就」時表示,中國現今的六大實力發展,已進入全面追趕、主體超越美國時期。
胡鞍鋼稱,中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上,已分別在2013年、2015年和2012年超越美國;2016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他又指,中國在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文化軟實力上加速趕超;國防實力明顯提高,進入世界第二陣營;國際影響力居世界第二位;文化軟實力相對美國差距明顯縮小。
有關言論引起大陸輿論廣泛質疑。「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稱,對於胡鞍鋼的判斷「深感不安」。他表示,中國與美國的綜合實力差距的確在縮小,但這個差距依然是實質性的,「它意味著,中國的實力遠不足以與美國開展戰略對撞,中國的對美戰略劣勢將是長期的。」
胡錫進指出,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地區,中國有力量與美國據理力爭,直至「死磕」。但是到全球舞台上,中國只有個別單項指標趕上美國,但整體上還不能和它比。「別的不說,美國有那麼多盟國,控制著世界金融和高端技術,中美戰略差距還至少要用半個世紀去彌補。」
2018-01-24 11:01:36
圖博館
其實,早在去年四月,已有人在網上刊文反駁胡鞍鋼的言論,稱胡鞍鋼在「研究發現」中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已變成「世界最大製造業國家」、「最大貨物進出口國家」和「最大經濟體」,後來再在該講座上置換成「經濟實力最強」、「科技實力最強」和「綜合國力最強」,已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刊文者稱,胡鞍鋼的言論「悖逆起碼的常識和國人對中國國情的基本認知」,完全是「亂說」。
  相關新聞
五毛比吹牛皮,有人吹的比環時還大。
美國造一艘軍艦要多少錢,中國只需一半的錢。如果根據平均購買力,中國經濟已超過美國。
  相關新聞
美軍很迷惑中國以1/4的軍費建造了比美多一倍的艦艇2018.1.23新浪軍事:中國單價10億美元的055艦,性能比美軍單價25億的伯克3強。中國2萬噸級的071型船塢登陸艦單價不到2億美元,「台艦自造」1萬噸級的船塢登陸艦3次流標,加碼10億元新台幣,提升到46億3576萬元。

全球政府信任度調查:中國蟬聯第一,美國降幅最大2018-01-23觀察者網

全球政府信任度調查全球信任度晴雨表美國信任崩潰
世界經濟論壇本月底在瑞士召開之際,全球知名公關公司愛德曼發表“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受訪者被要求對本國(地區)政府、企業、媒體和非政府組織(NGO)4個方面的信任度進行評價。報告顯示,美國民眾對美國機構,尤其是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只有33%,而中國民眾對政府、媒體和企業的信任度76%位居首位。
  回應
媒體的信任度,我表示懷疑。
CCTV肯定比CNN可信
十幾年前總感覺被CCTV洗腦,出去轉一圈回來發現是被CNN洗腦
對國內各類媒體而言,從自己情緒、財產、安全全維度計,多年經驗我選擇信任黨媒。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8_01_23_444267.shtml
2018-01-24 11:02:19
圖博館
德國前外長:中國以前就是世界第1 如今只是回到傳統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2018.3.6刊載文章稱,德國前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最近出了本新書,作為獻給自己4月12日70歲生日的禮物。新書的標題是《西方的衰落》,小標題是《21世紀新世界秩序中的歐洲》。在菲舍爾看來,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崛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歐洲如果不想完全掉隊,就必須作出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抓緊努力。
  文章稱,菲舍爾從很久以前開始講起:“我們看到西方的衰落是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種印像只是源於我們的負面記憶。直到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只不過是回到傳統秩序。 ”他在柏林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是這麼說的。
  文章認為,菲舍爾的這本書肯定是今年春天最重要的新書之一。這是一本充滿激情、寫得很好、甚至很感性的書。它始於對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昨日世界》裡一個著名場景的回憶,當時作者目睹了最後一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坐著列車離開奧地利。一個時代結束了。下一個日期是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支持者獲得勝利。
  文章稱,唐納德·特朗普在同一年贏得總統選舉。菲舍爾說,特朗普著手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但實際上他正讓中國變得偉大。歐洲的做法也沒有什麼不同。它不是團結一致,而是四分五裂。)
  文章稱,197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2.8%,而201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15.5%。今天,歐洲及其經濟幾乎不再增長,單個歐洲國家甚至沒有一絲希望跟上全球玩家美國和中國的步伐。它們只有共同行動才有機會。
  文章稱,在菲舍爾看來,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崛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歐洲如果不想完全掉隊,就必須作出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抓緊努力。菲舍爾認為:“這是歐洲的最後機會。 ”否則,歐洲將告別世界歷史——也許不是坐在列車裡,而是消失在一間很快被遺忘的後面房間裡。
  回應
 老外的政客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處理近代二百年,中國的確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2018-03-09 12:25:10
圖博館
這麼說也不對,中國長期處於世界先進國家,但談不上超級大國,除了漢唐明清——還不能算唐中後期和清後期——其他時候,連周邊的國家都搞不定。即使是兩漢時,世界上還有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唐朝盛時,世界上還有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明朝和清朝前期時,地球上的強權就更多了,什麼俄羅斯、奧地利、奧斯曼土耳其、西班牙、英國、法國,甚至普魯士,都處於上升期。如果超級是談經濟,那麼經濟最強的宋朝,可以說是主要朝代中最弱的;如果談的是軍事,那麼由於地理原因,中國鮮有和其他主要文明交手的機會——唯一一次和阿拉伯帝國的邊境戰爭還打輸了。所以,我們可以自豪我們的歷史,但還是要清醒。
 輸的那一次是僕從軍突然叛亂,唐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接著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無法報復.別亂秀你的智商,德國前外長的歷史知識比你懂得多。

美民調: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53% 為近30年最高水平

  美國民調公司蓋洛普2018.3.6發表美國人如何看中國、日本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為53%,達到近30年來最高水平,去年為50%,前年只有44%。民主黨支持者更“親華”,民主黨支持者對中國的好感度為59%,共和黨為42%。
  美國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度達到87%,為歷史最高。分析認為,日本現在已經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被認為是美國的主要經濟對手,當時美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不到50%。美國人對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的好感度也較高。
  回應
 美國是一小撮精英領導著一國家的蠢貨,精英們開著空頭支票忽悠蠢貨們送他們上台,然後該干嘛幹嘛。
美 國衰落,看看中國是怎麼做世界大國的。絕對不稱霸,不以大欺小,絕對是正義的國家
2018-03-09 12:26:00
jsoujsou
中國綜合國力已超美國?

(中國整體已超美國?

這涉及不同的評比,從較主觀的國家城市幸福指數到較客觀的大學/國家競爭力/國力排名、都存在程度不一的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中國傳統謙虛現今主流想低調發展,故胡鞍鋼非主流。

另參【圖博館】:也別再搞排名了 中國幸福城市排名 幸福城市排名? 《快樂經濟學》 《統計數字:是事實還是謊言》 大學評鑑 中國大學排名 中國崛起(二) 《中國模式》 《強國之鑑》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99656
2018-05-21 07:56:40
jsoujsou
新京報評清華校友呼籲解聘胡鞍鋼:浮誇學風要警惕 2018-08-02 新京報

  胡鞍鋼是否還能繼續執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清華大學自有判斷,但人文社科領域浮誇風式的學術研究方法,值得警惕。
  我仔細研讀(楨:?) 這份刷屏的呼籲書,有兩點感受——
  第一,清華校友要求清華大學處理該教授的具體要求或可討論。清華大學作為一所高校,當然有自主聘請校內院所負責人及評聘職稱的權力,相信清華大學校友的呼籲不會干擾清華大學自主決策。
  第二,清華大學校友對胡鞍鋼教授有關學術報告的批評,值得認真對待。
  胡鞍鋼教授提出“中國綜合國力已超出美國”的那份學術報告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但是,這些觀點不但與我國政府公佈的權威資料相去甚遠,也有違在中國生活的普通人的基本觀感與常識。那麼,這樣的研究是否科學?
  我們應當尊重學術研究的自由,但學術研究的結果如果違反常識,公眾就有必要懷疑:是問題出在團隊學術水準不高、研究能力不足,還是刻意嘩眾取寵上(楨:?)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是我國國情研究的重要機構,一份報告引發如此之大的爭議,不是小問題。
  而如果問題出在研究刻意嘩眾取寵,那是比抄襲論文更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與學術造假何異?
  而此事所折射的審查問題,或許不僅僅在於具體的人事任免,而是由此所反映出的學風問題,更令人值得憂慮。
  高校是一個社會的頭腦,高校教師的學術研究、公共言論不僅影響著學生,也直接影響著社會輿論,乃至政府決策。

  因此,高校對扭曲的學風問題不應該聽之任之,該及時回應、矯正可能存在的學風問題,讓學術研究回到學術研究的客觀規律上來。對浮誇學風,高校也應該堅決說不。
  文/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回應
胡,確實垃圾,純屬嘩眾取寵。
比張維迎之流好
  相關新聞
胡鞍鋼回應中國已全面超美:對中國很多預測保守了
清華胡鞍鋼堅持“中國綜合國力超過美國”:我們是專家 有資料庫做論證
2018-08-03 08:41:23
圖博館
陳平:以GDP衡量中國經濟,會低估中國的競爭力 2018-11-26 觀察者網

經濟學家陳平曾不止一次在公眾演講中提及這樣一個觀點:現在的GDP測量是不科學的,以GDP衡量中國經濟,會低估中國的競爭力。
  給大家講一下中美的實力到底差距有多大。現在中國有一個弱點,就是悶頭幹,但是理論上沒有話語權。中國事做對了,在媒體上全都變成你們歪打正著。中國的經濟學跟在西方後面學,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所以現在要創造一個新的經濟學,我把它叫做複雜經濟學,代謝經濟學,新陳代謝了,才可以後進趕上先進。
  現在GDP的測量本身就是不合理,它的分類有問題,把製造業裡面兩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一個是交通,一個是運輸通訊,都放到服務業裡面去了。如果現在中國最領先世界的,像高鐵、鐵路、電網,還有通訊,這些都變成服務業,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度量中國的經濟實力。
  所以廣義工業就要把這些加上去,中國就是世界第一,不光是絕對值7.8萬億美元,超過美國6.9萬億,中國占GDP是63%,德國是59%,俄國第三,比日本強一點,美國只有38%,比日本差十個百分點,所以你就知道特朗普想打貿易戰來挽救美國實體經濟、廣義工業衰落的趨勢。有可能嗎?我認為二十年之內沒有可能。
  還講一個中國的競爭優勢,中國人均GDP低。人均GDP高不等於國際競爭力高,而人均GDP在國際競爭裡沒有話語權。現在競爭就是規模競爭,即使美國、歐洲、日本在研發上面可能在某些領域上面保持領先地步,一旦到了研發出了成果可以用了,要投資、投產了,美國人就傻眼了,就告訴我說,要投產一個新的應用,美國要十年以上,歐洲比美國還慢,中國兩年不到就可以上去了,為什麼?
  我就講這幾個道理,第一是中國的規模優勢,因為你同樣的一套模具,我生產一百台就不賠不賺,生產一千台就賺了,生產一萬台、十萬台成本越來越低,所以告中國傾銷是胡扯,這是因為規模,中國的人口大,勞動力充足,這一點上西方就沒戲了。
2018-12-27 08:40:31
圖博館
第二,中國還有一個優勢是範圍經濟。現在我回國最大的享受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就是吃中國餐,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國家,一頓早飯二十幾個菜,你到美國的五星級賓館裡面最多三五個菜,中國現在的奢侈程度超過西方的貴族和帝王。所以中國品種的創新比西方的規模生產還要厲害。
  第三,國家產業集群效應。在長三角、珠三角,周圍走路幾十分鐘所到的範圍裡面,你把產品品種部件配套就齊了,你在美國訂一個部件,等著吧。蘋果公司一旦有新產品上線,會還沒有開完,副總立馬坐飛機飛深圳,而不是矽谷。所有的這些優勢最後落實到一條就是中國社會裡面的優勢,社會協作。
  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這裡面講的就是資料,中國的廣義工業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包括市場的排序,中國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國,進口第三大國,進出口加起來是世界第二。美國也好,歐洲也好,日本也好,想要搞一個市場把中國排除在外,他們有戲嗎?我告訴你,沒有戲。
  而且你要明白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其實很少的,在中國投資最多的恰恰是歐洲、日本、韓國。美國的政治盟友都已經綁在中國經濟的戰車上了,所以美國想要搞新冷戰,沒可能。
  回應
 最喜歡看陳老師的文:語言親民,把深刻的道理說得淺顯、透徹。言語如刀,一語中的。
 這是因為陳平老師不是所謂正兒八經經濟學科班出身,沒有那些彎彎繞繞、高深莫測的高大上術語,更重要的是其完全的理科思維,講究嚴謹嚴密的邏輯,不會用似是而非、唯西人為准的嚇人的吆喝,說到底做學問要有邏輯思維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西方學術的名字標籤化的惡趣味已經病入膏肓了。當年大學裡的時候,這些西方的書讀起來,覺得特牛逼,各種名詞亂飛,把聽的人搞得一臉懵逼,自己還覺得特幸福。現在,老子特反感這套路,就是不好好說話,裝逼和故意設置壁壘的套路。
2018-12-27 08:41:20
圖博館
英報告稱英國實力世界第二 英網友:這才是假新聞 2019-01-07

  “美國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的全球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位居第三”……英國新保守派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近日發表的這一報告引起廣泛爭議。美國《新聞週刊》網站隱晦地評論稱,“很少有國際排名將英國置於如此靠前的位置”,美國智庫曾評出的“全球八大強國”中甚至都沒有英國的影子。英國網友更是毫不留情地對該報告冷嘲熱諷。在英國《快報》6日的相關報導頁面下,一名被點贊頗多的網友留言說:“這才是假新聞。”
  據報導,該報告名為“2019年大國地緣政治能力評估”,官網顯示共68頁,用國家決心(政府功效、經濟決心、戰略決心、利他決心),國家結構(經濟表現、技術力量、文化優勢),國家工具(軍事實力、外交制衡)和國家基礎(國家財富、人口結構、國土面積和自給自足)四大領域的多項指標對20國集團國家及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尼日利亞這21個國家進行打分、排名。報告稱,超級大國必須擁有廣泛的國家基礎和巨大的國家結構,並由此產生難以抵擋的國家工具,以及有決心在全球各個地方投射力量並擴張自己的綜合利益。
  報告給美國打出滿分100分,稱美國“擁有全面的地緣政治實力,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接下來,英國57.1分、中國56.9分、法國52.6分,這三國被稱為“全球性力量”,之後依次是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這四國被稱為“半球性力量”,印度位居第九,俄羅斯(37.86分)被排在第十位元,與韓國分數(37.42)接近,被稱為“地區性力量”。
  回應
天哪,英國的不要臉程度快趕上韓國了
  相關新聞
17個月就拆了個廢棄月臺,英國高鐵建設被嘲蝸牛速度
  回應
新年剛到,英國的媒體就全世界國力排了個名,第一美國,第二就是英國~~~~好嗨哦
2019-01-08 08:55:36
阿楨
餘鵬鯤:中國盾構——如何從弱國到世界第一 2019-03-28 觀察者網

2019-2-23,中鐵裝備集團兩台土壓平衡盾構機成功通過現場驗收,正式交付日本西松建設公司,兩台設備將用於新加坡地鐵6號環線C882項目。去年僅中鐵裝備一家的盾構設備年產能就已達到280台以上,累計出廠盾構780餘台,先後出口新加坡、黎巴嫩、阿聯酋、義大利、卡塔爾等18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國產隧道掘進設備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到90%以上,並在全球市場上佔據2/3以上。誰能想到,就在十多年前偌大一個中國,居然沒有一台現代化的複合式盾構機。
  回應
“世界第一”強迫症晚期,只要哪個領域沒有世界第一,黨和政府的領導、民族自信心和行業顏面,就都受到了強烈挑戰!
2019-03-29 08:23:35
阿楨
澳智庫報告稱美國實力居首 中國日益逼近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澳大利亞智庫羅伊研究所2019-05-28發佈2019年版“亞洲實力指數”,對亞太25個國家及地區在8個領域的實力進行打分,滿分為100分。和去年一樣,在綜合實力上美國(84.5分)居首,第二的中國則(75.9分)日益逼近。在“經濟實力”領域,榜首則讓給了中國。
  美國在軍事實力、復原力、文化影響力等4個領域居於榜首。中國也在經濟實力、未來前景、外交影響力等4個領域排名第一。
  相關新聞
澳智庫:亞太強國美第一陸緊追 台灣唯一分數下滑國家2019-05-28 聯合報
  回應
洲智庫發假新聞 蔡總統趕緊把這些人抓來關 哈哈哈哈哈
只要有DPP,台灣是窮到家,弱到底,遲早成為勞工輸出國。
我們有「自由」、「民主」兩神功護體, 再加上美國的加持,不吃飯不餓,不喝水不渴。

陸民富國強 造就影響力劇增2018/05/10 旺報 林永富

數字會說話,澳洲智庫評大陸的國家實力已經緊追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富比士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短短幾年之內爬升到世界第一,坐上龍頭位置。
大陸改革開放不過40年,就有如此驚人成績,…主要是台灣政黨惡鬥,20多年來幾乎沒什麼重大建設,以致大陸富了,台灣卻窮了,台灣的話語權沒了,大陸卻是說話愈來愈大聲。台灣還要持續這樣下去嗎?
2019-05-29 08:56:57
阿楨
世界經濟論壇網:瞭解今日中國的10項事實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2019-06-2在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於2019年7月在大連召開之前,以下10項事實將幫助你瞭解今日中國。
  1.中國已將太空探測機器人送到月球遠端。今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背著陸,對這一無人涉足地區的地質進行分析。
  2.中國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導者。2018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收到了608份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申請,其中473份來自中國。中國申請的區塊鏈專利也占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
  3.全球1/3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在中國。2018年,中國共有186家獨角獸初創公司。中國一年培育了97家新的獨角獸公司,平均每3.8天一家。
  4.中國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但同時也是排放大國。2018年,中國新增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若按照人均計算,則可以讓人略感樂觀。
  5.全球1/3的新增植被在中國,自2000年來,人類新增植樹造林面積中的1/4來自中國。
  6.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但依然很高,中國的GDP增長率為6.3%,而全球平均水準為3.3%。
  7.中國占全球電動汽車銷售量的一半多。中國人去年購買了10萬輛電動汽車。中國製造的機動車電池占全球的比例超過一半。中國還擁有全球99%的電動巴士。
  8.中國遊客正在驅動全球旅遊業的增長。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的人數每年增長超過6%,2020年將會有1.6億人次中國公民選擇出國度假。
  9.中國正在縮小性別差距,但依然任重而道遠,中國排在全球149個國家的第103位。
  10.中國的競爭力在金磚國家中居於首位。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中,中國名列第28位。中國的創新得分僅次於德國、美國和瑞士。
2019-06-26 09:58:37
阿楨
美利堅的DNA裡,“美國”與“世界第一”是同義詞 2019-07-13 觀察者網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馬丁•雅克, 復旦中國研究院訪問教授

  馬丁•雅克:非常高興再次來到“思想者論壇”,由於我只有7分鐘,所以每講一點我只會花60秒。
  第一,當今全球化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中國的崛起。上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的中心在歐洲沿岸,或者說是在大西洋兩岸。如今人們預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的中心將在中國、印度這一帶。
  第二,中國對全球化的理解(特別是華為的成長模式)與西方完全。上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占全世界GDP還不到1/3,到2000年時已達50%,目前占59%。與此同時。胡鞍鋼教授預測2030年會占2/3。
  第三,早期多極化一般是指歐美等作為一極的政治實體,而我認為多極化興起的過程也是發展中國家崛起的過程,也意味著地區主義(regionalism)的興起。
  第四,中國在崛起,多極化同時,兩極格局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第五,自上世紀8/90年代全球化興起以來,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起到主導性作用。可是情況變化得很快,在發展中國家被我所謂的“發展實用主義”取代了。
  第六,美國正在從全球化中抽身。在美國人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之前,這個世界將會陷入一種越來越不穩定的狀況。
  回應
 美國領先兩百年而已,中國領先幾千年,近代落後不照樣被揍。還領先的基因,沒這回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不是不講民主,而是不再迷信西方式民主了。
 發達國家依靠自由民主而實現發達,發展中國家擺脫不了神權、君權、特權的束縛,只能釆取實用主義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追趕式發展。
 發達國家依主要是依靠殖民和人口貿易,自由民主不過是他們發達之後的偽裝!並以此忽悠發展中國家。具體可以去看17-20世紀西葡英法德美是怎麼成為世界一霸的,世界學習自由民主的100多個國家,只有韓日等國成功,其他的都被忽悠成“南斯拉夫解體”“蘇聯解體”“阿拉伯之冬”之類的東西了
2019-07-14 08:31:19
阿楨
美媒:4張圖表顯示中國經濟對全球影響力

美國CNBC網站2019-09-24文章,原題:4張圖表顯示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超級大國 10月1日,中國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這正值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擴大之時。人們擔心,與美國的貿易戰會影響中國的增長進而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從市場角度看,(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利害關係重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7月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40年,中國將影響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GDP的15%至26%。
  1.據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資料,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圖)。此後,中國一直處在這個排位上。一些經濟學家預測,2030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
  2.中國於1978年啟動了一系列改革,使該國脫離了經濟上的孤立。此後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斷加速,平均達到10%左右。近年來中國的年均增速為7.1%。
  3.中國經濟崛起背後的一個主要驅動力是龐大的工廠網路,它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生產出從玩具到手機的一切產品。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逐漸鞏固了其作為世界工廠和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麥肯錫對全球186個國家的貿易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和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國。
  4.除了稱雄貿易,中國經過多年的增長,成為全球投資鏈的主要參與者。麥肯錫報告稱,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既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作者燕妮•李,喬恒譯)
2019-09-26 08:42:53
阿楨
中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務院2020-05-19新聞發佈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2.19%,與歐盟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過去一年,積體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同時,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了1.15萬家企業。近年來,我國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專案,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
2020-05-21 08:20:31
阿楨
澳智庫:中美差距正加速縮小 中國就要追上美國了

  “在戰爭之外,實力的轉移是緩慢的,但疫情改變了這一切。”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2020-10-19發佈2020年“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報告的最大發現是,雖然美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但它兩年前對中國的10分領先優勢如今已經減半。
  報告涵蓋硬實力和軟實力8個領域,以總分100分評估亞太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實力。美中分別以81.6分和76.1分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美中在8個領域平分秋色。美國在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防禦網路和復原力四大領域領先,中國則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未來資源和經濟實力四個領域成為新“霸主”。
  美國希望通過制裁打壓華為、抖音等佔據優勢地位的中國企業,而中國針鋒相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實力上升的一個例子。
  不過,美國在很多方面依然有諸多優勢,其中美元地位無出其右者。
  美國失去聲望的原因包括美國應對疫情不力、美國內部的高度分裂和混亂、數次挑起貿易爭端以及特朗普政府退出多邊協定和機構的做法。
  復蘇力決定未來十年實力,
疫情下,多數國家的實力指數都比前一年下降。中國的快速復蘇將進一步鞏固該國在亞洲的經濟中心地位,而美國經濟在亞洲的相對重要性可能下降。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將外交重心“轉向亞洲”,現在其在這一地區的實力卻大幅下降。這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美國要保持在亞太的實力,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持續創新並解決國內問題,而不是遏制中國崛起。
  與歐美價值觀不同,亞太國家更注重經濟合作。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亞洲領先美國,亞洲國家普遍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中美關係的穩定對亞洲國家更有利。
2020-10-21 09:13:11
阿楨
中國經濟亮眼“成績單”背後彙聚中國力量

  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既最大限度保護了群眾生命安全,更為經濟穩定復蘇創造了前提條件。
  與此同時,一系列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組合拳”出臺:
  包括減稅降費強度增強,1-8月份新增減稅降費1.88萬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負擔。
  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精准滴灌,在沒有大幅降低利率的前提下,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強化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
  這些都有力支撐了前三季度「六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和「六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目標的實現。
  還有中國經濟堅韌的底色和主動求變的創新精神。三季度,中國外貿同比增長7.5%,格外亮眼。  同時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不少中國企業針對海外“宅經濟”需求的增加,積極調整生產方向、擴大出口,特別是民營企業表現亮眼,例如前三季度廣西螺螄粉出口達到了去年全年的26.3倍,中國的速食、冷櫃等“宅經濟”商品,拉動了出口增長。
  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腳步堅定不停。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今年兩屆廣交會“雲”上舉行,運用先進資訊技術,兩屆廣交會讓海內外2.6萬家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7月下旬實施,全國清單條目從2019年的40條進一步縮減到了33條。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上個月,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擴容,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區,總數達到21個的自貿區,以更開放、更便利的制度體系,助力外貿進出口發展。
  此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深圳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這些舉措合力勾勒出一個更高品質發展、更高水準開放的中國。對於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釋放出更多的動力和信心。
2020-10-21 09:18:08
阿楨
美國人眼裡中國有多可怕?中國在哪些領域取得領導地位

本文作者是印裔美國人Chris Kanthan。Kanthan總結中國全球領導力清單,強調美國應務實於更具建設性的事務發展自身,而非試圖遏制中國挑起國際爭端。
以下是有關中國全球領導地位的一些快速統計資料,共分為:經濟及製造領域、社會總體幸福感、樂觀程度及對政府滿意度、科技大國、基建巨人四部分。
  一.經貿及製造領域
1.自2014年,中國的購買力平價(PPP)GDP位居世界第一。
2.名義GDP世界第二(2019年為14.4萬億美元),中國之後的四個國家總和。
3.2009年超過德國後,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國。
4.集裝箱輸送量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場份額四成。世界十大港口中七個在中國。
5.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進口額為2.1萬億美元。
6.製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雖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製造業依然增長,且占世界28%,是美日德三國製造業之和。
7.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至少3萬億美元)。
8.世界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者(至少一萬億美元)。
9.擁有世界最大銀行系統, 2016年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是美國的兩倍。
10.成為全球130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和37個國家的頭號出口對象國。
11.在過去十年中全球GDP增長貢獻率最高,達25%-35%,是美國的兩倍。
12.鋼鐵、水泥和鋁產量世界第一。
13.發電量世界第一。
14.原油進口量世界第一。
15.工業機器人採購量世界第一,占2018年全球市場的近40%。
16.常規汽車產量世界第一(每年超過2600萬輛)。
17.世界第二高科技產品製造基地。
18.億萬富翁人數占世界第二(2020年有415名億萬富翁)。
19.百萬富翁人數占世界第二(約五百萬人)。
20.按照市值計算,是世界第二大股市(2014年超過日本)。
21.第二大債券市場,市值達16萬億。
22.在2020年超越美國,全球財富五百強企業,中國大陸124家,而美國121家。
23.大米、小麥、土豆、啤酒、茶葉、蘋果、草莓、葡萄和眾多其他農產品、蔬菜、水果的世界頭號生產國。
24.中產階級人數世界第一,在2015年超過美國,且在2018年達到3.5億人。
25.在世界最富有的前10%家庭中,中國人占比最高,超過美國。現在有一億中國人身價超過11萬美元。
26.脫貧成就世界第一。8億人脫離赤貧,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27.電商零售業規模世界第一,是美國的三倍。
28.世界最大個人奢侈品銷售市場,占世界總額的35%。
29.約在201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場,零售額達5.6萬億美元。
2021-02-02 08:48:20
阿楨
30.在國際旅遊支出中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遊客消費額是美國人的一半;到2017年,已是美國人的兩倍)。
  二.社會總體幸福感、樂觀程度及對政府滿意度
1. 93%民眾幸福感排名世界第一。
2.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國在世界法律與秩序板塊排名第三, 90%的中國人說一人走路時有安全感(在美國為75%)。
3.哈佛大學一個持續13年之久的研究,95%的中國人對中央政府感到滿意。
4.埃德曼信託投票2020,90%的中國人信任政府,而82%的人信任商業領袖。在這一領域中國排名世界第一。
5.益普索民意調查,2016年,有90%的中國人表示自己的國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6. YouGov2017年的調查,93%的中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41%中國人認為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好,只有6%的美國人這樣認為。
7.皮尤調查,82%的中國人認為孩子的經濟狀況會比自己更好。近90%的中國人認為中國經濟“非常好”或“總之不錯。”
8.73%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民主的。同時,只有4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是民主的;84%的中國人認為民主很重要,而只有73%的美國人認為民主很重要。
  三.科技大國
1.互聯網用戶數量排名世界第一(1998年只有200萬用戶;2008年3億;2020年9億)。
2.獨角獸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數量排名世界第二。2020年中國227家,美國233家, 16家是華裔美人創立的。
3.獲得風險投資資金總額排名世界第二(2019年,2,900家中國初創公司獲得1,000億美元投資金)。
4.電子商務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場的42%。
5.4G數量排名第一,擁有10億用戶。
6.互聯網使用者和光纖寬頻使用者數量世界第一,分別為8.3億人和3.2億人。
7.中國智慧手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
8.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能力世界第一。
9.電動汽車製造和銷售量世界第一
10.無人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
11.世界前500台超級電腦中有227台是中國的。
12.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比美國大50倍
  四.基建巨人
1.摩天大樓數量排名第一——世界超過一半都在中國。
2.國際基礎設施項目擁有量排名世界第一。一帶一路倡議涉及15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
3.專利數量第一——占世界一半!自1978年以來美國一直排名第一, 2019年中國擁有58,990項國際專利。
4.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大學生第一(是美國的4倍)。
2021-02-02 08:52:45
阿楨
5.2016年以來,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世界第一,排名前10%和前1%也在增加。
6.高中生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7.5G領域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擁40%的5G專利)。
8.人工智慧領域,投資、初創公司和出版物數量排名世界第一。
9. 2019年中國研發支出排名世界第一。
10.軌道/空間衛星數量排名世界第二。
  五.結 語
面對這樣的中國,美國該怎麼辦?試圖“遏制”中國?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維持全球霸權?還是變得沮喪和偏執?但,上述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否”。美國可以,並且應該,做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來為未來做準備。
2021-02-02 08:58:57
阿楨
非洲「738兆大寶藏」差點被大陸搶光!拜登緊急回防 2022/12/28 中時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電動車成為未來一大趨勢,坐擁豐富鈷礦財富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成為美中在先進半導體領域之外的另一大戰場,幾十年來,大陸已經掌握剛果大部分主要礦源,反觀美國在該國影響力衰退,如今正極力的收復失土。
能源新聞網站「Oilprice.com」報導,鈷是手機、電腦和電動車等設備鋰電池的關鍵原物料,其中電動車銷量預估將從去年的650萬輛,成長至2040年的6600萬輛,展望未來爆發式的需求,佔全球約70%鈷產能的剛果也被稱為「電動車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
除此之外,剛果也是非洲最大的銅生產國,並佔全球70%的鈳鉭鐵,亦對手機和電腦設備製造至關重要,估計剛果還有約24兆美元(折合新台幣約738兆)的未開發礦產資源。
本月中旬,美國與剛果,以及銅、鈷生產大國的尚比亞簽署協議,為後兩者提供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援,支援兩國發展電動車供應鏈。
在這十幾年來,大陸斥資數十億美元大量收購歐美礦商,以獲得該國19個主要鈷礦源中的15個。大陸有60%的鈷需求來自剛果,全球有約80%的鋰電池鈷加工在大陸作業,但來自政治上的壓力卻讓大陸採礦業遇到障礙。
報導指出,在美國的「鼓勵」下,剛果總統齊塞克迪(Felix Tshisekedi)稱,前總統與大陸礦業公司簽訂不平等合同,要求重新評估這些合同。而大陸則表示,該國協助剛果完成多項建設,增加稅收及創造就業機會,也投資許多道路、醫院等基礎設施項目。
西方長期批評大陸提供非洲國家貸款,目的是透過這些貸款扣押非洲的資產,但報導補充,非洲國家積欠西方的債務,實則是大陸的三倍之多。Paul H. Nitze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非研究計畫主任布羅蒂坎(Deborah Bräutigam)質疑西方說法,「我們研究表明,大陸銀行願意重組現有貸款條款,且從未扣押過任何國家的資產」。
  回應
歐美帝國殖民掠奪完跑了,不再販賣黑奴,鬧獨立後,沒油水可撈了!現在又發現好處,禿鷹又出現了!
2022-12-29 08:06:38
阿楨
《2022研究前沿》報告發佈:我國52個研究前沿世界領先

2022-12-27,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發佈《2022研究前沿》報告和《2022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在11大學科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中,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52個,穩居世界第二。
《2022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和重點研究問題。比如在臨床醫學領域,2022年入選的17個新興前沿研究中,有15個與新冠疫苗有效性、疫苗副作用、藥物治療和病毒快速檢測等研究主題相關。2022年生物科學領域的熱點前沿研究,強化了新型新冠疫苗、通用中和抗體和有效藥物的研製。在化學與材料學領域,熱點前沿主要分佈在催化、電池、新興交叉等方向。
《2022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在《2022研究前沿》基礎上,評估了不同國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現。報告顯示,2022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仍最為活躍,中國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分列第三和第四。在11大學科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55個新興前沿中,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52個,占將近三分之一。從科學領域具體熱度指數得分來看,中國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物理學領域這4個領域均排名第一。
  回應
現在頻繁的這種自我捧殺,反倒不如前些年埋頭苦幹來的讓人踏實。
這樣做是對的,在西方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比賽中,中國排第二已經不容易了,繼續努力吧。
既要幹也要宣傳,西方放個屁都要吹一吹,一幫人跟著跪舔,這是我們的弱項
2022-12-29 08:10:06
阿楨
德日誰更有可能成為病夫?2023-09-22

英國《經濟學人》頭版德國是歐洲病夫嗎?
縱觀那十幾年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無論是日本停滯不前還是德國觸底反彈,都不是最大的新聞,中國在2009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才是全球政治家、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
德國這次經濟下滑,表面看是因為俄烏戰爭所造成的能源成本上升,而實在於汽車優勢不再。
一方面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迫使人類必須轉向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2.0版電氣時代”與100多年前由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啟動的“1.0版電氣時代”相比,2.0覆蓋面要全面得多,比如電池、儲能、電力帶來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迅猛的資訊革命,依託電腦和互聯網,工具們變得越來越智慧化。迫使那些傳統汽車廠商,沒辦法像之前那樣,從過往築就的品牌、技術壁壘中,收割高額利潤。更悲的是,德日都慢了半拍。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中,整個市場一如智慧手機,美中PK的場景如出一轍。
前幾日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汽車的嘉年華,考慮到歐洲在互聯網時代的表現一直乏善可陳,很難相信德國和歐洲車企能夠在汽車智慧化上,有機會扳回一局。車展之後,歐洲議會正式宣佈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整個歐洲都已經感覺到了被新技術革命拋棄的危險。
  回應
日德共同點還挺多的,兩者都跟隨美國,倆病夫攜手去治病,路上也有伴。
2023-09-23 08:18: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