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的學經歷和研究著作雖豐(貼後),但其《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台灣學生書局,1996)太低估中國的綜合國力了(2020年才第十位,p.348)。
2020年才第十?2006就已第六了!
這個嘛!事涉各種綜合國力排名之異,比如下文<綜合國力排名表>:
該表囊括了近現代曆史上比較有意義的幾個綜合國力排名(主要是前十位,個別表可能包含更多的排名)
195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英國 4 法國 5 中國 6 巴西 7 荷蘭 8 聯邦德國 9 伊朗 10 西班牙
196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法國 4 中國 5 聯邦德國 6 巴西 7 英國 8日本 9 印度 10 意大利
1973年 美國專家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聯邦德國 4 中國 5 法國 6 伊朗 7 英國 8 巴西 9 加拿大 10印度
1976年 日本專家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中國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沙特阿拉伯
1989年 國際公認的排名,此時綜合國力的研究已經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爲當時的顯學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意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意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意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2008年 現在
*G7國家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國,加拿大
*G20國家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歐盟,英國,法國,德國,意國
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土耳其,薩特阿拉伯
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
*OECD-富裕24國家
歐洲18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
*國防費10位國家
美國,中國,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意國,印度,韓國,巴西
*軍事力10位國家
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意國
*2008年-綜合國力
超級國家-美國,歐盟
強大國家-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中國
發達中堅國家-意國,韓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
發達中中堅國家-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南非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09.htm
黃碩風《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1世紀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年代。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單取決於其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更取決於綜合國力。
錦濤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使我國在這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研究當代世界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發展狀況,這是舉國上下所共同關心的國家大事,本書是為適應這個需求而寫的。
本書依照錢學森教授提示的,運用系統論、混沌學、協同學、耗散結構論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原理,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專家知識與模擬計算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研究綜合國力的一些新理論和評估方法,並用以對世界15個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國際比較,以及如何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國際比較研究概述
第一節 國際比較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國際比較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何謂綜合國力
第一節 綜合國力概念
第二節 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綜合國力構成要素間的關係
第三章 綜合國力系統分析
第一節 綜合國力系統結構
第二節 綜合國力系統分析
第三節 綜合國力系統工程
第四章 綜合國力的評估
第一節 國外對國力的評估方法
第二節 綜合國力動態方程
第三節 綜合評價法
第五章 綜合國力實測
第一節 綜合國力測演算法
第二節 測算結果分析
第六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一)
第一節 美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日本綜合國力
第三節 德國綜合國力
第四節 俄羅斯綜合國力
第七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二)
第一節 法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英國綜合國力
第三節 加拿大綜合國力
第四節 義大利綜合國力
第五節 澳大利亞綜合國力
第八章 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分析(三)
第一節 南韓綜合國力
第二節 巴西綜合國力
第三節 印度綜合國力
第四節 墨西哥綜合國力
第五節 南非綜合國力
第九章 中國綜合國力
第一節 中國綜合國力
第二節 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對策建議
第十章 未來與啟示
黃碩風(Huang Shuofeng),1935年1月出生。壯族,廣西寧明人。1957年武漢大學數學系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技術五級研究員,大校軍銜。中國科學技術講學團教授、海軍指揮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
宋國誠的學經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 民族系兼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四所研究員兼所長
《中國大陸研究》副主編
【研究興趣】
中共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中國大陸綜合國力
馬克思主義
當代社會哲學
後殖民主義
全球化
文化研究
【出版著述】
一、專書
宋國誠, 2004.12, "後殖民文學: 從邊緣到中心," 後殖民系列(3), 擎松圖書.
宋國誠, 2003.11, "後殖民論述: 從法農(Frantz Fanon)到薩依德(Edward Said)," 擎松圖書.
宋國誠, 2002.11,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主編),"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主編),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2002.05, "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主編)," 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主編),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1996.07,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1990-2020)," 台灣學生書局.
宋國誠, 1996, "認識社會," 台灣書店.
宋國誠, 1996,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 台灣學生書局.
宋國誠, 1990.09, "馬克思的人文主義," 桂冠圖書公司.
二、專書篇章
宋國誠, 2002.11, "後殖民理論在中國," 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宋國誠, 2002.05, "西部大開發的可選擇戰略與開發模式," 21世紀中國(卷一): 西部大開發,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三、期刊論文
宋國誠, 2002.04, "全球化與中國: 機遇, 挑戰與調適," 中國大陸研究, Vol.45, No.2, pp.1-33. (TSSCI)
宋國誠, 2000.10, "後殖民理論在中國 - 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10, pp.1-38. (TSSCI)
宋國誠, 2000.03, "產權理論與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3, pp.27-57. (TSSCI)
宋國誠, 2000.02, "新制度主義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 一個分析框架的運用," 中國大陸研究, Vol.43, No.2, pp.37-77. (TSSCI)
宋國誠, 1999.04, "「非農化」與農民意識之變遷," 中國大陸研究, Vol.42, No.4, pp.45-64. (TSSCI)
宋國誠, 1999.03, "國家障礙 -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分析視角," 中國大陸研究, Vol.42, No.3, pp.3-23. (TSSCI)
宋國誠, 1998.07, "大陸民眾對改革政策的滿意度評價," 問題與研究(日文版), Vol.27, No.10, pp.90-115. (TSSCI)(日文)
宋國誠, 1998.03, "評中共的機構改革與人事佈局," 中國大陸研究, Vol.41, No.3, pp.1-2. (TSSCI)
宋國誠, 1998.02, "「柯江會談」後的兩岸關係," 問題與研究(日文版), Vol.27, No.5, pp.16-33. (TSSCI)(日文)
宋國誠, 1997.03, "論中共經濟國力 - 歷史積累, 戰略目標與前景預測," 中國大陸研究, Vol.40, No.3, pp.43-65. (TSSCI)
宋國誠, 1997.01, "大陸農業問題的癥結與隱憂," 中國大陸研究, Vol.40, No.1, pp.25-45. (TSSCI)
宋國誠, 1996.09, "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 中國大陸研究, Vol.39, No.9, pp.5-26.
宋國誠, 1996.02, "90年代上海城市基本建設的發展情況," 中國大陸研究, Vol.39, No.2, pp.65-75.
宋國誠, 1995.11, "青年馬庫塞的哲學與美學思想," 哲學學報, No.2.
宋國誠, 1995.11, "上海地區社會發展的評析(上海地區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三),"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11, pp.65-75.
宋國誠, 1995.10, "衰落中的「海派文化」(上海區域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二),"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10, pp.65-74.
宋國誠, 1995.09, "上海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 一個龍頭, 三個中心(上海區域發展系列專文)(四之一)," 中國大陸研究, Vol.38, No.9, pp.45-56.
宋國誠, 1995.07, "Jiang Zemin's Eight-Point Speech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 in the Post-Deng era," Issues & Studies, Vol.31, No.7, pp.1-19.
宋國誠, 1995.0501, "「江八點」與後鄧時期的兩岸關係".
宋國誠, 1994.05, "中共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之後的發展情勢與對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7, No.5, pp.5-19.
宋國誠, 1994.02,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1990s: The View From Peking," Issues & Studies, pp.30-49.
宋國誠, 1994.02, "1993年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的評估," 中國大陸研究, Vol.37, No.2, pp.46-56.
宋國誠, 1994, "國務院機構改革(第五章)."
宋國誠, 1993.12, "90年代中共的國際觀,"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12, pp.55-67.
宋國誠, 1993.08, "大陸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辯,"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5, pp.34-48.
宋國誠, 1993.01, "大陸學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辯,"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2, pp.50-63.
宋國誠, 1993.01, "「十四大」後中共對台政策動向之評估," 中國大陸研究, Vol.36, No.1, pp.60-70.
宋國誠, 1992.08, "中國大陸的「毛澤東熱」,"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8, pp.14-31.
宋國誠, 1992.07, "中國大陸對「蘇東解體」的反思,"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7, pp.29-47.
宋國誠, 1992.06, "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理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6, pp.22-36.
宋國誠, 1992.03, "官方媒體在海峽交流中的角色 - 「人民日報」與「中央日報」的比較分析,"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3, pp.60-74.
宋國誠, 1992.02,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下),"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2, pp.12-19.
宋國誠, 1992.01,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上)," 中國大陸研究, Vol.35, No.1, pp.5-24.
宋國誠, 1992, "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中蘇研究, Vol.16, No.2, pp.27-52. (韓文)
宋國誠, 1991.10, "蘇聯政變與中共," 美國月刊, Vol.5, No.10, pp.123-131.
宋國誠, 1991.03, "19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 中國大陸研究, Vol.33, No.9, pp.5-17.
宋國誠, 1991.02, "蘇聯政變與中共," 美國月刊, Vol.5, No.10, pp.63-74.
宋國誠, 1991.01, "社會批判理論的建構: 批判的要旨及其缺陷(下)," 東亞季刊, Vol.22, No.3.
宋國誠, 1991, "1990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第十三節),".
宋國誠, 1991, "第八節: 忙與盲, 軌與詭 - 論兩岸互動關係中的認知與警覺,".
宋國誠, 1990.10, "社會批判理論的建構: 法蘭克福研究所的創立與初期活動(上)," 東亞季刊, Vol.22, No.2, pp.23-38.
四、會議論文
宋國誠, 1998.09, "The Impact of Sino-American Summit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The Second ASEAN/IIR Dialogue Conference, The Second ASEAN/IIR Dialogue.
宋國誠, 1995.05, "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科學研究的現況及其發展," 「大陸地區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評估」研討會, 國科會.
宋國誠, 1995.05, "Mainland China: Approaching a Turning Point," 「第6屆台北-漢城論壇」研討會(The Sixth Taipei-Seoul Forum), 政大國關中心.
宋國誠, 1995.03, "中共新對台政策及兩岸談判時代的來臨," 「邁向21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 21世紀基金會.
宋國誠, 1991.11, "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 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 民主基金會.
五、研究計畫
宋國誠, 2003.08, "後殖民論述/文化抵抗的政治: 從法農(F. Fanon)到薩依德(E. Said)," 國科會.
宋國誠, 1999.07,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新制度主義的分析模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宋國誠, 1997.01, "中國跨世紀外交戰略及我國因應之道," 行政院外交部.
宋國誠, 1996.08, "中國大陸世紀之交社會民心走向之研究," 政府委託.
宋國誠, 1995.07, "大陸近十年對西方社會科學思潮的譯介及成果之評估," 國科會.
宋國誠, 1995.06, "兩岸文教交流管理與輔導之比較研究,"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宋國誠, 1993.07, "90年代的中共," 國科會.
宋國誠, 1992.07, "台海兩岸關係報告書,"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iir.nccu.edu.tw/hresh/web/intro/song_go_chen.htm
(一)中國綜合國力總體情況
中國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屬于國力次強的國家,整體國家實力大大低于美國,排在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的後面,但是超過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
中國綜合國力的國力資源排名落後,只好于俄羅斯和印度,落後于所有發達國家。從科技力上看,中國在技術投入上嚴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爲1.31%,而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2.4%。從科技産出上看,2002年,中國本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爲633項,只高于印度,勞動生産率爲人均2095美元,相當于這裏發達國家勞動生産率平均水平的3.3%。中國高技術産業出口規模龐大,高技術産業出口占全部制造業出口的27%。形成這個結果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在高技術産業領域巨大的加工貿易所形成,雖然高技術産業增加值高,但並沒有自主知識産權,所以並不反映中國的科技實力。另外中國高技術産業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確有先進的技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人力資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中國勞動力總量達7.87億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將近兩倍。中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數),只好于印度。2002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爲5%,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國家,印度也達到了8%。
中國資本資源排在第八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高儲蓄率,中國儲蓄規模總體水平很高,2004年儲蓄總額達到6018億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外資政策成績顯著,2003年,在中國的外資存量達到5014.1億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國的股市目前的融資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場交易額爲6812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爲48.09%,總量和相對量都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信息力非常落後。在基本基礎設施上,2003年,中國的公路網密度爲每平方公裏0.18公裏,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每平方公裏1.59公裏,中國的鐵路網密度爲每平方公裏0.01公裏,這裏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爲每平方公裏0.05公裏,而中國的航空載客量規模還是很大,2003年爲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當于美國運輸能力的15%。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中國的落後表現爲各類信息設施的有限人均占有,在計算機、寬帶、因特網、電話上人均占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國每千人擁有的計算機數爲41,美國爲763;中國每千人中因特網用戶有爲78.53,美國爲632.2;中國每千戶居民擁有的寬帶用戶爲8.14,美國爲86.27。
在自然資源方面,中國排在第四位。中國國土面積大,但人均耕地占有較少,能源産量規模大,但相對能源需求水平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産量和需求的比重爲99.4%。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發資源和能源消費量的增加,加上中國目前資源浪費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較低等問題,中國在能源的自給率上會越來越低,資源也會越來越稀缺,這都會給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一定的制約,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調查上,中國得分爲3.7,在十大國中僅高于印度(3.6)。
中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于在政府績效方面較高的排名所致。中國政府公共産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國全部公共健康支出占GDP比重爲5.8%,只是比韓國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國高達14.6%。中國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占GDP比重爲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于其他所有大國,其中加拿大高達8.1%,美國爲6.2%。在總體的政府支出上,中國也只是稍好于印度,相對于公共産品的提供能力,中國在政府績效上表現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國排在第一位,在“財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經濟增長的制度環境和體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上,中國排在中等的位置,應該說雖然中國收入分配目前有差異擴大的趨勢,社會公正性有待于提高,中央銀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還是較低,但發展經濟是現階段社會各階層都能夠接受的社會發展目標,社會凝聚力整體還是很強。另外,中國政府在支持企業創造增加值的法律環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創新的不足已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束縛。
總之,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于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于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于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于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二)中美綜合國力的比較
中國與美國的綜合國力相比,各個方面力量都很懸殊,特別表現在國力資源上。中國的國力資源中,優勢只在于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等初級生産要素上面,而美國無論是初級生産要素,還是高級生産要素資源都很豐富。在科技力上,中國在科技投入、科技産出和科技對經濟的貢獻上都明顯低于美國,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在于兩國在支持科技創新系統的軟環境上的差異,在于中國發展科技制度、支持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産權的法律、技術管理水平和國內技術發展的氛圍等等方面上的落後。美國憲法明文規定,國會與政府要支持科學,促進科技進步,獎勵科學發明。美國199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創新體系,把科技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去考慮,目前信息産業的領先占有已成爲其作爲超級大國的重要條件。雖然中國也把科教興國當做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但在許多方面缺乏力度,導致技術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管理落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最終造成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低。美國發達的股市爲高技術産業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創造了良好的融資環境,而中國股市融資力有限,商業銀行目前還是主要服務于大型或中型企業,高技術企業,特別是高技術小企業獲得風險投資的渠道少。在IMD“知識産權保護是否充分”的專家調查中,中國得分僅爲4.23,美國得了8分,這反映了在知識産權保護上中美的差距。在技術管理上,美國的研發大部分由企業完成,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中國科技有明顯的國家化、行政化特征。在有限的知識産出中,中國知識利用效率不高,一是科技經濟轉化率低,還有技術合作力度不夠,表現在企業、大學和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出現科學研究低水平重複現象。從知識創新的環境上看,中美差距也很大,在IMD對“公司間技術合作程度” 的調查中,中國得分爲4.71,美國得了7.5分。總之,中國與美國在科技上的差異根源在于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法律和激勵系統的差異。沒有促進技術創新的良好軟環境,科技水平不可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和提高。
中國與美國的人力資本差距也不僅僅表現在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等硬數據上,在其他方面差距也很大。如在勞動力教育的質量上,在2005年IMD“教育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項目調查上看,中國得了3.17分,美國得了7分;在關于 “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中,中國得4.3分,美國得分爲7.29;在“有能力的管理者是否容易獲得” 調查中,中國得分爲2.94,而美國得了7.34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調查中,中國得分爲5.04,美國得分爲7.29 ,甚至有人認爲,美國的發達根本在于有一批視組合各類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爲天職的企業家。中國勞動力質量落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公共教育投資力度不夠,繼續教育等方面也比較落後,在IMD“公司培訓是否充分”的調查上看,中國得分4.91,美國得分爲7.12,可見中美差距之大。另外,中國有限的高素質人才還面臨流失的危機,在IMD“人才外流”的調查中,中國得分僅爲3.51分,而美國高達7.88分,中國與美國成爲人才外流中最嚴重流失和最吸收人才的兩國。美國高素質人才積聚的根本在于其良好的人才制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曾統計http://www.ciis.org.cn/item/.,美國建國200年來,大約40萬歐洲的科學工作者移居美國或到美國做學術研究,過去幾十年,自然科學、經濟學和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大約有75%在美國從事研究或居住在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國家。良好的人力資本環境無疑給美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最強大的源動力。
綜上,中美綜合國力最主要的差異體現在支撐綜合國力的國力資源上,根本上在于支持國力資源轉化的軟環境上的差異。美國有一個良好的支持科技、教育等各類國力資源成長和創新的環境,包括良好的法律環境、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激勵機制等等,並且它們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正是由于充滿活力的軟環境,思維不斷創新的文化,美國能夠不斷引進各國的新思想並迅速把新思想和新的創造轉化爲生産力,這成爲美國綜合國力強大的最根本武器。
(三)中印綜合國力的比較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曆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爲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彙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爲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于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爲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于中國,軍事上更依賴于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于中國。在周邊政策上,采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爲伴、與鄰爲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産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産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于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爲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爲3.17,印度得分爲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爲4.3,印度得分爲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爲3.51,印度得分爲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爲5.04,印度得分爲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于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于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絡整備度指數(NRI)爲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爲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于中國,在軟件等産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于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爲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于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曆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于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
http://top.chinaiiss.org/2006cnp/03.htm
中國綜合國力排名
中國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排位究竟如何,不僅中國人關心,外國人也關心。中國是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發展中大國,她在世界上居于怎樣的位置呢?我們先看看中國有關機構是怎樣評估我國的綜合國力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曆時3年,于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的綜合國力評估,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日本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40%;中國的綜合國力值約占美國的1/4,占法、英、德的1/2,占俄羅斯的2/3。該評估認爲,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3%,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7%,中國要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36年,要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需18年。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爲5,35年後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的水平前景是樂觀的。該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羅斯;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于美國的1/9,俄羅斯的1/3,英法的1/2,與日本、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是美國的1/7,法、英、德的1/5:俄羅斯的1/2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再看今年瑞士洛桑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一年一度的“洛桑報告”說,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列31位;科學技術排名列全球第28位。
中國在世界上綜合國力排位分析聯合早報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排位究竟如何,不僅中國人關心,外國人也關心。無疑,中國是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大國,卻仍是個發展中的大國,而非發達的大國,若與發達的大國相比,她又居於怎樣的評估位置呢?
我特別注意到《北京晚報》駐美記者九月四日從華盛頓發回北京的一條消息,說是在參加聯合國千年首腦大會的衆多領導人中,“江澤民主席在紐約的活動,是除美國領導人之外當地媒體最爲關注的新聞”。這種判斷,或也包含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特意於江澤民動身前往美國之際播放其“六十分鍾”主持人華萊士不久前於中國北戴河專訪江澤民的節目的因素在內。
當然,一國的領導人不能直接與一國的國力劃等號,不過其間亦可折射出一些參數。如果一個國家不被人特別注意,那麽其國的領導人也不會受到特別注意。
在此,讓我們看看中國自身是怎樣評估本國綜合國力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曆三年工夫,於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七國的綜合國力評估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於其他六國;日本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於美國的百分之六十;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於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百分之四十,居於中國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值居七國之尾,約占美國的四分之一,法、英、德的二分之一,俄羅斯的三分之二。
該評估認爲,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百分之三,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百分之七,中國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三十六年,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最快需十八年。該評估同時指出,中國始終保持綜合國力的高增長較難,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爲百分之五,三十五年後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水平,前景是樂觀的。但是,即使中國綜合國力的年均增長速度一直爲百分之七,美國的速度爲百分之三,今後十四年內,中國的綜合國力雖然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逐年減少,但絕對差距還是逐年增大的,第十五年後,絕對差距才開始逐年減少,所以對中國中短期內的綜合國力評估不能太樂觀。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爲,中國綜合國力的位次呈上升趨勢。
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於第六位,分值略高於俄羅斯,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於美國的九分之一,俄羅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與日本、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中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俄羅斯的二分之一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於美國的是軍事力量,但與其他六國相比,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
這讓人想起今年瑞士洛桑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一年一度的“洛桑報告”說,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比前一年度下降兩位,列三十一位;科技技術排名繼一九九九年下滑十二位以後,今年又下滑了三位,列全球第二十八位。
洛桑報告說中國在下滑,中國報告說我們在上升。本來國際上就有多種統計方式,有德國的“國力方程”,美國的“克萊茵方程”,日本的“綜合國力概念”,中國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等。中國的上升與否,重要的不是統計數字,而是一種客觀事實。
綜合國力還包括國際影響力的內容,縱觀這次“聯合國千年首腦大會”,或許也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中國在國際上的綜合國力水平作一直觀性的評估。
http://www.zw7.net/chinazongheguoli.htm
趙紀平供稿 <被隱藏的中國綜合國力>
我們在文<人民幣與強國(1)>談到貨幣彙率與國家綜合國力的關系.有人或許會說,如果將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調高到1:1,中國在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中國的綜合國力豈不就是世界第一了?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段有關微軟的消息:<...有關危機的真正出現,是高盛竟然反常地將微軟從他們的推薦股名單中撤了下來.于是微軟股價大跌,一天之內蓋茨的個人資産就縮水20億美元.>.這則消息說明了,蓋茨在其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由于其股票價值下跌而使得蓋茨的資産縮水了20億美元.對某一公司而言,公司的實力在不動産毫無變更的情形下完全可以由其股價的升跌而産生變化.類似的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其綜合國力也可以由其貨幣的升與貶而産生變化,盡管其不動産毫無變更.
當某一公司的股價上升了,那就說明其實力在其股票上升前被低估了,或曰之前其股價被低估了.同理,某國貨幣被低估亦說明該國國力被低估,而只有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到一定價位時,該國國力才可視爲達至某一合理程度.如同股價一樣,某國貨幣幣值不是該國想升多少就升多少.只有當國際評估機構(當然不排除其它形式的評估)根據該國經濟因素(如該國物價與國際價格相比較等等)作出的結論才有說服力.就如同高盛的一個舉動可使蓋茨一天之內的個人資産縮水20億美元一樣.現在,即使是最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也認爲人民幣被低估了,那就說明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已被低估.
人民幣升值多少決定了中國綜合國力上升了多少,如同某公司的股價升值多少決定了該公司的資産或實力上升了多少一樣,盡管二者(國家及公司)的不動産都毫無變更.由于人民幣已實現了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見本文附注),則不僅中國國內的所有資産會大幅增值,同時,中國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總資産(2萬億人民幣--現約2440億美元)也可大幅增值.如果人民幣升值(50%)既可將中國在海外以美元計價的海外總資産從2440億美元一夜之內變爲近5000億美元的資産(如同公司股價上升而使公司資産增加一樣). 這也是我們的人民幣升值可使國力增強的一個例子.
而這一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只有當外界認爲某國貨幣被嚴重低估並給于壓力迫使其升值時才可被利用到極至.如在80年代初,日元對美元的彙比爲380:1,在廣場協議裏,美國迫使日元升值30%.但日人將這視爲天上掉金蛋的機會,口裏假裝不情願,心裏樂開了花.日人不僅在廣場協議上簽了字,同時在後來的幾年裏,日人無所顧慮的大升狂升日元,竟把日元升到80:1{相當于將人民幣升到(對美元)比率1.7:1之多---僅類比,不是說人民幣應如此泡制}.關于日人由此增強國力的附帶等國家利益已在另文闡述,不再多論.
當然,筆者認爲,日人有點激動的過了頭.當初他們僅將日元升至200%就夠了,而不一定狂到非得升到80:1的程度.因爲升至200%也可給一些小型日本企業一個提高産業層次的機會及時間,不至于非得使許多日本企業由此倒閉.畢竟,日本是一個出口型國家.或許如同有些人在有些文章所認爲的;日本是一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民族.他們可以爲個人的災難而活著,但卻要爲國家的災難而出現群體剖腹自殺的行爲(筆者對此有小小爭議).如非如此,當初日本上上下下怎麽就能啞忍.換上其它民族,不鬧翻了國才怪.
無疑,人民幣被各方認爲被低估是好事,他說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已被低估.一旦中國的綜合國力回到它應有的價位,那才是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至少比世界杯小組出線更有意義).05年7月4日的<新京報>報導:全球2004年GDP排名我國位居第七,具體開列如下:美國(11.6675萬億美元),日本(4.6234億美元),德國(2.7144萬億美元),英國(2.1409萬億美元),法國(2.0026萬億美元),意大利(1.6723萬億美元),中國(1.6493萬億美元),由于截止去年年底,美元在最近三,四年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已貶值了至少40%(既人民幣同時貶值),而在三,四年前,人民幣被低估的呼聲已存在了.即使現在人民幣回到3,4年前人民幣對歐元的比率(既現在對美元升值40%),那我國上述1.6493萬億美元的GDP也可增值到2.3087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綜合國力將達到世界第三.但人民幣應升值到何種價位,則絕非筆者所能左右的.但今年龍永圖有一句話另我十分高興:"即使中國把人民幣的彙率上調100個百分點,我可以告訴你們中國的出口産品仍然有競爭力....".
http://bbs2.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138&typeid=40
學者置疑中國綜合國力排第六說法
【大紀元2006/01/09 訊】據美國之音報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一份國際形勢黃皮書中,中國的綜合國力位列第六。但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則對這個報告試圖衡量所謂的大國綜合國力持保留意見。
中國社科院在近日發佈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公佈了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中國排名第六。
這個黃皮書在衡量各國綜合國力時涵蓋的範疇有經濟力、軍事力、外交力和國立資源以及政府調控力等幾個大類。這個報告認爲,所謂經濟力、外交力和軍事力等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支援這些力量則需一定的國力資源,也就是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資訊力和自然資源等。黃皮書強調了一個國家政府調控能力的重要性,說它的功能在於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
綜合上述因素,社科院的這個報告認爲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中國在這個報告中位居第六的正面因素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資本、充足的資本資源以及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等;而劣勢則有技術水準不足、勞動力質量低等。
徐滇慶:以量化方式衡量很不科學
但是一些研究中國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學者卻對這樣的排名合理性提出了置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批評說,以量化方式衡量所謂的綜合國力其實很不科學。
他說:「你要說這個國家文明教育程度、社會穩定程度等等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是很難定量,而且不同量綱的東西不能往一起加,例如社會穩定、犯罪率和鋼鐵産量怎麽能加在一起呢?我們可以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但是就排名來說,究竟在每個係數上加多大的權重則是永遠不可能統一的。」
章家敦:主觀排名難獲有意義結果
《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作者章家敦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說:「人們這樣做是想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或者感覺糟糕一些,但給國家排名是異常困難的事。你可以就貿易這樣的具體問題在兩國間做對比,但是要是從主觀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國力排名,很難得出什麽有意義的結果。」
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認爲,如果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能夠量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應當是它在戰爭這樣的緊急狀況下能夠調動多少資源、這些資源能夠維持多久。
章家敦:中國國內環境難以維持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這本黃皮書在談到中國國力資源優勢的時候談到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但是章家頓則指出,中國的經濟成就雖有目共睹,但缺乏民主的體製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衡事實上導致國內環境難以維持長久穩定。
事實上,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龐大的經濟總量已經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計入長期被忽視的服務業之後的統計數位顯示,中國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排在全球第六位。
徐滇慶:用匯率計算未反映真實情況
而徐滇慶認爲,這樣通過匯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式雖然簡便,但並沒有反映出它的真實經濟實力。根據一些機構採用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應當是排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http://hk.epochtimes.com/6/1/9/15739.htm
一.綜合國力與國家戰略資源
1.綜合國力的含義
綜合國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技術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如何界定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計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將國家實力定義爲兩個分量相互作用的産物,即一個國家在給定時間上具有掌握經濟創新周期的能力,並利用這種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軍事能力,反過來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加強現存的經濟優勢,也爲保持國家的戰略優勢以及從國際體系中獲益提供基本條件。概言之,綜合國力可以簡單地定義爲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的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義爲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 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也反映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國際關系學者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1979)把實力定義爲各種能力的分布。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一般指的是各類國家戰略資源之總和;而國家戰略資源一般指的是某一類戰略資源。
2.國家戰略資源的內容
國家戰略資源應當包括那些資源呢?米歇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五大要素資源:即物質資源(Physic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和資本資源(Capital Resources)。
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劃分爲八類資源和23個指標,這些指標的總和構成了綜合國力。
(1).經濟資源是指國民生産總值(GNP)或國內生産總值(GDP)。經濟規模通常按本國貨幣計算的GNP來衡量,所謂GNP是指居民創造的全部增加值,加上(或減去)不包括在産出價值中的稅收(扣除補貼後的),加上來自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雇工補償和財産收入)的淨收入之和。GNP也包括國內生産總值(GDP)和非居民的主要收入。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按官方或名義彙率計算,這種方法經常低估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而高估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第二種方法,即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方法。所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指1美元對于國內的GNP具有與美國美元對美國的GNP或GDP相同的購買力。有時,按照這一方法換算的美元被稱爲國際美元,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推行的國際比較項目(ICP),以1993年爲基礎,對118個國家計算,使用了PPP換算因子來估計世界各國人均GNP和人均GDP國際美元值。
(2).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特別是獲得教育的機會和能力被視爲經濟增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通常,人力資本用人口受教育年數來表示,受教育年數愈多,勞動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練,勞動生産率就愈容易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發展中國家豐富的人力資本更易于吸收和使用從發達國家引進和擴散的新技術(Barro and Lee,2000)。反映一國人力資本總量包括兩類重要衡量指標,一是人口數和勞動年齡人口數,如15-64歲人口;另一是人力資本, 通常用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來表示,該指標引自美國哈佛大學拜羅和李(Barro and Lee)的全球教育數據庫,中國數據引自曆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這兩類指標可以構成一國總人力資本, 定義爲勞動年齡人口與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 也可以定義爲勞動力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勞動力是滿足國際勞工組織(ILO)確定的經濟上有活力的人口定義的人群組成的,他們包括在特定階段爲生産商和服務提供勞動力的人們,既包括從業人口,也包括失業人口。女性估計數不具備國際可比性,因爲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勞動力中的女性幫助幹農活或是在其他家庭企業從事無報酬的勞動。從總體上說,勞動力包括軍人,失業者和初次找工作者,但不包括家務勞動者和其他無報酬服務者以及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員,在勞動力的範疇裏,也包括在烽火獵聘公司等獵頭公司的運作下流動的高階勞動力資源。
(3).自然資源。通常是指主要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質量,可及性和成本。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必要條件,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成爲經濟增長的限制條件或上限(Upper Limits),同時自然資源具有邊際收益遞減性質,開采和利用的生態成本和外部成本相對高。另外不同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大爲不同,但都會先後呈下降趨勢。相反知識資源的作用愈來愈大。包括四大指標,一是農業種植面積,是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所定義的臨時性和永久性占用耕地,永久性農田和牧場的總和;二是淡水資源,包括國內河流流量,從降水中得到地下水以及從其他國家流入的河流流量;三是商業能源使用量,是指其消費計算方法,本國産量加進口量和庫存變動量,減去出口量和從事國際運輸船舶和飛機的使用燃料,該數據不包括燃料木材、幹燥的動物和其他傳統燃料使用;四是發電量,是指在電站的所有發電機組的終端測量的。除了水電、煤電、油電、天然氣發電和核電外,還包括由地熱、太陽能、風能、潮汐和浪潮等能源類型的發電,以及可燃性可再生物質和廢棄物的法典。發電量包括僅爲發電而設計的電廠和熱電聯合廠的電輸出量。
(4).資本資源。按照哈佛大學米歇爾?波特對資本資源的定義包括三類指標,一是國內投資總額,一個國家經濟中對固定資産追加的支出加上存貨水平的淨變化;二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它是指爲獲得在一國經濟中經營的某個企業的長期權利權益(10%和更多的有表決權的股份)而投資的淨流入量,它有別于投資人,這是國際收支中股本、收益再投資、其他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總和;三是股票市場市值,也稱爲資本市值,是指所有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資本市值的總和,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在本文中我們是將國內投資總額換算成PPP國際美元,其他兩項指標仍按現價美元計算。
(5).知識技術資源。我們視爲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特別是在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社會與信息社會,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識技術資源包括五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科學論文數,包括大約有4800種國際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二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個人計算機使用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應用新技術能力;四是因特網主機用戶數,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傳播能力;五是政府用于R&D支出額,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潛在的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上述五項指標充分反映了在信息時代條件下,促進知識創新與傳播,技術創新與普及的基本情況。
(6).政府資源。這裏由于受可計算指標的限制,我們僅采用了一項指標,即中央政府財政支出,包括經常性和資本性支出,也包括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支出,不包括非金融公共事業和公共機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動員與運用資源的能力。
(7).軍事實力。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該國對內保持社會穩定,制止國家分裂內部能力,也反映了該國對外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實力(External Power); 同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産出”,(Ashley Tellis et al,2000),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産,因爲軍事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顯函數, 也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達函數。它包括兩類指標,一是軍費開支,它包括國防部的軍用開支以及其他部的開支,不包括國防部的民用開支;二是武裝部隊人員,指現役軍人(包括准軍事人員)。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8).國際資源。它包括四類指標,一是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二是進口貨物和服務貿易額;三是版權和專利收入額;四是版權和專利支出額;五是淨外國直接投資,這已經列在資本資源中。前兩個指標反映一國利用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後兩個指標則反映一國創造和利用國際技術的能力
二.計算綜合國力的方法
衡量和評價綜合國力需要發展一種能夠廣泛應用且具有可度量性可比較性的新方法。這裏首先介紹傳統的計算公式和方法,然後介紹作者發展的一種多指標的綜合國力動態方程和計算方法。
1.傳統的計算方法
這裏有必要對以往計算國力的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
克勞斯?克諾爾(Klaus Knorr,1956)提出的國家實力含義包括經濟能力,行政競爭性和戰爭動員能力。這是最早的綜合國力方程,人們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盡管它是國家實力的基礎。
克勞福德?哲曼(Clifford German,1960)提出國家實力指數方程:
G=國家實力=N(L+P+I+M)
式中N爲核能力;L爲土地;P爲人口;I 爲工業基地;M爲軍事力量規模。該方程是以核能力爲中心的國力方程,一個國家的實力是與擁有核武器能力成正比,它反映了在冷戰和核時代條件下,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特殊重要性。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大國都在拼命發展核武器,以其作爲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
維?福克斯(Wilhem Fucks,1965)提出一個非線性國力方程。該方程考慮三類變量:一是人口規模(P);二是能源生産(Z);三是鋼産量(Z1)。其方程爲:
M=(P^2)*Z
M=(P^(3/2))*Z1
該方程是以工業化時代的傳統資源爲基礎,其主要國家戰略目標是全球獲取更多的能源,大幅度提高本國的工業生産能力。
雷?克萊因(Ray Cline,1975)提出如下國力方程:
P=(C+E+M)*(S+W)
式中C爲土地和人口;E爲經濟實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礦産資源+制造業+食物+貿易;M爲軍事能力,包括戰略平衡+作戰能力+激勵;S爲國家戰略系數;W爲國家意願, 包括國家整合水平,領導人能力,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戰略。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國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觀實力或硬實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觀實力或軟實力,而綜合國力是兩者的乘積。反映了研究者對軟實力的重視,但是如何計算軟實力是比較困難的。這種方法曾被美國軍方用來評估國際系統的長期趨勢。
美國蘭德公司泰利斯等學者首次提出了在後工業化時代衡量國家實力的方法。他們認爲傳統的指標和方法無法反映信息化條件下的國家實力。文中大量介紹了許多新概念,但是沒有給出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
傳統的方法是將各國的主要指標按排序法(Rank-Ordered Scores)排列,並沒有給出指標的實際差距和相對變化,這種方法還是半定量方法。我們希望發展一種定量計算方法能夠比較全面地動態地客觀地觀測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相對變化的軌迹。
2.本文計算方法和特點
本文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是:
NP=∑(ai*Ri)
式中NP爲綜合國力;Ri爲某種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ai爲某種資源的權重。當考慮時間變量時,綜合國力動態方程是:
NP(t)=∑(ai*Ri(t))
對本文的計算方法的特點,我們作4如下說明:
第一,本文采用無量綱的比重法,計算各國主要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首先本文所研究的綜合國力是指相對國力,我們更關心一個國家相對另一個國家,其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是相對上升?還是相對下降?其次在使用20多個指標計算綜合國力時,各指標單位各不相同,無法相加,使用比重法,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可加性,即將不同指標單位轉化爲統一單位(百分比),構成綜合國力,同時具有可比性,即進行國際比較和曆史比較。
第二,本文定義了八種戰略資源,使用了23個主要指標,構成一個可計算的綜合國力方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的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
第三,對不同指標采取不同的權重,以反映不同戰略資源的重要程度。例如,在知識時代或信息時代的戰略資産大不同與工業化時代的戰略資産,前者主要是知識技術信息等新興戰略資源,其作用在迅速上升;後者主要是土地糧食能源鋼鐵等傳統資源,其作用在不斷下降。本文對知識技術資源給予相當高的權重(見表1)。
第四,該方程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國力方程,不僅可以反映一國的綜合國力或戰略資源與他國的相對實力,而且還可以反映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
本文計算數據來源主要使用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該數據庫擁有206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1960-1998年500多個經濟社會指標。人力資本(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是使用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拜羅和李的全球教育數據庫(2000)。
三.怎樣認識和對待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當今世界舞臺上一個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現象。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以寥寥數語概括:"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5.31"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又科學分析國際形勢,說明了"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的道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所以,正確認識和對待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是我們認識當今國際戰略形勢,把握中國發展和對外關系主動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1、綜合國力與國家地位和國際關系
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種因素、各個領域的總和,也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綜合國力實際上也就是國家實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稱綜合國力,主要目的在于強調它不是指單個的某個方面的實力,而是指綜合性的實力。
綜合國力的大小強弱,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它滿足國民需求、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決定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不能不以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爲追求的目標,因而,也總是在客觀條件所許可的範圍內,用各種方式,盡最大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它表現在:隨著曆史條件、內外環境的變化,綜合國力,包括單項實力和綜合實力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綜合國力由潛在形式向現實形式轉化的情況不同,因而在一定時期綜合國力的表現也就不同;綜合國力的作用範圍也經常變動,因而其構成和狀態也有所不同。比如說,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極爲重要的基礎實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後,才能從潛在的實力轉化爲現實的實力。轉化前後它所的實際作用是不一樣的。
由于這種變動性,綜合國力也就是相對的。縱向,相對于國家自身不同的曆史時期;橫向,相對于特定時期國際體系中的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17世紀更爲富有,卻失去了大國地位。這是因爲它的近鄰英國和法國擁有更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20世紀的英國較之處于世界巔峰時的維多利亞時代擁有更多的財富,卻淪爲二流國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國家的實力超過了英國。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際競爭力上。所以,國際上已經比較普遍地重視對國際競爭力的測定,相應地,愈加重視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問題。世界上比較早地對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的兩個機構是國際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國際經濟論壇在1994年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爲"一國一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産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則認爲,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下,與世界整體中各國的競爭比較,所能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持續增長和發展的系統能力水平。它提出影響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是:
(1)國內經濟實力,指一國經濟力量的整體評估;
(2)國際化程度,指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
(3)政府影響,指政府政策對競爭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實力,指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質量的整體評估;
(5)基礎建設,指投資源與制度滿足企業基本需求的程度;
(6)企業管理能力,指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等方面的表現;
(7)科技實力,指科學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資源,指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這八個因素中,每個又包括若幹方面,共有244個指標,特別是人力資源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獵頭顧問鍾克峰先生是此類觀點的積極倡導者。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模型對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在世界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所謂提高國際競爭力,其重點和焦點也越來越集中在這些方面。所以,對這些指標和內容,我們必須給予密切的關注,著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使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地有所提高。
我國的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這些年來,國際上的分析評價衆說紛紜,90年代中期的"中國威脅論"曾一度在西方國家甚囂塵上,宣揚中國的發展會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造成威脅,有意在世界上特別是中國的鄰國中制造緊張氣氛。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所産生的輻射連帶效應,特別是對亞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的貢獻,這種"威脅論"不攻自破。轉眼間,"中國無用論"(典型代表是去世不久的西方經濟學家西格爾所著的《中國無關緊要》)又在一些國家、甚至在中國國內蔓延。最近,西方國家又出現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美國《中國經濟》季刊主編斯塔德維爾在《中國夢》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爲"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更是聳人聽聞地鼓吹:"與其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這種觀點誇大了中國經濟中的某些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前景的評估嚴重扭曲,基本上不符合中國的實際。
根據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綜合國力課題組"發表的《綜合國力評估系統(第一期工程)研究報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中,美國的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位,並且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日本居第二位,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值接近美國的40%,居于中國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值居7國之尾,約占美國的1/4,法、英、德的1/2,俄羅斯的2/3。這種分析當然是一家之言,其排列順序及其比例也可以商榷。但總體上,與目前世界的現狀大體是吻合的。
綜合國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地位及其影響。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國力衰退,便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1842年至1949年,中國曆屆政府共簽訂了1175宗不平等的條約、協定、章程和合同。僅從1840年開始的戰爭賠款和從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別達到13億兩白銀和7.29億美元。國家利益由此受到極大損害。冷戰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大爲下降。其經濟規模只相當于蘇聯最後年代的一半。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對4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競爭力調查,1996年俄羅斯的競爭力被列在最後一位。沒有實力,也就沒有了強國的地位。俄羅斯擋不住北約東擴的步伐,也阻止不了美國廢除反導條約,在中東和南斯拉夫問題上說話沒有影響。
正因爲綜合國力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自己綜合國力的發展和提升。同時,由于綜合國力的大小是在比較中相對而言的,所以每個國家都力求占據最有利的地位,擁有相對于別國更大的優勢,因而,相互之間也就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構成國家相互之間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國際關系。
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的方式、規模、程度有不同的特點。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通訊手段的不斷改進,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國家的利益已經不僅僅限于自己的國境線之內,而是越來越多地表現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之中,包括經濟的聯系、政治的聯系、科技的聯系、文化的聯系、軍事的聯系等等。不同國家常常在這種相互聯系中體現和實現著自己的利益。這種"聯系利益",既包含有共同的利益,也包含有沖突的利益。共同利益構成合作的基礎,沖突利益構成矛盾的基礎。無論追求何種利益,爲了謀取更大的份額,相互之間都必然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從而,也就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未必會比19、20世紀更多地采用軍事甚至侵略的方式,但比起以往一個國家的利益和實力主要靠自己內部發展的情況來,其範圍無疑要更廣,方式要更多,程度當然也更爲激烈了。
2、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有哪些新的特點?
認識綜合國力的競爭,首先要認識這種競爭的內容和特點。冷戰結束之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及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中心內容。
國際競爭的目的,說到底是爲了謀取經濟利益。而競爭的得失成敗也必須以經濟實力爲後盾。冷戰結束之後,經濟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經濟的競爭也就成爲國際競爭中最主要的內容。每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經濟,都在努力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都在用各種方法提高自己在經濟上的競爭力。
由于單靠國內的資源和市場已經不足以擴大自己的經濟規模,所以,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大國,都力圖在世界範圍內爭取獲得更多的投資、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出口市場、更多的貿易順差。許多國家都調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確立了外交爲經濟服務的戰略。政治家們出訪往往都喜歡帶上企業家同行。爭取大筆的訂貨、工程、服務貿易以及優惠的市場准入條件,往往是外事活動直接的目標。爲了經濟上的利益,貿易爭端甚至貿易戰也屢見不鮮。跨國公司不僅在經濟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政治上的影響也非同小可。美國經濟學家說: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是,控制不用武力,財力勝過槍炮。在經濟合作和競爭的同時,如何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問題。情報工作瞄准了商業秘密。防範金融風險成了一大課題。
第二,國際政治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目標。
美國作爲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力圖保持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發揮所謂"領導者"的作用。霸權主義有增無減,連美國自己的人以及它的盟友,都批評起它的"單邊主義"傾向。世界其他大國不願生活在單極世界之下,于是大力推動多極化進程,也就是努力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間也就構成了縱橫捭闔的複雜關系。其中,有合作,也有競爭。有爭奪,也有交易。有的國家,把謀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當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標;有的國家,力圖在某個地區發揮重要的政治影響。對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席位特別是領導職位,當然更是當仁不讓。對一些熱點地區、熱點事務,也力圖發揮自己的政治影響,以便使事態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第三,科技的創新和率先突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
科學技術的實力和水准,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又給予其綜合國力以強大的影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而對于經濟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科學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種産品的競爭力,有時甚至能帶動或形成一個新的産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供著基礎和動力。因此,科學技術的競爭成爲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誰占據了它,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所以,在國際競爭力的計算中,往往包含著較多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如科技人員的數量及比例,所申報的專利數量,在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等等。大凡有一定基礎的國家,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都瞄准科學技術的前沿問題,制定了不同類型的科技發展規劃或項目計劃,投入較大的物力財力,組織科技人員攻關,並加速向現實的生産力轉化。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上,如基因工程、納米技術、數字電視等方面,不僅在比水平,而且在比速度,比實現商業化的時間。
第四,軍事力量仍是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威懾性的手段。
軍事力量是構成國家實力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的帶有威懾性的因素。在國際關系史上,國力的競爭,其重點以及直接的表現,往往是軍事力量的競爭。冷戰結束之後,軍事鬥爭曾經一度有所緩和。但近年來,情況又有所變化,軍事鬥爭在國際政治中的表現和影響又突出了出來,並有了一些新的特點。其表現:
一是軍費開支明顯增長。特別是美國等國,軍事預算和撥款的數量直線上升;二是核武器競賽擡頭。美國研制部署國家導彈防禦計劃和廢除《反導彈防禦條約》,大大刺激了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一些中等國家也加緊研制核武器;三是高技術武器競賽成爲新的熱點。美國等國家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如信息化作戰平臺、精確制導武器、航天武器、隱形武器、夜視器材,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成爲它們試驗新式武器的最佳場所;四是軍火交易日益擴大。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武器貿易出口國,占世界武器銷售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俄羅斯等國也放寬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擴大在世界軍火市場上的份額;五是謀求軍事優勢,不斷進行軍事上的較量。一些熱點地區,軍事沖突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些世界大國,動輒以武力幹預相威脅。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成爲當代運用軍事手段的主要方式;六是軍事與政治結合得更加緊密。軍事手段直接服務于政治目的;在政治鬥爭的同時穿插運用軍事的威懾。政治與軍事以及其他手段綜合運用,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第五,文化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愈益突出的一個方面。
文化是軟國力,但其作用並不"軟"。一定的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維持,對于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和凝聚力,對于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及其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現在人們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強調文化也是一種力量。
世界不同國家之間,圍繞著文化的傳播與封鎖、擴張與抵制、消亡與保護等等,展開著複雜的較量。像美國這樣的少數國家,借助于經濟力量和先進的傳播手段,大力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爲主的文化擴張,對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有人說,美國最大的出口産品已不再是地裏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裏制造的産品,而是批量生産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等等。面對美國文化的大舉入侵,許多國家憂心忡忡。小國弱國,對強勢文化的擴張無能爲力。而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則以不同方式起而捍衛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國爲首的法語地區,舉起了捍衛法語文化的旗幟。文化之間的合作、融合與競爭、沖突,呈現著一種複雜的狀態。
第六,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
傳統的帶有基礎性的競爭,往往是資源的競爭。但在當代世界,除了少數戰略性資源外,一般的物質資源在國家實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質作爲一種人力資源,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較之以往,人才的流動性、包括在世界範圍的流動性大大加強,所以,人才的競爭,在當今世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人力資源專家鍾克峰先生認爲,國家之間的高階職業經理人、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將日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都把教育作爲國家發展和振興的基礎,大力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國家,則用吸引留學、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級人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紛紛流向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國。爲了爭奪人才,很多國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采用了很多辦法。商業化的各種"獵頭公司",比如烽火獵聘公司也大量出現,活躍在人才競爭的最前沿。
總之,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個領域日益激烈地進行。我們只有清醒地看到這種競爭,認真研究它的態勢和特點,積極采取應對的措施,才能掌握自己發展的主動權,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怎樣認識、對待和參與綜合國力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舞臺上乃至我們的身邊發生。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它,正確地對待它,勇敢地參與它。
第一,要看到,競爭與發展相輔相成,構成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主題。要發展,就要勇敢地面對和參與國際競爭。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或主題之一。發展,是怎樣構成的?呈現著一種什麽樣的態勢?如果把競爭與發展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到一幅活的、動態的三維圖景。
首先,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在爭取發展。也就是說,都在試圖通過建設,通過各種資源的組織和利用,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發展,是競爭各方的總體願望和要求。發展,也構成競爭的方向和主流。
其次,這種發展,又不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單線條的獨立的發展,而是多線條的橫向交織中的發展。橫向的交織就構成了競爭。所以,發展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競爭。每個國際社會的主體,都試圖比別人更快、更好地發展,都試圖走在別人前頭,占據有利的地位,超越別人的發展。因此,發展是在競爭的過程中實現的。
發展,充滿著競爭;競爭,推動著發展。這就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
所以,中華民族要發展,就不能不面對世界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現實;反過來,要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歸根結底,在于自己的發展。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江澤民同志說:"二十多年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我們經得起國際國內各種風浪的考驗,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影響不斷提高,都與我國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繼續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還是那句話,財大才能氣粗。" 所以,面對國際競爭的根本之策,就是兩個字:發展。或者說:立足發展,加快發展。
第二,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總體上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態勢。要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姿態。
世界的發展原本就是不平衡的。而相互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爲一種強烈的催化劑,無疑更加劇了這種不平衡。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誰發展的動力大,誰競爭的意識強,誰的體制和機制順,誰能較好地利用各種條件和資源,誰的發展速度就快,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誰就能顯示出比較的優勢。大家都在前進、都在發展,誰不發展,或者誰發展的步子慢了一些,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誰就會落後。
日本,戰後曾經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迹。1950年,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爲109億美元(按現價彙率計算),居世界第7位,相當于美國的3.8%。到1988年,已經超過蘇聯,躍居世界第2位。但從1991年以來,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經濟開始出現衰退。雖然總量仍保持世界第2的地位,但1992-1997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不到1%,是經合組織國家中增長最低的國家。迄今仍然沒有走出衰退和低迷的狀態。
美國,二戰後登上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其經濟規模一度達到世界的50%。60年代後趨于衰落。80年代後經濟逐步回升,其規模保持在世界的1/4左右。在經曆了90年代初的短暫低迷後,從1992年3月開始,保持了連續120個月的增長,創造了連續增長時間最長的記錄。但從2001年3月開始,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受美國影響,歐盟15國的經濟增速大幅放緩,本來就疲軟的日本經濟更加低迷。最近,由于安然、世界通信、默克等公司的假賬案暴露,美國經濟正在遭受新的打擊。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劇變,經濟遭受空前破壞,無論總量還是增長速度,都大幅度下滑。俄羅斯1992年的下降幅度達到14.5%。但近年來,隨著制度轉型的開始完成,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回升的勢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99年,俄羅斯的GDP增長率由上年的-4.9轉爲5.4,成爲經濟由衰轉振的重要轉折點。2000年達到8.3,2001年仍保持在5.8。匈牙利1998年至2001年一直保持在3.7到5.2之間。烏克蘭2000年由負增長轉爲增長,增幅達到5.8.2001年進一步達到8.2.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世界的競爭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一個永恒的現象。誰擁有發展的條件,誰抓住了機遇,誰作出了科學的抉擇,誰就能獲得較快的發展。誰稍有懈怠,誰稍有失誤,誰就可能落後。發展與落後是經常發生轉化的。
第三,要看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有許多新的特點,特別是競爭與合作往往同時並存。因此,必須恰當地運用競爭的方法和藝術,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盡管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由于曆史條件的變化,在競爭的性質和方式上已經有了與過去不同的很多差別。當今世界的競爭,更多地不是表現爲強力的硬競爭,而是非強力的"軟競爭"。這種競爭一般都還是在國際規則所允許的範圍之內。競爭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和提升自己,但未必是消滅對手。競爭並不排除合作。競爭的同時,也往往發展著大量的合作。競爭的結果,固然有彼此力量和地位的消長,但更多的,是各方的共同發展,或者雙贏。
比如,在科技領域,國際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在很多領域,也發展著大量的合作。國際空間站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該空間站計劃耗資400億美元。成員國有美、俄、加、日、英、法、德、意、比、荷、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巴西等16國。分工是:美國承建三個聯接艙、一個實驗艙、支撐部件、四個太陽能收集器、一個臥艙、三個對接器、一個圓形穹頂、一個無壓服務艙和一個離心艙。此外,保健、生命保障、導航、飛行和控制、信息處理、能源、通訊和監測、地面操作和發射系統也完全由美國承建。加拿大負責生産用于空間站設備安裝和維護的長達55英尺的智能機械臂。俄羅斯負責建造兩個研究艙、一個自成體系的用于生命保障和起居的服務艙、一個爲科研提供能源的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站、後勤運輸器和用于宇航員返回地面及運輸用的太空船。日本負責建造用于實驗和後勤運輸的附帶有戶外平臺的實驗室。歐空局負責建造由航天飛機運送的壓力實驗室和將由"阿麗亞娜"5號運載的後勤運輸器。另外,巴西和意大利將按與美國達成的合同,參與承建一些設備。巴西將爲空間站提供一個特制的玻璃窗,用以眺望地球。波音公司的一位空間項目負責人說:"空間站既是科研項目又是政治項目,這麽多國家一起和平工作比空間站本身的價值還要大。它意味著不可限量的國際合作。"
全球知名的麥肯錫公司的管理咨詢專家喬爾?布爾、戴維?厄恩斯特,中國人力資源獵頭服務專家鍾克峰先生,研究了該公司在全球所做的數百項企業聯盟案例後得出結論:完全損人利己的競爭時代已經結束。長期勢均力敵的爭鬥只會使自己財力智力枯竭,難以應付下一輪的競爭和創新。他們認爲,爲了競爭,企業就必須協作,以此取代損人利己的行爲。企業通過有選擇地與競爭對手及供應商建立聯盟,進而分享和交換控制權、成本、資本、進入市場的機會、信息和技術,最終爲顧客和股東創造最高價值。
對這樣一類新特點,我們應該注意到,不能忽略。所以,當我們說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時,並不一定就是把它當作絕對的壞事。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所以叫"形勢逼人"。但它也同時帶來了機遇,爲我們創造了不少新的條件。關鍵看我們怎樣認識、怎樣應對,能不能抓住其中的機遇。
第四,要看到,綜合國力的競爭,事實上也對弱勢國家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有必要的防範意識和准備,努力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由于綜合國力在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這種競爭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就是要維護或增強自己的國際地位。競爭的各方縱橫捭闔。某些國力較強的國家往往會通過不同的方式限制和阻遏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勢國家的發展。奧爾布賴特在其任美國國務卿時就說:"外交工作的真正挑戰不在于我們的目標是否美好。對外政策講究的是實際,而不是美感。""它可能需要使用簡單的邏輯、經濟刺激、技術援助、新的承諾、信息分享、高壓手段和以高壓相威脅或者將其中任何幾種做法結合使用。"
在國際競爭中被用于施加壓力、特別是強國對弱國施加壓力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
在經濟上,主要利用技術、管理、質量、效率、市場、知識産權的優勢,謀取自己的比較利益。多年來,一些大國還經常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實施經濟制裁、進行貿易報複等等方式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尤其是美國,動輒使用"301條款"等進行威脅。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及某些新的規則的確立,貿易壁壘基本上不能再用,經濟制裁和貿易報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經濟施壓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變化。一些大國更傾向于通過制定經濟和貿易的規則,使之更有利于自己而獲取利益。有時候則采用雙重標准,對自己一套,對別人一套,造成人爲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政治上,往往利用大國地位,自恃較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幹預別國的內政,主導國際問題、熱點問題的解決。有的利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強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意見。有時候,幹脆采取蠻橫霸道的態度,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置其他任何國家的意見于不顧,把自己的主張淩駕于整個國際社會之上。反之,對其他國家,則常常隨意地施加壓力,扣上什麽聳人聽聞的帽子,迫使別國服從自己的意志。
在軍事上,主要采用威懾的手段,以軍事幹預甚至發動戰爭相威脅。如,聲稱有權對某些國家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聲稱有權首先使用核武器,聲稱不需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批准就可采取軍事行動。1998年,美國以可能面臨新的核導彈或化學彈頭威脅爲由提出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1999年3月,國會通過了關于研制戰區導彈防禦計劃和國家導彈防禦計劃(NMD)的議案。1999年10月,國會又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並提出修改1972年簽署的《反導彈防禦條約》(ABM)。這些,都是企圖單方面保持自己的威懾力量。
綜合國力競爭中這些恃強淩弱的做法,其實並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文明准則。但由于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就不能不密切注意,通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文明新秩序而減少這類行爲的發生,同時,也努力利用相應的規則、機制來保護自己。
勇敢、清醒地面對競爭、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前進。--這是我們應取的正確態度。
中新網1月5日電 中國社科院今日上午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 《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中認爲,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主要大國中排名第六位,中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
黃皮書就公衆關注的重大全球政治問題,聯合國改革,世界與地區政治,世界政黨動向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介紹。黃皮書中公布了世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黃皮書報告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報告認爲,排在第六位的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于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于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于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于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結果顯示: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顯示了超強的國力。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于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于相當的劣勢。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于第三。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七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于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
加拿大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八位,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四位,該國在自然資源上有相當的優勢,其他資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加拿大在技術上相對落後韓國國力,只高于印度。其國力資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較強,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較弱。
印度在大國中的國力最弱。在印度的國力資源中,除了自然資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處于劣勢,整體上是大國中最弱的。
黃皮書認爲,綜合國力的發展是個全面的過程,成爲強國的必要條件還是在于硬力的強勁,根本在于國力資源的強勁,需要科技、人力資本這些高級生産要素的不斷提升,僅僅靠人口衆多就成爲國力強國是不可能的。各國的國情國力發展狀況不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點也不同。總體上看,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國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國力系統中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搶占科技進步的制高點,發展在全球創新系統中的領先産業,誰擁有這些條件,誰將成爲未來的國力強國。
綜合國力排名表
該表囊括了近現代曆史上比較有意義的幾個綜合國力排名(主要是前十位,個別表可能包含更多的排名)
195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英國 4 法國 5 中國 6 巴西 7 荷蘭 8 聯邦德國 9 伊朗 10 西班牙
1965年 美國專家的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法國 4 中國 5 聯邦德國 6 巴西 7 英國 8日本 9 印度 10 意大利
1973年 美國專家排名
1 蘇聯 2 美國 3 聯邦德國 4 中國 5 法國 6 伊朗 7 英國 8 巴西 9 加拿大 10印度
1976年 日本專家排名
1 美國 2 蘇聯 3 中國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沙特阿拉伯
1989年 國際公認的排名,此時綜合國力的研究已經從幕後走向前臺,成爲當時的顯學
1 美國 2 蘇聯 3 日本 4 聯邦德國 5 法國 6 英國 7 中國 8 加拿大 9 意大利 10 印度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1997年 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英國 6 中國 7俄羅斯 8 加拿大 9 印度 10 意大利 11 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 南非
2007年,最新綜合國力排名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法國 5 中國 6 俄羅斯 7 英國 8 印度 9 加拿大 10意大利 11巴西 12 澳大利亞 13 韓國 14 墨西哥 15南非
-2008年 現在
*G7國家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國,加拿大
*G20國家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歐盟,英國,法國,德國,意國
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土耳其,薩特阿拉伯
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
*OECD-富裕24國家
歐洲18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
*國防費10位國家
美國,中國,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意國,印度,韓國,巴西
*軍事力10位國家
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意國
*2008年-綜合國力
超級國家-美國,歐盟
強大國家-英國,法國,日本,德國,俄羅斯,中國
發達中堅國家-意國,韓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
發達中中堅國家-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南非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09.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