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7 06:12:59| 人氣2,733| 回應17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走向平衡式開放》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終於讀到一本反思中國對外開放的書了:李海艦著《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第一章開放結構概論
第二章開放客體結構(上)
第三章開放客體結構(下)
第四章開放國別結構
第五章開放地區結構
第六章開放層次結構
第七章開放産業結構
第八章開放流向結構
第九章從傾斜式開放走向平衡式國際開放的背景
第十章從傾斜式開放走向平衡式開放式的總體思路

李海艦,1963年11月生,山東省濰坊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碩士、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
先後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以上國家重點課題30余項,論文和研究報告180余篇,獨著2部,參與寫作專著10多部,獲獎論文6篇,發表論著約300萬字。作者主要從事對外經濟、企業經濟研究,其中,關于對外經濟開放的若幹重要思想,如“開放結構論”“均衡開放論”、“圈層開放

《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雖以優秀學術理論著作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文庫,且、“優化開放結構”也正式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但他洋灑灑多達幾十種的各種學說(貼於後)也未免太浮濫了?

別妒,看下他如何自吹:

優化開放結構——學習“十七大”報告關于“拓展對外開放”的體會>李海艦

在“十七大”報告中,新的表述很多。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三位一體建設”到“四位一體建設”、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等。在關于拓展對外開放的闡述中,首次提出“優化開放結構”問題。

一、“優化開放結構”正式寫入黨的報告

我是1991年開始研究“優化開放結構”問題的,1992年5月正式完成博士畢業論文《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後經修改、完善以《走向平衡式開放》爲名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專著。期間,關于優化開放結構的學術論文曾在多家報刊發表。2007年11月,“十七大”報告將“優化開放結構”正式寫入,這充分體現了黨對學術界關于這一研究成果的高度重視,本人感到十分欣慰。

二、“優化開放結構”的深層背景分析

1978年以來,在對外開放結構上,我國走的是一條“傾斜式開放”的道路。具體來說,可有“七個傾斜”。
①開放客體結構傾斜。開放客體,一是商品開放,包括商品進口和商品出口;二是生産要素開放,包括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技術引進和技術輸出、智力引進和勞務輸出、在國內建立經濟特區和到國外建立經濟特區,即資金開放、技術開放、勞動力的開放和土地開放。目前看來,在中國開放客體上,生産要素開放嚴重滯後商品開放。
②開放國別結構傾斜。開放國別,一是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開放,二是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開放。目前看來,在中國開放國別上,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嚴重滯後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開放。
③開放地區結構傾斜。開放地區,一是東部經濟地帶的對外開放,二是中、西部經濟地帶的對外開放。目前看來,中國在開放地區上,中、西部經濟地帶的對外開放嚴重滯後東部經濟地帶的對外開放。
④開放産業結構傾斜。開放産業,一是第二産業的對外開放,二是第一、第三産業的對外開放。目前看來,中國在開放産業上,第一、第三産業的對外開放嚴重滯後第二産業的對外開放。
⑤開放流向結構傾斜。開放流向,一是“引進來”的對外開放,二是“走出去”的對外開放。在商品開放中,中國偏重“走出去”的對外開放;在生産要素開放中,中國偏重“引進來”的對外開放。整體看來,中國在開放流向上,“引進來”的對外開放嚴重滯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
⑥開放內容結構傾斜。開放內容,一是經濟開放,二是非經濟開放,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對外開放。目前看來,中國在開放內容上,非經濟開放嚴重滯後經濟開放。即深化經濟開放遇到了來自非經濟開放滯後的制約。擴大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可以引致新的意識形態革命,引發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的重大飛躍,可使經濟開放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⑦開放內外結構傾斜。開放內外,一是對外開放,二是對內開放。目前看來,中國在開放內外上,對內開放嚴重滯後對外開放。綜上所述,優化開放結構,即從傾斜式開放走向平衡式開放,在中國不僅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具備現實條件。

三、通過“優化開放結構”,解決對外經濟問題

目前,中國已成爲世界第三大對外貿易國家,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對外貿易領域難題頗多,諸如貿易摩擦問題、反傾銷的問題、商品出口偏好問題、外彙儲備過大問題、加工貿易升級問題,以及落後産業向外轉移、承接全球服務外包,等等。以上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歸根結蒂,開放結構落後則是根本所在。也就是說,以前的傾斜式開放其作用已發揮到了極限。不能單純就外貿做外貿,而是跳出外貿做外貿。這是因爲,整個對外經濟活動實際上是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擴大平衡式開放,可從戰略制高點上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若幹棘手問題。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優化開放結構”在拓展中國對外開放中的重大現實意義。

四、充分認識對外開放在新時期的重大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而且,對外開放意義尤其重大。就對外開放與國內改革的關系而言,新時期是以開放促改革的,即大開放帶動大改革。就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的關系而言,新時期是以開放促發展的,即大開放促動大發展。就對外開放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關系而言,只有深化對外開放,才能挖掘新的思想源泉;只有擴大對外開放,才能樹立世界眼光,客觀認識全球發展;只有拓展對外開放,做到與世俱進,進而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因此,今後亟須把對外開放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期間,優化開放結構將成爲中國對外開放躍上新階段的突破口和總思路。
http://gjs.cass.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3&Itemid=38

李海艦簡曆

一、學術簡曆

李海艦, 1963 年 11 月生,山東濰坊人。1980 年 9 月至 1984 年 8 月于山東大學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 年 9 月至 1987 年 5 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 年 9 月至 1992 年 5 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期間:1990 年 1 月至 1991 年 1 月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87 年 6 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曆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期間:1994 年 1 月—12 月在河北省安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任主任助理,1999 年 4 月—7 月借調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2002 年 1月至 2004 年 12 月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管理學博士後。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和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家戰略研究咨詢專家、國家軟科學專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兼任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理事、中國工業合作經濟學會理事、中國經濟期刊聯合會常務理事等,兼任吉林大學、鄭州大學、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兼職教授,兼任太原市黨政領導科技顧問、煙臺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長期以來,實行研究、咨詢、講學、編輯“四位一體”發展。即:“寫字”(研究),“說字”(講學),“改字”(編輯)和“造字”(咨詢)。以“玩字”爲生涯,圍繞著“字”,研究如何把“字”變成財富。2002 年 6 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爲發展我國社會科學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表彰證書。

二、研究和咨詢

1.研究咨詢簡況專業領域:産業經濟;主要研究方向:戰略管理、跨國公司、國際産業轉移和利用外資,形成了一整套與時俱進的觀點、思想和思想體系。微觀領域,其新企業觀、新産品觀、新戰略觀、新辯證觀、新文化觀、新財富觀、現代企業腦體分離發展、企業市場相互融合發展、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企業無邊界說、客戶價值理論、利潤轉移規律;宏觀領域,其新發展觀、新流通觀、新凡是觀、新公有觀(私營企業姓公)、新開放觀、新安全觀、“三大法則”、“四個代表”、西部開發 、中國入世 、制造業的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受中共中央辦公廳委托,獨立完成《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政策要點》等 3 個報告;主持完成海關總署、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計委、商務部、科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社科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重大課題 10 多項;作爲骨幹,參與完成中財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等國家級重大課題 10 多項;執筆完成沈陽、成都、太原、襄樊、順義、肇慶、南川、樂平、蘇州等地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思路規劃研究 10 多項;調研完成中化進出口、北京綜合投資、江蘇遠東、旭日升、格蘭仕、中紡機、亙元藥業、黃海橡膠等企業咨詢報告 10 多項。完成論文和研究報告 400 余篇,專著 2 部,合作專著 10 多部,主編 3 部,獲獎論文 10 余篇,發表文字 400 萬字。論文發表載體多爲中央級報刊,諸如《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工業經濟》、《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國防報》、《北京日報》等。

主要代表作有:

(1)《基于價值鏈層面的利潤轉移研究》,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 6 期。
(2)《論無邊界企業》,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 年第 4 期。
(3)《論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 年第 8期。
(4)《十大關系新論——基于企業經濟的視角》,研究報告,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 16 期,2004 年 6 月。
(5)《企業價值來源及其理論研究》,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 年第3 期。
(6)《中國流通産業創新的政策內容及其對策建議》,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 年第 12 期。
(7)《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 年第 9 期。
(8)《現代企業家:玩什麽?怎麽玩?》,研究報告,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 11 期,2003 年 1 月。(
9)《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運營——從腦體合一走向腦體分離》,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2 年第 12 期。
(10)《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及其戰略選擇》,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 9 期。
(11)《資本經營與企業兼並》,論文,載鄭海航、李海艦、吳冬梅主編《中國企業兼並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12)《新國家經濟安全觀》,論文,載吳家駿、李海艦主編《中國産業經濟發展與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13)《跨國公司是全球四個代表》,論文,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 7 期,2002 年 1 月。
(14)《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成效的衡量基准探索》,論文,載王洛林主編《2000中國外商投資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15)《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年 7 月。
(16)《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幾個關系》,論文,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 年第 6 期。

2.代表成果評價

(1)《我國跨世紀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國際投融資戰略問題研究》,項目成員兼分報告執筆。由成思危任主任、魏禮群任副主任組成的國家軟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認爲,該課題提出的有些觀點思路及政策建議爲起草“十五大”報告,爲制訂中發(1998)3 號文件和中發(1998)6 號文件提供了重要參考,並引用了本課題的部分觀點及建議(摘自《評審意見》)。
(2)《進出口企業通關風險分析研究報告》,課題主持人。該課題運用神經網絡分析方法,通過對天津、石家莊、上海、拱北、九龍和黃埔 6 個海關 2452家企業近 30 萬個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後,提出了適用全國海關對企業風險評估的
數學模型,通過選擇蘇州、南通和廈門海關實地驗證,其結果與各地海關對企業的實際分類情況基本相符,總體准確率達 80%。海關總署稽查司認爲,企業風險分析數學模型的建立,初步解決了在各種複雜因素的多維指標體系中評估企業信譽度的科學判別問題。時任海關總署署長錢冠林批示:“此項研究成果很大,意義深遠,現代海關制度其他課題的研究,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一並通過《海關要情》第 130 期(1996 年 9 月 27 日)上報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和部門。
(3)《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專著),作爲優秀學術理論著作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文庫。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周叔蓮認爲,“本書爲建立‘開放結構學’這門學科打好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業經濟》總編輯金碚認爲,“本書對促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書中部分觀點引起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已在《人民日報內部參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刊載。
(4)《國有資産出資人代表——大型集團公司成爲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實施研究》,項目成員兼分課題主持人。該項研究成果在東聯公司、中信公司付諸應用並加以豐富完善,它對深化國有資産管理改革,落實國有資産出資人代表,保證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已經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3.主要獲獎情況

(1)《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副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國家期刊獎,2005 年 2 月。
(2)《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優秀期刊獎一等獎,2002 年 10 月。
(3)《超越危機——國家經濟安全的監測預警》(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2001 年度優秀著作二等獎,2001 年 11 月。
(4)《外資進入與國家經濟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優秀論文獎,1997 年 6 月。
(5)《21 世紀中西部工業發展戰略》(作者之一),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2 年 9 月。
(6)《工業增長質量研究》(作者之一),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0 年 10 月。
(7)《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的虧損原因剖析》、《嚴重虧損國有企業的對策和出路》(作者之一),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1999 年 7 月。
(8)《順義縣“二次創業”發展戰略策劃與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 年 12 月
(9)《嚴重虧損國有企業虧損問題原因分析》(作者之一),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基金首屆優秀研究報告獎,1998 年 2 月。
(10)《中國經濟特區體制創新思路研究》,中國經濟特區未來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獎,1995 年 7 月。
(11)《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作者之一),該書被經濟日報社評爲 1994年全國十佳經濟讀物,1995 年 3 月。(12)《沿海開發城市的技術經濟發展預測》(作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9 年 12 月。

三、講學和編輯

1.講學

自 1995 年以來,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繼續教育學院 MBA 核心課程主講教授。前期主要講授《工業經濟學》,後期主要講授《戰略管理》。
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授課,如碩士、博士研究生;
二是全國高校MBA 講座(包括中外合作辦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鄭州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美國管理技術大學、美國普萊斯頓大學等;
三是全國企業 MBA 培訓,如中國建築發展有限公司、潞安礦業,山西焦化、青島黃海橡膠,以及北京、天津、濟南、沈陽、太原、鄭州、廣州、青島、石家莊、鞍山、攀枝花等地有關部門組織的企業高層經理人員培訓;
四是國際學術交流,如赴美國、日本、俄羅斯、瑞典、意大利、瑞士等國家訪學,中國北京國際科博會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論壇演講專家。在 MBA、DBA(工商管理博士)講學中,提出 IAP 範式,即理念—行爲—績效。
目前,指導在職碩士研究生多名,已畢業 DBA 4 名,在職 DBA 5 名,博士研究生 3 名。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要求他們先做人,後做事;既要做好人,更要做能人。作爲好人,能夠合作;作爲能人,能夠善事。主張多看、多寫、多思、多走,反對讀死書、死讀書。作爲管理學者、經濟學者,不僅要講真話、講實話、講直話,而且要真話真講、實話實講、直話直講。

2.編輯

1995 年 3 月任《中國工業經濟》編輯部副主任,1998 年 1 月主持《中國工業經濟》雜志日常工作,曆任副主編、副社長,編輯部主任、社長。根據所領導把《中國工業經濟》在本領域辦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精品學術刊物的指示,爲提高刊物質量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具體工作。
一是提出《中國工業經濟》的辦刊宗旨:一切爲了“兩個上帝”(作者、讀者)。
二是提出《中國工業經濟》的論文取向:前沿性、原創性、實用性。即選題要有前沿性,突出前沿問題、難點問題、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思想要有原創性,突出新理念、新視角、新架構和新觀點;結論要有實用性。
三是提出《中國工業經濟》的編輯模式:編者走進作者,作者走進編者。四是提出《中國工業經濟》的運作思路:①按照“頂天立地”的理念辦期刊。“頂天立地”,即在理論上要做到“頂天”,在實踐上要做到“立地”。②按照國際慣例的範式辦期刊。規範刊物版式,按照國際慣例要求一步到位;提倡名人名作,樹立精品欄目,打排炮式,集中轟炸。③按照企業運行的規則辦期刊。搞責任制,即內部市場化,實行指標量化,層層分解,責任到人,責任到位;提出一般編輯的“平臺”是“四能”,即能編輯、能經營、能搭架子、能寫文章;主張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總編。

四、主要學術思想

(一)微觀領域主要學術思想

1. 新企業觀

(1)關于重新認識企業問題。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是一個“把思想變成財富的組織”,其實質是思想變物質,“無中生有”。具體包括:①企業是一個契約型組織;②企業是一個市場型組織;③企業是一個學習型組織;④企業是一個宗教型組織;⑤企業是一個無邊界組織;⑥企業是一個虛擬型組織;⑦企業是一個網絡型組織;⑧企業是一個全球化組織;⑨企業是一個扁平化組織;⑩企業是一個雙模塊化組織;⑾企業是一個系統性組織;⑿企業是一個體系型組織。

(2)關于企業核心能力問題。

核心能力既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核心能力既在企業內部,更在企業外部。所謂核心能力的隱性,是指企業的核心能力在其財務報表以外,無形資産、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社會資本,在會計中無從體現;所謂核心能力的外部化,是指企業核心能力所依賴的一切外部因素,如産業景氣、戰略群組,等等。核心能力可有下列學派:制度學派、資源學派、技術學派、知識學派、學習學派、創新學派、文化學派、理念學派、整合學派、標准學派、體系學派,以及人力資本學派、無形資産學派,等等。盡管核心能力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實到虛、從硬到軟、從無形到有形、從顯形到隱性、從內到外、從物到人。

(3)關于企業經營10大最新轉向。

①從玩實的轉向玩虛的;②從玩慢的轉向玩快的;③從玩硬的轉向玩軟的;④從玩有形的轉向玩無形的;⑤從玩顯形的轉向玩隱性的;⑥從玩軀體轉向玩腦袋;⑦從玩內部轉向玩外部;⑧從玩競爭轉向玩合作;⑨從玩實力轉向玩規則;⑩從玩物轉向玩人。

(4)關于企業理論五次重大突破。

傳統理論認爲,只有所有者享有企業剩余。然而,實踐正在改寫理論。不僅企業的所有者享有企業剩余,而且企業的經營者也要享有企業剩余,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不僅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享有企業剩余,企業的生産者也要享有企業剩余,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不僅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享有企業剩余,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也要分享企業剩余,讓經銷商分享企業剩余,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不僅讓經銷商分享企業剩余,而且也要讓消費者分享企業剩余,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四次重大突破;把社會責任引入企業競爭戰略以後,不僅利益相關者享有企業剩余,而且非利益相關者也要分享企業剩余,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五次重大突破。

2.新産品觀

首次提出産品三境界的思想。①産品就是産品。經典理論認爲,産品=核心産品+形式産品+外延産品。②産品不是産品。包括:産品是專利,産品是技術,産品是標准,産品是制度安排,産品是盈利模式,産品是總體解決方案,産品是一種生活方式;産品是企業,産品是網絡,産品是能力,産品是模塊;産品是信息,産品是概念、産品是思想、産品是文化;産品是快樂,産品是過程,産品是服務,産品是體驗。③産品還是産品。産品,既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既是靜態的,更是動態的;既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總之,産品是一個雙模塊結構。沒有靈魂的東西和有靈魂的人類是無法溝通的。爲此,要給産品注入“靈魂”,即把一個物質的東西轉換成一個具有精神含量的東西,“把死的說成活的”。過去:大物質,小精神;現在:大精神,小物質。3.新戰略觀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經濟知識化、經濟過剩化背景下重構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包括:專業化經濟;規模化經濟;範圍化經濟;深度化經濟;模塊化經濟;兩重化經濟;服務化經濟;資本化經濟;制度化經濟;學習化經濟;虛擬化經濟;簇群化經濟;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經濟;時間化經濟;主流化經濟;飛地化經濟;零度化經濟;總部化經濟;一體化經濟。

4.新辯證觀

基于企業經濟的視角,傳統哲學上的若幹命題已經發生重大革命。①就物質和思想的關系而言,過去物質決定思想(意識),現在思想決定物質(把思想變物質);②就對立和統一的關系而言,過去對立高于統一,現在統一高于對立(利用私發展公);③就內部和外部的關系而言,過去內因決定外因,現在外部決定內部(外部社會需求決定內部企業功能,外部市場規則決定內部企業規則,外部市場理念決定內部企業理念。客戶利益至上,資源來自外部,利潤來自外部。④就量變和質變的關系而言,過去先量變後質變,現在先質變後量變;⑤就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而言,以時間消滅空間,以空間消滅時間,時間和空間之間可以相互轉換;⑥就絕對和相對的關系而言,從絕對遊戲規則轉向相對遊戲規則,相對是絕對的;⑦就過程和結果的關系而言,現在只要結果不問過程,結果重于過程;⑧就多數和少數的關系而言,過去少數服從多數,現在多數服從少數;⑨就分工和融合的關系而言,過去分工創造價值,現在融合創造價值;⑩就搬山和搬家的關系而言,過去搬山而非搬家,現在搬家而非搬山。

5.新文化觀

企業文化是社會的核心文化、先進文化和領航文化。不同産業,企業文化不同;不同區域,企業文化不同;不同業務(生産經營、資本經營、虛擬經營),企業文化不同;不同業主,企業文化不同。從金錢統治企業到文化統治企業,這是大勢所趨。而且,企業文化呈現 10 大最新走向。①從以行政運行爲中心的企業文化轉向以市場運行爲中心的企業文化。②從以有形資本爲中心的企業文化轉向以無形資本爲中心的企業文化。③從工業經濟的企業文化轉向知識經濟的企業文化。④從競爭型的企業文化轉向競合型的企業文化。⑤從集團企業文化轉向集群企業文化。⑥從實體企業文化轉向虛擬企業文化。⑦從非體驗經濟的企業文化轉向體驗經濟的企業文化。⑧從封閉型的企業文化轉向開放型的企業文化。⑨從民族化的企業文化轉向國際化的企業文化。⑩從企業文化轉向文化企業。

6.新財富觀

財富是思想的物化。獲取利潤可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辛苦但不賺錢;第二種境界,越是辛苦賺錢越多,賺錢越多越是辛苦;第三種境界,越是清閑賺錢越多,賺錢越多越是清閑。爲此,可有四種收入情形:一次勞動一次收入,一次勞動多次收入,一次勞動終生收入,一次勞動多代收入。這樣,必須完成從“提桶”到“修築管道”的轉變。即:從一份辛苦一份收獲轉向一份辛苦十分收獲、百份收獲、千份收獲,甚至萬份收獲。爲此,實踐“四讓理論”:讓能人爲你工作,讓資本爲你工作,讓制度爲你工作,讓體系爲你工作。要麽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體系,把這個體系無限次的重複使用。體系,體系,還是體系;有了體系,複制,複制,再複制。要麽融入一個有競爭力的體系,一個是融入更大的體系之中,一個是融入更多的體系之中。在體系和事務之間可有四種組合:①舊體系,舊事務;②舊體系,新事務;③新體系,舊事務;④新體系,新事務。這裏,發明一種新體系,用新體系去做舊事務,這是一種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組合。利潤來自體系。

7.現代企業腦體分離發展

過去,産業就是産業;現在,行業成爲産業(例如,機械産業),産品成爲産業(例如,汽車産業),部件成爲産業(例如,輪胎産業)。這還不夠,一個區段成爲一個産業(例如,研發、制造、營銷、營運産業),甚至一個區段中的某個環節成爲一個産業。過去,這些區段或環節由一個獨立法人運作,現在則由不同法人獨立運作。就企業而言,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可分爲四個區段:一是研究開發,而是生産制造,三是展覽營銷,四是營運管理。這裏,生産制造是“軀體産業”,研究開發、展覽營銷和營運管理則是“腦袋産業”。今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實行腦體分離經營,即只做“腦袋”,不做“軀體”。不僅如此,軀體産業再分離,形成組裝、一般部件制造和核心部件制造三個産業;腦袋産業再分離,一類是做研究開發或展覽營銷的“小腦袋産業”,一類是做營運管理的“大腦袋産業”,即只做“大腦袋”,不做“小腦袋”。所謂“大腦袋企業”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鏈主企業、網主企業,即系統集成商。從全球看,腦袋産業向發達國家轉移,軀體産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國內看,腦袋産業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軀體産業向西部內陸地區轉移;從城市看,腦袋産業向特大城市轉移,軀體産業向中小城市轉移。

8.企業市場相互融合

發展在企業和市場的關系上,過去,企業就是企業,市場就是市場,二者分離,是替代性關系;現在,市場進入企業,企業進入市場,二者融合,是一體化關系。因此,當代經濟組織發展的新趨勢是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即企業中有市場,市場中有企業;企業也是一種市場,而市場也是一種企業。其政策涵義是:①把企業做成市場。在經營層次上引入市場機制替代科層機制,在戰略層次上利用模塊協調替代行政協調;而且,內部市場化的程度決定了企業發展活力的大小。②把市場做成企業。在管理層次上引入科層機制替代市場機制;而且,內部企業化的程度決定了市場交易費用的高低。

9.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

在競爭和壟斷的關系上,過去,全部經濟學的實質在于如何促進自由競爭。這是因爲,競爭才有競爭力,但結果是“你死我活”。現在,全部經濟學的實質在于如何推進合作壟斷。這是因爲,壟斷才有競爭力,其結果是“全贏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網絡化和知識化的大趨勢下,邊際收益遞增、網絡的外部性、贏者統吃原理、範圍經濟效應起著主導作用,導致現代壟斷有利于推進産業技術進步,有利于避免社會福利損失,有利于促進企業有效競爭,從而使傳統壟斷的諸多缺陷在新時代得到克服和解決。利潤來自壟斷,壟斷是市場對競爭成功者的一種獎賞。當然,競爭仍然存在。但是,競爭越來越多地打上了“壟斷烙印”。一是從單體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價值網絡之間的競爭,即這一壟斷市場體系和另一壟斷市場體系之間的競爭。二是從“優中劣”競爭轉向“入圍”的競爭,即壟斷優勢核心能力是“入圍”的競爭的資本。三是從同質化競爭轉向異質化競爭,而壟斷某一核心能力是異質化競爭的實質。四是從競爭走向競合,而競合狀態的實現則意味著形成了新的市場壟斷。

10.企業無邊界說

企業是有邊界的;企業邊界是動態的,不是固定的;企業既有邊界又無邊界;企業是無邊界的,企業的邊界可以無窮的大。過去是有形資産決定企業邊界,現在則是無形資産決定企業邊界;過去是邊際效應決定企業邊界,現在則是核心能力決定企業邊界。從管理學上講,由于無形資産、核心能力可以無限次地重複使用,因此,任何企業都可以成爲無邊界企業,即有實體的無邊界企業和無實體的無邊界企業兩種基本形式。具體包括:價值模塊型企業、價值鏈條型企業、價值體系型企業和價值網絡型企業四種具體型態。從經濟學上講,基于軟部資源爲主體的經濟運作體系,由于邊際收益遞增規律作用增強,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或者,邊際成本幾乎爲零,邊際收益不變甚至增加,即只要存在正的邊際收益,企業的邊界就趨于無窮。企業進入了一個無邊界的時代。

11.客戶價值理論

提出與新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全新的價值來源理論,即從勞動價值理論到資本價值理論,最終到客戶價值理論。①勞動價值理論。認爲只有勞動創造價值,而且這種勞動主要是指體力勞動。②資本價值理論。不僅勞動創造價值,而且資本也創造價值。即不僅活勞動創造價值,而且死勞動也創造價值。在企業家看來,一切都是資本,一切都能創造價值。諸如:有形資本創造價值、無形資本創造價值、人力資本創造價值、生態資本創造價值、知識資本創造價值;思路創造價值、關系創造價值、政策創造價值、自然創造價值、環境創造價值、空間創造價值、時間創造價值、平臺創造價值、技術創造價值、制度創造價值;等等。根據資本價值論的思想,雇主對雇員的“剝削”關系可有如下四種情形:有剝削論,剝削有功論,無剝削論,逆剝削論(雇員剝削雇主)。③客戶價值理論。與傳統認識利潤來自企業勞動不同,現代企業利潤來自市場認可。價值是由客戶決定的。客戶認可就有價值,客戶不認可就沒有價值。客戶購買得多,價值就高;客戶購買得少,價值就低。過去,價值創造是最重要的;現在,價值實現是最重要的。而價值能否實現、實現多少,則完全取決于客戶認可。因此,企業必須首先做對,然後才是做好、做大。第一次就做對,每一次都做對,這是企業獲取利潤的秘密所在。

12.利潤轉移規律

利潤區並不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它會四處走動。需求在哪裏,利潤就在哪裏;找到需求,就找到了利潤。利潤在價值鏈各環節的變動大體遵循如下規律:①從産品的制造環節轉向銷售環節;②從産品的銷售環節轉向消費環節;③從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制造)分別轉向上遊環節(研發、融資)和下遊環節(營運、服務);④從産品的內在環節轉向外圍環節;⑤從産品的實體環節轉向虛擬環節。鑒此,企業必須:①從價值創造理論轉向價值實現理論;②從生産創造價值理論轉向消費創造價值理論;③從同質化創造利潤理論轉向異質化創造利潤理論,④從産品價值理論轉向環境價值理論;⑤從靜態價值理論轉向動態價值理論。

(二)宏觀領域主要學術思想

1.新發展觀

從國家層面看,提出中國應樹立以國際慣例爲主流的發展思想。即妥善處理“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關系,突出強調國際慣例——按照國際慣例改革,按照國際慣例開放,按照國際慣例運作。具體包括: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國有經濟爲主體轉向非國有經濟爲主體;從按勞分配轉向按生産要素分配;從長期短缺轉向相對過剩;從以模仿型爲主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向以創新型爲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從以硬資源爲主體的經濟體系轉向以軟資源爲主體的經濟體系;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從物質經濟轉向精神經濟;從一國發展轉向全球發展;從中國特色走向國際慣例。從企業層面看,提出從舊企業到新企業的若幹轉變:由“兩權分離”轉向“兩權合一”;從整合內部資源轉向整合外部資源;從實體企業管理轉向虛擬企業管理;從明晰內部性物質資本産權轉向共享外部性知識資本産權;從腦體合一經營轉向腦體分離經營;從分工創造價值轉向融合創造價值;從競爭才有競爭力轉向壟斷才有競爭力;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一個價值鏈與另一個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從生産決定流通轉向流通決定生産;從供給創造需求轉向需求創造供給;從産業獨立發展轉向産業融合發展;從一元價值論轉向多元價值論;從經濟型組織轉向學習型經濟;從別人打倒自己轉向自己打倒自己;從廠商主導模式轉向客戶主導模式。

2.新流通觀

進入過剩經濟時代,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圍繞著流通企業爲中心而展開,流通企業將成爲整個國民經濟的龍頭企業,以流通企業爲“鏈主”向上整合制造企業,向下整合服務企業。與此相適應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收入結構、就業結構重心亦從制造企業轉向流通企業;整個國民經濟的利潤來源、運行效率重心亦從制造企業轉向流通企業。過去,只有大生産,才有大流通;現在則倒過來了,只有大流通,才有大生産。惟有抓住流通融合這個核心環節,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才能“綱舉目張”,躍上一個新的平臺。因此,適應國民經濟從“生産中心論”到“流通中心論”的轉變,適應流通産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未端産業”升位爲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先導産業”的變化,應以流通産業爲主線重構整個國民經濟運行。

3.新凡是觀

①凡是從假定利己出發的最終都利他了;凡是從假定利他出發的最終都利己了。②凡是國有經濟比例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就慢、社會穩定程度就差;凡是非國有經濟比例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就快、社會穩定程度就好。③凡是國有股比重高的企業,其經濟效率就低;凡是國有股比重低的企業,其經濟效率就高。④凡是費力的都不掙錢,凡是掙錢的都不費力。⑤凡是在美國成名者,就是全球成名;凡是在北京成名者,就是全國成名。⑥凡是與歐美、世界主流對接的國家,其經濟發展就快;凡是與亞非拉小朋友、原蘇聯東歐對接的國家,其經濟發展就慢。⑦凡是國家保護的部門和産業,其發展就慢、國際競爭力也弱;凡是開放競爭的部門和産業,其發展就快、國際競爭力也強。⑧凡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就高,人民就富;凡是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其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就低,人民就窮。⑨凡是生産力先進的地區,其生産關系也先進;凡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其精神文明也高度發達。⑩凡是多元的,都是優的;凡是一元的,都是劣的。

4.新公有觀(私營企業姓公)

就社會而言,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只有一種,就是稅收。公有制實現的重點領域應在社會財富的終端管理上,通過個人所得稅、遺産稅,把 80%以上的社會財富“公有”到政府手裏,保證政府有充裕的錢用于國防建設、社會公益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這才是真正的公有制。就企業而言,公有制的判斷標准要從起始環節(産權安排)轉向終端環節(財富分配),即“財富的創造從私有開始,財富的享用以公有結束”,否則難逃“從公有開始、以私有告終”的怪圈。據此,首次提出“私營企業姓公”的理論主張,認爲私營企業其産品、就業、稅收、利潤(絕大部分再投資于企業,少量用于個人消費,可以全面擴大內需)等具有完全社會化的性質 。與公有企業具有“內公外私”的屬性相對應,私營企業則具有“內私外公”的屬性。因此,不論生産資料屬性如何,如果以終端環節爲判斷標准,所有(法人)企業全部姓公。

5.新開放觀

首次提出“促進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由傾斜式開放轉向平衡式開放”的政策主張。認爲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對外經濟開放在客體、國別、地區、層次、産業及流向上都具有傾斜性的特征,今後應當引導傾斜式開放向平衡式開放轉型,即開放客體結構均衡、開放國別結構均衡、開放地區結構均衡、開放層次結構均衡、開放産業結構均衡和開放流向結構均衡,一並實行“點線面體”總體開放戰略。進而提出,經濟開放與非經濟開放是一個有機整體。目前非經濟開放嚴重滯後經濟開放,以至于深化經濟開放遇到了來自非經濟開放滯後的制約。擴大政治、社會、文化等非經濟開放,可以導致新的意識形態革命,引發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重大飛躍,可使經濟開放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6.新安全觀

首次提出“大開放、大安全;小開放,小安全;不開放,沒安全”等10大國家經濟安全新理念。具體包括:①樹立“大開放,大安全”的安全觀;②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安全觀;③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夠更安全”的安全觀;④對立“打工才有競爭力,打工也有控制力”的安全觀;⑤樹立“從民族經濟轉向全球經濟”的安全觀;⑥樹立“規制控制比股權控制更重要、更有效”的安全觀;⑦樹立“走出去比引進來更安全”的安全觀;⑧樹立“內外貿一體化”的安全觀;⑨樹立“國家在變小,企業在變大”的安全觀;⑩樹立“按照國際慣例運作”的安全觀。

7.“三大法則”

根據“三大假定”:①假定人是有欲望的,包括正當的欲望和不正當的欲望;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不僅決定著人的欲望性質、內容、程度,而且同時規範著人的欲望實現方式;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利益並非是單一的;任何一項政策、體制乃至制度,它要獲得實踐中的成功,必須符合“三大法則”。這就是:①人性法則;②自然法則;③市場法則。根據“三大法則”,可有四種制度安排:①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②用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③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④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根據“三大法則”,一種制度設計,它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從關心個人利益出發來關心他人利益”、“利用私來發展公”,而不是相反。

8.“四個代表”

首次提出“跨國公司是全球四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認爲,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已經轉向技術、管理、機制和理念瓶頸,亦即“技術缺口”、“管理缺口”、“機制缺口”和“理念缺口”。而名列世界 500 強或處于國際同行業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它們:一是全球先進技術代表,二是全球先進管理代表,三是全球先進機制代表,四是全球先進理念代表,亦即“四個代表”。主張用“四個代表”來彌補“四個缺口”,實行“與跨國公司捆綁在一起發展”的戰略。這是目前爲止,國際上對跨國公司在理論上的最高認識。

9.西部開發10大觀點

評析具體包括:①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開放”;②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創新”;③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投資”;④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跨越”;⑤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躍進”;⑥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破壞”;⑦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開花”;⑧西部大開發是一張“大畫餅”;⑨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轉移”;⑩西部大開發是一次“大洗牌”。

10.中國“入世”10大沖擊比較“

入世”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其“絕對沖擊”無法計算,但是“相對沖擊”可以比較。具體包括:①“概念性”沖擊大于“實質性”沖擊;②由投資造成的沖擊大于由貿易帶來的沖擊;③對第一産業的沖擊大于對第二産業的沖擊;④對第三産業的沖擊大于對第二産業的沖擊;⑤對高新技術産業的沖擊大于對傳統産業的沖擊;⑥失業擴大,就業更加擴大,但結構性失業嚴重;⑦對政府的沖擊大于對企業的沖擊;⑧對國有企業的沖擊大于對非國有企業的沖擊;⑨體制沖擊大于産業沖擊(理念沖擊大于經濟沖擊、無形沖擊大于有形沖擊);⑩政治沖擊大于經濟沖擊。

11.制造業的12大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制造産業範式正在發生一場重大革命。具體包括:制造業的專業化發展;制造業的集中化發展;制造業的集群化發展;制造業的高級化發展;制造業的服務化發展;制造業的全球化發展;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制造業的信息化發展;制造業的網絡化發展;制造業的虛擬化發展;制造業的模塊化發展;制造業的綠色化發展。在制造業的發展上,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專;要想做大,首先做精;要想做大,首先做強。現代企業競爭已演變爲一個價值鏈和另一個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一個價值網絡和另一個價值網絡之間的競爭,一個體系和另一個體系之間的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企業必須融入全球某一價值鏈中,你做一段,我做一段,然後全球集成。因此,在融入價值網絡中才能發展。一個是融入更大的價值網絡,一個是融入更多的價值網絡。

12.中國企業的國際化

經營中國的企業國際化戰略分爲兩個層面:一是“引進來”的企業國際化戰略,包括嫁接外資型企業國際化戰略、國際産業轉移型企業國際化戰略;二是“走出去”的企業國際化戰略,包括對外投資型企業國際化戰略、生産能力轉移型企業國際化戰略。針對發達國家,中國應主要實行“引進來”的企業國際化戰略;針對發展中國家,中國應主要實行“走出去”的企業國際化戰略。研究表明,通過在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並將産品打入其市場的做法只能是中國極少數企業的行爲,絕大部分中國企業應當選擇在國內通過與歐美日等跨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或被歐美日等跨國公司並購的方式將自己的産品出口到歐美日等國市場。企業“走出去”,其目的在于産品“走出去”,不能爲“走出去”而“走出去”。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Rx_1EoTVH2QJ:bs.uibe.edu.cn/keyan/05_xsxx/lhh.pdf+%E8%B5%B0%E5%90%91%E5%B9%B3%E8%A1%A1%E5%BC%8F%E9%96%8B%E6%94%BE&hl=zh-TW&ct=clnk&cd=21&gl=tw


陳潭:走向共享式改革

當下中國人均GDP達到了1000美元,已經充分表明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中國的基尼系數也達到0.465直奔0.6的警戒線,這又表明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我們可以看到,資源約束與資源配置機制扭曲的存在導致了某些社會領域出現了“改革爛尾樓”工程,“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以及階層差異、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所導致的馬太效應不可避免地顯現,腐敗現象、農民負擔過重、中央與地方利益沖突、公司治理結構難以改善、産權保護不足、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會的和諧機理。于是,“私人領域改革的持續推進與公共領域改革的嚴重滯後”已經不得不提上“反思改革”的日程,要讓全體國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由“扭曲式”走向“共享式”的改革方式與政策調整勢所必然。
我們知道,在2004-2006年間出現了基于改革開放的“第三次論爭”,表明“改革中的問題”和“發展中的問題”的持續存在嚴重幹擾了“改革的共識”。這種“爭論”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改革的重新審視,于是,在對待改革問題上呈現了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堅持改革,繼續向前;第二,放大改革負效應,阻擾改革;第三,無所謂,改革與我無關。究竟要不要改革呢?究竟如何改革呢?這些問題攀附于國人的案頭,引發了各界的深深思考。爲此,2006年3月6日胡錦濤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努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要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切實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胡錦濤指出,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不僅爲“第三次爭論”按下了“暫停鍵”,而且爲中國的“下一步”指明了方向。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與利益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階層和利益群體,因而不同階層、不同受益者對改革的態度、取向都不盡相同,利益平衡和利益調整成爲轉軌實踐的重大政治命題。同時,在這面向多元化的時代裏,改革已從局部試點、單項突破,轉爲綜合配套和整體推進。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人民群衆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生活環境等公共産品的需求持續上升,如何在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高效運行的同時,解決好公共産品和服務的供給問題,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及解決好收入分配、城鄉二元結構和增長方式等問題,是中國改革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所面臨的重大公共問題。爲此,深化改革必然需要完成新的轉變:從主要重視提高效率,轉爲重視促進公平和推動均衡協調發展;從著重解決基本物質供給不足問題,轉爲著重解決公共需求與效益的平衡;從以紅利爲動力和以普遍受惠爲基點,轉爲更多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實際上,“第三次改革論爭”是圍繞改革反思而開展的公共政策大討論,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公共政策的合理調整和公共管理的有效變革。
與此相適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全面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合理配置城鄉公共資源、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公平與效率並重的分配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這些均將成爲共享式改革的主要著力點,並以此全面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因此,必須扭轉改革中的利益失衡,由“少數人先富”走向“多數人受益”;必須改變“內部人改革”的不合理做法,由“瓜分式改革”或“掠奪式改革”走向共享式改革;必須改變片面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做法,由單一的經濟改革走向全面的綜合改革;必須降低改革的不協調成本,剔除思想和行動中的“改革疲勞”甚至“改革厭倦”。
如前所述,中國已經進入了利益博弈的時代,不同的利益主體追逐利益的行爲,只要是合法的就都是應當的。但是,要達成共識和利益均衡,就必須采取對話、聽證、談判等多種民主協商形式。特別對于涉及重大利益關系的改革,必須在廣泛聽取相關利益方意見和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衆所周知,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高層決策者參與制造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它必須讓絕大多數公衆參與到改革實踐當中來。那種“改革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的封閉式方式只能排斥利益的共享和均衡,那種“精英聯盟”、“利益共謀”、“贏家通吃”的強勢群體瓜分和掠奪方式需要得以排除和糾正,更有必要對改革付出代價者和利益受損者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此外,改革需要法律作後盾,需要對扭曲改革的現象和行爲實施反扭曲,需要對改革過程及其效果進行監控,需要對改革滋生的腐敗現象實施釜底抽薪式的政策應對,讓改革在規範化和法治化的空間中成長,因爲任何的“暗箱操作”和“無法無天”只能窒息既有的改革和未來的改革。因此,改革的商談機制、參與機制、矯正機制、補償機制、監控機制的建立是必要的,同時相關改革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的制度保障。
我們始終認爲,“科學的發展觀”並非一種智力藍圖或公式化語言,而是一種實實在在需要付諸實踐行動的改革哲學。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0970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同時大幅度提高了國內人民的生活水準,改善了國際上的形象,使中國大陸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背景

1970年代末期,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但自1958年大躍進以來發展遲滯不前的甚至有嚴重倒退的中國經濟依然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根本無力控制一個具有7億消費群的國家經濟,導致人民對現有生活的狀況日漸不滿。1978年,鄧小平第三度上臺,開始推行由周恩來最早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

對內改革

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誌之一,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為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這導致生產者沒有興趣擴大生產,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知道依靠「大鍋飯」過生活,喪失了發展經濟的動力。
為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柢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農村經濟改革

中國大陸農村地區自1958年北戴河會議後建立了全國範圍的人民公社,將農民手中的一切個人財產與生產資料劃歸公有,生產生活的指導權過於集中,並且在產品分配上採取了絕對平均主義來分配,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面,雖然這種體制在產品相對充裕時可以有效地減少自然災害為個人帶來的損失,但更多的是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簽訂的大包幹「契約」1978年,中國安徽省面臨旱災,當地鳳陽縣小井莊、小崗村等地的農民決定實行包產到戶,均分小隊下轄的土地與勞動工具,展開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這在人民公社下是屬於私分共有財產的重罪。然而這兩個村在當年的農業收入中就創造了驚人的成績,這件事情不久就被上報至中共中央,雖然中共中央在1979年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中依然規定不得私分田地,但這種行為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兩省便已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並取得了在災年農業生產超過往年的成績。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公開支持了這項措施。不久,在中國所有的農村都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的體制轉變,這種決定在堅持土地最終所有權為國家的情況下,許可農民自行生產、自負盈虧,只繳納部分農業產品。並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業副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繼續發展,並廢除了不適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體制。
中國農村的改革取得的成效使得佔全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逐步擺脫了貧困,並促使部分農民先於其他地區富裕起來。同時農業的改革雖然在初期頗有成效,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逐漸深入,農村的發展開始低於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甚至至今兩者之間已經有了巨大的差距,這導致中國出現了令世界關注的貧富分化現象——這在強調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是難以想象的。由於步入20世紀90年代來中國政府並沒有對農村地區貧富分化抱以足夠的關注,事態逐步成為中國迅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復興的最大障礙——三農問題。
自2002年以來,中國最高行政文件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三農問題對中國建設的影響,中國政府也開始從新調整農業地區的政策。

城市改革

農村地區6年多的改革令中國的領導人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動力,轉而著手對中國城市經濟進行改革。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改革的開始,並在1985年全面展開。早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營經濟)佔據了9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且企業的生產經營脫離市場,一切產品生產由政府下達訂單;而掌握企業主導權的並不是工廠廠長,而是國家委派的幹部——公方代表或上級黨委委派的黨支部書記。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極少部分的私營企業,工人一律不得被辭退,也沒有相應的破產措施,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只得由國家背負這些不良資產。缺乏競爭、不負盈虧的企業主觀上沒有研發新科技、擴大再生產的動機,結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鄧小平在1977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便提出以科學技術帶動社會生產力。1985年的改革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理念:政府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遣返私營企業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場經濟中的許多觀念,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可了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和所處地位,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一步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打破了中國經濟公有製成分一枝獨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寬私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企業納入宏觀經濟的管轄範圍內,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對於生產盈利不再堅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轉而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堅持共同富裕為代價換來了企業的生產活力。對國有經濟成分進行改組,由政府絕對控制經營轉為政府擁有企業的絕對決策權,將一半經濟活動權下放給企業,支持並鼓勵負債企業兼併或破產——這極大地動搖了工人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政治地位極高的工人群體被改革開放引入的政策所衝擊,伴隨著各地國營企業的關閉,全國約有數百萬工人失業,在當時中國政府受到了極大衝擊。中國政府轉而以國家權力轉變人民的意識形態,將馬克思主義與市場經濟理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緩解了工人的情緒。引入下崗再就業政策,大量安排紅帽子工程來減少失業人口。
城市的改革取得的進展並沒有預期的成效,反而在原有計劃經濟理論遭到拋棄的情況下引發了國內民眾的思想混亂。加之1985年以來政府不斷放寬思想言論控制,原先身為「封資修大毒草」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開始被部分知識分子所接受,對西方民主的嚮往與追求成為日後兩次大規模學生運動興起的原因之一。1989年後,政府再度放緩城市改革步伐,轉而開始控制國內混亂的思想、經濟。1992年過後,政府再度對城市的體制進行改革,並不斷將各種政治決策公開化,並設立聽證會以便於民眾參與政治決策。
自1989年國內外政治上的巨大風波過後,中國政府的立場日趨保守,不但改革步伐放緩,黨內也出現了重提階級鬥爭觀念的聲音。為維護改革開放的大局,退出中國政壇的鄧小平再度出面,南下巡視中國數個設立經濟特區的省份,發表了事後稱為「南巡講話」的發言,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利用個人威望重新將改革開放的政策穩定下來,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政策的「兩個基本點」之一。這場講話確保了今後十餘年間中國政府既定國策的穩固,也逐步將中國經濟實力帶上一個又一個臺階。

對外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以前對外貿易值只佔經濟比重很小的一部分,這一情況源自於毛澤東「內無內債、外無外債」的政策。但一些海外華僑的主要集散地廣東、福建經常有一些華僑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開辦工廠。1979年,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的特殊政策。1年後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及福建省廈門四個地區宣佈改制為對外經濟特區。參考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為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了少量外商獨資企業存在,意圖從中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改革開放的四個試點城市的發展模式在1980年鄧小平南下巡視時被給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上海等14個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州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
對外開放的4個試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深圳從一個泥灣村落發展為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榮都市。其餘三地也成為80年代初中國經濟的巨大亮點。隨後開放的14個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1988年,感受到對外貿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後,中國政府將海南島單獨設省後全省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區。同時對外開放的地點也隨著沿海向內陸地區發展。而現在各省各市均有權規劃土地,並在國務院批准後設立對外開放區。這成為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大因素。
然而隨著對外開放日漸擴大地發展,在中國與城市改革一樣引發了人們在思想上的混亂。部分人對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的競爭稱為是中國政府「主動將中國再度變成殖民地」,並在部分沿海省抵制中外合資企業。另外對外開放的同時中國政府不僅放寬了經濟上的門檻,客觀上也大量引入了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的文化思想。這導致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與反感日漸加深。在20世紀90年代後,政府雖繼續對經濟開放給以支持態度,但加強了對於民眾言論(包括網際網路)、文化類的產物(如電影、書刊、電視廣播等)的監控。

影響及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所帶來的,超出了1978年幾乎每一位政治家的預想。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4億餘人生活在溫飽綫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中國的經濟結構也隨著改革開放而巨變:大量的非公有製成分為中國的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而非公有制所佔的比例還在進一步攀升。國有制經濟開始逐漸轉型,令更多的資本能夠流入市場。經濟規劃方針放棄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步引入市場經濟的理念。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也開始出現變化,不認同共產主義已不再被政府所打壓,言論自由也在客觀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緩步開放,因而更多的人願意去追求物質文化帶來的愉悅。

現在的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作為既定國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之一。然而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外來思想,也在中國社會的思想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很多人認為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理念的引入,宣告中國共產黨背棄了馬列主義的基本信條,中國已不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是具有某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並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地區生產再度陷入瓶頸,城市與農村、中國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的貧富分化逐年加深。中國社會的犯罪率和重大貪污事件也在改革開放後不斷上升。放棄崇拜共產主義的人轉而尋求精神上的替代補充,令氣功、修法等一些未經科學證實的活動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這些不穩定因素令中國的社會充滿了挑戰,樂觀的分析認為改革開放會令這些因素最終減小,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民主與自由的追求將不再遙不可及;而悲觀的預測則是認為進一步開放的中國將會被這一系列的社會矛盾所擊倒,令中國的政局崩潰。不過對於中國而言,政治經驗的不足令執政者們也無法準確的預料中國政局的發展,因而採取在經濟上開放,思想上保守的方式,帶領著中國前進。

改革開放經濟數字

從開始改革開放的1978年到2005年,中國大陸經濟總量增長了11倍,按年度平均匯率折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153億美元增加到2225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25美元增長到1707美元,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4200億美元,到2006年11月,中國外匯儲備約1萬億美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9%96%8B%E6%94%BE

台長: 阿楨
人氣(2,733) | 回應(17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對外開放通論》

顯示全部174則回應

阿楨
然而當時的城區規模已不能滿足人口和產業集聚需要。2003年,鄂爾多斯市政府駐地東勝區的建成區面積27平方公里,人口23萬,具有開發條件的土地不到40平方公里,人均道路、綠地面積僅為17平方米和6平方米,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為了緩解城市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鄂爾多斯市於2004年5月拉開了康巴什城市建設的帷幕,2006年7月31日市政府遷址入駐,2016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縣級行政區。
  2016年,國務院審議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部署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工作。在兩輪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康巴什所在的鄂爾多斯不再依賴資源採掘,全面升級產業結構,進行新舊動能轉換。
  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與荷蘭專家合作建立實驗室,從事煤制油前沿技術研究。公司位於鄂爾多斯的工廠給荷蘭化工專家漢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這裡高效的設計、美麗綠色的佈局令人歎為觀止。”
  康巴什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和廣闊空間,發展速度較快的中國西部地區,不斷給個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基礎。
  回應
也就能騙騙沒去過的人了,花了幾千億建成的規劃200W人規模的新城。建成10年了還只有15W人。
那只是一個城區,寧波這樣的沿海骨幹城市的一個城區也才30萬人左右,內陸城市一個城區你說200萬人,你是腦殘嗎?
我去過該城市,現在來看,該城在中國最具遠見性。受到很多朋友讚美。
2019-08-19 07:50:51
阿楨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2019-09-12 觀察者網

印度和中國一樣,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但中國的勞動力,和印度的勞動力,是一回事嗎?中國的市場,和印度的市場,是一回事嗎?
要知道,成為世界工廠,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擁有全部的工業體系;2、擁有龐大的受過中等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也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3、大一統的國家,平等的社會關係,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
一、工業體系不是天下掉下來的
首先看工業體系,當年的印度,工業基礎其實是比中國更好的,因為他們早就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廠、鐵路和供電系統。在當年中國大革命期間,印度共產黨羅易甚至來“援助中國革命”,在他眼裡,印度是文明的工業國,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國,印度援助中國理所當然。
就算到了1949年建國之後,印度的工業化程度,也超過中國,…..但印度卻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業體系,一直在吃英國人留下的老本。而中國通過抗美援朝的付出,獲得了蘇聯156項重工業援助......中國在獲得工業援助之後,也不是吃老本,而是繼續努力,在中蘇交惡撤走專家之後繼續努力,開油田,煉鋼鐵,造汽車,興修水利,造化肥,造火箭,造原子彈,兩彈一星震驚世界。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所積累的工業成就,其實是被低估的。然後中美建交,改革開放,中國所積累的重工業體系加上發達國家轉移的輕工業產能結合起來,就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一路狂飆突進,最後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在1994年,中國鐵路總里程就反超了印度,並且一路拉開差距,而兩國的鋼鐵產量,更加是天差地遠,中國鋼鐵出產量世界第一,中國粗鋼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粗鋼總產量的一半,而印度的粗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例只有大約6%,2015年中國人均粗鋼表觀消費量是印度的7倍多。
65年來,中國GDP增長了368.5倍,中國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約40%,總量達5萬億美元,而印度的工業產值占比僅為24%,總量不到6000億美元,只有中國工業產值的十分之一!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技術含量高的電子、機械等工業品,而印度更多的是原材料和服務業。中國鋼鐵、發電、石油、鐵路、電子工業全面碾壓印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印度想當世界工廠,取代中國,根本看不到機會。
二、人口紅利不是人多就行
我們一直講人口紅利,在這個方面上,印度和中國同為人口大國,似乎潛力差不多,但事實上,人口也要講究品質。印度的勞動力品質遠低於中國。
2019-09-16 08:17:36
阿楨
人們常常說一個笑話,說印度其實只有“一億人口”,因為剩下10億都不算人,是“賤民”,印度是一個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就建立的“民主國家”,既沒有自下而上的革命,也沒有真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們的封建文化、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羅門、刹帝利、吠陀、首陀羅四大種姓涇渭分明,高種姓不可和低種姓通婚,大量農村的“賤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權,不能成為自由的勞動力,特別是女性,大量印度農村的女性類似於男性的財產和物品,根本無法離開家庭,成為職業女性。
當年的英國在工業化之前,通過“圈地運動”和“勞動救濟”獲得土地和自由勞動力,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奴運動”和“西進運動”獲得土地和自由勞動力,說白了,這些都是“土地改革”,必須讓農奴、農民從地主、種植園主手中解放出來,經過教育、培訓成為產業工人,一個國家才能實現工業化,而實現了工業化之後,工業生產的化肥、農田水利、電力輸送、農業機械、交通運輸才能反哺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集約化。
而中國在建國之後,不但通過土地改革解決了農民和土地的問題,解放發展了生產力,還通過掃盲教育,九年義務教育,給全國人們普及了基礎教育。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新中國組建了一支七八百萬人的農村教師隊伍,深入到基層,進行了全民掃盲,這些掃盲教師,有的其實就是識字的農民、識字的戰士、以及大城市裡的青年學生,他們為全民掃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還包括後來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不是由於他們們的犧牲和奉獻,我們很難在幾十年內迅速獲得一大批受過教育的青壯年勞動力。
印度號稱有10年義務教育,但在實際情況中,大量的農村人口和低種姓是無法入學的。印度四年級和五年級入學率不足60%,五到八年級輟學率高達50%,中國女性識字率為99%,而印度不足一半,大量的女童,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
2019-09-16 08:21:40
阿楨
很多人可能說,如今印度高素質人才也很多,在矽谷很混得開,甚至連微軟總裁都是印度人納德拉,印度軟體外包業也很發達。但我們要知道,正因為印度高等教育培養出的軟體人才都不願意留在國內,紛紛去了美國矽谷,印度本土的軟硬體還是舉步維艱,除了做軟體外包,他們做不出任何獨立自主的東西。去年有人吹噓印度本土的非智慧手機如何受歡迎,卻發現這家印度本土手機的內部晶片,全部來自于中國的展訊,而小米也已經佔據了印度整個智慧手機市場第一。
印度的精英,從未想著如何建設印度,而是想著自己是高種姓的雅利安人,和歐美白人是一家,他們努力學習是為了離開印度,成為美國人。
三、要有大一統的國家,和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
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需要大一統的國家政權,需要人民擁有平等、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大一統和自由開放從來不矛盾,沒有大一統的美國,就無法解決南方種植園和奴隸制的問題,只有消滅了奴隸制和種植園主,讓農業為工業服務,建立現代文明,才會有自由開放的基礎。
印度之所以存在封建殘餘、種姓隔離、歧視女性,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國家的大一統,政權、制度、經濟都沒有強有力、高效地整合。各個邦、各個地方政府,其實還是一盤散沙,無論多麼高明的政策,都缺乏執行力。這就回到了第二個問題,印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革命和統一戰爭,自古以來,印度其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在近代以前,這塊土地上就王國林立,宗教信仰繁雜,皇權不下縣,一盤散沙。最終在英國殖民者的操作下,才誕生了這個現代的“印度”。
如今,“民主”的印度擁有一千多個大小黨派,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傳統勢力,從中央到地方,互相扯皮,除了日復一日的貪腐和貧富分化,他們無法擰成一股繩帶領這個國家前進。“民主”的真正內涵,是協商和妥協,是聽取民眾的意見,是高效執行符合大眾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如印度這般,只有貴族、富人、高種姓的過家家。他們只有民主自由的外表,卻沒有民主自由的精神,一個不尊重女性和窮人的國家,談什麼開放?
……..
有些事情,不能想當然,不要覺得“中國行,我也行”。
  回應
文章條理分明,論據充分、事實清楚,可謂一針見血,非常有見地!
2019-09-16 08:23:52
阿楨
王義桅:西方為何開始向大陸學習改革 2019/09/19 中時

  「求知,哪怕遠在中國!」這是阿拉伯聖訓。現在,西方也效法阿拉伯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義桅今天在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撰文表示,起先是羡慕,後來是刺激。西方前政要不斷吐真言,讚賞大陸的同時不忘激勵現任西方領導人。大陸獨特的發展模式對解決中東地區的貧窮、失業、教育和科技落後等許多問題都有著積極啟示、激勵作用。
  如今,學習大陸改革了。比如,不久前川普宣佈成立人工智慧國家委員會,並補貼千億美元給臉書、穀歌等私企搞5G。歐盟學習大陸的產業政策,日本學習大陸一帶一路等等。
  王稱,西方學習大陸,首先學大陸治理,其次學大陸創新,再者學大陸制度。非常弔詭的是,西方越想學大陸,越不謙謙虛虛的,還罵大陸,罵的正是想學的!比如,歐盟將大陸定位為「制度性對手」,推出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希望收編一帶一路;美日澳也在印太地區搞基建、民生,學習大陸產業政策,抵銷一帶一路影響。
  王表示,西方學大陸,實際上是學習西方遺忘的東西。學大陸,是學自己,是回到初心。產業政策、國有企業、補貼等,哪個不是大陸從西方學來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市場經濟模式、治理模式邊際效用遞減,甚至窮途末路了,不得不學大陸改革。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都在借鑒。學習本身是一種創新,而不再是一種模仿。
  王不諱言,事實上,西方學習大陸改革較停留在器物層面,制度層面仍然不多,精神層面更稀罕。真正的大陸改革精神西方怕是學不了的,那就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文明底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其實是他們最需要學習的。
  回應
治理,西方要先把領導人改成“終身制”,哈哈
所以,你就是個島蛙。因為你根本看不到內在
2019-09-20 09:02:35
阿楨
旺報社評》政治集權、經濟分權的試探 2019/09/25

大陸人大常委會決定,自2020年起改變農村土地僅能由國家徵收的規定,在符合國家資源整體規畫的前提下,作為工商業經營之用的農村建設用地,將可以由農村集體透過出售或出租等方式,轉讓給單位或個人使用。修訂案也大幅改善過往地方政府強制徵收土地的弊病,明確界定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用途,也加入更多限制條件與補償規定,讓地方政府不能隨便亂徵收農村土地,也讓農民擁有更多的參與、監督及話語等權利。
  北京這次土地改革獲得正面的肯定。一方面,對人口比重高達4成的大陸農民來說,這是對早先土地管理過度傾向城鎮發展的矯正,也是遲來的公平正義展現。另一方面,對當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北京當局而言,此舉將可全面解放長期被凍結的農村土地財富,為陷入成長停滯困境的大陸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資金動能活水。除有利市場化的加速進行外,也將有助大陸挺過這一波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危機。
  這些看法,都沒有錯,但似乎流於表面。嚴格說來,這次的土地制度改革,有兩個深層意涵,一是加速推動大陸城鎮化進程,另一是打破中央權力愈來愈加集中的迷思。
  首先,在加速推動城鎮化進程方面,農村土地交易的市場化,代表農民不需在苦守著代代相傳的土地,而可以透過土地的買賣移轉,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從而擺脫農民身分,除可加快城鎮化的步調外,也可縮小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換句話說,土地改革不只是要創造「土地紅利」,更是希望透過這個過程提供農民誘因,加快農業人口轉移為城鎮居民,進而達成2035年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5%的目標。
  其次,這次土地改革,無疑是北京政府再一次大規模的放權讓利行動。目的是把過去國家壟斷的農村土地買賣權利,重新歸還給農民。這就不免令人聯想到,1979年大陸經濟改革的濫觴,即是源自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個讓大陸得以實現市場經濟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個改革,不僅改變當時農村貧瘠的樣貌,也為大陸經濟帶來40多年的榮景。箇中關鍵,無非就是中央政府願意放手,把權利下放給人民。
2019-09-26 08:34:06
阿楨
美媒:4張圖表顯示中國經濟對全球影響力

美國CNBC網站2019-09-24文章,原題:4張圖表顯示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超級大國 10月1日,中國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這正值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擴大之時。人們擔心,與美國的貿易戰會影響中國的增長進而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從市場角度看,(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利害關係重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7月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40年,中國將影響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GDP的15%至26%。
  1.據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的資料,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圖)。此後,中國一直處在這個排位上。一些經濟學家預測,2030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
  2.中國於1978年啟動了一系列改革,使該國脫離了經濟上的孤立。此後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斷加速,平均達到10%左右。近年來中國的年均增速為7.1%。
  3.中國經濟崛起背後的一個主要驅動力是龐大的工廠網路,它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生產出從玩具到手機的一切產品。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逐漸鞏固了其作為世界工廠和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麥肯錫對全球186個國家的貿易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和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國。
  4.除了稱雄貿易,中國經過多年的增長,成為全球投資鏈的主要參與者。麥肯錫報告稱,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既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也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作者燕妮•李,喬恒譯)
2019-09-26 08:41:55
阿楨
絕處何以逢生? 土味直播裡的中國底層青年 2019-11-09 觀察者網

【導讀】 “小鎮青年”是社會消費下沉趨勢中,被產業樣態、生活場景與個人心態等共同塑造出的新興階層。他們呈現出休閒、勤奮、叛逆、愛美、仗義等不同的性格特徵。對於休閒者而言,他們通過平淡的生活來獲得意義的救贖;對於勤奮者而言,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獲得價值的實現;對於叛逆者而言,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進行反復掙扎;對於愛美者而言,他們希望通過外形的“城市化”來緩解自我的認同危機;對於仗義者而言,他們希望通過劇情想像來建構理想的社會秩序。
   消費下沉趨勢中的“小鎮青年”
近幾年,“小鎮青年”一詞成為社會熱點。首先是在電影市場上,票房冠軍《戰狼2》和《前任3:再見前任》讓人們看到了小鎮青年這一新興消費力量的巨大貢獻。隨後人們發現小鎮青年也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市場—他們用“閱讀”打造了趣頭條,用“消費”供養了拼多多,用“觀看”帶火了快手和抖音,可以說,小鎮青年是作為新崛起的市場消費力量被關注、被重視的。
......

扶貧遇上懶漢:我房子不好丟的是你們村幹部的臉,幹部們還能怎麼辦? 2019-11-09觀察者網
......
  回應
 扶貧的目標設定在100%是不現實的,這樣讓基層幹部壓力太大,可以考慮將目標設定在98-99%,實在扶不起的懶漢可以剝奪其孩子的撫養權,由政府機構照顧,不要將懶漢心態傳遞到下一代。而且扶貧不能光靠幹部,要組織村子群眾來幫和推。當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改造懶漢時就是依靠底層組織力量説明並監督,而不是光靠幹部去扶。
 剛解放的時候:建立合作社、生產小組,互相監督、批判。現在這些沒了,想要靠單槍匹馬的定點幫扶拉動這些思想懶漢比登天還難。
https://www.guancha.cn/liuchengliang/2019_11_08_524441.shtml
2019-11-10 08:40:45
阿楨
到底要不要產業政策?幾個湖南小鎮給我們上了一課 2019-11-28 觀察者網

長期以來,政府與市場、有為與無為、干預與放任之間的關係,一直令全球經濟學界乃至整個知識界輿論界爭執不休。
眾所周知,中國的長達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在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的同時,又做到了“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過遺憾的是,理論滯後於實踐,中國政府發揮作用促進經濟發展的大量的具體實踐經驗,一直沒能得到學界的充分匯總與提煉,一直沒有進一步上升為相應的理論話語。
近三年來,林毅夫、張維迎圍繞著產業政策的爭論,再次突出地反映出了上述困惑與缺憾。解決這一困惑,彌補這一缺憾,是中國知識界的當務之急。
10月26日至11月2日,受湖南省網信辦之邀,我參加了“這裡不一樣——湖南特色工業小鎮網路名人行”活動。此行讓我對中國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又有了一些新的具體的觀察與認識。簡單地說,在中國,產業政策不光在中央以及部委層級存在,不光在省的層級上存在,而且在區縣、甚至鄉鎮一級都存在;即使是鄉鎮一級的產業政策,也是有成效的,也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下面我詳細介紹一下。
此次活動,我們先後參觀了五個特色工業小鎮:長沙寧鄉市煤炭壩門業小鎮,瀏陽市大瑤煙花小鎮,株洲醴陵五彩陶瓷特色產業小鎮,衡陽珠暉區國際眼鏡小鎮,衡陽常甯市水口山銅業小鎮。
瀏陽大瑤煙花特色小鎮、醴陵陶瓷小鎮與水口山銅業小鎮,過去都已擁有了相當的產業基礎,如今的政府產業規劃具有錦上添花更上層樓的作用。
………
  回應
張維迎與林毅夫都不是真理,既然他們積極爭論,那麼,就該分別拿出各自在中國搞出的成功的案例來加以討論。我們的學者不能靠批評有名氣的人來抬高自己,還是多拿出正反案例對比才能找出更本質的道理來。
既不能完全政府,也不能完全市場!即不能極端!而是二者有機結合!這是中國成功的原因之一,張維迎,吳市場••••都是極端市場派。林毅夫是有機結合派!
2019-12-01 09:59:11
阿楨
「快進城買房!」 陸取消300萬人口以下城市落戶限制 2019-12-28 世界日報

中國近日公佈新戶籍政策,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並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並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消息引發網友熱議,紛喊「快進城買房啊」。專家解讀,中國已有超百餘座城市推出相關「零門檻」落戶措施,這項新政將加大中國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動,催生新「明星」城市,有助拉抬受中美貿易戰牽制的中國經濟發展。
  俠客島評論指出,取消落戶限制新政主要是針對農民群體,他們將從「農村城市就業鄉村養老」,轉變為「農村城市就業城市定居」,還能吸引一批人去購房。放寬人口300萬至500萬城市落戶條件,說的是通過升學、就業順利遷入第二、第三重點城市的人群。「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目標是優秀人才。
  2020年落實2億農民工落戶城區,將有助農村發展及整個社會群體改善。通過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大都市圈發展,是明年以及今後中國經濟重要的新動能。
評論指出,放寬城市落戶政策,也使中國正從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走向城鄉「三元」結構,面臨著不小的機遇和挑戰。

桂華:應對城鄉“三元”結構的挑戰 2019-12-27 環球時報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得益於正確的城市化道路。在引入市場手段配置城鄉要素的同時,堅持社會政策對城鄉關係的干預,建立起了保護型城鄉關係。農民在鄉村完成家庭再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在城市參與就業,保持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農民進城就業,拓寬家庭收入來源,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鄉村脫貧。在保護型城鄉關係下,農民可進城,可返鄉,城鄉結構富有彈性,城市化風險被化解。在大規模人口流動過程中,中國沒有出現城市“貧民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放寬放開大城市進城落戶政策。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這意味著農村人口將加速向三四線城市轉移。
2019-12-29 09:08:48
阿楨
城市化進程改變了我國社會結構。之前農民進城路線是從鄉村到城市再返回鄉村,目前將轉變為從鄉村到城市定居,人口從土地上“拔根”。我國正從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三元”結構轉變。在鄉村與一二線城市之間形成一個“非工非農”的結構。
  縣市級城市與中西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省會城市,缺乏工業化基礎,城市就業不足,工資水準低。農民進城買房落戶之後,無法支撐起體面的城市生活,有可能繼續向沿海地區流動務工。缺乏工業化作為基礎的城市化,本質是“消費性”和“依附性”的,有可能成為“偽中產”群體。相對於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三元”結構蘊含的系統性風險大,需注意三點。
  一是城市化與工業化保持匹配。“消費性”的城市建設,在短期內,有可能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長期來看,農民的消費能力有限,農村人口大量脫離土地,會造成社會彈性喪失、社會風險集聚。
  二是提升縣域治理水準。大量人口集聚在縣市已成為既定事實。中西部地縣市的“繁榮”源於兩方面。一是外出農民工換取工資收入,返鄉消費。二是財政轉移支付和公共支出。縣市城市承擔家庭再生產、教育、醫療等功能。縣域治理可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借助國家資源投入來構建基層治理體系,預防風險發生。
  三是“三農”改革堅守底線。尤其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高度發達的市場體制中,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在城市投資的效率更高。資本下鄉的目的,一般是看中那部分不能流動的農村土地,而土地是社會穩定的最大根基。(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
  回應
 農民進城買房落戶,能否負擔起中產的生活成本,我明確告訴大家:不可能,高技術高門檻工作農民想搶也搶不到,低端產業一方面工資低福利差一方面在低端產業也在逐步轉移工作崗位在減少。這才是文章所說“偽中產”的矛盾所在。
 農民我自己認為市政、保潔、養老、維修或是超市、洗浴等就近就業。我所在集鎮,如果過千戶市民(不含附近村組吸引就業人口),是可以自給的。汙水處理、保潔、公安消防、中小學、衛生院等市政基本夠了。
2019-12-29 09:12:18
阿楨
“鬼城”房價從5千漲至1.5萬,人氣是怎回來的? 2020-09-06 第一財經 林小昭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去十幾年來,各地紛紛建設新城新區,一口氣建造了大量樓房。從2010年到2014年左右,包括鄂爾多斯、雲南呈貢新城、鄭州鄭東新城、貴陽金陽新區、河南鶴壁、江蘇常州武進、惠州大亞灣新城、營口鮁魚圈等地,一些片區因極高的空置率,一度被外界冠以“空城”“鬼城”。但如今……
  貴陽的金陽新區(2012年改為觀山湖區)2012年十一黃金周之後,因為一則“購房入戶”的“救市”政策,“貴陽將成鄂爾多斯2.0”的消息更是不絕於耳。
  但2019年觀山湖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3.3%,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3.8億元,增長6.7%,總量排名全市第一。
  現在觀山湖區已成為貴陽新的城市中心,生態很好,產業興旺,夜市發達,人口已經超過了50萬人。“如果當年不建新區,貴陽老城區在交通上就會寸步難行。”
  來自貴陽的王女士說,新區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金陽那邊是新區,剛開始人比較少,但現在已經非常繁華了,房價也漲了很多。
  鄭東新區的發展也頗為類似,2019年GDP為1139.63億元,躍居全市第2位,入駐人口達150萬。一手房單價大多在每平方米3.5到4萬元,而城西的中原區等地才1.5萬元。
  同樣的昆明呈貢新區,2013年地鐵1號線南段開通後,與市中心連成一片,2016年,呈貢的高鐵昆明南站投入使用,實現了從“空城”到“軌城”的蛻變。
  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導入快
  新城建設應因地制宜
  回應
當年第一個寫鄂爾多斯康巴什是鬼城的記者真的瞭解康巴什嗎?不過是嘩眾取寵罷了
新區剛建設起來人氣肯定不夠,等企業都轉到新區後人氣自然就來了. 媒體整天張口這個閉口那個鬼城,現在人氣來了又要來吹一波.真是無恥
2020-09-07 07:44:23
阿楨
年輕人的黃金十年結束了 2020-10-30 觀察者網

我從2000年從湖南到廣東闖蕩,現在剛好二十年整,因為親身見證和經歷了很多人的發家過程,對時代大潮的變遷有很多血淋淋的體會,說一點小感想。
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創造財富、獲取財富的那一波人,還是港臺新日韓來投資建廠的為主,利用廉價勞動力和中國穩定的工人獲取剩餘價值,收穫了大量財富。
2000到2010年中國市場繁榮,民間賺到錢的一般是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像中山古鎮的燈具、東莞厚街的傢俱、海甯的皮草、義烏的小商品等等,還有在華強北,都是屬於這一代人的賺錢故事。
那時我在這種公司負責企劃部,工作之一就是給這些代言人拍畫冊打雜什麼的,目睹了好多這種類型的公司從生到死的過程。
最最精彩的其實還是2010-2020年這十年,這是屬於中國年輕人的黃金創業十年。2010年我28歲,很想幹一番事業。
除了淘寶、微商、自媒體、團購、快遞,還有拼多多、京東、陌陌、百度、抖音、快手、阿裡巴巴、網路遊戲、58同城、網路文學、發虛擬幣、線上音樂、線上視頻等等等等。
很多都是不需要什麼成本就可以進入的行業,門檻極低,一部手機,一兩萬啟動資金就可以,屌絲青年常帶著幾萬塊進去,出來時就成了金光閃閃的土豪。
因為互聯網是新生事物,導致很多中老年富人不知道有這塊市場,Old money守著銀行、藥店、酒店、礦業這些傳統行業掙錢,給了年輕人機會沖進新興領域,New money才有機會成長。
而沒有追上互聯網發展的歐洲和日本,則經濟後勁不足,一直在原地踏步。
2010-2020年這十年,是上天贈送給80-90後屌絲年輕人的黃金十年,這種機會可能再也不會有了。
  回應
少來這些什麼結束了結束了,馬雲當年也說過,當年他創業覺得李嘉誠比爾蓋茨都把機會拿走了,他覺得再也沒有機會了,結果他做的比李嘉誠大得多,14年京東和阿裡分別上市,一堆人也說中國電商已經瓜分完畢了沒機會,現在看抖音拼多多小紅書餓了麼做的都挺大的,現在5G出來,又有了新的機會,可以說是一波接一波,永遠都不要放棄,永遠都要努力,機會永遠都是有!
2020-10-31 11:26:53
阿楨
光明網評論:馬雲所言或未危言聳聽卻張冠李戴

2020-10-23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螞蟻集團實控人馬雲,瞄準時下的金融監管火力全開:顯然,如果真如馬老師所言“這個不許那個不許”,那麼就不會有支付寶、螞蟻金服。
馬老師演講,並非是茶餘課後的閒篇,而是在就要上市(IPO)大背景下的有的放矢。螞蟻估值不斷攀升,已超3萬億,將成為股票市場規模最大的IPO。然而,這麼多股民的錢,沒有監管則是萬萬不行。
  回應
 螞蟻用1-3%的餘額寶吸引千萬人投資,然後拿著這筆錢與銀行簽訂大額存單協議掙取利息差,以高達18%的年利率貸給個人。螞蟻利用科技快速變革,金融體系暫時沒跟上調整的系統漏洞,利用自己掌握海量使用者資料的壟斷優勢,又想吃肉又不想接受監管。呵呵,當代曹賊,挾資料以令金融。
 那我反問你,為啥螞蟻估值3萬億,而全國最大的工商銀行才2萬億。螞蟻用戶9億工商2億?為什銀行連1-3%都不願意給客戶?為啥餘額寶之後,各種銀行這個寶那個寶就出來了?為啥高達18%的年利率千千萬萬的人願意借,反而利息不高的銀行借款確沒人借?說到底,用戶用腳投了支付寶的票,馬雲有資格說金融。
 資本的個頭再大,也別妄想和國家較勁,否則馬雲就快重蹈胡雪岩覆轍了。
 問題不是螞蟻估值有多高,馬雲為什麼要反對金融監管,才是關鍵。
 馬沒有說不監管吧,是說監管需要更加創新。

大視角下看馬雲“狂言”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

  馬雲首先對接軌國際金融潮流的主流看法提出了異議:“巴塞爾協議比較象一個老年人俱樂部,要解決的是運轉了幾十年的金融體系老化的問題,系統複雜的問題。但是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中國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中國金融基本上沒有風險,是缺乏系統的風險。”
  “破“之後,馬雲的關鍵立論包括以下幾個:第一,金融部門要建立信用體系,拋棄“當鋪”理念——借貸時要求提供資產抵押。第二,信用的建立可以通過各種科技手段來實現,比如說各種電商的交易記錄。第三,金融的未來是數字貨幣,完美地將金融、科技以及信用體系結合起來。
2020-10-31 11:34:00
阿楨
為什麼我國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從東部轉移到西部,而是轉到了東盟? 2020-11-25

【本文來自《為什麼中國人討論RCEP很熱烈,日本人談得比較少?》評論區】
 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點是:
一,人力資源是流動的,你認為西部經濟不發達,人力成本低,但是勞動力是可以出來打工的,如果工資太低,人家就出來打工了,所以廉價勞動力的紅利是不存在的。
二,運輸成本,現代畢竟還是海權時代,海運的成本還是遠遠低於陸運,空運,這樣的話國際貿易的運輸成本在東南亞是遠遠小於中國西部的。
三,國家政策希望中國產業升級,不想再以前一樣只用GDP來考核地方官員,像環保,科研,等等資料都在考核中,這樣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沒有了政策上的優勢!
  回應
 我不從中國內部自身的角度去談,而是外部因素,我們公司做越南的業務,越南為了吸引外資,在政策上做了很大的改變,例如低價拿地,低息貸款,免稅等等等等,對外進出口政策也是有利於吸引外資。中國有強大的基建配套和完整產業鏈,用工成本提高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市場,如果所有成品都自己造,然後出口到越南,加之關稅,產品在越南當地可能就沒競爭力了,也就失去了當地的市場。
 不是匯率問題,是因為中西部沒法設立關稅保護,誘導產業在西部落地。
 所以中西部地區還是要走適合的產業發展之路,比如貴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我住農村集鎮,一個月600塊能過挺好,對應美國什麼收入水準?

我在農村有第二居所,,扣掉週末回家的費用,我一個月600塊就能生活的很好。三項費用:一、強制成本,電信寬頻以及手機通訊,78元/月;二、使用成本,水電氣,二百/月足夠;三、飲食成本,考慮自留地、飼養雞鴨等,200塊是可以的。
也就是說,一個四口,人均千元/月的話,正常點二千塊/月積蓄是有的,就生活水準來說,在美帝離城一小時車程的城郊社區,一家四口家庭沒有五萬刀名義收入一年的話,是遠活不到國內農民水準的。最少也是沒有保障或是積蓄的,極大概率會淪落到信用喪失(破產)人群。
2020-11-26 09:29:03
阿楨
屢遭外媒抹黑的中國"鬼城"重現繁華 如何完成逆襲 2021-01-27 觀察者網

  眾所周知,嘲諷中國在不毛之地上搞建設,一直是外媒的“重要任務”。但最近,畫風似乎有點不一樣了。前段時間,美媒彭博社在一期節目中,將目光聚焦到了新疆霍爾果斯,一個完全從零建立起來的陸路港口。
  鄭州鄭東新區,一個多次被外媒抹黑的、所謂的“鬼城”,如今已經是繁華的城市中心。無獨有偶,經常被外媒調侃的重慶地鐵6號線,曹家灣站,近期也成功在外網上“逆襲”。有線民在推特上,發了幾組對比照片,當年的荒涼場景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寬闊馬路、高樓林立。那麼問題來了,“鬼城”為何能夠逆襲?
  鬼城逆襲,靠的不僅是“超前規劃”,還有強大的“基建能力”。依靠強有力的政府,我們可以高效地把“超前規劃”落到實處。對於歐美來說,事情正好相反,規劃做的再好,實現不了,一切都只是“空中樓閣”。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的歐美曾經是具有強大的基建能力的。但這一切,在今天,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科學的決策必不可少。21世紀初,鄭州作為交通樞紐,外來人口、流動人口劇增,老城區已經不能承載人口膨脹、商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當地政府開始規劃,在老城區東邊開始建設新城區,命名為鄭東新區。發展初期,鄭東新區通過政府、知名企業帶頭入駐,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搬入。加上河南是人口大省,總人口數超過1億,鄭東新區的建設也恰逢其時,承載了湧入鄭州的大量人口,政府通過各種配套的科教文衛、商業配套,為進駐的產業、企業、居民,提供配套服務,最終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尊重科學決策可以收穫成功,反之,也會遭遇失敗。前段時間,全國熱炒海景房,可部分專案就成了反面案例。海邊潮濕的氣候,很容易讓裝修發黴,還會影響人的皮膚和關節。海風中夾帶的鹽分,對傢俱家電的腐蝕性極強。曾有電器品牌,在短時間內,接獲大量的報壞維修服務要求,後經調查發現,報修者幾乎全都是海景房業主,這些海景房項目配套電器,就是該品牌提供的。 再加上部分“海景房”、離市區較遠,周邊配套缺乏,很快就淪為入住率極低的新“鬼城”。
  回應
要真聽了某雜誌這幫號稱“中國的良心”的,中國踏馬現在可能還不如印度!
某雜誌是南方週刊吧
不是這鬼東西會是誰?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21-01-27/doc-ikftssap1226382.shtml
2021-01-28 09:17:19
阿楨
師從中國的時代已然到來 2021-02-02 日本雅虎新聞網

  2021年1月,亞馬遜平臺上新開設的店鋪75%來自中國。
  電子商務誕生於美國。亞馬遜于1995年成立,並于2004年進軍中國。當時,阿裡巴巴淘寶網才成立1年,然而,到了2019年,美國只有4家電商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美元,而中國有6家。破1萬億的美國電商業只有1家,中國則有3家。
  最近20年,隨著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輸出中國經驗的“Copy from China”(師從中國)的時代已然到來。這其中,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服務,最能夠體現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互聯網發展。
  支付寶借鑒了美國的PayPal,但支付寶的利潤主要來自數位結算、為加盟商提供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等。但PayPal營收主要來自手續費。
  2020年12月,被稱為“美國版拼多多”的Wish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Wish的股票市值最高只有145億美元,拼多多是2000億美元。
  最近兩年,在中國頗受歡迎的“直播帶貨”也正在被傳入美國。比如,亞馬遜/穀歌/臉書效仿“淘寶直播”。
  如今,中國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正在輸往世界各地。這主要歸功於幕後的生產線工人、倉庫分揀員、快遞員,以及通宵工作的程式師。中國的電商奇跡正是他們創造的,這也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模仿的。
  回應
馬雲以支付寶創造性模仿亞馬遜,在李克強互聯網+政策下,創造了全球第一的互聯網經濟。

西方國家都靠“山寨”起家,中國做到了極致! 2020-12-30 人大教授金燦榮

人類工業化歷史上沒有國家不山寨的。英國山寨荷蘭;法德山寨英;美山寨法德英;然後日本山寨他們。中國工業規模大體系完整學習能力好,山寨的特點就是規模大,品質好。我們做到了山寨史的奇跡,假冒不偽劣,品質比正品還好。
  回應
創造性模仿+成本性創新+開放性改革
2021-03-03 08:43:39
阿楨
德媒焦點:西方正複製中國模式 這是史上最悄無聲息的變革 2021-05-07 觀察者網

  文章從上到下依然對中國制度抱有偏見,卻也難掩西方觀察人士對現狀的焦慮。施泰因加特形容,中國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臟起搏器。不論是否樂意,西方都需要從制度上做出回應。
  文章稱,德國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在社會穩定器支撐下的自由經濟秩序,但那個時代正在衰落。當今的制度競爭中,西方國家沒有拒絕,而是以自身的“國家資本主義”來回應中國模式(中國商務部已駁斥所謂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模式,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五個特徵。
  中央銀行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央行的貨幣體系不僅支撐實體經濟,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將額外的資本推進市場迴圈。結果是,央行不僅可以刺激經濟,還可以擴大經濟(規模)。
  曾經的福利國家正在改頭換面。在德國,養老金、長期護理、醫保與失業保險一度被專門與國家福利體制分離,作為一種相互保險。但如今,政府開始主動設置福利標準,結果是國家補貼的增長。整個福利體制也變得政治化。
  國家正成為應對氣候問題,發展電動車、數位化的主要推手,比如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產業政策,通過激勵項目、法律要求與公共投資來扶持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其一方面也是因為,初創階段的企業創新實力不足。
  國家持續借貸。不僅為公司制定法規,自身也越來越多地扮演參與者的角色。美國拜登政府剛剛通過了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與教育計畫。2021年,美國國債規模預計達到29.3萬億美元,占GDP的133.64%。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西方正在學中國。這場無聲的制度變革背後的秘密榜樣,正是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加速創新的中國。中國的經濟增速多年來超過美國,令拜登印象深刻。他在參眾兩院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表示,在與中國的制度競爭這一領域,將佔據自二戰以來美國政府預算的最高比例。
  施稱,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社會市場經濟(sozialen Marktwirtschaft),再到“有亞洲特色的干預資本主義”,這是西方所經歷過的最無聲的制度變革。
2021-05-10 06:08:12
阿楨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2021-08-19 08:20:49
阿楨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08-19 08:24:03
阿楨
環時老胡求教,人口都在往大城市集中,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口的分佈變得更合理?2021-09-16

老胡在吉林的通化市,它的中心區新房售價不到北京的1/10,平均月收入是4900元,約北京的一半。
說實話,老胡活到60多了,也沒活明白這一點。但在大城市、超大城市生活的中國人畢竟是小部分啊,三四線城市乃至“十八線城市”畢竟生活著更多的人口,那麼“卒子過河”的人生哲學究竟是當代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嗎?老胡還是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和不解。求年輕人幫老胡解惑。
另外,全世界的人口都在越來越朝著大城市集中,歐洲很多美麗的小城市人口不斷減少。中國會有一個什麼辦法讓人口的分佈變得更合理嗎?
經常出差的老胡也發現,無論走到哪,從司機到當地新聞同行、學者,一說當地房價,幾乎都以當地房價高為榮,說得眉飛色舞。如果當地房價低,他們會覺得沒面子,唉聲歎氣的。這與互聯網上旗幟鮮明的反高房價態度形成反差。
各地老百姓,有多少支持房價穩中有升的,有多大比例支持穩中有降的,又有多少支持穩定不動,或者支持大升大降。他們的理由哪些是合理的,應當被關注、回應。這對政府制定宏觀政策顯然很重要。
房價的問題非常複雜,幾乎“難倒了世界”。據我瞭解,世界很多大城市都被房價高企困擾,最大的問題是高房價阻礙了最活躍年輕建設者的流入。那些年輕漂族增加了城市的價值,卻被高房價“反噬”,這不利城市長遠發展。
  回應
先把大中院校遷到三四線城市,再把科研部門遷到二線城市。以前我們幹過,那時叫三線建設。(楨:三線建設由於低效率,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就卻非常有限。)
老胡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哈?城市人口的集聚效應,能帶來規模化成本降低和知識外溢,比如人多就可以修地鐵了,可以修漂亮的公園、更多的公園,可以開更多的公司、大公司,可以給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發展空間...反之,如果在低密度人口的城市,就很難。人群聚集產生的效應還會不斷自我強化,雖然可能會帶來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空氣不佳、工作壓力大等問題,但就看每個人如何抉擇,想選擇那些好處,就可能要忍受下面這些不足。
2021-09-18 07:34:43
阿楨
裁員、緊縮、強監管 陸失業率上升 緊日子來了? 2021/12/25 中時

近2年來大陸受政策緊縮影響的行業極廣,包括網路科技、房地產、文化傳媒、影視娛樂、教育培訓、房地產、電子遊戲等等,幾乎遍及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上。而這些緊縮政策與高強度的市場監管措施讓非製造業的投資大幅下滑,而且已經反映在企業大量裁員與失業率升高的現象上,近期討論失業問題的人愈來愈多,普遍都擔心「緊日子來了」。
從美中貿易戰開打為大陸近幾年經濟成長減速開啟了序幕,當時財經界曾認為這只是十幾年來快速成長後的短期震盪,隨後美中貿易額不減反增,更增加了所有人對中國經濟將持續快速成長的信心,連新冠疫情爆發時都以無比的勇氣與決斷克服了危機,並以強勁的力道推動全球大流行後的經濟復蘇進程。
不料在推動經濟復蘇時,卻因社會與政治因素首先打擊影視娛樂業,高收入藝人被查稅補稅後,大企業連續被處以反壟斷罰款與營業整頓,加上美中關係緊張持續升高的壓力,大國競爭對經濟造成的衝擊才真正開始顯現。嚴格的監管與整頓似乎煞不住車,涉入緊縮與嚴格監管的行業愈來愈多。限薪令、減輕學童負擔、反壟斷、不當競爭、逃漏稅等等各種名目整頓數個行業,沒有明確名目的還能用上「共同富裕」的名義。
在加強企業監管力道與政策緊縮的同時,受到影響公司減少投資及支出,家庭減少消費,必然地會發生裁員減薪現象,連政府公務員都不能避免。雖然如此,參加「國考」競爭公務員職務的人數還比去年暴增40%。
例如,影視平台愛奇藝裁員幅度約2成至4成,短視頻平台快手亦裁減10%,百度則大幅縮減遊戲部門規模,赴美IPO受挫的大型網路公司滴滴裁員數千人。教育培川業新東方早已宣布年底前裁掉4萬多人,短視頻全球第一的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也自8月起裁減教育部門9成員工,其他部門比例也在3至7成,遊戲部門則全部裁撤。
至於受到疫情影響的旅遊服務業裁得就更嚴重了,深受財務危機困擾的房地產業也岌岌可危,裁減比例相當驚人。製造業受限於供應鏈斷裂與物流成本增加也被迫精簡人力,減碳政策與限電措施則讓高能耗產業關停掉更多耗費人力的生產線,原本期待由製造業擠出的勞動可以由第三產業吸收,但第三產業的狀況顯然更糟。
  另參【圖博館】《習中國夢》: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12-25 07:50:48
阿楨
前五月地方財政收入反差大:山西內蒙古大漲近四成,吉林減收超四成 2022-06-24

受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造成財政減收,以及疫情衝擊等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前5個月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除了內蒙古(39.8%)、山西(36.6%)、江西(1.5%)這三地實現增長外,其餘14省份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包括了浙江、北京、上海等東部發達省市,吉林則是出現了44.2%的降幅(詳見下表)。
今年為了給企業減負,退稅減稅緩稅降費緩費政策力度空前,預計超過3萬億元,這在短期會造成地方財政減收。尤其是4月和5月是增值稅留抵退稅新政集中退還期,導致地方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大幅下滑。但此舉相應增加企業現金流,緩解企業資金緊張,幫助企業紓困。
  回應
陰陽怪氣個啥,你健忘,不代表當地老百姓也健忘,前幾年煤炭價格的下跌,引起神木,鄂爾多斯這些地方,嚴重的民間金融危機。 現在煤炭漲價了, 當地百姓很多連以前的元氣還沒恢復過來呢 。 就開始吹起來了。
給你看看數據:山西省5月,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製造業增長12.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8%。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3倍,光伏電池增長33.4%,原鋁增長22.5%,氧化鋁增長14.3%,化學藥品原藥增長11.9%,粗鋼增長9.7%,生鐵增長9.5%,鋼材增長9.2%,石墨及碳素製品增長9.0%,原煤增長7.3%,發電量增長6.1%,焦炭增長1.6%;其餘產品產量下降:精甲醇產量下降28.2%,水泥下降19.0%,移動通信手持機(手機)下降7.8%。
2022-06-26 07:00:49
阿楨
戈巴契夫評價兩極 西方讚譽英雄 2022/09/01 旺報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逝世,儘管他在莫斯科的執政時間不到7年,但在任期中,他結束了冷戰,允許了中歐和東歐國家和平解放,導致了蘇聯帝國的解體,他在西方被譽為英雄,並在1990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但另一方面,不少俄羅斯人或前蘇聯民眾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批評他導致一個超級大國的崩潰,甚至成為最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遠因。
1985年,年僅54歲的戈巴契夫被選為蘇共總書記,他上台時,蘇聯是一個被疲軟的經濟拖累,官僚腐敗嚴重的大國,問題很明顯,但解決問題方法卻沒有那麼簡單,戈巴契夫高呼「開放透明」(glasnost)及「重建」(perestroika)等關鍵詞,但這些政策成為一把雙面刃,結果在不到7年時間內,他帶領了這個世界最大的共產主義集團解體,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體,結束40多年來的東西冷戰,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各國共產主義制度陸續崩潰,戈巴契夫率先帶動改革風潮,改變了世界秩序,但蘇聯不復存在,經濟並沒有起色,商店貨架上依然空空如也,戈巴契夫也失去權力。
中蘇同樣經歷共產制度轉型為市場經濟,戈巴契夫上台時,蘇聯國力遠超過中國,如今俄羅斯等國的經濟一蹶不振,中國大陸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蘇聯當時的改革無方難辭其咎 ,「休克療法」造成蘇聯社會民生大幅動盪,不如大陸的「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摸索前進漸進式改革有效。
曾任大陸外交部長李肇星卸任後的外交回憶錄《說不盡的外交》一書中就提到,李肇星有一次擔任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特使出席美國前總統雷根的葬禮。回程的飛機上,碰巧和戈巴契夫坐同一班飛機。李肇星和戈巴契夫聊了起來,李肇星問,「多年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中國朋友一直特別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大的蘇聯,那麼強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短短的幾年內就解體了?」戈巴契夫猶豫了片刻,面色凝重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告訴你的是,在各國領導人當中,我最敬佩的是鄧小平先生。而在我們那裡沒有個鄧小平。」

張維為:戈巴契夫,一個失敗者 2022-08-31 觀察者網

2022年8月30日晚,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病逝,終年91歲。
對於戈巴契夫的功過,各界褒貶不一。西方把戈巴契夫描述成結束冷戰的“英雄”,而許多俄羅斯人則將他視為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
2022-09-01 06:38:56
阿楨
全球饑餓指數一出,印度政府怒了!中國排名是... 2022-10-17 觀察者網

上週末,最新一期全球饑餓指數(GHI)發佈,印度在所列12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07位元,較上一期下滑6位。這一排名,引來印度政府的不滿。
據《印度快報》16日報導,相關排名發佈後,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發表聲明,指責這一指數“持續”對印度搞汙名化,稱其“脫離現實,故意無視印度政府為保障糧食安全所做的努力”。
GHI的資料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收集和研究,並由德國和愛爾蘭的非政府組織發表,被認為是研究世界糧食安全情況的權威資料之一。中國的指數從2000年起逐年下降,到今年已排在全球前列。
最新公佈的GHI指數中,印度為29.1,排名世界107位
根據最新一期發表的GHI,印度今年評分為29.1分,排名世界第107位,較上一期下滑6位。在GHI的評分體系中,印度本次的表現被評為“嚴重”。
與周邊國家相比,印度的表現也不算良好。印度的排名低於巴基斯坦(99位)、孟加拉(84位)、斯里蘭卡(64位)和尼泊爾(81位),僅比阿富汗高兩位。亞洲範圍內,中國和科威特排名最高,指數均小於5。
從縱向資料看,印度的GHI從2000年的38.8開始下降,在2014年達到28.2的最低點,之後又開始上升,今年達到29.1。此外,資料顯示,印度營養不良率不僅高於2014年(15.1%),甚至高於2000年(17.15%)。2019至2021年間,16.3%的印度人長期營養不良。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率達到19.3%,為全球最高。
GHI給出的總體評價是,印度從2000年來已獲得長足進步,饑餓威脅從“警戒”狀態下降到了“嚴重”狀態,但仍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特別是兒童的營養狀況。
本次GHI指數,主要以四方面衡量:營養不良、兒童體重年齡比、兒童體重身高比,以及兒童夭折率。而在這四個領域,印度的表現都不佳。其中,印度的兒童體重身高比資料,更是全球最差。
針對這一資料,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表示:“這是又一次顯而易見的玷污印度國家形象,把印度描繪為一個無法滿足人口糧食安全和營養需求的國家。錯誤的資訊,似乎已經成為年度GHI報告的標誌。”
此外,婦女和兒童發展部還表示這一報告脫離現實,“故意忽視印度政府在疫情期間為確保糧食安全所做的努力”,而印度正運行“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安全項目”。
2022-10-19 06:06:24
阿楨
說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2022/11/18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不是傳奇的大航海》第25集--歷史認知上的閉“觀”鎖國才是我們的老毛病
明清時代的中國有閉關鎖國嗎?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 說沒有是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人跑來跟中國貿易。 說有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去觀察瞭解外部世界。 貿易上沒有閉關鎖國,認知上卻有閉“觀”鎖國。 直到今天,我們許多人的歷史認知,依然是閉“觀”鎖國。

海禁--維基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種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日韓亦有此政策。然而,實際上海上貿易反因海禁而更加猖獗,歷代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影射當前大陸處境(西方圍堵中國)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重被學界討論 2022-08-30 聯合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最近發表一篇萬字雄文「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試圖為「閉關鎖國」政策「平反」,引發學術界震動,連媒體都參與討論並稱,「閉關鎖國」絕對不會是中國要走的路,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
2022-11-18 08:53:40
阿楨
文章認為,用「閉關鎖國」形容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並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步步進逼,明清兩朝統治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源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文章表示,衡量歷史是非須置於當時的特定環境,後人不能苛求前人。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保守、落後、封閉不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內容,也不是明清時期對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文章還稱,客觀而言,「自主限關」具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有錯嗎? 2022-11-16

首先,今天對於中體西用的批判,是基於20世紀以來社會學、政治學等現代化理論而進行的,不能拿去指責古人的無知;其次,對中體西用的廣泛批判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後,但從洋務運動開始到甲午戰爭間30年並不認為中體西用有那麼大的問題。
西方的擴張促進了非西方的政治領袖和知識領袖用以下三種方式回應:拒絕現代化和西方化;接受兩者;接受前者,拒絕後者。今天,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現代化並不只有西方化這一種模式。但問題在於,在19世紀,世界上只有“西方”這一個地方是現代化的,你找不到其他任何參考的樣本。由此一來,對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們來說,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如果你全盤西化,本土文化必然要受到衝擊;如果你不“西化”,則你的國家在列強堅船利炮之下難以生存。無論是“中體西用”還是日本“和魂洋才”,都是要避免“西化”而更追求“現代化”。
2022-11-18 08:58:54
阿楨
很多領域都監管協力廠資金了,為啥一到農民工欠薪,勞動部門就做不來呢 2022-11-28

【本文來自《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現在很多工程,至少三四層轉包,如果不向下撥款,整個工程涉及到的人,都得完蛋。工程,包括其他很多行業,大多先賒後付,所以信用、誠信尤為重要。但工程行業暴利,民間承建大多摻雜著黑惡勢力,所以誠信就變的不值錢。父親曾是小包工,每年年關,拉著大量土特產去催要工程款,上面得到款項,就是壓著不撥付,非要去求去要才給。
  回應
正規施工企業的農民工工資確有銀行專戶監管,代發工資。但這些外包的施工隊就無法監管。

農民工拿不到錢,消費者拿不到房,錢都去哪兒了? 2022-11-27

2020年《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定,如果甲方沒錢,施工單位要先行墊付農民工工資,對相關的人工費支付方式也做了規定。但實行起來有難度,很多承包單位分包給他人,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農民工就可能拿不到錢。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專家的建議完全錯誤,預售有積極意義 2022-07-26

董教授的理由是:一是國外有預售制;二是開發商可以隨時調整規劃,以適應市場銷售;三是有利於老百姓,可以幫進群省錢。

房地產的預售制度不能取消的話,至少改善銀行對預售款的監管吧 2022-11-28

現在的監管說起來很嚴格,要看跟供應商的採購合同,發票等才付款。但開發企業搞幾個看起來沒關聯的供應商,做幾個合同就把錢套出來了。銀行根本管不住,也沒有能力管。建議改成銀行按樓盤建設的形象進度付款。
2022-11-30 05:00:23
阿楨
加強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 多地新規向爛尾樓說“不”2022-08-08 新华网

近日,多地出臺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新規,加強預售資金流向透明度,同時進一步壓實開發商、政府和銀行三方的主體責任。但專家認為,預售資金監管仍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並落實到位。建議,“一是預售資金監管帳戶要由住建局、監管銀行、開發商三方監控,監管銀行要招標確定;二是監管流程要清晰明瞭,資金使用審批流程需先由企業申請,再由監管銀行審核,最後由監管部門審批;三是預售監管部門、銀行以及住建部門要各司其職,不達到專案進度不批准資金申請;四是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建立黑名單,凡有嚴重違規的企業原則上永不錄用。”

房地產不是毒瘤,房地產是各國經濟中最重的那根柱子,就像美國也是如此 2022-11-28
  回應
請記住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條就夠了。

當年輕人們決定去拼房 2022-11-17

最近幾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日益流行的一種購房方式。他們因為彼此間首付不夠,就拼在一起,合資購房。
  回應
翻身農奴變房奴
以前的奴隸,枷鎖、腳鐐。當代的奴隸,房貸、車貸、消費貸……..。

為什麼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我爸媽都在一家集體飯店工作,我問過我爸,飯菜味道怎樣?我爸說,就一家飯店,你自己好想的。
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改進。想一下互聯網銀行/微信出現前的銀行/移動。
如果慈善只是將富人的財富再分配給效率差的人,整個社會一定會更差。
“人人為自己,就是人人為他人”在“公地悲劇”的場景下不適合。
有利潤的地方,就有人把服務和產品提上去,最終大家都受益。
2022-11-30 05:00:51
阿楨
三代機:1300架。SU-27SK/UBK 50架,SU-30MKK 295架,J-11A:100架,J-11B/BS190架,J-15/15S18架,J-1612架,J10/10A/10S290架,J-10B/C280架,JH-7A260架。蘇35:24架。四代機殲20:70架。
預警機,加油機:空警2000、空警200/500:19架。轟油六機:23架。特種機;基於運-8/9的高新機約30架;4架TU-154; J8II的JZ-8F約48架;40多架JH-7掛載電子戰吊艙的電子戰飛機;J-15/16專用電子機。運輸機:運7/8:181架。大運:伊爾76:36架,運20:30架,伊爾78加油機19架。教練機:352架。無人機部隊裝備翼龍,彩虹等無人機。防空高炮:7700門。防空導彈:1000部。空降部隊:3個空降師(第15空降軍):3.8萬人。
美國;………
  中美主要是存量上的差距,增量上,中國遠遠領先於美國;
表面上,2018年美軍費7160億,中國只有1800億美元,但中國人工武器成本都大大低於美國。
中國一個兵年費3萬元RMB,而美軍達4萬美元。155毫米遠端制導炮彈,美一發5萬美元,中2萬RMB。部分裝備的採購單價對比
1主戰坦克:美m1A2坦克800萬~中99A300萬
2驅逐艦:美伯克級18億~中052D艦6億。
3護衛艦:美瀕海戰艦4.8億~中054A艦3.6億(056衛艦1.3億)
4航母,美一般航母40億,新型福特級140億。中國22億人民幣。
5重型戰機:美國f15/5000萬-7000萬~中國殲11/3000萬
6多用途戰機:美f16/3000-5000萬~中國殲10/2500萬。
所以說,中國能支援長期的戰爭而美卻不能。21世紀後,美軍新武器頻頻失敗;DDG1000、瀕海戰鬥艦失敗,F35問題百出,福特還爬在窩裡好多年了。
1)美軍的技術優勢已弱,失去代差優勢。
美軍現用F22、F35、伯克3、航母、M1A2坦克、精確制導彈藥和30年前沒什變化;中國卻變成J20、055、山東艦、T99A、除艦母其他都失去優勢。中國長劍10/20/100及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體導彈全面領先于戰斧。
2) 美軍新概念武器:無人機美軍沒有領先,高超聲速武器已經落後。動能武器、鐳射武器也落後的水準。
3) 民用製造業的空心化嚴重影響美軍戰時補給能力。
4) 主力裝備已經逐漸老舊,特別是海軍。
5) 戰術落後。近30年美軍戰爭不斷,美吹總以實戰經驗豐富來吹噓。但天天和遊擊隊,小國弱國。
6) 美軍已經打不起仗了。由於美國軍火商兼併成壟斷,裝備越來越貴
從政治,經濟,工業,科技,軍事上,美已失優勢,我們正在看到中國的全面趕超。
  回應
中國直升機已1780架。轟六已231架。
2022-12-08 10:00:23
阿楨
燈塔工廠數量世界第一 中國智造邁向新高度 2022-10-22 證券日報

  輪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燈塔指明方向。在製造業轉型升級中,也需要燈塔工廠來傳播經驗,照亮數智化前行的道路。如今,燈塔工廠陣營不斷擴容,而我國燈塔工廠的數量已居全球之首。
  10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新一期燈塔工廠名單,全球有11家新工廠被評為燈塔工廠,其中有5家工廠來自中國。至此,中國的燈塔工廠數量已經達到42家,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屬於A股上市公司或者關聯方的燈塔工廠數量超過20家,占到約半數。本次入圍的是寧德時代宜賓工廠、海爾青島工廠、美的順德工廠、三一重工長沙工廠和西部資料上海工廠。
  燈塔工廠項目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合作開展遴選,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是“數位化製造”和“全球化4.0”的示範者,代表當今全球製造業領域智慧製造和數位化最高水準。
  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印發《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隨後多個配套政策和規劃陸續出臺,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在“十三五”時期,工信部等部門就遴選了305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專案,推動了583個智慧製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專案建設,探索出網路協同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在今年9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2022年度智慧製造試點示範行動的通知》,試點示範內容包括智慧製造優秀場景和智慧製造示範工廠,加快我國智慧製造產業的發展成為共識。
  除了試點示範行動外,去年底,工信部、發改委等八部門發佈的《“十四五”智慧製造發展規劃》,闡明了如何推進製造業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到202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位化網路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初步應用智慧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位化網路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基本實現智慧化。
  2018年相關投資開始增多,融資事件達到163件,融資金額為486.43億元;2019年智慧製造領域融資數量152件,融資金額達234.05億元,較上年有所回落;2020年融資數量與金額較上年有所增加,融資金額為449.17億元;2021年市場融資事件繼續呈上升趨勢,融資數量達196件,融資金額為467.69億元。
  提質增效
……..
2022-12-17 06:38:07
阿楨
如何看待俄媒發文稱“為什麼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2022-1212刊登《為什麼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稱,看看中國經濟,你會感到嫉妒。幾十年前,它還是個農業國家,近10億人過著窮日子,被看作強盛蘇聯的“小老弟”。而現在,中國已經是一個高科技強國,在全球市場擠走了其他競爭對手——從玩具、服裝到汽車、電腦。
前不久,阿爾平納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創新者:中國企業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一書。文章指出,一種流行的看法是,中國人只會模仿。但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解釋說,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效仿老師是必要的。這並不是偷竊。許多中國企業從生產西方產品起步,按照許可證的規定,一絲不苟。而且中國很快就認識到,僅僅生產別人的產品沒有多大意義。“中國人的口號是‘市場換技術’。你們需要培訓人員,把技術帶到我們這裡來。而作為回報,我們給予巨大的市場——你們將在這裡獲得補償。”中國人不但獲得了新技術,還完善了它們。原因之一是激烈的國內競爭。中國共產黨也很務實:在照顧企業的同時,給予其行動自由。
文章總結道,重點在於中國人採取的戰略,他們巧妙地利用了自身優勢,並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中國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給經營活動提供最大的自由,掃除官僚主義障礙,鼓勵各種發明和創新,保護企業利益。同時,監管不能惹人厭煩,以促進企業家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另一個重點是,遊戲規則不能變來變去。
  回應
俄國官僚主義的腐敗是全民性的,腐敗的不僅僅只是政府官員。
2022-12-18 08:48:33
阿楨
10年前美英紀錄片中的“鬼城”鄂爾多斯,如今為何GDP能趕超上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i3lhjU-h8c&t=11s

10年前美英報導的中國最大鬼城鄂爾多斯,2021年人均GDP第一 2023-01-03

國家統計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生產總值114.37萬億元,同比增長8.1%,人均80976元,同比增長8.0%。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級及以上城市經濟資料也相繼出爐。其中,2021年經濟增速達到10%的城市就有37座。
一、24座GDP萬億城市,福州首超泉州進入20強
二、26城人均GDP超2萬美元,鄂爾多斯人均GDP全國第一
鄂爾多斯人均GDP快速增長,由2020年的16.41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21.9萬元,首次超越石油之城克拉瑪依成為全國第一。無錫、北京、蘇州、南京、深圳、上海、常州、珠海分列三至十位。
2023-01-11 10:49:05
阿楨
陸首次發布美國履行世貿規則報告 給美冠上4個稱號 2023/08/11 中時

中國大陸商務部今天首次發布《美國履行世貿規則義務情況報告》,聲稱就美國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實施單邊貿易霸凌,及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等政策措施表達關注。指控美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破壞者」「單邊主義霸淩行徑實施者」「產業政策雙重標準操縱者」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擾亂者」。
  回應
終於說出來了!現在全球其實都很不滿美國政府了!打倒美國資本法西斯政府.
真是笑話,那麼中國怎麼不拿出真本事對抗美國。
橫行霸道、唯我獨尊,老美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已經很久了。多年來,全世界也只有中國,膽敢這樣直接跟米國叫板,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該感到驕傲!
所述皆為事實,美國是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者,亦是世界纷亂的始作俑者。
美帝不倒,世界不会好

錯把印度當中國的謬誤 2023/08/13 丁學文

印度的PC產業始終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既然提高關稅和提供激勵都沒有效果,8月印度直接限制了進口,這對熟悉國際商業運作的企業來說匪夷所思,但對了解印度思維的人來說則早已見怪不怪。
原因很簡單,很多人習慣用看中國的方式看待再過來的印度。
印度人內心深處的唯我獨尊卻常常會讓情況變得複雜難測。
印度不斷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印度供應商已經開始讓跨國企業裹足不前。最後,印度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最是臭名昭著。
更厲害的是,印企知道怎麼說服你跟他們合作,但最後待宰的羔羊一定是你。
總而言之,錯把印度當中國,肯定將來的吃虧在眼前。首先,把印度比喻成「外資的墳場」,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一個印度裔朋友就志得意滿地告訴我:印度企業家的商場哲學是「占別人的便宜,坑別人的錢,才能顯現自己的能力出眾。」印度政府的管理哲學更是「印度賺錢印度花,別想一分帶回家。」
2023-08-14 07:39:38
阿楨
德媒:德國經理人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

德國《焦點》週刊2023-08-10 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崛起為一個創新超級大國,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企業文化如何,文化差異在經濟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中國人具有強烈的職業道德,由於政府治理和高度職業道德,中國成功實現社會穩定並確保廣大人口的富裕。
實用主義是中國經濟的優勢,員工突出的職業道德和積極性讓從想法到實施的速度非常快,在我看來,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在德國,官僚主義和缺乏靈活性以及高品質標準往往會削弱創新能力。中國經濟的座右銘是:不說,只做!面對新技術的巨大勇氣也令人驚歎。微信可能是最好的例子,超過80%的中國人現在使用智慧手機支付,在德國僅11%。

德媒:中國的經驗可以給巴西帶來啟發

德國之聲網站2023-08-13《中國怎樣避開俄羅斯休克療法》 中國成功避開了旨在一舉將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一系列政策,而是發展了一種以國家作為增長戰略核心的市場經濟。

發展電動車走錯路了?不如反問為什麼日韓不行(回應:現在這波“日韓電動車無用論”,就是之前“日韓移動支付無用論”的翻版,說什麼中國是因為假幣太多、小偷太多、信用卡支付落後才那麼順利發展起來的,而日本/韓國因為“國民素質高”、“體貼老年人”、“假幣少而atm多”等等,然而現在再看,人家不也老老實實加入移動支付的“真香”?現在是人家落後了才跟你忽悠“電車無用論”罷了。)
2023-08-16 09:08:50
阿楨
超越杭州直追廣州,鄂爾多斯5年破萬億? 2023-10-14 中國新聞週刊

在近期舉行的2023年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會上,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匯良表示,鄂爾多斯將力爭五年內邁入萬億GDP城市,進入全國地級市30強。從2017年的3150.21億元,到2021年4950.27億,再到2022年5613.44億,人均GDP在全國名列第一。發展勢頭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因此,業內不少評論質疑步伐是否邁得過大。畢竟目前全國二十多座萬億GDP城市,從5000億元到萬億元,廣州走了5年,杭州、長沙、鄭州、合肥、福州、西安為6年,寧波、青島、泉州用了7年,濟南8年,東莞為9年,基本上都在5年以上。
鄂爾多斯作為資源型城市,具有高度的週期性。已探明的煤炭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6和1/3;高嶺土儲量65億噸,位列全世界第二;煤炭銷量達8.4億噸。2022年,鄂爾多斯獲批煤礦90座增產1.2億噸,新核准煤礦4座,煤炭銷量增長15%。達全國煤炭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完成全國25個省區市和區內10個盟市6.96億噸煤炭保供任務。
此外,正在全力打造四個世界級產業,即世界級能源產業、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和世界級羊絨產業。今年1至7月,在建新能源產業項目167個,同比增加17個,增長248.3%。預計到“十四五”末,超過5000萬千瓦,“風光氫儲車”產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
今年上半年,投資同比增長46.3%,其中,採礦業16.2%;製造業148.8%;電力熱力燃氣47.6%。與此同時,新興動能增勢強勁。高技術投資同比增長63.9%,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369.7%。
但煤炭產業占經濟總量近70%,財政總收入的近50%。2013年,由於煤價大跌,使得GDP增速從內蒙第一降至倒數第一。2023年二季度,近半數企業收入下滑,利潤減少,期盼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落實,為企業紓困解難,助力企業健康發展。新興產業偏低,產業發展仍集中在上游,導致經濟增長風險較大,工業轉型速度有待加快。2022年研發經費0.79%,低於內蒙平均水準。
關鍵是要真正把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改變“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水準,走出一條資源地區高品質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回應
能歸心
我對鄂爾多斯的印象是從十年前所謂鬼城到現在的翻身,一個神奇的城市。
內蒙發展好了,外蒙就會見風倒。
一廂情願,外蒙統治階級為了穩固統治,會讓民間更憎恨中國,中國除非超越美國,外蒙才…
2023-10-15 09:29:59
阿楨
讓十四億人水果蔬菜自由,需要付出什麼? 2024-05-26

2022年,中國鮮蔬消費量高達6.16億噸人均440公斤,美國祇有0.27億噸人均77公斤,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中國水果蔬菜的消費量,碾壓全世界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絕大部分所謂“發達國家”,連我們的零頭都不如。
中國人均每天蛋白質124.92克,超過美國122.88克,世界第九,遠超德日、南朝鮮、某島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花錢還比美國少,美國人每年約5,000美元,中國只1,622美元。
中國,從物質匱乏的90年代到現在,也才30多年而已,這一切是因工業化,世界第一的化肥產量,不斷發展的農業科技,全世界無敵的水利電力、基礎建設、交通運輸……是因為高瞻遠矚的「菜籃子工程」。和「積極性」沒關係?因為中國數千年農地都是私有的,但並沒有讓農民吃飽飯,能讓農民吃飽飯,靠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化肥工廠。
  回應
搞公社搞了不到一年,農民吃不飽飯,而搞承包才十年,農民就吃飽了,緊接著就是農民進城,中國工業化起飛。把承包和農業科技水利建設對立起來,也是奇怪的邏輯。全世界在農村搞「一大二公」的,就沒有成功過的,蘇聯,朝鮮,東歐都如此。
中國飲食至少有以下要改進:1,吃飯太多,結果就是碳水太多蛋白不足。2,蛋白質過於依賴豬肉,雞魚太少,奶製品不足,身高肌肉量和西方有差距。3,油和鹽太多,因為蔬菜多炒制下飯,所以很多人不胖也高血壓。4,海產品不足。5,水果不足,我們的水果消費跟發達國家比依然有不小差距。6,白米飯和麵條也太健康,缺乏全穀物的攝入。7,醃制不健康的食品攝入過多。對比公認最健康的日本/地中海飲食,中餐很不健康的。
公認個鬼,也就那些所謂的實驗和論文,大多是廠商贊助的,這你也迷信? 現代中國人,受西方所謂的「營養學」洗腦,大量吃牛奶、水果、肉食、蛋類,不重視主食,喝汽水、各種飲料、冷飲,重油、重鹽,大量的調味料。中國傳統的七分飽,“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才是最適合國人的飲食習慣。幾十年觀察,用中醫傳統飲食的中年以上人群,普遍健康。
中國的蘋果/西瓜世界第一,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和東南亞自貿區之後,一開始以為會大量進口導致逆差,結果溫帶水果蘋果梨桃子之類大規模返銷東南亞,好吃是不分氣候的。
2024-06-03 02:17:58
阿楨
再為「鐵桿兄弟」說話 普亭: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有效 2024-06-07 世界日報

繼日前駁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中國產能過剩論」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5日再為中國發聲,他表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企圖以某種方式阻礙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並指中國成功創造了一種獨特、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美國能源專家也指美總統拜登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可能是「致命錯誤」,因為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相關新聞
俄總統普京:中國經濟模式比美國更有效,已成為俄專家的普遍共識
拜登:中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厭」
拜登再覇大夢:先打敗俄國,再打敗中國!
  回應
拜登的正確說法是:美國經濟快崩潰 一帶一路「討人喜」
拜登的打敗俄中比川普的「讓美國再偉大」 更荒謬。
2024-06-08 02:36:34
阿楨
這一90年代超中國10倍的非洲國家,怎就落到如此境地?

【導讀】2023-06- 14,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宣佈連任,大選背後,南非實際上已經面臨了較長時期的發展困境。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人均GDP是330美元;南非3300美元,南非如今,2021年的人均GDP是7055美元,約中國的60%。與南非陷入發展泥沼相對的是,許多原先的並不發達的“黑非洲”新興經濟體,正在“日拱一卒”地發展自身。
本文作者曹豐澤是一位中國企業駐非工程師,在東南非新興經濟中,曹豐澤感受到了主動作為的政府、實事求是的產業組織和對自己福祉負責的民眾。而在南非市場,最大的感受是“做不成事”“寸步難行”,既有發達國家市場極高的“紙面標準”與官僚主義桎梏,又沒有相對健全的市場環境、隨處可得的機械設備和高素質勞動力。到2023年,依靠著強大的工商業底子,南非在非洲經濟中仍處於支配地位;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東南非的新興經濟體日拱一卒,動搖南非的支配地位應該就在近年之間。
  回應
作者把新南非發展停滯的前因後果描述得很清楚,但由於政治正確的原因卻沒有非常明確地說出來。很明顯,主要是由於南非的新黑人領導層的德和才都不配其位所造成的。這些黑人把白人趕走後,自己坐在那些位子上瞎搞,南非能好得了嗎?其實當時推翻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時候,就應該有解決這個矛盾的思路,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只要受壓迫階級奪取了統治地位,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能出現德才兼備的領導者和領導集團,令人遺憾的是,採用西方目前的這種所謂民主自由但浮躁的選舉體制,原來很發達的西方自己都搞不好,更別說其他國家了。
南非的新黑人領導層的德才不配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把資本都抽走了。不要小看抽走資本,美國週期性收割,很多國家都頂不住要破產的。
2024-06-25 03:49:06
阿楨
安排10兆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又意味著什麼?

2024-11-08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兆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兆元,為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2028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兆元大幅下降至2.3兆元,化債壓力大減。
此次化債對地方政府有四重意義:
其一,債務置換實現了部分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更加公開透明。
其二,以利率更低、週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舉債成本高、週期短的隱性債務,以時間換空間,因此債務置換的過程也是降低風險的過程,體現了化債的本質是化解風險。
其三,債務置換減輕了地方政府化債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於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
其四,債務置換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落實減稅降費,部分地區「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將明顯緩解乃至杜絕,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
對於城投公司而言,債務置換有助於城投公司剝離歷史債務包袱,輕裝上陣,為城投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長期以來,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重要助手,在推動基礎建設、促進城鎮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政府負債比率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國債30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兆元,隱性債務14.3兆元,政府負債比率為67.5%。
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中央財政在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實施的方向,要將其同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透過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改革(例如農村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醫療保障等),最終達到提升消費、促進投資的目的。
近兩年來,國家已經連續推出多項支持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等,針對供給端的政策包括房企的「白名單」制度、用專款債券支持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今年10月,少數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市場已經有些起色。
  回應
盡快化債,才能讓地方輕裝上陣,也能讓地方經濟再現活力,這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好處的事。這個與發錢不同,是透過化債推進發展,再用發展的紅利來補償債務。而且從目前中的態勢來看,中國的科技離全面爆發最多五年時間,等到科技一爆發產業紅利會大增,到時候這點債不是多大的問題。
2024-11-12 02:46: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