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主義)有好啥論的?不就是「保守、復古、復辟(主義)」的同義異詞!
那可不,依希爾斯(E. Shils)的《論傳統》(桂冠,1992):
本書是西方世界第一部全面系統地探討「傳統」的力作。它從社會學角度著力,探究傳統的涵義、形成、變遷、傳統與現代化、傳統與創造性、啟蒙運動以來的反傳統主義、社會體制、宗教、科學、文學作品中的不同傳統,以及傳統的不可或缺性等問題。作者尤其批判了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中把傳統與科學理性視為對立的流行觀點,指出傳統並不完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障礙,而啟蒙學者和技術至上的科學主義者,也並沒有逃脫過去傳統的掌心。
什麼?連反傳統的啟蒙運動、科學主義也並沒有逃脫過去傳統的掌心!
這那有啥?任何反傳統的東西,在當時之後,不也成為另一傳統!
這麼說來,如同前評《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桂冠,1995)所言:「以中性用語、定義史上所有反(當時、故之後又常成為新的主流文化、比如耶釋道)主流文化運動」,所有「反」骨一但有了肉吃、就會長成「正」?
你要如此文喩反諷也行,不過還是找《論傳統》原著一讀,因為網上我找不到夠深入詳實、泛論「傳統主義」的論文,有的只是討論啥是中國傳統?尤其五四是否反傳統之爭的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傳統是以前時代留下的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確鑿無疑的觀念有時候是下一個時代的難題。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超越習俗和限制,但不能無視它們走得太遠.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爲,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剛健有爲;(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爲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
有的學者認爲,"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爲融和與自由"。
有的學者認爲,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爲基礎的、以家族爲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爲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産活動和生産力、社會生産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的學者認爲,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爲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爲: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爲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
有的學者認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爲"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
有的學者認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爲: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
http://baike.baidu.com/view/4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