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前評《書衣百影》的古典木版畫風,《兩岸書籍裝幀設計》(積木,2006)就現代感多了。
也未必!書中所邀中國大陸設計家:張達利、張志偉、張紅、韓湛寧、韓家英、呂敬人、沈浩鵬、吳勇、小馬哥、橙子、袁銀昌等人就或多或少的使用了中國古籍裝幀和圖案的要素、並給予現代化。
這也沒啥!台灣一九七八年創刊的《漢聲雜誌》,便開始以主題式的專題研究及報導,承接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現代。誠如林文琪在書中所言:
「由於志在精采、不拘形式,逐漸全盤打破了雜誌應該統一封面及版型風格的規則,每一期依據當期主題特性設計,尺寸、大小、用紙、冊數全部可變、不循定則,出刊週期也不固定,因內容所需的實地田野調查及觀察期程調整。
由於每一期都抱持比做書還嚴謹的編輯、考察及設計的精神,漢聲雜誌持續地創新專題內涵及視覺設計,不斷打開書籍製作的可能與視野,三十多年的持續開創成果,不但讓期期漢聲雜誌歷久彌新,比一般書籍更具收藏價值,對整體書市的影響,更從台灣、東亞,發酵到現今蓬勃崢嶸的大陸各地出版風貌。總體來說,漢聲雜誌的影響力,至少可歸納為(一)專題開發的原創及完整性,(二)內容製作的考察方法及實地田野,(三)報導文字、排版、圖像圖表製作、攝影的專業水準,(四)裝幀、印刷的工藝講究及創發精神。
放眼兩岸三地的書籍出版,可以說,書籍裝幀藝術的這條路,漢聲是不斷發現新風景的開墾者,一期一期的漢聲雜誌,訴說著歷久彌新的飽滿熱情及耀眼成就。當你 翻閱內涵豐實的每一期專題,欣賞它的版型呈現、視覺美感、圖文製作,以至於套裝盒型每一期的設計巧思、體貼的輕質選紙,你一定再次讚嘆其整體之美。漢聲雜誌示範了文化人的不斷進取與開創,一如其致力保存的珍貴民間傳統及工藝,本身就是光耀傳世的文化藝術品。(p.17)」
漢聲的裝幀設計是不錯,但每期雜誌內文中畫滿編輯用筆所畫的圖文聯線、實在有礙瞻觀,尤其每期出版日期不一,一年來只出過兩期的狗和豬生肖專輯,查詢結果是編輯總部已遷北京,真担心預訂12期的幾千元有去無回。
不會吧!漢聲在博客來還設了個專櫃。
算了吧!還是抄段數位時代雙週總編輯詹偉雄對「書的設計」兩大元素:「裝幀」(binding)與「排版」(typography)的精論:
「裝幀」是一本書立即為讀者所辨識的外在長相,包括書的大小尺寸(大部頭或口袋本)、封面設計(用什麼樣的視覺元素──照片、插畫、色彩)、書頁的裝訂方 式(精裝或平裝),再加上去留可彈性的各種微型配件(例如書腰、書衣或外殼)所構成。「排版」是讀者開始閱讀書籍起的一連串「視覺際遇」(visual experience),它包含「字體的選擇與組合」(typeface)、「空間的格式」(grid)、「圖與文的配比」、「圖文與留白的配比」……不管是「裝幀」還是「排版」,它們都是見微知著的「象徵符號」(symbol)……也是「文化工具」(culture tool)…那麼它們只能給出暗示(hint)…換句話說:設計師透過「裝幀」或「排版」來製碼(encode),讀者則經由自己人生累積的智識來解碼(decode),而就在這一來一往之間,「閱讀的快感」於焉產生──閱讀的經濟產值也隨後而至。
裝幀>百度百科
裝幀(bookbinding and layout)一部書稿在印刷之前,對書的形態、用料和制作等方面所進行的藝術和工藝設計。其內容包括開本 、封面、護封、書脊、版式、環襯、扉頁、插圖、插頁、封底、版權頁、書函在內的開本設計、封面設計、版面設計以及裝訂形式、使用材料等。封面設計一般由文字和畫面兩部分有機構成。書籍的裝訂形式與排式有關。中國大多是橫排書,采用的裝訂形式有精裝本、平裝本、單行本、合訂本、普及本、縮印本、袖珍本、特藏本、豪華本等。此外,還有飄口、圓角、包角、檢標、毛邊等裝式,書脊有圓脊和方脊之別。
出版專業術語。是指書籍的結構與形態的設計。裝幀的任務是決定一本書的形式,從裏到外,從內容到形態達到完美和諧。書靠裝幀成型,沒有裝幀,就不成其爲書。裝幀這個概念,不同于裝裱書畫、碑帖的“裝潢”,也不同于商品的“包裝”。裝潢與包裝是附加于商品之外的東西,而裝幀是精神産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書籍裝幀設計,首要考慮的問題是開型,即采用什麽開本。其次是編排,即書籍正文及其有關部分的格式(版式)設計。然後是裝訂方法,即用什麽材料。裝幀設計者的任務,既要考慮書籍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裝幀是一種表現藝術。表現藝術只是烘托出一種意識、感情,造成一種美的情調、趣味,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裝幀的藝術就是通過開本、正文版式、封面、環襯、扉頁、裝訂形式等一系列的設計,以渲染一種情調、氣氛、意境,來表現某種門類的或某一具體的書籍的性格。書籍的裝幀藝術,還要注意現代感和民族風格。
古代的裝幀形式
早在簡策時期的圖書,就已經有一定的裝幀形式了。如贅簡(卷前空白不書的幾根簡)和標簡(背面標有篇名的最右一根簡)的使用,即被公認爲是後世圖書中補頁和封面的起源。宋代印本書盛行以後,圖書的裝幀形式日趨完善。比如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簽、封面、封裏、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
“書衣”,俗稱“書皮”,即一冊書的表面裝紙,現代稱爲“護封”或“包封”。一般用較硬而厚的彩色紙張或彩色絹綾做成,套在圖書封面之外,作爲書的保護和裝飾之用。書衣有單葉、雙葉之分,單葉的稱“扣皮”,雙葉的稱“筒子皮”。
“書簽”,又稱“浮簽”,或稱“書皮題簽”,即書衣上所貼的紙簽,也有用絲織品的,用以題寫書名、卷數或冊數。
“封面”在書衣之後的第一頁,相當于現代的扉頁,又稱“書名頁”,常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刊版時間等。尤重書名的書法及題寫人的署名,常常再用薄紙覆罩其上。
“封裏”,俗稱“封二”,即封面的背面,多爲空白,也有印有文字的。
“扉葉”,指書衣與封面之間的空白頁。加在前面的稱“前扉”,加在後面的稱“後扉”,也叫“副葉”。其功用可以保護正文書葉,還能防潮防蟲,所以又稱“護葉”。扉頁上還可題跋識語。
“襯葉”,指襯在書前書後的空白頁。
“書腦”,指線裝書書葉左右邊欄以外供鑽孔訂線的空白處。因爲它是裝訂時的關鍵位置,書冊形式固定的樞紐,所以稱“書腦”。
“書背”,又稱“書脊”,指書葉裝訂縫合之處的側面,猶如一書的脊背。
“書根”,指每冊書最下端的側面切口部分。線裝書在書架上只能平放,因而藏書家就在書根上寫明書名、卷數或冊數,以便于檢查整理。
“書首”,又稱“書頭”,指每冊書最上端的側面切口部分。
“書角”,指一本書右側的上下兩隅。比較珍貴的書,在裝訂時常用湖色或藍色綾子將書角包起,稱“包角”。
“函”,又稱“函套”,用來裝置書籍。函套的種類有書套、紙匣、木匣、夾板等。“書套”以紙板爲胎,內粘紙,外貼布,若四周上下六面包嚴,稱“四合套”。在開函處制成月牙狀的,稱“月牙套”;在開函處制成雲狀或環狀的,稱“雲頭套”。“紙匣”以紙作原料,由內三面書匣與外五面匣套兩部分組成,從書匣的縱側面開啓,而在另一固定縱側面上書寫書名、著者、書號、卷、冊、函數等。“木匣”以楠木等硬木爲材,制成五面封閉匣套,盛書時另用二塊木塊夾墊在書的上下。“夾板”,系從木匣簡化而來,用紙帶通過上下兩塊夾板上的扁孔,將書緊緊系牢。
中國古籍形制>百度百科
中國古籍形制form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中國古籍外在形式依時代先後有:簡冊、帛書、卷軸、旋風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簡冊
《書?周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甲骨文裏冊寫作,金文寫作,像把寫上字的片片編連起來的模樣,甲骨文中的典寫作,金文寫作,像把冊用手捧著或放在架子上。寫上字的片片叫簡,編起來的簡稱爲策,策即冊的通假字。中國比較成熟的文字始于殷商,主要刻在甲骨上,專記蔔辭;其他文獻都用簡冊書寫。春秋戰國以後書籍大量産生,多數沿用簡冊形式。每根簡上的字多少不等,多者40個,少者僅8個字。最初是用漆書寫,後改用石墨書寫,用兩條皮或絲質的帶子將簡連綴成冊。
帛書形制:
折疊式或卷軸式 中國至遲在戰國時已用帛來寫字,除簡冊之外已流行帛書。帛書有折疊和卷軸兩種形式。長沙戰國墓發現的楚帛書是折疊式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現的帛書既有折疊式又有卷軸式,卷軸式是將帛卷在一根木片上的。東漢時雖已有紙,但當時人們重視帛書而輕視紙寫的卷軸書。晉南北朝時帛書被紙卷軸書取代。
卷軸
用紙寫的卷軸書,也稱“卷子”,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敦煌千佛洞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古寫本書幾乎都是卷軸形式。卷寬約一尺,長短不一。卷上用鉛或墨劃“欄”,叫“烏絲欄”,用朱劃則叫“朱絲欄”,上下框叫“欄”,分隔每行文字的叫“邊准”,也叫“界行”或“解行”。佛經每行一般寫17個字,其他古籍則每行多少字不等。紙質卷軸出現後,中國始用“卷”爲圖書計量單位。一部書往往有好幾卷以至幾十、幾百卷。在卷軸外面還得包上“帙”。卷軸在內,帙在外,就像書卷穿上衣服,所以稱它爲“書衣”。卷數少的一部書只包一個帙,多則分若幹帙。帙用細竹簾編成,外面蒙上縑、絹、綈、綾等絲織品或麻布,有各種色彩。卷軸用帙包裹後還需標出書名以便從架上尋找(圖1[卷軸插架(左)與展開(右)示意圖]),所以在軸的朝外一頭挂上一小塊象牙作的簽,通稱“牙簽”,上刻書名和卷數,有時染上不同的顔色以區別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圖書。
旋風葉
由卷軸演變而來。卷軸裝若紙卷太長時卷舒不便,尤其字書、韻書,要查找中間某韻、某字,非把紙卷拉開一大段不可,費時、費力。于是在唐代後期就對卷軸裝加以改進,把紙卷一正一反地折疊成長方形的折子(圖2[把卷子一正一反折疊成長方形的折子]),前後連起來包上一張書皮,把原先的一卷書改成了一冊書,不僅要翻到哪裏就可翻到哪裏,即使從頭到尾翻一遍也快如“旋風”,于是得名。“旋風葉”,又稱“旋風裝”、“旋風冊子”,簡稱“葉”、“葉子”。此外還曾被稱爲“梵”和“經摺” (因雕版印刷出現後刻印的佛經經常折成這種旋風葉形式),也有人認爲旋風葉即龍鱗裝。
蝴蝶裝
由于旋風葉折疊處容易斷裂,而成爲零星的散頁,不便整理,于是後來改成單頁,把有文字的一面對折起來,將對折好的一疊單頁的折縫處粘連在一張紙上,外面包上硬紙,成爲一冊書。打開後各頁左右對稱,狀如蝴蝶展翅,因而得名。又作“蝴裝”,簡稱“蝶裝”或“裝”。蝴蝶裝在宋代最流行,元代沿用,到明代被淘汰。在蝴蝶裝中,包在書前後的硬紙叫“書衣”,書衣正面左邊貼著寫有書名、冊次的狹長紙條叫“書簽”,書冊上端切齊之處叫“書頭”,下端切齊之處叫“書根”,翻閱的一邊(即左邊)叫書口,另一邊叫“書背”或“書脊”
包背裝
由于蝴蝶裝書頁後半頁的背面和第二頁前半頁的背面不相連接,讀完一面後必須連翻兩頁,打開書時常遇上空白無字的背面,于是到南宋後期,人們開始把書頁反面對反面折起來,讓書頁的兩個外邊粘在書背上,再包上書衣,就成爲“包背裝”,也叫“裹背裝”(圖4[打開的包背裝])。後改在邊上打兩個或三個小孔,用紙撚穿進小孔把書頁訂牢,再包上書衣。穿紙撚處稱爲“書腦”。包背裝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爲流行。
線裝
出現于明代中期,很快就取代包背裝,成爲中國古籍最後的也是最通行的形式,今天還常把古籍稱作“線裝書”因爲包背裝的書背易于破損,于是改用兩張和書頁同樣大小的書衣分置書的前後,在書腦處打孔穿線訂成。一般只打4個孔,叫“四針眼裝”,厚一點的書有時在上下角各多打一個孔,叫“六針眼裝”,訂書的線講究用白色或米黃色絲線,雙道。有時還在上下兩個書角處用淺藍、淺黃或棕色的綾包起來,叫“包角”。書衣和正文之間至少訂進一張空白頁,有時多至兩三張,叫“護頁”或“副頁”。
明清時還愛給線裝書做“書套”,也稱之爲“函”,用硬紙襯裏,外面裱糊藍布,講究的還用錦,把書的四邊包起,用兩枚骨簽插緊,只空出書根和書頭,講究的則連書根、書頭也包起,叫“四合套”,更講究的把包書根、書頭的兩塊相接處挖成雲紋鑲嵌,叫“雲字套”。有人還用兩塊和書冊一樣大小的木板(稱夾板),上下兩頭各穿上一根布帶,把書冊夾住紮牢。此外,珍貴的書還常做精致的木匣或小木箱裝起來,匣面、箱面刻上書名、版本和冊數。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3808.html?tp=7_01
英國《衛報》:2008年世界十大最佳書店(楨:沒誠品?)
台北車站站前地下街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2006-1-1開幕,總營業面積7500坪中,書店面積便占了3000坪。1樓專櫃引進國際設計品牌。像義大利頂級皮件品牌ILBISONTE、經典品牌C. P. COMPANY和THREESIXTY全臺首家概念店等等,充滿時尚味;2樓書店囊括旅遊、語言、商業等書類,還有電腦精品、美容保養櫃,逛累了可到eslite cafe 休憩 ;以博物館為設計概念的3樓空間,陳列人文、文學、理工等書類,食譜書區並設有輕食廚房,Eslite Tearoom擁有挑高的空間、典雅的裝潢、精緻的餐點,是書香中的美食館;4樓為日文 書店、藝術書店、音樂館、文具館、美髮沙龍、香氛、保養櫃等;5樓 則網羅與兒童相關的商品,兒童書店、兒童探索博物館、石尚自然探索屋;6樓泰市場為泰式海鮮自助餐 及1010新湘菜; 地下1樓販售運動、流行服飾,金色三麥餐廳提供好喝的啤酒喔!地下2樓小吃街集合 各式各樣的異國美食、禮品特產店等。
(1)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教堂書店」(Boekhandel Selexyz Dominicanen)
入選首位的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教堂書店,由建築師吉羅德把廢棄的多米尼加教堂改造而成,去年聖誕節前剛剛開張。吉羅德盡量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只在內部裝飾上作了些許變動,添加了現代元素,令整座教堂煥然一新。在一排排書架間穿行,頭頂是高大美麗的教堂穹頂,難怪有人把它稱為「天堂書店」。
http://www.flickr.com/search/?q=Selexyz+Dominicanen&w=all
(2)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El Ateneo Bookstore)
這家書店由一座古老劇院改造而成。雅典人書店之後是葡萄牙波爾圖的萊羅書店,開張於1881年。雅典人書店共有3層,營業面積逾2000平方米,為南美之冠。書店前身是大光明劇院,設計出自建築名家之手。劇院內部裝潢典雅,穹頂壁畫由意大利畫家納薩雷諾‧奧蘭迪繪制,表現了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對和平的期盼。劇院於1919年5月落成,一度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地標性建築。2000年2月,雅典人書店所屬的ILHSA集團與大光明劇院簽署為期10年的租賃合約,聘請名設計師,投資300萬美元對劇院重新裝修。在完全保留劇院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將其改造成為頗具品味的豪華書店。舒適幽雅的劇院包廂被改成小閱覽室,大舞台變成提供精美點心、上等飲品的咖啡廳。咖啡廳「菜單」照樂譜編製,點點滴滴體現出設計師的獨特匠心。
http://argentinastravel.com/268/el-ateneo-in-buenos-aires-a-bookstore-to-end-all-bookstores/
(3)葡萄牙波爾圖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
與前兩家不同,萊羅書店生來就是一家書店,開張於1881年。書店中央有一個漂亮的木製樓梯,一直通到樓頂。讀者可以透過玻璃樓頂,360度仰望天空。樓梯四周書架上擺滿各種好書,那裡才是「書蟲」們流連忘返之處。
http://www.360portugal.com/Distritos.QTVR/Porto.VR/vilas.cidades/Porto/a5_lello.html
(4)美國洛杉磯的「秘密總部」卡通書店(Secret Headquarters Comic Bookstore)
這家店名叫「秘密總部」,坐落在好萊塢以東一群創意小鋪中間。如果說萊羅書店像一個富有層次感的蛋糕,「秘密總部」則像一塊可愛的甜餅。它有其他創意書店無可比擬之處:專賣卡通書。此外,它還被熟客公認為全球最整潔、最友善的一家卡通書店。在加拿大科幻作家科里‧多克托羅眼中,這家小書店「舉世無雙」。
http://secretheadquarters.bigcartel.com/
(5)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的「邊界書店」(Borders Books)
「邊界書店」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市中心的「皇家匯兌廣場」(Royal Exchange Square),書店前身是蘇格蘭皇家銀行,一棟在1827年由建築師阿奇博爾德·埃略特(Archibald Elliot)設計的新現代主義的雄偉建築物,「邊界書店」於2000年改裝後開幕,書香取代了從前的「銅臭味」,很快的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人們坐在書店外面的台階上看書的畫面,已經成為格拉斯哥市著名的風景之一。邊界書店是一家超大型的國際連鎖書店,總部設在美國密西根州,格拉斯哥市的「邊界書店」只是它的一家分店!
http://www.borders.com/online/store/Home
(6)英國劍橋皮克區的「斯卡廷書店」(Scarthin&squots Bookstore)
斯卡廷書店以樸實取勝。它開業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既賣新書也賣二手書。它有好幾個堆滿了新書和舊書的房間,還有一間怡人的小咖啡館和一個展覽廳。這家書店深受當地人喜愛。不忍釋卷的「書蟲」甚至可以在店中過夜。
http://www.bookstoreguide.org/2009/05/scarthin-books-cromford.html
(7)比利時布魯塞爾,波薩達書店(Posada Bookstore)
它位於布魯塞爾聖瑪格達倫教堂附近一座老房子內。書店裝潢美妙,與擺放的大量藝術書籍「氣味相投」。書店有時舉辦小型藝術展覽。
http://www.posada.be/
(8)墨西哥墨西哥城的盧加爾‧德拉曼查書店(El lugar de la Mancha)
它一直被認為是墨西哥城內最佳避暑地之一。書店為開放式建築,植有亭亭綠樹,適合午後遠離塵囂。這家書店內的咖啡與好書一樣聞名遐邇。
http://www.lamancha.com.mx/libros.html
(9)日本京都,惠文社書店(Keibunsya Bookstore)
有人喜歡它的燈光,有人喜歡它牆上比例勻稱的架板,還有人喜歡它錯落於書架間的「小型畫展」。許多讀者一致認同,惠文社靜謐、高貴的氣氛為書店中罕見。
在這裡,你可靜享日本藝術書籍和部分英文讀物。
http://www.keibunsha-books.com/
(10)英國倫敦的「哈查茲書店」(Hatchards Bookstore)
位於皮卡迪利廣場(Piccadilly Circus,皮卡德利)的哈查茲書店堪稱英國最有年頭的貴族書店。它誕生於1797年,是英國女王的書籍供應商。英國政治家班傑明‧迪斯累里、詩人喬治‧戈登‧拜倫、文豪奧斯卡‧王爾德都曾是此地常客。
http://www.hatchards.co.uk/
世界十大圖書館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時,巴比倫的神廟中就收藏有刻在膠泥板上的各類記載。最早的圖書館是希臘神廟的藏書之所和附屬于希臘哲學書院(公元前4世紀)的藏書之所。我國的圖書館曆史悠久,只是起初並不稱做“圖書館”,而是稱爲“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罷了。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于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我國。據《在辭典中出現的“圖書館”》說,“圖書館”一詞最初在日本的文獻中出現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國文獻中出現,當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擬設簡便圖書館說》,時爲1894年。
一、美國國會圖書館(2600萬冊)華盛頓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United States)建于1800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曆史,是美國的四個官方國家圖書館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是在美國國會的支持下,通過公衆基金、美國國會的適當資助、私營企業的捐助及致力于圖書館工作的全體職員共同努力建成的,它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聯邦文化機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寶庫,是美國知識與民主的重要象征,在美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保存各類收藏近1億2千1百萬項,超過三分之二的書籍是以多媒體形式存放的。其中包括很多稀有圖書、特色收藏、世界上最大的地圖、電影膠片和電視片等(除農業技術和臨床醫學方面的信息分別由國家農業圖書館和國家醫學圖書館收藏外,其它信息均被國會圖書館收藏)。
二、俄羅斯國立圖書館(1760萬冊)莫斯科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歐洲第一大圖書館,藏書總量僅次于擁有2.1億冊/件藏書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居世界第二位。該館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1862年魯緬采夫博物館由彼得堡遷往莫斯科,遷入由著名建築師巴熱諾夫設計,坐落于克裏姆林宮旁的帕什科夫樓。同年,作爲該博物館一部分的莫斯科第一所免費公共圖書館開放,名爲莫斯科公共博物館及魯緬采夫博物館圖書館,通常稱魯緬采夫圖書館。該館當時藏書基礎是著名國務活動家魯緬采夫伯爵豐富的藏書。魯緬采夫伯爵于1826年在聖彼得堡去世,出于“有益于祖國和教育”的目的將其藏書捐贈。從1862年建館之初,便開始接受繳送本。十月革命後,1918年3月,蘇維埃政府遷往莫斯科,魯緬采夫圖書館成爲國家主要圖書館。1921年被賦予國家書庫職能;1925年2月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的決議,改名爲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列寧圖書館的藏書迅速增加,規模超過了始建于1795年的謝德林圖書館,在蘇聯圖書館界占據了中心地位。1973年,在蘇聯文化部批准的圖書館章程中,第一次以條文形式規定列寧圖書館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家圖書館”。1992年,根據俄聯邦總統1月22日第38號“關于建立俄羅斯國立圖書館”的命令,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在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並成爲法定繳送本保存館。
三、中國國家圖書館(1590萬冊)北京
中國國家圖書館位于北京市海澱區白石橋南長河畔,紫竹院公園旁。坐落在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1987年落成,總館占地7.24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國家圖書館的主樓爲雙塔形高樓,通體以藍色爲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樓采用雙重簷形式,孔雀藍琉璃瓦大屋頂,淡乳灰色的瓷磚外牆,花崗岩基座的石階,再配以漢白玉欄杆,地上書庫19層,地下書庫3層,書庫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設計藏書能力2000萬冊。裙樓分布在主樓兩側,並形成兩個面積甚大的天井,天井內爲花園,形成樓中有園的獨特景致,群樓地上5層底下1層,分布著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單元,設有個各具特色的閱覽室46個,其中開架閱覽室23個,日均可接待讀者六、七千人次。該建築還曾被評爲“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
四、俄羅斯國家圖書館(1362萬冊)聖彼得堡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原名爲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國立公共圖書館,系前蘇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國家館,蘇聯解體後1992年3月更名爲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作爲俄羅斯兩個國家圖書館之一,隸屬于文化部由政府撥款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負責保存全部俄羅斯的印刷品,手稿和其它文獻如科學會議錄等,以確保公民利用文化科學遺産和免費使用信息。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享有接受1冊俄羅斯聯邦每種印刷品的權利,同時它從國外購買各式各樣資料。通過捐獻和饋贈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藏書日益豐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是俄羅斯圖書館學、目錄學以及圖書學研究領域的中心。
五、大英圖書館(1300萬冊)倫敦
大英圖書館(亦譯作不列顛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根據1972年頒布的《英國圖書館法》于1973年7月1日建立。它由前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以及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等單位所組成。該館的參考部收藏1,000萬余冊印刷本圖書、12萬冊手寫本圖書、10萬件印璽及3,000余冊紙莎草紙上的抄寫本和其他資料。外借部約有圖書1300萬冊,現有期刊、報紙92,000種和縮微膠卷文件350萬件,以及300萬份錄音資料。英國國家圖書館。1973年7月由原英國博物院圖書館、全國中央圖書館、全國科學發明參考圖書館、全國科學技術外借圖書館、英國全國書目公司合並而成。1992年底藏書1500萬冊(件),其中圖書1200萬冊,縮微資料100萬卷,科技報告160萬件,手稿15萬份,期刊5萬種。該館以收藏英國文學、古版書、珍本書爲特色。經費80%由英國議會撥給。設有外借部、參考部、研究和發展部等。另外還有報紙圖書館、手稿部、東方手稿和印本書部、圖書館協會圖書館等。1977年建立了英國圖書館情報服務系統(BLAISE)。出版物有《英國國家書目》、《英國印本書總目錄》、《不列顛圖書館連續出版物目錄》等。
六、哈佛大學圖書館(1100萬冊)馬薩諸塞
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有5位美國總統、30多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在這裏學習過。1638年,學校校務委員約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遺産和私人藏書捐獻給學校。學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獻成爲當時圖書館的主要財産和資料。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達1000多萬件,設有100多個分館。不僅學校的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館,而且還有各類專業圖書館。分館大部分設在哈佛大學校園內,有的遠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其中燕京圖書館收藏有中國的珍貴圖書;拉蒙特圖書館是世界上第一個供大學本科學生專用的圖書館;魏德勒圖書館是哈佛大學藏書最多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有一個目標。就是要使學校達到“教育的珠穆朗瑪峰”,占據世界第一流的位置。他和國內外100多家的計算機數據庫建立了聯系,熱情周到地爲師生提供各種資料。
七、法國國家圖書館(1100萬冊)巴黎
法國國家圖書館是法國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屈指可數的世界大型圖書館之一。它是由皇家圖書館發展起來的,其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爲收藏曆代王室藏書而建立的國王圖書館。後經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楓丹白露重建,稱皇家圖書館。1720年路易十四時期該館遷入黎塞留(因原爲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的府邸而得名)街,1786年館藏達15萬冊。除印本圖書外,還開始收集錢幣、徽章、浮雕等。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充公法令,將該館收歸國有,成爲國家財産。1792年更名爲國家圖書館,向國民開放,藏書30萬冊。那個時期接受了大量被充公的圖書,其中有當時被查封教會、流亡貴族和其他流亡國外者的圖書、法國修道院和貴族圖書館的藏書等。短短幾年內館藏猛增到60多萬冊。隨著政府更叠圖書館幾度更名。
八、萊比錫圖書館(屬于德意志國家圖書館)(900萬冊)萊比錫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做爲非借閱圖書館,德意志圖書館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除此之外該圖書館還負責制定德國國家書目。萊比錫國家圖書館:主要負責珍貴圖書的保護與收藏。
九、日本國會圖書館(727萬冊)東京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有兩個源流。一是設立于1890年、隸屬于舊憲法下帝國議會的貴族院衆議院圖書館,另一則是設立于1872年、隸屬于文部省的帝國圖書館。其中帝國圖書館經曆了自書籍館(1872年)、東京書籍館(1875年)、東京府書籍館(1877年)、東京圖書館(1880年)至帝國圖書館(1897年)的變遷。1947年改稱爲國立圖書館。由于帝國圖書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是接受繳送本的圖書館,因此,其藏書包括了明治以後日本出版的所有出版物,兩個圖書館的藏書成爲NDL藏書的重要基礎。該館是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爲模式建立的,1948年6月5日正式向一般讀者開放。
十、法蘭克福圖書館(屬于德意志國家圖書館)(700萬冊)法蘭克福
德意志國家圖書館(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聯邦德國的國家圖書館之一。做爲非借閱圖書館,德意志圖書館承擔著從1913年以來所有德語出版書籍的保藏工作,除此之外該圖書館還負責制定德國國家書目。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承擔整個德意志圖書館網上書目(OPAC)的改進和編輯、圖書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負責德意志圖書館的構建和領導。除此之外法蘭克福國家圖書館還提供國家圖書書目服務。
世界十大最美圖書館
10.科英布拉大學和其圖書館
科英布拉大學最有名的建築當屬圖書館。它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已經有700多年的曆史,屬于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館內裝飾金碧輝煌,氣魄宏大而典雅。屋頂有將近5米高,分爲上下兩層,房屋采用拱狀結構。館內屋頂用各式挂毯和瓷磚畫裝點,反應了宗教、戰爭和曆史的主題。圖書館分爲多個小館,每個館陳列著不同主題的書籍。各個小館中間用一條長長的走廊將整個圖書館連接起來。爲了長久的保存館內的圖書,圖書館多采用木質建材,有人常年定期對圖書館進行維護。圖書館藏書10萬余冊,如今架上的圖書只能作爲展品,但可以在新館找到相應的複寫本閱讀。
9.德國沃芬布托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
Herzog August Library 是德國典藏、修繕古籍的國家級圖書館,古籍典藏的數量以及修繕維護的技術皆是歐洲之冠,近幾年來更是順應世界潮流,逐步將館藏的古籍典藏推向數字化發展的境界。放眼亞洲,臺灣的國家圖書館的古籍典藏及其精進的修繕技術亦讓人有大開眼界的驚豔之感。如果可以藉由此次演講和德國 Herzog August Library 展開日後專業經驗的交流觀摩等相關計劃,相信將是兩國圖書館之間未來發展所樂見的成果。
8.捷克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神學圖書館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是一個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古老的修道院,現在作爲民族文學博物館。
7.加拿大國會圖書館
俯瞰渥太華河的一系列銅頂石砌哥德式建築物,便是國會大廈(Parliament Hill),是渥太華乃至整個加拿大的象征。坐落于國會山上,它以格外引人注目的和平鍾塔爲中心,中間爲中央大廳,兩側佐以東廳和西廳。前面著名的鍾樓上飄揚著加拿大國旗。
6.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圖書館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宮殿式建築氣勢恢宏,藏有大量世界知名的藝術珍品。該館最引人注目的收藏莫過于17世紀“黃金時代”的荷蘭繪畫,其中包括倫勃朗、韋梅爾、弗朗斯·哈爾斯以及揚·斯滕等人的藝術傑作。而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無疑是倫勃朗的巨幅油畫作品《夜巡》。此外,博物館還陳列著衆多其他引人入勝的珍貴藏品。
5.傑伊.沃克的私人圖書館
傑伊.沃克曾兩次被《時代》雜志譽爲是“數字時代最有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之一,沃克本人還擁有200多項發明專利,此外,沃克還擁有一個面積達330平方米的私人圖書館,該圖書館的收藏真可謂包羅萬象,從人造衛星、動物模型、天文望遠鏡,到最古老的紙本《聖經》以及各種珍奇的玩意。
4.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
梅爾克修道院高居山頂,俯瞰多瑙河,這個本篤會修道院,莊嚴地聳立于該地區的優美風景之中,無論是乘車還是乘船從老遠就影人眼簾。修道院堪稱巴洛克式建築的傑作,由雅格布·普蘭陶爾(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間建造。穿過主教庭院,遊人可以登上裝飾豪華的皇帝臺階,沿著長約200米的長廊前行。長廊兩邊挂著奧地利統治者的畫像。接下來可以看到圖書館,圖書館頂上是保爾·特羅格(Paul Troger)繪制的壁畫,整個圖書館藏書9萬余冊。從修道院的平臺上俯瞰多瑙河壯觀之景,盡收眼底。
3.聖三一學院圖書館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是159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興建的,到18世紀已基本形成目前的規模。學院占地42英畝,各時期的建築自成方陣,頗具時代特色。該院圖書館久負盛名,藏有大量的珍貴著作,其中由修道士于9世紀完成的“凱爾特經典”(The Book of Kells)極爲珍貴。這部書源于中世紀早期教會發展的黃金時期,以拉丁文寫成,是愛爾蘭古代曆史上最完美的手寫巨著,記述了當時的宗教、文化、藝術等發展情況,其中包括耶酥、聖母與聖子、聖約翰和聖馬休的肖像插圖。
2.巴西國家圖書館
巴西國家圖書館原名皇家圖書館,成立于1810年10月29日。同時頒布飭令宣告皇家圖書館作爲皇室財産,供宮廷及大臣使用。爲了能向學者進行咨詢,逐漸向學者開放。首批藏品包括圖書、手稿、版畫、地圖、錢幣和勳章總計60,000件源于葡萄牙宮廷,是1808-1809年葡萄牙王室逃往巴西時帶去的書籍。
1:瑞士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
瑞士的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它在歐洲以“學問中心”而著稱,尤其是修道院附屬學校和圖書館更爲出名。圖書館收藏有大量中世紀(8-12世紀)的手寫本,也有拉丁語書德語版。現在雖已不再是修道院,但它卻作爲加洛林王朝時期完美的造型的修道院,以珍貴收藏品自豪的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設計圖而被評爲出色的文化遺産。在約10萬多本藏書中,約有2000本寶貴的中世紀手寫本。
三大國際書展
第十九屆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國際圖書博覽會(2012.8.29-9.2)
第64屆德國法蘭克福展覽中心國際書展(2012.10.10-14)
第20屆台北世貿中心國際書展(2012.1.30.-2.4)
著名舊書店
2012第53屆東京神田舊書節
神保町舊書店
茉莉二手書店
世界上三大古老私家藏書樓
第一是意大利貴族馬拉特斯塔(?—1465年),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切澤納(CESENA)設立一所圖書館,名叫馬拉特斯塔圖書館
第二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統治者柯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和其孫洛倫佐•美第奇(1449—1492年)建立了舉世聞名的美第奇家族圖書館。1808年,美第奇家族圖書館合並到洛倫佐圖書館,現在的名稱是美第奇洛倫佐圖書館
第三是範欽1506~1585年建立的天一閣藏書樓. 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
亞洲1566年以前成立的,至今仍然存在的圖書館有3所,它們是日本橫濱市金澤區的神奈川縣立金澤文庫,日本木縣立足利圖書館,中國寧波市的天一閣。
金澤文庫是公元13世紀由北條實時所創建的日本最古老的武士圖書館。據傳說,北條實時知識淵博,畢生致力於收集書籍。其兒子繼承父志繼續收集書籍,金澤文庫一直繼承到第4代。神奈川縣於1930年重新興建了金澤文庫,現在的樓房是1990年新建造的。金澤文庫保存有包括國寶、重要文物等在內的古書(特別是佛教典籍)13000多冊、古文書4000多件以及美術工藝品3000多件,併向一般公眾公開。此外,還有北條實時等興辦金澤文庫的4代人的肖像(國寶)。
足利学校:日本最古老的綜合性大學,關於它的創建時間有平安初期(8世紀初)、鐮倉初期(12世紀左右)等說法。室町時代(1336〜1573)前期曾一度衰落,後來成為足利領主的上杉憲實(1410〜1466)大力對其進行了恢復。對學校進行整修,捐贈書籍,並招聘了校長以培養學生。在天文年間(16世紀)的鼎盛時期,學生人數達到3000人,據說開設了儒學、醫學、軍事學等課程,這一情況由弗朗西斯科•沙維爾介紹到海外。1872年學校被關閉,後來在1990年被復原成江戶中期(18世紀左右)的樣子。位於學校範圍內的足利學校遺跡圖書館裡,收藏有自上杉憲實以來的古文書(包括眾多國寶、重要文化遺產)。下圖是日本最古老的孔子庙
中國善本書
善本是一種關於古籍、手稿、文獻等紙質出版物的概念。在書稿流傳中,常常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經過仔細的校勘、抄寫、印刷等修繕所得到的珍貴、優秀的版本,即稱爲「善本」,有比較高的收藏、流傳的價值。經名家校正的善本,更是讀書人、藏書家爭相搜購的珍品。有些學者更會記下校讎經過,撰成「校勘記」,附於定本末後,是後世治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中國古籍形制
中國古籍外在形式依時代先後有:簡冊、帛書、卷軸、旋風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現代書籍裝幀設計
世界(中國活字)印刷術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小學》、《近思錄》和呂祖謙的《經史論集》等書散布四方[1]。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西元868年唐代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實物:1103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
元朝王禎著作《農書》裡所繪的印刷活字盤。
1215-1216年金朝貞佑寶卷」五貫八十足陌拓片,其中字料行有銅活字「輶。
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本直指心體要節,1377年
1490年華隧銅活字印本 《宋諸臣奏議》。
1719年徐志定瓷活字《周易說略》
清乾隆年間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書頁
藏書票
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最早的一張藏書票是1470年由德國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署名勒戈爾(Lgler),由一款畫有刺蝟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
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爲罕見的。一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爲圖案。由于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征權勢和地位,並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爲圖款,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
到18世紀,隨著教育普及,出版業發展,藏書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許多中産階級也都收藏圖書,藏書票也就平民化,由原來注重由紋章顯示地位,轉而用圖畫來表示收藏者的個性與喜好,藏書票趨向個性化,也更追求藝術的意味,如18世紀中葉英國布利牧師以自己書房一角的書堆作爲藏書票的構圖,表示收藏者的一種情趣。這個時期還時興寓言形式的藏書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蘭畫家邁克爾·伯格斯設計的寓言票,所繪是一對天使騎在凶猛的老鷹背上,一手抓住老鷹,一手護衛牛頭,其寓意耐人尋味。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于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制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于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爲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爲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曆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注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一個過程。
中國最早的藏書票 “關祖章藏書票”。
至于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藏書票,至今未有明確的說法。不過較早的有留美學生關祖章的書票,畫面是一位古代書生在書房搜尋圖書,滿地都是線裝書,還有寶劍等飾物,頗有古風,上署“關祖章藏書”五個字,大約是1914年前後制作的。
中國最早的文學人藏書票———葉靈鳳“鳳凰”票。
這枚書票是30年代上海的著名作家葉靈鳳1933年親手繪稿刻印的。他思想進步,和郁達夫積極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書票,並親手制作了這枚書票,印出後,他寄贈書票給日本友人太田臨一郎。後來李樺、賴少其等一些青年木刻家積極制作藏書票,不能說沒有受到葉靈鳳等人的影響。這枚書票有史料和藝術雙重價值。
最早由外國人在中國制作的藏書票 “飲水思源”藏書票。
這枚書票是民國時期金陵大學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制作的,畫面上一位僧人在專心致志抄寫經卷。圖案古樸自然,氣氛肅穆,人物形像栩栩如生。據發現者和收藏者賈俊學介紹,這枚書票是他淘書所得,已發舊褪色,經由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主任、著名版畫家梁棟先生鑒定確認爲套色版。這枚書票晚于“關祖章藏書票”,早于葉靈鳳的“鳳凰票”和李樺的書票,彌足珍貴。
藏書票的五大類型
第一類稱爲“手繪藏書票”。是畫家一幅一幅繪制而成的,這類書票並不多見。
第二類稱爲“版畫藏書票”。版種則可分爲凸、凹、平、漏四種。凸版的版材有麻膠、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銅版,但也有鋅版、鉛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稱孔版、絲網版。而在這四大類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目前,國際書票聯盟已發布了20余種通用編號,用以區別和規範書票制作的版種和技法。
第三類便是可以大量印制的複制品,似可稱之爲“通用藏書票”或“複制藏書票”。這類書票在我國尚屬罕見,但在國外,都已上市銷售了。這類書票因爲不是專用,所以不標明票主,但在票面上應留有一定的空白,作爲書主簽名的地方。有的還像郵票一樣,打上齒孔,背面有膠,只要買來隨手撕下一張,貼在書的扉頁中,簽個名或者蓋個章就完事了。
第四類藏書票,則是“電腦藏書票”了。它可以大量生産,方興未艾。這後兩類書票均與現代科技聯姻,爲藏書票的廣泛普及走入千家萬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第五類藏書票是剪紙藏書票。它是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與藏書票的完美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藏書票。
立體書
立體書的大致歷史及起源:最早的立體書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它一開始並非是為小朋友設計的,而是讓大人方便學
習,主要是有關科學方面相關(歷史,天文,人體醫學)的東西。一直到19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發展,印刷技術進步以及競爭激烈,這時才開始以兒童為對象,形成了立體書的第一次黃金期,直到一戰爆發,漸漸衰落。戰後的20世紀中期,由於將立體書技巧廣泛應用在雜誌廣告上,大受歡迎,於是迎來了立體書的第二次黃金期。如今,21世紀的立體書,又將會是什麼一番新面貌呢?這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立體書的異想世界展覽想要述說的故事。
迷你書
是吉林文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256開本的圖書,其大小僅相當于普通32開本圖書的八分之一,目前這套“迷你書”已出39種,分4大系列:詩詞系列包括《詩經》、《唐詩三百首》等;名著系列包括《道德經》、《孫子兵法》等;語言文字系列包括《袖珍字海》、《難字字典》等;外語系列包括《小學英語900句》、《日漢小詞典》等。孫寶文說,他們還將拓寬選題,精益求精,計劃將“迷你書”出到80至100種。
2006-3-9 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這本微型書長寬約5x5 毫米,堪稱世界最小,內容由基督徒的主禱文編排成一本精美的書。
夜光書
這個全球第一本夜光書,是克羅地亞Adris Group公司在發布公司年度創意時的一本合集,並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面向大衆閱讀的普及讀物。何謂“熒光書” 就是在夜晚不用任何照明就能看書。讀書者在黑夜下不用借助照明物就可以看清書上閃閃發光的字,好像看夜光表一樣。它是由紙、字、夜光膜構成。其特征在于夜光膜安裝在紙的上部位置。是一種很具有實用價值的一種新型夜光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