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5 06:22:53| 人氣3,803|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品官人法考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老評些奇怪書名的教育書?前評《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現又評《九品官人法考論》!

「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啦!

那可不!《九品官人法考論》是作者胡舒云由其北京師大博士論文修訂而成,書中她力批「九品中正制」之說,主張叫「九品官人法」才名實相符:

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士制度。它與”繼漢開唐”的魏晉南北朝一樣,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特殊的、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九晶官人法的研究還相當薄弱,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史實尚未得到合理的闡釋。本書試圖打破成見,糾偏補漏,完整、準確地摹繪九品官人法“本來的歷史”,揭示作爲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強大支柱和教育最強有力的”指揮棒”的選士制度探索、嘗試。選擇最終走上”科舉”(”考試”)道路的過程,從而深化九品官人法乃至整個選士制度的研究,並爲當前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曆史借鑒。
目錄:
緒論 九品官人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第一章 “九品官人法”名稱考辨
第二章 九呂官人法的制度體系及其特點
第三章 九品官人法的創立與實施
第四章 九品官人法析論

"九品官人法"名稱考辨>胡舒雲 <<求是學刊 >>2003年02期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稱爲九品中正制,此外還有諸多異名、別稱.名稱是對事物的稱謂,是區別事物彼此的符號,名稱的隨意稱呼,無疑會造成認識上的偏頗、混亂以至對話的困難.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學界對此卻重視不夠,學界少數學者就此問題展開過討論,亦未達成共識,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亂,有些觀點也很值得商榷.經過考辨,文章認爲"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時期陳群創立的選士制度的全稱,"九品"是其簡稱.而"九品中正制"等稱謂,是後世學者隨意爲不變的曆史所更定之名,破壞了該制度"名"與"實"的對應關系,妨礙了人們對這一制度本來面目的認識.因此,筆者主張應廢棄"九品中正制"等異名、別稱,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責其"實",以擯棄成見,重新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這一制度.

管它「九品官人法」或「九品中正制」,純屬史家考据之爭,二者實質內容均如下: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爲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設置方法】
以魏晉之制爲例,其主要內容爲: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爲“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爲“狀”。如曹魏時中正王嘉“狀”吉茂爲“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爲“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爲“品”。品共分爲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爲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爲卑品(下品)。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爲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爲“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爲“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于司徒府,稱“黃籍”,故降品或複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爲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設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繼承東漢官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爲標准,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爲政府選拔官吏(具體途徑是察舉﹑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亂造成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曹操當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決于胸臆”﹑“各引其類”的情況大量存在。然鄉閭評議並未完全廢棄,史稱曹操平定荊州時,托當地大名士韓嵩“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又稱替曹操主持選舉的崔琰﹑毛玠“總齊清議,十有余年”,所謂“總齊清議”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議。曹操對鄉閭評議並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産生的弊病。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僞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壓制朋黨浮華和私人操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韓嵩之條品荊州人士,就不同于漢末名士私人操縱的鄉閭評議,而與後來中正由政府任命並向政府負責的情況更爲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操當政時期已有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
【發展曆史】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准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爲唯一的標准,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爲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複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複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相關評論】
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決朝廷選官和鄉裏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因此當士族沒落以後,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520607.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803)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夏山學校》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書院》

九品官人法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

一.施行期:自建安廿五年十月,曹丕受漢禪改元黃初至隋代開皇中廢止,歷時三百六十餘年。
二.創設者:魏尚書令陳群
三.創設動機:
1.由於鄉舉里選因士人之流徙而不行:
鄉舉里選基於事實,孝子須有孝行,廉吏須有廉蹟。是事實形成個人在鄉里的聲望,稱為鄉論、鄉評,如同現在的社會輿論,是優是劣,難以假藉。鄉評是地方公意,必須受評者久居斯土,無形中養成,在社會安定時才可做到。反之,可受推舉者,若居所不定,鄉人未見其事蹟,鄉論則難以下論。而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建立,鄉舉里選也不能實行了。於是以該地之賢有識者,出而評論當地之人少優劣,以代鄉論於是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杜佑通典:「九品之制,初因後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徵原流,遽難委悉。」
2.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因後漢察舉流弊叢生,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至曹操秉政,唯才是用,不求德性,社會風氣敗壞,鄉舉里選己不可行。
3.抑制後漢浮華標榜之風氣:東漢時士人為急功求名,不務實學,競浮虛名,自難發掘真正人才。再者漢未用人,只重才能,忽視品德,曹操總攬大權,用人惟才,只要有才能,不論有任何污點惡蹟,均可獲得任用。這種措施,更使以德行為主的鄉舉里選,摧毀無遺。故不得不以新制度來選士,遂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4.鞏固曹魏權:後漢的選舉制度,長官對察舉與辟召負很大的責任,但長官與皇 帝的關係和長官與門生、故吏的關係構成二重的君臣觀念。但曹氏父子掌握政權後,對於皇帝的統制大下內涵著長官與門生故吏的結合關係,自然不能容忍。中正設立於地方,但中央有司徒和尚書吏部主任免之事,中央收回地方官之用人權。
四.推行內容:
1.唐杜佑通典選舉二:「九品之制,州郡各置大小中正以本處人仕,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其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有道義虧缺,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級,憑之授受。」
2.清趙翼甘二史劄記九品中正條:「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也。」
3.魏時郡中正由各長官推選,至晉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選任,而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亦有司徒兼任大中正。大小中正,俱有屬員,稱為訪問,替中正到各地調查。
4.評審的標準:簿世、狀、鄉品
a)簿世:指譜牒家世。六朝重門第家世,譜牒成為專門之學問,用人必須看其家世。如陶侃出身孤貧,後多次得世家名人接見,聲名大增,才得被用。
b)狀:是個人行狀,其來源本於東漢之清議,是針個人的行為而言。中正官據個人的才能、道德,甚至他人的評價而定狀。
c)鄉品:是中正根據狀和簿世而給予的品級評定。
五.施行方法:
1.地方設中正:
政府選擇賢而有能的朝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郡為小中正,州稱大中正。中正以現任官員充任,不拘年齡大小,有時辭官之人,亦可任中正,例如陶侃便是一例。大中正由司徒或吏部尚書任免,大中正可以荐舉及監督小中正。
2.中正只能品評人才,無權任免:
中正把品級評定後送有關機構決定,無權任免。任免之權則在尚書,尚書據中正所之品級,量人授職。
3.人材分九品:
評的方法是,先由小中正把本郡的人材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登記成冊呈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轉呈吏部選用,以便依品授官。
4.人品有升降,三年一清之:
人材分品後,凡言行有修著則升進之,如五升四、以六升五;倘道義虧缺則降下之,如自五退六、自六退七。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
5.品材三標準,由中正申報:
品評人材的標準有三:a.簿世(家世出身),b.行狀(個人才德),c.鄉品(中正鑑定)。中正負責提供此三項材料,先由小中正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轉呈司徒,銓敘之權則在吏部尚書。
6.評定現職官員:
中正鑑人才,不限白衣平民,現職人員也在內。
7.品級與官階並不相等:
九品中正的品,是人品,論人才的高低,自一品至九品。而官階亦分九品,但並不相等於人品。一品人才,並不一定能任一品大官。如溫嶠,他被評為二品人才,但卻只被委任為七品官階的東閣祭酒一職,又如有廉吏仇勃和尚書令史郭貞二人,雖各被評定為四品人才,但只能任七品官階的縣令。依此推論,不管人品是何等級,大概只能充任六七品的官。至於人品中的一品,只有貴門閥可以被推。
六.評價
優點:
1.為一時之救弊措施
陳群建議創立九品中正制的用意,實因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完全廢棄,鄉舉里選無從進行。朝廷用人無標準,尤其是武人在行伍內濫用人員,不依制度,故不能沒有一項可循的法則,以資依據,曹魏初行此制的,總比以前漫無標準,各自援引私人的陋習好得多。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任,此因為當時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故只就中央官來兼任,好由他推選本鄉人士而流亡在中央者,供備中央之任用。中正定要連在任官員一併登記品評,因如此做法,可把當時己經濫用不稱職的一批人澄清除出。故九品中正制實為一救時弊之選拔人才制度。
2.矯正東漢末察舉之流弊
漢代察舉人才之權握在郡守,並無嚴格的客觀標準,因此易於營私舞弊,東漢末年濫舉成風,所舉者多名不符實,徒負虛名,負虛名者不必有才,即德行亦多出於虛矯。而士人為求博取被舉為孝廉,不惜巴結地方高官,訶諛奉承,造成社會不良風氣。以九品中制取人,吏部可根據人才調查冊內記載之等第評語來斟酌任用人才,分別黜陟,由是官吏之任命與升降,比較有一客觀之標準,銓定方法亦較謹慎。而此項標準,則依然是依據各地方之群眾輿論與公眾意見,仍保留漢代鄉舉里選之遺意。中正之設其所論惟在德行、重清議,據行實而登下其品策,因此能立名教之防。此制度初設立之時,頗能矯一時之失。
3.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後,中正由政府任命,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同時這個制度本意是用來品第人才優劣,不是用以品第門閥高卑的,所以在制度初立的時侯,並沒有把家世列為選舉唯一的條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以遂行集權中央的目的,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亦有密切的關係。
缺點:
1.三難:a.人物難知 b.愛憎難防 c.情偽難明
2.晉人劉毅有八損之議:
a.不顧才實,務隨愛憎,容易徇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
b.使是非之論,橫於州里,嫌仇之隙,給於大臣。
c.使在凡品以下...負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
d.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聞。
e.愛憎奪其平,人事亂其度。中正又無賞罰之制,致怨訟者眾。
f.況今九品,所疏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
g.抑功實而隆虛名也,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党之士。
h.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3.實施之弊病:
a.士庶求出身,皆須奔集中央,專候品第,不能返鄉,致失時機。
b.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權不操於下,但各郡中正皆操管轄區域人物之品狀,失中央集權之效。
c.憑手下陳報各人之才能績效,何足為憑﹖
d.僅憑在籍之履行和在官的績行,學術方面和其他,一概置之不聞不問。
e.中正持論不正。
f.吏部憑中正的考核升黜,因此官吏升降,其權操在中正,而不操於該官的上司手上,這樣便把考課銓敘與選舉混淆了。
七.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1.鞏固曹魏政權:
中正制度建立後,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大夫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而且初行此制度時,亦扭轉了漢末漫無標準,各自援用私人的流弊,得以澄清吏治。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有密切的關係。
2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由是形成,高門大族長期壟斷政治,以致出現世族政治的局面。
3.人材不振社會風氣浮靡:
高門子弟在政治及社會上享有特權,然彼輩盡多互相標榜浮誇虛飾之士。除少數傑出之士在佛教及文學方面較有貢獻外,就治國人才而論,兩晉南北朝可謂是一個人才凋零的時代。世族以其優越地位,無須建功立業,多以文雅自況而不尚習武事,體嬴氣弱,終日崇尚清談,縱情聲色,生活腐化助長了社會浮靡風氣。
4.士庶天隔,界限森嚴:
世家豪族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於是士庶對立。不相坐語,不通婚姻。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固定性,婚姻必擇門當戶對之家。而寒門欲高攀門第,往往以財賄賂求婚,士族士庶之嚴分,形成社會上的矛盾鬥爭。
5.譜牒之學興起:
九品制最重家世,世族最重視的問題;便為防止家世血統混淆。於是辨別姓族和編寫譜牒的風氣達到顛峰。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家譜,記載世系源流。而政府亦派人選姓氏譜以為用人的根據。宋齊以後,政府甚至設專人負責掌管士族的家譜,譜牒之學便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7.世族壟斷經濟利益:
高門大族世居顯要地位,因而土地與財產集中。他們享有免徭役的特權,經濟力量非常雄厚。豪族尚得蔭民,以為衣食客和佣客。凡蔭附於豪族者可以除政府力役,平民爭相賣身投靠。於是貴勢之家擁有無數私附勞動戶口。
八.破壞原因
1.不利於中央集權:
九品官人法由魏晉經宋齊梁陳推行到隋,愈來愈變為變相世襲制。凡百官族姓為備中正選報稽考,而特意編修的家譜家狀,己經成為他們子孫世代為公卿之依据,這不利於皇帝憑任用權而實行中央集權的目的。
2.不能選賢任能:
高門大族子孫世代為官,上進的志向及盡心,以求治績表現的努力,自然沒有了。人主遂不能藉以治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而且人寒則力勤,便於驅策。
3.不能適應社會:
當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文化傳播接觸較為頻繁,有較多人民得到教育的機會,更須把封鎖的仕途開於一些,藉以沖淡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更須把統制思想與統制社會仕途的方法打成一片,藉以成就教化與治化的統一功能。<完>
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chaito/exam/NGAICHUN.htm
2008-04-15 07:17:39
研究計畫
九品官人法──研究計畫>徐雅琳、李玄喻、許祺芳、陳雅欣

一、前言:
九品官人法的創制背景,一般來說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東漢末年因戰亂,社會動盪不安,「鄉舉裏選」不行,故改行九品官人法。二是東漢以來士族力量崛起,與中央長期抗衡,在政治上極具影響力,故曹丕篡漢時,不得不拉攏士族,因而行九品中正制,給予士族任官的特權,來換取士族對他的支持。
由此可知,九品官人法在魏晉時期對於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鞏固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地位,而門閥的觀念也一直到了五代之後,才完全消除。可見九品官人法的影響不只限於當代,對於後代也產生巨大的影響,故我們從九品官人法的制度及其流弊,來進行探討。
二、研究回顧:
(一)中正的設置:
在眾多論著中對於中正的設置問題說法不一,故在此作一綜述。
李晨光在《“九品官人法”中的“中正”》及胡舒雲在《九品官人法考論》中,都認為九品官人法創立之初,就設置了中正,有州、郡、縣中正,但卻無大、小中正之分。到了曹芳時期,州、郡、縣中正才分別增設大、小中正。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則是認為在九品中正體制創制之初,州都、郡中正就同時設立。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引“《魏志》卷二三《常林傳》注引《魏略‧清介吉茂傳》:「先時國家始創九品,各使諸都選置中正。」但雲諸都而沒有說到州,可見當初立中正時只限於郡。”作為單有郡中正說的引證;但汪征魯以為《魏略‧清介吉茂傳》此一內容重點在郡中正的選立、郡中正“評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方面的內容反駁唐長孺之說。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中,在說明郡中正之下設有清定、訪問時,引《南齊書》卷三十四「王諶傳」來作為舉證,說:「齊明帝好圍棋,所以州、郡的中正官為比喻作評判員,蕭休仁為圍棋的州都(即大中正);王諶等四人為郡中正(但因稱呼與州都大中正對照,故稱小中正),褚思莊和傅楚之則分別為『清定』和『訪問』。」;但胡舒雲《九品官人法考論》中,用相同的史料來說明是有州小中正的存在,他認為:「其中的『州大中正』,即州大中正,下文的『小中正』,顯然是『州小中正』。」。在相同史料下,兩人的解讀並不相同。
關於邑中正及縣中正的問題,胡舒雲與汪征魯有不同的看法。汪征魯認為沒有縣中正一職的存在,因史料中並無記載;而胡舒雲認為有縣中正的存在,沒有記載的緣故可能是官小職輕,不値一提;或以邑中正(胡認為邑中正是州、郡、縣中正的總稱)代稱。另外鄭欽仁在史料中並無發現縣中正的記載一點則與汪征魯相同。
(二)品評方式:
中正在九品官人法體制中的重要性是為選任部分。大部分的學者觀點一致,品評是以簿世、行狀為根據的。簿世即為家譜,行狀為德行、才能的評語。
◎ 鄉品與官品
張旭華《魏晉時期的上品與起家官》和遊為民《九品中正制創立原因辨析》皆認為中正品第的九等,是按照班固《漢書.古今人表》的區分方法,分為九等;鄭欽仁和胡舒雲則是認為九等不是依照班固《漢書.古今人表》的區分方法,而是由一到九,共九個等級。
張旭華《魏晉時期的上品與起家官》中,認為下品(鄉品在三品以下者)與起家官關係,大體上是符合日本學者宮崎市定的「鄉品與官品相差四品說」,及陳長崎的「初則相差三品,入晉後相差四品說」,但是上品與起家官的關係並不如此規律,所以上下品與起家官的關係不應該相提並論。而是由於名列為上品的門閥士族是有階級區分的,所以門閥士族中,門第高者起家官就高,門第低者起家官就低,並不是如陳長崎所言固定的相差三品,或者是入晉後的相差四品。
(三)流弊
◎九品官人法原意:
就曹之在《魏晉南北朝家譜與九品中正》、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中所提到的,九品官人法的產生是因為漢代察舉弊端叢生,再加上東漢末社會動盪鄉裏清議難以施行,故在曹魏時期陳群設立了九品官人法。因應漢末察舉的流弊,導致曹魏時期人才的缺乏,九品官人制度基本上是以漢代的鄉舉裏選為基礎而作改制的。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以中正官來品評人物,而不以州郡長官來品評,目的是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察舉制度的腐敗。
◎士族與九品官人法:
在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與陳長琦的《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中提到九品官人法的選人,中正將此人評為高品,其人之起家官位不低,例如:一個人所被品評出資品為四品,但不一定是做四品官,而是先由低於四品的官品入仕,故此是士家大族把持的原因之一。
除了中正品評之外,資品的獲得還有許多選舉方式陪襯九品官人法,有(1)察舉制(2)試經(3)賜官(4)賜爵與襲爵,在陳長琦的《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1)察舉制(2)試經(3)賜官(4)賜爵與襲爵是在九品官人之外其他的選舉方式,而陳琳國《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也提到選官的其他三個制度:吏部銓選和公府召辟、州刺史辟召和舉秀才、郡太守辟召和察孝廉,明確的寫出個個選舉的方式也代表著個個不同的階級入仕的方式,可以明顯看出士家大族把持著主要的入仕之途。
曹之在《魏晉南北朝家譜與九品中正》中講到,士族對於寒門來說,比寒門享有許多特權,,是寒門所不及的,也因此造就了士族的壟斷。
◎弊病:
武沐《對九品中正制讓步之說的置疑》引出夏侯玄是最早批評九品中正制的人之一,夏侯玄認為保留了九品中正制,保留制度中好的,而將不好的制度加以改良。而張旭華的《試論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中同樣也有提到夏侯玄的評論,但是夏侯玄並未主張廢九品官人法。這論點與兩晉士大夫的論點可說是天壤之別,主要是因為在兩晉時候,士大夫的地位越來越鞏固,故才有劉毅的八損之說。這點由武沐《對九品中正制讓步之說的置疑》的論點表明了兩晉時士族地主為保護其世代為官,保證特權,將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改造成一個對外絕對壟斷、對內相對競爭的政治工具。
由這些觀點看來,九品官人法看似一套完美的制度以漢代鄉舉裏選為基礎而發展的一套選官制度,但其實此制度漏洞百出,雖是想恢復漢代的選舉,但實際上卻是助長了世家大族的發展,由以上的論說可見。
三、研究方向:
多數學者在探討九品中正制度時,多由此觀點切入:「因進入西晉之後,此制被門閥士族所掌控,導致許多弊病的產生。」然而,一制度的產生,必有其想達到的理想目的,故不應一味的批評此制的弊病,也應由其制度的本身來看其原本在創制時,所想實行的目的。《通典》卷十八《雜議論下.評》、《通典》中的「選舉典」、《文獻通考》中的「選舉考」、《魏志.陳群傳》、《魏志.夏侯玄》、《蜀書.譙周傳》、《晉書》、《二十二史劄記》、《十七史商榷》、《太平禦覽》,我們將運用以上資料,針對此制度的特點做一介紹。從中找出九品官人法實施後所產生的優點及對日後歷代制度的良性影響,而有別於以往大部分研究及專題所著重的九品官人法流弊的負面批評。
四、章節概述:
一、前言:◎研究動機◎研究方向
二、九品官人法的創制背景
三、九品官人法制度內容◎權職的劃分◎評選方式◎鄉品與官品
四、九品官人法的特點
五、九品官人法的流弊
六、九品官人法的影響:◎對於當代的影響◎對於後代的影響
五、結論:
一個制度的產生必有其時代背景。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九品官人法為曹魏政權因應當時社會背景之產物,主要原因:一為人才的需求,二為拉攏地方士族的手段,但其整體形成之因繁雜難以釐清。魏晉時期以來,政權建立更替頻仍,中央需制定一套完善的選官制度,使人才各司其職,政府運作流暢,好鞏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就制度面來說,九品官人法以漢代之制為基礎,修正鄉舉裏選不行之弊,實為當時因應之法,但因士族勢力介入,壟斷其選官系統,以致於後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流弊。
關於一個制度的探討,應先由制度本身出發,再配合實際的施行狀況,完整且全方面去討論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這便是我們這份報告的預期成果。
◎參考論文
1、陳長崎,(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歷史研究》,第6期(1995)。
2、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
3、遊為民,〈九品中正制創立原因辨析〉,《貴州文史期刊》,第4期(1994)。
4、趙昆生,〈九品中正制與西晉初期政治〉,《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9)。
5、張旭華,〈試論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9.11)。
6、胡舒雲、李晨光,〈“九品官人法”中的“中正”〉,《史學月刊》,第10期(河南,2004)。
7、閻步克,〈兩晉時期察舉制度的變遷〉,《中國人文社會博士碩士論文庫•歷史學卷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
8、陳長琦,〈士族把持下的九品官人法-資品與官品間聯繫的考察〉,《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1)。
9、 張旭華,(魏晉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證),《中國史研究》,第2期(2001)。
10、 張旭華,(魏晉時期的上品與起家官),《歷史研究》,第3期(1994)。
11、 景有泉,(近來九品中正制研究總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8期(2004)。
12、 曹之,(魏晉南北朝家譜與九品中正制),《武漢大學學報》,第3期(2001)
13、 陳琳國,(兩晉九品中正制與選官制度),《歷史研究》,第3期(1978)。
14、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15、 武沐,(對九品中正制讓步之說的置疑),《甘肅理論學報》,(1999)
16、陳清泉、鄭天祿,(略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響),《學術月刊》,第三期,(1980)。
17、毛漢光,(以中正品評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北朝之社會架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46冊。
◎參考書目
1、 胡舒雲,《九品官人法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3、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http://teaching.thu.edu.tw/s931360/history_work4.htm
2008-04-15 07:18:26
版主回應
大學甄選 唐朝科舉回頭【聯合報╱鄭皓中/大學生2012.02.21

「身、言、書、判」,這是唐朝選拔人才的方法,此種方法在當時早已出現了許多的漏洞,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評,但是,如今這般的取才制度卻又回頭了!
擁護這種制度的人會說:「交備審資料、面試,讓學生有機會在教授面前表現自己,如此也更能使該科系選擇其所需要的人才。」對,這些都不失為是優點,但缺點卻也包藏在其中。
唐代讀書人通過禮部考試,進士及策後,並不能馬上任官(就如同現代學生們辛辛苦苦考完了學測,卻不能保證一定上榜),還得經過吏部選拔面試(就像現在學測後還要經過甄選面試)。
不論是唐代的吏部考試,或是現代的甄選面試,其實都包含了「身、言、書、判」這些元素。何謂「身、言、書、判」?體貌豐偉乃曰身,言辭辯正乃曰言,楷法遒美乃曰書,文理優長乃曰判。
面試制度的第一個缺點,便是它那昂貴的報名費!筆者身邊就有同學是因為家中經濟因素而只報名一間大學的面試。第二,則是那備審資料的製作,費錢、費工、費資源。在面試前的這段期間,各家影印店裡無不擠滿了做備審資料的學生和家長,有些學生的備審資料甚至是花大錢請專人製作,看到面試制度被扭曲至此,真是哭笑不得!
唐代的科舉制度與現代的學測面試制度,所共通的最大缺點便是制度本身所要求的表面功夫與階級性。表面工夫以現代話來說便是「推薦」二字。唐代讀書人為求考取,便會登門拜訪名人,將自己的文章與大把錢財奉上,要求名人讀它一讀,品它一品,這種方式在當時叫做「溫卷」。如此便受到了名人的加持,吏部考試不過也難!
而現代學生則是到處請老師寫推薦信,當然,推薦信一旦成了每一位學生的必備品,那麼,其加分的效果便是有限的。所以,有部分的學生便將一些與該科系毫無相關性的「證書」放入備審資料中,如:鋼琴證書、國樂證書…。
試問,是生活在怎麼樣家庭背景的學生,能夠得到這些證書?而,要獲得這些證書又得花費多少的金錢與時間?正如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楊泮池所說,大學入學甄選制度對「富爸爸的孩子較有利,對家境弱勢的學生不利」。
最重要的是,這些證書如果與該科系相關聯,那也就罷了;但,若是與該科系毫無關係,到底何足取?
筆者認為,當今面試的制度漏洞頗多,絕不是個合理的選才方式。但是如果回到過去聯考的年代,一試定局的模式又太過僵化!唯有對現今的面試制度做出改革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不要假惺惺的備審資料!我們不要「身、言、書、判」的回頭!我們要樸素而能表達自己就讀資格的備審資料!我們要合情合理的面試費用!我們要一個真正現代化,而能打開自由學風的多元入學管道!

另參本館:《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九品官人法考論》
2012-02-21 09:06:49
阿楨
有錢家長行賄幫子女進名校 耶魯、史丹福等都中招 2019-03-13 世界日報

美國聯邦司法部12日對50名大學教練及有錢家長控罪,指控這些教練接受來自包括知名美劇演員費莉希蒂•赫夫曼(Felicity Huffman)、蘿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在內的家長賄賂,換得不計其子女能力,就能作為「體育生」進入菁英大學;史丹福大學、喬治城大學等名校均在列,這將是聯邦法庭史上規模最大的入學行賄案件。
檢方表示,這些有錢家長在2011年至2019年2月間,向一名入學顧問支付2500萬元美元,用來賄賂各名校教練及行政人員,將其子女標記為「已招募的運動員」,以增加錄取機會。涉案人員也為學生編造虛假運動員檔案,即便他們並不從事某項運動,也通過作假讓他們看起來更像強壯的高中運動員;顧問公司還賄賂主管大學錄取考試的行政官員,讓一名佛州男子代替學生考試,或在考試結束後,用他的答案替換學生的答案。
由於被告還包括出演「絕望主婦」(慾望師奶)而家喻戶曉的赫夫曼,以及出演熱播情境喜劇「歡樂滿屋」的路格林,此案更顯位高權重者透過犯罪來讓子女進入菁英大學的醜陋嘴臉。
羅夫林與時尚設計師的丈夫吉安諾裡被控行賄50萬元,以讓從未參與相關運動的兩名女兒,進入南加州大學賽艇隊。
赫夫曼則被控偽裝慈善捐款,向Key Worldwide Foundation基金會行賄1萬5000元,以便讓協力廠商修改大女兒的SAT考試成績;其大女兒的SAT成績為1420分,比早一年參加的PSAT考試高出400分;赫夫曼也想對小女兒「故技重施」,但未能得逞。
  回應
美國沒有大學聯考或會考。招生全由學校決定,有很大機會黑箱作業。美國大學是漢朝制度
還是聯考比較公平,多元入學=多錢入學+拚爹(媽)入學。聯考會有遺珠之憾,那就再加一部份的甄試。
民主的燈塔會有賄賂?人家是合法操作。你知道吧?嘿嘿嘿嘿嘿
公開的秘密.在美國,這還算是個事?
2019-03-13 10:59:24
阿楨
孟暉:春風沉醉好園景,邀您赴一場“看花局” 2019-03-13 觀察者網

如今常說“飯局”、“牌局”,給人的感覺,凡“局”必俗氣且油膩。然而,宋人卻有“看花局”。
南宋人龔熙正《續釋常談》一書中“陪酒陪歌”條道是:每歲禁煙前後,置酒饌以待來賓,賞花者不問親疏,謂之“看花局”。故俚語雲:“彈琴種花,陪酒陪歌。”據其說法,北宋初年僧人仲殊曾經撰寫《越中牡丹花品序》,其中提到,當時已經形成一種社會風俗,到了春天,私人園林會向公眾開放一段時期,習慣上叫做“看花局”。
  從唐代開始,隨著城市的發達,人口向都市集中,即使對於地方鄉紳來說,莊園生活也不再是最優選擇。土地擁有者們即使不能移居到大城市,那麼也往往會在相對繁華的小鎮上置辦宅子安居。於是,在繁華城鎮的核心區或者郊區修建私人園林,便成為富貴階層的一種生活方式。隨之,在宋代,出現了看花局的風俗,當春花盛開之時,私家園林集體開門迎賓,允許陌生人分享園中的花光。
…….
“弄花一年,看花十日”,養護一園好花需要花費人力物力,然而,精心弄出一所好園林,聲名傳出,結果卻是給園主人帶來了面對全社會的無償義務,越是賞花的好時節,越是要把園子讓與公眾分享,不僅要任外人隨意出入,甚至要耗神破財地加以招待,傳統社會的人情味,倒是遠出我們今人的想像。也因此,宋人喊出了“彈琴種花,陪酒陪歌”的諺語,意思是,喜歡古琴雅樂,喜歡花卉與園林,下場無非都是讓自己變成眾人的陪客,墊上酒席,還要陪著別人開心。
  看花局無疑屬於回饋社會之舉,是公德心的體現,所以一直延續下來,到了清代,更發展為各家園林主人提供文物展覽了!
  在私人園林面對公眾定期開放這一件事上,傳統社會恰恰貫穿了“平等”的觀念。
2019-03-16 09:23:52
阿楨
回應
 通過科舉制讓民成為高階級,這些僅僅靠會讀書的人迅速躍升的民自身則有迅速成了封建階級,而且由於不如那些老的貴族隸屬軍功集團文武不分家,其多數更腐朽更軟弱,並且用科舉製作為工具來固化階層壟斷知識的保守派導致國家孱弱而科技停滯。
 科舉的存在又怎麼固化階層壟斷知識是如何共存的,科舉的本意都搞不清楚還說什麼呢,科舉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理念,制度,選什麼樣的人才是科舉決定的嗎?就像你說的這是個工具,說工具先進不行嗎,但能不能發揮工具的作用就不是工具能決定的,鼓吹世襲貴族,並沒用,現代世界,顯然繼承了科舉的理念,並因此受益,這種牽強附會 似是而非的解讀,跟那個儒家禍害中國2000年的解讀真是一模一樣。科舉制的本質就是無論出身的人才論,這種理念難道不先進?
 有超階級的個人,沒有超階級的階級。可與民同樂,但民總是民。
 要不說科舉的偉大呢,隨時都可能讓民成為高階級,高階級也有可能成民,這裡沒有世襲。階級的存在是必然,感慨必然存在的事情沒有意義,在必然的階級探尋公平之路才是最大的意義,本文解釋了我們古代在這方面的先進,感概階級總是階級,民總是民的存在必然上,還不如追求把民與貴和出身分開,和才幹結合,什麼時候人人都聰明絕頂,再考慮民不是民的狀態。
2019-03-16 09:25:12
阿楨
“SCI”神話早該破了!2020/02/26 瞭望智庫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SCI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數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準和論文品質。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數的崇拜現象。
…..
  回應
那我問你,不靠SCI靠什麼評價科研水準?反對一件事卻提不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把事情搞砸搞亂。
靠中國國內期刊?國內能好到哪裡去?
靠科研經濟轉化?那大家都去做賺錢的課題,請問那些不賺錢的基礎科研,你讓誰去做?
靠同行內部評價?都是圈內人,沆瀣一氣?甚至一個方向上只有一個團隊做,你讓誰去評價?
靠給學生上課?那教學成果怎麼評?你上的課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考90分,他上的課難,學生就算認真學都很難學好,最後成績60多,所以你教得就比他好?
最後一年教授名額就這麼多,一堆人爭,你說給誰?

論文門又有新爆料!?網看傻:出大事了! 2020/02/26

總統蔡英文的論文議題從選前燒到選後,資深媒體人彭文正的網路節目「政經關不了」中,不停揭露蔡英文論文祕密的神秘面紗,讓網友佩服不已,而這次又出現新的證據,讓人看傻了眼。
2020-02-28 08:28:42
阿楨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2021-04-19 08:59:44
阿楨
梁建章建議取消中考,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2021-06-27

梁建章認為,每個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樣,過早分層會導致那些晚熟的孩子遭遇錯誤的評判。另外,分層考試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因為分層考試而產生的標籤,會跟著孩子好幾年甚至是一輩子...
  弊端之一 :評價太早
  弊端之二 :評價太單一
  弊端之三:加劇擇校考試壓力
  弊端之四:加劇貧富差距
  弊端之五 :學生後勁不足
  回應
1.首先,梁建章為什麼認為現在的中學和大學教育資源已不再稀缺?名校是人人可進了嗎?
2. 各地區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註定了其師資力量、物質條件等也絕對不會公平、均衡分配。
3.取消中考和高考,與美國推薦制實質一致,都有利於富人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取消中考和高考,表面上是減少競爭,實質上還是有利於富人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例如購買昂貴的學區房獲得優質中小學、以及大學入學名額;例如通過人脈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相反,窮人在沒有提供競爭機會的情況下,只能無奈接受各種命運安排。
2021-06-30 09:31:26
阿楨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2023-08-20 08:22:12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2023-08-20 08:28: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