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西(Candice M. Kelsey)《網路裡的小孩》 (商周出版 2008)
:::內容簡介:::
以全新的眼光觀察新的網路青春期!
這本書會助你解開網路規則密碼,幫你了解網路如何改變自己子女的生活,教你怎樣重新和孩子建立關係。
你是否覺得家裡的青少年和網路上的朋友難分難離(唯一例外是使用手機傳簡訊時)?那是因為MySpace、Facebook、YouTube之類的網站已經成為青春期孩子生活的重心,而不只是另一個短暫的消遣而已。從性壓力到隱私,從社會地位到自尊,網路的影響層面幾乎無所不包。
目前有些學校的作法是禁用社交網站,不過你的孩子卻堅持這些網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本書作者凱爾西親自訪談數百位青少年,幫助家長評估自己應該(或不應該)擔心孩子使用科技產品,本書堪稱樹立了里程碑,率先為讀者指引青少年的新世界。你在書中會發現:
◎MySpace的吸引力:互動如何讓孩子上癮,你該如何阻止孩子被網路控制。
◎個人身分網頁、加入朋友、八大密友榜人氣指標:網站裡的「交友」如何重新界定友誼。
◎敞開一切:年僅十一歲的孩子如何學會自我行銷——他們為何優先注意社交名流和色情片演員。
◎從色狼到網路霸凌:如何幫助孩子保護自己。
變色的青春─青少年網路交友陷阱
我家小明每天回家,第一件是就是鑽進電腦,一邊玩遊戲,還掛及時通,吃飯要三催四請,真搞不懂ㄟ,已經在學校裡和同學朋友混一整天了,有什麼話這麼好聊,為什麼一刻都不能離開電腦,去做一下日常生活該做的事?每次為了上網的問題一直吵鬧不休,不給他上網又怕他去網咖,到時候惹出更多麻煩,真的是很困擾!小明的故事也許是一些青少年父母的心聲,然而新聞媒體不時報導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為網路陷阱而受騙,輕則破財,重責失身或違法,也讓父母感到惶惶不安。
網路因有匿名的特性,不論在網路上認識多久,加害人都有隱藏或造假資訊的可能,從一些新聞案例中,這些受害人因輕易信任加害人而遭遇不幸。例如,某位20歲的少女在網路上認了一個乾哥,”乾哥”經過三個月的了解,得知少女的身家背景後,引誘少女見面與同居,少女花盡所有積蓄後,隨即被趕出,流落警局求助。另則新聞是某位貌似郭品超的男網蟲,利用自己的外型,在網路上專找體態微胖女性網友詐騙,再經過一番對話,取得對方信任後,即要求見面,受害人因為輕信男網蟲,隱瞞家人將對方帶回家中,隔天受害者因急於出門,但男網蟲藉口身體不適,等受害者都出門後就大肆搜刮財物。
如同上述案例,孩子也許在網路上認識陌生網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對談而提出要見網友要求,父母在震驚之餘,其實可以停下腳步先這樣想:幸好孩子還願意告訴我要去見網友,讓我有機會介入和了解,表示孩子對我的信任和尊重!在拒絕孩子見網友的技巧上,可以採取緩兵之計,盡量避免直接拒絕、喝令禁止或道德勸說的方式,降低親子衝突和緊張,比如可以告訴孩子,需要時間考慮或需要與配偶商量;曾經親友中,有當國中老師的經驗分享:當學生來告訴他要見網友,當時,道德勸說學生應該要用功、見網友很危險,學生卻依然故我,繼續與網友連絡聊天;第二次學生再度說想見網友時,他改變策略,先請學生談談他的網友和交往過程,之後才直指網友欺騙學生的部分;學生在經歷證實之後,一群人憤而一起斷網,親友不但贏得學生的心,也成功阻止見網友的行為。
萬一孩子堅持要去見網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必須多人陪同或親自陪同外,也需教導孩子謹守安全原則,例如:不得傍晚後見面;見面後覺得不妥,要立刻離開;不到遠離人群地點;不能答應網友任何要求(包括更改約會地點、進一步身體接觸或給對方金錢等);財物隨身;離開視線後的餐飲不再使用等,以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
事實上,父母若能明確監督孩子上網行為,告誡孩子不可透露個人資訊(包括:居住地、就讀學校、父母和自己的基本資料、密碼、信用卡號等),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還需要嚴格限制上網行為,如:不能擅自註冊登入陌生網站、不能點選網頁中自動彈出的廣告、不能任意加入陌生人的交友邀請、不能在網路上購買商品或領取免費商品以及不得上傳或下載任何資料等等,即可避免不幸的悲劇發生。
﹝網路八卦殺傷力大﹞
桃園分讀不同國中一對情侶,因為發生性行為,男友拍下女友裸照作為紀念,上傳至部落格相簿加密,卻遭破解迅速流傳出去,女學生因此在校被指指點點。其實這對小情侶遭遇的,將不只是目前在校的流言蜚語、異樣眼光,由於網路友不斷被轉載的特性,未來不知多久之後,可能會再被轉載登出。
2011台灣數位文化素養親子調查報告指出:有六成青少年不知道上傳或轉載一些移花接木或不雅照片,是違法行為;青少年甚至將網路當作是宣洩不滿和嗆聲的管道,例如致理技術學院某位女學生,因為不滿同學穿高跟鞋來上課,在臉書上嗆聲發表不滿,引來同班男同學吐槽,還引發校園暴力事件。
由於網路轉載的力量,以及被青少年視為發洩管道,網路因而變成霸凌的工具之一。所謂的網路霸凌就是利用一些科技工具,如手機、電腦散佈不實或攻擊他人的言論或照片,加害人可以透過手機傳發惡毒的簡訊文字,也可以利用電腦留言或貼圖在部落格、臉書、bbs上;原本校園霸凌還需實際與被害人見到面,而網路霸凌不旦在霸凌時不需動干戈、費唇舌,而且只需要短暫的下課時間,就能散佈傷害言論達成霸凌,甚至受害人一時之間還無法掌握加害人是誰;不僅如此,網路霸凌讓受害的學生變得無所遁形,讓原本只是出現在學校生活中的校園霸凌,延伸至各個生活角落,國外因此傳出有自殺案例。
網路霸凌和一般霸凌一樣,都會出現一些相似的身心症狀,比較不同的是,受到網路霸凌的孩子可能會躲避手機或電腦,多數的青少年都很喜歡接觸這兩樣科技產品,若您的孩子最近老是忘記帶手機,不再抗爭用電腦時間,加上異常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也許該事實了解是否遭遇網路霸凌了。
對於網路霸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協助孩子:
1. 選在私下或家裡發洩情緒:加害人可能會希望看見受害者有所反應,孩子受到傷害後,不論是憤怒、難過、沮喪等情緒,父母可協助孩子在安全的環境裡宣洩,避免引起加害人更多動作。
2. 絕對不要報復:報復的行為極可能會引起加害人更多的傷害行為。
3. 刪除、阻擋並忽視這些訊息:暫時讓孩子離開手機和電腦,至少讓孩子在回家後可以有安全、休息的環境。
4. 像平常一樣積極參與活動與課堂:鼓勵孩子照常上課、參與活動,讓加害者看不出任何受影響的跡象。
5. 若加害者是在網路上散佈消息,可以向提供服務平台提出濫用申請。
6. 蒐集證據,做為必要時提告或申訴的證據:當孩子暫時停用手機和網路時,父母應接管手機的簡訊留言、通訊資料和網路消息,以便蒐集證據。
7. 要求孩子在遭遇網路霸凌時,必須告知父母或師長。
8. 父母本身在處理霸凌經過時,務必理性冷靜,不要把自身的情緒反應宣洩在孩子面前,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網路科技雖然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多需求滿足,似乎能替代父母功能,例如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資訊、給予支持鼓勵和肯定、提供娛樂和陪伴、給予人際關係與信任感,但只要父母花時間陪伴,電腦終究無法取代這些功能,孩子也能在父母監督與協助下,避免或適當地處理這些網路議題。
http://tw.myblog.yahoo.com/fox-blog/article?mid=297&s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