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6 06:14:48| 人氣4,936|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夏山學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怪哉!網文怎盡是吹捧《夏山學校》(遠流,1984)?

以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學校應該適應學生,而非使學生適應學校。
談論進步主義開放教育必然提及典範:夏山學校,其實夏山學校並沒有複雜的教育理論,只是為「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可行性作見證。創辦人尼爾對兒童的教養主張採取一種適性而自然的方法,他的耐心和努力把夏山的孩子帶上幸福的康莊大道,也給全世界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帶來鼓舞。《夏山學校》的重要性在於它揭示出真正勇者無懼的教育原則,整本書就是一個愛孩子的故事。
作者簡介: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 1883-1973),出生於蘇格蘭的人本主義教育家,1924年在英國創辦夏山學校,終身致力於落實「讓孩子自由發展,永遠站在孩子這一邊」的教育信念。出版過多本關於夏山的書,堅持對生命、愛與自由的尊重,謙稱自己是「實踐者,而非深刻的思想家」,卻是人們眼中的天才。
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紹夏山學校的宗旨、課程與活動之安排、生活管理、教育理念和方式等。第二章討論兒童教育問題,如禮貌、破壞、獎勵與懲罰等實際問題。第三章著重於性教育。第四章討論宗教與道德觀念。第五章討論孩子可能發生的偷竊、犯罪行為等問題。第六章討論困擾家長的問題。第七章是作者答覆別人提出的問題。這是一本為關心兒童、研究教育和從事教育工作者所喜愛和推崇並津津樂道的好書

何謂夏山學校?(Summerhill)

創始於1921年,校址在英格蘭東薩彿郡的里斯敦村(Leiston Suffolk),離倫敦約一百英里。學生按照年齡分三班,小班為5~7歲,中班為8~10歲,大班為11~15歲。有從英國以外的地區來的,按班級住宿,沒有內務檢查,也沒人替他們整理,沒有制服,學生們完全自由。
曾有報章雜誌稱夏山為「放任學校」,暗示著它是一群無法無天的野蠻孩子的學校。但必須澄清的是,它最大的優點是培養健康自由的孩子,使他們不受「恐懼」與「仇恨」的摧毀。創辦人尼爾(A.S.Neill)在創辦這所學校時,只有一個基本的目的:「使學校適應兒童,而非使兒童適應學校」。他的看法是:孩子生來是聰明和現實的,假如成年人不給他約束,他會盡他的可能去發展。從理論上來說,在夏山凡有做學者的天份和志向的,就會成為學者;相同地,只適合做清道夫的就會發展成清道夫,因尼爾情願學校教出個快樂的清道夫,也不願培養出一個神經不正常的學者來。他個人對成功的認定是:能快樂的工作和積極地生活。
Q.在夏山的制度下,孩子的意志力怎麼發展?假如他可以隨心所欲,怎能控制自己?
A.在夏山,孩子並不能完全隨心所欲,他的內心良知會管束他。他只能對自己的事隨心所欲,但不可以影響別人。而意志力是不能訓練的,假如給孩子自由教育,他們會對自己更了解,也會更有意志力,因自由使許多下意識變成知覺。奴役制度才鼓勵一個人變的軟弱和沒意志力。
Q.為什麼如此強調要使孩子快樂,天下有快樂的人嗎?
A.天下當然沒有永遠快樂的人。快樂是一種內在的愉快與和平,及對人生知足的感覺,只有自由的人才會有此感覺。快樂可說是一種人生受到最低限度壓抑的境界。寧可讓孩子不知道小數點的算法,也不要讓他不自由和不自足。
Q.對體罰有何看法?
A .體罰是殘酷和懷恨的,所以它是罪惡的,它使打人的和挨打的都產生了恨。體罰永遠是一個象徵的行為。打的人總把對別的東西的恨發洩在孩子身上,打孩子的母親恨她自己,因此也恨她的小孩。所以體罰是不好的,也是從來不需要的。
<教育理念>
(一)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體考量,尊重個別差異,開啟多元潛能。
1.肯定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學習,都有能力可以學習。
2.以有教無類創造無障礙學習機會,以因材施教達成適性發展。
3.肯定學生多元性向發展,重視每位學生全人格發展。
(二)以專業為前提:提升專業自主,確立專業尊嚴,營造「專業教師,快樂學生」的教育品質理想圖像。
(三)以共識為前提:民主參與,溝通協調,凝聚向心力。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會更有自信」,以鼓勵取代責罰,以寬容取代嚴苛,期待在愛的環境中蘊育出「守秩序、愛整潔、有禮貌、知進取、重榮譽」的健康好孩子。
我會用愛與關懷,提供孩子成長的機會,協助其體會成長的喜悅。
我會多發掘孩子的優點,培養其嘗試的勇氣與負責的學習態度。
我會以童稚的心靈,來貼近孩子的期待,帶領其探索自然的奧妙。
我會以孩子的觀點,設計活潑有趣的課程,開拓其學習的領域。
我會多方面充實自我,以豐富的生活經驗,從而引導孩子的學習。
我會以誠懇的態度,傾聽家長的心聲,以健全班親會組織的運作。
http://tart.ntua.edu.tw/new_tc/disscuss/Guo/92-2/930618-4.htm

是嗎?那我貼段我在《台灣共犯體》第六章 近代中國與台灣3、教育改革運動之析判(2)初中等教改運動之析判、之文: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臺灣教改運動除反國府及反升學主義之外,尚有源自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哲學的背景。由西方的初中等教育,隨著社會發展,時而重個人重啟發、時而重團體重灌輸來看,塗氏的教育反映社會需要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西方教育在文藝復興和理性主義之後,為反對教會控制下的教育,而強調生活需要的「唯實主義教育」及理性知識的「理性主義教育」,但二者顯然是以成人看法而非以兒童的觀點為出發點,於是盧梭在其反理性崇感性的哲學上,提出了影響後世影響浪漫主義或個人主義教育極深的教育觀。他認為「無論何物,出於自然底創造都是好的,一經人手(即各種理性教育)就弄壞了」,所以他強調教育應透啟發自然本性和實際經驗所完成,而非人為的教育。依此,他極有洞見地提出類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詳見拙作《緣現論》),盧梭在其《愛彌兒》將兒童教育分成嬰兒期(0-5,著重放任小孩自由發展)、兒童期(5-12,著重體育、經驗和感官的教育)、到青春期(12-15)才以啟發方式進行智育。但他將道德教育置於15-20歲是不正確的,因人早在青春期甚至兒童期便足以產生自律道德。
  盧梭上論影響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及福祿培爾等早期人文教育極深,這種教育觀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國家教育」興起時雖一度消淡,但之後無論在歐美或後進的東方皆重興甚至激進,臺灣的人本教育風潮即是。
  美國的人文主義教育戰前便在反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反映資本主義等背景下,依杜威的教育哲學--教育即成長即生活(參見九一二)的指引而發展出「進步主義教育協會」及「美國教育會」的教育觀:一、強調自然自由之發展。二、以興趣為學習之動因。三、教師非監督而是引導者。四、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之發展。五、促進學校與社區合作,以實現真正的民主社會。此種教育觀雖遭多方批評--忽略了社會共同需要的知識道德、及導致知識普遍不足道德敗壞(九一五p14-21)。但進步主義的真正挑戰是戰後美蘇兩強鬥爭,當1957年蘇聯發射全世界首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教育界紛紛批評進步教育所導致的知識尤其自然科學知識普遍的不足,而展開了1950、60年代的理智主義教育風潮,這不可避免地又造成:1、教師權威過大、僵化的班級編制、過分重視紀律與服從、對學生施以持續的不公平之評鑑、及以競賽或能力來誘導學習動機等弊病,於是在學生運動及由現代走向後現代的背景下,美國又展開了各種甚至廢除正式教育的極端多元的教改運動(以上參見九一六)。美國新人文主義下的70、80年代初中等教育當然也不可能避免知識普遍低落且行為敗壞(九0八p81-4)。會如此之因在新人文主義教育有以下缺失:A、課程方案不過嚴謹、教學只重過程不重內容。B、教學過分重視個人成長導向,忽略了社會文化需要。C、偏重感性、情意、創造力及經驗,有反理智主義之傾向,對科學、紀律及艱深課程之排斥(九一六p497-8)。
  涅勒在其《當代教育思潮》(九一七)的〈浪漫主義〉將根源於盧梭的「夏山學校」「開放教室」「自由學校」「反學校教育」等統稱為浪漫主義教義,批評有以下缺失:一、對教育作主觀的解釋。二、意圖改造社會但未深思其影響。三、其教育理想只能在特殊環境才有可能實現。四、可能將學習者局限於該特殊環境。五、無法讓學習者有充足的準備來面對社會。六、無法充分了解大多父母都希望學校對年輕人訓練道德和授予知識。七、忽略了一般學校生活所具有的團體性和趣味性。
臺灣的初中等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浪漫人文主義、及升學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首先發動。森小透過辯稱其教學乃實驗而非違法招生、其收費乃樂捐而非學費,在政界及媒體輿論的聲援下,終於迫使法院違背法律形式正義(不然法院也要對其他類行為之辯稱一視同仁),而接受其辯稱,獲判不違私校法無罪。森小此舉對自己強調教育首重誠實的教條是一大諷刺,因他們已使用了反對運動慣用的詭辯遊走於法律邊緣,而非誠實地單以有權辦學之「真理」來對抗管制人民教育之「惡法」。不但如此,教育學界、教改界和媒體界仍在上述因素下,未能對森小可能的理論及實行之弊充分理解,這些只要將前述析判比較於他們發行的《人本教育劄記》月刊及「人本教育文庫」的相關言行,便可了然,在此免申論。
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等共同支撐著李政權的權威。共犯的代價就是人本基金會的史英於86年5月發動三次人數近達二十萬人次的示威遊行,提出狗吠火車式的「總統認錯,內閣下臺」訴求。示威遊行不但無效,李政權還回報以在修憲上廢除原憲法規定中央有關教科文不得低於總預算15%的保障。人本對此教訓仍不清醒過來,還與陳政權共犯、實際參與教改,但卻不必負行政責任,人本和李遠哲一樣都在逃避教改失敗之責。

台長: 阿楨
人氣(4,936)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非學校化社會》
此分類上一篇:《九品官人法考論》

開放學校
國外知名開放教育學校簡介

日本的緒川學校——生動、活潑、有朝氣
該校是由新美一成校長所創建,是一所實施個別化教學的開放學校,強調教學「過程」重於「結果」,以及適應個別化教育的多元化學習和形成性評量的教學策略的學校。其措施與理念為:
建立朝氣蓬勃的學校:創造一個生動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一直是學校努力的目標。
培養兒童豐盈而協調的心靈:藉由民主自治的組織,四季的創造活動和充沛的開放時間,讓兒童體會並接觸如何對人、事、物、時去安排、協調與溝通的方法。
培養統整能力及落實知識的學習:透過自勵學習的活動,讓孩子精熟的學習以致完全學會。
培養健康又富情操的兒童:經由混齡分組的藝能活動,擴大其生活領域以培養其氣質與人格的風範。

美國的新學校
該校在校長維多.皮隆博士的經營下,其理念與特色則為:
化教師為主的教學,轉而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打破僵化的教室組織,教師不再管轄教室,但卻處處都在。
化零碎的單元組織為統整的合作企業:藉由課程契約混齡共同完成活動的內容,以體會人際合作的真義。
打破年齡的自我設限,讓教師不斷學習、提昇:多元化的刺激,腦力的激盪,培養教師有不斷接受新挑戰的能力與勇氣。
增取家長的支持,善用社會資源:結合社會義工的力量,彌補學學校技術的缺憾,使學校成為社區資源中心。

台灣的森林小學——不奢求、不強制、永不捨棄
森林小學的開辦,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認定「人即目的,不是工具」,強調學習者主體的尊重。其主要訴求為:
反「學校化」的學習:其努力的方向是「使學校來適應學生,非使學生來適應學校。」
反「假權威」的教育:家學方法強調避免使用體罰,也不贊成對假性權威的盲從。希望教師是學生行為的輔導者而非假權威似的「發號司令者」。
反「知性膨脹」的教學:重視學習者人格健全的發展,潸然不放棄對知性的啟發,但更重視情意的學習輔導。因為,會「玩」的孩子,並不會變壞,反而會更主動更積極的學習。

小班精神與傳統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方式之比較

理論依據: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理,其哲學思想是承續盧梭的自然主義及進步主義。→以成人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其哲學思想是承續於精粹主義。 
學習主體:以兒童為本體→以成人為主導(以教師為學習重心)
教師地位與學習重點:教師是處於壁上觀、輔導者的立場,但其本身必須接受過專業訓練,才足堪擔任。其教學重點則放在關注兒童「怎麼學?如何學?」→教師地位是權威的,不可侵犯的,是教授內容的決定者。因此教學重點放在重視教師「怎麼教?如何教?」
學習的環境與氣氛:重視且強調學習角(區)的內容佈置與更換,希冀帶起自由、活潑、開放的主動學習氣氛。→忽略教學環境的佈置,即使佈置也較少去更動替換,所以其學氣氛較呆板、嚴肅,較不易引起學習興趣。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強調合科統整的學習,課程進度透過教師的輔導,但以兒童自己選擇為主。其教學方法著重於引導兒童自己主動去發現、去學習。→  強調分科學習,較忽略教材間的統整性,其課程內容則由專家學者預先設計編攥實施的。其教法往往遷就於授課教師的學養及課程進度的掌控,於是就照本宣科,側重於記憶背誦。
教學方式與評量的方法:著重學童的個別差異,採取團體、分組及各別化教學策略。其評量方式強調「過程」重於「結果」,所以著重於形成性及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著重團體的學習。評量方式常放之於紙筆測驗及總結性評量。 
上課的場所:常利用社會資源,常走出教室與學校的侷限內。→幾乎都在教室與學校的範疇內。
檢討與省思:小班精神在臺北縣實施,其積極成效,大家有目共睹。無論在老師的教學、家長的參與,都有了很好的默契與共視。雖然如此,卻也有 許多待改進及值得再探討的地方,以下提出來,供大家來參考:
1.教師的觀念,無法完全接受新的概念。
2.戶外教學次數及探索活動頻繁,造成老師繁重的工作壓力。
3.開放教育硬體的設施不足,無法充分發揮開放教育的理念與效果。
4. 教育改革在課程上無法落實, 老師的課業負擔過重,沒有思考和準備教材的空間和時間。
5. 學校班級數及班級學生人數太多, 無法有效的推動開放教育的理念,有效的達到教學的效果。
6.家長的過度參與,影響學校的行政措施,形成為學校推動工作的絆腳石。
改進要點:
1.再減少班級數及班級學生人數(20人),以減少老師的負擔。
2.課程科目應簡化,內容應予以減少,以增加老師自主的空間, 及兒童思考活動的時間。
3.多舉辦各項研習活動, 讓老師對開放教育的理念及做法,有更進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4.鼓勵家長的參與,舉辦家長成長活動,使家長成為開放教育的助力。
5.硬體方面的設施, 應有整體規劃及經費的補助,讓學習活動能夠充分的達成目標。
http://gd5.gdps.tpc.edu.tw/small_classe/medu12.htm
2008-04-16 07:07:49
性本爭
人本有沒有錯 沒錯!以人為本的教育沒錯
但是人本基金會有沒有錯?錯可大了!
第一 口口聲聲喊著森林小學有多好的人本;為什麼不敢告訴社會大眾第一所以人為本的森林小學「夏山學校」已經倒閉
第二 口口聲聲說要學習歐美教育制度的人本;為什麼不敢告訴社會大眾美國因為數年前針對青少年所做的基礎評量成果太差,將實行十多年(或是二十年)的開放學習廢除 改走回原本的教育體制?
第三 口口聲聲要求學習歐美國家校園0體罰的人本,為什麼不敢告訴社會大眾美國學校也有「懲戒室」的事實,並且為什麼不敢告訴社會大眾美國學校平均聘任兩位專業心理輔導諮商師來做專業輔導,台灣有沒有?沒有!很好 那不能打又沒得輔導 以後學校等著改建成監獄
第四 口口聲聲要求老師做輔導工作 認為老師應該做好學生輔導的人本;為什麼不敢告訴社會大眾青少年輔導連專業的心輔師都不太想做的事實?(青少年輔導這塊是所有輔導中最難做 心輔師碰都不想碰的一塊)
第五 口口聲聲說台灣教育體制不適合他小孩的屎英;為什麼要把小孩送到學制比台灣更封建保守的英國?
請人本可不可以好好跟社會大眾解釋一下?
打罵教育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在沒有健全的配套措施計畫下 就要將原本的教育模式一口氣抹煞
你說老師應該怎麼教?這也難怪很多老師會轉為「視而不見」了
http://blog.pixnet.net/ffmuteki9/post/5277009

英國夏山學校-自主學習經驗(編按:此文轉載自人本基金會教育電子報-2001年2月教育札記140期,英國夏山學校訪台座談會)
Ian和他的夏山經驗
我在英國出生,從小念英國傳統學校,很重視學業表現的學校,最後我念牛津大學,這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這樣的求學背景,和我後來的發展連起來,是有點令人驚異的,因為我在可能是全世界最激進的體制外學校之一教書。我想,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在求學過程裡,覺得不快樂,覺得好像錯過了些什麼東西。
我有很多知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做什麼。大學畢業後,我在英國的學校做了幾年老師,後來去美國,做幾年生意,後來又去教書,我發現我很喜歡教書。
我在美國結婚,我太太念過夏山學校(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九年)。我在美國教過社區大學,學生年齡從十六歲到成年,教過初中和高中。我跟我太太談論教育,也觀察她跟她的朋友談論教育,我感覺到她受的教育裡面,有些我應該得到卻錯過的東西,我不確定那是什麼,但是它好像跟「感情上的平衡」與某種「社會關係的需要」有關。她在求學過程中得到了,但是我並沒有得到。後來,我跟我學生互動時,常思考這樣的問題。
我的孩子在美國跟英國都念過書,他們在學校體系裡碰到一些問題。我女兒的學業成績很好,但是強烈競爭的環境給她很多挫折。1997年,我和我太太有機會回英國,在夏山教書,兩個孩子也進入夏山就讀,這是很大的變動,但是我們欣然接受。回到英國夏山時,正好是夏山的重要時機,那時夏山和英國政府的衝突已經面臨引爆點。
夏山學校
夏山學校是1921年由A.S.Neill所創辦,1927年搬到目前校址,那是英國東海岸的Suffolk郡。是一個寄宿學校,有六十五名學生和十名老師,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英國人,三分之二是外國人,校地約有十二英畝。
Neill辦校的核心理念有二,第一是自由,第二是民主。對於孩子來說,自由就是能夠免於恐懼,免於對成人的權威的恐懼。孩子有權利決定怎樣運用時間,譬如他們有權決定要不要進入課堂上課。不過自由並不等於沒有限制的特權,他們並沒有權利侵犯別人的自由,譬如他們可以不上課,但是不能在半夜打鼓,打擾到別人的睡眠。
而民主,對夏山的學生而言,就是試圖在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的共同生活裡,找到合理的生活方式。我們實行民主的最基本機制是定期舉行會議,透過會議去實踐練習民主。會議有主席,有秘書,成員發言前要舉手,經主席點名才能發言,所有人都可以在會議裡提議,所有的事項都經過大家的討論,討論事項經投票依多數決定案。
我們有二種會議,第一種是一般會議,大家共同討論跟決定學校的校規,校規由所有的人(包括最小的小孩與成人)共同決定,而且隨時可以經過討論來做修改。我們的校規很多,可能比一般傳統學校更多,有些校規的用意在保護小小孩,譬如說,不准他們單獨到城裡面去玩,應該要有大孩子或成人陪同;有些校規是要保障別人的權益,譬如說,晚上十點半之後要安靜:有些校規是要保護學校的名譽,譬如說,在校外不能講髒話。有些校規是要確立合理的生活規範,譬如說,八點半之前都要起床。跟傳統學校的差別在於,我們的校規是由所有成員(包括大人小孩)來制定的。
在共同生活裡,一定會產生爭執和糾紛,也有人會違反約定好的規範,這些事都可在第二種會議(法庭)中提出,大家共同討論,該怎樣處理。如果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是違反校規,會給予處罰或警告,可能是罰錢,可能是勞動服務。這個「法庭」的特色是,所有人都參與,一切公開,沒有黑箱作業,沒有秘密。對於年輕人,特別是對於較小的孩子,這是強而有力的過程,他們可以親身參與討論的民主程序。
夏山與英國政府的爭議
為什麼英國政府對夏山學校有這麼多意見?夏山學校是個獨立學校,也就是說,沒有拿政府任何的經費,所有費用來自學生家長繳的學費。但是,英國法律規定,所有學校必須接受政府督察,以確認這些學校符合法律要求。所謂要求,就是「學校的教育必須合適而且有效率」。
合適而且有效率,聽起來好像很對,但是英國法律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英國教育部便自行去詮釋,何謂「合適的、有效率的教育」。英國教育部有個督學系統,許多督學到各個學校去視察,來確定各校辦學是否符合全國課程標準。依據英國的全國課程標準,辦教育要讓不同年齡的孩子,達到某些為此年齡層設定的目標,然後以是否達到這些目標,來衡量學校辦學的成效,即用全國的平均值來衡量每一個學校。
夏山辦學的目標跟傳統學校是不一樣的。我們認為學生的情感跟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學生的自我動力非常重要,孩子要在他想學的時候,才能夠學習得最好,孩子應該用自己的速度和節奏來學習。這樣的辦學目標跟英國政府設定的目標不同,所以從1990年開始,夏山學校每年都受到英國政府的督學檢查,唯一例外是1995年,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那年他們把我們給忘了。
督學視察學校之後,寫成報告,可能公諸於世,並依據這份報告要求學校改善。雖然每次來視察時,都聲稱不評斷學校的辦學哲學,但是評量學校所用的標準,正是傳統教育哲學的標準,和我們的辦學目標、價值觀並不吻合。每次教育部都說,夏山學校忽略了政府制定的某些教育目標,我們不斷的被否定、打壓、威脅,感到極大壓力。
1999年,教育部派了八位督學到學校視察了幾天,之後寫了一份充滿敵意的報告。教育部發了正式的糾舉警告給學校,要求改善六件事,否則就要關門。六件事情中,我們做了三件。要求修理學校樓上破舊的窗子地板,我們做了。重新裝置學生宿舍中一些不安全的電線,我們也做了。改善十歲到十一歲孩子的課程,我們也做了。
但是,另外三件事,我們拒絕照辦。第一件,大家可能會覺得意外,就是要求我們把廁所區分為男用和女用、大人用和小孩用。在學校裡,我們彼此熟悉,好像一家人,任何家庭都不會把爸媽兒女的廁所分開,所以我們覺得這樣的要求並沒有必要。另外兩件,直接違反了我們的辦學哲學,一是要求改善學生上課出席率,一是要求遵守教育部制定的全國課程標準,要給學生做學習評量。夏山學校的規矩是,除非學生同意,否則學校不做評量,教育部說他們不能接受這點。
英國政府以正式的法律文件,提出糾舉警告,所以,我們被迫不得不去打官司。我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收集證據,準備資料,邀請企業界人士和教育專家來學校做評鑑,今年(2000年)三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
夏山的學生也參與了訴訟的過程。原本這個官司會打兩星期,結果三天就結束了,因為媒體對於政府有負面報導,政府覺得非常尷尬,就不想再玩了。總之,在我們還沒有提出主要證據之前,案子就結束了。英國政府和夏山學校達成庭外和解,主要有三點協議,第一點是英國政府同意A.S. Neill的辦學哲學是一種有效的、被認可的教育方式,第二點是英國政府同意依照正常的方式,每四年才做一次視察,而且事先要約定時間,第三點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即英國政府同意未來每次派督學來學校視察時,會和學校諮商,與學校所指定的教育專家共同決定如何做視察。
夏山的這場勝仗得到很多英國人的掌聲,大家都很高興夏山可以生存下去。這件事情在英國教育系統內不斷產生迴響,英國政府採取的教育方式是如何缺乏包容力而講究威權,全世界的人也都看到了。
夏山的孩子
小孩到夏山來唸書,通常會經歷一個爆發期,也就是說,他們突然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突然沒有人告訴他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從前累積在心裡的很多東西就會爆發出來。同樣是爆發,有些孩子比較安靜,有些孩子會有強烈的情緒,講髒話、侵犯別人。這是很自然的過程,我們會協助他們,在學校的會議裡面,讓他們了解如何度過這段時期,了解不論怎麼樣,不能用暴力面對問題。
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一名十歲的新生,在學校餐廳喝茶,突然看到兩個比他大的孩子,打開餐廳的落地窗,從窗子爬出去,他非常驚訝,跑去問校長:「我們可以從窗子爬出去嗎?」校長說:「可以啊!」這孩子立刻去試了一下,從窗子爬出去。對他來說,這是一個自我解放的經驗,經過這樣的爆發期之後,孩子們慢慢都會穩定下來。
他們並不是隨時都在上課,但他們隨時都在學習,非上課時間的學習經驗,對他們來說也非常有價值。孩子們還要學另一項很重要的事,就是如何重新平衡自己的情感。他們讀書,跟別人聊天,遊戲,做木工,彈奏音樂,溜滑板,玩電腦,甚至於他們也會去上課。我們多數的孩子都會去上課,能夠自律,擁有自發的動力,這樣的特質通常只見於成年人,但是在夏山,我們證明即使是小小孩也能夠做到。
我們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很專心,因為是自己想要學習。在我的課堂裡,我的學生沒有行為上的問題,如果有孩子擾亂上課,其他孩子會請他停止。我們的孩子接受評量時也表現良好,並不比全國的標準要低。
我們的孩子很開放,很有自信,很有包容力,很能跟其他人和睦相處。當我們跟企業界談話的時候,發現他們認為知識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知識可以在工作裡學到,好的工作者需要的是自發的動力、責任感、能與人和善相處與溝通,這些特質夏山學校的孩子都有。
夏山學校的校友都說,在夏山的經驗對他們投入社會很有幫助,很多孩子繼續升學,拿到學位。他們日後的行業各式各樣,跟其他學校的孩子一樣,有牙醫、有醫生、有建築師、有設計師、有木工、有藝術家、有老師、有節目製作人、有生意人等等,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不曾製造出任何政客。
夏山的孩子讓我發現,如果你要一個小孩負責任,你必要容許他承擔責任;你也不可能讓他在不民主的環境裡,學會民主的價值。
我這個成年人,在夏山也必須學習和成長。我必須讓我的感情生活重新得到平衡。身為大人,身為老師,我並不因而就擁有權威,我也必須在學習中重新建構我跟其他人的關係。
最後我想引用夏山創辦人Neill的書《Hearts not Heads》心靈而非頭腦)中的一段話作結:
夏山的孩子得到的是其他強制性教育體系所不能夠給他們的,他們發展出一種真誠,對人生採取獨立的、流動的態度,這種對於人、事的興趣,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給他們的。

http://rvthink.spaces.live.com/blog/cns!74D80A686714CA71!170.entry
2008-04-16 07:09:38
阿楨
霸凌不只存在校園 2010-12-23 中時 【莊佩璋】

 校園霸凌本是學生欺負學生;老師與學生是「特殊權力關係」,應是維持秩序、排難解紛、伸張正義的仲裁者。但,桃園八德國中事件中,老師卻由仲裁者淪為受霸凌者。這樣的校園其實已是無政府狀態,唯一的規範就是叢林法則。
 老師既然已壓不住陣腳,為重建校園秩序,立委乃要求警政署發動「校清專案」,全面進行校園掃黑。
 不過,警察也不是「無敵鐵金剛」;宜蘭縣兩名交通隊員警及一名替代役男,日前便衣執勤交通違規蒐證;違規被拍照的高職生不滿,竟召來十名同夥帶棍棒圍毆三警,警察雖表明身分還是照打不誤,直到拔槍才停止。
……………
 現在的亂象,當然是教育出了問題。但,校園並不等於教育;校園是個小社會,當社會罹癌,校園不可能維持健康,也教不出健全的學生。
……………
 立委們痛批霸凌,檢討教育時,為什麼不拿面鏡子照照自己?事實上,立法院就是政治叢林,無時無刻不霸凌。國會一天到晚打群架,有什麼資格責怪校園霸凌頻仍?當社會瀰漫著拳頭大聲音就大的氛圍時,小孩子又哪有可能溫良恭儉讓?
 可笑的是,有人竟把校園霸凌歸咎於太民主自由,認為少年隊、教官、體罰…等威權手段才能解決失序問題,恨不得時光倒退回威嚴時代。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要摧毀威權,也連帶傷害了權威。我們的警察、老師比不上美國有權威,當然就會產生現在的亂象。但光靠棒子絕對無法重建權威,專業、愛與信任才是正確有效的教育方式。(楨:假民主自由/愛與信任之名的高調誰不會唱!)

(楨:上下霉體酩嘴血手/邪者磚家叫獸乃霸凌共犯!)

如果九把刀到八德國中宣導 2010-12-23 中時 許又方(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知名作家九把刀在台南女中演講時當眾脫下褲子,惹來某位大學教授批評他「品味低俗」,但在場聆聽的一千多位女學生則同聲叫好。約略同時,教育部長吳清基親自督察近來霸凌事件頻傳的八德國中,甫上台便以愛深責切的口吻希望同學為校譽著想,沒想到回報的卻是青少年的鼓躁與噓聲。
……………
 依我陋見,教育不能只站在大人的高度往「下」看,而應適時去理解時下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認同什麼。傾聽並適當使用學生的話語,有時更易達到教育的效果。面對校園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時同樣也當如此。
留言
2010-12-24 11:48:38
版主回應
我不信這教授敢在研討會"當眾"對年輕的教授會說出「幹,太寫的真他媽的好! 小子,你真他媽的有前途。」或是說「幹,你是咧寫啥小...。」
悲哀,學校的正規教育被大學教授批評成食古不化.反而被青少年的次文化所淹沒,9把刀去8德罵罵髒話脫褲子只是讓學生瞎起鬨,結果那些霸凌者覺得好像氣氛沒那麼嚴重隔天還是繼續霸凌啦
無法相信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也這麼媚俗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22300450,00.html

(另參本館:《校園暴力》 《教改錯在哪裡?》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夏山學校》 《親師新主張》 《教師角色》)

適度體罰 遏止霸凌 2010-12-23 中時 【石文傑】(曾任教師人權促進會秘書長,目前為國中教師)

 桃園八德國中老師遭霸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和社會關注,其實這只是冰山之一角,自從教育當局明令校園零體罰之後,太多類似的個案被粉飾太平了。今天從事基層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深感無力感,幾近無計可施,徒呼負負。
 零體罰和廢死刑其實有某種相似之處。某些標榜人道的社團一再籲請廢除死刑,然而因為社會並無共識,政府始終持審慎態度,不敢貿然實施;同樣未具備足夠配套措施,以及社會共識,卻在部分民間教改團體一再要挾教育部嚴禁體罰,教育部竟隨之起舞,亦明令「零體罰」,在《教育基本法》中,增列校園零體罰條文,立院竟然草率通過,造成基層教育工作者驚恐不已,左右為難、手足無措。基層教師惟恐動輒得咎,觸犯法律,只能道德勸說,別無籌碼,形同警察繳械。
 近年來校園幾近失控,幾呈無政府狀態,如今終於遭致反噬,自食惡果,已到痛定思痛,深切檢討地步。現下各種社會亂象、暴戾之氣叢生,青少年犯罪年齡下降,其手法殘暴、泯滅人性,令人髮指,而社會也因此付出極大社會成本。
 其實適度體罰,並非絕對的惡,不要一昧的予以汙名化,其中不乏蘊涵師生之間的某種教育關懷與禮義人倫。譬如師生相互約定學業增進的許諾,或學生進德修業的出軌,為此引起的薄懲,其中卻有著濃烈的師生關愛與人情味,豈能與一般的體罰相提並論?豈能隨意加以汙名化?
 有些學生對自己未能達到進步的標準而內疚,甚至主動要求老師懲處,事後還向老師鞠躬道聲,並誓言訂定標竿,力爭上游。
   從這些角度看,對教師而言,禁絕體罰不啻自毀長城。當一個學生自暴自棄,不在乎記過、退學處分,或聽不進任何大小道理時,若一昧禁絕體罰,無異對其放任、棄守,似意味教育人員已束手無策、棄械投降。一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心態的學生,天不怕、地不怕,長大成人後,難保不會成為「陳進興第二」,校園恐怕要淪為無政府狀態,屆時整個社會恐將付出更大社會成本。
 「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除死刑」,這些也許是全民共同的目標與理想,然而在社會機制及配套措施尚未充分完備之際,我們似應循序漸進,不可躁進。更不必因噎廢食、好高騖遠,奢言「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死刑」。否則不知伊於胡底?
 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可以與家長團體、教師團體共同訂定「適度體罰規範」,採有條件(定時、定期、定點)、訂定嚴格規範的體罰標準,既符中外潮流及主流民意,亦符合社會的共同期待。企盼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冷靜深思並集思廣益,共同努力,讓校園霸凌根絕,有如刑期無刑!
相關新聞
恐嚇槍殺師 學生解釋:是玩笑話
八德國中嗆聲學生被函送 校方並記他大過
八德國中3學生外套遭刀劃破 校決全面揪嫌
八德老師再爆料:學生廁所甩炮惡整老師
吳清基:民代關說霸凌 考慮公布名單
馬:處理霸凌 不要怕家醜外揚
反霸凌跨部會平台 司法院加入
跨部會防制霸凌 曾志朗督軍
民間社團:1個月不改善 教長下台
老師:推行零體罰 沒人願兼行政
被嗆老師:制度霸凌教育生態
學者:改變學校輔導結構 比反霸凌立法有用
解決霸凌 需要專業不是軍警
留言
最好不要體罰學生,罰寫罰站都會上報,和學生無冤仇,誰會喜歡體罰,不要體罰比較好,不體罰比較輕鬆。
笨蛋, 是家庭出了問題, 怎麼都沒有人提起父母的責任
為什麼學生被體罰,人本基金會就出來叫囂,反過來的情況,怎麼不出來講話?民進黨政府時期拿那麼多補助,現在應該做事吧?
請用依法行政, 合法管教, 來處份違規的學生.學生犯小錯, 請按校規罰, 學生犯大錯, 請按國法罰. 老師不該跟人本基金會一樣, 他們誤以為可以不打不罵用啟發代替懲罰. 老師也不該和違法體罰的不肖教師一樣, 他們誤以為[違法體罰]是在做[法治教育],但其實違法體罰只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完全不罰.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違法體罰.
2010-12-24 11:52:19
阿楨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2014-06-10 08:32:18
圖博館
北京南山華德福:他們認為這個學校有愛與自由卻遭遇一場危機2015-10-28

正當打工者為了子女在城市入學而東奔西走,北京上海學區房炒到數百上千萬元,卻有這樣一些父母,甘願放棄城市裡的生活,帶著子女來到一個農村小學讀書,究竟圖什麼?
3年前,一個名叫南山華德福的小學在北京燕山腳下開辦,吸引了180多個中產家庭。家長們相信,這里山清水秀,遠離都市焦慮,而且學校理念與中國式教育截然不同:“愛啊,自由啊……每一個年齡段分得那麼細,從身體上你怎麼照顧他,心靈上你怎麼引導他,讓你感覺特別特別美好。”
然而這個舒適美好的學校卻也面臨著一場教育危機。這裡環境寬鬆,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保護”,但是傳統社會認為的基本功竟是驚人的欠缺。有的學生“6歲多了一個字都不認識”,還有人變得脾氣暴躁,表示“不想去上學了,不喜歡這個學校”。
有些家長已經對這裡失望了,她們決定遠渡重洋,帶著孩子入讀海外的華德福小學。她們覺得那裡的教育理念才是原汁原味的。
以下為《人物》雜誌報導:………
  回應
 作為一名經歷過華德福教育的父親,我覺得文章總體還是寫的比較客觀的。華德福當然有它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真正深入了解過的話,就會知道,藝術教育只是華德福的手段,以藝術教育為根本,把文史哲數理化都融合起來了。華德福學校出來的孩子,動手能力絕對比傳統教育的孩子強一倍不止。
 不就玩泥巴嗎?哎喲我去,趕緊送到我大農村里來,保證你們的子女妥妥的會玩泥巴
 動手能力強只是一個優勢,未必代表思維能力也強,未必代表邏輯性也強嘛,至於會不會看到不同意見就噴那得長大了以後驗證,不知道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幾個是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那些知名的成功人士又有幾個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學歷高見識短內心空虛的都市人,把子女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的父母們
 呵呵,我一直覺得中國教育問題一半體制一半家長,如今看來,家長的問題大一些。
2015-10-29 10:52:50
圖博館
華德福像邪教,用烏托邦的教育理念忽悠有小資思想的家長,最終培育出毫無社會競爭力、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普通大眾不要上當,去華德福的大部分是高收入階層,他們浪費得起。
 對於這些傳邪教的應該嚴加取締。
 為什麼散發著高級傳銷的味道
 說白了,都是獨生子女,然後做媽媽的使勁寵,覺得自己家的都是寶,錯的都是別人。所以就有人利用這種心理賺錢了,一學期2W4,我就呵呵,過個二十年看看,啃老了。 
 就應該發展多種教育方式,適應不同人群。讓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的,去讀普通公立學校;讓那些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去讀相應的私立學校。這也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特徵之一。文裡的家庭資產多半過千萬(北京中產,有房有車,資產千萬以上妥妥的),談小孩以後的社會競爭能力的,中國有多少家庭的孩子有資格和他們同台競爭的。       
 作為在上海有房有車的讀者回你一下,千萬資產在不犧牲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在北京上海連個區重點小學都不能保證。沒有經歷過不要瞎想。
 看完文章不盡鬆了口氣,我兒子又少了一批競爭對手,趕快擴散出去,讓我兒子競爭對手再少一些。
 看到【在丈夫的反對下,妻子堅持要將小孩送入華德福】,真的是忍不住直男癌發作,有些女人有時會對生活有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她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競爭的多辛苦多激烈,做狼吃肉,做狗就只能吃屎.      
 作為女人的我,也完全無法那女的想法好嗎
 只想提醒一下。就算認同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先要明白,凡事都要有限度。斯巴達的教育,在極端的競爭壓力下,會教育出一群反社會人格。如果認為一個社會內部競爭的烈度不應該有所控制,不如以身作則,如果孩子高考失利,從懸崖上把他摔下去好了。       
 你這就是叫做自己樹個靶子自己打得嗨
 除非這些小清新家長能把整個星球都變成清新的童話世界,不然就只是讓孩子變成不值得同情不值得在乎的犧牲品。
 國家義務教育可是腓特烈大帝首創、俾斯麥首相完善的富國強兵之策,而且國內學的還是蘇聯的魔改版本/科舉考試的魔改版本,豈是殺雞都怕的小清新小確幸們可以妄議的? 
 得了吧,國內是標準英式私立貴族教育,土鱉是真心把你們當貴族養,奈何你們不要
 小清新快樂教育嘛,國外公立的野雞社區學校多的是,還特便宜,犯得著巴巴趕來花大錢養豬崽?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10_28_339156.shtml
2015-10-29 11:03:05
圖博館
觀察者網:中西教育
http://www.guancha.cn/ZhongXiJiaoYu
中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為人詬病。僵化、缺乏創新力、機械、死讀書,國內教育的負面形像簡直積重難返。相比之下,彼岸的教育制度簡直是天堂,快樂教育、壓力小、不重書面成績、教育資源公平,這是不少人對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遐想。然而對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中國教育自有其需割除的痼疾,卻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完全否定,不如思考如何借鑒別國教育制度的成功之處為我所用。
  相關資料
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在哪?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美國非贏利組織PLANS: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德福
閭曉晨: BBC什麼時候拍英式“考試工廠”
英倫求學記:每天晚上堅持亮燈的不是圖書館,而是party
劉學偉:在法國接受精英教育,絕不比在中國容易
儲殷: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
陳玉 : 英國教師來信 上課​​像玩打地鼠遊戲
萬維鋼:常青藤的貴族綿羊培養模式值得中國大學仿效嗎?
龍科多:中國奧數最瘋狂?強國靠的都是集訓
陳志文: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楊華: 他們說“讀書無用”,我忍不住笑了
2015-10-30 11:28:27
阿楨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2023-01-09 08:02: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