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蕯德的《索多瑪120天》(商周,2006),更了解前評蕯德的電影傳紀《鵝毛筆》,導演為何會安排蕯德用屎、血來書寫,男女主角最終又遭殺害。
幹嘛要等大陸浙大的王之光的翻譯《索多瑪120天》?1994年台灣金楓出版的「世界性文學名著大系」就已譯介了蕯德的《茱斯蒂娜》《淑女劫》《情罪》,2000年政大的陳蒼多又譯介了《臥房裡的哲學》。
可惜都不是蕯德的代表作,加上間接譯自英譯本,無法充分反映蕯德的文字魅力。
什麼「文字魅力」?難道要像《索多瑪120天》一再重覆的性虐待之具体描述,才有「文字魅力」嗎?繁瑣又令人嘔心!
不然要像《茱斯蒂娜》或《臥房裡的哲學》一樣,交配間,大談哲理嗎?
随人評啦!在《索多瑪120天》長達六十頁的四篇導讀中,有人吹捧蕯德具体且直接描述的文字、為反象徵主義,有人又以蕯德大談哲理的文字、來區別一般色情小說。
什麼「文字魅力」?什麼「顛覆文明」?我看師大賴守正的以下評語較直接誠實:「平心而論,蕯德的文字雖有其動人之處,但其作品並不具有令人手不釋卷的迷人魅力。蕯德的作品中除了血腥虐待狂性愛場景令某些讀者不敢恭維、無法卒讀外,書中對女性的敵視、篇幅過於冗長(蕯德死後才出土的《索多瑪120天》,第一部全文達五百頁,若其它三部大綱也完成,共將二千頁,和完整本《茱斯蒂娜》差不多)、情節類似且不斷重複與書中人物冗長的論理說教也常為批評者所詬病。」(p.25)
可惜賴教授拋不開學者的書袋,隨即評道:「因此,抱持讀色情小說心態的讀者難免要大失所望。書中的蕯德絕非傳說中的性虐待狂而已,更不是後世以挑逗讀者情慾為滿足的庸俗淫穢作家所可望其項背。除了肉体本能的禁忌顛覆、愛欲死亡外,宗教信仰、自然法則、政權體制、是非善惡、倫理道德等皆是這位踰越愉悅的另類哲學家著力頗深的議題。」
別老當外行的讀者,看下國立宜大賴軍維的導讀,人家就解讀出:《索多瑪120天》與《一千零一夜》《十日談》間敘述模式之關係,《索多瑪120天》中數字「四」的迷思與遊戲,反象徵主義,以及巨細無遺的「全部交代」書寫方式。
我不管學究的解謎,不要去理什麽「故事中故事」的書寫方式,我只知《索多瑪120天》中字体較淡較小的首席故事員杜克洛太太的文字比正文還有魅力。
那你就去看帕索里尼的情色電影《索多瑪120天》與《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可是劉森堯認為《索多瑪120天》:「片中一群男女老是全身赤裸,光著屁股走來走去,爬過來又過去,頂多做些猥褻的動作,我們始終看不出來其意義在那裡。但我們讀蕯德的小說,文字描述不但天馬行空,簡直就是漫無節制把想像力發揮到極致,電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p.59)
真是不知所云的影評!正因電影無法表達蕯德小說文字的意義和描述,所以帕索里尼才會從影像魅力下鏡。
薩德侯爵>維基百科
薩德侯爵肖像薩德侯爵,全名唐納蒂安?阿爾豐斯?弗朗索瓦?德?薩德(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1740年6月2日出生于巴黎,1814年12月2日逝世于巴黎附近)是一位法國貴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學書籍的作者。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寫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導致的社會醜聞而出名。以他命名的薩德主義是性虐待的另一個稱呼。
生平
薩德出生于一個古老的、敗落的法國南部貴族家庭。他的母親是法國王室的波旁王朝的一個遠親,曾經當過孔代親王妃的高級女侍,他本人即出生于孔代親王在巴黎的宮殿裏。在這裏他度過了幼年。他的童年部分在巴黎,部分在普羅旺斯度過。10歲到14歲他在巴黎的路易大帝學校(Collège Louis-le-Grand)上學,此後他進入了一個只有高級貴族才進得去的軍官學校。15歲時他成爲候補軍官。16歲時他參加了七年戰爭並多次被提升。
爲了改進他的經濟狀況,薩德侯爵于1763年與瑞內?佩拉吉?德?孟特瑞爾(Renée Pélagie de Montreuil)結婚,孟特瑞爾出生于一個不十分高貴,但非常富有的貴族家庭。兩人可能有三個孩子。1764年薩德的父親死後,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與瑞士交界的三個省的榮譽總督的職務。
薩德婚後所獲得的財富使得他可以開始他醜聞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遠遠跳出了當時法國貴族的放蕩主義所容許的範圍。據聞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輕的妓女和他家裏的男女傭人,後來與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裏的傭人。
由于有一個叫羅希?凱勒(Rose Keller)的人控告說薩德鞭打了她,薩德被捕。但薩德向凱勒付了一筆錢後凱勒撤回了她的控訴。
1769年薩德寫了一本去荷蘭的遊記。
1772年馬賽的妓女控告說薩德用糖裏摻的麻醉品藥倒她們後強迫她們進行群交合雞奸。薩德被告,並被缺席判處死刑。薩德逃往意大利。他在那裏又寫了一本遊記(1775年印刷)和一本關于羅馬、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的書(1776年印刷)。
薩德在出逃時又拐騙了他的一個做修女的妯娌,這樣一來他的妻子家裏也與他斷裂了。他的丈母娘獲得了一個國王通緝令(lettre de cachet)。1777年薩德返回巴黎時因此被捕並被關押,但他被判處的死刑卻于1778年被取消了。
1784年薩德越獄未遂後被關押到巴士底獄,他在這裏被關押了五年半。這段時間裏是薩德寫作上最有成就的時間。他在巴士底獄內可以隨便借書、買書和讀書。由于他的作品從哲學和習俗上都非常與世俗格格不入,因此他多偷偷地寫。爲了節約紙張不被別人發現,他寫的字非常小。
1789年巴士底獄被攻前數日薩德向外面示威的人叫:“他們在這裏面殺被關的人!”可能他的這些叫喊導致了巴黎公衆攻占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本來是一個關貴人的監獄,薩德在裏面讓外面給他送飯,他的房間裏的家具都是他自己布置的。
巴士底獄被攻破後薩德立刻被轉移到一個瘋人院,他的妻子借機與他離婚。
1790年薩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釋放。雖然他是貴族出身他參加了極端的雅各賓派,宣揚烏托邦的社會主義理想,但他拒絕交出他的家庭在普羅旺斯的宮殿和家庭財産。1793年他逐漸脫離了當時的政治主流,再次被捕並被判死刑。這次薩德被關押了一年多,但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被推翻後他逃脫了斷頭臺。三個月後他被釋放。此後薩德窮途潦倒,不得不出賣他的家庭占有,幹雜活,他寫的作品賣不出多少錢。
1801年拿破侖上臺後薩德因爲寫了《于斯丁娜》和《于麗埃特》未經審判被關押。1803年他被稱瘋狂再次被關入瘋人院。在那裏人們對他不錯。他可以寫任何他想寫的東西。他在這裏寫了他的自傳式小說《香閣侯爵》(La Marquise de Gange,1813年印刷)、《薩克森王妃布倫瑞克的阿德萊德》(Adélaïde de Brunswick, princesse de Saxe,1812年印刷)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秘史》(Histoire secrète d'Isabelle de Bavière,1813年印刷)。他還組織瘋人院裏的瘋人演了好幾出戲。1814年薩德侯爵逝于瘋人院內,享年74歲。
文學創作
1769年薩德開始寫作,他一開始的業余創作都是些遊記。入獄後他開始加強他的寫作。1782年他寫了《一個牧師和一個臨死的人的對話》(Dialogue entre un prêtre et un moribond 1782)。在這篇作品中,那個臨死的自由主義者能夠說服牧師虔誠的生活是無意義的。
他的未完成的小說《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是1904年才被發現的,直到1909年才發表。這篇小說是他在獄內寫的,其中他描寫了一百二十天暴亂的性生活,其中包括各種對被綁架的或被奴役的男女青年的性行爲。1975年皮爾?保羅?帕索裏尼將其情節轉到意大利法西斯統治時期後拍成電影。1997年的一個萬維網遊戲也使用了這部書中的情節。
1791年薩德發表了《喻美德的不幸》,這是他同年發表的《瑞斯丁娜》的一個早期的版本。在這本書裏他描寫了雖然所有不幸依然相信美德的瑞斯丁娜的生活。1796年他又補充了《于麗埃特》,于麗埃特是瑞斯丁娜的妹妹,是一個妓女和罪犯,她生活放蕩不羈卻很幸福。1797年兩本書被重新加工後匿名發表。這個新版本共10卷,4000頁,裏面有上百銅板雕刻的插圖,其名字是《新的瑞斯丁娜和于麗埃特的故事》。
大革命期間的作品有《阿麗娜和瓦爾古》(Aline et Valcour,1795年,其中他描寫了一個烏托邦的國家)、《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1795年,其中包括政治諷刺品“法國人,假如你們想成爲共和黨人的話就再加一把力吧”)、《愛之罪》(Les crimes de l'amour,1800年)和一系列話劇。在瘋人院裏他寫了自傳小說《香閣侯爵》、《薩克森公主阿德萊德?德?布倫瑞克》和《法國王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秘史》。
薩德最有名的作品是《閨房哲學》。在這本書裏他描寫了一個下午和此後的晚上一個貴族年輕淑女的性生活和哲學的啓蒙。其教師是一個女貴族,兩個男貴族和一個粗壯的農民。在必需的恢複休息的時間裏這四個主角探討哲學問題。其中尤其同性戀的、唯樂主義的、無神論的道爾曼色成爲“不道德的教師”和薩德的替身。道爾曼色的哲學主題主要來自霍爾巴赫的強人論。薩德將這個理論理解爲社會和精神的優秀者——即高等貴族——不顧一切地追求快樂的權利。
薩德作品中的色情部分寫得非常細膩,非常有幻想力,但許多性行爲也很難想象可以做得到。薩德尤其喜歡描寫與暴力和疼痛相連的行爲,即“薩德主義”的內涵。
薩德的哲學立場是無神論的、唯物主義的和道德相對論的。他堅信不論多麽不道德的行爲在世界上肯定有什麽地方會被自然容忍或甚至被贊成。
可以想象的是薩德的文章始終受到檢察和封禁的威脅。比如1963年德國將他的《閨房哲學》列入“威脅青少年的作品”中(但後來又取消了)。
對今天的影響
到19世紀中爲止人們避免提起薩德。波德萊爾是第一個重新發現他的人,同時性學家開始使用他的書作爲學術研究的內容。他的書被重新發表。20世紀裏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尤其吉龍?阿波裏奈爾,非常多地引用他的文章。
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奧多?阿多諾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尖刻地對待了薩德的作品和哲學思想。波伏娃和其他存在主義作家則從存在主義和從曆史觀點上來看待薩德的極端自由主義哲學。
由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節,被認為是變態文學的創始者;後與同以形同被虐心理著稱的奧國作家馬索赫(Masoch)齊名,薩德主義(Sadism)與馬索赫主義(Masochism)合稱為「SM」,即是現今「性虐待」的代名詞。
作品
意大利遊記
牧師與瀕死者的對話(1782年)
愛之罪(Les crimes de l'amour)短篇故事集
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或放縱學校(Les 120 Journées de Sodome ou l'Ecole du Libertinage,1782年)
美德的不幸(les malheurs de la vertu,1787年)
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Justine ou les malheurs de la vertu,1791年)美德的不幸的最終版本
于麗埃特(Juliette,1796年)美德的不幸的姐妹篇
新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以及于麗埃特,或惡行的走運(1797年)美德的不幸最終實現對稱的版本
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
法國王後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181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A9%E5%BE%B7%E4%BE%AF%E7%88%B5
帕索裏尼>百度百科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作家、詩人、後新現實主義時代導演。他的父親是一名狂熱的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墨索裏尼的反對者,而他自己則一直堅稱是馬克思主義者。
帕索裏尼曾參加意大利共産黨,1949年被意共以同性戀爲由將其開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應征入伍,後擔任中學教師。1950年代初任教于羅馬一所貧民窟學校,接觸到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對他的人生觀以及以後的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也曾創作劇本,貝爾托魯奇的處女作《死神》就是特意請他寫的。1950年代末他寫了詩集《葛蘭西之燼》以及小說《暴力人生》使其位居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列。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電影事業上,先後拍攝了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愛與憤怒》、《十日談》及《薩羅》(又名《索多瑪120天》)等電影。
他在《薩羅》公開上映前不久,在羅馬被人痛毆之後再以其轎車殘忍地輾斃。
帕索裏尼,父親是一名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反墨索裏尼的敏感的農村婦女.
他是戰後藝術界員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意大利共産黨在1949年以同性戀爲由將他開除;他景仰神聖和主,但他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並一生與教會公開對抗;以無産階級左攝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中站到了警方一邊反對學生革命;他批評電視開創了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但是他在影片《定理》和《天方夜譚》中公開蓄意地表現色情;他的影片《軟奶酪》因瀆神而給他帶來了四個月的監禁;而兩年之後,他又以《馬太福音》一片獲天主教電影大獎;這位被稱爲“文質彬彬、具有深厚美學修養”、反對野蠻暴力的詩人、小說家卻拍攝了據色情作家、臭名昭著的薩德侯爵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薩羅》(索多瑪120天),在銀幕上展現了肮髒、血腥、不堪入目的場面(這部帕索裏尼絕筆之作在所有國家均被禁映);直到生命完結的前一天,他還在爲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而他卻固執地視墮胎爲法西斯主義行爲…
1975年11月2日,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PaoloPasolini)傷痕累累的屍體在羅馬郊外的海濱被人發現。他的生命結束于一次夜晚的尋歡,結束在一名17歲男妓的亂棒下。他的死留下諸多疑點,迄今仍是神秘的謎團,有人猜測這是有計劃的政治暗殺,有人哀歎這是一場藝術的殉難,文化的儀式。帕索裏尼曾希望自己的屍體上混合著白色的精液與殷紅的鮮血,竟然一語成讖。而此時,距離他完成電影《薩羅:索多瑪120天》(以下稱《薩羅》)僅僅數周,那部滲透著徹骨絕望的冰冷影片,似乎是他給世界留下的黑色遺囑,這巧合中傳遞的死亡訊息令人毛骨悚然。
1975年11月1日,萬聖節和萬靈節之間的那個夜晚,意大利作家、“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裏尼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男妓用棍棒擊殺,時年53歲。這位毀譽參半的大師的猝然暴斃震動了歐洲文藝界:教士們在他屍骨末寒時便開始驅除他的“邪惡魂靈”,而他的朋友、學生和崇拜者們(其中包括薩特、貝爾托魯奇和羅蘭?巴特)則爲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尊奉他爲“聖—皮埃爾?保羅”。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Paolo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人。作家,詩人,“後新現實主義時代”導演。
帕索裏尼的父親是一名狂熱的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墨索裏尼的反對者,而他自己則一直堅稱是馬克思主義者。曾參加意共,49年被意共以同性戀理由將其開除。
二戰時應征入伍,後擔任中學教師。50年代初任教于羅馬一所貧民窟學校,接觸到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對他的人生觀以及以後的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也曾創作劇本,貝爾托魯奇的處女作《死神》就是特意請他寫的。
50年代末他寫了詩集《葛蘭西之燼》以及小說《暴力人生》使其位居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列。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電影事業上,先後拍攝了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愛與憤怒》《十日談》《薩羅》(又名《索多瑪120天》等偉大的電影。
帕索裏尼的第一部獨立作品是《乞丐》,第二部爲《羅馬媽媽》;他拍攝的影片《軟奶酪》只放映了一次即被永遠禁映,因電影文學作品內容不良被起訴三十余次。帕索裏尼一生是一個矛盾的集中點,他景仰神聖信奉上帝,但是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一生與教會對抗;曾在《軟奶酪》一片中對耶穌進行嘲諷而因“瀆神罪”被監禁,又因《馬太福音》一片獲天主教大獎;以無産階級左派自居卻于60年代末學生運動中支持警察反對學生革命;批評享樂主義卻在影片裏表現色情••••在當時的意大利有很多極度敵視他的人,也有很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像薩特,貝爾托魯奇,羅蘭•巴特等人。
帕索裏尼的目光始終是放在那些社會最陰暗的一面的,他電影裏表達的是對那些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關注和同情以及他對人性醜惡的無情鞭撻,在他的電影世界裏只有無窮的黑暗及無盡的絕望。他後期的作品,比如”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談〉),雖然采用了荒謬詼諧的手法,但是在黑色幽默的背後透露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冰冷和絕望,“更近似于一種大衆神話般的狂歡”。
坦誠的說,帕索裏尼終其一生始終是一個合格而且堅定的無産階級革命者,雖然他的出身是典型的小資産階級。他對自己的出身一直耿耿于懷:“我同莫拉唯亞和貝爾特魯奇一樣,是小資産階級。也就是說,狗屎而已。”
帕索裏尼的電影對性愛是直言不諱並且是完全赤裸的,我們甚至能在他的電影裏看到男性生殖器的全鏡頭特寫。在帕索裏尼看來,性愛是一種對不滿現實的抗爭,是對現代資本主義強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異化統治的反抗手段,正如王小波在其作品裏以荒謬的性愛對抗整個社會的滑稽一般。"身體始終具有革命性,因爲它代表了不能被編碼的本質”。
1975年,帕索裏尼完成了他電影作品中最爲偉大和警世駭俗的一部《薩羅》(《索多瑪120天》),同時也是他生命最後的絕唱。故事改編自法國色情作家薩德的小說,采用但丁神曲式的敘事結構,直面人性中最陰暗絕望也是最爲人所諱言的一面。影片充滿暴力色情,強奸,虐待比比皆是,甚至出現極度扭曲的吃屎雞奸亂倫等爲世人噤若寒蟬的場面。影片一出來就震驚了整個影壇,在所有的國家被禁,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爲彪炳影史的偉大作品。有人稱其爲:“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電影。”在這部影片出來不久的萬靈節前夕,帕索裏尼傷痕累累的屍體在羅馬郊區被人發現,死因不明,據說是被一個17歲的男妓拿棒子活活打死,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他成爲電影史上第一個爲電影藝術所獻身的偉大人物。
終帕索裏尼一生,他始終是在對人性的懷疑中搖擺著和在信仰中無比堅定著的。他渴望激情,同時充滿絕望;他鼓吹革命,同時擯棄一切真理;他推崇弗洛伊德,同時信仰馬克思。他就這樣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停豎立信念,然後又親自否定它,在人性的邊緣不停呐喊和超越。相信當後來的人們想起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這麽一個異端份子的同時,他們也會想起這個異端份子曾經在人性方面所努力過和呐喊過的一切。而當我們回頭去重新注視帕索裏尼在文學和電影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時,可以毫不誇張的這麽講:天才是什麽?天才就是帕索裏尼。
作爲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24)
索多瑪120天/所多瑪的120天/所多姆120天/薩羅,索多瑪120天 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阿拉伯神女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Il ------- (1974)
Pasolini e... la forma della città ------- (1974)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Appunti per un romanzo dell'immondezza ------- (1970)
豬圈/豬欄 Porcile ------- (1969)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福音書/愛與怒 Amore e rabbia ------- (1969)
Capriccio all'italiana ------- (1968)
Appunti per un film sull'india ------- (1968)
定理 Teorema ------- (1968)
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瘧 Streghe, Le ------- (1967)
大鳥和小鳥/鷹與麻雀 Uccellacci e uccellini ------- (1966)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Mura di Sana, Le ------- (1964)
馬太福音 Vangelo secondo Matteo, Il ------- (1964)
軟奶酪/羅高柏葛 Ro.Go.Pa.G. ------- (1963)
Rabbia, La ------- (1963)
羅馬媽媽 Mamma Roma ------- (1962)
寄生蟲/乞丐 Accattone ------- (1961)
作爲演員的電影作品(數量:18)Pasolini prossimo nostro ------- (2006)
Bernardo Bertolucci: A cosa serve il cinema? ------- (2002)
Pier Paolo Pasolini e la ragione di un sogno ------- (2001)
Salò Documentary ------- (2001)
A futura memoria: Pier Paolo Pasolini ------- (1986)
Wie de Waarheid Zegt Moet Dood ------- (1981)
Io sono Anna Magnani ------- (1979)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Pier Paolo Pasolini: A Film Maker's Life ------- (1971)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Appunti per un film sull'india ------- (1968)
Requiescant ------- (1967)
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Mura di Sana, Le ------- (1964)
Gobbo, Il ------- (1960)
作爲編劇的電影作品(數量:40) Yesu ------- (1998)
Bassin de J.W., Le ------- (1997)
Intesa, L' ------- (1995)
索多瑪120天/所多瑪的120天/所多姆120天/薩羅,索多瑪120天 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阿拉伯神女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Il ------- (1974)
Pasolini e... la forma della città ------- (1974)
Storie scellerate ------- (1973)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Ostia ------- (1970)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福音書/愛與怒 Amore e rabbia ------- (1969)
豬圈/豬欄 Porcile ------- (1969)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定理 Teorema ------- (1968)
Capriccio all'italiana ------- (1968)
瘧 Streghe, Le ------- (1967)
大鳥和小鳥/鷹與麻雀 Uccellacci e uccellini ------- (1966)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馬太福音 Vangelo secondo Matteo, Il ------- (1964)
Rabbia, La ------- (1963)
軟奶酪/羅高柏葛 Ro.Go.Pa.G. ------- (1963)
死神 Commare secca, La ------- (1962)
羅馬媽媽 Mamma Roma ------- (1962)
Vita violenta, Una ------- (1962)
Ragazza in vetrina, La ------- (1961)
寄生蟲/乞丐 Accattone ------- (1961)
Milano nera ------- (1961)
Giornata balorda, La ------- (1961)
Lunga notte del '43, La ------- (1960)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開 Dolce vita, La ------- (1960)
伊爾貝爾的安托尼奧 Bell'Antonio, Il ------- (1960)
Notte brava, La ------- (1959)
Morte di un amico ------- (1959)
Giovani mariti ------- (1958)
Marisa la civetta ------- (1957)
卡比利亞之夜/花街春夢 Notti di Cabiria, Le ------- (1957)
河娘淚 Donna del fiume, La ------- (1955)
Prigioniero della montagna ------- (1955)
作爲攝像師的電影作品(數量:1)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作爲電影剪輯的電影作品(數量:1)Rabbia, La ------- (1963)
作爲其他職員的電影作品(數量:3)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Ostia ------- (1970)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他的名言:"死亡是絕對必要,且有意義的,因爲只有這樣才證明我們污穢的存在."
于是在帕索裏尼寫的《俄狄浦斯故事》中開頭一段便是“據說電影必須是符合自然主義的。事實上,我寧願這樣說,如果我想要通過電影這個媒介去表現一個垃圾工,我會找到一個真正的垃圾工,然後完全如實的重演他:重演他的身體和他的聲音。”
個人小傳
生于意大利博羅尼亞的貧民窟,父親是來自拉文納的沒落貴族,母親則是農家女,由于家族血緣的複雜關系,皮爾?保羅?帕索裏尼一家幾乎包有亞平寧半島所有的族群,而他也認爲自己的家庭是典型的意大利家庭。因爲父親的工作關系,他小時候輾轉各地。
大學時讀文學系,在19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如《格倫姆西的遺骸》和《我們這時代的宗教》等,很快就在文壇上以詩人成名。
其後寫了《生活的青年人》和《激動的生活》等描寫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是當時相當受人注目的新進作家,他的小說和詩集中較常使用方言,而這卻是當時執政的法西斯政權所不容的。他的小說比較重視視覺和映像,因此受到電影制片人的賞識,一般電影導演紛紛請他寫劇本。
他第一部電影劇本是馬裏奧蘇狄特導演,索菲亞.羅蘭主演的《河娘淚》(LaDonnadelfiume,1954),以後相繼寫了許多名導演導演的一級劇本,也因此與電影界産生了深厚的關系。
1961年他導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蟲》(Accattone,1961),承繼了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風格,真實地呈現了羅馬的邊緣陰暗面,映像構成極爲出色,在威尼斯影展上獲得了熱烈的贊賞。接著又導演了一部描寫私娼的電影《Laviamociilcervello,1962》,較之前作更是成功,在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中獲得意大利電影俱樂部聯盟獎,但是因爲題材尖銳,風格獨立,被保守勢力認爲是褻瀆神明,以至于當局將他逮捕並缺席審判。1964年的《馬太福音》(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以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這個廣爲流傳的聖經故事,雖然手法一如繼往的狂放,但這部影片卻被認爲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而獲是廣泛認可,它也獲得威尼斯影展審查員特別獎並獲得1967年三項奧斯卡提名。
基于自身文學的素養,他的作品也習慣于向古典名著,特別是一些民間故事的寓言取經,比如《十日談》(The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等,在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線,以及非職業演員來演繹作品,雖然片中性愛暴力場面露骨,但由于寓意深遠,影像出色,又合乎七十年代的反叛精神,《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獲得了1972年的第二十二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而他最爲震驚世人的作品是1974年的《索多瑪120天》 (Salo),這部寓意反法西斯的影片改編自18世紀備受爭議的法國作家薩德的小說,講述了二戰末在納粹占領的意大利北部某城,四位高官以極其野蠻的方式性虐待和殘殺16位男女少年,而這一切還在專門請來的鋼琴師的伴奏下進行。影片一經播放可說是令人目瞪口呆,此片在包括意大利的許多國家都被禁映。
影片完成不久,皮爾?保羅?帕索裏尼就離奇死亡,據報道是被曾和他有染的同性戀少年殺害,但很多人都認爲是由于皮爾?保羅?帕索裏尼深受馬克思主義及基督教義影響,他的影片也往往帶有極強的政治傾向而受到指責,因此包括意大利名導貝托魯齊在內都認爲他是因政治原因而被害的。
皮埃?保羅?帕索裏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生于意大利波倫亞,1975年11月2日被一個青年殺害于羅馬附近的小城,意大利著名導演、編劇、同時也是劇作家、詩人、小說家和批評家。因他在作品中公開侮辱和褻瀆羅馬教廷而備受爭議,他的《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曾獲1964年3項奧斯卡獎提名,《坎伯雷特故事集》(I racconti di Canterbury)于1972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與羅西裏尼、費裏尼、安東尼奧尼並稱爲是意大利最有天才的四位導演。
目錄
1 生平
1.1 童年時代
1.2 二戰時期
1.3 戰後時期
1.4 早期電影與文學活動
1.5 處女作
1.6 1960年代的創作
1.7 “六八青年”爭論
1.8 1960年代末的電影與戲劇
1.9 生命三部曲
1.10 1970年代的創作
1.11 批評家帕索裏尼
1.12 紀錄片、戲劇與散文創作
1.13 薩羅或索多瑪120天
1.14 帕索裏尼之死
2 評價
3 作品年表
3.1 電影
3.2 詩歌
3.3 小說
3.4 文論
3.5 戲劇
3.6 遊記
4 主要獲獎記錄
5 參考
5.1 參考條目
5.2 參考書目
5.3 外部鏈接
生平
童年時代
1922年,皮爾?保羅?帕索裏尼生于意大利波倫亞的貧民窟,他的父親是一名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反對墨索裏尼的敏感的農村婦女。他在故鄉上完中學和大學,戰時被征入伍,戰後他搗家人避難費留裏這個貧困落後的北部地區,在中學任職,並以該地方言發表詩作,如《格倫姆西的遺骸》和《我們這時代的宗教》等。當時,以方言寫詩,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稱得上是一項創舉。
戰後時期
1947年他加入意大利共産黨,同時開始閱讀意大利共産黨精神領袖葛蘭西的著作,1949年他被控“道德敗壞”,被革除教職,遂與母親赴羅馬定居。50年代初,他任教于羅馬郊區貧民窟學校。于是他目睹了一無所有的流氓無産者的被社會所遺忘了的生活角落:這裏有騙子、竊賊、強盜、妓女、妓男,有被污辱與被損害的,有肮髒、下流、背叛……他記錄表現這些社會曆史邊緣人物的文學和電影作品屢道非議,但他聲稱:“真正的殘酷來自事物本身,是生活的本質使人恐怖。”在此其間,他先後寫了《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等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在當時是爲人矚目的新進小說作家。而且由于他的小說比較注重視覺,特別受電影人的喜愛,很多導演紛紛邀請他撰寫劇本。他曾先後爲馬裏奧蘇迪特、費裏尼、波羅格尼尼等人撰寫劇本。其中費裏尼的兩部名作《卡比利亞之夜》和《甜蜜的生活》就是與費裏尼合寫的。當時還年輕的貝爾托魯奇對帕索裏尼極爲尊敬,並請這位亦師亦友的前輩爲他寫了處女作《死神》的劇本。
早期電影與文學活動
1960年,帕索裏尼在處女作《乞丐》的拍攝中。
1961年12月22日,意大利雜志《Il Borghese》上刊登的帕索裏尼照片。
1963年3月6日-7日,帕索裏尼因《軟奶酪》在羅馬接受訴訟。
帕索裏尼與尼奈托?達沃蒂在威尼斯電影節50年代末他出版了使他位居最偉大的當代文學家行列的兩部作品:詩集《葛蘭西之燼》和小說《暴力人生》,後者因描寫妓女與皮條客的生活而被指爲“猥褻墮落”。此時他已開始與索爾達蒂、費裏尼等電影大師合作編劇。但是當他試圖與費裏尼拍片時,遭到了拒絕,這使帕索裏尼非常失望。
處女作
他第一部獨立導演的影片是1961年的《乞丐》(Accattone! , 1961),改編自他本人的作品,曾被譽爲60年代初最具有代表性和獨創性的影片之一。該片講述的是羅馬一個皮條客的生活,帕索裏尼站在同情的立場上描繪羅馬底層貧民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憤世迷惘,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在表現風格上,采用“反新現實主義”並穿插以夢幻等手法,反映了帕索裏尼的“詩意世界”。
1960年代的創作
第二部爲《羅馬媽媽》(Mamma Roma , 1962)。影片以一個貧困暗娼爲主角,描寫她們悲慘無望的生活。影片再度成功,獲得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俱樂部聯盟獎,使他成功進入導演公會。在他的影片中,充斥著強烈的宿命感和悲劇性。他的諷刺影片《軟奶酪》(Ro.Go.Pa.G., 1962)只放映一次即被永遠禁映。他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因內容不良被起訴33次,而帕索裏尼卻說:“以保護他人道德爲名禁止色情,是爲禁止其它更具危險性的事物找借口。”他的最後作品《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揭露現代消費社會殘忍的虐待狂般的暴殄天物的力量,把“施虐狂/受虐狂”的稱號送給所有的觀衆,引起軒然大波。影片成了這位詩人的淒厲絕望的呐喊。
作爲一位身體力行的革命家,帕索裏尼的目光總是凝聚在生活在資産階級世界之外的苦難者身上。他出身于典型的小資産階級,但是他深入骨髓地自我憎恨:“我同莫拉維亞和貝爾托魯齊一樣,是個小資産階級分子,也就是說,是個狗屎蛋。”他熱愛一無所有的流氓無産階級,他經常在影片中搬演、重現聖經中耶鮮受難的場面,而被他視爲現世基督的人物往往是竊賊、搶劫犯之流。他以其特有的風格來“污染”神聖。但是他認爲:真正被污染的是羅馬郊區的貧民百姓和廣大的被剝削階級,正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庸俗油滑的資産階級用虛僞透頂的教義來“污染”純真率直的無産階級群衆。《羅馬媽媽》(Mamma Roma , 1962)和《軟奶酪》(Ro.Go.Pa.G., 1962)的主人公都是羅馬最底層的貧苦居民、資産階級社會中受歧視者。帕索裏尼試圖把共産主義理想和天主教教義兩者融爲一體,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總是一些不可幸免的現實殉難者、自己忍受苦難來贖資本主義罪惡的犧牲者。
帕索裏尼永遠是矛盾和爭議之源。他在1964年改編拍攝了《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4),將聖經故事以無産階級革命的方式搬上銀幕,並以近乎紀錄片的方式運用鏡頭和調度,在他看來,馬太是基督衆使徒中最入世、最具革命傾向的一位。但幾乎遭到了當時所有“進步的”左翼分子的強烈抗議。
1964年的《幽會百科》(Comizi d'amore , 1965)是帕索裏尼在當時“真實電影”剛剛開始起步階段“實況采訪”理念支持下的一部探討意大利人愛情與性觀念的帶有社會學性質的紀錄片。影片向意大利各地、各種階層,各種行業、各種年齡的男女們詢問關于愛情和婚姻生活、性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甚至采訪孩子們“孩子是怎樣生出來的”。長達90分鍾的紀錄片,展示出導演的寬宏視野和以此展現意大利性風俗的野心。在編輯這些現場采訪的同時,帕索裏尼還編進著名作家莫拉維亞、穆薩蒂和自己三人之間,就電影形式和內容的曆史沿革以及未來進行的討論。這些具有啓蒙意義的問題和采訪,揭示出意大利平民還處在蒙昧階段(有些落後地區甚至是愚昧)的性觀念。
在現代語言學與神話人類學之間微妙的關系影響之下,帕索裏尼的創作開始偏離“新現實主義”的傳統,轉而關注神話和意識形態,同時繼續構築他的史詩宗教的認識體系。他改編拍攝了《俄狄浦斯王》(Edipo re , 1967)和《美狄亞》(Medea , 1969)。在前一片中,他改動了那些人所共知的情節,重新塑造了主人公借以表達他個人的觀點:俄狄浦斯不是一個遭到命運詛咒的悲劇人物,而是一個拒絕理性地自我反思而走向毀滅的暴徒。他最終瞎眼、流浪,罪有應得(這正是盲目愚蠢的現代人的寫照)。1969年,帕索裏尼完成了《美狄亞》(Medea , 1969)。從希臘悲劇到現代戲劇,這個故事被翻寫過無數回。帕索裏尼的版本抛開三一律古典包袱,以一位來自遠古的情欲象征——半人半馬怪爲敘事者,把來龍去脈從頭說起。他到土耳其和敘利亞取鏡,將場景拉回故事發生的高加索蠻荒世界,開場恍如人類學影片:一場驚心動魄、交糅恐怖與狂喜的原始儀式,美狄亞正是祭司,殺人獻祭的過程呼應了後來的血腥報複手腕。兩性戰爭被轉化爲美狄亞的史前泛靈世界與傑森的現代務實世界的對比,這對比也不無當代第三世界文化被西方物質文明侵蝕的影射。美狄亞嫁給傑森後,在理性世界中仿佛淪落得法力盡失。最後,在希臘悲劇中揚長而去的美狄亞,電影卻讓她消失在熊熊烈焰中——太陽神的華輦也被現實化了,直接關涉到美狄亞的熾烈性情。就像《定理》中的性瓦解了中産價值,《美狄亞》(Medea , 1969)中的巫術神話力量也反撲了現代文明。《俄狄浦斯王》(Edipo re , 1967)和《美狄亞》(Medea , 1969)這兩部影片進一步確定了帕索裏尼對邊緣文化和前工業文明的依戀,他認爲資本主義建立了喪失了神話感性的世界,使人們喪失了對神化身份的認同感,喪失了與大自然的和諧。于是在《美狄亞》(Medea , 1969)中,美狄亞象征無産階級的複仇就具有了新的含義:他們借助巫術神話的力量戰勝理性與秩序,獲得解放和自由。
1960年代末的電影與戲劇
《豬圈》(Porcile , 1969)是一部寓言片,由兩個互相交叉的故事組成,一個是神話,一個是現代故事。在第一個故事中,彼埃萊?克雷門蒂扮演一個由于饑餓而不定期地在一個荒涼的環境裏吃人肉的人;他被抓了起來,被扔到野獸堆裏以示懲罰。1965年就已構思好的這第一部分,叫《酒神節》,本來要同布努艾爾的同是中等長度的影片《沙漠中的西蒙》》(Simón del desierto,1965年)合在一起的。第二部分敘述一個出身德國工業家庭的兒子如何對豬産生變態的好感,最後被豬吃掉。這是一部帕索裏尼以簡直發人深省的客觀態度和幽默拍攝的“可怕而又溫和的影片”。他的主人公是個人主義者,社會的叛逆(帕索裏尼把他第一部分的主人公稱爲是“知識分子和尼采的學生”)。
生命三部曲
1974年的《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1974)是帕索裏尼“生命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把印度著名古典故事集《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1974)搬上銀幕。和前兩部作品《十日談》(Il Decameron , 1971)和《坎特伯雷故事》(I Racconti di Canterbury , 1972)不同的是,在這部敘述者不再出現的影片中,全能的敘述視點取代了前兩部影片中的旁觀者和敘述者的視點,而對于前兩部影片中大量關于性風俗的粗俗描繪也轉化爲正面的抒情和全面的肯定。影片不再是充滿嘲諷口吻的謠言故事,不再是無善無惡的市井描繪,而是基于一種肯定的東方異教風情展示。帕索裏尼借講述東方古老故事機會,把同志之愛順理成章地推上東方異教的神壇。影片中出現大量異性愛和同性愛的故事和段落,帕索裏尼都一反前兩部影片中不加肯否的態度,而給與全部性愛以全部的熱忱。“生命三部曲”也由對猥瑣風俗的惡作劇嘲弄升華爲對人類自然性愛的歌頌和贊美。片中幾乎所有故事都是正面贊美,帕索裏尼的性愛觀念尤其在蘇瑪洛講述的國王出遊故事裏,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
“生命三部曲”《十日談》(Il Decameron , 1971)、《坎持伯雷故事集》(I Racconti di Canterbury , 1972)、《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1974)更近于一種“狂歡”,一種大衆神話。這些影片以精妙絕倫的奇觀景象、輕松幽默迹近下流的色情笑話和精心編排的異國情趣獲得了驚人的票房。這三部影片標志著帕索裏尼中止了他對古老傳奇的現代寓意的探究,脫離了神性的護佑,轉而與民同樂。他深信“生命三部曲”在性愛上坦然不諱,正是對現代資本主義強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異化統治的“政治抗爭”手段。“身體始終具有革命性,因爲它代表了不能被編碼的本質。”歸根到底,身體生命是不能被禁錮的。
薩羅或索多瑪120天
在1975年,帕索裏尼完成了自己最驚世駭俗的最後一部電影《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將法國最“臭名昭著”的性作家薩德侯爵的作品搬上銀幕。薩德侯爵在法國以致世界文學史上一向難登大雅之堂,他的作品以性風俗尤其是虐待狂的大肆描繪而著稱。現代學術界在研究虐待狂這一現象和病例時,就采用薩德的姓氏命名。該作者最著名、最遭非議的就是這部《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帕索裏尼卻將之更進一步,將時代背景定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導演的意圖是暴露虐殺者們的凶殘,但同時卻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充滿病態的色欲和施虐淫者的殘忍這類畫面的描述方面,實在是驚人之作。有人稱這部影片是“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影片。
帕索裏尼之死
1975年11月2日,帕索裏尼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同性戀少年殺害,原因不明,許多意大利電影人認爲這是政府指使的謀殺,但最後沒有定論。帕索裏尼始終在他的生命激情、性意識形態和政治兩極之間搖擺撕裂,一邊是美學、異教、隱逸,一邊是現實、大衆和革命;一邊是弗洛伊德,一邊是馬克思。他不斷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抛棄自身,直至死亡。
評價
帕索裏尼不僅僅是一個電影導演,他還是著名的作家、詩人、政論家、語言學家,他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愛好的藝術家,電影只是他涉及的一個方面。他不斷的從一種文藝形式轉向另一種形式。這種在創作活動上的無常性和多方的涉獵,也可解釋爲他在自己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矛盾中試圖尋找解決的出路。帕索裏尼創作思想的矛盾特別明顯地表現于他最後的一部影片中,《薩羅,或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表面看來他是按照薩德的小說原來的結構拍攝的,但他把故事情節改爲發生在墨索裏尼統治的後期。
縱觀帕索裏尼的一生,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混亂躁動的巨大的矛盾綜合體:他的父親是一名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反墨索裏尼的敏感的農村婦女;他是戰後藝術界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意大利共産黨在1949年以同性戀爲由將他開除;他景仰神聖和主,但他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並一生與教會公開對抗;以無産階級左派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中站到了警方一邊反對學生革命;他批評電視開創了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但是他在影片《定理》(Teorema , 1968)和《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1974)中公開蓄意地表現色情;他的影片《軟奶酪》(Ro.Go.Pa.G., 1962)因瀆神而給他帶來了四個月的監禁,而兩年之後,他又以《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4)一片獲天主教電影大獎;這位被稱爲“文質彬彬、具有深厚美學修養”、反對野蠻暴力的詩人、小說家卻拍攝了根據色情作家、臭名昭著的薩德侯爵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薩羅,或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在銀幕上展現了肮髒、血腥、不堪入目的場面(這部帕索裏尼絕筆之作在所有國家均被禁映);直到生命完結的前一天,他還在爲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而他卻固執地視墮胎爲法西斯主義行爲……
主要獲獎記錄
1974年 因《一千零一夜》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1972年 因《坎特伯雷故事》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71年 因《十日談》獲柏林電影節銀柏林熊評審團特別獎
1964年 因《馬太福音》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1964年 因《馬太福音》獲威尼斯電影節OCIC獎
1958年 因Giovani mariti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外部鏈接
帕索裏尼在IMDB(英文)
帕索裏尼在英文維基
帕索裏尼在法文維基
帕索裏尼官方網站(意大利語)
一個系統介紹帕索裏尼電影理論和文學主張的網站(意大利語)
帕索裏尼在Senses of Cinema的專題介紹(英文)
BBC對帕索裏尼之死的最新報道(英文)
《無神論者帕索裏尼》,一篇Guy Flatley撰寫的文章(英文)
Kirjasto網站上的詳細生平介紹(英文)
《Restoring Pasolini》,作者:Doug Ireland(英文)
帕索裏尼1974年接受INA的視頻采訪(法文)
帕索裏尼1968年談意大利共産黨(意大利語)
帕索裏尼之死
1975年11月1日,萬聖節和萬靈節之間的那個夜晚,意大利作家、“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裏尼被發現倒斃在羅馬郊區一個沙灘上,他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男妓用棍棒擊殺,時年53歲。他身上有多處傷痕,頭部更被汽車碾過,死狀恐怖。他的死震驚了當時的電影界。事後警方拘捕了一名17歲的意大利少年皮諾?皮羅斯,他稱當時因爲被帕索裏尼性侵犯而自衛殺人。他被判入獄九年,服刑七年後出獄。在紀念活動中,皮羅斯聲稱:“我是被恐嚇的,他們還恐嚇了我的父母。但是那些人現在要麽死了,要麽已經老了,至少都80歲了,我什麽也不怕了。”皮羅斯曾在出獄後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聲稱自己無辜,還提到另外有三名男子涉案。
由于帕索裏尼是公開的同性戀者,同時又是戰後藝術界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遇害前一星期,他曾經提出,意大利的政府要員全都應該被送上法庭受審,因爲他們集體貪污腐敗。他的生前好友都相信他的死亡並不是一宗“桃色案件”,而是一次政治謀殺,很多人相信警方或特工參與了謀殺。
這位毀譽參半的大師的猝然暴斃震動了歐洲文藝界:教士們在他屍骨末寒時便開始驅除他的“邪惡魂靈”,而他的朋友、學生和崇拜者們(其中包括薩特、貝爾托魯奇和羅蘭?巴特)則爲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尊奉他爲“聖—皮埃爾?保羅”。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376.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