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都挑 「海歸」光環褪色【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08.01.23
「海歸」就業,是近年來大陸頗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從最初的光環籠罩到「海待」等現象的出現,以及去年發生海歸月薪三千元人民幣的現象,顯示「海歸」的就業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外國文憑在大陸職場已不比以前好用。
當紅時 皇帝女不愁嫁
大陸知識分子留學外國,學成後回大陸的,叫做「海歸派」。他們了解中國國情和辦事方式,又具有國際視野和管理學識,有人成功創業,更多人得到政府機關和國營企業的重視,也受到急欲打開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青睞。一時間,「海歸」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力日漸壯大之說,著實熱了一陣子。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尤其只出去一、兩年的「海歸」,回大陸想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並不容易。
期望高 滿意頭路難找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抽樣調查顯示,三成五以上的「海歸」有就業問題;四成「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此外,由於計算留學成本使「海歸」心理期望過高,他們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碩士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小倩,至今還沒有找到工作。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和履歷,成功進入澳洲一家私人病理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後,她想回大陸就業,於是趁著假期回國時間,開始四處找工作。
不適應 又回國外上班
有工作經歷,本以為在大陸找工作很容易。但是,事實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
由於生物技術是冷門專業,特別生物技術這個專業與大陸的專業有點脫節,使得小倩找工作更難。由於對大陸就業市場不熟悉,她也試著找了幾家醫院去工作,但是,每次工作的時間都不長。她發現大陸和國外的工作讓她有點不習慣,生物技術專業平時需要做很多實驗,在國外做實驗很方便,自己想要的實驗用品可以很快得到;但是,在大陸的醫院上班,每次她需要做實驗的材料時,都需要申請,而且還是層層申請。
小倩也想過去找別的工作,但是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的優勢。眼看假期就要過完,她只好再次選擇回澳洲上班。
成本高 進公司想高薪
「海歸」就業由最初的「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到今天在大陸的就業形勢不再樂觀,就業率持續走低,有三大原因。
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回國部專家指出,首先是大陸企業比較現實,選擇人才不會只釘著你是不是「海歸」;其次,有的「海歸」認為自己留學幾年,花了家裏不少的錢,而且孤身在國外,吃了不少的苦,到了公司就想高薪、高職位,對自己能力並不清楚,甚至有些留學生出去留學幾年,語言都不過關,結果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做。三,「海歸」對就業城市和企業較挑剔,大部分選擇在一些大城市和大企業,本來這些城市和企業的競爭就非常激烈,他們的加入,無形中加劇這些職位的激烈競爭。
左憤與右憤的區別
左憤喜看洋人出笑話
右憤笑看國人出洋相
左憤多是80後
右憤多是80前後,個別更老的屬于發育不良
左憤認爲自己有一顆赤誠的紅心
右憤認爲自己有一個無雙的大腦
左憤常以愛國者自居
右憤常以獨立思考者自居
左憤的愛國是一腔熱血,頭暈眼花
右憤的獨立是一頭霧水,慌不擇路
左憤是大腦格式化的産物
右憤是格式化後沒安殺毒軟件的結局
左憤被稱爲憤青
右憤自稱爲精英
左憤喜歡罵人漢奸、走狗、賣國賊
右憤喜歡罵人蠢貨、弱智、大煞筆
左憤對異見人士疾惡如仇
右憤對愛國主義視爲毒瘤
左憤處于長期的狂暴狀態,有使不完的勁
右憤處于長期的壓抑狀態,有勁使不出來
左憤有暴力傾向
右憤有自虐傾向
左憤代表的是廣大不明真相的人民群衆
右憤代表的是一群愚昧無知的“智死分子”
左憤做事常常不計後果
右憤做事總是畏首畏尾
左憤敢于站在馬路上罵街
右憤敢于藏在網絡上叫囂
左憤一談到日本就想起了原子彈和抵制的威力
右憤一談到日本就想起了日本貨和AV女的美好
左憤喜歡抵制,認爲這樣能強國,天真
右憤喜歡反抵制,認爲這樣才夠獨立,盲流
左憤把抵制等同于愛國
右憤把反抵制等同于理性
左憤的抵制源于一種不假思考的感性沖動
右憤的反抵制源于劃清界限的簡單從事
左憤喜歡談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操
右憤喜歡談普世價值和民主自由
左憤在論戰中盡情享用著言論自由
右憤在論戰中極力想扼殺別人“蠢貨的觀點”
左憤喜歡回憶強漢盛唐
右憤喜歡憧憬西方的月亮
左憤從熱烈走向激烈再走向暴烈
右憤從冷漠走向冷嘲再走向冷血
左憤堅定地以爲凡是批評中國就是用心險惡
右憤堅定地以爲凡是批評西方就是爲虎作倀
左憤高舉愛國的大旗橫掃一切不同意見
右憤掄起自由的大棒打擊一切不同意見
左憤大罵賣國賊
右憤大罵愛國賊
左憤的風格是破口大罵
右憤的風格是冷嘲熱諷
左憤罵精英沒心沒肺
右憤罵群衆沒頭沒腦
左憤罵右憤反朝廷不反洋人
右憤罵左憤反洋人不反朝廷
左憤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右憤說有自由處即我祖國
左憤中有大量愛國口號武裝起來的流氓
右憤中有大量文化道具裝扮起來的流氓
左憤喜捕風捉影而群犬吠月造謠生事
右憤愛片麟只爪而形單影只見亂心喜
左憤喜看洋人出笑話
右憤笑看國人出洋相
左憤目光短淺看不見三尺以外的地方
右憤眼高于頂只看見九重雲外的天堂
左憤人多力量大
右憤話少屎尿多
左憤喜搜羅洋人誇中國的材料
右憤喜搜羅洋人罵中國的材料
左憤以國界爲溝壑
右憤以國人爲溝壑
左憤叫罵直來直去毫無技術含量
右憤冷嘲繞來繞去唯恐賣弄不夠
左憤在網吧裏宿舍裏意淫國家大事
右憤在筆記本電腦上意淫國家大事
左憤譏笑右憤怎麽不出國
右憤譏笑左憤怎麽不回國
左憤腦子少了一根筋
右憤腦子搭錯幾根筋
左憤最恨洋人罵中國
右憤最喜政府打左憤
一貫仇恨洋人的左憤打擊右憤的武器是,“連洋人也向中國服軟了”,
一貫仇恨中國政府的右憤打擊左憤的武器是,“連中國政府也打擊左憤了”
左憤轉變爲左派需要漫長的磨礪
左憤轉變爲右憤只需要一念之差
左憤的成長終點有多種可能性
左憤最悲慘的下場就是變成右憤
左憤是右憤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
右憤是左憤長相廝守的墓志銘
左憤反對的對象依據自己的感性判斷
右憤的反對聲音依據左憤的立場而定
左憤從不反思對方的立場
右憤從不反思自己的立場
回應
左也憤右也憤。有不憤的嗎?
什麽叫左憤,什麽叫右憤?就憑一個人說了幾句不同的話,就定性爲左右,你是不是沒腦子啊!
說實話 這個帖子還是很客觀很到位的
西方人對“左派”的定義裏最突出的一點是“反對資本主義”“社會公平正義” 而我國“左憤”則突出“愛國主義” 這是左派和左憤的區別吧
左派是代表無産階級俗稱赤化份子,右派則代表資産階級;而歐洲的左翼政黨則采取比較開明的政策,右翼政黨則比較保守反動。
不過太偏激的話左憤容易患躁狂症,右憤容易患抑郁症。
左憤敢于站在中國的馬路上罵美國!但他們絕不敢罵公仆!
你被西方洗腦了我不怪你.在中國街上高聲罵公仆的人不是沒有.而且也沒人抓.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吧,一輩子憋在家裏想當右憤也不合格.
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大陸的網絡語言中的流行詞彙,用來形容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1]。憤青另有糞青[2]、FQ等變體稱呼,這些變體多帶貶意和戲謔色彩。
其最早指在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邵氏電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3],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于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這稱呼。雖然“憤怒青年”一詞略帶貶義,但也有名人不怕承認自己是[4]。後來該詞被簡稱爲“憤青”,並在1990年代中後成爲流行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5]
憤青是指具有較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信念,特別是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中國內地人士,而其中均以大陸網民人數居多。同時憤青該詞也擴張到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如對很多日本民族主義者、臺灣民族主義者,在中國大陸也常以日本憤青、臺灣憤青相稱。
源流
憤青是時代的産物,當代憤青其起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強化的民族主義政策有很大關系。由于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以及通訊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中國大陸有更多人可參與到對曆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就爲憤青這一群體的産生和生長提供相應物質基礎。也有人認爲,20世紀末以來中國大陸媒體對西方國家的宣傳也起到了助推之用。
憤青的人員構成,在教育程度上,以在校大學生、中學生爲主,亦包括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年,其絕大多數是年輕的網民。事實上,亦有一部分較高文化層次人士持有與上述定義的“憤青”類似的社會觀點,他們有時也自視爲“憤青”,其言論常常被憤青引以爲理論依據。
對于中國大陸當代的年輕人來說,其上一至兩代人的經曆,對這一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譬如,對于中國抗日戰爭、中美關系、文革、中國大陸的社會經濟變遷等等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同時,由于這一代人的思想較之在中國困苦歲月中成長的一代來說,更加的獨立和反叛,他們並不完全相信由媒體,官方,以及從教育系統獲得的觀點,比如說對日關系,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中往往主張中日友好,並且緩和某些關于曆史問題的分歧,但是這一代人,往往願意以非官方的視角和材料中獲得對相關事態的看法,比如說來自周圍長輩的經曆,或者互聯網,或者其他的曆史材料,甚至線上謠言,從而形成了對中日關系自己的觀點,這也構成了憤青産生的內在原因。
另一方面,憤青觀點的來源,並非全然來自政府的愛國主義教育,卻也受到政府信息政策的重要影響。由于相當多的海外信息來源,包括曆史觀、時事報道等等無法正常在中國內地流通,憤青的信息接受面往往受到很大局限,導致部分人無法發展正常的、全面的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這些人容易以訛傳訛,並受到各種貌似主流,其實是扭曲偏差的激烈言論、虛構消息所左右,造成越趨激烈、自我強化的怪圈。事實上,此類憤青只能做到表達自己強烈的觀點,然而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得其無法也不願找出充分的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當無法從理論上辯倒對手的時候往往會強詞奪理,有時甚至以粗言相向。
但同樣是上述原因,也有一部分人獲取被中國官方封鎖或刻意淡化的信息後,對于其中觀點不加鑒別地全盤接受,這種情況使得他們的觀點走向與之前定義中的憤青完全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如激烈反共、極端親美等。這些人往往被冠以“右憤”之名。
總的說來,中國大陸憤青産生的社會根源是以中國式的民族主義,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臺灣、日本和美國等地的各方面活動,以及當代通訊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形成的。
描述
憤青通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接觸互聯網居多,很大一部分爲學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是中國內地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在網絡時代開始後中國內地的一種特別的現象。憤青最初只是在網絡的BBS上表達著各種不滿意見的少數人群,因爲網絡的虛擬化和不確定化,決定了最初的憤青僅是一些發表激進文字的用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互聯網迅速發展,人群的擴大,這一部分具有極端思維的人更容易吸引媒體和民衆的目光,而其隊伍逐漸壯大,思想日益複雜,並且有網絡虛擬個體與現實實在個體關聯的擴大化趨勢。現在的憤青,已經不局限于網絡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頭,表現自己的主張和情緒。 憤青最主要的共同點就是態度偏激,言行走極端化。區別于美國自由主義的“性解放”時代的“嬉皮士”青年,憤青大體有下文的一些特征。但持有下面某類意見的人也不一定是憤青,例如憤青幾乎全帶有反日情緒,而帶有反日情緒的中國民衆卻有很多並非憤青。
政治與經濟
有很強的政治抱負,但普遍沒有實現的機會。部分雖對民主一詞持肯定態度,但並沒有共同的定義和深刻的理解。多數人拒絕西方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反對西方憲政民主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潮,但多數人對馬克思、列寧的理論也沒有深刻理解。在中國共産黨理論體系裏,他們多數推崇、突出毛澤東的功勳和毛澤東敢于對國內外敵人展開鬥爭的豪邁氣質,對鄧小平理論與其他中國共産黨理論體系的重要成分關注較少。 憤青內部對民主的定義也有很大分歧,對中國共産黨一黨執政的現象也意見不一[來源請求]。多數人贊成和擁護共産黨的執政,而其中部分人主張共産黨實行更加開放民主的政治體制改革,提高基本民權如結社自由、輿論自由的程度;有少數人對共産黨的長期一黨專政表示厭惡。在對待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真正認識並堅定信仰共産主義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是擁護現政府和現行的“初級階段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並相信中國的崛起與壯大是曆史不可阻擋的趨勢。 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極強信心。他們能注意到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體制問題”,但是他們的反應僅限于過過嘴癮而已,或者是鼓吹對貪官“一律砍頭”的簡單做法,卻沒有能夠(或不願)去剖析這些“體制問題”出現的深層次原因,也不去思考專制政權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的嚴重阻礙作用。 他們一方面渴望國外的高端的技術,另一方面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也就是肯定發達國家的科技生産力,但對它們其他方面的成就與價值多半輕蔑對待。當中國利益和其他發達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尤其是和中國有過戰爭的發達國家,他們更多地傾向于用“以牙還牙”的態度解決。部分憤青喜好在網絡上發表宣揚極端民族主義的文章,散布謠言挑起對外民族仇恨[來源請求]。 有時對于社會中的不公正與政府司法官員腐敗現象通常深惡痛絕和對某一種社會現象如對高校招生、對語言政策、對醫療制度等等高度不滿的並具有激進思想的人也被稱爲憤青。但這種指稱沒有廣泛性,被指稱的人群會拒絕憤青的叫法,再者這些人多數不擁護所謂的“有特色社會主義”,且與民族主義者沒有必然聯系,可能只是對社會不滿。 憤青屬于"極右", 是極端的民族主義[來源請求], 愛國主義所驅使的。 因而憤青崇拜國家的暴力機器,認爲他們是真正的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英. 而且,憤青崇尚的是"民粹主義", 對獨立思想者極端仇恨,對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和信仰則完全不理解. 憤青主要是對前途失望,對社會憤怒的中下層青年,因爲被官僚資産階級制造的"愛國主義"宣傳所蒙騙,對真正的維護人權,維護自由,維護弱勢群體的公平待遇一無所知,但對民族自大,帝國主義妄想抱天真的幻想,認爲自己的自卑境界是爲民族的敵人(如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隨意替罪的某外族,外國)所害,對和平主義,知識分子,外族外國充滿仇恨. 而且一切以自己民族國家爲中心,對仍得不到民族自決,經濟機遇的外族和第三世界人民並沒有一點同情心. 憤青常常把國家支配的軍事化社會當作是一種社會主義平等[來源請求]. 其思想的實際演變路線越來越走向"國家社會主義", "民族社會主義", 也就是"法西斯主義". 憤青最終是維護官僚資産階級中軍國主義派系利益的忠實工具. 他們客觀上維護,鞏固了既得利益集團及其秩序. 他們並不屬于是"左派". 與弱勢群體,受壓迫的民族和第三世界人民也無緣.
科技與文化
有些擁護毛澤東的憤青,認爲“用領袖思想能治病”,這些人是反科學的,特別是軍事領域的發展表示積極支持。憤青的一個共同、普遍特征是關注軍事新聞,分享軍武圖片,好談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勝利事迹,崇尚軍事決定論,強調中國武力之強大與對手之懦弱可笑。鼓吹發展軍事,認爲不是“落後就要挨打”,而是“軟弱就要挨打”。中國憤青多數刻意忽視對民主自由的追求﹐認爲國家強盛僅需要經濟不斷進步而無須重大的政治改革。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大部分人並不熱心恢複50多年來不受官方重視的儒家及其他中國傳統思想[來源請求]。、宗教信仰、繁體中文[來源請求]等。對祭祀、神鬼傳說等民俗以及宗教持懷疑態度,認爲是封建迷信[來源請求]。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部分人尊重孔子的地位,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儒家是持全盤否定態度的。在對待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方面,部分憤青持有贊許態度[來源請求]。憤青通常贊賞“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認爲當時硬朗的中國形象在國際上更有影響力,並因此批判鄧小平時期之後的中國政府的對美、日政策。只有極少數憤青全盤否認毛澤東時代的一切。 憤青一般非常懷念中國曆史上的鼎盛時期,如漢、唐、元、明等,但對中國漢唐元明傳統文化普遍無深刻了解﹐甚至多數人都無法背誦唐詩宋詞。一部分人希望中國再次強大後能夠收複原來的領地。基本上一般認爲﹐中國憤青所注重的是中國民族強盛的外在圖騰﹐而非悠久中華文化的深刻內在與內涵。
中國國內的非漢族
憤青對于中國國內的少數民族態度不一,特別是對于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在曆史上曾經侵略過中原漢族王朝的民族態度兩極。[來源請求] 有的憤青認爲漢族必須與少數民族友好相處,主張所謂的“滿漢一家親”,有人甚至對元、清兩朝的一度強盛感到自豪,認爲那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驕傲。也有人對于滿族和蒙古族極端仇視。[來源請求] 這些人大多也主張恢複漢服與全面複興傳統文化,但這些人不被稱爲憤青。他們認爲滿蒙二族是導致中國在近代所受屈辱的禍凶,是這些異族拖累了漢族,也認爲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甚至有人要求將滿族全部驅除出中國。[來源請求] 在論壇上,反滿的憤青對于主張滿漢友好的人和要求滿洲獨立的人冠以“滿遺”的稱號,並且經常攻擊一些立場偏滿的漢族學者與滿族學者,如閻崇年、英若誠等。[來源請求] 在對待民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上,21世紀初中國內地憤青主要分兩大類:自認爲“極左”的“民族毛澤東主義憤青”,和民族觀,傳統文化觀與歐美、日本、俄羅斯極右民族主義者較爲相似的“漢族主義憤青”。[來源請求] 前者常自稱爲“愛國主義青年”,仇恨對象主要爲美國、日本、臺灣泛綠、民運分子。常自稱是毛澤東思想的忠實擁護者。也常常在“保釣”等問題上對中國內地政府的態度表示不滿,認爲其不夠強硬。後者常自稱爲“皇漢主義者”,認爲整個中國應該以漢族文化,尤其是去除少數民族影響的漢文化爲“本位”重新建立起來。他們仇恨的對象主要有清代文化,滿族以及民族自決思想比較強的少數民族。在漢族主義憤青內部,南方人常以北方人受少數民族影響而仇恨之。而北方人則以南方人對方言,族群有認同感而仇恨之。漢族主義憤青又常因傳統文化的專利問題,和古高句麗等族群的民族歸屬問題和韓國民族主義者産生激烈沖突。[來源請求]
對中國內地以外的態度
由于中國內地政治言論的控制,憤青的矛頭大多數情況下指向中國內地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或者對地方政府、個別部門的個別現象發言攻擊。但對中央政府的大局則只以"懷念毛主席時代"(即不認同毛澤東以後之時代)的間接方式表達態度。憤青對臺灣、中華民國、日本和美國等相關字眼有極高的熱情,也非常敏感。發現有不同于自己認識的說法,熱衷于主動反駁攻擊。
日本
日本是憤青主要的攻擊對象,他們主張以強硬路線應對,認爲其沒有爲二戰中對中國、甚至東亞東南亞造成的損失做到應有的道歉與賠償,以及從戰後日本政府對二戰的反省態度、近年來日本官員參拜供奉二戰中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修改曆史教科書、占領歸屬有爭議的釣魚島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結論,相信日本仍然在尋求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憤青中的溫和人士認爲應該用中國日益增強的政治與經濟實力遏制日本,將日本畫進中國的勢力範圍內,但有激進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決問題,比如“中日必有一戰”等武力主張。 極端者甚至在網絡上聲稱要強奸日本婦女、消滅日本民族、或是詛咒日本島群沈入海中等思想言論。甚至反映在目前的網絡文學上,目前網絡文學的選用題材中,以“修真”、“異世”、“曆史重返”、“未來幻想”等“玄幻”主題爲主流,而帶有某些偏頗或是激進思想的作者便會在作品中污辱日本,或帶有日系文化象征的人事物〈如忍者、刻板印象中的溫順日本婦女〉,有時並非會直接對“日本”辱罵,而是另外塑造一個媒介〈可能是虛構人物、虛構國家、虛構島嶼、虛構事件〉來攻擊,共通點就是:對于日本文化、曆史、民族等等與“日本”一詞有關系的人事物均不友善,即使是作者在書中的虛擬時空中所架空出來的。臺灣網友稱此類網絡小說〈被認定爲憤青傾向的作者所寫的作品〉爲“地雷”或“YY(意淫的拼音字母縮寫)小說”。 相信中日可能友好的人,可以說並不屬于憤青範疇[來源請求]。 同時,憤青也會針對喜歡日系文化的所謂“哈日族”。其中一個例子是針對喜歡櫻花大戰社區--因爲故事中的劇團名爲帝國歌劇團。在其立場爲“支持日本主義”。 他們頻繁與日本網絡右翼(ネット右翼)對立。 2007年11月14日,“憤青”一詞被收錄于中國新語辭典《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6]。
美國
憤青對美國的態度視乎美國對外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溫和人士認爲中美關系會繼續和平發展、互相制衡、在良性競爭中又有合作。激進人士不滿美國對臺灣地區和西藏主權的態度曖昧,常常批評中國內地人權、民主、自由狀況和出口産品的素質,對美國持久地反對中國以這些“內政問題”爲借口向臺灣和其他周遭區域下馬威感到痛恨。 美國對外關系方面,憤青認爲美國以“世界警察”的角色來幹涉外國內政,認爲民主、自由、人權皆爲謀求更多經濟利益而向外國發動戰爭的借口。憤青反對民主和自由經濟是適用于世界各地的想法,認爲各國固有文化和國情實較民主和自由來得重要,反對這一價值觀者常會被這些憤青以各種不擇手段的方式攻擊。憤青質疑美國“打擊恐怖分子”的口號,認爲這是賊喊捉賊。所以憤青認爲蓋達組織(基地組織)攻擊美國是並非不正常,亦有公開幸災樂禍的現象。此等觀點和伊斯蘭國家的主流觀點十分類似。
臺灣
在臺灣問題上,憤青所宣稱的“一個中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擁有臺灣地區主權的中華民國或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換言之,對他們來說,中華民國這個政治實體是不存在的),讓多數臺灣人感到受辱(這觀點應當是中國大陸主流觀點,也代表在臺灣人認爲中國大陸人民大多跟憤青同等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擋臺灣獨立的趨勢。溫和派認爲應該和平統一,武力是最後手段;而少數激進派更加重視武力,主張“武力統一”,甚至表示希望看到中共使用核武器轟炸臺灣(即所謂“核平解放”)。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激進派憤青對于中國內地朱成虎少將發表的如“爲了對付美國卷入將來的臺灣海峽沖突,中國方面已經准備好打一場核戰爭,以西安劃界,西安以東的中國城市准備都犧牲掉,但美國也要承擔西部地區幾百個城市被中國遠程核武器摧毀的損失”這樣激烈的言論一般加以狂熱的支持。[7]
激進的憤青對臺灣民衆的評價也是負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經濟、和日本的關系等皆加以批評。部分憤青對于中華民國的曆史、臺灣史、臺灣的政治經濟現狀了解很少[來源請求],大部分信息來自于大陸官方的宣傳,依賴于大陸官方的立場,或者來自網上謠言。另一些憤青從網絡、媒體、以及其島內親友獲得了臺灣更加全面的信息,也並不改變本身激進的立場。因此,多數曾有與中國大陸青年接觸經驗的臺灣人士認爲,中國的憤青往往是偏激而對臺灣充滿敵意的。與中國憤青接觸的經驗也讓臺灣人更傾向獨立甚至反中。
臺灣人大多對中國內地憤青也不存在好感,在網絡上發生筆戰等沖突情況時有所聞。由于在網絡上活躍以及能夠出國留學的中國人中、立場與中國官方相近甚至更激烈者比例較高、而這些人又更常發表意見,因此給臺灣人“中國人憤青比例很高”的錯覺。但事實上沒錢出國或上網的中國人心態會與憤青不同、而對憤青及中國內地實際民意頗了解的臺灣人也不在少數。而“憤青”一詞被視爲外來語。多數臺灣人將憤青視爲貶低性稱呼、有時會使用(應該是發源自中國內地的)“糞青”一詞,甚至直接稱爲“支那人”或“差那人”。
臺灣偏綠營者對于中國民族主義份子有著一套批評,其中激進者創造了華客一詞;但這一詞會並未廣泛流傳使用。但是綠營支持者對華客的負面評語約略等同臺灣人(包括偏統派)對憤青的負面評價,與中國網友看法差距似乎也並不大。 由于憤青並不只在中國內地活躍,這些人甚至會有組織性地到臺灣的偏綠部落格大量發表攻擊性言論,導致不少臺灣部落格用戶必須設法避免憤青攻擊。被攻擊的對象也並不限于偏綠或政治性部落格,有時只是因爲版主對于些比較偏綠的觀點表達贊同即遭到攻擊。
法國
由于中法關系一直比較好,法國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國家,再加上法國強烈反對美國及英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與憤青和中國內地政府立場較爲接近,所以傳統上憤青一般把法國當作友好國家。但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接力期間,火炬途經巴黎時,遭到支持西藏獨立人士抗議、並發生沖突,法國媒體激烈批評中國內地,多座法國城市的市政府升起雪山獅子旗後,中國內地政府感到了難堪,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開始批判法國。雖然此事件遭到部分網友懷疑[8],憤青還是把矛頭對准了法國和法國在華企業[來源請求],一時間,對法國的不滿甚至超過他們眼裏傳統的敵國美英日,有人認爲是他們對“朋友的背叛”更難接受。中外合資企業家樂福成了主要的抵制和攻擊對象。但抵制活動掀起愛國熱潮後,很快被政府控制。2008年12月,法國總統薩克奇表示接見達賴喇嘛,由此憤青又開始了第二輪抵制法國貨浪潮。由于法國貨以價格昂貴的時尚服裝,高檔消費品爲主,憤青鼓動普通民衆的抵制活動並無實質意義。
韓國
韓國是憤青近年另一攻擊對象,但與以上情況有點特別,因爲憤青攻擊韓國的原因,通常與政治問題無關[來源請求],起因是近年韓國屢次聲稱中華文明産物發源于自己,更主要是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此舉令中國人不滿,不過亦有言論指是中國人不愛惜傳統文化,而別國卻完好保存並發揚,更使中國人在自身文化發展上重新認識。
也有人認爲韓國人因爲抵制日本貨,支持本地韓國貨,而使韓國經濟崛起,並且有骨氣,是值得效法的榜樣[1]。 但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接力期間,當火炬途經韓國時,韓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進行示威抗議活動以表達對中國人權表現的不滿,因此韓國與中共的關系大幅惡化,包括雙方人民的敵意大增。
朝鮮
憤青對朝鮮的態度也相當複雜,各種觀點都存在,有一部分人由于朝鮮實行的全民免費教育、醫療和住房制度,而認爲朝鮮人民生活幸福,但持此觀點的並不占多數,值得一提的是,向往歸向往,但目前只有朝鮮士兵和平民往中國內地東北境內逃跑,還沒有中國內地的憤青逃往斯大林主義的朝鮮(需要注意的是,事實上現在中國內地官方對朝鮮的民生情況,一直采取低調處理的政策,即不去刻意美化或醜化,也不會進行太多相關報道。並非會特意進行正面宣傳)。也有一部分人因爲朝鮮過于誇大本國在韓戰中的戰績及隱瞞中國內地在該戰中的投入,或是了解一些朝鮮現況的人反對現行朝鮮金氏政權。但更多人雖然對朝鮮金氏政權無好感,但卻出于中國內地戰略利益上的考慮,及對朝鮮激烈反美的政策的認可,而認爲需要朝鮮作爲一顆棋子,因此比較支持中國內地政府對朝鮮給予一些援助。而在持這種觀點的人當中也還存在分歧,有人希望能夠維持現狀,也有人希望能更換朝鮮金氏政權,而以一個更加聽從中國內地的政權取而代之。 總之,憤青對于朝鮮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本身政治觀點的左中右。
俄羅斯
憤青認爲俄羅斯是中國的盟國,中俄必須友好,才可能聯手抵抗美日。而且俄羅斯與中國有多項合作,主要是能源供應,中方不應與俄方計較曆史問題。
反俄人士將俄羅斯視爲中國另外一個大敵人,原因是蘇聯與俄羅斯是中國近代史上,從中國攝取利益與土地最多的國家,他們也強烈要求收複外滿洲等中國在東北的失地,並蔑稱俄羅斯爲“羅刹國”,這些人一般不被認爲是憤青,不符合黨的政策。
印度
大部分憤青對印度觀感亦不良,原因在于印度至今實際統治了西藏以南的一些原有國家和地區,如錫金,而對另一些國家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並顯示了部分程度的領土野心,如尼泊爾。印度政府對尼泊爾人來印打工持事實上的支持和鼓勵的態度(不要簽證,可自由流動),並默許尼泊爾人來印定居,同時也默許印度人去尼泊爾發展。以上種種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同時,印度與中國在領土上存在爭端,中印政府都認爲麥克馬洪線以南九萬多平方公裏土地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並因此爆發了上世紀60年代的中印邊界戰爭。另外一方面,印度在經濟上同樣是個快速發展的大國,也是目前中國在經濟上面臨的最大對手之一。部分憤青蔑稱印度爲“紅頭阿三”。
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聚居了大量華人,憤青對該地區亦普遍關注,特別是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三國。
越南由于在越南戰爭期間接受中國的援助,其後又與中國翻臉爆發中越戰爭,且至今與中國仍有少量邊界沒有劃清,因此被憤青認爲是個不可信的國家。
新加坡由于華人占人口大多數,因此部分憤青希望將其納入構想的統一中國的一部分,或者在東南亞成立一個大面積的親中共的華人政權。而新加坡目前的政治體制亦被不少憤青贊許,認爲是將來中國內地選擇的方向。但是2003年SARS事件之後,新加坡政府提出隔絕中國的言論,被認爲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同時也有人對新加坡政府在兩岸關系和對美國政策的做法不滿,認爲新加坡反複無常,和中國內地發展關系中是爲了謀取利益。
印尼由于在亞洲金融危機時發生過大規模排華暴動,因此亦是部分華人仇恨的對象之一。一些中國人甚至反對在南亞大海嘯後中國向其援助捐款,但這些人並不一定屬于憤青。
恐怖主義
大部分憤青對恐怖組織在歐美發動且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持正面態度[來源請求],其“依據”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西方是中國的敵人,所以要支持以西方爲目標的一切形式的攻擊. 但對被聯合國確定爲恐怖組織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企圖分裂中國新疆活動,他們則表示憤怒及反對.
香港
憤青對香港的不滿僅屬地域性,主要原因有:
殖民化: 英國曾爲香港宗主國,香港人以殖民地文化爲傲,包括喜歡夾雜英文說話;熱衷與西人爲伍;地方建築帶殖民地色彩;港人對英國人及其留下的事物諸多留戀。受到憤青仇視,認爲香港被奴化了。
不愛國: 回歸前曾對中共有諸多批判,而且帶有恐懼感,拒絕解放軍進城;回歸之後,中國多份媒體對香港人訪問:中國領導人是誰,結果沒有幾個知道。後來引發爭議,指香港人不愛國。隨後香港政府積極倡導愛國主義教育,但被民主派及某些學生指爲“愚民政策”,而且不願唱國歌,對國歌不尊重,如亞視播國歌被投訴。亞視經常被蔑稱爲中央臺。又因中央釋法等事件引起港人不滿,回歸幾年間不斷發起遊行示威活動,要求普選。大陸當局雖有封鎖,但人們仍能于網上獲悉相關訊息,被指責是與中央打對臺。
地方主義: 早期香港人歧視大陸人,又稱之爲“阿燦”,更經常用電影醜化大陸人,指是無知、愚昧之輩。直至回歸後方有好轉,在部分旅遊方面,時時傳出醜聞,包括香港導遊甩下遊客、賣假貨、把遊客當成路宿者、非法移民等等。部分內地人不滿香港人說粵語,指是地方主義;不過也有廣東人認同香港人的做法,指香港是粵語地區最後一片“陣地”,而且應當保留香港特色。
驕傲自大: 香港人喜歡以港人自居,又認爲文化水平比大陸高,經濟發達等因素,在與國內的合作項目中“不合作”,強調自主發展,擔心被同化。被網民指責“算典忘宗”。
其他
他們通常以魯迅等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物作爲楷模,甚至有人認爲魯迅就是中國最早的憤青。但部分人不了解魯迅的生平以及著作。很多人認爲魯迅如果活在今日,也會對政府進行鞭撻,但其中一些人對今日批評政府的人卻並不寬容。事實上魯迅的思想與中國大陸的憤青差異很大:魯迅的思維理性實在,也根本與民族主義無關。 憤青一般認爲法律應該遵守,但是對法律的普適性以及憲法的效力了解甚少。許多憤青認爲“壞人”都應該“殺”,而對于被控犯罪嫌疑人,合法的做法是依法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責任。憤青對于法律的認識具有較大的片面性,但是就總體而已,憤青對于當局的法律還是持贊同的態度
“糞青”與“奮青”
“糞青”由于與憤青同音,用來表達人們對憤青的諷刺,指蠻不講理、隨意發泄不滿情緒的極端主義者。在網絡世界中,通常此類人士並不一定就是平時所謂的“民族主義者”或“愛國主義者”,他們有可能會是一些對某種觀點持反對態度的青年,並往往同時傳播一些攻擊性、煽動性、甚至可能帶有歧視性質的言論。 而[奮青]則與[糞青]相反,意思是[奮鬥青年],主要指向于一些對“憤怒青年”的行爲初衷或基本觀點表示同意,或者是同情“憤青”做法,但一般不認同或加以勸誡他們的實際行爲,同時極力排斥和反對“糞青”言行,認爲應該在以個人努力與奮鬥獲得事業成功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實力來實現救國夢想的青年人士。通常來說,此類[憤青]多爲較溫和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但該詞在網絡上的使用頻率一般沒有前面兩者高。
評價
大多數中國人對憤青的看法是兩極。部分人認爲憤青非理性、不負責任,言行極端,給國外中國威脅論者以借口,也常常使政府爲難,是不穩定的因素;更有媒體直接了當地認爲憤青是一個病態群體[9],這些人在國家真正受難的時候是靠不住的[10]。;但也有人認爲憤青有激情、愛國、代表了一部分民意,是進步的力量,國家也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甚至認爲國家應有效利用這樣的力量[11]
中國憤青﹐雖然跟日本極右派主義者通常是處于敵對狀態﹐但是在許多心理狀態是極其相似的。日本極右派可以犧牲亞洲的和諧與國際互相尊重而達到其過度民族自尊的實現。而中國憤青刻意忽視中國民主自由貧乏的現況﹐企圖以霸權強加其他地區以凸顯自己的民族尊嚴﹐與日本極右派如出一轍。有人認爲憤青是一種時代産物,也是很複雜的社會現象,該現象的內涵、走勢仍值得長期研究觀察。
參見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
民粹主義
法西斯主義
種族歧視
愛國主義
沙文主義
愛國主義
國家主義
中國中心主義
其它
憤怒的青年
日本民族主義
臺灣民族主義
網絡評論員
群氓
網絡暴力
四大寇
相關團體
愛國同心會
參考文獻
1.^ “中國憤青”怎就成了“亡命之徒” 2005-11-16 華商報網絡版
2.^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4477/20020718/778622.html 人民網:“憤青”與“糞青”
3.^ 香港電影資料館
4.^ 臺灣地區歌手羅大佑承認自己曾是“憤怒青年”新浪網《專訪羅大佑》
5.^ Google搜索結果:"憤怒青年"僅52000項,"憤青" 363000項。
6.^ (日文)“僞造(アサヒる)”、“初音未來(初音ミク)”、“薔薇麻生(ローゼン麻生)”收錄于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ITmedia(2007年11月14日).于2007年11月14日查閱.
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6%88%90%E8%99%8E8.^ 有PS高手嗎?快請進!
9.^ 南方都市報(廣州)2005-11-13 中國憤青:一個病態群體
10.^ 南都周刊 2008-04-11 張閎:中國憤青的狂暴已經接近病態
11.^ 國際先驅導報評論:《“憤青”可爲我外交所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A4%E9%9D%92
《一個臺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中美日俄軍迷大比拼:中國軍迷專業知識深厚 2010年01月17日 《環球》雜志
這是一群國家軍事理想的守望者,在他們當中,有的也許只是空有對戰略戰術天馬行空的狂想;有的是單純迷戀兵器的冷冽寒光,還有的可能將金戈鐵馬視爲他們壯懷激烈的終極渴望。就是這樣一群被稱爲“軍迷”的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生活在與旁人無異的世界裏。只不過,別人喜歡的是汽車和棒球,軍迷們喜歡的是軍事而已。本期《環球》雜志將帶讀者走近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四國的軍迷們,一探他們的軍事情結與真實生活。
美日中俄的“軍迷”生態
《環球》雜志駐華盛頓記者/王豐豐 《環球》雜志駐東京記者/劉華 《環球》雜志記者/鄭文浩、耿銳斌
美國軍迷伴隨戰爭成長像體育迷一樣普遍
距離阿靈頓公墓不遠處就是美國國防部的所在地五角大樓。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陸軍等在這一區域都有辦事機構或軍營。這附近的大街上、商店裏時常有身著軍裝的軍人,而尾部貼著“支持部隊”貼紙的汽車也不在少數。軍事迷在這裏好像體育迷一樣普遍,而且各有各的愛好:喜歡槍械的買槍打靶,喜歡曆史的穿上南北戰爭軍裝重現當年場景,喜歡戰術的沙盤演兵,支持部隊的捐款勞軍,偏好政治戰略的在網上爭論得面紅耳赤……
但要談美國軍事迷,還是要從湯姆?克蘭西談起。《愛國者遊戲》、《獵殺紅十月》讓他名利雙收。這些絲絲入扣、細節豐富的間諜和軍事小說像標簽一樣標明他的軍迷身份。但他沒有止步于暢銷小說作家和好萊塢寵兒,反而一轉身創建了遊戲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深受軍事迷追捧的動作間諜遊戲《分裂細胞》。
克蘭西算是軍事迷生態系統頂端的人物,而這個系統中的衆多普通愛好者們,除了看書、看電影、玩遊戲之外,還有不少“親身參與”軍事行動的機會。美國曆年來在全球各地不斷開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爲他們提供了絕佳的談資。2003年伊拉克戰爭剛開打時,衆多軍事迷會追蹤新聞頻道和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隨後自己展開伊拉克地圖來一次“紙上談兵”。當時不少遊戲公司利用這種氣氛頗發了一筆小財,他們開發的《重返伊拉克3》和《海灣打擊》等都是當時走紅的桌上遊戲。
軍迷的“組織”
除了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縱橫捭闔,軍事迷們還能找到“組織”。紐約曼哈頓島上的桌遊店“戰略家大全”就是其中一個。
除了出售軍事戰略類遊戲,“戰略家大全”還有一個遊戲室,專供資深玩家交流。在多年前的一次媒體采訪中,店主之一麥克?吉爾伯特曾對記者說:“不少人來這裏是找相同‘級別’的人聊聊天,他們可不想跟那些昨天晚上看過新聞就以爲自己什麽都知道的人廢話。”
盡管同是對軍事感興趣,但美國軍事迷的政治觀點五花八門,有些激進主義的軍迷認爲“先轟炸,再問話”,而保守一些的則認爲“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戰略桌遊設計師泰德?雷塞說:“我們的觀點差異非常大,我們中有人認爲自己是業余曆史學家,有人純粹喜歡戰爭,他們在網上寫的那些東西讓人覺得戰爭就像一場球賽。”
“業余選手”之外,自然有“專業選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出口國和軍費最高的國家,美國擁有強大的軍火企業: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斯羅普-格魯曼、柯爾特、雷神……更有衆多著名軍校和戰略研究機構:西點、美國海軍學院、美國空軍學院、美國海岸警衛隊學院等等。
在這些絕對的專業人士和純粹的愛好者之間,還有各類軍事雜志的編輯記者。美國擁有衆多軍事雜志,可以說,有多少種軍事迷,就有多少種軍事雜志。這其中,有給軍事紀念品迷閱讀的《軍品交換家》、供戰略愛好者消遣的《扶手椅將軍》、讓武器愛好者參考的《戰術武器雜志》,甚至還有專門幫助退伍大兵融入社會的《大兵工作》。
由于擁有發達的傳媒出版業和尊重軍人的社會風氣,以及一個強大的軍事工業和軍事機器。這一優勢降低了美國軍事愛好者的門檻,也拓寬了軍事迷群體,同時讓他們和社會其他成員沒有太大差異。只不過,別人喜歡的是汽車和棒球,軍事迷們喜歡的是軍事而已。
日本軍迷淡出政治生活
日本是一個有悠久尚武傳統的國家,在日本社會已經進入到商業社會、老齡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的今天,日本仍有一群人享受著對軍事的愛好。
難免玩過界的“野戰迷”
日本軍事迷中最常見的是兩類,一是仿真槍和軍事用品迷,一是軍事書籍和資料迷。這也連帶催生出兩個紅火的行業:仿真槍及野戰遊戲用品業;軍事書刊業。
先說槍迷們:在日本街頭行走,很容易就會看到“銃炮店”或者“Gun”的招牌。日本雖然不像美國那樣允許民衆擁有各類槍支,但普通居民仍可申請購置獵槍。同時,日本對仿真槍的管制較爲松散,在大部分情況下,購買仿真槍只需提供年齡證明,在有證件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郵購。這帶動了日本發達的仿真槍産業,僅僅是叫得響的制造商就有“東京Maruyi”,Maruzen,Ksc等等十家左右,其産品質量上乘,工藝相當考究,甚至不亞于真槍,連帶使得在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也有不少日本仿真槍的擁躉。
有了“家夥什兒”,就難免要出來比劃。日本有這樣一大批愛好野戰遊戲的軍迷,他們裝備仿真槍,配備正規的軍用服裝和頭盔、戰術背心甚至野戰食品等各種用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組織模擬戰鬥活動,然後還會出版雜志書刊,組織各種團體,通過交流比賽來擴大影響,最大的團隊有時超過百人。而且,這些團體的活動相當正規,比如在組織活動時,通常都會有人負責收集活動産生的垃圾,有專人攜帶各種救護用品以備意外受傷,另外還會有人攝影錄像,供事後講評等。在較爲充裕的物質基礎保障下,軍迷們還可以在野戰中加入創意成分。比如某一屆野戰遊戲會模擬“越戰”現場,大家均穿著當時的服裝,使用當時的裝備,而另一次遊戲可能則會以朝鮮戰場爲主題。而在這些模擬戰鬥開打之前,則是這些軍迷們寫作劇本和布置道具等准備工作。
不過,今天的日本總體來說是一個不太主張舞刀弄槍的國度。這些野戰遊戲迷雖然大部分都很自律,但難免會有噪音擾民甚至塑料子彈飛出場地造成危險的情況,而且據說很多人同時穿迷彩服乘車來往,也有可能被居民報警。在記者居住的居民區,當地警察發放的材料中就提到,辨認暴力團分子的特征之一,就是“對槍支有不正常的喜好”。2006年,日本還修改了相關法律,進一步限制了仿真槍的殺傷力。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的槍迷們只能越來越低調。
專精的“軍史迷”
和槍迷相比,日本的軍事書籍和資料迷們就沒有那麽多法律上的煩惱了,他們更發愁的是如何找出更多的新鮮東西。日本出版業發達,與軍事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浩如煙海。在東京圖書最爲集中的神保町一地,當你走進幾家軍事書紮堆的店面,你幾乎可以在每一個與戰爭相關的專題下看到有成架的書,作者有學者、專家,也有大量的資深軍迷。可以說,戰後幾十年下來,研究能夠涉及的領域幾乎都已經有人涉足過。
也許是出于這一原因,在日本的軍事書刊迷中,大多數人都不是那種對普遍意義上的軍事知識感興趣的人,而是某一類問題甚至某一個問題的專家。比方說,以前對日本二戰時使用的快速戰鬥機——零式戰鬥機的研究算是一個較小的課題,但現在仍有日本軍迷專注于研究某幾個曾使用零式戰鬥機的航空隊。而且,這種“研究”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這些業余專家們會自費到南太平洋戰場實地考察,甚至搜集戰機殘骸碎片;在舊貨市場上尋找各家出售的泛黃舊照片;還時常開會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最終以一本書或是一個論文集作爲研究成果。對學術界或者社會大衆而言,他們做出的“學術貢獻”也許微不足道甚至毫無意義,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在享受人生。日本文化“小而專精”的特色從中顯露無遺。
除了上述兩類軍迷外,日本常見的一類軍迷就是對航空、航天或艦船等某一具體領域感興趣的人。這些航空迷們可能會在一年中按照航空自衛隊“藍色沖擊波”飛行表演隊的日程,依次到各個基地去看特技表演,然後評論每次飛行表演的異同。這份執著的確讓人很是佩服。
官方提供各類支持
事實上,日本防衛省和自衛隊一直都比較重視與各類“軍事迷”們打交道,這一方面是從國防教育的角度出發,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影響社會輿論——在財政支出日益吃緊的大背景下爲防衛預算爭取更多的公衆支持。
防衛省和自衛隊在各地的分支機構會不定期地在當地舉辦與軍事有關的講座、論壇等活動,題目多如“北朝鮮和我國的安全保障”、“北朝鮮動向和東北亞形勢”以及“自衛隊如何參與維和行動”等,演講者通常是防衛省背景的學者(如防衛研究所和防衛大學教師),以及自衛隊在當地的駐軍幹部等。從“公關”角度看,這種場合也是向民衆推廣軍方觀點的機會。
日本自衛隊也經常組織民衆進行軍營參觀、展示演習等活動,比較著名的有每年陸上自衛隊舉行的富士綜合火力演習,海上自衛隊組織的年度閱艦式和航空自衛隊各基地的年度基地節。其中,富士綜合火力演習通常會爲民衆安排5千多個座位,但每年都會收到十幾萬人的觀看申請,其中不乏將此演習作爲每年重大節日的軍迷們。而航空自衛隊的基地節上,也會常見攜帶專業相機的航空迷,在鏡頭中不放過飛機的每一個細節。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日本政界和專業人士圈子裏,熟悉防務問題的“國防族”通常也都是對外政策上的鷹派(或至少是所謂“戰略派”),但日本的軍事迷們卻似乎很少和政治發生關系。就記者個人感覺而言,這裏多數軍迷喜歡軍事更多只是出于個人愛好,與“鐵道迷”或“IT迷”性質相同,與政治立場的左右翼少有直接因果關系。記者見過一些很專業的軍迷言論,其論點就是要維持現有憲法立場,反對海外派兵。在靖國神社前穿著舊日本軍服招搖過市的右翼們,往往只對政治感興趣,是一群在軍事方面空談口號而缺乏具體知識甚至常識的人。倒是很多酷愛戰鬥機和軍艦的人,更像是和平主義者。
中國軍迷的“紅白之爭”
三代軍迷
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軍事對峙的緊張局面以及義務兵役制、民兵制的推行,將普通中國人和軍事、國防緊緊聯系到了一起。再加上著名的三大軍事雜志(《艦船知識》、《航空知識》和《兵器知識》)的熏陶,可以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第一代“軍迷”就已應時而出,其中以退伍軍人和軍人子弟爲主要力量。
和第一代軍迷相比,標志中國第二代軍迷誕生的裏程碑式事件就是海灣戰爭的爆發。作爲曆史上第一次電視直播的局部沖突,海灣戰爭中美軍精確打擊的巨大威力和伊拉克軍隊的不堪一擊,震驚了當時的世界軍事專家,其現代化戰爭和先進武器的魅力,也征服了當時無數在校的中國青少年。戰斧導彈、F-16戰鬥機、F-14戰鬥機、M-1坦克、航空母艦……成爲這一代軍迷追捧的明星兵器。
正是有了前兩代軍迷的積澱,才有了當今第三代軍迷的崛起。第三代軍迷的出現和互聯網的誕生緊密相連。在1998年新浪艦船軍事頻道和1999年艦船軍事論壇相繼成立後,中國軍迷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以及多元化的組成特點。由于前兩代軍迷也融合進來,無論是在職業範圍,還是學曆、社會階層方面,第三代軍迷的成分都更爲豐富。
曆經10年發展之後,現在軍迷的網絡化社區已經相當成熟,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各取所需”。此外,網絡社區和現實社會的互動也更爲頻繁。其典型就是各類軍迷軍品交流活動和軍事知識講座。
紅與白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多男士在吃飯的時候發生如此激烈的爭論。”這是記者的一位女同事,在參加軍迷活動及聚餐後說的一句話。在軍迷中,爭論、爭辯乃至爭吵是正常的,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武器裝備,都會成爲引發軍迷激烈討論的導火索。特別是針對中國軍事話題的討論,更是衍生出了“紅”與“白”兩大陣營。
所謂“紅”與“白”,絕不是張愛玲筆下“紅玫瑰”和“白玫瑰”這麽浪漫,而指的是“紅褲衩”和“白褲衩”。這二者的來曆似已不可考,有說法認爲“白褲衩”是來源于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士兵脫下內褲做成白旗向美軍投降的典故。爲了打字的方便,軍迷們又把它們簡寫成“HKC”和“BKC”。
“HKC”軍迷視世界局勢爲棋局,多從戰略角度思考問題,相信中國軍隊武器的強大實力,強調戰爭中人的重要性;而“BKC”軍迷往往關心技術細節,是技術論者,甚至唯武器論者,他們往往自認爲能正視中國軍隊與先進國家軍隊間的差距。
目前“HKC”和“BKC”已經是網絡上軍迷的兩大主要流派。在某種條件下,軍迷往往會同時具有“HKC”和“BKC”的雙面屬性。此外,“HKC”和“BKC”的爭論,早已經超出了軍事的範疇。在政治、經濟、科技、民生等不同領域,都可以看見“HKC”和“BKC”之間的鍵盤戰爭。“HKC”和“BKC”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社會貧富差距、價值觀多元化的體現。
道行深淺
中國軍迷的“道行”有多深,沒有誰能輕易下結論。從專業素養上說,不管是國防大學專攻軍史的教授,還是作戰部隊或軍工企業裏那些離軍事、兵器最近的人,都往往對軍迷們贊不絕口。一些資深軍迷,單從一段殲十戰機的起飛片段中,就可以把戰機的推重比、滑跑距離分析得頭頭是道。更令人歎爲觀止的是,2009年,在經整修後重新開放的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一些精通航空知識的軍迷居然在露天展覽的無名飛機殘骸中,發現了美軍著名的D-21無人偵察機的殘片,並在網絡上發布了照片,得到了館方的高度重視。
現在,網絡已經成爲中國軍迷互相交流、發表觀點的一個主要陣地,而他們也沒有放棄平面媒體,頻頻在其上刊發文章,更有甚者,甚至募集資金自己籌辦軍事出版物。此外,一些國內數字電視頻道也邀請軍迷開辦軍事類的談話節目,反響頗好。新華網的軍事頻道更是創辦了《軍迷擂臺》欄目,直接把軍迷的“口舌之爭”移到了直播間。
在媒體的風光背後,中國軍迷群體也隱伏著危機。網絡上的“泄密”和非法持有“仿真槍”等問題一直使軍迷感到恥辱和尷尬。軍迷如何加強自律,如何不讓自己的愛好同國家、社會的安全産生沖突,將是考驗軍迷智慧的重要一關。
俄羅斯軍迷難舍大國情結
“俄羅斯需要現代航母嗎?有一位在海軍自動化系統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拜托筆者在這個論壇上提這個問題,他想聽一聽非專業人士的意見……”。這個名爲那紮的網友在俄羅斯空軍論壇上的提問引發各方爭鳴。從航母規模到海上戰略,從軍力對比到地緣政治,對于此問題的回帖已超過了600多頁。
有些回帖寫道:“俄羅斯最少需要8艘航母,以保證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地區戰鬥值班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我們國家的威望,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美國羽翼之下的那些國家而言更是如此”;“正如曆史所表明的那樣,航母是執行對外政策的最強大工具,理論上國家應該擁有如此數量的航母”。當然,也有網友認爲,俄羅斯在經濟實力上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目前擁有現代航母不太現實。
俄羅斯以及昨天的蘇聯都堪稱世界軍事強國。然而,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葉利欽執政期間,俄軍事戰略方針有了很大改變,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也拖累了其軍工發展速度。在俄羅斯領導人開始向世界展示“肌肉”的今天,發展什麽樣的武器自然成了國內的軍事迷熱議的話題。
早從沙俄時期,特別是“冷戰”期間蘇聯多項軍工技術包括戰略轟炸機、武裝直升機、戰略導彈、彈道導彈核潛艇等就一直領先于世界,“圖波列夫”,“卡莫夫”、“白楊”等等武器的名稱更爲軍事迷們津津樂道。對此,俄羅斯的軍事發燒友們相比他們的世界同行們似乎顯得更爲“專業”,他們不但在網上展示飛機、艦船、戰車模型的作品和交易心愛的藏品,還喜歡在國際性的軍迷論壇中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
俄羅斯人自古有尚武的傳統,這一點單從很多城市中都有軍事博物館、烈士紀念碑和大量其他軍事題材建築中就能看得出來。二戰中蘇聯爲了打敗德國法西斯付出了慘重代價,可以說戰後出生的一代人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著“軍事情結”。
此外,俄羅斯人對于著名統帥和戰爭曆史也有著特殊濃厚的興趣,1812年衛國戰爭、諾門罕戰役、二戰中的蘇德大戰、阿富汗戰爭等在國家曆史上産生重要影響的事件,不僅是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永恒題材,也是軍迷至今喜歡討論的主題。每年的這些戰爭紀念日,許多軍事俱樂部都會組織各種模擬活動,重現當年戰爭場景。許多軍迷論壇上也專門開辟了諸如“軍事文學”、“1945年之前”、“冷戰年代”等等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17/1100581045.html
中國軍迷數量不遜正規軍 很愛國但也可能闖禍 2009年03月24日 國際先驅導報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中美艦船南海對峙、中國要不要建航空母艦……這些新聞事件或熱點話題都是近期成了國內互聯網軍事論壇上討論的焦點。當中,一些網民的文章,引來回帖無數,被推至網頁顯要位置。在觀點、熱情井噴的網絡江湖中,背後不乏“火眼金睛”、“功力深厚”之人,他們在互聯網上呼風喚雨,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軍事風暴;而江湖中的大多數,則都是對軍事充滿熱情的芸芸衆生。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軍迷”,很難說中國的軍迷是哪一年形成的。在“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挂兩邊”時代,那些無緣軍隊的青年就熱衷于穿親友剩下的或者民間仿制的綠軍裝,甚至還有人在街上搶軍帽,這也許是早年軍迷們的一種表現。到上世紀90年代,略微有點零花錢買雜志的軍事愛好者開始大量閱讀“三大知識”雜志(《航空知識》、《艦船知識》、《兵器知識》)、《世界軍事》等,中國軍迷的專業水准開始提升,隊伍迅速擴大。1998年,《艦船知識》最先建立網絡版(今天新浪軍事的前身),中國軍迷進入了網絡時代。今天網絡軍迷早已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閱讀者,他們還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傳自己的“收獲”,甚至希望通過線上輿論和線下行動影響軍國大計。
數量不亞于正規軍
據《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這中間有多少是軍迷呢?
據該報告,中國網民目前52.5%爲男性,84.3%集中于10-39歲之間,81.3%集中于初中至大專學曆之間。網民中較集中的職業是:30%爲學生,10%爲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15%是企業和公司人員。收入上,半數以上的網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上述情況基本上也是對中國網絡軍迷一個寬泛的描述。正如大多數男孩都會喜歡槍支、車輛、機器人玩具一樣,男性網民對軍事的興趣多少存在一些。如果把對軍事感興趣作爲起步標准,則中國這個網民群體至少會有上億。如果把每期固定購買“三大知識”和《世界軍事》作爲核心軍迷標志,則按這四本刊物的發行量,中國核心軍迷也應有百萬之衆。這是一群數量不少于正規軍,大多在求學生涯中和事業起點上的大男孩。
很愛國,但也可能“闖禍”
網絡軍迷的愛國熱情是誰都無法置疑的,在鐵血、飛揚、鼎盛、西陸等著名的軍事社區,只要一進去,就能體會到熱力。中日、中印、中美、臺灣等問題永遠是熱點。軍迷在這裏評論有關方面的軍事裝備、作戰能力,分析別國策略,爲政府支招……這樣執著,無非是爲了呼籲捍衛領土主權、希望國家強大。
但軍迷的熱情有時也缺少理性制約,從而給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一些麻煩。軍迷們急于維護國家利益而自發獻計獻策或呼籲軍事行動,有時給外界制造“中國威脅論”的口實。2008年,一則31天“入侵越南”的作戰計劃流傳于網上,該計劃從空襲、封鎖到地面行動非常詳細,越南政府爲此兩次召見中國外交官表示憂慮。事後證明,這只是中國軍迷們爲了“過癮”而編寫的。
軍迷們爲了顯示中國的強大和自己的見聞,有時造成泄密。在軍事論壇中,“猛圖”點擊量往往很高。這些有關武器、軍事行動的圖片有些就是網民在生活目擊中拍到,有時甚至是專門去相關場所拍攝的。2005年,一位軍迷就因爲在四川某軍事基地拍攝大量戰機活動照片,並大量在網上分享而被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
軍迷們爲了吸引點擊量,有時不惜編造假消息。今天網絡論壇中的有些消息已經很像新聞單位和權威機構的正規文稿,讓人真假難辨。“中國護航編隊遭到某國潛艇追蹤,成功迫其離開”、“中國殲-10編隊到爭端海域巡航”、“中國海軍與某國海軍日前在某海域展開激戰”、“解放軍在救災前線發現神秘飛行器”……一個又一個極具爆炸性又吸引眼球的標題比比皆是。這些消息有的“三分事實七分創作”,有的幹脆是無中生有。而消息的來源,有些被放到國內權威媒體身上,以增強可信性;有些則被故意放到某個軍迷討厭的專家或境外軍事媒體上面,用來放大軍迷的反感。
另外,軍迷往往容不得模棱兩可、中庸官氣、專家解讀,相當一部分軍迷也不太能容得下不同見解。于是,論壇中的謾罵、擠兌、嘲諷等語言暴力總是很難避免。
別成了外國“網特”鈎上魚
除軍迷自身問題外,甚至有一些外國人專門針對中國網絡軍迷的特點謀求不良利益:他們瞄上了一些軍迷血氣方剛、好勝心強、分辨力低的特點,有意在網絡上活動“釣”起這些人的注意力。軍迷中一直流傳著“網特”的傳說,意思是某些國家的軍事情報人員和意識形態特務專門在網上刺探情報,挑撥是非。經常有人會在軍事論壇上發貼詢問中國軍事實力情況,或者故意刺激別人,說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問題絲毫不懂,受不住挑撥者憤然回應,結果往往造成內部情況曝露于網上。
還有些水平較高的軍迷,有時會收到境外雜志、非政府組織的郵件,有償請他們提供文稿、圖片等等。這時有經驗的軍迷就站出來告訴你:別上當,“網特”在釣魚!
同時,還有一些人專門針對網絡軍迷大多爲中輕年男性的特點,傳播網絡色情,實施網絡欺詐等犯罪。在一些管理不嚴的軍事社區,武器猛圖旁往往還有美女猛圖,軍迷們就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進行著虛擬生活。
個別軍迷的不慎言行、不良居心者的陰謀,對國家安全、國人團結與對外形象,以及對外關系等都形成著某種傷害。這是造成軍迷遊走于邊緣,不能像其他受衆群體那樣在國家重大議題中登堂入室、發揮更主流作用的原因。
軍迷們如何“長大”?
自從新世紀網絡不斷加速發展以來,軍迷群體不斷膨脹。但在這十余年間,現役軍人與專業人員由于職業要求等原因加入的比例很少。在多爲業余愛好者的情況下,每年又都有隨著成長被事業和家庭生活轉移開的資深軍迷。這使得軍迷隊伍在近些年整體上一直呈現“長不大”、“難提高”的現象。
許多人都開始注意到,對網絡軍迷,需要在保護其愛國熱情的前提下進行善意引導。其實,帶有官方色彩、顯得生硬的“引導”,不如“開發”更加貼切。正如總理與網民的互動一樣,國家在軍事決策上對網絡軍迷的“開發”,主要辦法可以按當時的軍事透明度,加強與網絡軍迷的互動。互動將使軍迷在了解情況後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並提出寶貴的民間建議。2007年美國出臺的《21世紀海上合作戰略》,就在制訂過程中吸收了網民意見。隨著中國軍事透明度的提高和戰略決策支持體系的完備,未來中國網絡軍迷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與軍事部門實現互動未爲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4/1042546260.html
首屆網絡兵棋大賽戰況激烈 外國軍迷到場觀看 2008年12月11日 中國國防報
紅軍裝甲在西部平原的高速機動突擊,一時間讓缺乏反坦克武器、且機動車輛較少的藍軍陷入困境……
眼看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藍軍指揮官突然下令:藍軍預備隊173空降旅迅速在茨欣瓦利西北的郊區傘降。隨後,藍軍預備隊173空降旅立即發起進攻,一舉消滅了單獨駐守在茨欣瓦利機場的紅軍傘兵部隊的直升機大隊!
陸地部隊援救不及,紅軍指揮員立即將己方的傘兵部隊空投過去!這樣,紅軍傘兵卡住的關鍵位置正好能夠阻截藍方炮兵的道路,同時切斷了藍方部隊的補給線……
失去補給的藍方只能就地防禦,給紅方調兵反擊贏得了時間。
以上的描述並不是真實戰場的實兵演習,而是一群軍事愛好者們進行的一場電腦兵棋對決場景。11月30日,記者走進北京理工大學“全球戰爭實驗室”電子大賽總決賽現場,跟隨兵棋愛好者在電腦模擬中享受排兵布陣、拼搶廝殺帶來的激動。
老外軍迷在這裏圓夢
本次大賽是由遠東旗艦(北京)國際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新浪軍事舉辦的國內首屆“全球戰爭實驗室”網絡兵棋大賽。大賽從11月2日開始到30日鳴金,先後經曆了網上初賽、複賽和現場決賽3個階段,最終“鐵血軍神”以推滿27盤全勝的戰績奪得冠軍。
據本次比賽策劃人王暘、沈良輝介紹,作爲國內首屆網絡兵棋比賽,在開賽之初,就吸引了來北京、天津和武漢等地6000多名軍事愛好者的踴躍報名。他們還告訴記者:“兵棋傳入我國雖然還不到20年,但已在北京、西安、廣州以及香港等許多大中城市形成了穩定的愛好者群體。從這次大賽報名統計表上看,選手中不僅有來自北京、上海、成都、海口等大城市的,還有西藏、香港的”
記者在決賽現場看到,觀衆大都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兵棋愛好者,他們的年齡大都在18歲至30歲之間,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還有不少是博士後軍迷。他們雖然坐在臺下,但緊跟紅藍雙方激戰態勢的變化而動,不時爲場上選手的路數出謀劃策,指點得失。
坐在記者側面的兩名兵棋愛好者爲此還展開了爭論,來自北京理工大學軍協、人民大學軍協的大學生軍迷們的談論,顯示出了對兵棋推演的深刻理解、對國際熱點地區沖突的背景認知。令人欣喜的是,中華女子學院的幾名女軍迷也不知什麽時候加入到現場的討論中,正如萬綠叢中幾點紅,在整個賽場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大賽現場兩名專業解說員讓軍迷們享受到了統帥千軍萬馬的樂趣和紙上談兵的愜意,他們不失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和深入淺出的情況介紹,讓記者不由地喜歡上了兵棋推演這個昔日鐵血男兒才涉足的軍事天地。唯一一名老外軍迷、巴基斯坦留學生卡裏夫說,“每一次戰鬥經曆都讓人回味無窮,雖然不是真的金戈鐵馬,但也算是圓了我縱橫沙場的夢想”。
兵棋爲何被稱爲“魔術師”
兵棋推演的曆史可以溯源到4500年前,中國人開始使用石塊和木條等在地面上對弈的方法演示陣法、研究戰爭。
現代類型的兵棋(WARGAME)是普魯士軍人馮•萊斯維茲父子在十九世紀初發明的。它由一幅沙盤、地圖、棋子和計算表組成。用這套兵棋,可以逼真地模擬當時戰場上的交戰過程。因此它一問世,就受到各國軍隊的歡迎,並被迅速普及和不斷加以改進。
當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應用日漸普及之後,計算機作戰模擬很快就被西方軍人欣然接受,傳統的兵棋走上了網絡化的道路,進入電腦兵棋時代。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使用具有計算快速、數據統計精准的計算機系統進行推演成爲電腦兵棋的主要發展方向。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1979年就指出,計算機作戰模擬“實質上提供了一個‘作戰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裏,利用模擬的作戰環境,可以進行策略和計劃的實驗,可以檢驗策略和計劃的缺陷,可以預測策略和計劃的效果,可以評估武器系統的效能,可以啓發新的作戰思想”。我們常常聽說的“漢光兵棋推演”,就是一款專業的軍用防務分析用的電腦兵棋。
可以想象,隨著兵棋推演的進一步發展,以往那種認爲“戰術專家是打出來的,而不是訓練出來的”觀念將在兵棋推演面前已受到了嚴峻挑戰。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國際軍事分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少將把兵棋推演稱爲“導演戰爭的‘魔術師’”。那麽是什麽讓兵棋具有未蔔先知的神奇能力?是數學。馬克思曾這樣論述:“理論只有在能夠使用數學語言加以描述時,它才真正上升爲科學。”戰爭理論以及整個軍事科學也不例外。數學更深刻地把握住了戰爭邏輯,將兵棋的整個模擬過程量化了,從而使兵棋模擬與一般性的沙盤作業和圖上推演完全區別開來。
冠軍和他的女友因兵棋而相愛
世界各發達國家在重點追求兵棋推演計算機化的過程中,走出了民用普及的新路子,把傳統兵棋發展成了多層次、多種類、與商業化電子計算機相結合的軍事智能玩具——民間兵棋。
特別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軍事研究機構,相繼推出了幾千種普及型兵棋,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了民族傳統、文化曆史、國防知識等多層面教育的良好效果。
20世紀初,民間兵棋在西方風靡一時,上個世紀80年代,民間兵棋傳入我國,受到了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熱情追捧。
我國的兵棋愛好者大都從接觸國外的電子開始。比如著名的模型兵棋《戰爭之神》、《Flamers Of War》、《裝甲指揮官》、《戰鬥前線》等。雖然這些兵棋的娛樂性很強,但傳播的卻是一些外國的曆史和價值觀,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北京戰棋社的Pony是《裝甲指揮官》的忠實粉絲,但是他更挺國産兵棋。一有國産兵棋上市,他就帶上幾個兄弟先試試,“國産兵棋越來越多,我們國人對兵棋的接受和理解也越來越好”。本次比賽冠軍“鐵血軍神”蔡中琪,就特別希望能玩上“抗美援朝戰役的兵棋”,“軍神”和他的女友因兵棋而結緣,都爲兵棋而癡迷。
近年來,我國也致力于開發自己的兵棋,例如遠東旗艦(北京)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就先後開發了《長津湖》、《南昌起義》、《孟良崮戰役》、《四渡赤水》、《高加索之門》等多款不同級別的兵棋,受到許多軍事愛好者的歡迎。
兵棋受到軍迷喜愛的原因正在于它以戰史爲基礎,凝練了作戰規則,簡化了作戰計算,突出了作戰對策,因而有益于學習、研究和演練對策性思維。要想成爲兵棋高手,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
兵棋模擬的是曆史和現實真實背景下上至國家領袖下至士兵的角色扮演,玩家必須對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才能體驗到更強烈的真實感。這種高標准的要求讓軍迷在兵棋的世界裏樂此不疲,也讓他們感覺到了挑戰、收獲了成功。
堪稱骨灰級的軍迷李慶珍對兵棋有很深的感悟:“在每場兵棋推演中,推演者可以自由調配不同的部隊,去實現各種精妙戰術。需要牢記的是,人絕對不能做不懂變通的機器,從來就沒有完善得不需要任何變化的戰術。”
曾爲軍人的“ch25555”說:盡管戰場因素極爲錯綜複雜,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但它也與世間的一切事物一樣,可以被分解爲一些比較簡單的個體和單個方面分別加以認識,然後再按照個體和單個方面之間的聯系規律,把局部的認識綜合起來,就能夠把握整個作戰過程的總體規律。瞧,我們的軍迷還是很專業吧。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12-11/1148534321.html
國內大學中悄然興起兵棋推演熱 2008年10月31日 兵棋大賽
在知識爆炸、技術飛躍的新時代,隨著全球國防和軍事變革的日新月異,許多以前不爲重視的國防安全新威脅已向我們默默逼近,一些見不到硝煙全新模式的戰爭正在向我們悄悄走來。現今國防教育面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新要求和國防安全新威脅的雙重嚴峻挑戰,讓書本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兵棋”一個國防教育生動形象的有利補充,通過它告訴每一個國人國防安全離大家並非遙不可及。
今年11月由新浪軍事和全球戰爭實驗室共同舉辦的國內首屆“全球戰爭實驗室”兵棋大賽在開賽之初,就吸引了來北京、天津和武漢等地各高校大學生的踴躍報名。
在中國人民大學推廣兵棋大賽的宣傳現場。我詢問了一位負責大賽宣傳的同學“關于舉行這次活動的意義”。
他給出的回答是: “現在《國防教育》已成爲大學生的必修課,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知識其實是很抽象的,平時對一些軍事問題也只能高談闊論一番,沒有實際操作的機會。但這些熱點問題可以通過兵棋的形式很好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于衆多在校的國防生而言,也可以更好了解軍事動態,增加對熱點地區形式的了解,爲將來的軍旅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國有句古語“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使我們的國家更強大從此不受別人的欺負。”
一位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這樣描述玩過兵棋的感受:以前他玩過很多遊戲但從來沒有聽說過兵棋,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兵棋。他說通過這次兵棋大賽的比賽用棋《高加索之門》,使他對美蘇冷戰有了新的認識,自己在課余時間翻看關于美蘇冷戰時期的資料。現在自己對那段曆史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加強當代大學生國防知識,特別是國防安全涉及的新知識、新觀念的宣傳普及。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通過這次比賽也激發廣大高校學生的比賽熱情,“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嗚;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10-31/1426527752.html
從世博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聯合晚報社論 2010.05.01
上海世博會登場了,昨晚的開幕式吸引了萬千目光,繽紛絢爛不在話下。而台灣觀秀的熱門話題有二:一是有藝術界重量級人士直言開幕表演「俗氣」,令人失望;另外則有諸多報導,探討台灣文化界人才在這次世博幕後工作所扮演的貢獻角色。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有了傑出的表現,值得欣慰。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之外,如何以文化力量與國際接軌,應是下一階段挑戰。
這兩年以來,北京和上海,各自以主辦奧運和世博會這種世界級的活動,宣示中國已經站上國際舞台中心。北京奧運,中國躍居囊括最多金牌的體育大國。上海世博,不僅是國際觀光和商業的盛會,並且展示了新科技和新的生活趨勢。現代化的跑道上,中國從積弱不振、貧窮封閉,終於漸漸向領先的地位趕進。
然而,中國的苦難累積已久,真正的改革開放及繁榮崛起,不過是最近三十年的事。現代化的目標想一步到位,這種快速的追趕,幾近目不暇給的物質建設,卻可能忽略了「表裡銜接」的結構性問題。尤其,為了民族的光榮而進行形式上的追趕,往往只集中於物質層次,只在經濟與科技上鑽營,而忘了內在制度與文化層面的搭配。
中國大陸如今已是新興強權,有朝一日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過度旺盛的物質主義未必讓大多數中國人民得利,例如在貧富兩極化之下也出現民怨,文化生活的貧乏和壓抑成了另一個問題。近來大陸爆紅的文字「異議分子」韓寒,在世博會論壇上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認為世博是中國硬捧出來的盛會,反映了很多小市民的心聲。最諷刺的是,這個演講在大陸的網路上被刪,更凸顯了中國言論自由受限的現況。(另詳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上海世博 鳥巢世代 海龜與烏龜 《和諧社會導論》)
在世博開幕的前兩天,韓寒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世界百大影響人物。韓寒只用一支戲謔的筆,試圖改變社會,也代表著大陸人民已在追尋更高層面的心靈寄託。韓寒入選百大,可視為對世博開幕的一大獻禮,這種不妥協於現實的精神,才是中國累積文化軟實力的元素。
關於韓寒未來的猜想2010-01-31
2010年1月 韓寒的博文被和諧
2010年2至7月 韓寒的博文被繼續和諧,網民紛紛翻墻
2010年8月 上海市政府表示,由於韓寒在世博會期間發表不恰當言論,嚴重影響了上海市的城市形象,他們已和新浪取得聯繫,強制關閉韓寒的新浪博客。同時有關部門領導表示,韓寒事件表明互聯網已經到了需要整治的關頭,政府將組建網路輿論監管隊凈化互聯網,遮罩一切不良資訊,為國慶獻禮。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稱這是上海繼禁發黃色短信後的又政策創新,號召各地方政府認真學習,努力落實。
2010年9月 韓寒表示鋻於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狀況,他將不再開博,轉而專心做雜誌
2011年 韓寒的雜誌由於涉及諸多不良資訊誤導青少年被禁止發行。全社會就韓寒問題展開廣泛討論。諸多專家學者齊聚CCAV在晚間黃金時段進行嚴肅探討,他們都表示,十年前討論過韓寒,十年後再來批判韓寒。這十年的歷史證明瞭韓寒德成長是完全錯誤的,並強調各個家庭引以為戒。接著,磚家叫獸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國防外交各方面對韓寒問題進行深入談話。CCAV表示,長達三小時的節目播出後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各方面均表示這是CCAV本年度的最佳節目之一。
2011年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表示,韓寒的失足不完全是他本人的錯,關鍵在於他沒有讀過大學。他強調,接受完整的大學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缺少思想道德修養、馬列主義毛鄧三概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課程的熏陶,年輕人很容易走入歧途。
2011年 人民網發起投票,結果顯示97%的網民支援查封韓寒。新華社就此發出社論表示:事實證明絕大多數人都是支援政府決策的。網上一度氾濫成災的支援韓寒言論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韓寒追隨者發動五毛黨刷出來的。
2012年 文化部長余秋雨發表《含淚勸韓寒書》,此文得到了包括賈平凹、鐵凝、于丹等文化名人的聯名推薦,隨即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據說已退休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因不願簽名而被停發退休工資,但此消息被迅速和諧,然後馬上有官方領導出來辟謠稱易老未參與只是由於身體不適。
2012年 中國作家協會代表郭敬明公開出面勸說韓寒。韓寒再次強調他與郭敬明“男女有別”,並說“一個連自行車都騎不穩的小女人怎麼有資格和一個開賽車的男人說話?”。此言一齣輿論譁然,許多十六七歲(不管是生理年齡還是心理年齡)的小女生在鏡頭前聲淚俱下地控訴韓寒對她們偶像郭敬明的人格侮辱。她們表示,自己是讀著郭小四的書長大的,是小四給了她們華美的青春時光和深邃的感性思想。並稱韓寒的文字“很黃很暴力”,讀了讓人“心神不寧”,屬於文化垃圾。
2013年 “韓寒”成為敏感詞彙被以百度為首的各大門戶網站和諧(屆時谷歌早已在天朝消失)。同時被遮罩的還包括“韓少”、“韓暖”以及“李承鵬”。南韓被統一改稱南北韓。南韓政府表示抗議,中國外交發言人稱:這屬於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
2013年 有聰明的網友在百度搜索“當代魯迅”這個詞以期能搜出韓寒,不料搜出的卻是宋祖德。
2014年
2015年
................
我就開個頭,以下都供各位自由想像,順便強調下,我也只是在猜想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e542f0100go2r.html韓寒世博會論壇上被刪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全文(附視頻)
……………
20樓回復:韓寒世博會論壇上被刪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全文(附視頻)感謝樓主。我覺得韓寒是個異數,可能不多久就要被和諧掉了,所以能看看他的文章,聽聽他的發言,有一次是一次。但願我不是一語成籤!
http://hk.56.com/big5/tieba.56.com/v/tn-990389
韓寒>百度百科
韓寒,1982.9.23出生于上海金山。作家,賽車手。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以《杯中窺人》獲一等獎,其文筆老練,語言犀利。 1999年三月韓寒開始寫作小說《三重門》,至今銷售量已逾190萬多冊。後退學,現爲上海大衆333 車隊職業賽車手,成績優異。
社會評價
因韓寒極強力的筆杆下總是帶著對世俗醜陋的譏諷,很多人在想象中總給他挂上一張灰暗冰冷的臉。與網上傳言狂妄、傲慢、裝酷的韓寒相比,現實中的他卻文質彬彬,與人說話時總是帶著和善的笑意,他格外熱情,通常會接受所有人合影和簽名的要求。
有說法稱他爲80後作家的代表人物,但韓寒並不贊同這種以年代劃分作家的態度,評價說:“作爲我本人,非常討厭以年代劃分作者,每個優秀作者都是個性鮮明的人,哪能分類。”
他的經曆和作品都頗受爭議。因爲他的作品中毫不保留地談到社會中的各種現實,並透露出對某些現象的憤慨與譏諷,鮮明地體現獨立的思想。他的文學作品曾獲得 中國大陸許多獎項,並受到許多文學專家的關注,但他也因爲其不佳的學習成績和特立獨行的作風而被遭許多非議。由韓寒引發的相關社會現象被媒體稱爲“韓寒現象”。
關于韓寒,中國文學家歐發偉認爲,韓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産物,“韓寒現象”是中國民主進步的體現,說明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偉大而正確的。
路金波(韓寒的出版商)和梁文道(總部設在香港的鳳凰衛視的評論員)贊同韓寒將成爲下一個魯迅。(魯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他以強有力的批判文章而被讀者喜愛。) 《時尚先生》雜志總監馬一木說,“韓寒只是個普通的年輕人。他像正常人一樣喜歡美女並且對他不喜歡的東西說'不',如果中國還有更多韓寒,這個國家將會更正常。”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一月雜志入選“2009中國魅力榜”排行,被稱爲“天性之魅”。
http://baike.baidu.com/view/5972.htm
韓寒-維基百科
韓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於中國上海。中國職業拉力賽及場地賽車手、小說家、網路作家,並涉足音樂創作。
目錄
1 生平
1.1 名字來歷
1.2 身世之爭
1.3 成名及退學發展
1.4 博客論戰
1.4.1 韓白之爭
1.4.2 其他論戰
1.5 網上書店與創辦雜誌
1.6 賽車生涯
1.7 時事關注
2 作品
3 爭論
4 評價
5 相關書籍
6 相關條目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F%A9%E5%AF%92
評韓寒「像少年啦飛馳」
NBA評論家說:「評斷一個球員的成就,要看第四年。」原因是菜鳥球員都簽三年約,為了再獲得新的合約,前三年必定拚「小命」。第四年剛換新約,又正值球技邁向成熟的轉型期,如果因為坐享高薪而不思進取,或突破不了心魔,只把打球當例行公事,就注定成不了一代球星。熟悉流行音樂市場的人會說:「歌星能否持續引領風騷,要看第二張或第三張專輯是否叫好叫座。」原因在於:首次發片前,唱片公司對於潛在的搖錢樹,都務求打響第一炮,廣泛收歌、挑歌,發片時還砸大把銀子行銷、包裝,所以呈現出來的「商品」都有一定品質。如果第一張賣座,通常唱片公司會想打鐵趁熱。但急著出片,就只能在有限的歌中挑選,甚至湊合著用;行銷策略無法細心擬定;短期出片,歌迷邊際效用遞減,故購買專輯慾望降低…此時,唯一沒變的是歌手個人的實力和魅力。如果自己的實力和魅力沒有獲得市場的回應,那就無可避免成了流行音樂市場上的過客。
我不知道有沒有評判小說家的類似標準,但我覺得看作者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是個「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標準。
我應該是台灣最早閱讀韓寒的人之一。早在2000年我就讀了他的第一部長篇「三重門」,並寫了評論;還很瘋狂地到中國的各個網站看韓寒的介紹和討論。我覺得「三重門」是非常好的小說。可惜2002年台灣的出版社出版「三重門」繁體版時,除了一堆無聊的人報導韓寒長得神似謝霆鋒外(我一個朋友說:「只要頭髮弄成那樣子,恁誰都變得八分像謝霆鋒。」),沒看到什麼深刻或深入的評析與討論。
讓我回到正題吧。看完「像少年啦飛馳」(作家出版社),我的感覺是:有點失望、非常憂心。我沒讀過太多小說理論,也沒有寫作小說經驗,實在沒資格夸夸其談「成為小說家的必要條件」。但據我猜想,「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想像力」,至少要擇一具備吧!在台灣,大部分的未成年人實在談不上太豐富的人生經驗(所以年輕網路寫手的成功,往往靠的是想像力)。我們的社會相對穩定,多數小孩都還在體制內打轉。中國倒是出現很多「顛沛流離」的少年。寫「北京娃娃」的作者,在混亂的社會中磕磕碰碰,用自己的肉體經驗尋找心目中的真愛。韓寒被退學,拒絕清華的入學邀請,在大江南北晃蕩了一年。本來,我期待他因此能寫出自己的「靈山」,卻沒想到他寫得是「野山」--小說中一半篇幅的故事發生地…
「三重門」可謂遍地開花,處處是令人嘖嘖稱奇的新鮮字句,充分展現了韓寒對中文的掌握。「像少年啦飛馳」中還是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段落,但頻率降了。這和流行唱片界與NBA的現象或有暗合之處:新銳作家如果第一本不賣,別想要有下一個合約,自然全力以赴。第一本書可以用上自己截至當時為止的所有人生經驗;許多妙言佳句可能也是作者多年來胡思亂想時就累積在錦囊中的;作者可能生怕沒有第二本書可以一吐為快,就忙不迭地把壓箱寶都給用上了。清詞麗句是韓寒的特色與優點(可能也是他小說的唯一優點。他有一些反抗體制的思想,不過這在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表達得比較明顯),如果頻率遞減,讀者亦與之俱遷矣!
缺乏人生經驗,導致場景單調。兩本小說都是以學校為背景,往往穿插著荒謬的教育現象。大陸讀者看來有共鳴,我這個台灣讀者看來有新鮮感。但韓寒也只有到高一的學校經驗,這個題材總有枯竭的一天。此外,我在「三重門」的評論中曾稱讚韓寒雖然七科被當,仍然引用了該學科的觀念與名詞作為修辭的素材。但不幸的是,在這本小說中我沒有看到同樣的修辭了。這就是我之前擔憂的,沒有其他學科或科學的養分,韓寒很容易枯萎。
因為懶散(這是韓寒在序中自己爆的內幕),所以這本書毫無結構可言。「三重門」的故事主線集中在四個人身上,時間設定在國中升高中的那幾年。這樣比較能看出作者佈局和刻畫個性的能力,讀者也比較能抓到作者的意念。但在「像少年啦飛翔」中,韓寒信筆所至,往往有頭無尾。小學寫一寫,不想寫了就跳到成年,童年玩伴就添一句「死了」帶過。又常常跳回大學時代。場景也轉換得沒麼章法,上海、北京、香港,想去就去,想回來就回來,但看不出這樣的安排有什麼意義。還有一個兩本書共同的缺點:結尾草率。我不是要求要有塵埃落定的「結局」,像「雪山飛狐」那樣懸疑的結尾也很好。但,尤其是「像少年啦飛馳」,結尾似乎不是有意的、精心思考後的安排,想讓讀者有餘韻不絕的感覺;而是不想寫了或寫不下去了,所以大筆一揮結束全書。講難聽一點,就像一刀把蚯蚓切兩半,它可以變成兩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把這本書拆成兩半發售,佈局結構也不會更差!
當然,這是愛之深、責之切了。這仍然是一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否則我不會在半夜強忍睡意,一口氣讀完才就寢。但我深深期盼,韓寒的下一本小說,仍然有這樣的魅力…
http://www.kleiber.idv.tw/prose/cold2.htm 韓寒被《時代週刊》利用?2010-04-08
近日,韓寒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時代週刊的醒目標題是:韓寒,中國文壇的壞男孩。大致內容和國內報道大同小異,只是有幾個地方,別出心裁,頗有新意。
據悉,《時代週刊》從2004年開始每年評選 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按照“領導人與革命家”、“創業者與企業家”、“科學家與思想家”、“英雄與偶像”以及“藝術家與娛樂界人士”五大項目,選出當年全球在各行各業引領風潮的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美國《時代週刊》關於韓寒的雷人報道
有一句,“Han…is carefully groomed in an epicene,metrosexual way that is unusual among chinese males of his age.”這句話令我費解,說韓寒的裝扮,屬於很中性,男女不分的都市型男。Epicene這個詞,“中性,無性別差異”,形容李宇春倒是合適,郭敬明也可以,雖然他更偏女性陰柔一些。韓寒在我印象中,是一個酷酷的賽車手,有點陽剛之氣,經常口無遮攔,還帶點血性。
從《時代週刊》配的韓寒整頁照片來看,不算很中性化,可能亞洲人不太符合歐美鬍子拉扎的肌肉男標準。後面那半句更為離奇。大意是,韓寒這種中性化裝束,在他的同齡人中顯得異類。言下之意,韓寒的同齡人大多屬於肌肉型猛男。記者似乎對當代中國不是很了解,全憑臆測。據我的觀察,現在不少男青年,哈韓一族,留著長長尖尖的劉海,模樣俊俏,在我的審美觀裏,顯得女氣十足,催生雞皮疙瘩。
文章談及韓寒的出格言論,引用了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的話。大致意思是,“人們都以為韓寒對政府持批評態度,針砭時弊,屬於民主鬥士一類,其實不然,他依然是政府的同謀,和政府心照不宣,代表著80後的墮落,即,你只要讓我快活,我就不動搖你的政權。青年的躁動不安的多餘精力,都被消解到到消費主義的狂飆之中。”這位教授,把韓寒的小說,歸入商業化的消費主義類型。
這個教授說的有道理。但站著說話不腰疼。不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實情,就下如此刻薄的論斷,委實不該。韓寒的很多言論,我看了都為他捏把汗,懦弱如我等書生,絕無這勇氣。看客總是希望能看到砍頭,嗅到烈士頸子裏的血腥,這就是鼓吹人性的美國人。
剖析韓寒被《時代週刊》利用的理由
時代周刊當然了解中國的輿論媒體,所入選的包括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百度總裁李彥宏、台灣宏碁集團行政總裁王振堂、青年作家韓寒在內的多名中國人,必然引起媒體的關注,對於其中的有些入選人物,大家可能不會過多的議論,甚至不議論,因為他們是高級的領導,百姓無法在媒體上討論的。
既然必須有中國的人物入選,就一定要達到時代週刊影響自己的目的,也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韓寒是最佳人選,因為韓寒是引起關注的人物,尤其是一定能引起火爆議論的人物,因為韓寒的歷史背景不受約束。
有人說“韓寒的思想意識,比較符合西化的意識形態,所謂的真實、憤世嫉俗,正好迎合了美國的所謂自由。”我說這是其中之一,還有幾個理由。
1.韓寒是網路焦點人物。就拿韓寒是關注度排名第一的博主來說,已經符合《時代》週刊的計劃了,因為韓寒只要在部落格里弄個信號,就會引來幾十萬的關注,誰能做到?
2.韓寒是80後的網路代表。韓寒1982.9.23齣生於上海,同樣佔據網路主流的人群也是像他一樣的80後,單從韓寒的粉絲瘋狂為韓寒投票,可以肯定,這正是《時代》週刊想看到的結果。
3.網路推動其他媒體的效應。網路上,對韓寒入選的觀點,反對也好,支援也罷,只要火爆的議論,網路外的其他媒體就會跟蹤報道宣傳,這是《時代》週刊期望的結果,目前,已經做到了。
4.韓寒如同《時代》週刊靈魂附體。在這次對韓寒的討論高潮中,離不開的字眼就是“《時代》週刊”,韓寒本身近期沒有引起關注的言語和行動,這次為什麼成為焦點話題?以為他被《時代》週刊入選了,正是,刊不離寒,寒不離刊,侃不離寒,寒不離侃。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0/04/08/1326s2809801.htm
韓寒批判—從韓寒博客看網絡SB群體
SB處處有,網絡特別多。可以說,韓寒粉絲有多少,SB就有多少。
最近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新聞在各大媒體炒的沸沸揚揚。貌似韓寒更有名了,其實這是一場杯具。
時代周刊,JY群體在華的喉舌之一,此次發掘出韓寒來,意思很曖昧,給韓寒一個“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虛帽子就能拉攏一大批韓糞們,一箭多雕的詭計。
滲透、不停的滲透。
媒體都是逐臭的,看看國內媒體最近對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轉載程度便可知道,國內媒體不是一般的弱智。 在這點上看,國內媒體除了人民日報能和時代周刊抗衡外,其他媒體都是小兒科。
韓寒已經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了,按照美帝對華滲透攻略來看,下一步應該是發他個諾貝爾文學獎什麽的。
那時候韓糞們才應該更開心。
一群弱智,不被這人QJ就被那人QJ.
這是時代周刊對韓寒的評價:
Age: 27
Occupation: Author, race-car driver
Previous TIME 100 Appearances: 0
Han Han’s first novel,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as a high school dropout in Shanghai, became a best seller in China and sparked a debat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s rigid education system. An avid rally car driver, he writes a mega-popular blog that pokes fun at prominent cultural figures and incompetent officials.
看看這段說明就明白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背後的真正原因:小樣,我給你帶帽子是爲了讓你去當打手呢。
韓寒在接受鳳凰網體育連線時表示,“現在用水都有罪惡感。” 挺能裝B的,每天就他洗車洗寵物的水都夠西部幹旱地區澆幾畝地了。
沒什麽好說的,如同那個年代的人一樣,莫名其妙的出生再莫名其妙的長大;
韓寒的成名背景:
高考,就如同科舉一樣被人愛著恨著,N多的少男少女對高考更是又怕又恨,而韓某人的偏激言論正好說出了這群少男少女想了不敢說的話,于是乎痛哭流涕的把韓某人當成了偶像。
少男少女的崇拜不足以讓韓某人一夜成名,恰恰相反,那些掌握了話語權、以“出賣”爲謀生手段的媒體才是寒某人成名的背後推手。 媒體靠眼球而活,當它們吸引不了眼球的時候就是它們的滅亡之日,韓某人的出位表演,正好符合吸引眼球的需要,于是乎這群媒體如蒼蠅逐臭般圍繞著韓某人,恨不得報道韓某人每天打幾次飛機。——這就是當今國內媒體的癖好。隱私、暴力、凶殺等等,什麽吸引眼球就報道什麽。
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高考門生們慢慢長大,對高考的批評已經難以吸引更多的眼球,韓某人自然是深入學習了科學發展觀,自然是理會了小胡同志的“與時俱進”的諄諄告誡,變得比以前更滑頭,也變得比以前更聰明了。
至于如何聰明,估計多數韓式SB們是無法領悟的。于這個SB群體而言,它們只需要口水。
沒辦法,SB太多了,尤其是韓寒這樣的SB和那些自稱韓寒粉絲的SB。
難得在論壇上逛逛,卻看到一大堆網絡SB,複制粘貼一大堆的韓式SB語錄來污染姐的眼球。
最近姐挺無聊的,就罵罵這群網絡SB來找點樂子。
網絡需要SB就如同自然界需要臭蟲一樣,所以網絡才到處是SB。尤其是這群韓式SB,更是舔著韓某人的口水當蜜糖,捧著韓某人的臭腳當靈牌,處處招搖,真不明白這群SB的大腦這麽多年了怎麽還沒進化呢?
在這群韓式SB面前,達爾文的進化論徹底被推翻了。
http://www.hanhan.mobi/
批判韓寒
新年前,我上網見一報道,大概是講巴金老舍被少年作家韓寒批評文筆太差,沒有文采。我那時也看過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如果拿《我的人渣生活》這樣詼諧的,無厘頭的筆調的要求去看巴金的《家》確實覺得文字過分單薄,平鋪直白沒有一點可以玩味。我當時看張愛玲的《再生緣》便悶得慌。但說老作家的文筆差得無法看進去顯然是韓寒的無知,我當然是覺得兩老沒有《我的人渣生活》來的有趣。不過文學作品是要用不同的筆調去寫的。巴,老這類作品用質樸的文字表達才能放映出那本文學作品的本質。如果用無厘頭的筆調來寫《家》我不知道這本書有什么值得我讀的地方。我當時并不同意該作家韓寒的話,記得大明湖好像是老舍寫的,寫的很不錯。覺得該作家有點癡呆,見識淺薄。(后來據說是媒體斷章取義借此炒作而已。)
由于那陣子網上老炒作韓寒,我也去了解這個人,聽說他初中退學寫了部《三重門》賺了不少錢。我搜索了該書,也認真看了,開始也有值得噴飯的地方,后來覺得作者老一味地在文字里上搞飛機,直到林雨翔旅游回來忍不住放棄了。如果看小說只為消遣我倒不如看周星星笑片,逛社區看牛人回覆。我覺得韓寒根本就是閱歷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做功夫。(因為我也寫故事遇到同樣的問題)。《三重門》遠比不上《我的人渣生活》。兩位作者文字都很有現代感,不過后者的故事情節更讓人稱贊。
儒家發明“禮”是要控制情欲。所謂發乎情,止乎禮。人有七情六欲,如果任由放肆枉為,則亂了秩序,社會不安定。孔子更說什么少年戒之在斗,少年不狂能叫做少年?人生有幾次狂,又不是殺人放火,干嘛要限制少年的真性情。雖然畢露鋒芒遭人妒嫉,這只是古代的事情了,妒忌又不至于被暗殺,裝什么謙虛?我認為少年的狂分為兩種,輕狂是負面的,好強是正面的。好強是最好的學習動力,性子剛烈做事不認輸,什么都要比一比。于我而言謙虛是固步自封的表現,輕狂也或許會使人變成井底之蛙,但是只要在自己專長上認為不輸人,輕狂某程度上還可以是正面的,這是滿足了好強以來認真學習得來的成功,是種心理安慰,獎賞。若果某一天大家見到李敖竟然跟人客氣下來,說我的國學不如你,我得向你好好學習,那不知道大家還會不會欣賞他,買他的書。少年之狂是可愛的,李敖保留了年少輕狂的性情也是大家所鐘愛的。
我在節目上發現見到一帥哥,沒想到他竟然跟韓寒同名同姓的。我敢肯定見過韓寒上《對話》節目,沒人不吃驚,怎么現代版的韓寒長得那么對不起過去,弄得跟整容失敗似的,簡直就兩個樣子。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沒什么難理解。有了版稅終于能養活自己,自由了,玩瘋了。吃飯不定時,睡眠不規律,妞妞泡多,元氣傷了,肥肉把代價付給瘦肉,清秀把代價付給滄桑,瘦肉和滄桑相處久了自然憔悴,憔悴長大成型叫樣衰。專家對韓寒分析和理解非常不靠譜,我聽了暗笑不已,真是太大的代溝。現在已經沒有爭論這個話題的必要,事實放在眼前韓寒活得比各大學生好。不過我仍然想說點話。按《對話》內容談談。
韓寒不屑于學校的教育在于興趣的錯位。聽說韓寒從小酷愛讀書,翻爛了不少書藉,那種與年齡不搭配的見識,肯定是讓韓寒看不起學校的教育方式。他認為讀那些沉悶的教課書,不如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來的正道。這是也符肥仔說韓寒偶爾偏離正軌的說話,但我認為接受正正規的教育對韓寒來講是才是偏離正軌。
當韓寒七門科目齊亮燈,受到很大的挫折,經過艱難的思想斗爭,他選擇退學。韓寒的見識多了,視同齡人的評判如幼兒之言,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沒有退路只有堅持到底,而後終于在年少之時出版了《三重門》這一成功大大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輕狂之意更甚了。而瘦仔則認為輕狂的他時時刻刻在表演,而且還在是制造另類文化,這未免高估了韓寒,他的做法完全符合一個真性情的少年人的心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自己球技高超,看輕隊友是在制造另類文化,這根本就是人之常情罷了。年輕之輩互相比拼,互不相讓,這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何來的另類,何來的表演,若果要他畢恭畢敬地下問同學,那才是表演,叫假謙虛。
韓寒中途退學,即便他成功了也絕不是三好學生。在那樣的公開的平臺上,我完全明白兩位專家的立場,他們不能支持韓寒的做法,他跟傳統教育所定義的好學生相背馳,立場一變既有可能引起愚昧學生效仿之風。韓寒的退學怎么說也關乎現代教育制度問題,韓寒退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背后肯定有那么一撥人厭惡讀書,承受不了壓力而逃學,退學或者自殺的學生,專家們怎么不好好檢討教育制度,或提出建議這類學生應該怎樣應對學習問題,或是否開辟另一條可行方法。他們不但避而不談而更加清算韓寒,說他不上學不對,觀眾的眼睛是閃亮的。但大家聽說了老師解說韓寒怎樣被發掘,而文章怎樣出色,不少觀眾的臉色是泛起羨慕之情,有如此才情的學生,七門科目不及格,這太讓觀眾們匪夷所思了,他們一定認為錯的肯定不是韓寒這邊。一個十八歲的退學學生,寫書出版賺到50萬版稅,如果是錯的話,信的人肯定是癡呆的。別跟我講讀大學是為了更深地認識這個世界,學習人生道理,人人都為了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好發展就是賺錢而已。韓寒不就是個現成品嗎?比人更快一步,沒讀完都能賺到大學生10年都賺不到的錢。胖子還胡扯說什么,你應該跟社會共存,不讀大學你很快就滅亡。如果我是韓寒我真想問,我讀大學你開工資給我?怪不得韓寒不喜歡專家,原來是有道理的。
人們一直講鴻溝,所謂鴻溝就是這邊人望見那邊人不順眼,那邊人望見這邊人不順眼。大家沒有接觸過,你怎么能了解對方?節目上的專家的分析完全是純理論話,不符合實際情況。就如一篇作文,他們作為分析家竟然反對本文作者的認定的思想,反而還覺得這文意應該是怎樣怎樣。老年人跟青年人代溝不淺,年輕人與年輕人隔膜也不薄。一個大學生說你如果隨便進出是對大學和老師的不敬,如有學生把大學和老師當成佛祖那樣敬拜的,就不會有逃課,遲交功課了。大學同門師弟你都教訓不了,還教訓一個未進門的,憑什么?韓寒其實指彈性的上學時間,有選擇性的聽課,并不是想怎樣就怎樣,誰敢當大家面前說如此橫行的話?他一說你就誤會了,而且還把神主牌都拉下來,顯然年輕人之間的隔膜,被你這么一挑撥,輕狂的年少者又賭氣了,我就是不上大學還要比你們博聞,韓寒怕這句不夠傷,再拿現在的成功來壓到他們,你們這些大學生拿著家人的錢呆在學校里十年,八年的,老師都快當媳婦了還講綜合能力?
別扯談人生,談見識,大學不見得能有什么見識,讀幾年還只是個專科畢業而已。高中沒資格看輕大學的,大學的也沒資格看輕高中的。讀大學的最終目的只是方便工作而已,誰先有賺錢能力就可以選擇不讀大學,沒有好爭論的。很多時顯然高學歷為了平衡多年以來的奮力讀書,以為不好好以高輕低是個大遺憾,這真是笑話。
韓寒的文字
我同樣討厭上學,所以我非常理解韓寒,但我是比不上韓寒,他十八歲出書,我十八歲連《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不知道有什么區別。他從小酷愛讀書,而我則沉迷于游戲中,所謂習相遠也。我這兩年來看過寫小說,也試圖寫過小說,認識了韓寒,我翻了《三重門》而且對于韓寒的文字是挺贊賞的,他的文字標志著網絡文學語言的流行。那兩個專家是不可能知道他的文字從哪里來的,韓寒的文筆跟我以前看過的文學作品是很不相同的,比較相似《我的人渣生活》(網絡小說)。韓寒自己也說過喜歡梁實秋,和錢鐘書。我翻查一下梁實秋的散文風格主要是以挖眾取寵的筆法來寫,而錢鐘書的圍城比較有點顯擺學術性的感覺,比如三重門的林雨翔簡直就是照搬方鴻儒過來,林雨翔寫文言文書信,還有說什么道德經,明明顯擺學識。他充滿很現代感的文筆,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有一定影響,但最大的應該還從泡社區,論壇積累出來的。韓寒那樣的文字其實不難寫,多上網溜達就很容易掌握,他受讀者歡迎,某程度也迎合了讀者喜歡網絡文字的表達的方式,直接,幽默,惡搞。
由于不是學術研究暫時不多講,只舉個泡網的例子“馮小剛拖女新聞”,網友會這樣評論。
甲說:拍照的肯定想報復
乙說:是他報復自己
丙說:馮小剛是誰?無聊。
丁說:你太無知了,馮小剛都不認識,告訴你吧,他就是打乒乓球的。
韓寒的文字表達風格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像這樣的文筆表達方式,一般讀文學的人是比較難寫出來,好強自信又調皮搗蛋的人比較容易學會。我想韓寒批評老作家沒有文采的原因,大概是因其欠缺文字生氣活力。
韓寒的罵街
韓寒找名人罵街確實有炒作的嫌疑,但是更大的還是本身的輕狂所致。如果我叫你去罵王朔你敢不敢?你當然會掂量自己的力度到什么斤兩,抗壓能力有在多少,要是被別人幾句話就尋死的那簡直就是自討苦吃。但如果你認定韓寒找名人罵街完全沒有炒作嫌疑也不正確。我就敢罵名人,不關王朔多流氓。草根找名人罵街是百分之百贏定的,不是說他口才好,而是名人的地位不同造成是階層的歧視,上面人就是看不起你,不屑跟你計較。最切實的例子,我曾經在榮松先生的博客留言說他的博客不更新,沒人會看,后來haiyan姐認為我說的話有點不敬,其實我壓根就沒有那點意思,隨之留言解釋,後來上榮松的博客,知道他也登錄了好幾次,他甚至到我博客溜達過,只不過就不給予留言回應,這便我說的上面人放不下架子,不屑跟下人計較的例子。下面人是江湖小米無人認識,罵街不用負責,而有地位的名人則動輒被人指指點點。比如無名小卒找學者罵街,先講些不負責任的話,再而搬弄是非一番,最后再狠狠罵道:我操你老娘。由于不是討論學術問題,學者肯定不理踩你,首先你所搬弄的是非,公眾議論肯定有議論,而且你自己家人沒有被回罵,你肯定沒有輸,沒輸就說明贏了,那么在精神上他老媽也被你騎上了。這是不戰而勝。如果他跟你論戰一定損失重大,第一是他的時間用來賺錢,時間成本大,你時間用來睡覺,時間成本近乎零。他這是金錢損失。如果他回敬罵娘,他死得更慘,經營多年的君子牌照毀于一旦,人家便批評他太計較!而且他的回應更惹得媒體把聚光燈照到你身上,你紅得發紫,肯定是大贏家了。這是戰亦勝。
大家明白這道理后,就知道韓寒罵街并不高超,誰都可以罵贏他,因為他沒時間陪你玩。而且他的輕狂很正常不是什么另類的文化,《對話》中他一直在做自己,沒有所謂的表演,專家太高估了韓寒,而且也正好驗證了專家只是紙上談兵往往不切實際。
我看了一個《對話》就能說出韓寒的真實性格,而且說得比專家正確萬倍。如果當時真要搞個什么研究韓寒現象的話,我肯定是搞贏專家,我是從自身的想法去看待韓寒,都是年少人,只是他讀書的歷史比我早十多年而已。
我不是韓迷,對他不敢興趣,初略講講只為證明專家的不濟而已,沒必要寫得太深入。其實我可以不發這文章,立刻收集韓寒出道以來的資料,再去搜素他出版的書籍,整理后寫出全面的《評判韓寒》一書,肯定是賺錢的。我干嘛要浪費時間幫他著書立說,還不如讀好書。媽的,我這里就教了些癡呆的抄襲者,記得別忘恩,稿費捐點給環境保護機構就,我是一粒沙子呼吁大家愛護自然。
《對話》節目還談到韓寒上考場,評判員刁難韓寒,就地扔紙進杯出題,韓寒揮筆一就寫成《杯中窺人》。觀眾一聽,羨慕之情從表情都能讀出來:“太了不得了,真天才也!”其實這有什么奇怪。報道說過他從小酷愛讀書,翻了無數書本,一個人的腦袋里裝著那么多書本,臨場考題有何難?需要什么資料信手拈來,就如抄襲課本而已。視頻中還見到他引用了《三字經》只是沒有被主持人讀出來而已。如果你沒有讀《三字經》你如何做引用?總不能要求你你另創一本《三字經》。所以作文首要條件必須有充分的資料引用。
我解讀韓寒,你們覺得他不牛了,沒有神秘感不崇拜他了,那別怪我。要怪就怪兩個專家弄玄乎,老誤會他,搞得韓寒差點想砍人,惟公眾場合不好殺人,只好找個大媽對罵兩句泄憤。這下子,你們似乎被迷住了,都覺得他很酷,有性格。其實韓寒應該感謝專家的誤讀,要是遇到我,他最多兩淚汪汪地說:“哥們太了解我了,相見恨晚。”若是這樣的場面,你們猜會怎樣。我不告訴你們,肯定猜不出。結果當然是有一半的韓迷支持郭敬明去了。原因是你們看不到韓寒的輕狂。韓寒的出道以來如果沒有輕狂的性格,你們不會看他的書。我看過《三重門》只覺可玩味一下罷了,小說整體而言是站不住腳的。相信很多人沒有看完。
回應
中國有那么多韓迷,我寫了《批判韓寒》一文就算了,竟然還敢放到天涯社區去,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板磚四飛,我太不智,誰都知道崇拜心理有多厲害,我這一文說韓寒很普通還不被人砍死,簡直自討苦吃。韓迷看完文章立刻找罵,流血受傷的不計其數,唉,太傷心了我也不想那樣,不過沒辦法,人家一找我渣子,我幾句話塞了他們的口,弄得後面的講了我的威風都不敢發言了。我見情況不妙人氣太低了,查看一千多條,而回覆才60多條還包括我的,後來屢下戰書,要求牛人挑戰我,展開罵戰,不知后果如何,暫時還沒發現一個牛人讓我難堪。
这样好文竞没人评论呀?~赞一个~
http://club.vodone.com/html/50/25468950-66468.html
韓寒只是個批判家~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
我曾看一篇報道,說韓寒是當代魯迅,邊上附了一張他的照片,一貫玩世不恭的表情。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文明人,猛然間,卻想破口大罵。可是我也很快平息了自己的情緒。我想,那個人一定沒有好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一點都不瞭解魯迅先生。他一定以為,魯迅先生只是一個批判家的存在。無知者無罪,我願意原諒那個無知的人,以及他不經意帶給魯迅先生的侮辱。
在白色恐怖瀰漫的年代,一個作家不是僅僅憑著創作的熱情就可以生存下來的。魯迅先生不是為了批判這個世界而寫作的,他是飽含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愛和關懷而創作的。他說「我以我血薦軒轅」,他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他仍不放棄,在病痛和恐怖的籠罩下,依然鼓勵了一批批的年輕人。他是用了自己的血和生命,證明了自己熱愛。他無愧於文字,無愧於天地。
那韓寒呢。不錯,他是針砭時政。他說的也一點也不錯。可是,他說的,又有什麼是我們說不出的呢!他質疑現在的教育,質疑所謂的愛國教育,質疑政府,質疑社會。可以這些質疑之後呢?他又做了什麼?汶川地震的時候,從不可能的高度空降而下的人不是他韓寒,據說第一時間趕往了災區,可是他趕往的又是什麼地方呢,安全地帶?捐助一所學校又算什麼呢,人們總以為愛是某種行動,不是的,愛是一種習慣,愛也無微不至。辯論屆的人士應該都知道一個辯題,善心是真善,還是善舉是真善。我義無反顧的站在前者。一個富翁可以拿出一百萬一千萬去做慈善,做完了呢,他不是依舊在他的別墅裡快活,那錢不過是他的一個零頭,那些人最後怎麼樣,他也不會去在乎。可是,一個乞丐只能捐出自己僅有的一塊錢,同樣的行為,因為數額問題,我們就可以忽視那個乞丐麼!只有苦難的人可以懂苦難的人。韓寒,他應該心存感激,至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至少不用想我們的先輩還要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
是,我不否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太多問題。最近中美關係緊張。人民幣又要升值。房價久高不下。也有些人弄權弄勢。人和人之間的公信度下降。這些問題,我們誰會看不到。我們都看到了。可是因為這樣我們就要學韓寒,罵,把這個社會罵到千瘡百孔?這個社會,從來不缺批判家,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可是,我們需要的不是批判家。我們需要的是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像一個父親,一手狠狠打在孩子身上,心頭卻依舊是濃濃的愛意。
韓寒稱不上當代魯迅。無論他看問題有多麼深刻,總可以找到一個人替代他,像李敖。他和魯迅先生的不同就在於我們可以在魯迅先生的字裡行間體味他對這個民族的愛,而韓寒,我不知道。
我不曉得為什麼大家都那麼追捧韓寒。為了他可以高姿態對待他的六盞紅燈,還是他玩世不恭的態度。是什麼讓那麼多人甘心買他的書,然後供他開賽車!
我也想起廈門大學的易中天。他賣品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在杭州的簽售會,用壞了八支籤字筆,有按摩師在身邊不斷給他按摩。我透過電視鏡頭只覺得可笑。對於易中天熱潮,北京一位作家曾說,我不想對易中天教授作任何評價,我只是覺得悲哀。越多的人喜歡他的作品,只能說明,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自己看書,而是拾人牙慧。
魯迅先生說,我也不願意別人勸我去吃他所愛吃的東西。這才是有思想者的語言。
韓寒的話不錯,易中天的話也不錯。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我只悲哀,為什麼大家要跟在他們後面,人云亦云。
我想如果一定要歸納一個當今社會的問題,那麼在中國,就是教育問題。教育的唯一問題,只在於它教出的小孩,有思想的都喜歡發牢騷,發完牢騷就出國去了。沒有思想的呢,就只跟風,跟在被人後面,忘了自己的名字。當然,還有些人,寫了些什麼,說了寫什麼,大家覺得他們很有思想。可是,我想,他們總會被忘記的。因為他們誰也不是魯迅!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3734
爲何這兩位批韓寒的網友都生了病?(楨:反之亦然!)
談點職業話題,本文絕不是批評誰是誰非,而是談談人的心理衛生。
一位網友經常批判韓寒,他最近的健康狀態不佳,文章中顯示他似乎處在亞健康狀態,我看了他的文章後,覺得他的健康主要是因爲如下幾個原因:
1:生物鍾顛倒,他很多文章是半夜和淩晨發表的。
2:過于憤世嫉俗。寫雜文時評的人大多有些憤世嫉俗特點,但是過于憤世嫉俗對身體就有害了。
3:對韓寒始終看不慣,可以看出他性格上有一定的偏執。應該說,韓寒的觀點也不都是正確的,我也寫過批判韓寒的文章,但是韓寒的絕大多數觀點還是值得贊賞的。將韓寒文章中的一些誇大、刻薄、刁鑽的語境去掉,韓寒的大部分觀點還是站得住腳的。打個比方,韓寒近日批判世博會的文章,言詞刻薄了些,但80%說得還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有一個網友。這個人雜文寫得很深刻,文筆也不錯。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這個人性格很偏執。他90%的文章都不是批判貪官污吏社會醜惡的,而是批判韓寒的。我刻意搜索了他網上的所有文章,發現他批判韓寒批了好幾年,幾乎是韓寒每更新一篇博客,他就寫一篇批韓寒文章,有時一天要寫好幾篇。
我就有點擔心,這人這樣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果不其然,在他個人博客裏我看到他難得的一篇不批韓寒的文章,文中他爲自己的失眠而煩惱。
我心裏想,這樣的偏執性格怎麽能不失眠了。而且我幾乎可以定論,他不但失眠,可能腸胃功能也不協調。
一個人總是人和事看不慣,偏執的長年累月的批判韓寒一個人,而韓寒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他這樣的批判就成爲一種火上澆油的惡劣情緒的惡性循環。批判的對手不知道、不回應,批判的文章也缺少讀者認同,或者根本沒人看,這種批判就會陷入自言自語、自尋煩惱的郁悶狀態。
偏執——煩躁——憂郁——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失眠、心慌氣短、腸胃失調——最終身體免疫力下降。
雜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雜文題材很豐富,有政論、時評、文化、民俗、文學等等。
雜文也有風趣詼諧、輕松幽默的。但總體來說,雜文未必都是批判性的,但是批判是雜文很主要的特點,所以,有人將投槍匕首作爲雜文的一個重要特點。
因爲雜文的這個特點,所以,雜文作者文風如果過于偏執,勢必會影響情緒,長期偏執于批判某一個人、某一個具體的事情,容易惡性循環的惡化自己的情緒。
惡劣的情緒容易導致失眠、消化不良、上腹部飽脹等亞健康問題。甚至,長期的亞健康容易導致增加患癌症和憂郁症的危險。
所以,有不少作家因患憂郁症而自殺。著名的病例有跳樓自殺的徐遲,海明威,川端康成。
如果一味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窮追不舍,成年累月的批駁。這既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影響我們的情緒,並導致讀者閱讀的審美疲勞。
所以,我們寫雜文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放大,將自己的視角放大,所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不要長年累月的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批評一個人、一件事上。這樣容易偏執、容易鑽牛角尖,最終容易導致心態失衡,引起亞健康,患上心身疾病。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們的耳朵應該聽到多樣化的聲音,這樣我們雜文的筆觸就會更博大一些。以一種有胸懷的文字、博大的視界來批評社會、闡述思想。
韓寒是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他的叛逆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筆者也批評過韓寒,不能神話韓寒,也不能將韓寒批駁得一無是處。這才是正確的以平等平視的視角看待文學青年韓寒。
http://6066.info/597/
關于韓寒 2008-10-11 來自: 範萊麗雅
說實話,我一直挺看不起韓寒的。我不喜歡整天刻薄別人,滿嘴小聰明,自己卻毫無建樹的小男人。
批評別人,是件非常容易事情。只要看過幾年書,莫要說巴金冰心,就是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缺點也是張口就來。以叛逆形象出現的他,在多年沒有作品的情況下,要維持自己的人氣,能做的事情,只有弄出和大師作對的樣子。
其實韓寒內心很虛弱。他罵了別人文章過時,文字垃圾,可他更怕別人指責自己其實早已江郎才盡或者根本就是先天不足,所以他在罵過人後,立刻擺出“我只是普通讀者”的姿態,擺出“我不和你們玩兒”的模樣。完全一副小無賴的嘴臉。
韓寒其實看書不多,眼界就更談不上了。看韓寒的博客,他的淺薄和無知真讓我替他汗顔。什麽叫做少見多怪,韓寒和他的粉絲們就是典型。當然,此話一說,必然得罪很多人,但的確如此。韓寒一門心思拜倒在錢鍾書的腳下,看不見別的作家,粉絲們一門心思拜倒在韓寒腳下,聽不見別人的話。
對于是否應該受高等教育的問題,我只覺得,進入高等教育的途徑或許不是很不科學的(我也是極不適應的那種,考試心理素質超差),但是,韓寒如果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定會從容很多,不會像現在這樣天天整事作秀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66455/
批判韓寒會有什麽風險?
鞭笞韓寒,要冒很多種風險。
在韓粉或類韓粉眼裏,凡是寫文鞭笞韓寒的人,要麽是出于嫉妒,要麽是借韓寒這個名人[至于他是怎麽出名的先不提]來炒作自己,要麽是身在醬缸裏面的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圍剿韓寒。
當然,更多的風險暫且不提,主要的嚴重的能積毀銷骨的風險,大概就是以上三種罷。
針對韓粉或類韓粉給我羅織的第一個罪名,即嫉妒韓寒的問題,我在《我確實有點嫉妒韓寒》一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在此不想再重複。
針對他們給我羅織的第二條罪名,即借韓寒這個名人來炒作自己的問題,我本不屑作出任何解釋,無奈有人已經擅自代表我發布了“聲明”,並用他們自己的想象“證明”了我本人是因爲想借韓寒這個名人來炒作我自己的“事實”,所以我不得不在此糾正一下某類人總喜歡擅自代表他人的一廂情願的卑鄙行爲,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常流氓的行爲。
“借韓寒來炒作自己”這個罪名,實在滑稽,實在不可理喻。既然我敢鞭笞他,就從沒打算借他的“名人”效應炒作我自己,我若真想炒作我自己,也該想辦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而韓寒的形象在我眼裏不過是個混迹于文學界裏的跳梁小醜,不過是個流浪在愚樂界裏的地痞流氓,他究竟有什麽地方值得我把他看成爲“巨人”?
若寫文鞭笞韓寒就等于借韓寒炒作自己,那這個世界上還有“鞭笞”這個概念的容身之處麽?
那麽多人都寫雜文鞭笞過貪官,尤其是鞭笞過一些被媒體曝光了的貪官,而那些貪官,自然也都是很有些知名度的“大人物”,若按照韓粉或類韓粉的“理論”,那麽舉凡寫雜文鞭笞過貪官的人也一定是借那些貪官之名炒作他們自己了?
鞭笞貪官和鞭笞韓寒,雖然鞭笞的性質不同,但鞭笞的目的都一樣,殊途同歸的結果無非是鞭笞假惡醜。
我若真想通過名人炒作自己,也會慎重地選擇炒作的對象,不論我再怎麽糊塗,也絕不會去選擇像韓寒這種寫作水平相當不入流的文壇敗類:我大可以去大罵蘇東坡的詩詞如何沒有價值或大罵李白如何不會寫詩等等,我認爲用如此方式的炒作才可能會産生炒作效應,正如韓寒不認可老舍巴金徐志摩朱自清等——“通過韓寒炒作自己”的罪名,也不過就是韓粉或類韓粉們通過一廂情願的“代表”所代言的腦殘思維罷了。他們很喜歡把韓寒當成他們的精神領袖,同時還喜歡到處去強迫其他人也把韓寒當成精神領袖,而持不同論點的人一旦鞭笞“精神領袖”的狗屁謬論,在他們眼裏就是“通過韓寒炒作自己”。
韓粉或類韓粉,在你們眼裏,韓寒也許是你們的精神領袖,但絕不是我的精神領袖,甚至有更多的人都不認可韓寒這個“精神領袖”,至于“既然你不崇拜韓寒,那你崇拜誰?”這樣弱智這樣腦殘的問題,就不要再提出來罷,因爲我拒絕搞個人崇拜——不論是讓別人崇拜我還是妄想讓我去崇拜別人,對我而言都是智商低的人所搞出來的腦殘笑話。
針對第三個罪名,即“圍剿韓寒的人都是醬缸裏的蛆”之罪名,原本也不屑于作出回答。但現在的實際情形是:若繼續對這個罪名保持沈默,那麽某些韓粉或類韓粉還真就喜歡蹬鼻子上臉,簡直就是給臉不要臉。
首先這個罪名的邏輯有問題,鞭笞韓寒並不等于圍剿韓寒,圍剿的定義是爲了達到消滅的目的,而鞭笞的內涵卻是爲了揭發並打擊假惡醜,在韓寒身上若不存在那麽多假惡醜的東西,誰稀罕去鞭笞他?誰又有閑功夫去關注他?所以鞭笞韓寒不等于圍剿韓寒,更不必把“鞭笞”的定義一廂情願地給解釋成“圍剿”:若某些韓粉或類韓粉對“鞭笞”和“圍剿”這兩個詞的根本區別都搞不清楚,那麽我建議他們回到小學重新學一遍基礎語文。
至于鞭笞了韓寒就等于“醬缸裏的蛆”的理論,我認爲是個根本不堪一擊的強盜邏輯。
是不是舉凡寫文鞭笞過貪官的人,也都是醬缸裏的蛆呢?我說過:鞭笞貪官和鞭笞韓寒,雖然鞭笞的性質不同,但鞭笞的目的都一樣,殊途同歸的結果無非是鞭笞假惡醜。
鞭笞假惡醜的人,就一定等于醬缸裏的蛆?是不是韓粉或類韓粉所定義的醬缸裏的蛆就一定是蛆?哪怕他們不是蛆也一定要爲了迎合韓粉而去做個蛆?不過若參照一下絕大多數韓粉或類韓粉們慣用的強盜邏輯,舉凡敢對韓寒不敬的人,根本不用經過法庭這一關就可以拉出去輪奸或槍斃,有些人可能爲了不被韓粉或類韓粉們拉出去輪奸或槍斃,也許就真的骨頭一軟做了那麽幾回醬缸裏的蛆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dba0f0100hhpc.html
韓寒是一張惡魔的畫皮
如何准確定義韓寒,是一件頗費腦細胞的事兒,針對韓寒個人而言,使用諸如“腦殘”,“人渣”,“流氓”,“無德文痞”,“上海的一塊糞屎”,“亂咬人的瘋狗”等等字眼去形容他都絲毫不過分,但問題是韓寒早已刮起了泛韓寒現象,這些現象發自惡本性的居多,出自善良人之口的幾乎絕無僅有。
把韓寒與泛韓寒現象一並討論,我只能歸結出一個結論:韓寒是一張惡魔的畫皮。
韓寒所代表的,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部分,而不是光明和善良的一面。
韓寒所大張旗鼓去宣揚的,往往不過是惡性的明目張膽,而非善性與理性的回歸。
韓寒的冷箭和冷屁,的確傷害了不少原本有點爭議的人-事-物,同時也爲很多和韓寒同樣內心黑暗心理肮髒的人渣們提供了發泄他們黑暗內心的渠道。
韓寒,是黑暗勢力得以粉墨登場的爪牙,是惡魔用來搶掠輿論話語權的畫皮!
韓寒的炒作能屢屢得逞的原因,是利用了國人喜歡苛求完美的心理。
現代詩歌及某些現代詩人生了點病,韓寒不是想辦法去尋求治病的良方,而是認爲現代詩歌和現代詩人都應該去死。爲什麽他這麽希望詩人和詩歌都快點死掉呢?因爲他不喜歡現代詩人,也不喜歡現代詩歌,尤其是因爲他寫不出有價值的現代詩歌。
韓寒認定:凡是不完美的人-事-物,應該一律槍斃,比如作協,比如電影《孔子》等。
不完美的人-事-物,就應該一律槍斃麽?
反過來想,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麽樣的人-事-物才算是真正完美的?你韓寒完美麽?你韓寒身上有一點點美感麽?
國人喜歡苛求完美,當然只是喜歡對身外的人-事-物去苛求完美,而不是對自己的言行也苛求完美。
韓寒就利用國人喜歡對他人苛求完美的心理,對任何有可能成爲輿論焦點的人-事-物都不遺余力地去攻擊:當大家正熱烈地討論一部小說的文藝性時,韓寒會出乎大衆意料地跳出來破口大罵寫那部小說的作者臉上長了難看的痣或作者小時得過小兒麻痹症之類,然後聽衆就會發愣: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難道小說的文藝性與作者的臉上是否長了痣或是否得過小兒麻痹症還有關系?
大多數人自然會認爲沒有關系,但韓寒就認定有關系,不但韓寒認定有關系,他的那些糞屎也會跟著韓寒亂起哄。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連自己身上存有污點都不知自省的文人,算個啥狗屁作家呀!
韓寒只是一張惡魔的畫皮:這張畫皮不但絲毫不具有電影《畫皮》裏面的那張畫皮的美感,相反倒是極端的醜陋和惡心。
若不完美的人-事-物真的該被槍斃,那麽我認爲首先應該就地正法的家夥應該是韓寒及他的那群糞屎。
韓寒及他的那群糞屎,不但不具備絲毫的美感和善心,相反還假惡醜到令人極端厭惡的地步,若他們不被槍斃,天理何在?
韓寒在十年間所攻擊過的人-事-物數不勝數,當然舉凡被他給攻擊過的人-事-物,幾乎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壓根就是通過造謠誹謗所産生的缺點,而韓寒卻熱衷于抓住別人的小缺點對之大放冷箭。
有點缺點就該被韓寒槍斃?有點缺點就能徹底抹殺被韓寒所攻擊過的那些人-事-物之優秀一面?
韓寒想槍斃劉謙,沒有得逞後轉而遷怒于董卿;韓寒想槍斃語文教育,沒有得逞後轉而破口大罵語文課本裏的文章都是奴才文章;韓寒想槍斃現代詩歌及現代詩人,被詩人罵得狗血噴頭後轉而力捧安妮寶貝和徐靜蕾的博文寫的如何有水平;韓寒想槍斃民主,沒有得逞後破口大罵“通向民主道路的最大阻礙就是人民”;韓寒想舔美國婊子沙朗斯通的菊花還想獨霸輿論,在備受國人的非議後狗急跳牆地撕爛了他那假裝高傲的外表,聲嘶力竭地喊出“不要動不動就舉國暴怒”。
仔細想想,韓寒還真就是一張惡魔的畫皮:其渾身上下都是潰爛化膿的爛瘡毒瘤,他的那些流氓言論,把人性的醜惡面幾乎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他的那些糞屎們自然也都沒閑著,他們高舉著韓寒這個爛瘡教的教主旗幟,不遺余力地四處傳銷著韓寒的毒瘤哲學:很多原本善良的孩子在韓寒的影響下瘋狂退學,很多不學無術的混混在韓寒的教唆下打著追求自由的旗號到處造謠誹謗無事生非且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這個世界有善良,韓寒沒有,這個世界有寬容,韓寒沒有,這個世界允許不完美的存在,韓寒不允許,這個世界有惡毒的攻擊和流氓的炒作,韓寒對此最熱衷。
韓寒推行的是下流與黑暗,追求的是不學無術與唯我獨尊,期待的是建立並擴張拜韓寒教,終極欲望是毀滅一切不完美的,並扶植一切絲毫不具美感的人-事-物。
當然,韓寒這麽做的最終目的自然都是爲了商業炒作。
2010年3月17日 山野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dba0f0100hflh.html
韓寒什麼時候會OUT 2010-04-08 李鐵
最近,《時代週刊》公佈了2010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候選人名單,除了奧巴馬、希拉裏、李光耀這些“老套”的候選人之外,韓寒也位列其中,這令韓寒的粉絲們有點受寵若驚。
《時代週刊》賦予韓寒的頭銜是“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之一”,而實際上,韓寒今天的盛名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那幾本上了暢銷書排行榜的文學作品,如果僅僅是因為那幾本諷刺中國教育的小說,韓寒真還很難實現與郭敬明的多大區分。
儘管他本人相當不屑郭敬明,但遺憾的是,他早期小說的讀者,和郭敬明的讀者,區別只是一個中學班級裏不同的群體而已。即使他的小說再暢銷,恐怕也很少有25歲以上的讀者關注。如今盛讚韓寒的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鄢烈山、張鳴、梁文道、陳丹青等人,也很少有人會去看他的小說。
當然也不是因為他的賽車成績,苛刻一點說,對於普通公眾,韓寒參加的那些賽車賽事可能還沒他本人有名。更不可能是因為他長得帥,儘管他的髮型和長相都酷似謝霆鋒,但即使完全整容成了謝霆鋒,也上不了《時代週刊》的榜單啊。
今天的韓寒,核心競爭力還是要落在“公民韓寒”、“公共知識分子韓寒”、“意見領袖”這一面上。當然,一流的國內賽車手、暢銷書作家、帥哥,這些身份無疑也使“公民”、“公共知識分子”的頭銜,來得更容易一些,更炫目一些。
不管他本人口頭上喜不喜歡這些頭銜,但這是事實:今天韓寒的公眾影響力主要來自他的部落格,來自他在部落格中對各種社會熱點事件的辛辣評論。
韓寒是當代魯迅嗎?
截至4月7日,韓寒的主部落格的累計訪問量已經達到了3.46億次,早就成為了中國點擊量最大的部落格。他達到這一訪問量,只用了253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點擊量過百萬,可謂是家常便飯。以最近的一篇《韓峰是個好幹部》為例,閱讀116萬次,評論1.1萬條,轉載1190次,收藏619次。
試問,當今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有幾人的言論能有如此的影響力?
韓寒是不是當代的魯迅?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事實已經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作為這個時代的意見領袖,他的言論已經深深嵌入到了諸多公共事件當中。僅以影響力論,韓寒不是當代魯迅,誰是?
韓寒的走紅一不靠權力,二不靠有組織的炒作,而且還不能說他是靠媚俗,因為他贏得了不少大牌公共知識分子的讚賞。從這個角度來講,他肯定是個中高手。
我常覺得人的思維能力應該細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就好像有人數學天生厲害但外語總是不及格一樣,是很不同的一些天賦。對於社會政治等問題的一種批判思維能力,一種識別謊言的綜合判斷能力,是有別於智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很難用考試來測試。甚至與知識的多寡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相信很多人都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考上清華的省狀元,但在有關社會、政治、歷史等問題的判斷上,批判思維能力差距極大,有人天生判斷敏銳而精準,有人卻極容易被矇騙,甚至可以被稱為“腦殘”。
我們姑且稱這種能力為“批判思維能力”,對於公共知識分子而言,這種能力具有核心價值。在我看來,韓寒的“批判思維能力”很強大,天分相當高。僅就天賦而言,國內時評界的名家能比得上韓寒的,為數不多。
他的敏銳常讓我想起傅斯年,一個“批判思維能力”在胡適之上的人。即使韓寒沒走作家的路,最後做了學者,我相信他的學問也一定做得不錯,至少充滿靈氣。
這可能也是韓寒不屑于一幫教授們的批評的原因,因為以大多數批評者的能力,還跟不上韓寒的思維。
我並不認為韓寒很狂,很叛逆。狂嘛,像這麼聰明的人難免都有那麼一點。叛逆則完全說不上,因為在絕大多數社會問題的判斷上,韓寒秉承的是當今世界最主流的價值與常識,只是在我們這個特殊的語境下,有些人卻覺得這是叛逆。這就不是韓寒的問題了。
這個“魯迅”太山寨
從韓寒開始走紅一直到現在,對他的評價一直都充滿爭議,對韓寒的水準不屑的文化人,絕不在少數。這些批評,韓寒本人顯然已經無法作簡單回應,因為其中的很多批評,是切中了韓寒的局限。如果對這些批評進行一個粗略的概括,那就是:韓寒的評論缺乏技術含量。
不管是批評還是讚美韓寒的人,都會提到韓寒說的都是“常識”。讚美他的可以說,他用諧趣的語言捍衛了常識,其實有時候這個時代最缺的就是常識。比如,陳丹青說韓寒只是“一個說了大實話”的人。鄭淵潔說他很像《皇帝的新衣》中說真話的小孩。
批評他的人說,韓寒僅僅只知道一些常識,認為韓寒的文章其實沒有多大價值,只是擅長痛打落水狗,他所“針砭”的時弊,都是思維健全的公眾早已看清的流弊而已。這些東西,並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更像是加長版的新概念作文,對思想的推進功能不明顯。說這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思考,實在是說我中華無人。
而被韓寒的粉絲們大為推崇的文采,不過是些抖抖小機靈的俏皮文字。這些油滑的插科打諢文章和脫口秀差不多,其啟蒙意義相當有限。或者說,韓寒的文章還難說有多大的啟蒙意義,因為那些喜歡讀韓寒部落格的讀者,早已經對這些問題有了相同的判斷,閱讀只是尋求一種一起圍毆的快感而已。韓寒的文章,既沒有為讀者們提供一些新的知識,也沒有提供一種新的視角,狂歡之後,倒沒剩下什麼。
“老虎們”都到哪去了
哪個時代都需要一些機靈的插科打諢的“怪才”,但一般來講,這樣的“怪才”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時代公共知識分子的主流,更別說成為一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但韓寒做到了。這顯然不是因為韓寒的個人有多偉大,而是這個時代出了點問題。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老虎們”都到哪去了?
按照常理,承擔啟蒙重任的公共知識分子,學院派應該是主流,因為他們能最先突破資訊和理論的封閉,在理論和知識上都具有優勢。但自打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學院派集體衰落了。發生了什麼事?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公眾似乎已經不再需要多複雜的理論和多有技術含量的東西。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奇怪,我們來看看三十年來思想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妨礙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還在於思想層面的欠缺,也就是說,經過了長時間的混亂,整個知識和思想資源極其匱乏,人們還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社會進步的最大阻力在於與一些錯誤的思想作戰。一旦人們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一定會照著對的方向去做。因為在改革初期,來自於利益層面的阻力很小。
在這個背景下,啟蒙的主要需求就是知識,因此,從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幾年,學院知識分子英雄輩出。至今活躍的學院派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那個時代冒出頭來的。
在那十幾年裏,啟蒙的幾條主線都在幾個學術領域裏推進,有對當代史的研究與反思,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批判,還有對西方經典及理論的譯介與傳播。從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你可以看到研究與思考越來越深入,學理上的探討越來越精緻和專業。
開始是一批老先生帶著剛冒出頭的青年一輩從普及常識入手,從極其有限的學術資源來闡釋啟蒙,李慎之、王元化等老先生帶著恢復高考後的新三界們開始了破冰之旅。到90年代初,一批學術訓練更加健全的新銳逐漸成長起來,學問和思想都越來越成熟。將早期的《走向未來叢書》的那批參與者與後來留學歸國的劉小楓等人所做的學問與思考作個對比,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一個進步的軌跡。學者們的西學越來越好,看問題也越來越深入。
在90年代中期,新三界一代挑起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大梁,劉小楓、秦暉、徐友漁、賀衛方、朱學勤等人都是那個時代的活躍人物。而他們的70後學生輩,繼續學術思想推進的勢頭本來毫無懸念,因為他們有著比新三界們更健全的學術訓練,外語功底也更紮實,很多人更是直接從國外學成歸來。
但這批70後的學院派,卻成了思想史上的失蹤者,今天還活躍著的體制內學院派,依然是秦暉等老面孔。這是為何?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9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和社會進步的阻力已經不再是思想和知識的問題,利益成了前進的主要障礙。形成了這樣的局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出於利益,就是改不動。隨著矛盾與問題的積累,中國的許多問題已經成了禿子頭上的蝨子,有點正常思維的人都能看懂,根本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理論來指導了,啟蒙事業對學院派知識分子的需求逐漸降低。
另外一個原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高校的體制問題,糟糕的學術環境和待遇,使得很多的優秀人才不願意去做學術研究。加上高校內體制的巨大束縛,也使得70後、80後的學院派很難有人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冒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近幾年活躍起來的公共知識分子多半都是脫離體制生存的,比如陳丹青、艾未未,還有韓寒。他們都不靠體制內的資源生活。身自由了,心才自由。
網際網路時代言說方式
說到韓寒的走紅,就不能不說網際網路帶來的言說方式的巨大變革。
前面我們說,當改革的阻力由思想變成利益以後,啟蒙就進入了一個瓶頸,而且在這個瓶頸中,一卡就是十幾年。公眾暫時已經不再需要學院派來分析深刻的道理,而對於媒體所展示的各種聳人聽聞的煽情報道,也有了相當的審醜疲勞。
如果道理已經爛熟,而你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你會怎麼辦?調侃與自嘲,正是弱者的典型表達方式。人們開始變得不好好說話了,因為已經沒多少好說的了。而韓寒插科打諢的俏皮話,正好撓到了這個時代的癢處,網際網路的普及為撓癢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服務場所,韓寒也很快因為搔癢而名聞天下。
網際網路給讀者帶來了資訊的爆炸式增長。那個資訊匱乏、一個辦公室訂閱一份報紙、連中縫廣告都捨不得放過的時代已經被網際網路資訊炸沒了。據說網民們閱讀時,在一個頁面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他們更需要快餐,而且,不管多好的文章,都必須輕鬆好玩。這正是最近微博火熱的原因所在,而韓寒的部落格文章,其實就很像微博。
推特公司的創始人傑克始終很難理解,在美國,推特更多的是用來做生活交流的社交網站,而中國的推特用戶們為何卻熱衷於在上面談政治。他不知道,中國的網民們,有時候只是需要一種圍毆的發泄和狂歡,微博的虛擬世界,是最好的場所。也因為同樣的道理,韓寒成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公共知識分子。
虛擬世界裏的圍毆與狂歡,歸根到底太飄渺,當這種找到共鳴的新鮮勁開始過了的時候,當油滑的俏皮話和微博一樣氾濫之後,沒有多少幹貨的韓寒,也自然不會那麼火了。
韓寒說他2000年後就不怎麼看書了。如果我們的社會發展度過了這個煎熬的瓶頸期,當中國的社會問題不再像禿子頭上的蝨子繼續擺在那裏的時候,這個不讀書的韓寒,可能必須拿起書本,搞點更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才能避免被OUT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都盼著那個不讀書的韓寒早點OUT了。(另詳參本館:選擇性失聲 學者老矣 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院士之怒 邪者叫獸名嘴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inance.ifeng.com/money/wealth/star/20100408/2025235.shtml
韓寒,為何敢於評論一切? 2010-02-22
近日,韓寒在博客上撰文批評魔術師劉謙是帶著一群托兒“忽悠”全國老百姓。劉謙隨即撰文回應稱韓寒不夠專業,無權評論。此後,兩人的文章均神秘消失。論戰事件背後,凸顯出韓寒等知識分子目前遭遇的困境。知識分子們一方面敢言、直言,頭腦清醒,背後無利益糾葛,自然也就擁有了大量支持者,被視為社會的“良心”。但另一方面,當知識分子們突破自己的知識範圍,去評論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事件時,則往往會露出自己“外行”的短板。韓寒等人成為中國著名的知識分子是中國的幸事,因為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的獨立聲音;但“韓寒現象”的背後,凸顯了其他更多的知識分子們獨立精神的匱乏。
韓寒們被民眾視為自己的“代言人”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50名知名知識分子榜單。近來,有媒體也把八零後作家韓寒歸類為“敢言知識分子”。韓寒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另類”,高中輟學,成為暢銷小說作家和賽車手。其實,韓寒的輟學正好讓其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毒害,看問題的視野更為無拘束,更為開闊。 此外,互聯網的發達為其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他以博客為陣地,對各種公眾事務、新聞事件發表辛辣獨到的見解。逐漸被很多人奉為精神偶像。在當今的中國,類似韓寒這樣的知識分子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於他們獨立而大膽的聲音在當下顯得十分的稀缺,他們被民眾視為“代言人”。
相比之下,專家們卻普遍“失聲”
而在眾多領域,本來很有發言權的專家們,卻受到各種力量的掣肘、或者本身受到利益誘惑,缺乏獨立性,面對事務普遍“失聲”。例如在醫療領域,醫院院長們不會站出來自揭家醜;在教育領域,大學校長們也不會痛斥高招問題。這讓公眾轉向了雖然沒那麽專業、但敢言的知識分子。如今的環境下,仗義執言之人本來就不多,能談出有信服力觀點者更是少之又少,一旦有知識分子脫穎而出,更多的媒體會吹捧他們,其影響力也就再度倍增,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沈默的螺旋”效應,當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們發出某一觀點,並得到了輿論的廣泛認同,即使有人持不同意見,也會因感覺到自己的聲音太弱小而變沈默,甚至轉而支持知識分子們的觀點。在此效應下,知識分子們信心會更加膨脹,敢於評論一切。
韓寒和劉謙的PK,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韓寒評論魔術,確實是一個不懂魔術的“外行”評論“內行”,露出破綻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並不鮮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有知識分子站出來評論稱,地震是可以預測的,這與世界主流的地震不可預測的觀點相悖,得不到有說服力的論據支撐,評論自然顯得外行和蒼白。
如果僅靠常識去批判,“韓寒”將不敵“劉謙”
過去的知識分子多是通才,可以跨越不同的領域針對社會而發言。而如今時代的各種社會問題已經異常復雜,人文的因素與技術的因素摻雜在一起,假如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僅僅憑“常識”實施批判,在事務上,韓寒等敢言的知識分子(民眾“代言人”)很難與劉謙之類的技術專家(他們往往是體制的受益者和維護者)競爭。無所不能的知識分子,在技術專家面前評論專業問題,很容易被抓住破綻。 而現狀卻是,有專業知識的知識分子不敢說話,眾多敢說話的知識分子因專業知識不足,靠“常識”發表觀點。
王小波曾說:“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人總是憑胸中的浩然正氣,然後加上一句: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找不到什麽不言而喻的事。”當今世界變化之快,很多問題遠遠超出常識的解釋半徑之外。即使是常識管用的地方,由於各人的經歷不同,他們所擁有的常識經驗也不同。誰也不可能擁有對常識的最終解釋權,一切只能取決於領域中公眾之間的理性討論。
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喪失獨立性
縱觀中國知識分子的現狀,其共性是普遍喪失了獨立性。西方在近代社會通過知識分子這個階層強烈地發展了一種“批判的建設性”,西方知識分子非常註重其抗議精神,即堅決跟政府保持距離,不直接合作,它的自我責任是永遠的批判者。
然而在中國當下,專家型知識分子首先很難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客觀上的原因是,他們往往依附於某種體制或者機構,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於現實的考慮,他們不願意拋頭露面去評論自己擅長領域內的公共事件。好比說,如果有一個魔術專家站出來與劉謙論戰,顯然要比韓寒更有說服力。但我們也可以推斷,這個人將很難在業內生存下去——因為他觸動不只是劉謙,而是一個體制。
主觀上的原因是,專家型知識分子往往是現有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維護者。他們如果“發聲”,也只能是體制的代言人,或者,他們只有選擇沈默“失聲”。
媒體型知識分子:缺乏專業知識,評論淪為“八股”
在當前,經常“發聲”的知識分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不以專業見長,主要以媒體或網絡為平臺的媒體型知識分子,如韓寒、連嶽等;一類是既從事科研或教學,同時又跨界於媒體或網絡發表公共意見的學院型知識分子,如賀衛方、汪丁丁等。
媒體型知識分子或曰時評家,其長處在於熟悉新聞事實,了解現狀的流變,因此對新聞價值更有體認,對大眾熱點也更為敏感;其弊則在於缺乏深入的專業背景,其評論常常是“一招鮮”,如某著名評論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談經濟問題,就是“更多的市場”,一談社會問題,則離不開“法制的進步”,加上“對權力的限制”,初看尚覺新鮮,久而久之,就難免有八股之嫌,不客氣地說,今日的時評,已有相當之高頭講章氣息,讓人敬而遠之。此外,受限於信息渠道的不暢通,以及自身水準,媒體型知識分子常常陷入為評論而評論的窘況,不僅容易浮於表面,甚或強作解人,貽笑大方。
學院型知識分子:脫離社會基層,視角過於單一
如前所述,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缺乏獨立性,因而少數敢於從公眾立場發言的學院型知識分子顯得更加稀缺。然而,盡管學院型知識分子具有專業背景,但其所涉及的話題卻大多越出了其研究範疇,與媒體型知識分子相比,學院型知識分子的長處在於擁有深入的專業視角,常能道人所不能道,提供這個時代所急需的洞見;其弊則在於身居象牙塔,與社會進程有所隔膜,因此易於陷入“片面的深刻”。學院型知識分子更擅長以觀察者的角度,從外部觀察社會現象,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而不習慣從內部進行觀察,對於最新也相對細微的社會脈動缺乏體認和敏感。
此外,學院型知識分子也容易畫地為牢,對於話題的復雜性和利益關聯有所忽略。幾年前,圍繞圓明園鋪設水工膜引發了廣泛的環保討論,部分理工科背景的學者力證其並沒有造成環境問題,但是,作為一項工程,不僅需要在各種並立的社會需求中作出平衡,也因其耗用大量的資源,而需要立項和審批上滿足基本的程序要求,從工程學專業進行的論證,只應作為多重視角之一,而不能作為唯一的決定力量。
http://lukystar2007.blog.hexun.com.tw/45693027_d.html
“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 作者:胡樂樂 2/21/2006
寫在前面的話:“韓寒現象”是目前國內媒體報道的焦點,也是燙手的山芋,這倒難倒了我們的教育界、文化界和整個社會。對韓寒本人和“韓寒現象”的認識與議論頗多,莫衷一是。但概不外乎兩種極具有代表性的派別:褒派和貶派。褒者,嘉其“反叛”的思想、前衛的行爲、大膽的創作;貶者,嗤之反叛的思想、越軌的行爲、幼稚的寫作。那麽,對韓寒、“韓寒現象”究竟是該褒還是該貶呢?我們不能片面評議和主觀臆斷,只能客觀地去認識韓寒、“韓寒現象”。只有這樣,對韓寒本人的評議才是最公平的、對“韓寒現象”的認識才是最正確的。
一、關于韓寒和“韓寒現象”
要解讀“韓寒現象”,就必須首先要了解“韓寒現象”的主人公韓寒,知道他的基本情況。
韓寒,男,今年17歲,爲上海市重點中學松江二中高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嗜好文學創作。
韓寒讀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說《彎彎的月亮》和《書店》就分別刊登在《少年文藝》(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響後,他就迷戀上繼續寫作,沖動一發不可收拾。隨後,他的另外幾篇短篇小說又相繼被《少年文藝》(上海)采用。因此,他的作品還分別榮獲這兩家少年文藝刊物的“少年文藝獎”。1998年中考時,韓寒以低于482錄取最低線14分的成績和長跑特長被松江第二中學破格錄取。1999年,在上海《萌芽》雜志社和北京大學等7所大學聯合舉辦的面向全國中學生的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作爲一名高一學生的韓寒,他參選的3篇文章《書店》、《求醫》和《杯中窺人》全部入圍,並最終以《杯中窺人》榮獲一等獎。同年,韓寒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應試教育。2000年,他再次參賽,《穿著棉襖洗澡》一文以文筆流暢、思想深刻,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二等獎。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萬字的長篇小說《三重門》,並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作序,引起極大轟動。該書剛發行即銷售一空,上市至今,銷售量已逾23萬多冊--即使在韜奮圖書中心,《三重門》也在排行榜之列。不久,他的另一部寫宿舍生活的被他自己號稱“孔慶東的風格像我”的散文、小說集也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小小年紀的韓寒,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的確不簡單;但同時糟的是,他也爲此成就付出了不少代價。韓寒迷戀上寫作後,除了抽時間抓緊讀《錢鍾書傳》、《草原部落》、《資治通鑒》和臺灣作家的書與寫自己的小說《三重門》外,幾乎很少花時間用于文化課學習。原本還不錯的成績便一落再落。1999年,因考試7門課亮紅燈,韓寒按有關規定不得不留級,重讀高一。2000年,4月4日,因期末考試又7門課亮紅燈,萬般無奈之下的韓寒只好辦理了休學一年的手續。休學後,他呆在家中繼續他想幹的事。
知道了韓寒,了解了韓寒的經曆,“韓寒現象”就不難理解了。“韓寒現象”中的“韓寒”代表了現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極特長的學生的另類式的發展模式。“韓寒”形成一定的規模,便就是“韓寒現象”了。“韓寒現象”的主體的性格大都十分特別,要麽張揚,要麽孤僻。總之,他們在一般的學生群體中十分特殊,或格格不入,或鶴立雞群。在衆人的眼裏,他們是群體、整體的異類、另類等等,反正不和大多數人一樣。除此之外。他們的行爲舉止又十分地大膽,敢走自己願走的路,具有一定的反束縛性。這類學生到一定年齡階段,會本能地感覺到周圍環境和體制的壓抑與限制,表現出異常的作爲。這些學生爲了自己的理想,拒絕所謂的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或門門及格與優秀;厭倦現行的正規學校教育模式,不甘沈浸在規則甚多的學校中,卻極崇尚個性自由、自我學習、特長發展,甚至不惜休學與退學。他們一旦脫穎而出,就很難回歸正規的學校教育。“韓寒”們著裝新潮、思想前衛、個性鮮明,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樣子。“韓寒現象”就是這樣一種教育現象,同時也是這樣一種多元化價值取向的文化和敢于反叛與創新的社會現象。
二一、解讀“韓寒現象”批判
“韓寒現象”牽扯到教育體制變革、文化多元化與融合、社會新價值取向等。因此,“韓寒現象”既是一種教育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一種社會現象。當然,對“韓寒現象”的批判就有三撥人了。
(一)解讀“韓寒現象”的教育批判
“韓寒現象”的教育批判的典型主張就是大學以下的學生應以全面發展爲主,特長發展爲輔(次)。這種觀點本是對的,但對于“韓寒”,對象的特殊性則決定了它是明顯錯的。反對韓寒的人認爲,韓寒要想成爲一個很出色的作家,就必須要先接受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這樣才能打好堅實的基礎,以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和建樹。而這樣做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也不可能這樣做。一個人才、一個作家,必須要有深厚的功底,沒有是不行的。誠然,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並不等于說非要一步一步地在學校中學習。要明確的是,從幼兒園入學到大學本科畢業,整整19或20個年頭,而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暫,把大量時間都花在學校,時間效益不是很高;社會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到的知識很快就過時,我們還得花更多的時間在校外學。另外,我們不必要就要什麽都學,只要基本的會了就行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白墨博士認爲,韓寒的“作品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如果真是這樣,韓寒的小說就是架在空中的了。白墨從他的職業立場來評一個高一學生的作品恐怕不合適吧。殊不知,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知道,任何作者的任何思想意識都是客觀的主觀反映,原形都能從現實中找到,即使是錯誤的同樣也是如此,怎能說是空的、虛的?這豈不是明顯的錯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石博士認爲,“韓寒及韓寒的贊揚者所忽視的主要就是,韓寒的時代不是李白、杜甫的時代,甚至也不是魯迅所處的時代”;網絡時代數理化學得很差是行不通的,“只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就行了,這簡直是癡人說夢”,竟“是一個玩笑”。這實在是令我很困惑不解。韓寒不願意學習數理化,並不等于他不會用電腦、網絡等高科技工具。
至于說韓寒片面發展就更站不住腳了。“他們老說我是偏才,我書法好、作文好、音樂好、攝影好、足球好、長跑好,我怎麽是偏才?”韓寒爲自己辯解道。這個社會,有所謂的全才嗎?有必要嗎?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批判者更爲忽視的就是,現行教育教學內容,尤其是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是産生“韓寒現象”的根本原因。別人願意一直在校讀完19或20年,那是別人的事,關韓寒何事?況且是學校不容韓寒這樣的學生,“韓寒”就只得休學、退學。怎能怪罪于韓寒呢?此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二)解讀“韓寒現象”的文化批判
韓寒的《三重門》確實是受錢鍾書大師的《圍城》影響而成的。他初出茅廬,筆法稚嫩些,實屬在所難免。至于說韓寒的《三重門》文化底蘊不如《圍城》,這更正常了,要是韓寒超出了大師,那簡直是真正的怪事。韓寒的初衷肯定是想有所超越《圍城》的文化內涵,我們也很希望如此。有人還說韓寒班門弄斧、閉門造車、依葫蘆畫瓢、畫虎不成反類犬,很幼稚。事實上,武斷地下結論的人是世界上最幼稚的人。再者,文化是要創新和改造的。韓寒只是想試一試,成了就好,不成就算了唄。如果不試,韓寒又怎知《圍城》之深,又怎能趕上錢鍾書,何談最終超過他?誰不是這樣的,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不深逐步到知之深。總之,扼殺、扼殺,除了扼殺,還是扼殺!這樣文化怎能推陳出新、更新換代,不斷發展?當然,一個高一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顯然是微不足道的,畢竟他還很年輕。我們不可一味地苛求韓寒。他正在成長,需要全面的關愛,不澆水施肥、捉蟲犁土就算了,讓他自由生長。爲何要苛刻地批判,反對他勇敢的決擇?
說韓寒反文化,那就更談不上了。事實上韓寒並沒有反文化,他所反的是那些限制這一代人自由成長的陳腐的東西(文化垃圾)。中國文化的痼疾就是保守。我們知道,文化要進一步發展與繁榮,就必須吐垢納新。如果我們13億人每人都反一下,中國文化就會重新煥發出旺盛的生機和勃勃的活力,中國就不會老是這樣。不支持,不參與就罷了,嚴厲批判反對者,其居心又何爲?難道不是想徹底封殺我們的文化嗎?這些人發言時老忘掉的是,任何文化的發展進步都是與反叛和否定分不開的。不說古代,就說近代的新文化運動,正是那些人高舉反叛的新文化大旗,才推動我們文化的近代化進程,最終才有如今的文化。中國文化確實需要新鮮的空氣,就像人一樣,不然就會憋死。韓寒至少願意去這樣做。我們理應全力支持他。不是嗎?
(三)解讀“韓寒現象”的社會批判
很多人說韓寒很狂,自恃寫得好和又有媒體的炒作,出言太不遜。韓寒確實說過他自己是“一塊上海大金子”,說過他的《三重門》是“50年內無人能及”,也說過他自己“古今不肖無雙”。有些人就抓住了話柄,說韓寒如此如此之狂。其實,這只不過是年輕人在受壓抑後的發泄和自信的表現而已,何必大驚小怪,即使是“狂”,韓寒只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也不必坐立不安。更爲重要的是:是這個社會造就了韓寒,逼出了韓寒;韓寒是在無可奈何之下才“造反”的--走自己的路。社會統一的模式、單一的價值取向,壓地韓寒都快喘不過氣來了。剛求的解放,還沒來的及大口呼吸幾下,反對者就尾隨而至,又說韓寒不合群。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恐怕“合群”就是一模一樣,如工廠的産品一般,可能還有淨重大于多少小于多少吧。不允許出格,就是不允許。梢有個伸胳膊蹺腿的,就會被認爲是出格、不合群。我們的社會難道就是要這樣只會聽話的“合格”者嗎?他們越不安,就越暴露出他們的虛僞。
陳石甚至認爲韓寒“繼承了這個時代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從極端的、狹隘的個人立場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對待文學”。實際上,陳石代表這個社會說出了真話--從狹隘的、極端的、片面的角度來看待它的“人”—人只能爲它服務,人不可出軌。韓寒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我似乎隱約記得人也應該有人權。人爲社會貢獻力量、犧牲自己是對的,但人追求個性也沒錯。社會大環境和形式變了,中國社會已是開放的、包容性極強的社會了。崇尚個性自由、獨立發展權利是大潮流、大趨向。“韓寒現象”正集中體現了社會發展趨勢。現在,中國社會尚處于轉型時期,社會觀念的沖突是難免的,但主導方向絕對不可改變。實際上,中國缺的就是韓寒這樣的敢于破舊立新的時代闖將。“韓寒”們成了氣候,中國就很有希望。
三“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
(一)“韓寒現象”教育批判的批判
“韓寒現象”教育批判者原以爲,學校教育是韓寒所必需的。但他們殊不知,應試教育籠不住個性極強的韓寒的。他早就厭惡了這種沒意思的教育,憧憬自由、自我教育和充分發展特長的教育。韓寒覺得現行語文教育極失敗,死板的很。他舉例說,有人給他寄來的用他的文章作分析題的語文題爲:“到底韓寒參加了A.全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B.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C.‘新概念’全國首屆作文大賽”。“這是什麽玩意兒!”,韓寒出語尖利地說,“考試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的教育真偉大!”韓寒受不了這種所謂的教育,故而從學校出走。韓寒語文課不作筆記,但他卻比作了筆記的學生還好。這又說明了什麽?難道我們只會指責韓寒,不會反思我們的教育弊病嗎?是時候了,我們桎枯式的教育與教育體制早該從“韓寒現象”中找找自己的毛病,徹底反思反思教育本身。是不是這樣,除了反對指責韓寒,反對批判“韓寒現象”外,我們還應向韓寒學習?成材之路決不是只有學校這一條,而是多條。今年年初,江澤民主席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就已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從作中學”。這在現在還是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的,我們應大力倡導這種非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非教條的而是靈活的、非模式化而是多樣化的真正能寓教于樂、因材施教的新型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就爲了是讓學生畢業後能更好地生活。韓寒離校發展自己的寫作特長也能達到更好地生活的目的。韓寒反問到,他可以“走出校門去學,在家中學,在路上學,……在成功中學,在失敗中學,……如此豐富多彩的學,如此生動有趣的學,難道會達不到‘高中數理化程度’?寫不出含量很深的作品?”殊途同歸,爲什麽非要韓寒回到學校呢?事實上,韓寒休學前早已作出了以後決不回去複讀的決定。況且韓寒已接受完了九年義務教育,退學自由發展特長並不違法。教育學博士、國家教育部課程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石筠和中國兒童中心副主任陳學鋒很能理解韓寒,也很支持他。他們認爲,讓韓寒學他不喜歡的,強迫是沒用的。他應該有,也有屬于他的方向。
我們的教育非要培養千人一面的,一寫作文就是“啊,我光榮的大橋”(韓寒語)嗎?除此之外,關注生活、反映社會、思考人生、反思自我也同樣是我們教育所要培養的我們國家急需的人啊!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蔣國華認爲我們“一個模子”的教育該停止了。而我們的學校教育的這種模式化的傾向和現象確實很嚴重。韓寒說“我會讓很多人反思自己”。其實,他將會讓所有人來認真反思自己,讓整個教育、文化、社會人來認真反思自己。“韓寒現象”的意義就在于此。
韓寒是個文學特長生,如果他是體育、美術、舞蹈或音樂特長生,想必不會招致如此多的非議。在我看來,我們對特長生的觀念轉變是很有必要的。我不明白,爲什麽韓寒作爲文學特長生卻不能和其他特長生一樣被高校破格錄取呢?另外,所有非議者,都是肇事于性惡說的。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會自主發展,尤其是像韓寒這樣將要成人的學生。我們不應專斷孩子的教育,而應適時地、民主地給孩子提供發展的建設性的意見,以便孩子更好地發展。
除了冠以“不合群”和動輒就責令休學、退學外,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麽別的好辦法?教育應對一切受教育者負責。這些都是我們公認的教育民主和民主的教育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的教育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那我們辦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的又是什麽?教育不得回避它所承擔的責任。
(二)“韓寒現象”文化批判的批判
文化有它的發展惰性,需要有人叫醒它。而中國文化的惰性就是保守性。韓寒在他的作品中講劣根性,講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壓抑而不敢真正表現自己的解放之願望。這正是生存在這種文化下的人民的典型的寫照與反映。另類式的作品內容,不管恰當不恰當,畢竟或許將會從另一個方面激活我們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跨掉的一代”並沒有脫跨美國的文化,反而從另一面促進了美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擔心“韓寒”們會搞壞我們的文化。
一種文學、文化現象作爲一種事實存在,它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客觀價值。“韓寒現象”反映了韓寒這一代文化價值觀念與“韓寒”們的上一代的文化觀念價值的沖突、對抗,以及渴求解脫的迫切的心理需要。《三重門》的暢銷就正好映證了這一點。韓寒生活在大上海,升學、就業、生存的壓力極大,心理負擔很嚴重。韓寒很敏感地感覺到了,所以,他想抱怨、想發泄、想自由,只能借助于文字。這些文字又絕非文字遊戲,它深含這韓寒的許多東西。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們的文學批評與政治的關系,“新生代”女作家們的境遇等等。
我們的文化該爲這些孩子作些什麽……
(三)“韓寒現象”社會批判的批判
社會往往決定社會上的一切現象。人也會受到影響。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決定性的。呆板劃一的社會下生活的個體于群體,要麽是被決定,要麽是叛逆的存在。
中國社會有一個痼疾:總是渴望新生,卻又畏懼變革。這種矛盾的未明確選擇,決定了這個現狀:垂而不死,醫而不活。對“韓寒現象”的批判正好生動地反映了這個矛盾。韓寒是一個未常年人,他的“返潮流”式的所作所爲,相對于龐大的社會體系來說,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躁動罷了。但它就已經觸動了社會,足見其對社會的反作用力之大。“韓寒現象”如以把利匕,刺向了這個畸形、異化的不成樣子的壓抑人自由生長、發展的教育、文化和社會。同時,中國人又有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想革新,又寧願苟安。社會需要創新,國家提倡創新。難道今年全國高考作文的創新、多元化價值導向出錯了?韓寒就是這樣的好學生,具有難得的果敢精神。
400多年前,出了個孫悟空;現在有韓寒。同樣的叛逆,但不同樣的“待遇”。難道我們的文化就這樣的偏心和無動于衷?!莫非我們的文化病了?但病了還得醫好啊!
要突出強調的是,韓寒的思想或者說是他的言行所表達的東西,並不是他個人獨有的感悟,而正是韓寒這一代人共有的思想(或者說是未表示出來的潛意識),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東西。對韓寒來說,他本身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我們不能把問題一概蓋在韓寒身上。我們所要繼續批判的應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的教育、文化和社會原因。
韓寒問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與社會的問題,更是社會與個人的問題。韓寒實際上是時代的産物。他表現了時代性,即是我們這個時代在經曆過近百年的現代化革命以來,在與西方沖突或交融後形成的自我反叛意識或個性獨立意識、壓抑的或叛逆的心理。“韓寒現象”給我們許多很有價值的思考,特別是他以激烈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後,常常逼迫我們去作正面回答。所以我們要主動些。不要處于好心關心“韓寒”,想給“韓寒”以正確的指導,卻恰恰走向了反面。這種所謂的關心是非理性的、也是不應該的。悲哀?--
四“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的理性終結
韓寒走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韓寒有些叛逆,但他是有理性的人。據了解韓寒的《萌芽》編輯胡蒔說,韓寒參加了兩次作文大賽,“當然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直接被大學錄取”。《三重門》的編輯、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說韓寒表現出的是玩世不恭,但內心是嚴肅的,非常有想法的,袁敏強調說,“他對北大非常向往”。不要誤解韓寒,不要指責他,因爲既然他作出事關終生的如此之大的決定,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們有尊重韓寒的選擇的義務。他需要自由發展。請站在韓寒的角度去,理解韓寒。
社會轉型時期難免出現“韓寒”。韓寒是無辜的。應受到指責、批判的應是現行的教育、我們的文化和中國社會。韓寒已經夠煩了,他需要安靜,不要再給他添事了。我們至少給他同情、安慰、支持,這樣會撫平他受傷的心靈,也會給他無限的發展動力。韓寒從桎枯中費力地爭脫出來--求得哪怕是暫時得解放--應被迎入另一個溫暖的好報,這個懷抱充滿了激情助陣和理解寬容。面對商業誘惑極強的市場經濟社會,韓寒的道路上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我們應該相信韓寒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邁向成功。
在衆人的無端嘲諷下,韓寒依然高昂起他高傲的頭顱,直面不屑一顧的所謂的“千夫指”,堅如磐石地、義無返顧地走他自己的路。
曹文軒這樣深情的說:“他早熟,早慧,卻也幾乎不見孩子的蹤影。他思想銳利,對社會、對人生、對周圍的一切事,能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來。即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驚羨……”曹先生可怕的是什麽?是韓寒的叛逆嗎?是韓寒的思想和見解嗎?可以肯定地說,他可怕的是這種束縛人自由伸展的教育、文化、社會。他驚羨的又是什麽?也可以肯定地說,曹先生驚羨的是韓寒大膽的叛逆性格、勇敢的行爲等等。
“給韓寒讓出一條路吧!”
“讓他走自己的路!”
關愛韓寒、關注“韓寒現象”,就是關心教育、文化、社會,關注中國的未來!因爲中國的未來的主人是“韓寒”他們這一代!
參考資料
1.江澤民:《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2000年2月1日
2.韓寒:《三重門》,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天才少年被迫休學》,《哈爾濱日報》,2000年月日
4.丁小平:《韓寒休學引發爭議》,《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2000年6月19日
5.楊東平:《透視“韓寒現象”:全面發展還是個性發展》,《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2000年7月5日
6.王琿:《誰將左右韓寒》,《三聯生活周刊》,2000年第16期
7.《再看“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10日
8.《該不該爲他讓一條道--衆說風紜“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14日
9.《“韓寒現象”:泡沫上的舞蹈--透析“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24日
10.《爲韓寒讓出一條道》(本文爲滿分),《長江日報?200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選登專版》,2000年7月20日(感謝網友chaochao_xiong推薦)
http://reading.cersp.com/Especial/200602/908.html
(楨:反中的呆歹彎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又重演:在重批中共川震/毒奶之後、台便遭88水災/塑毒之天譴。不只將溫州動車快鐵誤指為高鐵車禍,還趁機丑化中共高鐵,忘了各國(含台)的高鐵/火車也出現過更嚴重事故,未能就事件論事件!另參本館:兩岸高鐵 <大陸鐵路運輸緊張發展滯後> 高鐵完了 中國地鐵 《4444億的教訓》 高捷變高劫 傾斜式暈車 天災?人禍? 中共的救災能力 88水災 (一) 《政府危機管理的傳播學研究》 啥是危處能力 中國黑心奶粉 臺灣黑心食品 《科技災難》)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事發8時后未曾停止救援 2011-12-29 鉅亨網
事故調查組經調查認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后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事故發生的原因如下:
1.設備缺陷
通信信號集團公司所屬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研發中管理混亂,通信信號集團公司作為甬溫線通信信號集成總承包商履行職責不力,致使為甬溫線溫州南站提供的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和重大安全隱患。
2.把關不嚴
鐵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招投標、技術審查、上道使用等方面違規操作、把關不嚴,列控設備未經現場測試便上道使用致使事故。
3.雷擊
雷擊導致列控中心設備和軌道電路發生故障,錯誤地控制信號顯示,使行車處於不安全狀態。
4.失職
上海鐵路局相關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在設備故障發生后,未認真正確地履行職責,故障處置工作不力,未能起到避免事故發生或減輕事故損失的作用。
國務院稱中國發展高鐵的方向正確 2011-12-29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高速鐵路及其在建項目安全大檢查情況匯報。
會議指出,“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國務院組織開展了高速鐵路及其在建項目安全大檢查。由相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咨詢機構的業務骨干和技術專家組成的12個檢查組,檢查了10個鐵路局內已開通運營的全部高鐵線路和29個在建高鐵項目以及相關設備生產厂家。與此同時,鐵道部組織開展了全路安全大檢查。
檢查組采取聽匯報、查資料以及明查與暗訪、抽查與普查、動態添乘與靜態檢測等多種方式,深入細致地檢查了安全生產制度、鐵路運營安全保障、設備質量保證、在建項目質量和施工安全、環境治理、職工教育培訓和持證上崗等情況。通過檢查,基本摸清了我國高速鐵路建設、運營和管理現狀,發現和督促整改了一批高速鐵路安全隱患,查找出了可能影響高速鐵路健康發展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速鐵路安全工作的意見建議。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是:有的高鐵建設項目存在趕進度、搶工期、壓縮工期現象﹔部分施工單位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安全責任不落實﹔有的高鐵設備和信號控制系統在產品設計、生產、安裝、調試過程中存在安全漏洞﹔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鐵路安全法制不夠健全,監管體制不夠嚴密等。
針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鐵道部逐一落實整改措施和責任單位,實行動態跟蹤、掛牌督辦、復查銷號的閉環管理,確保消除安全隱患。同時,舉一反三,深入查找共性問題,制定實施改進方案,全面提高鐵路安全管理水平。已經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适當降低新建高速鐵路運營初期速度,增加安全冗余。(二)強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狠抓關鍵控制,嚴格責任追究。(三)強化運營管理、運輸組織指揮等安全措施,完善應急預案。(四)完善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嚴格落實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作業標準。(五)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實施召回,對關鍵零部件質量安全問題組織診斷分析和攻關整改。對甬溫線、廣珠線和海南東環線三條客運專線使用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全部進行了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六)加強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建立嚴格的高鐵從業人員准入和淘汰機制。全國高鐵安全狀況明顯改善。
會議認為,我國高速鐵路從無到有,在較短時間里建立起了研發、建設和運營體系。高速鐵路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建設發展高鐵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相信,衹要我們認真汲取經驗教訓,更加注重按科學規律辦事,切實加強質量和安全管理﹔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不斷提高高鐵技術和裝備水平﹔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和管理能力,堅定信心、扎實工作,中國的高鐵事業一定會沿著科學、安全、可持續的軌道繼續向前發展。
大陸挺高鐵 概念股回春【經濟日報2011.12.30
大陸鐵道部日前透露,2012年鐵路基建投資將較近兩年大減,鐵道類股股價連日低迷;不過,大陸國務院28日發文稱「建設發展高鐵的方向是正確的」,昨(29)日鐵道類股股價立即「回春」。
溫州動車事故究責 處分54人 2011-12-29 旺報
今年723甬溫線動車追撞事故(溫州動車事故),經過159天之後,昨天在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調查報告,經調查認定,這是一起因列車控制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大陸國務院已同意54名相關責任人員黨紀、政紀處分建議。
其中,在今年初分別入獄的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原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兩人,對事故發生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另案一並處理;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總經理、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騁,鑒於已因病去世,不再追究責任。
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記過處分;鐵道部運輸局原副局長兼客運專線技術部主任、現任科技司司長、黨總支書記季學勝、鐵道部運輸局原副局長兼基礎部主任、現任廣州鐵路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嘯明撤職、撤銷黨內職務;鐵道部科技司原司長、現任安全總監兼副總工程師耿志修降級、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通信信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常委繆偉忠、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張海豐及上海鐵路局原局長、黨委副書記龍京撤職、撤銷黨內職務;上海鐵路局原黨委書記李嘉撤銷黨內職務。
會議決定,責成大陸國務院國資委對通信信號集團公司、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屬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依法進行整頓,重新組建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列控所。
動車事故細節:溫州南站事發前33秒曾與後車通話2011-12-29新京報
“動車301注意啊,區間有3115啊……”
追尾事故發生前33秒,溫州南站工作人員提醒D301,通話未完畢兩車即發生追尾
7月23日19時30分左右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到20時30分05秒兩輛動車追尾,事故調查報告還原了這一個小時內發生在溫州南站與永嘉站之間的細節。
19時30分 雷擊造成故障
7月23日19時30分左右,雷擊溫州南站沿線鐵路牽引供電接觸網或附近大地,導致設備故障。因溫州南站列控中心設備的嚴重缺陷,導致後續時段實際有車占用時,列控中心設備仍按照故障前無車占用狀態進行控制輸出,致使溫州南站列控中心設備控制的區間信號機錯誤升級保持綠燈狀態。
雷擊還造成軌道電路與列控中心信號傳輸的CAN總線阻抗下降,使5829AG軌道電路與列控中心的通信出現故障,造成5829AG軌道電路發碼異常,在無碼、檢測碼、綠黃碼間無規律變化,在溫州南站計算機聯鎖終端顯示永嘉站至溫州南站下行線三接近(以下簡稱下行三接近,即5829AG區段)“紅光帶”。
19時39分 工作人員檢修故障
19時39分,溫州南站車站值班員臧凱看到“紅光帶”故障後,立即通過電話向上海鐵路局調度所列車調度員張華彙報了“紅光帶”故障情況,並通知電務、工務人員檢查維修。甌海信號工區溫州南站電務應急值守人員滕安賜接到故障通知後,于19時40分趕到行車室,確認設備故障屬實後,在《行車設備檢查登記簿》(運統-46)上登記,並立即向杭州電務段安全生産指揮中心進行了彙報。
19時45分左右,滕安賜進入機械室,發現6號移頻櫃有數個軌道電路出現報警紅燈。
19時51分 D3115進永嘉站
19時51分,D3115次列車進永嘉站3道停車(正點應當19時47分到,晚點4分),正常辦理客運業務。
19時54分 上海調度發現問題
上海鐵路局調度所列車調度員張華發現調度所調度集中終端(CTC)顯示與現場實際狀態不一致(溫州南站下行三接近在溫州南站計算機連鎖終端顯示“紅光帶”,但調度所CTC沒有顯示“紅光帶”),即按規定布置永嘉站、溫州南站、甌海站將分散自律控制模式轉爲非常站控模式。
19時55分 溫州現大面積報警
19時55分左右,接到通知的溫州電務車間工程師陳旭軍、車間黨支部書記王曉、預備工班長丁良余3人到達溫州南站機械室,陳旭軍問滕安賜:“登記好了沒有?”滕安賜說:“好了。”陳旭軍要求滕安賜擔任駐站聯絡,隨即與王曉、丁良余進入機械室檢查,發現移頻櫃內軌道電路大面積出現報警紅燈(經調查,共15個軌道電路發送器、3個接收器及1個衰耗器指示燈出現報警紅燈),陳旭軍即用1個備用發送器及1個無故障的主備發送器中的備用發送器替代S1LQG及5829AG兩個主備發送器均亮紅燈的軌道電路的備用發送器,采用單套設備先行恢複。
20時03分 溫州南站上道檢查
20時03分,溫州南站線路工區工長袁建軍在接到關于下行三接近“紅光帶”的通知後,帶領6名職工打開杭深線下行584公裏300米處的護網通道門並上道檢查。
20時09分 調度通知D3115異常
20時09分,上海鐵路局調度所助理調度員楊向明通知D3115次列車司機何櫪:“溫州南站下行三接近有‘紅光帶’,通過信號沒辦法開放,有可能機車信號接收白燈,停車後轉目視行車模式繼續行車。”司機又向張華進行了確認。
20時12分 D301進站等候
20時12分,D301次列車永嘉站1道停車等信號(正點應當19時36分通過,晚點36分)。
永嘉站至溫州南站共15.563公裏,其中永嘉站至5829AG長11.9公裏,5829AG長750米,5829AG至溫州南站長2.913公裏。
20時15分 微機房發現異常
20時15分左右,陳旭軍通過詢問在行車室內的滕安賜,得知“紅光帶”已消除,即叫滕安賜准備銷記。滕安賜正准備銷記,此時5829AG“紅光帶”再次出現,王曉立即通知滕安賜不要銷記。此後,陳旭軍在微機室繼續觀察。
至事故發生時,杭州電務段甌海工區電務人員未對溫州南站至甌海站上行線和永嘉站至溫州南站下行線故障處理情況進行銷記。
20時21分 D3115故障 三次啓動車未果
20時14分58秒,D3115次列車從永嘉站開車。
20時17分01秒,張華通知D3115次列車司機:“在區間遇紅燈即轉爲目視行車模式後以低于20公裏/小時速度前進。”
20時21分22秒,D3115次列車運行到583公裏834米處(車頭所在位置,下同)。因5829AG軌道電路故障,觸發列車超速防護系統自動制動功能,列車制動滑行,于20時21分46秒停于584公裏115米處。
20時21分46秒至20時28分49秒,因軌道電路發碼異常,D3115次列車司機三次轉目視行車模式起車沒有成功。
20時22分-27分 調度員放行D301 D3115失聯
20時22分22秒至20時27分57秒,D3115次列車司機6次呼叫列車調度員張華、溫州南站值班員臧凱3次呼叫D3115次列車司機,均未成功(經調查,20時17分至20時24分,張華在D3115次列車發出之後至D301次列車發出之前,確認了沿線其他車站設備情況,再次確認了溫州南站設備情況,了解了上行D3212次列車運行情況,接發了8趟列車)。
20時24分25秒,在永嘉站到溫州南站間自動閉塞行車方式未改變、永嘉站信號正常、符合自動閉塞區間列車追蹤放行條件的情況下,張華按規定命令D301次列車從永嘉站出發,駛向溫州南站。
20時26分12秒,張華問臧凱D3115次列車運行情況,臧凱回答說:“D3115次列車走到三接近區段了,但聯系不上D3115次列車司機,再繼續聯系。”
20時27分57秒,臧凱呼叫D3115次列車司機並通話,司機報告:“已行至距溫州南站兩個閉塞分區前面的區段,因機車綜合無線通信設備沒有信號,跟列車調度員一直聯系不上,加之軌道電路信號異常跳變,轉目視行車模式不成功,將再次向列車調度員聯系報告。”臧凱回答:“知道了。”20時28分42秒通話結束。
20時28分43秒至28分51秒、28分54秒至29分02秒,D3115次列車司機兩次呼叫列車調度員不成功。
20時29分26秒 D3115停約8分後 啓動目視行車
20時29分26秒,在停留7分40秒後,D3115次列車成功轉爲目視行車模式啓動運行。
20時29分32秒 前方有車 D301緊急制動
20時29分32秒,D301次列車運行到582公裏497米處,溫州南站技教員么曉強呼叫D301次列車司機並通話:“動車301你注意運行,區間有車啊,區間有3115啊,你現在注意運行啊,好不好啊?現在設備(通話未完即中斷)。”
與此同時,D301次列車進入軌道電路發生故障的5829AG軌道區段(經調查確認,司機采取了緊急制動措施)。
20時30分 徒步檢查稱設備良好
20時30分,經工務檢查人員檢查確認工務設備正常後,溫州南工務工區駐站聯絡員孔繁榮在《行車設備檢查登記簿》(運統-46)上進行了銷記:“溫州南-甌海間上行線,永嘉-溫州南下行線經工務人員徒步檢查,工務設備良好,交付使用。”
20時30分05秒 兩車追尾 瞬時撞速83公裏/小時
20時30分05秒,D301次列車在583公裏831米處以99公裏/小時的速度與以16公裏/小時速度前行的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 摘自《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
2011-12-29 02:42
http://news.sina.com.cn/c/2011-12-29/024223712041.shtml 【倒述】
大陸高鐵南京南站 漏水、地基下沉【聯合報記者胡明揚2011.07.15
京滬高鐵四天出現三次故障,國際形象堪慮(楨:那台灣高鐵營運之初出大包,豈不宇宙形象堪慮!)。
號稱亞洲最大鐵路樞紐的高鐵南京南站也同樣問題重重。日前一場暴雨過後,轉運大廳部分地段出現大量漏水和地基下沉的現象,部分下沉區域積水超過人的腳踝(楨:漏水/積水就地基下沉?那台北的鐵路/航空站之漏水/積水,豈不沈島了!)。
鐵道部稱京滬高鐵平均上座率達107%
鐵道部消息:截至2011年7月31日,京滬高鐵開通運營一個月以來,共開行動車組列車5542列,日均179列;運送旅客525.9萬人,日均17萬人,平均上座率107%。京滬高鐵和既有京滬線日均合計發送旅客25.4萬人,較京滬高鐵開通前同比增加9.4萬人,增長58.8%。
京滬高鐵滿月 七成票賣不掉【經濟日報2011.08.02
但上述數據顯然很難令人信服。(楨:無關造假,乃统計方式之異,107%含換座率,如飯店之翻桌率!)
受京滬高鐵設備連日出包及溫州動車事故影響,6月底開通的京滬高鐵風光不再,滿月之際,竟有七成座位乏人問津。
據東方早報報導,現在京滬高鐵每趟車都有大量空位,其中,二等座、一等座都出現超過70%的剩票,商務座則幾乎都是空的(楨:回乘客機去了,那天也可能回乘高鐵,陸空競合之常態)。
京滬高鐵按新圖運行車次減少二等座搶手 2011-08-17日 北京晨報
昨起,京滬高鐵每日開行車次減少,其中從北京南站發車減少19趟。記者昨天上午在北京南站看到,兩趟接連發車的G1、G111次列車,二等座基本滿員,一等座上座率也達到1/3;列車余票信息顯示,當日11點以後發出的二十余趟高鐵列車二等座基本售完。
鐵道部上半年扭虧爲盈42.9億元 負債率58.53%
鐵道部財務司2011-08-01公布的《鐵道部2011年上半年主要財務及經營數據報告》顯示,鐵道部所屬運輸企業2011年上半年盈利42.9億元,總負債首破2萬億,負債率爲58.53%,國企負債率安全線爲60%,目前資金有保障。投資高峰期過了之後,收益增加了,負債率就開始下降了。世界各國修鐵路都是有銀行貸款支援的(楨:台鐵虧損和負債更甚),純靠資本金投入是不可能的。
大公國際回應鐵道部信用評級高于中國國家信用
新華網北京 2011-8月13日電(記者 李延霞)鐵道部于8月8日發行2011年度第四期總額度200億元人民幣90天超短期融資券。作爲該項目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給予鐵道部的主體信用級別爲AAA,此舉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爭議。大公國際負責人13日就鐵道部信用評級有關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四大因素決定鐵道部AAA信用級別
首先,鐵道部具有國家信用特性,償債能力極強。
其次,鐵道部經營性現金流呈持續增長趨勢,不會因經營管理問題增加償債風險。
再次,鐵道部擁有大規模的優質資産,尚有較大融資空間。
最後,鐵道部發展前景成爲持續提升其償債能力的強大驅動力。
「鐵老大」軟身段 高鐵湧人潮【聯合報2011.09.17
「七二三動車大事故」一度乏人問津的高鐵,一個多月後搭車人數持續增加。本報記者過去兩周內搭乘京滬高鐵(上海北京段)、武廣高鐵(長沙郴州段),發現二等座乘客幾乎客滿,一等座或商務座乘客約一半或多一些,不過這些高等級座位只占全列車的一節車廂。
時間費用 還是高鐵划算
張姓官員說,動車事故讓大家害怕一陣子,但考量時間、費用,還是高鐵划算(航空與高鐵總時間相差不多、高鐵費用則為全價航空的一半),他所認識的朋友,在觀望一陣子後已全部歸隊,不論公家機關或民營企業,出差到北京都搭高鐵了。
鐵道部在中秋三天連假統計也發現,旅客比去年同期成長近百分之廿,創同期歷史新高。動車組列車(多為高鐵列車)更成長百分之卅六,儘管這數據得扣掉今年內新開通的高鐵,但也說明,大陸高鐵旅客已悄悄回來了!
專家稱停電反而驗證中國高鐵安全系統值得信賴2011-07-13人民網
“行駛中的電車遭遇雷雨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避免的,這種情況不能稱為‘故障’,更不是‘事故’,而是一種突發的自然現象”,日本拓殖大學王曙光教授開宗明義。
他認為衡量技術是否過硬的關鍵標準是緊急情況發生後的處理方式。事實上,無論日本還是法國,目前世界上擁有高速鐵路的國家中出現類似問題後的第一反應都是自動斷電。
王曙光教授指出,此次雷雨接觸發生後中國高鐵的安全系統應對合理、處理得當,起到了應有作用。“這反而驗證了中國高鐵在安全技術領域內值得信賴,應該給與高度評價才對!”“如果日本新幹線遭遇同樣情況花費的時間或許會更長。對車輛、線路進行徹底檢修,2小時是需要的。”
中國南車稱京滬高鐵已進入運營穩定期 2011-09-19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微博)訊 (記者/鍾嘯)深受多起故障困擾的京滬高鐵轉眼已經在8月16日調圖後運營了1個月。記者從南車方面獲悉,高鐵調圖一個月京滬高鐵未發生一起車輛故障,CRH380A已經累計安全運營2000萬公裏。
中國北車 獲340億合約【經濟日報2011.09.21
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北車)發布公告稱,近期獲得人民幣72.72億元(約新台幣342億元)的大合約,其中有三項外銷合同,占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的11.69%。
隨本月5日,中國北車發布公告稱,包括董事長、總裁在內的九名公司高層相繼於8月29日至9月5 日期間,以個人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增持中國北車合計69.45萬股。加上72.72億元的大合同激勵,可望緩解因動車事故後造成的損失。
陸鐵路股 重獲青睞 2011-10-29 旺報 記者師瑞德
先前動車追尾、上海地鐵事故,接二連三的利空搞得大陸鐵路類股烏煙瘴氣,但華泰證券分析師王軼銘發布研報認為,鐵路設備行業已經度過最困難的時期。目前股價已經充分反應因停工造成的今年業績下滑預期。經過十一黃金周交通高峰,公眾對高鐵信心已有所恢復。未來出現新利空消息可能較小。
黃金周首日 鐵路客流近九百萬【聯合報2011.10.03
十一黃金周人擠人,大陸鐵道部門統計前天的十一連假第一天,全大陸發送旅客八百九十二點八萬人,打破鐵路單日發送旅客最高紀錄。
滬寧、滬杭高鐵 今起刷身分證可上車【聯合報2011.12.01
繼京滬高鐵後,今天起乘坐滬寧、滬杭高鐵,從買票、進站到出站,大陸旅客將可直接刷二代身分證檢票上車。
京滬高鐵12日起增班 民航降價【聯合報2011.12.06
京滬高鐵將於本月12日調整列車時刻表大幅增班,再度挑起高鐵與航空的市場大戰。民航京滬航線因應高鐵增班,也從本月12日起機票大幅打折以反制,全天40多個航班中,半數航班的票價均在5折及以下。
從12月12日零時起,京滬高鐵實施新列車時刻表。涉及上海鐵路局管轄區內列車76對,比調整前增加26對。
業內認爲政策支持使鐵路建設回歸常態 2011-11-02 新京報
鐵道部近期將獲得超過2000億元的融資支持,確保其資金償付和重點項目的推進,以及配套項目的優化完善。飽受資金困擾的鐵路資金緊張情況在政府的支持下將大大緩解。
鐵路融資吃緊
今年7月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後,中國鐵路建設面臨調整,不少線路遭遇緩建停建。專家認爲,盡管前期中國鐵路融資一度出現緊張狀況,但當前支持鐵路建設的金融市場仍相對開放、寬松,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金融部門對中國鐵路建設的支持力度還將延續。
“鐵路建設作爲國家重要的投資項目,不僅能夠滿足公衆對于現代交通體系的需求,也牽涉爲數衆多的農民工就業、供貨商發展等問題。大面積、長時間的緩建、停建不是正常的現象,亟須得到改善。”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指出。
鐵道部發債完畢26鐵路將復建 2011-11-24 工商時報
中國鐵道部22日發行本年度最後一期企業債300億元人民幣(下同),至此,本期債券發行後,鐵道部企業債存量規模將接近5,000億元,且用完了經發改委核准的2011年千億元企業債券額度,原本陷入停工的26條在建鐵路項目終於有米下鍋。
新華社報導,本次發行的企業債,7年期品種100億元,中標利率為4.70%;10年期品種200億元,中標利率為4.99%。
與此前收益率不斷走高的窘境不同,鐵路債獲得的中國政府信用背書下,已經幫助其將收益率拉低了近100個點,在這種情況下,鐵道部融資成本降低的消息,對不少上下游企業都是一大利好。
京滬高鐵出洋相 官媒回嗆日韓 2011-07-15 旺報
運行半個多月的京滬高鐵10日起頻頻出包,大陸民眾不滿意,日韓媒體則幸災樂禍。反而是歐美多家主流媒體沒有將中國高鐵「一棍子打死」。北京官媒昨天一方面要求民眾要支持「民族科技」,一方面回嗆日韓高鐵的紀錄也好不到哪去,都發生過脫軌事故,還有車軸斷裂等意外。
日本《新幹線安全神話是這樣練成的》一書披露,新幹線1964年開通後,很快就發生了廁所堵塞、門被大風吹開、車軸斷裂等一系列事故,但是當時都沒有公開。
至於韓國首條高速鐵路京釜高鐵開通於2004年,全程400餘公里,運行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00公里,但大部分時間只能限速行駛。韓國高鐵停車事故更是家常便飯,今年2月11日甚至發生列車在隧道中脫軌的嚴重事故。
京滬高鐵首遇滑鐵盧 接觸網謎團待解 2011/07/12 21世紀經濟報道
目前國際上高速鐵路接觸網大體有三種懸挂類型:以日本爲代表的複鏈型懸挂;以德國爲代表的彈性鏈型懸挂;以法國爲代表的簡單鏈型懸挂。
複鏈型懸挂受流質量最好,即接觸網間電流的流暢程度好,可以提高機車運行速度,增加安全可靠性,減少中途停車事故。缺點在于一次性投資太大,接觸網運營維修費用高昂,發生事故時搶修難度大、運輸中斷時間長。
簡單鏈型懸挂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工程造價低、運行維修費用,日益被世界各國所認可,成爲高速鐵路接觸網首選的懸挂類型。不過缺點是彈性不均勻度較大,容易造成硬點。受電弓通過該點時,會産生較大的火花,使導線腐蝕和磨耗加劇,縮短使用壽命。
關于彈性鏈型懸挂弓網的優勢在于“彈性好,硬點少”。但也有專家認爲,彈性吊索本身的長度和張力是隨著溫度發生變化的,要想保證它在各種溫度條件下不使附近的接觸網變形,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法國在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巴黎-裏昂東南新幹線采用彈性鏈型懸挂。但是在正式運營的三個月內,發生了兩次重大事故,造成導線拉斷、接觸網損壞。
目前我國在350 km/h高速電氣化鐵路工程建設中都采用彈性鏈型懸挂,京滬高鐵也是如此。鐵道部給予京滬高鐵牽引供電系統的評價是:“穩定可靠,弓網關系良好,接觸網無硬點、無高差、無離線火花”。是國內也是世界上最穩定、質量最好的牽引供電系統”。(楨:柔性接觸網,易受到外力影響而發生位移,京滬高鐵設計時考慮的最大承受風力是8級,但2011年07月10日發生故障時的風力達到9級。)
http://stock.jrj.com.cn/2011/07/12010710416289.shtml
中國否認高鐵抄襲日本新幹線技術 2011-07-07中廣
中國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大陸高鐵跟日本新幹線截然不同,不論是高鐵技術、列車樣式、高鐵速度和高鐵噪音都不同。說大陸高鐵是(盜版新幹線)毫無意義,大家應該憑事實說話。
王勇平:中國願意為日本未來新建高鐵提供相關技術幫助 2011-07-07新華網
[王勇平]對于中國高鐵今天所取得成績,我想說的是,我們從不回避在發展高鐵中我們與別人在合作中受益的話題;我們用事實證明了選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是正確的;我們感謝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上一切為中國高鐵發展提供許多有價值勞動的合作者;我們也願意與世界各國分享在高速鐵路建設和發展的經驗和成果,推動高速鐵路在全球的發展。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計劃在未來新建5條總長870公裏的高鐵。中國願意按照有關國際法規和國際貿易規則,為日本提供相關技術幫助。
我國時速超500公裏高速試驗列車落成 2011-12-26 新京報
25日,儀式結束後,工人收拾現場。當天,更高速度試驗列車落成。車頭設計靈感源于中國古代兵器“劍”。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
圖爲CRH380AL高鐵列車。試驗列車車尾沿襲CRH380A“長征火箭”造型。郭新 攝
本報訊 我國更高速度試驗列車于25日在位于青島的中國南車四方股份公司落成,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梁建英稱,該列車試驗速度超越我國目前所有動車組列車速度。
試驗列車尚無具體型號
據中國南車技術人員介紹,該試驗列車以CRH380A創新成果爲基礎,以更高速條件下安全、可靠運行爲首要目標,圍繞提升臨界速度、牽引能力,降低阻力等,對系統集成、頭型、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等系統進行全面創新,關鍵技術已實現自主化和産業化。
梁建英表示,研發該車主要是爲我國目前大批量運營的所有高速列車組的安全性、舒適性、環保節能等做出相應貢獻。
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列車的兩個頭采取了非對稱布置,前後車頭不同。這也是高速列車試驗過程中,第一次采用非對稱布置。
“劍”“火箭”頭尾組合
中國南車首席技術專家丁三三介紹,該試驗列車頭型技術方案通過大量的概念設計、數值仿真分析、風動試驗,優化出“劍”“火箭”的頭尾組合,實現了頭車降低阻力,尾車升力接近于零的最優技術匹配。
因爲做超速試驗時,頭部追求的是阻力最小,尾部追求的是升力最小,通過控制升力來控制安全性和尾擺。
模擬飛機“風阻制動”雷擊後列車可自動控速
飛機在降落時,翅膀上會有翻葉翻起以增加空氣阻力來制動。
“更高速度試驗列車”在車頂部共設置了3個風阻制動裝置,每套裝置設7擋制動擋位,3套制動裝置的操作采用微機並網同步控制模式。
安全 雨雪參數“自動上車”
趙小剛說,列車融合了以太環網、物聯網以及車地無線網等技術,可以把線路上環境氣候變化的相關參數自動傳輸到列車上。例如風霜雨雪、雷擊、地震等氣候變化參數,不需要調度再通過通訊告訴司機,而列車自動根據氣候的判斷控制運行速度,對安全性提高很多。
材料 列車剛度提高22.7%
“更高速度試驗列車”沿用目前運營動車組的鋁合金空心型材車體,但車體頭罩、車內坐椅等設備分別采用了碳纖維、鎂合金等新材料,在重量減少的情況下,剛度提高了22.7%。同時爲提升車輛降噪隔音的性能,車內隔音材料采用新型納米隔音材料。
■ 觀點交鋒
中國現在沒必要研發更高速列車
法國已研發出時速574.8公裏的列車,但沒有投入使用。我國也不會運營500公裏時速列車。高速列車的研究方向應該在安全可靠性上。例如牽引技術、制動技術、弓網技術等核心技術,目前我國還沒有掌握。讓列車“開得起來,停得下”才是應該研究的方向。——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
研發高速列車很有必要
研究和批量生産是兩個概念,研發是保持技術上的世界領先,批量生産則是更要考慮經濟效益。更高速度下,要看列車與各個系統的匹配問題。更高速度下高鐵技術的掌握,有利于相對低速下列車安全可靠性的增強,也留出了更多的安全速度冗余。——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一位不願具名專家
動車實際運行並不需要如此高速
以後動車平均載人速度將介乎300至350公裏。在現階段技術條件下,時速350公裏是最經濟合理的。該試驗列車旨在使動車的智能化程度踏上新臺階,安全監控達到更高水平。既能支持我國高速列車前瞻性研究,又能鞏固商業運營高速列車的安全性、可靠性。——中國南車董事長趙小剛
http://news.sina.com.cn/c/2011-12-26/022423692900.shtml
追撞究責 千人救難 上海鐵路局長就地免職 2011-07-25 中國時報
「七.二三」動車追撞事故後,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已要求救人第一。中國鐵道部昨天深夜舉行記者會表示,此事故共造成卅五死、一九二人受傷慘劇,事故原因仍要進一步調查。鐵道部並公開道歉;為負責起見,鐵道部在事故現場「就地免職」上海鐵路局長龍京等三人。
鐵道部總調度長任上鐵局長引熱議 兩次臨危受命 2011-07-27新京報
另類拼裝車 專家疑品管失控 2011-07-25 中國時報
成大交管系教授鄭永祥認為,除非自動防護、號誌系統和後端行控中心全部都失效,否則不太可能會發生列車追撞意外。(楨:各國列車追撞就發生於「天不時工不利人不和」!)
鐵道專家鄭銘彰說,大陸高速鐵路發展過程不斷強調各項系統自製,但其實是「混合體」,列車、機電系都有參考日本或德國技術,又融合自己研發或經驗來改良,通車前更需要縝密試車。(楨:台灣高鐵才是歐日拼裝車!)
唐飛:扁清理國營事業人事 從此腐敗2011-08-16 中時(另參本館:馬人事 政權移交 非常大膽)
前行政院長唐飛表示,台灣高鐵原本採歐洲系統,當時李登輝為了拓展與日本關係,向高鐵施加壓力,讓日本也分一杯羹,埋下往後高鐵向政府索求的藉口;在他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兩度來訪,請政府出面擔保向日本採購高鐵機具貸款,讓政府相當為難。
談到高鐵BOT案,唐飛說,高鐵的機電系統標案,在一九九六年確定是歐洲系統,到了一九九九年將機電的核心系統改採日系,歐日混血,導致違約,經商業仲裁後,高鐵須賠償德、法廠商廿一億台幣。
我雙鐵有自動防護 確保3分鐘車距 2011-07-25 中國時報
大陸溫州發生動車嚴重追撞事故,引發民眾關注國內台、高鐵系統。「雙鐵」均表示,列車都有自動防護或控制系統,只要前車發生異常,後方列車就會自動減速煞停,待確認無虞後才會再開動,追撞機會微乎其微。(楨:各國列車追撞就發生於「天不時工不利人不和」!)
留言
大陸網民昨天點名批評台灣某報:台灣媒體向來為本人嗤之以鼻,這次又把台灣記者低水準給曬出來了。因為台灣媒體沒分清大陸動車組及高鐵。其實,在這宗重大意外發生時,台灣幾家電視台也是稱「大陸高鐵出事」。
各國近年列車事故(楨:從谷哥搜「追撞/對撞/相撞」而來!)
1991/11/15台鐵自動防護系統問題多 造橋火車對撞 30人死112傷
2007/6/15 宜蘭發生列車相撞事故造成5死15傷
2009-11-26 文湖線2列車維修互撞
(「台灣不會發生列車相撞」雙鐵掛保證(楨:?) 2011/07/25 蘋果日報
2011/4/27阿里山小火車翻覆 5死113輕重傷 )
2011/1/29 德國東北部馬德堡客貨火車對撞至少10死43人輕重傷
(1998/6/3世界高鐵史上最嚴重事故 德國艾雪德列車出軌 101死88重傷)
2010/2/15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火車對撞25死
2005/9/10西班牙東部城市巴倫西亞3列地鐵列車相撞42人受傷
2009/6/22美國華府地鐵15年來第三次生大追撞7死70餘傷
2009/7/18美國舊金山輕軌列車追撞44人傷
2008/9/12美國洛城列車對撞至少10死70傷
2007/1/14泰國曼谷南部海灘度假勝地華欣火車對撞3死107 傷
2011/5/19南非東北部約翰內斯堡郊外兩輛列車相撞 超過640人受傷
2006/8/21埃及開羅北部尼羅河三角洲火車對撞逾80死163傷
2010/10/2印尼爪哇島火車追撞18死
2010/ 07/20印度加爾各答北部火車追撞 61死逾百傷
2010/05/28印度東部西孟加拉省火車相撞 150死近200傷
2009/10/21印度印度北方邦列車追撞至少22人死亡
2011.08.01 火車頻出車 印7月5百死傷
歐洲近年來嚴重火車事故史:
1990年2月在德國鐵路魯斯海姆兩輛火車客車相撞造成16死
1991年10月法國高鐵尼斯開往巴黎與一列貨運火車相撞,16死
1992年11月德國鐵路由法蘭克福開往漢堡的一列客車與貨運相撞,10死
1993年8月西班牙北部一列客運在隧道火車相撞造成12人死亡
1996-11-18英法海峽隧道火災 設備嚴重受損 所幸人員均安全撤離
(2008-09-11英法海底隧道列車起火 10多人中毒受傷
2008-09-24英法海底隧道再出事故 1418名乘客被困海底一小時)
1997年3月西班牙北部那瓦羅省火車出軌 18死94傷
1998年7月德國鐵路在下薩克森州附近一輛客運列車出軌 101死
1999年10月 英國倫敦火車站附近兩列車相撞,31死
2000年1月4日在挪威南部鐵路兩列客車相撞造成 19死
2000年2月5日阿姆斯特丹開往德國巴塞爾的火車出軌 9死149傷
2000年11月11日奧地利通往滑雪場的山地火車在隧道裏面起火 155死
2001年2月英國鐵路客車撞上一輛出了事故的汽車,10死,多人受傷
2002年11月法國鐵路段一輛開往德國慕尼黑的臥鋪起火 12死
2003年5月:匈牙利西部一輛火車在平交撞上一輛巴士,34死。
2003年6月西班牙馬德裏客車列車撞上一列貨運列車,19死
2005年1月在意大利鐵路客貨車相撞 17死
2006年1月黑山一輛列車脫軌掉下峽谷,44死
2006年9月德國高鐵在埃姆斯蘭德試行路段撞上軌道上的維修車 23死
2006年10月一輛盧森堡開出的火車在法國撞上貨運列車,至少12死
2009年6月意大利北部唯亞雷戈市火車站內一輛加油車爆炸 29死
2010年 2月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附近兩輛列車相撞,18死95傷
2010年10月12日烏克蘭東部一輛列車與旅遊巴士相撞造成45人死亡
2011年1月底:德國客貨列車相撞 10死,18重傷25輕傷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69807.shtml
近年全球地鐵發生的重大災難事故
1991/8/28 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地鐵列車脫軌事故,6死,100傷
1995/7/25法國巴黎地鐵發生炸彈爆炸事件,8死、117傷
1995/10/28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地鐵失火,300多人死
1996/6/11俄羅斯莫斯科地鐵爆炸,4死,7傷
1999/8/23德國科隆地鐵撞擊,67傷
2003/1/25英國倫敦市地鐵出軌,32傷
2003/2/18韓國大邱市地鐵人爲縱火,198死,147傷
2003/10/19英國地鐵出軌,7傷
2004/2/6俄羅斯莫斯科地鐵爆炸,至少30死,70傷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moscowdt/mxg/200402061304.htm
專家稱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組確定調查方向 2011-07-26 新京報
一位參與鐵路電網建設的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鐵路線的防雷設施主要是防止用電設備的防雷擊,大多數接觸網上都沒有防雷設施。就連新建的京滬高鐵線路,都沒有全部使用接觸網的避雷設施,只有少量路段使用。
該專家表示,目前,鐵道部成立了專家組,正在研究接觸網的導線防雷技術。目前,有一種設想是,在接觸網上方安裝一條裸露導線作爲避雷設備。沒有推廣的原因可能是,如果全線使用,資金投入巨大;同時,也擔心避雷線被雷擊斷,搭在接觸網上,反而會導致接觸網故障。
鐵路部門:目前技術無法避免
鐵路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解釋說,雖然接觸網有避雷設施,但一旦被雷電擊中,強大的電流可能會把避雷設施擊穿,造成設備損壞、線路跳閘,進而導致列車停運。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這種情況尚無法完全避免。京滬高鐵80%以上是高架線路,一旦高架線路上的接觸網出現故障,就需要軌道車在列車運行的“天窗點”上去維修,所花費時間相對較長。
關于杭深線(福建段)牽引供電接觸網防雷能力的思考 2011-06-02
據統計,2010年6~8月,杭深線福建段牽引供電故障跳閘共37件,其中雷雨天氣故障跳閘29件,占78.37%。
現在國內客運專線多采用氧化鋅避雷器,但杭深牽引供電接觸網中,均未針對現場特殊的實際情況,如重污、重雷、空曠處所等有針對性采取特殊的防雷措施,而是按照設計的基本原則在基本處所設置避雷器等防雷,因此抗雷能力脆弱。
提高接觸網避雷能力的措施
避雷線沿鐵路線與接觸網平行架設,且避雷線高于接觸網設備2m以上,避雷線有統一的接地系統(見圖3)。由于避雷線高于接觸網設備,在雷雨天起到了引雷的效果。當有直擊雷時,避雷線將雷擊産生的巨大電流通過接地系統釋放。避雷線的架設可以有效避免直擊雷對接觸網設備的破壞。目前,國外部分客專線采取該方式進行避雷。但在現有運營的線路上進行改造,其難度大。在今後客專的設計中可采用該方案。
通過多種渠道進一步提高防雷能力。一是更換福廈線AF線懸式絕緣子,避雷雷擊後瓷瓶經常發生爆炸的故障。二是重污區增設避雷器,每個錨段的F線、T線各增加一臺避雷器。三是在地勢比較高或周圍比較空曠的地方,每個錨段的F線、T線各增加一臺避雷器。四是在重雷區、高雷區的地區,每半個錨段的F線、T線各增加一臺避雷器。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特別是我段通過福廈線晉江-翔安區間上行線地勢較高或周圍空曠處所,在每個錨段的F線、T線各增加一臺避雷器後,檢查線路所有的避雷器計數器動作情況,2010/11-2011/2累計動作32次,但線路上的接觸網狀態,特別是絕緣子的狀態未再發生閃絡或爆炸等故障。
http://www.starlunwen.com/article/html/52733.html
鐵路客運專線接觸網防雷研究
摘要:
我國客運專線建設速度加快,所經地區地理、氣象、氣候條件差別較大,情況復雜,如果接觸網不設避雷線,易遭受雷擊引起損壞.為保證接觸網運行的高可靠性,在分析德國、日本接觸網防雷措施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電氣化鐵道現狀,提出廣深線接觸網系統防雷的改建建議.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dgcxb200808019.aspx
上海鐵路局:動車追尾因信號設備存在缺陷 2011-7-28新華網
上海鐵路局局長安路生28日說,根據初步掌握的情況分析,“723”動車事故是由于溫州南站信號設備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遭雷擊發生故障後,導致本應顯示爲紅燈的區間信號機錯誤顯示爲綠燈。
安路生還說,事故反映出現場作業控制不力,溫州南站電務值班人員未按有關規定進行故障處理,沒能有效防止事故的發生;事故反映出的設備質量、人員素質、現場控制等問題,說明鐵路部門的安全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些問題反映出鐵路部門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鐵道部要求全路緊急排查由通號院設計的信號控制系統 2011-7-28人民網
盡管“723”特大事故的最終調查結論還沒公布,但越來越多的跡象正在指向“通號系”生產的列車控制系統(CTCS)。
鐵道部運輸局26日向各鐵路局傳真下發調度命令,要求從7月27日淩晨起排查由央企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下屬的獨資企業: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下稱“通號院”)設計的CTCS系統。
中國的CTCS列控系統,主要是引進日本川崎的技術,以之為基礎,再綜合歐洲,如法國、德國的技術,形成的自主創新技術。其主要設計單位即為通號院。本次事故涉及的C2系統即為通號院設計。C2用於時速200公裏~250公裏的軌道運行系統上,C3則用於時速300公裏以上。
通號受檢討 總經理心臟病猝死2011-08-24 旺報
央視報導,大陸國務院調查組22日到信號系統設計的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檢查時,該公司總經理馬騁突發心臟病去世。外界除了對他受到極大壓力導致暴斃感到意外。
溫州動車出事 設計缺陷惹禍【聯合報2011.09.16
中共國務院調查組對溫州「七.二三」動車事故調查工作已結束。大陸媒體每日經濟新聞引述中共國務院調查組知情人士的話報導,事故原因是車站控制中心信號系統的LKD2-T1信息採集板有缺陷,遭遇密集雷擊時會發出錯誤信息。目前大陸還有五十多個車站,使用該列控中心信號系統。
該知情人士稱,據雷擊專家紀錄,事故發生的七月廿三日當天,設備在七分鐘內累計遭遇上百次雷擊,這在溫州氣象史上罕見。而在設計時並未料想到這種雷擊情形。
報導指出,遭雷擊發生故障的信號設備,經歷調查組的模擬試驗。但雷擊損壞設備並不會直接導致列車追尾。
調查組人士也說,鐵路系統還是存在管理問題,車站值班員、電務都有責任,應該把車停下來修,但卻是邊修邊開,還沒來得及修好就出問題了。
溫
州動車事故調查組專家稱設備技術沒問題 2011-09-17 新京報
本報訊(記者 劉春瑞)昨日,記者從國家安監總局獲悉,溫州動車事故書面調查報告尚未形成,調查還在進行中,也沒有將調查報告遞交國務院。
昨天,國家安監總局政法司新聞宣傳處一名王姓工作人員表示,王德學當時說的是“力爭在9月中旬形成報告”,“9月15日”的時間節點系媒體自行理解。
新京報:與設計沒有關系,那跟雷擊有關系嗎?
王夢恕:是雷擊引起的信號擊穿,這是以前沒有估計到的。當天的雷擊有資料證明,7分鍾雷擊了100多次,曆史上是沒有的。設計的時候,不可能估計到,但不能說設計錯了。就像房子和地震的關系,有12級的地震,但房子卻設計到8級就夠用了。
王夢恕:天災只是引起的一個條件,主要是涉及責任問題和管理問題。不能全靠設備來保證,還有人的因素。無人駕駛真的敢嗎?還是要靠人來控制。
http://news.sina.com.cn/c/2011-09-17/050023169744.shtml 上海地鐵追尾原因:人工調度時未嚴格執行規定 2011-09-29 新京報
上海地鐵10號線追尾事故截至28日上午,已造成284人受傷,無危重傷員。
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局獲悉,截至28日上午9點,共有284人因地鐵追尾事故到上海市9家醫院就診檢查,相關費用醫院記賬,將由相關部門統一支付,傷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目前,就診檢查人員中已有189人出院。
調查組15成員名單公布
事發後,由上海市安全生産監督局牽頭成立事故調查組,展開調查分析。經深入細致的排查,認爲這起事故起因于當天設備失電,致使運營信號中斷,地鐵10號線行車作業人員隨即采取人工調度行車方式,但是有關人員未能嚴格執行相關管理規定,導致事故發生。
事故調查組15名成員名單也已公布,上海市安全監督局局長齊峻任事故調查組組長,調查組還邀請上海市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局長楊恒進參與調查;原上海鐵路局副總工程師劉瑞昌擔任專家組組長。
據悉,事故調查組正對本次事故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明確後,將及時向社會公布,並將追究事故責任者。
上海地鐵追撞 懲處12人【聯合報2011.10.07
上海市政府昨天公布發生在九月廿七日地鐵十號線追撞事件調查結果。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鐵行車調度員在未準確定位故障區間內全部列車位置的情況下,違規發布電話閉塞命令;接車站值班員在未確認區間線路是否空閒的情況下,違規同意發車站的電話閉塞要求,導致列車發生追撞。
由於這起地鐵追撞事故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上海市政府決定對地鐵營運公司—申通集團十二名人員進行處分。其中有三名調度單位人員受到撤職處分;申通集團總裁俞光耀、申通集團董事長應名洪,則遭到記大過的處分。
事故調查組認為,申通集團存在執行規章制度不嚴、應急管理不到位,設備設施維護、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等問題,要求申通集團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健全地鐵營運的管理機制。
交通部:地鐵隱患 全面排查【世界日報2011.10.01
27日上海地鐵10號線列車發生追尾事故,交通運輸部於次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各級領導到一線排查城市軌道安全隱患。各地要定期組織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運營後的軌道交通運營安全進行評價,對提出的不符合運營條件的問題須及時整改,如影響到安全須立即停止運營,整改合格後再運營。
鐵路調度系統均産自卡斯柯 2011-09-28 齊魯晚報
據報道,目前國內所有鐵路CTC系統(調度集中系統)均出自一家合資企業——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國鐵路領域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企業,由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簡稱“中國通號”)和阿爾斯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資組建,注冊資金爲1億元。
滬地鐵出事 北捷:我們有自動防撞機制【聯合報2011.09.28(另參本館:《4444億的教訓》 高捷變高劫 中國地鐵)
台北捷運公司公關課課長凌啟堯強調,目前捷運列車採「自趨安全性」設計,以閉塞區間概念設計自動防撞機制。行進中兩車間常態會維持一車站距離,若後車行駛距離過近,或有其他車列進入該閉塞區間,列車都會自動停駛,絕不會發生追撞。(楨:同是法國阿爾斯通系統,只要人為應變不及就可能出事!)
成大交管系副教授鄭永祥分析,上海地鐵發生追撞應是人為應變不及,台鐵等我國軌道交通工具應不致發生類似情形。
上海地鐵曾兩次宣稱不會發生追尾事故2011-09-28 齊魯晚報
2005年1月20日新華社曾報道“上海地鐵不會發生類似泰國地鐵追尾事故”。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運營安全處處長朱效潔說,上海地鐵有一整套行車安全管理規範,加上有列車自動控制系統保駕護航,確保不會發生類似地鐵列車追尾相撞事故。
文湖線也採無人駕駛 2011-09-29 旺報 記者楊慈郁
上海地鐵10號線27日發生列車追撞,核心機電供應商之一與台北捷運文湖線都是美、法合資的阿爾斯通(Alstom),同樣也是採無人駕駛、閉塞區間與自動防護系統等設計,引發安全疑慮。
阿爾斯通公司 维基百科
阿爾斯通公司(Alstom,又譯為亞斯通、亞世通)是一家大型的法國公司,總部位於法國巴黎附近,其主要業務為電力及軌道交通基礎設施(例如TGV和歐洲之星)。
在交通運輸領域:
超高速列車和高速列車世界第一,如TGV法國高速列車;城市交通市場、區域列車、基礎設施設備以及所有相關服務領域世界第二,如新加坡地鐵環線,新加坡地鐵東北線。
阿爾斯通在台灣
台北捷運高運量列車的號誌為阿爾斯通製造
腐敗調查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阿爾斯通在1995年至2003年間,為贏得在亞洲和南美洲的合同,曾支付了數億美元的賄款。
上海地鐵事故警示城市交通發展 安全效率存矛盾 2011-10-01 瞭望
本刊記者了解到,爲滿足不斷增大的客流量需求,10號線系提前開通,並以邊運營、邊調試的方式開行。此前的“開錯方向”,正是在載客運行情況下,同時進行信號系統升級,以致造成事故。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城市公共安全專家指出,地鐵安全與效率的矛盾,不僅是上海10號線的問題,也同樣是目前國內地鐵的共同尷尬。目前中國地鐵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在地鐵網絡逐步形成的大城市,地鐵運能增加遠遠跟不上迅猛增長的需求,北京、上海日均客流都超過600萬人次,不少線路日客流超百萬,高峰時段極度擁擠、長期超負荷運營、新開通線路快速飽和等情況越來越頻繁。巨大的需求缺口,只能依靠快建成、快通車來緩解,但由于技術力量“攤薄”、調試時間不足、管理未能跟上等原因,都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未來上海搭地鐵 郊區入城1小時【聯合報2011.10.24
上海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朱滬生日前透露,2014年底,上海地鐵線路總共14條的長度將達到562公里,車站353座。上海地鐵線路的遠景規劃是21條,長度是1051公里,車站587座。
屆時,家住郊區的市民通過地鐵網路入城的時間將控制在1小時內,而市區的目的地則要在40分鐘到達。中心城日均客運量2000萬人次,占公交客運量比重67%。
朱滬生指出,現在上海地鐵每天客流量是600多萬人,最高700多萬人,占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日益增加,達到了36%,很多網站特別是換乘站擁擠情況比較嚴重,比如人民廣場站,最多一天人流量達100 萬人。
在談及票價時,朱滬生表示,目前上海地鐵的起步價是人民幣3元(0-6 公里),以後每增加10公里增加1元,最高9元,未來11號線南段等新線建成後,到臨港新城最高票價可能是11元。
奧的斯電梯公司因北京地鐵扶梯事故被處罰
新華社北京2011年11月25日電 (記者李亞紅) 北京市質監局25日發布,經北京市政府批准,“7?5”北京地鐵四號線自動扶梯事故調查工作結案,調查組認定,此事故是一起責任事故,將對廣州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北京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奧的斯電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進行罰款處罰。
事故調查組認定,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事故扶梯從雙主機到單主機的設計變更,未進行動載荷設計核算,構成設計缺陷。在扶梯運行過程中,驅動主機固定螺栓發生斷裂,造成主機傾覆,驅動鏈條脫落,梯級失去上行動力逆向下滑,輔助制動器開關未正常啓動。
依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八十八條規定,將對廣州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北京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和奧的斯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分別處以20萬、20萬和10萬元罰款。
事故調查組表示,北京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負責事故扶梯日常維保的人員,將被吊銷作業許可證。涉嫌觸及刑律的兩名事故責任人,建議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目前北京市地鐵運行線路中停運的177臺奧的斯品牌公共交通型自動扶梯,奧的斯公司正根據整改方案實施整改,並承諾所有目前北京地鐵停用的奧的斯扶梯都將于2012年春節前重新投入使用。
十二五城市軌道 中國砸1.2兆人民幣 2011-12-03工商時報
至2015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營運里程將發展達3,000餘公里。上海證券報引述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黃民透露,「十二五」期間,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將保持適度規模、積極穩妥的速度,合理控制新開工的項目。至2015年,中國城市規劃交通總投資或將達1.2兆元人民幣(下同)。
黃民透露,目前全中國有28個城市正營運或在建城市軌道交通,其中12個城市已有城市軌道交通營運線路,預計至今年年底營運線路將達1,600公里,比去年增加200多公里。而正在興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約1,400公里,預計到「十二五」末,28個城市將擁有3,000公里營運線路。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相關專家指出,諸如濟南、太原、廈門、佛山、常州、蘭州、洛陽等二線城市開始申建程序。依此速度,到2015年,全中國城市規劃交通投資總額將達1.2兆元。到2020年,將有40個城市建設地鐵,總規劃里程將為目前的4.3倍,長達7,000公里。
然而,相關諮詢機構卻表示,原則上,除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外,其他大中型城市最多只應建2條地鐵線路。而機場軌道線路也需年吞吐量逾2,500萬人次才可考慮開建。
新加坡地鐵癱瘓5小時 乘客砸窗求生【聯合報2011.12.17
新加坡地鐵(SMRT)南北線15日下班尖峰時段發生歷來最嚴重的地鐵故障事件,服務中斷近5小時,晚間11時40分才恢復正常。初步調查顯示是供電軌(power rail)受損導致故障。
由於星國地鐵環線14日才因通訊系統故障中斷服務5小時,交通部長呂德耀透過臉書留言表示,當局將徹底體檢地鐵系統,查出故障如何發生,以及地鐵是否依照維修、通訊和復原的程序進行,可否進一步改善。
根據記錄,今年1月到10月間,新加坡地鐵系統共發生25次超過10分鐘的延誤。
安全性遭質疑 衝擊輸出美夢【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11.07.24
為中共黨慶九十獻禮的京滬高鐵,開通後的喝彩聲還未散去,五天內就發生了六次故障。昨晚更要命的是溫福高鐵上又出現追撞,死傷逾百,不得不讓人對大陸高鐵的安全性產生質疑,也必然打擊大陸高鐵輸出的美夢。(楨:分不清旣有鐵路提速的動車組快鐵/專路專客的高鐵、之呆歹彎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鐵路建設…呷緊弄破碗【經濟日報香港特派員李春 2011.07.25
令人不解的,是鐵道部胡來,鐵道專家們胡說。第三屆交通運輸工程國際學術會,正在成都召開。溫州巳發生脫軌事故的情況下,鐵道部總工程師、高鐵總設計師何華武,面對各方質疑,還在會上力踩歐洲日本,高聲揚言「中國高鐵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又說高鐵運行是一個十分龐大而複雜的系統,難免會發生故障。當然,動車組和高鐵不是一回事,但高鐵安全的顧慮不是應當高於動車組嗎?(楨:正因高鐵安全高於動車組才會全線停車檢修!)
由之可看出,不僅鐵路大躍進,有豆腐渣工程和豆腐渣設備和豆腐渣人才,還有管理的大混亂。(楨:「天不時工不利人不和」下的列車追撞與大躍進/豆腐渣何干!)
日本新幹線 47年無重大事故(楨:神話?) 2011-07-26 旺報記者吳貴奉
日本新幹線自1964年開通以來,沒有發生過一起乘客死亡事故,也沒有發生過一起列車相撞事故,只發生過三次脫軌事件,但無人受傷。日本能中國不能,日本專家指出,問題出在「車輛技術與運行管理系統」是個大雜燴。(楨:分不清動車組/高鐵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台灣高鐵才是歐日拼裝車呢!)
相關新聞
2001/01/14日本新幹線列車在山形縣和貨運列車發生追尾 1死
2005/12/26日本新幹線列車在山形縣突遭怪風吹翻 4死33傷
2005/04/25日本兵庫縣火車出軌 107死460傷
兵庫縣火車事故疑點4:自動停車系統老舊
兵庫縣火車事故疑點2:新人駕車經驗不足
2011/07/30城鐵脫軌事件鐵道社長受審 求刑三年(楨:6年了才起訴!)
杭深線高鐵搶修一天半恢復通車 2011-07-26聯合報(楨:cf 88水災CNN先點火倒馬!)
中國高鐵重大事故,日本媒體今天一致質疑,為什麼現場有怪手把事故列車砸壞?挖坑掩埋,是否有掩埋真相的嫌疑?
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說 這件舉世注目的事故,如何能夠隱蔽真相?
才一天半的時間,中國高鐵立刻恢復通車,讓日本覺得快得離奇(楨:只要事故段安檢和全線系統正常,通車與調查可並行!)。像日本數年前寶塚線列車發生出軌大事故(楨:不是47年無重大事故?),光是鐵軌的檢查,日本就花了26天,而恢復通車則是全部調查完成的55天,全部安全檢查都確認後才通車。
首批部委發言人八成已換崗 留任者近半獲提升 2011-08-18 新京報
王勇平在溫州動車事故發布會後被免職,引發了各界對部委新聞發言人這一特殊群體的持續關注。
早在2004年底,國新辦首次公布62個組成部門的75位新聞發言人的名單和電話,王勇平是其中之一。這在當時被看作是推動政務公開的非凡之舉。
此前一年,他們在北京參加了首期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媒體報道稱,這群被稱爲“黃埔一期”新聞發言人當時年齡大多在30-45歲。
時隔7年,國新辦于2010年12月底第七次公布的部委發言人名單,與第一批的名單相比,僅13人依然“在任”。
其他人有的升遷,有的調往企業,有的交流到了地方,還有的因機構改革或年齡大限不再擔任新聞發言人職務。
尚無一位專職發言人
對比2010年和2004年的名單,來自辦公廳、政策法規司和新聞宣傳司的發言人最多,所有人中,沒有一位是專職的。
相關報道:
韓江平將出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
鐵道部原發言人王勇平將赴波蘭擔任鐵路合作組織中方委員。
發言人不發言 陸制度遭質疑2011-08-19 中央社
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03年成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受到質疑,有媒體(南方都市報)指出,首批75名部委發言人中,19人從未發言。
(楨:發言人另有正職、沒事幹嘛亂發言?看來大陸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也很民粹,敢言/不言都罵!)
媒體稱多位個性發言人去職可能致繼任者更謹慎2011-08-18 南方都市報
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去職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他因在7‧23動車事故中的不當發言讓網友憤怒,但其去職後不少網友亦為他惋惜。這位當了8年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的官員,親切隨和,不拒絕記者提問,很多時候堪稱個性和敢言。而這在我國龐大的新聞發言人群體中,尚不多見。
更多的公眾擔心,個性新聞發言人的陸續離開,將讓繼任者和其他發言人更加謹慎、少言,不敢面對媒體。而這對于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來說,或許又是一記打擊。
新聞發言人不能讓新聞“發炎”2011-08-18 鉅亨網
針對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言論被停職一事,王石川撰文指出,新聞發言人不能讓新聞“發炎”,也不能讓傳聞發酵,更不能讓謠言“發狂”。
向美看齊大陸外交部 天天開記者會2011-08-27 中國時報
大陸外交部長楊潔篪昨宣布,自九月一日起,大陸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將從目前的每周二次大幅增加到五次,以幫助各界了解大陸的外交政策。這是大陸外交部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廿八年來的一次重大「升級」。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稱,這不只是次數的增加,也是中國對外姿態和形象的一個提升,旨在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坦誠自信、開放合作的中國。
升空、下海簡單 安全著陸真難? 2011-07-28 旺報 特派員宋丁儀
大陸首艘航母即將完成改造後試水,無獨有偶地,「蛟龍號」5000米下潛深海任務及發射北斗衛星都順利完成深海與太空的神聖使命。國防科技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的新聞,27日已迅速占據大陸媒體頭條,分散了媒體溫州重大動車車禍後續報導焦點。一連串的新聞,不禁讓外界狐疑,為何中國國防科技能升空、也能下海,卻無法安全地「著陸」?
留言
記者的意思是美國同樣能升空、下海,而且製造的飛機絕對保證安全著陸?瀏海若不也是在英國坐火車車禍而腦部受傷。英國不也是科技先進國家之一?
國務院“723”事故調查組組成人員名單宣布 2011-7-28人民網
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宣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駱琳任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副局長王德學,監察部副部長郝明金,鐵道部副部長彭開宙,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鳴起,浙江省副省長毛光烈爲副組長;成員由國家和浙江省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下設技術組、管理組、綜合組,同時邀請8名相關院校專家組成專家組。調查組還邀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事故調查。
溫家寶:安全擺第一 責任查到底 2011-07-29 旺報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抵「723」溫州動車事故現場,召開大陸中央領導首次在重大交通事故現場的中外記者會。溫家寶說,對事故深感痛心,未來高鐵發展要把安全放第一位,調查組將獨立調查,而網民、媒體的質疑他聽到了,會給人民實事求是的交代,將調查到底嚴肅處理直接責任者,發現腐敗也毫不手軟!
鐵道部就動車追尾事故社會關注熱點答問 2011/07/30 新華網
是否存在爲了盡快搶通線路,而沒有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現象?
答:在整個事故救援過程中,鐵路部門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在救援過程中,橋上有三節車廂擠壓在一起,中間車廂變形嚴重,救援人員無法對該車廂進行徹底清查搜救。按照指揮部確定的把救人放在首位的救援方案,在橋下使用大噸位汽車吊精准、平穩地將兩端車廂移開,公安武警、救援人員得以對該車廂實施全面搜救,在移出數具遺體後,小伊伊在這裏獲救了。直至24日23時30分左右,在確認沒有幸存者,並對遺物、車體進行清理收集完後,救援工作結束。在此之前,鐵路部門指揮人員從未宣布過“停止搜救”。
被毀車頭車廂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主要依據,爲何對列車車頭“挖坑填埋”?
答:這一說法不屬實。在救援過程中,橋上有三節車廂擠壓在一起,爲使救援人員對中間一節受擠壓變形嚴重的車廂進行徹底搜救,必須把兩端車廂移開。按救援方案,要在橋下使用大噸位汽車吊,才能將兩端車廂移開。爲使汽車吊進入場地作業,須對橋下場地進行清理。這樣就需要將橋下較完整的車廂整體外移,對散落的部件,包括撞碎的車頭部件,采取外移並集中堆放在取土坑中,爲吊車作業騰出場地。所有部件和車體絕沒有實施掩埋,更不存在銷毀證據的問題。現場搜救工作結束後,車體和集中在取土坑中的零散部件,被統一轉運至溫州西站,作進一步調查處理。
動車上裝有“自動停車系統”,遇有險情列車會自己緊急停車以避免相撞,但“723”事故發生時相關自動系統爲何沒有發揮作用 ?
答:事發當時,由于雷擊造成溫州南站的信號設備故障(楨:溫州市下嶴村65歲的夏吳英說至少20多年沒有遇到這麽大的雷電,全村斷電了,盡管鐵道部在村裏的制高點安置了一個避雷針),正常行駛的D3115次列車列控車載設備由于接收的碼序不穩定,造成停車後按規定緩行。此時,防護D3115次列車的後方信號由于列控中心的數據采集板軟件(楨:通號院C2型列車控制系統CTCS)設計嚴重缺陷(楨:或強雷超標?實驗室模擬後應能判定/改善),本應顯示紅燈的信號錯誤爲綠燈……造成追尾。
根據列車時刻表,應該是D301在D3115之前,爲何D301會行駛在D3115後面並發生追尾事故?車站調度是否存在問題?
答:由于D301晚點,導致D301行使在正點運行的D3115次之後。這起事故也反映出車站現場調度作業控制不力。
既然列控系統的數據采集板軟件存在設計嚴重缺陷,那麽目前已恢複通車的甬溫線是否安全?全國其他動車線路是否也有使用相關設備,鐵道部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來保障全國動車運行安全?
鐵道部:首先,鐵路部門督促和要求設計制造企業制定了整改措施,經過實驗室測試和現場驗證,此措施可以防止該類問題的發生。同時,我們對全國鐵路使用該設備的處所進行了逐一清理和整改並進行了測試,確認無誤。爲確保設備發生故障期間的行車安全,規定發生設備故障後,嚴格按照站間閉塞指揮行車,確保安全。
在售票實名制情況下爲何沒有據此統計傷亡、失蹤人員,然後再進行現場清理?
答:最新確認的事故遇難人數爲40人。正因爲實行動車車票實名制,才爲後期辨認身份、統計傷亡、行李認領等提供重要依據。
爲什麽車上沒有安全帶?
相關專家說,動車組身軀龐大,即便拉下緊急制動閘門,動車減緩的速度將遠遠慢于汽車。動車急刹車一般不會對車內乘客帶來明顯傷害,因而動車組上未配備安全帶(楨:各國鐵路列車皆然!)。
遇難者家屬早簽約有獎勵是謠言 (另參本館:《謠言》)
溫州宣傳部發言人2011-07-27表示,網上早簽約有4到5萬元獎勵的說法是謠傳。每位遇難者家屬獲得的賠償數額,由事故賠償金、一次性專項幫扶款以及愛心捐助款三部分構成,總計人民幣50萬元。2011-07-29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本著以人爲本、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經過與事故遇難人員家屬具體協商,救助標准提高至爲91.5萬元。
鐵道部:上海鐵路局所有客運段的員工每月扣500元工資,以轉嫁賠償責任,純屬謠言。
鐵道部:7月30日之前如不簽署賠償協議就停止協商的最後通牒的傳言,純屬謠言。
鐵路部門回應網傳溫州動車事故失蹤者名單 人民網 2011年8月7日
近日,有網民在網上發出貼文《以下部分失蹤人員名單,請鐵道部回答》。
經查,網傳29人名單中,有20人不在當日D3115次和D301次列車旅客實名制名單之中;1人事故發生前已在無錫站下車;3人系遇難旅客,在已公布的40名遇難者名單之中;5人爲受傷旅客,在192名受傷旅客名單之中,其中1人已出院,4人在醫院接受治療。40名遇難者和192名受傷旅客的身份全部確認,並全部與家屬取得了聯系。
4個連環錯 2動車踏不歸路 2011-07-31 旺報
針對「723」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始末,大陸國務院的「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小組在28日舉行全體會議,認為是4個連環錯誤導致這起「不可能發生的事故」。
大陸國務院公布的4個錯誤,包括溫州南站信號設備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雷擊造成溫州南站信號設備故障;電務值班人員沒有意識到信號可能錯誤顯示,溫州南站值班人員對新設備關鍵部位性能不瞭解,以及溫州南站電務值班人員未按有關規定進行故障處理。
班次增加 調度不易(楨:此即快鐵vs高鐵之別如電聯車vs捷運)
2年前甬台溫鐵路開通,只有7個班次運行;最近鐵道部調整運行圖,大幅增加為30個班次,列車間距時間縮短,控制列車間的安全距離難度提高。因上海鐵路局有地域「潛規則」,永嘉站先放行所屬的D3115,再讓隸屬北京鐵路局的D301次離開。(楨:另有旅客的強求與行/飛安間之二難!D301與D3115兩車曾因雷電停靠永嘉站多時……D3115列車長鮑永遠身邊的不少乘客開始抱怨,有人喊道:“我還要趕9點半溫州的飛機呢!”列車長有些無奈,表示正在向上級彙報,馬上有結果)
(事故影響 陸擬調整鐵路運行 2011-08-09 中央社
北京地區火車票預售期昨天起從10天改為5天,據鐵路內部人士向新京報透露,此舉是為可能在9月1日開始的全面調整路線、時刻等運行做準備,而且這次調整與「723」動車追撞事故有關。
大陸鐵路為配合京滬高鐵加入營運,7月1日剛調整了新的路線運行圖。
鐵路人士向新京報指出,按照鐵路系統的慣例,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再次調整路線,因為調整運行涉及鐵路幾乎所有的部門,成本太大。這次調整與「723」追撞事故即使沒有直接關係,也有間接關係。「如果沒有甬溫線事故,肯定不會有這次調整。」
鐵路內部人士透露,這次調整將與速度有關,但不確定是提高時速還是減速,但一定是從安全角度出發,保障旅客的安全。)
信號錯誤 無法避險
23日晚上8點15分,D3115啟動;8點23分出現「紅光帶」,代表列車信號故障,選擇自動駕駛功能的D3115被迫停車;2分鐘後,D3115改用手動目視模式,強行啟動列車,時速僅20公里,自動避險功能失效。
(楨:如華航空難時空巴的自動改手動駕駛靠定自動駕駛
機師恐忘怎麼飛 2011.08.31中央社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航空公司都越來越仰賴自動駕駛功能,讓飛機在日漸擁擠的空中飛行,有些官員憂心,機師欠缺實際駕駛經驗將造成更多飛安事故。
過去5年來,有些客機在飛行途中停擺,或是陷入機長無法矯正的異常狀況,已造成數百人喪生。
專家表示,飛行員只有在起飛和降落的3分鐘會實際操控飛機,其餘時間都仰賴自動駕駛系統飛行。
因為現今飛機電腦系統整合程度很高,若是設備的某個部分故障,或是有個電子指令出差錯,就可能引發一連串問題,可能使得習於仰賴電腦的機師驚慌失措。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檢視46起飛安事件及超過9000個航班後發現,逾6成事故肇因機師改用手動飛行時出問題,或是使用自動駕駛系統時出了差錯。)
依鐵道部規定,發生「紅光帶」故障時,2站間只放行1列車,調度人員應讓D301原地待命,但卻准許該列車出發,與慢行的D3115僅距13公里。
誠如官方解釋:「電務值班人員沒有意識到信號可能錯誤顯示,溫州南站值班人員對新設備關鍵部位性能不瞭解。」可說是調度人員過於自信才釀禍。
當調度人員忙著指揮D301與D3115時,雷電擊中溫州南站信號設備。因信號機設計不良,原本軌道2側區間信號機應顯示停車的紅燈,提醒D301剎車,但信號機卻出現可通行的綠燈,導致D301自動防追尾功能失效,以平均時速150公里向前狂奔,直接撞上D3115。
專家表示,鐵路信號系統有嚴密的防雷系統,每公里有1個信號機,底端連接寬、厚均為4公分的扁鐵片,以與鐵軌平行的角度埋入地下1公尺,將閃電引入地底。信號機上端則連接1組信號燈:紅(停車)、黃(減速)、綠(通行),告知駕駛員如何運作。
調度人員 後知後覺
防撞系統失效,信號出錯,溫州南站電務值班人員未按有關規定進行故障處理,沒有意識到D301已不斷逼近D3115;唯一發現狀況的D301駕駛潘一恒,雖然在僅有的200公尺距離、4秒內,努力把時速降到1百公里,降低兩列動車撞擊力、可能救了不少乘客,但自己卻死在駕駛座上。
大陸鐵路安全管理 專案大作戰【經濟日報2011.08.11
大陸國務院要求全面進行高鐵安全性檢查,鐵道部自7月25日至9月底,對行車設備、職工作業、規章制度、非正常情況下行車、應急處置、工程建設等,進行全面排查整改。
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提到,7.23甬溫線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暴露出鐵路運輸安全基礎和管理方面的薄弱,對重大事故的應急管理和處置缺乏經驗。
鐵道部同時會抽調180名專業幹部,分系統組成47個安全檢查組,到運輸前線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各鐵路局也會組織一些成員,對安全重點地方和關鍵崗位進行全過程盯控。同時,也將加強鐵路職工安全教育,並做好事故善後和維護穩定工作。
針對目前鐵路系統問題,鐵道部分四大措施進行改善: 一、為解決信號設備設計缺陷問題,已完成對所有使用與事故區段相同制式的信號設備全面測試排查,增加可靠硬體防護措施。並從源頭上徹底解決設備軟體缺陷問題。
二、防範信號和列控系統出現新問題。不間斷監控列車運行狀況和設備狀態,發現影響行車安全的問題時,立即採取安全防護措施。
三、對於涉及安全的各項行車設備進行技術專項檢查。
四、修訂並嚴格執行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組織辦法和工作流程,完善細化各類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水準。
盛光祖強調,對在建的高鐵項目,鐵道部也同時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是科學合理地安排施工組織,嚴格禁止建設專案趕工期,加強品質安全監督管理,嚴格工程驗收。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組將于9月向國務院提交報告
新華網北京2011年8月22日電(記者 朱立毅 嶽德亮)中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2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黃毅表示,通過初步的分析發現,這起事故既暴露出信號系統設計上的缺陷,從而導致雷擊造成的故障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故障發生之後,應急處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可以說,這起事故確實是一起不該發生的、可以避免和防範的責任事故。”
黃毅說,“7?23”鐵路事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對事故的調查處理高度重視,及時組成國務院事故調查組,並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事故調查組的成員和相關工作制度。事故調查組按照嚴謹、求實、高效的原則,夜以繼日,緊張有序,加快了事故調查工作的進度。
“更重要的是,通過汲取這次事故的教訓,推動高鐵的安全工作。”黃毅說。
據介紹,國務院高速鐵路安全大檢查的12個檢查組都已經到位開展工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這次大檢查從12個部委抽調了286名工作人員,其中有175名專家,組成12個檢查組,在10個鐵路局對49個在建的高鐵項目,6000公裏的高鐵運營線路進行全面的大檢查。
陸高鐵大安檢 召回54動車組 2011-08-13 旺報
受到723動車追撞事故影響,大陸國務院昨發布通知,8月中旬展開對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鐵安全大檢查;生產高鐵動車組的中國北車公司11日晚公告,從昨天起共計召回54列CRH380BL型動車組,涉及線路包括京滬高鐵、滬杭高鐵、膠濟客運專線,力求1個月之內改善缺失返回服務。這也是大陸首度召回動車組改善缺失的舉動。
降速、增線、降價 運行圖再翻新 2011-08-13 旺報
前天剛停售16日以後的動車及高鐵幾條路線車票,大陸鐵道部迅速在11日晚間完成新的列車運行圖,將從16日起實施,昨天開始預售16日的車票。這是大陸在7月1日剛剛調整完列車運行圖後的一個半月,再次調整鐵路列車運行圖。
此次調整將結合降速、增線、降價為一體,調整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剛剛建成的京滬高鐵因動車召回而減少列車數。調整原因當然就是因723動車追撞事故的慘痛教訓。
新的列車運行圖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京滬高鐵、京津城際、海南東環、廣珠城際高鐵,將從16日零時起實施新圖,12日起預售車票。調整後,京津城際、海南東環、廣珠城際高鐵的列車開行數量不變。
京滬高鐵方面,由於中國北車公司召回部分列車,調整後的京滬高鐵列車開行數量將由目前的88對減少到66對,速度不變。在京滬高鐵列車運行圖調整期間,從9月1日起,既有京滬線將加開「夕發朝至」動臥列車。
第二階段,其他高鐵從8月28日零時起實施新運行圖,24日起預售車票。
降速的路線中,京津城際、滬杭兩條高鐵的時速由350公里降到300公里;合寧、合武、石太、昌九、海南東環、杭深線寧波至廈門段、長吉、秦瀋高鐵,時速由250公里降到200公里;客貨混跑的既有線動車組列車時速由200公里降到160公里。速度調整的動車組列車運行時間將延長,直通列車和中途停靠站基本保持不變,票價在現行票價基礎下調5%左右。
京滬高鐵又出包 9列車出不了站2011-08-20 旺報記者廖慧娟(楨:安全至上也罵!)
大陸鐵道部新列車運行圖(行車時刻表)16日剛上路,不料京滬高鐵卻在19日上午再度故障。上海虹橋站早上8點出發的G12次列車,因瞬間刮起大風「前方信號故障」被迫在軌道上枯等1個多小時,連帶讓其後的G110、D34、G32、G2、G114等8個班次分別出現不同程度誤點。
北車集團否認召回列車車軸有裂紋 2011-08-22 北京日報
北車集團54列京滬高鐵列車召回檢修之際,問題列車出現車軸裂紋的說法在網上瘋傳。昨晚,北車方面正式回應,稱6月30日CRH380BL列車上線運營至8月16日,累計運行680萬公裏,還沒有更換過一次車軸,召回的真正原因如公告所披露,是爲了降低故障率,提高列車正點水平。
此番召回維修的措施有三項,一是對分供商質量有欠缺的部件全部更換。二是更換傳感器的絕緣層。部分傳感器絕緣程度不夠,導致起到防幹擾作用的傳感器屏蔽層被燒掉,從而發出錯誤信號。三是對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軟件進行調整。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京滬高鐵列車上路不過半月,由北車集團生產的CRHA380BL京滬列車出現車軸裂縫。該媒體還提供了濟南車輛段動車所7月15日的一份探傷報告,該報告顯示,編號為6209L的CRH380BL高鐵列車經超聲波探測,發現第11節車廂的車軸靠近齒輪處,有一處長7.1毫米的裂紋。
對此,北車方面表示,裂紋報告所提到的,屬于探測設備過于靈敏導致的“虛探”,鐵道部7月份專門就此開會研究,最後調整參數,統一探傷係統的損傷標準,並對探傷作業進行了重新培訓,確認早前報告有裂紋的車軸並沒有問題。
“正式投入運營以來,CRH380BL列車沒換過一根車軸,要是真有裂縫,早就扛不住了,不可能僅僅是故障停車、晚點之類的事故。”這位技術人員表示。
京滬高鐵被召回動車今起恢複運營 運行圖或調整
中新網11月16日電(財經頻道 王曄君) 11月14日鐵道部證實,今年8月份京滬高鐵上被召回的54列CRH380BL動車組列車,已整改合格,並將從今日(16日)起陸續恢複運營。
鐵道部表示,中國北車對召回的CRH380BL動車組進行了認真整改,經試驗驗證、第三方評估和專家評審,已確認整改合格,自11月16日起將分批投入運營。
高速動車召回引發大衆對其安全隱憂,北車技術專家在接受《北京日報》采訪時表示,380BL的召回並不是因爲安全問題,恰恰是自動保護系統對安全要求太苛刻,經常誤報故障甚至自動降速、停車,導致京滬高鐵的准點率受影響。這次召回,來自西門子的頂尖級軟件專家與北車合作,爲列車網絡控制系統軟件打“補丁”,以適應京滬高鐵的實際運行需求。
大陸鐵路官員 公開對槓 民眾批判【中央社2011.08.01
溫州動車「7.23」追撞事故發生後,大陸鐵道部的處置手法引發極大民怨,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為此在中央電視台公開辯解,但遭大陸網友狠批「謊話重複一千遍」(楨:只准惘冥造謠 不許官員辯解)。
對於大陸民眾指責鐵道部在事故發生後急於通車而忽視救人,陸東福說,「這個問題這樣提出,我們感到它傷害了在事故救援第一線2000多名鐵路職工、3000多名地方公安、武警、消防、衛生部門和廣大群眾的感情。」
新浪網友毫不留情的開罵「XXX,傷的可是13億人的心」。
但也有網友替鐵道部說話,質問其他網友「你們每次出行不都是乘坐火車嗎!出過事嗎!」「這也是偶然的。汽車一死死一車,你們怎麼沒去找公路局呀。」
提高警惕!有人在對中國高鐵下黑手! 2011-07-28 方雄
中國高鐵是中國人經濟、科技、工業發展的成就,是中國人的驕傲!既然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而且是新的嘗試!那麽存在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美國的波音飛機不也出事嗎?然而,看看最近網上一些甚囂塵上、幸災樂禍的污蔑言論,那些欲把中國高鐵和中國政府一棒子打死的惡毒攻擊!稍有頭腦的人就會意識到,這已經超出交通事故的範圍,而已經上升到政治的角度!有人在攪局,有人在對中國高鐵下黑手!有人在打壓中國的標志性成就!看看日本、美國那些按捺不住的興奮,你也許會猜到,幕後的黑手到底是誰!難道有點頭腦的中國人還看不出來嗎?那些不願看到中國發展與強大的人,那些害怕中國商業競爭的人,會千方百計的暗算中國的商品,極盡抹黑與詆毀!由此推論,中國的大飛機C919很可能遭到暗算!因此發出嚴重警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今後中國的重大技術裝備,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與密鑰!否則,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回應(楨:外有反中黑手內有網絡糞青!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式媒體監督 )
別動不動就5毛5毛的,5毛是什麽?我看你都不知道,你就一卵毛!
網絡被惡勢力控制了,正義之聲發不出去,國家危矣!
不錯,應該有憂患意識,20歲心髒的弱智不用理他們!
看來你又是一個糞青啊!我想問問當你新學會一樣技術的時候你會不會犯錯?整天就知道找茬!鐵道部是有錯,出了這樣的大災難,難道鐵道部就願意看到嗎?既然你那麽有本事你來當鐵道部長!反過來,既然你那麽不喜歡中國,你可以移民,滾蛋!中國最不少的就是人,少你這種垃圾我們國家更有希望了!
一些人質疑掩埋車頭的行爲,我認爲有可是誤解,因爲公衆不了解專業的技術特征。
此次事故是動車組的事故,跟高鐵沒關系!
外國媒體故意將動車說成高鐵,借機打壓中國制造.動車D字頭,時速200以內。高鐵C(城)、G(高)字頭,時速250公裏以上。
本來是剽竊日本的技術還不承認,這是對鐵道部最好的懲罰!
你放屁,盡胡說八道!動車整套硬件技術五年前全是從日本川奇買回來的,動車鐵路也是在日本專家的監造下完成。不知情況盡在這裏造謠是非,夠缺德的。
中國動車從2008年開始運行,已經安全運行幾十萬公裏了,以一次事故就全部否定中國高鐵成就,其心十分來惡毒。中國人自己攻擊自己,讓日本和棒子見笑,我都爲你們臉紅。
用心的查一下國外高鐵的事故,自從有了高鐵,中國不是第一個出事故的國家,爲什麽中國出事故就要驚天動地,把自己的東西說的狗屁不是。
成熟的東西尚且會出現問題,何況新的東西呢,這是規律避免不了的
高鐵發展勢不可擋,這是中國的國情 想想每年春節時候的春運吧。
想想當年中國航天和衛星産業進軍國際市場時,遭遇了多少黑手,便知中國發展高鐵和大飛機,又將遭遇多少黑手。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76396
被令禁報動車新聞 有陸媒「起義」抗命【聯合報2011.07.31(楨:無法自律的霉體只能他律!)
中共中宣部強力控制下,大陸各媒體前天深夜起開始噤聲,各報都被要求撤版、換版,停止有關溫州動車的報導與評論,除了中共官方新華社的稿件外,一律撤除。網友嗆「事後清洗開始了,不要低估了普世價值,也不要高估了威權政治」。
溫州動車事故連日來,已在大陸內部形成一股隱形風暴,甚至社中共中央不得不從控制宣傳機器的根源著手。
在前晚緊急撤版行動中,「21世紀經濟報導」撤換八個版,「中國經營報」八個,「華商報」撤三版評論,「新京報」撤六個版。其中,北京「新京報」記者在新浪微博上發布已完成的六個版電子版面,控訴被政治力「噤聲」的無奈。新浪微博則增加人手,日以繼夜大刪特刪各種動車車禍的負面訊息與評論。
大陸騰訊、新浪、網易、搜狐等大型新聞網站,昨天起溫州動車慘劇不再放在頭版主要位置。
部分地方城市都會報紙則不管中宣部禁令,繼續在頭版報導高鐵慘劇,例如瀋陽晚報、城市晚報、河南商報、廈門商報等。北京「經濟觀察報」也做了八個版,以「溫州沒有奇蹟」為主標題。這些媒體是否會遭主管部門「秋後算帳」,尚不得而知。
前天晚上,包括杭州餘杭區人民廣場和北京都有民眾自動自發點燃燭光,紀念「七二三」動車死難者頭七,但立即被公安等人員踢翻蠟燭、強制驅趕。
反華炸醬麵2011-08-28 旺報 【賈葭】
據大陸媒體人士轉述,中共宣傳部已下令禁止傳媒報導及討論拜登的這頓便餐。一碗炸醬麵何以有如此威力,令目中無人的宣傳部惶恐若此?因為在中共眼中,這碗炸醬麵已經具備了「反華」性質。
留言
反華的不是炸醬麵,而是作者所持的心態吧
其實美國人是故意這樣做. 看看歐巴馬老婆,一年渡假要花公帑一千萬美金,那麼胡錦濤老婆的低調,是不是該變成驚世美德呢?看看拜登進餐前的調查隨扈緊緊跟隨這些人的薪水是不是也該算,這麼說來拜登這一餐可不是七十幾員人民幣而是七千多美金,相當貴的炸醬麵.相當明顯的作秀.
我愛陸媒多一些 2011-08-28 旺報 賀克(東海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
長久以來,我有看報及閱讀雜誌的習慣,即便在大陸待了一個月還是如此。有了在兩岸的閱讀經驗,並將此做一對照後發現,台灣媒體的報導很難再讓我讀下去。
我翻了好幾份台灣雜誌,看到很多文章批評中宣部封鎖高鐵追撞事件。但單以「言論控制」來理解,則不能說明為什麼事件過了20天後,北京的《新京報》仍以頭條方式追究撞車事件,甚至排在當天「航母海試」版次之前。
我愛陸媒也因為可以透過它們得知更多的國際新聞、世界動態,而不僅僅侷限一隅。
我們當然還是可以說,就算陸媒報導的議題眾多,但是內容必須經過審查,不足為論。但是,這樣的「台灣式」質疑,除了強化台灣的民主與自由的形象,我們是否思考過如何能使之更有意義呢?
努力爭取言論自由
更何況,如果你發現大陸雜誌比起台灣要普遍的字小豐厚、排版佳、照片好,甚至批判火力也強;如果你發現,他們動輒以7、8個報紙版面報導一則拆遷訊息,那麼,當我們台灣人自詡「新聞自由」、自詡擁有更多專業、更多深度時,我們怎麼會安於客觀的複製外電新聞稿、安於坐在室內拷貝網友的流言。
更深一層的說,當我們批評對岸箝制言論的時候,往往忽視了戒嚴時期的台灣人也曾努力爭取言論自由,如今對岸人民也是如此。我們也忽視了不僅台灣,全世界的政府都會收買媒體版面,全世界的企業也會施壓報社總編抽稿,而當我們忽視陸媒確實擁有的言論空間時,往往亦太輕易的放過自己。追求言論自由的目的並非為了凸顯他人的不自由,而是為了彼此的自由和民主。
網路言論 深化管控 散布謠言帳號 新浪公告停權一月2011-08-28 中時
大陸規模最大的微博營運商─新浪微博,周五通知旗下的兩億名微博用戶,數名使用者由於散布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帳號暫停使用一個月。許多使用者認為,這是新浪微博在殺雞儆猴。事實上,新浪微博之前也有類似處分,只是沒有公告周知而已。
北京掀網管「微博闢謠」忙消毒 2011-08-29 中國時報
大陸果然出手了!北京市網路管理辦公室最近邀集千龍、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等主要網站的總編輯,要求深入學習五部委聯合下發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施方案;市網管辦常務副主任佟力強指示,網站要進一步規範新聞傳播秩序,杜絕有害、虛假、謠言、低俗等違法和不良訊息。
網友發表馬統一言論失實 新浪闢謠 2011-09-03 旺報
日前,一位新浪微博的用戶在自己微博上發表「馬英九:如果大陸方面解除黨禁報禁,台灣政黨將赴大陸參選『大中華區國家總統、內閣總理』等職位,大陸和台灣統一將不存在任何障礙。台灣沒獨立傾向……」。
「新浪微博闢謠小組」指出,經廣泛查找包括台灣媒體在內的全球主要媒體,也沒有發現馬英九有與微博說法相符的表述。僅馬英九總統在2006年3月26日在洛杉磯出席「與青年有約」座談會時有相關的言論,但與微博中的說法有較大出入。
最後,「新浪微博闢謠小組」認為該言論失實,發布此消息的3人被暫停發布和被關注功能1個月。
官媒挺鐵道部 網友批不要臉2011-08-04 旺報(楨:反中霉體愛引網絡糞青!)
就在陸媒連日來對於中共中宣部下令禁止報導表達強烈不滿之際,中共官方機關報《環球時報》昨日卻發出社評〈全盤否定鐵道部並非輿論正義〉,為大陸鐵道部辯護。此社評,已引來大批網友抨擊聲浪。
動車突減班改終點 乘客氣炸【聯合報2011.08.05(楨:安全至上又罵的糞青!)
大陸鐵路風波不斷,上海鐵路局三日晚突然宣布,由於杭深線要維修設備,昨天起每天有十四班動車取消或更改終點站,引發嚴重民怨。
發生追撞慘劇的甬溫線動車,因雷雨已連續三天發生大批列車誤點,網友嘲諷大陸鐵道部已成「驚弓之鳥」,遇雷雨就停駛,今後要看天氣搭火車。
動車事故 央視猛批微博造假 2011-08-07 旺報(另參本館:《謠言》)
723溫州動車追尾事件,中共中宣部下達新聞禁令,但微博上訊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主播胡蝶3日在節目中,以「微博之困」,質問微博的道德倫理底線在哪裡?掀起網民熱烈討論,新華網、《中國日報》均予以報導。
這一段長約3分30秒的視頻專題報導,以「微博的倫理底線在哪」為題,訪問「闢謠聯盟」發起人點子正、竇含章和成員小九,批判微博訊息充斥造假,並咬定造假的背後,有幕後推手。
用戶假冒遇難者家屬
報導列舉兩則造假案例,第一則是溫州動車事故中,騰訊微博博主郭瑤7月29日貼出「百天幼子遇難,請幫忙找尋」圖文,幾天內被轉發數十萬次,其中包括眾多媒體從業人員。
結果證實,這名自稱郭瑤的用戶,是假冒遇難者家屬,借用他人照片在微博貼文,並騙取慰問金,事實上這一嬰兒已6個多月大,並未遇難。
此外,記者還發現在新浪微博冒用溫州動車事故死者家屬「楊鋒陳碧」的用戶,就有10多個,留下的鏈接均指向交友和購物網站。
一則網路謠言 新浪股價跌15.17% 旺報 2011-09-22
一則謠言,極可能是導致新浪股票市值蒸發10.25億美元的禍首。台北時間21日凌晨,網路上忽然出現一條奇特的「內幕新聞」,內容是:「據路透社宋揚透露,中國微博將發四張牌照,其中包括兩個政府微博:人民、新華和2個商用微博,要求必須實名制,傳新浪不在此列。」
微博闢謠 確有必要性2011-09-22 旺報 記者謝寒冰
這次新浪微博的謠言風波,可說正反映了微博這個目前人氣最旺社交媒體的潛在風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凸顯了新浪當初成立官方「微博闢謠」的必要性。
網路頻傳謠 陸下令查處 2011-10-02 旺報
大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路新聞宣傳局負責人30日發表談話,譴責最近有人在網上捏造所謂「微博名妓若小安」等謊言,要求有關屬地管理部門和各網站依法查處,堅決制止在網上捏造事實、編造謊言等擾亂網路傳播秩序和社會秩序的行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最近以來,已多次發生此類肆意捏造事實、編造謊言在網上傳播的事件。如所謂「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修訂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規定的47號公告」、「廣西賀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場屍油煮粉」、「浙江海寧癌症村」、「西北某大學3名女生被強姦,校方為封鎖消息承諾保研」、「福建某大學發生爆炸」等,經有關部門查明均屬編造。
中國空軍稱所謂殲10B戰機試飛時墜毀是假消息
中新社北京2011年10月9日電 (記者 陶社蘭) 針對近日互聯網上流傳的“中國一架殲10B戰機在陝西閻良進行試飛時墜毀,飛行員殉職”這一消息,記者9日向中國空軍有關部門求證並多方核實,結論是:“這是一條假消息。”
這一謊言是北京一家網站人員編造的,在其個人博客上發表後,引起有關媒體的關注並盲目轉載。
這位負責人指出,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要求有關屬地管理部門依法懲處制造和傳播謠言的人員及網站,追究其相關責任。
傳包北大女 釋永信懸賞闢謠2011-10-15 旺報
爭議不斷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最近再添一樁包養傳聞。大陸網路日前出現有關釋永信在海外最少有30億美元存款,美國、德國都有別墅,並且包養一名叫李靖倩的北大女學生,兩人還生有一個小孩,現在母子住在德國,釋永信甚至曾與名主持人楊瀾等明星有染,被媒體瘋狂轉載報導。
對此傳聞,少林寺13日大動作反駁,並公開懸賞5萬人民幣獎金,抓出造謠者,或發給能提出釋永信醜聞的證據者。
多起網絡謠言事件查明 相關責任人和網站受處理
新華網北京2011年10月25日電 記者近日從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宣傳局獲悉,近期在網絡上流傳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規定的47號公告”、“網傳殲-10B戰機試飛墜毀”等均已查明屬編造的謠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新聞宣傳局、公安機關已責成屬地管理部門依法依規對制造和傳播這些謠言的責任人和網站予以懲處。
傳統媒體不應淪為微博印刷版 2011-08-07 旺報(另參本館:啥是部落族)
微博在逐漸主導中國的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一步步成為微博的附庸。有統計顯示,現在一半以上的熱點新聞,都是通過微博等新媒體首發的。這是信息工具革命帶來的,無可逆轉。
然而微博對中國社會的意見反映又是很不全面的。首先微博使用者的構成,與中國社會的構成相差很大。微博常見的匿名發言,以及它的發散式傳播方式,對形成偏激情緒都敞開了漏洞。微博上的種種現實,使這個出現不久的輿論平台還形不成穩定的社會責任感,情緒宣洩經常將解決問題的初衷淹沒。
實際情況表明,微博裡更容易形成強勢意見,它對弱勢意見的容忍遠遠低於現實社會。微博裡意見領袖的號召力,也高於現實社會。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出現對微博強勢意見的膜拜,無力站在一定的距離上,觀察並審視它們。
中國媒體人應當從對微博的被動中擺脫出來。如果我們一味轉載微博上的信息,表達與微博上同樣的情緒,甚至學著微博上的語言在報紙上罵「他媽的」,傳統媒體只能降低自己的水準,變鈍自己的敏銳,我們將成為微博的「印刷版」和「電視版」。
微博實名制 【聯合報2011.12.17
大陸「中央電視台」昨天報導說,微博實名制政策預計在京滬穗三地先行,未來逐步擴張至其他地區,包括新浪網、搜狐網等知名微博網站,民眾都要以真實姓名、資料進行註冊,至於已經註冊的帳號,也會要求全面改善,否則帳號不但會遭停權處分,同時還有可能面臨法律責任。
為確認網友真實身分,新浪微博一直有加V認證的服務。新浪微博負責人表示,目前新浪微博用戶在申請加V認證時,必須提交真實姓名、身分證號碼與手機號碼,這些資料會透過系統向全國公民身分信息系統,進行身分比對,才會獲得V的認證標誌。
目前外界對微博實名制的褒貶不一,新浪CEO曹國偉就認為,微博也需要一定的信用體系存在,讓正確的訊息能獲得傳播,讓那些造謠、散布假訊息的人,受到懲罰,負起應該的責任。
反對實名制的人士認為,這項制度可以幫助政府監視評論和流量,網路管制會影響網友的話語權,畢竟匿名發文,也是表達民意的一種方式與保障。此外,還有人擔憂,實名制恐怕會令個人資料外洩。北京市網路媒體協會負責人對此表示,個人真實身分資訊註冊後,將進入資料庫,用戶的資料都會獲得保護。
目前,微博在大陸網友的生活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網路上匯集的意見、輿論,都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光新浪微博的註冊用戶就已經突破一億,截至2010年底全大陸網民人數已逾四億五千萬人。
評論:微博實名制長遠來說對新浪是利好 2011-12-17
別的可能不在行, 微博我還是懂一些, 說下我的看法
首先, 微博的四個主要功能
(1) 社交功能(就是你和你朋友之間的交流)
(2) 媒體功能(新周刊,南方都市報... 也包括潘石屹這樣擁有大粉絲名人的自媒體)
(3) 營銷功能(各個公司品牌微博, 杜蕾斯, 小米手機.... )
(4) 開放平臺(遊戲開放平臺之類的....)
……………
因此, 我覺得, 微博實名制對(1)(2)有少量影響, 但對(3)(4) 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長期看絕對是對新浪的利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bd020100v8xw.html?tj=1
看youtube報新聞2011-08-14 中國時報
NCC認為現在電視新聞太多從網路取材,甚至行車紀錄器的畫面也相當氾濫。坦白說,就新聞專業來說,這是一種懶惰。
如果新聞變成了網路趣聞筆記簿,媒體只是整個網路資訊轉載的一站,而且是可以跳過的一站,媒體的功能與未來,其實令人憂心。
新聞同業不要再考驗閱聽人的耐性2011-08-21 中時社論(楨:自己呢?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無可諱言,電視已經成為現代人最主要的訊息來源。然而,不論是基於方便取得或者成本考量,電視新聞取材愈趨粗糙,網路、路口監視器、行車紀錄器的畫面,成為電視新聞畫面的三大來源,閱聽大眾每天必看,卻也每天必罵。
北大校長:美國教育一塌糊塗 2011-12-26 中國時報 藍孝威(另參本館:斷章取義的媒體)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日前赴湖南長沙演講時,除盛讚北大是中國最好的一所大學,並痛批美國教育「一塌糊塗」,總統不懂尊重人。此話一出,引來網友一片撻伐,批評周其鳳的心態根本是「夜郎自大」;網友還反問「一塌糊塗的美國教育教出了賈伯斯、比爾蓋茲,中國有什麼?」
媒體稱北大校長演講相關報道斷章取義 2011-12-26 中國青年報
記者注意到,基于這篇報道的相關信息在網絡上瘋轉。僅在新浪微博上,截至25日18時35分,這一天被轉得最多的前15條微博中有兩條是基于這篇報道,其中一條排第3位,轉發了21000多次,另一條排第13位,被轉發了12000多次,網友自行編發的微博更是不勝枚舉。
這些微博下的評論也很多,大部分都對周其鳳的表述作出了負面評價,“丟人”、“無知”、“悲哀”甚至“垃圾”、“腦殘”等。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網友質疑:“是不是把人家的話斷章取義了?”“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北大校長周其鳳說的”。
爲作求證,記者找到了演講錄音。
在錄音中,記者發現,跟報道有關的講話出現在整場演講的中段。在談到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時,周其鳳談到了美國的教育,完整表達如下:
“現在大家都覺得美國的教育好,我們也在向美國學習,什麽哈佛、MIT等等,其實美國的教育也不是那麽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麽講?美國的教育對于培養合格的或者說優秀的美國公民,這是很成功的,因爲爲美國培養了那麽多人才,把美國建成爲這麽一個很霸氣的強國。但是如果是從我們現在是個地球村,在培養世界公民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爲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它培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總統,哪個總統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負人家,就想把它的價值觀強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國說怎麽樣就怎麽樣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這是我的看法。”
周其鳳接下來表示:
“我們的教育有我們教育的優勢,特別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些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發揚的。如果我們的教育能這樣的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能夠懂得尊重人家,同時也會尊重自己,不會看不起自己。我們也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是看不起自己,一天到晚都是覺得美國什麽都好,我們中國自己的什麽都不好,要全盤學人家的。其實不是,我們中國的教育思想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精華、傳統,是值得我們很多地挖掘、學習、繼承和弘揚的。”
對上述發言,趙雅茜等人也向記者證實,這確實是周其鳳校長的表述,而且只占了全部演講的極少一部分。“但很明顯,周校長並沒有全盤否定美國的教育,相反,他還在很多方面予以了肯定”。
民意vs.煽動 互聯網成雙刃劍2011-08-22 旺報 記者楊慈郁
透過社群網站和手機簡訊串聯,英國月初發生的大暴動引發國際輿論反思網路監管與言論自由底線。大陸官媒人民網上有評論文章認為,新技術、新媒體的「雙刃劍」效應,在此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社會管理者需要「善待、善用、善管」網路媒體和虛擬社會,趨利避害。
該評論指出,擁有4.85億網民的大陸,在近年微博(微網誌)等新媒體發展迅猛之下,對於此類的網路效應,「日常感受也很真切。」近期,在微博屢現謠言之後,出現了「謠言粉碎機」、「闢謠聯盟」之類反謠言專區,就體現了網友對「雙刃劍」效應的認識,折射了公眾網路能力的增強。
董智森單挑PTT鄉民 狠批「垃圾」【聯合網2011.10.05
董智森在昨晚飛碟電台廣播節目《飛碟晚餐》表示,「不要去管PTT網站那些垃圾在上面PO文,那些人就是垃圾,什麼大學生呀!那些大學生是最不要臉的,每天講別人講東講西,就一群垃圾在那邊PO網,根本不必聽。」
針對董智森的批評,PTT網友有人不以為然,說他這麼一罵,把一些擁有PTT帳號的名人,例如馬總統競選連任辦公室「台灣加油讚」發言人殷瑋、九把刀等都罵進去了,不過也有人認為他言論還算中肯。
一番言論引來不少PTT鄉民撻伐,董智森表示:「沒什麼好回應的,因為我講部分人嘛,有人要對號入座,我也沒辦法。」
PTT(批踢踢實業坊)是全國最大的BBS站,因人氣頗旺,台鐵與高鐵也因此組了「PTT監看小組」關心民意。不過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則曾稱「大概只有笨蛋才會去看PTT」,如果真要上網,希望同學們多看優質網站。(另參本館:《春雨》 啥是部落族)
順口溜順利轉發 嘲諷時政 微博變強勢媒體 2011-08-07 中時(另參本館:《大陸當代順口溜》)
近年爆紅且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微博,已成大陸數億網民議論時政,臧否官僚的強勢媒體,微博近來出現一種改以嘻笑怒罵、打油詩、順口溜批判時政的「網路嘲諷文學」,在網上順利傳轉發。
近日,一則以綜合動車追撞事故處置失當、紅十字會善款流向不明等重大事件為主題的嘲諷對聯,在微博快速流傳。對聯上聯:「乾爹乾媽乾女兒.紅樓紅歌紅十字」;下聯:「動車動人動鬼神.鐵面鐵心鐵道部」。橫批則是「無真相」,幾乎涵蓋近來民憤的精華。
陸十大新聞語錄 「我反正信了」居榜首【聯合報2011.12.24
由大陸中國網、財經和百度新聞合作推出的今年大陸十大新聞語錄,「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高居榜首。
中國網指出,一個國家流行的話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現狀或者情緒」。
「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是大陸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在七二三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發生後說的,王勇平因此成為「人人喊打」的焦點新聞人物。
他說,「因為當時在現場搶險的情況,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潭,施展開來很不方便,所以把那個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目前他的解釋理由是這樣,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這個說法引起大陸民眾不滿及調侃,並被廣泛引用。
其他的年度新聞語錄還有「連捅八刀是彈鋼琴的重複性動作」,這來自於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後又將傷者刺八刀致其死亡,他的辯護律師所提出的相近說法。
另外,還有大陸全國政協委員馬蔚華所言,「房價上漲是因為老百姓錢太多了」。
此外,今年的新聞語錄還有:「我放棄一切,和XX 私奔了」、「我爸就是國法」、「我們就是騙你的」、「一萬塊錢,不算大事」、「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戴避孕套不算強姦」、「富二代也有好孩子」。
這些用語之所以成為熱門的新聞話語,是因為大陸民眾認為它反映了不合理現象,深具反諷味道。
大陸電視反攻台灣【聯合報黑白集2011.11.07
只要裝個免費小耳朵,就可以收看十多個大陸電視頻道,這個現象正在台灣蔓延。而陸委會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似乎忘了對嘴,前者說,業者的行為違反了現行法令;後者則雙手一攤,承認無法可管。
陸委會指稱違法,是因為目前我並未開放任何大陸電視在台落地,若要落地,必須雙向互惠,絕不片面開放。而NCC說「無法可管」,或是找不到執法依據,或是無計可施,顯然打算袖手以待。亦即,在兩岸雙向開放既暫無可能,而我主管機關對於「偷渡」又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陸電視將持續「登台」搶灘。如此一來,陸委會奉為聖旨的「雙向原則」,意義何在?
談到電視,就說到了台灣的痛。儘管台灣人頗以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自豪,但我們的電視卻無法反映台灣的文化內涵,有些節目是政治口味嗆辣難耐,有些是內容淺薄難以消受,許多是連娛樂功能都談不上。正因淺薄、庸俗、偏激的節目充斥,使大陸電視在台灣市場有機可乘,它至少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和視野。在一般閱聽大眾的立場,恐怕也不贊成政府施鐵腕強力驅逐陸視。
大陸電視登堂入室,暴露台灣電視品質低落的真相,也折射了政策與現實脫軌的事實。如果要說大話,一個國家絕不容許外來電波任意放送,這是文化主權;但我們的電視業不思振作,難道不更是踐踏文化主權和民眾收視權的元凶?今天,主管機關已公開棄械稱降,代理陸視的業者又步步進逼,政府最後不會只靠祭出「愛台」來號召民眾捍衛文化主權吧?
觀眾喜歡看「春姬」? 2011-12-23 中時 劉屏(另參本館:別再比較兩岸了 《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
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北京的領導人應該非常高興。因為從新聞的內容與走向,看到台灣恰恰是個「地方」而不是國家。這回掀起軒然大波的「梁春姬」,正印證了台灣電視新聞窄化、搞笑、綜藝化,失去了新聞應有的深度、廣度與莊重。
任何一個國家,全國性的電視新聞應該有政策性的議題,台灣少得可憐。任何一個國家,全國性的媒體應該有國際新聞,台灣少得可憐;如果有,也往往以國際影視歌星的八卦為優先。所以國內某知名傳播學者的研究結論是:台灣的電視,國際新聞有三項「特色」:內容貧乏、播出時間短、播出時段差。換句話說,可有可無,聊備一格。
那要怪誰?怪收視率作祟?怪缺乏國際觀?怪新聞道德淪喪?怪社會風氣偏差?怪政治人物的遺毒?
電視台樂此不疲,因為看準了台灣觀眾的胃口?或者觀眾樂此不疲,因為獲得了最大的感官滿足?或者互為因果?沒出事就相互依存,出了事就相互指責?這涉及很複雜的社會現象,一言難盡。但是台灣的電視觀眾真的就喜歡看「春姬」?如果新聞有恢宏的視野,有寬廣的角度;如果新聞針砭時政,關懷社會底層;如果新聞走出狹隘,迎向世界;真的就沒有收視率?
這些問題如果依然無解,中南海的領導人看到台灣的電視新聞這樣「地方化」與「社區化」,肯定暗自叫好:「還獨立呢?連電視新聞裡都看不出國家在哪」。
不可不知,關於假文青的30件事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則「不可不知,關於假文青的30件事」,
列出假文青最愛做的行為,包括:喜歡戴黑框眼鏡、穿素T搭配針織衫,最愛的書店絕對是誠品,因為不但可以看書、聽音樂還可以上臉書打卡裝氣質。
仔細比對一下,發現身邊超多這種人的啊!!!!!
==========以下為原文==========
外表篇
1.必備黑框眼鏡
(雖然我們看起來都覺得是一樣的,但又喜歡強調自己戴的是哪副名牌)
2.喜歡素T搭配針織衫
(號稱喜歡簡單的搭配,不過如果是沒人認得出來的牌子是鐵定NG的唷^_<)
3.衣櫃裡一定要有窄褲
(搭配的鞋子不外乎牛津或all star)
4.不分男女,剪過至少一次妹妹頭瀏海+超級圓的短髮
(我只是不想以馬____頭來稱呼那種髮型)
5.通常都是瘦子
思想、喜好篇
6.喜歡的作家通常都是村上春樹,道行比較高的會說芥川龍之介
(對每本書的書名可能如數家珍,卻無法深入討論,原因是什麼我就不便多說了)
7.喜歡的書店通常都是誠品
(可以看書可以聽音樂還可以打咖,多有sense)
8.宣稱熱愛歐洲電影超過好萊塢巨資大片
(不過問他們有什麼推薦的,講來講去也只講得出偶然與巧合之類的)
9.喜愛的女歌手中,一定有張懸、陳綺貞、田馥甄其中一個以上
10.認為"聽獨立樂團=有音樂品味",受不了羅志祥、蔡依林等歌手
11.文具一定要是MUJI或是誠品買的
(但你講MOLESKINE,他不一定聽得懂)
12.一樣是廉價勞力,打工首選是星巴克,但無法接受在麥當勞打工
行為舉止篇
13.不承認自己有菸癮,只說抽菸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冷靜思考
14.一定會有一台很貴的單眼,但不知道為什麼照片怎麼拍都是lomo風的靜物
(例:咖啡廳的桌上,一本翻開的設計雜誌、一杯咖啡)
15.下午去咖啡廳,晚上去lounge bar
16.喜歡逛創意市集,然後一定一定要把戰利品po出來
17.講到社運就熱血沸騰,事後問到場響應了沒,會說當天身體不舒服或突然有事
18.在別人稱讚"你根本是個文青"的時候,反應很謙虛
(但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心裡很高興...)
文字表達篇(facebook、網誌)
19.facebook裡充滿了只有自己看得懂的風花雪月
(也稱無病呻吟)
20.熱愛毫無章法的斷句,不過怎麼斷都只有逗號
(例:今天走在繁華的街頭,寂寞,卻,包圍了我。)
21.網誌中常出現的幾個字眼:青春、哀傷、憂愁、寂寞、孤獨、泛黃、夢想、夜晚、愛
(例1:這個寂靜的夜晚,我,一個人,享受著孤獨)
(例2:偶然翻到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面滿載著回不去的,青春)
22.喜歡把日常瑣事寫得文謅謅
(例:真的沒錢了,也要寫成"我知道你一直全心全意為我付出,敬,我的錢包")
23."一杯冒著香濃熱氣的咖啡,一個心靈富足的人,
擁有一個完美的寧靜午後,這時候,我覺得我擁有了全世界。"
(看不懂這是他們的打卡、動態公式嗎?)
24.去華山或live house怎麼可以不打卡
25.偶爾會上傳一張照片,主題是自己的書桌或書櫃
(當然會擺滿滿看起來很高深的書)
26.看一本商周,也可以發一篇五百字的動態,用多愁善感的口氣問"這世界怎麼了"
27.常把過往的感情寫得纏綿悱惻、轟轟烈烈、刻骨銘心
(但有可能只是小小的曖昧,也可能只是剛好突然想到)
28.工作、未來這種問題對他們來說太庸俗了,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如何愛人與被愛
29.常會把自己靈機一動的想法認定成大家都要奉為圭臬的人生哲理
(例:你難道不覺得,人生,就是注定一輩子要和慾望搏鬥嗎?)
人生目標(總結)
30.畢生都在追求成為一個"有品味"、"有質感"的人
---------雖然是我自己寫的不過其實我自己也符合了其中幾項
結論:假文青的精神,存活在,你、我,的心中
「迷惑中找認同」 文青與假文青
什麼是文青?可以吃嗎?
說穿了,其實文青和假文青就是兩群不願跟隨流行的人而已。
這是和一位作家聊天時發現的。居然,作家沒有聽過「文青」。
其實那樣的一群人(或兩群)出現在生活周遭,是件奇妙有趣的事。
如果你也沒聽過「文青」,要古狗一下的話,最近的一篇報導「小清新始祖陳綺貞」是聯合報記者從大陸反過來看台灣文青的特稿,相當有趣。其實2008年開始的問卷測驗「你是不是文青」,就是這個名詞「走向大眾」的濫觴。很遺憾,就像當年「春天吶喊」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商業之後,早就已經不獨立了。「文青」已經是個極具商業價值的流行產物了。
當然,文青(點進去一下,裡頭有文青照片)就是「文藝青年」。曾幾何時,被叫「文青」是一種貶抑的形容。
我想那是因為「假文青」充斥,加上「文青」把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睥睨」,誤用成以「不屑一切」為出發點的態度,這個部分,我的不年輕的朋友你可以到「路上撿到一隻貓」之類的咖啡廳(註一)感受一下。(或者是看看混過文藝青年的人寫的關於這家店的文章。)
(所有的註,都是給與我同輩的相同迷惑的好奇者)
就我個人的意見(不是個人意見)(註二),文學藝術類獎項的年輕得主才是文藝青年。女作家跟我說,近幾年很少「天才洋溢」的作家了,年輕作家有誰呢?九把刀?還是朱學恆?他們不年輕了!(天啊)我的理解之下,我找了一篇有照片的文藝青年。看看他們的長相,沒有一個像盧廣仲,其實也不像是被諷刺的那幾行字的那些人。我想,是因為他們有作品吧。
和時下年輕人相比的話,我用稍微腐朽的老靈魂去理解這兩個詞。「文青」其實比較接近我以前認知的「知識分子」。而「假文青」則是商業模式下願意接受「知識分子產品」的消費者。其實三個名詞,個別有個別的意思,截然不同。
這麼說好了。以前你要賺知識分子的錢沒那麼容易,現在則是大規模的複製出知識分子的品味,你會在全國最大的通路商「小七」看到他們最愛的雜誌或報紙。諸如2535、Ppaper或是破報,還有一系列同一位大咖出版的設計類紙本刊物。「小七」更是明白賣點的舉辦了簡單生活節之類的活動。坦白說,我也相當買單。極好。
為什麼有這樣的商機?有人問。為什麼有這樣的一群人?有人問。
好難理解,畢竟我是一個不認輸的,跑社會新聞出身的「社會文化工作者」,是個有資訊焦慮症,見迷惑不願鄉愿的「媒體工作者」,你說,我怎麼可能容忍社會上出現一群人而不聞不問呢?何況,這些人都有華麗的外表、禮貌的打扮。(哇賽!)
因此,對於「文青」和「假文青」的誕生,我有一套說法。
到底什麼叫做「文青」?
這要先講到對於資訊這一碼事的麥可個人論述。
(也就是沒有採訪、沒有參考資料的個人經驗加觀察的胡扯)
我個人認為,「文青」和「假文青」是「封建資訊特權」崩解之後的新產物。
而且有趣的是,文青是從大陸用語的「憤青」而來。這說多了,不扯遠。
其實,大陸人近幾年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描寫,就跟電影工業一樣,比起台灣的表現,對岸的表現多元且認真多了。台灣一窩蜂的「小清新電影」瘋狂上院線,但是你真要找一篇台灣學者的文章,是認真的、文學的、嚴肅的談「文青」的文化現象真的不多,這裡有一篇大陸的「小資與小清新」的文章寫得明瞭易懂,(相對記者取材也認真了些),給各位看倌參考一下。
大陸人說,
1980年「小資」誕生,
1990年「文青」誕生。(或許可以被視為是新浪潮電影那一波)
2000年前後,「小清新」誕生。(也就是台灣的文青或假文青)
過去有資訊就是力量。(中時集團當時還打名人電視廣告強調這一點)
你見得多看得多,有知識就已經很行了。大概就是一種階層了。
所以以前高中歷史課本還會特地說一下「士大夫」的知識份子氣節,先以「工匠」和「藝術家」的不同舉例,說是從創作者本身的品格作為高下之分的基礎。然後,約莫是知識分子應該是會被文字獄抓起來,蘇軾或正氣歌之類的,後來我的時代看到人間雜誌或是律師世代的「知識分子氛圍」就出現了。所以結論會是,你是知識分子,就應該有對社會的責任云云,套句李永豐說的,必須是個「人格者」。否則你就是個收集資訊很多的人罷了,不算知識分子。這很多著重在人格的層面,當然,也是個六年級以前才相信的老故事。
網路或多或少的取代了知識的驕傲。這對很多老一點的人造成自我認同的焦慮。你要教我什麼呢?我只要說我去抽根煙,只要兩分鐘,我就可以在iphone查到你要教我的東西,以知識而言,不比你教的少。於是你有知識已經不屌了。知識的演繹權也不是唯你獨尊。「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都已經喊了19年了。若你擁有知識和賣弄知識,藉著演繹知識為業的話,應該最恨的就是網路了。
舉個例來說,你要買三C產品,Mobile01就是神。那一台的新聞敢說他是權威?更有影響力?參考參考,成了純提供資訊的平台(包括媒體)唯一的價值。
我這樣的年紀當然有些同輩的文藝青年。像是馬世芳,我經常偷看他的文章,但不承認喜歡他,是因為有一次想採訪他被拒絕了。其實我知道他以後,兩歲之差,同樣的驕傲與熱情,算是單方面的惺惺相惜。……..對…….當然是單方面的,我又不是作家,他又不認識我…..我只是曾經是社會工作者。….好吧…..社會後面加上新聞兩個字…….(不存在的你們別來質疑我!!都是幻覺!)
還有還有,我們這世代也有憤青。像是朱宅神。當然,他的極具爭議言論,在此不敢討論,(他好會告人喔),我就是常去喵喵他說什麼,暗中潛水討開心就好。
當然,人人有功練,個個有大學也是理由。這兩天一篇報導,說出了我自己在做的事,「當大家都變作家時,沒人願意當讀者」。人家我也是作家啊~人人都有演繹權啊~周華健李宗盛的歌曲在這麼多年後終於發酵(太經典啦!)。
我們都是文青
必須這麼說。當「文青」和「假文青」沒有錯。套句我那不紅很多年的歌手同學跟我說的,「我們當年都是文青啊!」也是。兩者差別只是流行的不一樣。現在幾位已婚肚子凸出看來極度社會化的同學,當年也是搶著排隊熬夜看金馬影展。
我們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先找出很與眾不同的生活喜好,然後從別人的目光中肯定自己,卓然獨立,自認為與眾不同。後來發現,跟你一模一樣的人,在這個小島上有超過好幾萬人。你一點也不特別。之後,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獨有性,叫做品味,但因為和普羅大眾必須互動,於是也有著部分大家都有的習慣。
我想到小時候看到一些很厲害的藝術家,花蓮搬來很多那種很低調的大師,穿個拖鞋,粗布短衣就上街了,根本不需要什麼華麗。
我向來很少寫與我生命經驗無關的事情。要嘛就童年,要嘛就工作,其實無趣的很,但也感謝還是有人會來按讚。所以當看到很多文章裡頭夾雜專有名詞的時候,我的經驗是,要嘛就是專業論文,要嘛就是假文青,很容易感知到是因為,我真不相信寫這些人真的懂,賣弄知識,小心被吳念真罵。
為什麼說「賣弄品味」呢?因為這就是一種消費罷了。並不存在比較級的高尚與否,消費文化只是個消費行為。就像買LV會被笑庸俗之類的,這是純粹撻伐異己式的思考認同,很像是以前在中國大陸有過幾年的文化大活動。
不管你認不認同,我覺得看到文青的感覺,就像當初看到大小S出道時一樣的新鮮,跟蕭淑慎第一次出現在MV的時候同樣「清新」與眾不同。當然,說到「小清新」的始祖,我輩老頭們,你不得不佩服為什麼聽完「旅行的意義」,思考許久「旅行到底是什麼意義咧」之後,起碼理解為什麼她的演唱會上一大堆年輕男女是帶著安全帽聽歌的;你會在「還是會寂寞」著迷於這樣敏感自傲的女孩用極度搞怪的方式向男朋友道歉。或甚至,在「太聰明」裡頭發現自己真的跟不上時代而自己的確愚笨。
絕對是新鮮不已。或者,他們的說法。「有趣」。
這相當可以理解。對於「被視為是個文藝青年」,已經是種流行符號。於是原本就看村上春樹的讀者,對於IQ84或是1Q84或是書名變成歌名,會有種被掠奪的不適。喜歡地下樂團的吉他手,和她們交往絕對是理所當然,必須勇往直前,人人都有機會的時尚。當生活模式和喜好非常容易被複製的時候,「文青」與「假文青」的對抗也勢必就強烈了起來。特別是2009年陳綺貞根本就走進了流行和商業,還拍起了廣告。她不再是只有文青能膜拜的神像了。
文藝青年大分裂
所以,小資、文青、小清新、知識分子或假文青,個別有了不同的定義。當然,這也是我負責任卻沒有考據的看法。
「知識分子」太強烈和沈重。他們要肩負社會使命,對國家未來有著必言必諾的責任,而且有種象徵性的要有個教職什麼的,年輕時期是「人間副刊」或是「聯合副刊」的常客。他們特立獨行,是為了要引領世界,做觀念的震撼革命,做社會運動的良知之類的。
「文青」不搞這一套,他們的年紀處在藍綠割裂的憤怒期,於是決心與老人家分割。政治是老頭的,但環保未來和古蹟保存是我們的。他們一樣憤怒知青,但是議題侷限了起來,還必須在意識型態不犯錯的前提下,兼顧兩岸的文化滲透。那樣才給力。重點是,姿態很重要。你有沒有作品倒不是非常絕對。卡在那樣的環境裡就好。但切記是一種偏憂鬱的姿態。「資本論」的若干名言是必備的詞彙。這樣才能反資本、反霸權,在反動勢力中保留一點特殊的姿勢。
至於「假文青」則簡單多了。複製所有「文青」的外表形體即可。先買一部MacBook,因為不太用剪接軟體之類的,所以可以灌雙系統,也就是在MacBook上用windows,其實也很容易理解,Mac的盜版軟體沒那麼好抓到。再來,像是相機、大耳機或是腳上一雙converse。你走一趟咖啡廳,只要願意。瞬間就看起來極像文青。他才不管你是不是念了很多雜誌和書和音樂才有了那樣的品味。盜版是很快的。當然,他們可以用在網路上學到的別人的經驗,立刻說的跟真的一樣的你以為他很會拍片或聽音樂作為使命什麼的。再說,文青喜愛的東西,都好看有美感,複製起來也是美好的消費經驗。譬如說,哪一個人可以逃過Muji的文具呢你說?
套用文青很愛看的破報的一段文章,
「以消費的角度切入,我們假設文藝青年是「文化商品消費的中堅份子」好了,他們可能都看文藝書籍、聽地下音樂、看藝術電影。好了,現在我們要談的是「消費」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依照常理來說,人們通常會因為認同而消費,若消費之後可以滿足你的需求,那你會更加認同,所以越消費會越認同。
但文青就怪了。他們還是在消費,消費文化藝術商品,但卻不再認同。偏偏在不願面對的同時,還是持續的進行消費。而每當人家逼問你是不是文藝青年時,還是會說「喔我應該不是吧拜託,人家誰誰誰才是吧」這些話,避之唯恐不及。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文青根本搞不清楚的是,讀了很多書。但就是讀了。比較偏向個人心理層面的提升,但是無助於社會化的適應,待人接物的舒服。我遇過一個很會設計的女生,她跟我說他這輩子沒有認識一個會穿西裝的人。其實反而嚇到我。
成露西女士成立立報,當年的主編之一跟我說,另一票非新聞主流的同事成立了破報。也就是說,這是世新的實驗報。意外咋舌地非常成功。他說,實在沒想到當時那群看來就像搞地下樂團的編輯們,會影響這麼多人,甚至有一個這麼大的族群如此認同他們的想法。
鄉民的正義。大眾媒體的定義轉換。
很大的族群誕生,默默的,卻會有影響力。很簡單的例子,文青甚至是一種文化霸權(hegemony)。
引用某網路寫得很好的作家文章:「文青往往不自覺的維持了這個文化系統的運作,講難聽點,創作具有獨立性的圖騰,也成了文青不自覺做的工作」。
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文青往往希望成為「中堅份子(Hard Core)」,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聽到身邊的人與你意見不同時,通常會選擇越來越小聲,而不敢表達。可是中堅份子是不在意異音而維持己見的類型。
現在的文青依舊維持中堅份子的立場,但是大眾媒體已經不是他們的大眾媒體。看陳綺貞的小清新們,不太看電視新聞、不看報紙。大概也是新聞媒體過於程度不佳,除了大新聞之外,資訊都比網路慢多了。他們不想當我們的閱聽眾。
也就是說,對於「大眾媒體」四個字的定義,我們這些老頭和他們的定義已然不同。誰跟你看四大報啊?誰看新聞台啊?他們喜愛的文藝別說沒有精闢的評論,就連資訊的露出,都是大大考驗。他們眼中的大眾媒體,當然不是你我以為的。
很多媒體人都是「content Maker」。所以只要我們有content,就算已經歷經過無數的平台革命和轉換(譬如說有線電視、網路媒體誕生),只要我們繼續維持「做得出別人想看的content」,都會因為有影響力而存活下去。這個問題是,一、你的content有人想看嗎?二、你做得出他們想看的content嗎?
在我用新聞角度看壞的立場來說。未來這些文青或假文青大概不再知道TVBS或各有線電視台,而傳統四大報也從生命消失。因為他們三十歲或三十五歲的時候,不看電視的習慣依舊,難道會因為社會化而看起電視嘛?(各位看倌,你回家真的有在看新聞嗎?)。幸好,沒有品味的大眾還在看。要不然我不就要失業了嗎?
還好。文青和假文青的人數不多。幾萬而已。約莫可以在小巨蛋的演唱會開賣時秒殺三場的數量而已。我比較怕在大陸上豆瓣網的人數火速加溫(註三)。到時候,你才發現他們很多,會不會有點太慢?
假文青的勝利
我曾經好奇不已。他們既然不愛大眾媚俗的流行音樂,到底從哪裡獲得如此一致的樂團和音樂資訊呢?其實他們獲取資訊的管道來源反而縮小了。唱片行當然是小白兔,音樂表演場地是The Wall、地社和Legacy。(女巫店最近剛被台中大火的後續政策影響下燒死了)文青族群的快速成長,使得演唱會形式的表演越來越多,收入持續穩定當然讓台灣增加看到各種表演的機會。
但諷刺的是,假文青的選擇反而多一點。他們不會有「只能去咖啡廳」的形象問題。回家脫掉文青的制服,或許能到錢櫃,也能到國家音樂廳。他們同時可以到小白兔,但也有自在逛玫瑰和大眾的信心。她除了自己原有的大眾品味,還多了拷貝文青品味的自由度。你總不可能看到文青不憂鬱的棄守了陰暗思維吧?那是背叛文學思考和馬克思寂寞的(掰一個兩個名詞相加的新字就有炫的感覺)。
你一定可以聽到文青很愛說「我多久多久以前就開始拍LOMO了」。沒辦法。這就很像本來國中全班只有你一個知道誰是Michael Jordan,結果高中畢業的時候大家都穿著Jordan拍畢業照,這麼多年下來,你已經老了,大家都在講小皇帝或是Derick Rose了,卻想不到Michael Jordan退休時才3歲的小男生,居然都可以跟你一起打Michael Jordan的電視遊樂器,還跟你說他很懂MJ。那是一種 Beyond Insult 的 Insult ! 誰說你們可以喜歡Michael Jordan的?他是我的!!!Got it ? He is M.I.N.E. !!!!!!!!!(完全就是氣急攻心了)
所以,難怪有人在2009年就已經寫歌罵過假文青。他們太奸詐了。搶車搶錢偷麵偷飯,甚至詐騙你的MSN和facebook帳號都沒有一整個抄襲品味的惡劣。看起來很文藝,其實跟文藝有關的只有去敦南誠品看正妹,在咖啡廳裡搭訕正妹,在地下社會把正妹、在北美館用事先背好的台詞欺騙正妹!當我們發現假文青的一切都與正妹有關時,太惡劣了!
文青輸的有理
一股腦兒的像個吃橘子般的罵假文青,但是我也不得不為假文青說點話。文青們,你們的作品也太少了。就算基於好運而醞釀出來的作品也太太相似了。你說不要被抄襲,卻沒有真正獨立不同的思考和創意。連我都可以輕易學個七八成(要不是我胖,達成度更高),你說,你是不是「文藝欣賞」過多,「文藝創作」過少呢?要不然,你說啊你說啊!連yahoo知識網都很難查到「文青是什麼」。而且難得有一個沒注音文的答案,答案來源居然還是百度網!你們連對自己的論述都這麼少!真是太有姿態的族群了!(誤)
其實當文青不是很好,我只支持一點。那就是文青應該很容易罹患憂鬱症。假文青可以享受文青的獨特,但是不需要偽裝的如此全面。
引用剛剛已經引用過的文章說,「終於氾濫的文藝青年,生於欠缺自由的真實,隱於過於真實的虛構。」…….我終於要認同了。
「神經病!幹嘛要當文藝青年呢?」
(這不會是結論吧?)
當然不是結論
寫這麼多當然是要來罵人的。當你本來只想簡單的找份網路上的資料告訴作家什麼叫做文青時,卻發現根本難找的要死。大多以「個人意見」的意見就作為意見底定了。(我本來還想在每個我敘述的人名後面加上(1973-),但是太累了)
本來以為是因為我自己住在「台北第一文青街」附近的關係,所以自以為我所發現的這些是一個局部地區的小現象。但是當商業機制已經針對文青出現了市場分析以後,這個近幾年才慢慢醞釀發生的文化現象,居然沒有文化現象的學者研究一下,害我找資料找的那麼辛苦,實在很氣學者們真的很偷懶,這樣我們要怎麼從網路上抄文章呢?後來我想想,因為「文創產業」的大將們終於等到這個機會可以賣錢了,當然不會對他們最忠實敏感又脆弱的消費者做出任何批評,我倒也就釋懷許多了。
看了這一期聯合副刊的得獎新聞,鍾文音給得獎人寫了一篇文章做鼓勵。對嘛~你得獎再說。無論你是文青或是假文青,只請你回到知識分子一點點。關懷的人事物寬闊一點點,睜大眼睛也清空耳朵的觀察一下那些非你族類,那些人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與你不同,你當然沒有權力用語言或眼神不屑。別忘了,你跟進香團一樣經常參加大拜拜,只是你去的是演唱會,而且也不是Woodstock充滿世紀意義的演唱會;穿的衣服也不是手工獨一無二或自己設計的,甚至書籍根本就告訴你,人生的感動不該有德國納粹般的自我分起族群的侷限。
你總不能看到別人的阿伯很不屑,結果看到「父後七日」卻能夠大哭感動說你的內心完全被震撼到就像玩post rock的吉他手把吉他摔斷插到你腦門般的難以言說並無與倫比吧?(有沒有很文青?)
要不然,我是很喜歡你們這些文青和假文青的。因為,我們不都是嗎?(不管是誰要來質疑我,說我胖所以不可能像文青的,你們都是幻覺!通通退散!)
曾經故作憂鬱姿態的資深文藝美少年(矮撒~)
麥可
PS:前一天,跟蔡詩萍聊天,他說「你一點都不文藝啊」絕對沒有傷害到我
註一:
所謂這類的咖啡廳散雜於公館一帶為大宗,包括海邊卡夫卡、Café odeon、Zabu、 鹹花生、睡不著、多鬆、黑潮、學校咖啡館、波黑一、波黑二和蘑菇等,大多其實文藝味濃厚,也能讓我輕鬆在裡頭寫稿;之所以會點名「貓」店是因為我這樣的老頭真的覺得身在其中,極不舒服。
註二:
個人意見是我在設計公司當公關時的樂趣,據某大品牌公關說,每天都要看這個網站,聽聽他對品味的認識和評論,一方面有趣,一方面也慢慢形成一座宮廟,由於他極喜批評蔡依林,我甚至問過她們公司的成員,到底會不會看?回答是「當然會看啊!你想,他天天罵Jolin,當然是最大的粉絲囉」,於是後來有一天他破天荒露臉接受蘋果專訪時,還是當天公關界(或時尚界)討論的大頭條。
註三:豆瓣網據說是大陸的「小清新」最愛上的網站。
http://michael.000168.com.tw/?p=18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