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海軍司令官開會期間,恰值中國“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因此,中國的探月工程和整體航天實力成了這些高級將領熱議的話題,並進一步刺激了印度三軍籌建“天軍”的熱情。
據《印度時報》23日披露,繼印度空軍去年宣布籌建航天司令部之後,印度陸軍和海軍也借本年度司令官會議推出了各自的“天軍”考慮,並且分別在 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組”。印度三軍決策層都認爲,未來戰爭要是離開了“太空資源”就不用打了,因爲“現代化的軍事對太空的各項技術系統有著嚴重 依賴”。
由于印度總理辛格會到場,並且與司令官們討論戰略和國防問題,因此,陸軍司令官們准備向他端出《陸軍2020太空展望》的議案,重點探討印度陸軍的“太空作戰能力需求”和“與陸軍相關的地上和太空設備”問題。
印度海軍也不甘落後,已經在司令部內成立了“太空科”,主要負責海軍航空兵和天基系統的整合,而海軍的“信號處”則負責與太空軍事運用相關的其他問題。
印度空軍在籌建天軍方面一直走在其他軍兵種的前面。但印度空軍司令馬歇爾?FH?梅傑上將說:“中國在航天技術方面領先印度許多,特別是載人航天和探月技術方面,相比之下,印度雖說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還得六七年時間才能全面運作起來。”
印度國防部也抛出了《2020國防太空展望》。這份戰略性的指導文件強調,在2012年之前,印度軍方將致力于發展太空情報、偵察、測繪、通訊與導航領域。爲實現這一目標,印度得完成1000余項相關科研項目,發射多顆軍用間諜衛星。
拿中國探月說事的也不少
中國“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絕大多數人都認爲,中國探月衛星成功發射,對于人類的宇宙探索會有巨大的貢獻,爲人類將來走向深空“添磚加瓦”。《青年參考》報記者在采訪多位外國宇航專家時,他們也都真誠祝願中國探月衛星發射成功。
但並不奇怪的是,總會有人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美國《時代》周刊22日發自北京的報道,頗具西方媒體的代表性:在“客觀”報道 中國探月項目的同時,總不忘“旁敲側擊”一下:“2003年,當中國成爲亞洲第一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時,中國成爲亞洲的一個沖擊波。今年,中國還用 地基反衛星導彈打掉了一顆老舊的氣象衛星,這是任何國家都沒有進行的試驗,包括美國和俄羅斯……”事實上,《時代》周刊的這篇報道“忘記”了美國五角大樓 官員公開承認的:“類似中國的反衛星試驗,美國和俄羅斯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進行過了!”
還有更邪乎的說法:一個自稱“人權和民主信息中心”的機構近日散布消息說,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時,中國的兩艘勘測船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 大西洋,它們將發出信號指導探月衛星變軌。與此同時,“一艘中國潛艇”將向探月衛星發出模擬信號使衛星變軌。這樣的話,一旦衛星技術“成熟”,中國將有能 力“摧毀太空中的任何衛星”。
事實上,這些聲音簡直不值得一駁,因爲每次中國航天器發射升空,中國的遠洋科考船就會到指定位置進行跟蹤與監測,這種做法與世界上任何發射航天 器的國家來說都是一樣的。美國和俄羅斯除了有勘測跟蹤船外,還在全球多國設有跟蹤基地,因此,遠洋科考船只是我國航天發射中必然的組成部分。至于潛艇發射 模擬信號對衛星實施變軌,目前仍屬于“科幻小說”裏才會發生的事。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28/1052469472.html
當地時間14日20時31分(北京時間22時31分),在飛行了38.6萬公裏之後,重29公斤、帶有印度國旗標志的月球撞擊探測器成功撞擊月球,落在了月球南極點附近的沙克爾頓環形山中。在接近月球的過程中,探測器上的照相機不斷對月球進行拍攝。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探測器飛向月球過程中的月球圖片已經傳回地面,畫面非常清晰。科學家很快將啓動對圖片等有關數據的分析工作,以進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物質構成。更重要的是,這些拍攝數據有助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未來選擇月球車的著陸位置。
首先我們應該祝賀印度航天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但這一印度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同印度今年4月份的“一箭十星”一樣在中國國內“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人感歎印度的航天科技已經在探月領域趕超了中國。
果真如此嗎?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真實的“撞擊事件”及其技術能力。
一、“月球一號”能力
總重1.38噸的“月球飛船一號”是印度探測月球項目的第一艘無人駕駛探測船,將在今後兩年環繞月球,勘察整個月球表面,在距離月球表面約100公裏的軌道上工作,利用高解像度遙感裝置分析月球表面的構成,繪制立體電子地圖,爲印度2020年前實現載人飛船登月計劃做准備。“月船1號”攜帶有11種科學儀器,其中印度國産的有5項,而另外的6項則來自美國、歐盟等。
我國的‘嫦娥一號’攜帶的是8種科學儀器。“嫦娥一號”所攜帶的8種科學儀器均爲國産。此外,“嫦娥一號”用微波探測儀進行探測,微波探測儀將對月壤的厚度進行探測,並以此來估算氦-3的含量,這在世界上屬于首次。
二、“月球撞擊探測器”之工作能力要點
“月球撞擊探測器”是“月球一號”攜帶的子衛星,或成爲有效載荷,全重約29公斤,上面帶有印度國旗標志。撞擊探測器在離開“月球一號”約25分鍾後,于當地時間20時31分(北京時間22時31分)成功撞擊月球表面。其間,裝在探測器上的雷達高度計、攝影系統和質譜儀仍繼續運作,不斷對月球進行拍攝、測量並傳回相關數據,直到最終撞擊在月球表面後停止工作。
三、“月球撞擊探測器”之技術實現難度
“月船1號”項目負責人安納杜拉伊說:“撞擊月球不僅是巨大的科技成就,同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這句話其實已經說明了月球撞擊探測器的真實目的就是巨大的象征意義。
客觀來講也具有一定的潛在軍事價值:利用在月球軌道飛行器實施對月面的攻擊手段的重要嘗試。但由于月球本身缺乏大氣層,沒有空氣動力等因素考慮,故重返再入月球的撞擊探測器軌道易于控制,更多的就是如同忽略空氣阻力的抛物線運動。
而在地球上這樣的在軌控制重返大氣層的探測器(或者說“彈頭”)就複雜得多,因爲濃厚的大氣層因素,不得不考慮諸如再入段的再入角、載荷大小、大氣環流擾動等諸多因素。而這一切才是導彈再入段的控制關鍵,處理不好彈頭就會燒毀,或者嚴重偏離目標。因此,其針對地球的軍事目的還是有限的,畢竟我們目前還不具備在月球部署基地的能力。
另外,既然我們明白印度的月球撞擊探測器采用抛物線方式撞擊月球表面,那如何控制呢?其實在軌飛行的“月球一號”會根據印度航天部門的指令,選擇合適的撞擊地點。通過遙控指令控制“月球一號”上的程序機構,通過程序機構控制爆炸螺栓按照預訂的程序就可釋放撞擊小衛星,當然這一時間間隔是經過嚴格計算的。既然印度已經掌握了“一箭十星”的技術,因此,在月軌釋放僅僅一顆小撞擊衛星自然不在話下。另外。印度的“月球一號”能夠實現長途奔月,也充分說明了他們已經掌握了液體可控發動機技術和如何精確控制爆炸螺栓及時工作技術。相信在歐、美和俄羅斯空間技術的大力支持下,印度掌握這一已經十分成熟的技術也是在情在理。
另外在撞擊小衛星解鎖離開並開始撞擊月球過程中,不斷地利用高度計實時測量月面高度,進行撞擊前的拍照,並利用質譜儀(質譜儀最重要的應用是分離同位素並測定它們的原子質量及相對豐度)分析月面主要元素。同時在高速撞擊的過程中並不斷將信息實時傳回“月球一號”(或印度指控中心),便于彙總探測信息供分析使用。如果這項實驗最終證明圓滿成功,將充分說明印度具備超遠距離或者中繼數據傳輸的通訊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也將是印度此舉重大科技意義所在。
至于印度國旗,那僅僅是一個作秀,不值得大驚小怪。
四、我們有這些能力嗎?
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的航天部門是否有能力做到上面幾點。
第一、僅僅從技術角度而言,“嫦娥一號”自身重量2.35噸,完全具備攜帶撞擊探測器的能力。而且中國早就具備的一箭多星能力以及近期“神七”的釋放“伴星”技術展示,都充分說明我們具備在月軌釋放探測器的技術能力。
第二、我們具備超遠程數據通訊能力,這也是成就“嫦娥一號”的重要保障,其中“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也爲說明我們具備較成熟的數據衛星中繼能力。因此,理論上講,我們具備撞擊探測衛星在高速撞擊的前提下數據遠程傳輸能力。
五、正視印度的此時成功
印度這次的“月球一號”圓滿成功確實讓我們驚詫,因爲通過本次飛行,我們看到了印度的巨大進步:
第一、印度已經掌握了飛行器多次變軌能力。其實質就是印度完全自主掌握(或引進消化)了液體發動機技術,這種發動機是飛行器機動變軌的主要手段。印度能長途跋涉也說明這一機動變軌能力比較成熟可靠,因爲任何一次的變軌失敗都將導致全盤計劃的失敗。
第二、印度掌握了超遠程深空飛行器的測控能力。這一點從“月球一號”入軌、“撞擊探測器”成功撞擊月面等事實得出結論。
第三、印度基本具備了在軌釋放飛行器的能力。這一點爲在地球軌道嘗試分導技術、再入技術都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第四、印度的芯片等集成技術和標准化程度確實高于中國。印度探月的使命與中國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印度攜帶了11件儀器,中國的“嫦娥一號”攜帶了8件儀器,但其衛星質量遠遠小于“嫦娥一號”,加之印度攜帶了不少國外儀器(存在國際標准化接口技術),這一切都表明印度的芯片研發和加工技術(芯片集成度)和標准化程度確實都高于中國。
以上分析內容確實看出來我們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航天事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印度的航天事業確實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加之歐美和俄羅斯的傾力幫助,對于印度而言發展速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對此不能等閑視之。
明年我們或將發射“嫦娥一號”備份星,並嘗試新的月球探測軌道,那時會不會增加撞擊月球探測器,讓“五星紅旗”插上月球,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五、需要澄清的幾個概念
第一,火箭級數越多就越先進?理論上講,級數越多,載荷能力越強,射程越遠,但是隨著級數的增多,火箭的可靠性會降低,因爲火箭級間分離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技術難點。鑒于此,中國的運載火箭多爲二到三級,一般低軌道發射兩級火箭就足已,同步軌道或者深空探測三級火箭即可,爲了提升運載能力,還可以在主芯級捆綁助推器等方式。另外,目前的衛星多自帶微型推進系統,能夠在地面指控下,自行從轉移軌道過渡到預定軌道。這一切說明,提高運載能力並非只有增加級數這一條路可走。印度本次功臣PSLV—C11型運載火箭爲四級運載工具,但其發射重量確實有些不盡人意,這與其發動機推力本身有直接關系。要想減少級數,必須研發大推力、高能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這一點是印度的劣勢。
第二,固態推進劑的運載火箭就一定先進?印度PSLV—C11型運載火箭上面級采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于是就有國人驚呼,中國火箭何等的落後,依然在使用淘汰的液態發動機。這同樣也是一個誤區,不同于導彈需要快速反應能力,運載火箭主要是爲了發射衛星,如何有效的發射大載荷衛星,並實現精准的進入軌道,才是運載火箭工程重點考慮的問題。和液態推進劑相比,固態推進劑具有高能、准備時間短等優勢,但是固態推進劑對于發射衛星等航天器而言,存在最大的致命問題有兩個:第一,固態推進劑較爲危險,穩定性差,易爆炸;第二,固態推進劑不適合于做宇航推進在于其不可控,一旦燃燒無法控制,直到燃料耗盡爲止,無法多次點火工作,而液態推進劑的控制有如“水龍頭”閥門,關上閥門,發動機就停止工作,打開閥門,發動機繼續工作,運用自如,嫦娥之所以能奔月成功,其核心技術也在于此。因此,目前各航天大國的下一代航天器瞄准的依舊是可控、高能量的液態推進劑發動機,比如,使用液氫、液氧燃料的低溫高能氫氧發動機就是一個發展方向。
南韓:2020年發射探月衛星【聯合報07.11.21國際中心
繼中共和日本之後,南韓政府廿日宣布,將在二○二○年發射探月衛星,加入亞洲探月競賽。
南韓科技部公布名為「太空發展路線」的計畫,準備在二○二○年之前發射自行研發的火箭,載運衛星進入月球軌道。第二顆衛星預訂在二○二五年發射,這項計畫未年十年將耗資三兆六千億韓元(約臺幣一千兩百六十億元),自行研發衛星及火箭。
中共上月成功發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日本也在兩個月前發射衛星,印度則計畫在明年四月發射探月衛星。。
科技部發言人說:「根據太空發展路線計畫,南韓二○二○年將發射探測器進入月球軌道,二○二五年將發射另一個探測器登上月球表面。」
發言人說,重約三百公噸的「朝鮮太空運載火箭二號」(KSLV-II)將在二○一七年前就緒,以便執行任務,而另一艘體積較小、重約一百七十公噸的朝鮮太空運載火箭一號將於隔年年底發射。
過去十年,南韓已投下一兆七千億韓元從事太空計畫,自一九九二年以來已發射十一顆衛星,但都用於太空及海洋研究,而且衛星都是國外製造,這項探月計畫將是南韓首次使用自製衛星及火箭從事太空研究。
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南韓首座「羅老太空中心」預定明年起開始運作,南韓首位太空人明年四月也將登上俄羅斯聯合號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在太空停留八天。
嫦娥二號衛星 順利升空奔月2010-10-02 中國時報 李文輝
為中國登陸月球探路的「嫦娥二號」衛星,一日晚間六點五十九分五十七秒,在「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下,準時於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直奔月球,預計五天後開始繞行月球軌道。據悉,升空後二級推進器落在距台灣以東五百公里。
昨晚六點四十五分,大雨滂沱,發射現場拉起兩分鐘撤離警報,差三秒七點,載運「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加掛一對推進器,準時點火升空;七點五十七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奔月的地月轉換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預計五天後,將進入繞行月球軌道。
「嫦娥二號」衛星是繼○七年「嫦娥一號」後,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長征三號丙」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三一次太空飛行。
「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為將來登月的「嫦娥三號」,驗證部分著陸關鍵技術,並為「嫦娥三號」預選的月球虹灣登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表示,探月第一、二期工程,花不到廿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一期約十四億元,相當於北京建造兩公里地鐵、或北京到上海十幾公里高鐵的費用。
龍樂豪指出,中國將在二○二○年之前,完成月球無人探測「繞、落、回」三步驟:「繞」,是指繞月探測,已由「嫦娥一號」圓滿達成。「落」,是計畫二○一二到二○一四年間,發射探測機器人(或叫做月球車),軟著陸到月球巡視探測。「回」是指機器人登陸月球後採樣、帶樣本回地球。
龍樂豪表示,比較嫦娥二號、一號,「新亮點」在於:環繞月球高度,從原來兩百公里、降為一百公里運行。而且把一百公里的圓軌道、變成遠距點一百公里、近距點十五公里的橢圓軌道。如此做的目的,是為屆時「嫦娥三號」及在月球登陸做更細緻的著陸安排和測試。此外,「嫦娥二號」還配有高清晰度的CCD照相機,將為未來「嫦娥三號」攜帶月球車登月時探路,把地形地貌照下來。
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為海上測控,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表示,已有遠望三號、五號及六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抵太平洋預定海域,列陣守候嫦娥二號的奔月之旅。
以這次一二級分離設計,一級推進器落在大陸西南地區,二級推進器則落台灣東部海面五百公里處,預料也早有遠洋船監控打撈。
這次嫦娥奔月正逢「十一」假期,飯店旅館大漲價,但當地人卻說,從小看到大,沒什麼可看的了。
加足馬力112小時 速度超歐日 2010-10-02 旺報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若能達到預計的112小時進入月球軌道,其速度遠高於歐洲和日本的探月衛星。
新華社等陸媒報導,中國太空專家龐之浩說,依據計畫,「嫦娥二號」直飛月球的時間只有112小時,速度高於歐洲太空總署的探月衛星SMART-1、日本「月亮女神」衛星及印度的「月船一號」衛星。SMART-1衛星用了13個月抵達月球,日本「月亮女神」用了35天,「月船一號」用了約8天。
龐之浩說,「嫦娥二號」能在短時間抵達約40萬公里外的月球,主要與火箭推力和軌道設計有關。若和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相較,發射「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增加了兩個助推器,大幅提升火箭推力。
二號突破4關鍵技術 變快變準2010-10-02 旺報 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探月計畫,突破了四大關鍵技術。分別是:地月移轉軌道發射、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深空測控通信技術、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
中新社等陸媒報導指出,「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的內容是:「嫦娥二號」選用長征三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運載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相較於「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嫦娥二號」取消了調相軌道飛行,改為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節省了7天時間。
「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是指「嫦娥二號」衛星在奔月途中,將視情況進行2到3次軌道修正,以保證與月球準確交會。經過約112小時的奔月飛行,當衛星到達距月球100公里的近月點實施3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公里、傾角90°的環月工作軌道。相對比「嫦娥一號」在200公里處的近月捕獲,「嫦娥二號」實施近月捕獲時飛行速度更快、軌道更低、制動量更大,同時月球不均勻重力場對衛星軌道的攝動影響也相應增大,大幅提高衛星制動控制精度。
「深空測控通信技術」:「嫦娥二號」任務將首次試驗低密度校驗碼(LDPC)遙測信道編碼技術,提高星地通信能力。首次試驗X頻段測控體制和校差差分單向測距等技術,提高衛星測定軌精度;也首次開展紫外敏感自主導航、高速數據傳輸等試驗,為後續探月及深空探測任務積累重要的技術基礎。
「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新研製的TDI─CCD相機,能夠將圖像分辨率從「嫦娥一號」的120公尺提高到10公尺左右,在15公里軌道處更能達到1.5公尺是中國相關載荷研製技術的重要突破。
嫦娥之父:被印超越就是無能2010-10-02 旺報(另參本館:中國與印度
中國對於此次探月任務抱持「絕對高度」期待,太空科學家也面臨極大心理壓力。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直指,「若被印度超越,就是中國科學家無能。」
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歐盟和日本後,第5個成功探月的國家或地區,印度緊隨中國之後,甚至提出較中國更早實現載人登月的大計畫。面對印度的追趕和挑戰,「嫦娥二號」計畫既要「裡子」,更不能輸了「面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年後,印度隨即在2008年10月22日發射「月船一號」衛星探月。「月船一號」半數設備來自美國,半數印度國產,雖然在月球軌道航行312天後和地面失去聯繫,但已成功在月球留下1面印度國旗。在此之前,月球上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歐盟旗幟。
中先取得月壤再載人
中國計畫在2020年完成探月工程「回」階段的研發,也就是用機械臂收集月球土壤樣本運回地球,然後才展開載人登月;但印度已計畫在2020年前載人登月,搶在中國之前。
歐陽自遠認為,印度為了「振興國民精神」提出此偉大目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能夠實現,是另一回事。他說:「如果中國人願意,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
留言和迴響
印度還是先把人民喂飽吧!連一個中型運動會都辦砸了,還有資格談登月?
一半是美國的設備。這種競賽本來就沒啥可比性。
與美爭鋒? 4年後見真章2010-10-02 中國時報 亓樂義/特稿
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國太空實力的指標之一。運載力愈大,愈能攜帶大型太空設施(如太空站、超重型應用衛星、深空探測器等),到浩瀚的宇宙深空探險,在月球建立太空基地也沒有問題。
這次嫦娥二號運載火箭,是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能力約四噸,遠不及歐美國家平均的廿多噸,即便和日本H2火箭相比,也不及它的一半。目前中國幾乎所有亮麗的太空成績都在低軌道完成,載人登月則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在美國太空專家眼中,中國近年的太空成就令他們印象深刻,但畢竟有限,目前看來中國是尋求「最低限度的登月能力」,美國則要在月球「建立基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技術系統。(楨:美已停新探月!另參本館: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為拉近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中國多年前祕密推動大火箭計畫。據透露,這個命名為長征五號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可達廿噸,預計二○一四年成為現實。據信,長征五號可以與國外主流火箭並駕齊驅,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
中國若想成為太空強國,研製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勢在必行。靠目前中國火箭只能把數噸重的設施送上太空,就想與美國爭鋒,絕對是癡人說夢。不過,長征五號火箭的曝光,說明中國邁向太空強國的決心。這一步能不能跨過,四年後見真章。
開發月球資源 中共卡位【聯合報 2010.10.02
中共昨天順利發射第二枚探月衛星,專家表示,中國推動探月工程意義,除展示綜合國力外,也為了國際未來開發月球資源時,中國也能有一席之地。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相關專家指出,儘管聯合國在一九八四年通過「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事實上,當前有能力探測太空的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畫,中國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中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報導指出,據已經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有數類特有的能源和礦產。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矽、光衰減率低的光纖和高純度藥品等。
相關專家指出,推動月球探測工程,將促進宇宙學、太空天文學、太空材料科學等的創新與發展。舉例而言,美國領先於世界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技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的進步,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科學研究方面,月球環境是進行太空天文學研究得天獨厚的場所,既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也沒有塵埃汙染和磁場,月球背面漫長的黑夜,更是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的理想環境。
全台夜空見火光 疑嫦娥二號經過 2010-10-02 TVBS 簡大程
昨天晚間7點到8點,包括桃園龍潭、北縣三峽、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消防跟警方,都接到民眾報案,說在空中看到有一團火球,疑似有飛機墜落;不過在民航跟國軍方面,都沒有墜機的消息傳出,懷疑可能是大陸發射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經過的影像。
海巡隊無線電回報:「在我們東港這邊,10點鐘方向左右,…,11點鐘方向。」
就是這個無線電回報的消息,讓全宜蘭的警消單位繃緊神經,大型探照燈沿著海岸線架了起來,10幾名海巡弟兄不停來回搜尋,因為有好幾位民眾打電話報案,說在晚上7點,空中突然出現一團火球,圓圓的火光,還拖著長長的尾巴,甚至冒出黑煙,疑似爆炸的感覺,還懷疑是不是發生墜機事件。
民眾:「形狀很像倒過來的香菇。」記者:「香菇倒過來?」民眾:「因為它後面是一個亮光下來,後面有一個細的。」記者:「持續幾秒?在空中持續?」民眾:「持續…,我看到是5到10秒。」
花蓮民眾形容,帶紅帶藍的光,比燈還亮,這輩子從沒見過,然而不只是花蓮和宜蘭,包括台北縣三峽、五股,還有桃園龍潭,甚至是台東太麻里,全台各地,幾乎都有人看到這團不明火球。
但是花蓮的海巡隊員找了半天,並沒有在現場發現任何可疑的墜機跡象,宜蘭消防局跟國防部聯繫後,也沒有查出任何飛機失事的消息。宜蘭消防大隊長陳慶寶:「我們勤務中心,也有跟國防部還有海巡署、還有民航局了解,是不是有飛機失事狀況。」
報案時間剛好是1日晚上7點,當時大陸正好發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從北京航太城的飛行控制影像可以看到,嫦娥二號在發射過程中,也飛躍台灣海峽上空,拋物行經路線,疑似經過新竹橫越宜蘭。
但另一方面,花蓮氣象站說法,當時也有火流星現蹤,到底夜空中那道光是什麼,還得進一步查證
「嫦娥二號」升空 傳回首張照片【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10.10.03
大陸探月衛星嫦娥二號一日成功發射後,二日上午已傳回第一張照片,這是第一組成功回傳資料。二日中午,嫦娥二號還做了第一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未來還可能有一至兩次的軌道中途修正。專家稱,未來嫦娥二號的太空環境將更為惡劣。
大陸「央廣新聞」報導,一日晚上七時廿五分嫦娥二號星箭分離後,嫦娥二號獨自在茫茫太空中飛行了一整夜。二日(昨天)凌晨點三點卅九分鐘左右,經過一系列姿態調整,嫦娥二號衛星用自己身上攜帶的一部監視相機拍下它的第一幅攝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對地成像照片,並在二日早上八點四十九分回傳,不久就會對外發布。
昨天十二時廿五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衛星中途飛行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說,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在卅八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則表示,嫦娥二號出征的時機要差一點,因為今年正好是太陽風年,太陽活動劇烈,嫦娥二號所處的太空環境更加惡劣。他表示,太陽的劇烈活動對航天器會產生一定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損害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
「嫦娥二號」奔月 軍工股發射【經濟日報 2010.10.03(另參本館:中國軍工
大陸「十一」當晚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不僅振奮大陸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分析師更一致認為,將帶動軍工類股走勢,加上企業重組概念,都讓大陸軍工企業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第三季軍工類股的漲幅明顯超過大盤,估值也逐漸上升,目前大陸軍工類股本益比約50倍,高出市場一倍多,是僅次於創業板的高估值類股,其中中國衛星、航空動力和航天科技的本益比更分別高達100倍和122倍和574倍。
銀河證券分析師鞠厚林表示,軍工行業估值水準雖然高,不過戰略地位也高,持續成長能力強,又有較大的資產注入潛力,因此具有較大投資機會。
中原證券分析師路永光則認為,大陸要「和平崛起」就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因此,未來太空探索、大飛機及新型戰鬥機、航母等大型、高科技軍事裝備開發和研製活動將進入密集時期。
除發展潛力外,企業重組因素也是軍工業被看好的原因,廣發證券分析師王立才就認為,「資產重組看央企,央企重組看軍工。」
路永光表示,從中航系上市公司整合來看,軍工集團資產注入和整合有加速趨勢,目前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占集團整體比率不到20%,主要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運作進入高峰時期,資產重組的加速對行業無疑是一大利多。
路永光強調,中航工業資本化運作確定性較高,而航太科技和航太科工、兵器集團相對落後。
長期來看,生產航空發動機的航空動力、中航飛機的西飛國際、生產直升機的哈飛股份、衛星平台的中國衛星、船舶行業的中國重工、兵器製造業的中兵光電都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齊魯證券首席分析師李世彤則認為,軍工類股是個特殊行業,不能用簡單的估值來衡量。他指出,從產業特點來看,軍工行業技術含量高、生產周期長、整合難度大。
因此,該類上市公司雖然前景看俏,但業績提升卻不是短期內的事情,必須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
奔月夯 嫦娥周邊商品熱賣2010-10-04 旺報 記者楊慈郁
嫦娥二號奔月後,相關的周邊商品也在網路上熱賣,在大陸最大的網路交易平台淘寶網上,嫦娥二號的相關商品就有近百個,其中又以搭載嫦娥二號火箭「長征三號丙」(長三丙)的模型居多,價格在30元到1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一套星箭組合則開價約400元。
《京華時報》報導,北京的不少航模實體店還沒有現貨,網路上就已經率先開賣嫦娥二號的模型。其中,嫦娥二號火箭模型長三丙銷量最好,價格也便宜,衛星模型的價格則要高出很多倍,主要有1:30和1:45兩種比例,以及星箭組合共3種產品,價格從280元至600元不等。
域名搶註 轉讓價數千
網拍賣家指出,購買長三丙模型的顧客中,「父母買的占多數,很多都是當禮物送給自己的子女」。
另外,嫦娥二號飛天也引爆了新一輪嫦娥域名的搶註熱潮,不過,註冊熱度較2005年升空的載人太空船神舟六號和2008年升空的神州七號低得多,平均一個域名轉讓價約2500元,另有註冊者開價8千800元,尚乏人問津。
《北京晨報》報導,在嫦娥二號發射前2天,域名「change2hao.com」已被率先搶註,正高調出售。註冊者是遼寧的王先生,他表示並不單獨出售該域名,而是與chang2.com等4個和嫦娥二號相關的域名一同出售。王先生說,早在2008年,他就已經註冊chang2系列,「4個域名一共1萬元。」
change、change2是最熱門的搶註域名之一,註冊時間大多在發射嫦娥一號的2007年。一位註冊者指出,當時他就想到嫦娥二號發射也不會太久遠,就將相關域名也註冊下來。
殘骸分落江西、貴州
嫦娥二號衛星於1日18時59分57秒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2日8時49分,首幅對地球成像的照片傳回,這一照片將在不久之後對外發布。
嫦娥二號升空當晚19時11分左右,衛星整流罩墜落在江西吉安市遂川縣一處農田,發出轟聲巨響,周圍數公里均可感覺到明顯而強烈的震感。另外,搭載「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一級殘骸則墜落在貴州鎮遠縣境內,上述殘骸已被安全回收。
為順利抵達環月軌道,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在2日12點25分,已對嫦娥二號成功進行首次軌道中途修正,因為這次中途修正精度非常高,衛星速度增量在10米/秒以下,因此取消了原定於昨日(3日)中午進行的中途修正行動。
中國加快建設深空探測網將在南美新建測控站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中新社北京2010年10月4日電 (沈晨 李筱梅 魏錦文)嫦娥二號衛星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探月工程逐步向深入展開,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步伐將不斷加快。按照計劃安排,預計2012年建成國內深空探測網部分,2016年建成國外部分。
錢衛平介紹說,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此前已按規劃全面展開,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圓滿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測控任務,爲中國航天測控事業寫下了新的一頁。
“根據任務需要,我們要在喀什站安裝口徑達到35米的測控天線,”錢衛平說,“我們還要在佳木斯安裝口徑達到64米並同時具備S、X和Ka三個頻段功能的測控天線,同時在南美建設第三個擁有大口徑天線的深空測控站。”
錢衛平說,由這三個測控站構成的三站聯網的深空探測網,將用于支持中國將來的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任務。喀什和佳木斯要在2012年建成,爲嫦娥三號、四、五號衛星提供測控支持,南美的測控站要在2016年建成,爲探月三期工程,也就是嫦娥衛星返回提供支持。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1032613236.html
嫦娥2號突破6大關鍵技術 西方渲染中國太空競賽 2010-10-0 環球時報
資料圖:組裝中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
對于中國的二次探月,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9月30日評論說,這標志著中國的太空雄心又向前邁進一步。中國還計劃在明年發射“空間站”雛形———“天宮一號”,准備最終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法新社稱,中國已經完成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的最後准備,萬事俱備,將在國慶61周年之際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將進行一系列測試,爲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做准備,以便實現首次無人登月。中國在2007年10月發射了“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並且傳回高清晰度的月球表面照片。中國希望在2017年采集並帶回月球岩石樣本,並在202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報道還稱,以本國“月神”命名的嫦娥計劃,是中國旨在與美國和俄羅斯平起平坐的太空探索。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嫦娥二號”相當于開路先鋒,爲未來“嫦娥三號”、“四號”登月做准備。探月工程目的有實驗技術,爲預選著陸區拍照;科學目的包括對月球成像、探測構造等。此次探月要突破六大關鍵技術,如第一次用火箭把月球探測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實現直接奔月,這樣能夠節省地球到月球的飛行時間,節省衛星燃料,對未來載人航天有重要意義;驗證100公裏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這相當于衛星到月球速度太快,需要刹車,而且月球重力場不均勻,衛星要提高到月球的制動能力。龐之浩說,未來“嫦娥三號”、“四號”著陸將遇到一系列複雜技術,爲使日後的著陸更安全可靠,這次探月將積累經驗。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回顧了中國太空探索的成果,稱中國近年取得長足進展。2003年,中國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成爲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被譽爲民族英雄。5年後,翟志剛又成爲中國在太空邁步的第一人。“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將測試關鍵著陸技術,攜帶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爲“嫦娥三號”提供著陸區高清晰照片。“嫦娥二號”地面應用系統負責人對中國媒體透露,此次探月將獲取精細度超10米的月球表面圖,該圖將成爲目前爲止全球最清晰的全月圖。
在中國人忙著進行太空探索之際,有的西方媒體又老調重彈,渲染起太空競賽。《華爾街日報》網站的一篇文章稱,中國計劃于10月1日國慶當天發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這似乎使中國在亞洲激烈的太空競賽中領先。如果“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中國將在載人登月的國家競賽中又領先印度一步。文章還稱,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登月,印度則表示2020年前完成,“中印之間的太空角逐猶如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美聯社在報道中說,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捉襟見肘、資金短缺之際,中國航天計劃在國際合作有限的情況下正在創造新的裏程碑。
西方媒體一向喜歡拿中印作比較,並時不時挑撥幾句。在印度媒體昨天對“嫦娥二號”探月的報道中,記者並沒有發現如此赤裸裸的“冷戰”式話語。《印度教徒報》此前在一篇報道中不無得意地說,中國的探月任務被看做是與印度的競爭,印度探月器“月球飛船1號”釋放的一個月球探測器成功撞擊月球表面,留下了印度國旗的印記,成爲美俄日之後第四個做到這一點的國家,這已經領先中國。報道還說,一些中國分析人士否認國際社會關于中國正著手外太空軍備競賽的說法,強調中國的探索是科學目的,對全人類都有好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0847613230.html
嫦娥二號 傳回首批科學資料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6日早上傳回第一軌資料,容量為1.6G。在飛行112小時後,6日11時40分順利完成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環月軌道的關鍵動作——第一次近月制動,此次探月任務將進行3次近月制動。
據瞭解,嫦娥二號「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開的儀器已經全部順利開機。這些設備主要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空間探測,先後開展了太陽翼監視相機拍圖試驗、X頻段測控試驗、紫外導航試驗、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等各項科學試驗。
近月制動 嚴峻考驗
10月6日上午,在經歷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中途修正後,高速飛行的嫦娥二號衛星面臨探月征程上的一次嚴峻考驗─—近月制動。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的動作,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解釋說,飛近月球時衛星遇到的最大風險,是它能不能準確地被月球重力場捕獲。
在到達近月制動點時,衛星對於月球來說實際上處在非閉合的軌道上,如果不及時煞車,衛星就不能成為月球衛星。如果煞車力度不夠,衛星仍會飛出月球的引力範圍,而不被月球捕獲,從而不能環繞月球。如果「煞車」力量過大,衛星就可能撞上月球,其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6日上午11時6分35秒,北京飛控中心發出了第一次近月制動的指令。約30秒後,在月球軌道上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動機開始點火,在飛控中心的大螢幕上,衛星發射出了一束淡藍色的火光。在制動期間,火光一直持續。只見大螢幕上,金黃色的衛星星體正在朝著月球飛行,離月球越來越近。
瞬間,嫦娥二號來了一個180度旋轉,衛星飛行留下的紅色軌跡與綠色目標軌道漸漸重合。
連續奮戰了5晝夜
11時40分,第一次近月制動順利結束。嫦娥二號進入周期為12小時的月球橢圓軌道,揭開了環月之旅的序幕!
指揮控制台前,已經連續奮戰了5晝夜的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表示,這次變軌無論對衛星,還是對測控都是莫大的考驗。
他指出,要精確控制嫦娥二號直接進入近月點100公里的環月軌道,相對控制嫦娥一號進入近月點200公里的軌道,測控難度大大提高。只要稍有偏差,嫦娥二號可能會飛掠月球,也可能跟月球相撞。
中心劉清華政委激動地說:「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環月軌道,我國擁有了第二顆月球衛星!接下來,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動。」
近月制動
所謂近月制動,就是給在地月轉移軌道高速飛行的衛星減緩速度,完成「太空煞車減速」,建立正常姿態,進行環月飛行。
低軌飛行 面臨3大難題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嫦娥二號昨天通過第一次近月制動考驗,但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難題是,衛星安裝了一台CCD立體相機,在它飛行過程中,將把軌道高度降低到15公里以獲得接近1公尺解析度精細圖像,專家指出,如此將面臨3大高難度。
首先,在月表溫度可以達到130℃的左右,這對熱設計將帶來嚴峻的挑戰。印度發射衛星,即曾因熱的問題導致探測設備關機,提前結束任務,所以低軌飛行是一大考驗。
其次,衛星低軌飛行,須考慮月面環形山的高度,還要保證衛星飛行的安全,對軌道設計、控制實施要求一定要準確。
第三,著陸的地方是月球虹灣地區朝向地球一面,為了對這一面進行攝影,要在近地點15公里上實施,此時衛星剛好擋住地面測控站,這樣機動過程就要靠衛星自主來完成,對衛星的軌控自主要求特別高。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參本館: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火箭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