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4 11:15:43| 人氣6,949| 回應25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造衛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東方紅1

各國發射成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圖文)

國別 蘇聯
衛星名稱 人造地球衛星-1
發射日期 1957.10.4
衛星品質/千克 83.6
軌道高度/千米 228.5/946.1
軌道傾角/度 65
運行週期/分鐘 96.2
運載火箭 衛星號Sputnik
發射目的 測量大氣密度,研究電離層

國別 美國
衛星名稱 探險者-1
發射日期 1958.1.31
衛星品質/千克 14(含末級火箭)
軌道高度/千米 360.4/2531.4
軌道傾角/度 33.34
運行週期/分鐘 114.8
運載火箭 朱諾-1 Juno-1
發射目的 測量宇宙線,微流星及衛星溫度

國別 法國
衛星名稱 試驗衛星A-1
發射日期 1965.11.26
衛星品質/千克 42
軌道高度/千米 536.2/1808.9
軌道傾角/度 34.24
運行週期/分鐘 108.6
運載火箭 鑽石-A Diamant-A
發射目的 試驗火箭性能

國別 日本
衛星名稱 大隅號
發射日期 1970.2.11
衛星品質/千克 9.4
軌道高度/千米 339/5138
軌道傾角/度 31.07
運行週期/分鐘 144.2
運載火箭 蘭達-4S-5 Lambda-S-5
發射目的 試驗火箭級間分離和第4級入軌性能

國別 中國
衛星名稱 東方紅一號
發射日期 1970.4.24
衛星品質/千克 173
軌道高度/千米 441/2368
軌道傾角/度 68.44
運行週期/分鐘 144.2
運載火箭 長征一號 LM-1
發射目的 探測空間環境,軌道測控,播送東方紅樂曲

國別 英國
衛星名稱 普羅斯帕羅
發射日期 1971.10.28
衛星品質/千克 66
軌道高度/千米 537/1482
軌道傾角/度 82.1
運行週期/分鐘 105.6
運載火箭 黑箭 Black Arrow
發射目的 試驗輕型太陽電池、熱控和電子設備,測量宇宙塵

國別 印度
衛星名稱 羅希尼
發射日期 1980.7.18
衛星品質/千克 40
軌道高度/千米 306/919
軌道傾角/度 44.8
運行週期/分鐘 96.9
運載火箭 衛星運載火箭-3 SLV-3
發射目的 驗證火箭性能,評價衛星和地面測控系統性能

國別 以色列
衛星名稱 地平線-1
發射日期 1988.9.19
衛星品質/千克 155
軌道高度/千米 250/1150
軌道傾角/度 142.9
運行週期/分鐘 98.8
運載火箭 彗星號 Shavit
發射目的 測量大氣層、磁場和地球重力,進行科學技術試驗

  截至1999年底,全世界發射的航天器總數為5263個。其中,使用本國運載火箭發射本國製造的第一顆衛星的國家共有8個,按照衛星發射的時間先後,他們是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英國、印度和以色列。中國列世界第5名。表中列出的8顆衛星重,蘇聯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創了人類航太的新紀元;美國發射的探險者-1衛星,發射了範·艾倫空間輻射帶;中國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千克,是8個國家第一顆人造衛星中最重的一顆。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601.htm


【人造衛星的簡介】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制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于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爲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于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爲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爲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于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
人造衛星的運動軌道取決于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爲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快,低軌道和中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制,視野廣闊。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
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800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挂在高空,稱爲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絕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衛星實現的。

【人造衛星種類】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爲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爲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爲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運行軌道】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 地球同步軌道 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爲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 太陽同步軌道 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采用這種軌道。
③ 極地軌道 是傾角爲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采用此軌道。

【人造衛星工程系統】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于返回式衛星)

【衛星系統的組成部分】

衛星系統中,各種設備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爲有效載荷及衛星平臺兩大部分。衛星平臺又分爲多個子系統:
有效載荷(不同類型衛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對地相機
2、恒星相機
3、搭載的有效載荷
衛星平臺(爲有效載荷的操作提供環境及技術條件,包括:)
1、服務系統
2、 熱控分系統
3、 姿態和軌道控制分系統
4、 程序控制分系統
5、 遙測分系統
6、 遙控分系統
7、 跟蹤和測試分系統
8、 供配電分系統
9、 返回分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裏、遠地點2531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裏、遠地點1808.85公裏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爲“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裏,遠地點5138公裏,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爲“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爲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爲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爲6.5噸和1噸。
中國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裏、遠地點2384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爲“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于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爲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裏,遠地點1593公裏。蓋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托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的用途】

  一、人造衛星的用途如何決定?
  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爲「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爲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二、人造衛星有哪幾類?用途爲何?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于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爲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爲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爲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爲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爲「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 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爲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爲900公裏,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于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裏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始向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尖技術在基礎差且動蕩的時期一舉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長期是個謎。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制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術複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制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于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爲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迹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彙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于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制列爲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爲“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制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曆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複論證。
  這個代號爲“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爲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爲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爲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爲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爲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爲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麽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爲,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征。出于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爲“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爲“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于當時正處于“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制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沈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采用電子音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産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産的,由于當時生産秩序極不正常,産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産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産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綠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制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裏進行的。那時席卷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衆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爲“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制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制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鬥”。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制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産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制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産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幹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抛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爲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于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爲感歎:“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迹!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臺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爲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于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裏,遠地點高度2384公裏,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著“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湧上街頭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爲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爲後來衛星設計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中國部分著名人造衛星】

  到目前爲止,中國共發射了三代通信衛星。第一代通信衛星是1984年發射的2顆通信衛星和1986年2月1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實用型通信廣播衛星。第二代通信衛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發射的載有4臺C波段轉發器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第三代通信衛星是1997年5月12日發射的東方紅三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是1984年1月29日發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這是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的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實用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發射。該衛星大大改善了我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中容量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改善了我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
  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包括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分別進行過4次和3次發射,在我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征四號火箭發射升空。
  我國在1997年6月10日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甲,並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發射了風雲二號乙。2004年10月19日又發射了一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到目前爲止,我國已經發射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主要是“實踐” 衛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衛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A和實踐二號B。1994年2月8日成功發射了實踐四號衛星。
  共發射了八顆衛星,分別是:1971年3月發射的實踐一號;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1994年2月8日發射的實踐四號;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實踐五號。2004年9月9日發射的實踐六號A星和B星。
  實踐一號衛星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供電系統等8個空間技術試驗及探測項目。1971年3月3日,實踐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8年多,向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實踐二號衛星是專門用于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衛星重250公斤,衛星主體爲一個外接圓直徑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體。1981年9月20日,我國發射一箭三星,實踐二號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該衛星重173千克,星上裝有一臺“東方紅”電子音樂發生器及科學探測儀器設備。其任務是探測空間電離層和地球大氣密度,並將有關數據傳回地面。因此,東方紅一號是一顆具有空間探測性質的技術試驗衛星。
  從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地球資源衛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國與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從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北導航定位衛星。
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我國發射了74個航天器,它們覆蓋了地球所擁有的4種軌道。其中有國産的實驗飛船1艘,國産的人造衛星47顆,外國制造的衛星26顆。現以47顆國産衛星爲主,簡要介紹一下它們的運行軌道。

順行軌道
順行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即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小于90度。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絕大多數離地面較近,高度僅爲數百公裏,故又將其稱爲近地軌道。我國地處北半球,要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載火箭要朝東南方向發射,這樣能夠利用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部分速度,從而可以節約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轉速度可以通過赤道自轉速度、發射方位角和發射點地理緯度計算出來。不難想象,在赤道上朝著正東方向發射衛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緯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我國用長征一號、風暴一號兩種運載火箭發射的8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用長征二號、二號丙、二號丁3種運載火箭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以及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都是用順行軌道。它們都是從酒泉發射中心起飛被送入近地軌道運行的。通過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的1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也是采用順行軌道。

逆行軌道
逆行軌道的特征是軌道傾角大于90度。欲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行,運載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發射。不僅無法利用地球自轉的部分速度,而且還要付出額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轉。因此,除了太陽同步軌道外,一般都不利用這類軌道。
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布也不均勻,使衛星軌道平面在慣性空間中不斷變動。具體地說,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漲,對衛星産生了額外的吸引力,給軌道平面附加了1個力矩,使軌道平面慢慢進動,進動方向與軌道傾角有關。當軌道傾角大于90度時,力矩是逆時針方向,軌道平面由西向東進動。適當調整衛星的軌道高度、傾角和形狀,可使衛星軌道平面的進動角速度每天東進0.9856度,恰好等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日平均角速度,這就是應用價值極大的圓形太陽同步軌道。
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在相同的時間和光照條件下觀察衛星雲層和地面目標。氣象、資源、偵察等應用衛星大多采用這類軌道。我國用長征四號火箭發射的2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地球衛星,用長征四號2火箭發射的1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1顆中國和巴西合制的資源一號衛星、1顆中國資源二號衛星、1顆實踐五號科學試驗衛星,都采用這種軌道。它們都是從太原發射中心升空的。長四乙火箭在發射資源一號衛星時,還用1箭雙星的方式把1顆巴西小型科學應用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赤道軌道
赤道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爲0度,衛星在赤道上空運行。這種軌道有無數條,但其中的一條地球靜止軌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于衛星飛行速度隨距地面的高度而變化,軌道越高,速度越小,環繞周期越長,故由計算可知,當其在赤道上空35786公裏高的圓形軌道上由西向東運行1周的時間,恰好是23小時56分4秒,正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這條軌道就被稱爲地球靜止軌道。因爲衛星環繞周期等于地球自轉周期,兩者方向又一致,故相互之間保持相對靜止。從地面上看,衛星猶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點。在靜止軌道上均勻分布3顆通信衛星即可進行全球通信的科學設想早已變爲現實。世界上主要的通信衛星都分布在這條軌道上。有的氣象衛星、預警衛星也被送入靜止軌道。我國用長征三號火箭先後發射了1顆試驗衛星、5顆東方紅二號系列通信衛星、2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了1顆實踐四號探測衛星、2兩顆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1顆中星22號通信衛星,這些衛星中有10顆進入靜止軌道預定位置。發射這類衛星,星上要攜帶遠地點發動機,運載火箭把衛星送入大橢圓同步轉移軌道後,地面再發出指令,讓星上遠地點發動機點火,將衛星移入靜止軌道。

極地軌道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爲90度的極地軌道。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我國雖未研制運行于此類軌道的衛星,但發射過此類軌道的衛星。長征二號丙改進型火箭以1箭雙星的方式6次從太原起飛,把12顆美國銥星送入太空,就屬于這種發射方式。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77.htm
 
 
 銥星
 
【何謂銥星】

  1997、1998年,美國銥星公司發射了幾十顆用于手機全球通訊的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就叫銥星。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是美國銥星公司委托摩托羅拉公司設計的一種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它通過使用衛星手持電話機,透過衛星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撥出和接收電話訊號。2000年3月銥星公司宣布破産。
【銥星系統的原理】

  其使用的過程是:當地面上的用戶使用衛星手機打電話時,該區域上空的衛星會先確認使用者的賬號和位置,接著自動選擇最便宜也是最近的路徑傳送電話訊號。如果用戶是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區,電話將直接由衛星層層轉達到目的地;如果是在一個地面移動電話系統(GSM或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鄰近區域,則控制系統會使用現在的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傳送電話訊號。
  目前我們使用的GSM和CDMA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只適于在人口密集的區域使用,對于覆蓋地球大部分、人煙稀少的地區則根本無法使用。也就是說,銥星計劃的市場目標定位是需要在全球任何一個區域範圍內都能夠進行電話通信的移動客戶。
  爲了保證通信訊號的覆蓋範圍,獲得清晰的通話訊號,初期設計認爲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必須在天空上設置7條衛星運行軌道,每條軌道上均勻分布11顆衛星,組成一個完整的衛星移動通信的星座系統。由于它們就像化學元素銥(Ir)原子核外的77個電子圍繞其運轉一樣,所以該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被稱爲銥星。後來經過計算證實,設置6條衛星運行軌道就能夠滿足技術性能要求,因此,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衛星總數被減少到66顆,但仍習慣稱爲銥星移動通信系統。
  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是美國于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系統,其每顆衛星的質量670千克左右,功率爲1200瓦,采取三軸穩定結構,每顆衛星的信道爲3480個,服務壽命58年。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最大的技術特點是通過衛星與衛星之間的接力來實現全球通信,相當于把地面蜂窩移動電話系統搬到了天上。
【銥星的得名】

  爲了保證通信訊號的覆蓋範圍,獲得清晰的通話訊號,初期設計認爲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必須在天空上設置7條衛星運行軌道,每條軌道上均勻分布11顆衛星,組成一個完整的衛星移動通信的星座系統。由于它們就像化學元素銥(Ir)原子核外的77個電子圍繞其運轉一樣,所以該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被稱爲銥星。後來經過計算證實,設置6條衛星運行軌道就能夠滿足技術性能要求,因此,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衛星總數被減少到66顆,但仍習慣稱爲銥星移動通信系統。
  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是美國于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系統,其每顆衛星的質量670千克左右,功率爲1200瓦,采取三軸穩定結構,每顆衛星的信道爲3480個,服務壽命58年。銥星移動通信系統最大的技術特點是通過衛星與衛星之間的接力來實現全球通信,相當于把地面蜂窩移動電話系統搬到了天上。
【銥星的觀測】

  銥星閃光,便是值得愛好者一觀的人造天體現象。
  1997、1998年,美國銥星公司發射了幾十顆用于手機全球通訊的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就叫銥星。它們在700多千米的高空飛行,從地面觀看它們,都只是一些亮度5、6等的移動小點,一般情況下,裸眼(直接用肉眼而不經過望遠鏡)是不易看到它們的。然 而,銥星都有三塊表面極其光亮的鋁天線,它們象鏡子,能將陽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 形成幾千米寬的一條光帶。光帶掃過的地方,觀測者會看到銥星很快變亮,最亮時有可 能達-8至-9等,持續幾秒鍾後又很快變暗消失,同時可觀看到光點有緩慢的、近似 南——北方向的移動,整個過程約十秒左右。由于銥星的數量多,因此觀看到銥星閃光 的機會是很多的,同一地點,幾乎每一、兩天,都有可能見到亮度超過0等的銥星閃光,亮度-7至-8等的也不罕見。同其它人造天體可觀看的時間一樣,銥星也只出現于 天快亮前或天黑後不久的夜空,深更半夜是見不到它們的。
【銥星觀測的准備工作】

  要觀看銥星,可從網上得到所在觀測地點銥星閃光的預報,網址是: http://www.heavens-above.com/。進入網頁後,建議您選擇輸入觀測地名的輸入方式,然後選擇國家、輸入地名(縣名、市名,大城也可輸入區名),選擇“銥星預報” (該網站還提供和平空間站、哈勃太空望遠鏡及其它人造天體的預報),以及預報的時間範圍(當天,或七天內),就可得到 一張預報表格,各欄依次爲日期、(最亮時 的)時刻(地方時,而非世界時)、亮度、高度角、方位角、離最亮地點的距離、最亮 處的亮度、第幾號銥星。點擊“時刻”中的數字,還可出現有關說明和一小張示意地 圖。以上內容全部爲英文,不過您不會英文也不要緊,只需借助電腦中的翻譯軟件,是 不難明白各頁的意思的。點擊右上角的“TEXT”選項,還可得到下一個七天的預報數 據。只是由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預報數據都有一些誤差,預報越遠,精度便越低。
【觀測銥星的可行性】

  同其它天文觀測項目相比,觀測銥星閃光要容易得多,如:預報大體是准確的,所以觀看成功率極高;亮度高,城市等觀測條件欠佳的地方也可觀看;觀看一次銥星閃光所花 的時間很短;出現的頻率高,可觀看的機會多;幾乎不需儀器設備。因此,初學者、青少年,不需專人輔導即可進行銥星閃光觀測,這一天文觀測項目,可以在青少年學生中大面積推廣。
【觀測的要點】

  觀看銥星最大的難點是需了解地平坐標系,因爲銥星閃光出現點是由地平坐標給出的。 在預報數據中,“方位”是以北點爲起點,順時針方向計量的,即北爲0°,東爲 90°,南爲180°,西爲270°。對地平坐標不太熟練的觀測者,可事先在觀測地點,借 助指南針,練習一下確定方位的方法。至于高度,可用量角器自制一個簡單的“測高儀”,練習一下估計高度的方法。用裸眼作觀測,可監視的範圍很大,因此,對高度 角、方位角的確定,不需太高的精度。
  網站提供的銥星出現的預報時刻,准確至秒,銥星閃光持續的時間,雖比流星出現的時 間長,也只有幾秒至十幾秒,所以觀測銥星閃光要有盡可能准確的時間服務。借助地方 廣播電臺、電視臺來校准時鍾,可能會有一些誤差,最好借助中央電臺或電視臺的時標 信號校准鍾表。更精確的方法,是利用高靈敏度的短波收音機(可加接外天線),接收 5兆、10兆、15兆、20兆周的標准時間發播臺的信號,用它們來校准鍾表。
  給銥星閃光拍照,成功率是較高的。可使用有“B”門的相機,焦距50毫米左右的標准鏡頭,感光度100°的普通彩色或黑白膠卷(用高靈敏感光度的膠卷更好),另加穩固 的三腳架和可鎖緊的快門線。事先在三腳架上架好相機,鏡頭對准預報銥星閃光出現的 天區,光圈調至最大後收小1——1.5檔,距離調至無窮遠,可能的話,最好配一點地面 遠景。可在預報的時刻前10秒打開鏡頭快門,曝光20秒後關閉快門。這一段時間,一般 可將銥星閃光完整地拍攝下來,而星空的星點也不會明顯拖長。地景如太暗,鏡頭開啓 時,可用手電筒對地景晃動照射,以增加地景的亮度。這樣照出的照片,既有星空(一般可攝到3——5等的星點),又有銥星運動的軌迹,還有地面景色,如構圖得當,說不 定會是一張頗有特色的天文藝術照。這樣的拍攝方法,完全可以用于拍攝流星,因此, 能成功地拍攝過幾次銥星閃光,今後拍攝流就胸有成竹了。
  觀測銥星閃光與觀測流星,有不少近似之處。青少年學生,完全可以將觀測銥星閃光作爲觀測流星的演練。不過爲了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所有的銥星都將任其自行墜毀。因此,銥星們存在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最近的一、兩年,將是觀看銥星閃光的最後時機。
  【與目前使用的靜止軌道衛星通信系統相比的優勢】
  一是軌道低,傳輸速度快,信息損耗小,通信質量大大提高;
  二是不需要專門的地面接收站,每部衛星移動手持電話都可以與衛星連接,這就使地球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後的邊遠地區、自然災害現場的通信都變得暢通無阻。
  所以說,銥星移動通信系統計劃開始了個人衛星通信的新時代。銥星移動通訊系統于1996年開始試驗發射,計劃1998年投入業務,預計總投資爲34億美元。銥星移動通訊系統爲用戶提供的主要業務是:移動電話(手機)、尋呼和數據傳輸。從技術角度看,銥星移動通信系統已突破了星間鏈路等關鍵技術問題,系統基本結構與規程已初步建成,系統研究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此期間有全世界幾十家公司都參與了銥星計劃的實施,應該說銥星計劃初期的確立、運籌和實施是非常成功的。
  從高科技而言,銥星計劃的確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銥星系統的複雜、先進之處在于采用了星上處理和星間鏈路技術,相當于把地面蜂窩網倒置在空中,使地面實現無縫隙通訊;另外一個先進之處是銥星系統解決了衛星網與地面蜂窩網之間的跨協議漫遊。銥星系統由空間段和地面段組成:空間段即星座,地面段包括系統控制 中心、關口站和用戶終端。銥星系統開創了全球個人通信的新時代,被認爲是現代通信的一個裏程碑,使人類在地球上任何"能見到 的地方"都可以相互聯絡。其最大特點就是通信終端手持化,個人通信全球化,實現了5個"任何"(5W),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地點(Wherever)、任何時間(Whenever)與任何人(Whomever)采取任何方式 (Whatever)進行通信。
【銥星遭到冷落】

  然而,如此高的“科技含量”卻好景不長,價格不菲的“銥星”通訊在市場上遭受到了冷遇,用戶最多時才5.5萬,而據估算它必須發展到50萬用戶才能贏利。由于巨大的研發費用和系統建設費用,銥星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整個銥星系統耗資達50多億美元,每年光系統的維護費就要幾億美元。除了摩托羅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資和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外,銥星公司還舉借了約30億美元的債務,每月光是債務利息就達4000多萬美元。從一開始,銥星公司就沒有喘過氣來,一直在與銀行和債券持有人等組成的債權方集團進行債務重組的談判, 但雙方最終未能達成一致。債權方集團于1999年8月13日向紐約聯邦法院提出了迫使銥星公司破産改組的申請;加上無力支付兩天後到期的9000萬美元的債券利息,銥星公司被迫于同一天申請破産保護。2000年3月18日, 銥星背負40多億美元債務正式破産。昨夜星光燦爛,而今化做一道美麗的流星。
  銥星在2001年接受新注資後起死回生,美國軍方是他主要客戶
【遇冷分析】

  銥星系統技術上的先進性在目前的衛星通信系統中處于領先地位。銥星系統衛星之間可通過星際鏈路直接傳送信息,這使得銥系統用戶可以不依賴地面網而直接通信,但這也恰恰造成了系統風險大、成本過高、維護成本相對于地面也高出許多。整個衛星系統的維護費一年就需幾億美元之巨。
  從市場角度看,摩托羅拉啓動銥星計劃的時候沒有作過認真的市場分析。當絕大部分城市、城市近郊的農村、交通幹線、旅遊勝地都被地面網絡覆蓋,當移動電話的國際漫遊成爲可能,衛星移動電話的市場無疑在被不斷地壓縮著,用戶群的規模相應地不斷減少。地面移動電話網絡在成本費用、手機輕便性等方面占了相當的優勢。于是,10年前可行的方案10年後失去了存在的基礎。10年前存在的用戶群10年後卻已無法達到支撐業務運行的最小規模。沒有了市場,就沒有了收益,也就失去了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而且全球開放的通信市場遠未形成,造成銥星公司在開拓全球市場時的力不從心。
  誰也不能否認銥星的高科技含量,但用66顆高技術衛星編織起來的世紀末科技童話在商用之初卻將自己定位在了“貴族科技”。銥星手機價格每部高達3000美元,加上高昂的通話費用。它開業的前兩個季度,在全球只發展了1萬用戶,這使得銥星公司前兩個季度的虧損即達10億美元。盡管銥星手機後來降低了收費,但仍未能扭轉頹勢。
  原公司總裁愛德華?斯泰亞諾在營銷和運作上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如在銥星系統投入商業運營時未能向零售商們供應銥星電話機,這也讓它損失了不少用戶。據說公司的計劃是初期中國的用戶就要達到10萬,可事實是不到1000個。
  銥星系統在1998年11月份投入商業服務的決定是“毀滅性的”。受投資方及簽訂的合約所限,在系統本身不完善的情況下,銥系統迫于時間表的壓力而匆匆投入商用,低質的服務給用戶留下的第一印象對于銥星公司來說是災難性的。用戶普遍反映銥星手機通信不穩定。因此,這種形象嚴重阻礙了其市場拓展和鞏固。到2000年3月銥星公司宣布破産保護時爲止,銥星公司的客戶還只有兩萬多家。
  銥星系統可以說帶來了人類通訊史上的劃時代變革。它采用先進的衛星處理和星際鏈路技術,這相當于把地面蜂窩網倒置在空中,從而使用戶可不依賴地面網直接通信。這種衛星通信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無論是在荒無人煙的大漠,還是在波濤洶湧的海洋,從北極到南極,撥打一下衛星移動電話就能與其它任一電話接通。與蜂窩電話相比,銥星電話在特殊環境和特殊情況下更具明顯的優勢。另一個先進之處在于其覆蓋面廣,能爲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提供無縫隙移動通信,解決了衛星網與地面蜂窩網之間的跨協議漫遊問題,從而實現了通信終端手持化和個人通信全球化。
【銥星通信技術的瑕疵】

  第一,銥星電話在建築物內無法接收信號,是其最重要的缺陷。試想那些買得起銥星電話的主兒,想在室內或車裏使用必須外設一天線或是跑出去,又有誰會接受呢?實際上,一些有意向的投資者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據一位地方貝爾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回憶,90年代初他們觀看摩托羅拉的銥星演示時,被一張幻燈片驚得目瞪口呆。"他們說用戶的靈活度是使用該服務最重要的前提"。換句話說,用戶必須首先將自己置于在電話天線和衛星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的地點,才能順利地使用電話;否則電話就通不了。"現在你告訴我,我怎麽能出售這種玩意兒?"他說。因此他的公司最後拒絕投資于銥星計劃。
  第二,銥星電話過于笨重,使用不方便,並且需要特殊的培訓。摩托羅拉公司的銥星雙模式手機重約454克,京瓷公司的銥星單模式和雙模式手機均重400克,它們比重量不到100克的GSM手機笨重得多,使用也不方便。非但如此,使用之前必須經過特殊培訓。每個電話機必須附帶整整一個背包的附件,而每種附件的實際功能常常令人費解。
  第三,銥星系統與蜂窩電話網絡相連,必須適應不同的區域傳輸標准,由此産生的轉換成本給用戶帶來較大的不便。在漫遊全球時,爲了與當地蜂窩電話網絡相連,雙模式手機要更換適合當地區域傳輸標准的通話卡。例如一位歐洲用戶到美國和日本商務旅行,需買3個通話卡才能與這3個地區的傳輸技術標准相匹配,而每個卡大約價格爲660-900美元。
  第四,在語音質量和傳輸速度方面,銥星電話遠遠比不上蜂窩電話。銥星所采用的MF-TDMA(多頻時分多址)通信體制的話音質量不如CDMA(碼分多址)。另外,銥星系統的數據傳輸速率僅有2.4kpbs,因此除通話外,只能傳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慢速的傳真,無法滿足目前互聯網的需求。而GSM系統數據傳輸速率今年年內可達到64kpbs,與當今互聯網傳輸信息的速率要求不謀機時合,這使銥星電話望塵莫及。
  那麽,銥星系統的技術缺陷在該公司的破産過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是不是根本原因?答案是否定的。同樣是有技術瑕疵的蜂窩電話,不也越來越普及嗎?反過來考慮,即使銥星電話沒有技術缺陷,如果得不到用戶和市場的青睞,還不照樣是在劫難逃。高科技産品要遵循技術發展的規律。技術先進性只能是産品市場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准備不足
  銥星系統沒有經過充分准備就正式推向市場,相應的服務跟不上,從而在消費者中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遏制了許多潛在的消費需求。
  銥星系統迫于時間表的壓力匆匆上馬,首先暴露的問題是供不應求。生産銥星電話的公司有兩家:一家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另一家是日本的京瓷公司,但後者因技術問題導致通話失敗率很高,故沒能及時投入商業生産。摩托羅拉的電話也存在産量不足、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摩托羅拉公司設在schaumburg的工廠每天生産1000部銥星電話,發貨時通常首先是運往分布在全球的12個銥星閘口,然後交給各國的合作商和業務提供商,因而到用戶手中尚需時日。據報道,一個英國用戶在銥星系統運營之初就訂購了一部銥星電話,但卻等了足足半年的時間才到貨。交貨遲緩使銥星公司損失了不少用戶。
  其次,由于准備不足,銥星電話的掉話率居高不下,使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1998年11月,銥星系統業務開通之初掉話率達15%,主要原因是軟件不好,從一顆衛星轉接到另一顆衛星時常常"斷線",後經改進使掉話率減至8%,但仍較高。
  然而有人認爲,准備不充分、市場時機不當並不能構成銥星失敗的主要原因。
  【時機不當】
  第一,銥星系統本身的研發周期就相當長,如果不能縮短商品市場化進程的話,就可能會坐失市場良機。因爲,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競爭對手隨時會推出替代性産品,而消費者更傾向于先入爲主和追趕新潮,沒有人會對未來的某一項高科技産品預留下自己的忠誠度。
  第二,從生産和技術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高技術産品會受到技術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生産標准不斷變化,使得制造盡善盡美的産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現實的做法往往是先做出樣品來,然後不斷修正和改進,最終使産品趨于成熟。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象國內知名的PC生産商聯想、長城等,意識到在某個時期某一項功能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但自己在很短時間內又很難將其做到盡善盡美。他們往往會采取這樣的辦法:在加快研發進程的同時展開大規模的市場推廣,先把技術尚不完備的産品在區域市場上小範圍推廣,率先占領市場;然後等技術成熟産品研制出來再推向全國市場,同時用新型産品附帶一定的補償從消費者手中把前期産品換會來。而這種"置于死地而後生"的做法,大多都取得了成功。
  而即使銥星系統經過反複測試和充分准備,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受制于狹小的細分市場和有限的客戶基礎,仍無法實現預期的收益。面對44億美元的巨額債務,銥星還不是照樣隕落。因此,市場時機的好壞並不是銥星公司破産的關鍵。
  【財務危機只是表象】
  從銥星公司正式宣布運營到申請破産保護,半年多的時間累計債務達44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80%。債務危機成爲銥星破産的導火索。而這種情況産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摩托羅拉的CFO過分誇大了銥星項目本身營業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忽視了過度的負債風險。在破産前,銥星公司的有息負債率(有息負債對資本的比率)竟然高達400%。由此造成,整個項目缺少風險投資給予的現金流量支持。最終出現資不抵債也就不足爲怪。
  可是,財務危機只是一系列危機中最淺層的一個,而非造成失敗的主要動因。試想如果負債率沒有那麽高,並且有風險投資來做足夠的流動資金的話,銥星公司就不至于這麽早關門。但只要其産品得不到大多數用戶的認可,無法創造預期的盈利,銥星仍難以避免墜落的命運。
  【合夥制帶來的問題】
  1996年,銥星獲得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經營許可,一個國際範圍的支持者隊伍共融資20億美元給銥星公司,並克服了衛星升天的種種技術挑戰。公司的基本組織結構是一個聯合體,由世界15個地區性的閘口(gateways)組成,所謂閘口是地面上的信號轉輸系統,可以收發和轉送銥星電話訊號。然而,正是這種合夥人制度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銥星的國際架構使其根本不可能進行有效管理。董事會28個成員說的是多國語言,每次開會就象是出席一次小型聯合國會議,人人必須戴著耳塞,收聽5種語言的同步翻譯。銥星電話的銷售及服務由各地的閘口具體操作。這些閘口的主人全都是董事會成員,對銥星總部來說,無法過多地向各個閘口施壓。其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就連銥星公司當時的CEO斯塔諾先生(他在摩托羅拉工作過23年,並在蜂窩電話業務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也感到無法管理,並對銥星産生了悲觀情緒。他有一次說,"以現有的結構根本無望取得成功。"
  其次,合夥制度使銥星公司難以形成統一的規劃,營銷渠道不暢。早在1998年初,許多銥星的內部人士就開始擔憂,散布四處的合夥人無法建立統一有效的行銷攻勢。在銥星的架構下,地區閘口負責在本地區範圍內行銷銥星的電話和服務。銥星打算在組織全球行銷攻勢之前的數月開展預售服務,這樣起碼有一個基礎的客戶群體。但預售工作並沒有配合完成。銥星的合夥人沒有建立起一支銷售隊伍,設計好行銷計劃,或起碼打通本地區的分銷渠道。
  隨著銥星大規模廣告攻勢的全面鋪開,很多人的注意力被吸引了過來。在最初的幾周內,超過100多萬咨詢電話湧向銥星銷售部門,然後被轉接到當地的合夥人處。但結果很多打電話的人很快就失望了。沒有足夠廣的行銷渠道,沒有足夠多的銷售人員,大多數合夥人無法處理這些咨詢,結果很快就門庭冷落下來。
  公司管理制度的缺陷和市場營銷不力,是否是最終導致銥星破産的關鍵呢?我們認爲不是。回到以前的那種思維模式上來,假如銥星公司采用股份制,並能制定出統一有效的營銷策略,仍然無法擬合産品與市場之間的強烈反差,也就無法阻擋這一科技神話的破滅。
  【貴族産品與平民市場】
  銥星雖然是目前幾家低軌衛星通信系統中最先進的,把通信系統的關鍵設備--交換機放到了衛星上,使用戶可不依賴地面網而直接通信,但這也恰恰造成了該系統風險大和成本過高,維護成本也比地面切換高出許多。銥星公司把主要用戶定位于"高層次的國際商務旅行人員"。並且錯誤地認爲,只要技術先進,價格不會成爲障礙,人們願意爲"一個號碼通全球而付出一點高價"。他們稱自己的用戶是"付錢不看帳單的一群人"。57億美元的巨額投資,市場判斷失誤,再加上衆多股東的急功近利,造就了這樣的一個貴族産品。
  實際上,不但銥星電話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各個地方的零售價相差極大。例如Eurasia公司的售價每部約8000美元。而法國TDCom公司的零售價爲5132美元(包括兩個電池和1個充電器)。另外,由于分銷商制度的存在,銥星電話的通話費非常高,同時地區差異較大。其通話費價格主要取決于電話注冊國別、電話業務經營商和從何處打往何處3個因素,所以不是一個固定數,相當複雜且難以控制。例如,洛杉磯的Earth one 網絡公司把從非洲南部打到北美洲區域通話費定爲8.01美元/分鍾,而北美洲區域內的通話費只有2.45美元/分鍾。在中國大陸,銥星電話對地面固定和移動電話的國內通話費爲9.8元人民幣/分鍾,國際通話費爲27.4元/分鍾;銥星電話呼叫銥星電話的費用爲14.60元人民幣/分鍾;地面固定和移動電話呼叫銥星電話的費用爲14元人民幣/分鍾,就是說無論誰一不留神撥通了一部銥星電話,都將爲他的粗心而付出代價。與之相比,普通手機的市內通話費只有0.4元人民幣/分鍾,基本漫遊費爲0.6元人民幣/分鍾,即使是國際移動衛星Mini-M衛星電話的國際通話費也不過0.8美元/分鍾。由于技術、頻率帶寬和系統成本的限制,衛星通信系統的容量是很有限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衛星移動電話又不能像普通移動電話那麽普及,這也就注定了它的終端和話費不會降下多少。
  與蜂窩電話相比,銥星電話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在環境、氣候等惡劣情況下實現通信。因此從理論上分析,其最大的訂單可能要麽來自"探險者協會"要麽就來自"救災委員會",而這些用戶肯定不會"付費不看帳單",也不太會拿起電話就聊半小時無用的話,就是說,有限的用戶的通話時間肯定都是趨向最短。
  主要受衆對象的平民化,也就難以爲這一高科技的貴族産品提供足夠的盈利支撐。到2000年3月,銥星系統的全球用戶只有5.5萬個,而中國用戶不到1000個。這與實現贏利所需的65萬個用戶相去甚遠。正是這種古老的市場供求規律和成本收益分析,注定了銥星隕落的悲慘命運。無論是科技含量再高的産品,要想推向市場,就必須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必須有足夠的客戶基礎以及能夠彌補成本的收入來源。
  【隕落的過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並最終導致銥星墜落的。
  首先,銥星通訊産品的高科技含量孕育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它自身的技術瑕疵伴生出較大的風險。一項技術産品的研發、升級換代等都要受到技術發展規律的約束。一旦將其投向市場,就要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
  摩托羅拉等投資人對市場規模的過分樂觀估計,造就了一個高科技的貴族産品。然而,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個有效需求不足的平民化市場,無法將高科技神話繼續編織下去。産品與市場之間的強烈反差導致了曲高和寡的結局,也成爲銥星隕落的根本原因。
  銥星系統沒有經過充分准備就匆匆上馬,造成服務質量差,從而抑制了潛在需求。銥星公司的跨國際架構使得管理不力,缺少統一有效的營銷策略,從而市場推廣力度不夠。以上兩方面可以說加快了銥星墜落的進程,從正式運行到申請破産保護,前後不到一年時間。
  而由于人爲原因,對預期的現金流量盲目誇大,沒有及時引入更多的風險投資,造成流動資金不足,以致于爆發債務危機。這可以說是衆多因素累積的結果,也成爲銥星公司倒閉的導火索。
  【留下的思考】
  由66顆銥星編織出的科技夢被無情的市場擊了個粉碎。不管銥星的最終結局是墜毀,還是被人低價收購,這一案例本身卻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第一,在進行風險項目選擇和評估時,必須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找出那部分顧客是自己的主要受衆,合理估計市場規模,通過成本收益比較分析其可行性。
  第二,充分考慮競爭對手的替代性産品對目標市場産生的影響,並做好最壞的打算。1987年銥計劃提出時,蜂窩電話的全球普及率還不到10%,當時蜂窩電話受基站建設的限制,覆蓋面積十分有限,因而給低軌衛星通信廠商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但蜂窩電話的發展速度卻是人們未曾料到的:1992年普及率超過25%;2000年超過45%;預計到2003年將達到50%。給以語音爲主的低軌衛星通信剩下的都是些"老、少、邊、窮"地區,加之價格不菲的通話費用,真正對衛星移動通信有需求而又用得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畢竟,到南北極去的人還不多,誰沒事兒也不會總去爬珠峰。
  第三,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稍縱即逝的商業機會,若要等到把産品做得十全十美才投向市場,只會把市場份額拱手讓人。我們不妨在加快開發進程的同時,采用投入前期産品然後在收回並補償的做法,“先置于死地而後生”。
  銥星雖在無可奈何之中結束了自己的悲情曆史,但它留下的經驗、教訓卻促使我們不斷去思考,如何適應無情的市場規律,如何讓更多的希望不再隕落。
【美俄衛星太空相撞】

  美國1997年發射的一顆銥星與一顆俄羅斯1993年發射的、現已報廢的衛星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北京時間11日0時55分)相撞,地點位于西伯利亞上空;這是曆史上首次衛星相撞事故。媒體稱美俄相撞衛星均爲軍方服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019.htm?pf=5
 
衛星相撞 美俄互推責任【中廣新聞09-02-13 夏明珠】夏明珠
 
    美國和俄羅斯官員為了兩國衛星相撞究竟是誰的錯這個問題,互推責任,星期二發生在西伯利亞上空的衛星碰撞事件,兩枚衛星以每秒十公里的速度,在距離地表八百公里的太空中相撞之後,製造出兩塊由太空碎片組成的雲塵,美國宣稱,只要太空垃圾繼續在較低的軌道上移動,它應該不至於對國際太空站構成威脅,不過它有可能危害到軌道上的其他衛星。
    俄羅斯官員說,太空碎片的拋射路徑需要幾天的時間計算,它的危險性應該在下個禮拜就可以有比較清楚的輪廓。它預計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下降到國際太空站所在的軌道,不過也不排除部分碎片有可能跑得比較快。
    美國和俄羅斯為了這起意外究竟誰該負責,相互指責,俄羅斯一位著名的太空專家暗指美國太空總署沒有事先提出警告,有怠忽職守之嫌,美國則說錯在俄羅斯。
    負責太空軍事監測作業的美國戰略司令部,經常性的追蹤軌道上一萬八千個物體,如果它事先提出警告,衛星公司可以把衛星從碰撞路徑上移開,不過它們確實沒有接獲警告。
    俄羅斯太空專家說,他不了解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的衛星公司,為什麼沒有採取事先防範措施,畢竟美國的衛星是活的,它們隨時可以調整。而俄羅斯的衛星已經廢棄,無法控制。
目前為止,無法確知這次碰撞究竟產生了多少太空垃圾,以及碎片的大小,只知道它們散佈在距離地面五百到一千三百公里的軌道上。
 
法專家:兩衛星撞擊疑是美方疏於監測【中廣新聞09-02-13 陶泰山】
 
    法國太空中心副主任(古迪)今天說,美俄衛星相撞事件可能是美國疏於監測所致,不過具體原因還有待調查。
古迪說,目前有多種先進手段避免類似相撞事件發生,例如普遍使用追蹤雷達;再如美國建立了一份(碎片目錄),用以幫助衛星識別危險物體,以降低碰撞風險。
    古迪認為,美國的衛星運行正常,完全可以透過改變運行軌道避免發生碰撞,衛星相撞事件可能是美國衛星公司疏於監測造成的。但他同時強調,在正式調查結果公布前,這一切只是揣測。
    古迪認為,這次美俄衛星相撞是一起極為罕見的事件,尤其是像這樣大規模的撞擊。談到這次撞擊的影響,古迪表示,任何撞擊都會對周邊一些在軌道上的衛星造成一定影響。對很多人關心的責任問題,古迪說,太空中運行著形形色色的衛星,但是沒有(紅綠燈)對它們進行管制,孰是孰非很難說清。
 
美專家呼籲國際社會合作清除太空垃圾【中廣新聞09-02-13 陶泰山】
 
    美國太空專家(佛雷澤)今天說,太空垃圾並非某個國家的問題,清除太空垃圾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努力。
佛雷澤說,盡管聯合國和國際電信聯盟試圖對衛星軌道進行管理,但由於越來越多的衛星被送入有限的太空,太空垃圾的數量還是與日俱增。這一問題應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也需要各國共同應對。
    佛雷澤說,這次美俄衛星相撞事件對國際太空站影響不大,但哈伯望遠鏡及其他一些衛星受到的影響可能會大一些。
    佛雷澤推測衛星相撞的原因可能在俄方。她說,據她所知,相撞事件發生時美方衛星運轉正常。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參本館: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949) | 回應(2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其他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新探月熱
此分類上一篇: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f14tomcat
老俄搶得第一
2008-02-14 11:25:50
版主回應
可惜、先發後至
2008-02-15 09:04:40
和平號太空站
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是蘇聯/俄羅斯的第3代空間站,亦爲世界上第一個長久性空間站(設計成在軌多模塊組裝,站上長期有人工作)。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爲51.6度,軌道高度300~400千米。自發射後除3次短期無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員生活和工作。
    和平號核心艙于1986年2月20日發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務、航天員居住、生保、電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聯盟-TM載人飛船爲和平號接送航天員,進步-M貨運飛船則爲和平號運貨。和平號核心艙共有6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多個艙段對接。到1990年,蘇聯只爲和平號核心艙增加了3個對接艙:即1987年與核心艙對接的量子-1(載有望遠鏡和姿態控制及生命保障設備)、1989年對接的量子-2(載有用于艙外活動的氣閘艙、2個太陽電池翼、科學和生命保障設備等)、1990年對接的晶體艙(載有2個太陽電池翼、科學技術設備和一個特別的對接裝置,它可與美國航天飛機對接)。俄羅斯自1995年起發射了3個艙,先後與和平號對接,這3個艙是:1995年發射的光譜號(載有太陽電池翼和科學設備)和一個對接艙(停靠在晶體號特別對接口上,用于與航天飛機對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發射的和平號的最後一個艙體--自然號(載有對地觀測和微重力研究設備)。自此和平號在軌組裝完畢。全部裝成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87米,質量達123噸(如與航天飛機對接則達223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
    作爲美俄國際空間站合作計劃的一部分,美國航天飛機與和平號空間站實施了交會和對接,在軌對接期間,進行了設備和航天員的交換。1995年2月6日發現號航天飛機與和平號在太空交會,兩航天器相距僅11.3米。同年6月29日,和平號空間站與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在軌首次對接成功,美俄航天員在太空相逢,聯合飛行了5天。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1996年3月22日在航天飛機第3次與和平號對接後進入空間站,到1996年9月26日才返回地面,在太空度過了188天,創造了婦女太空飛行新記錄。在這項合作中,航天飛機與和平號共進行了9次對接,爲建造和運營國際空間站積累了經驗。
    1999年1月26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宇航員與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宇航員聚集在“和平號”空間站艙內合影。
      和平號空間站原設計壽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軌工作了12年多,除俄羅斯的航天員外,還接待了其他國家和組織的航天員,他們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和平號設備老化,加之俄羅斯資金匱乏,從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號進入無人自動飛行狀態,准備最終再入大氣層焚毀,完成其曆史使命。

和平號空間站的輝煌生涯

      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前蘇聯曾發射了兩代7艘禮炮號空間站。它們采用艙段式結構,由幾個不同形狀和尺寸的艙段組成,所有的儀器設備只能裝在艙段內和艙段外表面。這種設計思想使禮炮號空間站外形簡單,容易實現,所有硬件少,造價較低,可以用質子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入軌。它除了有投入工作迅速的優點外,不需要在軌道上對接組合或裝配大型系統的複雜過程,因而風險和難度都比較小,安全性較高。但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規模小,不易擴展,從而大大限制了有效載荷的規模。由于所有儀器設備只能布置在艙段內,因此很難合理地布置站上的分系統和有效載荷,不同性質的載荷不能做到相互獨立,不可避免地造成不期望的影響。而且由于各種載荷的安裝十分緊湊,也使得出現重大故障時系統很難修理或更換。基于上述原因,前蘇聯又發展了第三代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計劃正式制定是在1976年。它采用組合式積木結構。空間站主體仍然是一個艙段結構。它的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噸。它由4個基本部分組成:球形增壓轉移艙,直徑2.2米,上面裝有5個直徑0.8米的對接窗口,徑向1個,側部對稱4個;增壓工作艙,這是空間站的主體,總長爲7.67米,兩個柱形段的直徑分別爲2.9米和4.2米,不增壓服務-動力艙,位于空間站尾部,除裝有主發動機和推進劑外,還裝有天線、探照燈、無線電通信天線等;增壓轉移對接器,長1.67米,直徑2米,位于服務-動力艙中央,提供第6個對接通道。1986年2月20日淩晨,一枚三級質子號運載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主體發射升空。1986年3月13日,蘇聯發射了聯盟T-15飛船。宇航員基齊姆和索洛維耶夫駕駛飛船于15日同和平號對接,並成爲新空間站的第一批乘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空間站進行全面檢查。1987年2月5日,聯盟TM-2發射,兩名宇航員是羅曼年科和拉維金。1987年3月31日,蘇聯用質子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個實驗艙——量子1號,開始了和平號積木空間站的正式組裝工作。
       中期量子專業實驗艙共有5個,分別是天文物理艙、服務艙、晶體艙、光學艙和自然艙,用于天文觀測、對地觀測、材料實驗與加工、生物醫學實驗等。量子1號發射後于4月12日同和平號硬對接成功。其余各艙分別于1989年11月26日、1990年5月31日、1995年5月20日、1996年4月23日發射,它們與和平號對接後,組裝工作全部完成。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達87米,質量達123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它作爲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自誕生之日起,共在軌道上運行了15載,大大超過了5年的設計壽命。它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35億公裏,進行了2.2萬次科學實驗,完成了23項國際科學考察計劃。共有31艘聯盟號載人飛船、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與其實現對接,還9次與美國航天飛機對接和聯合飛行。宇航員從這座“人造天宮”進行了78次太空行走,艙外活動的總時間達359小時12分鍾。先後有28個長期考察組和16個短期考察組在上面從事考察活動,共有12個國家的135名宇航員在空間站上工作。宇航員在空間站上進行了大量生命科學實驗、空間材料學和醫學實驗,取得極爲寶貴的成果和數據。拍攝了許多恒星、行星的照片,進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線的探測,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探索了從太空預報地震、火山爆發、水災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中期和平號空間站創下了多個世界第一:它是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超期服役時間最長、工作效率最高、接待各國宇航員最多的太空站,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創造了單人連續在太空飛行438天的最高紀錄。此外,和平號空間站還在試驗人造月亮、空間商業化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獲得了大量數據及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成果,爲開發利用太空和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醫學領域,研究了在太空使用的藥物處方、宇航員飛行後的體力恢複方法。在生物學領域,研究了蛋白質晶體生長、高效蛋白質精制、特殊細胞分離、特種藥品制備等。在材料和空間加工領域,進行了600多種材料實驗,制造了半導體、玻璃、合金特35種材料。在對地觀測方面,發現了10個地點可能有稀有金屬礦藏,117個地點可能有油脈存在。在天文觀測方面也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此外,還開發了大量空間新技術。
       中期近幾年,和平號一直在與自己的工作壽命相抗爭。空間站的中央計算機、蓄電池等電子設備嚴重老化;空間站外表傷痕累累;太陽能電池供電已不正常;空間站內部化學腐蝕嚴重。據統計,15年來和平號共發生了約1500次故障,其中近100處故障一直未能排除。和平號用遍體鱗傷來形容毫不過分,它日漸顯露出工作壽命即將終結的迹象,再無回天之力。2001年1月5日,俄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簽署了結束和平號空間站工作的政府命令,准備結束它輝煌的曆史使命。
中期2001年3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飛過了距地220公裏的太空軌道。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在對和平號的軌道參數、飛行姿態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之後,接連發出了兩個制動信號,啓動了與和平號對接的進步M1-5號貨運飛船的發動機。在發動機的反推制動下,和平號的飛行速度陡然下降,巨大的空間站開始快速向下飄落,並逐漸進入了預定的墜落軌道。在和平號繞地球飛行的最後兩圈內,地面專家發出了最後一個制動信號。刹那間,重達137噸的龐然大物脫離地球軌道,向著南太平洋轟然墜落……這便是俄羅斯航天專家爲和平號精心設計的大結局。
       和平號是載人空間站研制與運行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人類在和平號計劃中所掌握的太空艙建造、發射、對接技術,載人航天及太空行走技術,太空生命保障技術,航天醫學、生物工程學、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知識,以及商業航天開發經驗,都正在或將在國際空間站計劃及未來的太空城和月球、火星基地規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平號已經大大地超額完成了任務,它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和平號”空間站大事記

1996年2月20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升空10周年。10年來,空間站繞地球飛行57157圈,行程近25億公裏,先後接待了各種飛船78艘。進入空間站的有59人次,其中,航天員波利亞科夫累計在太空飛行679天,最長的一次是438天。
2月21日,俄羅斯聯盟TM23號飛船載著奧努夫連科和烏薩切夫飛往和平號,以接替在那裏的吉真科、阿夫傑耶夫和賴特。5名航天員在站上工作一周後,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員于29日乘聯盟TM22號飛船返回地面。
3月2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6人升空,6人中有2名是女性,其中一名爲53歲的香農‧露西德。23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的第三次對接。對接後,露西德前往和平號,成爲美國第一位進駐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另外,航天飛機將1噸重的水、科學設備運進和平號,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還交換了紀念品。3月29日,航天飛機與和平號脫離,31日返回地面。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的第76次飛行。
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最後一個艙段-自然艙發射入軌。26日與和平號對接成功,從而完成了和平號的全部建造工作,該艙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至此,和平號上已對接了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號、光譜號、自然號等艙段,另有聯盟TM23號飛船與之對接,總重量爲120多噸,可用空間近400立方米。
8月17日,俄羅斯首次用聯盟Y火箭發射聯盟TM24號載人飛船成功。19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尊、卡列裏及法國女航天員安德烈-德埃進入和平號,與奧努夫連科、烏薩切夫和露西德會合。9月2日,奧、烏和安乘聯盟TM23號返回。
9月1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6人上天。18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第四次對接,把美國的布萊赫送往和平號,同時,把女航天員露西德接回。23日航天飛機同和平號脫離對接。26日,航天飛機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記錄。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的第79次飛行。

1997年1月1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6人升空。其中一人爲布來赫的替換者利寧格爾。15日航天飛機與和平號實現第五次對接,19日航天飛機脫離和平號返回,同時接回在太空飛行了128天的布萊赫。22日航天飛機返回。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第81次飛行。
2月10日,俄羅斯聯盟TM25號飛船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齊布列耶夫和拉佐特金及一名美國航天員利寧格爾升空。12日因自動對接系統出現故障,航天員采用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
2月23日,和平號上的兩臺基本電解生氧裝置連續出現故障,站上的3名航天員改爲使用高氯酸鋰裝置來生産氧。航天員拉佐特金在量子1號艙內制氧時,制氧設備突然破裂,引起火災,明火燃燒了90秒,煙霧彌漫到整個空間站,航天員們都帶上了防毒面具,濃煙持續了5-7分鍾。幸好站上的空氣過濾系統性能良好,沒有給航天員造成更大危害。
4月6日,俄羅斯進步M34號貨船升空。8日與和平號對接,爲和平號送去了3個滅火器、電解生氧備件、燃料和生活用品。6月25日,進行了進步M34號例行的重新對接試驗,俄航天員齊布利耶夫用遙控方式引導飛船與和平號對接時,飛船與和平號光譜艙發生了碰撞事故,把艙體靠近散熱器處撞了一個300平方毫米的孔,並使兩塊太陽能帆板偏轉了角度,造成空間站電力減少一半。
4月29日,俄羅斯的齊布利耶夫和美國的利寧格爾進行了首次俄、美航天員聯合太空行走,兩人在和平號艙外工作了4小時57分,進行空間站組裝與操作演練。
5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7人升空。16日與和平號實現第六次對接,把美國航天員福爾勒送上和平號替換利寧格爾,並爲和平號帶去了1.8噸補給,包括一臺氧氣發生器和修理工具。21日與和平號分離,24日利寧格爾隨機返回地面。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第84次飛行。
7月18日,俄羅斯和平號上的一航天員意外地損壞了和平號上的制導系統,致使太陽帆板偏離太陽,再次造成斷電事故。爲此,地面人員決定停止此次的出艙修複光譜艙的工作,這項工作改由下一批航天員完成。
8月5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一臺供氧電子系統又發生故障。和平號上共有兩個供氧電子系統,其中的一個早已因電能不夠而關閉。
同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6號載人飛船升空。7日,以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進站的索洛維約夫和維諾格拉多夫同站上的3名航天員會合,他們將替換齊布利耶夫和拉佐特金。9月6日,索洛維約夫和福爾勒進入太空工作了6個小時,他們發現被進步號貨船撞過的光譜艙雖表面撞擊嚴重,但整個光譜艙殼體完好無損。爲確保光譜艙的能源,他們還調整了太陽帆板的朝向。此次是世界第200次載人航天飛行。
9月2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7人升空,將美國航天員沃爾夫送上和平號,替換在和平號上的福爾勒。27日與和平號實現第七次對接,並送去一臺計算機和4噸用于修補和平號的材料。10月3日,航天飛機與和平號分離,在和平號上工作了4個半月的福爾勒也同機返回。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第87次飛行。
11月6日,俄羅斯索洛維約夫和維格拉多夫再次到和平號艙外行走,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帆板,以代替被進步號貨船撞壞的帆板,他們在太空先後用去了6小時17分鍾。入艙時,又發現量子2號過渡艙漏氣。
12月20日,俄羅斯進步M37號貨運飛船升空,22日與和平號空間上對接,爲和平號運去給養、9條蠑螈和120只蝸牛,用來做太空失重試驗。

1998年1月23日,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載7人升空,執行第八次航天飛機與和平號對接任務。同機到達的托馬斯進站替換了沃爾夫,沃爾夫隨奮進號返回。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第89次飛行。
3月14日,俄羅斯進步M38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除送去給養外,還有一臺新的外置發動機,以替換已超期服役的舊發動機。
5月15日,俄羅斯進步M39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對接。
6月2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載6人升空,其中一名爲俄羅斯航天員柳明。4日與和平號對接,這是美國航天飛機與和平號的第九次對接。主要任務是接回在和平號上工作的美國航天員托馬斯,同時還試驗阿爾法空間站新燃料箱,施放有中國人參加的阿爾法頻譜儀,在太空第一次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這是美國航天飛機的第91次飛行。
8月13日,俄羅斯聯盟TM28號飛船載3人升空,15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航天員爲巴塔卡爾,阿夫傑耶夫和巴圖林,巴圖林是俄羅斯首位進入太空的政府官員,他曾擔任過葉利欽總統的國防助理。25日巴圖林同已在站上的馬薩巴耶夫、布林達一同乘TM28號飛船返回。
10月25日,俄羅斯進步M40號貨運飛船升空。

1999年2月22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接駁“和平”號空間站。此前,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地發射了“聯盟”TM-29號宇宙飛船並抵達“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計劃在空間站上停留六個月,機組人員包括俄羅斯的阿凡納西耶夫(Afannassiyev)、法國的海格納(Haignere)以及貝拉和帕達卡,後兩人將于3月初返回地面。

1999年2月27日,一半的“和平”號空間站26號機組人員與貝拉一起乘“聯盟TM-28”號飛船脫離空間站,並于1999年2月28日在哈薩克斯坦著陸。阿維代耶夫與“和平”號的27號機組人員阿凡納西耶夫和海格奈爾一起仍留在空間站。

1999年8月27日,“和平”號27號機組的阿凡納西耶夫、阿維代耶夫和法國人海格奈爾乘“聯盟TM-29”號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于8月28日格林尼治時間0時35分在哈薩克斯坦的Baikonur市60公裏遠的Chapayenka附近著陸。“進步M-42”號貨運飛船仍與“和平”號空間站前端軸向對接。2000年2月2日,“進步M-42”號飛船脫離空間站,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2月1日,俄羅斯發射了“進步M1-1”號貨運飛船爲“和平”號機組人員提供支援,這些宇航員將在“聯盟TM”號上執行一次爲期45至72天的任務。“進步”號于2月3日與“和平”號對接。這艘送貨飛船的裝載的主要物資是氮/氧和燃料供應。俄羅斯將“和平”號重新推進到350公裏的高空軌道上。已經與“和平”號進行軸向對接的“進步M-42”號飛船于2月2日與空間站脫開,然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6日,“聯盟”TM-30號宇宙飛船將“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送至空間站,並與“和平”號空間站手動對接。

2000年4月25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對“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進行支援,該組人員將在空間站上生活45-72天。“進步”M1-2號貨運飛船于4月28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它主要提供油料、氮氣/氧氣補給和食物。此前,“進步”M1-1號貨運飛船已經于4月2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于三小時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28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于10月15日脫離空間站,在新西蘭上空重返大氣層自毀,該船主要負責爲“進步”M-43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作准備。

2000年6月16日,“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安全降落在哈薩克斯坦阿卡利克東南四十五公裏處。

2000年10月16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准備提升“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高度;10月21日,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尾端接駁端口相接。

2001年1月24日,“進步”M1-5號油船發射升空,並于1月27日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該船將在3月初協助“和平”號空間站墜落。

2001年1月25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于1月29日重返大氣層自毀。
“和平”號背後的隱情:生存艱難 命運坎坷

       和平號軌迹外的余燼
  12個國家的100多位宇航員相繼登站
  15年中1500次事故頻出
  27個國家的14噸儀器設備成爲陪葬品
  3月23日,和平號終于走完了15年的坎坷路程,帶著它創下的無數成就,帶著蘇聯時代的驕傲、帶著全俄羅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惋惜從地球軌道上消失了。
  當我們把對和平號關注的目光從無垠太空中收回,投向和平號在人類空間留下的軌迹,我們發現和平號仍有幕後可資披露。

  爲生存廣納國外宇航員,和平號成爲世界號
  和平號太空站是1986年2月20日升空的,它是集前蘇聯第一代、第二代太空站的經驗建造的第三代太空站,是世界上第一個多艙太空站。可惜它生不逢時,剛滿5歲就遇上了蘇聯解體。雜亂無章的經濟改革使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不得不大大削減花費高昂又不賺錢的航天開支。和平號只得爲五鬥米折腰,和外國宇航界合作,爭取外援維持生存。
  先後有12個國家的100多位宇航員登上和平號,其中,外國宇航員就有62個。這倒符合了俄文“和平”的另一個含義“世界”,和平號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號了,成了實際上的國際空間站。
  1993年美國爲利用俄羅斯的航天資源和成熟的航天技術,又趁俄羅斯航天界急需解決經濟困難的機會,把俄羅斯拉進以它爲主的國際空間站。結果,俄羅斯航天資源資金兩頭分流,和平號更加吃不飽。同時爲了掌握太空站運行和在太空長期生存的技術,美國又在1995年到1998年和俄羅斯合作運行和平號,派出航天飛機爲和平號運送宇航員,派出七個宇航員參加和平號運行。

  15年事故頻出,據說多達1500次
  盡管道路坎坷,15年來和平號仍然完成了24個國際性科研計劃,進行了1700多項、16500個科學實驗。幫助15個國家的科學家完成了空間研究,研制産生了600項日後可供工業應用的新技術,確實是俄羅斯航天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顆珍珠。但是,和平號15年來也出過不少事故,據說達1500次之多。
  1997年更是和平號的倒黴年,連出幾個大事故。先是火災,繼而與進步號碰撞,最後是中央計算機失控。這些事故使和平號遭到致命的損傷,但資金不足,又難以進行徹底維修。

  宇航員毫無准備的告別,留下歡迎下一機組的鹽和面包
  美國人賺到便宜,就卸磨殺驢。他們撈到了太空站運行的技術,就不管和平號危機重重了。用航天飛機接走美國最後一個宇航員後,便催逼俄羅斯沈掉和平號,集中資金給國際空間站。可是在和平號面臨墜毀之際,美國人又拼命撇清他們對和平號墜毀的責任,盡量不采取幸災樂禍和傲慢的態度,以免激怒俄羅斯人。
  3月7日,NASA的高級發言人說墜毀和平號完全是俄羅斯人自己的決定,是和平號的技術狀態惡化的結果。她以和平號近年來的問題並非在航天競爭中産生的,而是在航天合作時産生的爲由爲美國解脫責任。巧媳婦難爲無米之炊,俄羅斯經濟狀況始終未能好轉。
  1998年8月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冒著遭受俄羅斯全國人民唾罵的危險,作出了銷毀和平號的第一次決定。1999年6月俄羅斯政府幹脆停止給和平號運行提供資金。
  但是銷毀和平號等于推倒俄羅斯與美國抗衡的一大支柱,摘去俄羅斯人心中的驕傲。于是和平號的墜落演變成了愛國與否的政治問題。俄羅斯各強硬派掀起了陣陣保“和”浪潮。2000年初,以俄羅斯航天能源部部長謝苗諾夫爲首的保“和”派和外國投資者合作創建了和平號公司,采取了各種辦法籌集資金,終無多大收獲。真是一分錢逼死了英雄漢,2000年11月16日俄羅斯航天界高級領導人會議只得決定沈掉和平號。
  屋漏偏遭連陰雨。2000年底本世紀末,和平號又出大事故。它連連失去和地面控制中心的聯系,瀕臨失控邊緣。面對失控墜落可能造成的危害,支持墜毀的人又占了優勢。俄羅斯政府不得不最後痛下決心,于12月30日,20世紀倒數第二天,發出墜毀和平號的法令。而俄羅斯宇航員們對此毫無思想准備。
  2000年6月最後一個機組返回地球前還指望有下一個機組接替,按俄羅斯風俗,留下了歡迎他們的鹽和面包。14噸來自27個國家的科學儀器和設備也未如禮炮七號墜落前那樣卸走,這下全都成了和平號的陪葬品,化爲了灰燼。今年1月27日,給和平號送去受控墜毀所需燃料的進步號M1-5成功與和平號對接,給這匹野牛套上了籠頭。和平號墜毀也進入倒計時。

  墜毀還是保留,持續到最後一刻的兩派之爭
  但是和平號一旦脫離了失控危險,保“和”派又開始了爲保留和平號做最後的努力。2月4日,俄羅斯電視臺組織俄羅斯航天界高級領導人和宇航員、科學家們座談。主張保留和平號的宇航員和科學家提出了種種保留和平號方案。
  2月7日,俄羅斯共産黨領導人久加諾夫發表致普京的公開信,認爲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使俄羅斯更有必要保留和平號以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
  2月8日,200多科學家、宇航員在莫斯科市政大廳前示威要求用新對接的進步號提升和平號的高度。他們認爲和平號還可以工作到2004年,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不過是美國機器上的驅動器。
  2月20日,是和平號的15周年生日,100多位科學家、宇航員和其他人來到俄羅斯航空航天局門前抗議銷毀和平號,但俄羅斯航空航天局無人出來應答。
  2月21日,由兩位前宇航員議員發起,俄羅斯國會下院議員向普京發出呼籲,要求保留和平號。
  2月28日,部分宇航員幹脆到科羅廖夫飛行控制中心和俄羅斯宇航局局長科普傑夫面對面爭論,要求保留和平號。
  針對這些呼籲,俄羅斯宇航局領導人首先在2月4日的座談會上從和平號的技術現狀說明必須在還能控制和平號的情況下銷毀它,以免給世界安危帶來威脅。爲防止在和平號生日那天出現大型抗議活動,俄羅斯宇航界領導人在和平號生日前夕———2月19日向全國發出公開信,力陳必須銷毀和平號的原因,反對把和平號的問題政治化。
  2月28日,俄羅斯宇航局局長科普傑夫又力勸激動的宇航員,堅持了銷毀和平號的決定。
  他們認爲,除了從世界安全和和平號本身技術狀況考慮外,現在要保留和平號是做不到的。
  首先必須在三個月內,連續發射三到四個進步號貨運飛船,才能把和平號的高度提高到500公裏,才能使它繼續工作幾年。而造出一艘進步號到安全發射它就需要22個月,所以,根本不可能再保留和平號。用新對接的進步號只能提升60公裏,是維持不了幾天的。

  美國欲出一億美元拉和平號一把
  俄羅斯宇航局局長科普傑夫不無氣憤地說,國會早在1996年和1997年就該呼籲保留和平號,現在太晚了。更何況,由于俄羅斯政府償還外債,今年又削減了俄羅斯的航天預算。保留和平號根本無能爲力。
  更有趣的是,據俄羅斯真理報3月15日報道,美國加州一公司最後還想拉和平號一把,要出一億美元租用和平號作爲新的衛星通訊系統。據說3月6日俄羅斯宣布推遲銷毀和平號即與此有關,但太遲了。
  3月19日,離和平號墜毀只有四天了,國會下院議長還向普京提出不要銷毀和平號,等待用和平二號來代替的根本做不到的荒唐要求。
  無可奈何花落去,和平號時代結束了。但俄羅斯航天技術的世界一流地位沒有隨著和平號離去。一旦俄羅斯經濟恢複,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時間表
  一、莫斯科時間2001年3月23日淩晨3點33分(北京時間3月23日8點33分)
  俄羅斯科羅爾耶夫飛行控制中心下達第一次制動點火指令,“和平”號空間站發動機點火,開始進入墜落軌道。
  二、莫斯科時間5:02(北京時間10:02)
  飛行控制中心下達第二次制動點火指令,“和平”號空間站進一步調整軌道。
  三、“和平”號空間站圍繞地球旋轉兩周
  四、莫斯科時間8:30(北京時間13:30)
  飛行控制中心下達第三次制動點火指令,“和平”號空間站開始進入大氣層。
  五、到達90到110公裏的高度
  “和平”號空間站開始解體。
  六、莫斯科時間9:30(北京時間14:30)  
  “和平”號空間站的碎片墜落在太平洋預定海域。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296.html
2008-02-15 10:38:50
國際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

乘員: 3 截至2007年3月日
近地點: 319.6 km &quot
遠地點: 346.9 km &quot
軌道周期: 91.20 分鐘 &quot
軌道傾角: 51.63° &quot
每日繞地圈數: 15.79 &quot
日均軌道
高度損失: 約65 米 &quot
曙光號發射至
今在軌天數: 2401 2005年6月17日數據
載人天數: 1688
曙光號發射至今公轉天數: 3,7573
曙光號發射至今運行距離: 約2,000,000,000 km &quot
平均速度: 7.71 km/s 27,743.8 km/h
當前質量: 213,800 kg 2006年12月19日數據
燃料質量: 約3951 kg &quot
當前容積: 425 m³ &quot
氣壓: 約757 mmHg (100 kPa) .
O2: 約162.4 mmHg (22 kPa) .
CO2: 約4.8 mmHg (640 Pa) .
溫度: ~ 26.9 °C .

國際太空站是一項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聯邦太空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巴西太空局、歐洲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太空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太空總署的。)
國際太空站運行於距離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太空站的實際高度會發生數公里的漂移。太空站運行的這一類型的軌道叫做近地軌道。太空站環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周期是92分鐘。自從1998年11月20日國際太空站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05年6月太空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37500圈。
國際太空站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這個計劃是此前若干獨立太空站計劃的加和體:俄羅斯的和平二號太空站、美國的自由號太空站以及歐洲的哥倫布太空站。而現在,國際太空站成為人類在太空存在的一個永久標誌,自從2000年11月2日之後,國際太空站上就保持至少兩名乘員至今。
最初負責國際太空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是太空梭、聯盟號飛船和進步號飛船。目前國際太空站仍在建設之中,最多可以承載三名乘員,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迄今為止登上國際太空站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宇航計劃,此外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太空人到訪國際太空站,其中還包括五名太空遊客。

現在的名字「國際太空站」(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 (МКС))是不同命名之間妥協的產物。國際太空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太空站」,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俄方認為這樣的命名暗示國際太空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站,可是事實上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太空站。俄羅斯提議將太空站命名為亞特蘭大(英文:Atlanta),但是這個議案遭到美國的反對,美方認為亞特蘭大的讀音和拼寫太接近傳說中沉沒的大陸「亞特蘭蒂斯」,其中似乎隱含了不祥的徵兆,而且亞特蘭大這個名字也容易與美國的一架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相混淆。
雖然國際太空站的命名沒有採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太空站,但是太空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Alpha),這個呼號是太空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太空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NASA主席的丹尼斯·戈爾登便給太空站取了一個臨時呼號阿爾法,這個呼號最後沿用下來,成為太空站的正式電臺呼號。

國際太空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自由太空站計劃,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NASA宣佈波音公司、通用電力公司、麥道飛機公司和洛迪恩推進動力公司獲得了參與建造太空站的訂單。老布希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被擱置,自由太空站也隨之陷入停頓,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柯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太空站計劃。冷戰結束後在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推動下,自由太空站重獲新生,NASA開始與俄羅斯聯邦太空局接觸,商談合作建立太空站的構想。
1998年11月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建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太空站連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太空人登上國際太空站。
太空站的各個組件大多由NASA的太空梭進行運輸,由於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太空人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組件連接上太空站主體。到目前為止國際太空站的裝配完成了一半,能夠支持3名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太空人同時工作和生活。
國際太空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NASA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的要晚,主要原因就是2003年初發生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事件之後,美國宇航局停飛了所有的太空梭。在太空梭停飛的兩年半時間里,太空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太空站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盡可能地被壓縮了。 按照預定計劃,太空站的建設將在太空梭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太空梭的STS-114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太空梭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NASA再次停飛所有太空梭,這使得國際太空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15日,國際太空站上的活動首次在地球上進行了高清晰度電視直播,並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大屏幕電視上播放。這是人類首次觀看到來自太空的高清晰度電視直播畫面。直播節目的主角是國際太空站第14遠征隊指令長麥可·洛佩斯-阿萊格裡亞,攝像師是站內的隨航工程師托馬斯·賴特爾。這套直播系統名為太空視頻網關,直播的清晰度可以達到普通模擬視頻的6倍。
2007年1月31日,國際太空站第14遠征隊中的兩名美國太空人洛佩斯-阿萊格裡亞和蘇尼特·威廉斯成功進行超過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完成了一些電路接線工作,使對接的太空梭能接入並使用站上新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力,將一個遮光反射罩和隔熱罩丟棄掉,然後將一組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散熱器回收。2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8分,這兩名太空人再度出艙,進行約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另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對一個廢棄的氨水冷卻設備進行清理。2月8日,這兩名太空人完成了6小時40分鐘的第三次太空漫步,將太空站外的兩個大型遮蔽罩移除丟棄,並安裝貨物運輸機的幾個附屬裝置。2月22日,國際太空站飛行工程師、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秋林和洛佩斯-阿萊格裡亞進行一次6個多小時的計劃外太空漫步,修復了對接在太空站上的進步M-58飛船的一處未能收攏的天線。
2007年10月30日,(法新社華盛頓 三十日電) 美國 「發現號」太空梭號太空人日前為國際太空站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電池板時,電池板出現破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昨天檢視電池板破損處,了解造成原因。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太空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太空梭完成,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太空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19000公斤,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衍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太空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太空站計划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太空站更有意義。
太空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太空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太空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太空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便國際太空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7%A9%BA%E9%97%B4%E7%AB%99
2008-02-15 10:46:37
印度
印度火箭 一次送10衛星【聯合報╱編譯田思怡08.04.29

印度28日發射一枚火箭,一舉把10枚人造衛星送上地球軌道,刷新單一任務載送最多衛星的世界紀錄,顯示印度已成為太空市場的主要競爭者。
印度媒體報導,這次任務打破之前俄羅斯火箭一次將8枚人造衛星送上軌道的紀錄。
邦加羅爾的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說,重230噸,編號PSLV-C9的極軌運載火箭在當地時間早上9時20分從印度南部的斯里哈里科塔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搭載總重量824公斤的10枚衛星。發射14分鐘後,陸續將衛星投入地球軌道,每枚衛星進入軌道的時間僅相隔幾分鐘。
ISRO主席奈爾表示:「初步訊號顯示所有衛星運作良好。」
印度發展太空計畫已有45年歷史,正尋求從中獲取商業利益,這次任務的成功,顯示印度有能力把多枚人造衛星,準確地投入軌道。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說,這是PSLV火箭的第13次任務,「一再證明它是可靠、多功能,又耐操的運載火箭」。
這枚火箭首先將一枚690公斤重的印度製「Cartosat-2A 」遙測衛星置入軌道,衛星上裝有高畫質攝影機,可在太空中記錄清晰畫面。
接著是一枚83公斤重的印度製迷你衛星(IMS-1),之後是8枚所謂的「奈米衛星」(超迷你衛星),每枚衛星的重量在3到16公斤之間,來自加拿大、荷蘭、丹麥、德國。
印度為外國機構發射超迷你衛星要收費,但收費只有其他太空機構的六到七成。印度希望在提供商用衛星發射服務方面,與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烏克蘭和歐洲太空總署競爭。
2008-04-29 08:40:30
中預警機美俄衛星碎片
中國啓動空間預警機制規避美俄衛星碎片破壞

  北京時間2009年2月11日0時55分59秒,美俄兩國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距離地球大約788公裏的位置發生碰撞。
  歐洲航天局的估計,目前有大約超過1.2萬片碎片從碰撞點散向四面八方,正以約8公裏/秒的速度圍繞著地球運轉——瞬間成爲目前正在圍繞地球運轉的航天器的“第一殺手”。
  這些碎片是否會對我國在用衛星造成影響?未來發生影響又該如何規避?
  由于此次碰撞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上空,不在中國現有觀測站的觀測空域,因此國內觀測網未監測到碰撞時刻的情況。
  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熊建寧表示,通過觀測並計算發現,兩顆衛星的軌道確實發生了改變。同時,衛星原軌道高度附近出現了解體的空間碎片,證明了碰撞是真實發生的。
  不過,研究中心認爲,總體上,空間物體間,尤其是在用的人造衛星之間發生碰撞的幾率是非常小的。
  這次碰撞事件産生的大量空間碎片,會散布在碰撞發生的高度爲主的上下較大範圍內,因此除了對運行在碰撞高度的應用衛星增加碰撞危險外,亦會對其它的高度的衛星産生一定的影響。
  從理論上看,高的碎片可能會散布至距離地球上千公裏的空域,低的可能到300-400公裏以下,但大部分會散布在碰撞發生的高度附近,這是可能會受到影響的主要區域,即主要集中在700-900公裏的高空。
  而對于碎片影響的評估,則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這些碎片與在用航天器可能發生碰撞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影響在目前這一時段內航天器的發射,也就是發射窗口要根據這些碎片的軌道分析結果確定是否需要調整。
  中國沒有觀測到碰撞實況真正的困難在于,有限的觀測資源無法滿足大量空間碎片的日常觀測。當前觀測只能在中國國土上布點,“當然,最好的是在全球設立觀測站,不過這就牽涉到國際合作的問題了”。
  “我們依據航天器的軌道,計算出與空間碎片發生碰撞的可能性。”熊建寧表示。
  目前,在近地天體觀測也就是預防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等觀測上國際上是聯網監測共享數據的,但具體到每個國家的航天器發射,因牽涉到國家利益等問題,一般不會共享有關數據。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9/1027542753.html

另參本館<美早知中反衛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978406/20070426092425
2009-02-20 08:21:05
版主回應
衛星疑墜加國 10月還有1顆【聯合報2011.09.2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大氣科學研究衛星(UARS)疑墜落在加拿大亞伯達省南方小鎮歐科托克斯。但歐洲學者提出警告,10月還有一顆德國的報廢衛星會墜落地球,重量是美國這顆衛星的3倍重,推測造成地球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的機率為兩千分之一。
NASA和美國空軍的聲明推算,衛星殘骸約在台灣時間24日上午11時23分至下午1時09分間墜落,地點應該是在加拿大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或地面,但無法確認。
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吳岸明解釋,如果墜落,居民應會看到火球從天而降,或發現地上有凹洞或衛星碎片,當地雷達也會偵測到。但若墜落到海裡,就很難找到衛星殘骸。
中國大陸「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指出,此次衛星撞地球的麻煩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假使在燃料還充足時,NASA將衛星引導到不易墜落的更高軌道,或是操控它墜入南太平洋的火箭與衛星「墳場」,就不會有今天對地球的威脅了。
美衛星墜地 下落不明、無人受傷
【中央社華盛頓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重量6噸的報廢人造衛星,今天清晨墜落地球,在經8個多小時後,美國太空官員尚未掌握墜落地點。他們認為,這枚衛星大致是朝海面墜落,因此碎片可能並未傷及任何人員。
太空總署和美國空軍聯合太空作戰中心指出,這枚公車一般大小的衛星最初是在太平洋上空穿越大氣層下墜。但這並不表示,衛星必然完全落入海中。
太空總署先前的推斷是,這枚20年歷史的氣象研究衛星可能會掉落在地表800公里範圍,也許包括陸地在內。
總署發言人柯爾(Steve Cole)告訴記者,由於衛星是在海洋上空開始下墜,而且並無人員遭擊中的通報,「我們感到放心,沒有傷及任何人」,但官員並不確知有否傷及人。
總署表示,這枚高層大氣研究衛星(UARS)在昨天晚間11時23分及今天凌晨1時9分(台灣時間今天上午11時23分至下午1時9分)之間,墜落地面,但還無法得知確切的時間及地點。
太空總署最新消息指出:「期間衛星向東掠過加拿大、非洲上空,同樣也通過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廣闊海域。」
總署表示,這枚衛星今天凌晨穿過大氣層後解體,殘骸可能散落加拿大。
總署在推特表示:「如果衛星殘骸墜落地面,最有可能散落加拿大。」
根據推特(Twitter)上的通報,加拿大西部卡加立(Calgary)南方城鎮歐科托克斯(Okotoks)有殘骸自空中落下,可能是高層大氣研究衛星的殘骸。

衛星撞地球 大陸專家:本可避免【中央社2011.09.23

美國一枚衛星預計明天凌晨墜落地球,中國大陸也屬於可能墜落地點之一。大陸專家受訪時表示,如果在衛星燃料還夠時將它引導到不易墜落的更高軌道,「衛星撞地球的麻煩本來可以避免。」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修正了這枚衛星的墜落路線,確實落點雖仍不得而知,但有航太網站估計,可能在太平洋一帶墜落,亞洲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都屬於可能墜落地點。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向新華社表示,假使在燃料充足時,將衛星引導到更高的軌道,或是操控它墜入南太平洋的太空載具「墳場」,就不會有今天對地球的威脅。
不過他指出,民眾不用過於擔心。部分衛星的關鍵零件用鈦合金等高強度材料製造,而燃料箱的結構設計一般非常堅固,這些零件在衛星墜入地球大氣層時難以全部燒毀,殘留的碎塊會砸向地面。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碎塊會落到海洋或荒野等無人區。
對於太空垃圾的處理模式,龐之浩說有5種方法,包括把它轉移到不妨礙其它航空載具運行的高軌道;引導墜入指定海域;體積較小的可以任其自由墜落,在大氣層中完全燒毀;當距離地球很近時,用反衛星武器炸成碎片或用航太飛機攔截等。
不過龐之浩說,目前有研究機構正在嘗試用新型材料製造太空載具,以便它們重返大氣層時可輕易地「化作青煙」。
這枚「高層大氣研究衛星」(UARS)長10.6公尺、直徑4.5公尺,是近30年返回地球的最大型太空載具,通過大氣層會燒毀大部分,但科學家預期仍會剩下多達26片、總重量約500公斤殘骸落到地球某處。
2011-09-25 09:25:52
日本要造一百枚迷你衛星
日本要造一百枚迷你衛星 2009-04-16 夏明珠

日本打算發射一百枚迷你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建構一套網路,專門觀測天然災害和交通阻塞。
讀賣新聞報導,這種迷你衛星,大概只有書包那麼大,重量在五十公斤以下,它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都比一般的衛星來得低。
日本計畫以兩年的時間,把一百枚這樣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這被納入日本政府振興經濟的支出項目。
讀賣新聞引述科技部官員的話說,這種迷你衛星每個造價估計在三百萬到四百萬美元之間,日本準備委託俄羅斯發射,這也是因為俄羅斯商業發射收費比較低。
2009-04-17 08:40:29
阿楨
邁向太空站時代 神九安返中國 2012-06-30 中國時報

 大陸執行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經過十三天太空飛行任務後,三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昨天上午十時零三分安全降落在內蒙古的預定著陸場。中共解放軍總裝備部宣布神九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大陸官方「新華社」稱:中國邁向「空間站(太空站)時代!」
 評論並稱,從十三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神舟,到獨具特色的發射模式,從穩定的交會對接技術,到高效益的空間實驗室,載人航天領域系列的「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顯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已開展智慧創造。

神舟九號發射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zhfch2012/

大陸上天下海 歡慶黨慶 2012-06-17 中國時報

 明(十八日)將是中國的好日子,除在天空中「神舟九號」早上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外,另一項刷新紀錄的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亦將於這天進行第二次七千公尺下潛試驗。時間上的巧合,被認為與慶祝中共「七一」黨慶有關。  
 「蛟龍號」為大陸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自一千公尺、三千公尺、五千公尺海試之後,於今年挑戰七千公尺深潛海試世界紀錄。(楨:蛟龍號可爲海軍潛艇繪高精度海圖,可勘查/鑽芯取樣金屬結核資源,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檢測。)
 備受矚目的「神舟九號」將於十八日早晨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專家表示,此次的「天神合一」後,將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這締造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幾項新紀錄:太空人首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太空人首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首次有女太空人參與飛行。
  相關新聞
美空軍X-37B選中國神九升空時返航疑搶風頭
美軍返航著陸 執行絕密太空任務 被疑系衛星殺手
大陸研發似美-37B的神龍無人太空轟炸機
美稱神九和天宮對接成功軍事意義非凡
美媒:美應阻止中國占領月球
美專家稱中美太空競爭像龜兔賽跑中國有耐心
中國「上天下海」的企圖
中國上天入海 加深國際警惕(楨:德國《新德意志報》則為大陸遭受猜忌鳴不平,稱「對於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通過科技強國應該獲得尊重」。)
海天2突破 有助提升軍事技術(楨:其他國家的都含有軍事目的)
神九與蛟龍雙雙成功 印證中國科技力量 朝鮮日報
2012-07-01 11:36:04
版主回應
大陸航太「三步走」 驚人第二步【聯合報2012.06.17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神九火箭設計師呂新廣:三套控制系統讓火箭更可靠 新浪網 2012-06-16

舉個例子,平台到神三和神七是加了一台罐組,現在加了兩個罐組,可以換這裡面任何兩個器件。實際上用航天設備的可靠性來說,每一個設備壞一個器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提的指標是99.99%,甚至更高,就是說一萬次里可以壞一次,我們允許它壞兩個還可以正常工作,這個可靠性基本上就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鍵上計算機,主要是控制大腦,現在改成三套獨立的工作,獨立的算,最後三取二,任何一個壞了我都沒有問題。現在整個火箭任何一個地方一度故障都是沒有問題的。
 失敗的機率極小,但是不能說爲零,要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神州九號有逃逸系統,故障系統,在天上就判斷這個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出現問題用逃逸系統改進離開。
 航天飛機對于美國來講下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冗余設備,他的成本也很高,很多技術都是用最先進的。畢竟他的系統更加複雜,越複雜的系統出問題的概率越大。我們火箭相對于它來講要簡單。簡單就是可靠,拿一個導線來講,我就一根線連過去,只要把這根線弄堅固了就沒問題,但是他通過很多電子元器件轉換,這個是保不齊的。
  相關新聞
神九有3種電源 太陽電池帆板 鎘鎳蓄電池 應急電池 一天耗電43度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回應
大陸空間站的配置更是棒,一個載人飛船一個貨運飛船,2個實驗艙都可以獨立飛行逃生,安全性比國際太空站高明太多了,功能性也強又節省發射費用,美俄一昧求大,結果悲劇一再發生,中國人實事求是,智慧比美俄高多了
  相關新聞
載人航天花費 不到390億人民幣
評估稱航天領域每投1元可獲7至12元回報
中國經濟、太空實力展現
神九發射將重點進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
太空養心丸 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神九太空人 把尿變飲用水
手控對接 人腦比電腦快3分鐘
太空穿針 劉旺嚴肅 劉洋輕鬆
新老、男女搭配 3太空人分工
太空站衛生間分男女 設2睡眠區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2012-06-17 中央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楨:長征五號推力1100噸/載25噸火箭 2012-6獲驗收2014升空,推力3000噸/載重百噸也在論證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瓊斯說:「目前,中國的太空計畫大約相當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太空計畫,雖然他們尚未能把太空人送往月球。」
 瓊斯認為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心與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兩樣,均著眼於軍事、科技和宣傳目標。
2012-07-01 11:42:26
阿楨
神舟計畫成功操控反衛星武器 2012-06-17 中時 亓樂義

 據澳洲頂尖太空情蒐專家波爾所悉,神舟四號電子系統,曾成功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亦能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軍艦進行追蹤。
 尤有甚者,據我方太空專家觀察,神舟七號二○○八年升空入軌後,大陸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其身旁伴隨一個幾公斤重的小衛星,由地面操控,圍繞神舟太空船走,顯示中國有相當能力從地面操控小衛星,「作為太空的反衛星武器。」
  相關新聞
中、印、以發展反衛星技術 挑戰美國

突破西方壟斷 江蘇自產碳纖維 2012-06-30 旺報

 江蘇航科突破西方技術壟斷,建立大陸首條T800碳纖維生產線。航科預計投入人民幣2.5億元,建成25噸T800碳纖維的生產線。T800的受壓強度達到5.49GPA(54.9億帕,帕是壓強單位),目前能工業化量產的最高強度級別碳纖維。

潛7020米 蛟龍號新突破 具軍事功能 2012-06-25 旺報

 在蛟龍號之前,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已擁有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但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昨上午9點15分,蛟龍號在達最大深度時,通過水聲通話,潛航員對神九太空人問候,祝福3位太空人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
 據多維新聞報導,蛟龍號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這款深海潛水器同時肩負多項涉及軍方的試驗任務。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軍事潛能,可用於核潛艇外殼改進,水下通訊升級和破壞他國對中國大陸的水下監聽系統。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蛟龍號另有所圖,這台潛水器可用於截獲或剪斷海底電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維修、救援海軍潛艇。
 大陸專家也表示,雖然蛟龍號主要用於科研試驗,但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

搶深海資源 卡位展實力 2012-06-25中國時報
 
 中國發展「載人深潛」比「載人升空」晚了十年,但企圖心強,早在二○○一年中國以深海技術,取得國際海床管理局准予在位於夏威夷和北美大陸之間海域勘探礦產的權力。去年聯合國下屬機構又批准中國政府計畫勘探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海底金屬礦藏的方案。
 實力決定利益。按國際海床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採權,先要有載人潛水器深入海底取得樣品和圖像作為依據。「蛟龍」號昨又創下潛紀錄,使中國對深海資源爭奪指日可待。
2012-07-01 13:15:24
版主回應
中菲黃岩島對峙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zfnh2012/
《時代》:南海爭端 中已獲勝
黃岩島風雲如何釀成
護主權給糖不夠 中共鞭子並用
南海護權與菲對峙 中不再消極 行動代抗議
黃岩風雲急 南海艦隊出動
大陸航母密集出海(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臺灣官員稱菲越要求臺就南海問題勿與大陸聯手
登太平島侵犯越主權?臺外交部駁斥
越南反對台官員前往南沙太平島
黃岩島爭端 俄表態反對美國干預
日媒稱日欲借售菲巡邏艇打破武器出口限制
日本海上自衛隊3艘練習艦將訪問菲律賓

菲南海急進源于石油誘惑 中國應適度強硬宣主權
印度擬退勘南海 又怕沒面子
印度公司決定退出南海石油開發可能因中國壓力
世界最先進半潛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投産 2012-2-14
武船造世界頂級三用海工船海洋石油681(981配套船舶)交付 2012-3-20
南海深水油井 大陸今天開鑽 2012-05-09
英媒稱中國正用高科技鑽井平臺在南海尋石油
菲律賓總統改口稱願同中國在南海合作采油
中海油開放南海9個區塊與外企合作
中國宣布大規模南海油氣開發反擊越南偷盜
中海油招標油田 激勵類股
泰馬菲競相參加中國西沙石油招標!

日右翼政客石原"叫囂"購釣魚島 專家稱其另有圖謀
熱比婭捐10萬 助日購釣魚台島(另參本館:熱比婭妨台
中方稱日大陸架延伸申請獲聯合國批准系捏造
胡錦濤拒單獨會日首相 熱比婭訪日釣魚台爭議作梗
搶攻東海戰略點! 共軍福建水門機場曝光
日本海上保安廳爲右翼政治團體登陸釣魚島護航
日媒稱中國民間保釣船已開赴釣魚島1-2天或抵達
中日國民互相反感 衝到最高點
日研究:臺灣人哈日 但認為最該親近中國(另參本館:真有哈台族?
愛臺何必仇中
日媒:台艦駛入釣魚台海域遭日本保安驅逐
我遭日「驅逐」? 海巡署否認‎
宣示釣魚台主權 台日互相抗議

中俄黃海聯合軍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zhongejunyan2012/
美進逼亞太 致中俄軍事同盟
普丁、胡錦濤2012-06-05簽署中俄戰略合作 與上合組織相輔相成
上合2012联合反恐军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2012shfkjy/
陸外交部:上合組織不似北約(另參本館:《歐洲新霸權》 上海合作組織)
中方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百億美元貸款
美戰略東移 出席香格里拉對話的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中國軍方就美軍對華抵近偵察向美方表達關切(回應:學敘利亞,過來就打下來,看他還過來不?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外媒稱中國高新6號反潛機性能超美P-3C(另參本館:運8電戰機 中國預警機)
俄挺中 逆火轟炸機 生產線賣給中國
美方第一島鍵 難防凶猛逆火

選美國或選大陸 亞洲國家兩難
亞太武力競賽美國沒有勝算
分析稱美國圍堵中國策略不會獲南亞諸國支持
日金援湄公河 與大陸拚影響力
湄公河慘案主犯 包機押回大陸
中日韓FTA談判 年內啟動
中美兩軍計劃年內舉行聯合演練
2012中泰海軍陸戰隊聯合兩棲作戰訓練落幕
最大規模環太平洋演習明日開幕42艘軍艦參加
俄參演尋求亞太影響力 非對付中國 中國曾觀摩美軍演習
抗中國 美日韓21日首次東海軍演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因南韓民間團體激烈反彈 喊停
抗中 南海4國擬聯合巡邏
美越難有深遠合作
中方就越南蘇-27戰機巡查南沙島礁表示強烈不滿
俄媒稱中國殲10B對付越南印度蘇30效果更佳
中國就越通過《越南海洋法》提出嚴正交涉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印度總理訪緬 加強合作抗衡中
翁山蘇姬助力叫停建密松水壩(楨:典型的要電卻不要電廠之民粹!另參本館:民粹亡臺)
緬甸因電力供應緊張發生示威活動
宗教流血衝突 緬甸若開邦戒嚴
騷亂讓西方擔心緬甸走回頭路

(另參本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PLA最急需的武器 《國家海上利益論》 中國海洋調查船 天安艦事件 中國與東協保釣再起? 中國與印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2012-07-01 13:25:46
阿楨
美稱中國精確打擊只解決有無問題同美差距大 2012-07-09 環球時報

精確打擊被視爲現代戰爭中的“點穴術”,解放軍的這門功夫練得如何呢?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6日公布的報告仔細評估了解放軍的精確作戰能力。報告認爲,解放軍正在致力于從各方面提高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在中國專家的眼中,從理論到實踐直至裝備,解放軍發動精確作戰的能力,仍然與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
……………     
  從詹姆斯頓基金會的這份報告中也能看出,全篇重點討論的仍然是解放軍的精確作戰條令和學說,這也是中國軍隊與美軍及西方軍隊差距較大的領域。後者不僅有成熟學說的支撐,更有自海灣戰爭以來包括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各種戰爭的實戰檢驗。此外,在精確打擊的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成本、隱身突防、飽和攻擊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反觀西方的精確打擊武器,已朝著隱身化、廉價化發展,能夠進行晝夜間、全天候、遠近程結合的精確打擊。目前西方列裝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等新一代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基本都進行了隱身設計。特別是GPS制導系統的采用,極大降低了精確打擊武器的成本,這些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得以在戰爭中廣泛、大量使用,才使精確作戰成爲現實。
  回應
西方的所謂數字化的精確打擊是依賴于高科技的衛星雷達等存在的是以強勝弱的不對稱戰爭,如果和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一旦衛星等高科技的東西被摧毀就成了瞎子聾子只有捱打的份 ,因此中國不能盲從,一個軍區配一個高科技的集團軍用以應對常規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和周邊小國的挑釁以高技術的優勢迅速贏得戰爭,如下的精力大力發展二炮導彈激光等高技術殺 手鐧同時適當關注研究在衛星雷達等高科技被廢狀態下的戰法永遠立于不敗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jc&newsid=27-1-695164&style=0
2012-07-12 11:33:05
版主回應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回應
美國太空總署原地踏步30年﹐從1980年到2004年都沒有研發新火箭﹐幾年前研製戰神火箭做為太空梭退役後運載火箭﹐可是開發進度落後過多一再追加預算﹐戰神計劃被歐巴馬取消﹐交由私人公司SpaceX研製新火箭﹐新火箭經過幾次失敗﹐今年終於飛上太空和太空站接合﹐此火箭可靠性是未知數﹐只能運送非重要補給品﹐不能載人。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洗刷近代中國的一切恥辱!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李光耀: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中國若動用武力,美國是否會介入?李光耀認為介入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基本核心利益,但美國視為次要利益,是有很大的不同。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飛艇 《強國之鑑》 中國崛起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大戰略 中國導彈防禦
2012-07-12 11:44:32
阿楨
陸第16顆北斗衛星 成功入軌2012-10-27 旺報(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是不是跟最近東海和南海情勢緊繃有關?中國大陸前天深夜,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未來中國大陸建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將和GPS在太空中一較高下。
 據了解,包括最近釣魚台中國漁船大軍和海監船系統,都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指揮和定位,幾次的事件,等於經過了一次重要的驗證,證明系統可靠性。前天最新升空衛星,將會與先前發射的導航衛星組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預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在明年初,正式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過去中國大陸受制於GPS系統,曾吃過美方的暗虧,發展自有的衛星系統和美方征逐於外太空,則是中國大陸下一步重點,未來配合軍事衛星,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由大陸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宣布試行以來,系統穩定運作,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
 第16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前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總體規畫 按三步走
 現階段中國正按照所謂的「三步走」總體規畫,逐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畫,要完成有中國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規畫中的第1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2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3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是中國大陸用來發射衛星中,相對穩定的長程火箭系統,過去也是從彈道飛彈發展過程演變而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太發射。
2012-10-27 11:30:23
版主回應
陸北斗衛星 挑戰美軍事優勢 2013-01-01 旺報

 中國大陸27日起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逐漸讓大陸擺脫美國GPS的陰影,甚至躍居美國GPS和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的競爭對手,在軍事和經濟優勢上同時威脅著美國。
 短信收發 實用性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先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構區域導航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及通訊服務;最終朝著發展35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北斗」並沒有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的模式照單全收,而是走出中國特色,其獨特的衛星短信收發功能已在軍演和救災中證實其實用性極強。
 長程火箭 準度提升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報導,共軍已開始在戰艦和潛艇上部署「長劍-10型」巡航導彈,彰顯中國的遠距離反艦導彈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和美國。而共軍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就,主要得力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援。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衛士系列遠距離火箭炮都已因北斗系統,而具備了較高命中精準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據統計,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註冊用戶已達6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大陸擁有北斗系統後,美國會喪失利用GPS影響大陸的能力,大陸正逐步接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聯社則報導,大陸可望透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每年賺取人民幣4000億元的收入。

臺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 2012-12-31 環球網

  源于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爲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迹。正是因爲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爲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爲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沖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抛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准確命中目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爲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31/1353711278.html
  回應
  坑人的GPS,但坑出一個“中國北鬥”,呵呵,壞事變好事。
  文章作者爲了自己的論點而編造論據,無知而且無恥。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依賴美國的GPS作爲單一的制導方式,而是以慣性制導爲主。美國關閉GPS逼停銀河號那段更可笑了,古代沒GPS的時候人們就不航海了嗎?事實上現代海船都同時裝備有磁羅經和陀螺羅經,沒GPS照樣航海,只不過沒GPS准確和方便而已。
  說得好!
  好個屁!現在沒手機電話等一切科技手段看你怎麽通訊,可別說古代也沒這些照樣通信,人家用信鴿用烽火臺你也會麽?
2013-01-01 12:01:19
阿楨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2012-11-16 15:14:13
版主回應
解放軍新反導武器曝光 編制屬空軍地空導彈部隊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2013-05-03 12:15:43
阿楨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 成功探測小行星【聯合報 2012.12.16

圖為嫦娥二號行經小行星時獲取的影像。(中新社)
嫦娥二號外太空遇戰神!大陸「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十三日在距地球七百萬公里處,以每秒十公里速度、最近距離僅三點二公里,與「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寫下全球首次近距離探測該行星紀錄;嫦娥明年一月初將距地球一千萬公里,挑戰大陸太空測控能力新極限。
嫦娥二號衛星二○一○年十二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後,因燃料與電力尚充足,探月工程小組隔年一月決定,讓其進行拓展性試驗任務;由距地球卅八萬公里處航向一百五十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成功後又決定探測小行星。
外太空遠距遙測技術複雜,從地球發射電波至衛星接收後執行,中間的時間落差極大,精準掌握衛星位置又極重要;以探測小行星為例,大陸還在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與上海等新建衛星監測站,為嫦娥收集交會詳細資料。
報導說,嫦娥二號將繼續航向外太空,直至燃料耗盡,預計明年一月初抵達距地球一千萬公里處,再次驗證大陸的X波段遙測能力;而該波段是早期長程預警雷達的關鍵核心,日前日本已考慮採購X波段雷達,強化對釣魚台監控能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69367.

嫦娥會戰神 陸深空探測突破 2012-12-16 旺報

 進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專家表示,此次是地球首次近距離探測「戰神」,中國加入原本只有美歐日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意味中國擁有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原本設計中,嫦娥二號壽命僅6個月,如今運行26個月,超期服役近兩年。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細數嫦娥二號三次「壯舉」:2010年10月1日距地38萬公里探月,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全月球立體影像;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拓展試驗;此次700萬公里飛越小行星。
 嫦娥三號明年要探月
 儘管中國近年接連突破月球及深空探測,中國科學家審慎認為,現在第一梯隊是美、俄,第二梯隊中、歐、日、印度等。
 目前嫦娥三號衛星正樣研製進展順利,明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嫦娥三號將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的第二、三期目標「落」和「回」。嫦娥一號、二號已實現了第一期「繞」月目標。
2012-12-16 13:17:16
阿楨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5年前後發射2013-6-27解放軍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對外透露,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畫在2015年前後進行發射。
  談及第一階段載人飛行任務取得的主要突破,王兆耀概括為“五加四”。“五”是進行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太空人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王兆耀說,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
  王兆耀說,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畫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補給和成員往返。

中國新一代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3年內首飛2013-6-27解放軍報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介紹說,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於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據悉,兩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進展順利,研製成功後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製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相關新聞
神十返陸 天宮一號功成身退
國際專家:中國航太發展迅速
外媒:中國航天趕超美俄或比預期早
中國神舟之旅 航太產業強心劑
2013-06-27 11:30:31
版主回應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 專輯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神十升空 陸民期待生活升級 2013-06-12旺報 羅印冲

 象徵中國躋身航太強國的神舟十號太空船順利升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臨發射現場,指這項任務展現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光榮又神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
 然而,代表大陸網友與庶民聲音的微博卻傳遞出不同看法。一位福建廈門網友質疑,發射太空船要花很多錢,政府為何不直接發錢給需要的人民,協助其改善民生?
 還有黑龍江網友自問自答:「神十升空後,大米還有毒嗎?城管還打人嗎?酸奶還用皮帶做嗎?還有強拆嗎?孩子上學有安全的校車嗎?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神十上天與百姓何干?」
 可見在普羅大眾心中,改善民生、讓生活升級,才是最迫切需要實現的「中國夢」。
  回應
羅印冲,呵呵,你中计惹!
(楨:反中的外媒常以糞青代表陸民!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2013-06-27 11:33:16
阿楨
中國2013-5-13疑似用DN-2導彈進行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中國中科院科學探測高空火箭 誤傳反衛星導彈試射
美軍監測中國探空火箭 稱其可搭載反衛星武器
台雲峰中程飛彈 明年量產部署
雲峰摧毀力較高 雄二E較準
中國北斗系統覆蓋東南亞 三個國家已採用
中國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接中美俄三國衛星信號
中國北斗在巴基斯坦建地面站 能為巡航導彈制導
日擬啟用新型衛星定位系統 誤差為美GPS千分之一
美稱中國研CSA9防空導彈能攔500公里內彈道導彈
俄媒披露中國有近120個防空導彈營反導能力強大
助陸爭釣島 俄售S-400飛彈 各取所需 更給美日壓力
俄研製出新型水底彈道導彈 可在海底打擊敵目標

美陸基中段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已連續3次打不中,16次攔截試驗,但只成功了8次,上一次成功攔截還是在2008年(回應:有些國家在試驗的時候總是失敗,但在實戰中未必會失敗,有些國家在試驗中總是百發百中,但在實戰中未必能打中。因為有些國家報喜不報憂,有些國家報憂不報喜。  國家有你就是最大的悲哀,這叫報憂  傻你媽蛋,這種實驗能偷偷進行的嗎?滿天的都是眼睛.回家把腦子帶上再說話。  中國前段時間剛做的不就是中段嗎?您忘了?  攔截根本就不可能的,都是理論和想法而已,現在的實驗都是拿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當然還有一定的攔截概率,如果是別人的導彈,人家的技術參數,各項指標你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攔截  就算攔截概率90%,那漏網之魚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國人攔截失敗,中國某些線民不管看見什麼新聞,就知道使勁地噴自己的國家!   最後又會賴在中國頭上,說中國干擾了跟蹤定位衛星  這是美國佬的伎倆,向外蒙蔽別人,向內要求增加軍費。)

印度稱3年就能造出堪比東風31的洲際導彈(回應:都別笑了,三哥家導彈攔截難度可是世界最高,因為發射出去後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了  阿三三年趕英,五年超美,十年稱霸地球,二十年統一銀河,五十年佔領宇宙  中國在國防研發方面是只做不說好不好,在性能沒成熟之前中國一樣不會主動公佈的,在國防方面中國最低調的了,阿三隻會讓人笑  阿三如果將現有導彈抹點印度神油,射程超過一萬公理以上呢  阿三被中國打怕了,有中國恐懼症  只要是中國的就是不好的,某些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了  那印度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別忘了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遠不如印度)

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導彈防禦
2013-07-07 12:13:26
版主回應
俄火箭搭三顆導航衛星淩空爆炸場面慘2013-07-02 環球網

據俄新社2013年7月2日報導,當天上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點火升空後發生偏轉並爆炸解體。據悉,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是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該運載火箭內裝有500噸燃料,而爆炸會致使燃料中的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物質侵害周圍大氣層及土壤,因此,爆炸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開展了清理工作。
  回應
  毛子損失慘重啊,失敗太頻繁了,好好查出問題。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實驗變經驗。俄羅斯人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俄羅斯真是航太強國?怎老發生不該發生的災難了呢?
  看來,羅老號那次升不上去的原因找到了。。。
  毛熊應該趕快鼓動南棒第四次發射羅老號,毛熊可以免費試驗新火箭,南棒可以獲得自豪感,雙贏啊。
  和中國做個交易——中國把成熟的火箭技術轉讓給毛子,毛子把成熟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
  看來下次老毛子要發射衛星,可以使用中國的火箭,我們可以打折的。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3-07/4083187.html
2013-07-07 12:59:16
阿楨
中日火箭發射技術對比 長征五號讓日本汗顏 2013-07-26

中國宣佈已經成功測試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5號”的發動機,這一新型火箭將幫助中國的太空探索達到新的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並在可靠性、安全性、發射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長征5號的研製成功,將為中國實現千噸推力的運載火箭,趕超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力3000噸,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重型火箭長征6號的研製工作也接近尾聲,屆時,中國講當之無愧的成為運載火箭世界老大。
 目前網路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國和西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日本H2B火箭升空後,更讓很多人直歎息日本火箭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了中國航太技術。其實,這一認同很無知,H2B代表了目前日本最高技術。H2A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其最大發射能力為3.7噸的,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是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再看看咱中國的,長征系列總共發射76次,失敗4次,成功率94.7%;長征3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為5.4噸,長征4號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特別是其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5號火箭的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為12噸;長征6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超過14噸。
  事實上,火箭系列小日本搞來搞去就只有2種火箭,中國可以根據各種衛星參數不同隨便選擇,光是長征5號就有3種直徑可選。至於成功率就不用再對比了,連小日本的乾爹都不敢提。至於全球飛船測控網就更別提了,不要說蛋蛋被乾爹捏著不敢搞,就是放手小日本也沒有這個系統整合技術,等中國長征6號、7號、8號出來,小日本還能拿什麼來跟中國比?搞個10米直徑的H2C?先老實把H2B的成功率提上來再說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4208-1-1.html
2013-07-27 10:10:48
阿楨
中國首創"羲和"系統 解決室內外聯合定位難題2013-09-30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趙竹青)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室內外高精度定位導航白皮書》發布會上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羲和”系統能夠大大提升北斗導航的定位能力,特別是室內外銜接過渡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目前,羲和系統正在開始初步應用,並預期2020年實現“百城億戶”的目標。
“羲和”系統相關技術規范與白皮書同步公開發布。記者從會上獲悉,羲和系統作為《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主要成果之一,目前已具備室外亞米級、室內優於3米的無縫高精度定位導航能力,並在北京、天津等地開展了示范應用。其中,室外星基廣域差分系統(SBAS)更是具備全球與全國范圍實時定位精度單頻1米級、雙頻分米級的服務能力。
簡單來講,“羲和”就是在使用北斗、GPS等衛星定位功能的基礎上,結合了基站、WIFI等多種不同信號源,以實現范圍更廣、精度更高的定位功能。
既然已經有了“北斗”,為什麼還要有“羲和”?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副主任景貴飛表示,羲和和北斗其實是“一家子”,如果把“北斗”比作是高速公路,“羲和”就是鄉間小路,羲和有效解決了北斗系統與用戶之間“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景貴飛說,“北斗”定位在戶外可能很精准,但到了室內,因為牆體等遮擋物的存在,有時候北斗信號就無能為力了,而“羲和”正是把室內定位和室外定位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僅使北斗的區域定位精度進一步提升,也大大拓展了北斗的服務范圍。
“室內外結合的位置服務一直是一個國際難題。在這個領域,中國人走得是比較領先的。”項目組專家、武漢大學施闖教授認為。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按照科技部對羲和系統的總體規劃部署,2015年前,將在我國10個城市、三個行業開展羲和系統示范工程建設,並逐步向全國推廣,開展在大眾位置服務、交通出行服務、物聯網、智慧城市、精准農業、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用示范﹔2020年,實現“百城億戶”的目標。

詳參【圖博館】: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2013-10-11 10:05:14
阿楨
美媒稱美觀測到中國新型反衛星武器正在太空試驗2013-8-28新華網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8月26日報導】題: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資訊稱,中國軍方正在對反衛星秘密系統中的三顆小型衛星進行試驗。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
  該消息人士視這些衛星的出現為“美國國防面臨的現實難題”。他認為,這三顆衛星是一個整體系統,“安裝有操控杆的那顆衛星最令人擔憂”。該消息人士還說:“這是中國版‘星球大戰”計畫的組成部分。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
  一些觀測近地空間衛星的研究人員最先在個人博客中公佈了中國衛星演習的資訊。據他們的消息,其中一顆衛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運行軌道約93英里(約合149 .67公里--本網注)。隨後它改變方向,並向另一衛星靠近。據悉,這兩顆衛星距離只有100米。
  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
  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五角大樓尚未就中國衛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8/1006737710.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稱中國與美反衛星方式截然相反 可癱瘓美GPS

  “自由燈塔”網站的文章稱,多數衛星都是非智慧的,除非在固定軌道上,否則它們不會真正地大規模移動。想讓它們做出更多機動,需要配備精密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這樣衛星才有可能變得更類似于無人太空飛船。擁有這些裝備後,衛星便邁出了在其他衛星軌道上展開機動的基本步伐。一旦具備該能力,人們或許想要使用這種機動衛星開展偵察或維護行動——甚至可能會攻擊其他(性能較差的)衛星。
2013-11-18 14:18:12
版主回應
  報導稱,中國發射的一款衛星在某種形式上具備這種能力。今年8月16日,SY-7衛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軌道調整:下降了大約93英里。一直追蹤中俄衛星發展情況的英國天文學家羅伯特•克利斯蒂認為,這是SY-7衛星針對進入模擬空間站(中國太空計畫所規劃的一個項目)所進行的練習,也可能是SY-7衛星和同行的一顆衛星進行交會試驗。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SY-7衛星突然改變軌道,與一顆完全不同的衛星(一顆始終在那裡的衛星)交會。這兩顆衛星靠得很近,相距僅有幾百米。這種突然進行的機動排除了這三顆衛星只是海洋監測衛星的可能性,儘管海洋監測衛星也是以編隊形式飛行。首先,海洋監測衛星運行時通常彼此之間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30-120英里),以便能夠覆蓋更多領土,而這三顆中國衛星離得卻非常近,只有2英里。其次,海洋監測衛星不會來回移動。
  並非只有中國的衛星存在這種可能,美國的衛星也是如此。目前,美國已經試驗了幾款具備檢測能力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可能也會被作為潛在武器使用。2009年,五角大樓發射了兩顆秘密監測衛星,藉以開拓被遺棄的軍事衛星。這款被稱為Mitex 的監測衛星由洛•馬公司研發,被普遍認為具備“監測”中俄衛星的能力。
  此外,美國空軍還有一款名為XSS-11 的衛星(目前已處於軌道之上),它本質上是一款巨大的照相機。XSS-11衛星旨在機動靠近其他衛星,在衛星出現問題時生成快照。瑞典政府也試驗了兩顆名為Mango和Tango的機動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藍天研究員一直在試驗一個名為Phoenix的專案,旨在將一些分離的報廢衛星作為備件使用。維頓表示:“不管美國還是瑞典都會堅稱,這些決非太空武器武器項目。不過,該技術顯然是兩用技術,而且秘密使用會引發重大誤解。”
  2007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對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當時位於865公里高的極地軌道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被反衛星導彈直接命中摧毀。該導彈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式發射裝置射出,迎面攔截了風雲一號C。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在秘密發展航太工業,擬定摧毀別國衛星的軍事計畫,實際上在籌備“星球大戰”。
  中美反衛星攔截方式截然相反
  在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公路機動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民用型(即KT-1火箭)充當了衛星武器的載具,利用運輸/起豎/發射車將之發射升空。東風-21導彈是中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版導彈。
  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把中國反衛星武器稱為SC-19動能攔截器,其公路機動性能,再加上通訊和工程支援車,使之可部署在最佳地點,攔截飛躍其上空的衛星,發射前很難被定位。
  在2007年反衛星試驗中,攔截彈與目標的相對速度接近驚人的1.8萬英里每小時。在遠高於衛星本身速度的衝擊下衛星被撞擊成了碎片。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戰演習:一次精確的狙殺,就像用一枚子彈擊中另一枚飛行中的子彈一樣。這次試驗的先進程度相當於美國正在發展的國家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超越了198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的反衛星技術是通過一枚太空飄雷慢慢接近到目標附近然後爆炸殺傷目標。
  美國《連線》雜誌的文章稱,通常,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有9枚GPS衛星飛過中國上空。如果中國以某種方式設法摧毀所有這9枚衛星,那麼中國就可以使美國的精確制導彈藥在幾個小時內不能發揮作用,直到其他GPS衛星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在極短的時間裡,其他23枚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將會迅速填補由於它們正常的軌道運動造成暫時空白。即使成功地摧毀了16枚衛星,中國仍只能暫時癱瘓GPS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運行大約8個小時。在另外的16個小時裡,將有4枚或者更多的衛星出現在轟炸航路、無人機飛行和艦艇追蹤等目的地區域的上空。在這一假想中,直到美國發射新的衛星之前,GPS系統的“癱瘓8小時,緊接著16小時調整”的模式會每天重複出現。(本報特約撰稿 郭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6/0821739104.html
  相關新聞
神舟產業鏈 創陸1600億商機
中國發射快舟一號 搶在美國前面完成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
中國快舟趕超美國 或效仿東風31A實現機動發射(低軌東風21足矣!)
中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世界先進
中國用退役導彈發衛星有兩大好處:省錢省到家
俄火箭發射一分鐘墜毀 專家稱俄航太工業須改革
印度版GPS今日發射首顆衛星 比中國至少落後5年
印度火星探測器 發射成功 印度與大陸較勁
中評分析:印度在太空競賽中領先大陸?
2013-11-18 14:30:50
圖博館
國際空間站明年迎來首個中國科學實驗美國對華太空合作解禁?2015-8-9

  據美國《休斯頓紀事報》報導,一個休斯頓公司NanoRacks與中國北京理工大學一個實驗室簽署一項協議,允許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試驗。這將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此前,美國國會曾明令禁止美國航天局(NASA)與中國進行科學上的合作。
  具有像徵性,非常有意義
鄧玉林教授所帶領的科學家們,將向NanoRacks支付20萬美元進行DNA實驗,NanoRacks將負責將實驗儀器通過SpaceX飛船帶到國際空間站美國的實驗艙中,並將其安裝在NanoRacks的實驗儀器上。NanoRacks會將所有的試驗數據傳回給中國。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運行於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的航天器,由包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洲空間局等共16個國家與組織歷時近20年搭建完成。
  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被稱為沃爾夫條款的法案,全面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接觸。但實際上,沃爾夫條款只是禁止了NASA與中國的任何交流活動。但是國際空間站目前由美國空間科學發展中心(CASIS)負責全面管理,而美國法律並沒有禁止CASIS與中國的往來。
  沃爾夫條款已不合時宜
………………
  回應
2017年國際空間站就要報廢了,到時候只有中國的空間站在軌。現在慌了主動來示好了。 這些白皮能要點碧蓮不.
打得過的是敵人,打不過的就是朋友。傲嬌的鷹醬,當所有人都跟你一樣逗逼麼!
到時候一句科研任務忙沒有空餘時間就結了,主動權在手裡咋樣都好說. 
這是可以考慮的,但前提是解除所有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和技術封鎖。
還是自己的空間站比較好,既省錢又安全,還保密呢!中國應該立法禁止與美國進行航天合作。       
自己的空間站會有的,但是合作也無不可,世界的趨勢是和平與發展,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一點點成績就自外於世界潮流。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8_09_329945.shtml
2015-08-10 08:20:04
圖博館
天宮一號完成使命將墜入大氣層燒毀已超期服役兩年半2016-03-21 新華社

已在軌工作1630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完成與三艘神舟飛船交會對接和各項試驗任務後,由於已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其功能於近日失效,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地面跟踪觀測顯示,天宮一號目前仍在其設計軌道飛行。
  天宮一號是實施空間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設計壽命2年。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入軌,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多次空間交會對接,按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返回後,天宮一號即完成主要使命。超期服役期間,本著“充分利用、挖掘潛力”的原則,有關部門精心運營維護、嚴密實施監控,繼續利用天宮一號開展了航天技術試驗、對地遙感應用和空間環境探測,驗證了低軌長壽命載人航天器設計、製造、管理、控制相關技術,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應用成果,為空間站的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的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目前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的跟踪監視之中。根據預測,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將在今後數月內逐步降低,並最
  回應
 中國人好煩,隨便扔個東西去太空,都是超期服役
 標題黨啊。失效是什麼意思?!原標題: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各項在軌試驗任務
 為什麼要燒毀啊,可以推到高軌道一直存在下去啊
 失效後站就屬於太空垃圾了。佔用軌道是其一,隨著缺乏保養逐漸散落後,會對周圍任何東西構成毀滅性的威脅。能燒毀就絕不留下,才是最負責的做法。
 關鍵是它無法保持高度,在引力作用下會緩慢下降靠近地球。
 大氣層這麼容易就可以燒毀?我還以為上太空的金屬要求很高。
 幾千度的高溫,絕大多數金屬都融化了
2016-03-22 08:44:40
阿楨
暗能量探測相機拍下SpaceX“衛星火車”,天文學家們怒了 2019-11-20 觀察者網

“將衛星發射到太空中不代表你就是天文學家。”一位天文學家在推特上喊話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著名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這位億萬富翁試圖通過其“星鏈計畫”(Starlink),為全世界提供太空互聯網服務。這項計畫涉及到向太空軌道發射12000個設備,形成一個“衛星群”。
不過,雄心勃勃的計畫背後,是天文學家們的怒火。因為已經有證據證明,這些衛星的光亮會使天文望遠鏡“失明”, 天文學家不得不等“衛星火車”通過,才能繼續探測。同時,因為資料即時在檢測,這還增加了科研人員的資料處理工作量。
  回應
這個計畫其實就是用大量垃圾佔領寶貴的軌道資源
說的太好了,馬斯克就是一個嘩眾取寵的人物
一邊賣“環保”車,一邊把垃圾扔上天……這很發符合發達國家的做派嘛……
一邊在海灘上撿塑膠袋拍照發推特,一邊把成千上萬噸的有害垃圾扔給不發達國家。
2019-11-21 08:26:48
阿楨
中國開發世界最大反射鏡 可在靜止軌道看敵情直播 2020-02-26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航太取得重大進展,中科院旗下長春光機所最近研製一款高精度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口徑達4.03米居世界第一,比美國哈珀望遠鏡的2.4米大了66%,將用在中國新型高分衛星上,而且軌道高度特別高,在36000公里高空軌道上靜止不動,不像普通光學衛星大多在300-1000公里高度層。
  哈勃太空望遠鏡選用了康寧公司的超低膨脹係數石英玻璃,毛坯重量高達828公斤;長春光機所於2013年研製的2.4米口徑重量僅為420公斤,4米口徑也只有1700公斤,但若採用傳統的玻璃材料將是碳化矽材料4米鏡坯的3倍以上。
  中國這一次開創了世界第一
  衛星相比人飛機,人員,車輛,軍艦最大的優勢就是高度,衛星軌道在200公里以上的高空,僅僅2個小時就可以繞地球看一圈,敵方嚴格保密的基地,交通中心,戰機,潛艇,船廠等等,甚至包括軍艦,航母,以及導彈發射等等,都可以通過衛星快速獲得資訊。
  但是目前偵察衛星有個最大問題是離得近才看得清,所以高解析度的偵察衛星軌道都不高,不能任意停留在一個位置盯著某個重要目標或者區域長期觀測,必須按照軌道不停旋轉,對任何一個固定目標或者區域,過頂時間一般也很短,一般是幾十分鐘,而且最快的重訪週期也需要2小時,而且太快的重放時間,造成衛星軌道阻力大,壽命短。
  這款4米直徑的超大型鏡頭,放到靜止軌道後,對地面海面解析度大體有2.5米,雖然不能看清汽車,但是對大型軍艦,比如航母卻是卓卓有餘,配合中國東風快遞,可以對整個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做到一覽無遺,一聲令下,就可以迅速擊沉。
  這款衛星有如此大的戰略意義,但是研製並不容易,比如高精度零位檢測精度標定、調整誤差分離、投影畸變校正,最終實現了整個4米直徑鏡片,加工精度優於16納米,除了加工精度高之外,還進行反射鏡鍍膜,可見光至長波紅外全譜段反射率優於95%。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26/doc-iimxxstf4414488.shtml
2020-02-27 07:34:29
阿楨
東方紅1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比美蘇首顆衛星都先進 2020-04-24 環球網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成功發射國產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由於長征一號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較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起點很高。它總重173公斤,超過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公開資料顯示,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衛星重量為83.6公斤,美國、法國和日本發射的首顆衛星品質分別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顆衛星加起來還比東方紅一號衛星輕許多。東方紅一號衛星運行在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這條軌道也要比美蘇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軌道高。另外一個原因是軌道傾角設計非常巧妙。當年中國航太工程師團隊選擇了一個既充分利用火箭運力、又能兼顧地區覆蓋能力,儘量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可以接收到樂音,並能看到中國衛星的軌道。正是因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的“優雅”組合,才能讓它50年後仍然在軌道飛行。哪怕是美國這樣的航太強國的首顆衛星也沒做到這一點。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0-04-24/doc-iircuyvh9536788.shtml
2020-04-25 07:23:28
阿楨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2021-01-29 08:55:10
阿楨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2021-01-29 09:01:31
阿楨
美媒:中國衛星變"拖船" 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據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年01月26日報導,根據商業空間監測公司ExoAnalytic Solutions分析,中國的SJ-21 衛星“似乎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它將一顆失效的北斗導航衛星從擁擠的地球同步軌道(GEO)上拖離,送入“墓地軌道”。
  報導稱,該公司空間態勢感知(SSA)首席架構師布賴恩•弗萊厄林26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網路研討會上報告了這一觀察結果。
  根據弗萊厄林的介紹,在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CompassG2)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從其軌道位置上“失蹤”了幾個小時。隨後發現SJ-21進行“大機動”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弗萊厄林26日又補充表示,最新跟蹤資料顯示,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它將後者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
  所謂“墓地軌道”,通常定義為在高度大約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方300千米處的空間。
  報導介紹,這顆中國衛星的舉動,和具備進行在軌服務、組裝和製造(OSAM)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美國和歐洲也在追求這種能力。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發起一項美國國家OSAM計畫,此後美國國防部一直在推進多項技術開發項目。
  相關新聞
美國SpaceX星鏈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2022-01-28 07:21: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