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8 21:02:45| 人氣2,531|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類自殺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論前評《自殺的權利》有人如何從宗教道德哲學上污名化自殺、醫學上病化名化自殺、或刑法上罪名化自殺,看看《人類自殺史》(長春市:時代文藝,2001)以下的各章介紹,想死者照死不誤,此即老子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一章自殺歷史概述:自殺與人類文明同時開始。《不列顛百科全書》提出,迄今尚無不存在自殺的社會(楨:偷、盜、娼、自他殺…皆然)。人類學提出可信的證據顯示原始人群即有自殺,至少在4000年前,已有自殺遺書並于近年在埃及發現。中華民族第一位自殺者據傳說可能是幾千年前的氏族領袖共工氏,他“怒而觸不周之山”,致天傾地斜……
第二章自殺名人檔案:從古到今的自殺名人不計其數,本章收錄的自殺名人既有報國無門、懷石自沈的偉大詩人屈原,也有視死如歸、坦然飲鴆的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既有衆叛親離、鹿臺自焚的商紂王,也有風華絕代、豔傾羅馬以毒蛇咬住雙乳自殺的埃及豔後;既有生活無著。傷病纏身而自沈洛水的初唐文傑盧照鄰,也有刺殺拿破侖、與情人共同赴死的德國浪漫詩人克萊斯特;既有對華人圈震驚莫名的三毛自殺之謎解讀,也有對才華出衆、文風飄逸的英國女詩人普拉斯過早辭世原因的分析……還有,那些臭名昭著的另類自殺“名人”——希特勒、戈培爾。王寶森等人也收錄本章,以警後人。
第三章自殺“勝地”尋蹤:世界各國均有一些自殺人數較多的地方,或因其風景,或因其便利隱蔽,或因其獨特。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美國舊金山的金門橋。就像很多自殺者所說的並不是爲了自殺的目的而來的那樣,而是目睹令人萌生自殺念頭的絕景,才撒手人裹。某位七十歲的老人留下了“爲什么造就了這樣容易自殺的風景呢?”的遺書就從金門大橋上跳了下去……
第四章自殺方式探微:自殺方式種類繁多,最爲人們所常用的莫過于服藥、上吊、跳樓、割腕、刎頸、觸電、投水、自焚等。結合自殺的典型案例,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各種自殺方式痛苦程度、死亡狀況、社會反響、致死度等方面,客觀地爲世人展示自殺過程。
第五章自殺統計一覽:世界各國每一百萬人中自殺率是多少?世界各國中哪一個國家自殺率最高?自殺率與一般死亡率有何區別?自殺者中男女比例各占多少?自殺原因中何種因素最爲突出?何種職業自殺者比率較大?……等等,這些統計數字,爲近代以來特別是以杜爾凱姆的《自殺論》爲開端的自殺社會現象規範研究著力采用,同時這也是我們直觀地認識自殺現象的最佳途徑。
第六章自殺原因綜述:自殺與性別、年齡、教育水平、職業、婚姻、經濟狀況、個人素質有關,這是自殺原因的表面分析,而更深層次的,莫過于各種學術性的深入研究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中提到過自殺,精神病學力圖將自殺研究納入其範疇,社會學說對自殺的研究具有開創性……
第七章自殺預防:自殺有諸多消極影響。自殺對政治、宗教和精神衛生事業都起負面的作用。因而社會積極進行自殺預防,人們的努力體現在各種專業性與非專業性自殺預防中心的建立上,其中著名的有聖瑪利亞組織(SamaritanOrganization)國際益友會(BefriendersInternational)、國際生命線(InternationalLifeLine)、國際緊急電話咨詢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lephoneEmergencyServices,IFOTES)等。

另貼維基的「自殺」條、有較詳細的自殺華人列表、尤其文革以來和動物自殺。

自殺是生物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是一種違反生物求生本能(楨:求死本能呢?)的舉動,最常見於人類,而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有被認為是自殺的行為。
在很多宗教中,自殺是罪惡的,有些國家的法律禁止自殺或協助他人自殺,但在一些國家的文化中,自殺有時是具有榮譽感的行為,並獲得輿論的肯定。
自殺的原因多和心理層面相關,因此是心理學的研究課題之一,另外也與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相當的關連,所以也是精神醫學的研究範疇。在現代精神醫學中,對自殺有一個基本的假定:「自殺總是發生在非正常狀態下,或是社會偏離了常態,或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偏離了常態。」
在中小學校的心理教育輔導中,自殺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一般大眾認為青少年的自殺容易受到新聞報導與同儕等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在2004年稱每年有28.7萬多人自殺。在台灣,自殺自1997年起進入十大死因排行榜,2005年有超過4000人自殺身亡。
自殺動機與目的:情緒低落或無傾訴對象;關係破裂;破碎家庭;患病或失去健康;工作或學校的壓力;失去工作、金錢、地位或自尊;縱情及濫交;酗酒及濫用藥物(楨:像為藝術而藝術的為自殺而自殺呢?)
自殺方式:自殺方式非常多樣,以下僅為常見方式舉隅:自縊(上吊)/跳樓/自溺/開瓦斯/燒炭/服毒、服藥 /自刎/切腹/割腕/飲彈/自焚/臥軌/吞金……
有自殺傾向的初期警號一一想自殺的人可能會在自殺前數天、數星期或數月有以下的徵狀:表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希望或感到絕望 * 感到極度挫敗、羞恥或內疚 * 曾經寫出或說出想自殺 * 談及「死亡」、「離開」及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 * 將至愛的物品送走 * 避開朋友或親人、不想和人溝通或希望獨處 * 性格或儀容劇變 * 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異的行為 * 情緒反覆不定,由沮喪或低落變得異常平靜開心。(楨:對狼來了似的警號令人痺,對為自殺而自殺者則少有警號,故警號沒多大意義。)
知名自殺人物列表:自殺華人列表;日本自殺人物列表;Category:自殺者
自殺華人列表
20世紀以前:伯夷、叔齊/紂王/子玉/伍子胥/吳王夫差/屈原/白起/李廣/韓馥/陸秀夫/李贄/魏忠賢/明思宗/柳如是/陳子龍/孔有德/蔣春霖/裕謙/姚懷祥/海齡/洪秀全
20世紀
·陳天華 (1905年12月8日)蹈海而亡
·梁巨川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沉昆明湖
·阮玲玉(1935年3月8日,電影演員)
·林黛 (1934 - 1964 Lin Dai 原名程月如,國語片女演員)
·陳佈雷
·鄧拓(1966年5月17日,人民日報總編輯,作家)
·老舍(1966年8月24日,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
·傅雷(1966年9月3日,著名翻譯家)
·陳夢家(1966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詩人)
·馬連良(1966年12月16日,著名京劇演員)
·羅廣斌(1967年2月10日,共青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長,《紅岩》作者)
·傅其芳(1968年4月16日,國家級桌球運動員)
·熊十力(1968年5月24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家)
·容國團(1968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世界體育冠軍)
·楊朔(1968年8月3日,中國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
·吳晗(1968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長,歷史學家)
·趙九章(1968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氣象學家)
·李廣田(1968年11月2日,雲南大學副校長,作家)
·上官雲珠(1968年11月23日,著名女電影演員)
·翦伯贊(1968年12月18日,北京大學副校長,歷史學教授)
·焦啟源(1968年,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
·金仲華(1968年4月3日)
·范長江(1970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華社總編輯,著名記者)
·翁美玲(1985年5月14日,香港演員)
·海子(1989年3月26日,詩人)
·鄭南榕(1989年4月7日,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詹益樺(1989年5月19日,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鍾保羅(1989年9月1日,香港演藝人)
·三毛(1991年1月4日,臺灣作家)
·江青(1991年5月14日,四人幫成員之一)
·戈麥(1991年9月24日,詩人)
·盧剛(1991年11月1日,美國留學生,殺人後自殺)
·顧城(1993年10月8日,詩人)
·王寶森(1995年4月4日,原北京市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
·邱妙津(1995年6月30日,台灣女作家)
·徐遲(1996年12月12日,報告文學作家)
·林春生(1997年8月19日,台灣重大通緝要犯)
·高天民(1997年11月18日,台灣重大通緝要犯)
·筠子(2000年9月10日,中國女歌手)
21世紀
·陳寶蓮(2002年7月31日,香港女演員,在上海跳樓自殺)
·張國榮(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歌手和演員,在香港跳樓自殺)
·林國華(2003年5月7日,台灣變性人)
·黃國峻(2003年6月20日,作家黃春明的小兒子,台灣年輕作家)
·朱勝文(2003年12月29日,原哈爾濱市副市長)
·袁哲生(2004年4月5日,台灣作家,雜誌《男人幫》編輯)
·張純如(2004年11月9日,美國華裔女作家)
·倪敏然(2005年4月下旬,台灣演員,在宜蘭頭城蓮霧樹上吊自殺)
·陳國華(2005年9月26日,台灣醫師)
·李雙全(2006年3月23日,台灣台鐵南迴線連續破壞事件嫌疑犯,在自宅附近大樹上吊自殺)
·葉雯(2006年4月3日,台灣資深藝人)
·楊超甯(2007年1月14日,台灣學生,因同校同學的租屋糾紛涉及一起誹謗罪,於學校宿舍區上吊自殺。)
·陳盈之(2007年2月28日,第3屆台灣小姐第五名,在前男友家門外跳樓自殺)
·宋平順(2007年6月4日,中國天津市政協主席)
·藍家偉(2007年6月24日,台灣重大通緝犯,遭警方圍捕後舉槍自盡)

動物自殺
在人類以外的動物上也有發現疑似自殺的行為。世界各地曾多次發現鯨魚和海豚擱淺海灘,牠們被人們送回海中後又掉頭重返海灘,最終死亡,原因不明。有說是海中環境有變,令牠們寧願冒死上岸也不願回海中;另一說是其中的成員的身體機能出現問題,引致擱淺,而動物的群體性生活習慣令其他同伴跟隨或「盲從」,引發集體自殺行為,例如:綿羊跳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AE%BA

台長: 阿楨
人氣(2,531) | 回應(2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中外食人史話》
此分類上一篇:《自殺的權利》

懶人咪
挖 看來 自殺 也算是一門大學問阿
難怪這麼多書是關於自殺的 
2008-01-29 03:47:58
版主回應
据說死乃宇宙唯一必然真理
又据說求死和求生乃人之二大本能
2008-01-30 08:38:45
悠悠
有人一輩子只&quot求生&quot嗎
2008-01-30 23:27:24
版主回應
有丫
秦始皇
結果更早死
2008-01-31 07:55:11
阿楨
1年逾3萬人自殺 日年損2.7兆2010-09-08 中時(另參本館: 日本社會病了?富士康事件

 日本政府為洗刷憂鬱的自殺大國汙名,首度針對民眾自殺、患憂鬱症所造成的國家經濟損失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九年因自殺和患憂鬱症失業等造成的國家經濟損失額,高達二.七兆日圓(約台幣一兆元)。
 厚勞大臣長妻昭七日在自殺對策會議上提出報告指出,若沒有自殺、憂鬱症等相關損失,日本今年度的GDP可提高約一.七兆日圓(約六千四七十億元),估算二○二○年可提高三兆二千四百八十億日圓(約一兆二千三百九十二億元)。
 長妻因得知英國曾做過同樣的調查,並運用在精神保健醫療改革上,在防止自殺對策方面發揮極大的功效,因而指示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進行此調查。
 二.七兆日圓的經濟損失額概算內容如下:○九年十五至五十九歲的二萬六千五百卅九名自殺者,假設他們沒有自殺繼續工作的話,其一生的所得將達一兆九千零廿八億日圓。
 支付給憂鬱症患者的生活救濟金為三千零四十六億日圓,醫療費為二千九百七十一億日圓,失業的所得損失額為一千零九十四億日圓等。
 日本的自殺人口已連續十二年超過三萬人,日本政府有鑑於自殺問題的嚴重性,七日已由相關閣員組成專門的「自殺對策工作小組」,初期的目標是希望將今年的自殺人口減少到三萬人以下。
 自殺對策工作小組目前擬定的對策有,增設中小企業經營者和多重債務者的諮詢窗口,「自殺預防周(九月十日至十六日)」將舉辦街頭活動,並利用媒體持續宣導。  
日本的自殺率原本就比歐美國家高,○七年的自殺率甚至是英國的四倍以上,近年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工廠停工,壯年失業,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裁員」、「派遣村」、「就業超冰河期」等負面字眼,使得整個社會氣氛更為悲觀,士氣非常低迷。○九年受僱勞工自殺者占全部自殺人口的二八%。
 厚勞省去年的勞工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有五八%以上的勞工對工作感到強烈不安和極大的壓力,平均一家企業因心理問題停職一個月以上的員工約達八%。
 人口約1.27億人的日本,其自殺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去年自殺身亡的日本人共32,845人,為連續第12年超越3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可得數據,以自殺率較高的男性來看,日本男性2007年自殺率為千分之0.358(即每10萬名男性有35.8人自殺),白俄羅斯男性以千分之0.633(2003年數字)居全球之冠。
2010-09-08 10:52:54
阿楨
燃身供佛? 山區驚見焦屍 2010-12-18 中國時報

 桃園龜山菩提寺住持釋會能疑因患有胰臟癌,決定藉由「燃身供佛」儀式與佛同生。前晚帶著汽油桶開車到樹林市東和街燃車自焚。十七日上午被登山民眾發現,警方將會同檢方進一步相驗釐清確切死因。
 昨日上午,登山民眾行經東和街時,發現路旁停著一輛燒得面目全非的汽車,上前查看竟發現車內躺有一具焦屍,嚇得趕緊報案。警方根據車號,查出車主為桃園龜山菩提寺住持釋會能(五十四歲)。
 警方調查,釋會能患有胰臟癌,日前曾向信眾與同修的師兄姐表示,有一天會帶著汽油桶自焚與佛同生。當時信眾就感覺異常,但不以為意,沒想到昨天就接獲噩耗,讓他們相當錯愕。信眾表示「燃身供佛」是佛教一種供佛儀式,藉由讓肉體受苦,作為修行的方法。
 由於現場沒有打鬥痕跡,警方初步排除他殺的可能。然而,因屍體焦黑難辨,家屬無法確認這具焦屍是否就是釋會能本人,警方也已採取DNA作比對,釐清身分,並將與檢方擇期解剖釐清死因。

佛教界 不鼓勵信眾效法

佛教經典《法華經》雖有「燃身供佛」的記載,但佛教界人士不主張一般信眾效法;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副教授楊蓓說,「燃身供佛」在古代有其意義,如今時空不同,是否需如此做?她持保留態度。
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明光法師表示,《法華經》提到,有菩薩採取「燃身供佛」的修行方式供佛,但這種發心並不容易,要非常虔誠才能做到,並且要有一定的「因緣」才能進行。
此外,修行方法有很多種,即使是燃「指」供佛,或出家人剃度後在頭頂燃戒疤,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進行,以便和「自殺」、「自戕」有所區別。
他強調,佛教主張「每個人都要珍惜生命」,除非像佛陀捨身餵虎,是出於悲憫之心,否則若誤解經文就不恰當;至於昨天這起事件,因不了解其個人背景,不便表示意見。
2010-12-19 11:06:50
版主回應
彩虹旗下的心疼與省思【聯合報社論2012.05.26

藝人朱慧珍在女兒自殺身亡數日後,站出來揮舞彩虹旗,代替她「出櫃」的這一幕,教人心酸、驚愕、感慨、感動、沉痛,五味雜陳。
為什麼不是年輕的女孩勇敢宣告自己出櫃,而是身後由母親代她吶喊告白?而台北這個在國際上享有「同志友善城市」之譽的都會,有沒有浪得虛名?
朱慧珍是在查證女兒生前最後兩分鐘的兩通關鍵電話後,確認是為情所困跳樓,因而決定幫女兒出櫃,承認其同志身分及未圓之愛情。這樣做,與其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不如說是她試圖幫助女兒解脫塵俗未了的禁錮。另一方面,我們也寧可相信朱慧珍是選擇了寬容,讓女兒密友和其家長不必因這次死亡而背負心理的枷鎖。
朱慧珍這支彩虹旗無論如何是揮得太遲了。但是,對於許多仍躲在暗櫃中不敢作聲、或明知自己兒女是同志卻拒絕讓他們開門的人,這至少是一次椎心的忠告,甚至是一種替代的救贖:不要讓「同志」變成是需要以死亡來換取的身分證。
能不能把同性戀、異性戀看成只是像單眼皮、雙眼皮一樣的「差異」與「平等」?這是一件說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的事。表面上看,近年來台灣女性主義運動勃興,性別議題多元,每年的同志大遊行大膽繽紛多彩,在在表現出一種開放、進步、活潑的形象。這些進展固然可喜,但若深一層看,除了女權及性別運動者努力打造的這些光鮮成績和儀式性的成果外,整個台灣社會對於跨性別的理解與接受,究竟到了多「友善」的程度,恐怕還是一個莫大的謎。否則,深受同志之愛之苦而尋短的事件,為何仍時有所聞?
台北和曼谷、東京近年連續被國際同志雜誌評選為亞洲的三大「同志友善」城市,而因曼谷和東京過度偏重情色取向,又更凸顯出台北非商業化的不俗,這和台北的人文情味應該息息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雖在抽象及理念的層次逐漸接受了同志情愛及同志權利的主張,對於外國同志伴侶來台也毫無條件地展臂接納;然而,一回到實質個人或家庭倫理層次,許多人對於同志的理解和接納,似乎馬上又降回了傳統的標準。
在「同志友善城市」的美名下,藏著這樣的「外寬內緊」的雙重性,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吊詭。這樣的心理,就好像說:誰是同志都沒關係,只要不是我家孩子就好;基本上仍把同志視為異端,是難以啟齒之事。這種心態,自無法產生真正的同情、理解與認同,遑論友善。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壓力,除了學習課業,還有感情的魅惑和困擾,乃至摸索自身性向的游移和恐慌。這些問題,除了同儕間的傾訴,主要有賴父母及家庭成員的疏導及扶持;但不理解的親長,卻往往假關愛之名剝奪孩子選擇的自由。朱女生在單親家庭,從小即備受同學異樣眼光;而她的同志傾向雖有母親的理解,卻因難獲對方家庭接納而失去對人生的所有眷戀。對一個廿多歲的女孩而言,「同志之愛」豈該當如此沉重之罪?
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公開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影響所及,美國支持同性婚姻的民意已上升至五成三,比起六年前的三成六高出許多。在美國,同志婚姻仍是一個敏感議題,政治人物若操作不當,可能引起極大的反效果。但從大勢看,對同志的包容、理解已然更上層樓,走向承認同性婚姻,目前已有數州通過立法。對台灣而言,至少該在「同志友善」這個標籤上做到表裡一致、名實相副吧。
當朱慧珍哭著揮舞那支小小的彩虹旗時,其實是很需要力量的。她把自己失去的愛,化為對所有不堪「同志」原罪重荷者的鼓勵和支持,她戳破了台北「同志友善城市」的虛矯,同時也教給我們「承認」和「原諒」的一課。
  8 樓
奇怪, 每個人的感情生活是聯合報社論該注意的東西嗎? 那麼下一次哪個人月經不順要不要也為此寫篇社論?
  7 樓
她的死是因為失戀吧,可能還是三角戀愛。把她說成以死亡來換取同志的身分證。是對死者和社會的一種污蔑。別亂借題發揮了,拜託。
  4樓,不要太相信媒體的報導,要有自已的判斷及質疑,因為報導都是經選擇編輯過的,有其立場及觀點喜歡挑有爭議性,有新聞賣點的拿來報導。再加上台灣記者水平,長時間不質疑媒體的報導,就會變成沒有判斷力的讀者。妳不認為的經驗,不代表別人的所面對的生活世界和經驗跟妳一樣。

另參本館:《馴服與抵抗》 《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2012-05-26 09:40:20
阿楨
WHO:全球每年百萬人自殺死亡 2012-09-09 中國時報

 在九月十日「世界自殺防治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即將到來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七日指出,全球每年約有一百萬人自殺死亡,高過戰亂和兇殺案喪生人數的總和。WHO強調全球自殺率日趨升高,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呼籲各國政府緊急採取因應行動。
 WHO七日發布研究報告表示:「全球每年約有百萬人自殺,相當於每四十秒就有一人結束自己生命。」不僅自殺死亡人數居高不下,每年自殺未遂人數更達自殺死亡人數廿倍,全球有五%的人曾企圖輕生至少一次。
 報告強調,自殺行為泰半可以防止,各國政府應經由公衛、社會及其他相關部門,迫切挹注人力與財政資源防範未然。
 WHO精神健康與藥物濫用部門主管薩克斯納指出,近來部分地區自殺率急遽升高,某些國家增幅甚至高達六成。根據報告,中低所得國家自殺人數占全球總數比率更高,這些國家也相對缺乏防治資源。統計顯示,自殺率最高的是立陶宛與俄羅斯等東歐國家,而拉丁美洲自殺率最低。
 報告指出,自殺是全球十五到四十四歲人口三大死因之一,更是十五到十九歲青少年第二大死因,每年至少有十萬名青少年殘害自己的生命。薩克斯納表示,年輕人自殺率上升與當前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包括都市化和移民等問題在內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密切關聯。
 成人中則以七十五歲以上老人自殺率最高。報告也顯示,男性自殺率是女性的三倍,但自殺未遂的女性人數卻是男性三倍,這可能出於男性求死意圖較強烈。
2012-09-09 12:49:07
阿楨
美國中年人自殺率 10年飆升28%【聯合報2013.05.03

根據美國政府2日公布的報告,在1999年到2010年的10年間,美國中年人自殺率飆升28%。這段期間美國經歷了經濟衰退和房貸危機。
中年的白人男性和女性的自殺率明顯增加,在這段期間上升了40%。

遺骨會說話 美拓荒者餓極吃人中央社2013.05.03

美國研究人員昨天公布1名14歲女孩骸骨的鑑識結果說,英國人早年移民美國時,第1個永久殖民地詹姆士敦曾發生吃人慘事。
史密森尼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說,1609到1610年冬天,維吉尼亞州詹姆士敦的拓荒者,可能因初抵美國,環境異常艱困,因此有些人顯然嘗試挖出1名已死小女孩的大腦。
小女孩的骸骨2012年出土,由於高度碎裂,被認為有不尋常之處。史密森尼法醫人類學家歐斯里,分析小女孩的頭骨與脛骨,他說:「骨頭碎片顯示有不尋常的切剁痕跡,支解遺體、割取大腦與臉部的肉食用的企圖明顯。」
先前已有文字資料證實詹姆斯敦人吃人,史密森尼學院的雜誌曾刊登詹姆士敦統治者裴西寫的1封信件,透露「飢餓時期」曾有過人吃人。

研究:燒炭自殺新聞 恐成自殺率不減禍首 健康醫療網 2013-04-15

近3年來,台灣自殺死亡者中約3成使用燒炭,這項自殺方式在台灣已風行超過10年,但是如何在台灣生根?以往一直未被深入探究。近期國內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當燒炭自殺初發跡時,媒體對燒炭自殺的報導則數,與其發生率成正相關,每則相關報導增加16%燒炭自殺率,之後即便媒體報導量下降,但仍在社會中持續擴散,燒炭自殺率也繼續上升。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415/9367715.html
2013-05-03 12:59:02
阿楨
瑞士「自殺觀光」 人數5年來倍增 2014年08月21日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少數可合法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因此愈來愈多外國人赴瑞士尋求協助自殺,「自殺觀光業」愈來愈夯。根據CNN報導,自2009年以來,赴瑞士的自殺觀光客倍增,從每年86人倍增到172人。
根據統計,2008至2012年,共611名「自殺觀光客」前往瑞士尋求協助自殺。這些觀光客來自31個國家,其中德國與英國人最多,平均年齡為69歲。

詳參【圖博館】:《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選擇自殺》《人類自殺史》
2014-08-22 09:17:46
圖博館
毛克疾:印度農民自殺只是新興國家的陣痛?
中科大風雲學會研究員,南亞觀察者 2016-07-31

近期,一位印度官員對於農民自殺問題的評論又將這個長年縈繞印度社會的頑固問題推向輿論中心。國大黨中央邦立法會成員塞蘭德拉·帕特爾向印人黨中央邦內政部長佈龐德拉·辛格發起質詢,要求後者澄清其選區瑟霍爾以往3年的農民自殺案件數、死者詳情、以及導致自殺的原因。然而,在回應文書中,內政部長辛格居然將部分農民自殺的原因歸為“撞鬼(possession by ghost) ”,還聲稱“生計困難”不是導致農民自殺的原因。
  在看到這則新聞的同時,有一條評論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這條評論下“點贊”和“點踩”平分秋色,足見爭議。網友評論道,這是“犧牲農業餵養工業,工業起來之後再反哺農業的道路”,屬於“新興國家在工業化初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陣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用中國現成的工業化成功經驗來套印度的“糊塗賬”合適嗎?這種農民大規模自殺究竟是“印度特色”還是新興工業化歷程中“必要的惡”?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先講講印度農民的處境。每年,印度農民自殺潮像印度洋季風一樣如約而至。雖然印度早就對這一頑疾關注有加,近年來各種研究、論文、評論層出不窮,但農民自殺案例多、頻率高、地域分佈廣的現象並沒有明顯改觀。美國馬薩諸塞大學2016年1月份的一項研究表明,印度每10萬農民中自殺案例數近幾十年來一直處於上升之中,不管是邦層面還是國家層面皆是如此。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中心(NCRC)的數據,單是2014年就有將近12400宗自殺案例,比2013年高了近5%。更悲哀的是,很多人對這種現像已經漸漸出現“注意力疲勞”,要不是這次中央邦內政部長“撞鬼”的荒唐之論,農民自殺恐怕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
  雖然中央邦政府避重就輕,不承認“生計困難”是導致農民自殺的主要原因,但是多項研究表明,糧食歉收以及由此帶來的債務負擔是印度農民自尋短見的主要因素。在導致糧食歉收的原因中,季風異常導致的洪災、旱災是首要因素。目前,40%的印度家庭依賴農業為生,佔比高達55%的印度勞動力受農業部門僱傭。然而,根據印度時報的報導,印度45%-70%的農業用地都不同程度依賴印度洋季風降水維持​​生產,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
2016-08-01 09:47:39
圖博館
季風降水一多就成了洪災,一少就成了旱災,遲了早了都會擾亂農作物生長周期。印度農民首當其衝成為異常季風的受害者。而通過影響糧食和原料價格,季風對印度經濟關鍵指標(比如通貨膨脹、物價指數)有超強的影響力。因此,許多經濟學家和官員甚至打趣,比起辛辛苦苦研判經濟數據以製定合適的宏觀政策,不如直接去求神拜佛,以求風調雨順,畢竟季風帶來的影響力實在太大。
缺乏宏觀調控涉農投入落後
  可以說,印度農業、農村、農民抗風險​​能力低下的核心原因是其涉農投入整體落後。在印度獨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奉行“計劃經濟”的國大黨政府確實曾經集中資源,修建了大量灌溉管網、山塘水庫,並推廣農機,對印度農業進行現代化改造。當時印度的這些努力可以說是與其雄心勃勃的工業化計劃有關,畢竟只有農業現代化才能源源不斷為工業產生原始積累。
  與推廣良種(主要是雜交水稻和小麥)、農藥、化肥和先進園藝的“綠色革命”結合在一起,印度農業不僅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還使農作物收穫水平在短時間裡出現爆發式增長。由於畝產提高,印度人口在這一時期也經歷了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由於計劃經濟體系下對農業的不斷投入,農業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人口增長的滯後效應,農業部門面臨的問題並不嚴重,印度農業甚至在很多場合被稱為“綠色革命”的典範。
  然而,隨著印度經濟體制轉軌,特別是90年代初期以來推行的市場化改革,印度政府用計劃經濟的方式集中投資農業基礎設施的行為變得難以為繼,甚至很多地方由於長期投資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出現嚴重的退化。在強調政府計劃“有形之手”缺失的條件下,鮮有市場資本會選擇投資低收益、高風險、長周期的大型農業基礎設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一些地主、富裕農民對涉農基礎設施進行投入,也很難達到大規模基礎設施的那種“普惠”效果。恰恰相反,這些零星的投入不僅難以填補大型基礎設施老化留下的空白,還常常會惡化其他農民的處境,產生“負外部性”:少數使用電動泵井的農民超額取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大量使用普通水井的農民在枯水期無水可用;少數農民使用強力農藥導致害蟲遷飛,使得大量其他農民遭受害蟲之苦……
2016-08-01 09:49:47
圖博館
除了整體投資不足和農民群體內部的分化以外,60、70、80年代爆發式增長的人口對土地資源的擠壓也慢慢顯示出來。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長,而工業、服務業又無法吸收足額勞動力的情況下,很多原本並不合適農業生產的土地——比如邊坡地、沙荒地、沼澤地、鹽鹼地——也被大規模開闢為農業用地。雖然由於自然禀賦限制,這些土地抗風險能力極差,容易遭受旱澇災害,但是不斷尖銳的人地矛盾卻依舊不斷將勞動力向這些邊緣土地擠壓。在無所不用其極的生存博弈中,那些經濟水平最低、社會境遇最差、政治地位最低的群體就容易成為最先被擠到這些土地上。無法被原有的“普惠”大規模基礎設施覆蓋,又缺乏資本對這些邊緣地塊進行改造投資,這些弱勢農民往往就成了季風異常等自然災害面前最容易受害的人群。
  印度特色的“體制問題”
明知道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業抗風險能力低下,農民自殺人數連年高位盤旋,印度政府為什麼不有針對性的增加“三農”投入呢?這就牽扯到了印度特色的“體制問題”。
  文章開頭網友的評論有一定道理。的確,除了那些依靠殖民、掠奪的老派工業國家,現在有志於工業化的國家多多少少都需要通過自身“工農業剪刀差”來完成原始積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搞“工農業剪刀差”並不意味著忽視農業投入;與此相反,農業現代化是幾乎與工業化同等重要,且需要協同進行的步驟。這是因為只有經過了現代化改造的農業才能跟上工業化的投入需求,只有經過現代化改造的農業才能為工業提供效益最優的“剪刀差”。例如,即使是在中國推進工業化最猛的時期,對於農業技術、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也不曾間斷,合成氨、拖拉機、小水電等涉農項目則一直都享有較高的優先級。
  那位網友根據中國的經驗得出的判斷——目前印度農村、農業、農民歷經種種磨難只是“不可避免要經歷的陣痛”——顯然低估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異質性,高估了印度政府經濟決策的執行力。與他的觀察相悖,印度獨立初年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工業化高歌猛進,這時恰恰卻是農業現代化推進最快的時期;而近年來印度對於“三農”的投入並不算低,但大規模投入並沒有帶來“三農”問題明顯改善。造成這種悖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印度的“體制問題”。
2016-08-01 09:50:54
圖博館
在與三農相關的各種“體制問題”中,印度的“庇護主義”尤其值得一提。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楊光斌教授的研究,在參加印度選舉的1000多個政黨中,絕大多數政黨都是影響範圍小,且奉行小團體利益至上的地方族群型政黨。這些地方族群型政黨的目標選民群體非常明確,因此很容易結成明確的“恩惠-選票”庇護關係,暨統治集團和政治精英為特點群體提供各種恩惠,以換取這個群體對恩主的支持、忠誠和默認。比方說,在泰米爾納德的一次選舉中,德拉維達進步聯盟黨(DMK)候選人承諾,向選民派發攪拌機、筆記本電腦、冰箱、洗衣機;而反對黨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聯盟(ADMK)則又擴大了禮品規模,除了贈送各種家用電器外,還向每個貧困家庭提供四頭羊,向6000個村莊發放60000頭牛,並開通免費的有線電視等等……
  在這種庇護主義的影響下,原本就對政治抱有懷疑心理的選民就變得更加保守和狹隘,他們常常不得到即期的現實利益就不投票,畢竟比起遙遙無期的宏大承諾,老老實實接收送上的贈品還貨真價實一點。同時,庇護主義使得選民的公共責任觀念變得極其狹隘。比起週期長、回報少、但是又極其重要的公共項目——比如修建灌渠、治理土地等,選民往往更傾心於能快速變現的短平快項目——比如贈送牛羊、電費補貼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歷來印度各政黨對農村、農民、農業不乏大舉投入,但是卻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大量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源都被花費在迎合選民上,而沒有投入能夠真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項目中。顯然,如果“勒緊​​褲腰帶”把農業剩餘積累關鍵項目的投資上,工業化才能切實推進;而如果“勒緊​​褲腰帶”只是為了競相滿足選民的消費需求,那隻會適得其反,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倘若印度並沒有徑直奔向工業化的方向,而是迷失在他印度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做布朗運動,那麼當代這些付出生命代價的農民就和幾千年來印度小農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生存博弈的失敗者,並不蘊含什麼特別偉大的含義。
2016-08-01 09:52:34
圖博館
菊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5/08/01
  內容簡介
《菊與刀》是二戰后期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為美國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據。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
本書自1946 年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並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直接運用於政治實際操作的傑出例證。
  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最為著名。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
作者: (美)大貫惠美子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10/01
  內容簡介
二戰末,盡管日本正面臨戰敗,為什麼一萬多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兵」自願加入「神風特攻隊」?在這部關於象征主義和美學在日本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國家如何通過操縱日本歷史悠久的櫻花的象征意義來說服人們,為天皇「如美麗的飄零的櫻花」那樣死去是一種榮耀。
作者依據學生兵的日記,描述了這些年輕人的痛苦,乃至他們對帝國意識形態的反抗。這些神風特攻隊員熱情地向往世界主義的知識傳統,因此他們不是以軍事眼光來看待櫻花,而是視之為一種痛苦的美麗以及他們悲劇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結的象征。
作者以日本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實際動作。
2017-04-13 23:45:51
圖博館
大貫惠美子,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以歷史人類學、象征人類學研究見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多次獲古根海姆獎等學術獎項。着有《作為自我的稻米》(1993)、《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2003)、《神風特攻隊日記:反思日本學生兵》 (2006)等。
  短評
神風特攻隊員並非(?)信仰軍國主義,為天皇含笑赴死的頭腦簡單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大多是出身重點中學、頂尖高校的學生兵,各自擁有一份令人敬畏的閱讀清單和追求愛、純潔、美麗、理想的信仰世界。這些青年的理想主義遭到國家意識形態借助櫻花美學意象的操縱和愚弄,最終把他們送上死亡之路。
知識精英們能夠輕鬆識別(?)出軍方和政府的帝國主義思想的灌輸,但是終究卻輸在了自己追求的東西上了。當他們追求的理想和美學被潛移默化地操縱影響了之後,他們也開始走向了自己的悲劇之路。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 孫隆基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作者簡介
孫隆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堪薩斯大學、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和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現任教於美國田納西州猛菲斯大學。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未斷奶的民族》等。
  短評
所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之類大詞,實可拋棄不用。反正以後要寫關於“中國人劣根性“”文化優劣“之類的文字,盡可從此書摘抄。別的似乎沒什麼好說的。

「簡素」的背後是「空無」(空無?死亡!) 2016-10-30 維舟

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特定的文化類型常常都意味著一種標誌差異的風格。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無疑有其鮮明的特點——哪怕你沒去過日本,但積年累月在各種圖像、文字中接觸到的那些日本的建築、器具和藝術作品,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們內在地具有某種統一的特質;因而,你或許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出日本文化的特質,但當你看到時就能立刻明白,這是日本的風格,而不是中國、韓國,更不是英國和美國的。
2017-04-13 23:46:45
圖博館
這種使日本有別於其它文化的特質是什麼,眾說紛紜,新渡戶稻造認為植根於武士道,岡倉天心主張從茶藝去觀察,鈴木大拙推舉禪的精神,而九鬼周造則覺得是在藝伎生活背後的「粹」(洒脫、洗鍊);不過,這些視角往往多是由某一領域的生活實踐為視角,但「文化特質」應是某種更根本的存在,即能夠日常性地產生出所有這些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岡田武彥認為,這種根本性的精神特質便是「簡素」。
  中國人多多少少也體會過這種日本式的「簡素」——日本的現代設計往往線條簡潔而富於表達,既保守地暗合傳統禪宗精神元素,又往往因其簡潔而顯得相當現代;無論是在裝飾、餐飲還是包裝上,日式風格通常不求華麗,而以簡易平淡為基調,追求本色和原味,即便是東京希爾頓這樣的五星級酒店,和式早餐也多可見野菜和蘿蔔等尋常蔬菜,而不以花式豐盛、滋味濃郁見長;甚至在格鬥中也是如此,日本的劍道極少華麗繁複的招式,相反推崇質樸有力,如「一刀流」。概言之,日本文化蘊含著某種對自然的敬畏(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人定勝天」),更注重本色而拒斥過分人為的修飾添加,強調對內在的靜觀和自我抑制,而非自我彰顯。
  岡田武彥在書中說得明白,「所謂簡素,就是表現受到抑制。由於抑制而追求簡素,原有的內面精神則變得愈加豐富、充實以至深化,這就是簡素的精神,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審美觀。」他在裡面反覆強調,日本人「立足的根基是未分化的世界」,在文化基因里自認相對於「天」和自然是卑微渺小的,採取一種謙抑的姿態,而不像西洋和中國那樣對世界以更為張揚、能動的積極態度來面對。體現在社會關係中,便是日語有繁複到令人頭疼的敬語系統,語言表達曖昧含糊,語句構造不以主語為中心,人際交往中不突出自我個性(張揚自我往往倒是令人討厭的)。他認為,這都是因為日本人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是「崇物」的,即自視為龐大自然的一員而非與之對立的存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人們對物的把握必然是直觀的,而不那麼強調理性認識。
2017-04-13 23:47:35
圖博館
如果說這種精神特質在日本最為堅韌而突出,那或許是因為日本人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較為豐足而滋潤——可以想見,對遠古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這個列島上的森林、水產、植被都是相當豐裕的,而與此同時,遠隔重洋、頻繁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又使人覺得要掌控自然是極難的。在這樣條件下發育出來的人類社會,自然不同於在兩河流域和歐洲文明中那樣強調對嚴酷單調自然的能動征服,也不同於中國那樣對人力干預自然的信念。呈現在思想和生活中,那就是日本人確實比中國人遠為拒斥「人工」。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雖然也強調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但同時卻歷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為」在中國思想中也並不含有貶義。事實上,中國傳統上很少欣賞純粹的「自然」之美,相反,一個「人文化了的自然」才是美的,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山值得欣賞,不是因其本身的自然景致,而是因為有了「仙」這個人文性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的確比中國文化能更徹底地揚棄外表,靜觀內在,它變成了一種對本色的最高讚美,強調不去觸動地欣賞事物本身。這意味著這種哲學認為平淡簡素是最高的美,它所看到的不是那個外表,而是外表之下豐實深厚的內在世界——值得補充的是,它之所以格外拒斥外在修飾,恐怕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任何外在修飾都成了妨礙去體驗這種內在之美的存在。這道理也很好理解:如果你喜歡青菜本身的滋味,那麼做菜時放太多醬油調料,就不再是豐富了菜餚的滋味,而變成了干擾你去品嘗其原味的豐富性了。
  不過,儘管岡田武彥一再聲明「簡素」作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所用以舉證說明簡素精神的原文,一如他自己在書中所承認的那樣,「主要還是從中國文獻中引用過來的」。對這種簡素哲學的形成尤為巨大的禪宗精神(日語中常有「茶禪一味」、「劍禪一味」的說法,指茶道和劍道在精神本質上與禪宗是完全一致的),當然也源出中國。至於主張平淡、樸拙、留白有餘味,乃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在中國文化史上向來史不絕書。如果這樣推想下去,「簡素」二字尚不足以確切地概括這種精神特質,因為「簡素」本身也是表現形式,其內在精神其實是「空無」。毫無疑問,最早將這一思想哲學化的,正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無為」、「有生於無」。
2017-04-13 23:48:43
圖博館
當然,日本文化很早就表現出其推尚自然的特質,在其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被歌詠最多的一種花卻是幼小可愛、並不鮮艷的胡枝子,這確實與中國人在對牡丹、梅花、菊花等的偏好中流露出的審美特性迥然不同;但恐怕也是中國思想的引入,才極大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形成。日本人或許遠在無文字的遠古就已推崇這種本來之美,但也要到這種新思想的輸入,才能得以形成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就此,內藤湖南在《日本文化史》中有個著名的論斷:「過去日本學者對日本文化的起源解釋成樹木的種子本來就有,後來只是由於中國文化的養分而成長起來的。我卻認為比如做豆腐,豆漿中確實具有豆腐的素質,可是如果不加進使它凝聚的外力,就不能成為豆腐。日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鹽滷。」兩者的確缺一不可。
  雖然書中不止一次舉出托爾斯泰的話說「擁有永久歷史的民族文化,必有其自身的價值,而不應該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較中談論其價值」,但事實是,岡田武彥在論證「簡素精神」時,一直是在與西洋、中國的三分體系內對照來看的;在這個參照系內,他認為中國是在西洋和日本之間,但更偏西洋(理性的、人為的、能動的、華麗的)。即便是水墨畫,他也要強調中日自有不同,而「日本式的繪畫要比中國式的繪畫顯得更為簡素」。他反覆強調中國文化理智、理性的一面,但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以西方為參照系,卻強調中國文化受感性主導。這與其說是事實論述,倒不如說是在什麼坐標系中進行觀察:中國人的比較坐標往往是二元的「中西」或「中外」,而日本則自古是三元參照系(天竺、震旦、本朝),現在只是把「天竺」替換為「西洋」,有時則乾脆直接以西方作為參照系,而自視為東洋的代表。
  其實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包含內在矛盾的巨系統,日本傳統文化遺產中也有不同傾向的事物同時存在(如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就極具裝飾性),而「中國」和「西方」這樣巨大的文明,則更為豐富複雜。如果說到「日本之美」尚可以用「簡素」二字來概括,那麼要以幾個詞來概括「中國之美」,可就要困難得多了,因為中國之美本身就內在地多元,恐怕首先得定義「中國」本身。
2017-04-13 23:50:05
圖博館
「簡素」與「空無」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源流之一,只是中國文化的複雜豐富如江河併流,以詩歌而論,所謂「詩分唐宋」(一如歐洲古典傳統中的品達與賀拉斯),可容納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而唐詩中又可分出許多種風格流派,畫也有寫實、寫意,但日本則善於把一端發揮到極致。也正因為「中國之美」太豐富而很難提煉,不幸的結果之一是:現在的「中國元素」往往變成零碎元素的拼貼點綴而不是內在精神的呈現,而不像「簡素」的日本風格仍以強大的內在延續性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簡素」並不僅僅等同於某種現代的「簡潔美學」。西方文化中也有推崇簡潔的一面,但那種精神導源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注重的是數學、幾何的比例分割(如現代的蒙德里安繪畫),即便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強調的也是去除繁瑣的實體,其內在精神仍是重實存、理性的特質,而不是那種強調事物本來面貌、餘味未盡的感受,那種只能感覺而不可分析的感知,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其背後是「空無」。
  說起來,這種對直覺、感性的含蓄與餘味的推崇,除了對自然界的態度,恐怕更多地也因為中國、日本都是某種「高語境社會」,在這樣熟人之間互動為主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很多溝通並不依靠直接說出來的話語,有時一個眼神和表情就已會心。這與其說是「自我抑制」,不如說是「不需要自我表達」,因為這種社會關係中更強調「意會」而非「言傳」,說出來反倒沒意思了。從這一意義上說,這真的完全是對「本來之美」、「自然之美」的推崇而排斥任何人為痕跡嗎?不,它只是以「不顯示人為痕跡」為宗旨,就像「化妝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化妝」一樣,但本質上,那仍是一種特殊的人為之美,證據就是:人們欣賞的仍是這種文化精神,而非事物本身。
2017-04-13 23:51:28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6:15:33
阿楨
印軍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的士兵 比戰死的還要多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日前,由印度聯合服務機構(USI)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擁有超130萬兵力的印度軍隊中,超過一半的人“似乎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報告指出,印軍每年因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在對抗敵人時戰死的還要多。自2010年以來,印軍內部所發生的各職級層面的自殺或“自相殘殺”事件已超過1100起。
  研究總結發現,在印軍內部,軍官們面對的壓力主要是“領導能力不足、負擔過重、資源缺乏、秩序混亂、職位晉升不夠公正透明、住宿條件差和請假不易”;而對於一些基層的印軍士兵來說,壓力則主要包括“延遲或被拒絕休假、長期的戰鬥、家庭問題、被上級羞辱、缺乏尊嚴、對手機使用的不合理限制、伙食差、缺乏娛樂,以及與同事間的衝突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印度士兵和軍官受到高血壓、心臟病和精神疾病的困擾。
  相關新聞
印媒:印軍經費面臨巨大困境 與中國對峙代價高昂
印媒:印度軍費將削減30% 淪落到要靠租賃武器作戰
  回應
與中巴兩線作戰,印度空軍將需要全部42個飛行中隊…開玩笑吧,42個中隊怎夠印度人摔..
2021-01-14 09:06:47
阿楨
新冠疫情期間,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給我們什麼啟示? 2021-02-14 新浪科技

  2021年1月,《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下,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高自殺率的國家之一,不過至2019年的10年裡在下降。可是新冠疫情似乎扭轉了這一趨勢,呈現出先降後升的態勢。
  在第一波疫情(2-6月)中,相比下降了14%,但第二波疫情(7-10月),則上升了16%,女性上升了37%,兒童和青少年增加了49%。
  疫情初期自殺率下降,以往的國家性災難事件中,其實都出現過類似現象,這種初期的自殺率下降被稱為“聚集效應”或“蜜月效應”。
  在日本第一波疫情,政府補貼、工時減少和學校停課等因素,都導致了早期自殺率的下降。
  而在第二波疫情中,自殺率出現反彈,可能有幾個潛在原因。政府干預程度下降,受到影響的更多是年輕上班族,他們更可能是低技能的,且在相對缺乏保障的合同下工作,因而失業率更大。第二次疫情爆發的時間,和學校在關閉後重新開放的時期相吻合,學生們幾個月沒有上學,返回學校壓力加劇,從而可能加重心理抑鬱。
  疫情持續更多影響到了女性占主導的行業,比如裁員現象嚴重的酒店、食品服務和零售行業,而且女性在兼職員工中所占比例也更大。除了對收入的擔憂,女性還需要應對急劇增加的無償護理負擔——在疫情期間,女性在清潔、育兒、烹飪、購物等每一項家務勞動指標中,承擔比例都比男性高。
  除了日本,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國家的自殺率都出現些許波動。
  一是社交隔離造成的孤立令許多人感到不安,並可能加劇現有的精神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症和自殺傾向。
  二是經濟衰退,可能會加劇與失業和經濟困境相關的自殺風險。
  三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極度的壓力、對疾病的恐懼、無助感,以及目睹病人孤獨死亡的創傷,都可能增加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自殺風險。
  四是患者遭遇的恥辱感和歧視可能會增加自殺幾率。
2021-02-15 07:58:47
阿楨
人有自殺的權利嗎 2021-03-30 風聞

  人們擔心,安樂死走得太遠、太激進,甚至出現了立法上的滑坡。反對者最常見的觀點呈現一種宏大的敘述:“安樂死的文化破壞了我們處理痛苦的能力,這對社會非常不利。”
  個體的同情和社會的接受產生裂痕,這樣的爭論可能會無休無止,恐怕也不會有答案。有必要把矛盾的焦點扭轉一下。我們要討論的不是安樂死,也不是自殺的文化意義,而是回歸個體層面,我們如何回應一種理性抉擇的自殺。
  在人類的精神意圖領域,很多科學技術、理論和方法,都可能會失效。自殺根植於本能,也來自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人有意識地選擇自殺,正是人與動物的一個區別。
  很多自殺干預模型所起到的作用,比我們想像中要微妙,也並不能直接降低自殺概率,相反,它只是嘗試性地調整自殺者的認知,至於作何選擇,仍在於自殺者自身。
  過去,西方宗教裡,自殺是一種彌天大罪,是對上帝權力的篡奪。教會禁止自殺,延伸至世俗的普通法,直到啟蒙運動宣導理性主義,全面逆轉了宗教對自殺的觀念,其後興起的浪漫主義思潮甚至美化自殺。
  中國孝經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傳統,奉行一種“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文化。這與“受之於上帝”是異曲同工的。不同的是,中國古代沒有針對自殺的禁忌,屈原這樣“殺身成仁”的自殺之舉千古傳唱,但無關民族大義和崇高理想的情感性自殺,遠不是一種光彩的品質和道德,是一種失敗者的體現。
  20世紀前半葉,種族主義和優生學將安樂死演變成一種毀滅人道的手段。二戰後,全世界的政治文化體制遭到年輕一代的猛烈衝擊,迎來了一個解放個人權利的時代,醫學、法律和倫理學的交鋒和換位,對生命的意義和生命如何開始和結束提出了新的問題。
  死亡自主權興起背後,這種價值似乎面臨著失落的風險。自殺問題背後的價值判斷,變得越來越簡單、純粹。“生活是一種簡單的選擇,快樂的時候,你可以好好生活,當你變得痛苦或者沮喪,你可以結束它。你不必為此受苦。”
  回應
個體是不能擁有重大人身處分的權利,因為這會導致權利被濫用,這就如同禁止賣淫和人口買賣那樣。自殺不能用權力,只能用人應不應該,有權力就必定會有對應的義務,對父母的義務,也就是說父母賦予你自殺的權力,你才有自殺的權力。
自殺/人口買賣是兩個範疇,權力未必有義務,如生育。
2021-04-02 07:28:32
阿楨
動物會自殺嗎? 情況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2021-08-19

據外媒報道,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會通過”自我了斷”或臨時性的行為來結束生命,但這能否稱為”自殺”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1970年4月,訓練師裡克•奧巴瑞來到美國邁阿密海洋水族館,見到了與他相處了7年的海豚凱西(Kathy)。在電視劇集《海豚飛寶》(Flipper)中擔任主角三年後,此時的凱西正因”退休”而備受煎熬。 凱西來自野外環境,它被捕獲並帶到了水族館進行表演訓練。 當時這隻雌性海豚看起來很沮喪,獨自呆在一個混凝土水箱中。 對於像海豚這樣高度社會性的動物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 奧巴瑞稱,這隻曾經的明星海豚游到了他的懷裡,然後沉入了水箱底部,並拒絕重新浮出水面,最終溺亡。
但是,凱西的自殺是真的嗎? 非人類動物真的有能力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自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殺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與人類自殺有關的風險因素,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 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有待進一步考慮的障礙”。 甚至對於人類自殺的定義也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既涉及到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涉及到哲學和語義學。
隨著人類對動物意識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有人開始聲稱某些動物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能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並能夠有計劃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擬人描述的批評
也有批評者認為,「動物可以自殺」這一觀點其實是某種”擬人主義”——將人類的品質推之於非人類的事物上。 海豚看起來很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
主張動物可能自殺的人稱批評者的這種態度稱為”人類否定”(anthropo-denial)。 儘管動物的悲傷——或抑鬱、喜悅和憤怒等——可能不會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緒是不真實的,自殺也是如此。
2021-08-20 09:20:14
阿楨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肯定的證據主要依賴於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實證證據。 相應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講述過她的黑猩猩實驗物件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這隻黑猩猩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在其母親弗洛(Flo)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在狗和大象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例子。 這些觀察結果確實令人吃驚,但這真的是自殺嗎? 其意義能否等同於我們對人類自殺的描述? 即使在受害者受到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也會認為自殺具有某種意圖。 我們無法證明,也無從知曉弗林特是否故意絕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有意義的語境中,動物界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幾乎肯定不是自殺。 螞蟻和蚜蟲會在捕食者接近時爆炸,這對它們的同類是有利的。 一些蜜蜂物種在被蠅類寄生時,會為了保護種群而放棄蜂巢。 儘管對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或許能感覺到疼痛,但這些行為幾乎肯定是本能的,並不是由個體決策驅動。 同樣,旅鼠跳崖自殺的現象更有可能是種群個體數量過剩的意外後果,而不是有意識地主動跳崖。
  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動物必須有自我意識,能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有能力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 有證據表明,一些動物具有前兩種能力,但後一種能力尚未見到。 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似乎會悼念逝者,這一事實可能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真的懂得並能夠促成自己的死亡。
如果自殺被定義:通過某種反思判斷,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之後,故意奪去自己的生命。那動物肯定是不會自殺。
2021-08-20 09:23:04
阿楨
龐建國墜樓亡 許崑源女憶亡父臉書發聲了 2022/01/12 中時

國民黨前立委龐建國昨(11)日於北市內湖區住處墜樓身亡,享壽68歲。據了解,他凌晨4點多突然在LINE群組連說數次「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突如其來的消息引起各界震驚、不捨。因為高雄市前議長許崑源也是墜樓身亡,其女兒許采蓁因此在臉書發文,說「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許崑源在2020年6月6日時墜樓身亡,事後其女許采蓁宣布將延續父親的志業,投入2022市議員選舉,勤跑在地為基層服務,如今發生類似的事件,許采蓁沉寂許久才在晚間10點多透過臉書謝謝好友們傳訊關心,並說「我沒事,我很好,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除了粉絲們留言為許采蓁加油,說「議長是我們的驕傲,而您則是議長的驕傲!加油」、「議長成為菩薩及天使一直在妳身邊護持妳,加油~我們也一直都在你身邊的喔」、「我們一起努力!堅持信念!我們都在妳身旁」、「是呀,最帥最有義氣的天使」,有「最美發言人」之稱的李明璇也為她打氣,說「給妳大大的擁抱,加油!」
  相關新聞
王淺秋在臉書指出,震撼!哀痛!拜託請大家都好好保重自己,前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帶給大家的痛還無法完全平復,只有保持健康才能照顧家人、關心國事。
  回應
孤臣無力可回天,哀痛阿。
2022-01-13 08:53:50
阿楨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2022-03-23 09:07:38
阿楨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2023-02-05 08:12:05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09: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