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8 06:27:33| 人氣4,955| 回應5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殺的權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接下來連評多本生死學之前,我先重訴我在<兩套風格不同的《生死學》叢書>所言之立場:
如果「生老病死」的學術思辯令人「厭」,那「生老病死」的經驗談則令人「煩」。
法律及社會應從個人撤出,所有不實際且直接傷及第三者的個人自願行為,均不應立法禁止及輿論批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65/20050917181309

旣「厭」又「煩」啊!那《自殺的權利》(商周,2001)的以下書商文宣,少見地精論出書旨:

作者主張:病人並應該被禁止執行自由意志,醫生也不應該被准許已指示或提供自願死亡方法的姿態進入。
薩斯博士預言,當我們再回頭看現代對自殺所實施的禁制政策時,將會與我們從現在看從前對同性戀、自慰與生育控制所採取的禁制政策一樣。這些拿來被作比較的行為一開始都被當成是罪愆,後來變成罪行,然後看成心智疾病,而現在卻變得廣為人接受,將對自殺的討論與了解開放出了一個歷史的軌跡。只要我們接受個人有施行生育控制的權利,在我們社會能被稱為人道或是自由之前,我們也必須接受死亡控制的權利。

不過旣然病人有權自殺,那醫生為何不能指示或提供自願死亡方法呢?

那你得了解薩斯主張個人執行自由意志的權利,和反對政府、醫界、組織等強權介入個人權利之立場,故他不只反對希特勒式的優生,也反對預防自殺機制或將自殺醫學化。

這末免太個人主義了,如果自殺是個人的權利,那個人就有權要求醫生助於自殺。

吵啥!真的很「厭」「煩」ㄟ!貼二則一般人之常識意見:

<人有選擇自殺的權利>作者:笑瀾

一個不知名的小詩人走了,引起了一場熱議。人們在議論的時候,也在思考,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思考做人的責任和勇氣。
人不能自殺,不能選擇死亡,人,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生存。“好死不如賴活”,你那怕過得再不如意,再窩囊,再痛苦,你也必須活著,活著供別人看,活著給家人安慰,活著樹立勇者的形象。
如果你還是一個名人,一個社會的上層人物,那你就更不應該死了。你死了,比你生活更苦的人怎麽想,怎麽辦?你死了,你代表的文化,代表的道德水准是不是該打折扣?你死了,是不是對生命的一個褻瀆?
活著真難,死更難。做普通人難,做名人更難。……
出生,你不能選擇,生在富貴家庭也好,還是貧窮家庭也罷,生在太平盛世,還是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在發達強國,還是生在非洲第三世界,都由那個投胎的原始細胞決定。生活,你也沒有太多的選擇,生活的軌迹太多地受到你的原始智商原始體質影響,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祖宗的影響。
生是不能選擇的,居然死亡你也不能選擇。
你有選擇嗎?有,選擇活,選擇哪怕是痛苦地肉體活著,也要面露微笑。哪怕是得了不治之症,高額的醫藥費只是維持痛苦的殘喘,也要活著,而不能選擇安樂死,因爲你不能辜負親人的眼淚。你哪怕是得了重度抑郁症,徹夜難眠,極度痛苦,你也不能選擇死,你也必須在藥物的懲制下,在家人的嚴密看護中,掙紮而猥瑣地活著,因爲你死了,就給社會貼上了不和諧的印記。
爲社會活,爲親人活,爲理想和事業活,唯獨沒有自己。
生無權選擇,活無權選擇,難道死也不能選擇?
人的基本權利:吃飯,穿衣,睡覺,說話,工作,愛,笑,哭,……,還有,死亡。
http://focus.old.cnhubei.com/2007-10/15/cms472117article.shtml

<人沒選擇自殺的權利>

自殺之風益盛,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從博士生到明星,由于種種不爲人所知的原因,一個接著一個選擇了死亡之旅,在他們自殺的背後,引來了人們議論紛紛,我們在同情的同時,也常常會在猜想,他們爲什麽輕易選擇自殺?對于自殺的原因,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死無對證,答案自然無從揭曉。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爲“首次世界預防自殺日”。以預防一個危害自己的行爲來“冠名”一個“警戒日”,表明了一個事實,自殺已經成爲全世界公共衛生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來自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死亡,除此之外,還有約200萬自殺未遂者。在國民死亡原因中,自殺已經排在了第五位。據調查:因失戀而自殺的,占自殺總人數百分之四十;爲情困擾自殺的,占百分之二十;爲失業自殺而死的占百分之二十;其他原因爲百分之二十。然而這些並不能將所有的自殺原因概括進來,自殺者的心理也由于社會和生存環境的複雜性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如何防止自殺的蔓延,我在此不想多敘,只想從另一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命是屬于誰?我們有自殺的權利嗎?
生命的尊嚴至高無上,在死刑還未取消的中國,除了法律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外,任何人都無權侵犯。
從這個角度上說,人的生命並不完全屬于自己,而屬于整個社會,社會反過來爲生命的存在提供保障,我們每一個人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從自己的母親腹中孕育而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預告著新的生命誕生,我們的體內流淌著父母的血液,父母之所以能把我們孕育出來,又離不開社會,所以我們常說“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講的就是要回報社會,那一個人選擇自殺就是一種責任的逃避,一種不顧親人痛苦的行爲,自己一走了之倒也痛快,父母兄弟,親朋好友的由于悲痛帶來的傷害卻無法彌補。
爲自己,爲家人,爲社會,何不珍視生命!
http://nvren.org/article.asp?id=310

《我有權利自殺》拍攝後記
 
    電影《我有權利自殺》的原著金永河的同名小說《我有權利自殺》是在第一屆“文學天地”裏得到新人作家獎後開始有些名氣的。金永河的長篇小說《我有權利自殺》是“插入幻想技法用非現實的方法接近現實的津津有味又非凡的小說”(杜正日),“以陳腐的死亡之名構造出的懸念才是沖擊性的”(李在河)等審查團給與其,既有節奏感又有力量的評價。小說通過清道夫“我”、出租車司機兄弟、從16歲開始自暴自棄生活過來的20歲左右女孩Judith、裸體藝術家瑪拉、在法國遇上的香港女人等虛構的人物,把世紀末的征兆刻畫的很有節奏感。它的優點就在于簡潔的文字和節制的感情表現一口氣就能熟讀整篇。就因如此之魅力,全秀日導演以此爲動力決心拍攝此電影。小說中的男人們把電視畫面視爲與世界交流的捷徑,用更快的速度去尋找人生的意義等將呈現現代社會的特性。展開愛情的女人們則著名畫家的筆中人物、電視畫面或人體模型來展現自己。雖然在別人看來都是些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而被抛棄的主人公們,但卻是在冷靜又利己的判斷下選擇死亡、去實踐的自我很明顯的人物。就因爲《我有權利自殺》的意思與《最終我還是自然而然選擇死亡,爲死亡而生存,通過死亡而活著》等一脈相通。   
    韓國和法國合作拍攝的電影
    在國內因位居榜首而轟動一時的金永河小說《我有權利自殺》作爲原著,《Wind Echoing Being》和《鳥兒畫起閉曲線》的全秀日導演全心投入制作比小說更細膩有魅力的電影。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與法國國立電影公司(CNC)簽訂合同後,通過法國國立電影公司(CNC)的支援和(株)RG Prince France (代表:Regis Ghezelbash)的部分合作而制作完成。全部的後期工作都是在法國結束的。還有,因爲是斧山所在地的制作師作品,斧山影像委員會也不惜支援,全力支持。
    推理電影與有個性的人物
    全秀日導演將推理性很濃的故事和個性化人物打造成爲電影的主要看點,通過各種人物的出現想表達的是,在走向孤立、孤獨的現代産業社會裏怎樣讓人們産生輕生的念頭,最終選擇自殺。還有,用不穩定的拍攝手法運用了百分百的跟隨東植的推理技法,表現出通過人物感受得到的突然間的自暴自棄的心情和無味幹燥的三級演繹。
    “鷹”之眼,全秀日導演選擇的演員們
    電影《我有權利自殺》中被選定的演員們都有著出色的演技能力和獨特的個性,散發神秘的個人魔力。他們是在電視和電影中穿梭的獨一無二演技派鄭寶錫,以個性的演技在音樂劇和電影中活動的秋香梅,雖只有兩部片子的拍攝經驗但已被認證爲演繹派演員的秀雅,還有張鉉成和金永民。我們有必要注目張鉉成和金永民這兩位演員。趙在賢和薛景邱不僅演戲當中鞏固演技實力,在全秀日導演的前兩部片子中擔任主角。趙在賢的《Wind  Echoing Being》,薛景邱的《鳥兒畫起閉曲線》各自都是第一次演主角。之後在忠武路成爲有影響力的演員而努力。《我有權利自殺》中的張鉉成和金永民,倆人都是畢業于漢城藝術大學演繹系,挂牌兒演員張鉉成在十幾年間多次出演《地鐵一號線》等音樂劇和戲劇。金永民也出演了《羅雲奎》《Macbeth女士》等戲劇。倆人都通過戲劇表演已經有了很好的演技能力。長著一張平凡臉的張鉉成,無論是什麽角色都能演繹得淋漓盡致。渾身散發著魅力的金永民是忠武路未來的頂梁柱。期待全秀日導演的新作品。
 http://www.dyddy.com/html/movie_article/3/5888.html
 
十三部自殺電影
 
 無論電影裏的自殺方法多麽離奇和有美感,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超越了社會新聞式的庸俗悲情,讓人在觀看死亡的同時理解生命和超越生命的追求。
--        無論電影裏的自殺方法多麽離奇和有美感,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超越了社會新聞式的庸俗悲情,讓人在觀看死亡的同時理解生命和超越生命的追求。
        死亡只是追求的手段——在藝術中飛升
        1.極度寒冷  Jidu hanleng
        青年前衛藝術家齊雷(賈宏聲)的一項行爲藝術引來衆多媒體、同行及過路客的關注。該行爲藝術的前三部分,立秋日模擬土葬、冬至日模擬溺葬、立春日作象征性的火葬完成後,齊雷宣布爲與社會的冷酷對抗,他將在最後一部分,即在夏至日用盡自己的體溫融化一塊巨大的冰(冰葬)時,真正結束自己的生命。
  齊雷女友(馬曉晴)和朋友們得知後,竭力阻止。他們不知的是,執意要赴黃泉路的齊雷不過是幕後推手手中的一枚棋子,他所實施的行爲藝術只是另一項包含陰謀的更大的“行爲藝術”的一部分。
        點評:死亡其實是人身上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很少有人把它看做很普通。藝術家們也不例外,他們會賦予死亡各式各樣的內涵。不同的是,他們可以做到漠視死亡,把死亡當做藝術追求的一個不錯的手段。
        因此,他們可以像擺弄木偶一樣折騰自己,讓自殺來的很夠味。從這個角度講,凍死自己的做法很不錯。
 2.人體雕像  Taxidermia
        故事敘述祖孫與父親曆經匈牙利政權三代的故事,只是導演把他們的之間結構巧妙安排,獨裁軍官祖父、以吃爲競賽目標的父親以及一心自我犧牲成就藝術人體雕像作品的兒子,隱喻式的交接編導手法將他們一生獨特的故事,大膽而風格化的呈現。
  本片曾在2006的戛納電影節的"一種注目”單元上展映,令人瞠目結舌的瘋狂超現實元素在戛納鬧得沸沸揚揚。看過導演處女作《田園春光》(Hukkle)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怪誕詩意的風格,本片是導演第二部作品,不但延續其怪異的風格,而且觸及禁忌的活人標本制作題材,激烈程度比處女作"有過之而無不及",是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最爲轟動和爭議的影片之一。
        點評:比起《極度寒冷》裏凍死自己的行爲藝術,把自己解剖做成雕像更加具有技術含量和職業精神。潛心研制一臺可以解剖自己的機器,這就是一般藝術家做不到的。當然,科學家也做不到。這部影片更不可能是教人自殺,而是教人更深入地理解生命,並讓你知道,有了追求就可以永恒。正如電影的另一個譯名,主人公就是一個《追求不朽的人》。
 3.狂人皮埃羅  Pierrot le fou
        菲爾迪南是一位年輕的父親,有點看破紅塵又還丟了工作。而他的嶽父母卻都是上流社會人士。一天晚上,他從嶽父母家那令人煩心的聚會上回到自己家,才發現請來照看小孩的女孩瑪麗安娜以前就認識。他決定放棄現有的一切和她一同出走,于是開始了一場狂人遊戲:一具扔不掉的屍體,黑幫的糾纏,接著又被人綁架。一系列黑色荒誕把他引上了死亡不歸路……
        點評:盡管皮埃羅從頭至尾都顯得無聊至極,沒有做上一件正經事,但你必須承認他是個藝術家。他是個文學藝術家,還是個思想家,更是一個行爲藝術家。如果你不能像他那樣把一堆雷管綁在自己的腦袋上,你就必須承認,那種瘋狂的行爲是對精神的極致追求和對肉體生命的極致反抗。
    4.失樂園    Lost Paradise 
        久木祥一驢郎原是出版社的經營,卻因爲領導層的變動而被調居閑職。中年失意的他通過朋友衣川結識了美麗的書道講師松原凜子,兩人墜入愛河,頻頻在周末幽會。隨著愛意愈增,兩人更是如膠似漆,久木買下一間公寓作爲兩人的愛巢,與松原一同享受性與愛的完滿幸福。而松原的丈夫晴彥得知妻子的外遇後卻拒絕離婚,以此折磨松原。不久後,一封告發信被送到久木所在的出版社,久木辭職並與妻子文枝離婚。而松原也和母親以及丈夫斷絕了關系,決意跟隨久木。兩人來到一家溫泉旅館,決定在至高的愛的瞬間結束生命,于是,他們在結合之中飲下了毒酒……
        點評: “死也要跟你在一起”、“如果不能在一起,我們一起就去死”......無數愛人曾經輕狂的誓言,現實中實現的並不多,少有的一些也被當做方面教材登在社會新聞版。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在死的那刻領悟了愛的更高真諦。如果你厭倦了社會新聞,就去看《失樂園》吧,理解愛,而不是學自殺。
 5.理發師的情人  Le Mari de la Coiffeuse
       在安東尼還是個小男孩時,他就愛上了家附近的女理發師雪佛夫人,那時的他每天都會樂此不疲地到虧理發店看雪佛夫人工作。但是不久,雪佛夫人在一天清晨突然猝死,受打擊的安東尼決心將來一定要娶一個理發師作妻子。
  當安東尼長大後,他遇到了一個名叫瑪蒂德的理發師,瑪蒂德的身上仿佛散發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安東尼一下子就愛上了她,而且不能自拔。面對安東尼如火的愛情攻勢,同樣追求浪漫的瑪蒂德很快便答應了安東尼的求婚。
  安東尼終于等到了他的理發師新娘。盡管父親突發心髒病而亡,母親則一直拒絕見瑪蒂德,兩人還是在幾個朋友的祝福下結婚了。婚禮當天,身著婚紗的瑪蒂德仍然在理發店爲顧客刮胡子,也讓顧客分享到了她的幸福。
  兩人婚後的生活可以用十分甜蜜來形容,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纏綿、浪漫的機會,高興時甚至把古龍水攙起來當雞尾酒喝。然而就在兩人如膠似漆的時候,瑪蒂德卻在一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借口去買黃油毅然決然地走出理發店的門,直奔向滾滾急流的大河,投身在了波濤洶湧的河水之中,只給安東尼留下了一封短短的遺書。更讓人意外的是,她自殺的理由竟是她認爲安東尼對她太好、他們的生活太美滿,她害怕有一天會失去這一切。所以,她選擇了在安東尼離開她之前先“走”一步。
        點評:幸福到什麽地步人才會去自殺?不知道。或許是因爲愛比死更冷酷?或許是爲讓生命在愛最燦爛的時刻完結?理發師新娘在愛的高潮之後選擇幸福赴死,是珍惜愛情的最勇敢方式。統計局的官員和報紙編輯怎麽可能理解,自殺有時候是人對自己的最愛。
6.兩小無猜  Jeux d'enfants
        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敢不敢”的時候,另一個人必須說“敢”,這就是遊戲的規則。小男孩于連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于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遊戲的見證。說髒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遊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麽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蘇菲(瑪麗安歌迪亞)提議兩人分別十年,挑戰的內容是于連(集約姆卡內)敢不敢傷害蘇菲。恍惚十年逝去,于連找到蘇菲,爲了遊戲的進行他決定另娶她人,邀請蘇菲做伴娘。受到傷害的蘇菲在于連的婚禮上抛出鐵盒子“你敢悔婚麽?”原本最最親密的朋友相互傷害最深。同樣心痛的兩個人相約再次分別十年。
  十年裏,于連擁有了一切,家庭、事業、朋友,只是沒了蘇菲宛如沒了心,原來喪失激情的生活這般索然無味。終于十年過去,“Love me, if you dare……“
        點評:愛情如何能永存?像《失樂園》中的雙雙殉情?像理發師的情人一樣在幸福中投河?倒不如把愛情澆築在鋼筋水泥中。蘇菲和于連的“if you dare”  結束在水泥中,愛情永存,連肉身都以愛的姿勢凝固。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愛的驚心動魄哪裏是簡單的自殺能比的?
   7.循環自殺    Suicide Club
        54個餓穿著制們服的女學生,手拉手談笑中同時跳入新宿地鐵的甬道,任由疾馳而來的列車從身上碾過,一時間,甬道、車廂、站臺上血肉橫飛,54個人的鮮血染紅了整個世界。
  事件立刻造成轟動,警方盡全力調查,但自殺事件卻防不勝防,連負責此案件的黑澤刑警本人也在偵察工作中自殺身亡,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警方終于逮捕了自殺俱樂部的首腦Rolly,卻沒能阻止自殺人數的上升,事實上以Rolly爲首的自殺俱樂部所犯下的罪行與本案無關,真正的幕後黑手竟是一群小孩,他們依靠正走紅的少女演唱組的歌詞及海報等向人們傳遞著訊息……
        點評:除了宗教,還有什麽力量能讓集體自殺成爲可能?偶像。這是孤獨現代人的宗教狂熱。如果能夠在集體赴死中找到安慰,死亡必然很美。而旁觀者又極容易陷入視覺體驗和驚悚的快感。這部電影據說在日本曾遭到禁播,大概這就是官方所謂的美化死亡。
8.女高怪談5:結伴自殺
        深夜在一所高中的聖堂內,幾個手拿著蠟燭的女高生圍著一圈跪在地上,她們的面前放著發誓生死共存的誓約書,隨後拿起刀割破了手指,每個人在誓約書上面留下血迹。
  當天晚上發生了言珠從學校的生活館屋頂跳樓自殺的震驚事件,同一時刻正走到生活館的正言親眼看到姐姐言珠的死。
  圍繞著言珠的自殺衆人議論紛紛,言珠最好的朋友素伊難過地自責。校園內有人說言珠自殺之前曾和素伊、幼珍、恩英在一起,周圍的人對她們投來懷疑的目光。三個人約定緘口不提前一夜發生的事情,但其實每個人都陷入了焦慮和不安之中。
  當天夜裏生活館裏出現渾身是血的不明物體撲向了一名女學生,寂靜的校園內傳來尖叫聲。校園裏傳著是言珠的鬼魂殺了人。曾一起發了血誓的素伊、幼珍、恩英開始互猜對方。
  學校的模擬考試出來了結果,已死的言珠考了全校第一名,而競爭對手幼珍一下子滑落到第13名。言珠的葬禮結束後,獨自留在教室裏的一名女學生被殘忍地殺害,來自周圍的疑問的眼神和幻覺讓三個女生陷了入恐慌,恩英尖叫著說在洗手間裏看到了渾身是血的言珠,在教室裏發現了已看不清面目的屍體,讓人悚然的恐懼依次降臨到了她們的身邊,真相到底如何?
        點評:在這部校園鬼談的恐怖片裏,結伴自殺明顯帶有詛咒性質。但在尖叫和閉眼的同時,你還能逐漸了解,結伴自殺有時並不只是狂熱和荒謬,而是包含了時間最珍貴的一種感情:友情。據說,有人在電影院裏看這部電影流下了淚——不是驚嚇過度。
 9.自殺伴侶  Max and Grace
 
        從六歲開始獨,馬巾克斯就不想再活下去,他嘗試了許多死法,包括開槍、上吊以及跳窗戶等等,然而每次他都能撿回條命。馬克斯的尋死惹惱了父母,他們把馬克斯送去了精神病院。在那裏,馬克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愛上了一個名叫格雷斯的女孩,而這個女孩卻有著比馬克斯更強烈的求死念頭。馬克斯想要治愈格雷斯,他覺得如果讓格雷斯與母親見面談心,說不定會有些效果。隨後兩人逃出精神病院。可是在前往拜訪格雷斯母親的途中,格雷斯又多次尋死,馬克斯爲了及時制止她而疲憊不堪,他們還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嗎……
        點評:他愛上了她,她卻一心求死。這比他愛上了她而她不愛他還要讓觀衆揪心。在這部影片裏,可以看到很多種典型或非典型的自殺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沒有成功。這對目的不一致的自殺伴侶其實比自殺本身更有意思。在這場自殺之旅裏,你或許可以更多地理解活著和死去各自意味著什麽。
10.深海長眠  Mar adentro
        雷蒙在一次跳海運動中出了意外,全身癱瘓。原本英俊壯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過余生。他忍受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中過活了26年,已經無法領會到活著的意義。他一再申請安樂死,卻無法獲准。他請來律師朱莉婭,這個女人在與雷蒙的相處中慢慢認同了他的觀點,她不幸也身患絕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婭承諾幫雷蒙出版詩集後,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個少婦知道了雷蒙的經曆,力勸他不要放棄生命,並深深愛上這個不幸的人。然而,這一切都無法把雷蒙從癱瘓的煎熬中重生過來。然而他還等著朱莉婭一起告別這個世界。
        點評:自殺曾一度被認爲是不道德的,因爲你沒有權利結束上帝賜予你的生命。生命屬于誰?個體有沒有選擇死亡及死亡方式的權利?《深海長眠》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西班牙人Ramon Sampedro花了三十年,終于爲自己爭取到了安樂死的權利。爲了能夠主動去死而努力,這樣的自我結束時最有尊嚴的。
  11.自殺人生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故事的女主人公薇羅妮卡在28歲的時侯就有了其他年輕人夢想與希望有的東西:漂亮的長相、一個好的工作和很好的生活。而她因爲不願被一些規矩所束縛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沒有成功,被維萊特精神病醫院搶救又活了下來,但只有5天的生命。最終她離開了這裏,獨自去旅行,終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點評: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保羅-科埃略小說原著的譯名《維羅妮卡決定去死》,不那麽拐彎抹角,也更符合主題。維羅妮卡因人生的富足和厭倦決定放棄生命,卻自殺未遂。而在自己真的只有5天生命的時候,生的渴望萌發了。這就是人性的悖論,如果你不知道即將失去,就不知道珍惜。如果你不在逆境,你不能真的明白自己的追求。
  12.七面人生   Seven Pounds
        提姆-托馬斯是一個稅務調查員,事業成功,有漂亮的妻子和一所靠海的種滿鮮花的房子,生活幸福美滿。一次他在駕車的時候,低頭看短信,不幸的意外發生了,在這場意外中有七人喪生,包括坐在提姆旁邊的妻子。他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爲了自我救贖,提姆決定用自己的生命幫助他生活的那個城市裏的陌生人,一個失明但善良的男人,一個美麗但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女人,一個爲家庭暴力所累的不幸家庭,一個資助過學生的冰球教練,一個在家庭服務和孩童福利保障中心上班的黑人女人,得了白血病的黑人小孩。
        他拿走他兄弟本-托馬斯的工作證,冒充財政部的稅收調查員,盡力去了解他決定幫助的每一個人,以確定他們是否是善良的人。了解的過程中,提姆愛上了Emily Posa,那個先天性心髒病人,他們在一起度過了快樂的時光,最終提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將身體的每個部分送給了需要的人,只留下感動和懷念的淚水。
        點評:生命消失後,除了留給他人記憶還能有什麽?這是一個放棄自己生命救助他人的故事,但爲了贖罪而放棄生命卻遠遠超越了道德意義。從過錯害死了他人到自殺拯救了他人,這其中是對生死意義的探討。不知道爲什麽,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21克》。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片子的主人公是用水母自殺的。
13.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本片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長大,顯示了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歎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他會不會爲了愛情,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豔世界?他將怎樣譜寫自己非凡的人生。
        點評:1900最終選擇了與自己一生從未離開的船一同毀滅。這是最讓我感動的自殺方式。或許可以說1900是爲音樂夢想而選擇毀滅。而我以爲他是最終堅持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生命方式,這裏面當然包含音樂,也有船頭到船尾那屬于他的獨特空間體驗,還有漂泊、搖晃、大海。這是生于陸地上的人不可能體會的。“陸地是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辦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
http://www.ellechina.com/life/movie/zisha/node_550104
 

台長: 阿楨
人氣(4,955) | 回應(5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人類自殺史》
此分類上一篇:《關鍵時刻》

顯示全部52則回應

阿楨
美國中年人自殺率 10年飆升28%【聯合報2013.05.03

根據美國政府2日公布的報告,在1999年到2010年的10年間,美國中年人自殺率飆升28%。這段期間美國經歷了經濟衰退和房貸危機。
中年的白人男性和女性的自殺率明顯增加,在這段期間上升了40%。

遺骨會說話 美拓荒者餓極吃人中央社2013.05.03

美國研究人員昨天公布1名14歲女孩骸骨的鑑識結果說,英國人早年移民美國時,第1個永久殖民地詹姆士敦曾發生吃人慘事。
史密森尼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說,1609到1610年冬天,維吉尼亞州詹姆士敦的拓荒者,可能因初抵美國,環境異常艱困,因此有些人顯然嘗試挖出1名已死小女孩的大腦。
小女孩的骸骨2012年出土,由於高度碎裂,被認為有不尋常之處。史密森尼法醫人類學家歐斯里,分析小女孩的頭骨與脛骨,他說:「骨頭碎片顯示有不尋常的切剁痕跡,支解遺體、割取大腦與臉部的肉食用的企圖明顯。」
先前已有文字資料證實詹姆斯敦人吃人,史密森尼學院的雜誌曾刊登詹姆士敦統治者裴西寫的1封信件,透露「飢餓時期」曾有過人吃人。

研究:燒炭自殺新聞 恐成自殺率不減禍首 健康醫療網 2013-04-15

近3年來,台灣自殺死亡者中約3成使用燒炭,這項自殺方式在台灣已風行超過10年,但是如何在台灣生根?以往一直未被深入探究。近期國內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當燒炭自殺初發跡時,媒體對燒炭自殺的報導則數,與其發生率成正相關,每則相關報導增加16%燒炭自殺率,之後即便媒體報導量下降,但仍在社會中持續擴散,燒炭自殺率也繼續上升。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415/9367715.html
2013-05-03 12:57:43
阿楨
生死學:邏輯邪10/66

生死學更是一門邪門的邪問
有人主張生死是上帝的權利
所以不准墮胎安樂死自殺
有人主張生死是自己的權利
所以可以墮胎安樂死自殺
有人主張動物和人有一樣的權利
所以不准虐待殺害甚至肉食
有人主張動物和人沒一樣的權利
所以可以養來工作玩樂食肉
有人主張……………………

人的主張可多了
可多是合理化自己的絕對論
認為自己的主張是超越時空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普世價值
比如素食主義認為
殺動物會放出毒素
肉食是殘酷的殺生
其實植物因不能動
故多數有毒以防身
動物則少數才有毒
素食非殺生更好笑
難道植物沒生命嗎

人家是說
植物不是有情生命
所以素食不是殺生

此即絕對論的合理化技倆
對詩人而言花草可多情了
對史上最無情無義的屍人
天地不仁無私萬物皆芻狗

不就是生命觀不同
只要不損及他人利益
管人家要怎樣吃屎(死)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718557
2014-05-06 08:43:32
阿楨
捷運屠夫:沒判死 就自殺2014-5-23

「毫不後悔!」犯下北捷殺人事件的凶手鄭捷,警訊時,態度冷靜且立場堅定重申「不殺那麼多人,不會判死刑」,甚至一副了卻心願的神情,承辦員警形容他「冷血」!
練體力 國小就動殺機
鄭捷供稱,早在國小5、6年級時就有殺人的慾望,之後發覺得活著很沒意義、很累,想要自殺,但他又沒勇氣自我了斷,遂在民國102年寒假時擬定自殺計畫,就是一次殺很多人,讓法院判他死刑。鄭捷說,假如不幸沒被判死刑,備案計畫就是自殺。
計畫成形後,鄭捷開始逐步付諸實踐,去年2月起,開始跑步鍛鍊身體,以應付刺殺多人時,可能遇抗所需的體力。同年3月,他即在台中市的量販店買了1把紅色折疊刀,預做凶器,但事後他棄用此刀。警方研判,折疊刀的刀刃稍短,鄭捷應認為殺傷力有限,才又於案發當天,就近在板橋區雙十路的超市買了1把長約30公分的鈦鋼料理刀。

電玩殺人/電玩成癮 混淆現實【聯合報/李寶珍/教2014.05.23

北捷隨機殺人案件震驚台灣社會,大家都不明瞭凶嫌的犯案動機為何?根據凶嫌家人的說法,他平日與朋友互動少,唯一的活動是在家打電玩,而且是模擬殺戮的電玩遊戲。
國內外的精神科醫師研究發現,打電玩一段時間後,主管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及管情緒的前扣帶迴血流量大幅變少,長期恐怕會影響學習及情緒管理。特別是這一類暴力電玩讓玩家奮勇殺敵快感十足,卻導致許多玩家往往沉迷而欲罷不能,然而這只是虛擬實境,玩久了容易與現實世界混淆。
筆者的學生有人就是沉迷電玩,常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精神委靡不振,導致課業成績低落,學習態度散漫。我曾經個別晤談問他們到底有多大的魔力?
孩子說只要一上癮就無可自拔,甚至半夜瞞著父母偷偷起來開電腦玩。

詳參【圖博館】:電玩與暴力 果然是疆獨幹的 《4444億的教訓》中國地鐵 《自殺的權利》《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2014-05-23 10:22:19
版主回應
詳參【圖博館】:啥都要馬負責 自由造假 誰的民視 三立也該倒了吧 媒體殺人 名嘴伶牙利齒 器官捐買

都是方仰寧害的【聯合報黑白集2014.5.24

大學生鄭捷在捷運上冷血殺人,究竟該探究他個人的人格特質?或是社會環境害了他?
  「一切都是馬英九害的」,這幾乎是近年所有重大事故的共同結論。連張德正駕砂石車衝進總統府,也有人說「這是馬政府逼得人民揭竿起義」,又有人送「勇者無懼」的花籃給張德正,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對此亦說:「讓人民安居樂業是政府當做的事。」這些話裡行間,皆指向「政府害了張德正」。
  鄭捷在捷運殺人,也有粉絲團按讚,叩應名嘴則拐彎抹角地譏諷因「馬政府無能」才出了這種大學生。電視主播張雅琴甚至點名要台北市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為血案負責,「因為方仰寧是警界精神領袖,也算是領導之一。」
  這類不幸事故,常是社會環境與個人特質交互作用所致。依目前訊息所見,張德正和鄭捷的事例,似皆因個人反社會的病態人格特質為重,若要硬加上「社會害了他們/政府害了他們」的推論,皆恐失諸偏頗與牽強。美國總統不是馬英九,但美國也常爆發隨機殺人事件,卻未聞美國人一味歸責於總統;至於方仰寧,更是「鐵路警察管不了這一段」。
  為狂暴的反社會人格者找尋卸責的理由,而將咎錯歸於政府或社會,往往失諸公允。鄭捷殺人的理由是「我不敢自殺,所以要殺多一些人求死刑」;又說:「這是我從小就想做的大事,今天沒課,所以就做了。」馬英九或方仰寧管得了這些嗎?
  鄭捷的「大事」是捷運上殺人,林飛帆及陳為廷的「大事」則是「創造史上最長的占領國會紀錄」。如果這個社會鼓勵支持年輕人這類一心想要「做大事」的心態,而不認為年輕人也應對自己的心智及言行負責,那麼,就讓張雅琴繼續教訓方仰寧吧!
  回應
  鄭劫, 林飛煩這類人就是張雅琴, 三民治這些霉體害的, 用邪說蠱惑年輕人!這些人的薪水是用出賣良心換來的!
  不要再扯到扁輝了 他們已經過時了 現在是馬執政
  不要再扯政府了, 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
  鄭捷從小就想殺人,所以應該是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或李登輝要負責!
  張雅琴反應出臺灣黴體的墮落與無知,好好的一個主播怎麼要搞到如此?非得要和三立的名嘴同樣嘴臉才能生活嗎?
  台灣特產,潑婦罵街當鎮台之寶.尖牙利齒母夜叉。
  相關新聞
念軍校遭退學 鄭捷:不是犯案動機
鄭捷「獨狼式攻擊」 天網也難防
聯合報社論 我們並不懦弱:珍惜搭捷運的互信與從容
將有大作為…凶嫌臉書上月出現20「砍」字
凶嫌父母:兒子很「宅」 愛玩殺人格鬥遊戲
捷運屠夫:沒判死 就自殺 電玩殺人/電玩成癮 混淆現實
凶嫌高中時曾寫「車站砍人」故事
凶嫌宿舍門聯「打死不治療」 校方也不解
向國外強調為單一偶發事件 觀光局救形象
國際媒體驚訝:罕見的暴力攻擊(楨:對中雙標之後果!)
台北捷運每日載客 達186萬人次(楨:北京地鐵達千萬人次!)
X光機上陣 北京地鐵安檢嚴格
日秋葉原隨機殺人後 修法禁持5.5公分刀

彭懷真:辛辣辱罵 傷口更深無助於防止下一名鄭捷出現【聯合晚報2014.05.24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感慨,當外界不停指責兇嫌、指責家屬、指責校方、指責捷運局時,卻很少換個角度思考,試著讓自己處於事件中其他人的角色,例如想想「如果我就是兇嫌或家屬,我就是學校的老師,悲劇發生後心情會是如何?」
  他說,每當類似事件發生時,外界就開始檢討大學校園的輔導人力,事實上他從不認為輔導人力不足是最大的問題,而是時下年輕人習慣用網路對話,尤其是反社會人格的學生,幾乎不會主動向學校輔導單位尋求協助,被校方列入追蹤的學生,往往逃避都來不及。
  他建議各大學可以仿照彰化師範大學推出虛擬輔導系統,培養擅長網路語言,能夠透過網路打開學生心房的輔導員。
  回應
  彭懷真是唱高調的學者,固然同情鄭捷養成的環境,但是更同情無辜卻一去不返的死者
  站在屠夫的角度想?彭懷真你應該站在希特勒的角度想,他殺猶太人是有道理的,是吧?
  知道如何毀掉一個自由的民主國家嗎?只要有, 1. 一個左傾的自由派政黨。2. 搞政治正確,法西斯言論的自由派媒體。3. 一群自封人道主義,自認為社會良知的自由派學者教授。4. 一群不用大腦,自我作判斷,「人云亦云 」的年輕人。
  荒謬的還有:~廢死聯盟說死刑造就更多鄭捷?~混帳一堆成立粉絲團...夸言:"淡水線我來"?(苗栗也一個)學運造成啥社會了?!
  如果死刑無法嚇阻犯罪;那就恢復菜市口和歷代的酷刑!凌遲、醢刑、車裂、炮烙、灌鉛・・・
  我贊成死前, 留下有用的器官, 捐給病人...
  那活割器官應該是個好的處理方式!
2014-05-24 10:24:03
阿楨
戲論捷運屠夫

  北捷屠夫?別抹紅屠夫!中國的「庖丁解牛」已達《莊子》「物我兩忘」境界!
  中國算啥?孔聖人十五才志於學,台灣的鄭捷小六就立志做大事:殺人!
  殺人也算做大事?大學讀到那去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台灣的職業學生就很明白自己在幹大事:攻占立院/政院/捷運…等。「林何人也,鄭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在北捷殺人怎就不算做大事了?還可把北捷搞成北劫、以免重北輕南!
  乾脆說重中輕台,整天說中共極權才有車站恐攻,如今北劫報應了!
  報應還少嗎?台灣黑心食品不就是了。只是台灣欺中怕美,只敢要台灣馬負責北捷殺人案、不敢要美國馬負責校園殺人案。
  哎呀!賤人就是矯情:雙重標準,美國只準自己反恐、不許中共反恐!
  人賤更是虛偽,忘了人類的祖先本是食人族,鄭捷小六就立志殺人,有啥好大驚小怪的?這在原始人戰士或當今聖戰士,可是英雄了!無奈、鄭捷活在不准非法殺人、自殺又遭污名化、更不許廢死的呆歹灣,鄭只好藉殺人被判死以求死了。
  如此說來,死刑無效、應該廢死了?中國老子早已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那就有點矛盾了,學運頭子說:「網路上支持死刑的輿論排山倒海。誠實地說,我內心裡也很矛盾。」
  一點都不矛盾,在反服貿上,即使大多台人不反,職業學生也毫不動搖,堅持到死。
  廢話!反中是職業學生的職志,怎會自覺雙標矛盾?
  難怪這些平時就愛玩殺人電玩的鄉民憤青,不只忘了自己的殺人本能、忘了不要父母管東管西,如今却人肉搜索獵巫、要鄭捷父母出來負責、甚至不恥下學中共已停用的死囚器官。這些啃老靠爸族的少爺媽寶公主,平時反對中國傳統的父母/官、出事要父母/官負責!
  全要怪教改教出這些不負責的職業學生鄉民憤青,還有呆歹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才會民粹亡台!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000239
2014-05-31 08:46:27
阿楨
瑞士「自殺觀光」 人數5年來倍增 2014年08月21日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少數可合法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因此愈來愈多外國人赴瑞士尋求協助自殺,「自殺觀光業」愈來愈夯。根據CNN報導,自2009年以來,赴瑞士的自殺觀光客倍增,從每年86人倍增到172人。
根據統計,2008至2012年,共611名「自殺觀光客」前往瑞士尋求協助自殺。這些觀光客來自31個國家,其中德國與英國人最多,平均年齡為69歲。

詳參【圖博館】:《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選擇自殺》《人類自殺史》
2014-08-22 09:17:16
圖博館
港媒:中国科学家发现新止痛药 竟从蜈蚣毒液中提取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15-10-14报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教授家称,他们在一种中国本土蜈蚣的毒液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可以用做止痛药,而且没有副作用。专家称,这个发现可以帮助军队减少治疗战场伤员时对吗啡的依赖,甚至可以让士兵具有在战斗中受伤后仍然可以继续作战的能力。
  尽管吗啡从一战开始就在军事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仍然是战地医生最重要的止痛药,但使用吗啡有一定风险。吗啡来自鸦片,能带来平静感或极度兴奋的情绪。因此,很多国家对吗啡,甚至是医学用吗啡的使用都设下很严格的限制。
  但止痛药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论是对癌症患者来说,还是对经历过战斗有战后创伤的老兵来说都是。据报告显示,战斗受伤导致的长期伤痛甚至使一些老兵自杀。
  为找到如吗啡和可待因等止痛药的替代品,赖教授的团队决定研究一些可致死的和相对没那么危险的毒素。他们的方法建立在这样的逻辑上:如果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引发痛感,那么理论上能通过逆转同一个机制来获得相反的效果。
  蜈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捕食动物之一。已发现的最早蜈蚣化石可追溯到4.6亿年前。
  赖教授的团队研究了少棘蜈蚣的毒液,少棘蜈蚣有很强的攻击性,以其鲜艳的颜色出名,成虫约20厘米长。他们发现少棘蜈蚣的毒液里有许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花费了数年时间才找到与疼痛有关的化合物RhTx。
  赖教授和他的同事通过使用如核磁共振和荧光成像等多种手段发现,RhTx导致疼痛的方式是在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引发“错误警报”。RhTx通过与TRPV1结合达到以上效果。TRPV1是一种在动物和人体中常见的感知热度的蛋白质。RhTx能够欺骗这种所谓的哨兵蛋白质,使其相信外部温度突然比实际温度升高许多,以此产生类似被热水烫的痛觉。因此,TRPV1蛋白质在下一代止痛药开发中成为很受欢迎的研究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医药公司使用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来抑制由TRPV1引起的疼痛警报。
  中国的研究者称他们的研究“将开启对(蜈蚣毒液)进行分子修改”从而将其从疼痛制造者逆转变成止痛药的大门。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疼痛是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在疼痛的内在机制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答。现在说蜈蚣毒素是否可以取代吗啡成为终极止痛药还为时过早。
2015-10-23 11:30:55
圖博館
消基會:逾9成民眾贊成擴大善終權2015-11-25 聯合報

立法院日前初審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草案,讓末期病人、不可逆的昏迷者、植物人、重度失智者、因疾病痛苦但無法治癒者,可預立善終醫療指示;但部分爭議條文被保留到院會朝野協商,增添變數。消基會昨公布問卷調查結果,呼籲立委正視民意需求,盡速協商、完成立法,回應病人需求。
消基會說,調查顯示,有九成九民眾贊成擴大拒絕維生治療適用範圍,九成五民眾贊成生前簽署善終指示,九成七同意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屬出任、醫師執行病人醫療指示可免除法律責任。
漸凍人病友袁鵬偉昨出席記者會,透過太太發表心聲說,漸凍人病程退化到最後只剩眼球可動,一躺就是一、二十年,整天只能望著天花板,「有何生存意義?」希望自己能有選擇死亡權利,優雅轉身、尊嚴死去。
消基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召集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說,依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臨終病人過世前一個月,百分之五十二點九都是無效醫療,無效醫療費占加護病房費八成;台灣使用呼吸器人數更是美國五點八倍,無效醫療比率高。
消基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委員、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陳榮基也說,台灣有「搶救到底」的文化,過去曾有醫師因為尊重病人意願卻反挨告「加工自殺」,若草案能三讀,可讓醫師判斷回歸專業、讓病人能選擇尊嚴死亡。
現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民眾可預立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但對象僅限醫師判定不可治癒、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的末期病人。
立委楊玉欣等人提案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將預立醫療指示生效狀態納入上述五種對象,但爭議條文包括善終權適用範圍過大、無效醫療判定缺乏標準、預立醫療指示缺乏第三人機制確認病人真實意願、醫療委任代理人限制不足等。
消基會強調,衛福部可透過施行細則建立標準,不能因爭議條款就致整個法案立法延宕,並要求衛福部應對草案公開表態,回應社會疑問和需求。
2015-11-25 11:07:30
圖博館
五月緣何成為日本“黑色自殺季” 2016-06-02

  5月26日,一個普通的周四。這天早上,東京數十萬人上班都遲到了。僅在9點至10點的一個小時內,一條並不算人最多的京浜東北線,就發生了兩起跳軌自殺事件,全線一度中止,引發一片嘩然。
  逝者的抉擇讓人嘆息,圍觀吐槽的日本白領的牢騷也發人深思。其實,日本上班族們並不是第一次公開指責這些自殺事件了。在日本,上班高峰期都是自殺機率大為增加的“黑色早晨”,而春暖花開、生理激素充斥的五月,則被稱為“黑色五月”,背後亦有不輕鬆的社會文化背景。
  首先,新年度開始後各種積壓的煩惱蓄勢爆發。4月是日本新財年的開始,也是包括學校、職場等在內的日本社會新周期的開端。對於走向新生活的日本人而言,在充滿對新生活的期待與嚮往的同時,絕大多數人還要學會在新環境下接受日本特有的忍耐文化和傳統,無法迴避來自各方面的壓抑和約束。正如日語裡的“五月病”一樣,抑鬱是這個季節特有的病症,是滋生自殺事故的隱患之一。
  其次,喧鬧的公眾場所是自殺者臨終宣洩自身苦楚的最佳去處。眾所周知,日本人在享受較好社會福利待遇和物質條件的同時,也需要承受同樣發達的社會壓力。而不少日本社會學者指出,因無法忍受社會環境壓抑選擇自殺的人,往往對自身病因的“社會性”有所認識,而不單單把自己當成個案。人流穿梭的月台,既讓自殺者聯想起痛苦不堪的“人情社會”,過往飛馳的電車和錚錚鐵軌,也會帶給他們無以言表的冰冷感和虛無感,吸引著尋死之人紛至沓來。
  最後,“生理氣候學”盛行讓抑鬱自殺者無處藏身。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與心理掛鉤是不爭的事實,與其他季節不同,五月日照時間變長,影響褪黑激素、維生素D等體內物質分泌量,加之堪稱日本“國病”的花粉症對身體的刺激,讓眾多日本人出現生理恐慌。有日本學者認為,五月是“光明與希望”出現的季節,與花草樹木一樣,人也對未來抱有希望,卻恰恰發現與現實之間殘酷的差距,更容易滋生自暴自棄的頹廢心理,讓人不由得走向極端,這一現像也被稱為“破約效應”。
  日本是全球聞名的自殺大國,而月台上的“黑色五月”時至今日仍在重複上演,也讓人不禁去探尋它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正如日本一些鐵路職員透露的那樣,恐怕鮮有哪條線路上的電車沒有沾染過自殺者的鮮血。眾目睽睽中之下,勃勃生機之中,自殺者的出現更讓人體味日本社會的某種悲涼。
2016-06-09 10:32:52
圖博館
比利時安樂死人數大增 不少非絕症老人2016-09-16 中央社

比利時通過安樂死至今,執行安樂死的人數大增近8倍,而且研究發現,不少人並非絕症病患,選擇安樂死成長最多的,是年齡超過80歲、未罹患絕症的老人。
比利時帕運金牌選手福沃特(Marieke Vervoort)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病魔纏身長達20年,逐漸退化的身體機能讓她必須長時間臥床也難以入眠,考慮在帕運後進行安樂死。
她並透露,早在2008年就已經取得醫師同意,隨時可以執行。福沃特的訪問立即在國際體壇引發討論,也讓安樂死話題再度浮上檯面。
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Association Journal)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從2003年到2013年間比利時執行安樂死的人數成長8倍,其中成長最多的是年齡超過80歲、未罹患絕症的老人。
比利時在2002年通過安樂死相關法規,允許民眾在提出申請,並經過醫師評估,確定身體或精神面臨難以忍受的痛苦時,得以執行安樂死。身體疾病不必然是絕症,如果病症無法治癒導致身體難以忍受疼痛,亦得以申請安樂死。
過去14年來,共有8752人執行死刑,人數每年穩定成長。2003年僅235個安樂死病例,佔當年死亡人數的0.2%。到2013年時已經達到1807人,佔死亡人數的比重升高到1.7%。
2013年執行安樂死的病例中,罹患癌症者占總人數的69%,另外年齡低於80歲的比重達到65%。報告指出,請求安樂死的民眾人數增加,且多半對安樂死的相關規範有一定的瞭解,加上願意執行安樂死的醫師人數變多也更有經驗,社會也逐漸接受安樂死觀念,都是安樂死人數增加的主因。
目前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哥倫比亞可以執行安樂死。瑞士、德國、日本、加拿大則可以進行由醫師協助的自殺行為,美國也有5個州通過醫師協助自殺行為合法化。
2016-09-17 08:02:32
圖博館
被死神遺棄 146歲最老人瑞:我想死2017-01-09聯合新聞網

根據《Mail Online》報導,印尼人索迪米約(Saparman Sodimejo)據稱已經146歲。他的身份證上寫著1870年12月31日出生,如果日期屬實,將刷新122歲過世的法國女人卡爾芒(Jeanne Calment,1875-1997)的紀錄,成為全球最老人瑞。
索迪米約在去年12月31日剛過完146歲的生日,他的親友與4任妻子都早已過世,目前由曾孫及玄孫輩照顧。雖然近年來索迪米約的身體機能慢慢衰退,但他的家人表示,他還能夠單獨用枴杖行走,也幾乎什麼都能吃。
  不過,隨著年紀漸漸增長,他面對無數的死亡,失去了10名兄弟姐妹、4任妻子,以及所有兒女。根據《The Independent》報導,索迪米約曾被媒體問到長壽秘訣時,他只說了一句「忍耐」,並透露「其實我最想要的,就是死亡。」
  索迪米約在122歲時,就已經準備好棺木墓地,連墓碑都已經刻好,但如今已經過了24年,這些東西還是派不上用場,似乎被死神遺忘。
  不過,也有人對索迪米約的146歲高齡抱持著質疑的態度。由於1870年資料難以追查,因當時並沒有人口統計記載,許多老人的出生日只是依據當事人的記憶所及。因此印尼人口普查後,也曾經出現過多位年逾140歲的人瑞。
  據報導,世界上也存在號稱比索迪米約更老的人,包括奈及利亞的詹姆士(James Olofintuyi)自稱已經171歲、衣索比亞的艾巴(Dhaqabo Ebba)則宣稱已經163歲。不過,並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他們真正的年齡到底是幾歲。
2017-01-10 12:29:09
圖博館
任航自殺!繼喬任梁後,抑鬱症又帶走了一位著名藝術家2017-02-25

昨天晚上,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出,著名攝影師任航因抑鬱症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聽聞這一消息,眾多網友內心十分複雜。繼明星喬任梁後,抑鬱症有帶走了一位藝術家。
  也許對很多網友來說,任航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如果你身處攝影界,你應該知道他。他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人體攝影拍的像樣的攝影師。任航的作品讓很多人都特別欣賞他獨特的視角,他去世的消息也讓大家很是悲嘆。任航的作品不亞於莎莉•曼及其讓相當一部分人“困擾不已”的兒童裸體照片,任航將“赤條條”演繹到了極致,已至於讓人有種錯覺。人類的表皮已經不足為奇,下一步我們甚至需要胃腸鏡,才能一窺全部。
  他的作品都是cult味道十足的膠片,透露著一股哥特陰森。可惜他很多跟性有關的作品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欣賞,大概人對美的理解就是這麼霸道和專斷的。任航的作品沒有標題,攝影展上也是看不見一個字的(展覽名稱除外)。和很多攝影師相比,任航沒有內心戲,他說自己“很膚淺”。
  長久以來任航一直有抑鬱症,任航接受某專訪表示,在大學一二年級,他開始吃藥。吃了藥後就像死人一樣,就躺在那,確實也不難過了,但也不高興,跟植物人差不多,抑鬱症給他帶來了自毀傾向。
  “沒錢,失戀了,有人欺負你,都沒有,家庭不和,沒有,父母離異,全沒有,我人生特別正常。”他一直想找出抑鬱症的病因,“也許可能就是太正常了吧”,任航說。雖然有吃藥,但他的病也沒好過,每次都是突如其來,週期大概是半個月、一個月循環一次。
  而在今年1月27日任航更新了一個微博,,任航的微博說他的新年願望是,每年許的願望都一樣:早點死。這是一條很嚴肅的微博,不帶有一點戲劇性。看他拍的照片,就像是有一種世界末日快來臨的那種壓抑感,但因為他特立獨行,他有勇氣做那些許多人渴望但不敢的事情,讓很多人喜歡上了他。
  他的照片都是來源於內心世界的寫照。而他今年許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第一次這麼希望這個願望永遠不會實現。也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對他而言是個解脫吧。但還是非常惋惜這個有才華的小伙,一路走好!
  如果沒有人懂你,希望你到了那邊,沒有痛苦,只有安寧。願天堂沒有痛苦,也請多關愛身邊抑鬱症朋友吧,不要讓悲劇再次發生。抑鬱症就像是牙痛,要不不痛,要不痛起來要命!繼喬任梁後又帶走了一位藝術家。珍惜當下,珍愛生命!
2017-02-26 11:23:21
圖博館
回應
 魯迅說過,藝術家都生者精神病。
 當代所謂前衛藝術無病呻吟的太多了。抑鬱症真不要搞藝術,搞藝術極有可能誘發能抑鬱,越前衛越容易。
 抑鬱症並不可怕,抑鬱症就是心裡作用,心態不好的人才患抑鬱症。比如見不得別人有錢,嫉妒心強的人。都是一個人如果你比別人過得差,患抑鬱症的人忌恨別人。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抑鬱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抑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心理是受生理影響的。建議還是多查查資料再發表言論會比較好。
 原先我是搞視頻的,攝編導等等,身體越來越差,最後抑鬱症離開了這個圈圈。狗屁醫院都看不好,於是自己研究中醫,國學,養生,宗教。現在還行,我的體會是得這種病一定有自己的原因,熬夜,抽煙,喝酒,房事過度都是根源,體內毒素越來越多,就好像身體里天天都是重度霧霾天一樣,當然不想活了。總結來講,想治好自己的病,就顛覆自己現在的生活!平常做的事都不做,做平常都不做的事!你就好了。

任航自殺:患抑鬱症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2017-02-25

今天一整天微博頭條都被一個消息佔據著: 新銳攝影師任航疑似因抑鬱症自殺。
也許大多數人對這位主攻“私攝影”的天才攝影師並不了解,但翻看他的微博就能發現,他是一位相當有才華、同時抑鬱症也相當嚴重的人。
  發病的時候,他這樣形容自己:“我坐在露台的搖椅上,感覺自己隨時都能飛起來,我的屁股下面像是有一根巨大的彈簧,要把我從搖椅上彈出去。”
你知道每天都在做生死鬥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抑鬱症患者的每一天,都是一場生死較量。
  有位朋友曾經因為焦慮看過一段時間的心理醫生。 那個時候他剛剛跳槽,好不容易找到的新工作要處理一堆爛攤子,原本住的好好的捨友突然退租,身邊的好朋友一個接一個離開北京,這些糟糕的事情都讓他煩透了。
  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症狀的:“我開始質疑身邊的一切。厭煩樓下那對夜出晝歸的傻逼夫妻,諷刺公司裡啥活兒都不干的同事,甚至埋怨偶爾爽約的朋友,彷彿生活全部都在和我作對。”
  “我每一天都在重複思考這個問題,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直接後果就是,我開始失眠了,睡覺對我而言變成了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消遣。 生活的一切,都太tm煩了。 ”他說。
2017-02-26 11:24:09
圖博館
所幸後來在朋友和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治好了焦慮,心理醫生最後說的一句話是:“幸虧你沒有變成抑鬱症,抑鬱症比這嚴重多了。”
  抑鬱症到底有多嚴重呢? 它不是讓你的生活變得煩躁,而是變得了無生機;它剝奪了所有開心和積極的事情,你的世界裡只剩下負面和消極的。 抑鬱症患者曾這樣形容它:“是將失戀的難過和苦澀再放大幾十倍乃至百倍;是將不幸失去家人的巨大悲痛放大幾倍;是經歷過戰爭的人聽到槍聲,思緒被帶回在戰爭中最痛苦的時候。”
  2012年,有位名叫“走飯”的網友在微博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
  這句話實在是太震撼了。 要知道,這位網友當時還在上大四,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就已經失去了意義。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這條微博的留言數不斷增長,目前已經達到60萬。 這裡變成了許多抑鬱症網友共同的樹洞,有位網友是這樣說的:“有人說【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這句話聽上去很雞湯,其實他們不知道活比死更需要勇氣。 ”
  這是因為,抑鬱症對他們而言,就像是一隻巨大的魔鬼,一方面在他們想做事情的時候拼命阻攔,哪怕只是打開冰箱吃東西或者躺下睡覺;而另一方面,又會拼盡全力將他們往死亡的深淵里拉……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個抑鬱症患者,其實都已經在自己的世界裡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超級英雄。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那些因為抑鬱症自殺的人呢? 你又怎麼說?
  與死亡進行拉鋸戰的每一天,抑鬱症患者都是不安的,這時更需要身邊人的幫助。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不理解,也擔心自己會得到諸如“你就是想太多”這樣冷漠的回答。
  如果,我們能夠對抑鬱症多一點了解, 在他們情緒出現明顯波動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及時需求醫學幫助,是不是就不會走到自殺這一步了呢?
  當有人告訴你,“我感覺我心情非常糟糕,好像得了抑鬱症”,請千萬不要告訴他:“努力跑跑步讓自己心情好點”“不要這麼矯情了,想開點”。
  要知道,內心本來就很脆弱的他,一定是鼓起了萬分勇氣才來告訴你的。 如果不能採取正常的方式,反而會加重他內心的無助感,把他推向更孤獨無依的境地。
  請抱抱他,問問他的感覺,然後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去找醫生吧。 哪怕他會因為丟臉不敢去,哪怕他會百般推卸。
2017-02-26 11:26:07
圖博館
當今社會,儘管人們對抑鬱症有了明顯的改觀,但也總覺得它是一種很危險很可怕的精神病 。 其實我們更應該將抑鬱症看作是一種來自大腦的警告: 這具身體的主人,你應該休息啦。
  英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在經歷了公司破產、妻子離婚、母親去世之後,一時經受不住打擊換了抑鬱症。 在極度灰心之下,他選擇回到鄉下準備孤獨終老,看到亂糟糟的院子,他下決心開始整理,結果整理著整理著,這個醜陋的院子就變成了一個花園。
  他找到了生活新的樂趣,每天養養花,看看天空,一不小心就治好了自己的抑鬱症,也找到了心愛的女友,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其實,抑鬱情緒就是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大黑狗,會阻止你成為更好的人。 雖然無法擺脫這條狗,但我們可以馴服它。 希望每一位在抑鬱中苦苦掙扎的人,都能擁有馴服它的勇氣。
2017-02-26 11:26:23
圖博館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將加建自殺防護網:目標今年零自殺2017-04-20觀察者網

金門大橋,舊金山的地標,被譽為近代橋樑工程的奇蹟,在一些人眼中它還代表著希望、創新和力量。
  然而,在很多想自殺的人眼中,這座橋還是個讓自己與世界告別的理想場所。自金門大橋開放近80年來,有1500人從橋上跳下,如此高的人氣和98%的高致死率讓它有了“自殺聖地”的稱號。
  4月13日,舊金山終於決定要加建防自殺網,讓自己引以為豪的金門大橋和“自殺聖地”說再見。
  金門大橋的防自殺網(概念圖)
  回應據中新網14日報導,舊金山政府13日決定在未來四年耗資2.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興建一套防自殺網,當局希望可以藉此將自殺人數從去年的39降至0。施工人員將於5月初開始在橋面以下約6.09米處安裝不銹鋼的防護網,並向外延伸6.09米,總長2.72公里,兩側均有。實際上,這項工程早在2014年就已經獲批,然而由於預算和施工難度的問題,開工日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後。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一旦自殺者跳到這張網上,將極有可能導致骨折,當局希望人們會因此打消自殺的念頭。簡而言之,這張網的設計理念就是:別跳,疼。
  作為“自殺聖地”,金門大橋自1937年通車以來,已有超過1500人從大橋跳入水中喪命。僅在去年就有223人試圖從大橋跳下,其中184人被巡邏隊成功阻攔,另有39人不幸喪生。令人擔憂的是,金門大橋自殺者越來越趨於年輕化。自2000年以來,25歲以下的自殺者從9人增加至43人。
  回應 
 好貴,加個網又不是什麼高科技,需要2億?山寨富士康事件的自殺防護網200萬還差不多
 這你就不懂了吧,人家那是超級大國范兒,乾啥都得貴,便宜沒好貨
 你們這是侵犯自由!偉大的燈塔國人民享有自由!包括自殺的自由,懂麼!
 想死? 沒那麼容易,沒交完稅呢
 先跳到網上,再跳下去
 那不算跳橋,所以跟大橋沒關係了
 錯!應當是部署精幹警力,發現有人意圖從橋上自殺,立刻在對象行動之前予以擊斃
 為什麼要跳橋?白人只要晚上街溜達。黑人只需直面警察~~
 美國人的腦子真有問題,這兒不能跳了,真想死的不會去別的地方跳啊。要說意外事故頻發加裝安全網是對公眾負責,死能攔得住嘛。
 給密西西比河加蓋的節奏?
 自從橋拆了之後,一群憤怒的意圖自殺者整天手中拿著條繩子,死死的盯著白宮的旗桿。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4_20_404597.shtml
2017-04-21 12:27:36
圖博館
顧城-維基百科

顧城(1956.9.24-1993.10.8),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顧工之子,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鴨綠江》詩刊一九八一年評選「最年輕的青年詩作者」,《拉薩晚報》一九八五年評選「你最喜歡的中國十大青年詩人」,顧城均榜上有名。
  顧城於文革前即開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家庭悲劇
1979年顧城和謝燁(1958.7.4-1993.10.8)在火車上邂逅,為了追求謝燁,顧城趕到上海,天天躺在謝燁家門前木箱子裡。1983.8.5在上海與謝燁結婚。1986年參加北京市作協在昌平舉辦的「新詩潮研討會」,結識北京大學中文系女學生李英(1964.1-2014.1.8)。1988年顧城夫妻前往紐西蘭激流島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顧城不能容忍小孩奪走妻子對他的愛,謝燁只好將小孩寄養在朋友家中。1990年7月李英成為第三者,謝燁竟能容忍三人世界。1993年1月迫於生計問題,顧城在西班牙、荷蘭、羅馬尼亞等國家講學。是年3月李英和英國情人約翰離開激流島,顧城為此大受打擊,寫下遺書,多次自殺未遂。
  1993年10月,謝燁收拾行裝,準備由奧克蘭前往德國,在前往奧克蘭的碼頭被顧城勸回家,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寓所與謝燁發生爭執,在衝突中謝燁受傷倒地,顧城隨即自縊身亡,謝燁在送醫院途中死去。顧城殺妻的過程成謎。媒體報導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並稱「一個兒童已向紐西蘭警方作證,事發當天他看到顧城躲在顧鄉家前面的小徑,等約好的謝燁下車往顧鄉家走去時,顧城持斧頭從背後砍殺了她。1993年10月《文匯報》」。而依據顧鄉(顧城之姐)在《顧城最後的十四天》所說,斧頭根本就是不相關的偶然在場物件,沒有絲毫血跡,與案件無關,謝燁也僅僅是在額頭上有個不注意就看不到的小傷口而已。
  因此對顧城殺妻衍生出兩種說法,一是蓄意謀殺,二是誤傷。
2017-10-20 10:51:39
圖博館
顧城為什麼殺死妻子?-知乎

  顧城1956年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中國以前一個有點名氣,但名氣不算太大的“職業”詩人,名叫顧工。據說顧城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藝術天才,12歲時就接過了父親的傳承,開始寫現代詩,並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親。對此,顧工從來沒有表示異議,甚至很開心。
  改革開放之後,現代詩如同一聲號角,一面旗幟,成為當年無數中國年輕人的精神食糧。北島、舒婷、顧城成為領導中國現代詩歌的標誌性人物。
  中國現代詩歌之所以獲得“朦朧詩”的稱號,與顧城有很大關係。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一首詩指出:太朦朧,看不懂。引起廣泛的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由此確立。
  顧城,天才詩人,同時也是男人,是丈夫。二十年後,好友們的回憶更多地拼湊出了作為丈夫存在的顧城。他是個大孩子,這是最多人的共識。一切要以他的個人意志為主,他餓了,就會洗劫朋友家的冰箱甚至搶奪兒子的吃食。他冷了,就要馬上去商店買衣服,不然就坐在地上。他不喜歡妻子買東西,也不喜歡她做飯,因為這有違他田園生活的理想……
  在他和謝燁的婚姻生活裡,他是絕對的主人,是一個附著在謝燁身上的巨型寄生蟲,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在用他敏銳的大腦指揮女人奔跑。在精神上,他更是“光芒城堡裡的偉大的可汗”(顧城自稱),謝則是不可或缺、全心全意替他幹活的侍女。顧城和謝燁的這種關係,通常被稱之為攫取者與供養者的關係,這在藝術家的婚姻中極為普遍。攫取者通常是男性,他們富有才華,於是憑藉才華無限度地索取愛與關懷;供養者通常是富有奉獻精神的女性,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最典型的文學女青年,謝燁仰慕天才,陪伴在側,打點一切事務:開車,做飯,交際,把他說的話錄下來唯恐遺漏,吃植物,把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寄養在別人家。
  問題是,攫取者與供養者的關係只是一種短暫的平衡,極度不平等的關係最終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破,爆破的通常情況是供養者越來越不勝其負,不勝其煩。面對顧城這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蠻橫的被供養者,謝燁堅持了十年,最後投降了。她可能愛上了新人,也可能沒有,反正她準備撤了。她先是天真地想讓英兒接班,千方百計地把英兒從北京辦過來,欣然接受一男兩女的生活格局。但英兒顯然不是謝燁,她也是一個攫取者,是個平常人,沒有犧牲全盤的勇氣,她跟洋老頭走了。但謝燁還是要撤,顧城這下慌了。
2017-10-20 10:53:02
圖博館
漢學家顧彬一針見血地說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若沒有謝燁,顧城便失去了生活能力,作為詩人也是不可思議的。她謄寫和審編了所有那些讓他出了名的稿子。他只能通過她說話,失去她,也就等於失去他的語言和他自身。他知道這點,而她也肯定知道”。所以,顧城在遺書上寫,“燁要跟別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媽媽,我沒法忍了”。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攫取者仍然認為供養者應該無償地奉獻給他。如果不,就是欺騙,如果不,他就要亮出斧頭。
  作為詩人,顧城極富天分,作為男人,顧城極度自私冷血,不承認甚至反感人們提到顧城是殺人犯的人其實都暗自認同這樣的邏輯:如果一個人富有天才,那他就有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不承認這種邏輯,就是一個道德審判家。在這種邏輯後面,我看不到任何的正義,我只看到了比顧城更可怕的自私和冷血。如果可以把一場殺戮美化成神話,將一名精神患者詩意成天使,這無疑是一種病,一種獨屬於文人和文藝青年的病,極度弱智,相當偽善。
  但生活是柴米油鹽,無論顧城多麼有才華,至少在新西蘭的日子,他們一家的生活相當窘困。
  1989年4月的一天,住在激流島上的顧城突然給在奧克蘭大學講學的楊煉打了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興高采烈的說:「我們的好日子來了!」原來那個月是奧克蘭居民扔大件垃圾的月份,人們可以在街上撿到各種家具和電器,顧城就是打電話來讓楊煉幫他撿一個彩色電視機。
  六四後,顧城一家住到奧克蘭大學楊煉的家裏,有一次吃土豆燒肉,友友記得顧城一個勁兒為兒子小木耳夾肉,自己卻不吃,但是後來友友無意中撞見他在廚房裏悄悄舔那個裝肉的盤子,這讓友友心裏很難受,她知道顧城家的生活一定很艱難。
  後來因為英兒住到顧城家裏,使本來就不寬裕的顧城一家的生活變得更困窘,他們把已經營養不良非常缺鈣的小木耳送到別人家裏寄養。
  關於謝燁把小木耳送出去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生活窘困,另一種是因為顧城嫉妒兒子分享了謝燁對他的愛,所以要求謝燁把兒子送走。
2017-10-20 10:55:05
圖博館
有人在網上撰文說,寄養小木耳的那家人住在顧城家對面的山上,每天早晨,思子心切的謝燁一起牀,就會跑到陽台上用旗語與小木耳交談。
  友友對送走小木耳的事是這麼說的:一方面,從她對顧城一家在她家住的時候的觀察,她認為顧城一定非常愛小木耳;但另一方面,謝燁對友友說過許多次,顧城嫉妒才1歲的兒子,兒子也嫉妒父親。
  1993年初,迫於生計的顧城帶著謝燁去歐洲講學,把英兒留在激流島,兩個月後,英兒跟著她的英國情人也離開了激流島。英兒的離開給了顧城巨大的打擊,他多次試圖自殺,還寫了遺書。
  其實顧城的自殺情結應該早在英兒離開之前就有,有文章說,在他和謝燁結婚不久,他就讓謝燁跟他一起去自殺。他的確自殺過許多次,但是都被謝燁救了過來。
  其實謝燁離開顧城的心思也早在1993年10月那個悲劇發生之前就有,一次楊煉和友友在紐約見到顧城和謝燁,謝燁當著面色灰暗的顧城的面對友友說,她要跟顧城離婚。
  1993年10月悲劇發生的那天,據說謝燁已經收拾好行裝凖備離開顧城,離開激流島,到德國去開始她的新生活,但是她永遠沒有踏上這一旅程。
  顧城殺死妻子謝燁之前,情人英兒離開,英兒後來的命運令人嗟嘆
  2014.1.8,詩人顧城與謝燁、英兒的「三角戀」主角之一麥琪,鼻咽癌病逝於雪梨,終年50歲。
  她的骨灰安葬在雪梨,墓碑上的墓志銘是:「LIYING麥琪/中國詩人、作家/劉湛秋的愛妻/一個美麗、快樂的心靈之旅已經結束。/一個帶著所有的理解和認知飛向來世的自由的靈魂。/你是如此地為人所愛。/於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靜地離世,享年五十歲。」
  麥琪,本名李英,是因詩人顧城而為公眾熟知的「英兒」,在紐西蘭激流島與顧城以情人相處,得到顧城妻子謝燁的默許。3個人在這種「三角畸戀」關係下生活。顧城與謝燁在英兒離開顧城投奔英國佬後,合寫了反映三人情愛生活的長篇小說《英兒》(上圖)。
  1993年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殺妻自殺,因為和顧城的情人關係,英兒受到輿論極大的譴責和非議,被指是激流島事件的「罪魁禍首」。
  之後她與大自己28歲的詩人劉湛秋結合,定居澳大利亞,改名麥琪,淡出公眾視野多年。
  英兒用麥琪署名推出過兩部作品,一部是出版於1995年的《魂斷激流島》,一部是出版於2002年的《愛情伊妹兒》。
2017-10-20 10:56:04
圖博館
在2002年,英兒直面媒體回應質疑,她稱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上殺妻時,如果她在場,也會喪生斧下,而事發前顧城和妻子謝燁已經離婚,顧城陷入到極端的神經質中。時隔多年,說到當年的慘劇,英兒說,「我不想再活在往事的陰影中,我渴望過正常的生活。」
  不過,顧城、謝燁、李英生前密友文昕認為李英出版的書中的內容是在撒謊,並一直堅稱,「英兒實際上是種下顧城謝燁悲劇的最大的惡果。」
  英兒與顧城、謝燁三人之間的感情脈絡,梳理一下大體上是這樣的:
1986年6月,昌平詩會,李英與顧城相識,李英23歲,顧城30歲;
1988年1月,顧城謝燁要去往紐西蘭,前一天與李英告別,李英跟顧城愛情告白;
1990年7月,李英因為顧城和謝燁的經濟資助,來到紐西蘭激流島跟顧城、謝燁一起生活;
1992年3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從事文學工作,顧城和謝燁離開激流島,李英留在激流島;
幾個月後李英失蹤,1993年3月,顧城聯繫不到李英而知變故,15日到23日回北京尋找李英,沒有找到,顧城和謝燁開始寫作《英兒》;
1993年10月8日,顧城謝燁因家庭糾紛去世,顧城37歲,謝燁35歲,李英30歲;
1994年的1月,李英與劉湛秋在澳大利亞再次相遇結婚,在雪梨隱居了8年後,2002年3月10日,推出作品《愛情伊妹兒》。
  《英兒》這本書中認為,英兒愛上顧城是想利用他解決出國的問題。英兒愛上洋人老頭是想利用洋人老頭解決綠卡問題。英兒回應媒體質疑時否定了《英兒》這本書中對她的指責。
  英兒2014年1月8日在雪梨去世後,顧城、謝燁、李英生前密友文昕說,「不管怎麼說,一條生命走了,那麼,就讓一切安靜下來吧,世間恩怨,可以至此為止。如果她(英兒)還在,我會覺得一些話可以說,如今她不在了,真的沒什麼好說了、一切都結束了。至於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會怎麼看,就是別人的事了。」
2017-10-20 10:56:59
圖博館
李英,1963年出生於北京,許多朋友對學生時代的她評價是「單純、可愛,像小妹妹一樣」。1986年,李英經由好友文昕的介紹,在昌平詩會結識了詩人顧城和劉湛秋。李英立刻被顧城所吸引,她形容自己每次見到他「像進殿堂朝聖一樣,我的精神世界被他的光環所籠罩」。那一年顧城30歲,與妻子謝燁已結婚3年。
  從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畢業之後,李英進入《詩刊》擔任編輯,當時的責任主編正是劉湛秋。
  據顧城、謝燁和李英三人共同的好友文昕回憶,李英當時就向她坦言自己偷偷愛上了顧城,但會壓抑這份感情,不會表露。不過李英並沒有恪守諾言,1988年顧城、謝燁移居紐西蘭的前一天,李英當著謝燁的面向顧城告白。
  1990.7.5,李英離開北京,前往紐西蘭激流島,謝燁默許了李英與顧城的情人關係,三個人生活在一起。李英稱顧城「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懂,能理解他夢幻的空間。他對我也一樣」。顧城則如此形容他和謝燁、李英的關係:「英兒,你跟我天生就是一模一樣的,謝燁不一樣,她是我造就的。」
  1992年3月,顧城與謝燁前往德國講學,獨留李英在激流島。不久,李英同在島上教她英語的英國移民約翰結婚,婚後去了雪梨。
  李英的離開讓顧城徹底崩潰,多次自殺未遂。謝燁建議丈夫寫一部懺悔錄,然而長篇小說《英兒》完全背離了她的想像,顧城用近似囈語的獨白回憶了他與李英的感情,也終於讓謝燁不再留戀這段婚姻。
  1993.10.8,謝燁收拾行裝,準備遠走德國,在前往奧克蘭的碼頭被顧城勸回家,兩人在寓所發生衝突,顧城用斧頭殺害謝燁,隨即自縊身亡。那年顧城37歲,謝燁35歲,李英30歲。
  激流島慘劇之後,李英的婚姻也已仳離告終。1994年1月,李英與劉湛秋在澳洲再次相遇、結婚,改名「麥琪」,後來出過兩部作品,1995年的《魂斷激流島》回憶她在島上和顧城夫婦的生活;2002年的《愛情伊妹兒》,主角成了她和劉湛秋。
  2006年,李英從澳洲回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談到自己與顧城、謝燁在激流島的生活:
  「這個生活大家都是很痛苦,就是我和謝燁,所以這個生活是沒有辦法真正繼續下去的。在感覺裡,雖然我和謝燁沒有真正面對面去談過這個事情,但是感覺上是這樣子的。在他們接到德國的邀請書的時候,謝燁有一天,就是我們倆去海邊散步,她就找我,她就講起了這個事情,她就說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找一個機會走掉,否則的話我們誰也活不下去的。」
2017-10-20 10:57:50
圖博館
「所以對謝燁來講,我真的是一直是非常內疚,就說非常地敬重她,因為她永遠是,她不是一種講自己感情的人,她不講痛苦,她不去傾訴,所以我總覺得她有什麼東西在心裡邊,所以她要求她說要我,我們走你找一個機會走,我是絕對不會說NO的,真的我是覺得這樣的話呢,我也為她做了一點什麼。」
  李英離世半年多之後,國內才陸續得知死訊。有媒體訪問她與顧城、謝燁的共同朋友文昕,她說:「李英做過什麼、對與錯,還有什麼意義?什麼是非、債務都用死還了。一切都結束了,就讓一切也都安靜下來吧,世間恩怨到此為止。」
  劉湛秋說,李英走的那天晚上還給他發過短信,說感覺還好,什麼痛苦都沒有。但就是那天夜裡,她卻走了。據雪梨華語文壇人士描述,李英自2011年患病以來,拒絕西醫,也未真正求助中醫,僅靠自己琢磨的食療應對病症。她又像最初到雪梨的那8年,幾乎不見任何人。劉湛秋很早就回到中國,李英死的那天晚上,沒有人陪伴。

  哀謝燁 by蘆笛
其實,理解顧城那種人,對今天有點醫學常識的人來說還不是什麼難事,蓋像他那種瘋子並無多少時代特徵,過去有,現在有,將來肯定也會有,但謝燁則不然,她是最後一個傳統型女性(楨:?) 。如果可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楨:?),那麼更可以說“謝燁之後無鶯鶯”(楨:?)。這兒的“鶯鶯”,指的當然是《西廂記》上的崔鶯鶯那種才子崇拜情結濃重到無以復加的傳統型淑女。
  小幫菜們有所不知,過去的中國人的精神境界並不是歷來如今天這樣,只有物質慾望,毫無精神內容。傳統型淑女不像今天的淑女們這樣,只知道追求“有車有房”、“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相反,她們只會坐在自行車後笑,絕不願坐在寶馬車裡哭,甚至會同情乃至鄙夷這種她們心目中的可憐蟲。
  中國本來就有歌頌“安貧樂道”、譴責“嫌貧愛富”的傳統。“前三十年”的黨宣傳,更在每個人心目中建立了“貧窮=偉大,富裕=有罪”的恆等式,致使那陣子的青年女性心目中基本沒有金錢二字。兩千年來的禮教熏陶,尤其是民間草根文化諸如戲劇、小說、評書等等,熔鑄了傳統女性牢不可破的“男才女貌”的價值觀。她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就是說部演義中的那些出口成章的才子。
2017-10-20 10:59:07
圖博館
這種對才華的盲目崇拜,簡直就成了一種類似西方宗教感情那種沛然莫之能禦的行為動機,帶上了某種形而上的聖潔,以及義無反顧的悲壯。為了這現代人看來非常可笑的“才氣”,淑女們不惜如傳說中的王寶釧一樣,去作出苦守寒窯18年那種極端的自我犧牲。一言以蔽之,傳統型女性的共性,也是她們最耀眼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自我犧牲。”
  這在今日青年的心目中當然非常可笑,我也同意,這是一種無多少理性可言的準宗教信條。但這畢竟是當時許多女性的價值觀,而要裁判價值觀的高下,似乎只有上帝才有那資格。就算那種價值觀真是愚不可及吧,我們既然要評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起碼得知道他們的真實的精神世界吧?而作為過來人,尤其是當年頗受女性垂青的“才子”(雖然遠沒有顧城的才氣),我自忖有資格說,我完全了解謝燁那一類文學女青年的精神世界,雖然我從無緣分見過她。
...
更要命的是,顧城不但毫無生活能力甚至自理能力,而且還對他的虛妄追求極度偏執,真的相信世上能有什麼遠離紅塵的“香格里拉”,不知道“清高”是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的豪奢,以致堅持要住在一個非常荒涼的小島上,什麼都需要自己動手才能維持生存,而這一切都得謝燁去幹。這倒不是說顧城笨得不能幹活,他本來就是木匠出身,劈柴、生火、修房子等等應該是專業對口。問題在於,社會把他捧到了一個下不來的高度,他這位出塵絕俗的天才豈能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俗事上?
  總之,自私與偏執,使得顧城最後活得脆弱、卑微到了這種地步,以致他的全部生命,包括精神的以及物質的生命,都係在了一條細細的蛛絲——謝燁身上。一旦這蛛絲斷絕,他腳下就是不敢正視的深淵:他非但沒有勇氣去承受那感情上的損失,而且根本就此斷了活路——一個語言不通而又出於莫名其妙的自傲不肯學英語的人,還怎麼可能在那個荒島上自力更生活下去?就算能活下去,沒有了謝燁那個全職保姆,所有的體力活家務活都得自己去幹,而居住在荒島的特殊條件又使得這些雜活遠比居住在城市的多。他如果還想堅持做那超凡脫俗的隱士,就只能成天胼手胝足、汗流浹背地當苦力,詩人是再也做不了了。他又怎麼丟得起那個臉?
2017-10-20 11:00:26
圖博館
在這種情況下,自殺就是解脫那人為困境的唯一辦法。對謝燁來說不幸的是,顧城對她的所謂的愛,其實完全是自愛。因此,當他自覺活不下去之時,必然要拉一個墊背的。那時他的所謂愛就化作瘋狂的血淋淋的仇恨。在很大程度上,他很像盧剛,兩人都是自我期許與社會期待太高,上得去下不來,最後以殺人自殺解套脫困。
  從謝燁這邊來說,她雖然是傳統型的淑女,也一直為按照傳說中的賢妻良母的模式默默作出了多年犧牲,就連那種現代女性無法想像的犧牲,諸如把親生兒子送走以平息丈夫的醋意,接納英兒當同住一屋的二奶,使得丈夫能享齊人之福,她都默默地承受了。如果不從文化傳統對那個時代的女性精神世界的陶冶的角度來看,這些怪事根本就無法解釋(楨:?) 。
  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除非(楨:?) 是父母對兒女之愛,一切其他的愛都是有限度的。據說,她曾對王安憶說:“在現代社會裡要過原始生活是很奢侈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當過知青的人都該明白,這簡簡單單一句話裡,滲透出多少辛酸的血汗。何況當知青還是在母體文化圈裡過群居生活,不是跑到一個文明黑洞裡去離群索居,不會感到那種錐心刺骨的寂寞。
  我想,這就是謝燁為何要從顧城身邊跑掉——她終於到達了斷裂點,只想回到紅塵去,過點常人的小日子。這也或許是她為何大度地接納了英兒,而且據說還慫恿顧城去“強姦”她(這是英兒的說法,她在《愛情伊妹兒》裡說,顧城進入她的房間時,她昏迷過去了,想來顧城用上了傳說中的“五鼓斷魂香”)。我猜,謝燁心太善,而且母性十足,深知顧城離不開她那個實際上的媽,更深知顧城的脆弱,所以想用“李代桃僵之計”,讓英兒來接她的班,以免她的離去給顧城帶來毀滅性打擊。
  可惜英兒並不是(楨:?) 她那種傳統型賢良女性,當初固然也是慕名而來,來後才發現如此海外“天堂”(在那個時代的國人心中,“國外”就是“天堂”的同義詞),其實連國內貧困山村都不如,自然要在勾引上他人、有了著落之後,跑得比兔子他娘還要快。她走後,謝燁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終於決定離開,引來了殺身大禍。
2017-10-20 11:01:16
圖博館
我想,這就是慘案發生的真實緣由,起碼是可以自洽的一種解釋吧。就算這解釋不成立,顧城的殺人罪行也絕不是其親人的一面之詞可以洗刷的。
  可惜我卻在卡瑪的博客裡看到顧城的姐姐顧鄉披露的所謂真情。據說,謝燁心術極深,她早就想促成顧城去死,死後她就可以以遺孀的身份,出版顧城的作品發大財。這一面之詞似乎也有依據,那就是顧城在遺書裡寫道:
  “我無奈了,英走了也罷,燁也私下與別人好,在島上和一個小XX,在德國和一個叫陳XX的人。正在分家、離婚。她說要和陳生個娃娃。燁許多事一直瞞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計劃的(地)毀滅我的生活。我在英兒的事上傷了她心,後來我愛英兒要好好過,她也不許了。她的隱情被發現,我才大悟,為什麼他們一直用英文寫信通電話,當面騙我。英出事後,他們就一直等我自殺,或去殺英。他們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們好過日子,直到被發現後亦如此,奈何。 燁也好心救過我幾次,但到她隱情處,她和陳就盼我死。 陳在德在飯店從小青那邦(幫)我買過電擊器和刀,讓我去殺英兒。他們安排的(得)好呢。如此,我只有走了。 老顧鄉知道很多燁的隱情。”
  這些瘋話,任何一個稍有點心理學或醫學常識的人一看就是典型的paranoia。如何當得真?就算沒有醫學知識也罷,一個有點人生常識的人也絕不會相信什麼“陳在德在飯店從小青那邦(幫)我買過電擊器和刀,讓我去殺英兒。他們安排的(得)好呢。”可惜卡瑪就是傻傻地信之不疑。她在傳達這“真相”前,怎麼就看不見遺書上“燁……正在分家、離婚”的話語,問一聲這是否能和“等著作顧城遺孀”的理論捏到一起去,又為何會忘記問一聲顧鄉:她是否靠賣顧城的遺作發了大財?
二十年後回顧此事,我只為謝燁那迅速凋謝的鮮花感到莫名的哀傷。
2017-10-20 11:02:19
jsoujsou
趙哲聖》傅達仁留下來的問題2018-06-07中時

橫跨不同世代,播報體育新聞風格獨特的傅達仁,因為老年病痛纏身,積極鼓吹安樂死政策,7日他拖著瘦弱的身影,經由瑞士「尊嚴」安樂死機構的成全,走向天堂。
  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寫過《疾病的隱喻》一書,關注人們對於疾病的多樣詮釋。當面對疾病晦暗時,社會總會用「隱喻」思維看待,癌症的神祕感、安樂死的道德感等,人們會賦予疾病想像、多重的意義,卻也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
  蘇珊‧桑塔格的批判觀點,引發我們對此次傅達仁終結生命方式深層的思考。一直以來,病痛的灰暗常是人們面臨死亡時「沉默的隱喻」。在常態的生命學,我們鼓勵病人脫離苦海,遠離死亡,因此總避談死亡;或當走向死亡的階段時,總希望能創造平淡的情境,讓瀕臨死亡者能祥和面對,逝者能入土為安。
  傅達仁忍著胰臟癌末期的痛楚,積極奔波,希望促成台灣安樂死合法化。他導引人們對身體與自我存在進行深刻的省思,很多人對此新聞深覺震撼,因為傅達仁「太不像」隱喻下走向死亡過程的演員,不時走向銀幕,多次出面談安樂死,高調衝撞過往臨終者給人的觀感。
  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定律,但「老化過程」卻是相對的概念,選擇死亡的方式能讓每一個獨立人格有自由的選擇權嗎?人雖然無法阻止生老病痛的發生,但可以決定自己的老法和死亡的方式嗎?這是傅達仁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給我們的震撼,提供人們「另一個面對病苦、選擇死亡」的方式。
  傅達仁之前踏上瑞士的死亡之途並不順利,去年底因為親情難以割捨,捨不得兒子生病與家人牽掛,曾從瑞士返回台灣。瑞士「尊嚴」機構所做的是「陪伴自殺」,這需經過多次審慎評估之後才能啟動,由院方提供器具,意識清醒的病人「自己」結束生命,這與傳統的安樂死是有差別的。
  傅達仁捍衛自主生命權的動作,對於原來台灣體制中緩和的安寧醫療系統是否會造成衝擊,令人關注。而明年1月6日將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因為傅達仁的離去,也許更容易宣導病人擁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權利,使該法未來更順利推行。
  傅達仁求「善終」的決心,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疾病的苦痛,他「捍衛生命權」的意志,更發人深省。願他一路好走!
2018-06-08 08:25:52
jsoujsou
細胞內"永不消失"死亡波:證實以每分30微米速度自殺 2018-9-1 新浪科技

  就在過去的24個小時內,你的身體裡有500億個細胞死去了。
  不過也沒什麼好擔心的,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實際上,這種有規律的細胞死亡是生命活動必須的過程,我們把它叫做細胞凋亡。
  當然了,正常情況下新細胞的分裂和舊細胞的凋亡是平衡的,不過一旦凋亡發生異常,就會產生疾病——如果細胞不死,就會產生癌症;如果細胞死得太多,那麼組織和器官就會消失不見了。
  那麼細胞凋亡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呢?
  哈佛大學研究者在顯微鏡下親眼看到,細胞凋亡的發生竟然像是水波紋那樣在細胞中擴散,每分鐘30微米的速度還真是蠻快的!而且這種傳遞方式與擴散完全不同,速度並不會變慢,用作者本人的說法就是“永不減速,永不消失”!這篇論文不久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終於發現節食長壽的原理! "減肥長壽藥"還會遠嗎? 2018-9-1 新浪科技

  長生不老是人類的永恆主題,近年也有不少研究為我們找到了通往青春之泉的前進方向。其中,一種簡便的長壽方法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許多科學家發現,如果能減少熱量攝入,就會給健康帶來各種潛在好處,這包括了長壽。
  這一發現已經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驗證。在小鼠裡,限制熱量攝取可以快速降低血糖,燃燒身體脂肪,並讓它們活得更長。但這背後的原理,卻一直是一個謎。
  日前,在《細胞》子刊《Cell Metabolism》上,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腸道菌群。原來,節食的諸多好處,居然都是腸道菌群給我們帶來的!
2018-09-06 10:36:51
圖博館
最新研究稱:癌細胞可“自殺”,癌症治療或有重大突破!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細胞擁有內部防禦機制,在癌變時期會觸發“自殺功能”。科學家認為,只要尋找合適方法令癌細胞“自殺”,癌症病人將可免除化療之苦。
最新研究稱:癌細胞可“自殺”,癌症治療或有重大突破!
2018-10-29刊登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領導該研究的專家彼得是癌症代謝研究專家,他認為早在8億多年前,多細胞生物發展出免疫系統之前,細胞已經以自噬方式抵禦癌症。這種促使變異細胞“自殺”的防禦機制,時至今日仍在人體中存在。
彼得認為,遺傳物質核糖核酸(RNA)是研究關鍵,RNA在生命形成之初傳遞遺傳信息,在蛋白質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早在去年一份報告中,他就已經發現較小分子的核糖核酸,被稱為“microRNA”,能夠同時消除癌細胞生長所需的多種基因,而且不會產生抗體。這就相當於癌細胞的自我毀滅。
為瞭解細胞“自殺”的原因,彼得測試了4000多種不同的“microRNA”組合,發現其中一種抗癌效力最強。
據悉,目前的化療療法會擾亂基因排序,引起包括繼發性癌症在內的副作用。彼得認為,研究下一步需探索如何讓身體自行製造“microRNA”,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研究新的療法需要很長時間。
研究進一步發現,癌細胞受到特定刺激後,細胞內的RNA會自行分解為較小的“microRNA”,促使癌細胞自我毀滅。他還發現,遺傳物質中3%的RNA,都可以分解為抗癌“microRNA”。
2018-11-04 12:23:59
圖博館
最新研究稱:癌細胞可“自殺”,癌症治療或有重大突破!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細胞擁有內部防禦機制,在癌變時期會觸發“自殺功能”。科學家認為,只要尋找合適方法令癌細胞“自殺”,癌症病人將可免除化療之苦。
最新研究稱:癌細胞可“自殺”,癌症治療或有重大突破!
2018-10-29刊登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領導該研究的專家彼得是癌症代謝研究專家,他認為早在8億多年前,多細胞生物發展出免疫系統之前,細胞已經以自噬方式抵禦癌症。這種促使變異細胞“自殺”的防禦機制,時至今日仍在人體中存在。
彼得認為,遺傳物質核糖核酸(RNA)是研究關鍵,RNA在生命形成之初傳遞遺傳信息,在蛋白質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早在去年一份報告中,他就已經發現較小分子的核糖核酸,被稱為“microRNA”,能夠同時消除癌細胞生長所需的多種基因,而且不會產生抗體。這就相當於癌細胞的自我毀滅。
為瞭解細胞“自殺”的原因,彼得測試了4000多種不同的“microRNA”組合,發現其中一種抗癌效力最強。
據悉,目前的化療療法會擾亂基因排序,引起包括繼發性癌症在內的副作用。彼得認為,研究下一步需探索如何讓身體自行製造“microRNA”,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研究新的療法需要很長時間。
研究進一步發現,癌細胞受到特定刺激後,細胞內的RNA會自行分解為較小的“microRNA”,促使癌細胞自我毀滅。他還發現,遺傳物質中3%的RNA,都可以分解為抗癌“microRNA”。
2018-11-04 12:24:01
阿楨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2019-03-20 08:15:05
阿楨
不堪忍受牙痛折磨,英國38歲男子上吊自殺 2019-10-24 觀察者網

  英國《鏡報》10月21日報導,今年4月初,南安普頓發生了一起自殺案件,經警方半年調查,是因為受不了牙痛。據母親雪麗回憶,兒子早在今年1月就說牙不太舒服,診斷為智齒發炎,需要拔掉。
  但拔牙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想不花錢就要找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申請,但他們的候診時間很長很長……NHS官網顯示,從線上預約成功或醫院受理申請開始算起,非緊急病患的最長輪候時間可達18周。什麼算緊急的呢?癌症/疑似癌症。這樣就只需最多等待2周。
  安東尼每天只能服用大量撲熱息痛和布洛芬。看到兒子這麼辛苦,雪麗開始攢錢,打算帶兒子找私人診所做手術,這樣醫藥費大約需要1500英鎊(約合人民幣1.3萬元)。當然,私人診所也要排隊,不知道要等多久。
  過了兩個多月,雪麗終於攢下900英鎊,再用幾個禮拜就能湊夠錢了。但安東尼的病情越來越重,寢食難安,連班都上不了了只能請病假。他不僅加大了止痛藥的劑量,每晚還必須要靠威士卡才能入睡。雪麗清楚地記得他抱怨過,“已經受不了了”。幾個禮拜後,安東尼選擇上吊自殺。臨終前他試圖向老闆提出加班申請,因為卡裡透支了3000英鎊。
  回應
 這特麼就是傳說中發達國家?這特麼過得什麼日子?還有,說好了的西方國家年輕人獨立自主不啃老呢?
 號稱是發達國家的英國,拔一顆智齒竟然需要1.3萬元,半年前拔智齒,連前期拍牙片到拔結束,300元搞定。從這樣一件小事情就能看得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
 等你有了孩子,孩子整牙的時候,你就知道有多貴了,而且還不能用醫保
 整牙是什麼?如果是帶個牙箍那種,那是屬於美容,本來就不能用醫保,而且小孩兒繳的醫保屬於居民醫保,一年幾十塊錢,只有住院才能報銷。另外,現在中國小孩填補牙冠溝,是免費的。
 這新聞是在說拔牙的問題嗎?隨便搜搜觀網往期的新聞,什麼孕婦排隊排到流產,渾身流著血排隊排到去世這些新聞歷歷在目。他自殺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衰落後底層人民對未來深深的絕望。醫院排隊,本質上就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少數富人壟斷了大多數社會財富,他們想幹嘛就幹嘛,剩下的大多數窮人就要爭奪僅存的那些富人吃下的殘羹剩飯,醫療資源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教育,工作,甚至自由被剝奪的問題多了去了。而那些被逼到活不下去的窮人,永世不得翻身,因為西方的階級已經固話了,根本不存在上升通道,窮人絕望到自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2019-10-26 08:19:36
阿楨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2020-05-11 08:49:01
阿楨
新冠疫情期間,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給我們什麼啟示? 2021-02-14 新浪科技

  2021年1月,《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下,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高自殺率的國家之一,不過至2019年的10年裡在下降。可是新冠疫情似乎扭轉了這一趨勢,呈現出先降後升的態勢。
  在第一波疫情(2-6月)中,相比下降了14%,但第二波疫情(7-10月),則上升了16%,女性上升了37%,兒童和青少年增加了49%。
  疫情初期自殺率下降,以往的國家性災難事件中,其實都出現過類似現象,這種初期的自殺率下降被稱為“聚集效應”或“蜜月效應”。
  在日本第一波疫情,政府補貼、工時減少和學校停課等因素,都導致了早期自殺率的下降。
  而在第二波疫情中,自殺率出現反彈,可能有幾個潛在原因。政府干預程度下降,受到影響的更多是年輕上班族,他們更可能是低技能的,且在相對缺乏保障的合同下工作,因而失業率更大。第二次疫情爆發的時間,和學校在關閉後重新開放的時期相吻合,學生們幾個月沒有上學,返回學校壓力加劇,從而可能加重心理抑鬱。
  疫情持續更多影響到了女性占主導的行業,比如裁員現象嚴重的酒店、食品服務和零售行業,而且女性在兼職員工中所占比例也更大。除了對收入的擔憂,女性還需要應對急劇增加的無償護理負擔——在疫情期間,女性在清潔、育兒、烹飪、購物等每一項家務勞動指標中,承擔比例都比男性高。
  除了日本,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國家的自殺率都出現些許波動。
  一是社交隔離造成的孤立令許多人感到不安,並可能加劇現有的精神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症和自殺傾向。
  二是經濟衰退,可能會加劇與失業和經濟困境相關的自殺風險。
  三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極度的壓力、對疾病的恐懼、無助感,以及目睹病人孤獨死亡的創傷,都可能增加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自殺風險。
  四是患者遭遇的恥辱感和歧視可能會增加自殺幾率。
2021-02-15 07:58:38
阿楨
動物會自殺嗎? 情況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2021-08-19

據外媒報道,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會通過”自我了斷”或臨時性的行為來結束生命,但這能否稱為”自殺”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1970年4月,訓練師裡克•奧巴瑞來到美國邁阿密海洋水族館,見到了與他相處了7年的海豚凱西(Kathy)。在電視劇集《海豚飛寶》(Flipper)中擔任主角三年後,此時的凱西正因”退休”而備受煎熬。 凱西來自野外環境,它被捕獲並帶到了水族館進行表演訓練。 當時這隻雌性海豚看起來很沮喪,獨自呆在一個混凝土水箱中。 對於像海豚這樣高度社會性的動物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 奧巴瑞稱,這隻曾經的明星海豚游到了他的懷裡,然後沉入了水箱底部,並拒絕重新浮出水面,最終溺亡。
但是,凱西的自殺是真的嗎? 非人類動物真的有能力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自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殺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與人類自殺有關的風險因素,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 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有待進一步考慮的障礙”。 甚至對於人類自殺的定義也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既涉及到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涉及到哲學和語義學。
隨著人類對動物意識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有人開始聲稱某些動物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能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並能夠有計劃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擬人描述的批評
也有批評者認為,「動物可以自殺」這一觀點其實是某種”擬人主義”——將人類的品質推之於非人類的事物上。 海豚看起來很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
主張動物可能自殺的人稱批評者的這種態度稱為”人類否定”(anthropo-denial)。 儘管動物的悲傷——或抑鬱、喜悅和憤怒等——可能不會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緒是不真實的,自殺也是如此。
2021-08-20 09:20:00
阿楨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肯定的證據主要依賴於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實證證據。 相應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講述過她的黑猩猩實驗物件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這隻黑猩猩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在其母親弗洛(Flo)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在狗和大象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例子。 這些觀察結果確實令人吃驚,但這真的是自殺嗎? 其意義能否等同於我們對人類自殺的描述? 即使在受害者受到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也會認為自殺具有某種意圖。 我們無法證明,也無從知曉弗林特是否故意絕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有意義的語境中,動物界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幾乎肯定不是自殺。 螞蟻和蚜蟲會在捕食者接近時爆炸,這對它們的同類是有利的。 一些蜜蜂物種在被蠅類寄生時,會為了保護種群而放棄蜂巢。 儘管對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或許能感覺到疼痛,但這些行為幾乎肯定是本能的,並不是由個體決策驅動。 同樣,旅鼠跳崖自殺的現象更有可能是種群個體數量過剩的意外後果,而不是有意識地主動跳崖。
  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動物必須有自我意識,能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有能力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 有證據表明,一些動物具有前兩種能力,但後一種能力尚未見到。 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似乎會悼念逝者,這一事實可能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真的懂得並能夠促成自己的死亡。
如果自殺被定義:通過某種反思判斷,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之後,故意奪去自己的生命。那動物肯定是不會自殺。
2021-08-20 09:22:51
阿楨
龐建國墜樓亡 許崑源女憶亡父臉書發聲了 2022/01/12 中時

國民黨前立委龐建國昨(11)日於北市內湖區住處墜樓身亡,享壽68歲。據了解,他凌晨4點多突然在LINE群組連說數次「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突如其來的消息引起各界震驚、不捨。因為高雄市前議長許崑源也是墜樓身亡,其女兒許采蓁因此在臉書發文,說「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許崑源在2020年6月6日時墜樓身亡,事後其女許采蓁宣布將延續父親的志業,投入2022市議員選舉,勤跑在地為基層服務,如今發生類似的事件,許采蓁沉寂許久才在晚間10點多透過臉書謝謝好友們傳訊關心,並說「我沒事,我很好,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除了粉絲們留言為許采蓁加油,說「議長是我們的驕傲,而您則是議長的驕傲!加油」、「議長成為菩薩及天使一直在妳身邊護持妳,加油~我們也一直都在你身邊的喔」、「我們一起努力!堅持信念!我們都在妳身旁」、「是呀,最帥最有義氣的天使」,有「最美發言人」之稱的李明璇也為她打氣,說「給妳大大的擁抱,加油!」
  相關新聞
王淺秋在臉書指出,震撼!哀痛!拜託請大家都好好保重自己,前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帶給大家的痛還無法完全平復,只有保持健康才能照顧家人、關心國事。
  回應
孤臣無力可回天,哀痛阿。
2022-01-13 08:53:23
阿楨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2022-03-23 09:07:02
阿楨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2023-02-05 08:12:22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09:55
阿楨
瓊瑤家中輕生,終年86歲,遺書全文公佈 2024-12-04

各位親愛的朋友知音們:
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
“翩然”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
這是我的願望,「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滅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我要說的話,都錄在我《當雪花飄落》的影片裡了。希望我的朋友們,多看幾次視頻,了解我想表達的一切。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邪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們。 「愛」緊緊的繫著我心,你們都是我最不捨的。為了讓我的靈魂(不知道人類有沒有靈魂),也能“翩然”,大家為我笑、為我高歌、為我飛舞吧!我在天之靈,會與你們「共舞」的!
別了!我至愛的你們!慶幸此生,曾經和你們相遇相知。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但願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別錯過那些屬於你的精彩!
千言萬語說不盡,最後,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回應
瓊瑤女士有什麼想不開的嗎
從遺書看,應該是活了86歲,夠了,沒什麼遺憾了,與其幾年之後可能在病痛中毫無尊嚴地逝去,不如自己了斷。也不算什麼想不開。
2024-12-05 05:01: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