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瑜的《新加坡史》是本對新加坡整體歷史做一客觀且詳實的描述和評析之專書,值得參考。
新加坡史 (台灣商務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國內媒體對於新加坡的國情和建設,報導很多,博碩士研究生以新加坡作為研究對象為數亦頗多,公務員出國到新加坡考察更是絡驛於途。但對於新加坡整體歷史發展,缺乏專書加以介紹。因此,筆者將多年教學心得整理,對新加坡歷史做一客觀的描述和評析。
本書從第十四世紀有關對新加坡之早期歷史記載寫起,論析淡馬錫國的歷史起源和相關記錄。其次,探討英國登陸新加坡並開發和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佔領新加坡的經過。接著探討戰後英國重新控制新加坡,對新加坡採取新政策,將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分開,使之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在1963年促成新、馬合併。後因李光耀與馬來半島菁英之立場互異,而導致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成為獨立國家。在李光耀等菁英領導下,採取威權主義政策治國,使新加坡由一個髒亂的港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國家。新加坡成功的政治管理和經濟經營方式享譽國際。
作者簡介 陳鴻瑜
1948年生,台灣花蓮縣人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
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
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現職: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著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古代的單馬錫(淡馬錫)
第二章 英國入侵新加坡與開發
第一節 英國佔領新加坡
第二節 英國皇家殖民地
第三章 日軍佔領新加坡
第四章 戰後重回英國統治
第一節 維持英國直轄殖民地地位
第二節 成立自治領
第五章 從自治到獨立
第一節 自治談判
第二節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第三節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第六章 李光耀執政時期
第一節 政治變遷
第二節 有民主無自由的保守政治
第三節 經濟發展
第四節 一黨獨大制的未來
第七章 後李光耀時期
第一節 政治變遷
第二節 推動外向型經濟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徵引書目
索引
《 新加坡史 》陳鴻瑜(淡江大學 亞洲所教授)
100學年度專任教師研究獎助(學術性專書)申請案第14號
國內媒體對於新加坡的國情和建設,報導很多,博碩士研究生以新加坡作為研究對象為數亦頗多,公務員出國到新加坡考察更是絡驛於途。但對於新加坡整體歷史發展,缺乏專書加以介紹。因此,筆者將多年教學心得整理,對新加坡歷史做一客觀的描述和評析。
本書從第十四世紀有關對新加坡之早期歷史記載寫起,論析淡馬錫國的歷史起源和相關記錄。其次,探討英國登陸新加坡並開發和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佔領新加坡的經過。接著探討戰後英國重新控制新加坡,對新加坡採取新政策,將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分開,使之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在1963年促成新、馬合併。後因李光耀與馬來半島菁英之立場互異,而導致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成為獨立國家。在李光耀等菁英領導下,採取威權主義政策治國,使新加坡由一個髒亂的港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國家。新加坡成功的政治管理和經濟經營方式享譽國際。
評陳鴻瑜《新加坡史》2012-03-21 張子房
從一般大學教科書的結構,歷史可分通史、專門研究兩類,前者因教學需要,雖無定制但有定式,後者大多按學術論文格式滙集成篇,亦有學者以另類方法成書,能通過審查就能列入「業績考量」。要分辨兩類書很簡單,書名只寫着「xx史」或「xx通史」,就是通史類。書名明確寫着「xx政治史」、「xx社會史」或者讀了不明所以,是專門研究。這種分類非常粗略,但找資料寫報告,大多用這種方法,尋找資料,先從通史入手,再找專門研究。
舊時的通史寫得非常可怕,許多比現在的專門研究更深入。目前比較標準的通史教科書,要算王曾才的《世界通史》,結構大體是這樣︰
一、某地的概述︰地理環境、時代、神話傳說
二、政治史︰重要的軍政大事,王位更替
三、文化發展︰哲學、文學、建築、藝術
單從結構分析,《新加坡史》有只四十分。
書中一開始只寫了一點點關於新加坡的神話,魚尾獅的由來,在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沒了。接下來不明不白的談談殖民史變遷,簡單講明朝、英殖,兩部份加起來,約佔全書1/3。中間大部份寫新加坡狎立、建國、建國後政治制度發展,佔了全書2/3。
整部書,就結束了。
全沒提及文化發展,連不同族群的生活狀態、聚落變化、國際地位,都極少提及,全書連一部文學作品或電影作品都沒提及。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既然如此,為甚麼書名不叫《新加坡政治發展史》呢?
作者的書寫本身,老實說,連一般交大學報告,都不應該這樣寫。無頭無尾,只是資料的鋪陳,鋪陳手法極不高明。作者大量引用文獻資料,遇上重要事件例如新加坡獨立,報紙資料幾乎逐日逐日引用,動輒三五頁的資料引用之間,作者可以不加引導、不加闡釋、不作分析。資料引了十幾頁之後,終於發現作者的簡單的總結,告訴讀者他在幹甚麼,毫無啟發性。
過多的資料引用無助呈現歷史脈絡,更令敘事混亂,閱讀困難,有充字數之嫌,而且令章節主旨不明確。單憑領導人更替,按時序把新加坡當代史分為三個章節,卻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只批評說「僅是他(李光耀)對於新加坡價值結構的維護,並不符合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現況」(註1)。加上獨立之後,新馬兩國關係,似乎在作者心目中,毫不重要。吳作棟喝下的那一口新生水,當中包含了多少星馬之間的恩怨情仇?
然而,這本書,沒有談及,漠不關心的說一句李光耀的亞洲價值只是他合理化自己統治方式的論點。對李本人的儒家思想、家長式管教、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等問題,一概不論。甚至外個人在當地犯法,遭打騰的國際性事件,都沒有詳細說明。
另一點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書中沒有任何篇章講文化。
第六章第六節,以新加坡大學和南大發展為例,探討大專教育政策,卻片面非常。中小學教育、新加坡的教育分級制度、英文和華語政策等重要議題,只有狹窄的統計數字講講。就連小孩不笨討論的也比作者深入。
新加坡最有特色的多元種族文化,內文不但忽略,甚至引用資料也偏向星洲日報,這個在歷史學或者任何的證據學來講,都是不能容忍的粗疏。新加坡有四種語言的報紙,中英馬淡,突顯了各民族可以「自由」地使用母語,電視劇《四個門牌一個夢》講了一個笑話,一個外地男人到新加坡,女朋友不見了,求助無門。一個女騙子騙他說,她是記者,可以幫他用便宜的價格登報尋人。男人付了錢,第二天買報紙竟然看不到尋人啟示,質問女騙子,女騙子答︰「你買華文的當然看不到呀!今天我登在英文上,新加坡有四種語文的報紙,四天後才輪到華文報。」
至於文學藝術,老實說我也想不到那邊有哪些傑出的作家或藝術家,不過龍應台去新加坡的事情,或許可以拉一點來談談吧!即便文字和繪畫不甚出色,建築總可以談一下。新加坡的建築物風格、食物、建築的歷史典故……
真想不通,明明最近十年東南亞史這麼熱烈,不斷有新的研究者加入研究,居然可以容許出這麼一本不太通的通史。這本書我是透過網路訂回來的,因為書很新,沒有太多相關評論、學長姐或老師也沒有看過,心想,好吧,反正應該都差不多,就買了。結果……發現……書呀,還是翻一下才買比較好,比較好。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55159/
新加坡 維基百科
新加坡共和國
Republic of Singapore(英文)
Republik Singapura(馬來文)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坦米爾文)
通稱:新加坡
新加坡國旗
新加坡國徽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新加坡景象
新加坡全島(航拍)
魚尾獅
濱海藝術中心
新加坡天際線
市中心的摩天大樓,此即全國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區域金融中心
新加坡港
ION Orchard 大樓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國土面積:710平方公里
274平方英里平方公里(世界第205名)
水域率:1.444%
2012總人口:5,312,400人[1]人(世界第115名)
人口密度:7,315人/平方公里
18,943人/平方英里[2]/km2(世界第2名)
官方語言 馬來語、英語、華語、坦米爾語
官方文字 拉丁字母、簡體漢字、坦米爾文
民族 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亞裔)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錫克教、猶太教
主要節日 春節、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國慶日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新加坡共和國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國家政權 民主共和制
政治體制 民主議會制
法律體系 普通法
國家領袖
國家元首(總統):陳慶炎
政府首腦(總理):李顯龍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行政(總理):李顯龍
立法(國會):哈莉瑪
司法(大法官):陳錫強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總計:3,149.11億國際元[3](第38名)
人均:59,711國際元(第3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總計:2765.148億美元(2012年)[4]
人均:52,051美元(2012年)[5]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0.866[6](第26名)-極高
中央銀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貨幣單位 新加坡元(SGD,S$)
吉尼係數
在計算政府課稅後及福利轉移之後,0.459(以家戶成員收入來計算),0.437(採用OECD的計演算法),0.414(採用平方根演算法)
在未課稅及計入政府福利轉移之前,0.478(以家戶成員收入來計算),0.457(採用OECD的計演算法),0.435(採用平方根演算法)[7]
立國日期:1965年8月9日
立國事件:脫離馬來西亞,並宣告獨立[8](1965年8月9日)
國家象徵
國家標誌:獅子頭標誌
國花:卓錦萬代蘭
地標:魚尾獅
現役軍人數 60,000(第64名)-2002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坦米爾文: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Cingkappūr Kudiyarasu),通稱新加坡,也可被稱為「星洲或(新)國」,別稱「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邦。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819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領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在40餘年內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9]在國內居住的居民有42%不是新加坡公民,是全球第六高的比率,服務業有50%是外國勞工。[10][11]新加坡同時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2011年7月美國Dow Jones世界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是繼紐約、倫敦 、東京和香港之後,位於全球第五名。[12]整個城市在綠化和清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但在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排名150,被評為為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
獨立前
新加坡在3世紀已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記載「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13]。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 之對音,指半島南端的島國。蒲羅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4]。
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取自「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領土」的意思。1945年9月12日,日軍宣布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在馬來西亞期間,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 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使其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華語國名。由於因當地華人的不同母語(包括粵、閩、客家話等等)之習慣的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15][16][17]。
政治
新加坡的新國會大廈,有別於「舊國會大廈」(Old Parliament House)
根據《新加坡憲法》,新加坡實行的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政府,為代議民主制體系,分類上屬西敏制[3]。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總理從國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議員中選出內閣部長。
在過去的40多年中,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唯一的執政黨,在議會中也鮮少有能夠形成監督力量的反對黨(部份反對黨是由人民行動黨送入議會,以免議會裡100%的意見都是支持人民行動黨)。新加坡創造了一套獨特的選區劃分制度,它保證了人民行動黨可以60%的支持率拿下議會95%以上席位,這種扭曲得票率與席次比率的制度深受反對派與外界批評。外界普遍認為,人民行動黨對反對黨以及異議人士的打擊嚴厲,包括在選舉前重新劃分選區、運用行政資源(例如反對派當選的區的福利和資源減少,人民行動黨當選選區則相反,甚至當選區的組屋(政府資助公民購買的公營房屋)公民能付費擴建單位)以及告反對派誹謗等。但同時不容否認的是,人民行動黨確實在新加坡民眾中擁有很高威望,在建國後的歷次選舉中該黨的總得票率從未低於60%,但近年因各種因素例如就業和經濟而愈來愈低,現時的60%得票率遠低於獨立初期。
有些西方國家指責人民行動黨主宰了新加坡主要的政治舞台,因為國會成員絕大多數都是該黨黨員,三任總理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也都是人民行動黨黨員。雖然國會的構成來自選舉結果,但要把新加坡政治視作民主舞台並不具太大的說服力。新加坡即便是實行選舉制度,也有些人認為新加坡政府體制似乎更接近一黨專政、軟式威權,而不是民主。更加激進的人常常戲稱新加坡為世界上最大家族企業。
一般認為,新加坡的言論自由自獨立之後就一直被壓制,雖然近年為鼓勵創意產業發展以及展現更開明的政府,已經在這方面有放鬆。有些人認為,人民行動黨政府通過政府持股的方式間接控制了該國兩大媒體集團,反對聲音也因為種種限制很難通過其他私人出版機構出版其著作或發表言論。而一直以來「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度排名顯示新加坡為無新聞自由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往往會告批評她的外國傳媒誹謗,或限制他們在新加坡的發行量。此外,個人或民間組織也禁止自行安裝衛星天線接收器。政府也對部分網路進行管制。
在新加坡,當局對一切集會活動都非常關注,達到一定人數的戶外集會都須向警方備案。新加坡的內部安全局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內部安全法授權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懷疑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並可在不經審訊的情況下扣押多年。有些人認為,這法律在人民行動黨政府對付共產黨的時候濫用。
此外新加坡的高道德標準管制還表現在對日常行為的監督上,因為李光耀相信華人不喜歡守法,廉潔,愛透過各種違例途徑讓自己獲利,所以實行嚴刑峻法管治:禁止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口香糖除外),但近年來在美方的壓力之下,逐步有條件的開放;使用廁所後未沖水、在非吸煙區吸煙、亂過馬路(不在指定的過路處過馬路,如不利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地鐵上喝水或進食都會導致罰款;隨地亂丟垃圾則可能面對強制勞役,如被罰在公園打掃。該國還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毒法律,攜帶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販賣用途的主要刑罰為絞刑(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濫用藥物法》,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多於30克嗎啡或古柯鹼,或多於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經許可而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嗎啡或古柯鹼者,均屬違法,而觸犯該等罪行者會全部判處死刑)。此外對於成人男性犯罪者(16歲以上50歲以下)還可使用笞刑處罰(英國留下來的傳統)。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這些嚴厲的刑法,一些新加坡人認為嚴刑可有效制止罪案或破壞行為。
行政區劃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其首長原為國會議員兼任之主席,2002年起首長改制為專職稱市長,市長級別相當於部長。在新加坡,市長指的就是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最高行政首長。這五社區進一步分為87個選區。
新加坡地理
新加坡共有大小島嶼63多個,地勢起伏和緩,主島新加坡島的面積佔到90%以上[18]。於北部建有新柔長堤,西部有第二通道,兩者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間的聯繫通道。新加坡島以外較大的島嶼有裕廊島、德光島、烏敏島及聖淘沙,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6 m (545 ft)[19]。
新加坡很多地區都是填海產生,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新加坡國土面積於1960年代時為581.5 km2 (224.5 sq mi),現在約為704 km2 (272 sq mi),至2030年以前,將會增加100 km2 (40 sq mi)[20],部分計畫則連結比較小的島嶼,包括裕廊島[21]。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22],而都市化限縮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21],新加坡境內共有逾300座公園及4個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而有「花園城市」之稱[23]。
新加坡並無採行夏時制,新加坡標準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24]。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天氣也會比較好;而到了4月至5月這段期間,在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79%,下午為73%[25]。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26]。此外,新加坡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其他地區則大多是熱帶雨林或農業用地;除了少數的自然保護區之外,新加坡基本上都已城市化。
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有時會很大,這些雨水還是無法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40%的水源都是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開發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計劃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
新加坡氣候平均數據
新加坡氣候平均數據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平均高溫 °C (°F) | 30.1 (86.2) | 31.1 (88) | 31.6 (88.9) | 31.7 (89.1) | 31.6 (88.9) | 31.3 (88.3) | 30.9 (87.6) | 30.9 (87.6) | 30.9 (87.6) | 31.1 (88) | 30.6 (87.1) | 29.9 (85.8) | 30.98 (87.76) |
---|
平均低溫 °C (°F) | 23.3 (73.9) | 23.6 (74.5) | 23.9 (75) | 24.4 (75.9) | 24.8 (76.6) | 24.7 (76.5) | 24.5 (76.1) | 24.4 (75.9) | 24.2 (75.6) | 24.0 (75.2) | 23.7 (74.7) | 23.4 (74.1) | 24.08 (75.34) |
---|
降雨量 mm (英寸) | 242.5 (9.547) | 162.0 (6.378) | 184.8 (7.276) | 178.8 (7.039) | 171.8 (6.764) | 161.2 (6.346) | 158.3 (6.232) | 176.2 (6.937) | 169.7 (6.681) | 193.9 (7.634) | 255.7 (10.067) | 288.2 (11.346) | 2,343.1 (92.248) |
---|
相對濕度(%) | 84.7 | 82.9 | 83.8 | 84.8 | 84.4 | 83.0 | 82.8 | 83.0 | 83.5 | 84.1 | 86.4 | 86.9 | 84.19 |
---|
平均降雨日數 | 15 | 11 | 14 | 15 | 14 | 13 | 13 | 14 | 14 | 16 | 19 | 19 | 177 |
---|
日照時數 | 173.6 | 183.6 | 192.2 | 174.0 | 179.8 | 177.0 | 189.1 | 179.8 | 156.0 | 155.0 | 129.0 | 133.3 | 2,022.4 |
---|
來源 #1: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Temp 1929-1941 and 1948-2009, Rainfall 1869-2009, Humidity 1929-1941 and 1948-2010, Rain days 1891-2009) [27] |
來源 #2:Hong Kong Observatory (sun only, 1982—2008) [28] |
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摩納哥。
根據新加坡政府2011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518萬人,其中325萬人(63%)屬於本國公民,其他則屬永久居民或外籍勞工,有23%本國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出生,永久居民約有50萬人[1][29][30]。
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7歲,每戶平均人口為3.5人,由於土地不足,約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於一般稱為組屋的公共房屋(政府部份資助購買的廉價質房屋)[31]。至201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於4房或以上的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給率則達87.2%[32][33]。行動電話普及率則高達每千人擁有1,400支行動電話,約十分之一的居民擁有汽車[30]。
新加坡總和生育率於2012年估計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為0.78名嬰兒,小於人口置換的2.1[3];為了解決此項問題,新加坡政府在過去數十年鼓勵外國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人口並未減少[34]。新加坡為世界上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失業率未曾超過4%,失業率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達到高峰,失業率為3%,至2011年降回1.9%[35][36]。
於2009年時,約四成的居民為外國移民,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37],雖然外國移民對於國家經濟相當重要,但政府考慮限制外國勞動力,外國勞動力組成了80%的營造業及50%的服務業勞動力[38][39]。
於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佔74.2%,馬來人佔13.4%,印度裔(以坦米爾人居多)佔9.2%,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3.2%。[40]
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香港旺角、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世界上除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以外,以華人為多數族群的地區。
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閩南人(俗謂福建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由於閩南人佔華人人口的半數,在官方引進華語(標準漢語)以前,閩南語一直是各祖籍之華人內部的共通語言,甚至普及於馬來人與坦米爾人。
語言文字
新加坡人母語[41]
新加坡人母語[41] |
---|
語言 | | | 該語言為母語所佔人口比例 | |
華語 | | 49.9% |
英語 | | 32.3% |
馬來語 | | 12.2% |
淡米爾語 | | 3.3% |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坦米爾語[42]。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自獨立以來,政府機構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43][44],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及法律也以英語書寫[45],在法院中,在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也會翻譯成英語[46][47];然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約三分之一的新加坡華人、四分之一馬來人及二分之一印度人以英語為母語,且約有五分之一人口無法理解英語[48][49]。
新加坡有相當多人能使用雙語,大多為英語及其他官方語言,不過在流利程度上有相當大的差異,能理解各官方語言的人口比例分別為英語(80%)、華語(65%)、馬來語(17%)及坦米爾語(4%)[49][50]。由於曾經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英語也多以英國英語為標準[51],新加坡式英語則介於標準英語與皮欽語之間,但政府並不鼓勵使用新加坡式英語[52]。
新加坡華語是另一個廣泛使用的語言,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說華語,是一些新加坡華人之間主要的共同語,華語為新加坡最多人作為母語的語言,約有一半新加坡人以華語為母語[41]。但新加坡年輕一代使用新加坡式華語(Singdarin)的情況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將2008年訂立為「華語年」,不僅鼓勵本國的華族國民多使用華語,同時也希望讓「華語」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可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儘管如此,英語仍是整個社會的強勢語言,在新加坡官方與工作領域能說華語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學校的華文程度每況愈下,很多新加坡華人在離校後也逐漸疏遠漢字書寫,甚至成為中文文盲。
新加坡是個閩南人(當地稱福建人)為主的社會,民間普遍使用閩臺閩南語,能與中國大陸的泉州、漳州人,以及臺灣的閩南人溝通無礙。但自從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新加坡媒體使用方言受到了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從而導致大部份的年輕新加坡華人無法有效地使用漢語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從臺灣與香港進口的閩南語和粵語影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民間則隨處可見繁簡體字混用。在坦米爾人(當地稱印度族)社群當中,會說坦米爾語的人不超過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語言,當中有的也會說點福建話。
宗教
新加坡宗教[49]
新加坡宗教[49] |
---|
宗教 | | | 百分比 | |
佛教 | | 33% |
基督教 | | 18% |
無宗教信仰 | | 17% |
伊斯蘭教 | | 15% |
道教 | | 11% |
印度教 | | 5.1% |
其他 | | 0.9% |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也因此彙集了世界上多種宗教,佛教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別為基督教、無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道教和印度教。從2000年至2010年間,基督教、無宗教信仰及道教比例分別增長了3%,佛教比例略微下降,其他信仰則仍保持穩定[49]。各宗教信仰情況大致如下:佛教佔總人口的33.3%,信徒多為華人;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佔總人口的18.3%,10歲以上的信徒36.4萬人(佔14.6%),有266座教堂[53]。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和聖安德烈路的聖安德烈教堂;伊斯蘭教總人口的佔14.7%,具有馬來或巴基斯坦血統的民眾基本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統的穆斯林,全國現共有穆斯林約34.8萬人,並建有清真寺約80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花蒂瑪清真寺和蘇丹清真寺;道教佔總人口的10.9%,信徒基本上為華人;印度教佔總人口5.1%,教徒超過8萬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寺廟約共22座。
據統計,將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對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數較少,合計只有1.1萬餘人。錫克教是19世紀從印度傳入的,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如奎因街的錫克廟等,教徒主要是錫克族警察、保安員。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則沒有廟宇。
新加坡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少數宗系(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有所禁制[54]。該教教徒曾因反對兵役獲罪,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公民必須服兵役,拒絕服役仍屬違法[54]。
國花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華人、馬來人、坦米爾人和其他民族四大人口構成,以及英語、華語、馬來語、坦米爾語四大語言。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樸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鬥的精神。
經濟
於1965年獨立以前,新加坡為英國海峽殖民地首都,也是當時英國於東亞主要的海軍基地[55],新加坡海軍基地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乾船塢,而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56]。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帶動全球貿易迅速成長,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貿易據點,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57]。於獨立前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11美元,居東亞國家第三位[58];獨立後,外商直接投資及吳慶瑞和阿爾伯特•魏森梅斯(Albert Winsemius)的國家主導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成長[59]。
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1965年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已開發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60]。
早期的新加坡是個眾多跨國公司在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地,得益於新加坡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以及較低的成本。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工商發展,新加坡的這些優勢逐漸喪失,許多工業、製造業紛紛外遷。然而受限於自身環境,易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尤其2003年肇於SARS因素,新加坡當年GDP負增長率達2.2%,迫使政府開始考慮其他的發展政策。新加坡政府長期鼓勵私人創業以及依靠中國及印度的崛起調整經濟結構,鼓勵企業到新興工業國家拓展投資,但還未見成效。
新加坡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來訪本地的外國遊客逾9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人數增長最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減少了中國的公民簽證程序、以及延長逗留的時間所致。為進一步鼓勵旅遊業的發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視廉價航空的發展趨勢;除了建立兩家私營的廉價航空公司外,也鼓勵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澳洲等國的廉價航空公司將新加坡列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願意降低樟宜國際機場的費用。
成立於1974年的淡馬錫控股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資擁有的幾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卻始終保持神秘,自成立起到2004年9月期間從未公布過財務報表。作為豁免私人企業,淡馬錫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因此一直以來對該公司的傳聞都不斷。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此外,該公司也參股新加坡兩家媒體——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因此可能間接進行言論管制。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經濟模式被稱作是「國家資本主義」,即通過國家控制的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主導以私營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
淡馬錫控股除了投資新加坡本地市場外,也把亞洲市場和已開發國家市場視為投資終點,目前大約一半的資產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其中主要的投資包括馬來西亞電信、印度的ICICI銀行、澳洲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近年來該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對中國的首家私營銀行民生銀行表現出興趣。2010年11月1日淡馬錫控股宣佈注資4億美元,入股巴西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Odebrecht Oil and Gas,簡稱OOG),將持有該公司14.3%的股權。Odebrecht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建築工程公司,旗下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自1950年代起即持續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維持夥伴關係。
戰略投資
建設銀行 - 6.15%,132.07億H股;
民生銀行 - 10%,以4億美元購入;
中國銀行 - 13.79%,合共104.8億股,2006年2月17日以15.2億美元購入;
渣打銀行 - 19.11%, 3.695億股;
巴克萊銀行 - 2.1%;
中信資源 - 11.47%,合共6.94億股;
ICICI - 7.28%,印度第二大商業銀行;
富敦資金管理公司(Fullerton Fund Management);
豐樹產業私人有限公司;
印尼Bank Danamon69•5%股份;
印尼國際銀行 56•9%股份;
印尼Permata銀行64%。
截至2011年3月底止,集團投資組合價值約1930億新元。
但是,淡馬錫控股顯然不是最神秘的公司。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家投資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則更為神秘,成立於1981年5月22日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簡稱GIC是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負責管理新加坡政府大部分海外資產,成立之初由李光耀親自擔任主席,吳慶瑞擔任副主席,但李光耀依然擔任公司董事長。現任總裁為李一添,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曾被邀請擔任GIC顧問。
GIC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它的投資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2000多家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佔50%、歐洲佔25%,東亞及東南亞佔25%。GIC於1995年即進入中國大陸,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發起股東之一。在台灣,GIC也是其QFII史上最大的投資人之一。
由於公司為非上市公司,雖然負責管理政府資產卻從不公布財務報表、高層管理人員薪資等基本情況,引起一些批評人士的擔憂與指責,特別是李光耀本人依然擔任該公司最高管理職務,更引發外界猜疑。
交通
新加坡地鐵
新加坡交通發達便利,交通產業佔到全國GDP總產值的10%左右。截至2010年,新加坡的貨櫃港口吞吐量年噸位為標準箱2843萬個,領先於香港,僅次於上海,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新加坡共和國擁有5個機場,其中樟宜機場及實里達機場是國際民航機場;另外的巴耶利峇機場、三巴旺機場及登加機場3個則用于軍事用途。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是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澳新至歐洲的袋鼠航線的最重要的一個中途站。作為亞洲最繁忙的5個機場之一,樟宜機場的年旅客數已經突破3000萬人次。樟宜機場雖然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卻依然被評為全世界最舒適的機場之一,目前擁有4個航廈和兩條跑道,樟宜機場的年過境旅客人數將達到6670萬人次。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實里達機場目前擁有一條長達1620米的跑道,專門連接鄰近國家的旅遊景點的定期航班、團體包機或接待私人飛機,在2005年,有關當局計劃擴展跑道到2000米,以接待波音737級數的客機,它是新加坡第一個國際民用機場。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擁有一條長達3760米的跑道,允許外國空軍到訪時使用。據了解,美國空軍經常在此空軍基地停留。新加坡另外還有三巴旺空軍基地及登加空軍基地。
新加坡本島的公路完善,擁有10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島。此外公共運輸同樣發達,以地鐵、公共汽車與計程車為主。目前開通了4條地鐵線路,另有一條正在建造中;公共汽車路線上百條,由兩家客運公司經營,分別為新捷運及SMRT地鐵有限公司。
丹戎巴葛火車總站是馬來亞鐵路網的最南端,由馬來亞鐵道公司特許經營,每日有班車往返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各城市。2011年7月1日起,新加坡的兀蘭火車關卡成為馬來亞鐵道公司路網的最南端。
私家車普及率在新加坡並不高,主要是由於政府的諸多限制措施。私人購車必須首先競標取得數量有限的擁車證,一張擁車證的價格就已經相當於一輛普通進口轎車的價格,而且擁車證的有效期只有十年。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個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在進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設自動電子收費系統,在高峰時段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將自動付費。由於購買私家車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運輸網路,使得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不購買汽車,這也有效地解決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問題。
住宅
在住房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造的組屋中(即公共住宅),價格非常低廉,並且還可以高價再轉售給無權購買新組屋的新加坡永久居民或選擇不婚單身獨居的新加坡公民。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屬於私人性質的住宅樓房,價格一般是政府組屋的四、五倍之多。此外還有少部分的排屋(即聯體別墅)或獨棟別墅,但不太多人選擇。
教育
15歲以上最高學歷(2005年)[61]
15歲以上最高學歷(2005年)[61] |
---|
最高學歷 | | | 比例 | |
未受教育 | | 18% |
小學教育 | | 45% |
中學教育 | | 15% |
後中學教育文憑 | | 8% |
學位 | | 14% |
新加坡很重視教育,教育部是僅次於國防部的第二大財政開支部門,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62][63]。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各地區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令該國成為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來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新加坡本土電影《小孩不笨》即以討論該制度可能扼殺其他新加坡各類型人才發展,及因個人無獨立思考的習慣將無法回應社會變遷挑戰為電影主題。
體育
新加坡四面環海,休閒體育設施完善,在傳統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水球等是東南亞地區的僥僥者。在足球方面,新加坡自1996年起設有新加坡職業足球聯賽,其國家隊也曾三度獲得東南亞足球錦標賽冠軍,並在海外體育賽事(如英超聯賽)擁有廣泛支持者。近年來在桌球、射擊等運動也有不俗的表現。政府在培育體育人才方面開辦體育學校,引進外來教練與體育員,也計劃在近期開埠國際級的體育學院。
新加坡比較知名的運動員有:四屆全英羽毛球超級賽男單冠軍黃秉璇,以及桌球選手井浚泓、李佳薇、馮天薇等等。
2008年2月21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雅克•羅格宣布,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為新加坡。
軍事
新加坡軍事可以說是東南亞科技最先進的軍隊[64],軍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3],軍隊也被認為是維持城市獨立的保證[65]。新加坡的軍人稱為新加坡武裝部隊,新加坡武裝部隊分為三類,包括: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指的是職業軍人,現役軍人指的是十六歲到二十餘歲不等為了保護國家而強制服兩年兵役的軍人,戰備軍人指的是從現役中役滿退伍,進入十年回營訓練周期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動員起來的的後備軍人。新加坡軍隊分陸、海、空三軍,具體數量未知,但是一般認為整體數量有超過五十萬以上,但是正規軍人和現役軍人總數應該不超過五萬,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邊的小國,周邊被許多國家及幾億馬來人圍繞,以華人為主體族群的新加坡天然安全警覺高騰。因此國防部成為新加坡政府財政開支最大的部門。
新加坡是FPDA(五國聯防)組織的成員國之一。該組織的成員國還有英國、澳洲、紐西蘭和馬來西亞,協議規定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任何一方遭受到攻擊,英澳紐三國都有義務給予軍事援助。
新加坡軍隊與中華民國國軍有合作關係,自蔣經國與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就將其國軍移至台灣訓練,由於新加坡地狹,而自己的國軍也不能送交鄰國馬來西亞訓練,這樣也有造成軍情外洩疑慮,而移至台灣訓練,一方面是因為蔣李兩人私交匪淺,另一方面新加坡與中華民國友好,於是促成新加坡移到台灣訓練的星光部隊,其駐地在台灣新竹湖口、雲林斗六、屏東恆春。
飲食
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十分特別,由於國內有三大民族,而且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華人飲食文化的大多與馬來西亞的華人飲食文化相近,口味較重,馬來族及印度人的口味偏辣及濃。此外國內的外來民族十分多,故有很多國家的菜式,如韓國菜、日本菜等大受新加坡人歡迎。
而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熟食中心]十分普及化,主要是價錢經濟及環境整潔及衛生,故大受市民及遊客歡迎。
公共假日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5%8A%A0%E5%9D%A1
2011年新加坡大選 維基百科
2011年新加坡大選 |
---|
|
新加坡國會87個議席 |
---|
2011年5月7日 |
---|
| 多數黨 | 少數黨 | 第三黨派 |
---|
| | | |
---|
黨領袖 | 李顯龍 | 劉程強 | 吳明盛 |
---|
政黨 | PAP | WP | NSP |
---|
上任期 | 2004年 | 2001年 | 2007年 |
---|
代表選區 | 宏茂橋集選區 | 後港單選區 |
---|
上屆結果 | 82席, 66.60% | 1席 + 1非民選議席,16.34% | 無, 12.99% |
---|
選後議席 | 81席 | 6席 | 無 |
---|
議席差額 | ▼1 | ▲5 | ▬0 |
---|
民選得票 | 1,210,617 | 258,141 | 242,369 |
---|
得票率 | 60.14% | 12.82% | 12.04% |
---|
游離票率 | ▼6.46% | ▼3.52% | ▲12.04% |
---|
黨領袖競 逐選區 | 宏茂橋集選區 | 阿裕尼集選區 | 淡濱尼集選區 (落選)
|
---|
| 第四黨派 | 第五黨派 | 第六黨派 |
---|
| | | |
---|
黨領袖 | 徐順全 | 肯尼斯 | 詹時中 |
---|
政黨 | SDP | Reform | SPP |
---|
上任期 | 1994年 | 2008年 | 2001年 |
---|
代表選區 | | | 波東巴西單選區 |
---|
上屆結果 | 無, 4.07% | 新政黨 | 無, 12.99% |
---|
選後議席 | 無 | 0 | 無 |
---|
議席差額 | ▬0 | ▬0 | ▼1 |
---|
民選得票 | 97,239 | 86,174 | 62,504 |
---|
得票率 | 4.83% | 4.28% | 3.11% |
---|
游離票率 | ▲0.76% | ▲4.28% | ▲3.11% |
---|
黨領袖競 逐選區 | 無法參選 | 西海岸集選區 (落選) | 碧山-大巴窯集選區 (落選) |
---|
新加坡第16屆國會選舉在2011年5月7日舉行。新加坡國會的任期為五年。[1] 在新加坡,投票是強制性的,並由總理公署屬下的選舉局執行。上屆國會在2011年4月19日宣布解散。提名日為2011年4月27日。這是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繼上屆大選後,連續第二次無法在提名日直接蟬聯執政。
本次大選是新加坡自獨立後舉行的第11次大選。人民行動黨把它看作是自1959年後將第13次執政的開始,這是李顯龍任該黨秘書長後的第二次大選。
國會改革
2010年3月11日,政府向國會提出三項法案:有關憲法修改,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2]。這些修正案減少了執政黨在國會的數量,增加了反對黨的數量:國會中將至少有九名反對黨議員(原來是最多六名,如果當選的反對黨議員不足九名,將由非選區議員填補);官委議員制度成為永久性制度[2];增加選前冷靜日制度,即投票日的前一天,任何政黨都不可舉行競選活動包括網路活動,競選廣播除外[2]。政黨、候選人及其競選代理,可使用的新媒體增加到包括影音播客、照片/錄像共享網站、彩信、Facebook、Twitter、手機應用程序等。2010年4月26日,該修正案在經過三個小時的辯論後以74比1的結果獲得通過[3]。
政黨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4]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一直執政,目前由總理李顯龍領導。
本屆參選反對黨包括:
新加坡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5]
新加坡人民黨-秘書長:詹時中[6]
革新黨-秘書長:肯尼斯[7]
新加坡民主黨-秘書長:徐順全[8]
國民團結黨-秘書長:吳明盛[9]
新加坡民主聯盟-秘書長:林睦荃[10]
選區劃分
2011選區劃分圖
新選舉地圖於2011年2月24日公布[11],總共87個議席由12個單選區和15個集選區組成。
與上次大選相比,本屆選區的主要特點是增加了單選區數—從原來的九個增加到至少十二個;縮小集選區規模—產生更多小規模集選區,集選區平均人數不超過五人。
大選概況
單選區數:12
集選區數:15
總議席:87
選民人數:2,349,091
選區公布:2011年2月24日
解散國會:2011年4月19日
提名日:2011年4月27日
冷靜日:2011年5月6日
大選日:2011年5月7日
候選人按櫃金:S$16,000
按櫃金沒收:得票率少於12.5%
選舉結果
政黨 | 單選區當選議席 | 集選區當選議席 | 當選議席總數 | 得票總數 | 得票率[12] |
---|
人民行動黨 | 11 | 70 | 81 | 1,210,617 | 60.14% |
工人黨 | 1 | 5 | 6 | 258,141 | 46.60% |
國民團結黨 | 0 | 0 | 0 | 242,369 | 39.25% |
新加坡民主聯盟 | 0 | 0 | 0 | 55,932 | 30.06% |
新加坡人民黨 | 0 | 0 | 0 | 62,504 | 41.42% |
新加坡民主黨 | 0 | 0 | 0 | 97,239 | 36.76% |
革新黨 | 0 | 0 | 0 | 86,174 | 31.78% |
據選舉局8日凌晨公布的投票選民數目,7日參加投票的選民人數達205萬7690名,佔了可投票選民的93.06%。這是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多候選人參加角逐,也是最多選民參加投票的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取得的60.14%總得票率,將繼續執政。其中行動黨在丹戎巴葛集選區的5個議席是在沒有競選對手之下獲得。
這次選舉最值得關注的是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走出後港區,率領該黨主席林瑞蓮和臺灣裔律師陳碩茂等轉攻阿裕尼集選區,以54.71%對45.29%的得票率,擊敗外交部長楊榮文領軍的人民行動黨團隊,成為自1991年設立集選區制度以來,第一個成功攻破這個行動黨堡壘的反對黨。後港區上陣的饒欣龍以64.81%得票率保住這一區議席,其他的如切區候選人余振忠以48.99%得票率和東海岸集選區的五人競選團隊所贏得的45.17%得票率,這足已讓它取得另兩個非選區議席,選後工人黨接受兩席非選區議員的席位,已使工人黨崛起成為國會裡具分量的反對黨。
取代丈夫詹時中在波東巴西區上陣的羅文麗,僅以114票微差落選,也受邀出任非選區議員。詹時中率隊到碧山—大巴窯集選區競選落敗,結束他的政治生涯。
這次選舉證明工人黨喊出「邁向第一世界國會」競選口號已贏得不少選民的認同,它所角逐的四個集選區和四個單議席選區,全都取得超過40%的得票率。劉程強形容他在阿裕尼集選區的勝利是新加坡政治和未來一代的里程碑,「阿裕尼選民作出這個不容易的決定,是要告訴行動黨政府他們要使新加坡的民主成熟」[13]。
是次行動黨的整體得票率比去屆大跌6%,趺至六成,是自建國以來最低,阿裕尼集選區首次被工人黨拿下。對人民行動黨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警訊。選前內閣資政李光耀一句「阿裕尼選民會後悔五年」的言論引來反對黨的嚴厲抨擊,亦使李顯龍總理公開宣佈他與李光耀的看法是不一樣。選後李光耀與吳作棟決定退出內閣,李光耀結束他在政府內閣長達五十二年的生涯,意味著李顯龍將全面接掌政權。
2012年2月15日下午5時, 新加坡工人黨召開記者會, 黨主席兼阿裕尼集選區議員林瑞蓮在會上宣布,工人黨將開除饒欣龍的黨籍,後港居民將補選國會議員。同時, 工人黨秘書長(阿裕尼集選區議員)劉程強因選民必須補選而作出道歉。他說,後港是捍衛新加坡民主的先鋒,沒有後港居民,就沒有過去20年政治的發展。在饒欣龍被曝出負面新聞之後, 為了不能辜負後港選民的信任,因此要讓他們有機會補選。[14]總理府在5月9日宣佈,5月16日為後港選區補選提名日,意味補選將會在5月26日舉行。工人黨最後勝出選舉。
與2006年大選相比較
由於選區劃分與上次的不同,不過下面幾個選區(SMC代表單選區,GRC代表集選區)在上次大選時也存在。根據上次和這次各競爭政黨在這些地區的得票率的總體變化,可以看出在很多選區行動黨的支持率呈下降趨勢,而反對黨的則持上升趨勢。因此可以推斷,新加坡未來的政黨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民主選舉制度會更加成熟。
|
1 | 如切單選區 | 9,630 | 51.01 | ▼ 14.00 | 工人黨 9,248 | 48.99 | ▲ 14.00 |
2 | 三巴旺集選區 | 84,185 | 63.89 | ▼ 12.81 | 民主黨 47,578 | 36.11 | ▲ 12.81 |
3 | 淡濱尼集選區 | 72,664 | 57.22 | ▼ 11.29 | 國民團結黨 54,337 | 42.78 | ▲ 11.29 |
4 | 武吉班讓單選區 | 20,349 | 66.26 | ▼ 10.93 | 民主黨 10,362 | 33.74 | ▲ 10.93 |
5 | 阿裕尼集選區 | 59,732 | 45.29 | ▼ 10.80 | 工人黨 72,165 | 54.71 | ▲ 10.80 |
6 | 東海岸及選區 | 59,895 | 54.83 | ▼ 9.03 | 工人黨 49,342 | 45.17 | ▲ 9.03 |
7 | 波東巴西單選區 | 7,973 | 50.36 | ▲ 6.18 | 人民黨 7,859 | 49.64 | ▼ 6.18 |
8 | 白沙-榜鵝集選區 | 100,382 | 64.79 | ▼ 3.91 | 民主聯盟 54,546 | 35.21 | ▲ 3.91 |
9 | 宏茂橋集選區 | 112,544 | 69.33 | ▲ 3.19 | 革新黨 49,779 | 30.67 | ▼ 3.19 |
10 | 後港單選區 | 8,053 | 35.19 | ▼ 2.07 | 工人黨 14,833 | 64.81 | ▲ 2.07 |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6%96%B0%E5%8A%A0%E5%9D%A1%E5%A4%A7%E9%80%89
大馬國會大選 執政黨贏了【聯合報2013.05.06
根據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資料,馬來西亞國會大選由現任總理納吉率領的「國民陣線」,在應選222席次中取得過半數席次133席,贏得此次選舉。以「變天」為號召的反對派「人民聯盟」,只取得89席。
國陣雖然上次失去國會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但納吉上台以來馬來西亞一直維持高經濟成長(去年為百分之五點六)和低失業率(去年底為百分之三點三),因此他主打安定牌,選前仍被廣泛視為占優勢。前副總理安華率領的反對黨民聯,則承諾清除貪腐、淨化政治環境、終結以種族為基礎的各項政策,希望藉著上次大選的斬獲,號召盼望改變的選民讓馬國變天。
馬來西亞人口兩千八百萬,合格選民有一千三百萬人,選舉官員說,五日投票率超過百分之八十,是破紀錄的超高投票率,換算成人數有超過一千萬人投票。許多投票所外大排長龍。
執政國陣在開票過程中一直保持領先。反對陣營則稱,比較早開出的多半是執政黨票倉的鄉村地區,民聯希望在都會扳回一城。開票結果顯示,民聯在吉隆坡和富裕的檳城等地,的確頗有斬獲,但仍不足以動搖執政黨的根基。
安華五日投票後,迅速宣布他領導的人民聯盟贏得國會大選,並呼籲執政聯盟和選舉委員會不要試圖搞鬼。他投票後發出推文說:「人民聯盟已勝選。」他也呼籲國陣和選舉委員會,「不要試圖劫走勝利」。
安華說:「人民已大舉跨越族群界線,大幅改變立場,這種明顯的現象不容否認。」路透報導,安華迅速宣告勝選,意味如果反對黨落敗,將以選舉舞弊嚴重為由質疑選舉結果。
相關新聞
安華控訴 馬來西亞大選不公
回應
反對黨這次還差很遠呢
安華-----真的奧步ㄟ
马来西亚的民主已灭亡!1。公然包机引进外劳,给他们身份证投票,不是一趟,是几十趟,抵达马来西亚不用 check in,警察用特别通道护送他们。 2。投票当天用大辆巴士载他们去投票,又有警察开路护送。 3。三千块马币买一张选票,先给五百,赢了再给两千五,用喇叭广播叫人民登记。 以上都被人家录影放上网,报案了,警察和选举委员会都无动于衷,没有采取行动。 4。说不褪色墨汁可以耐三天,结果一投完票回去洗,竟然洗干净了。 5。马来西亚电力最弱的一天,多个地方在算选票时忽然停电,原本胜利的一方输了。 6。原本多个由反对党赢的选区,迟迟不公布结果,被人发现有人十万火急的不知从那里的要带几大袋的算票中心,说是邮寄选票,而邮寄选票全投给他们的人,原本胜利的一方又输了。
取消新回應通知mail |回應 | 刪除 | 隱藏回應 |118.167.203.236 | 2013-05-06 11:32:21
版主回應
李光耀十分憂心現在新加坡年輕人要求政治開放,將撕裂社會使新加坡失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他表示在新加坡最容易贏得多數選票的方式,是告訴選民「我們是華人,他們是印度人馬來人所以請投我一票」你會不會覺得跟現在的馬來西亞很像?事實上我覺得新加坡的一黨專政開明專制才是所有華人社會的典範.新加坡不論GDP/清廉度/競爭力/社會治安/城市建設..都是華人4地最高的.也是唯一能吸引移民的.為什麼李不肯開放民主?就是為了族群和諧.偏偏不論台灣或大陸都有族群/種族問題.台灣甚至還有統獨問題.為什麼台灣經濟最好的的時候是一黨專政時期?像台灣政黨輪替後核四停工損失千億是絕對不會在專制的中國新加坡發生.看看新加坡就知道一黨專政不必然跟腐敗劃上等號.只要有獨立肅貪機構與陽光法案司法獨立.李登輝根本不是民主先生.他民主化是為了台獨.不然也不會搞成黑金政治及撤換馬.事實上我認為台灣不應該過早民主化.至少不應該全面開放普選總統.你看看李光耀擔心的事是否在台灣全發生?台獨是假議題因為根本不可能.只是徒然虛耗空轉. 我支持新加坡的開明專制菁英政治.傾聽民眾意見但最後施政由政府的專家決定.馬來西亞只是馬來族群民粹政治
"撕裂社會使OOO/XXX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 這句話大家都同意, 不獨是新加坡, 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 但藥方不是 "打壓/排斥/忽略" 任何不同意見, 是 教育 與 人民素養 有不同意見時能熱烈討論, 有不當的言論/行為大家一起讉責, 但是當結論做出了, 所有人都能捐棄成見. 像台灣這樣就很好啊,台灣人的民主素養還是算不錯的.
臺灣好個屁咧...你沒看到整天為反對而反對,整天拖累臺灣,謊話連篇的民進黨,臺灣也因為這樣,直到今天還一直站不起來,我們還在為過去付出代價,臺灣民主真是好個屁咧。如果選民普遍素質不佳,很容易流於民粹,臺灣還被毒的不夠深嗎?真的是值得其他民主發展國家借鏡。
亞洲國家只要實施西方民主就是注定了沒前途,以亞洲人的民族性來講,比較適合威權政府,人民生活照樣安樂,國家發展也能穩定持續。
從鄧小平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哪一個不是人才? 專制也有拔擢的標準,不是隨便就能當領導.
馬來西亞今大選 洪耀南估執政黨慘勝(楨:?) newtalk 2013.05.05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今(5)天將揭曉,儘管當地民調不看好國陣勝選,但正在吉隆坡觀選的未來事件交易所策略長洪耀南卻預測,國陣極有可能「慘」勝。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公布選前「2013贏得馬來西亞大選預測」與「2013馬來西亞大選席次預測」,也預測國民陣線(國陣)將成功保住國會半數席位,取得115位席次;人民聯盟(民聯)雖未能贏得國會半數席次,但較上一屆國會選舉更得民心,預測取得100至101席。
少數族群與青年 對抗馬來菁英 馬大選 掀起階級鬥爭(楨:還是族群鬥爭/民粹民主!)2013-05-04中國時報
馬來西亞大選五日登場,納吉布總理領導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挾著強勁經濟成長,並大手筆發放貧困選民廿六億美元「紅包」固票,儼然勝券在握。分析家認為,這場選舉是馬來青年、華裔及印度裔少數族群選民,對抗有錢有勢且長年執政之馬來菁英的「階級鬥爭」。
上屆二○○八年大選,國陣因一○%的馬來基本盤背離,丟失在國會下議院三分之二絕對多數優勢。之後國陣雖力圖改革傳統保障馬來人權益的施策,讓貧富雨露均霑,但納吉布上任四年來,馬國生活成本攀升,家戶所得差距急遽惡化,普羅大眾質疑執政當局放任貪腐橫行,並圖利馬來財團,亟欲宣洩憤恨
而前總理安華領軍的在野政團「人民聯盟」(民聯),此番主打整肅貪腐與族群利益均等,首次有望勝出。
馬來西亞人口約二千九百萬,馬來人占六二%,原本是國陣第一大黨「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巫統)的鐵票;華裔占廿五%,印度裔八%。近年來,馬來貧民也和華裔與印度裔少數族群同樣不滿,認為國陣助長貪腐及裙帶關係,少數和當權者關係良好者大撈其利。
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政治及行政學教授葛梅茲說:「大選不再是族群之爭。這次是馬來西亞的階級戰爭。」
國陣搶票的另一賣點是馬國經濟成長(去年五.六%),強調自二○○九年以來,人均國民所得增長近五○%,去年已逼近一萬美元。但論者說,此數未計入通膨與財富分配不均的事實。
馬國人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在東南亞排名第三,次於泰國與新加坡。政府數據顯示,二○○九至一二年,最富二○%與最貧四○%家庭的平均家戶年收入的差距擴大。
台灣憑什麼對馬國指手畫腳?【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2013.05.07
馬來西亞選舉引發台灣人的驕傲,好像看小學生在成長,還指手畫腳。殊不知,民主在馬來西亞與在台灣所遭遇的,是截然不同的族群政治。馬來西亞的種族差異在生活與精神上很明顯,台灣的族群政治純屬政客為競選而泡製。至於說選舉舞弊,台灣各種選舉奧步層出不窮,怎麼我們偏偏就真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
在馬國,國家政策依照族群而有不同對待方式,屬於教科書中所謂不自由的民主,亦即,選舉投票往往強化差別待遇的政策,而不是將族群身分化解成是個人屬性,以便進而與政策脫勾。
與此相較,台灣政府與政策的結構中,根據族群所屬而採取不同規定的情況,幾乎絕無僅有。台灣的群族政治是政治人物動員選票而人為製造的,等這些人當政了,卻也不曾推動任何族群間的差別待遇。
這裡出現民主理論解決不了的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國,民主選舉不能解決族群間的差別待遇問題;二是在台灣,儘管各黨各派支持者都跨族群,但總出現人為製造族群衝突來動員選票。台灣的問題還沒有美國來得嚴重,九一一後的三次美國大選一次比一次惡質,外來移民侵蝕基督教道德社會的想像變本加厲。簡言之,至今民主在族群對立的社會沒有完全成功化解的紀錄,反而在沒有族群對立的社會,民主正在製造並升高對立。
關鍵是有沒有在民主過程中把對方看成與自己屬同一群體,如果不同群體,任何舞弊都是正當的,因為其目的是維護我群不受外敵入侵。但台灣沒有這樣對立的族群。台灣選舉的奧步,因而主要是不正當的宣傳或捏造,將同一群體的對手硬說成屬於奸細外敵,製造死對頭的感覺,極端時還開槍。但在馬國,華人早就是目標明確的群體,因此舞弊的目的就是防止敵人勝選,而不是證明他們是敵人。
在馬國,防止舞弊之道有二:一是反對黨說服選民自己是跨族群的,這點已有突破;二是在技術上讓投票的舞弊難以操作,這點改進並不難。但在台灣,防止舞弊幾乎毫無門路,因為政治人物主要活動就在製造敵人,他們就沒有其他可以訴求選民的。嚴格來講,台灣民主中的人品素質,比在馬國選舉舞弊中看到的,水準低太多了。
回應
總票數輸 納吉慘勝:華人海嘯之說 衝擊納吉布總理寶座
馬國執政黨再勝的原因
馬來西亞執政黨勝選 股匯債拉炮
馬大選傳舞弊 告洋狀到白宮
兩陣營內部變化 政治走向極端化
馬國未變天,馬華變了
從梁智強導演透視新加坡電影產業
對於新加坡導演梁智強,台灣的觀眾大多感到陌生,但在新加坡,他可是頂頂有名的國民導演,亦是知名綜藝大哥大。他在演藝圈的地位就如同台灣的綜藝天王吳宗憲一樣,屬於天王級位階,而在電影圈,以作品票房表現而論,他的【錢不夠用2】則是新加坡版的【海角七號】。此片在新馬地區創下一億四千萬台幣票房,若以新加坡人口400萬人,與台灣2300萬人口比例換算(1:5.75),說他等同票房破五億台幣的【海角七號】也名符其實。
五月起他的作品【錢不夠用2】在台灣全省聯映,諷刺幽默又不乏教育意涵的內容,讓看完的觀眾不禁熱淚盈眶,想哭又想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在新加坡電影圈獨領風騷十年的國民導演的功力。以下為梁智強導演的訪談。
今年四十九歲的梁智強,他前半生的工作經歷洋洋灑灑,可以寫滿好幾張紙。以他編劇的電影【錢不夠用1】而言,因為叫好叫座(本片於十年前上映,當時打破新加坡票房紀錄,創下584萬新幣佳績),使得新加坡各個階層的觀眾都趨之若鶩地去看這部電影。因此1998年,總理國慶獻詞裡還特別由總理來表揚他的傑出表現。
談起這至高的榮譽,梁智強想都沒想過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若是從基督徒的角度而言,他覺得這一切應該都是神的安排。對他而言,步入職場只是想打一份工,求一份溫飽。在這領域有這麼好的發展,完全是上天的眷顧。他分析自己喜歡創意類的工作,這可回溯到從小喜歡畫漫畫的特質。因為從小喜歡創意的東西,每天要花一兩個小時畫畫才過癮。直到十五歲,覺得畫靜物寫生沒意思,就開始畫漫畫。但寄到報館領到稿費後,因為報酬太低,無法養活自己,於是說服自己,放棄當漫畫家的念頭。後來在十五歲時進入電視台工作,本身是喜劇演員出身,從一個綜藝節目脫口秀的小單元做起,然後到主持節目,後來逐步踏入演藝圈。對於自己在演藝工作的傑出表現,他表示從沒受過正統訓練,但很神奇地,拿起麥克風就會講、會演。甚至後來當製作人、當編劇、當導演也都是沒經過正統訓練,一路自然就走過來,這一切都是老天爺賞飯吃。
他在部隊裡當軍官八年,當時新加坡有很多歌劇院,但只有一個藝工隊,梁智強是藝術指導,藉由在戲院跟歌劇院的磨練,一邊從旁學習正統的表演,也同時進入演藝圈。就在歌台、戲劇院、電視圈表演,三步齊下,這當中都是靠他自己本身的努力。
因為製作主持電視節目的緣故,認識很多上節目宣傳的演藝人員。會和台灣的藝人結緣也是因為這個工作。他製作主持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排行第一,當時來新加坡宣傳的藝人都上現場直播節目,幾次下來,大家就變成朋友。現在吳宗憲到新加坡或是梁智強到台灣,他們一群人都會聚會。
梁智強本身除了是演員、主持人、編劇、漫畫家之外,還從事藝人經紀,由他組成的新加坡〝梁家班〞跟台灣〝憲憲家族〞很像,屬性雷同,都是用自家人上自家製作的電視節目。但他們兩者是不約而同做的,並沒有刻意模仿。他的製作公司–J Team Productions Pte Ltd–是第一間和新傳媒簽下合約製作綜藝節目的外製作公司。從1990年至今,梁智強在新加坡綜藝節目圈製作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也創下許多神話。他除了主持和演出之外,還參與製作,例如新加坡最長壽的單元節目《搞笑行動》就連續播出十年,還塑造了深入民心的單元劇人物-梁婆婆與梁小妹,甚至他的梁家班藝人,如李國煌、莫小玲等也都在綜藝圈佔有一席之地。在1999年電視台還頒給他紅星終身成就獎,對於他在綜藝圈的優良表現給予極高度肯定。
在新加坡,只有梁智強專做藝人經紀。梁智強表示這是因為新加坡沒有足夠市場,很難養活旗下藝人,所以不容易做起來。除了要把自己做好,並且帶領別人。梁智強的優勢在於他本身身為製作人,有電視平台可以露出。因為電視台的信任,讓他可以開許多節目,因此旗下藝人也有許多工作機會。但是他也不諱言,新加坡電視台競爭不強,所以他做起來沒有很大成就感。對此應對之道,他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於某一領域深耕努力,每次時間一到就審查自己,常常會發現經過兩年自己又成長許多,所以告誡自己不應該放棄,也就持續做下去。
像綜藝節目《搞笑行動》,一做做十年,是新加坡電視史上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一年52個星期一,每週都與觀眾見面。這不但讓梁智強維持極佳曝光度,也讓他跟新加坡觀眾做一個持續不間斷的接觸,並從中了解他們的想法,以便後續製作出更貼切市場的作品。
梁婆婆與梁小妹
Life綜藝節目《搞笑行動單元劇》是以梁婆婆為主軸的單元劇,主題在於孝道。梁婆婆是個可愛的老人家,喜愛幫助他人,但總是越幫越忙。她有十五個孩子,但卻沒有人要奉養她。
他提到每天和團隊企劃梁婆婆的短劇時,就從『人性』出發,書寫她如何被孩子精神虐待。例如其中有一集他印象特別深刻:
『孩子對媽說,「媽,我要你跟我們一起住」。還說因為經濟不好所以女傭辭了,希望媽媽來同住的時候也能幫忙整理家務。梁婆婆也很高興可以幫忙,於是就爽快答應。但是在家裡總是越幫越忙。
孩子問媽,「你怎麼這樣?老是出錯。」 梁婆婆說:「我就已經老了嘛。你要我怎樣? 」
另一個橋段是兒子買了東西,梁婆婆看了很開心,但兒子先給孫子吃,沒有準備梁婆婆的份。梁婆婆問兒子,「怎麼沒有我的份? 」
兒子答:「媽,你年紀這麼大什麼沒吃過。吃來吃去不都一樣?孩子沒吃過,就給孩子吃。」梁婆婆:「對對對,我什麼沒吃過。」她就是一個很憨厚的老人。
這就是用很諷刺的手法,從人性出發探討孝道。
梁智強提到,梁婆婆、梁小妹的成功造成今日的他。雖然大家看到他創造兩個成功人物梁小妹以及梁婆婆,享受這一切成功的光環,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因為在當時是一種新嚐試,所以一切親力親為,自己寫劇本、自己找班底,過程很辛苦。
其實每隔一段時間《搞笑行動》就會遇到瓶頸,梁家班都會參考台灣《陽婆婆》,想一些不一樣的短劇。不過台灣的《陽婆婆》實在太色了,跟他們的調性不合,但很有創意,所以總是可以有一些火花產生。做《搞笑行動》的這十年,梁智強陸續簽藝人做經紀公司,還製作了《歡樂顛峰》,把新加坡最奇怪的人物放在一起,例如最高、最瘦、最胖、明星臉這一類型內容,收視率也很高。
除此之外,梁智強亦負責主持腎臟基金會的慈善節目,協助幫忙籌募善款。而他在大家對梁婆婆印象還很好的時候,將節目停掉,希望留在最美好的時刻,後來跨入電影圈時,將梁婆婆的故事拍成【梁婆婆重出江湖】電影版,又再次轟動整個新加坡,他現在則考慮將其拍成動畫片。
十年前【錢不夠用1】是新加坡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的華語電影(584萬新幣),之後他乘勝出擊,又編又演了【梁婆婆重出江湖】,這部片的票房依然是勇冠三軍。這時才發現新加坡不是沒觀眾的,但梁智強也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訣竅,就是拍電影要拍觀眾想看的,拍導演自己喜歡的當然不會有票房。
搞笑行動單元劇
《搞笑行動單元劇》做十年,雖然收視率屢創新高,但十年之後梁智強覺得職業倦怠,問自己還有什麼沒有玩過?其實就剩下電影圈。於是開始找尋機會跨入電影領域,從事電影演員,後來又逐步當上電影導演。
《搞笑行動單元劇》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讓他可以做新加坡電影。這十年經驗使他了解自己擅長戲劇性的東西,且編劇能力頗強。一個前輩告訴他,新加坡的電影要到國際,可用本土的素材,但不可忘記,唯有具備人性的情節,電影才會紅。
剛開始拍【錢不夠用1】,他還不能體會其中奧義,只是純粹把新加坡情形用電影拍出來。後來才明白,他的作品除了講本土笑話還講人性,像【小孩不笨】就是如此。因為具備人性題材,所以可以到很多國家,從人性出發又從中翻滾,可以延伸出很多很有趣的情節,例如各式感情、親情、愛情。
在【錢不夠用1】以及【梁婆婆重出江湖】創下佳績之後,【那個不夠】是梁智強第三部電影。和前兩次的電影不一樣的是,這次他除了編和演之外,還受國泰機構集團主席兼執行總裁朱美蓮的器重與鼓勵,首次自己擔任導演,邁入另一個新的職涯。
梁智強表示自己的作品很矛盾。他談到拍電影如果太藝術,就沒有票房,太商業又被批評沒有藝術。如何在票房和藝術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楨:梁電影有藝術?有黑色幽默?只有搞笑!)。在他的作品中,最喜歡拍的就是探討批判反映社會,觀眾去看至少會明白在講的是什麼東西。【小孩不笨】也是以這樣的基礎來創作。全片的成本約是新幣一百萬元﹙2800萬台幣﹚,在當地創下折合台幣約8000萬的亮麗票房。對此梁智強表示,拍動作片比不過人家,資金也比人家少,只能用新精神或是華人的價值觀吸引群眾觀賞。以【小孩不笨】為例,就是根據華人不擅表達情感,不知道如何稱讚孩子,所以造成許多親子問題的背景為架構來鋪陳。根據他的經驗,如果會用幽默的方式包裝影視產品,會有很好的迴響,如果用一板一眼的方式,基本上就吸引不了觀眾。
「我的戲都是經過幽默的包裝,觀眾是笑著哭,哭著看。」
梁智強第四部作品【小孩不笨】講教育議題,但是不是用說教的方式。
在新加坡,讀書厲害才是厲害的小孩,但他的電影告訴觀眾,很多小孩讀不好書,但還是厲害、聰明。他並以自己為例,說明自己書也讀不好,但沒人認為他是愚笨的。如果可以掌握好讀書當然是加分效果,但讀不好也沒關係,很多大公司老板也讀不好書,如果自問為何來到這世界上,將會發現每個人還是有空間可以發揮。
【小孩不笨】主要描繪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但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别因爲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放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麽壞。 在這故事中,Tom(15歲,李創銳飾)和Jerry(8歲,梁文宗飾)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階級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賺錢,親子缺乏溝通,以爲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Tom的同學成才(洪賜健飾)也和他的父親同樣有著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親,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差強人意,令他極爲心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以爲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父親更加抗拒。
這部電影以三名小學三年級男生以及他們的父母的觀點,探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梁智強在這部嘲諷新加坡扭曲教育制度的電影開拍前,詢問過多位友人,因為新加坡電檢制度嚴格,加上本片題材挑戰體制,大家都勸他不要想不開,但他仍執意拍攝。沒想到成本約2800萬台幣的作品創造出8000萬台幣的票房,新加坡政府不但不施壓,還大力公開讚揚,又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總票房累積7億台幣
梁智強前後拍了13部電影,【幸福萬歲】是最新一部。全部作品新加坡票房總累積約7億台幣。梁智強覺得電影是很好的工作,可以娛樂、紓解壓力、教育,就看用什麼角度切入。新加坡10部賣座影片有7部都是梁智強作品,票房前3名也都是他的作品。梁智強表示,他不寫一個離開群眾的故事,唯有和群眾緊密,才會有市場。他在電影圈創下的佳績打破〝新加坡拍不出電影〞的偏見。
就他觀察,其實新加坡電影圈沒有正式形成,因為沒有電影明星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沒有電影演員,有的都是電視圈的演員,有知名度,我們就找他來演。不像台灣有電影明星,像張震、舒淇。
很久以前,每年連一部電影產值都沒有,到十年前開始,一年有1、2部電影問世,一直到去年有10多部。但實際上電影院放映的只有5、6部。
目前他固定一年產1-2部,現在已經進步到聯合導演的地步。規劃帶領新導演一起拍攝,藉由實務傳承,讓新導演能夠走快一點的路,不要繞一大圈。
錢不夠用2
「我們始終覺得台灣的市場並不小,像【海角七號】就有5億票房,但這段時間卻萎縮的厲害,除了【海角七號】,沒其他賣座作品。要拍接近人性的電影才有市場。以【錢不夠用2】這部片為例,我們請年輕人來觀賞,他們其實看的懂也被感動,甚至新的觀眾看了又回家帶媽媽來看,就像【海角七號】一樣,很多人看了又帶家人來看一次。10年前【錢不夠用1】也是這樣,沒有打很多廣告,完全是口碑口耳相傳。」梁智強表示,這電影是三代同堂的故事,適合闔家觀賞。兒子看完後就可以跟小孩說:「你以後不可以這樣對我」,也順便跟媽說:「媽,你放心。以後我不會這樣對你」。
梁智強之前也想進入台灣市場發展,但是不知道管道。因為他發現台灣戲院都被美商八大把持,國片都難以上映,更何況是外片,幾乎沒辦法生存。
電影都是花一、二年先寫劇本,由一組人一起工作完成。電影有很多層面要注意,不是單一把電影拍好就好,還要顧及到行銷面等。梁智強認為題材本身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如何把生活情節轉換成可以吸引人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以【錢不夠用2】為例,梁智強花非常多心思在劇本構想,因為有好的故事內容,才有可能吸引觀眾。
本片就是以孝道為主軸,思考〝一個媽媽可以養活3個孩子,但是3個孩子不一定可以養活一個媽媽〞這個議題。這聽來很心酸,如果你懂得去聯想,單這句話就是一部電影。梁智強寫劇本時,以三個兄弟以及一個母親串成一部電影,故事以楊家的三兄弟,分別是由程旭輝、梁智強和李國煌飾演的楊寶輝,楊寶強和楊寶煌,為主線展開。雖然這三個人是親兄弟,從小都在新加坡的中等階層的家庭成長但是這三人在長大後,都將代表新加坡三個不同收入、不同階級的人物。大哥楊寶輝代表地下層階級,由於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所以提早到社會上工作,在一間運輸公司做了三十年,為了想賺更多的錢,在弟弟楊寶煌的慫恿下,兼職傳銷保健產品。開始的時候保健產品還賣得不錯,寶輝賺了不少錢,可惜好景不長,有人吃了保健產品出事,傳銷生意被迫擱置。二哥楊寶強所代表的是老闆的階級,衣著光鮮,住大房子,開大汽車,似乎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但是,他卻因想賺更多,學人炒房地產,結果資金被捲走,讓他也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老三楊寶煌代表的自然就是打工的階級,身為保健產品傳銷公司區域代理的他,月入豐厚,但應酬多,根本沒有什麼積蓄,後來保健生意被迫停盤,他也因此陷入經濟危機。
電影除了反應三兄弟在理財不當上的喜和憂,也加入三兄弟和母親關係的一條家庭溫馨主線。三兄弟由於忙碌地為生計奔波,因此都疏於照顧年邁的母親。在物質上,三人從來都對母親相當慷慨,但是在感情上對於母親的關懷卻是少得可憐,過程中帶出諷刺人情的冷暖、更幽了“孝順”這個定義一默……
多才多藝
除了做演員,電視節目製作、編劇、電影導演,梁智強還參與舞台劇演出,做單口相聲,一個人說兩個小時的話。演藝界各領域全部都參與過,僅有跳舞沒參與。他自己還為電影配樂,寫詞,翻唱十七張別人專輯的歌。
「我的唱片很有趣,像現在很多Kuso歌一樣,例如現在有人把哈利波特配成福建語,我們當時也玩這樣。把一些歌改成很怪異的歌詞,唱片也賣的很好。」
這次他來台灣,發現【錢不夠用2】吸引非常多觀眾族群,還有觀眾提議拍續集,內容已幫他想好,就是兒子的女兒長大了,不記得媽媽對她的愛,也不記得為她搶血的戲,然後又做出一些不孝的事情…
多元類型不斷嚐試
「以前一直被誤導,覺得台灣國片已經死了,所以很多作品也沒很認真做台灣市場。不過這一部【錢不夠用2】希望可以試看看。
來台灣發現有很多人有看過我的電影,知道我,之前沒有找到適合的發行,他們的方向跟我們想像的不同,這一次的發行商讓我覺得很用心、很不錯。」
導演或演員都怕被定型,所以要多方嘗試,梁智強亦有同感。去年兩部作品就做不一樣的嘗試,【老師嫁老大】諷刺黑道老大討錢的方式,另外就是今年在馬來西亞的過年檔,賀歲片【幸福萬歲】。接下來將拓展不同類型的片,拍攝鬼片。
除此之外,梁智強也希望可以跨國合作,納入更多資源,新加坡是他們自己可以拿下的市場,目前合作的馬來西亞PREMA公司市佔率也很大,他希望也能在台灣及香港找到強的合作夥伴,一起拿下新馬港台的市場。
梁智強作品年表
電影 (導演/編劇/演出)
2009幸福萬歲
2008錢不夠用2 (約1億4千萬台幣)
2008老師嫁老大
2007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
2006小孩不笨2
2005三個好人
2005愛都愛都
2004突然發財
2003跑吧孩子!
2002 小孩不笨 (8000萬台幣)
1999那個不夠
編劇
1998錢不夠用 (電影票房: 約1億1千萬台幣)
1998梁婆婆重出江湖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8398_258
側寫新加坡電影現況以文找文
─由邱金海《我的魔力》(My Magic)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談起
前陣子讀到一則網路新聞,說新加坡想要成為「亞洲電影之都」云云,心裡想著這個「亞洲洗錢中心」的彈丸之國才開放了賭場設立,拼完經濟還要拼文化,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除了梁智強的喜劇系列《小孩不笨》、《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我們對新加坡電影還真的沒什麼印象。但是,前陣子國際級的紐約電影大學選擇在新加坡開分校,此次攤開坎城影展的競賽片名單,也赫然見到了一部新加坡電影《我的魔力》入圍,導演是邱金海(Eric Khoo)。
邱金海可以算是新加坡的電影先驅,今年才42歲,他的老爸邱德拔曾被美國富比士雜誌評爲新加坡首富,可是邱金海選擇電影而非繼承老爸的生意。對坎城影展而言,走小衆藝術路線的Eric Khoo並不是個陌生人,此前他共有三部作品來過坎城,上一部長片《伴我心》(Be with Me,又名《情欲飛揚》)為2005年導演雙周單元開幕片,同時還入選了法國《電影手冊》的年度十大佳片第八名。
邱金海廿五歲開始拍短片,1994年的短片《痛》(Pain)遭禁演,1995年他廿九歲時首次執導長片《薄面佬》(Mee Pok Man),以市場賣麵線小販和妓女一場奇異感人的悲戀愛情故事爲主線,探討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生活面向,獲得不少好評,並在全球參加超過30個影展。Mee Pok就是福建話中麵線的意思,也讓人們首次在電影中看到以原汁原味的Singlish來演繹新加坡人喜怒哀樂的真實面。《面薄佬》更激發梁智強寫了《錢不夠用》,掀起一小波本地電影的熱潮。
1997年,邱金海的第二部電影《十二樓》(Shier lou , aka 12 Storeys)更上一層樓,成爲首部獲選參加坎城影展的新加坡電影,於「一種觀點」單元 (Un Certain Regard)中放映。該片使用寫實手法,以新加坡組屋爲背景,講述三個中下階層人物的故事。此後,邱金海放下導演筒跑去當監製,監製了幾部在新加坡賣座的電影,有《梁婆婆重出江湖》(1999)、足球喜劇《一腳踢》(2001)到去年金馬獎有介紹的歌台文化《881》(2007)等。邱金海說當監製感覺像站在高空看事物,看得比較全面,導演則在地上埋頭當下工作。他也提拔後進,鼓勵年輕短片導演如陳子謙去拍長片,並爲他監製了《十五》(2003)。該片大膽描寫新加坡的邊緣少年,成爲首部參賽威尼斯影展的新加坡電影。陳子謙的新作《4:30》《881》也是都由邱金海監製與出品。
2005年,邱金海重執導演筒拍攝了《伴我心》,爲他的電影事業再創高峰。他說自《十二樓》後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創作題材,直到在一個婚禮上碰到60多歲的盲聾教師Teresa Chan。Teresa非常勇敢,非但沒有因爲殘障而放棄生活,她留學美國,還過著充實的生活。邱金海認爲她代表了人生中的希望以及他想要說的一切。《伴我心》故事雖取材自Teresa的故事,但全片由三個獨立成章的小節組成,同是詮釋現代人的情愛觀。第一段《曾經愛》的老夫老婦,每天都看守著店鋪,日出開鋪日落關鋪,變成了恒常的生活定律,可是今天,關鋪的已剩下老翁一個。第二段《尋找愛》的平凡胖子保安,終於鼓起勇氣向暗戀對象示愛,但命運之神突然插手。最後一段《太過愛》的學生女同志烈火青春,讓二十來歲的少女愛得火熱,但愛得過火卻讓另一方鬆開了手。影片不但在各國參展,也取得不少的獎項,包括獲義大利都靈的最佳導演獎、東京的特別表揚獎等。
《伴我心》全片的對白大概不超過十句,卻滿盈著深刻的意蘊,整部電影平易且非常簡單。這是一部緘默的電影,勝在不用對白,就能帶出演員的內心世界。就如保安人員與他暗戀的美女根本沒有交談,而《太過愛》裡男女主角的溝通也是用手機簡訊爲主。這部號稱當年坎城影展最低成本的電影,全片製作費不到20萬元新幣,只花了16天就拍攝完。邱金海笑說:“這正好能鼓勵年輕的製片者,讓他們知道低成本的電影仍然有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伴我心》也創下新加坡電影由法國首發DVD的紀錄。
此次入圍坎城競賽片的《我的魔力》,是一部泰米爾語電影,講述一名酗酒的魔術師嘗試著與他14歲的兒子重新取得信任聯繫。這部75分鐘的電影還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它是去年12月用短短9天的時間拍攝完成的,拍攝預算也只有五位數新幣。為了更真實呈現戲劇感,影片更找了新加坡當地的印度裔吞火雜技師傅、48歲的弗蘭西斯.波斯科來扮演父親。或許《我的魔術》此次在坎城多半還是陪榜的份,但是整個東南亞電影的後勢應該可期吧!
有人說邱金海的電影風格可以看到蔡明亮的影子。兩人的電影有共同處——愛刻畫邊緣人,寂寞的城市人,都市生活形態的狂亂,緘默的鏡頭。邱金海沒有故意製造新加坡趣味,如利用新加坡式英語來搞笑,堅持對題材創作的自我立場,更難得的是重視觀衆的支援超過票房的價值,從他的電影可看出他對本地人的關懷,以及對大環境的批判與同情。2007年邱金海更獲政府頒贈文化獎(梁智強於2005年拿過)並成爲媒體發展管理局的成員,積極推動資助本地電影的拍攝。邱金海表明他喜歡在有限空間去挑戰無限的可能性。談到今年有12部本地電影,他說:「前景樂觀,裏面若有兩三部素質佳,就很可喜了。」
新加坡人口只有400萬,每年進口影片多達800多部,而本地製作一般只有寥寥幾部,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在該國公映的國片大概只有5到10部,他國的觀衆可能很難說出幾部有名的新加坡作品。在此情形下,新加坡能如願成爲亞洲電影之都嗎?
其實,新加坡電影跟台灣一樣有過一段昔日輝煌。在黃金期的五六十年代,平均年産約有20部左右的電影,累計推出近400部的華語、馬來語、英語和方言影片。到了70年代後突然沈寂,20年裏幾乎沒有新片推出。她的再生是從1995年的邱金海與梁智強新電影再開始的。雖然數量不多,但畢竟已在重新起步。
2005年新加坡首次主辦了大規模的文藝海外促銷活動「新加坡季在倫敦」,它的壓軸專案是新加坡電影周,放映了《小孩不笨》、《跑吧!孩子》、《12樓》、《海南雞飯》等8部影片。這些電影以獨有的方式展示新加坡的都市場景和文化特色,不僅體現了新加坡官方對本國電影成就的認可,也提高了新加坡電影的國際知名度。在國內,配合新加坡建國40年,也舉辦了首次大型的本地電影回顧展,放映從1955年到2005年的32部新加坡劇情長片和15部短片,多少引起了當地觀衆對本土電影的更多興趣。當年新加坡拍攝或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十幾部之多,創了多年來的紀錄。
2004年時,羊男也曾在新加坡短暫停留,跑到HMV也找到了一些稀有的新加坡電影,例如《追風》《講鳥話》等,還發現他們剛發行了一系列的法國電影,例如當時的《蝴蝶》《敢愛就來》比台灣早發行了好幾個月。對於音像店裡各區雜陳的特殊景象也開了眼界,原來DVD賣店裡也可體會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薈萃。(提醒一下DVD碟友,新加坡雖然劃為三區,但是PAL制)
聽聞新加坡政府是在韓國電影成功的刺激下,提議重振本地電影,想把新加坡建設成爲一個文藝復興城市。新的領導人也意識到包括電影在內的流行文化,對帶動經濟和提升國家形象的作用不可輕視,態度上也從漠視轉向鼓勵和扶持。他們成立了「電影委員會」爲電影製作提供資助,如推出「電影製作人培育計劃」和「劇本發展津貼」,並陸續有金援電影公司的計畫。雖然電影檢查仍很嚴格,但比以往略微顯得寬容。經過10多年再造本地電影的努力,新加坡電影人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信心,隊伍也開始逐漸壯大。影業公司開始增多,梁智強所屬的星霖則是業中老大。
梁智強說在新加坡拍電影,不僅面臨創作問題,還要面臨大機構的申請限制。尺寸太過緊,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如果不去突破的話,許多東西不可以做。據理力爭,做你要做的,需要無比的耐心和說服力。他雖然走的是喜劇路線,但裡面把新加坡人最想說的話放進去,寫的有血有肉、搔到癢處。他感嘆新加坡許多學院裡出來的年輕人被訓練得不能變通,沒有創意,腦子裏充滿框框,更缺乏勇氣和社會責任感。從《錢不夠用》《小孩不笨》《跑吧!孩子》作品一路都受到當地人的喜愛,有一定的票房保證。《錢不夠用》票房收入584萬新幣,更粉碎了本地不可以拍電影,沒有市場的謠言。
雖然新加坡當局一再宣稱將給予自由的電影環境,但是當地的電檢制度因意識形態保守的思想檢查而被受批評,一直是電影人的最痛。2005年藍祖慰先生的部落格也曾報導過一則新聞提到紀錄片工作者Martyn See(施忠明)接受新加坡電檢當局的建議,撤回他參加第十八屆新加坡電影節的作品─新加坡反對黨人士徐順全的紀錄片《新加坡叛徒》。理由是電影內容被視為是「政黨電影」,違反了電檢規定,應該會被禁演,如果新加坡電影節映演了這部作品,他就準備吃兩年牢飯了。2006年新的作品《賽.紮哈裏的十七年》又參加了新加坡電影節的短片競賽,使得他再度受到新加坡警方的關切及特別約談。2008年四月,新加坡電影檢查局宣佈,以「超越電影分級準則」為由,又禁止了四部紀錄片,包括涉及同性戀回教徒、性虐待和恐怖主義的紀錄片,在新加坡電影節播映。
電檢當局的思想檢查,的確是防止污染的有效手段,卻未必就能保証這個世界因此可以更清澄,反而是讓人民住進無菌室裡,慢慢地抗體消失,體質更加孱弱。去年因拍攝類似台灣野台文化的歌台電影「881」而被新加坡大力宣傳的導演陳子謙,就曾拍攝十三分鐘短片「剪(Cut)」,對新加坡的電檢制度極盡嘲諷能事。陳子謙批評新加坡電檢制度說,「出於妄想症的電影檢查制度,所造成的傷害只會多於好處,審查制度會妨礙辯論」。
新加坡是東西文化交彙的現代化都會,電影發展明顯受到自身市場不足的限制,但優勢是能從設備、人才、觀念、資訊和技術的頻繁交流中受益。應當承認的是,新加坡電影尚未形成明顯的風格,但它已經成爲新加坡文化創新的象徵。如果電影人能夠發揮雙語、資訊科技的優勢,突破題材、劇本、規模方面的瓶頸,相信新加坡電影會有更爲出色的表現。
http://blog.yam.com/yanghsin/article/15153819
新加坡電影發展過程坎坷
在亞洲電影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香港是過去的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之前,新加坡電影曾經是亞洲重要的電影製作中心,當時新加坡的兩大影片製作公司邵氏電影公司和國泰影片公司帶動了電影業的發展,新加坡本土電影工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到了70年代,邵逸夫北上香港,造成了新加坡電影的沉默,卻促成了香港電影的“起飛”。之後國泰影片公司也退出新加坡,新加坡電影業開始走向衰落。
重製造輕文化致電影衰落
論及新加坡電影的衰落,有一個客觀原因是難以回避的:當時的新加坡政府正致力於經濟的發展,重製造輕文化。再加上新加坡是一個多移民的國家,國民對母體文化的難以割捨使得本土觀眾對於本土電影的硬性需求並不大,以至於上世紀70年代期間,新加坡幾乎沒產生過一部本土電影。
政府重製造輕文化的策略在當時的新加坡無可厚非,短短幾十年內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崛起就是明證,但隨著新加坡綜合國力的提升,現在的新加坡人,應該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了——音樂戲劇影視作品,對一個國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英國首相邱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美國前中情局頭子艾倫•杜勒斯則殺氣騰騰地說:我們要讓蘇聯青年聽我們的音樂並隨著這節奏跳舞,那麼總有一天,他們會用跟我們同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艾倫•杜勒斯的話透露著腐朽的冷戰思維,但也不無道理,在當前世界和平的主基調下,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產業正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1989年開始加強文化自身建設
在意識到文藝事業的重要之後,1989年,新加坡文化藝術諮詢理事會提出了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該報告書被認為是新加坡文化藝術發展的分水嶺,表明政府在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加強文化自身的建設。2000年,新加坡政府又公佈了《文藝復興城市報告》。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開始日常性推廣本土電影,在這之後平均每年產生7部左右的本土電影,2006年公映了10部本土電影,新加坡電影開始邁上復興之路。
成立於1988年的星霖電影公司是新加坡首個電影製作公司,在星霖電影公司的發展之路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更多地是參與投資而非獨立製片,比如《畫皮》《七劍》等等影片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星霖電影公司的影子。由於新加坡本地對本土電影的需求並不大,使得新加坡電影人更多時候必須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而這也是新加坡電影人很多時候情願做副手與其他電影公司來共同開拓的原因,但是,這個製片策略也有著自己的缺陷,它不能確保經濟上的成功,同時,如果在影片中缺少新加坡俚語和幽默,跨國製片就會有喪失本土市場的風險。
“很難在幾百年內產生‘新加坡文化’”
不過,對於新加坡電影而言,前路還顯得坎坷。在當前的新加坡,電影從業人員還顯得單薄,拍攝影片在很多新加坡人眼中,還算不上有前途的職業。而對比新加坡和香港電影,很多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近年來在新加坡票房不錯的《第一戒》和《小孩不笨》,《第一戒》是鬼怪懸疑片,《小孩不笨》則表現的是大都市中忙於工作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問題,都沒有體現出比較明顯和獨特的文化烙印。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新加坡古裝電視劇,其題材多來自於中國歷史或者港臺武俠小說,李光耀就曾坦言,新加坡很難在幾百年內產生“新加坡文化”。這或許也是新加坡電影要想真正獨當一面的制約因素之一。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493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