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25 09:00:00| 人氣4,449| 回應8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加坡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陳鴻瑜的《新加坡史》是本對新加坡整體歷史做一客觀且詳實的描述和評析之專書,值得參考。

新加坡史 (台灣商務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國內媒體對於新加坡的國情和建設,報導很多,博碩士研究生以新加坡作為研究對象為數亦頗多,公務員出國到新加坡考察更是絡驛於途。但對於新加坡整體歷史發展,缺乏專書加以介紹。因此,筆者將多年教學心得整理,對新加坡歷史做一客觀的描述和評析。
  本書從第十四世紀有關對新加坡之早期歷史記載寫起,論析淡馬錫國的歷史起源和相關記錄。其次,探討英國登陸新加坡並開發和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佔領新加坡的經過。接著探討戰後英國重新控制新加坡,對新加坡採取新政策,將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分開,使之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在1963年促成新、馬合併。後因李光耀與馬來半島菁英之立場互異,而導致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成為獨立國家。在李光耀等菁英領導下,採取威權主義政策治國,使新加坡由一個髒亂的港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國家。新加坡成功的政治管理和經濟經營方式享譽國際。
  作者簡介 陳鴻瑜
  1948年生,台灣花蓮縣人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
  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
  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現職: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著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古代的單馬錫(淡馬錫)
第二章 英國入侵新加坡與開發
第一節 英國佔領新加坡
第二節 英國皇家殖民地
第三章 日軍佔領新加坡
第四章 戰後重回英國統治
第一節 維持英國直轄殖民地地位
第二節 成立自治領
第五章 從自治到獨立
第一節 自治談判
第二節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第三節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第六章 李光耀執政時期
第一節 政治變遷
第二節 有民主無自由的保守政治
第三節 經濟發展
第四節 一黨獨大制的未來
第七章 後李光耀時期
第一節 政治變遷
第二節 推動外向型經濟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徵引書目
索引

《 新加坡史 》陳鴻瑜(淡江大學 亞洲所教授)

100學年度專任教師研究獎助(學術性專書)申請案第14號  
  國內媒體對於新加坡的國情和建設,報導很多,博碩士研究生以新加坡作為研究對象為數亦頗多,公務員出國到新加坡考察更是絡驛於途。但對於新加坡整體歷史發展,缺乏專書加以介紹。因此,筆者將多年教學心得整理,對新加坡歷史做一客觀的描述和評析。
  本書從第十四世紀有關對新加坡之早期歷史記載寫起,論析淡馬錫國的歷史起源和相關記錄。其次,探討英國登陸新加坡並開發和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佔領新加坡的經過。接著探討戰後英國重新控制新加坡,對新加坡採取新政策,將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分開,使之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在1963年促成新、馬合併。後因李光耀與馬來半島菁英之立場互異,而導致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成為獨立國家。在李光耀等菁英領導下,採取威權主義政策治國,使新加坡由一個髒亂的港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國家。新加坡成功的政治管理和經濟經營方式享譽國際。

評陳鴻瑜《新加坡史》2012-03-21  張子房 

  從一般大學教科書的結構,歷史可分通史、專門研究兩類,前者因教學需要,雖無定制但有定式,後者大多按學術論文格式滙集成篇,亦有學者以另類方法成書,能通過審查就能列入「業績考量」。要分辨兩類書很簡單,書名只寫着「xx史」或「xx通史」,就是通史類。書名明確寫着「xx政治史」、「xx社會史」或者讀了不明所以,是專門研究。這種分類非常粗略,但找資料寫報告,大多用這種方法,尋找資料,先從通史入手,再找專門研究。 
  舊時的通史寫得非常可怕,許多比現在的專門研究更深入。目前比較標準的通史教科書,要算王曾才的《世界通史》,結構大體是這樣︰ 
  一、某地的概述︰地理環境、時代、神話傳說 
  二、政治史︰重要的軍政大事,王位更替 
  三、文化發展︰哲學、文學、建築、藝術 
  單從結構分析,《新加坡史》有只四十分。 
  書中一開始只寫了一點點關於新加坡的神話,魚尾獅的由來,在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沒了。接下來不明不白的談談殖民史變遷,簡單講明朝、英殖,兩部份加起來,約佔全書1/3。中間大部份寫新加坡狎立、建國、建國後政治制度發展,佔了全書2/3。 
  整部書,就結束了。 
  全沒提及文化發展,連不同族群的生活狀態、聚落變化、國際地位,都極少提及,全書連一部文學作品或電影作品都沒提及。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既然如此,為甚麼書名不叫《新加坡政治發展史》呢? 
  作者的書寫本身,老實說,連一般交大學報告,都不應該這樣寫。無頭無尾,只是資料的鋪陳,鋪陳手法極不高明。作者大量引用文獻資料,遇上重要事件例如新加坡獨立,報紙資料幾乎逐日逐日引用,動輒三五頁的資料引用之間,作者可以不加引導、不加闡釋、不作分析。資料引了十幾頁之後,終於發現作者的簡單的總結,告訴讀者他在幹甚麼,毫無啟發性。 
  過多的資料引用無助呈現歷史脈絡,更令敘事混亂,閱讀困難,有充字數之嫌,而且令章節主旨不明確。單憑領導人更替,按時序把新加坡當代史分為三個章節,卻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只批評說「僅是他(李光耀)對於新加坡價值結構的維護,並不符合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現況」(註1)。加上獨立之後,新馬兩國關係,似乎在作者心目中,毫不重要。吳作棟喝下的那一口新生水,當中包含了多少星馬之間的恩怨情仇? 
  然而,這本書,沒有談及,漠不關心的說一句李光耀的亞洲價值只是他合理化自己統治方式的論點。對李本人的儒家思想、家長式管教、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等問題,一概不論。甚至外個人在當地犯法,遭打騰的國際性事件,都沒有詳細說明。 
  另一點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書中沒有任何篇章講文化。 
  第六章第六節,以新加坡大學和南大發展為例,探討大專教育政策,卻片面非常。中小學教育、新加坡的教育分級制度、英文和華語政策等重要議題,只有狹窄的統計數字講講。就連小孩不笨討論的也比作者深入。 
  新加坡最有特色的多元種族文化,內文不但忽略,甚至引用資料也偏向星洲日報,這個在歷史學或者任何的證據學來講,都是不能容忍的粗疏。新加坡有四種語言的報紙,中英馬淡,突顯了各民族可以「自由」地使用母語,電視劇《四個門牌一個夢》講了一個笑話,一個外地男人到新加坡,女朋友不見了,求助無門。一個女騙子騙他說,她是記者,可以幫他用便宜的價格登報尋人。男人付了錢,第二天買報紙竟然看不到尋人啟示,質問女騙子,女騙子答︰「你買華文的當然看不到呀!今天我登在英文上,新加坡有四種語文的報紙,四天後才輪到華文報。」 
  至於文學藝術,老實說我也想不到那邊有哪些傑出的作家或藝術家,不過龍應台去新加坡的事情,或許可以拉一點來談談吧!即便文字和繪畫不甚出色,建築總可以談一下。新加坡的建築物風格、食物、建築的歷史典故…… 
  真想不通,明明最近十年東南亞史這麼熱烈,不斷有新的研究者加入研究,居然可以容許出這麼一本不太通的通史。這本書我是透過網路訂回來的,因為書很新,沒有太多相關評論、學長姐或老師也沒有看過,心想,好吧,反正應該都差不多,就買了。結果……發現……書呀,還是翻一下才買比較好,比較好。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55159/

新加坡 維基百科

新加坡共和國
Republic of Singapore(英文)
Republik Singapura(馬來文)
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坦米爾文)
通稱:新加坡
新加坡國旗
File:Flag of Singapore.svg
新加坡國徽
File:Coat of arms of Singapore (blazon).svg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新加坡景象
File:Singapore montage.png
新加坡全島(航拍)
File:Satellite image of Singapore (Landsat 7) - 20000428.jpg
魚尾獅
File:Merlion at night.JPG
濱海藝術中心
File:Esplanade Singapore 01.jpg
新加坡天際線
File:1 singapore city skyline dusk panorama 2011.jpg
市中心的摩天大樓,此即全國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區域金融中心
File:Singapore central business and financial disrict.jpg
新加坡港
File:SingaporePort1.JPG
ION Orchard 大樓
File:ION Orchard SG HDR III.jp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File:Singapore in its region (special marker).svg
國土面積:710平方公里
274平方英里平方公里(世界第205名)
水域率:1.444%
2012總人口:5,312,400人[1]人(世界第115名)
人口密度:7,315人/平方公里
18,943人/平方英里[2]/km2(世界第2名)
官方語言 馬來語、英語、華語、坦米爾語
官方文字 拉丁字母、簡體漢字、坦米爾文
民族 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亞裔)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錫克教、猶太教
主要節日 春節、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國慶日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新加坡共和國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國家政權 民主共和制
政治體制 民主議會制
法律體系 普通法
  國家領袖
國家元首(總統):陳慶炎
政府首腦(總理):李顯龍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行政(總理):李顯龍
立法(國會):哈莉瑪
司法(大法官):陳錫強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總計:3,149.11億國際元[3](第38名)
人均:59,711國際元(第3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總計:2765.148億美元(2012年)[4]
人均:52,051美元(2012年)[5]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0.866[6](第26名)-極高
中央銀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貨幣單位 新加坡元(SGD,S$)
吉尼係數
在計算政府課稅後及福利轉移之後,0.459(以家戶成員收入來計算),0.437(採用OECD的計演算法),0.414(採用平方根演算法)
在未課稅及計入政府福利轉移之前,0.478(以家戶成員收入來計算),0.457(採用OECD的計演算法),0.435(採用平方根演算法)[7]
立國日期:1965年8月9日
立國事件:脫離馬來西亞,並宣告獨立[8](1965年8月9日)
國家象徵
國家標誌:獅子頭標誌
國花:卓錦萬代蘭
地標:魚尾獅
現役軍人數 60,000(第64名)-2002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坦米爾文: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Cingkappūr Kudiyarasu),通稱新加坡,也可被稱為「星洲或(新)國」,別稱「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邦。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819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領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在40餘年內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9]在國內居住的居民有42%不是新加坡公民,是全球第六高的比率,服務業有50%是外國勞工。[10][11]新加坡同時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2011年7月美國Dow Jones世界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是繼紐約、倫敦 、東京和香港之後,位於全球第五名。[12]整個城市在綠化和清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但在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排名150,被評為為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
  獨立前 
新加坡在3世紀已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記載「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13]。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 之對音,指半島南端的島國。蒲羅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4]。
  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取自「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領土」的意思。1945年9月12日,日軍宣布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在馬來西亞期間,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 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使其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華語國名。由於因當地華人的不同母語(包括粵、閩、客家話等等)之習慣的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15][16][17]。
  政治
新加坡的新國會大廈,有別於「舊國會大廈」(Old Parliament House)
File:Parliament House Singapore.jpg
根據《新加坡憲法》,新加坡實行的是一院議會制(內閣制)政府,為代議民主制體系,分類上屬西敏制[3]。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為國家元首。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總理從國會多數黨中產生,其領導的內閣擁有行政權,並由獨立的公共服務委員會管理公務員的聘用以及處分。總理從議員中選出內閣部長。
  在過去的40多年中,人民行動黨一直是唯一的執政黨,在議會中也鮮少有能夠形成監督力量的反對黨(部份反對黨是由人民行動黨送入議會,以免議會裡100%的意見都是支持人民行動黨)。新加坡創造了一套獨特的選區劃分制度,它保證了人民行動黨可以60%的支持率拿下議會95%以上席位,這種扭曲得票率與席次比率的制度深受反對派與外界批評。外界普遍認為,人民行動黨對反對黨以及異議人士的打擊嚴厲,包括在選舉前重新劃分選區、運用行政資源(例如反對派當選的區的福利和資源減少,人民行動黨當選選區則相反,甚至當選區的組屋(政府資助公民購買的公營房屋)公民能付費擴建單位)以及告反對派誹謗等。但同時不容否認的是,人民行動黨確實在新加坡民眾中擁有很高威望,在建國後的歷次選舉中該黨的總得票率從未低於60%,但近年因各種因素例如就業和經濟而愈來愈低,現時的60%得票率遠低於獨立初期。
  有些西方國家指責人民行動黨主宰了新加坡主要的政治舞台,因為國會成員絕大多數都是該黨黨員,三任總理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也都是人民行動黨黨員。雖然國會的構成來自選舉結果,但要把新加坡政治視作民主舞台並不具太大的說服力。新加坡即便是實行選舉制度,也有些人認為新加坡政府體制似乎更接近一黨專政、軟式威權,而不是民主。更加激進的人常常戲稱新加坡為世界上最大家族企業。
  一般認為,新加坡的言論自由自獨立之後就一直被壓制,雖然近年為鼓勵創意產業發展以及展現更開明的政府,已經在這方面有放鬆。有些人認為,人民行動黨政府通過政府持股的方式間接控制了該國兩大媒體集團,反對聲音也因為種種限制很難通過其他私人出版機構出版其著作或發表言論。而一直以來「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度排名顯示新加坡為無新聞自由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往往會告批評她的外國傳媒誹謗,或限制他們在新加坡的發行量。此外,個人或民間組織也禁止自行安裝衛星天線接收器。政府也對部分網路進行管制。
  在新加坡,當局對一切集會活動都非常關注,達到一定人數的戶外集會都須向警方備案。新加坡的內部安全局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內部安全法授權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懷疑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並可在不經審訊的情況下扣押多年。有些人認為,這法律在人民行動黨政府對付共產黨的時候濫用。
  此外新加坡的高道德標準管制還表現在對日常行為的監督上,因為李光耀相信華人不喜歡守法,廉潔,愛透過各種違例途徑讓自己獲利,所以實行嚴刑峻法管治:禁止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口香糖除外),但近年來在美方的壓力之下,逐步有條件的開放;使用廁所後未沖水、在非吸煙區吸煙、亂過馬路(不在指定的過路處過馬路,如不利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地鐵上喝水或進食都會導致罰款;隨地亂丟垃圾則可能面對強制勞役,如被罰在公園打掃。該國還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毒法律,攜帶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販賣用途的主要刑罰為絞刑(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濫用藥物法》,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15克的海洛英,或多於30克嗎啡或古柯鹼,或多於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經許可而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嗎啡或古柯鹼者,均屬違法,而觸犯該等罪行者會全部判處死刑)。此外對於成人男性犯罪者(16歲以上50歲以下)還可使用笞刑處罰(英國留下來的傳統)。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這些嚴厲的刑法,一些新加坡人認為嚴刑可有效制止罪案或破壞行為。
  行政區劃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其首長原為國會議員兼任之主席,2002年起首長改制為專職稱市長,市長級別相當於部長。在新加坡,市長指的就是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最高行政首長。這五社區進一步分為87個選區。
  新加坡地理
File:Sn-map-Chinese.png
新加坡共有大小島嶼63多個,地勢起伏和緩,主島新加坡島的面積佔到90%以上[18]。於北部建有新柔長堤,西部有第二通道,兩者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間的聯繫通道。新加坡島以外較大的島嶼有裕廊島、德光島、烏敏島及聖淘沙,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6 m (545 ft)[19]。
  新加坡很多地區都是填海產生,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新加坡國土面積於1960年代時為581.5 km2 (224.5 sq mi),現在約為704 km2 (272 sq mi),至2030年以前,將會增加100 km2 (40 sq mi)[20],部分計畫則連結比較小的島嶼,包括裕廊島[21]。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22],而都市化限縮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21],新加坡境內共有逾300座公園及4個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而有「花園城市」之稱[23]。
  新加坡並無採行夏時制,新加坡標準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24]。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天氣也會比較好;而到了4月至5月這段期間,在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79%,下午為73%[25]。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26]。此外,新加坡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其他地區則大多是熱帶雨林或農業用地;除了少數的自然保護區之外,新加坡基本上都已城市化。
  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有時會很大,這些雨水還是無法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40%的水源都是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開發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計劃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
  新加坡氣候平均數據
新加坡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平均高溫 °C (°F)30.1
(86.2)
31.1
(88)
31.6
(88.9)
31.7
(89.1)
31.6
(88.9)
31.3
(88.3)
30.9
(87.6)
30.9
(87.6)
30.9
(87.6)
31.1
(88)
30.6
(87.1)
29.9
(85.8)
30.98
(87.76)
平均低溫 °C (°F)23.3
(73.9)
23.6
(74.5)
23.9
(75)
24.4
(75.9)
24.8
(76.6)
24.7
(76.5)
24.5
(76.1)
24.4
(75.9)
24.2
(75.6)
24.0
(75.2)
23.7
(74.7)
23.4
(74.1)
24.08
(75.34)
降雨量 mm (英寸)242.5
(9.547)
162.0
(6.378)
184.8
(7.276)
178.8
(7.039)
171.8
(6.764)
161.2
(6.346)
158.3
(6.232)
176.2
(6.937)
169.7
(6.681)
193.9
(7.634)
255.7
(10.067)
288.2
(11.346)
2,343.1
(92.248)
相對濕度(%)84.782.983.884.884.483.082.883.083.584.186.486.984.19
平均降雨日數151114151413131414161919177
日照時數173.6183.6192.2174.0179.8177.0189.1179.8156.0155.0129.0133.32,022.4
來源 #1: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Temp 1929-1941 and 1948-2009, Rainfall 1869-2009, Humidity 1929-1941 and 1948-2010, Rain days 1891-2009) [27]
來源 #2:Hong Kong Observatory (sun only, 1982—2008) [28]
  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摩納哥。
根據新加坡政府2011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518萬人,其中325萬人(63%)屬於本國公民,其他則屬永久居民或外籍勞工,有23%本國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出生,永久居民約有50萬人[1][29][30]。
  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7歲,每戶平均人口為3.5人,由於土地不足,約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於一般稱為組屋的公共房屋(政府部份資助購買的廉價質房屋)[31]。至201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於4房或以上的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給率則達87.2%[32][33]。行動電話普及率則高達每千人擁有1,400支行動電話,約十分之一的居民擁有汽車[30]。
  新加坡總和生育率於2012年估計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為0.78名嬰兒,小於人口置換的2.1[3];為了解決此項問題,新加坡政府在過去數十年鼓勵外國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人口並未減少[34]。新加坡為世界上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失業率未曾超過4%,失業率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達到高峰,失業率為3%,至2011年降回1.9%[35][36]。
  於2009年時,約四成的居民為外國移民,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37],雖然外國移民對於國家經濟相當重要,但政府考慮限制外國勞動力,外國勞動力組成了80%的營造業及50%的服務業勞動力[38][39]。
  於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佔74.2%,馬來人佔13.4%,印度裔(以坦米爾人居多)佔9.2%,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3.2%。[40]
  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香港旺角、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世界上除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以外,以華人為多數族群的地區。
  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閩南人(俗謂福建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由於閩南人佔華人人口的半數,在官方引進華語(標準漢語)以前,閩南語一直是各祖籍之華人內部的共通語言,甚至普及於馬來人與坦米爾人。
  語言文字
新加坡人母語[41]
新加坡人母語[41]
語言該語言為母語所佔人口比例
華語
  
49.9%
英語
  
32.3%
馬來語
  
12.2%
淡米爾語
  
3.3%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坦米爾語[42]。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自獨立以來,政府機構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43][44],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及法律也以英語書寫[45],在法院中,在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也會翻譯成英語[46][47];然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約三分之一的新加坡華人、四分之一馬來人及二分之一印度人以英語為母語,且約有五分之一人口無法理解英語[48][49]。
新加坡有相當多人能使用雙語,大多為英語及其他官方語言,不過在流利程度上有相當大的差異,能理解各官方語言的人口比例分別為英語(80%)、華語(65%)、馬來語(17%)及坦米爾語(4%)[49][50]。由於曾經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英語也多以英國英語為標準[51],新加坡式英語則介於標準英語與皮欽語之間,但政府並不鼓勵使用新加坡式英語[52]。
  新加坡華語是另一個廣泛使用的語言,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說華語,是一些新加坡華人之間主要的共同語,華語為新加坡最多人作為母語的語言,約有一半新加坡人以華語為母語[41]。但新加坡年輕一代使用新加坡式華語(Singdarin)的情況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將2008年訂立為「華語年」,不僅鼓勵本國的華族國民多使用華語,同時也希望讓「華語」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可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儘管如此,英語仍是整個社會的強勢語言,在新加坡官方與工作領域能說華語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學校的華文程度每況愈下,很多新加坡華人在離校後也逐漸疏遠漢字書寫,甚至成為中文文盲。
  新加坡是個閩南人(當地稱福建人)為主的社會,民間普遍使用閩臺閩南語,能與中國大陸的泉州、漳州人,以及臺灣的閩南人溝通無礙。但自從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新加坡媒體使用方言受到了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從而導致大部份的年輕新加坡華人無法有效地使用漢語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從臺灣與香港進口的閩南語和粵語影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民間則隨處可見繁簡體字混用。在坦米爾人(當地稱印度族)社群當中,會說坦米爾語的人不超過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語言,當中有的也會說點福建話。
  宗教 
新加坡宗教[49]
新加坡宗教[49]
宗教百分比
佛教
  
33%
基督教
  
18%
無宗教信仰
  
17%
伊斯蘭教
  
15%
道教
  
11%
印度教
  
5.1%
其他
  
0.9%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也因此彙集了世界上多種宗教,佛教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別為基督教、無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道教和印度教。從2000年至2010年間,基督教、無宗教信仰及道教比例分別增長了3%,佛教比例略微下降,其他信仰則仍保持穩定[49]。各宗教信仰情況大致如下:佛教佔總人口的33.3%,信徒多為華人;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佔總人口的18.3%,10歲以上的信徒36.4萬人(佔14.6%),有266座教堂[53]。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和聖安德烈路的聖安德烈教堂;伊斯蘭教總人口的佔14.7%,具有馬來或巴基斯坦血統的民眾基本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統的穆斯林,全國現共有穆斯林約34.8萬人,並建有清真寺約80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花蒂瑪清真寺和蘇丹清真寺;道教佔總人口的10.9%,信徒基本上為華人;印度教佔總人口5.1%,教徒超過8萬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寺廟約共22座。
  據統計,將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對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數較少,合計只有1.1萬餘人。錫克教是19世紀從印度傳入的,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如奎因街的錫克廟等,教徒主要是錫克族警察、保安員。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則沒有廟宇。
  新加坡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少數宗系(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有所禁制[54]。該教教徒曾因反對兵役獲罪,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公民必須服兵役,拒絕服役仍屬違法[54]。
  國花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華人、馬來人、坦米爾人和其他民族四大人口構成,以及英語、華語、馬來語、坦米爾語四大語言。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樸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鬥的精神。
  經濟
於1965年獨立以前,新加坡為英國海峽殖民地首都,也是當時英國於東亞主要的海軍基地[55],新加坡海軍基地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乾船塢,而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56]。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帶動全球貿易迅速成長,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貿易據點,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57]。於獨立前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11美元,居東亞國家第三位[58];獨立後,外商直接投資及吳慶瑞和阿爾伯特•魏森梅斯(Albert Winsemius)的國家主導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成長[59]。
  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1965年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已開發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60]。
  早期的新加坡是個眾多跨國公司在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地,得益於新加坡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以及較低的成本。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工商發展,新加坡的這些優勢逐漸喪失,許多工業、製造業紛紛外遷。然而受限於自身環境,易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尤其2003年肇於SARS因素,新加坡當年GDP負增長率達2.2%,迫使政府開始考慮其他的發展政策。新加坡政府長期鼓勵私人創業以及依靠中國及印度的崛起調整經濟結構,鼓勵企業到新興工業國家拓展投資,但還未見成效。
  新加坡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來訪本地的外國遊客逾9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人數增長最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減少了中國的公民簽證程序、以及延長逗留的時間所致。為進一步鼓勵旅遊業的發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視廉價航空的發展趨勢;除了建立兩家私營的廉價航空公司外,也鼓勵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澳洲等國的廉價航空公司將新加坡列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願意降低樟宜國際機場的費用。
  成立於1974年的淡馬錫控股是新加坡政府所全資擁有的幾家公司中知名度最高的,卻始終保持神秘,自成立起到2004年9月期間從未公布過財務報表。作為豁免私人企業,淡馬錫控股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樣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因此一直以來對該公司的傳聞都不斷。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此外,該公司也參股新加坡兩家媒體——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因此可能間接進行言論管制。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佔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也因如此,新加坡的經濟模式被稱作是「國家資本主義」,即通過國家控制的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主導以私營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
  淡馬錫控股除了投資新加坡本地市場外,也把亞洲市場和已開發國家市場視為投資終點,目前大約一半的資產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其中主要的投資包括馬來西亞電信、印度的ICICI銀行、澳洲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近年來該公司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對中國的首家私營銀行民生銀行表現出興趣。2010年11月1日淡馬錫控股宣佈注資4億美元,入股巴西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Odebrecht Oil and Gas,簡稱OOG),將持有該公司14.3%的股權。Odebrecht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建築工程公司,旗下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自1950年代起即持續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維持夥伴關係。
  戰略投資 
建設銀行 - 6.15%,132.07億H股;
民生銀行 - 10%,以4億美元購入;
中國銀行 - 13.79%,合共104.8億股,2006年2月17日以15.2億美元購入;
渣打銀行 - 19.11%, 3.695億股;
巴克萊銀行 - 2.1%;
中信資源 - 11.47%,合共6.94億股;
ICICI - 7.28%,印度第二大商業銀行;
富敦資金管理公司(Fullerton Fund Management);
豐樹產業私人有限公司;
印尼Bank Danamon69•5%股份;
印尼國際銀行 56•9%股份;
印尼Permata銀行64%。
截至2011年3月底止,集團投資組合價值約1930億新元。
  但是,淡馬錫控股顯然不是最神秘的公司。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家投資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則更為神秘,成立於1981年5月22日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簡稱GIC是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負責管理新加坡政府大部分海外資產,成立之初由李光耀親自擔任主席,吳慶瑞擔任副主席,但李光耀依然擔任公司董事長。現任總裁為李一添,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曾被邀請擔任GIC顧問。
  GIC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它的投資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2000多家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佔50%、歐洲佔25%,東亞及東南亞佔25%。GIC於1995年即進入中國大陸,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發起股東之一。在台灣,GIC也是其QFII史上最大的投資人之一。
  由於公司為非上市公司,雖然負責管理政府資產卻從不公布財務報表、高層管理人員薪資等基本情況,引起一些批評人士的擔憂與指責,特別是李光耀本人依然擔任該公司最高管理職務,更引發外界猜疑。
  交通
新加坡地鐵
File:Kawasaki c751 eunos.jpg
新加坡交通發達便利,交通產業佔到全國GDP總產值的10%左右。截至2010年,新加坡的貨櫃港口吞吐量年噸位為標準箱2843萬個,領先於香港,僅次於上海,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新加坡共和國擁有5個機場,其中樟宜機場及實里達機場是國際民航機場;另外的巴耶利峇機場、三巴旺機場及登加機場3個則用于軍事用途。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是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澳新至歐洲的袋鼠航線的最重要的一個中途站。作為亞洲最繁忙的5個機場之一,樟宜機場的年旅客數已經突破3000萬人次。樟宜機場雖然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卻依然被評為全世界最舒適的機場之一,目前擁有4個航廈和兩條跑道,樟宜機場的年過境旅客人數將達到6670萬人次。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實里達機場目前擁有一條長達1620米的跑道,專門連接鄰近國家的旅遊景點的定期航班、團體包機或接待私人飛機,在2005年,有關當局計劃擴展跑道到2000米,以接待波音737級數的客機,它是新加坡第一個國際民用機場。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擁有一條長達3760米的跑道,允許外國空軍到訪時使用。據了解,美國空軍經常在此空軍基地停留。新加坡另外還有三巴旺空軍基地及登加空軍基地。
  新加坡本島的公路完善,擁有10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島。此外公共運輸同樣發達,以地鐵、公共汽車與計程車為主。目前開通了4條地鐵線路,另有一條正在建造中;公共汽車路線上百條,由兩家客運公司經營,分別為新捷運及SMRT地鐵有限公司。
  丹戎巴葛火車總站是馬來亞鐵路網的最南端,由馬來亞鐵道公司特許經營,每日有班車往返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各城市。2011年7月1日起,新加坡的兀蘭火車關卡成為馬來亞鐵道公司路網的最南端。
  私家車普及率在新加坡並不高,主要是由於政府的諸多限制措施。私人購車必須首先競標取得數量有限的擁車證,一張擁車證的價格就已經相當於一輛普通進口轎車的價格,而且擁車證的有效期只有十年。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個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在進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設自動電子收費系統,在高峰時段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將自動付費。由於購買私家車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運輸網路,使得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不購買汽車,這也有效地解決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問題。
  住宅 
在住房方面,84%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造的組屋中(即公共住宅),價格非常低廉,並且還可以高價再轉售給無權購買新組屋的新加坡永久居民或選擇不婚單身獨居的新加坡公民。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屬於私人性質的住宅樓房,價格一般是政府組屋的四、五倍之多。此外還有少部分的排屋(即聯體別墅)或獨棟別墅,但不太多人選擇。
  教育
15歲以上最高學歷(2005年)[61]
15歲以上最高學歷(2005年)[61]
最高學歷比例
未受教育
  
18%
小學教育
  
45%
中學教育
  
15%
後中學教育文憑
  
8%
學位
  
14%
新加坡很重視教育,教育部是僅次於國防部的第二大財政開支部門,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62][63]。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各地區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令該國成為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來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新加坡本土電影《小孩不笨》即以討論該制度可能扼殺其他新加坡各類型人才發展,及因個人無獨立思考的習慣將無法回應社會變遷挑戰為電影主題。
  體育 
新加坡四面環海,休閒體育設施完善,在傳統水上活動如游泳、帆船、水球等是東南亞地區的僥僥者。在足球方面,新加坡自1996年起設有新加坡職業足球聯賽,其國家隊也曾三度獲得東南亞足球錦標賽冠軍,並在海外體育賽事(如英超聯賽)擁有廣泛支持者。近年來在桌球、射擊等運動也有不俗的表現。政府在培育體育人才方面開辦體育學校,引進外來教練與體育員,也計劃在近期開埠國際級的體育學院。
新加坡比較知名的運動員有:四屆全英羽毛球超級賽男單冠軍黃秉璇,以及桌球選手井浚泓、李佳薇、馮天薇等等。
2008年2月21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雅克•羅格宣布,2010年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為新加坡。
  軍事
新加坡軍事可以說是東南亞科技最先進的軍隊[64],軍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3],軍隊也被認為是維持城市獨立的保證[65]。新加坡的軍人稱為新加坡武裝部隊,新加坡武裝部隊分為三類,包括:正規軍人,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指的是職業軍人,現役軍人指的是十六歲到二十餘歲不等為了保護國家而強制服兩年兵役的軍人,戰備軍人指的是從現役中役滿退伍,進入十年回營訓練周期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動員起來的的後備軍人。新加坡軍隊分陸、海、空三軍,具體數量未知,但是一般認為整體數量有超過五十萬以上,但是正規軍人和現役軍人總數應該不超過五萬,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邊的小國,周邊被許多國家及幾億馬來人圍繞,以華人為主體族群的新加坡天然安全警覺高騰。因此國防部成為新加坡政府財政開支最大的部門。
新加坡是FPDA(五國聯防)組織的成員國之一。該組織的成員國還有英國、澳洲、紐西蘭和馬來西亞,協議規定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任何一方遭受到攻擊,英澳紐三國都有義務給予軍事援助。
新加坡軍隊與中華民國國軍有合作關係,自蔣經國與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就將其國軍移至台灣訓練,由於新加坡地狹,而自己的國軍也不能送交鄰國馬來西亞訓練,這樣也有造成軍情外洩疑慮,而移至台灣訓練,一方面是因為蔣李兩人私交匪淺,另一方面新加坡與中華民國友好,於是促成新加坡移到台灣訓練的星光部隊,其駐地在台灣新竹湖口、雲林斗六、屏東恆春。
  飲食
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十分特別,由於國內有三大民族,而且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華人飲食文化的大多與馬來西亞的華人飲食文化相近,口味較重,馬來族及印度人的口味偏辣及濃。此外國內的外來民族十分多,故有很多國家的菜式,如韓國菜、日本菜等大受新加坡人歡迎。
而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熟食中心]十分普及化,主要是價錢經濟及環境整潔及衛生,故大受市民及遊客歡迎。
  公共假日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5%8A%A0%E5%9D%A1

2011年新加坡大選 維基百科

2011年新加坡大選
 ‹ 2006年
新加坡
新加坡國會87個議席
2011年5月7日
多數黨少數黨第三黨派
 Lee Hsien Loong - 20101112.jpgLow Thia Khiang 2011.JPGGoh Meng Seng 2011.JPG
黨領袖李顯龍劉程強吳明盛
政黨PAPWPNSP
上任期2004年2001年2007年
代表選區宏茂橋集選區後港單選區
上屆結果82席, 66.60%1席 + 1非民選議席,16.34%無, 12.99%
選後議席81席6席
議席差額150
民選得票1,210,617258,141242,369
得票率60.14%12.82%12.04%
游離票率6.46%3.52%12.04%
黨領袖競
逐選區
宏茂橋集選區阿裕尼集選區淡濱尼集選區
(落選)



 第四黨派第五黨派第六黨派
 Dr Chee Soon Juan.jpgReplace this image male.svgChiamSeeTong-SDARally-20060502.jpg
黨領袖徐順全肯尼斯詹時中
政黨SDPReformSPP
上任期1994年2008年2001年
代表選區  波東巴西單選區
上屆結果無, 4.07%新政黨無, 12.99%
選後議席0
議席差額001
民選得票97,23986,17462,504
得票率4.83%4.28%3.11%
游離票率0.76%4.28%3.11%
黨領袖競
逐選區
無法參選西海岸集選區
(落選)
碧山-大巴窯集選區
(落選)
新加坡第16屆國會選舉在2011年5月7日舉行。新加坡國會的任期為五年。[1] 在新加坡,投票是強制性的,並由總理公署屬下的選舉局執行。上屆國會在2011年4月19日宣布解散。提名日為2011年4月27日。這是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繼上屆大選後,連續第二次無法在提名日直接蟬聯執政。
本次大選是新加坡自獨立後舉行的第11次大選。人民行動黨把它看作是自1959年後將第13次執政的開始,這是李顯龍任該黨秘書長後的第二次大選。
  國會改革
2010年3月11日,政府向國會提出三項法案:有關憲法修改,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2]。這些修正案減少了執政黨在國會的數量,增加了反對黨的數量:國會中將至少有九名反對黨議員(原來是最多六名,如果當選的反對黨議員不足九名,將由非選區議員填補);官委議員制度成為永久性制度[2];增加選前冷靜日制度,即投票日的前一天,任何政黨都不可舉行競選活動包括網路活動,競選廣播除外[2]。政黨、候選人及其競選代理,可使用的新媒體增加到包括影音播客、照片/錄像共享網站、彩信、Facebook、Twitter、手機應用程序等。2010年4月26日,該修正案在經過三個小時的辯論後以74比1的結果獲得通過[3]。
  政黨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4]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一直執政,目前由總理李顯龍領導。
本屆參選反對黨包括:
新加坡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5]
新加坡人民黨-秘書長:詹時中[6]
革新黨-秘書長:肯尼斯[7]
新加坡民主黨-秘書長:徐順全[8]
國民團結黨-秘書長:吳明盛[9]
新加坡民主聯盟-秘書長:林睦荃[10]
選區劃分
2011選區劃分圖
新選舉地圖於2011年2月24日公布[11],總共87個議席由12個單選區和15個集選區組成。
與上次大選相比,本屆選區的主要特點是增加了單選區數—從原來的九個增加到至少十二個;縮小集選區規模—產生更多小規模集選區,集選區平均人數不超過五人。
  大選概況 
單選區數:12
集選區數:15
總議席:87
選民人數:2,349,091
選區公布:2011年2月24日
解散國會:2011年4月19日
提名日:2011年4月27日
冷靜日:2011年5月6日
大選日:2011年5月7日
候選人按櫃金:S$16,000
按櫃金沒收:得票率少於12.5%
  選舉結果 
政黨單選區當選議席集選區當選議席當選議席總數得票總數得票率[12]
人民行動黨11 70 811,210,61760.14%
工人黨156258,14146.60%
國民團結黨000242,36939.25%
新加坡民主聯盟00055,93230.06%
新加坡人民黨00062,50441.42%
新加坡民主黨00097,23936.76%
革新黨00086,17431.78%
據選舉局8日凌晨公布的投票選民數目,7日參加投票的選民人數達205萬7690名,佔了可投票選民的93.06%。這是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多候選人參加角逐,也是最多選民參加投票的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取得的60.14%總得票率,將繼續執政。其中行動黨在丹戎巴葛集選區的5個議席是在沒有競選對手之下獲得。
  這次選舉最值得關注的是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走出後港區,率領該黨主席林瑞蓮和臺灣裔律師陳碩茂等轉攻阿裕尼集選區,以54.71%對45.29%的得票率,擊敗外交部長楊榮文領軍的人民行動黨團隊,成為自1991年設立集選區制度以來,第一個成功攻破這個行動黨堡壘的反對黨。後港區上陣的饒欣龍以64.81%得票率保住這一區議席,其他的如切區候選人余振忠以48.99%得票率和東海岸集選區的五人競選團隊所贏得的45.17%得票率,這足已讓它取得另兩個非選區議席,選後工人黨接受兩席非選區議員的席位,已使工人黨崛起成為國會裡具分量的反對黨。
  取代丈夫詹時中在波東巴西區上陣的羅文麗,僅以114票微差落選,也受邀出任非選區議員。詹時中率隊到碧山—大巴窯集選區競選落敗,結束他的政治生涯。
  這次選舉證明工人黨喊出「邁向第一世界國會」競選口號已贏得不少選民的認同,它所角逐的四個集選區和四個單議席選區,全都取得超過40%的得票率。劉程強形容他在阿裕尼集選區的勝利是新加坡政治和未來一代的里程碑,「阿裕尼選民作出這個不容易的決定,是要告訴行動黨政府他們要使新加坡的民主成熟」[13]。
  是次行動黨的整體得票率比去屆大跌6%,趺至六成,是自建國以來最低,阿裕尼集選區首次被工人黨拿下。對人民行動黨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警訊。選前內閣資政李光耀一句「阿裕尼選民會後悔五年」的言論引來反對黨的嚴厲抨擊,亦使李顯龍總理公開宣佈他與李光耀的看法是不一樣。選後李光耀與吳作棟決定退出內閣,李光耀結束他在政府內閣長達五十二年的生涯,意味著李顯龍將全面接掌政權。
  2012年2月15日下午5時, 新加坡工人黨召開記者會, 黨主席兼阿裕尼集選區議員林瑞蓮在會上宣布,工人黨將開除饒欣龍的黨籍,後港居民將補選國會議員。同時, 工人黨秘書長(阿裕尼集選區議員)劉程強因選民必須補選而作出道歉。他說,後港是捍衛新加坡民主的先鋒,沒有後港居民,就沒有過去20年政治的發展。在饒欣龍被曝出負面新聞之後, 為了不能辜負後港選民的信任,因此要讓他們有機會補選。[14]總理府在5月9日宣佈,5月16日為後港選區補選提名日,意味補選將會在5月26日舉行。工人黨最後勝出選舉。
  與2006年大選相比較 
由於選區劃分與上次的不同,不過下面幾個選區(SMC代表單選區,GRC代表集選區)在上次大選時也存在。根據上次和這次各競爭政黨在這些地區的得票率的總體變化,可以看出在很多選區行動黨的支持率呈下降趨勢,而反對黨的則持上升趨勢。因此可以推斷,新加坡未來的政黨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民主選舉制度會更加成熟。

選區行動黨獲得的選票 %變化幅度反對黨獲得的選票 %變化幅度
1如切單選區9,63051.01 14.00工人黨 9,24848.99 14.00
2三巴旺集選區84,18563.89 12.81民主黨 47,57836.11 12.81
3淡濱尼集選區72,66457.22 11.29國民團結黨 54,33742.78 11.29
4武吉班讓單選區20,34966.26 10.93民主黨 10,36233.74 10.93
5阿裕尼集選區59,73245.29 10.80工人黨 72,16554.71 10.80
6東海岸及選區59,89554.83 9.03工人黨 49,34245.17 9.03
7波東巴西單選區7,97350.36 6.18人民黨 7,85949.64 6.18
8白沙-榜鵝集選區100,38264.79 3.91民主聯盟 54,54635.21 3.91
9宏茂橋集選區112,54469.33 3.19革新黨 49,77930.67 3.19
10後港單選區8,05335.19 2.07工人黨 14,83364.81 2.07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6%96%B0%E5%8A%A0%E5%9D%A1%E5%A4%A7%E9%80%89

大馬國會大選 執政黨贏了【聯合報2013.05.06 

根據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資料,馬來西亞國會大選由現任總理納吉率領的「國民陣線」,在應選222席次中取得過半數席次133席,贏得此次選舉。以「變天」為號召的反對派「人民聯盟」,只取得89席。
國陣雖然上次失去國會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但納吉上台以來馬來西亞一直維持高經濟成長(去年為百分之五點六)和低失業率(去年底為百分之三點三),因此他主打安定牌,選前仍被廣泛視為占優勢。前副總理安華率領的反對黨民聯,則承諾清除貪腐、淨化政治環境、終結以種族為基礎的各項政策,希望藉著上次大選的斬獲,號召盼望改變的選民讓馬國變天。
馬來西亞人口兩千八百萬,合格選民有一千三百萬人,選舉官員說,五日投票率超過百分之八十,是破紀錄的超高投票率,換算成人數有超過一千萬人投票。許多投票所外大排長龍。
執政國陣在開票過程中一直保持領先。反對陣營則稱,比較早開出的多半是執政黨票倉的鄉村地區,民聯希望在都會扳回一城。開票結果顯示,民聯在吉隆坡和富裕的檳城等地,的確頗有斬獲,但仍不足以動搖執政黨的根基。
安華五日投票後,迅速宣布他領導的人民聯盟贏得國會大選,並呼籲執政聯盟和選舉委員會不要試圖搞鬼。他投票後發出推文說:「人民聯盟已勝選。」他也呼籲國陣和選舉委員會,「不要試圖劫走勝利」。
安華說:「人民已大舉跨越族群界線,大幅改變立場,這種明顯的現象不容否認。」路透報導,安華迅速宣告勝選,意味如果反對黨落敗,將以選舉舞弊嚴重為由質疑選舉結果。
  相關新聞
安華控訴 馬來西亞大選不公
  回應
  反對黨這次還差很遠呢
  安華-----真的奧步ㄟ
  马来西亚的民主已灭亡!1。公然包机引进外劳,给他们身份证投票,不是一趟,是几十趟,抵达马来西亚不用 check in,警察用特别通道护送他们。 2。投票当天用大辆巴士载他们去投票,又有警察开路护送。 3。三千块马币买一张选票,先给五百,赢了再给两千五,用喇叭广播叫人民登记。 以上都被人家录影放上网,报案了,警察和选举委员会都无动于衷,没有采取行动。 4。说不褪色墨汁可以耐三天,结果一投完票回去洗,竟然洗干净了。 5。马来西亚电力最弱的一天,多个地方在算选票时忽然停电,原本胜利的一方输了。 6。原本多个由反对党赢的选区,迟迟不公布结果,被人发现有人十万火急的不知从那里的要带几大袋的算票中心,说是邮寄选票,而邮寄选票全投给他们的人,原本胜利的一方又输了。
取消新回應通知mail |回應 | 刪除 | 隱藏回應 |118.167.203.236 | 2013-05-06 11:32:21
版主回應
  李光耀十分憂心現在新加坡年輕人要求政治開放,將撕裂社會使新加坡失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他表示在新加坡最容易贏得多數選票的方式,是告訴選民「我­們是華人,他們是印度人馬來人所以請投我一票」你會不會覺得跟現在的馬來西亞很像?事實上我覺得新加坡的一黨專政開明專制才是所有華人社會的典範.新加坡不論GDP/清廉度/競爭力/社會治安/城市建設..都是華人4地最高的.也是唯一能吸引移民的.為什麼李不肯開放民主?就是為了族群和諧.偏偏不論台灣或大陸都有族群/種族問題.台灣甚至還有統獨問題.為什麼台灣經濟最好的的時候是一黨專政時期?像台灣政黨輪替後核四停工損失千億是絕對不會在專制的中國新加坡發生.看看新加坡就知道一黨專政不必然跟腐敗劃上等號.只要有獨立肅貪機構與陽光法案司法獨立.李登輝根本不是民主先生.他民主化是為了台獨.不然也不會搞成黑金政治及撤換馬.事實上我認為台灣不應該過早民主化.至少不應該全面開放普選總統.你看看李光耀擔心的事是否在台灣全發生?台獨是假議題因為根本不可能.只是徒然虛耗空轉. 我支持新加坡的開明專制菁英政治.傾聽民眾意見但最後施政由政府的專家決定.馬來西亞只是馬來族群民粹政治
  "撕裂社會使OOO/XXX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 這句話大家都同意, 不獨是新加坡, 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 但藥方不是 "打壓/排斥/忽略" 任何不同意見, 是 教育 與 人民素養 有不同意見時能熱烈討論, 有不當的言論/行為大家一起讉責, 但是當結論做出了, 所有人都能捐棄成見. 像台灣這樣就很好啊,台灣人的民主素養還是算不錯的.
  臺灣好個屁咧...你沒看到整天為反對而反對,整天拖累臺灣,謊話連篇的民進黨,臺灣也因為這樣,直到今天還一直站不起來,我們還在為過去付出代價,臺灣民主真是好個屁咧。如果選民普遍素質不佳,很容易流於民粹,臺灣還被毒的不夠深嗎?真的是值得其他民主發展國家借鏡。
  亞洲國家只要實施西方民主就是注定了沒前途,以亞洲人的民族性來講,比較適合威權政府,人民生活照樣安樂,國家發展也能穩定持續。
  從鄧小平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哪一個不是人才? 專制也有拔擢的標準,不是隨便就能當領導.

馬來西亞今大選 洪耀南估執政黨慘勝(楨:?) newtalk 2013.05.05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今(5)天將揭曉,儘管當地民調不看好國陣勝選,但正在吉隆坡觀選的未來事件交易所策略長洪耀南卻預測,國陣極有可能「慘」勝。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公布選前「2013贏得馬來西亞大選預測」與「2013馬來西亞大選席次預測」,也預測國民陣線(國陣)將成功保住國會半數席位,取得115位席次;人民聯盟(民聯)雖未能贏得國會半數席次,但較上一屆國會選舉更得民心,預測取得100至101席。

少數族群與青年 對抗馬來菁英 馬大選 掀起階級鬥爭(楨:還是族群鬥爭/民粹民主!)2013-05-04中國時報 

 馬來西亞大選五日登場,納吉布總理領導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挾著強勁經濟成長,並大手筆發放貧困選民廿六億美元「紅包」固票,儼然勝券在握。分析家認為,這場選舉是馬來青年、華裔及印度裔少數族群選民,對抗有錢有勢且長年執政之馬來菁英的「階級鬥爭」。
 上屆二○○八年大選,國陣因一○%的馬來基本盤背離,丟失在國會下議院三分之二絕對多數優勢。之後國陣雖力圖改革傳統保障馬來人權益的施策,讓貧富雨露均霑,但納吉布上任四年來,馬國生活成本攀升,家戶所得差距急遽惡化,普羅大眾質疑執政當局放任貪腐橫行,並圖利馬來財團,亟欲宣洩憤恨
 而前總理安華領軍的在野政團「人民聯盟」(民聯),此番主打整肅貪腐與族群利益均等,首次有望勝出。
 馬來西亞人口約二千九百萬,馬來人占六二%,原本是國陣第一大黨「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巫統)的鐵票;華裔占廿五%,印度裔八%。近年來,馬來貧民也和華裔與印度裔少數族群同樣不滿,認為國陣助長貪腐及裙帶關係,少數和當權者關係良好者大撈其利。
 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政治及行政學教授葛梅茲說:「大選不再是族群之爭。這次是馬來西亞的階級戰爭。」
 國陣搶票的另一賣點是馬國經濟成長(去年五.六%),強調自二○○九年以來,人均國民所得增長近五○%,去年已逼近一萬美元。但論者說,此數未計入通膨與財富分配不均的事實。
 馬國人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在東南亞排名第三,次於泰國與新加坡。政府數據顯示,二○○九至一二年,最富二○%與最貧四○%家庭的平均家戶年收入的差距擴大。

台灣憑什麼對馬國指手畫腳?【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2013.05.07 

馬來西亞選舉引發台灣人的驕傲,好像看小學生在成長,還指手畫腳。殊不知,民主在馬來西亞與在台灣所遭遇的,是截然不同的族群政治。馬來西亞的種族差異在生活與精神上很明顯,台灣的族群政治純屬政客為競選而泡製。至於說選舉舞弊,台灣各種選舉奧步層出不窮,怎麼我們偏偏就真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
在馬國,國家政策依照族群而有不同對待方式,屬於教科書中所謂不自由的民主,亦即,選舉投票往往強化差別待遇的政策,而不是將族群身分化解成是個人屬性,以便進而與政策脫勾。
與此相較,台灣政府與政策的結構中,根據族群所屬而採取不同規定的情況,幾乎絕無僅有。台灣的群族政治是政治人物動員選票而人為製造的,等這些人當政了,卻也不曾推動任何族群間的差別待遇。
這裡出現民主理論解決不了的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國,民主選舉不能解決族群間的差別待遇問題;二是在台灣,儘管各黨各派支持者都跨族群,但總出現人為製造族群衝突來動員選票。台灣的問題還沒有美國來得嚴重,九一一後的三次美國大選一次比一次惡質,外來移民侵蝕基督教道德社會的想像變本加厲。簡言之,至今民主在族群對立的社會沒有完全成功化解的紀錄,反而在沒有族群對立的社會,民主正在製造並升高對立。
關鍵是有沒有在民主過程中把對方看成與自己屬同一群體,如果不同群體,任何舞弊都是正當的,因為其目的是維護我群不受外敵入侵。但台灣沒有這樣對立的族群。台灣選舉的奧步,因而主要是不正當的宣傳或捏造,將同一群體的對手硬說成屬於奸細外敵,製造死對頭的感覺,極端時還開槍。但在馬國,華人早就是目標明確的群體,因此舞弊的目的就是防止敵人勝選,而不是證明他們是敵人。
在馬國,防止舞弊之道有二:一是反對黨說服選民自己是跨族群的,這點已有突破;二是在技術上讓投票的舞弊難以操作,這點改進並不難。但在台灣,防止舞弊幾乎毫無門路,因為政治人物主要活動就在製造敵人,他們就沒有其他可以訴求選民的。嚴格來講,台灣民主中的人品素質,比在馬國選舉舞弊中看到的,水準低太多了。
  回應
總票數輸 納吉慘勝:華人海嘯之說 衝擊納吉布總理寶座
馬國執政黨再勝的原因
馬來西亞執政黨勝選 股匯債拉炮
馬大選傳舞弊 告洋狀到白宮
兩陣營內部變化 政治走向極端化
馬國未變天,馬華變了


從梁智強導演透視新加坡電影產業

對於新加坡導演梁智強,台灣的觀眾大多感到陌生,但在新加坡,他可是頂頂有名的國民導演,亦是知名綜藝大哥大。他在演藝圈的地位就如同台灣的綜藝天王吳宗憲一樣,屬於天王級位階,而在電影圈,以作品票房表現而論,他的【錢不夠用2】則是新加坡版的【海角七號】。此片在新馬地區創下一億四千萬台幣票房,若以新加坡人口400萬人,與台灣2300萬人口比例換算(1:5.75),說他等同票房破五億台幣的【海角七號】也名符其實。
   五月起他的作品【錢不夠用2】在台灣全省聯映,諷刺幽默又不乏教育意涵的內容,讓看完的觀眾不禁熱淚盈眶,想哭又想笑。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在新加坡電影圈獨領風騷十年的國民導演的功力。以下為梁智強導演的訪談。
   今年四十九歲的梁智強,他前半生的工作經歷洋洋灑灑,可以寫滿好幾張紙。以他編劇的電影【錢不夠用1】而言,因為叫好叫座(本片於十年前上映,當時打破新加坡票房紀錄,創下584萬新幣佳績),使得新加坡各個階層的觀眾都趨之若鶩地去看這部電影。因此1998年,總理國慶獻詞裡還特別由總理來表揚他的傑出表現。
   談起這至高的榮譽,梁智強想都沒想過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若是從基督徒的角度而言,他覺得這一切應該都是神的安排。對他而言,步入職場只是想打一份工,求一份溫飽。在這領域有這麼好的發展,完全是上天的眷顧。他分析自己喜歡創意類的工作,這可回溯到從小喜歡畫漫畫的特質。因為從小喜歡創意的東西,每天要花一兩個小時畫畫才過癮。直到十五歲,覺得畫靜物寫生沒意思,就開始畫漫畫。但寄到報館領到稿費後,因為報酬太低,無法養活自己,於是說服自己,放棄當漫畫家的念頭。後來在十五歲時進入電視台工作,本身是喜劇演員出身,從一個綜藝節目脫口秀的小單元做起,然後到主持節目,後來逐步踏入演藝圈。對於自己在演藝工作的傑出表現,他表示從沒受過正統訓練,但很神奇地,拿起麥克風就會講、會演。甚至後來當製作人、當編劇、當導演也都是沒經過正統訓練,一路自然就走過來,這一切都是老天爺賞飯吃。
   他在部隊裡當軍官八年,當時新加坡有很多歌劇院,但只有一個藝工隊,梁智強是藝術指導,藉由在戲院跟歌劇院的磨練,一邊從旁學習正統的表演,也同時進入演藝圈。就在歌台、戲劇院、電視圈表演,三步齊下,這當中都是靠他自己本身的努力。
   因為製作主持電視節目的緣故,認識很多上節目宣傳的演藝人員。會和台灣的藝人結緣也是因為這個工作。他製作主持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排行第一,當時來新加坡宣傳的藝人都上現場直播節目,幾次下來,大家就變成朋友。現在吳宗憲到新加坡或是梁智強到台灣,他們一群人都會聚會。
   梁智強本身除了是演員、主持人、編劇、漫畫家之外,還從事藝人經紀,由他組成的新加坡〝梁家班〞跟台灣〝憲憲家族〞很像,屬性雷同,都是用自家人上自家製作的電視節目。但他們兩者是不約而同做的,並沒有刻意模仿。他的製作公司–J Team Productions Pte Ltd–是第一間和新傳媒簽下合約製作綜藝節目的外製作公司。從1990年至今,梁智強在新加坡綜藝節目圈製作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也創下許多神話。他除了主持和演出之外,還參與製作,例如新加坡最長壽的單元節目《搞笑行動》就連續播出十年,還塑造了深入民心的單元劇人物-梁婆婆與梁小妹,甚至他的梁家班藝人,如李國煌、莫小玲等也都在綜藝圈佔有一席之地。在1999年電視台還頒給他紅星終身成就獎,對於他在綜藝圈的優良表現給予極高度肯定。
   在新加坡,只有梁智強專做藝人經紀。梁智強表示這是因為新加坡沒有足夠市場,很難養活旗下藝人,所以不容易做起來。除了要把自己做好,並且帶領別人。梁智強的優勢在於他本身身為製作人,有電視平台可以露出。因為電視台的信任,讓他可以開許多節目,因此旗下藝人也有許多工作機會。但是他也不諱言,新加坡電視台競爭不強,所以他做起來沒有很大成就感。對此應對之道,他給自己兩年的時間於某一領域深耕努力,每次時間一到就審查自己,常常會發現經過兩年自己又成長許多,所以告誡自己不應該放棄,也就持續做下去。
   像綜藝節目《搞笑行動》,一做做十年,是新加坡電視史上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一年52個星期一,每週都與觀眾見面。這不但讓梁智強維持極佳曝光度,也讓他跟新加坡觀眾做一個持續不間斷的接觸,並從中了解他們的想法,以便後續製作出更貼切市場的作品。
   梁婆婆與梁小妹
Life綜藝節目《搞笑行動單元劇》是以梁婆婆為主軸的單元劇,主題在於孝道。梁婆婆是個可愛的老人家,喜愛幫助他人,但總是越幫越忙。她有十五個孩子,但卻沒有人要奉養她。
   他提到每天和團隊企劃梁婆婆的短劇時,就從『人性』出發,書寫她如何被孩子精神虐待。例如其中有一集他印象特別深刻:
   『孩子對媽說,「媽,我要你跟我們一起住」。還說因為經濟不好所以女傭辭了,希望媽媽來同住的時候也能幫忙整理家務。梁婆婆也很高興可以幫忙,於是就爽快答應。但是在家裡總是越幫越忙。
孩子問媽,「你怎麼這樣?老是出錯。」 梁婆婆說:「我就已經老了嘛。你要我怎樣? 」
   另一個橋段是兒子買了東西,梁婆婆看了很開心,但兒子先給孫子吃,沒有準備梁婆婆的份。梁婆婆問兒子,「怎麼沒有我的份? 」
兒子答:「媽,你年紀這麼大什麼沒吃過。吃來吃去不都一樣?孩子沒吃過,就給孩子吃。」梁婆婆:「對對對,我什麼沒吃過。」她就是一個很憨厚的老人。
   這就是用很諷刺的手法,從人性出發探討孝道。
梁智強提到,梁婆婆、梁小妹的成功造成今日的他。雖然大家看到他創造兩個成功人物梁小妹以及梁婆婆,享受這一切成功的光環,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因為在當時是一種新嚐試,所以一切親力親為,自己寫劇本、自己找班底,過程很辛苦。
   其實每隔一段時間《搞笑行動》就會遇到瓶頸,梁家班都會參考台灣《陽婆婆》,想一些不一樣的短劇。不過台灣的《陽婆婆》實在太色了,跟他們的調性不合,但很有創意,所以總是可以有一些火花產生。做《搞笑行動》的這十年,梁智強陸續簽藝人做經紀公司,還製作了《歡樂顛峰》,把新加坡最奇怪的人物放在一起,例如最高、最瘦、最胖、明星臉這一類型內容,收視率也很高。
   除此之外,梁智強亦負責主持腎臟基金會的慈善節目,協助幫忙籌募善款。而他在大家對梁婆婆印象還很好的時候,將節目停掉,希望留在最美好的時刻,後來跨入電影圈時,將梁婆婆的故事拍成【梁婆婆重出江湖】電影版,又再次轟動整個新加坡,他現在則考慮將其拍成動畫片。
   十年前【錢不夠用1】是新加坡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的華語電影(584萬新幣),之後他乘勝出擊,又編又演了【梁婆婆重出江湖】,這部片的票房依然是勇冠三軍。這時才發現新加坡不是沒觀眾的,但梁智強也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訣竅,就是拍電影要拍觀眾想看的,拍導演自己喜歡的當然不會有票房。
   搞笑行動單元劇
《搞笑行動單元劇》做十年,雖然收視率屢創新高,但十年之後梁智強覺得職業倦怠,問自己還有什麼沒有玩過?其實就剩下電影圈。於是開始找尋機會跨入電影領域,從事電影演員,後來又逐步當上電影導演。
   《搞笑行動單元劇》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讓他可以做新加坡電影。這十年經驗使他了解自己擅長戲劇性的東西,且編劇能力頗強。一個前輩告訴他,新加坡的電影要到國際,可用本土的素材,但不可忘記,唯有具備人性的情節,電影才會紅。
   剛開始拍【錢不夠用1】,他還不能體會其中奧義,只是純粹把新加坡情形用電影拍出來。後來才明白,他的作品除了講本土笑話還講人性,像【小孩不笨】就是如此。因為具備人性題材,所以可以到很多國家,從人性出發又從中翻滾,可以延伸出很多很有趣的情節,例如各式感情、親情、愛情。
   在【錢不夠用1】以及【梁婆婆重出江湖】創下佳績之後,【那個不夠】是梁智強第三部電影。和前兩次的電影不一樣的是,這次他除了編和演之外,還受國泰機構集團主席兼執行總裁朱美蓮的器重與鼓勵,首次自己擔任導演,邁入另一個新的職涯。
   梁智強表示自己的作品很矛盾。他談到拍電影如果太藝術,就沒有票房,太商業又被批評沒有藝術。如何在票房和藝術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楨:梁電影有藝術?有黑色幽默?只有搞笑!)。在他的作品中,最喜歡拍的就是探討批判反映社會,觀眾去看至少會明白在講的是什麼東西。【小孩不笨】也是以這樣的基礎來創作。全片的成本約是新幣一百萬元﹙2800萬台幣﹚,在當地創下折合台幣約8000萬的亮麗票房。對此梁智強表示,拍動作片比不過人家,資金也比人家少,只能用新精神或是華人的價值觀吸引群眾觀賞。以【小孩不笨】為例,就是根據華人不擅表達情感,不知道如何稱讚孩子,所以造成許多親子問題的背景為架構來鋪陳。根據他的經驗,如果會用幽默的方式包裝影視產品,會有很好的迴響,如果用一板一眼的方式,基本上就吸引不了觀眾。
   「我的戲都是經過幽默的包裝,觀眾是笑著哭,哭著看。」
梁智強第四部作品【小孩不笨】講教育議題,但是不是用說教的方式。
在新加坡,讀書厲害才是厲害的小孩,但他的電影告訴觀眾,很多小孩讀不好書,但還是厲害、聰明。他並以自己為例,說明自己書也讀不好,但沒人認為他是愚笨的。如果可以掌握好讀書當然是加分效果,但讀不好也沒關係,很多大公司老板也讀不好書,如果自問為何來到這世界上,將會發現每個人還是有空間可以發揮。
   【小孩不笨】主要描繪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但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别因爲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放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麽壞。 在這故事中,Tom(15歲,李創銳飾)和Jerry(8歲,梁文宗飾)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階級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賺錢,親子缺乏溝通,以爲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Tom的同學成才(洪賜健飾)也和他的父親同樣有著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親,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差強人意,令他極爲心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以爲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父親更加抗拒。
   這部電影以三名小學三年級男生以及他們的父母的觀點,探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梁智強在這部嘲諷新加坡扭曲教育制度的電影開拍前,詢問過多位友人,因為新加坡電檢制度嚴格,加上本片題材挑戰體制,大家都勸他不要想不開,但他仍執意拍攝。沒想到成本約2800萬台幣的作品創造出8000萬台幣的票房,新加坡政府不但不施壓,還大力公開讚揚,又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總票房累積7億台幣
梁智強前後拍了13部電影,【幸福萬歲】是最新一部。全部作品新加坡票房總累積約7億台幣。梁智強覺得電影是很好的工作,可以娛樂、紓解壓力、教育,就看用什麼角度切入。新加坡10部賣座影片有7部都是梁智強作品,票房前3名也都是他的作品。梁智強表示,他不寫一個離開群眾的故事,唯有和群眾緊密,才會有市場。他在電影圈創下的佳績打破〝新加坡拍不出電影〞的偏見。
   就他觀察,其實新加坡電影圈沒有正式形成,因為沒有電影明星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沒有電影演員,有的都是電視圈的演員,有知名度,我們就找他來演。不像台灣有電影明星,像張震、舒淇。 
   很久以前,每年連一部電影產值都沒有,到十年前開始,一年有1、2部電影問世,一直到去年有10多部。但實際上電影院放映的只有5、6部。
   目前他固定一年產1-2部,現在已經進步到聯合導演的地步。規劃帶領新導演一起拍攝,藉由實務傳承,讓新導演能夠走快一點的路,不要繞一大圈。
   錢不夠用2
「我們始終覺得台灣的市場並不小,像【海角七號】就有5億票房,但這段時間卻萎縮的厲害,除了【海角七號】,沒其他賣座作品。要拍接近人性的電影才有市場。以【錢不夠用2】這部片為例,我們請年輕人來觀賞,他們其實看的懂也被感動,甚至新的觀眾看了又回家帶媽媽來看,就像【海角七號】一樣,很多人看了又帶家人來看一次。10年前【錢不夠用1】也是這樣,沒有打很多廣告,完全是口碑口耳相傳。」梁智強表示,這電影是三代同堂的故事,適合闔家觀賞。兒子看完後就可以跟小孩說:「你以後不可以這樣對我」,也順便跟媽說:「媽,你放心。以後我不會這樣對你」。
   梁智強之前也想進入台灣市場發展,但是不知道管道。因為他發現台灣戲院都被美商八大把持,國片都難以上映,更何況是外片,幾乎沒辦法生存。
   電影都是花一、二年先寫劇本,由一組人一起工作完成。電影有很多層面要注意,不是單一把電影拍好就好,還要顧及到行銷面等。梁智強認為題材本身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如何把生活情節轉換成可以吸引人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以【錢不夠用2】為例,梁智強花非常多心思在劇本構想,因為有好的故事內容,才有可能吸引觀眾。
   本片就是以孝道為主軸,思考〝一個媽媽可以養活3個孩子,但是3個孩子不一定可以養活一個媽媽〞這個議題。這聽來很心酸,如果你懂得去聯想,單這句話就是一部電影。梁智強寫劇本時,以三個兄弟以及一個母親串成一部電影,故事以楊家的三兄弟,分別是由程旭輝、梁智強和李國煌飾演的楊寶輝,楊寶強和楊寶煌,為主線展開。雖然這三個人是親兄弟,從小都在新加坡的中等階層的家庭成長但是這三人在長大後,都將代表新加坡三個不同收入、不同階級的人物。大哥楊寶輝代表地下層階級,由於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所以提早到社會上工作,在一間運輸公司做了三十年,為了想賺更多的錢,在弟弟楊寶煌的慫恿下,兼職傳銷保健產品。開始的時候保健產品還賣得不錯,寶輝賺了不少錢,可惜好景不長,有人吃了保健產品出事,傳銷生意被迫擱置。二哥楊寶強所代表的是老闆的階級,衣著光鮮,住大房子,開大汽車,似乎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但是,他卻因想賺更多,學人炒房地產,結果資金被捲走,讓他也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老三楊寶煌代表的自然就是打工的階級,身為保健產品傳銷公司區域代理的他,月入豐厚,但應酬多,根本沒有什麼積蓄,後來保健生意被迫停盤,他也因此陷入經濟危機。
   電影除了反應三兄弟在理財不當上的喜和憂,也加入三兄弟和母親關係的一條家庭溫馨主線。三兄弟由於忙碌地為生計奔波,因此都疏於照顧年邁的母親。在物質上,三人從來都對母親相當慷慨,但是在感情上對於母親的關懷卻是少得可憐,過程中帶出諷刺人情的冷暖、更幽了“孝順”這個定義一默……
   多才多藝
除了做演員,電視節目製作、編劇、電影導演,梁智強還參與舞台劇演出,做單口相聲,一個人說兩個小時的話。演藝界各領域全部都參與過,僅有跳舞沒參與。他自己還為電影配樂,寫詞,翻唱十七張別人專輯的歌。
   「我的唱片很有趣,像現在很多Kuso歌一樣,例如現在有人把哈利波特配成福建語,我們當時也玩這樣。把一些歌改成很怪異的歌詞,唱片也賣的很好。」
   這次他來台灣,發現【錢不夠用2】吸引非常多觀眾族群,還有觀眾提議拍續集,內容已幫他想好,就是兒子的女兒長大了,不記得媽媽對她的愛,也不記得為她搶血的戲,然後又做出一些不孝的事情…

   多元類型不斷嚐試
「以前一直被誤導,覺得台灣國片已經死了,所以很多作品也沒很認真做台灣市場。不過這一部【錢不夠用2】希望可以試看看。
來台灣發現有很多人有看過我的電影,知道我,之前沒有找到適合的發行,他們的方向跟我們想像的不同,這一次的發行商讓我覺得很用心、很不錯。」
   導演或演員都怕被定型,所以要多方嘗試,梁智強亦有同感。去年兩部作品就做不一樣的嘗試,【老師嫁老大】諷刺黑道老大討錢的方式,另外就是今年在馬來西亞的過年檔,賀歲片【幸福萬歲】。接下來將拓展不同類型的片,拍攝鬼片。
   除此之外,梁智強也希望可以跨國合作,納入更多資源,新加坡是他們自己可以拿下的市場,目前合作的馬來西亞PREMA公司市佔率也很大,他希望也能在台灣及香港找到強的合作夥伴,一起拿下新馬港台的市場。
   梁智強作品年表
電影 (導演/編劇/演出)
2009幸福萬歲
2008錢不夠用2 (約1億4千萬台幣)
2008老師嫁老大
2007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
2006小孩不笨2 
2005三個好人
2005愛都愛都
2004突然發財
2003跑吧孩子!
2002 小孩不笨 (8000萬台幣)
1999那個不夠
   編劇
1998錢不夠用 (電影票房: 約1億1千萬台幣)
1998梁婆婆重出江湖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8398_258

側寫新加坡電影現況以文找文
 
   ─由邱金海《我的魔力》(My Magic)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談起
前陣子讀到一則網路新聞,說新加坡想要成為「亞洲電影之都」云云,心裡想著這個「亞洲洗錢中心」的彈丸之國才開放了賭場設立,拼完經濟還要拼文化,讓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除了梁智強的喜劇系列《小孩不笨》、《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我們對新加坡電影還真的沒什麼印象。但是,前陣子國際級的紐約電影大學選擇在新加坡開分校,此次攤開坎城影展的競賽片名單,也赫然見到了一部新加坡電影《我的魔力》入圍,導演是邱金海(Eric Khoo)。
    邱金海可以算是新加坡的電影先驅,今年才42歲,他的老爸邱德拔曾被美國富比士雜誌評爲新加坡首富,可是邱金海選擇電影而非繼承老爸的生意。對坎城影展而言,走小衆藝術路線的Eric Khoo並不是個陌生人,此前他共有三部作品來過坎城,上一部長片《伴我心》(Be with Me,又名《情欲飛揚》)為2005年導演雙周單元開幕片,同時還入選了法國《電影手冊》的年度十大佳片第八名。
    邱金海廿五歲開始拍短片,1994年的短片《痛》(Pain)遭禁演,1995年他廿九歲時首次執導長片《薄面佬》(Mee Pok Man),以市場賣麵線小販和妓女一場奇異感人的悲戀愛情故事爲主線,探討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生活面向,獲得不少好評,並在全球參加超過30個影展。Mee Pok就是福建話中麵線的意思,也讓人們首次在電影中看到以原汁原味的Singlish來演繹新加坡人喜怒哀樂的真實面。《面薄佬》更激發梁智強寫了《錢不夠用》,掀起一小波本地電影的熱潮。
    1997年,邱金海的第二部電影《十二樓》(Shier lou , aka 12 Storeys)更上一層樓,成爲首部獲選參加坎城影展的新加坡電影,於「一種觀點」單元 (Un Certain Regard)中放映。該片使用寫實手法,以新加坡組屋爲背景,講述三個中下階層人物的故事。此後,邱金海放下導演筒跑去當監製,監製了幾部在新加坡賣座的電影,有《梁婆婆重出江湖》(1999)、足球喜劇《一腳踢》(2001)到去年金馬獎有介紹的歌台文化《881》(2007)等。邱金海說當監製感覺像站在高空看事物,看得比較全面,導演則在地上埋頭當下工作。他也提拔後進,鼓勵年輕短片導演如陳子謙去拍長片,並爲他監製了《十五》(2003)。該片大膽描寫新加坡的邊緣少年,成爲首部參賽威尼斯影展的新加坡電影。陳子謙的新作《4:30》《881》也是都由邱金海監製與出品。
    2005年,邱金海重執導演筒拍攝了《伴我心》,爲他的電影事業再創高峰。他說自《十二樓》後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創作題材,直到在一個婚禮上碰到60多歲的盲聾教師Teresa Chan。Teresa非常勇敢,非但沒有因爲殘障而放棄生活,她留學美國,還過著充實的生活。邱金海認爲她代表了人生中的希望以及他想要說的一切。《伴我心》故事雖取材自Teresa的故事,但全片由三個獨立成章的小節組成,同是詮釋現代人的情愛觀。第一段《曾經愛》的老夫老婦,每天都看守著店鋪,日出開鋪日落關鋪,變成了恒常的生活定律,可是今天,關鋪的已剩下老翁一個。第二段《尋找愛》的平凡胖子保安,終於鼓起勇氣向暗戀對象示愛,但命運之神突然插手。最後一段《太過愛》的學生女同志烈火青春,讓二十來歲的少女愛得火熱,但愛得過火卻讓另一方鬆開了手。影片不但在各國參展,也取得不少的獎項,包括獲義大利都靈的最佳導演獎、東京的特別表揚獎等。
   《伴我心》全片的對白大概不超過十句,卻滿盈著深刻的意蘊,整部電影平易且非常簡單。這是一部緘默的電影,勝在不用對白,就能帶出演員的內心世界。就如保安人員與他暗戀的美女根本沒有交談,而《太過愛》裡男女主角的溝通也是用手機簡訊爲主。這部號稱當年坎城影展最低成本的電影,全片製作費不到20萬元新幣,只花了16天就拍攝完。邱金海笑說:“這正好能鼓勵年輕的製片者,讓他們知道低成本的電影仍然有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伴我心》也創下新加坡電影由法國首發DVD的紀錄。
   此次入圍坎城競賽片的《我的魔力》,是一部泰米爾語電影,講述一名酗酒的魔術師嘗試著與他14歲的兒子重新取得信任聯繫。這部75分鐘的電影還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它是去年12月用短短9天的時間拍攝完成的,拍攝預算也只有五位數新幣。為了更真實呈現戲劇感,影片更找了新加坡當地的印度裔吞火雜技師傅、48歲的弗蘭西斯.波斯科來扮演父親。或許《我的魔術》此次在坎城多半還是陪榜的份,但是整個東南亞電影的後勢應該可期吧!
    有人說邱金海的電影風格可以看到蔡明亮的影子。兩人的電影有共同處——愛刻畫邊緣人,寂寞的城市人,都市生活形態的狂亂,緘默的鏡頭。邱金海沒有故意製造新加坡趣味,如利用新加坡式英語來搞笑,堅持對題材創作的自我立場,更難得的是重視觀衆的支援超過票房的價值,從他的電影可看出他對本地人的關懷,以及對大環境的批判與同情。2007年邱金海更獲政府頒贈文化獎(梁智強於2005年拿過)並成爲媒體發展管理局的成員,積極推動資助本地電影的拍攝。邱金海表明他喜歡在有限空間去挑戰無限的可能性。談到今年有12部本地電影,他說:「前景樂觀,裏面若有兩三部素質佳,就很可喜了。」
    新加坡人口只有400萬,每年進口影片多達800多部,而本地製作一般只有寥寥幾部,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在該國公映的國片大概只有5到10部,他國的觀衆可能很難說出幾部有名的新加坡作品。在此情形下,新加坡能如願成爲亞洲電影之都嗎?
    其實,新加坡電影跟台灣一樣有過一段昔日輝煌。在黃金期的五六十年代,平均年産約有20部左右的電影,累計推出近400部的華語、馬來語、英語和方言影片。到了70年代後突然沈寂,20年裏幾乎沒有新片推出。她的再生是從1995年的邱金海與梁智強新電影再開始的。雖然數量不多,但畢竟已在重新起步。
    2005年新加坡首次主辦了大規模的文藝海外促銷活動「新加坡季在倫敦」,它的壓軸專案是新加坡電影周,放映了《小孩不笨》、《跑吧!孩子》、《12樓》、《海南雞飯》等8部影片。這些電影以獨有的方式展示新加坡的都市場景和文化特色,不僅體現了新加坡官方對本國電影成就的認可,也提高了新加坡電影的國際知名度。在國內,配合新加坡建國40年,也舉辦了首次大型的本地電影回顧展,放映從1955年到2005年的32部新加坡劇情長片和15部短片,多少引起了當地觀衆對本土電影的更多興趣。當年新加坡拍攝或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十幾部之多,創了多年來的紀錄。
    2004年時,羊男也曾在新加坡短暫停留,跑到HMV也找到了一些稀有的新加坡電影,例如《追風》《講鳥話》等,還發現他們剛發行了一系列的法國電影,例如當時的《蝴蝶》《敢愛就來》比台灣早發行了好幾個月。對於音像店裡各區雜陳的特殊景象也開了眼界,原來DVD賣店裡也可體會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薈萃。(提醒一下DVD碟友,新加坡雖然劃為三區,但是PAL制)
    聽聞新加坡政府是在韓國電影成功的刺激下,提議重振本地電影,想把新加坡建設成爲一個文藝復興城市。新的領導人也意識到包括電影在內的流行文化,對帶動經濟和提升國家形象的作用不可輕視,態度上也從漠視轉向鼓勵和扶持。他們成立了「電影委員會」爲電影製作提供資助,如推出「電影製作人培育計劃」和「劇本發展津貼」,並陸續有金援電影公司的計畫。雖然電影檢查仍很嚴格,但比以往略微顯得寬容。經過10多年再造本地電影的努力,新加坡電影人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信心,隊伍也開始逐漸壯大。影業公司開始增多,梁智強所屬的星霖則是業中老大。
    梁智強說在新加坡拍電影,不僅面臨創作問題,還要面臨大機構的申請限制。尺寸太過緊,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如果不去突破的話,許多東西不可以做。據理力爭,做你要做的,需要無比的耐心和說服力。他雖然走的是喜劇路線,但裡面把新加坡人最想說的話放進去,寫的有血有肉、搔到癢處。他感嘆新加坡許多學院裡出來的年輕人被訓練得不能變通,沒有創意,腦子裏充滿框框,更缺乏勇氣和社會責任感。從《錢不夠用》《小孩不笨》《跑吧!孩子》作品一路都受到當地人的喜愛,有一定的票房保證。《錢不夠用》票房收入584萬新幣,更粉碎了本地不可以拍電影,沒有市場的謠言。
    雖然新加坡當局一再宣稱將給予自由的電影環境,但是當地的電檢制度因意識形態保守的思想檢查而被受批評,一直是電影人的最痛。2005年藍祖慰先生的部落格也曾報導過一則新聞提到紀錄片工作者Martyn See(施忠明)接受新加坡電檢當局的建議,撤回他參加第十八屆新加坡電影節的作品─新加坡反對黨人士徐順全的紀錄片《新加坡叛徒》。理由是電影內容被視為是「政黨電影」,違反了電檢規定,應該會被禁演,如果新加坡電影節映演了這部作品,他就準備吃兩年牢飯了。2006年新的作品《賽.紮哈裏的十七年》又參加了新加坡電影節的短片競賽,使得他再度受到新加坡警方的關切及特別約談。2008年四月,新加坡電影檢查局宣佈,以「超越電影分級準則」為由,又禁止了四部紀錄片,包括涉及同性戀回教徒、性虐待和恐怖主義的紀錄片,在新加坡電影節播映。 
    電檢當局的思想檢查,的確是防止污染的有效手段,卻未必就能保証這個世界因此可以更清澄,反而是讓人民住進無菌室裡,慢慢地抗體消失,體質更加孱弱。去年因拍攝類似台灣野台文化的歌台電影「881」而被新加坡大力宣傳的導演陳子謙,就曾拍攝十三分鐘短片「剪(Cut)」,對新加坡的電檢制度極盡嘲諷能事。陳子謙批評新加坡電檢制度說,「出於妄想症的電影檢查制度,所造成的傷害只會多於好處,審查制度會妨礙辯論」。
     新加坡是東西文化交彙的現代化都會,電影發展明顯受到自身市場不足的限制,但優勢是能從設備、人才、觀念、資訊和技術的頻繁交流中受益。應當承認的是,新加坡電影尚未形成明顯的風格,但它已經成爲新加坡文化創新的象徵。如果電影人能夠發揮雙語、資訊科技的優勢,突破題材、劇本、規模方面的瓶頸,相信新加坡電影會有更爲出色的表現。  
http://blog.yam.com/yanghsin/article/15153819

新加坡電影發展過程坎坷

在亞洲電影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現在的香港是過去的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之前,新加坡電影曾經是亞洲重要的電影製作中心,當時新加坡的兩大影片製作公司邵氏電影公司和國泰影片公司帶動了電影業的發展,新加坡本土電影工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到了70年代,邵逸夫北上香港,造成了新加坡電影的沉默,卻促成了香港電影的“起飛”。之後國泰影片公司也退出新加坡,新加坡電影業開始走向衰落。
   重製造輕文化致電影衰落
論及新加坡電影的衰落,有一個客觀原因是難以回避的:當時的新加坡政府正致力於經濟的發展,重製造輕文化。再加上新加坡是一個多移民的國家,國民對母體文化的難以割捨使得本土觀眾對於本土電影的硬性需求並不大,以至於上世紀70年代期間,新加坡幾乎沒產生過一部本土電影。
   政府重製造輕文化的策略在當時的新加坡無可厚非,短短幾十年內新加坡經濟的高速崛起就是明證,但隨著新加坡綜合國力的提升,現在的新加坡人,應該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了——音樂戲劇影視作品,對一個國家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英國首相邱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美國前中情局頭子艾倫•杜勒斯則殺氣騰騰地說:我們要讓蘇聯青年聽我們的音樂並隨著這節奏跳舞,那麼總有一天,他們會用跟我們同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艾倫•杜勒斯的話透露著腐朽的冷戰思維,但也不無道理,在當前世界和平的主基調下,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產業正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1989年開始加強文化自身建設
在意識到文藝事業的重要之後,1989年,新加坡文化藝術諮詢理事會提出了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該報告書被認為是新加坡文化藝術發展的分水嶺,表明政府在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加強文化自身的建設。2000年,新加坡政府又公佈了《文藝復興城市報告》。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開始日常性推廣本土電影,在這之後平均每年產生7部左右的本土電影,2006年公映了10部本土電影,新加坡電影開始邁上復興之路。
  成立於1988年的星霖電影公司是新加坡首個電影製作公司,在星霖電影公司的發展之路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更多地是參與投資而非獨立製片,比如《畫皮》《七劍》等等影片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星霖電影公司的影子。由於新加坡本地對本土電影的需求並不大,使得新加坡電影人更多時候必須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而這也是新加坡電影人很多時候情願做副手與其他電影公司來共同開拓的原因,但是,這個製片策略也有著自己的缺陷,它不能確保經濟上的成功,同時,如果在影片中缺少新加坡俚語和幽默,跨國製片就會有喪失本土市場的風險。
  “很難在幾百年內產生‘新加坡文化’”
不過,對於新加坡電影而言,前路還顯得坎坷。在當前的新加坡,電影從業人員還顯得單薄,拍攝影片在很多新加坡人眼中,還算不上有前途的職業。而對比新加坡和香港電影,很多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近年來在新加坡票房不錯的《第一戒》和《小孩不笨》,《第一戒》是鬼怪懸疑片,《小孩不笨》則表現的是大都市中忙於工作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問題,都沒有體現出比較明顯和獨特的文化烙印。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新加坡古裝電視劇,其題材多來自於中國歷史或者港臺武俠小說,李光耀就曾坦言,新加坡很難在幾百年內產生“新加坡文化”。這或許也是新加坡電影要想真正獨當一面的制約因素之一。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4932

台長: 阿楨
人氣(4,449) | 回應(8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
此分類上一篇:《所謂英國人》

顯示全部86則回應

圖博館
香港民調顯示八成港人認為生活痛苦,住房難是主要原因2017-04-14觀察者網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剛完成的一項香港人生活困苦度的問卷調查。其中,83%的港人認為目前生活痛苦,較2013年同類調查結果的71%上升了12個百分點。
  《聯合早報》4月14日援引民調數據稱,住房尤其令以18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群組感到痛苦,分別占到了45%和46%,即便按全體來算也佔到了41%。
  此外還有物價,達17%;就業和貧困有13%;社會和諧問題只有10%;環境污染和老齡化各有4%。
  學者指出,港青希望生活獨立,組建自己的家庭,可是樓市熾熱,不少港青意識到要自行儲蓄足夠的資金“上車”(首次置業),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就算放棄置業選擇租房,在昂貴訪租下,港青要改善基本的居住環境也須作出非常痛苦的抉擇,例如放棄社交生活,努力埋頭苦乾等等。
  回應
 中國正在向這個趨勢發展。
 你錯了,大陸人城市待不下去了,可以回農村,香港行嗎?
 很多香港人跑到中山東莞置業,環境好,面積大,價格又不貴。我在廣州上班,房子在清遠,價格是廣州的十分之一。
 北上廣周邊地區一樣買的起,誰要你買市中心的房子了?
 資源肯定先中心城市然後再以中心城市為點帶動周邊地區。
 都一樣。其實跟許多亞洲城市也一樣。美國QE時讓美資金隨意進入炒作房價。只是香港更糟,因為港幣掛鉤美元。
 這事也沒別笑香港了 ,國內大城市不也是如此 ,當年要是學了新加坡的土地政策而不是學香港的就好了
 新加坡是城邦,你能比?北上廣深你買不起,二三線你也買不起?買不起又非得留在北上廣深,然後說這個國家沒一片地屬於我,這就是那個叫曉慫的美國人的邏輯..... 你應該問問那個美國人,3億多的美國人,買不起紐約的房,他們還當不當自己是美國人?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04_14_403683.shtml
2017-04-16 13:15:31
圖博館
亞洲房市「第二貴」星國防泡沫化 辣招打房2016/03/29

新加坡房市是亞洲第二貴,長期以來在外國買家及投資客帶動下,推動房價居高不下,擔心房價泡沫化,政府在2013年祭出嚴厲的打房措施果然讓房市降溫,隔年的推案量立刻大砍一半,豪宅售價下滑至少10%,建商為了吸引買家想出許多銷售點子,甚至打造第一高樓,希望用星國「新地標」來創造話題。

全球物價最貴城市 前10名亞洲就佔一半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智庫本周發表最新全球物價最貴城市排名。其中前10大城市亞洲包下5座。分別是新加坡(第一名)、香港(第2名)、東京(第4名)、大阪(第5名)和首爾(第6名)。台北名列第55名,美國僅紐約排進前10(第9名)。這項調查在2016年9月期間,參考全球各地超市的基本民生物品、中價位商場和暢貨中心的價格。以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綜合比較,也考慮了買車和加油得成本。重複性的開銷如房租、帳單和私立學校學費等,也被納進參考標準。

為什麼我在沒得抱怨的新加坡生活,沒有缺點處處的丹麥快樂?2017/01/16

新加坡其實沒有甚麼值得抱怨的地方。交通方便且高度發展、安全整潔且 24 小時開放的商店很容易找到、飲食娛樂都不算貴,比台灣便宜(?)、政府注重綠化、城市裡的綠地跟水體面積雖然遠比不上丹麥但也沒少,所得稅特別低,一般人大概繳 0~3.5% 而已,且一年四季陽光普照。
  反觀丹麥,商店五六點就關門不說,一杯 7-11 不怎麼好喝的拿鐵也要 120 台幣。最低的所得稅是 36%,高的可以到 70%。在創業的老闆跟我說他賺 100 塊只有 25 塊是自己的。長達近 10 個月日照不足、維他命 D 缺乏的冷天......
  而跟許多住宅都是老房子、沒有電梯的丹麥居民比起來,住在新加坡有泳池、健身房、水療池、烤肉區的大廈的我們,卻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座漂亮的監獄,與快樂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如果便利的生活、極低的所得稅、溫暖的天氣與華麗的居住環境都不是快樂的保證,什麼才是呢?
  城市被形塑的「樣貌」,同樣決定居民快樂程度
快樂國家調查報告中使用了 6 個因素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快樂程度。除了平均壽命、國家領導廉潔度與 GDP 外,還包括:個人能感受到社會的支持、對人生中的抉擇能自由掌控、慷慨大方的文化另外一些使丹麥勝出的常見原因,則有包含性別平等、腳踏車普及(有益身心與環境)、工作生活平衡等等。
2017-04-16 13:16:11
圖博館
與新加坡對照,我覺得「城市被形塑的樣貌」,可能也是造成兩者在生存感受上有所差異的原因。例如,在建構城市樣貌的諸多元素中,我在丹麥的時候發現,「是否有充足的公共空間」,就對一地的生活體驗,意外地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丹麥到處都有草地、湖畔、滑板練習場、兒童遊樂設施、球場、空地。人們永遠有地方可以自由、免費地從事各種活動。且這些地方多維護良好。
  尤其是政府對保留大片空地的慷慨。我住慣了水泥叢林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多地空著讓人溜滑板車幹嘛?拿去蓋大樓不是可以賺更多錢嗎?
  許多人會說,那是因為新加坡地狹人稠。但丹麥的大城哥本哈根,因為保護古蹟的政策,與建築高度的限制,其實現有的住房,也早已完全容納不下不斷湧入的移民。哥本哈根租房市場供不應求,沒有照片的租房廣告一刊登便有兩三百封站內信湧入,有錢也租不到房,卻沒有人要因此多蓋幾棟的意思。(註一)
  新加坡與不少其他國家,或許都是用前述「水泥叢林」的思維在規劃城市。蓋商業大樓或住宅的"KPI"很好衡量,只要有需求支撐,房子當然是蓋越高越多=租越多=賺越多。建兒童遊樂設施或空地的 KPI 則就相對不明確了。計算使用頻率與人次嗎?越高代表什麼呢?高與滿意度成正比嗎?滿意了又如何呢?
  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公共空間的優先度便降為其次,但市民還是需要娛樂,政府更是需要稅收,所以建了電影院、購物中心、與更多的購物中心。
  購物中心和公共空間的根本差異
然而這兩類「休閒娛樂」的根本差別在於:公共空間是隨時開放、人人免費平等使用的。
  在哥本哈根,看著一群小孩在社區外的遊樂設施裡爬上爬下、人們坐在橋上野餐喝酒,想到在新加坡沒地方去的週末,常坐在市中心的海灣邊望著從城市幾乎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金沙酒店。猜想著一定都是那些摩登高樓裡的金融界外派人士,在裡面享盡奢華。想娛樂?有錢再來吧!
  或許這個城市因為它的規劃與風貌,讓人一天一點的累積一些不平衡,久而久之自然開心不起來。
  舉個更極端的例子,杜拜這個在海邊又填海造島的城市,竟然只有一小塊公共海灘,剩下全被高級飯店圍起來,下榻才進的去。作為觀光客都感覺不好了,居民又作何感想呢?
2017-04-16 13:16:51
圖博館
處處警語的緊張生活
除了較少展開雙臂歡迎大眾或坐或臥或使用的區域外,新加坡處處可見的警告標語或許也影響了生活氣氛。
「禁止 10 點後在公共場合喝酒」、「禁止攜帶榴槤上捷運」、「騎樓騎腳踏車罰新幣 1,000」、「亂丟垃圾最高罰 3,000」......有次在捷運站搭手扶梯上樓的這一小段路程中,印度朋友憤恨的數給我看──我們一共經過了 12 個禁止標語。
城市的樣貌,對於鼓勵人追求什麼樣的價值,或許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明顯的,新加坡從捷運站裡撲天蓋地的廣告中的訊息和警語、一棟棟華麗的飯店大樓、購物中心,有形無形地鼓勵人做更多的消費、創造對更上層階級的嚮往。同時,小心翼翼地不要「違規」,不要違背公部門立下的種種「規定」。
  而丹麥人則是以低物質慾望為名,低調內斂的城市景觀恰巧符合、也或許促成了這點。雜誌記者報導哥本哈根的時候,很喜歡寫這裡的 LV──座落在商店街不起眼的一角,來來回回經過幾次也不一定注意到,路上也看不太到揹 LV 或其他名牌的當地人。
  連被評為世界第一的餐廳 NOMA,都隱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舊倉庫之中,內部幾乎沒有任何裝潢。的確(讓我不經意想了一下新加坡那間蓋在港灣上、鑽石外型的超招搖 LV),對活在寒冷地區的丹麥人來說,「奢侈」的事情大概不是名牌或昂貴的食物,而是家裡有個陽台可以曬太陽看海吧。
  同時這裡很多人也提到,反正賺的錢大多都納稅掉了,賺多少也就不那麼重要了。甚至有公司老闆說:「反正錢也是要拿去繳稅,不如花在福利設施上讓讓員工開心點。」
  上述種種讓丹麥在物質環境限制下,還能快樂的因素,其實也不是我的什麼「洞察」。
  金錢、名利、奢華的生活與物質享受不一定讓人快樂,是大多數人早就知道的事。然而這些,卻仍是不少人窮盡一生尋求的東西,或做為選擇時的衡量標準。包含當我自己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花了很大力氣,卻仍不能完全不向世俗認定「比較成功」或光鮮亮麗的選項靠攏。
  當然,充滿大小確幸的丹麥也有許多自己的問題,例如我相信他們奮發向上追求加薪與升遷、或至海外發展的鬥志,一定跟新加坡和許多亞洲國家不能比。
  但這兩個城市的對比,讓我不禁深深覺得:人到底是為了追求甚麼而活著,是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後的我們,一生的課題。
  另參【圖博館】:歐豬四國 《快樂經濟學》 也別再搞排名了 幸福城市排名? 《心靈雞湯》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2017-04-16 13:17:27
圖博館
中國“拋棄”新加坡了嗎這幾個舉動令新網友恐慌2017.5.27新華網

  中新關係要“出大事”了嗎?
  這不是的“臆想”,而是新加坡那邊最近幾天正在爭議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兩條和中國有關的新聞,更讓不少新加坡網友感到很“焦慮”。
  一條是香港《南華早報》24日的分析報導:“中國已經發展到不再需要新加坡做榜樣了嗎?”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導截圖
  另一條,則來自23日的新加坡《獨立報》:“為什麼中國選擇和馬來西亞站在一起,而不是新加坡?”
  事實上,讓新加坡人焦慮的並不止這兩件事。幾天前,新加坡國內輿論還在為所謂“為何總理沒被邀請”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糾結不已。
  “又來了又來了!”2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中文網如是評價該國內對“新中關係'觸礁'”的各種聲音紛擾。
  的確,接二連三有關中新關係的“疑問”,最近幾天在新加坡的社交媒體上已經引起不小的喧囂和爭論。為此,有新加坡媒體人撰文呼籲:“真像有人擔心的那樣,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已經走到懸崖邊上了嗎?新加坡人要冷靜。”
  中新關係的“關鍵支柱”正在發生轉變?
  在《南華早報》的文章作者看來,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和新加坡的雙邊關係正趨於“緊張”。
  文章稱,上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缺席了北京最重要的一場年度外交活動,觀察者把這視為“故意怠慢”;這一事件也使人們重新開始關注去年夏天因南海問題引發的中新矛盾。
  彼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度以“保護航空、航海自由”為名要求中方接受所謂南海仲裁結果;到去年11月,新加坡9輛裝甲車在香港被查扣,背後又牽扯出新加坡與台灣地區的軍事合作。
  2016年8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與奧巴馬在白宮辦公室交談。
  在新加坡和一些境外媒體看來,新加坡對中國的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像過去那般。
2017-05-28 08:53:36
圖博館
《南華早報》就注意到,多年來,兩國的一項交流活動被新加坡官員視為中新關係的“關鍵支柱”,那就是新加坡一直是中國官員首要的海外培訓地。然而眼下,“獅城的這一角色似乎開始發生轉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新加坡或許已不再是中國可以仿效的榜樣。
  2012年4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行慶祝中國官員培訓項目設立20週年紀念晚會。
  “中國真的不再需要向新加坡學習了嗎?”在《南華早報》網絡版的新聞評論區,這個話題激起了熱議。
  “新加坡只是一座小城,它怎能成為中國的榜樣?”網友“Guskav”這樣寫道。
  另一位網友對此表示贊同,“新加坡從來都不是中國的榜樣。它或許能給中國提供一些想法思路,但僅此而已。中國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這條路會逐漸清晰。”
  網友“jayb”評論道:新加坡真正的價值,在於當中國還處於“封閉”狀態時,扮演中國通向亞太的“跳板”。然而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會直飛北京、上海。新加坡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有價值的位置。
  還有網友認為,新加坡的問題出在觀念上:“如今的新加坡面臨頹勢,卻仍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強國。”該網友表示,新加坡急於擁抱西方價值觀,卻反而失去了自身獨特文化的根基,如是,其對中國的吸引力,就會更加被削弱了。
  “沒有誰再夠得上當中國的榜樣了”
  在過去20多年裡,中國的確一直在向新加坡“學習”。
  “長期以來,新加坡穩定的政治治理模式始終被北京當作榜樣。北京欽佩這個城市國家,因為新加坡取得了迅速的經濟成功,同時維持了執政黨對政治、社會秩序的掌控。”《南華早報》報導稱。
  文章表示,中國向新加坡“學習”最早是由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1978年訪問新加坡時提出的要求。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途中再次要求中國學習新加坡良好的社會秩序。因此自那時起到現在的20多年裡,新加坡成為了中國官員首選的海外培訓地點。
  據港媒披露,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約有5萬名中國領導幹部到新加坡學習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等課程。其中,南洋理工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提供的培訓項目最為著名。
2017-05-28 08:54:56
圖博館
由於有諸多中國市長和市長競爭者報名參加,南洋理工大學的兩個碩士項目甚至被稱作“市長班”,約有1400名中國官員從“市長班”畢業。
  《南華早報》稱,中國到新加坡和美國等地接受海外培訓的官員人數自2007年至2012年達到高峰,但近幾年逐漸下降。
  報導援引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的話對此解釋道:“隨著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國的一流機構也提升了培訓質量和國際視野,與海外機構看齊,包括新加坡的機構。”竹立家還在採訪中表示,接受海外培訓的官員人數將繼續下降,這類項目甚至可能會被“逐漸取消”。
  “沒有誰再夠得上當中國的榜樣了。中國模式才是發展方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薄智躍看來,如今的中國正設法成為世界其他地區的榜樣。
  新媒疑惑:為什麼中國選擇了馬來西亞,而不是新加坡?
  相比起新加坡“榜樣”角色的轉變,對於新加坡媒體而言,或許還有一個問題更令他們感到糾結。
  “中國為什麼選擇和馬來西亞站在一起,而不是新加坡?”23日,新加坡《獨立報》發出這樣的疑問。
  文章註意到,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佈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馬來西亞與中國方面簽署了一系列投資合作協議。
  “為什麼是馬來西亞,而不是新加坡?”《獨立報》給出了他們自認為的答案:一方面,新加坡被認為不像其他東南亞國家那麼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而馬來西亞“靠近中國”也有出於國內政治的考量。
  如果說將新馬對華關係做比較會讓一些新加坡人感到“不是滋味”,那麼兩天后,《獨立報》另一篇有關中國的報導則更“扎眼”:“新加坡和印度聯合舉行的反潛演習惹怒中國”。
  本週二(23日),銳參考曾對此進行了報導:從本月18日起,印度和新加坡兩國海軍,在南海爭議海域開始了為期7天的聯合軍事演習。
  在報導此事時,《獨立報》這樣寫道:儘管中國媒體已經批評了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高調親美的國家”,但新加坡還在繼續參與被視為“制衡中國”的聯合軍演。
  面對網絡爭議,新加坡學者呼籲本國人“冷靜”
  銳參考注意到,在新加坡的社交媒體上,這些涉及中新關係的新聞不只引起熱議,甚至還觸發了新加坡和他國網友之間的“論戰”。
  對於“中國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而非新加坡”的疑問,有新加坡網友這樣回答:“因為新加坡太聰明了,中國無法應付。”
  “只有第三世界國家才會拿中國的錢,新加坡不需要錢。”另一位新加坡網友看上去更加洋洋自得。
2017-05-28 08:55:59
圖博館
但是,他的答案很快被一名中國香港的網友批為“無知”:“難道,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還有馬來西亞網友認為,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比的論調,聽上去“酸味十足”,“因為新加坡沒有什麼能提供的了。所以你們不要指責別國的決定。”
  而在網友“Mat Noor”看來,中國“選擇”馬來西亞而非新加坡,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網友“Low Ngee Kiat”同樣認為,沒有擺正位置的並非馬來西亞,而是新加坡:
  面對本國網絡輿論場上就中新關係的焦慮情緒,專欄作者哈桑·加法裡在新加坡評論網站“the middle ground”撰文呼籲,新加坡人應“冷靜”。
  “儘管兩個朋友之間會有摩擦,有時甚至會很惱人。”他寫道:但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的合作依然穩固,尤其在金融貿易領域,新加坡人不應為中新關係一時波動而緊張。
  《聯合早報》今天(26日)的文章則承認中新之間的默契與相互理解“已大不如前”,同時還在呼籲中國多給新加坡一些理解:“作為彈丸小國,獨立性尤其脆弱,也更加是不可妥協的底線。我不知道,新加坡的這點難處與堅持,強大的中國能理解嗎?”
  巧合的是,同樣在今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也發表了一篇談論中新關係的文章。阮宗澤認為,中新關係的“萬里晴空的確出現了一些烏雲”,而新加坡的價值應該靠合作體現。
  “一方面新加坡說不會跟美國結盟,也不可能跟中國結盟;但另一方面,美國在新加坡部署瀕海戰艦、反潛偵察機等,以便在南海對中國南沙島礁進行'監視和巡航' ,這似乎就難以自圓其說了。”阮宗澤寫道。
2017-05-28 08:59:04
圖博館
回應
富人看不起窮人,自認為高高在上,當窮人通過努力致富時,富人害怕了,就通過各種卑鄙的手段來阻擾窮人的致富之路。好好反省吧-----新加坡
用一句老話回答你們吧:鼻屎大的國家,你們心理的陰影面積比你們的國土面積大得多
新加坡作為西方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談何與中國的友誼
一個城市國家,彈丸之地,高調和中國作對,這不是找死的節湊嗎?
中國“拋棄”新加坡?呵呵!自從李光耀走後,新加坡對得起中國嗎?大部分時間支持敵華國家!
新加坡一向都不是中國人的朋友,他們自認天之驕子,在東南亞 誰與爭鋒?他們左傍英日右靠美國佬,指東打西,好不得意。甚至在台灣,駐紮兩萬大軍。
一個忘了祖宗姓甚名誰的國家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發點小財的人,最看不起的就是自己的窮親戚。新加坡很好的演繹了這種人。
新加坡就是美國的看門狗,雖然有華人,那又能說明什麼?處處跟中國作對
中國人加入新加坡國籍的都什麼心態。
最鄙視的國家就是新加坡,百分之九十多都是中國人過去的,然而全部都是叛徒,做人可以進步可以發達,但是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27/doc-ifyfqqyh8755533.shtml
2017-05-28 08:59:51
圖博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食堂禁用中文標識?校方:可中英雙語

  據紅星新聞援引新加坡《海峽時報》2017.6.23報導,本週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orth Spine飲食區的攤主接到一條通知,管理層讓他們在八月續簽合同前撤掉所有中文標識,只保留英文。North Spine是南洋理工大學12個飲食區之一,由食品供應商勝樂集團負責管理。
勝樂集團在回應時將問題矛頭指向了學校。最初,校方在回應《聯合晚報》詢問時表示,南洋理工大學作為國際化校園,擁有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師生和人員,而英文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因此要求所有攤位運營者使用英文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
然而,這一回應卻進一步引發眾怒,隨後南洋理工大學發言人又澄清:“ 這是一場誤會。只要英語標識是其中之一,雙語標識是可以出現在攤位上的。學校正在要求勝樂集團向各位攤主做出解釋。”
據《海峽時報》報導,記者昨日實地走訪飲食區發現,該區域12家食品攤大多都採用中英文雙語標識,只有三家攤位僅有英文標識。
不少攤主對此表示困惑,一位出售雞肉飯的攤主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有中文標識,他們確實要求我們進行更換。”
學校的這一行為不僅讓攤主迷茫,更引起不少中國學生的不滿。據《聯合早報》報導,一名中國學生表示新加坡的特色在於多元文化氛圍,“新加坡菜餚的英文名很本土化,外籍學生可能不太熟悉,有雙語會比較好”。
也有公眾表示,更換招牌可能會增加攤販負擔,如果碰到年紀大一些的顧客或是英文不好的外籍學生,即使有圖片也看不懂,可能進一步詢問,反而耽誤時間。
新加坡中國書法家學會會長陳聲桂向《海峽時報》表示,從標識中刪除中文是絕對不被接受的行為。
南洋理工大學負責學生生活的副教務長郭建文教授對此回應稱:“既然相同的信息以英文展示給非漢語學生,那麼學校就應確保中文也同樣出現在標識中。”
郭教授表示,學校正在調查此事,“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我們歡迎多元化,中國文化也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被要求撤換中文標識的並非只有這些攤位,據《聯合早報》報導,6月22日,南洋理工大學校北區大樓的百美超市(Prime Supermarket)同樣接到通知,被告知中文促銷信息不能出現在超市中。
  回應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凡是現在反華反的特別厲害的,在各方面去中國化的,未來一定會很慘,最後不得不全盤接受中華文化,有可能是扯淡,只是一種預感
 再過20年他們大概會後悔不會說中文
2017-06-24 12:43:00
圖博館
李光耀的回憶錄裡就講過,他發現中文底子好的華人比不會說中文的華人能力更強一些,他就是依靠這些能力強的年輕人建立了新加坡這個國家。
 然後呢,李光耀權力穩固後就禁止了新家坡中文教育。南洋理工大學前身南洋大學東南亞第一所中文大學,當年是華人建立,為了東南亞華人繼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地方,東南亞中華文化的重要堡壘,後來被李光耀徹底摧毀。一部分華人轉移馬來西亞,繼續堅持華人華校教育。唉,說起來都是血淚史
  相關新聞
李光耀孫子:李顯龍濫權讓我父母想出國
李顯龍弟、妹發公開信與其決裂 李否認指控表傷心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到底有沒有“大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6_23_414842.shtml

手足鬩牆傷新加坡形象 總理李顯龍向國人道歉2017-06-19 中央社

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故居處理事宜,引發現擔任總理的大兒子李顯龍與手足的嚴重家族失和,李顯龍今天向新加坡人民道歉,表示此事已傷害國家的聲譽。
數日來,李顯龍和妹妹李瑋玲及弟弟李顯揚在臉書及國際媒體互相抨擊,原因是對李光耀故居是否拆除或做為公共用途產生爭端。
李顯龍事先錄好聲明,今天由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播出。他說:「對這項爭端造成新加坡聲譽受損,以及國人對政府的信心遭到打擊,我深表內疚。身為總理,我就此向國人道歉。」
「這段日子與弟妹爭執不休,如果父母健在,必定十分傷心,而我身為長子,也感到難過」。
2017-06-24 12:43:46
圖博館
新媒: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中心,以西方為支點的新加坡受到巨大衝擊

2017.9.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刊登記者黃偉曼的《“中國崛起”的情意結》一文。文章指出,受西方主流價值影響的新加坡社會,習慣了以西方世界為定位點,來想像自己的位置,如今卻開始必須思考應如何自處於一個越來越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所受的衝擊肯定不小。
  文章稱,新加坡要推廣無現金交易最近引起議論。明明是“人手一機”的社會,卻突然對於電子付款的推進出現一些抗拒,不少人說自己是擔心弱勢群體,如年長者和不識字與不用手機的阿叔阿嬸被拋在後頭,跟不上時代步伐;但和友人聊天談及這一現象時,卻也突然意識到另一可能性。於是問道:“你覺得這種'集體焦慮'和中國有關嗎?”
  文章稱,這裡說的“中國”,並不指具體的“中國”,更多是一種對“中國”是什麼的想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8月20日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談打造智慧國的目標時,說起部長在上海路邊攤欲用現金買栗子的“鄉巴佬”事,很大程度起著刺激人們思考的作用,其中巧妙地讓大家產生了對中國的無盡想像。
  作者表示,這個小故事似乎街頭巷尾都知道的,有一天搭出租車,司機還主動聊起這件事。據李顯龍分享,新加坡人力部長林瑞生幾年前在上海街頭買栗子時,發現排隊的人龍都只是揮一下手機,不付現金就走了;當時他以為這是攤主搞特別促銷,信心滿滿地跟對方說自己不需要優惠,選擇“付現,付全價”,結果攤主指了指QR碼,告訴他掃手機是為了用微信支付,讓他十分尷尬。
  作者稱,老實說,新加坡人以往對中國的觀感總是夾雜著矛盾心情,包括一些人覺得中國科技先進但文明落後,或也有人即使認識到中國的崛起​​已為必然,卻覺得縱然中國看似如日方中,前景卻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其所謂“成功”也未完全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新加坡人有優越感,而新加坡儘管華人多,對中國感情卻複雜,很擰巴。從這樣的脈絡上看,當新加坡社會有人提出“難道無現金支付就代表先進?”的質疑時,這嘖聲中也許也存在“難道學中國就代表先進?”的一種不悅。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讓改革開放初期曾是中國學習對象的新加坡領導人很服氣,但說不定卻讓人民有些不安。
  這種不安感從何而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焦慮感,很大程度上揭露了他們對自身處境的不確定性和不安,而這樣的論述相信也能套用在新加坡身上。
.....
2017-09-04 12:52:55
圖博館
回應
 你們不安,就證明我們做對了
 不是不安,主要是不服氣。說難道學中國就代表先進?實際上的意思是不服氣,中國先進我也不學。
 其實是貪婪,新加坡當權者只是害怕被同化奪權而已。
 設計一個反共的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在戰後反殖民主義進步大潮中有很多意義,是英殖民主義分而治之的重要一環。
 跟著西方主子屁股後邊有優越感,見中國一天天先進起來不習慣啊。這才是真正的奴才
 原來窮,你看不起。想在我們可以了,你有厚著臉皮討好
 虧著還是華夏文化圈的,不知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為了小小的一點私利,哮的那麼歡,咬的那麼狠,這會露怯了?要幹什麼去了?真給老祖宗丟人!
 新加坡是個完全西化的國度,雖然有部分民俗保留,但已非華夏文化圈
 簡單,西方長時間渲染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洗腦的結果,雖然人家明著不再喊崩潰兩個字了,但是一天到晚說中國貪污腐敗,環境污染,假冒偽劣,老百姓素質低下,長期接受這種信息的受眾能覺的中國好嗎?能不對中國有優越感嗎?最好的辦法走出國門看世界,沒有任何地方能把中國比下去!切身體會!
2017-09-04 12:53:42
圖博館
香港校園「港獨」發酵 全港各界報案促嚴正處理2017-09-12

近日,隨着香港各大高校開學,「港獨」勢力再次將黑手伸向青年學子,香港7所高校陸續出現「港獨」製品,引起香港社會普遍反感和隱憂,惹來各界狠批。11日中午,有議員和市民到灣仔警察總部請願和報案,認為有關標語嚴重違反「一國兩制」,影響社會安寧,要求警務處嚴正執法。
  據海外網報道,11日,近10名議員和居民到灣仔總部請願。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表示,近日有學生在大學校園張貼「港獨」標語,是具煽動性和挑戰國家主權行為,嚴重違反基本法。
  鄭泳舜指出,若「港獨」繼續蔓延,絕對會有損社會安寧,破壞香港安定。他表示,希望警方能儘快處理,不容播「獨」行為蔓延。他們向警方代表遞交請願信並報案。
  39名建制派議員當天也就部分學生在大學校園宣揚「港獨」事件聯署,並致函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他們呼籲教育局嚴肅處理此事件,並與各院校密切溝通,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學校園散播「港獨」。
  香港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表示,不少市民因部分學生在大學校園宣揚「港獨」事件感到憤怒和痛心,認為言論自由必須建立在合法和合乎道德標準的基礎之上,否則會給社會帶來矛盾和紛爭。她還表示,部分學生在大學校園宣揚「港獨」是破壞言論自由基礎的行為。
  工聯會郭偉強則指出,「港獨」本應窮途末路,如今卻藉助大學生而滋長,他認為民眾需對此保持警惕。郭偉強表示,他對學生公然宣揚「港獨」的行為感到痛心。同時,他認為這是扭曲「言論自由」的行為,稱有些學生把「言論自由」無限放大,這讓人感到詫異。他最後指出,全港市民有責任「撥亂返正」。
  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表示,違法標語若被懸掛,校方應採取有效行動,把它們清除。他還稱,一旦有違法行為發生,相關部門應當及時予以處理。
2017-09-13 08:21:22
圖博館
據海外網早前報道,本月開學後,多所大專院校內的民主牆相繼出現「港獨」標語,多所大學都表明「港獨」違法,不贊成「港獨」,會移除有關標語。有法律界人士指,倘大學不拆除相關違法標語,有可能被視為直接或間接協助宣傳,或會被視為參與宣傳推動「港獨」,有可能犯煽動罪。
  除了校方警告宣揚「港獨」違法外,9月7日,有學生及民間團體發起反「港獨」行動。反「港獨」團體前往率先張貼「港獨」海報的香港中文大學示威,並與反「港獨」學生聯成一線。
  7日下午,有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張貼反對「港獨」的海報並大聲說:「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她不允許獨立,你們這些人沒資格叫囂。」
  而自內地女生單挑「港獨」手撕標語後,反對「港獨」的聲勢也愈發浩大。香港中文大學的播「獨」者見勢色不對,派人急忙清除「港獨」標語宣傳品,神色慌張道歉走人。

內地女生怒懟「港獨」續集:「港獨」收起海報大敗走
2017-09-07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綜合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內地女生「怒懟」「港獨」的視頻火爆網絡,網民紛紛為女生的正義之舉點讚。今日(7日),有不少香港市民和學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集會,展示寫有「反港獨 反撕裂」字樣的橫幅,并在墻上張貼海報,針鋒相對聲討駁斥「港獨」。
  現場反對「港獨」的聲勢越來越浩大,中大學生會見勢色不對,派人急急清除「港獨」標語宣傳品,神色慌張道歉走人。
  香港警務處處長盧偉聰也表示,「港獨」違反基本法,如有人進行違反香港法律的行為,警方會嚴正執法。
  內地女生單挑「港獨」事件回放
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墻上出現寫有「拒絕沉淪唯有獨立」的宣傳單張,一名內地女學生出於義憤撕下單張,兩名「港獨」學生見狀即上前阻止。
  女生用流利英文回應稱:「你說你們代表學生,我也是學生之一,我不同意你們這樣做,這也是我的民主墻。」。更質疑港記者和學生會在未經其允許的情況下拍攝視頻,是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隨着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該女生也開始擔心,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有個主頁,據說上面『罵聲一片』,還有人說要人肉我。」
  但是邪不壓正,Facebook上有不少網友紛紛給該女生點讚:.....
2017-09-13 08:21:59
圖博館
相關新聞
令北大教授感嘆:無盡的悲哀
港中大校董怒斥管理層太軟弱
马化腾怒怼港独议员:滚出中国!
港中大新亞書院院長怒斥周豎峰辱國言行
香港各界谴责教育大学冷血言论
港中大撕海報事件後續:“港獨”清除海報並道歉
  回應
 这班港独都不是真心悔改,道歉有意思吗,道歉只不过是为了平息事件和民愤而已。
 按規矩民主牆的海報需要署名,請問港獨海報有沒有署名?
 應檢討香港各大學教、育方式,為什麼港大,中大,教大,嶺大,城大,這几間大學出了什麼問題,是師資宣扬港獨毒害學子,還教育制度存在問題?所謂的學术自由,是偽命題宣扬港獨,絕對是天大荒言。港獨違反基本法第一條,政府應嚴正執法。
 祖國硬起來吧!在自己的國家被人辱罵"支那人",被人歧視,實在是無法無天,囂張至極啊,莫名其妙到頂了,這比列強侵略中國,還要令人憤怒啊!在自己的國家愛國,還要被威脅,還要感到害怕?簡直是窩囊夠了,一國兩制是這種結果,那跟殖民地有何區別?
 港独跟台独一样用言论自由的口号宣扬假民族主义,然后用民粹方式打击不同声音。
 港独台独嘴炮完全不能独立!港独们应该拿起武器攻占军营占领政府机构然后宣布独立!希望你们有那么一点点血性!不要天天意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mv_yrXAbA

香港學者呼籲人大釋法嚴打“港獨” 港媒:必須狠下重手2017-09-12 環球時報
  
針對香港多所大學的校園近日出現“港獨”宣傳品,39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11日聯署去信香港教育局長楊潤雄,要求教育局嚴肅處理事件,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校園散播港獨。同時,有關如何追究港獨言行的法律責任,香港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對於香港校園裡出現的港獨海報及標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言論自由並非完全沒有限制​​,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也非鼓吹歪論的藉口,有關言論已超越社會底線。香港13所大專院校的學生會10日晚發表聯署聲明宣稱,譴責林鄭月娥箝制學生表達自由,企圖向校方施壓,大興文字獄。多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11日下午在立法會召開記者會,其中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讀出39名議員的聯署信,針對多所大學校園出現港獨海報及惡意侮辱不幸離世者及家人的行為,要求香港教育局嚴肅處理事件。聲明稱,港獨宣傳品出現,是有人假借言論自由之名,散播違法信息,港獨違反《基本法》及廣大市民意願,要求高校果斷取締所有違法港獨宣傳品,並促請教育局與院校溝通,向社會交代,以防高校被利用作宣傳港獨。
2017-09-13 08:22:59
圖博館
香港教育局發言人回應稱,港獨不符合一國兩制、《基本法》以及香港社會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教育局一直鼓勵高等院校落實措施加強有關《基本法》的教育,讓學生對《基本法》有全面而正確的理解。教育局稱,將與大學保持聯絡,了解進展。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稱,港獨違反《基本法》,因此不應該被討論。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朱安妮11日出席電台節目時則宣稱,即使《基本法》列明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代表不可以討論。教
  數百名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友11日在香港報紙上刊登聯署聲明,斥責港獨分子假學生會之名橫行於校園。參與聯署的鳳溪公學行政總裁馬紹良表示,我們要聯署發聲,讓學生知道他們已玩過火,違法入獄必影響學生的將來,校友有責任救他們。他認為,“港獨”不能討論,只能教導學生不應該去做,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否則豈不是殺人放火以至搶掠都可以討論?
  對於如何在法律上追究煽動港獨者的責任,資深大律師、香港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胡漢清接受港媒採訪稱,掛起香港獨立標語,是挑戰中國主權、分割國土,標語明顯具煽動性,屬於嚴重違憲,會有刑事後果。他引用《刑事罪行條例》第9條及第10條的煽動相關罪名,稱有關行為有可能犯法。胡漢清認為,港府也對事件負有責任,如《刑事罪行條例》第14條列明警方具移走煽動刊物的權力,因此執法人員有權移走“港獨”橫幅和傳單。
  香港大律師、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主席馬恩國11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根據香港的《刑事罪行條例》第9條及第10條的煽動相關條文,引起憎恨或藐視中央人民政府,或激起對其的離叛;或者發表煽動文字等,都可入刑。但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條法律與《基本法》第27條有關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衝突,這些鼓吹“港獨”的年輕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看到這點,認為法律對他們束手無策。馬恩國表示,可以由私人對鼓吹港獨者提訴,經律政司同意,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相關條款開啟訴訟,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律師就辯論這條罪行是否合憲,可能由高院打到上訴庭,再打到終審法院,在終審法院這個階段可以提請人大釋法,人大釋法就可以解釋,相關條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優先於言論自由。這樣就可以不用通過23條立法,只需啟用舊的法律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馬恩國認為,只有通過人大釋法,才能把香港言論自由的底線給拉回來。如果只靠香港法院很難,香港沒有這個政治底氣,只有人大釋法才能達到干淨利落的效​​果。
2017-09-13 08:24:04
圖博館
其實國際上也有很多言論自由受限的法律規定,比如,根據英國種族及宗教仇恨法,任何人用恐嚇性言辭或展示任何恐嚇性文字意圖激起宗教仇恨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刑罰為監禁7年;根據德國刑事法,任何人在德國境內散佈有關違憲政治組織或政黨的信息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刑罰為3年監禁。
  香港高校學生會為何成為港獨溫床?馬恩國對《環球時報》表示,香港一些大學的學生會根本就不是為了學生的利益在做服務,很多學生加入學生會的初衷很功利,想為自己從政找捷徑,因此會去鼓吹港獨,這樣曝光度高。很多反對派政黨也會從學生會中挑選青年骨幹,學生會就成了部分香港青年的政治練兵場,他們在那裡練所謂的思維和口才,也會受到一些境外反華勢力的資助。
  香港《星島日報》11日評論稱,大學本是探求學問之地,最近卻成為一小批學生大搞政治鬥爭的“戰場”,他們佔據了學生會的陣地,形成一個唯我獨尊的少數霸權 ,以言論自由之名任意而為,凌駕於大學規則、核心價值甚至法律之上。歷史告訴我們,不受限制的自由,與凌駕一切的民主,都會演變成另類白色恐怖,高喊自由民主者形成的少數霸權,必令大多數其他人受害受苦。如果校方屈服於他們的壓力,繼續退縮,不敢依法運用權力維持校園的秩序與道德規範,經過無數人多年努力建立的大學,將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害。
  香港《東方日報》11日的社論稱,面對全城批評,香港一些大學生不但不反躬自省,反以“言論自由”之名繼續為所欲為。對付港獨歪風,對付冥頑不靈的學生,心慈手軟只會引火燒身,埋下無窮後患,港府固然必須盡快為23條立法,而且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而教育界更須狠下重手,對問題學生開除學籍,永不錄用,或許正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回應
香港的教育系統必須改革,領導權必須落到愛國者手中,不然在學校無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為他們把它叫做洗腦.然而事情另一方面是:他們就可以毫無阻力宣揚他們那一套,長此以往,就會問題多多,因此,我們必須掌握教育大權,讓香港的兒童成為祖國未來的花朵.
  相關新聞
45歲瑞士男在fb按「種族歧視」讚 被控誹謗被罰瑞士法郎
韓慧慧在博客批評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被法院罰誹謗坡幣3,100元,尋政治庇護.
首位梁振英特首告議員誹謗!
亞洲評論網站質疑香港司法「新加坡化」向誹謗條例傾鈄
馬來裔保留選舉 新加坡9.14出首位女總統
2017-09-13 08:24:58
圖博館
「星光部隊」將撤離台灣 漸移澳洲?2017-09-23 聯合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大陸,香港媒體傳言星光部隊可能撤出台灣。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對消息來源不明的訊息,府方「不予評論」,國防部則持續強調,對於外界臆測沒有評論。
  綠委王定宇說,自己透過管道與星光部隊指揮部的指揮官聯絡,對方表示目前星光部隊在台演訓仍然照常。
  綠委蔡適應指出,中方屢次向新加坡大力施壓,要求從台灣撤出部隊,最近例子就是去年十一月,星光部隊將九輛裝甲運兵車運回國,貨輪中停香港時,卻遭當地海關扣留好幾個月。另外,去年新加坡才跟澳洲政府簽了軍事演訓計畫,在澳洲昆士蘭地區設置更大的演訓基地,因此未來主要海外基地將會移到澳洲,逐步減少在台演訓是可預期的事。

李顯龍訪華後“星光部隊”中止赴台訓練?“綠委”先打起來了2017-09-22 觀察者網

  1975年4月新加坡與台灣當局達成協議,新加坡部隊在“星光演習”代號下到台灣進行軍事交流,即為“星光計劃”,受訓部隊稱“星光部隊”。起初效期只有一年,但計劃展開後未曾停歇。
  香港“中評社”22日凌晨發表快評《李顯龍反“台獨”,“星光計劃”應終結》 一文,稱李顯龍訪華時重申“一個中國”政策,談到反對“台灣獨立”,中新關係已經從困難中回返正常軌道。“星光計劃”沒有繼續實施、存在的理由,中止、終結“星光計劃”,等如拔除中新之間的一根骨刺,對雙方都有益。
.....
  回應
 說白了就是承認了。再有什麼星光月光計劃的話,李家坡就等著面對更多的皇X港和克X地峽,以及更多的“催雨彈發射車”吧。
 大陸對國際上“一個中國”的表態,己到了見真章的階段了,換句話說,台毒脖子上的繩索很快就很快就勒緊到肉裡邊去了。
 中國對新加坡一直很友好、客氣,但新方一直協脅美國遏制中國,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直到中國給了它一點小小的顏色.....小孩硬充大人,大人真對他來真的,他的承受力還是有限。
 看來李顯龍是很靈活的領導人,很務實。交惡時可以打到七寸,需要交好時可以笑臉迎門。並沒有什麼主義道德民族觀政治正確來束縛他。就水平上而言,比歐洲大多數的領導人強。問題就在於之前他跳得太兇,以為很多事十拿九穩(TPP美國重回亞太菲律賓牽頭在東盟內跟中國硬槓),結果過早的進入了角色,結果事有不協,天有不順。
2017-09-23 11:46:55
圖博館
港獨的最佳護身符:自由民主2017/9/23林金源

開學以來,香港多家大學出現港獨標語或文章,保護和撕毀這些標語的校內外港獨、反獨人士,數度發生爭執,鬧得沸沸揚揚。繼10家大學校長發表聯合聲明,反對港獨主張之後,特首林鄭月娥19日公開表態,指稱港獨的討論非屬言論自由範圍,明顯衝擊一國兩制、違反《香港基本法》、破壞香港和大陸關係,必須停止。
  林鄭月娥話才講完,「末代港督」彭定康立即駕臨香港。彭讚揚正在監獄服刑的黃之鋒,說黃代表一些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價值。彭定康自稱反對「港獨」,但支持追求民主。當被問及如果在他任內發生「占中行動」,他會如何處理,彭說他會與示威者對話。他又說,香港市民在「占中行動」期間,自發清理垃圾,學生於占領區做功課,參加者互相幫助的情景,會一直被全世界記住。
  彭定康何許人也?
英國自從1841年統治香港以來,立法局的成員都是港督指派,從來就不曾直接民選。它被叫做「局」,表示它是行政結構的一環。彭定康1992年接任總督後,馬上提出政改方案,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在彭的主導下,香港於1995年首度產生民選的「立法會」,取代百餘年來的立法局。兩年後,彭定康把餵食過「民主嗎啡」又對祖國懷有不合理、過度期待的香港人,丟給中國。
  如果民主真是好東西,為何英國人在離開香港的前兩年,才突然賞賜民主?如果民主真是好東西,為何英、美各國在發展民主的早期,都限制只有富人和男性可以投票?
  港獨分子羅冠聰、黃之鋒等人,今年初向台獨取經時也說,他們並未主張港獨,只在爭取香港的自由、民主。看來港獨是「只能做,不能說」。因為港獨不但觸犯《香港基本法》,在國際社會也博取不到同情。黃之鋒、彭定康分別代表國內、國外,遂異口同聲為港獨找到最佳的護身符與遮羞布:自由、民主。
  追求統一和追求自由、民主原本分屬不同層次,且不衝突。西方各國富強之前,民主之前,莫不先求統一。港獨、台獨和有心人,總把自由、民主標榜為普世價值,其價值甚至高過國家統一。當此論述普及之後,西方與獨派的攻勢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德國不許宣揚納粹,美國不許宣揚種族主義,戲院裡不許隨便喊失火,可見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是不允許破壞全體安全與穩定的。放縱少數港獨的言論自由,將剝奪香港及全中國的集體自由,和許多中國人的個別自由。
2017-09-23 12:53:49
圖博館
未統一之國,常被外力操弄,國民只享有淺碟式小自由。國家認同問題未解決前,我族的界線模糊、不安,絕不可能發展出好民主。
  當港獨人士高喊「香港非中國」時,他們已自外於中國大家庭,根本沒資格在香港談論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只能和國人同胞分享。
  香港「占中行動」是衝撞中國求統的高層次大問題,彭定康見獵心喜,卻避不觸及有外力介入的事件核心,反而以低層次又易博取年輕人同情的「自發清理垃圾、參加者互相幫助」等溫馨畫面,企圖美化、正當化「占中行動」。可見民主、自由之外,能幫助港獨的「優雅武器」還很多。
  香港回歸已20年,今後港獨的消長,意味著「一國兩制」的成敗。「一國」必須優於「兩制」,「兩制」是為了達成「一國」。港獨假借自由、民主之名,如果衍生成陸、港「一邊一國」,這將是北京無法向包括台灣、港澳13多億國人交代的悲慘結局。
  獨勢初起的昨日台灣,就是今日香港。但願明日香港,不是獨勢泛濫的今日台灣。
2017-09-23 12:54:39
圖博館
綠色的日子:新加坡義務役的菜兵正傳2016/08/02 萬宗綸

新加坡與台灣同樣實施「徵兵制」,男子在年滿18歲後便需要進軍中服役兩年,但跟台灣不同的是,新加坡還是少數永久居民也需要當兵的國家,如果家中家長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居住在新加坡的孩子因此具備永久居民資格,即須要當兵。
  男子服役退伍後,每年仍有40天的時間返回軍隊服務,直到50歲(將官軍銜)或者40歲(其他等級)才解除。在這樣密集的「教召令」之下,成年男性即便退伍,出入境仍需向政府申報,而我的本地朋友亦曾與我深深地埋怨這件事。
  大部分的新加坡男性在考完「"A" Level」(英國系統的大學入學測驗)後,需先入伍方得升學,除非是特殊情況否則不得緩召,這與台灣只要具有學籍就能延後服役的景況不大相同。
  強迫當兵,就像奴隸制
雖然眼下新加坡距離戰爭威脅很是遙遠,但政府推廣「全民國防」的政策卻始終如一。新加坡境內規劃了相當多的歷史博物館,從小學教育開始結合參訪,目的就是要讓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了解到新加坡過去被日軍侵略的歷史(三年零八個月),讓人人需保衛國家變得更加合理。
  不太常提及自己從軍的輝煌歷史,但自身就是義務役的宣傳品之一的李顯龍曾發表一份演說,提及義務兵的意義:...就像前總理吳慶瑞在1967年所說,『沒有任何事情比起參與保衛國家與加入軍隊還要能創造忠誠與國家意識...』,我們已經讓履行兵役義務成為一個國家民族機制,以及成為新加坡身分認同定義的一部份。
  李顯龍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異,獲頒總統獎學金,原先他被看好能出國留學,然而其父李光耀為顧及形象,要求李顯龍先入軍中服役。在軍中表現優良的他,拿著部隊獎學金,中斷服役,前往劍橋大學讀數學系,拿到文憑後再回新加坡成為職業軍人,1982年就升為上校、1984年成為新加坡最年輕的准將——儘管李顯龍在聖淘沙纜車事件(纜車遭雷擊而卡在半空中,最後由出動軍方直升機救出乘客)中領導有功,但承平時期成為准將,也惹來閒言閒語,說他是「紙糊的准將」(paper general)。
2018-01-29 11:17:52
圖博館
新加坡的愛國主義儘管濃厚,但仍有不少新加坡男性非常不想當兵。他們認為,兩年的兵役,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因為現在的新加坡「根本不可能打仗」。
  2013年,一個新加坡本地的30歲林姓部落客抨擊,兵役制度根本是「奴隸」(slavery)。他說,雖然他很愛他的國家,但如果有一天他選擇移民,新加坡軍隊絕對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問:Google定義奴隸為「身為其他人的法定財產,並且被迫服從於他們的人」,這有沒有令你想起義務役與後備役?
  他的文章,獲得強烈迴響,一個周末就有十萬次點擊率、八千次分享與各式留言:
「新加坡男性猶如殘疾人──先是花了兩到兩年半的時間在服義務役,然後又要每年被教召。」
「義務役是一種懲罰,那些不遵從的人面臨坐牢或罰金,就像是拿鞭抽打奴隸到拍賣場一樣。」
這波兵役辯論隨後也演變成愛國罵戰,而在惹來不少爭議後,林姓部落客也回應,他主要是要譏諷「國家先於自己」的意識形態。
強制服兵役的爭議在今年一月又再次燒起,新加坡當局要求一名擁有紐西蘭護照的新加坡青年回到新加坡進行當兵前健康檢查,否則將要面臨兩年牢獄或一萬新幣(折合新台幣二十三萬五千元)的罰金。這名十九歲的青年名叫Brandon Smith,出生在新加坡,八歲時搬家到紐西蘭。
新加坡當局拒絕了他延緩兵役到21歲的申請,但他的弟弟卻成功延緩。不公開透明、標準不明的緩徵評估過程,在新加坡社會飽受批評。但也有新加坡的愛國網友們抨擊當兵是浪費時間的說法,也攻擊Brandon試圖放棄新加坡公民身分的企圖。
Brandon的父親表示他們已經無從選擇,因為基於新加坡法律,必須要到21歲才能放棄新加坡公民身分,他說:我兒子現在不回新加坡服役,那麼他將永遠都不能入境新加坡,否則他馬上會被逮捕。據報導,就算只是在樟宜機場轉機,一旦被發現,Brandon也會馬上遭到逮捕。
  新兵正傳:傭寶、兵變、犧牲奉獻
曾經導演過《小孩不笨》的導演梁智強,他在2012年拍攝出另一部在新加坡超級無敵賣座的電影——《新兵正傳》(Ah Boys To Men)——英文片名直譯是「男孩變男人」。當年為了紀念徵兵制滿45周年,梁智強思索著要拍攝一部讓大家看了會想去當兵的軍教片,因此跑到德光島實地拍攝,電影一開頭就以新加坡陷入戰爭為假想場面。整部片子耗資300萬新幣,花得多但也賺得多,成為新加坡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片。
2018-01-29 11:19:49
圖博館
男主角Ken是個媽寶,原本計畫和女朋友出國留學,但因為徵兵制,所有計畫都泡湯了,於是乎他的母親想方設法要幫他逃兵,甚至寫信給該選區的國會議員,但結果也沒用。反之,Ken的爸爸覺得當兵是件榮耀的事,一直告訴兒子不要害怕當兵,甚至鼓勵他表現優良,有機會變軍官。最後,Ken還是硬著頭皮去當兵了。
  電影中有一個橋段是軍方向家長們介紹德光島中住宿的優質環境,Ken的媽媽詢問軍方人員「能不能讓孩子帶女傭(maid)當兵」,因為「女傭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打戰時,可以讓女傭代替兒子拔草測風向、左欺敵右欺敵確認有無敵軍。
  這段梁氏幽默,呼應的是一張在2011年瘋傳於新加坡網路上的「傭寶」照:一個正在服義務役的男性身著軍裝,後面跟著的是他們家的外籍女傭,手上幫他提著他的軍用背包。我的新加坡朋友說:「大概沒有新加坡人不知道這張照片。」這張照片,被網友批評就是新加坡軍隊根本打不了仗的縮影,不過也有人說,這沒什麼,這一代年輕人從小就是女傭幫他們提著書包上下學的。
  好,不能帶女傭服役,沒有關係。但是女友跑了,那可不行!Ken在軍中服役後,遭遇軍變,女友鬧分手,他用盡一切辦法想要請假去挽救他的愛情,千方百計讓自己淋冷水、操練不喝水,只為了能請病假出營,不料最後病得太過嚴重,送醫急救。Ken的父親在公司開會時得知消息,急忙開車趕往醫院,但是在路途中心臟病發,發生嚴重車禍。
  故事的結尾是:Ken意識到自己的幼稚,決定將心血奉獻於服役,甚至愛上當兵,反過頭去譴責同寢弟兄們想要偷懶的行徑。這是用家庭價值去達到說服效果的新加坡式典型論述,卻引起全島廣泛迴響,甚至連拍了三集。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867594
2018-01-29 11:20:29
jsoujsou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中國簡報》總編馬特·施拉德爾:“新加坡模式”不再是中國的榜樣2018-04-04觀察者網

在許多種意義上,中國今年三月的兩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除了修訂憲法和政府改革等重大事件,它還宣告了另一個時代的終結。今後,對中外觀察者而言,“新加坡模式”都不再是理解中國政治演化的有效途徑。不管如何,本次兩會凸顯出一個事實,即中國如今認為可以向世界推介自己的模式,而這種獨立的模式並不承蒙任何國家的恩惠,包括新加坡。
  模範城市
當鄧小平1978年向全世界敞開國門時,他很快將新加坡確定為中國學習的榜樣。原因顯而易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締造的國家融合了高效的經濟管理、廉潔的政府、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以及長期持續的一黨專政,而這一切都存在於一個多民族、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當中。
  據報導,1978年鄧小平首次訪問新加坡時,他對其繁榮程度感到吃驚。1992年,鄧小平鼓勵中共幹部“要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在中國政治和學術界掀起了一股“新加坡熱”。這股熱情化為製度: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5年,大約有5萬名中國官員南下“向新加坡學習”。中國對新加坡模式的密切關注引發了西方學者和記者的注意,他們通過探究兩國間的聯繫來尋求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
但由於新加坡對中國在南海的強勢態度和相應舉措感到擔憂,兩國間的熱絡關係如今開始降溫,逐漸從尊重變為猜疑。由此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是,中共開始減少派往新加坡學習的干部人數。
  鷹派的聲音開始主導新加坡國內的公開辯論:新加坡無任所大使比拉哈里·考西坎說,中國對海外華人的政策對新加坡構成了“生存”威脅,新加坡要想生存必須找到抵制的辦法。
2018-04-25 08:23:59
jsoujsou
在中國方面的官方和準官方聲明里,中新兩國間的摩擦往往被歸因於新加坡難以適應中國的期望,沒有對影響力不斷上升的中國給予相應的尊敬。
  新的方向
中新關係降溫有一定合理性,因為中國對新加坡模式的熱情從來都不像表面上那樣情投意合。近來,比較敏銳的觀察家提出,中國眼裡的新加坡模式與新加坡本身的模式並不一樣,為適應中國發展道路它經過了修改。
  兩會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徹底終結了中國今後將繼續走新加坡道路的說法。中國領導層構想的不是經營式民主和有限的國家干預,而是中共全面指導和領導社會,包括政府和企業。中國領導人一方面自信地強調黨的領導,一方面開始談論“中國模式”和“中國智慧”,堅定認為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即便不適合其他國家照搬,至少也值得學習研究。儘管中國學者和決策者仍將繼續研究其他政治體制,但中國領導人已經宣布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模式,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必須開始適應這一現實。
  回應
 得了吧,一個城市之國說到底是“城市”,其發展和治理理念不可能適用於一個人口14億的大國。請新加坡認清現實,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一廂情願地想做中國的老師。
 歷史證明,中共學誰誰完蛋,學新加坡,坐等結果。
 許你提新加坡模式,就不許我提中國模式、中國智慧?真是強盜邏輯。自然,新加坡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城市管理經驗也算是其長處。中國畢竟是大國,不是治理一個城市國家的經驗就能全面涵蓋的,所以我們才走中國道路,發展中國模式,難道這提都不能提?真是奇怪,西方人雞蛋裡挑骨頭的本事真是天賦,可能,這也顯示出對無法支配別人又無法安放的無力感和恐懼心,所以抓狂。
2018-04-25 08:25:16
jsoujsou
水資源爭奪戰:新馬水供協定談判再啟?2018/06/30 轉角說

水源是否充足,攸關新加坡的神聖主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從1961年簽下供水協定,確保新加坡能夠從馬國抽水使用、還能順便轉賣回銷到馬來西亞。距離協定到期的2061年還有一段時間,今年6月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突然「往事重提」,拋出協定重新談判、漲水價的提議,關乎新馬兩國外交關係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掀起了口水戰。對新加坡而言,幾乎是國家命脈的水資源,要如何面對「斷水」危機與協定折衝?漲價策略的背後,馬哈迪有其他盤算嗎?
本集重點
• 新馬水供協定:1961年代開始的水資源互惠政策
• 馬來西亞低價供應生水、新加坡處理後回銷大馬
• 李光耀:水源關乎新加坡的神聖主權
• 2061協定到期,馬國總理馬哈迪:重啟談判,來漲價吧!
• 新加坡:馬哈迪拿水源做外交籌碼,故技重施
• 國家命脈:新加坡長年以來的水源政策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226541
2018-07-02 08:55:47
TY Hsu
寫書評,通常西方國家都是刊物主編請該一領域的資深學者操刀,那是基於學術倫理和專業的考慮,非一般人可寫的。您文中提到張子房撰寫的該篇書評,是篇不成熟隨意想到問題而謅成的。本不想給予回應,但該人顯然故意中傷陳教授的寫作態度。故提出以下觀點回應。
1. 新加坡古代史的文獻記載極少,陳著在書中曾提到茅元儀所撰的《武備志》曾繪製有鄭和航海圖,上頭標註有「淡馬錫」,即今之新加坡。此外就是《馬來紀年》一書的記載,該書的性質如神話傳說,不足佐證為史料,一般不會據此寫作新加坡史。除此外,幾無文獻記載新加坡,故陳著會在第二章就進入英國入侵新加坡,中間沒有跳躍或遺漏。
2. 關於陳著「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又說:「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陳著第六章第二節有民主無自由的保守政治,就是李光耀的家長式統治方式。李光耀把他這種統治方式概括稱為「亞洲價值」的統治方式。他沒有寫一本專書或發表任何一項文件稱為「亞洲價值」。他是在1994年在Foreign Affairs期刊上接受總編輯Fareed Zakaria訪問時首次公開提到。(“Culture is destiny: A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4,全文可參: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1994-03-01/conversation-lee-kuan-yew)李光耀在記者詢問對「Asian model」的看法進而就其經驗表達治國觀點。李光耀就美國現況談到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包括他所理解的東方倫理道德。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是李在治理新加坡時逐漸形塑出的一套統治方法,並非原來即有的一套價值體系。如認為亞洲價值理念影響新加坡國政治發展,不啻倒果為因。
2018-12-18 17:36:05
TY Hsu
對張子房〈評陳鴻瑜《新加坡史》〉一文的幾點想法
寫書評,通常西方國家都是刊物主編請該一領域的資深學者操刀,那是基於學術倫理和專業的考慮,非一般人可寫的。今天張子房寫該篇書評,是篇不成熟隨意想到問題而謅成的。本不想給予回應,但該人顯然故意中傷陳教授的寫作態度。故提出以下觀點回應。
1. 新加坡古代史的文獻記載極少,陳著在書中曾提到茅元儀所撰的《武備志》曾繪製有鄭和航海圖,上頭標註有「淡馬錫」,即今之新加坡。此外就是《馬來紀年》一書的記載,該書的性質如神話傳說,不足佐證為史料,一般不會據此寫作新加坡史。除此外,幾無文獻記載新加坡,故陳著會在第二章就進入英國入侵新加坡,中間沒有跳躍或遺漏。
2. 關於陳著「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又說:「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陳著第六章第二節有民主無自由的保守政治,就是李光耀的家長式統治方式。李光耀把他這種統治方式概括稱為「亞洲價值」的統治方式。他沒有寫一本專書或發表任何一項文件稱為「亞洲價值」。他是在1994年在Foreign Affairs期刊上接受總編輯Fareed Zakaria訪問時首次公開提到。(“Culture is destiny: A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4,全文可參: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1994-03-01/conversation-lee-kuan-yew)李光耀在記者詢問對「Asian model」的看法進而就其經驗表達治國觀點。李光耀就美國現況談到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包括他所理解的東方倫理道德。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是李在治理新加坡時逐漸形塑出的一套統治方法,並非原來即有的一套價值體系。如認為亞洲價值理念影響新加坡國政治發展,不啻倒果為因。
2018-12-18 17:37:00
TY Hsu
3. 關於張文提到陳著毫不關心新加坡獨立後的新馬關係,特別提到「吳作棟飲下那一口新生水,當中包含了多少新馬恩怨情仇」。其實陳著大篇幅的討論新馬從合併到分家,就是有關新馬關係的論述,怎可說陳著沒有討論新馬關係?至於供水問題,是否就是造成獨立後新馬的恩怨情仇?先來看看歷史上的供水問題,才不會出現類似張文的錯誤認知。1961年10月2日,新馬簽訂了第一份供水協議(The Tebrau and Scudai Rivers Water Agreement),合約效期為50年,次年9月29日再簽訂另一效期99年的供共水協議(The Johor River Water Agreement),1990年11月24日,新加坡與柔佛州政府針對1962年的共水協議再簽訂一補充協議,同時這份協議獲新馬國家當局保證的附約,效期同樣至2061年。根據此補充協議,新加坡可建立一橫跨Sungei Linggiu的水壩以便從柔佛河取水,柔佛提供216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則提出320萬令吉作為使用土地造成的永久損失與相關歲收;此外,與1962年的協議相比,每公頃給付18,000令吉的溢價和年付每千平方呎30令吉的土地租金,並由新加坡承擔水壩建築和維持的相關費用。作為交換,新加坡得從柔佛河購買新水壩的淨化水,這比1962年的協議中從柔佛河取用250mgd的生水還多。此份額外供水協議的水價計算方式結合兩種方式:一是除了原先柔佛河水的關稅以外,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在售水後須讓予百分之五十的盈餘收入;或提供百分之一百一十五的柔佛河水關稅,至於以哪種方式計算,視兩種方式計價後,以高價者計。(相關資料可參考新加坡國立圖書館管理局的網頁:http://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533_2009-06-23.html)。從上面的合約得出的結論是,新馬之間根本從未發生「是否供應水」問題,真正的議題總在於水價,雙方討價還價。新馬之間確有恩怨情仇,但從不是因為供水而產生。更為重要者,新加坡將過濾後的飲用水回賣給馬來西亞新山的居民飲用,還從中獲益,你想新加坡會因為供水問題而懷恨馬國嗎?
2018-12-18 17:41:27
TY Hsu
4. 關於陳著「引用資料也偏向星洲日報,這個在歷史學或者任何的證據學來講,都是不能容忍的粗疏」。就好像張文不瞭解何謂李光耀的「亞洲價值」統治方式一樣,他不瞭解新加坡的新聞媒體受到政府嚴格管控,新加坡政府利用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控制新聞媒體,換言之,當地所有新聞媒體,無論是中、英、馬、淡何種語言,刊載的都是相同的官方內容,那麼要如何凸顯張子房文所謂的引用他種報刊的重要性?
學術討論本是美事,然張子房的批評毫無所據,其使用假名行惡意中傷之實,其惡意早已超過學術切磋的範疇。
2018-12-18 17:42:11
阿楨
星國會大選/3大關鍵 李顯龍領軍 逢選必贏 2020-07-11 聯合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率領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獲勝毫無懸念,從一九六五年獨立建國至今都是執政黨的PAP,這次是否選得不如上次二○一五年大選,甚或首度失去三分之二的席次絕對優勢,才是真正的大哉問。掌握國會三分之二席次優勢,讓PAP得以主導修憲近五十次,從修訂國會內規到制定選舉法律。反對黨抱怨,有關選舉制度的修法讓他們很難贏得大選。
彭博資訊分析,除了選舉制度,執政黨拿得出亮眼的政績以及在野黨自己不爭氣,三大原因構成PAP連戰皆捷的基礎。
新加坡大多數選民都很樂於支持政府,不認為選舉制度有什麼問題。PAP也繳出傲人的政績:改善生活水準以及消除貪腐,協助新加坡從一個小商港轉型成為舉世數一數二的富裕國家。人均GDP在過去六十年間飆漲超過一百五十倍,現在比美國、德國、澳洲都高。
新加坡採用選區所有候選人中最多票者當選的「領先者當選制」,一九八○年代則引入每個選區一組四到六位候選人的集選區制(GRCs),每組候選人至少需有一位不是占公民數四分之三華裔,說是要確保國會族群和諧,但也幫助執政黨穩操勝券。
在之前的十二次大選,儘管在二○一一年的總得票率跌到史上最低的百分之六十,PAP的國會席次占比從未低於百分之九十三,這得利於集選區,反對黨往往連湊足夠格的人選都有困難,歷來只贏過一次集選區。
這次大選十七個集選區中包括六個四人集選區和十一個五人集選區,共占九十三個議席中的七十九席。在每個集選區,各黨派出數名候選人組團參選,一旦某黨勝出,則該黨所有候選人同時當選。
隸屬於總理府的新加坡選舉局主導選區劃分,而且往往在宣布大選前才公布,讓在野黨措手不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陳有利表示,由於選務機關不獨立,沒有人知道選區重劃基礎,的確讓執政黨有優勢。
在野黨自己也需要檢討。PAP對於應選席次九十三席提好提滿,竟然還有破紀錄的十個在野黨出來角逐,去年才成立的前進黨提名廿四席最多。雖然在野黨儘量避免自相殘殺,但是對於在野黨存在的目標是對執政黨問責還是取代執政黨,各在野黨意見分歧,根本不可能談合作。
2020-07-11 08:04:39
阿楨
李家超獲99%超高得票率 當選新一任香港特首

香港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2022-05-08投票結束,在總數1461名選舉委員中,共有1428名選舉委員會委員投票,投票率為97.74%。李家超獲1416張支持票,得票率高達99%,當選新一任香港特首。
本屆香港特首選舉,只有李家超一人競選,李家超只要獲得750張有效支持票即可當選,但為能彰顯北京對香港新特首的支持,香港各界與李家超本人選前仍積極催票,希望衝高投票人數。投票結果符合北京的預期,有高達97.74%的選委出席投票,當中有99.15%選委投給李家超,李家超也打破香港特首選舉以來獲最高支持率的紀錄。
香港過去五屆特首選戰,最高得票率一次是2007年曾蔭權競逐連任,獲81.1%選委支持。其次是1996年首屆特首選舉,董建華獲80%得票率。
2012年上演「唐梁大戰」,由唐英年、梁振英與泛民代表何俊仁競逐,最後梁振英僅以689票勝出。以1200名選委計,梁振英得票率有57.4%,是得票率最低的當選人。
2017年特首選舉由林鄭月娥、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與前法官胡國興競逐,林鄭最終以777票當選,以1200名選委計,得票率有64.75%。
李家超高票當選,將由北京任命,並在7月1日宣誓,成為下任行政長官。
  回應
歐美台灣等扇動港獨暴力反中的結局可讓香港長治久安!
共產黨統治的地方有選舉?舔共的才相信
你只相信你的日美爹才有真正的民主對吧?快去舔你的日本爹跟美國爹吧。
比英國人民主一些,英國人直接指定港督,連等額選舉都沒有。
只能說遺憾,儘管有個前置門檻,但香港人本來有機會可以普選自己的特首,可惜被自己反中玩掉了
2022-05-09 08:04:39
阿楨
緬甸原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因4起貪腐案被判6年監禁

  2022-08-15,緬甸原國務資政昂山素季所涉4起貪腐案在內比都監獄中的特別法庭宣判,判處昂山素季6年監禁。至此,昂山素季已被累計判處17年監禁。此前,昂山素季由於違反自然災害管理法和進出口管理法以及收受原仰光省首席部長賄賂等6項罪名,被判處11年監禁。
  回應
政治啊,弄人。
這就是投機倒把的下場,以為在國外抱大腿找靠山就安全了,這下好了永遠沒有東山再起之日了。
軍政府不下臺緬甸永無寧日!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專職政權無處講理
嗯,哪有什麼聖人
  相關新聞
緬甸:軍政府處決四名民主活動人士,包括前議員
台灣人赴緬甸、柬埔寨打工受騙
臺灣民眾被騙到柬埔寨,救援者:中國大使館幫忙救出
緬甸「KK園區」 詐騙業績沒達標恐被迫賣器官
2022-08-17 06:21:49
阿楨
新加坡倒垃圾不用下樓,真香? 2022-10-18

某紅薯上有博主發了個視頻,說在新加坡生活永遠不用下樓倒垃圾,因為走出家門每一層樓道都會有一條隱秘的垃圾通道,十分方便。
評論區中有不少網友表示,其實中國以前的老式公房很多都是這樣的,只是後來被淘汰了。
但也有人表示,新加坡那邊每天都清理跟打掃,時不時還有消殺除蟲,環境蠻幹淨的。
住在新加坡的網友稱,他在新加坡住了這麼多年真的沒見過臭的髒的……而且新加坡組屋一樓大多數都不住人。
不過也有在新加坡的國人表示,很多人家因為這個垃圾道,都把這個口拿膠帶粘住了。因為蟑螂太多了。
  回應
說起新加坡住宅的垃圾道,被小夥伴喚醒記憶,20年前北京住宅樓也到處都是這樣的垃圾道,後來非典,然後就把垃圾道都封了。要是不封的話,這回新冠肯定又是一個大傳染途徑。
這種收垃圾方式,是落後的表現,不是進步,因為,留下很多隱患,
香個鬼,消防規定火災疏散通道不允許有垃圾道,容易造成煙囪效應,使火災快速垂直蔓延。樓內設垃圾道是一種不安全且落後的建築方式,有什麼好吹噓的
這裡又不說垃圾分類的事了?
沒見識的樣子真可愛,我03年上大學住的宿舍就是這樣的,我們房間就是最靠近丟垃圾的口子的樓道盡頭,正對著樓梯,味道一言難盡。
這種設計其他的缺點不提,就是不能用於高層,現在國內很多社區都30層以上,你能想像一包垃圾從30樓扔下來的後果嗎?
對咋家原來就是這樣,19年改造把垃圾口給封了,易堵垃圾氣味發散容易傳染疾病
2022-10-19 09:30:50
阿楨
高薪能養廉嗎? 2022-12-05

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高薪”不一定“養廉”,但“低薪”絕對大量腐敗。有人會反問題,建國之初為何腐敗少?一窮二白無財可貪!
  回應
不能,宋清已經證明。
高薪養的不是廉,而是“能”,即高薪養能。
說到高薪養廉,不能不說新加坡。精英治國,和高薪養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在新工作的幾年,切實感受了這個制度的威力:政府保持有競爭力的薪資,留住人才,留住清廉,讓社會相對公平。
新加坡是一城市國家,中國東西南北各不相同,財政狀況,社會習俗各不相同照搬新加坡根本是想當然,大國裡哪有幾個高薪的?
高薪只是方法之一,還要配合績效考核,在加依法約束,三法合一,一招鮮當然行不通。
2022-12-16 09:10:59
阿楨
張春:西方塑造非洲政治的反噬 2022-12-16 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武裝衝突(ACLED)資料,2000-2010年,非洲的公眾抗議,年均600餘起,年長率11.3%。2011年阿拉伯之春有助推作用:2011-2018年,年均4500餘起,增長率26%。2019年起更是增長迅速,年均1.5萬餘起,年增長率130%。美歐NGO在非洲“搞事情”,而不是 “做事情”,2010-2019年,僅有14%資金實撥給非洲的NGO,58%撥給非洲之外的NGO,20%撥給非洲的公共部門。2011-2015年,美國慈善機構捐非90億美元,僅5.9%分給非洲NGO;2017年全球212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中,非洲NGO僅獲0.4%。這些極其有限的資金,主要用於“搞事情”,如人權議題占42%,政府問責占21%,經濟民生都不是重點。
非洲精英和公眾對西方嘴臉的認識正越來越深刻,並開始嘗試將自身傳統重新融入西式民主中,以發展自身獨特的政治和社會道路。儘管非洲正持續覺醒,但迄今為止的“造反”努力根本上仍使用西方所教導的手段,仍是在西式民主的框架下發生的。因此,非洲自身獨立自主的政治發展道路的探索,仍任重而道遠。
2022-12-22 06:34:32
阿楨
醫保改革六大焦點:為何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 澎湃新聞

一場涉及3.5億職工參保人、上萬億醫保資金的“醫保史上最大改革”引起普遍關注和討論。2月15日晚,國家醫保局2023-02-15醫保改革的配套《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將更多的藥店納入門診統籌服務提供的範圍。
焦點一:職工醫保改革主要改什麼?為什麼要改?
2021年4月,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調整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結構後,增加的統籌基金主要用於門診共濟保障,提高參保人員門診待遇。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群眾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基礎上,支付從50%起步,並向老人傾斜5-10% “大共濟”,還家庭小共濟,配偶、父母、子女的醫藥費用,可由個帳支付。
焦點二:為什麼要減少個人帳戶劃入金額?合理嗎?
我國醫保制度存在結構性問題,至2021年,參加職工醫保35422萬人,年末結存36121.54億元,其中統籌基金17834億元、個人帳戶11575.43億元、居民醫保6712億元。參保人感覺到劃入個帳金額減少了,有不滿,這是正常現象,但個人看門診、藥店購藥可報銷的卻更多了。就算是目前身體好不怎麼看病,年齡越大,總還是要看病買藥的,所以,國家說要算大賬、算長遠賬。
焦點三:短期“吃虧”能否換來長遠實惠?
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明確感受到醫保改革後的利好,因為人們權益的置換並非同期實現,對部分人來說有滯後感。
焦點四:這場改革誰受益?
門診共濟保障改革的主要受益人是老年人。此次“邁步”最大的武漢醫保局也表示,從長期看,所有參保職工都增加了此前沒有的普通門診待遇,特別是患病群眾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焦點五:門診統籌就醫購藥方便嗎?
在地方上,武漢市醫保局也在15日將第三批4065家定點零售藥店納入職工醫保門診統籌服務試點。
焦點六:醫保基金資金夠用嗎?
武漢市醫保局也表示,醫保基金收支是平衡的,收支規模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國家醫保局回應,2021年,全國醫保收入2.87萬億元,支出2.4萬億元,基金保障能力穩健可持續。2022年參保率95%以上,總收入26576.42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職工醫保收入18058.52億元,同比增長9.2%。
  回應
這個問題很敏感,前幾天有人就談這個話題,沒有跟評。因為有些話說多了,給自己找麻煩。
2023-02-17 10:24:53
阿楨
全球自由經濟體最新排名 第1名是新加坡 香港落居第2 2023/09/20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最新發佈《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吿》,香港今年被新加坡以0.01分的些微差距超越,出現從1975年以來首度被擠下排名第一寶座,台灣則位居第11名。原因涉及北京干預,包含中國政府推出重大准入壁壘、外勞就業限制及增加營商成本等,導致香港的「監管」評分下跌0.25分。加上軍事干預法治程度上升,香港司法獨立和法院公正性的信心正被侵蝕,導致「法律制度和產權」下跌0.2分。
但這也引來港府反駁,稱香港是全球最開放和便利營商的地方之一,匯聚來自大陸和海外近9000家公司,足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並對菲沙研究所指大陸在港施加新的重大進入壁壘、限制聘用外地勞動力以及增加營商成本等說法不符事實。
依據排名,新加坡以總評分8.56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瑞士、紐西蘭、美國、愛爾蘭、丹麥、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台灣第11名,日本第20名,德國第23名,法國第47名,俄羅斯第104名,中國大陸則在111名。
  回應
新加坡政治自由?台灣經濟自由?
西方的評審不可信。
2023-09-21 07:45:17
阿楨
中國富豪,為什麼那麼喜歡新加坡?2024-04-03

根據新加坡《2023年人口簡報》,總人口增至約592萬,公民人數增加至約361萬,永久居民增加至約54萬。增加的人口,基本都是這兩年到新加坡工作和投資移民的。其中不乏國內的富人們。不久前,還傳出馬雲妻子張瑛在獲得新加坡合法公民身份後,豪擲近3億人民幣買下新加坡的三棟老宅。
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全球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全球有三千多家跨國公司將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更有超200名超級富豪在此立設家族辦公室。2023年GDP為5013億美元(約為36184億人民幣),人均GDP達到84714美元。
新加坡不僅有著更相近的文化背景,廉潔高效的政府與豐富的教育與醫療資源也同樣在亞洲首屈一指。外資在新加坡設立企業,可以享受國民待遇,而且外匯進出自由。企業所得稅最高僅為17%,個人所得稅最高22%,而且無遺產稅、資本所得稅。
  回應
 新加坡這種小國的抗風險能力很差。
 新加坡恐怕是最安全的國度?第一、美中都會保護新加坡安全。第二、不選邊站的務實外交理念。第三、中國富豪們都是人精……
 我們是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越是有資本的人,越是擔心後路。
 中國人民鄙視富豪不和國家利益綁定,這就是道義
 別扯道義不道義的。等你有錢了你就忘了道義了。
 錢是人家努力賺來的,何來的道義虧欠?
 人無橫財不富,沒有心不虛的!
 宗慶後是個曬鹽的,靠著賣汽水起家,老乾媽是個農婦,擔著辣醬去送貨,任正非1.8萬元起家,租了一間18平米小屋做公司,有必要心虛嗎?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臺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後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範(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裡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2024-04-06 04:21: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