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1 05:56:02| 人氣8,347| 回應20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人與美國人》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總算又回到與中國人性格相關之書了,而且是許烺光的名著《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徐隆德譯,1988。約同時,1989年,北京:華夏出版社,彭凱平、劉文靜之簡體譯本)。

許烺光的《中國人與美國人》啊!以往只知前評現代化論者之論文,常引用許書的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中國人則為「情境中心」之說,來批中國人傳統性格,讀過才知「盡信文、不如書」:

許氏認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法則,因為當你不屬於某一社會時,邊緣人的身分可以幫助你跨越自己的優越感或成見融入該社會,使你能夠像當地人那樣去觀察感受了解那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邊緣人的角色可以啟動比較研究法,因此研究者可以在尋求了解他人社會文化的同時,對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有進一步的反觀自省和了解,而這種反思與再認識的過程,有可能獲致文化研究中更珍貴的收穫。
書中更提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優點,指出許多美國文化的侷限,講中國缺點的部分則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針砭美國則力道相當勁猛,這固然是他對中國的孺慕之情,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份大愛的胸懷,希望為美國文化提供一面鏡子使他們擷取別人的優點,以便日後的發展可大可久。

這個嘛!得了解許氏學經歷:

許烺光,美籍中國人類學家。遼寧莊河人。1933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學士學位。曾在上海從事國際救援活動,1934-1936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做社會工作。1937年赴英國學習,在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師從馬淩諾夫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1941年回國,擔任雲南大學副教授、教授,並在雲南大學與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室(魁閣)工作,1943—1944年間曾擔任該站代理站長。1944年應美國哥倫比亞之邀,赴美在該大學任講師,並隨林頓研究心理人類學。以後擔任美國康奈爾大學、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大學、舊金山大學副教授、教授、伊利諾斯西北大學人類學系主任,1977—1978年擔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
他也曾在日本京都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研究中心和印度人類學調查部等地從事研究,擔任美國勞工部和一些精神病醫院的顧問,並在美國許多地方發表學術演講。
主要田野工作地區是中國中北部、西南部,美國夏威夷華裔居住區、印度、日本等地。長期從事人類學教學與研究,尤其在心理人類學和大型社會比較研究方面影響更大,他的主要研究重點並不是基于區域的,而是在每種文化行爲模式之下的可試驗或推測的心理原動力。許烺光認爲由此可以進行文化分析,並將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區別,因此,可以說是“文化的語法”。他首先提出“心理人類學”(楨:後評)概念。
著有《中國南部家庭的功能》、《祖蔭下:中國的親屬關系、個性和社會流動性》、《宗族‧種姓‧俱樂部》、《美國人和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比較》、《美國人和中國人:偉大文明的目標和實現》等,主編了《心理人類學》、《親屬關系與文化》等。
http://anthropology.cass.cn/view.asp?articleid=426

<文化脈絡下之中美教育比較>周德禎

一、 前言

自從統獨爭議變成熱門議題以後,要用一個總括的名稱指稱台灣這個地方的人和這裡的文化,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不過,因為這篇短文是接續許烺光先生的觀點而作,此處就沿用許先生稱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來指涉台灣的種種。
許先生在「中國人與美國人」(1988)一書的前言中說:
我自承是一個邊緣人。因為我是在一種不尚變而大半人生都可以全然預測的文化中出生和成長,但我卻又在一個好變,並以變為進步的文化中生活和工作。介於這兩種完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隨時接觸到兩種文化面,我可以體會出兩種不同文化面在內心相互摩擦的邊界。(p.20)
 許先生認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法則,因為當你不屬於某一社會時,邊緣人的身分可以幫助你跨越自己的優越感或成見融入該社會,使你能夠像當地人那樣去觀察感受了解那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邊緣人的角色可以啟動比較研究法,因此研究者可以在尋求了解他人社會文化的同時,對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有進一步的反觀自省和了解,而這種反思與再認識的過程,有可能獲致文化研究中更珍貴的收穫。
繼承許先生邊緣人的理念,我嘗試從他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揭櫫的概念出發,用比較的方法去理解台灣和美國兩種教育系統的一些不同。當然,教育研究的領域十分廣闊,我在這裡只談這兩個文化的教育特色及其中隱含的文化意義。

二、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

許先生說,造成中美兩大民族間這麼多彩多姿,無數差別的根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則為「情境中心」的生活方式。美國人受「個人中心」的影響,重視獨立自主,常會趨向於社會性及心理上的孤立;中國人受「情境中心」支配,在社會及心理方面,常常依賴他人,而與周圍的人產生出相互依存的關係(1988:41)。
關於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許多文獻都有類似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1969)更是明白表達對個人主義的強烈信仰,他主張個人應該生活在這麼一個世界:在這裡,人應該從社會限制中解放出來,每個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和創造對他們自己最有意義的價值系統。照Rogers的看法,「真正道德」(true morality)的核心是在個人而非社會,個人非常知道什麼價值對他們最合適,而且如果不受社會限制的話,個人有能力發展出有生產力的價值體系。Rogers認為,社會鼓勵人們只顧得扮演他在社會裡的角色,而疏遠他本身的內在感情和直覺,人們為隱藏自己本來面目所作的努力,甚至會大到讓他忘掉自己真正是誰,以致造成「自我異化」(self-estrangement),所以他宣稱,社會是一個健康而完整的個人之潛在敵人(pp.247-251)。
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描述為「情境中心」取向是許先生的創發。在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文獻中較常提及的是,中國是一個以「家族主義」為重的社會。例如Hamilton & Biggart(1989)指出,中國人家族主義的特色是,強調自我控制,個人行為必須順從家族的要求;鄭伯壎(1995)指出,中國家族重視家長權威價值,父親擁有最大的權威,家庭中權威的傳承優於一切,目的是確保家姓之源遠流長。不過,許烺光先生從小說、藝術、婚姻、家庭、政治、宗教各種方面擴大來看中國人的生活習性,他發現一個比家族主義涵攝力更大的概念「情境中心」模式。由於中國人看重相互間的依賴,對家庭、親屬、地方社團關係的重視,遠超過社會中其他較間接的關係,因此這種直接的、立即的、以他人為依歸的人際關係之重要性,形成個人強烈的情境中心取向。有時候這也造成一種許先生說的現象:「強調外在實體而不注重心靈探索;強調環境中個人的地位,而不看重在反抗環境」(p.78)。
重視個人的美國文化和重視情境或他人觀點的中國文化,各自孕育出一套不同的教育體系,其間的差異將是下節討論的重點。

三、中美教育的特色及其隱含的文化意義

(一)美國

個人主義向來深植於美國文化裡面,個人主義也是美國建國之基礎,美國憲法清楚的表明,個人尊嚴的重要性、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由和正義之權不可剝奪。美國教育學者Rodman Webb(1981)說:「美國式的命題清楚明白:人們可被信賴他們會管理自己。」(p.79)另外Mark Olssen (1996)也說,古典理論主張政府應限制和小化它的角色,因為普遍性自我主義(universal egoism)的實踐,說明了個人利益一定也就是社會整體利益。
根據個人主義的精神,美國教育在兩條主軸中呈現辯證式的發展,第一條主軸是自由主義的重視競爭、追求卓越,第二條是批判理論主張的保護弱勢、維護社會正義。
 競爭是美國文化中一項重要價值,它的意義是個人對自己的成就負完全的責任,一個人必須有企圖心去追求成功。美國人相信努力的酬賞是根據功績來做判斷,也相信個人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人生機會無限,然而成功不是偶然得來。因此,在學校理,每個學生被教導要極大化他的個人所得,學生在學校因為表現好,得到好成績,展現淵博的知識,而被老師、同儕團體尊敬,因此體驗到地位是努力得來的。打敗同學、領先群倫、勝過坐你隔壁的人是美國學生在學校被教育的態度,作第一名變成學生的主要價值。學校生活的各方面舉凡學業、體育、表演等等,競爭無所不在(Webb,1981)。綜上所述,「競爭」這一個概念在美國文化意涵下是一個正面的語彙,包含了許多元素,諸如負責、進取、積極、主動、卓越、努力不懈。
不過,伴隨競爭同時而來的是對效率的要求,而教育系統為達成效率,把兒童視為原料來打造,而不是把他們視為人來滋育培養;個人為了競爭,常把別人當對手來打擊而不是夥伴來關懷。因此競爭雖然有其正面意義,但美國社會也非常熟知競爭的殘酷及其所帶來的災難,是以批判主義陣營從來都沒有放鬆過對個人無限制競爭的批評。早期的教育批判家如Paul Goodman(1970)說,當學校變得越來越非人性、疏遠和抽象時,它對個人就越來越沒用,甚至製造學生對學校產生疏離感和反叛。晚近的批判理論家Henry Giroux(1988)更進一步指出,我們常在種族、族群、性別、階級的歧異中,發現因為意識形態和物質條件造成的壓制、隔離和暴力。因此,他主張教育要培養一種「解放形式的公民」(an emancipatory form of citizenship),他們所用的公共語言可用作行動指標,「不只要消除壓迫性的社會措施,更要形成新的道德覺醒運動,使它能建構非疏離的社會關係,以擴充和加強人類生活的各種可能性」(p.6)。
批判理論家誓言保護弱勢、維護社會正義,所以在美國教育發展上,另一個重點就是教育機會平等的呼聲。由於鼓勵平等,美國教育學者強調培養創造性思考,Sarane Boocock(1980)就曾指出,創造力的發展主要關切在流暢性、原創性、彈性、相關性等面向上,和傳統的智商著重的認知能力不一樣,它為學生開發表現的空間,因此為多元智慧的開展,提供寬廣的可能。
 在這裡,我要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我出國讀博士的時候把我的女兒也帶到美國上學,她那時小學三年級,出國前一個英文大字也不認得,到美國的頭一個月很茫然,每天放學回家我問她在學校幹了些什麼?她就說跟著其他小朋友跑進跑出的,惟一記得的就是吃午餐的時候,因為學校午餐的東西很好吃,其它的學校生活,她就一問三不知了。開學三個月後的某一天,我接到一封邀請函,說小女的繪畫作品被選為本學區小學生傑出畫作,要邀請這位傑出小畫家接受頒獎,她的家長可以出席觀禮,同時還寄來貴賓證和停車證。典禮當天我們穿著正式衣服出席,學區教育委員會委員、駐區督學、校長、其他家長全都盛裝參加,得獎的小朋友魚貫上台,大人們慎重將事的把獎狀頒發給他們,並有樂隊演奏,會後還有豐盛的餐點款待。校長也特地過來和女兒拍照賀喜,並且告訴我們作品會在公立圖書館展出一個月,請我們一定要去觀賞,這時小女兒真是覺得非常光榮,一掃她多日來英語不流利的痛苦。回家後我問她那張畫是什麼時候畫的?她說就是上美術課時畫的,我問她老師有特別指導她嗎?她說沒有,老師叫他們隨意畫。
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美國教育系統對於肯定孩子的創造力真是做得不遺餘力,第二、兒童多元智能的肯定完全是在自然流露的方式下被發掘,沒有教師或家長的揠苗助長,第三、每個兒童都會受到平等的重視,不受其種族、膚色或文化劣勢(小女當時尚不善英語表達,一般表現看來不會是傑出吧)的影響。

(二)中國

在中國,教育發展有兩個特色,第一、教育是家族向上流動的機會,第二、教育的選擇性功能大於社會化功能。這兩個特色不是經思想辯證而來,而是在歷史傳承和實用主義原則下形成。
從歷史傳承來看,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奠定考試取士的基礎。許烺光先生(1988)說,男子讀書考試做官,然後為家族帶來財富聲望,光耀門楣,是一條直線進展的路。Thomas Shaw(1996)的研究也指出,在古代中國,一個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官位的人,他的成就感不是來自於個人才智優越獲得證實,而是來自他有能力為他的家族、地方團體贏得光彩。自我才智的肯定並不及家族的榮耀重要,個人帶來家族向上流動的機會才是關鍵所在。
以情境中心為取向的中國人,由於重視立即人際網絡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把教育當作家族共同事業來經營,這在過去是如此,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是否依然如此呢?據黃毅志(1994)研究發現,影響台灣地區民眾階級認同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職業或收入。即使在控制職業、收入二變項後,教育對階級認同的影響仍然最大。可見受教育除了可作為工具,藉著提高職業、收入,而間接提高階級認同之外,教育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其本身就代表著一項很重要的地位。可見中國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在現今社會仍非常受到重視,而今日社會仍然常可看見父母為張羅子女教育所需勤苦打拼,子女為榮耀父母而用功讀書的現象。
其次談到教育的功能。教育社會學者Blackledge 和Hunt(1985)說教育的功能有三:社會化、選擇、及知識管理。根據中國傳統來看,教育首要功能則為選擇。過去帝王藉科舉拔擢人才為皇室所用,既符合不論門第用人唯才的平等原則,又能夠收編天下菁英,使其不致有逆反的思想或行為,這個制度數百年來形成考試領導教育,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局面。到了民國建立以後,這個模式因其實用方便的性質,以換湯不換藥的形式繼續被採用。台灣的教育藉著嚴格的聯考制度,完成政府設定的高中高職三七比的目標,百分之三十考得上高中大學的就變成白領階級,百分之七十考不上高中大學的就變成工人階級,通過考試的篩選,人們被分配到各個階層,也依此完成學習角色規範的社會化過程。換句話說,在台灣,當教育的選擇功能完成時,它的社會化功能也順帶完成。至於知識的管理,完全是由政治風向控制,這可以從國父思想這個科目,在聯考中從有到無的變化中獲得證明;新進擠入中小學課程中的母語教學、鄉土教學則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一般平民希望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與統治階層希望維持所欲的社會秩序之兩股力量交互作用,階級與權力在文化場域磋商之後,台灣教育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管道,那就是考試,它正好是一條可以滿足兩邊需要的通衢要道,於是考試順理成章地發展成一套精細入微、密不透風的制度。應考者不在乎準備考試的費力費時、考的內容合不合理,惟一在乎的是考試公平性;主政者不在乎考試的僵化人心,而在乎保留維繫階級平衡的機制。整個社會以考試的成功為依歸,為成功下了一個一元化的定義。
在這裡還要再說一下我女兒的故事。我回國後女兒也跟我回國,現在已是高中學生。高一的時候她還很喜歡畫畫,有一次為了一張要交的作品連續熬夜畫了兩晚,後來作品發回來得69分,她說旁邊的同學隨便應付應付得65分,她非常洩氣,後來再也沒看到她提畫筆了。她現在雖然仍背著書包上學,心靈卻遊蕩於學校體制之外,因為她對學校只重視主科,每天大考小考一大堆的教育方式不那麼認同,而她所心愛的畫畫和對此付出的努力,學校也沒有人在意,在我們教育體制下她能如何呢?就算聯考廢除,我們這個偏愛考試取才的文化會怎樣改變呢?以更多的考試取代單一的聯考?以更精巧設計的評量機制,來框限嚮往自由創造的心靈?
 單單指責聯考是教育的罪惡淵藪只是簡單的找個代罪羔羊罷了,我所要強調的是考試是我們文化精密設計出來的機制,它是一個忽視個人感覺,強調順從社會規範的文化價值觀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既然文化不重視個人,教育設計基本上也不在於提供一個場域,以便人們能發展及實現個人的潛能,那麼,僅只廢除聯考本身就會使得教育改革臻於成功嗎?如果學生不被視為教育的主角,家長的願望不被納入考量,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僅藉一些學科統整、主題統整等花俏的變化,能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嗎?結果有可能落入周珮儀(2000)所謂的「拼貼式」、「作秀式」、「舊酒新瓶式」、「口號滿天飛式」的改變罷了。
如果教育不再為家族利益服務,如果它某種程度上可以不為政治利益服務,(雖然我懷疑這兩個假設完全實現的可能性,但我們仍不妨試問)可是在文化形塑教育取向使其重視情境關係,而呈現個人主體性薄弱的特質時,教育會不會又淪入為另一種形式的權威(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利益)服務之命運呢?總之,我們應該從文化脈絡與深層結構的反省做起,力求通過文化的詮釋與批判,再加上不同立場的思想辯證歷程,重新賦予文化新元素,發覺新的可能性,再塑文化形貌,以轉變教育的性質。不然,只將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枝節的修飾,終於也不過像服飾界年年要舉行的時裝秀,最多掀起一些漣漪,無法有什麼重大的突破。(楨: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情境中心」生活方式,旣然是美國人、中國人之根,又如何能再塑?如何能只要其利、不受其害?)

四、結論

 許先生在「中國人與美國人」這本書提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優點,指出許多美國文化的侷限,講中國缺點的部分則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針砭美國則力道相當勁猛,這固然是他對中國的孺慕之情,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份大愛的胸懷,希望為美國文化提供一面鏡子使他們擷取別人的優點,以便日後的發展可大可久。我們若效法他的精神,在作文化或教育比較時,也應該對自己的部分作深刻的反省批判,因為文化或教育的內涵與意義,需要每一代人重新思考、解構與建構,而不是因循舊習便宜行事,以致落入歷史的陷阱,或某種目的理性的「鐵籠」(iron cage)。這也正是我這篇短文試著想做到於萬一的。(楨:美國人會接受張氏對「個人中心」針砭嗎?旣然如此,為何中國人要自賤「情境中心」生活方式呢?如從日本第一、NICs、中國崛起等來看,各自均必根/榮於自己的中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06j6.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8,347) | 回應(204)|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
此分類上一篇:《公民文化》

顯示全部204則回應

jsoujsou
老外評點:中國最讓美國人羨慕的竟是這些2017-0-月08這才是美國

  作為一個both在中國和美國生活了很久的人,小編遇到這個話題就像他鄉遇故人一樣激動不已,終於可以好好說道說道了!因為美國可能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不光是小編,很多外國朋友也這麼認為,他們對中國的哪些便利表示羨慕嫉妒恨呢?一起往下瞧瞧吧……
  米國這個神奇的地方,人們都管他叫大熔爐,但是小編覺得還不如叫一鍋糖醋'肉'。(額,我為什麼做了一個關於食物的比喻?原諒一個吃貨的思維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把不同的文化作'肉'的話,不管是什麼文化進來都要被裹上一層美國味的糖漿,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這就注定了任何國家的飲食來到美國,都會被美國化。
  這也是小編最痛苦的地方,因為在美國雖然中餐很流行,但是流行的都是美國化的中餐,什麼左宗雞啊,陳皮雞,蒙古牛肉都把美國人吃的開心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咱們長著中國胃的人就是吃不到地道的中國菜啊,心裡那個苦。
  大城市就不說了,畢竟美國沒幾個大城市。就說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一個小鎮,周圍就那麼幾個中餐館,把市場都給壟斷了。所以他們也不在乎自己的水平,價格是一個比一個高,做的也是一個比一個難吃。
  但是因為沒有別的選擇,懷念中國菜的學生們只能來這裡吃,而且他們菜色單調,就那麼幾個菜,小編大學四年都沒看他們換過。
  搞得我晚上就連夢見自家門口賣油條的小攤,第二天起來枕頭都是濕的。所以單論食物的好吃程度,以及多樣性,美國就比不上中國。
  不光是小編,就連吃慣了漢堡薯條,左宗雞的美國人在嚐到正宗中國美食的時候也是讚不絕口,立馬就把那些美式中餐拋到腦後了。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食物也真的是單調,如果拍《舌尖上的美國》的話肯定是第一集:漢堡薯條。第二集:完。科科……
  跟美國比起來,中國的優點簡直不要太多了,美食只是其中一樣。
  只是小編一個中國人說起來總有點王婆賣瓜的嫌疑,所以下面我們來聽聽這些外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吧:
  Jessica是一名中文老師,Tang是她自己給自己選的中國姓。Jessica是一名中文老師,Tang是她自己給自己選的中國姓。
  '西方國家都誤解中國菜了!那些所謂的中餐館都把中餐簡化成了炒米飯和甜酸雞。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吃文化博大精深。而且這食物的文化跟麻將的打法一樣,每個地區都不一樣。'
2018-05-03 11:17:39
jsoujsou
'中國還有最方便的公共交通,不管城市大小,他們都有公交系統,而且四通八達。遠的地方有高鐵,近的有公交車,如果有公交車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摩的和三蹦子。
  中國這個公共交通體係從最破舊的三輪車到最新式的子彈頭列車應有盡有,真是太神奇了。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突然感覺好不方便啊。'
  ·購物。
  我的天,我們在美國看到的所有中國製造的東西,這就是原產地。所以你基本上可以以非常合理的價錢買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要來中國,我建議你最好帶個空箱子,因為你走的時候裡面會裝滿茶葉,電子產品以及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生活成本。
  簡直太低了好麼,我拿著美國的工資,在中國生活的太寬裕了。我租了一套很好的房子,租了一輛豪車,還有餘錢在最好的餐廳吃飯,太幸福了。
  ·中國人的精力旺盛。
  我居住在深圳,我能感受到周圍人的正能量,特別是看到公園裡一些老年人還在跳舞打拳,有一次我居然還看到有人在公園裡舞劍。連上年紀的人都這麼朝氣蓬勃的,我感覺自己也被感染了,這種感覺太好了。
  '中國的食物比美國的好吃多了,種類也太多了。每個中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而且大街小巷都是。不像在美國的時候,你要費勁巴拉地才能找到一家特色餐廳,有時候就連這樣都找不到好餐廳。
  中國菜是我每次去中國的時候最期待的東西,就算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再嚴重我也不怕。'(嗯,相信你是中國的死忠粉了,鑑定完畢……)
  1。生活成本。
  我是一名歷史老師,我在中國的工資跟在美國時的一樣,一年大概4萬到4萬5美元,但是中國公司給我的福利還包括住房補貼,和回家的往返機票。
  如果我在美國,拿著這份工資,我連房子都租不起,因為我還要負擔水電費,學生貸款,油費和汽車保險。
  但是在中國,多虧了他們發達的交通系統,我不用買車,就連出租車都那麼便宜。而且水電網也用不了多少錢。就我這樣吃好的喝好的,天天打車還能剩下足夠的錢寄回去還我的學生貸款。
2018-05-03 11:18:20
jsoujsou
2。食物。
  我回國以後最想念的就是中國的食物!湖南菜,四川菜,雲南菜,東北菜,台灣菜,新疆菜和西藏菜都是我朝思暮想的。中國吃的東西真是多啊,還物種豐富。
  在我租住的公寓方圓5公里以內,我能吃到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法餐,意大利餐,西班牙菜,墨西哥菜,還有印度菜。而且最棒的是他們的價格合理!
  3。方便。
  如果你沒時間打掃房間或者洗衣服,沒關係,雇個ayi(小姑娘原文就是這麼寫的,直接用拼音把阿姨寫出來,看來她真的是感悟到中國人的文化了。)
  如果你懶得去你最喜歡的餐廳,沒關係,點外賣。這裡的大多數餐廳都提供外賣服務。
  而且不只是餐廳,在中國什麼都可以送貨上門,而且價格都不貴。基本上在中國,你能得到很多服務。
  對毒品的控制。
  特別是如果你家裡有正處在青春期的小孩,如果是在中國的話,你基本不用擔心他會受到毒品的侵害,因為中國對運毒,販毒和吸毒等行為的懲罰力度遠遠大於美國。(確實,別忘了咱中國第一間諜組織:朝陽群眾!)
  而且中國對毒品問題也比美國要敏感。當然了,我也知道在中國你有渠道弄到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不過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想弄到毒品還是很難的。
  所以真正體會過中國社會的美國人紛紛表示:'這明顯就比美國電視上報導的好多了嘛!'
  看過這麼多,小編大體總結了一下,t
  1。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甩美國的漢堡薯條幾百條街。
  2。生活成本低,拿著美國的工資,在中國生活不要太舒服哦。
  3。交通便利,身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人深感羞愧。
  4。生活方便,不管是打掃衛生,還是吃飯,你都可以動動手指頭就搞定了。
  5。對毒品控制嚴格,美國打了那麼多年的毒品戰爭的警察們,快來跟中國人取取經吧。
  ……
2018-05-03 11:19:01
jsoujsou
美國民族性和禁忌

(【新圖博館】中印民族性:曾批日本「有禮無體」,印度連禮都沒!不料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也有不少禮儀禁忌。

禁忌嘛,各民族皆有,只要是忌諱之處皆禁地,只是各禁各忌罷了!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各民族性由演化之初近似的「大同小異」(漁獵採集的原始人同屬個人、家庭、氏族)至「大異小同」(西方個人主義、中國家族主義、日本集團主義)之關鍵亦然,而這些關鍵又與人文地理(古希臘羅馬的地中海、中國的大河平原、日本的孤立列島)的演化息息相關的,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而古希羅在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下分裂了(古希羅的海洋文明之初也具海盜性質,只是後來合理化成個人商業契約行為,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個人主義/契約論便以之掠奪美洲等新大陸的所謂無主之地)、日本雖有名義上萬世一系的天皇但長期封建(這與氏族/藩國/集團主義三者息息相關)。......日本是「有禮無體」的集團社會,難怪日本人不會讓座老弱婦孺,因只知集體禮教、不知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孟子「惻隱之心」,但日粉日精卻哈日成癮、竟辯之以日本人怕麻煩到他人故不讓座)。

另參【新圖博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印民族性 《中國民族性》《髒話文化史》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180535
  相關新聞
美國生活禁忌多 跟非洲裔說葡萄汽水可是歧視!
美國生活一定要注意的10大禁忌
中美貿易戰根源 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崛起
自相矛盾的美國民族主義
2018-05-06 09:27:00
圖博館
到美國才知道 原來還有這些奇葩規定 2018-10-01 中國新聞網

  國慶假期到了,出境游成為不少人的首選。然而,不同的國家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為了避免蜜汁尷尬,提前知曉這些差異很有必要。
  就拿美國來說,你幾乎看不到有人在自家陽臺晾衣服,多數都放著躺椅或者養著花,十分整潔乾淨。因為在美國戶外晾衣是違法的,據說是有礙觀瞻,損害了公眾權益。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人認為戶外晾衣服是窮人做的事,因為買不起烘乾機。房地產商會格外介意戶外晾衣,擔心買主認為鄰居窮得買不起烘乾機而離去,導致房價下跌。
  再比如,作為一個文明社會,美國竟然沒有公共廁所,即使地鐵站也沒有。如果逛街時著急上廁所,只能去附近的商場或店鋪。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國是君特意梳理了最實用的三大差異。
  不帶現金寸步難行
  最令中國遊客不習慣的,可能是美國幾乎看不到移動支付。
  由於信用卡的高度普及,美國人消費時一般會刷信用卡,沒有類似微信或支付寶這樣普及的移動支付服務,即使是蘋果、谷歌和三星的支付應用都還處在逐步推廣階段。
  也就是說,美國的刷卡機像中國的移動支付一樣普遍。因此,中國遊客到美國旅遊,一個手機並不能走天下,需隨身攜帶雙幣信用卡或者美元。
  不過,即使在中國辦理了雙幣信用卡,也不一定能在美國使用。因為在部分消費場所,如餐館、酒店等,只接受帶有“VISA”標誌的銀行卡。
  如果涉及金額較高的消費,可能還會檢查持卡人的護照資訊,只有持卡人本人到現場,才能刷卡消費。因此,為了以防萬一,隨身攜帶美元是必要的。在美國,商家不能拒絕接受現金。
  不過,隨著中國遊客越來越多,一些美國商家也開始使用微信或支付寶。
  就目前來說,在美國出門帶現金還是最靠譜的選擇。
  千萬要聽員警的話
  中國的員警叔叔總會給人一種安全感,但在美國,還是離員警越遠越好。
  美國是一個公民持槍合法的國家,因此,美國法律授予員警現場執法和自保的權力。為了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員警在面對匪徒時有權開槍擊斃對方。
  在知乎,有個網友爆料,一位中國人被一輛警車盯上後,不但沒有將車停靠在路邊,反而踩下了油門。結果5分鐘後,跟在後面的警車變成了20多輛……
2018-10-02 08:47:57
圖博館
根據美國的交規,當你開車的時候被員警盯上,正確的做法是將車緩慢停靠在路邊。然後,打開車窗,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不要動,等待員警的指示。
  最危險的動作是擅自下車或者在兜裡掏東西,如果把手放在員警看不到的地方,員警會認為你威脅了他們的生命安全,一旦產生誤解,後果比較嚴重。
  此外,美國對酒精飲料的管理也嚴於中國,不允許人們在一些公共場所飲用酒精飲料,比如路邊、商場、辦公室等。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曾有留學生因為在“黑色星期五”排隊購物的帳篷內喝啤酒而被捕。一般在加州的酒吧或餐廳門口,都會貼有告示,聲明“出門後不允許喝酒”。
  即使在餐館或超市買酒,也需要出示護照資訊。美國法律規定,只有滿21歲的人才能飲酒。如果餐館和超市把酒賣給未滿21歲的人,一旦發現會收到巨額罰款。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機動車駕駛室內不可放置酒精飲料,有些州允許放置未開啟的酒精飲料。
  購物吃飯得看營業時間
  在中國,即使逢年過節,商家也會正常營業,並且是起早貪黑,一直到深夜才關門,所以基本不用擔心營業時間這回事。
  但在美國購物或者吃飯,需要查看營業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購物還是吃飯,收據上會顯示所交的稅額。這意味著,商場貨架上商品價格或菜單上的食物價格只是稅前價,最終結帳時還需繳納稅費。
  在中國,商家會將各種稅收綜合考慮而給出最終需要支付的價格,所以看不到支付了多少稅費。
  在美國,消費稅有明確的標識,且不同的州會有不同的消費稅。
  此外,如果在餐館吃飯,除了交稅之外,還需給服務員小費。這些服務員每個月的工資很低,基本靠小費維持生活。當然,小費給多少全憑個人喜好,不過一般會在10%以上。
  回應
美國就是好!沒錢人只能羡慕嫉妒恨一把,抓緊賺錢,好移民囉!
走好不送
這標題很奇葩?按你這麼說,中國的很多現象在他們眼裡就何止是奇葩了,入鄉隨俗這有什麼可說的。
嗯 洋大人的屁都是香的 狗狗真是忠誠
美國用信用卡很方便,但信用卡公司要從商家那裡收取2-3%的手續費,簡直是坐著賺錢
  相關新聞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 十一長假海外遊 美國急降逾4成日本夯
全世界都在“喜迎國慶”!災後日本急盼中國遊客
2018-10-02 08:49:16
阿楨
論中共的一黨專政 2019/03/11 筍子

  我是政治的現實主義者,我反對絕對主義,因為世間沒有非黑即白的絕對真理,一切都是相對的。
  中國比起30年前,絕對是大大的進步。如果30年前,中共即採取西方式的民主政體,那麼結果就是今日之台灣。當然,臺式民主,有言論的自由,但若給乞丐言論自由,我認為他寧願多要一碗飯比較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西方一神教徒,容易受到絕對主義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在斷頭臺上就說:「自由、自由、多少人為你而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沒有這一套,是講相對思維的。
  中國人只有在沒有飯吃,而非在思想受到壓制時,才會推翻暴政。黃花崗72烈士死難時,當時大多數人民是不表同情的。為了思想或宗教而革命是傻瓜才會幹的。
  維吾爾是中國的隱患,西藏則不然,主因就在伊斯蘭教與佛教,其絕對與相對的思維是不同的。搞政治評論的,務必要考慮民族特性,照般西方思維,是抓不到癢處的。
  釋道儒三家,都沒有絕對思維,中共的思想更是無神論,所以中國無法產生非要如何如何的絕對一神思維,不會因著思想上的被壓制,而產生非要革命不可的文化背景。
  在不餓肚子的大原則下,思想上面的壓制,多數人民是願意忍受的,中共對此是非常清楚的。西方人以西方思維,堅定的認為中共一定瓦解,一定大卸八塊等等,但喊了70年後才發現中共及中國人民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九千萬黨員組成的一黨專政,不是隨便就可以唬弄的。
2019-03-14 09:39:05
阿楨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2019-03-24 09:44:36
阿楨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2019-03-24 09:48:00
阿楨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019-03-24 09:52:52
阿楨
美國人最浪費資源的一生活方式 中國有不少人嚮往 2019-04-10 環球時報

  近日,美國知名的科普雜誌《大眾科學》@科學未來人稱美國人平時洗衣服和烘乾的方式,不僅相當浪費能源,還會加劇不良的氣候變化的問題,並製造出更多難以處理的垃圾。
  因此,該雜誌提出了幾個綠色洗衣的倡議,比如不用很傷衣物、還會大量消耗能源的烘乾機,改用晾曬的天然方式。85%的美國家庭標配、9000萬台烘乾機,一年耗電>600億千瓦時。恰恰是這種浪費的生活方式,令占全世界總人口4.6%的美國人,消耗掉全世界23%的能源,是中國人均碳排放量的3倍——這也是會加劇不良氣候變化的首要污染物。 
  回應
熱水能消毒都能想的出來,涼嗮衣物會被認為是貧窮影響房價,什麼鬼想法?
市場都是做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保護地球靠中國人少吃肉”,這家境外組織怎麼想的? 2019-04-10 觀察者網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從2015年發起的“蔬食項目”呼籲人們減少食肉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回應
野生救援的註冊地美國啊,牛肉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豬肉的5倍。中國豬肉消費量只有美國牛肉的一半,人均碳排放更是只有美國的1/3。
不吃瀕危稀有野生動物可以理解,少吃肉是什麼鬼啊。簡直莫名其妙。
想起玉林狗肉節,西方人不吃狗肉我們也不能吃狗肉?是不是穆斯林不吃豬肉我們也不能吃?是不是印度人不吃牛肉我們也不能吃?什麼都按西方的標準,我們還有沒有自我呢?
難道是演藝圈的智商真的很低嗎,被西方當小丑耍當槍使而不自知,傻乎乎的來忽悠中國人。
文藝圈也不高呀,柴大才女開著大排量車不也寫著憂國憂民的《穹頂之下》嘛!
2019-04-11 08:30:43
阿楨
袋裝泡面賣2塊,為啥桶裝的卻要賣5塊?難道就因為一個塑膠盒? 2019-04-16 新浪網

速食麵從生產出來到我們買到手上,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的環節,生產出來後需要運輸到各個城市,然後還要有庫房保存,桶裝的體積從外表看就大一些,同樣數量的袋裝面和桶裝面放在一起對比的話,桶裝的堆起來體積肯定是袋裝的幾倍之多,在運輸的時候速食麵又不像其他的東西可以擠壓,占地方又大,就會比袋裝花費的運輸費用,然後等到了放庫房儲存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桶裝所花費的這些成本要高一些,自然定價要高。
而且桶裝需要直接開水沖泡,袋裝大多會用來水煮,所用時間溫度都不同,自然廠家為了入口有更好的口感及味道,製造面餅的時候在工藝會略有不同些。
  相關新聞
 這3種才是真正的垃圾食品,高危美食,速食麵都靠邊站:速食麵完全符合國家食品標準的,添加劑也是國家允許範圍之內,但速食麵高脂肪,低蛋白,長期吃會營養不均衡。1、泡菜酸菜都是醃制,多鹽會增加腎臟負擔,大量亞硝酸鹽是致癌物。2、炸雞等油炸食物吃起來香氣四溢,熱量膽固醇高,高溫易生有毒物質。3、蜜餞高糖高鹽,還有多種添加劑。
 老外提問:為什麼在中國餐館,中國人吃東西這麼吵鬧?這其實是飲食文化的差異,中餐請客吃飯已經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很多其他文化意義,可能是多年未見的朋友聚會,說說笑笑/幾杯酒下肚也都難保持安靜。這反映我們更加注重個人和群體的關係而老外注重個人的關係。事實上並不只有中國人很吵鬧,在美國西部很多牛仔餐廳你能經歷同樣的事情。
 老外費解:為什麼中國人不愛吃罐頭?其實在中國也有不少的罐頭美食,但是吃的人卻是不多的。中國有許多美食,而且外賣很發達,新鮮的吃起來肯定是比罐頭好吃的啊,在價格上也是差不多的。
 美版知乎:乳酪有一天會在中國流行嗎?在中國也有類似乳酪的食物,在城市已能購買到乳酪。因中國人有乳糖不耐症,認為乳酪有怪味,難以接受。
2019-04-19 08:37:22
阿楨
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菱角,美國每年花重金清理,網友:多此一舉 2019-04-16 新浪網

中國從來都不缺少美食,很多生物就算是入侵中國也沒有什麼猖獗放肆的機會,因為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總能找到吃它們的一萬種方法,給它們搭配最最適合它們的烹飪方式與調料,而且既然能吃,口感和營養價值也不會差,不僅不存在氾濫成災,還有不夠我們吃的可能呢。
  但是我們中國人又不是黑洞,不是什麼都照吃不誤的,中國人吃東西還是知道什麼叫講究的,中國人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但是有些國家就沒有中國人這麼分得清了。
  就像大美利堅人民,一個發達繁榮的國家,肯定是不笨的,但很多中國人都知道好吃又有用的生物,往往被美國人視為毫無辦法無可救藥的入侵生物,就比如亞洲鯉魚。
  還有在中國的電商管道很暢銷的葛根粉,中國人很喜歡吃,但是美國人很頭疼,似乎從不知道它是可以吃的美味,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在中國人餐桌上很常見的菱角,尤其是中秋節的時候必備的食品之一,具有解毒健脾減肥塑形的重要功效!在中國人花幾十塊錢一斤地購買菱角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每年都在皺著眉頭花費重金清理這些在他們眼中破壞生態的植物們。
  相關新聞
美國人:中餐嚴重違背了美國食品安全建議,中國人吃咋沒事?其實很簡單,咱們中國人對吃是很有研究的。什麼食材應該用什麼樣的烹飪方式,那都難不倒中國人。
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但中國人卻沒美國人胖?美國人很疑惑
美國人哭訴同樣是蔬菜,為什麼中國人做的比肉還好吃!
美國人“醃制豬腳”,德國人“烤制豬腳”,中國人:誰都沒我會吃
日本人吃火鍋,美國人吃火鍋,中國人吃火鍋,差距明顯!
各國早餐“對比”,日本簡單,英國精緻,中國最實在!
中國人的午飯,美國人的午飯,非洲人的午飯,網友:心疼美國人
外出旅行,日本人帶冷飯團,美國人帶漢堡包,中國人覺得冷的不好吃,還是熱的吃最好吃
同樣是自助餐,中國人吃,韓國人吃,美國人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美國人很疑惑:茶葉賣得那麼貴,為啥中國人卻天天都喝?
美國人眼中奢侈零食辣條,咱們天天隨便吃,老外:中國人真有錢
2019-04-27 07:21:38
阿楨
在國外生活多年後,談一談“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 2019-04-27

我們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如今回頭再看一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你會發現那些高舉“中國人劣根性”觀點招搖過市的有心人,他們是何其的醜陋。
  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個話題,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在充斥著“醜陋的中國人”的論調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曾帶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誤解“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我走過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後,我才恍然醒悟,發現自己年幼的時候是多麼的愚蠢和無知。
  年幼時的我,在一些前輩的影響下,頗愛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這本書是典型刻畫“中國人劣根性”的文藝作品,作者在書中辛辣地諷刺了中國人髒、亂、吵,不講文明,愛窩裡橫,本性低劣的特點,讀起來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具有非常強的“蠱惑性”。
  再加上後來的很多雜誌和公共知識份子,也頗為喜歡這樣的論調,總愛拿中國人和全世界比:杜撰一篇關於中日學生夏令營交流的文章,證明中國人的毅力不如日本人;捕風捉影整理了一篇“青島下水道裡的油紙包”的文章,佐證德國人比中國人嚴謹無數倍的觀點;看到國外有中文提示說“請不要大聲說話”,立刻就斷言“中國人骨子裡就是低素質的”;然後又大肆刊發了一些關於義大利和法國男人如何有浪漫情懷的文章,把中國男性貶得一無是處。總之就是把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比了一圈,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人是最差勁的,無藥可救了。
  不過有趣的是,中華民族這個被各種“劣根性”纏身的民族,居然沒有像預言中的那樣垮掉,而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也足以證明那些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多麼荒唐的,這其實就和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一樣,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輿論戰略,荒謬可笑。
  1:當我在西方人身上找到“中國人的劣根性”
至於是何時開始發覺“中國人的劣根性”的說法站不住腳,我想大概是從我看到西方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開始的,而且這種感覺與日俱增,我甚至想以同樣的心態,來寫一本《西方人的劣根性》了。
記得剛到西方的時候,最早到訪的是南歐和西歐的幾個國家,當時的情形非常讓人意外,從義大利到法國,從西班牙到德國,從奧地利到一些東歐國家,整體來說真的是一種沒落的感覺,這種沒落感不是表面上的老舊,而是整體社會氛圍帶給你的一種非常直接的衝擊。
2019-04-28 07:44:45
阿楨
試想一下,在這些被“捧上天”的國家,居然隨處可見小偷和搶劫犯,而且很多人不覺得偷東西是可恥的,甚至有人偷了東西後跑到教堂裡贖罪去了,贖罪完改天接著偷。
  在這裡,我在兩年內遭遇了兩次偷盜和一次尾隨搶劫,身邊也總是時不時就聽說誰被偷了或被搶了,身邊有華人安慰我說:“沒在歐洲被偷過,你就不算體驗過在這的生活”。我當時就在想:這時候怎麼沒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劣根性呢?於是,我寫了一個系列文叫《真實的中國與世界》。
  後來,我和我的夥計“兵分多路”去了更多的所謂的“完美之境”,我們在德國看著德國人驅逐、攻擊難民,在法國見證法國人的暴力遊行,在瑞士蘇黎世的車站裡看到遍地的垃圾,在西班牙的街頭看著當地人爭先恐後地闖紅燈,在義大利看著南北方政黨在街上開撕,在英國的街巷裡聞著濃烈的尿騷味,在美國的餐館裡看著老闆躲在防彈玻璃後面,在奧地利街頭小心翼翼地繞過一堆酒瓶渣子••••••
  那個被描述得完美的西方社會,在我們心中迅速塌陷。
對於親眼所見的這一切,我很失望,但這是事實。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路邊等著紅燈變成綠燈,現場也總是會有闖紅燈的白人見我不動,把邁出的步伐又退了回去,但每次也都會有人堅持闖紅燈,他們甚至會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仿佛在說:瞧瞧,這畏首畏尾的中國人。那時候,我便心想:呵!劣根性!
  帶著疑慮,我以較為緩和的口吻向我的白人朋友說出了內心的感受,我告訴他們,在絕大多數來到西方社會的中國人的心中,對西方社會都是相對失望的,那個守規矩、愛乾淨、講效率、懂文明的西方形象,迅速變成了髒、亂、差的模樣。而他們給出的回應也頗耐人尋味,他們說:因為戰爭,因為經濟和教育的問題,導致了很多發展問題,現在和以前沒法比。
  2:當我回到中國,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事實上,正如筆者的白人朋友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的問題,人的本性其實都差不多,問題出在了經濟基礎。
說白了就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說再多都是空的,只有經濟好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來了,那麼才有所謂的“文明建設”,沒錢的時候大家只管怎麼吃飽肚子,誰管你文不文明?
而從這些年的客觀變化中,我們也能得到同樣的答案。隨著中國各方面的崛起,尤其是經濟和教育方面的整體提升,我們看到,中國的社會整體的國民素質都在提高,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上做得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好了。
2019-04-28 07:48:12
阿楨
一年前我歸國的時候,就發現短短一兩年內,中國社會的文明水準有了一個“質”的飛越,絕大多數地方排隊都井然有序,城市裡的公共衛生也比歐美好許多。在浙、閩、蘇、粵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車讓人”的文明習慣也推廣得非常好。而在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公共衛生也在大步改善,不少發展較好“美麗鄉村”,不但見不到垃圾了,還建設得像“園林”一般。此外,在中國尊老愛幼的文明宣導在這些年也做得非常好,整體感覺上,比歐美好了不止一個層次。
  寫在最後: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做自信的中國人
對於存在的問題和陋習,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切勿以點概面,一股腦兒全盤否定了自己,否則和那些高舉“中國人醜陋”論調的人沒什麼兩樣。
  回應
 作者的觀察沒有問題。關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其最衰微的時候的反思,都是很極端的。甲午之後,也就是最近幾十年開始繁榮富強,見多識廣,信心爆棚。
 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以前的缺點改正,只不過是環境變了,其實仍然隱藏著新的缺點。就如同那個時候恨國反思的人多,也不代表那個時候理性。現在愛國的人多了,也不代表現在的人都理性。理性的人多了,是因為大家書讀的多了。愛國的人多了,是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有優點有缺點的中國人。
 說的好!發展確實是硬道理,西方幾百年來被吹捧上天,也是因為它們在那些年發展比我們好很多,現在高高掛在天上的製造業工匠大國德國和日本,接連爆出品質問題和資料造假,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聖人。
 我認為很多所謂國人劣根性其實是全人類共有的缺點。把普遍問題歸結為中國人劣根性,打擊自己人信心,是沒有價值且令人看不起的行為。
 中國人劣根性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意識形態侵略,日本人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守日本社會特有的規範”包裝成素質然後用來貶低中國拔高日本,如果有機會去日本留學或者生活你會發現,中國人的劣根性和日本人有“素質”是一套東西,是日本人塑造的中日整體的一種意識形態。到今天日粉和也精日們還在繼續著這種意識形態侵略,日本永遠是乾淨的有文化的,進而延伸到他們日本人是有素質的優秀的,中國永遠是亂糟糟的丟失傳統文化的沒秩序(此秩序特指日本社會規範),進而延伸到中國人是劣等的野性的。
2019-04-28 07:52:01
阿楨
中國公務員和美國公務員有什麼區別?答案是... 2019-04-28新浪財經-

  只有中國才有“公務員熱”嗎?其他國家是怎樣的情況?前不久,在知乎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美國有沒有公務員熱?”
  看看一些比較瞭解美國相關情況的網友是怎麼說的吧!
  美國實行的不是“取仕於民”的政策,而是“任人惟親”的舉薦制度。
  雖然局部也有少量的從民間招聘政府職員的案例,但美國的絕大部分政客、政府職員來自于任命。不要光看川普以前沒在政府部門當過值,直接上來幹總統。川普手下的關鍵人物,很多都缺乏政府工作經驗。美國各州、市在完成了州長、市長選舉後,州長和市長都會大規模任用親信擔任要職。
  美國的基層政府職員主要來自于招聘,招聘的過程中,如果親戚朋友中有政府職員、祖輩上有軍功、開公司向政客捐過款、 或想盡各種辦法搞到一封議員的推薦信,被接納為政府職員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普通的應聘者。
  而美國絕大多數的普通社會成員,跟政府職員基本沒有關係。所以社會上也不可能形成公務員熱。
  美國的行政系統是政務官,事務官兩個序列分開的。公務員是事務官,鞭子往哪舉,就把車往哪拉,沒什麼前途,當然不那麼熱門了。“精英”們自然不太願意往這裡擠。
  在美國熱門的是議員和政務官,要選舉的那種,但實質是貴族制的延續,政治世家的自留地,很多人都有JD的頭銜,門檻很高,相當於對老百姓不開放,這要怎麼熱門?
  封建制殘餘就是這樣,好比在美國上軍校需要議員推薦信,畢業生少尉起步,這是軍官序列。當兵就是當兵,極難當軍官,就算當上了也沒地位。
  比方說有個候選人是匹茲堡某“世家”出身,賓大本科,法學院,去部隊做軍法官混了個退伍老兵身份,34歲就選上國會議員了。普通人怎麼和他爭?
  當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公務員仍然是好位置……因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工作機會少,公務員能保證不裁員並提供很好的醫保。
  網友@Yihong Ning 的回答:
  沒有那麼狂熱,但還是有的。先說下公務員的好處吧。
  1、除了紐約這種大城市外,其餘地方公務員的收入在當地都是中等偏上的,大多是超過平均線的。在美國,超過平均線就意味著買得起BBA(即寶馬,賓士,奧迪,被稱為豪華車三強),住得起學區醫療條件都不錯的社區,至少生活還算富足。
2019-05-03 10:08:01
阿楨
2、雖然公務員的薪水是限死的,醫保和牙醫保險都是挑好的買的,配偶及家屬也可以享受,另外加錢就行。
  3、穩定。美國公務員雖不是鐵飯碗,但比其他行業穩定得多。財政赤字的時候也會被裁員,不過通常是從下往上裁,從低學歷開始裁。
  4、“社會地位”。“work for state”在美國是好聽的,大多數人聽到了都會說你的工作不錯呢。
  5、假期充足,特別是病假。請假極其容易,先上車後買票都可以。
  6、工作輕鬆,真的輕鬆。每天工作時間差不多3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是在閒聊和等下班。
  說下公務員的壞處吧。
  1、晉升管道窄,大部分人職業生涯一眼能看到頭。
  2、工資不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生活富足,但不會大富大貴。
  3、萬一美國政府倒了,全得失業,不過這個萬一真是小概率事件了。
  網友@崔磊 的回答:
  六年前我就關注過這個問題,以下數字都是2012年美國統計局的。
  基本結論就是,平均13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受雇於美國政府。你說這“美國沒有公務員熱”,恐怕是不成立的。
  如果把紮堆報考公務員作為“公務員熱”的標準,那美國確實可能比不了中國。以下為2012年的文章:
  今天有個話題比較火熱,那就是美國政府公務員的數量和薪資。
  中國總是有那麼一批人和一批媒體,以美國為首是瞻,實在令人不齒。
  按照美國駐華使館說法,2010年聯邦政府雇員約200萬(事實上超過280萬)。還有州和地方政府19605283人,美國軍隊1477896人。美國郵政雇員574001人,2010年每13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雇於美國政府。
  他們掙多少呢?
  2009年三月,美國聯邦政府雇員平均月薪約為6144美元,2010年三月,美國州政府雇員年薪53655/地方政府雇員49976美元。50%美國人的中位收入是46326美元,看起來,政府雇員日子總體上還是比較滋潤的。
…..
  總之,如果找工作,不考慮入職工資的話,選富地方>聯邦>財政有富裕州>財政負債高州=窮地方。
  回應
中國的公務員承擔的工作要比美國普通公務員承擔的工作內容多多了。
2019-05-03 10:10:48
阿楨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為什麼中美摩擦不會因文明差異而激化? 2019-05-15 觀察者網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前夕,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基倫•斯金納在智庫“新美國”召開的論壇上語出驚人,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來制定對華戰略。斯稱:美正與中進行一場“文明與種族的較量”“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非高加索人種的強大競爭對手。”
(一)亨廷頓心目的“文明的衝突”是什麼樣子?
與很多想像的不一樣,亨廷頓最擔心的並不是伊斯蘭,而是中華文明。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構想了一個中國聯合伊斯蘭挑戰西方+印度的圖景。
(二)為什麼中美之間不會因為文明差異而激化?
因為,兩者之間不容易找到直接對沖的地方。
比如說西方文明相信“三位一體”,信奉基督耶穌。穆斯林同樣尊重基督耶穌,但是認為他只是先知,不是神。於是雙方不合,大打出手。天主教與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但是為了若干細小的差別,爆發過多次血腥的戰爭,如“三十年戰爭”等等。同樣是東正教徒,為了能否崇拜“聖像”,雙方也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而這樣的事在中國不容易發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願意信的人可以信,不信的人也可以不信,都沒有關係。
西方有些觀察者看出了這個差別,他們說中國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基督教是:“己所欲,施於人。”
“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救,基督教會總是會不猶豫地使用武力。”(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應
 西方社會只是領先了200年就自以為會永遠領先下去“歷史終結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奧匈帝國輪流統治過中東歐數百年,後來也不都衰落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90%的時間是領先於西方的,中國也從未對西方有過什麼威脅,之後自然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神教特性,創造了一種話語,即西方世界代表了文明,非西方世界是非文明的,愚昧、無知甚至野蠻。在這邏輯下,就有了17世紀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滅絕;18世紀整個非洲大陸被西方殖民;19世紀對亞洲的征服,印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歷史上野蠻民族殺戮和征服文明社會一遍遍的重演,話語權非常重要。
2019-05-16 09:35:51
阿楨
阿拉巴馬州通過全美最嚴限制墮胎法案,強姦亂倫也不許墮胎

繼佐治亞州簽署了一項限制墮胎的“心跳法案”以後,向來以政治觀點保守著稱的阿拉巴馬州也及時跟進,通過了堪稱美國歷史上最嚴格的限制墮胎法案。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019-05-14報導,阿拉巴馬州參議院以25票贊成,6票反對的票數通過了這項法案。法案規定,孕婦只有受到“嚴重健康威脅”時才能墮胎。而如果有醫生在違背這項法案的情況下做墮胎手術,那麼他將面臨最高長達99年的監禁,不過這項法案並不會懲罰尋求墮胎的女性。
據報導,有民主黨議員曾試圖在法案中加入因“強暴和亂倫”而導致懷孕則可以墮胎的例外,但最終也以11票贊成21票反對的票數被否決。
今年之內,美國一共有15個州提出類似的“心跳法案”,即禁止在能檢測到胎兒心跳的情況下實施墮胎手術。大多數法案都被否決或擱置,但也有4個州通過了“心跳法案”,分別是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和佐治亞州。
阿拉巴馬州通過的這條法案,相比於此前的“心跳法案”更為嚴苛,而其中最受爭議的部分就是禁止女性在受到“強暴和亂倫”等性侵行為以後墮胎,這點也引起了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激烈討論。
  回應
美帝越來越像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府。為了天國神權的神聖性,不過地上人民死活。
你太孤陋寡聞了。其實,美國本質上就是政教合一的,只是披了個政教分離的皮。宗教一直都是美國統治的核心基礎,川普在白宮設立《聖經》研讀會,每週學習強國,彭斯在白宮天天必開的就是教義分享會,他就是美國的宗教代表。沒有傳統宗教派的支持,川普根本當不上總統。美國的保守就體現在宗教上。
中國人很難理解宗教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
但是中國人很能理解宗教對國家的危害性。
2019-05-16 09:40:14
阿楨
韓媒: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中國是韓國的10倍

  韓聯社2019-06-03韓國貿易協會《韓中大學生創業生態圈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8%達63.7萬名,而韓國為0.8%僅4740人。
  有意創業的中國大學生占比89.8%,韓國僅為17.4%。最近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劇增,大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大幅提升。截至今年1月,全球310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有80家,韓國僅有6家。這主要因為,與高度依賴政府的韓國初創企業不同,中國支持初創企業的民間創業基金豐富活躍,韓中兩國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也大不相同。諸如清華、北大等中國高校均設有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實質性支援的民間創業基金。
  中國通過民間合作等方式積極籌募創業基金,而韓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有75%源自政府母基金,難以自主投資。
  另外,中國的創業友好型文化逐步擴散,不少大學生將成功企業家視為偶像,而韓國大學生對企業家的負面看法仍較多,害怕創業失敗,偏好穩定工作。(作者高恩智)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升至3%成功率不足5%西方成功率20−30%(楨:?) 中國經濟週刊 2017-10-09
大學生創業三大短板:資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會資源不足
香港青年創業成功率不到1%
經濟部統計:台灣青年創業五年成功率約1%(中國約7%)
2019-06-04 09:33:12
阿楨
日本人:中國人為何愛在電梯內高聲說話?

  日本《鑽石》週刊2019-06-25中國人在電梯、電車裡大聲說話的原因 在日本人印象裡,中國人常在電梯裡、電車上大聲說話。而在中國人眼裡,日本人像不愉快似地沉默不語。其實,雙方認知差異是因民眾動因不同。
  按照不同動因,可把人分為領導傾向與和諧傾向。日本商務人士的領導傾向比例為51.4%,和諧傾向為48.6%,中國則是領導傾向60.0%,和諧傾向40.0%。這兩種傾向並無優劣之分,只是表現特徵不同。僅用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來解釋(中國人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這一現象,客觀資料則顯示,日本人認為在電車上大聲講話也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中國人卻認為不交談是對同行者的失禮。中日民眾的動因差異導致了行為不同,如此能更理解和尊重對方的舉動。

美媒:中國大媽赴美旅遊酒店外晾內衣褲 引周圍民眾側目

   據美國《世界日報》2019-06-25報導,隨著中國高考結束、暑期來臨,美國旅遊勝地南加州也迎來旅遊高峰期,然而良莠不齊的遊客素質,總是會在旅行途中鬧出笑話和尷尬場景。日前有剛到美國的中國大媽,把旅館當成自家,不僅在泳池內洗衣服,更在公共場合晾曬內衣褲,在美國幾乎沒有看過,所以當時引來許多路過的他國遊客、賓館工作人員側目,路過的人有的指指點點,有的耳邊低語,讓整個團甚至導遊和司機都非常汗顏。近幾年隨著國內旅行社以及官方旅遊指南的宣導和教育,外加資訊交流的方便,本以為很多遊客,應該懂得在異國他鄉旅遊中的一些常識,沒想到還是會有個別遊客竟然不注意禮儀,令人歎息。
2019-06-26 09:37:07
阿楨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麼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
《文化縱橫》2019年12月刊
  導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精英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何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春藤大學,會培養出許多內心脆弱、容易被冒犯、拒絕不同觀點的年輕人,以至於連刑法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關於強姦的法律,都遭到學生以情感安全為由的抗議和投訴?為何享樂學習成為時代潮流,大學生的抑鬱症現象卻反而氾濫了?
通過譯介《嬌慣的美國心靈》一書,分析了美國新中產教育的“過度保護”和社交媒體時代“資訊繭房”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
  從前,孩子們的經典讀物是各種“歷險記”:擺脫大人看管,獨自一人在流浪途中結識朋友,解決問題,現在則是安全主義當道。
  大學也慫了。漢娜•霍爾本•格雷,從1978年至199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男女兼收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她有一句名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學習從來不是雲淡風輕的事,快樂教育的表述本身即包含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成立。但現在是公司化辦大學,資本主義模式管科研,行政管理的邏輯首先要免責,而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享樂學習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書中指出,美國大學近年在生活設施方面的開支大增,遠遠超出對科研和教學的投入增長,成為豪華的“鄉村俱樂部”。安全主義當道,有教授甚至發明並不斷推廣“微侵犯”的概念,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或碰撞解釋為他人的侵犯,放縱年輕學生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身邊的人和事,但問題在於,當你戴上了“微侵犯”的眼鏡後,你就會發現這種侵犯如影隨形,安全主義在此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是感覺著校園危機四伏,校方才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安全屋”,專門辟出一塊空間,配置專業人員,把牆壁塗成粉色,裡面放上甜點和玩具,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在作者看來,這些近來搞出的新花樣,壓根就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大學的墮落。
  回應
所以說快樂教育是看不清教育的主要目標了,學習的本質決定學習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2019-12-10 09:25:54
阿楨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講師威廉•米漢三世:彼得•沃克2019年10月出版的新書《權力、差異和平等:克服中美之間的誤解與分歧》
……..
“中國是個完全不同的國度。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受到北方異族入侵的威脅,因此他們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中央政府來保護自己。此外,與美國相比,中國人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天災也時常發生,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説明幅員遼闊的國土上不同地方的國民應對旱災、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國人是在一個大家共同出力、互相分擔的集體主義氛圍中長大的。中國的制度設計就是要讓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治國團隊與美國大公司強有力的領導團隊之間不無相似之處。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精英領導體制(meritocracy),他們的歷史並沒有演化出‘一人一票’的選舉形式。不過他們還是要選拔出有德能的人,這樣的人必須有能力用戰略性思維來制定政策從而讓國家有長期的良好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經實施了多個五年計劃,這就是中國制度在當代的一種表現形式。”
  “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中國政府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全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這與美國的個人主義思想差異巨大。在美國,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奮鬥機會,可是每個人也要完全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美國不會像中國那樣關注扶貧問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源於西元前6世紀創立的儒家思想,而且這一思想至今仍在中國社會發揮其影響力。根據儒家價值觀,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的家庭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接受教育來提升自己服務於家庭和社會的能力。”
  “簡而言之,在中國,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家庭和社會而存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然而在美國,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國孩子並沒有在一個能夠強化其自我意識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也不關心自己作為兒童享有哪些權利。那麼中國孩子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成長的嗎?也不是。他們必須努力滿足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期望。我曾接觸過很多剛剛成年的中國年輕人,其中有些年輕人的家庭非常富裕,他們大體上都有同樣的想法,他們看著我的眼睛對我說,‘你知道的,彼得,我絕不能讓我的父母失望’。”
2019-12-19 09:05:57
阿楨
“至於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我給你提供這樣一個資料:中國父母會把家庭收入的15%用於支付孩子的課外學習費用,這包括週末補習班和家教。然而美國家長只會拿出2%的收入讓孩子接受課外教育。可見中國家長不僅為孩子的成長花了大量時間,他們為孩子作出的犧牲其實更多。在另一方面,中國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讓父母在步入老年後過得開心、健康。”
  “與美國模式對美國所起到的作用相似,在過去數千年裡,中國模式也在中國運行良好。在19世紀初之前,中國經濟一直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經過了百年屈辱的時代,如今中國僅用了幾十年就讓自己的經濟規模發展到了接近美國的水準。在過去40年裡,中國政府已經讓8億人擺脫了貧困。”
  人權與個人自由
“若要理解中國的個人自由問題,我們就必須把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納入考慮。首先是戶口制度。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分房、工資、結婚都要接受組織的安排或批准,甚至出差也要攜帶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才行。”
  “如今除了在戶口所在地以外工作的人需要辦理當地的居住證,上面那些限制已經基本不存在了。所以每當我問中國人,‘你覺得自己自由嗎’這個問題時,他們反而會盯著我說不明白我到底什麼意思。他們覺得,除了違法犯罪行為,他們基本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當我問他們如何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理時,他們會說‘我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當我問他們如何看遍佈城市的監控系統時,他們會說‘那些攝像頭是針對犯罪分子的,對我沒什麼影響,中國的犯罪率非常低與這個監控系統的存在是有關係的’;當我問他們如何看法院對持不同政見者的審判時,他們會說‘這樣的人在中國社會是極少數,他們的目的在於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這樣做是不對的。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我們只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政府,把政府推翻了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呢’。”
2019-12-19 09:06:19
阿楨
“第二個背景就是中國在清王朝被推翻後的100多年裡經歷的各種動盪和災難,軍閥割據、日本的侵略、國共內戰、文革等經歷讓中國領導人格外重視國家的穩定。當西方媒體頻頻提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時,中國民眾對這個問題大多是缺乏興趣的。與西方媒體的立場相反,普通的中國百姓對中國領導人強力的反腐措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美中兩國的世界觀以及兩國對戰爭的不同理解
“美國的世界觀是向外擴張式的,這最初體現在1823年提出的‘門羅主義’,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時期的美西戰爭再一次體現了美國的這一世界觀。‘美國例外論’和‘美國天命論’導致美國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民主、維護人權對世界事務抱有一種主動出擊的心態。”
“自911事件發生以來,美國的軍事行動都是極為昂貴的,過去20年裡的反恐戰爭已經耗費了6萬億美元,可是人們看不到那些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哪些具體的好處。‘美國優先’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旨在扭轉這一局面的措施,不過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它是否能夠給美國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中國人在過去130多年裡一直受到戰亂的困擾,他們一直在忙於抵禦入侵者:先是鴉片戰爭時期的西方人,然後是日本人。在過去1000年裡,中國僅在15世紀征討過朝鮮半島並兩次攻打越南,不過這些衝突在世界歷史上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
  “中國相對和平的歷史記錄源於東方人所崇尚的平衡、和諧的價值觀,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內守的,他們傾向於採納一種來自中國古代兵書的實用主義觀點,即戰爭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其代價極其高昂而且很難達到真正的目的。今天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非常活躍,但其行為基本都是出於經濟目的,他們的長遠目標在於提高普通中國民眾的生活水準。”
  “對外貿易是一種經濟活動,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貿易並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百年馬拉松: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秘密戰略》和《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等書之所以如此熱銷,原因就是他們利用了很多美國人將中國視為敵人的心理,那些書顯然沒有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中國是否會對我們構成軍事威脅’這個問題。”
2019-12-19 09:08:06
阿楨
“我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美中兩種模式之間差異巨大,而且兩者都不可能被對方改變;‘中國對美國構成威脅’的觀點源於很多美國人的嚴重誤解;只有在這種嚴重誤解被消除之後,兩國之間的建設性接觸才能真正變為現實。”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2019年11月8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
  回應
 西方往往把“自由”只局限為政治自由。事實上,政治自由只是極少數人感興趣的自由。絕大多數民眾感興趣的是生活自由,能不能自由地購物消費逛街悠閒娛樂……據我所知,美國在生活中的條條框框比中國要多的多,比如不能在自家院子裡曬被子,很多州還不許任何酒精飲料在街頭露面,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在大排檔吃燒烤喝啤酒,在那邊根本不能存在……即便是政治自由,跟美國比也只是自由的範疇有差異而已,比如在中國網上,充斥著給外軍甚至罪惡人士當帶路党的言論,在美國可不是隨便敢說的
 陳平老師已經闢謠過了,美國政府是小政府就是一個大忽悠大謊言,把美國各種有政府職能的機構加起來,人數比中國少不了多少,而我們人口是他們的四倍。
 西方要的自由是資本為所欲為的自由,其他的都是幌子。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旦資本為所欲為,這個國家(朝代)也就快完了。
2019-12-19 09:09:09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2020-01-05 08:19:54
阿楨
美亞裔女慘死槍下不是巧合 專家曝易受攻擊3大原因 2021/03/18 中時新聞網 吳映璠

美國亞特蘭大按摩館槍擊案造成8人死亡,當中6人為亞裔女性,儘管白人槍手強調槍擊動機和種族無關,不過專家認為絕對不是巧合,指出對亞裔女性的物化、性慾化、以及被邊緣化等3項因素,是亞裔女性在美國更容易被暴力攻擊的原因。
美國喬治亞州3家水療按摩館16日遭遇槍擊,造成8人死亡,當中有6人為亞裔女性。警方指出,21歲白人槍手朗恩(Robert Aaron Long)強調犯案動機和種族無關,自稱有性成癮症,為了幫助其他也有性成癮症的人,決定幫忙「消滅誘惑」。
不過專家指出,這起造成6名亞裔女性死亡的槍擊案絕對不是巧合,他們指出,朗恩的說詞反映了對亞洲女性、美國亞裔女性的厭女情懷及刻板印象,亞裔女性被戀物化、性慾化,被視為溫順、服從的。非營利團體全國亞太裔美國女性論壇執行主任崔莫羅(Sung Yeon Choimorrow)指出,種族加上性別因素加乘,讓美國亞裔女性特別容易受到暴力攻擊。
專家指出,對亞裔女性產生溫馴、性慾化、異國情調的印象可以回溯至幾世紀以前,學者Rachel Kuo指出,美國過去的立法、政策形塑了今天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以1875年頒布的《佩奇法案》(Page Law)為例,該法致力於限制賣淫及強迫勞動,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用來防堵華人女性以妓女的身份移民美國。
她說美國帝國主義也產生影響,美國軍人在海外服役時,長久以來都有嫖妓、光顧性產業的歷史,這種行為進一步加深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並且成為容忍、忽視、合理化對亞裔女性暴力攻擊的藉口。
她說這種印象也讓亞裔女性在職場成為弱勢族群,被視為廉價的「拋棄式勞工」(disposable worker,或稱為派遣工、臨時工),她們多在美容院、飯店、餐廳等服務業工作。
為亞裔女性性工作者發聲的紐約組織「紅鶯歌」(Red Canary Song)發起人Esther Kao指出,按摩店、性工作者的風險特別高,她說這些族群不僅面對羞辱,而且通常是移民,需要額外擔心被遣送出境的風險。她強調並非所有按摩店都是色情行業,針對槍手朗恩「幫忙消滅誘惑」的說法,她痛批就是物化亞裔女性的例子。
2021-03-19 09:15:22
阿楨
討論一下中國人創新能力 2021-05-31

中國文化偏右腦的感性思維模式其實是最有利於創新的!唯一的缺點在於“感性”導致標準難以量化,創新的傳承非常依賴繼承者的“悟性”,而不幸的是“悟性”這玩意非常靠老天爺賞飯吃,不是每個繼承者都能悟出來,一旦悟不出來就可能導致創新就此斷絕,之後又要重零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時候經常發現技術斷代,這就是繼承者悟不出來又怕悟得出來的人搶飯碗而把秘密帶去墳墓的惡果。
西方文明偏左腦的理性思維則是先設定標準(公理/定義),這樣可以首先確保技術標準化傳承,然後偶爾碰上幾個悟得出來的天才就可以在既定的理論上創新一把。
相對而言,感性學習理性容易,因為標準規則可以量化容易理解,而理性學習感性則困難,因為感覺玄學不容易找。因此中國文化在吸納和惡補了標準化系統之後,加上經濟騰飛和科研經費投入,創新層面反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別的不多說了,最近二十年的創意有目共睹,假以時日健康發展,一定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畢竟創新和顛覆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2021-06-03 08:30:51
阿楨
為什麼中國人在朋友面前不說謝謝? 2021-07-14

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外國人,我試圖打破我自己與我的朋友和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的文化障礙。我給自己設置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我多久說一次“謝謝”
當我說“謝謝”的時候,陌生人的標準回答是一個有趣的表情,然後是“不要這麼客氣”或者“應該做的!”
我的朋友們則更加直接,有時他們會生氣: “你太有禮貌了,這會造成距離感。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說謝謝。' "
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認為人性是自私、貪婪和罪惡的。在西方人眼中,人類天生就有罪。“謝謝”是一種用來維持個人之間關係的正式禮節。
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一個人是自私和貪婪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國社會是由利他主義關係構成的。孔子強調父母和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血緣關係的重要性,並將這種利他的家庭關係延伸到社會。當 c 幫了 b 一個忙時,它被認為是自然的。如果 b 說“謝謝”,c 就會認為 b 沒有把 c 當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就像家庭成員一樣。他們生活在一起,沒有明確的個人界限。一句“謝謝”劃定了個人界限。“ 謝謝”通常用於陌生人、新朋友或正式的商務交易。
西方人在耶誕節時在家庭成員之間交換禮物。在中國,這被認為是荒謬的。中國家庭成員分享對方的收入和財產。妻子有權使用丈夫掙的錢。交換禮物或者說“謝謝”都會毀了這個家庭。它打破了這個強大的家庭紐帶從而成為單獨的個體。
西方社會學家,不管卡爾 • 馬克思還是馬克斯 • 韋伯,都認為社會存在利益衝突。道家與儒家視社會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2021-07-17 06:16:28
阿楨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2021-11-18 09:03:15
阿楨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2022-01-20 08:40:15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5:44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3:25
阿楨
劍橋大學調查:中國在發展中國家聲望首次超越美國 2022/10/28 中時

英國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整合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調查數據發現,西方國家對中俄好感下滑,發展中國家卻對中俄好感上升,世界愈呈現兩極化趨勢。原因之一是西式「民主」體制被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也有經濟因素,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46億人之中,接近2/3對中國有好感,而非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有好感的比率只有27%。中國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投資超過4兆美元,吸引超過140個國家參與。此外,西方近年擁抱性傾向少數群體、性別平權等價值觀,亦可能間接使非西方國家向中俄靠攏。
  相關新聞
皮尤調查:西方國家肯定中國經濟成長 卻對中國印象惡化
  回應
中國所到之處帶來建設,美國所到之處帶來破壞;中國不侵略別的國家,美國到處威脅別的國家;中國不干涉別國的內政,美國處處搞顏色革命;中國不要求別國選邊站,美國處處拉邦結派要求別的國家選邊站;中國振興世界經濟,美國攪亂世界經濟...。正常的人應該都會認同中國。不喜歡中國的,應該都是被意識型態捆綁或聽了太多西方的謊言被洗腦而已。
2022-10-29 09:23:30
阿楨
過年親戚問東問西壓力大?美國CNN報導專家教閃過4尷尬問題 2023/01/20 中時

1:「你變胖了?」、「你該吃多一點!」
可以開玩笑回答,或直接說,「我不知道耶,我沒有很在意體重。」如對方仍繼續,直接轉移話題。
2:「交女/男朋友沒?」、「你怎麼還單身?」
直接轉移話題,如繼續追問,就會回應「等我知道,我就會告訴你」。
3:「何時要結婚?」、「何時要生小孩?」
不妨順勢稱讚對方的家庭有多麼和諧,然後開啟新話題。
4:政治立場、宗教信仰
建議直接忽視、或是轉移話題,如果真的想表達立場,可以說,「我的看法不一樣。」
■真的待不下去怎麼辦?
離開就是最好的界線。

寧願過年值班也不回鄉!她曝關鍵:「親戚問東問西」是壓力主因 2019-02-04

據《商業週刊》報導,這些年輕人寧願在春節工作也不願意回家,因為一旦被許多家庭成員、父母和叔叔嬸嬸包圍,他們會感覺到巨大壓力。
2023-01-20 10:46:46
阿楨
時論廣場》民主與民本 誰以蒼生為念 2023/01/20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

中國式的「民本主義」,講究的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方法是「民主協商」,而不是西方所謂的「民主投票」。3月4日,大陸將召開全國政協會議。新華社指出,對全國政協委員人選將「逐個審核把關」,嚴把人選的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
這當然不是賴清德主席心目中的「民主」,也不是五四青年夢寐以求的「洋菩薩」或「德先生」。我想請教賴主席的是:經過「民主投票」選出的貴黨前主席蔡英文,在「徵召」各種選舉候選人的時候,大權獨攬,有沒有像大陸這樣的「把關」?……

認定明清“閉關鎖國”的人,你們才是“閉觀鎖國” 2023-01-16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修木

1683年三藩之亂平定,臺灣收復,清朝坐穩,康熙下詔重新開海,不是以前的三年一貢的朝貢關係,歐洲帆船每年都可來廣州,還可建倉庫。康熙開海,並不是為了照顧歐洲人。中國有最大市場,而中國的瓷器、絲綢又是品質最好的。18世紀是康乾盛世,天下大致安定,而且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由此也帶來消費需求的急速增長。
  回應
清朝賣出貨物,收穫白銀,基本是單方面的,中國怎能是閉關鎖國?
在客觀歷史上,清朝確實沒有閉關鎖國;但是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清朝必須是閉關鎖國的,只有這樣,西方的殖民史觀才是成立的。
2023-01-23 08:46:09
阿楨
當我問“戰敗可能性有多大”,俄羅斯人回答Ничего 2023-01-31 觀察者網

  回顧十年與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感受——果敢、達觀、豪爽、無所無懼、不拘小節…。“Ничего”簡直就是他們的性格標籤,而能夠傳達其神韻的中文詞,我暫時想到的是東方哲學中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虛無”,或者簡單理解為“心大”。
  傲慢與偏見:有關俄烏衝突的幾點迷思
  首先,俄戰力問題。外界認為“戰鬥民族”的戰鬥力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龐大俄竟打不過區區一個烏”。對此,莫斯科民眾則相當看得開。俄在這場“群架”中四兩撥千斤,能維持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相對平穩,而不是迅速“垮掉”,屬實不易。
  其次,反戰情緒及反戰遊行的確存在,但更大反對的是戰爭本身,而不是普京政府。25-35歲以下不少青年人不滿普京,卻也不知更好的選擇是什麼。50歲以上中老年“戰爭很糟糕,而俄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現出理解、信任及支持。
  此外,民眾並沒把烏放在敵人的位置,更罕見的民粹主義情緒。絕大都相對客觀、冷靜,無奈而平靜地描述傷亡損失,講述著俄烏曾如何情同手足、又為何走到今天。
  第三,民眾認為俄並不是為了支撐“帝國野心”,而是為了保持其國際地位不繼續下滑以及不被“霸淩”的剛需。
  第四,關於俄的各種負面資訊鋪天蓋地,甚至國內某些研究國際關係的前輩和同行也時常發來一些諸如“俄還行嗎”之類的讓人哭笑不得的“關切”。
  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疫情、戰爭的突然爆發,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身邊的俄羅斯年輕人在經歷過短暫的苦悶後,反而更加“今朝有酒今朝醉”,旅遊、閃婚、五花八門地狂歡…將及時行樂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俄羅斯有多大可能戰敗”的問題,我很熟悉的兩位老師,一位表示:“俄羅斯人不考慮/不適合這樣的問題”,另一位表示:“萬物各有其時”。這不是個例,從與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能發現有一種難以描述的信念或者說“信仰”支撐著他們即使在千鈞壓頂時,也能淡定。這大概也是“神秘的俄羅斯靈魂”的具體表現之一吧。這能從歷史中找到注解,就像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那首經典四行詩所描述:“用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她/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經典論斷:“永遠不要同俄羅斯人作戰。對你的任何戰鬥謀略,他們都會報以不可預知的蠢行。”
2023-02-01 08:15:45
阿楨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2023-10-30 08:58: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