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124座舱,与西方先进运输机相比有差距
安-124由蘇聯安東諾夫設計集團設計,在8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戰略重型運輸機。安-124替代了1974年停産的安-22重型運輸機,在性能上優于目前美國最大的C-5運輸機。安-124綽號“魯斯蘭”,是俄羅斯民間故事中的一個英雄的名字。由于蘇聯瓦解,目前安東諾夫設計集團已經變成了烏克蘭共和國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
82年12月安-124首飛,86年第五架原型機參加了英國範登堡國際航展,引起國際轟動。86年1月安-124交付使用,87年全面投産,至1997年已生産了54架,年均生産5架,至2000年其中26架在俄軍服役。
1985年,安-124創下了載重171,219千克物資,飛行高度10750米的記錄,打破了由C-5創造的載重高度原世界記錄。此外安-124還擁有過20多項國際航空聯合會FIA承認的世界飛行記錄。安-124目前主要租賃給各國客戶,提供超大、超重貨物運輸能力,據稱每飛行小時的租賃費用爲6000到8000美元。
安-124粗大的機身呈梨形截面,主翼爲後掠下反式上單翼,翼展達73.30米。翼下4個短艙內,裝有推力爲23400千克的D-18T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由紮波羅什“進步”機器制造設計局研制,帶有反推力裝置。機頭機尾均設有全尺寸貨艙門,分別向上和向左右打開,貨物能從貫穿貨艙中自由出入。安-124機 腹貼近地面,方便裝卸工作。起落架爲前三點式,采用24個機輪。
其貨艙分爲上下兩層。上層艙室較狹小,6名機組人員和1名貨物裝卸員組成的機組的座位均在此,另外上層艙室還可載88名乘客。下層主貨艙尺寸爲36×6.4 (寬)×4.4(高)米,容積1013.76立方米,載重可達150噸,起飛重量達405噸。這一指標約爲美國C-17的2倍,C-5的1.25倍,安-22的1.875倍。
貨艙前後艙門采用液壓裝置開閉,分別可在7分鍾和3分鍾內打開。貨艙頂部裝有2個起重能力爲10噸的吊車,地板上還另外有2部牽引力爲3噸的絞盤車。由于貨艙空間很大,安-124能夠運載普通飛機機身、化工廠塔件等大型貨物。
安-124上安排有廁所、洗澡間、廚房和2個休息間,遠程飛行時飛行員可以得到較好的休息。
機載設備包括氣象雷達、導航/地圖雷達、衛星導航儀、4套慣性導航裝置、大型移動地圖顯示器及大型雷達屏。機組人數爲7人。
安-124有多種改進型號,包括:安-124-100商用型,92年12月獲獨聯體型號合格證,最大起飛重量392000千克,最大商載120噸;安-124-100M,與100型相似,換裝西方電子設備,樣機于1995年底完成;安-124-102,換裝電子式飛行儀表系統,機組人員減至3人;安- 124FR,滅火型,可裝200噸水,也可改裝成貨機。
安-124-100于1992年12月通過俄羅斯官方認證,最大起飛重量392噸。該機改用利頓LTN92慣性導航系統、洛克韋爾公司的GPS導航系統、漢尼威爾公司的航電設備等西方電子設備。改進型的D-18T發動機 可以提供6000小時維修周期,壽命24000小時,機組減少到4人。未來的130、140型改進型號可能采用西方發動機。
作爲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安-124充分考慮了用于民航運輸時的適航性,噪音特性符合國際民航組織的噪音標准。
俄羅斯早在1998年就啓動了“空中發射”計劃。最近,俄軍醞釀已久的利用大型軍用運輸機在空中發射航天器的“空中發射”計劃進入實施階段,俄空中發射公司將正式利用安-124“魯斯蘭”重型運輸機來開展衛星發射活動。安-124運輸機是世界最大的戰略重型運輸機之一。此次用于空中衛星發射的是安-124的改進型爲安-124-100VS。而直接將衛星送入太空的則是一枚“飛行”型兩級運載火箭。根據發射方案,安-124型運輸機將攜帶長30米、重約100噸的“飛行”型火箭飛至距地面11公裏的高空。飛機進入預定位置後,飛機尾部的艙門將被打開,當機身與水平線呈76度夾角時,機艙中的大功率活塞會把火箭 推向艙口,使其順“斜坡”滑出。與此同時,運輸機將作出緊急躍升的飛行動作,使火箭與飛機快速分離。“飛行”型火箭可攜帶各種小型衛星以每秒3.8公裏的速度飛向預定的太空軌道。
近期安東諾夫航空科技聯合體、“進步”設計局、烏克蘭航空運輸部和俄“伏爾加-第聶伯河”航空公司,聯合研究了安-124-100型的英國航空委員會標准 認證問題。2002年6月,上述公司聯合啓動這一計劃。計劃將于2003年底之前,完成安-124及其發動機的英國適航認證。屆時安-124-100將符合西方貨運飛機的標准要求,極大加強市場競爭力。
2003年中,安東諾夫設計局大力遊說北約選擇約20-25架安-124型運輸機作爲其大型空中運輸平臺。北約目前急需大型運輸機,用于保障其需要快速部署能力支持的反恐、維和和人道主義行動行動。而原本北約各國給予厚望的空中客車公司A400M型運輸機至今尚在字面上,首批A400M型機要在2008-2010年前才能裝備北約司令部,各國對購買數量也有所保留。相比之下,安-124已量産多年,可以立即組建成建制的部隊。實際上這幾年間,北約與俄羅斯 的”伏爾加-第聶伯河”航空公司,即安-124-100型運輸機的持有者,進行了多次合作,僅去年就在阿富汗爲北約部隊飛行了260架次,利潤超過1億美元。
2003年8月,在莫斯科航展期間,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聯合體總設計師巴拉布耶夫與俄羅斯“伏爾加-第聶伯河”集團公司總經理伊薩爾金表示,現在已經簽署決 議,決定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企業內恢複安-124-100型飛機的制造。據稱,將在俄羅斯的“航星”廠和烏克蘭的“阿維安特”廠恢複安-124-100型機的制造與改進,在烏克蘭的“西奇發動機”廠恢複制造D18T型發動機,也將恢複制造用于安-124-100型機的材料、半成品和配件。實施這一決定的最一個步驟是制訂恢複生産計劃並分階段將現有的安-124-100型機改進成安-124-100M型機,將載重量提高到150噸,同時滿足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的四級噪音與排放物要求,以及提高D18T型發動機的功率,配備改進型駕駛導航系統等。
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針對2003年開始大作宣傳的載重150噸、續航能力爲15000公裏的歐洲空中客車A380型運輸機,推出了相應的安-124-300型運輸機研制計劃,載重和續航裏程和A380一樣。整個計劃經費預算至少爲5至6億美元。這個項目將是相當費時費事的。2005年後才能完成項目計劃的制定工作,同時還要尋找投資者和市場。歸根到底是要先確定項目的研制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然後再根據現有的資源條件不斷調整目標,甚至包括縮短續航裏程等。烏方樂觀的認爲,A380將不是安-124-300的對手,因爲A380造價比它高,又只能裝運集裝箱,而安-124-300還能裝運非標准大件貨物。據悉,烏方打算依靠進口解決該項目的核心問題,在安-124-300上使用加拿大普惠公司或美國通用電氣飛機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因爲烏方自己研制 新發動機的代價非常昂貴,而這些西方公司有現成可用的發動機,並且它們都願意出售給烏克蘭。
2004年4月,烏裏揚諾夫斯克“航星”工廠生産的安-124-100型開始進行飛行試驗。該機由俄羅斯“飛行”航空運輸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簽訂合同訂購這種飛機,但是主要的制造工作從2002年第二季度開始。該型號的研制費用由生産廠和訂貨方共同承擔。根據航空運輸公司的要求,飛機的載重量從120噸提高到150噸。目前該機已開始飛行試驗,然後將投入使用。
2004年6月,除美、英兩國之外的15個北約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在伊斯坦布爾峰會上,簽訂了”戰略空運過渡方案 “(SALIS)諒解備忘錄,授權各簽字國使用安-124-100來支援盟國或歐盟部隊。簽訂空運諒解備忘錄的動議是北約組織國防部長在2002年布拉格 峰會上提出來的,還提出了簽訂類似的海運諒解備忘錄的動議。現在這個空運諒解備忘錄有效期到2012年12月31日截止,但是在2006年1月1日之前必須簽訂有效合同,否則該諒解備忘錄將失效。
北約組織的維護供應局(NAMSA)將負責SALIS采辦事宜。按照該諒解備忘錄規定,各簽字國若需要使用安-124-100戰略運輸機,必須先提供授權簽訂該合同的批准書。主承包商可能是商業運輸公司,在獲得通知之後的6天內,提交多達6架安-124-100戰略運輸機,可連續使用20天,飛行時間最少800小時。使用安-124-100作爲歐盟的過渡性戰略運輸機,旨在填補10年前就已存在的戰略空運的空白,直到空中客車軍機公司正在研制的A400M戰略運輸機投入服役時爲止。
目前,全球共有三家企業在生産“魯斯蘭”,分別爲俄羅斯的“伏爾加-第聶伯”和“飛行”公司,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盡管招標結果還未宣布,但專家們均認爲擁有10架安-124的俄“伏爾加-第聶伯”公司將會在招標中勝出。一位專家表示:“對頻繁參加維和行動的北約來說,保持運輸機在如何時候都能迅速投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只有那些擁有足夠飛機儲備的公司才能辦得到。”另外一家俄羅斯企業“飛行”公司也擁有8架安-124。盡管開始時北約認爲烏克蘭的安東諾夫公司更符合有關條件的要求,但該公司目前的機會已經非常小了。安東諾夫共擁有7架安-124,但其中的兩架已被加拿大和比利時的法院扣 押。
俄羅斯烏裏揚諾夫斯克“航空起點-SP”公司將于2008年開始組裝首架改進型安-124-100M-150運輸機,其載重量將達到150噸。據悉,安-124-100M-150運輸機的生産周期將長達33個月。烏克蘭“安東諾夫”飛機制造公司總經理安納托利?梅裏查表示,該公司下屬的30家烏克蘭航空制造廠中絕大多數將參與改進型機的建造計劃。改進型安-124運輸機載重量從原來的120噸增加到了150噸,其在負載 120噸貨物情況下飛行距離從原來的4600千米增加到了5400千米。與此同時,由于使用了最新型指揮控制系統,機組人員數量從6人減少到了3人。根據計劃,2027年前俄烏將爲訂購商建造和提供55架安-124-100M-150運輸機,而到2030年前還將交付30架該型機,未來世界航空運輸市場對該型機需求至少爲100架。據悉,因財政撥款問題,安-124運輸機的批量生産工作于上世紀90年代收縮,目前共建造了56架該型機,其中有10架屬于俄羅斯烏裏揚諾夫斯克“伏爾加-第聶伯”航空公司所有,6架屬俄“飛行”公司所有,另有7架屬“安東諾夫航線”公司所有,其它歸俄羅斯運輸航空兵所有。此外,烏克蘭“安東諾夫”飛機制造公司正在開發另一種改進型安-124型機,其機身預計將加長5米,而翼展將增加13米。根據專家預測,實施這一方案預計需要20-25年時間,而第一階段的撥款將需要4.07億美元,第二階段需要投資約11億美元。
2002年12月,廣州地鐵爲在二號線通車時能夠使用德國新型列車首發,特別租用安-124運送該型列車前來廣州。
美洛馬航天公司正在研究可否用安-124運輸機把宇宙神3和宇宙神5運載火箭從丹佛送到東、西海岸發射場。這兩種新型火箭將使用俄羅斯設計的RD-180發動機,正常情況下應使用美國空軍的C-5運輸機運輸。然而,隨著今後幾年內商業發射次數的增多,洛馬需要有後備運輸能力,以防因C-5供應不上而影響發射 安排。
2005年8月,”烏裏揚諾夫斯克航星”股份公司執行總經理瓦列裏-薩瓦特契科向記者宣布:航星股份公司正在恢複安-124的批生産。在過去20年裏,烏裏楊諾夫斯克航星工廠共制造了36架”魯斯蘭”飛機。恢複安-124飛機批生産計劃在2005年莫斯科航展上開始,在航展上簽訂了”烏裏楊諾夫斯克”股份公司、”伏爾加-第涅伯”航空公司和”飛行”航空公司之間的三方協議。2012年前,烏裏楊諾夫工廠需要向每家航空公司提供5架飛機。薩瓦特契科解釋說, ”烏裏楊諾夫航星”公司對生産”魯斯蘭”飛機有全面的准備。在財政充足的條件下,企業很快可以向訂貨人提供2架安-124飛機。對這種飛機的所有需求,包括國外需求,預計有50架。
2006年7月,報道指出安-124重型貨運運輸機在2020年前的市場容量預計爲60~80架。這些俄羅斯和國外研究的數據是”航空工業”公司總經理康斯坦丁-卡傑諾夫在同記者談話時提到的。如果考慮到未來東南亞國家快速發展的要求,那麽對安-124飛機的需求可能更多。根據卡傑諾夫的意見,如果不研制新的改型也不生産安-124飛機,那麽貨運航空運輸市場將被波音和空客公司的寬體貨運改型飛機占領。卡傑諾夫提起,兩年前已經討論了恢複安-124飛機生産的問題,所有的計算都已經完成,進行了市場研究,制定了清晰的包括投資回報在內的商業計劃,以便研制和生産載重量、航程增加的安-124型飛機,但是到現在爲止沒有通過任何決議。對于運輸公司來說,恢複和改進安-124的項目是複雜的需要巨大投入的項目,同時也是回報很高 的項目。他說:”國防部暫時不會購買這種飛機,但是現在,民用航空公司需要安-124。”當前聯合國和北約組織都對安-124-100飛機表現了興趣。
2007年5月,一架在挪威卑爾根(Bergen)Flesland機場停留的安東諾夫公司安-124-100飛機被迫進行了降噪改裝,其發動機短艙帶有V型罩。該機注冊號爲UR-82009,是一架服役16年的飛機,歸屬于安東諾夫航空公司(Antonov Airlines)。該機被觀察到其所有4臺Progress D-18渦扇發動機的噴管做了V型(chevron)改造,這一結構使經過發動機各處的氣流平滑過渡,從而降低噪聲。過去幾年這種改裝作爲一種潛在的降噪 方法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將應用到波音787和747-8的通用電氣GEnx發動機上。靜音技術驗證(QTD)項目的波音777-300ER的GE90發動 機也安裝了類似V型罩。
2007年5月,一架在挪威卑爾根(Bergen)Flesland機場停留的安東諾夫公司安-124-100飛機被迫進行了降噪改裝,其發動機短艙帶有V型罩。該機注冊號爲UR-82009,是一架服役16年的飛機,歸屬于安東諾夫航空公司(Antonov Airlines)。該機被觀察到其所有4臺Progress D-18渦扇發動機的噴管做了V型(chevron)改造,這一結構使經過發動機各處的氣流平滑過渡,從而降低噪聲。過去幾年這種改裝作爲一種潛在的降噪方法進行了多次測試,並將應用到波音787和747-8的通用電氣GEnx發動機上。靜音技術驗證(QTD)項目的波音777-300ER的GE90發動機也安裝了類似V型罩。
2007年11月,使用俄羅斯的安-124飛機運送防地雷伏擊車輛(MRAP)到伊拉克,在美國國會成爲了一個熱門政治話題。國會防務撥款小組主席John Murtha,當他與國會上層David Obey就11月20日的記者會勾畫他們的戰爭經費立場時,明示借用俄羅斯的運輸機。因爲五角大樓暴出一項潛在有250億美元的努力,今年生産、裝備和空運MRAP到伊拉克,Murtha著眼點在他們的空運成本,這是因爲他考慮到此前布什行政部門另一個完全失敗的案例。Murtha說,如果拉姆斯菲爾德時代防務領導人要改變伊拉克的狀況先行做出調整並因此而做出計劃,那麽MRAP可能早就及時生産出來,甚至節省費用裝船運到中東了。替代方法,美國使用"由烏克蘭人駕駛的俄羅斯飛機空運它們"。美國運輸司令部告訴《航宇日報》,它已由運輸司令部的民用預備空運機隊(CRAF)的合夥人(Atlas航空和Lynden航空貨運公司),通過兩家俄羅斯公司(Volga-Dnepr航空公司和Polet Cargo航空公司)簽下了安-124飛機。"MRAP運輸的使用概念是,對于穩定狀態的運輸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安-124飛機……"運輸司令部在電子郵件中說。"安-124的使用反映出我們利用民用運輸的能力,正像我們例行混用美國政府和商業海運資産支持我們的作戰一樣。"運輸司令部聲稱,安-124是不出租的,這樣國防部是"爲此能力簽約,而不用專用飛機來支持MRAP的快速交付。"據司令部說,近來與Atlas/Volga-Dnepr簽下的一份長期合同是每天提供一架安-124飛機直到三月底,約值3億美元。
2007年12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日前宣布,俄羅斯空軍准備在烏裏揚諾夫斯克的航空企業生産改進型“伊爾”-76MФ運輸機,以及將在這裏恢複生産“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伊爾”-76MФ飛機將用來爲空軍軍事運輸航空兵補充一批重型運輸機。將安裝新的ПС-90經濟型發動機,起飛重量爲60噸,航程爲8000千米。首架批量生産的“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于1987年在基輔航空制造廠出産,共計組裝了40架。有關恢複生産和改進“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的決定,于2005年2月由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政府共同做出,並爲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間委員會。經現代化改造後,“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的起飛重量將從原來的120噸提高到150噸,而機組乘員將由6人減少爲4人,並將裝備新型機載設備。2020年前計劃組裝80架。
2008年1月,烏克蘭工業政策部宣布,烏克蘭和俄羅斯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工作組,負責制定解決安-124飛機知識産權問題的方案。雙方就這一問題的最近一次商談于2008年1月16日在莫斯科舉行。俄羅斯代表指出,已經准備好了一份爲恢複安-124飛機的批量生産而調解知識産權的俄羅斯政府和烏克蘭政府間的協議草案。該文件已經由俄羅斯各部門批准,並提交給烏克蘭方面協商。烏克蘭方面則宣布,俄羅斯方面提出的協議草案與烏克蘭法律相抵觸,因爲知識産權劃分應在兩個經濟主體之間的條約關系框架內進行。
2008年2月,烏克蘭國防部長尤裏?葉哈努羅夫向記者宣布,俄羅斯將繼續在“安-70”軍用運輸機項目上與烏克蘭合作。俄羅斯方面證實,俄方將繼續“安-70”軍用運輸機的研發工作。烏克蘭防長宣布,目前爲了使“安-70”投入批量生産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及試驗。而爲了完成該項目需要大約3億美元,一年半的時間。制造“安-70”軍用運輸機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聯合項目。飛機將用于運輸重47噸的貨物及空投傘兵和技術裝備。2006年7月俄羅斯政府決定就中止“安-70”軍用運輸機的研制和批量生産與烏克蘭開始談判。2006年10月24日當時的俄羅斯政府總理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宣布俄羅斯最終退出“安-70”項目。2007年8月在莫斯科國際航展期間,俄羅斯的聯合航空制造集團公司與“烏克蘭航空”國有航空制造公司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發展在運輸和客運航空技術領域的合作,特別是恢複“安-124”“魯斯蘭”飛機的批量生産和在“安-70”軍用運輸機計劃上進行協作。
2008年7月,重型運輸機安-124"魯斯蘭"的研制方、生産方和使用方簽署決議,決定不晚于2010年采取措施將現役安-124-100及其改進型的設計規定壽命延長至4.5萬飛行小時,及1萬次飛行和40年服役期。據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通報,運輸商確認,大尺寸和超重貨物的世界空運量年增長速度達12%。因此,提高現有機隊及其改進型的使用效率,恢複其批量生産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此外,"伏爾加-第聶伯"公司集團在"範堡羅-2008"航展上預告的新款飛機將能夠提升安-124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伏爾加-第聶伯"公司集團已經設計出了新款飛機的計算機模型,並命名爲安-124-102。按照設計資料,安-124-102的載重量爲135噸,航程2500千米。"伏爾加-第聶伯"公司集團的改造計劃包括:將機身高度增加大約2米,可使貨艙高度從4.4米增高到6.7米。機身及相應的貨艙寬度不變。同時,由于安 -124飛機的特點,其裝載和卸載不需要專門的設施,而這種專門的設施對于A300-600ST和波音747LCF是必須的。航空公司專家預計,制造安-124-102需用時18-25個月,飛機價格將達1.95億美元。
2009年4月,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約翰?貝爾宣布,美國與俄羅斯聯合生産安-124-100“魯斯蘭”重型運輸機是有可能的。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約翰.貝爾在烏裏揚諾夫斯克參加俄-美聯合生産“魯斯蘭”項目推介後表示,在與俄羅斯“伏爾加-第聶伯”公司和美國波音公司領導交談後認識到是有這種前景的。需要就這一項目進行討論、調研。“伏爾加-第聶伯”公司總裁阿列克謝.伊賽金爲美國駐俄大使和美國國會議員作了項目推介,推介是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航空廠總裝車間的“魯斯蘭”飛機內部進行的。伊賽金敘述了該如何看待俄羅斯和美國在該型飛機生産上的合作。按照項目構想,俄羅斯生産機體,並在機體上安裝美國産發動機和航空電子設備。此後飛機完成前往美國的技術性轉場飛行,並在美國裝配輔助設備並進行試驗。然後,成品飛機將出售給美國客商。相應地飛機的技術維護將由美國方面負責。俄羅斯的“伏爾加-第聶伯”公司和美國的波音公司商討了這一項目。此外,在“魯斯蘭”進行深度改造時將吸引烏克蘭專家參與。
2009年8月,俄羅斯聯合飛機制造集團公司副總裁維克托.利瓦諾夫,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總設計師德米特裏.基瓦與“伏爾加-第聶伯”公司總裁阿列克謝.伊賽金簽訂了研制改進型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的技術要求。新型機的制造將在恢複批量生産安-124飛機計劃框架內實施。而技術要求是由聯合飛機制造集團公司、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與訂購商“伏爾加-第聶伯”公司共同制定的。預計,將有280家俄羅斯公司和80家烏克蘭公司參與此項計劃。經營安-124運輸機的“伏爾加-第聶伯”公司總裁阿列克謝.伊賽金指出,在19年的商業運營中,安-124飛機成爲超重和不規則貨物運輸的不可替代品。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總設計師德米特裏.基瓦則表示,該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夠使俄羅斯和烏克蘭保持在超重和不規則貨物空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而且將有助于科技和經濟發展。
尺寸數據
翼展 73.30米
機長 69.10米,
機高 21.08米,
機翼面積 628.00平方米
貨艙長×寬×高 36.0米×6.4米×4.4米
使用空重 175,000千克
最大商載 150,00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230,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405,00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 865千米/小時
正常巡航速度 800~850千米/小時(高度10000~12000米)
進場速度230~260千米/時
起飛滑跑距離2520米
著陸滑跑距離(最大著陸重量)900米
最大有載航程4500千米
最大燃油航程16500千米
http://www.airforceworld.com/others/an124.htm
安-225
安-225“夢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它不僅占據體積最大的運輸機的世界記錄,載重量也是最大的。該機由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制,1985年中期開始設計,1988年12月21日原型機首次飛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作了背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飛行。至今該機只生産了1架。
安- 225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關系密切,實際上其研制的初衷之一就是作爲“暴風雪”航天飛機的運輸轉移平臺。安-225在原載重量世界記錄保持者安-124的基礎發展而來,因此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安-225的總重和載重能力都比124增加了50%,機身加長,客艙的基本橫截面和機頭艙門未變。機體較大的變化爲垂直尾翼由單垂尾改成雙垂尾,兩個垂直尾翼安裝在帶上反角的水平尾翼兩端,所有翼面都後掠,方向舵分爲上下兩段,升降舵則分爲三段。另外 安-225取消了後部裝貨斜板艙門,一來機頭艙門已足夠巨大,二來運送“暴風雪”號時並不需要尾艙門。
安-225的貨艙內可裝16集裝箱,大型航空航天器部件和其他成套設備,或天然氣、石油、采礦、能源等行業的大型成套設備和部件。機背能負載超長尺寸的貨物, 如前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及其配套的“能源”號運載火箭。這樣將大型器件從生産裝配廠出發,可以完整的、不需拆卸的運至使用場所,既保證了産品質量,又縮短了運輸周期。
安-225采用6臺紮波羅什“進步”機器制造設計局的D-18T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爲229.5千牛,裝有反推力裝置。 其機組包括6名空勤人員,爲正副飛行員、2名飛行工程師、領航員和通訊員。
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座椅高度可調節,且可轉動,以便出入駕駛艙。2名飛行工程師面朝駕駛艙左壁而坐。領航員和通訊員在駕駛員背後面朝後壁而坐。機翼中央段後底層貨艙上方爲運載60-70人員的客艙。主要機載設備和安-124大致相似,帶自動飛行操縱系統和活動地圖顯示器機頭內裝有前視氣象雷達和下視地圖/導航雷達,有慣性、羅蘭和歐米加導航設備。
目前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已經恢複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第二架樣機的生産工作,至報道之日,已完成了機身的制造。據安東諾夫公司的副總設 計師安東諾夫-奧列格透露,在巴黎航展上展出了”安-225”以後,引起了各方極大的興趣。目前,該機已經接到預定運輸大型和超重貨物的訂單數百個。
由于種種原因,很少國家會有興趣購買安-225,安東諾夫設計局因此大力推銷安-124和安-225的租賃業務。如安-124運送EP-3、廣州地鐵車廂等等。而安-225推出的業務除了運輸大型貨物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空中發射運載火箭的業務。
2004年6月,烏克蘭安-225“夢幻”式超級運輸機16日將重達247噸的貨物從捷克首都布拉格運抵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從而創下了世界空運史上的記錄。
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新聞處17日發布消息說,運輸能力爲250噸的安-225“夢幻”式飛機16日將總重達247噸的4臺石油管道鋪設機等設備從布拉格運到了塔什幹。目前該公司正准備向烏克蘭航空運動協會和國際航空運動協會申報這一新的世界記錄。
2004年8月,安-225首次完成前往亞洲的商業空運任務。這次任務是將德國制造的臺灣友達光電第一批彩色濾光片機臺運送到臺北國際機場。
基本技術數據
翼展 88.40米
機長 84.00米
機高 18.20米
機翼面積 905.0平方米
貨艙 43.0米×6.4米×4.4米(長×寬×高)
巡航速度 800-850千米/小時
起飛場長 3500米
航程 4500千米(帶200000千克內部商載) 9600千克(帶100000千克內部商載) 15400千米(最大油量)
http://www.airforceworld.com/others/an225.htm
運20與多款運輸機對比圖
運20與多款運輸機對比圖:從圖上看,運20集合了多家機型的一些特征,垂尾與機尾與C-17相似,機翼副翼與伊爾76相似,機首就是像是A400M機的拉長版本。
軍用運輸機分為戰略運輸機和戰術運輸機
戰略運輸機
戰略運輸機是指主要承擔遠距離(一般是洲際間的)、大量兵員和大型武器裝備運輸任務的軍用運輸機,這類運輸機具有的特點是:載重能力強、航程遠,起飛重量一般在150噸以上,載重量超過40噸,正常裝載航程超過4000千米,能空降、空投和快速裝卸,主要是在遠離作戰地區的大型/中型機場起降,必要時也可在野戰機場起降。美國的C-5,俄羅斯的安-22、安-124、安-225、伊爾-76等都屬於這類飛機。
戰術運輸機
戰術運輸機是指主要在戰區附近承擔近距離運輸兵員及物資任務的軍用運輸機。戰術運輸機一般是中小型飛機,起飛重量60~80噸,載重量20噸左右,可運送100多名士兵;航程3000~4000千米;大多安裝渦槳發動機,巡航速度通常為500~700千米/小時。典型的戰術運輸機有:美國的C-130,烏克蘭的安-12和我國的運-8。戰術運輸機主要用於在前線戰區從事近距離軍事調動、後勤補給、空降傘兵、空投軍用物資和運送傷患,其特點是載重量較小,主要在前線的中、小型機場起降,有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
http://www.baike.com/wiki/%E8%BF%90%E8%BE%93%E6%9C%BA
在動力系統方面,運-20最初可能採用D-30型發動機,隨後會用WS-18(楨:WS-20?)發動機或是FWS-10型發動機的改進型號。WS-18各方面的性能應該和CFM-56相近,重量為2000公斤,而伊爾-76採用的D-30KP的重量為2300公斤,特別是前者的耗油量比後者要低20%。這樣,在載油量不變的情況下,國產軍用大型運輸機的航程顯然要比伊爾-76要遠。或者在相同的航程情況下,運載量比其要多。
美權威周刊稱運-20國産發動機WS-20性能優異
漢和稱中國已購239臺D-30發動機 將大量造轟-6K
平可夫2013-01-30稱運20配非常古老發動機D-30 耗油大噪音高
回應(詳參【圖博館】:)
中國有進步時,他就要出來貶損一下。在配合宣傳中國威脅的時候,他又把中國的裝備吹上天。
我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中國航母的攔阻索問題還沒有解決,但事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貧可伕整天胡說八道,因爲你戴著有色眼鏡看今日的中國,因而所言頻頻出錯也不足爲怪,休矣吧!
用不了5年,發動機問題就會解決。並且很快會獵裝
這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雜種,就知道對自己吼、蔑視自家祖宗的野
我記得這B說中國沒有隱身戰鬥機。如果有了他就去死還是再也不公開發表言論來著?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1-30/1050714309.html
俄航空門戶新聞網2012-12-24:中國建戰略空軍等不及運20 無奈采購伊爾476
爲什麽非俄羅斯不買,啥子爛東西中國都要?
伊476也剛試飛,不會比運20早多少,所以到現在中國還沒下訂單。
運20你敢坐嗎?
你想坐都沒有機會,運20是不運蠢豬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28/0913711051.html
俄軍工綜合體新聞網2013-01-29稱WS-20進度不得而知 運-20仍遜色伊爾476
回應
一般中國新飛機出來了,歐美說這是仿制我們的,而俄羅斯呢,先贊揚中國一番,然後指出該武器必須依靠俄羅斯才能咋樣咋樣,捧下自己軍工,唉,窮屌絲傷不起
俄羅斯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就是這種小人心態。我國的運20是博采衆長,絕不會采用已被淘汰的設計,等我們自己研制的大渦扇裝機之後,什麽伊爾476根本就是小兒科。
在發動機,機翼方面,我國確實落後俄!但是航電,複合材料,制造工藝!確實已經把老毛子甩了幾條街了!總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1-30/0906714293.html
運-20
中國運-20重型運輸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軍用運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研發並製造。該機的研發製造參照了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同時結合了美國C-17的部份特點。與中國空軍使用的伊爾-76運輸機相比,運-20的發動機和電子設備有了很大的改進,載重也有了一些提高。2013年1月26日下午14時整,運-20在閻良基地首次升空,並於15:00成功降落,至此,中國運-20首飛圓滿成功。運-20的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重大勝利,標誌著中國擁有了屬於自己大型運輸機,是中國空軍建設戰略空軍的一座里程碑。
發展歷史
新中國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航空軍事運輸力量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軍方就已經意識到了航空軍事運輸的重要性,提出了“大搞直升機、大搞運輸機”的決策。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先後研製了運-8和運-7H軍用運輸機,並批量裝備部隊。而後又從俄羅斯進口了20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形成了一定的航空軍事運輸能力。這些空運力量主要用於部隊、裝備的調動以及救災物資的緊急輸送。
中國的國防政策與安全形勢決定了中國不會進行遠離本土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中國空軍的航空運力必須滿足積極支援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保衛祖國領土領空等等的軍事後勤保障和快速反應要求。因此,中國空軍的作戰範圍以及中國武裝力量的作用範圍至少應達到4000km,快速運輸相應的人員和物資裝備。
按這一要求,我國約需相當數量的大型軍用運輸機,而我國至今(2013年)軍事航空運輸的主力機型是運-8中型中程運輸機和少量伊爾-76大型運輸機,空運力量嚴重不足,不僅滿足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就是應付突發事件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中國將如何發展自己的航空軍事運輸力量,是當前國防現代化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現代戰爭日益廣闊,節奏日益加快。因此,世界各國都極力加強本國軍隊的快速反應和佈置能力,以便能夠迅速將兵力、兵器運送到急需地區,控制局勢,為後續部隊的增援和展開爭奪時間;或者將部隊突然投送到對方要害和防禦薄弱地區,給其忽然、致命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空運就被委以重任,這是因為空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其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現代噴氣式運輸機的巡航速度在800千米/時左右,渦槳運輸機也達到500千米/時,以其他運輸手段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另外,空運不受地形、水文條件的影響,空運可以跨越許多被其他運輸手段視為天險的障礙,將人員、物資運輸到急需要的地區。因此,各軍事大國都十分重視空運能力,特別是運輸機的發展,以便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先機。
傳統上將運輸機分為重型和輕型兩類,前者如安-124、C-5,其載重量大、航程遠,但對跑道等後勤支援設施要求較高,因此多執行樞紐到樞紐的空運任務,然後再由安-12、C-130這些運輸機或者其他運輸手段將部隊送抵前線。這樣一來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時間的消耗,所以出現了大型運輸機的概念,集前者的大運載量和後者的前線起降能力於一體,可以直接將重型武器裝備送抵前線,典型型號如美國的C-17。
根據上述情況,中國航空軍事運輸力量最需要的應是大型運輸機。這種飛機可以裝運陸軍絕大多數的武器裝備,並且有不小於4000km的航程,有很好的短距起降性能,能在未鋪砌的跑道上起降。也就是說,我國必須擁有自主研製的類似C-17級別和性能的軍用運輸機,否則我國在未來戰爭中必將承受巨大的軍事壓力,遇到更大的困難。大型軍用運輸機作為我軍戰略性裝備,對改善我軍裝備現狀、實現國防現代化、保衛國家安全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已經進行的需求分析,大型軍用運輸機需求量總數將在數百架以上,早日開展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製,已經成為各界人士的共識。
早在1993年,西飛開始了大型運輸機的前期論證,先後投入了30億元進行準備。1997年,西飛公司向軍方提出研製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方案。2001年,西飛公司提出建設新西飛的戰略規劃,即以形成200噸級大型飛機研製生產能力為目標,大幅提升航空製造技術和加工能力,實現從100噸級到200噸級飛機研製生產的重大跨越。
2000年以色列迫於美國壓力終止與中國在預警機方面的合作後,中央下決心搞出預警機,這時一個迫切的問題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大型預警機需要大型飛機作為平臺,所以中央命令西飛研製一款能作為大型預警機平臺的大型運輸機,當時要求要以伊爾-76為藍本,在技術上比伊爾-76MD型先進,西飛的技術儲備這時候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拿出了總體設計方案,也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運-20。由於中國空域廣闊,即使預警機採取高低搭配,需要大型預警機在數十架之多(其中一部分擔負戰備值班,一部分作為儲備機)。由於在後續設計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西飛將眼光投向了傳統合作夥伴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在獲得了烏克蘭的技術支持後,西飛解決了大運在設計上的問題。可以說,是在預警機平臺的迫切要求下,才有了運-20大型運輸機。
在2004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劉大響提交了《關於儘快開展大型飛機研製的建議》的提案提到:“對於中國要不要搞大飛機、能不能搞大飛機,我認為各方面專家們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中國一定要搞自己的大飛機。第一,中國有這個需要,第二,中國有這個技術基礎,有這種可能性。第三,這也是我們走向航空強國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自己的大飛機產業,就只能算是航空大國,而不能說是航空強國,大飛機是個重要標誌。”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一集團突然發佈了一個從未面世的運輸機模型。從外觀上看,它不屬於運-7、運-8家族,也和中國任何一種運輸機都沒有相似之處。這架飛機採用懸臂式上單翼、雙渦扇發動機佈局,總體而言與伊爾-76大型運輸機有幾分相似之處。官方稱該機為WJ噴氣式教練機,但從該機設計特點來看,該機屬於不折不扣的大中型運輸機。現在看來,該機的設計與運-20頗為類似,這證明最遲於2004年中航就已經開始了大型運輸機的研製。
2006年初,“發展大飛機”作為國家決策被寫進《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一五規劃發展綱要》。2007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批准大型飛機研製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至此,有50多年歷史的中國航空工業,終於繼運-10之後,再次將製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飛機提上議事日程。
2007年3月,我國宣佈啟動大飛機工程,布點于西安和上海兩座城市。其中“大客”50%以上的設計製造、“大運”全部的設計研發、製造,都在陝西完成。陝西省也制訂了《陝西航空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8-2020年)》,全力支持大飛機專案。省政府將從四個方面來構建陝西航空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機制,把大飛機專案實施作為長期戰略。運-20的發展就此具備了地域依託,掃清了地方與企業在協調上的障礙。
2007年6月20日,大型運輸機項目正式立項。這也標誌著西飛長期以來在大型運輸機開發方面所做的努力開始獲得產出,國產大飛機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同時,從3月份啟動大飛機工程而6月份即正式立項來看,西飛在此前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運-20由計畫走向設計投產已水到渠成。
2007年7月7日,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在陝西省副省長洪峰,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等陪同下考察了中航一飛院和西飛集團。參觀後,張雲川一行聽取了吳光輝代表一飛院所作的"國家重要型號"指導思想、設計目標、研製保障條件建設需求的工作彙報。張雲川指出,“必須圓滿完成好國家重要型號”“在關鍵技術上,要運用先進而可靠的技術,要應對國際挑戰,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尤其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在研製中,要考慮軍民飛機的通用性、技術的互動性,以及技術成果的共用”。從上述消息不難判斷,西飛當時正在進行運-20的設計工作,且該機運用的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準,並可能與同期進行的大型客機研製互通技術。而張雲川一行的目的很可能是考查運-20的原型機設計情況。
2007年8月22日的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刊登文章,推測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確定了建造重型運輸機的計畫。《簡氏》的文章稱,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於2007年7月初參觀位於陝西西安的工廠,視察了建造大型運輸機生產線的進展情況。在參觀期間,張雲川說,應該在成熟技術及中國創新性技術的基礎上建造重型運輸機。《簡式》推測,該機很可能在伊爾-76MD飛機的基礎上建造而成,不過將擁有更好的運載能力和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其大小很可能接近於波音公司生產的C-17戰略運輸機。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正在進行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開發工作。這種發動機將為大型飛機提供動力。另外,該中心還在研究碳纖維材料,期待它能實質性地減輕飛機的空重。該機將由三名機組人員操控,計畫擁有最高為66噸的運載能力,機身長49米,翼展49米,機翼面積為310平方米,機高為15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20噸。不難看出,《簡氏》的推測已經與後來曝光的運-20方案相當類似。
2007年12月29日至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省長袁純清和一航總經理林左鳴等陪同下前往西飛飛機城進行調研。溫家寶在視察西飛車間時表示,“西飛在搞大運,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大飛機搞上去”;“一個飛機,還有三個大的關鍵技術,我雖然不是行家,但我聽也學到了:第一是發動機,第二是材料,就是你們組裝的這些材料。第三是電子設備。現在你們已經能夠參與組裝世界一流飛機的機翼、機身了,這對於以後我們製造自己的大飛機在工藝上打好了基礎”。由溫家寶的發言不難看出西飛已具備製造大型運輸機的技術條件,並已通過與國外的合作積累了部份建造大飛機的經驗。而且根據國家領導人往往在專案發展關鍵階段的慣例判斷,運-20此時很可能正處在設計的衝刺階段。
2008年1月8日,從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傳出消息,該基地多個重大專案將參與大飛機工程。據航空基地工作人員介紹,從現有力量分佈看,西安有望承擔50%以上的大型客機工作量、大約60%以上的大型運輸機工作量。同月下旬,由清華大學研發設計、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建成以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噸位的8萬噸模鍛液壓機專案的一期工程4萬噸重型航空模鍛液壓機項目將在閻良航空基地正式動工建設。此外,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閻良試驗基地專案、張立同院士“陶瓷複合金耐高材料”項目建設都正在積極建設中。航空基地還與中航一集團所屬的西安地區航空企業、研究所進行溝通,加強合作,積極參與大飛機工程。以上項目對於運-20的研製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實質上可以看作運-20的配套項目。
2008年5月8日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高層論壇上獲悉,未來幾年西飛集團公司將突破和掌握大型飛機總裝集成、複合材料大型結構件製造、大部件裝配等關鍵技術,在2012年實現大型運輸機首飛目標。據一航西飛總裁高大成介紹,未來5年,西飛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突破和掌握大型飛機總裝集成、複合材料大型結構件製造、大部件裝配等關鍵技術,確保在2012年實現大型運輸機首飛目標。至此,運-20的研製計畫時間已完全敲定,並逐漸對外界公開。
2008年7月1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一行,在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周衛健等人的陪同下,調研了大型運輸機專案的進度,並聽取了來自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飛公司、中國一航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一航試飛院的代表對大運專案的進展情況的彙報。鄔賀銓院士在總結發言中提到,在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當中,大飛機是最先啟動的,尤其是大運真抓實幹,令人感到振奮。他認為至今(2013年)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大客、大運雖然有不同的運行方式,但是為了資源分享,怎樣相互配合值得思考。可以看出,運-20的研製也為大型客機項目積累了技術與經驗,實現了軍民用項目的良性互動。
2008年11月20日,中航工業副總經理耿汝光在“2008中國商用飛機研討會”期間透露,中航工業正在整合旗下的大型飛機研發生產力量,組建中航工業運輸機公司。耿汝光稱,運輸機公司主要承擔大型飛機的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和轉包生產等工作,目前正在對各項資產進行梳理,比如沈飛的民機業務今後將專注於機尾及相關部件製造,成飛專注於機頭,而西飛則專注於機翼。未來裝入運輸機公司的資產將以西飛和陝飛為主,同時輔以成飛、沈飛和哈飛的民機製造業務。運-20工程各主要承包商及其負責部份至此公佈於眾。
2009年2月1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在西安宣佈中航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意味著大飛機計畫中最核心的內容——大型運輸機專案及大型客機零部件項目責任主體已正式明確。當日林左鳴還與陝西省省長袁純清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中航飛機總經理胡曉峰稱,預計5年後,以西飛為生產主體的大型運輸機將正式投入商用。這是運-20製造方首次公佈運-20的出廠時限。
2009年11月5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對外宣佈,中國國產軍用大型運輸機正在生產中,將于當年年底亮相。當日,在中航工業成立一周年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中航工業飛機公司總經理胡曉峰透露,“我國獨立研發、生產的軍用200噸級大型運輸機將于年底在西安飛機製造公司亮相”。據介紹,這款中國最大的軍用大型運輸機從研發到生產製造全部由中航工業西飛公司獨立完成。後該機雖未按胡曉峰所言於年底亮相,但胡曉峰的發言至少證實了運-20的研製已進入收尾階段。
2013年1月26號下午14:00許,我國首款自主戰略重型運輸機"運-20"在跑道上加速後,一躍而起,起飛成功。“運-20”代號“鯤鵬”,由西飛集團主要研製,以66噸的最高載重量,躋身全球十大運力最強運輸機之列。
設計特點
運-20採用常規佈局,機翼為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後掠角24°,無翼梢小翼。懸臂式T形尾翼。垂直安定面與機身連接處向前伸有小背鰭,嵌入式方向舵分為上、下兩段,升降舵分為兩段。液壓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可靠重力應急自由放下。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6輪。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主起落架旋轉90°向裡收入機身兩側整流罩內。該機為大展弦比超臨界翼型,採用包括前緣縫翼及外吹式襟翼系統等增升裝置。
高置T形尾翼的佈局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T"型平尾的優點是平尾的速度阻滯係數大,效率高,同時,平尾相當於垂尾的端板,也能使垂直尾翼的氣動效率提高.缺點是要使垂直尾翼的結構重量增加,而且只有對於平直的或小後掠平尾才有可能。最大的問題是機翼和尾翼之間氣動干擾的情況和結構佈置的難易程度。首先是要使平尾能避開機翼尾渦的不利干擾,如果平尾處於機翼強烈尾渦的影響區內,則飛機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機翼尾渦隨迎角的增大而增強,亞音速大迎角和超音速中等以上迎角,在機翼後面都會有很強的尾渦擾流區.一般來講,將平尾佈置在機翼翼弦平面上下不超過5%平均氣動力弦長的位置,有可能滿足大迎角時縱向穩定性的要求. 現代飛機採用下平尾和中平尾的型式較多,這樣容易避開大迎角時機翼尾渦的影響,有的飛機為了使平尾完全處於機翼尾跡之外而採用"T"形尾翼,即將平尾安裝在垂直尾翼的頂端。
由於中國採用了獨特的新技術,運-20已經接近國際先進運輸機的水準。運-20以伊爾-76運輸機的設計為基礎,但是體積更大,運載能力更強,電子設備也十分先進。此外,運-20還參考了美國C-17“環球霸王”運輸機的部分設計,如垂直尾翼、超臨界機翼等。
結構上,運-20將採用超臨界翼和提高複合材料使用比例,這樣可以降低飛機的結構重量。由於飛機升力增加,升阻比提高,因此即使發動機推力、最大起飛重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載重也會增加。而伊爾-76採用的是臨界翼,運載/起飛重量比低。
針對中國空軍的要求,運-20在伊爾-76基礎上加寬、加高貨艙以便適應新時期大量的出現的超寬、超高貨物。伊爾-76貨艙寬度和高度小,裝載適應性差,而我國新運的貨艙容積增加到320立方米,超過伊爾-76三分之一。因此,國產軍用大型運輸機看起來會覺得比較短、粗,這也是新時期軍用運輸機一個普遍的外觀特徵。
在動力系統方面,最初可能採用D-30型發動機,隨後會用WS-18發動機或是FWS-10型發動機的改進型號。WS-18各方面的性能應該和CFM-56相近,重量為2000公斤,而伊爾-76採用的D-30KP的重量為2300公斤,特別是前者的耗油量比後者要低20%。這樣,在載油量不變的情況下,國產軍用大型運輸機的航程顯然要比伊爾-76要遠。或者在相同的航程情況下,運載量比其要多。
伊爾-76的航電系統落後,儀錶多為傳統指針式儀錶四、航空電子落後。針對這一問題,運-20採用國產綜合航電系統,以ARINC429匯流排為骨幹,將電子飛行儀錶、飛行控制、導航、通信、氣象及發動機資料及指示等系統有相連,實現資料的綜合處理,並且在座艙的彩色顯示幕進行顯示。另外可能會添加自衛干擾系統,包括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干擾發射機和投放架等。
超臨界翼、先進貨艙設計、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綜合航空電子系統,這四點也許就是運-20的主要特點。
至於為什麼運-20運輸機是200噸級,不是C-17的265噸或更大,這實際上也是受我國發動機的水準限制的(楨:?美M1坦克60+噸而中99坦克50+噸!)。大家注意就在這個新聞的同時,還有一個新聞,在2009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我國首次展出了SF-A型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推力指標就在120-130千牛級,這個指標“恰好”又是伊爾-76的D-30KP渦扇發動機的指標。當然,這個資料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國新一代渦扇發動機實際上參考了CFM-56發動機的核心機,因此在推力等各項指標上與其相近,而CFM-56就是這個水準的發動機。目前CFM-56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型號是用於A340的CFM-56-5系列,最大推力為150千牛左右,而C-17裝備的F117-PW-100渦扇發動機的推力在180千牛。所以, 我國現有能力能夠拿到的發動機就是120-150千牛這個級別,從而決定我國研製的運輸機也是這個級別。
需要解釋的是這裡所說的運-20的200噸級並不是指飛機的載重為200噸,而是最大起飛重量為200噸級。至今(2013-1-27)載重超過200噸只有前蘇聯的安-225型運輸機,其載重為250噸,其他如安-124和美國的C-5銀河均在120噸左右。[4] 發展前景
運-20運輸機的研發成功,可將裝甲車、坦克甚至武裝直升機等重型裝備迅速部署到“一線戰場”,將會和運-8、運-7將形成合理搭配,進一步完善國產軍用運輸機體系。到那時,不但我國的戰略空軍將會實際成型,中國空軍的遠端機動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將會獲得大幅提升。而我國軍用急需的各類大型特種飛機,也會得到良好的飛行平臺,將會形成事實上的國產大型軍用機群。
運-20不僅可充當大型運輸機直接增強戰略投送能力,而且還可作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和大型電子偵察機等“特種機”的平臺。中國空軍最先進的空警-2000預警機仍舊以俄羅斯的伊爾-76為平臺,運-20的研發成功,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大型預警機將實現100%國產化。
此外,中國空軍的空中加油機轟油-6是以轟-6轟炸機為基礎,將原來轟炸機的彈藥倉改為燃油儲存倉,並加裝軟管加油系統研製而成的,使空軍初步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但是轟油-6的燃油攜帶量和滯空時間與美俄等國家的大型空中加油機相比仍有差距。而運-20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完全可將現有的空中加油系統整合到運-20上,研發出一款專用的大型空中加油機。此外,運-20還可作為反潛巡邏機和電子偵察機的平臺,進一步拓展中國海空力量的巡航範圍。
運-20研製成功後,不但會大幅增強我國的兵力戰略投送能力,還將會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適應各類特種需求的大飛機。如改裝出大型軍用加油機,就可以實現為我國的重型作戰飛機加油的夢想,因為至2013年為止的轟油-6只能給殲-10和殲-8之類的戰鬥機加油,殲-11、蘇-30和“飛豹”因為載油量大至今還沒有合適的加油機。這也是至今我們沒有看到這些飛機裝備空中受油管的主要原因。
運-20對於我國發展中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同樣有重要作用與意義。我國既然能夠製造出如此之大的軍用運輸機,肯定也會同時製造比它小一些的改型機或重新設計中型運輸機(100~150噸級),用這類機型來改裝成我國的戰略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特種機型,無疑將會更合理。大型客機和大型運輸機會有70%的技術可以通用,先行研製的大型運輸機,將為大型客機的研製起到探索作用。另外從C-17軍用運輸機已進入卡塔爾航空公司服役以及伊爾-76TD在各國民航部門優異的服役記錄,可以判斷將運-20改為民用運輸機也並非難事。
戰略意義
儘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隱形戰機和艦載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惟在軍用運輸機上,相比美國和俄羅斯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服役中的最大的國產運輸機只有運-8,但是其運載量小,而且航程短,及採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因此在航速上受到相當大的限制;相較於中國空軍的整體發展程度,並不匹配。
如今中國空軍運輸機的主力機型是從俄羅斯進口的20多架伊留申76。在訓練演習及搶險救災中高強度使用,伊爾76的妥善率堪憂。此前,中國空軍為了彌補空中運輸力量的不足,曾經向民航甚至物流公司借用飛機運輸貨物。因此,運-20對提升後勤水準有著重大的意義。
需要數量
中國目前還需要約300架與運-20同運載量的飛機來維持補給。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27037.htm?fromId=967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