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9-26 11:59:05| 人氣25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猜疑的「忠誠查核」 災難的「血緣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猜疑的「忠誠查核」 災難的「血緣主義」


王明珂/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北縣汐止)

正當我們的第一夫人吳淑珍女士在美國宣揚台灣的民主成就之時,人事行政局已擬定「公務員忠誠查核辦法」,即將送行政院核定實施。的確,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以上的住民,都能感受到台灣民主進步的時代變化。但我們若不加修改的實施這個「忠誠查核辦法」,我認為,此將造成台灣幾十年來民主成就的大災難。

在目前緊張又緊密的兩岸關係下,擔任一些重要政府公務的官員應有一些身分與利益迴避,這應是「公務員忠誠查核辦法」的本意。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的確需要對某些公務員的背景有些規範。作為一位研究族群現象的學者,我所關心與憂慮的是此「忠誠查核」中所蘊含的「血緣主義」,及其所衍生的社會意識形態偏差。

根據此辦法第五款,一個人若有「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其配偶或配偶之父母,曾在中國大陸地區(含港澳)居住一年以上,其主管機關就必需將之視為「可能危害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而查核其「忠誠度」是否適於擔任此職務。「三親等

」親屬範圍,包括了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叔、伯、舅、姑、姨等等。我們每一個人,不只是所謂的「新住民」,都可能在大陸上有上述之三等親。我們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有這些大陸親屬;那麼,他們之所作所為與我們何干?

再者,親屬關係是個人無法選擇的「社會建構」;個人與自己的叔、伯、舅、姑、姨等之血緣關係可以有客觀的量準,但我們對這些親屬的情感與行為卻是因人而異。為何,我們對國家的「忠誠」,要因為有一些自己無法選擇的、往來極少的大陸「親友」而受到質疑?雖然行政部門的解釋是,受此辦法約束的公務員極為少數。但我們更應關心此辦法背後的意識形態,一種對本群體內部分人的「猜疑」——有三等親內親屬在大陸的人,更不用說是有大陸配偶的人,其對國家的「忠誠」都值得懷疑,而只適於擔當某些不敏感的工作。這樣的「血緣主義」意識形態化之「猜疑」,在平日,可能使得台灣部分人群邊緣化;在台灣資源環境惡化時,更可能產生其他的一些「查核辦法」,進一步區分與邊緣化內部人群。在兩岸關係如此密切的情況下,「有三親等內親屬在大陸、港澳居留一年以上」之台灣人口實難估計。而與大陸配偶所生的子女,終將成為台灣邊緣人中的邊緣人。

由人類經濟生態觀點,與此「公務員忠誠查核辦法」相關的台灣近年來種種變化,更值得我們擔心。簡單的說,當生存資源不足之時,人類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來因應。第一種是,發掘新資源。在歷史上,人類以遊牧來獲取過去無法利用的植物資源,或改進農業、科技生產技術,都是在原有資源空間中擴張資源的方法;移民、長程貿易、侵略征服,則是向外擴張以獲取資源的策略。在人類歷史中,另一種普遍用來解決資源不足的方案,便是在人群內部作種種「區分」以為資源差別分配之根據。於是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聖裔與凡俗之別,有原住民與征服者、老住民與新移民之別。過去,許多「區分」都是以「血緣」作為資源分配的判準。現在,這樣的社會被我們認為是落伍的、古代的。可以說,人類進步與文明跡象之一,或者民主的重要成就,便是制度化的揚棄「血緣主義」。

台灣近兩年來,受到各種因素波及,明顯有資源不足的現象。於是我們見到有許多人在境內、境外發掘新資源;大陸投資、移民只是此現象之一。不幸的,我們也見到有些人企圖以「血緣主義」復古,以作為島內資源重分配之依據。由總統候選人資格問題,到新任考試院長夫人提議的國家考選應以台灣意識優先,以及這一部「忠誠查核辦法」,皆可見到「血緣主義」的影子。

在「血緣主義」下,猜疑常化為真正的對「破壞者」與「叛國者」之指控。小則在一個家族中,對外來「血緣」的猜疑,造成許多可憐的「小媳婦」。大則,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時期的悲慘遭遇,以及大陸文革時期被列為「黑五類」之地主、富商之兒孫,都是「血緣主義」與猜疑之受害者。

目前大陸部分熟知台灣近況的知識分子間,流傳一個俏皮話:過去當台灣在搞經濟發展時,大陸在搞「文革」;現在大陸在搞經濟發展,而台灣卻在搞「文革」。這對我們而言,應是一個刻骨的警言。希望政府能慎重考慮修改此「辦法」相關條文,並在人類生態觀點下認真思考近年來台灣社會、經濟變化之意義。

【2002/09/26 P.15 聯合報】

台長: 包淳亮
人氣(252)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廖元豪(政大法學院助
沒錢盟回應李逸洋:嫌貧愛富是立國精神?

昨天是父親節,但卻有一群爸爸帶著妻小到政府機關陳情。他們的妻子(小孩的媽媽)無法成為台灣人,做這塊土地的永久公民,享有完整而平等的公民權;只因他們不夠富有,拿不出一個月四萬元以上的收入證明!

多年來,國籍法中的「財力門檻」一直困擾著許多真心想做台灣人的新移民家庭。由於我國的永久居留制度做得極差,新移民在沒拿到身分證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前,其地位、處境、權利都十分不穩固—隨時面臨查察與驅逐的風險、許多社會給付無法領取、在民間的交易或工作往往被排斥,更別說沒有服公職與選舉的權利。也正因此,這張對我們這些生來就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來說,稀鬆平常的身分證,卻是新移民在台灣享有平等尊嚴的起點。

也就是說,在台灣,身分證乃是「被當人看」的起碼門檻,而不是額外的榮耀。去年八月間,陳水扁總統首次聽到這條規定,也表示「不可思議」,更強調「不管有沒有錢,大家都是台灣人,共同在這塊土地打拚,不應該有偏見、歧視的不正確觀念」。

偉哉斯言!然而,主管歸化的內政部顯然將陳總統當作跛腳總統,完全不予理會。一年以來,內政部從未打算修改財力門檻的規定,只是口口聲聲宣稱:「世界先進國家都這樣」,與「為確保外籍配偶最低生活保障」兩大理由。甚至有時還會冒出「其實身分證沒那麼重要」或「這個額度很低啦」等何不食肉糜之語,或是「借錢就可以拿到財力證明」之類公然鼓勵作假的建議。

即便經過昨天「沒錢沒身分行動聯盟」的抗議活動,內政部依然不改其志。李逸洋部長在事後回應的新聞稿中,還是覆誦那千篇一律的兩大理由,重申絕非階級歧視。但有趣的是,李部長小小修改了以往的論述,把「先進國家」改成了「韓國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可見在聯盟指出「歐美先進國家」未必有類似規定後,內政部又拋棄了那些「先進國家」的立場,轉而向「韓國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求助?可是,我們台灣不是自稱亞洲的民主模範、人權楷模嗎?怎麼在這個時候,又這麼謙虛只跟「非先進國家」學習?

實質上,稍微有一點兒邏輯觀念,就知道「歸化財力門檻」根本與「確保外籍配偶最低生活保障」沒有關係。如果真有新移民家庭難以生活,那是社會給付與防止歧視的問題,干財力門檻底事?更何況,外籍配偶在申請「歸化」之前,早就已經在台灣「生活」起碼三年。如果在這段「觀察期」,他們能夠生活無虞,憑什麼說他們無力生活?照李部長的說法,我們是否應該每隔數年,就普查全體台灣人的財力狀況,不及格者吊銷身分證?

「歸化財力門檻」歧視的不只是「外人」,而是所有(無分台籍或外籍)的「窮人」。它意味著「(外籍)窮人不配加入我們台灣國族」以及「(台籍)窮人不配娶外籍配偶」。這不是階級歧視是什麼?


(本文經聯合報刪修,刊登於2007年8月11日民意論壇)
2007-08-14 12:53:10
蓝岛
关于移民问题,
首先,
这到底是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政策问题.
前者,应由议会提出议案立法确认.
后者,总统说了算.

一个仍然富有等级意识,人治传统,专横逻辑文化的社会,
最好承认民主是个建设性的过程,
应运动地,发展变化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问题.
我们只能努力接近真理,而不能达到绝对真理,终极真理.

台湾的确是在文革,
革掉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人治,等级,专横制度(专制),感性认识,思想禁锢等等的命.

不过,大陆的文革和台湾的文革有本质的区别.
大陆的文革是缺乏法制观念的斗争,是失控的.
而台湾的文革是在法制轨道上的,并不造成社会的严重内耗,只是造成了社会的振动,
但仍然在报警线之间的震荡,
按照自然科学的自动控制系统理论的设计原理,这个过程会自动调节,并衰减震荡区域平衡.
2007-08-17 20:15:15
蓝岛
并会衰减震荡趋于平衡.
2007-08-17 20:18: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