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野蔬組-2019新霧峰之花東新村
授課老師:廖淑娟
社區老師:陳玉蘭
組員:方若嫻、郭映慈、陳沛蓉、林欣潔、
張宜丹、李炳軒、梁嘉諭、梁嘉穎
壹.參與人員介紹
一、社區老師
隆重的為您介紹阿美族野蔬組的社區老師-陳育嵐老師。
陳育嵐老師本身為阿美族人,是花東新村部落代表,同時也是台中市霧峰區原住民生活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一直持續與亞洲大學相關課程配合,大學學生常對於原住民文化有所疑惑,想要加以瞭解,老師也樂於傾囊相授,將所知傳承給學生,讓原住民文化得以妥善延續下去。幾年來也極力在為村民們爭取權力以及文化的保留。
在我們眼裡的育嵐老師總是優雅從容,即便身在小黑蚊密佈的菜園中,大家都搔癢難耐,卻只見老師不慌不忙的在講課,偶爾穿插幾句流利的族語和園主對談,身旁的植物他也都懂,教我們的時候總是那樣一派輕鬆,不知道是在背後做足了功課還是阿美族天生就擅長與大自然為伍,叫我們聽得心服口服。
二、參與組員
1.方若嫻
我是組長,方若嫻,出生在九二一大地震那一年,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很感激我的父母那天有好好的保護我,將來希望我能帶給他們更多的福氣,報答他們至今二十年來養育我的恩情。
我的個性樂觀、愛好和平、愛冒險、喜歡新鮮感、勇於嘗試,樂觀在於能將微小的好事放得很大,渲染又擴散並且享受其中,在悲傷的情緒裡又不會沉溺太久,因此算得上是樂觀的人。
愛好和平基本上就是懶得吵架,覺得吵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就算知道自己能吵的贏也不想要輸贏一番,吃了虧也就那麼一點點,自己吸收就沒事了不須要追究,人與人之間相處本來就是以和為貴才舒服。
愛冒險、喜歡新鮮感、勇於嘗試的個性就如同你已經找到了最好吃的一家餐廳,但卻不會從此駐足於這間店,下一次肚子餓,還是會去嘗試其他沒吃過的餐廳,追求不一樣的感覺。嘗試的過程中難免會踩雷,會遇到性價比極低又倒胃口的餐廳,但那都是嘗試的過程,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身而為人最幸福的地方不是能嚐到甜的部分而已,而是酸甜苦辣鹹全都嚐的到。
我很幸運能夠來到配合度這麼高的組別,組員從一開始互不相識到最後能聊在一塊讓我覺得很開心。
2.郭映慈
我叫郭映慈,保健系妝品1A,我來自台南,高中就讀台南市長榮女中美容科,家裡是務農的,每年暑假是家裡最繁忙的時節,很早就要到山上去幫忙,暑假前2.3個月就要去包芒果,正值暑假則是採芒果,所以暑假幾乎很少出去玩因為非常忙碌!雖然有時候會很羨慕朋友可以常常出去外面玩,但其實想想能夠盡自己的力氣去幫家裡分擔一些工作也很好,畢竟家人辛苦把我養大,我也要回饋給他們!
可能因為這樣,我覺得我的個性算是吃苦耐勞型的,對於做任何事都保持著日子總會過去的撐過當下就好,而我也特別喜歡獨自一個人,覺得很放鬆自在,雖然有時候別人會覺得我很孤單,但其實我滿樂在其中的。
平常的興趣是看YouTube及追劇,在家裡也會和家人一起觀看籃球、棒球、高爾夫球比賽,因為這樣使我對這些比賽有了一點頭緒,不然以前完全不了解規則,有時候轉播這幾個重要比賽也會稍微關注。
我很慶幸家裡的教育方式是讓小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初選擇學校時家人也都支持我們,讓我們讀我們喜歡的,然而大學也是,我自己是覺得長大了可以出來接觸看看,到不一樣的城市體驗!因為這樣子,我學會了坐火車,這讓我非常開心,可能乍看之下沒什麼,但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我也很開心能在這裡認識了很多人。
3.陳沛蓉
我是護理系大一新生,我叫陳沛蓉,台中人,畢業於台中市新民高中表演藝術科,很多人都覺得我酷,從表演轉為醫療,這樣的轉變之大,使我常被人問:到底為什麼想要轉為走護理這條路?
其實這要追溯到國中升高中時,當時真的不知道自已喜歡做什麼,所以只依分數來決定自己的高中生活,不過透過自已的觀察和師長的分享,在表演藝術的環境下,我覺得未來的前途簡直是一片迷茫,很多工作都要憑藉微小的機會來決定成功與否,這樣是待不下去的。
只能趕緊轉換跑道,所以我便下定決心要努力轉往護理這個方向,因為我的家人很多都從事這個方面,對我而言它是熟悉的,同時也是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至少能夠在往後的生活裡養活自己及家人,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對於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希望能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對陌生人說話也都小心翼翼的,深怕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會得罪了某人,所以常常會有很多人剛認識我的時候,覺得我很冷漠。
像這堂課剛開始的時候,有很多組員不敢跟我說話,說我看起來很兇,不過後面因為活動變多,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才漸漸打破大家對我的既定印象,發現真正的我,原來是如此話撈。也很幸運能夠在課程結束前,跟大家變熟,在大學的第一學期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
4.林欣潔
大家好~我是護理學系一年B班的林欣潔。我家位於南投草屯,高中就讀的是國立中興高級中學,平常喜歡聽音樂、唱歌、追劇、看電影,其中我非常喜歡看棒球比賽,雖然目前都是藉由電視來觀看賽事,但以後很想親自到現場感受那種全場歡呼的氛圍。雖然很多時候我不笑看起來很兇,不認識的人會覺得我很難相處,但是我其實很愛笑也很喜歡跟人聊天。
5.李炳軒
我的名字是李炳軒,商品設計系的學生,桃園人,但小時候在大陸讀書待了將近六年才回到台灣,所以對注音符號的理解蠻差的,現在用電腦或手機時常常把注音打錯然後找不到字,程度大概比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好一點而已。
我從小就喜歡塗塗抹抹的,很常畫一些有的沒的的東西,朋友都很喜歡,但也很常把課本畫得亂七八糟讓老師看到作業本非常傷腦筋。
說實話雖然有些人無法理解,但我還蠻有成就感的,之後高中就開始讀設計相關的科系了,一直都對這方面很有興趣,大概在高二找到最擅長的領域後就開始明確往那方向走了,覺得自己比很多人都幸運能在這個年紀找到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不用再花時間迷茫許久。
之後統測結束甄試我上了亞洲大學的商品設計學系,就在這個領域一直讀到現在了。
6.梁嘉穎
我是梁嘉穎,專業是財金系,我的家鄉位於彰化市,是個四處都是田的小鄉下,從小就生活在大自然裡,這使我老是喜歡往戶外跑,喜歡露營、野餐和騎腳踏車,也喜歡旅遊,並且在每一次的旅行中我都很享受各國的美食。
我是個不太喜歡在學校的人,總是喜歡跟我的雙胞胎姐姐到異國旅行,喜歡與每次在旅行中認識的朋友互相分享各自的經歷,這些交流和體驗讓我在面對人生中的許多決定時,有了許多新的想法與方向。
7.梁嘉諭
我是梁嘉諭,目前就讀亞洲大學資管系二年級,有一個就讀相同大學財金系的雙胞胎妹妹。
我來自彰化,有點鄉下的地方,所以小時候我最喜歡各種戶外的活動,例如爬山、放風箏、野餐、騎腳踏車以及其他所有可以在大自然下進行的活動。
因為家裡很大,所以奶奶會在樓下種很多水果和蔬菜或是一些很酷的樹。
雖然高中以後課業比較多,但我還是會與家人和朋友到戶外走走以放鬆身心靈。
平時我最喜歡的興趣是做甜點和畫畫,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吃美食和看電影。
8.張宜丹
我是就讀於亞洲大學生醫系一年級A班的張宜丹,高中就讀於一般的普通高中。
對化學充滿熱情的求學時光,在高中仍迷茫無志向的時期,曾因化學老師的推薦邁往化學材料系的方向為主軸,而到大學因緣際會及種種考量下,輾轉前往醫材製程工程師的目標邁進。
個性稍微害羞內斂,是個句點詞窮王,雖說第一印象看來似乎是挺沉穩的,然而實際上卻是個在生活上迷迷糊糊的傻大姊,吐槽點太多令身旁的友人都時常懊惱不已呢。
另外,本人也是個超級大吃貨,尤其對麵包更是滿滿的愛,想拒絕都拒絕不了的那種。
貳. 議題探討
-花東新村在霧峰的形成與發展-
瞭解動機:
花東新村位在霧峰區吉峰里,離我們學校並不遠,資源上我們可以就近提供,想要考察或採訪時,也可以很快速的抵達目地,遑論這門課程本身就是圍繞著花東新村做探討,我們對它已有一定的認識,綜合所有考量來說,訂下這個主題是再適合不過了。
重要性:
學習了這麼多它的過去和經歷,其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牽連著整個光復新村和霧峰,猶如血液輸送必經的道路,早已是整個霧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部落由來:
民國88年(1999)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許多居住在臺中地區的弱勢原住民無處棲身,市府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商借土地,在草湖溪堤防旁形成的聚落,由於居民多來自台東和花蓮的阿美族,所以取名為「花東新村」。
並由原住民自力搭蓋住屋,並陸續協助花東新村於民國101年(2012)七月成立「社團法人台中市都市原住民族部落文化發展協會」;以法人身分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承租現居用地。
但因房子都是民眾自行搭建,歷經十多年已無法承受颳風下雨,族人希望爭取就地重建,而目前臺中市政府正請人研究依都市計畫及社會福利相關法規,協助保障族人的權益。
花東新村位置圖
花東新村圖騰
參.分析討論與結論
田園城市的設計思想在西方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後美國、加拿大、澳洲、阿根廷、德國建立了一批田園都市。二戰之後,英國的新城鎮法案拉開了大量建設花園都市的序幕。田園都市思想被英國規劃師派崔克·傑地斯實踐到以色列都市特拉維夫的建設,當代很多都市計畫思想都來源於花園都市思想。
今天,世界上存在大量的花園都市,但是他們僅僅作為居民區來設計,這與埃比尼澤·霍華德爵士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的思想是不同的。但珍·雅各在其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批評「霍華德創立了一套強大的、摧毀都市的思想」,並認為田園城市對包括勒·柯比意的光輝城市在內的很多「正統」規劃理論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肆.如何行銷霧峰
1.邀請明星擔任霧峰宣傳大使:
拍攝旅遊宣傳短片,內容包括巷弄美食、人文景點、商圈夜市……等。
2.發放商店專用優惠卷:
藉由優惠卷的折扣方案達到吸引人潮前來旅遊並且活絡在地觀光經濟
3.積極爭取台中大型活動主辦地點:
因為霧峰位於台灣重要高速公路網之重要樞紐,可匯集來自各縣市的民眾。
4.推廣文化一日遊行程:
規劃一日遊行程,對全台各地社區發出邀請,讓有意願來觀光的民眾可以不用再另外規畫行程,照著文宣走即可,使霧峰成為社區旅遊的首選。
5.推動固定節日地方活動:
每年定期舉辦 元旦登山健行活動
元宵踩街嘉年華會
霧峰交響音樂祭
6 .生態與自然景點推廣:
現今許多人嚮往自然環境,以遠離都市塵囂。霧峰為台中近郊,卻有豐富的生態景觀,希望能讓想體驗大自然生活的民眾前來旅遊後,都能成功獲得身心靈的洗滌。
伍.發現/創意/想法
根據我們的分析,產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可以實行,而且這些創意有很大的參考性,花東新村雖目前仍處於劣勢,但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優勢可以發揮。
例如,原住民男性天生優良的體格條件,可以培養成運動隊伍參加比賽,運動項目可以從台灣在地的棒球開始,馬拉松、短跑、長跑也都是不錯的選項。
原住民女性靈巧的雙手,可以靠手工藝完成別人做不到的細工慢活,如串珠、織布等。
再者,男女老少都共同具備的絕佳條件-歌喉,歌喉可以成為觀光的焦點,部落若有意發展成觀光地點,可以建設舞台讓原住民的歌喉嶄露頭角,餐廳內也可以請來現場駐唱歌手,將所有可利用資源發揮到最大。
原住民獨有的小米酒經過包裝和行銷後,也可以成為一大賣點,讓觀光客人手一瓶帶走,這也不乏能成為致富的好辦法,解決低收入的煩惱,與其總是用勞力換取微薄的薪水,不如販賣自己的長處,會相對輕鬆很多。
阿美族刺繡圖騰
陸.個人期末總心得
1.方若嫻
算了算這幾次上課,堂數不多不少過得很充實,本來傻里傻氣的不知道霧峰學到底是要學什麼就跑來上課,現在心裡總算有了答案。
上課到今天幾乎沒有缺席過,每堂課的內容是什麼回想一下都還是浮的出來,從第一堂課小毛老師上的霧峰林家大戲台是如何在幾分鐘的地震讓十年來的心血化為烏有,到絲田水舌,也是在這堂課我認識了今後上課的好夥伴映慈,那時麗君助教也還在,組員都還沒誕生。
第二堂課一樣在教室上,那時還沒真正見識過霧峰小黑蚊的威力,也無法想像所謂的戶外課是什麼模樣。分組,六大主題出現,我記得自己沒想多久就決定要選擇阿美族了,一方面也是真的喜歡原住民文化。
第三次是第一堂正式的戶外課,雖然比較像是暖身,還沒有開始學習內容,大家也都還沒熟悉INGO這塊地和自己該做的事。
往後的兩三次課程,我們阿美族都是在花東新村的菜園熟知各種植物,學學母語,瞭解什麼是共食文化,其中第一三次來到菜園時,先後有私人攝影大哥和原民電視台來訪。
在INGO的後院,我們也種下了三種作物,要重新整頓後院不太容易,只記得當時自己也沒管穿的是白鞋黑鞋,只管不停的翻土,當下是翻得很盡興,好久沒這樣玩了,但回家後鞋子到是硬生生換成一種顏色了。洗刷布鞋很辛苦,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重來,我還是會重複一樣的操作。
無論如何,用心規劃的課程都有它偉大之處,差點忘了跨領域敘事力策展工坊,它也是我們課程的一環,我以前沒有用這樣的方式上過課,覺得可以激發創意又很有趣,雖然聽講的過程難免有睡著,但我大部分時間都有認真聽,而且午餐的便當真的很好吃,學習單交換寫上意見的環節也很棒,感謝霧峰學讓我們短暫結緣,這段時間裡我感覺自己已被鍛鍊不少,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不斷和周遭的人碰撞,唯有摩擦才能修正自己身上的稜角。
2.林欣潔
霧峰學學霧峰是一個創立很久的課程,而我們所就讀的亞洲大學就位於霧峰,身為亞大的一份子,也是身為霧峰的一份子,所以想要了解霧峰的歷史以及現今的社會狀況,因而選修了霧峰學這門課程,希望能夠對霧峰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光復新村,高中時我就讀的是中興高中,而它就位於中興新村。在霧峰建立的光復新村是二戰後台灣第一個新市鎮,隔年又於南投市建立了中興新村。來到這裡卻有種熟悉的感覺,可能與我過去待在中興的原因,不管是規格、街道規劃、樹木、路牌等都似曾相識,所以來到光復新村就有種回到家的感覺。
選修這門課程,認識到了許多不同年級的學長姊,不像在系上那樣都是同系的,在這裡接觸到不同科系、不同的人,剛開始有點害怕會很陌生尷尬,但後來相處過後發現大家其實都很親切、隨和。在課程中不像是讀書一樣自己可以掌控,有許多事情是必須大家一起協力完成,互助合作的,像是種植物、撰寫心得和報告、討論等,過程中我也學到了許多,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在霧峰學的課程中,我們這組選擇的是阿美族,選擇這門課程的原因其實蠻多的,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會認識原住民的朋友,加上也想認識老師所講述的野菜文化以及阿美族文化。剛開始我們前往位在霧峰的花東新村,在那裡有著一大片的菜園,十分的壯觀,玉蘭老師也介紹了許多阿美野菜的念法,當地的阿美爺爺奶奶也非常親切的歡迎我們,更能體會到老師所說的,阿美族人非常的好客,大家也喜歡聚在一期吃飯聊天,這種氛圍一定很棒。
在亞大INGO的後院,小小的菜園哩,我們種植的一些植物,有樹豆、薑以及紫蘇,在這之前,大家一起為這片土壤拔草、翻土、澆水、最後種植,這些的經歷是我平常很少接觸的,大家一起幫忙,為這片小小的菜園盡一份心力。近幾個禮拜去看看我們的菜園,但他們好像還沒有長大,雖然有小小失望看不到成果,但是那些過程及精力卻是非常珍貴的,也很開心能夠學會如何種植。
親自踏入光復新村,接觸種種的一切,了解當地的歷史及文化,更能體會到它的美,走在街道上,閉上眼睛感受大自然,微風徐徐、蟲鳴鳥叫,這些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體會到的。很開心能夠選修這們課程,認識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也謝謝老師們這學期的教導及帶領。
3.陳沛蓉:
其實當初在選課的時候,對於通識課真的是毫無頭緒,不知道選擇的課程適不適合自己,怕選到奇怪的課,直到我參加了系上舉辦的新生茶會後,經由學姊的大力推薦,我決定選擇「霧峰學•學霧峰」這門課。
我覺得這門課最大的特色是學生能夠透過實地的社區體驗去學習,而且每組分配的人數也不會太多,像是實作的部分,就一定有機會體驗到。我選擇了阿美野蔬組,之所以會想來到這組是因為抱持著「以備不時之需的心態,」想說哪天如果被丟在荒郊野外,多認識一點野菜,也許我不會餓死,在陳玉蘭老師帶領之下,雖然才經歷短短幾週的課程,我卻覺得收穫滿滿,除了在課程活動中和組員分工、互動、交朋友等人際關係方面外,更多的是我對於原住民族文化更進一步的了解,打破了我對他們的想法。剛開始我還對於霧峰學開設「阿美」野蔬組的舉動深感疑惑,心想:「原住民不是都住在很山上嗎?霧峰這邊還不致於那麼偏僻吧,」結果上了課才知道,原來霧峰這裡有個名為「花東新村」的部落,這個部落的成因,有一大部分是因為眾所皆知的921大地震造就,這場地震為中部地區帶來宛如浩劫般的災害,許多房子一下之間全部倒塌,人們居無定所,讓原住民族有了相聚的動力,「政府救不了,不如我們自己來,」就這樣,族人們又重新聚再一起,在霧峰合力建造屋舍,雖然稱不上富麗堂皇,但卻充滿了原住民族特有的人情味;他們還租了一塊地,供族人在此種植蔬果、聯絡感情、交換彼此的收成。我覺得這樣緊密的情感,實在是漢人文化無法想像的,「我自己好就好」、「共食!不可能」,這就是我們之間最大的差距。課程活動中,甚至還讓我們學習種植,這次的種植不是像以前拿把小鏟子、小花盆,而是從清掉落葉開始,拿起鋤頭鬆開土壤,雖然在課堂之前我已是對農務稍有經驗者,但還是覺得很新奇,大學居然會有一門課既教學生如何拿起鋤頭種植,又教學生辨認植物的。
我很慶幸自己在來到亞洲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選擇了這門通識課,來到霧峰不過三個多月,卻透過這堂課的親身經歷,深入的瞭解這片土地的人、事、物後,對於霧峰這個地方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從前我覺得這裡就像是臺中稍微繁華的偏鄉地區,沒有太多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街道,覺得在這裡的四年一定會像閉關修行一樣難熬;聽完故事之後,我開始覺得這個小地方越來越可愛,沒有那些都市繁榮又怎樣,至少霧峰這裡,也曾經繁華,它是有文化涵養的、有特色的、有美麗風光的一個小山城。
我對於這片土地的認同~霧峰是我第二個家鄉!
4. 郭映慈
很快的這學期即將告一段落,當初選擇霧峰學想說畢竟就在霧峰區就讀,應該多少要來認識一下有關這裡的一些歷史之類的,到現在我也確實學習到了不少呢!
我也因為加入這門課認識了好多人,而無論是霧峰的歷史又或者是我們這組的「阿美族野蔬飲食文化」也都讓我收穫滿滿,像是了解到說霧峰以前名為「阿罩霧」,而亞洲大學原本要叫做「阿罩霧大學」呢哈哈哈,還有我們主要上課的地點「光復新村」以前是政府機關推動「疏遷計劃」戰後成為第一個新市鎮。
而我們這組帶領我們上課的玉蘭老師也向我們分享了好多阿美族的故事,也分享了一些族裡的飲食故事,讓我覺得非常新奇,而我也有學習到了一些阿美族的語言喔!!然後每次上完課,每個人都必須要繳交心得,我覺得這樣還滿好的,藉由心得讓我們思考今天這堂課下來我又學到了什麼新的事物,又或是這些東西讓我有了怎麼樣新的省思。其中有兩個禮拜六我們也一起上了一整天的課,活動安排裡也有讓我們小組一起討論題目並且製作ptt還有上台報告分享給其他人聽,還有平常課堂中我也和我的組員們一起共同參與了種植植物,一起把菜園做整理,將雜草除乾淨,翻土,最後再一同播種種子,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但如果是要自己一個人來執行,是非常花費時間的,經由我們團隊合作才能這麼順利。
經過這堂課使我對霧峰又更有一層的認識,而我也知道每個人應該要更愛護我們的生活之地,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故事以及特別的文化,這些可能隨時會消逝,所以盡可能的將它們保存下來,並且可以順利傳給下一代。
也謝謝帶領我們的老師及我的每一位組員們,大家辛苦了!很開心能認識到你們,而在這裡我也學習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
5. 李炳軒
當初選這門課其實一點想法都沒有,就只是為了符合學校的通識課規範,沒什麼特別的原因,然後看時間剛好,不會卡到我其他事情的時間所以就選了這門課,當時看課程名字還以為是比較針對某地方歷史的歷史課混合行銷之類的課程,結果跟我想像中的差了十萬八千里,前面幾次上課在教室裡還很正常,之後分組時就講說會在外面上課,我才感覺到原來不是我想的那樣,我在商設學姊的組別跟阿美族的組別中間選了很久,當時很猶豫,後來聽老師說另一組要演戲我就放棄到學姊那了,演戲甚麼的感覺好麻煩,剪接也不一定能交到我身上,所以就果斷放棄,選了阿美族野菜也沒什麼後悔的,上課感覺就像國小生戶外教學的感覺,而且其實如果沒人帶著認識那些野菜,基本上我看到都會覺得是雜草,誰會認識那些東西能吃呢?老師還教我們怎麼種一些植株,雖然我們應該是看不到它們長大後的樣子,但心裡想著自己種的某樣東西正在其它地方生長著,感覺也挺不錯的,那時大概是我人生中跟泥土最親近的一次了,其實有點害怕萬一有蟲還甚麼的噁心玩意,不過幾個大爺還是很給面子没出來打招呼,讓我安然度過一節課,之後還去了他們的菜園看他們的老人家如何種植他們的食物,也有學習阿美族的族語,例如怎麼跟男性長輩打招呼,遇見女性該怎麼講,還有許許多多的野菜名稱,看著他們種地的樣子,會感覺原住民比起我們漢人真的和土地親近很多,不管是植株種植的方式又或是對植物功效的認識,關於這部分我們得向他們多多學習,這門課結束的比預想中快很多,時間一下就過去了,總體感覺還算是很輕鬆愉快,而且讓我認識了很多東西。
6. 梁嘉穎
我是今年才轉來亞洲就讀的,一開始對霧峰這個地方不太了解,於是在選課時,通識課選擇了霧峰學,想對霧峰有更多的認識,本來想像的霧峰學是坐在教室聽霧峰的歷史、特色和一些霧峰相關的資訊,之後才發現學的根本不只這些,首先有分組,可以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組,小班制的教學讓每個同學都有與老師交流的機會,二來上課不拘限於一般的教室內,會配合上課的內容到適合的場地做教學,我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
我的組是阿美族,學習認識野菜和阿美族人的生活型態,我最有印象的課程有種植和到菜園認識野菜,這是我第一次學習如何種植,很酷的感覺,完全是從零開始的處理使用到的土地,包括了翻土、播種和澆水,很有成就感。還有到菜園認識野菜,老師帶我們在菜園裡認識阿美族常吃的野菜,也翻譯成阿美語,讓我們學習得更道地。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在光復新村上課,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老師就帶我們晃了一次光復新村,並邊走邊講解,那時就對光復新村有很大的認識了,它的歷史是由眷村改造的,供之前來台打仗的軍人有個安定家庭的地方,老師有提到他們都會互相與鄰居分享自家的資源,這種互助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現在變成政府提供給想創業的年輕人的場所,這裡能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創作,在每一間不同的館裡,展示著他們各自的特色和創作理念,能透過這種方式被更多人認識。這裡的環境也挺好的,擁有很多綠色植物,在這會有很輕鬆的感覺,特色動物是貓頭鷹,有結合貓頭鷹的裝置藝術。
在霧峰學,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無法傳授給我的知識,我很喜歡這種接觸大自然的教學,認識了很好的同學,老師也都很親切,總而言之,霧峰學讓我有個很快樂的體驗。
7. 梁嘉諭
今年才剛轉來亞洲大學,所以對選通識還不是這麼的了解,為了能跟妹妹一起上同一堂課,我們討論了好久,最後決定選了霧峰學。一開始我以為霧峰學就是帶我們了解霧峰的地形、天氣或是美食,就是把所有關於霧峰這個地方的知識都教我們。但慢慢上課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每個組都有自己的主題,而我的組是阿美族,小時候我就對原住民特別的崇拜,因為我覺得他們唱歌很好聽,跳舞很歡樂,所以家人都會帶我去看原住民的表演。所以知道自己分配到阿美族的時候,我真的很開心。
我跟妹妹都是屬於比較安靜、害羞的個性,所以一開始知道是要整組上課而不只是坐在教室上課的時候,我們都很緊張,怕沒有辦法融入大家。但在光復新村上課的第一次,一進到教室,老師就非常的熱情,邀請大家坐在一起,而且每個老師講話都好溫柔,教我們的時候也很有耐心。同學也都很善良,分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互相幫忙,也會一起聊自己很開心的事,之後也會一起坐公車回學校,或是在學校遇到會打招呼,這成為了我每個禮拜想去上霧峰學的動力。
我最有印象的一次課程是整理教室後面的菜園,這是我第一次做有關種植的事情,我們把土地的垃圾還有雜草清掉,清理完後把土壤翻軟,翻好之後澆水,澆水的方式很特別,不能直接用水管沖,而是要捏著水管的頭,這樣才能均勻地讓土地有水分。我們種了生薑、紫蘇還有樹豆,每種植物都有不同的播種方式,像是要整齊的插放或是要均分的撒種。
這堂課真的是讓我收穫滿滿,不僅學到了霧峰學、阿美族、敘事力的知識,還讓我學到了團隊合作、溝通。假日上的敘事力課程,安排的內容都很豐富、很好玩,也因為一起做報告,讓整個組更有默契,更有表達想法的機會。光復新村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不只有甜點店、小吃店,還有很多手工品店。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帶朋友和家人過去品嘗特色美食也會逛這些特別的文創小店。很開心霧峰學的課程可以讓我們到光復新村上課,讓上課的心情可以很放鬆很愉快,我會推薦給同學來上這堂課。
8.張宜丹
在起初剛進入霧峰學這門課時,還對自己的選擇稍點懷疑,這堂課能學習到甚麼對未來有相關性的事物?還記得當老師在第一堂課提到這堂課要出去玩時其實頗為驚恐的,抱著遲疑的心態參加第三堂課,那天印象實在是非常深刻,抵達目的地的光復新村時,上課地點是個文藝的小觀光區。也許包誇因為自己並非本地人的因素,第一次進來的確是頗新奇的,而且記得經過幾次取材而瀏覽光復新村時,發現六日的街道真是格外熱鬧,而且還會看到各種文藝小店開放,還有店裡剛烤出爐、
香味四溢的麵包香,除了街道紛擾滿雜的人聲外,路旁還有街頭藝人唱著歌、彈首曲,隨著優美的曲調,讓整個街道渲染上了某種奇妙文藝的桃花源氛圍。在光復新村,透過教授在上課的介紹,除了認識了這兒的歷史起源、特色,教授還帶領我們到某塊草坪,除草、拔根、整頓雜原,然後翻土、清理石塊、澆水、播種,平日不會體驗到的整地生活,在這個時候一一體會到,透過霧峰學的課程,體驗了不曾瞭解的農民日常以及辛苦。除此之外,教授也帶我們去認識阿美族的野菜文化,除了我們本身知道的地瓜和其他不曾見過的野菜,還有造型印象深刻的輪胎苦瓜到現在我仍難以忘懷。在這門課中,除了體驗與眾不同的”課堂生活”,我也因此認識了一群很棒的組員們,有些人很可愛含蓄,有些人看似文靜卻也非常的樂天會聊天,在跟他們相處的同時,也漸漸的越來越喜歡這門課。還記得最後一次的上課內容,竟然是要每小組在一小時內討論出一項策展內容,莫名地體會到就像在未來上班工作時,老闆要求你立刻給份企劃書的感受。總之,在紛亂的一小時內,我們也成功討論出一項阿美族的文化體驗展。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的組員真的有夠厲害,聽著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提出,不知不覺就把一份不存在的企畫無中生有的生出來了!!~若是單憑自己一個人真的很難做到。
透過一堂堂的課程內容,從懵懂無知的進來,拿到一項”阿美族野菜生活”的主題,體驗親自整理田地,認識熟悉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以及後來透過網路的文獻查詢,最後在突來的一項策展規劃。彷彿一切就是讓我們學習一項活動的策劃,從體驗、接觸並了解,循序漸進後,在靠著團隊合作完成一項策展規劃,敘述給台下的觀眾們聽覽。現在若問,這堂課,這堂課帶給自己些甚麼,我覺得,除了有機會認識了不同地方的這群好組員們,還有也透過這堂課,體會到了很多部會在正規座椅上體會到的學習經驗。
柒.組週誌
第一週-阿美族野蔬組後庭園整頓 (鋤草+挖香蕉)
阿美族野蔬組,本週是第一週正式進入霧峰光復新村的整治活動,今日的目標為割除後方庭院的雜草,以及挖香蕉,組員兵分兩路,各自前往目地開工。但也由於是第一週,很多人都還沒進入狀況,一切都還很混亂,包括工作的分配、挖香蕉的地點、種種問題一一都浮現出來,由於同學們跟著老師的車走去挖香蕉最後跟丟了,出現兩派路線,一組成功抵達了目的而另外三位女生跟丟最後返回我們後方庭院的基地 導致本日進度不速多,只有去除一些亂的雜草而已。
所幸組員們都相處得很好,只要再過幾次上課,應該就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了。勞動總是耗體力的,在太陽下活動也讓我們感受到前人工作的辛苦和勤奮,雖然汗流浹背,但也覺得頗愉快的。光復新村的整頓是必須要不少時間和行動上的付出,要在短時間內看到改變似乎是很難的,不僅如此,同時也需要很多人的幫忙,才能慢慢看到成果,累歸累,但有年輕人願意回來耕耘這塊地已經是難得的好的開始,就就像擴散效應一樣,應該能影響更多學生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及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輩,若今天慘痛的事實發生在自家身上,想必大家都會積極尋求協助,同理,我們也看到了光復新村尚未截斷的生命力,有機會轉型再生,或重新開發出一片天地來。
以客觀現實面來講,五認為要使年輕人回流並投注力氣在此,有幾個困難點 在於:現代人繁忙的課業中,自己的事都要忙不完了,就算有餘心也未必有餘力來回饋光復新村,何況不認識它的學生對這裡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只知道這裡有間霧樂家釀啤酒而已,要取得更多年輕的人力資源,必須更好的替光復新村宣傳並散播它的故事才行 ,並且想辦法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和熱情。
無論如何,霧峰學的學生們已經再開始的路上了,雖說是誤打誤撞修上了這門課,但也已經開始付出自己微小的努力了,相信積少成多,滴水穿石,凡事靠累積能完成的事情有了第一步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一代接一代每次只要一點點的灌溉總有一天它會重新復活的而這個某天也並不遠,當它越來越好,足跡越踏越深,只會吸引更多人的前來而已,凡事起頭難,但總會有那麼一天的。
第一週課程剪影
第二週-阿美族菜園參訪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阿美族菜園參訪,在霧峰上課這麼久第一次來到這麼近郊又環山圍繞的奇境,感覺很新鮮又愜意。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我沒有長期待在野外或郊區的經驗,上了大學跟多元生活背景的人相處過後,才發現我們這些都市叢林的肉雞,論腦筋敏捷度和反應靈活度都沒辦法和成長背景較鄉下,教育方式屬於「放牛吃草型」的同學相比。每次有理想要說服人家,卻都說不贏,只能生自己的氣,實在很無奈。我常常覺得太過都市化的小孩思考迴路都會變的制式化,好像想法都差不多無法有太大變化。但是卻也有受了明星大學高等教育訓練的同學,想法很活躍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生活在市中心,常常有社交需要應付的關係,他們好像又不會像都市肉雞那樣無趣和軟弱,能夠跳脫框架思考,並且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不確定長期處在壓力下卻能夠把每件事處理得很好的人到底健不健康,但是透過一連串的訓練總是能發現人的潛力都是越逼越出色的,好像永遠沒有極限一樣。
參訪菜園的上課內容有一部份是學習阿美族語,對於族語我覺得蠻有意思的,雖然真正能用上的機會非常少,但養兵千日就是用在一時,學習多少都是有助益的,只是目前暫無用武之地而已。他們的發音非常有趣,以前歷史課有學過台灣本島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一環,整個語系東至南美洲復活節島,西至東非外海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北則達台灣。語言的博大精深就在這裡體現,雖是散佈在地球各個角落,但在同一語系的語言還是有同一種規律得以追尋,台灣原住民語言雖和我們國語聽起來相差甚多,但是發源於同個語系,不懂的人一定覺得很意外吧!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真的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探索發掘,希望以此勉勵自己每一天都能同初生般懷抱熱忱和好奇心生活下去。
總結這一天的所有學習來說,是個愉快又輕鬆的體驗,意外的是有攝影大哥來訪,讓我們覺得稍微害羞拘束了點,畢竟上鏡頭,大家都希望自己看起來上相又自在,但越是這麼想,就越容易感到緊張不自在,多幾次這種經驗,往後就能表現得越來越好的。還有小黑蚊造成的劇烈搔癢令人難耐,我想這是戶外課的好處兼代價,既然要享受戶外的風景和新鮮空氣,勢必要拿鮮血來交換,就像客從遠方來,如果沒帶禮物就顯得沒有禮貌一樣(真是貴重的禮物)。
第二週課程剪影
第三週-後院翻土、除草、澆水、播種
方若嫻:今日的大工程一切從整頓後院開始,把荒廢好些的蠻生雜草、乾裂的土、結塊的樹根通通除去,鋤頭只有兩根,所以其他人都徒手挖掘,神奇的是我們在土裡挖出好多東西,有仙女棒、磚塊、玻璃、電線,諸如此類不知名且不知所以會出現的碎塊,我喜歡探索玄妙的東西,也喜歡冒險、充滿好奇心,所以這些只有片段的物品讓我非常好奇以前這裡發生過什麼,經歷過哪些事,充斥著什麼人?自己一個人來光復新村錄影、拍照,取我的故事題材時我都在想這裡曾發生的事,雖然永遠無法還原當下了,僅能藉由殘破屋頂、門窗,幾隻很神秘的貓,和被人新換上的春聯去想像。整體來說,我覺得阿美族的成員都很友好而且肯合作,整頓花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八個人一起齊力分工,兩三下就全都搞定了。這也是我享受待在大團體的原因之一,這樣的氛圍一直都那麼令人陶醉,就像玩團康遊戲一樣,並且我喜歡攝影,能幫大家拍小組照片是我的榮幸。
林欣潔:今天老師帶我們整理亞大INGO後面的小菜園。第一步,將土上的雜草和石頭清乾淨,因為這些雜草會搶植物的養分,所以必須清除,並且將他們放在一旁的石頭路上,如果又放回土上,即使已經拔除,它們仍然可以重新生長。第二步,將土翻鬆,因為這邊的土已經很久沒有翻了,加上要把下面肥沃的培養土混在一起,對我們種的植物能給予更多的養分。第三步,澆水,這邊的土已經好段時間沒接收水分了,因此土壤呈現較乾的狀態。第四部,撒上我們要種植的植物種子,有薑、紫蘇以及樹豆,再撒的時候可以儘量分散著灑還要灑得整齊,如此除了美觀之外,更能避免他們成長的空間受到限制。
今天來到這裡體驗種植植物,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因為在家也不常去接觸這些,更別說瞭解栽種時的重點。雖然今天有點悶,一直拔草、翻土,但是當看到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時,卻是非常的開心,很值得。
陳沛蓉:這週的課程最主要就是讓我們學會:種植。但是要在雜草叢生的INGO後院找到一塊能播種的地方,實在不太容易,我們只能找到一塊隱約能看見紅磚外圍的花園,開始著手整理這片「荒」原,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必須在看似落葉又像雜草之中分辨出原先種植的植物,並保留他們,挖出土裡的垃圾、石頭及落葉,順便把土壤重新鬆開,讓在底層的培養土「重見天日」,為將來要種的作物提供養分。
這次種植的作物是生薑、紫蘇、樹豆,每一個作物的種植方式都不同,像生薑可以折成一小段後直接插進土裡,而紫蘇和樹豆則是需要經過乾燥後才能種,這跟我以往的認知很不一樣,像是先在土裡挖一個洞,放進種子,蓋上土後澆水,就完成了,但是這次是先澆水才放種子,令我眼界大開。
這次種植的三樣作物是阿美族人的重要食材。阿美族又被稱為吃菜的民族, 課堂中老師甚至開玩笑說:結婚的對象就是要找阿美族人,這樣就不用怕餓死,我覺得這是阿美族人最可愛的地方,幽默風趣,順應天意過生活,沒有怨言,從老師們身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這樣樂觀的生命態度!
李炳軒:這禮拜上課內容是整理後面的菜園,我們先除雜草、整地,然後把落葉垃圾石頭還有一些有的沒的的東西丟掉,在都整理完也把土翻鬆後就開始灑水,最後我們種了薑、紫蘇和樹豆。
以前沒做過類似的事情,還蠻好玩的,雖然一直把褲子弄髒,感覺再翻個幾次土我就沒褲子穿了。其實在整地的時候我很害怕看到蟲之類的東西,雖然我沒怎麼表示,但我內心是再尖叫的,還好到結束為止沒出現什麼我不能接受的東西。最後種植物時,紫蘇和樹豆種的時候有點沒感覺,就像是隨手甩了種子下去一樣,儀式感有點差,帶還是希望他們長的好啦。
張宜丹:這次的霧峰課,我們到INGO研究中心的後院去整理園地。一開始走過去,看著磚牆圍起的園地布滿雜草、石頭、還有參雜其中的小垃圾。老師從介紹一旁的辣椒,和一個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苦瓜:紅茄,長的圓圓小小顆、圓滾滾又被稱作「輪胎」!聽說輪胎的味道雖然苦,但是很營養,發育時是綠色的外表,當它成熟後會轉為橘色。起初人們因它的外觀長得像輪胎而得名,我到覺得南瓜這名字更加貼切呢XD。
我們跟著老師的指示,拔草、翻土、撿碎石、灑水、播種。整頓園地雖然步驟簡單但也耗時費心,很難想像如果自己是農民,有更大的一片地需要整,那樣辛苦的程度能使我堅持多久呢?
我家阿公退休後其實有個休閒活動那就是照顧菜園,以前看著一區的蘿蔔、一區的地瓜葉、高麗菜等,還有永遠長著小小顆木瓜的木瓜樹,我從沒想過其實所看見的每塊地,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出現,他們也都是需要下苦功、費心去呵護的心血。果然粒粒皆辛苦這道理不是白說的,這堂課也算是特別體驗了另一種生活形式吧~。
郭映慈:這次的課程老師帶著我們一起整理亞大INGO後面的菜園,要先將一些雜草給拔除以及翻土,等清理完後接著澆水準備播種。而我們今天要種的植物分別是生薑、紫蘇以及樹豆,每種的植物都有它不同的播種方式,而老師也教我們應該如何去種植和有哪些小地方必須去注意。
一開始看到雜草叢生的菜園心裡想著感覺要費一番功夫才能清理好…但實際在過程中又不會覺得特別辛苦,反而感到有趣,就好像要和組員們一起完成什麼任務一樣!尤其是看到清理前、後的對比照片就感到很有成就感!雖然外婆也有自己的菜園也都會種一些菜,但我也只有去看過而從未真正體驗過,難得藉由這個課程能讓我學習到很多有關蔬菜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期待之後能順利看到我們的植物快樂長大的樣子!
梁嘉穎:這堂課我們學了種植,從來沒接觸過種植的我,很興奮能體驗這次的課程,尤其是從頭開始學習,很期待能見到他們發芽的那天。我們種了生薑、樹豆和紫蘇,因為沒辦法每天澆水,老師選了一些耐乾的植物,也比較容易存活。第一步,除草、垃圾和石頭,使土壤乾淨。第二步,把土壤翻軟。第三步 ,澆水。第四步,播種。
雖然家裡養了許多花、菜和樹,但我只負責澆水,收成的部分是由奶奶來做,有時候做菜時,奶奶會去摘點香料或蔬菜加入料理,能吃自家種的東西感覺就很酷,看著他們一路成長,自己也很成就感。
本就想嘗試園藝,但一直沒有機會學習,這次透過課程,我學會了如何種植,也瞭解到一些相關的技巧,之後我想再加種些花,結合裝飾,讓整體能夠更美觀。
第三週課程剪影
第四週-阿美族菜園再訪 認識阿美族寒性食物、共食文化
陳沛蓉:時隔一週再次來到阿美族菜園上課,發現其實有很多野菜的唸法都已經忘記,還好老師重新複習一次野菜們的名字,才有一點點印象湧現。而且繼上週親手種下植物後,這次終於看到了他們長大後的模樣,原來樹豆長得跟常見的四季豆等豆類不一樣,希望那天我投下的小樹豆種子也能長得如此頭好壯壯,不過要長到像今天看到的這株一樣,看來是還需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加上良好的照顧才行,不過都已經叫野菜了,相信就算之後課程結束了,他們也應該可以繼續成長,期待那天INGO的後花園可以媲美今天的阿美族菜園!
林欣潔:今天是第二次來到阿美族的花東新村,這次來到這裡見到了更多的爺爺奶奶們,他們也很熱情的歡迎我們,可以感受到無比的親切。這次是原住民電台來採訪老師,拍攝老師介紹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照顧菜園,希望播出以後能讓更多人認識阿美族的文化。老師也分享了阿美族喜歡大家一起共享食物的觀念,將各種蔬菜放在一個鍋裡煮,我覺得這樣的氛圍一定很棒,那種歡聚在一起的感覺真的很好。今天我也終於見到樹豆本人的真面目了,因為之前的課程種的是它的果實,還未看到它長大後的樣子,而今天終於看到啦。雖然阿美族的課程到一個段落了,但我依然很開心能夠選擇這個組別,認識這些各式各樣的野菜以及他們的生活文化和特色。
郭映慈:這週我們又來到了花東新村上課,也終於看到了好幾位奶奶他們在耕種的樣子,而且他們人都很親切,尤其是聽到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對話時,讓我覺得好酷!而我也終於記起來了幾個植物的阿美族語該怎麼說。這次也有電視台來採訪,在一旁默默的紀錄我們上課聽老師介紹及阿美族們平常種菜的生活,但因為對面對鏡頭比較害羞所以都不敢被訪問哈哈哈!其實在一開始選擇阿美族這組時純粹以為就是在教室上課認識他們的文化…等等之類的,但沒想到竟然是真的到戶外除草、播種,讓我滿意外的,不過這樣確實也很好,比起在教室聽老師的介紹,不如自己實際走訪親身體驗他們真實的生活方式,這樣也才能更全面的認識他們這族群並有融入阿美族生活的感覺,也能有自己一番不一樣的感受。
李炳軒:這禮拜又到了之前上課也去過的阿美族菜園,這次比起上次去又看到更多的農民,除了重新複習上上禮拜教過的一些阿美族原住民語之外,還學了一些新的關於野菜的單字。這次上課還聽了老師講解阿美族人吃飯的習慣,還有一些生活上的部份習慣,比較特別的是有電視台的人在旁邊陪著我們上課,感覺還挺有趣的。
在聽到老師說阿美族人某些地區的人都把冰箱放在家門外時,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感覺像是在跟小偷說哈囉,但老師說他們喜歡別人也喜歡他們的東西,我想就跟他們吃飯時的習性一樣,分享的行為已經深深植入他們的基因裡了,我自己覺得非常溫馨。
梁嘉諭:這次我們上課又是到原住民的花東新村,上次來的時候,老師介紹我們原住民的植物、蔬菜,教了好多那些植物、蔬菜的原住民語,上次來的時候忘記噴防蚊液,被蚊子叮了好多個包,這次馬上記取教訓有記得做防蚊措施,就可以好好的專心聽老師上課,不會一邊分心躲蚊子了。
這次上課讓我很驚訝的是居然有原住民電視台來採訪,老師說他們很關注原住民文化,常常會去採訪關於原住民的特色文化,也會跟學校合作,還有一些教育類的活動,我都覺得很特別很有意義。可能是因為有電視台採訪的關係,這次老師又介紹的更詳盡了,因為只聽過老師講原住民蔬菜名字兩堂課,有點記不起來,但現在才第三次上課,我就已經對很多蔬菜有印象了,也能記得最重要的開場白:哈囉!的原住民語。這次上課真的很有趣,而且花東新村的爺爺奶奶都很熱情,老師也很仔細的教我們,讓我們學生可以對霧峰學的課程一直保持著興趣。
梁嘉穎:這禮拜二,我一開始以為是在教室後面的小草地種蔬菜或是幫忙整理草地的雜草,結果原來是要去我們以前去過的花東新村參觀。上次來的時候,老師介紹了很多蔬菜名稱的原住民語,我們那時候對整個菜園的任何地方都很有興趣,很認真地聽。這次參觀第二次,有電視台來採訪,感覺又更有趣了,而且對那些蔬菜也都更有印象,也多了好多爺爺奶奶,讓這次的課堂又更加熱鬧。老師說原住民很喜歡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像是以前他們可以很大方的把冰箱冰在外面,被偷的話卻不會生氣,是因為覺得很開心有人喜歡他們的東西。或是把大家喜歡的東西一起煮一起分享,我感覺他們一定很喜歡歡樂的氣氛,能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日子裡,一定每天都可以過的開開心心,讓我對原住民文化有更多的瞭解,印象也超級好。
方若嫻:共食精神是這次學習的主題,隨著現在家庭越趨向核心家庭發展,我們越發無法體會共食精神的意義,對精緻的社會人來說,和許多不是特別熟悉的人共同進食或許是一種稍微彆扭的社交活動,但我們忘了最初大家聚在一起的目地並不是為了社交關係,而是為了禦敵,在古早以前,四周都是山壁、草叢、洞穴的時代,每逢深夜準備過夜十分,大家會聚再一起凝聚團隊力量,提高警覺性好在狀況發生時可以很快地傳達給每個人。而共食精神我想只是單純的分享食物、收穫和快樂,一樣是凝聚力量的一種作法,只是就現在來說,這種情況出現的越來越少了,實在是彌足可惜。一個族群要長久的經營下去凝聚力和團隊力量是很關鍵的一個考量,身為人類,我也覺得大家應該不分種族、位階、性別、年齡的互相幫助,在以後的將來,遇到突如其來的災變只有互相扶持、依靠,放下那些身段和沒人在乎的虛榮才有整匹存活下來的可能。
第四週課程剪影
第五週-阿美族陳玉蘭老師問題採訪集
陳沛蓉:這週是最後一次到光復新村上課,上課前還特別先到後面的小菜園看看之前種下的作物們,可惜不知道是因為太乾或曬不到太陽還是怎麼的,感覺一點長進的跡象也沒有,連老師之前說很好種的薑也不見起色,所以便和組員們一銅拉著水管為它們澆水,連同期待一起澆下,現在不期望它們長的多茂盛,只求能發芽就好。我們也趁著最後一週訪問老師,好能更深入的了解阿美族這個族群的風俗文化,雖然也只有短暫的接觸到這新文化,但卻大大的改變了我對原住民生活的想法。
林欣潔:今天是最後一次到光復新村上課了,我們一來就先到後院看看種植的植物們,但它們好像沒有特別明顯的長大,令我有點小失望,於是開始給它們澆水灌溉,因為看起來有點乾,希望它們能夠快快長大結成果實。後來問了老師一些關於族裡的問題,老師也很樂意的回答大家有關於阿美族的種種細節,像是語言、飲食、921大地震過程、花東新村等等,藉由這次的相互交談,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阿美族文化。
李炳軒:這週是最後一次上課,但我整堂課都在跟瞌睡蟲打架,努力的想把疲憊的眼睛睜開。這門課比我想像中還要更快結束,但感覺也很不錯,之後空出來的時間可以安排做更多其他的事。這禮拜上課主要就是我們向老師提問,然後由老師為我們一一解惑,聽老師談自己族裡的文化和飲食,讓我深刻感受到即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過生活的方式也能有那麼大的不同,時在是蠻神奇的。最後聽老師講到地震的事,我一直都很好奇,畢竟自己對這件事完全沒印象,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也深深覺得自己很幸運,居然可以成為那個大地震的生還者之一。
郭映慈:這次霧峰學課程即將告一段落,今天課程內容是由我們學生對老師提出疑問,讓老師來回答這些問題。因為我知道不同的原住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的禁忌和神話故事,所以跟老師提了這方面的問題。經由這堂課下來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了好多,有些故事是真的聽了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也讓我更深入的了解阿美族了。接下來也沒有機會到光復新村上課了,但我們之前種下的三種植物都還沒有任何進展,希望之後如果有時間能回來看它有沒有順利長大!
方若嫻:終究還是來到了這天!最後一次上課,是用你問我答的方式結束這回合,進行的過程就好像是大家在一個餐會上輕鬆聊著天,我個人是很喜歡這樣的場合和氛圍,只不過大家好像把提問這件事看得太嚴肅了,害我原本想說輕鬆發問就好的心態也變得嚴肅起來。對談的上課方式似乎在台灣並不是那麼常見吧,我們都還需要多多練習,才能進行的更加滑順。
繼大家各自把心中疑問丟出來後,我發現玉蘭老師真是健談,可以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述說往事,並且非常敬業,無私的解答我們心底的謎團。而在眾多問題之中,我最有興趣的部分是原住民裡的巫醫。巫師這份職業實在太玄妙了,在我的觀念裡面科學是無法解釋巫術現象的,況且我也沒親身經歷過,很難想像老師口中的咒語和草葉能驅逐不淨,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還是抱持著尊敬的態度看待。同時,聽到東海大學的學生曾體驗過和原住民生活一週時我也很是羨慕,雖然無法確定細皮嫩肉的溫室花朵能否適應他們的生活,但是這場參與也太有趣了,想像學生們被原住民灌酒醉倒成一片的畫面,實在讓我逼不得當時就在現場觀戰。
原住民的可貴之處不只如此,當年他們受了多少委屈如今後代們卻可以站在我們漢人面前分享他們的文化,能真正做到放下當真不容易,幾十年前的恩仇過去他們願意捲土重來,重新一步一腳印打造新的家園,讓我不得不佩服這偉大的情操,真是不屈不撓。說他們能代表台灣獨特的一部份真的當之無愧。希望原住民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無論是哪一種族,都是台灣僅剩的珍貴資產之一,即使科技再如何發展,社會再怎麼變異,都希望他們不要將自己喪失,不要被同化,擁有純粹的原住民血統是值得驕傲的,沒有人願意眼看著它消失,若大家共同努力,維護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全球化的今天就能容易把它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
總結這幾次上課的歷程,確實是有所收穫,老師上課有在用心我們總能感受得到,往好的方面想,以後再也不用被惱人的小黑蚊親吻了,多出的空堂時間能做更好的運用,累積的作業和報告終於有稀釋的空間,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五週課程剪影
捌.工作分配與參考資料來源
一.工作分配
1.議題討論+文獻資料:梁嘉穎、梁嘉諭
2.發現/創意/想法:林欣潔
3.分析討論與結論:李炳軒、張宜丹
4.如何行銷霧峰:陳沛蓉、郭映慈
5.統整:方若嫻
二.資料來源
1.2013年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簡宏哲研究生
所著論文:921災後重建遺忘的原住民:霧峰花東新村的發展歷程
The Forgotten Judgement Peoples in 921 lost disaster recovery:The development of Huatung New Village in Wufeng
論文永久網址:https://hdl.handle.net/11296/j74ppb
2.2015年 103-1霧峰學期末報告:花東新村組─新生
報告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socialwork1930/post/1337509496
3.霧峰花東新村 臉書粉絲團
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uaDongXinCun/
4.亞洲大學「霧峰學・學霧峰」服務學習知識網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cialwork1930
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RO3.A/login?jstimes=1&loadingjs=1&o=dwebmge&ssoauth=1&cache=1575313975819
6.臺灣原住民族 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9&TA_No=7&T_ID=636
7.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