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參與人員介紹
● 社區老師介紹
張芳玲老師
她是一位熱愛古蹟的家庭主婦,在花海的倒影中,顯示出拍照的樂趣。清晰的花海,明亮的人影,閃閃動人的車窗,多有意思呀。
● 參與組員介紹
貳、研究動機
● 題目:談我所知道的霧峰水圳—王瑞徵先生專訪
● 摘要:這次我們拜訪王瑞徵先生,是希望藉由此次人文參訪活動,探討水圳文化以及王瑞徵先生對霧峰所作的貢獻, 讓後人了解霧峰水圳的重要性。
● 報告背景:芳玲老師說,緣分總是在歲月的空間游移,因為與美璇的相遇,方知其父曾任職於水利會,與霧峰的水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而開啟了訪問的契機。
參、問題探討與目的
102學年度第一學期「霧峰學‧學霧峰」-口述歷史採集組,本組將探討與了解霧峰區的水圳,所以我們將受訪修復霧峰區水圳的王瑞徵先生,與我們分享霧峰區的水圳知識以及地理位置,透過訪問的方式撰寫,使大家都可以了解霧峰的水圳。
肆、口述歷史紀錄
張:阿桑,不好意思,主要是美璇說你以前在水利會工作,我們對霧峰的水圳很好奇,因為霧峰這塊地種的米很好吃,對水很好奇不知它怎麼進來的,美璇告訴我,你以前是在水利會設計水圳的,所以有些事情想請教,然後我們的題目是「霧峰學˙學霧峰-我印象中的霧峰水圳-王瑞徵先生專訪」,很簡單,因為這些學生他們在做「霧峰學˙學霧峰」的作業,我帶的都是在訪問霧峰的長者,上次我帶去訪問的是秋金仙問他坐船的事情,現在想請問您有關水圳的事情。
張:首先請問一下阿桑,你是何時出生的?
王:民國14年?
張:那不就是大正十四年1925
王:對
張:那您是在霧峰在地人嗎?
王:是,但說是也不是,我是在霧峰鄉丁台
張:那你是在丁台出生的?
王:我出生在乾溪,六股在進去那邊。
張:是坑口那邊嗎?
王:不是,我是在乾溪裡面的風局出生
張:然後再丁台長大?
王:不是我是在台中長大
張:那你在丁台做什麼?
王:丁台是本籍地
張:喔~那您是在台中長大,然後再回來霧峰就是了
王:是
張:那再請問 您以前是讀什麼學校
王:國小,是台中師範附屬國小
張:喔~~您已經讀到這麼明星的學校了。台中師範附屬小學是在中華路上那個吧,那時候就有這樣的國小了嗎?
王:是,那邊要畢業的老師都會先送去那邊實習教孩子
張:那初等中學呢?
王:我讀台中工業學校
張:台中高工?讚讚讚
王:是
張:台中高工很高級耶,現在也是一樣,那後來還有進修嗎?
王:沒有
張:那您退休之前,是在什麼地方工作?
王:我退休前在草屯的南投農田水利會
張:辦公室是在敦和路那邊嗎?
王:對,是的
張:草屯
王:草溪路
張:就是南投的農田水利會
王:是
張:然後是草屯的辦事處嗎?
王:不是那是本會
張:那本會不是在南投哦?
王:本會就在草屯,算是南投縣的水利會
張:喔,原來如此
王:那也管到埔里去,也管霧峰草屯
張:那大里跟烏日也是嗎?
王:大里少部分,烏日都是
張:烏日也是南投的?
王:烏日也是少部分
張:少部分,是指比較靠溪南邊這邊嗎?
王:對
張:那大里到哪?
王:大里只有到草湖溪過去一點點而已
張:到草湖溪過去?
王:是草湖溪到大里溪這中間而已
張:所以大里溪過後就是台中水利會的了
王:對,再過去就是台中水利會的。
張:那太平有嗎?
王:太平也是台中水利會的
張:所以它是台中水利會的
王:對
張:然後再請教什麼樣的機緣讓你去做水利會的工作?
王:我畢業台中高工,
張:那台中高工畢業是幾年你還記得嗎?
王:昭和14或5年
張:然後呢?
王:畢業後就台灣總督府要台中高工,我們那一年畢業生要採用3個人;第一優先日本人,如果是台灣人就要學校前三名內
張:所以他們要先用日本人,如果沒有就是採用台灣人在校成績排名前三的,你被採用,就代表你的成績有在三名內
王:對,我第一名的。
張:那時候有獎狀嗎?
王:獎狀..不見了。
張:所以三個都是台灣小孩?
王:都是
張:所以日本小孩沒被採用
王:對
張:所以你們三個畢業後就去南投水利會了嗎?
王:沒有,去台灣總督府
張:先去總督府訓練?
王:先去總督府待,去總統府的國土局土木課
張:先去那邊訓練?
王:不是,直接就職了
張:就直接勤務了
王:對,然後總統府的土木課指派…那時在做水稻增產
張:水稻增產
王:然後有作一些設施,土地改良事務所,台灣設了五六處,那時候在漢寶園,溪湖到鹿港的西南邊。
張:所以你們被指派到那邊去
王:我們被指派到那邊的工作場,實際上是做實務的
張:去那邊幹嘛?
王:去那邊做水圳的設計。
張:所以一開始在現場做的時候是在王功。
王:對
張:那你在那邊做多久?
王:做到光復。
張:1945年,那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
王:沒有那麼多
張:那你光復後就移到南投水利會嗎?
王:不是,光復時先回本局,總統府的水利局,然後被指派到宜蘭羅東,三星那邊。
張:三星…它現在的蔥很有名。你在那邊有做很久的時間嗎?
王:從光復後到民國41或42年,差不多十幾年。
張:那應該差不多7或8年;然後就調回台中水利會了嗎?
王:沒有,因為我是獨子,家中父母需要我在家裡,所以很希望我回來在地,就近工作。所以我就辭去宜蘭那邊的工作,回來南投水利會。
張:是辭職而不是請調?
王:是我是辭職。
張:那時你結婚了嗎?
王:結婚了,我大概 21歲結婚
張:所以從三星回來後你就到南投水利會工作?
王:對,一直到退休。
張:那請問你是何時退休的?
王:退休時約50歲。(1975年)
張:那請問您在南投水利會時,在霧峰設計的水圳名子您還記得嗎
王:設計過這麼多條,不好想起來。
張:好,那我這邊有幾個,我念給您聽,第一個阿罩霧圳
王:阿罩霧第一圳嗎?
張:是,有阿罩霧第一圳
王:那時我有參與到災害修復工程
張:那他的水圳口有遷移到較北邊嗎?
王:沒有,他從以前就在那邊了
張:還有一個叫山腳圳
王:山腳圳就是從阿罩霧第一圳進來的水,再分出去靠山腳的
張:在萬峰那裡,還有一個南勢補助圳
王:那個圳頭在堤防那邊就分開了
張:還有南勢本圳,他們都是在舊正村裡面的,
王:是,那個在水尾那邊
張:四股圳
王:那個在南勢圳尾端
張:這些圳好像都在中正路以西。
王:是
張:他是不是要灌溉丁台那邊
王:南勢圳就是 南勢到丁台那邊
張:霧峰圳
王:霧峰圳在省議會後面,然後到霧峰農工那邊
張:還有一個阿罩霧第二圳
王:有,阿罩霧第二圳在灌溉南勢附近的
張:那它算不算是水口,推水進來的。
王:它也是進水口,它也有水門。阿罩霧有一二三四圳。
張:那阿罩霧第三四圳是不是在烏日那邊?
王:是在靠近烏日那邊。
張:還有一個中埤圳。
王:它從阿罩霧圳的圳頭推進來,在丁台和復興路附近
張:油車腳圳和油車第二圳。
王:油車在丁台往南勢那邊,那裏有個排水溝那個就是油車圳
張:涼井圳
王:它在王厝到柳樹湳前面那邊
張:那不就在亞洲大學附近?
王:對在亞洲大學附近
張:那穿過他們學校前面的那條圳不知道是什麼圳?
王:那條圳就是阿罩霧第一圳的幹線,這幹線分到那邊去。到那邊在過去才在分前線。
張:它就是阿罩霧第一圳幹線,它會經過光復國中、亞洲大學和柳豐路那邊。
王:對
張:還有,後溪底圳。
王:後溪底圳在吳厝那邊去了
張:還有一個下埤
王:下心埤。他在丁台
張:他不是在四塊厝那邊喔?
王:不是
張:下新埤是在丁台那邊
王:恩
張:還有一個叫虎壩圳
王:虎壩埤。他在柳樹湳那邊,他都撿水尾的泉水
張:那他沒有圳頭都撿泉水嗎?
王:那邊水尾有一條圳有溝,然後從那條水溝拿水。
張:那我們這些霧峰的水圳的水它們流去哪?
王:到大里溪去
張:那丁台過去靠近烏日的也都流進大里溪嗎?
王:都是。
張:像這麼多條水圳,您設計過,有哪條感覺最難做的?
王:難做,說難做也不是難做,在省議會後面,有一個虹吸管,虹吸管就是過去霧峰圳都是土泥囤在山腳,來到省議會那邊就往東邊進去。
張:是霧峰國小後面那邊嗎?
王:對霧峰國小後面那邊,進去又出來大約兩公里左右。那條圳如果下一次大雨,山上的泥流下來,這條水圳就很滿,要清理這條圳大概要一整個月。
王:所以當時霧峰要用水很困難,一旦下雨就好久沒有水。
張:那個水是人在用還是田在用?
王:田在使用的
張:假如遇到人在播種的時候,那不就會很困難。
王:沒辦法還是得想辦法弄出水。所以那時候很久沒水,因為那條圳清理經費要很多,還有時間很長,所以常常水尾沒水,那時候我覺得那水圳花很多錢不打緊,還影響糧食生產,我就設計一個虹吸管。
張:那時從地底下還是爬山?
王:是從地面下,然後再讓他它出來。
張:就是避開土泥流會流過的地方,然後再那個地方鑽進地面下,等過了之後再從後面鑽出來。
王:那個做好之後,水就變得很順了。下雨也不怕它會坍塌什麼的
張:那九二一之後您有去看看它是否被影響嗎?
王:沒有,不過他還好好的。
張:開闢水圳需要多少工時?
王:都要時間
張:那他們有規定要多久之內把它做好嗎?
王:有,他們有規定。
張:那我們霧峰哪條水圳工時最久?您還記得嗎?
王:那時候的水圳在以前就都有了只有部分的需要補救就是了。
張:就是依照舊的水圳去做一些修補
王:改善那些。
張:我剛剛說的水圳這麼多,那些都是當時水利會或政府說需要做還是民眾反映?
王:水利會本身平常就要巡視這些水路的情形看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就需要改善。
張:那水圳有做起來後有不合用的就毀掉
王:我所知道的範圍沒有發生這事情。
張:設計水圳的時候,當開始放水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情感覺嗎?
王:很開心,當我在做霧峰省議會後面那個虹吸管時,水尾端的霧峰農民指責我,說我是丁台的人,丁台那邊欠水要霧峰這邊的水,所以把這水路給弄斷並將移到丁台去
張:那當作出來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們有想說不好意思錯怪你了。
王:有阿,我有一個同事,他有告訴一個在霧峰做生意的同事,他之後跟我說,那時候要控制他們的水,但是做好後那些水圳尾端的人,太久沒水忍不住,田地都賣掉了,等賣掉了水才順了,很可惜。
張:當時水利會不會去宣傳這個是為了要做什麼,所以有的人看頭不知道尾,所以會覺得這樣不行。
美璇:當時下游的農民想說這麼大條的水圳都不通了,現在改這麼小怎麼行得通?所以當時都抗議,當時我爸的同事告訴他們稍安勿躁,那時要放水試水的時候他們說如果行不通就要把我爸丟下去,有些人還拿鋤頭什麼的要打人,所以那時候場面很火爆,結果在試水之後,發現咻~很順的就通了。
張:你在做的這個,在哪裡你還記得嗎?
王:就在省議會後面那段而已。
張:我們差不多就訪問到這裡。因為阿罩霧有四個圳,兩個在霧峰兩個在烏日,他是因為取水口不同,所以才分成四個圳嗎?
王:不是,是位置不同,溪床有高低,要取水時能進去或不能進去所以都在不同的位子
張:所以他們都是獨立的
王:對都是獨立的
張:所以他們不是上下游的關係
王:對
張:還有就是阿罩霧第一圳,他是萬斗六王厝丁台吳厝埤霧峰圳匯流一起的嗎?
王:對水頭都在烏溪近來,然後到王厝那邊下去
張:他們最後會匯流一起嗎?
王:不會他們最後會四散。
張:哦~原來最後會四散。
伍、名詞註解
※台中國小
西元1923年10月27日創校,校名應為曙公學校
參考資料:Yahoo知識+
國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National Taichung Industrial High School),簡稱台中高工、中工,位於臺中市南區高工路上的一所工業學校。為臺灣早期最具知名度的八大省工之一,現在亦為中投地區的明星高職之一,而現今也仍為全臺灣國中基測錄取分數最高的工業類高級職業學校
校史
1946年時的校舍1938年創校,校名全稱為「臺中州立臺中工業學校」,五年制。
1941年,改為四年制,設立機械、電氣、土木、建築、應用化學等五科。
1945年,更名為「臺灣省立臺中工業職業學校」,設機械、電機、建築、化工、土木五科,改為三三學制,分高、初級兩部。
1947年,停招初級部。
1950年,專辦高級部,仍設有機械、電機、建築、化工、土木五科。
1951年8月,更名為「臺灣省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並停招建築科。
1953年春,指定為示範工職,並具體實施建教合作。
1955年秋,增設汽車修護與建築木工兩科,並將原設之機械科改為機工科、電機科改為電工科。
1957年秋,增設電子設備修護科。
1958年3月,附設實用技藝訓練中心,增設製圖科並停招土木、化工兩科學生
1960年秋,增設儀錶修護科、電銲科。
1962年,增設電器修護科後改為電器冷凍修護科,並將原設之建築木工科改為建築工科後改為建築科。
1963年秋,增設化驗工科後改為化工科。
1966年,製圖科分為機械製圖、建築製圖兩科。
1968年,增設印刷科。
1974年秋,增設板金科,停辦電銲科。
1986年,成立「臺灣省中區工業職業學挍技術教學中心」。原機工科改為機械科、原電工科改為電機科、原儀錶修護科改為控
制科、原汽車修護科改為汽車科、原電子設備修護科改為電子科、原電器冷凍科改為冷凍空調科。
1987年,增設資訊科
2000年因應精省,而省立學校改隸屬中華民國教育部,改制為「國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2003年,印刷科改名為圖文傳播科。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南投水利會
農田水利會簡稱水利會,是台灣源自日治時期的「水利組合」的農業組織。台灣除了各地設有區域性的水利會,也有全國性的
「農田水利會聯合會」。此組織依據中華民國相關的法規,主要工作是水利事業的興辦、農業災害防治,以及其他農業政策或
土地開發等事務。[1]而除了水利事務,農田水利會也被視為政黨勢力的延伸。
參考資料:水利會
※臺灣總督府
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其首長是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身為總督府主官的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台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內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
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業務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等,統統都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處所位於今日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廳舍。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在完工前是使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台灣總督暫時辦公處所;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三星蔥
學名:Allium fistulosum L.
科名:蔥科(Alliaceae)蔥屬(Allium)
別名:四季蔥、日蔥、日本蔥、大廣蔥、九條蔥、粉蔥
蔥原產於中國西北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蔥是華人重要的香辛蔬菜,中國的栽培歷史已有3千年以上。日本則約在720年後,才有蔥的記載。歐洲則是中世紀之後,由俄國傳入和透中國絲路傳入。美國則至19世紀初,才有蔥的栽培。
台灣亦由先民傳入,因蔥的適應性廣,又經多年栽培改良,才有今以雲林縣為主要產地,其次是彰化縣、宜蘭縣與高雄市。
蔥為單子葉植物,其莖為短縮莖,為無節間與不會伸長的莖,並深藏在植株基部,而綠色葉片與綠色葉柄部稱「蔥青」,至於葉鞘一層層包裹成管狀的假莖,因埋於土層中故為白色,稱「蔥白」。
台灣目前栽培的蔥品種有「北蔥」、「四季蔥」和「大蔥」三種,而「三星蔥」即是四季蔥品種的蘭陽1號。四季蔥又稱日蔥、日本蔥、大廣蔥、九條蔥和粉蔥,因耐熱性差,較適合冷涼氣候,所以主要以北部栽培最多,且耐旱性好,葉身較北蔥大,葉肉也較厚且柔軟,品質極佳,又因各個月均有生長,故有此四季蔥的稱號,但除夏季(7~9月)生長較差外,其他季節皆能生長得很好,特別是在秋冬季時,其生育力強,分蘗也多,所以多以分株來繁殖,因此也有九條蔥之稱。
三星蔥之所以受到青睞,除品種佳外,最重要的是生長環境。三星鄉位於蘭陽平原的最高點,而蘭陽平原為畚箕型的沖積扇平原,即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因此在夏季時,宜蘭地區吹西南風,風從山上往平原吹,冬季則吹東北風,風從海上吹,海風所夾帶,但僅有位在置高的三星鄉,不會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此外,還具有肥沃與排水良好的沖積平原土壤,再加上因居於雪山山腳下,多雨、日夜溫差大的氣候,反讓蔥生長速度較緩,使得葉肉厚、纖維細緻;另,坐落溪流源頭的三星鄉,更擁有甫自雪山流出的蘭陽溪水與安農溪水可灌溉,可清洗,又有氤氳的山嵐霧氣,可讓三星蔥浸浴在高氧環境中,一切地理條件再再地讓種植在三星鄉的青蔥,擁有了獨特的風味與口感,就算生吃滋味一樣美味。
三星鄉農會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與瞭解三星蔥,而打造了一座「青蔥文化館」詳細記錄了三星蔥栽培文化、生長過程,和三星鄉的歷史沿革。
三星蔥的美味與嬌貴,更讓她成了果菜批發市場蔥價的指標,也就是說必須在三星蔥拍賣完畢後,才能定調當天其他產地青蔥的價格。不過也因為如此,又加上三星蔥易受到氣候的關係而影響到產量,所以出現了不良業者,特意從中部山區購得中部蔥後,運送到三星鄉來進行清洗、包裝工作,再假冒三星蔥之名銷售至果菜市場,以獲取高利潤。
而今年(2011年)三星蔥卻面臨久旱不雨,與安農溪水量驟減,蔥田沒水可灌溉,和沒溪水可洗滌的窘境,讓農友擔心不已。
陸、分析、討論與結論
在與王瑞珍先生訪談後,我們開始了解,我們平常的日用水,都是前人替我們修建水圳,水資源才可以得以保存,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譬如我們每天吃的米飯,都需要水灌溉水稻,我們才可以解決我們的生活飲食及排汙的問題,如果人們說人類文明的起源來自於河流,那麼霧峰能夠有現在的發展,我們應該好好的感謝替我們修建的水圳的人們,我們才能夠不須憂慮的在這生活起居、發展屬於霧峰的文化。
柒、個人期末總心得與週誌
● 心得
*羅秋鎮心得: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從一開始大家彼此不認識,到經過團體動力的活動後,開始找到彼此的組員,然後開始熟悉、互相配合;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於霧峰這個地區有更深層的了解,尤其是關於水圳的了解。在阿罩霧組中,我是擔任打逐字槁的人,聽著王先生一遍又一遍的述說過去,從一開始的無感,到後面慢慢有感覺;尤其讓我最感動的是他說以前在建立水圳曾被很多人反對,但卻為了糧食、為了霧峰這片土地,他願意背負所有人的不解,勇往直前去做,最後成功,也得到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在這門課,我也學習到如此的精神,只要是對的,就要努力不懈的勇往直前,即使別人不看好,別人反對,因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
*賴婉甄心得:
經過這幾次的霧峰學之後,讓我慢慢的開始了解霧峰,坐公車時聽到課堂上課的地方都會特別去注意。 後來的校外參訪讓也我知道了一些霧峰附近有哪些水圳,雖然霧峰學沒有我想像的學到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是多少還是有些收穫。
*施政行心得:
在這一次的專訪當中,我感受到王瑞徵先生對水圳的熱忱;一開始王先生是一個話不多的人,但隨著訪談的內容越來越深入,王先生細說關於水圳的內容越來越詳細,讓人驚嘆的是他記得,當初數十個水圳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年的種種事情。他亢奮的演說,彷彿讓我們身歷其境。我很感謝前人所做出的貢獻,為我們帶來舒適的居住環境,霧峰學真是一門很好玩的課,去探討一些被人遺忘的領域外,還知道一些偉人曾經所做過的努力。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好好讚揚他們,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去探訪霧峰各行各業的人士。
*陳映婷心得:
原本一直很好奇霧峰學在學些什麼,終於有機會選到了這門課,跟我原先想得不太一樣,原本以為就是每節課都出去玩,但因為選到了口述歷史的訪談,所以不需要時常出去活動,不過在訪談的過程中,我有機會了解了霧峰水圳的歷史,更開心的是認識霧峰的在地人,他們都很親切,還泡了自家種的肉桂茶給我們喝,非常的特別。而且在當受訪人王瑞徵先生以流利的日文跟他的太太對話時,我很難以想像在日本統治的時代,他們學習上課的方式都是日文,他們要學習知識又要學語文,而且受訪人王瑞徵先生,當時還是以在校成績第一名的方式,進入台灣總統府的國土局土木課受訓,王瑞徵先生在過去一定非常優秀,很榮幸台灣可以有這樣的人才,讓人們的水利更加的便利。
*詹順元心得:
這次跟隨著張芳玲老師去王老先生家訪談時,感到這次是個奇特的機會啊!王老先生很客氣的歡迎我們,且王老先生的女兒還準備了桂花茶給我們喝,在冷冷的天氣裡喝一杯熱騰騰的茶非常享受,王老夫婦都好和善喔!都很熱心的歡迎我們與送別我們。這次的訪談經驗使我對過去霧峰的發展更加瞭解,像是瞭解霧峰地區的水圳、霧峰農產品的特色、日治時期的學校故事、以及電話的發展等等。過去在訪談前我一直以為大里始終比霧峰還要繁榮,但經由這次訪問王老先生,才得知道以前的霧峰竟比大里還要繁榮,甚至還是以前放置古文物的地方
現在霧峰的產業大部分是種植水果 ,要種植水果必須要有水圳,水圳
的設計與建設得靠先人們的智慧,這次的訪談真的收穫超多的,讓我覺得我更融入霧峰這片土地了。我想這次的訪談經驗會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次的霧峰學報告讓我體會到很多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次在團隊裡應該要帶領我們腳步的組長,卻重病臥床,幸好大部分的作業已完成,沒有造成什麼不便,這次的問題讓我覺得身體非常重要,在關鍵時刻更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報告時間將近,大家都很盡力的將報告完成,且社區老師也一直支持與鼓勵我們。我們的團隊在經過波折重重的情況下,一定會更團結,讓我們阿罩霧組的報告更加完美。
這次的社區訪談經驗,讓我們跟當地的居民有更多的交流,使我們更認識霧峰這片土地。現在在這所學校就讀的人,幾乎有一半的人不知道霧峰的歷史。我想當學校與社區合作時,人們可以更加明白霧峰的人文地景產等特色,讓學生也融入霧峰這塊土地。我覺得霧峰學這一門課真的很棒,讓很多學生為霧峰這餽土地付出貢獻。
*張芳玲老師心得:
緣分總是在歲月的空間游移,因為與美璇的相遇,方知其父曾任職於水利會,與霧峰的水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而開啟了訪問的契機。
在數十年難得一遇的十一月寒流初來乍到中,拜訪了王瑞徵先生。王先生及夫人神采奕奕的迎接大家,在訪問開始之前,兩位長者偶用日語聊上兩句,讓現常氣氛有點時空回移的感覺。與王老先生的語言往返中,漸漸的了解霧峰水圳的相關紋理位置,其模糊不清的面貌也逐漸清晰。
在水稻種植時期,學校門前的那條水圳,總是氣勢磅薄的衝向遠端的農田,在這次訪問中,也得知這水圳名喚「阿罩霧第一幹線」。水仍引自烏溪而來,經過層層分流,這圳與中正路平行,經過光復國中小後,便從亞大門口灑迤而過。所有的圳路,跑來繞去,流遍了霧峰的平原地帶,當完成使命後,最終的依歸處,是霧峰與大里交界的大里溪。
感謝王老先生接受此次的訪談,因為如此,學生們才有一份豐富的作業,充實此門課的內容。感謝美璇及王媽媽,在訪談中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與氣氛,讓訪談能順利的進行。
每一次對霧峰的長輩們的訪談,都彷彿是此門課對前輩們致敬一般。因為有前輩的種種人生經歷,才能充實學生的作業內涵,讓生活在現在的我們,透過講述,約略知曉往日的環境與社會種種,也彷彿完成一片記憶拼圖。
每一次的作業完成,總是儲存了一位長者的心緒,期待霧峰往日的記憶拼圖能愈來愈多,讓後賢們有所引用之處。
謝謝!
捌、參考資料來源
張芳玲老師(左三)帶著阿罩霧圳組的同學與王瑞徵夫婦合照
王瑞徵先生受訪神情 張老師訪談王瑞徵先生
王瑞徵先生女兒美璇幫忙掌鏡 通水典禮,民國37年6月26日
丁台圳
愛戀阿罩霧圳 http://www.dfun.tw/?p=10947
愛戀阿罩霧圳
文/吳俊勳、黃俊誌 一月 13, 2009 3,375 views
作者:亞洲大學 幼教一B 吳俊勳 會資四B 黃俊誌
指導老師 孫崇傑
阿罩霧故鄉的原由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而易今名「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罩霧初名「貓羅新莊」,可見此地雍正年間以前,仍為洪荒未闢之十著族領域,至乾隆年代,因有漢人在此初闢建莊。以設治經過而言,霧峰鄉初屬諸羅縣,雍正初年,始分出彰化縣,霧峰鄉屬於貓羅堡轄區。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以台中地區為台灣府附郭首縣為台灣縣,霧峰鄉改隸台灣縣貓羅堡。
民國卅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十二月改屬台中縣大屯區霧峰鄉。民國卅九年底,撤廢區署,本鄉改稱為台中縣霧峰鄉迄今。另一個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倒飛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阿罩霧」美稱。
不可不知的阿罩霧圳
烏溪畔阿罩霧圳源頭管理工作站所矗立的碑記。
談起阿罩霧圳沿革,始於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林定邦入霧峰地區拓墾,開鑿阿罩霧圳,於六股坑口引乾溪之水,灌溉田園一百餘甲,其後霧峰林家拓地日廣,兼併丁合、柳樹湳、吳厝、南勢等地。後及清末,已將阿罩霧圳、吳厝埤圳、王厝圳連結成一灌溉系統。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阿罩霧圳因遭風雨災害及人為破壞,圳道毀損,後由霧峰林文明、林朝棟、林文欽出資再予修復。日治明治二十九年(一九零三),改為公共埤圳阿罩霧圳,由日本政府監督經營。
明治三十二年,又將丁合圳、南勢圳併入,比及昭和八年(一九三三)烏溪堤防興建完成,遂合併萬斗六圳、王厝圳、丁合圳、吳厝埤圳、霧峰圳,改稱阿罩霧第一圳,其水源取自烏溪北岸象鼻坑烏溪水,灌溉舊正、萬豐、六股、霧峰地區,面積一五一八甲,阡陌縱橫,年稻兩收且有間作雜糧,物阜民豐,皆圳水之利也,而飲水思源,霧峰林家開發之功、先民經營之勤,皆不可遺忘。
與阿罩霧圳相親
阿罩霧圳自烏溪旁的引水口
巨大尺度的水車
自從選了阿罩霧圳作為期末報告,那刻起我們就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趕緊展開田野調查工作。這天終於來臨,由於交通工具缺乏的關係,我們的指導老師孫崇傑(小毛)老師開車帶我們去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處,到達該地,我們發現這裡很偏僻荒涼,似乎帶有點神祕感。
老師幫我們介紹這是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後,也簡單地就自己所知把阿罩霧圳大概告訴給我們知道,我們大概在此地停留了半小時,接下來小毛老師帶我們去看一個具有歷史性的超大水車,這水車的功能對當地農民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因為這附近的田地高過於灌溉水道,所以,農民要引水灌溉時,都必須透過這個水車把水給提上來供農民所需。
說真的,我們一看到這水車當場傻眼,這水車實在太大了,我們好奇它到底有多大,就實際以一個人手臂張開的長度,一共動用了五個人,估計它的直徑約有七、五公尺,哇!大得嚇人,我們還是第一次看到的耶!
然後,小毛老師帶我們到阿罩霧圳最於日昭和九年興建的水閘門,剛好老師一個結識的朋友就住在阿罩霧圳旁,我們到老師的朋友家,這是我們第一位的田野訪談對象,於是就談起了阿罩霧圳,故事就由此開始。
豐沛水源,物產豐饒
我們很高興能與老師的朋友一起來聊聊阿罩霧圳這個主題,老師這位朋友叫做劉火炎阿伯,他六十四歲,父親原來住在台中市水湳,因當地水資源缺乏,迫使當地一些居民往外遷移,阿伯的爸爸是其中之一。
他記得兩歲時跟阿爸從水湳搬到霧峰阿罩霧圳旁定居,算算居住在這裡已有六十幾年了。由此可知,水資源對我們是不可或缺的。阿罩霧圳水資源會那麼豐沛、流量穩定,是因為它是引烏溪上游的水,烏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西麓,終年水量豐沛,流量穩定。既然水量足夠,且從上游帶下來含有大量的礦物質,使得霧峰當地土地非常肥沃,使得農作物成長能更健全。
阿伯說:「這邊農作物生長期分為四期,第一期為稻作,第二期為瓜仔,第三期為稻作,第四期為菸草,可說豐收連連」。當地最有名的就是益全香米了,除了香米,菇類也是霧峰的代表,尤以金針菇最為出名,幾乎是全台總產量規模最大的所在地,所以,阿罩霧圳提供農民有穩定的水量,豐富且含有高礦物質的水資源,可說功不可沒。
第一次的田野經驗,就遇到和藹好客的健談的阿伯。
童阿伯仔細的拿出航照地圖,說明阿罩霧圳的相關地理環境與流域。
童年記趣,好好玩
我們也有問到阿伯,他在阿罩霧圳旁長大,有沒有特別讓他印象最深刻,或是有趣的事情,阿伯這時就露出靦腆的笑容說:「有阿」!阿伯把手指向阿罩霧圳並笑笑地說:「小時後都會結伴到河裡去捉蝦、網漁,甚至去玩水」。
小毛老師也另外幫我們找了一位對霧峰當地非常資深了解的童秋鑫阿伯,在訪問的過程中,阿伯也提到自己的童年往事,他說:「因為住家位於霧峰莊(今霧峰市區),所以,小時候的生活空間都介於乾溪以北,草湖溪以南,也就是霧峰市區內」。
阿伯高興的說:「小時候常跑到離家不遠霧峰國小旁的水門玩水,水門和溝面有一段幅度,很像我們說的滑水道,就從上面往下滑下來,很刺激,也很好玩」。阿伯笑得合不攏嘴並又說:「到河裡去摸蛤蠣兼洗褲」。
在旁的我們聽得如醉如癡,不禁讚嘆他們都有一段美好且深刻的童年回憶,他們與阿罩霧圳的感情一定很深厚濃密,彼此之間密不可分。
今非昔比的阿罩霧圳
昭和九年(1934)設立的阿罩霧圳第一水門,已經將近七十五年的歷史。
因為我們是外地來的學生,不知道以前阿罩霧圳的面貌,對它的了解也不是那麼清楚,只能透過當地居民告訴我們,才能以今天的現況做個相比。
當我們去訪問劉火炎阿伯,他就有提到這個,他很感慨地跟我們說:「早期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的,而渠道兩旁是以石頭疊建為堤的,河水裡有很多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的豐富。可惜,距今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後,水中生物從此消失,生態完全改變」。
我們同時回頭看看阿罩霧圳的面貌,很難想像它原始的風貌到底是如何,現今的阿罩霧圳大大被人重新改造過,難怪阿伯會那麼萬分不捨,我們也替阿罩霧圳感到憐憫與不捨。
再說到我們訪問到的童秋鑫阿伯,他也說:「民國五十五年後,霧峰大規模的開發,樓房林立,農耕地逐漸變少了。民國六十五年後,霧峰外環道路闢建,帶動周圍商機,可耕地幾乎沒有了,此一情形也導致阿罩霧圳灌溉也銷聲匿跡了,原本為阿罩霧圳灌溉溝渠已變成今天單純的排水溝了」。
阿伯住家前面那條排水溝就是以前阿罩霧圳灌溉的渠道,我們特地過去看一下,可惜,只聽見附近居民所排放出來的廢水聲,以及聞到從溝渠中散發出陣陣的惡臭。昔今的改變相當大,只留下歷史走過的痕跡了。 阿罩霧圳流經坑口里及光復新村西北側。由於坑口為烏溪支流乾溪之小型沖積扇地區,地勢較高,導致灌溉不易,土地比較貧脊,種植作物必須依賴雨水澆灌。
因此,日治時期林獻堂以此處地脊民貧為由,設立「坑口農事自治村」,圖謀租佃關係與農作方式之改善。後來在省府疏遷之際,也考量不以良田為興建基地,選擇疏遷地點原則之一,即:必須是旱田,最好是山坡地,避免使用良田。
阿罩霧圳為霧峰重要的灌溉設施,舊稱萬斗六圳,位於霧峰鄉烏溪北岸。乾隆中葉開鑿,取水於霧峰鄉烏溪北岸象鼻坑之烏溪水源及萬斗六坑之山溪水,灌溉萬豐、六股地區,灌溉面積約1000餘甲。主要灌溉今霧峰鄉烏溪沿岸萬斗六、客家庄、吳家庄地區之土地。嘉慶、道光年間,草屯洪姓將原來之萬斗六圳擴築延長達六股地區。
道光18 年(1838),林定邦(林開泰)進入霧峰地區拓墾發展,開鑿阿罩霧圳(今霧峰圳之部分),在六股及坑口附近,引草湖溪支流乾溪之水灌溉。清末,霧峰林家將萬斗六圳、阿罩霧圳和其他之私設之番仔圳、下埤、新厝埤、茄苳埤、中埤、下新埤、吳厝埤圳及王厝圳等私設埤圳連結成一灌溉系統。日治時期被合併成阿罩霧公共埤圳組合。霧峰鄉、烏日鄉烏溪北岸農田灌溉圳路因地區特性除阿罩霧一圳外,尚分有第二、三、四圳。目前,仍為霧峰重要灌溉之水圳。
位置:烏溪橋旁,從霧峰往草屯方向,烏溪橋前左轉。
http://knfuture.wordpress.com/2013/07/16/2-4/ 補充一則新聞2008/06/12 15:02
百年阿罩霧圳 遊待轉型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縣霧峰鄉阿罩霧圳,在九二一地震後因斷流而廢圳,經水利署補助一千五百萬元疏浚河道,如今已恢復灌溉及排水功能。鄉公所並計畫爭取內政部再斥資約八千萬元增闢自行車道等景觀設計,並串連其他觀光景點,讓阿罩霧圳轉型為一處觀光帶。
阿罩霧圳是引自烏溪溪水,有上百年的歷史,可說是台中縣內最早期的一條圳溝,而該圳溝一直開闢到二級古蹟林家花園附近,相傳是早期霧峰林家由於良田廣闊,佃農甚多,為了便利灌溉,並運輸相關民生用品,因此開闢該條圳溝,而早期該條圳溝並可供竹筏從烏溪通行到林家花園一帶,長約四、五公里,可見河道寬敞的程度。後來由於平原地區密集開發,良田面積縮小,加上部分河段淤積,阿罩霧圳的功能性才大不如前。九二一地震時,因地勢隆起而斷流,在無法引水灌溉下才廢圳。
鄉公所表示,阿罩霧圳的歷史地位今不如昔,但仍頗具排水價值,經鄉公所爭取水利署補助一千五百萬元,省諮議會附近的河段在疏浚之後,如今已恢復圳溝的暢通。
鄉公所指出,阿罩霧圳可連結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省諮議會、林家花園等景點,鄉公所計畫再爭取內政部之八千多萬元,沿著圳溝附近增建人行步道或自行車專用道,以串連各觀光景點,全長約三公里多,希望藉此形成一條觀光帶,提供運動休閒的場所。
台中霧峰的阿罩霧圳,這條自西元1838年就開始修建的古圳,具有百年以上歷史,保留九公尺大水車引烏溪水流,為霧峰林家(林定邦)入霧峰拓墾開鑿之圳路,灌溉面積達1518公頃,是霧峰地區灌溉面積最大影響最深遠之圳路。
1. 阿罩霧圳的修建與哪個台灣大家族關係密切?修建人物及起源為何?
2. 阿罩霧圳灌溉哪個鄉鎮?農特產是?
3. 阿罩霧圳曾是霧峰地區最主要的灌溉溝渠,現在已廢圳,請說明原因。
4. 你有看到一座9公尺圓形汲水水車嗎?請問它主要的功能為何?
道光十八年(1838年),霧峰林家林定邦修建『阿罩霧圳』(今霧峰圳),後因開墾土地面積逐漸擴增,就將其他埤圳,如『番仔圳』、『丁台圳』、『南勢圳』等合併為中型水圳。由於設施的完備,伴著促進商業興盛的土地『墾戶制度』,移民耕墾勤奮,於是中部米產數量大增,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