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24 19:53:48| 人氣2,4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902江鳥飛林之不能沒有米(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2.jpg





不能沒有米之現代鋤禾者
 


 
訪問對象:蘇永杉先生
 
前言

 

百業中的農業,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基本產業。它是人們大部分食物的來源,早在西元前數千年,人類就有農業耕作的概念與需求。我國自古「以農立國」,「以農為本」。  

 

然而,農業在產出過程中,其實包含了相當複雜的生產與投入組合。它需要自然資源的投入—以土地為主;也需要非自然資源的投資—如人力、資材與成本。

 

 

台灣農業發展

 

 農業在臺灣經濟發展中曾經佔有重要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逐步進入停滯期,成為三大產業中最小的部門,在整體經濟中已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來,臺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臺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80年代起,臺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修正公佈《農業發展條例》;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構想,並實行“稻田轉作六年計劃方案”;“加速農業升級重要措施,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召開“農業會議”等。這些方案與措施都是將農業從“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高。

 

農業動力發展

從早期人工時代,漸漸隨著時代變遷,使用機械代替人工。

 

民國50年以前使用人力、獸力,約民國50年代以後漸漸使用小型機械工具,民國60年開始廣泛使用耕耘機,70年以後進入農業機械時代,農業機械工具也越來越大型。50年代以後農業機械漸漸引進,台灣進入工商業時代,人力漸漸不足,政府也提供輔助、農業貸款,提高農業生產。

 

 從以前到現在的差異

 

 








農業動力發展-耕耘機

 

耕耘機於民國44年自美國引進,但價格貴、性能與牛相若、且需使用汽油。後來國內農機廠商引進日本技術,加大馬力、將迴轉式耕耘刀搭配一起,犁田整地一次完成,耕耘機因而變成牛與犁綜合的代名詞,稱為鐵牛。為適合本省地質及農民使用習慣所研發的耕耘機,結構特別堅固,原先為汽油引擎,後改為柴油引擎,馬力大、耗油少,在品質及耐用程度上也超越進口機種。

 

耕耘機在民國75年以後達到最高峰,曾達十二萬台以上。它雖取代了牛隻,不久它也被另一批更強而有力的曳引機所取代。

 

從以前到現在的差異

 

 





 

農業動力發展-曳引機

 

曳引機本來是農業動力之源,可以提供行走、驅動、拖行等所需之動力,因此可以鏈接任何需要在田間作業之農事機械,如:犁、耙、抽水機、噴藥機、播種機、施肥機、割草機、切碎機、收穫機、牧草打包機等。

 

台灣使用曳引機最主要目的在於取代耕耘機,因此,大部份曳引機均配裝有迴轉犁,只要一趟,即完成犁翻土壤、碎土的步驟。但這種迴轉刀碎土的方式,耗費相當大的動力。這也是台灣地區需要大馬力曳引機之主要原因。

 

從以前到現在的差異

 

 
















現代農業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肥料

 

所謂肥料,是指施用於土壤中或農作物葉部的營養成分,能供給植物養分或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進而促進養分利用,以增加作物產量或改善產品品質。農作物的生長要件有日照、溫度、土壤、水分、營養分等。科學家經過有系統的研究,已知道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如以元素表示,共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銅、錳、鋅、硼、鉬、氯等16種,缺少其中任何一種,作物就無法生存。

 

傳統肥料:早期人們僅知取材自生活中的剩餘及回收物資或動物的排泄物等,做為促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

 

單質肥料:指只含一種營養要素,如氮肥(如尿素肥料)、磷肥、鉀肥。

 

複合肥料:指氮、磷、鉀三要素中至少含有兩種以上發展,大大提升肥料本身的附加價值(如購買、運輸、儲存方便及一項產品含有多種成分)。

 

有機複肥:有機複肥(複肥加入有機質)及生技肥料(有益微生物、有機質材、三要素等結合)方面發展,使肥料在土壤中可相互協調,發揮供給植物養分,促進植物吸收養分,維護健康土壤(避免酸化、固化)及環境保護功能。

 

 






 

肥料發展史

 

台灣地區化學肥料的生產始於1920年,當日人在基隆設廠製造過磷酸鈣。台灣光復後初期,百廢待興,物資缺乏,政府為復興農村,於民國35年成立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自光復後短短的二、三十年間,不僅肥料工業有了蓬勃的發展,還成為帶動農業、支持工業,造就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功臣。

 

肥料產業在台灣已深根了80年,深深地影響了台灣農業的發展。肥料在台灣農村的使用不僅已十分普遍,也是農民種植作物必需的農業資材之一。它的消費族群雖較局限於農民,但產業發展所衍生的影響,卻是推動農業以及促進農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子。



代耕中心制度的興起

 

在台灣約一甲地的農戶根本無能力購置價格一百多萬元的曳引機,即使購置,也無法全年充分利用,這是代耕中心興起的原因。

 

代耕中心由農民自行設立,當時政府也補助了些經費。開始時農民本身有農田自行耕種,有餘力才幫他人代耕;後來有些農民乾脆全力為人代耕。

 

這種代耕中心全省有八百餘處,每處至少購置有四十馬力以上之曳引機一台及其他作業機械,有些更擴大其工作範圍,所獲利潤不菲。

 

自耕與代耕者的差別:自耕有風險,如同自己開公司。代耕則是如同員工,固定繳交與固定收入。




( 自耕者 )




( 代耕者 )

蘇永杉先生介紹

 

本身家族即為農家,從祖父時代,接續父親蘇潭,蘇永杉先生也接手家族農業,就讀霧峰農工農機科,提升本身農業知識。

 

蘇永杉先生目前於農業試驗所工作。農地管理面積責任區1公頃,工作範圍則有10公頃。本身則有8公頃租地。

 

農試所使用輪耕方式,為防止病蟲害。而自耕地則使用粗放模式。

 

曾經想改變耕種作物,溫網室,但管理與經濟效益不佳。

 

l          收成約1公頃13(100台斤=60公斤)

 

n          每刈可獲利約1萬元

n          扣掉租金及成本10萬元

n          每公頃獲利約3    8公頃即24

 

l          蘇先生是一個很有經濟觀念的現代農夫!

 

n          買農具時會預計成本回收大約7年,包含農地以及機械工具成本。



實際採訪問與答A

 

l          巫同學:聽老師說你投入了很多金錢在機械上面?

 

l          蘇先生:機械投入之前大概會估算成本,估計七年可以還本,靠作業賺錢。耕耘機大概70~80萬,我買這機械就不用找人家幫我做,都可以自己做投入七年成本收回來就都是我賺的。

 

l          巫同學:那請問耕種完收割後水稻碾製成白米的過程?

 

l          蘇先生:大部分的人是賣給糧商,我是自己烘乾作成稻穀,等到價錢比較好再賣出去。不碾米、不冷藏的話保存期限大約是3~4個月,放到5個月以上口感就有差。而糧商收購過去是保存在低溫可以保存7~8個月米質不會變化保存還是相當好的。我們一般農民都須交給糧商去販賣,因為我們沒有自己販售的管道。

 

l          巫同學:那請問你們最先是購買甚麼機械呢?

 

l          蘇先生:耕耘機算最早的,再來才算聯合收割機、插秧機。

 

l          小毛老師:除了這三樣機械,在這些機器之後的背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加工的設備?

 

l          蘇先生:其實那個設備都有,只是都算比較小的,他相對於其他機器來講價錢算比較低一點。烘乾機也有,烘乾機也是民國67年買的,碾米機和其他機械相對來講都是比較便宜的。像噴藥的設備跟施肥的設備,那都是一兩萬塊就可以解決的,那是比較沒有問題的。

 

l          小毛老師:可以舉一個比較容易淺顯易懂的例子,給我們同學聽嗎?

 

l          蘇先生:事實上代耕是比較沒有風險的,我代耕是只需要工作就可以就好比說我開了一間公司,老闆開設這間公司需要承擔風險,而員工只要來上班並領取應有的報酬不用承擔風險。代工業者就跟員工一樣,種田業者就跟開設公司一樣。

 

實際採訪問與答B

 

l          巫同學:那請問一下在農試所的工作是從是甚麼類型的呢?

 

l          蘇先生:就是跟我平常做的工作是一樣的,我是領這邊的薪水,幫它們看管實驗田,來這邊當員工。

 

l          小毛老師:那農試所的管理區大概多大呢?

 

l          蘇先生:責任區大概一公頃,收割和插秧大約是10公頃,農試所是資源單位,他需要輪作,他要把實驗過的田地交給我們,來輪作,水田可以消除 之前的病蟲害,我們幫它們工作是讓實驗田保存完好的狀態,我們給予做研究乾淨的田,是指沒有病蟲害的好田,水稻輪作可以節省農作和農藥,政府十分鼓勵農民來輪做。

 

l          同學:八公頃的獲利呢?

 

l          蘇先生:24萬一期作,一公頃大概3萬塊利潤, 24萬六個月(自己管理田地,然後家人一起幫忙);收益的概念:收割稻穀,估計一公頃可以收割13萬塊的稻穀,大約1314卦;賣濕的稻穀,扣掉租地成本跟農業機械肥料,大概有三萬塊的盈餘,大約有十萬塊的開銷,這是台斤不是公斤,換算(1公斤=0.6台斤 )

 

實際採訪問與答C

 

l          小毛老師:請問化學肥料的引進時間大約是?

 

l          蘇先生:大約民國57年左右,化學肥料使用就變多,大概60年左右化學肥料使用就十分普遍。

 

l          老師:所以化學肥料在台灣使用時間很久囉?

 

l          蘇先生:農藥商靠這賺錢,早期有跟糧商結合在一起,現在有專職在賣

 

l          小毛老師:早期對農藥的概念認真?

 

l          蘇先生:以前的人對於農藥,是能讓產量變多、收益變好,就覺得是很好的東西。大家一起做,那時候不知道DDT這麼可怕,就覺得是很好的除蟲劑,並不知道殘留會這麼久,以前只知道怎麼樣增產,怎麼樣讓我們農業收成更好,有化學肥料和藥劑之後,產量是倍增的。以前收成很不好,一百多台斤很多,還是不好的稻穀,以前的稻米品種也不好,以前一分地八九百收成,就算很好,算豐收了。

 

l          小毛老師:現在這幾年來好像比較提倡綠色農業!

 

l          蘇先生:現在比較多人會用有機農業的方法種植,但是大概都是自己吃。我自己吃的地也是,就噴比較少農藥,產量是低一點沒錯,但就是自己吃得很安心。現在的觀念就是用藥比較謹慎,使用比較低毒性,噴比較少次藥,很多農民觀念已經大大的改變,希望賺錢,但是希望不是以毒害別人來賺錢。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