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1 23:42:34| 人氣1,6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7-1霧峰學,芋香過海&歷久米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指導老師 孫崇傑(小毛) 老師

 

 

 

參與同學

 

健醫四C 蔡易哲

休憩三C 林怡雯

休憩二B 陳宜萱

 

日期 98 年 5 月 19 日

 

指導老師介紹-孫崇傑(小毛)老師

 

現職:獨立米店 新農夫

 

1992年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研究助理

1993年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研究助理

1998年 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 規劃師

1999年 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工程師

2000年 阿罩霧文化基金會 執行秘書

2001年 阿罩霧文化空間工作坊 負責人

2002年 『櫟』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2003年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研究員

2007年 新故鄉見學中心 籌備主任

2008年 獨立米店 新農夫

 

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 參與調查研究(199201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聚落保存 參與調查研究(199307

台中縣二級古蹟霧峰林宅修復保存規劃 專案總執行(199401

桃園縣民居調查 協同研究(199506

台北縣民居調查 協同研究(199608

南投武德殿縣史館文化園區再利用規劃 專案設計規劃(199707

文建會地方文史記錄片「古早戲台˙1999」紀錄片製作(199906

台中縣屯區社區公民大學霧峰課程 阿罩霧文化基金會專案執行(200103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勢客家圍屋大伙房重建記實」紀錄片(200109

雲林縣台西鄉光華村農村產業文化村規劃專案調查研究(200206

文建會文化產業開發工程「戀戀峰城、古藝新生」 櫟協專案執行(200310

文建會重建區二區社造中心 社區 專案輔導(200404

營建署生態社區專案輔導中心 台北、苗栗、嘉義社區 專案輔導(200506

亞洲大學 霧峰學 通識中心課程 社區講師(200603

日本Paper Dome 台灣再生移築計畫專案執行(200705

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 專案執行(200803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文化性資產清查計畫 專案執行(200809

 

孫崇傑與蔡宜玲的921姻緣

 

孫崇傑回憶九二一的那個夜晚,地震後對門原不熟識的學妹(蔡宜玲)因房門扭曲而困在房裡,崇傑幾經波折打開了宜玲變形的房門,也開啟了兩人一生的情緣,2005711兩人更在埔里鄉親見證,下決定共同攜手一生。

 

參與同學介紹

 

我是健醫四c的蔡易哲

 

 

來自屏東純樸的鄉下

家裡務農

以前爺爺還在的時候都是自己種米

吃自己種的米

 

我是休憩三C的林怡雯

 

 

來自屏東

小時候都住在外婆家

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所以很喜歡鄉下那種樸實的感覺。

 

我是陳宜萱

 

 

就讀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2年級B

喜歡藉由旅行探索新事物。

 

    

摘要

 

由霧峰鄉這一整個大環境,還有這個環境與農業密不可分的關係,帶進農田地理環境,之後重點放在益全香米上,探討香米邁向國際,因應WTO和國外稻米自由競爭所具有的優劣勢。

報告背景、動機

 

米一直是東方人的主食,有相當長遠的歷史,而這裡面也涵蓋了許多先人的智慧,更有著農民辛苦的汗水,很值得我們去探究一番。

 

經過這次上這堂課,慢慢覺得台灣稻作的能見度,一直沒有被提升出來,平均世界稻米產量,台灣名列前矛,連大陸號稱的SUPER  RICE(超級稻米)年產量也不及台灣,台灣的能見度卻被埋沒了,站在國際市場的觀點反看台灣,有著許多可以討論的問題與缺點,所以因此想要探討香米進入WTO的優劣勢。

 

問題、目的

 

問題:加入WTO後對台灣農民有何影響?

目的:台灣稻米轉向經濟化之類的路線

 

文獻探討(期刊論文之相關研究或報導)

 

自民國73年以來,鑑於稻米生產過剩,造成餘糧處理困難、倉庫容量不足、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等問題,農委會因此推動稻田休耕轉作措施,且農會與稻農均採契作(按契約運作)。

 

因應9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稻米進口144720公噸糙米;為避免生產過剩,影響糧價及農民權益,農委會自90年起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引導低產及品質不佳地區,辦理轉作地區性特產及休耕種植綠肥,以求稻米產銷平衡。

 

農委會表示,98年「小地主大佃農」租約已於3月底完成簽約者計1734公頃,其中以水稻為大宗,佔75%

 

農委會統計近5年國內年生產糙米約120萬公噸,加上進口糙米約14萬餘公噸,與國內需求量接近,已達到「供需平衡」的政策目標。

 

一、         台灣稻米若能外銷日本,不但可舒緩稻米生產壓力,外交意義更為重大。

 

二、         台灣的稻米生產成本雖較美國、中國及泰國高,但與日本相比則相對較低,因此,輸日產品的定位上,應以高級米與日本米競爭,台灣應積極提高外銷稻米品質。

 

三、         為使外銷米能符合日本之要求,提高競爭力,台灣可選擇生產環境良好之地區,規劃外銷稻米生產專業區。建立一套標準耕作方法,規範資材之使用,加強生產技術輔導,同時應改善稻米倉庫設備及加工設施,設置外銷米加工專區。

 

四、         加強稻作科技研發,並以提高稻米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及開發稻米多用途產品為目標。降低生產成本方面,可鼓勵水稻育苗代耕中心,擴大其經營規模,以 30 公頃 為單位。

 

五、         參訪日本超市時,未發現進口米以小包裝形式販賣,因此台灣外銷米在日本如何打開市場,值得慎重研究。

 

六、         對國內市場而言,小包裝米之標示,其內容應可再檢討,尤其品種的標示值得討論。日本有機米與低農藥米之小包裝米強調生產地及生產者,通常會標示生產者的資料 ( 照片、地址、電話 ) ,以取信消費者,值得仿效。

 

七、         日本非常注重消費者之教育,除設置稻米展示館,亦經常舉辦各種米飯講座,除介紹米食料理外,亦從營養醫學觀點強調多吃米飯的優點。小學課本將稻米文化列入教材,開辦米食營養餐,培養小國民以米食為主食的飲食習慣。日本餐廳亦非常重視米飯品質,鼓勵餐廳使用良質米,並以其為號召。

 

八、         從日本超市觀察,該國稻米品質分級相當徹底,同樣越光米在新潟魚沼最高可達 1310 日圓 /Kg ,一般僅 700 日圓 /Kg ,台灣應再加強稻米分級,落實「好米賣好價」的制度。

 

方法、過程

 

第一週老師先帶大家到之後要下田實習的地方,在那裏老師介紹了灌溉稻田的泉源:阿罩霧圳,由於阿罩霧圳是灌溉霧峰稻田的重要水源,那水源的源頭是在較上游的地方,所以較沒有受到污染,水源較乾淨。

 

 

第二週是捻草,撿福壽螺清除對稻米有危害的動植物。一個禮拜不見的香米田,稻子整個就是長的碩大多了,想必是上個禮拜肥料灑的夠多。

 

第三次野外踏查是要曬田,就是要讓稻米以為缺水,而趕快囤積養分停止分裂,而且在曬田後跟前兩週比起來,真的明顯的長高很多,而且在曬田之後氣候少了水的調節,我們的稻田有些許的稻熱病的產生。

 

這週還有一個工作,就是下田拔雜草,站在田邊看起來雜草並沒有很多,孰不知當下田除雜草,卻拔了一座小山的雜草,越拔越多好像永遠拔不完似的。

 

看著剛開通不久的國道六號,雖然是增進了人們交通的便利,卻也影響了看起來如此樸實的農村景觀,我們在田裡跑來跑去,經過的鄉民們也忍不住地停下來看看我們這群城市孩子為這塊土地小小的付出。

 

第五週,我們的稻米又長大囉,今天又進一步的認識了快要結穗的稻子,洪爺爺也教了很多關於稻米的知識,又上了很寶貴的一課。今天也看到了洪爺爺跟洪大哥對這塊土地的情感。

 

之後我們這組進行SWOT分析法,分析香米進入WTO的優劣勢,且加以分析之後得到以下表格:

 

優勢( Strengths

劣勢( Weaknesses

香味獨特

生產都有管制

使用有機肥較有健康概念

無法大規模企業經營化

有土斯有財的觀念

栽種面積無法擴大

機會( Opportunities

威脅( Threats

「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引導低產及品質不佳地區,辦理轉作地區性特產及休耕種植綠肥,以求稻米產銷平衡

進口米的市場衝擊,市價較低,打進一般市場,影響香米價格

 

 

發現

 

一粒粒的米,令我們想起什麼?米可以變成飯、變成粥,甚至變成藝術品,米,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徵。

 

陽光下,老農頭頂斗笠、光著腳丫子走在田埂上,這條路,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行走的羊腸小徑,他一邊踏著泥土一邊拔著雜草,一滴滴的汗從他的臉頰緩緩落下,濕濡了他的汗衫、溶入他昨日才施肥的泥土中。面對逐漸西下的夕陽,他的雙眼映滿綠油油的稻禾,點點陽光閃爍著剛剛出頭的金黃稻穗,老農佈滿皺紋的臉,那樣期待的神色…這樣的景象,也許在我們不經意轉身後,就再也看不見…

 

外公常說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農人是無法抵抗的…

 

無米樂裡也提到,種田如坐禪--就是不反抗,甘心忍受,農人都是如此忍受,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農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

 

就像以前的人抓魚…這池子沒抓到魚,就換別的池子,總是有會抓到幾隻大魚,如此期待著,農人們就是如此期待著…

 

台灣錢淹腳目,是用來形容臺灣的富裕;無米樂的導演說,他很想發明新的俚語-臺灣米淹腳目,來讚譽臺灣農業技術的成熟。

 

 

臺灣這個小島,山多平原少,但是人口密度卻居世界第一,如何滿足這兩千多萬張嘴呢?可能很少人想過這個問題。做為主要糧食的稻米,臺灣不僅自給自足,而且供過於求,有誰想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呢?這一切都要感謝臺灣這一群任勞任怨,精耕細作的稻農。

 

看過無米樂,那紀錄臺灣的大米倉之一-臺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的紀錄片,企圖拍攝這一群6070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WTO帶來的衝擊,同時呈現台灣農村的生活,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他們如何犛田、淹水、插秧、灑肥料……等待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可以領略到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終將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稻米文化創造農村文化,也提供農村綠油油的景觀及水源涵養,很多老農民「守著土地、守著米」,特別是中南部的老稻農,他們對資訊的認知比北部地區的農夫弱很多,他們甚至還不知道,從今而後,稻米可能已經沒有保證價格收購…

 

WTO是一個社會非必然的制度。是被一群有心的人士所建構出來的經濟構想,在資本主義的立場而言,這是必然的趨勢。然而,這套制度應用在許多開發中的國家,卻是沈重的負擔,畢竟我國的文化和經濟體系,是否可以完全的承受外來的衝擊,是未知數。這項未知的變數,首當其衝的就是以農立國的台灣農民。在社會潮流的推波助攔下,或許他們不得不無言,卻不表示他們願意或者必須去承擔這個未知數的結果。

 

WTO--這隻看不見的巨獸張著牙、舞著爪,就像烏雲密佈的天空,而這群老農民就像手無寸鐵的孤兒主流社會關心他們嗎?政府在意他們嗎?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曾經想過他們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有時候愛吃不吃的,隨便扒了兩口飯,就把一千五百顆的米粒遺棄在孤獨的碗裡呢即便如此,我們仍舊相信他們終將存活下去,只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糊口就像崑濱伯說的-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無米也快樂!

 

分析、討論與結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憫農 李紳  

 

從國小就開始背誦的這首詩文,一直到這次修習這門「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才比較能夠感同身受的體會其中的艱辛。在多次的戶外課程與田主互動中,讓我們了解到原來碗中的米飯,粒粒都是下過功夫,需要細心的呵護與照料,還有關於為何要清除福壽螺,及其對秧苗的危害等等,甚至捲起褲管,下田實際耕作,若不是親身體驗,實在難以了解其中的辛勞。

 

 

時代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方便,但同時也犧牲掉了自然的景觀與環境,甚至破壞了生態。現在別說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了,就連農耕地也正在一一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建成的華宅大廈,而冷冰冰的泥牆,似乎也隔絕掉了當初農業時代的純樸熱情,現代人大多只關心自己,對於周遭的事物越來越淡漠,我們可以常聽到社會新聞報導,例如獨居老人死亡多日無人發現,或是住了三五年,卻連隔壁鄰居是誰都不知道,顯示出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的關係。

 

另外,農村人口老化也是工業化社會影響之下的產物,年輕力壯的青年為了尋求美好的發展,紛紛前往外地,農村只殘留些老弱婦孺,在需要體力與大量勞力的農務工作,對他們實在是過於沉重。所幸在加入WTO後,台灣的稻作農產品,慢慢轉型成精緻型農業,米不再是以多,而是以"精"取勝,所獲利潤已逐漸提高,再者現今的農務已不像從前那樣辛勞了,機器設備越來越齊全,現在農民反而是一項新興的職業,結合周休二日與樂活的推倡,觀光農業更是現在許多科技新貴,放棄高薪轉而投入的新市場。

 

這幾次戶外教學的課程中,藉由親身的體驗,讓我們更加了解每件事物得來的不易,因此學會了要更加珍惜,在聽完洪爺爺的故事與來歷後,更深深感到敬佩。若沒有農夫們的辛苦耕作,我們哪來好吃的米飯,每粒米飯都是農人們的血汗,不該隨意浪費。最後較可惜的是,因為我們課程的緣故,導致我們對於種稻的過程了解還只是皮毛。

 

 

不過經由這堂課我看到了許多在為自己生長的土地而努力的人們,讓我覺得自己也該盡一份心力,一同來維護我們生長的環境。

 

      

成員每個人的心得分享

 

(健醫四C 蔡易哲)

 

家裡是養蛋鴨的,沒有繼續種田,僅有種種蔬果。小時候很喜歡跟在爺爺旁邊巡田,看他工作,很喜歡看著一大片綠油油的田,心裡總是有說不出的感動,那時候爺爺還會自己碾米,看著一台小機器不斷的把白米送出來,剩下的穀殼總是弄得我們這群小朋友很癢,老一輩的人總是說會咬人跟雜草一樣。

 

務農不是一個好賺錢的工作,之所以能賺錢無非是克勤克儉,最主要的事我覺得他們都熱愛這片土地,稻米文化很久遠,我想很多種田的事想讓以後的後代知道原來我們吃的米長的甚麼樣子如何成長如何收割的。

 

這一次我們所種植的農田,他的米是益全香米"-充滿芋頭香味的白米,這通常都是益全香米給人第一印象,也因為如此才有香米這名稱的由來,益全香米的學名應該是台農七十一號米,母系是台農四號,父系為絹光米,這個品種是農委會農試所的郭益全博士,花了五年的時間培育完成的,郭益全博士在學成歸國後,就全身投入了香米的培育工作裡,但就在民國八十九年光復節,台農七十一號米即將問世的前二個月,積勞成疾的郭益全博士卻溘然辭世。

 

為了感念他對台灣稻米發展的用心,因此台農七十一號被定名為益全香米,而後所幸有賴明信博士的接棒,讓民國九十二年益全香米的名聲打響全台.也因為益全香米是在霧峰的農試所培育,霧峰的農地試種,因此霧峰又稱為香米的故鄉。

 

鄉下人口的流失,耕地面積的銳減,種田人高齡化的趨勢,和年輕人因為觀念、社會價值的轉變,不能也不想承繼種田的工作,在在凸顯了農業問題的惡化。當現有種田的人漸漸老去,又沒有年輕人肯援手種田的工作時,農業、農村、農民的未來該走向何處?

 

一個人的力量有其限度。要真實表達出內心的感受,需要肯定的告訴自己,堅持理想的正當性與不變性,那是一種緩慢而又冗長的過程,並不會因為身繫囹圄而有所改變。深植心頭的那一股力量與熱情,經過時間的考驗,更加鞏固了我的信念。

 

農民的生活並不像商人公務人員那麼優渥,在參與大環境的競爭下,國家應該要負起保護與培養的責任,台灣的競爭力並不輸給糧食出產國,人家土地大,我們也沒辦法,只能從質方面下手,重質不重量,也輔導農民做轉型,既能保有固有文化,亦能增加農民收入。

 

稻米的珍貴已經不再是金錢的價值,而是他背後充滿了農人對這份土地的熱愛、關懷,在烈日當空下的汗水,是收成季節,面臨著滂沱大雨的那份憂心。

 

 

(休憩三C 林怡雯)

 

剛開始選這門課,只是因為聽同學上完之後感覺好像還不錯,因此這學期也選了這門課。第一次上課是認識我們目前所住的霧峰,霧峰是台中縣最南端的鄉鎮,而之後老師們的分享,也讓我開始期待分組之後的野外踏查。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就在鄉下長大的關係,選了種田,聽著小毛老師說著,要在學校曬穀和要把種出來的稻米,行銷出去的想法,就感覺很有趣。

 

第一次的野外踏查,聽著洪爺爺說著他之前的經歷,也慢慢開始對稻米有點認識,在心中對農夫的形象是有著柤壯身材、年輕有朝氣的壯年人,洪爺爺卻讓我感覺到他對這片土地的情感,這在在都震撼了我的心。

 

一直覺得那些現代的發明是對大家都有幫助的,但卻忘了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農民來說,他們不但追不上現代化的步伐,更被現代化害慘,不會使用機器,讓他們的工作進度慢;農藥的毒性不只殺死害蟲,也毒殺農民。

 

國際交通的發逹,病蟲害也隨之而來;工業化的發展讓年輕的一代不願意再留在農村中,農村人口面臨老化,年輕人又常將沒有辦法照顧的孩子,托給在農村的父母,更增加他們的壓力;甚至,因為現代化的發明需要昂貴的金錢,使他們受人控管。農人的辛酸,在我們享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到?

 

就像無米樂裡面的崑濱伯說的:「土地就像愛人一樣,我每天都會來看看,放不下啊!」這片被我們踩在腳底下的土地,在農民心中卻是如生命般珍貴。「做田人就是在賣骨頭。」、「做田人眼中只有稻子的生死,不顧自己的生死。」這都說明了土地在農民心中的重要。

 

種田,做田,做禪,外公常說農民的一生就是在修禪,不怨天不尤人,和土地共甘苦,一步一腳印,這正是台灣農民樂天知命的精神,也是台灣能不斷蛻變成長的重要動力。

 

對於現代或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來說,已經不太靠天吃飯,對於天地的敬仰就不再有那麼畏懼與感激,但越是貼近土地的人,越能了解生命與天地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崑濱伯本著樂天的精神,接受生命中再再的打擊,他的認命和幽默也讓生命有了出口,日子不再是那麼難過了。

 

經過了這次課程,又在別的課看了無米樂的影片之後,感觸良深,但如同崑濱伯所說的:「雖然也是擔心,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隨興唱歌,也是無米樂!」樂觀積極的面對明天,秉持著對土地的熱忱、堅持和無悔,農民們在一片困境中努力種出了一粒粒的米,我們也該好好珍惜。

 

(休憩二B 陳宜萱)good

 

 

霧峰學這堂課,跟我原本想像得很不一樣。原本以為是一堂關於霧峰鄉的歷史課程,上課的可能是一個頗有歲數的教授,或許這個教授就是霧峰當地人,他很了解自己的家鄉,並擁有許多精采的,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要與我們一同分享。結果第一次上課時真是嚇到我了,有好多的老師,感覺像是一堂要推廣霧峰鄉的課程,聽到老師們津津樂道的提起前幾年的課,還有上新聞的報導,感覺老師們的目標很遠大,真的是很用心的在為這個土地努力著。

 

「霧峰學,學種田」當我被分配到這個組別時,感覺真的很奇妙(哇~我要在課堂中學著種田嗎?),在第一次課堂報告討論的時候,聽著老師有著希望在學校曬穀的想法,以及要販售稻米等等的計畫,心中真覺得這堂課不斷有著驚奇出現。老師們真的很努力的想將霧峰鄉的好推廣出去給眾人知道,那樣盡心盡力的為土地努力的樣子,讓我打從心底覺得佩服。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我的家鄉,除了有一片遼闊的大海以外,也是和霧峰鄉一樣有著綠油油的一大片田地,沿著海岸線栽種的是西瓜,每到炎炎夏日,整條沿海濱路都是瓜農販賣著這期的收穫,有各式各樣的瓜類,各個都有獨特的味道,各個都是農人們的心血。

 

我的阿公也是種田的,阿公的一生常讓我覺得精彩,實實在在的”做田郎”,不只是在農作的堅持上,對待鄰里的那份無私以及分享的心,甚至是在對己身及兒孫們得要求上,「正直」、「勤儉」、「守本」,阿公的一生都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活著。

 

阿公是幫人耕田的,也就是所謂的佃農,地主看出阿公為人的認真盡職,把整片山的田地都交由阿公來負責,從此阿公便和那片山地分不開了,阿公自己蓋了一座宅厝定居,開墾許多田地,也發起鄰里一塊兒鑿井,直至今日即使阿公已安享天年,阿嬤仍舊住在那間由阿公一磚一瓦堆砌而成的房子裡,種種小蔬果,過著樸實的晚年生活。

 

阿公是個外表嚴肅的人,記得小的時候常常看到阿公,我都是拔腿就跑,有次大熱天的,我們一群孩子在庭院裡戲水,阿公很生氣的責備我們,當時年紀小只覺的阿公好兇喔,後來媽媽告訴我們,阿公認為每份資源都是很珍貴的,都不該隨意浪費,所以我們這樣玩水,才會使阿公大動肝火,後來懂事了點,我看見辛苦的農作,阿公並不是拿去販賣,而是分享給大家。

 

基於對黃牛辛勤耕作的感恩之心,阿公一生都不吃牛肉,對於食物阿公也是絕不浪費,看見挑食的我們都會指責,食物得來不易不該這樣浪費嫌棄。後來阿公即使體能已漸漸變差,仍堅持親自耕作,拉牛犁田、徒手插秧、除稗草等等的樣樣瑣事都堅持親力親為,不使用機具是阿公對田地的另一份情感,即使那得花費更大氣力及更多的時間……最後阿公的身體必須依靠著柺杖才能行走,當然是無法耕作田地了,但阿公還是會每日到他的田地裡去走走看看,一副若有所思的惆悵,我想這片田地對阿公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永遠都是擱置在心頭的一塊肉,不能放下也不想放下。

 

我想這該是每位農民對自己田地的情感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也不是我這少少的幾行文字所能帶過,非得要親身體驗才會有那麼一些的感觸。

 

從前的農業社會下那樣人與地的特殊情感,那樣深的羈絆,我想恐怕是已在這些水泥叢林生活許久的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體會吧!藉由這堂課讓我對生活了兩年的霧峰鄉有新的認識,我也下定了決心,在畢業之前要將霧峰的著名景點都遊覽一遍,更深一層的去了解霧峰,這樣才不會枉費待在這裡4年的時間。

 

參考文獻

 

豐年半月刊第 55卷第4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http://www.dfun.com.tw/?p=836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08/78/1j4fr.html

香米的故鄉-中興湖文學獎作品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1,6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97學年度 |
此分類下一篇:97-1霧峰學,情深深「霧」濛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