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吳東明 老師
參與同學:
社工二C,羅姿雯
社工二C,金介中
社工二C,曾清垣
財金三A,郭柏賢
財金三A,謝匡曜
財金三A,林鼎偉
財金三B,陳銘凱
國企四B,李建浩
社工二B,楊孟儒
社工二C,陳御昌
生應二B,陳清玉
社工二C,沈釷鈿
日期:95年○月○日~95年12月11日
吳東明,指導老師介紹
1975年生於南投市,1976年因父母任職省府衛生處後遷入迄今(2006年)。
1999年因921地震後社區內光復國中遺址預定,改建「921地震教育園區」的計畫,將威脅光復新村的生存空間,開始了投入保衛家鄉的社區運動。
2002年畢業於淡江大學研究所,目前業餘以霧峰光復新村保存運動為志業。
主要經歷
1999-2000 任職於中華民國綠色陣線協會,成立全盟「光復新村重建工作站」,並擔任「重現綠色烏托邦-霧峰光復新村再造計畫」(隸屬文建會「美化公共環境計畫」之「家園再造-公共環境營造計畫」)專案執行。
2002 擔任「921地震教育園區—光復新村蒐藏研究計畫」專案執行
2002 舉辦「光復單冬仔—光復新村社區老照片展」(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2003-2005 以光復新村社區變遷為主題,拍攝社區紀錄片。
2005 推動「光復新村口述歷史座談會」(霧峰文化創意協會)
參與同學介紹
我是社工系二年級的羅姿雯,我是高雄人,來台中霧峰讀書快兩年了,一直很想對霧峰有不一樣的認識,所以選了這門通識課。因為科系的關係,本身對於”人”都很有興趣,所以就被光復新村長輩的生命故事的這個主題所吸引了。聽著當地長輩們跟我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從他們的故事中,我開始想像、拼湊當時光復新村的景象,從興盛到衰落,心情也跟著擺蕩。
曾清垣,我是社工系二年級的學生,屏東縣人。在選擇霧峰學時,是基於身處於霧峰讀書的我,想要認識不一樣的霧峰,所以很期待這一次的課程。而在這次報告中讓我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到不一樣的霧峰,也從報告中了解不一樣的心情故事和興衰。
在選修霧峰學的路程中,我所看到、見識到的世界寬廣了許多,沒想到在世界的角落上,居然還有我們課本上所不清楚的歷史背景,雖然我只是個平凡人,在訪問個平凡無奇的社區,但我之後所得到的新知、故事,卻是我生命的一種轉折點,在社會工作的路上也有了新的動力,這就是我,金介中。
沈釷鈿:我是社工系二年級的學生,屏東人。起初選這個主題的原因,是為了想要經由光復新村這些當地的居民,藉著訪談或調查,更深入的去了解霧峰這塊地方,並且也希望能夠從這些長者們的身上,學到一些寶貴的經驗,以增進自己的社會經驗,擴寬自己的眼界。
楊孟儒,我是社工系二年級的學生,台中人。本來選擇這個科目,只是為了學分,但是經由上課,越上倒是越覺得有趣,且經由這次到光復新村的訪談,也從長輩的口中聽到一些不一樣且又有趣的事情,而且在訪談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一些訪談技巧不足,使我能從中吸取經驗,以後關於訪談上的事就能比較成熟。
陳清玉,目前就讀生活應用科學系(將更名為保健營養生技學系)二年級,平時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有關社區服務的活動,都會花時間出席參加。會選讀霧峰學這門通識課,也是想要對霧峰有多一點的認識,並且找機會參與和霧峰相關的活動。而這次所選擇做的光復新村報告,讓我從中學習到與人訪談的技巧,使我受益頗多。
我是財務金融系三A的郭柏賢,台北人,在霧峰已經待了兩年多了,但卻不是很熟悉這個地方,只覺得這邊很荒涼,直到選了這門課程,才知道原來這小小的鄉下地方,擁有了這麼多的名勝古蹟,希望霧峰這小小的農村,可以在畢業前變的更佳。
我是社工2C的陳御昌,我在屏東長大,在這一次的霧峰學課程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探訪中,我們實際的看到了眷村的生活,因為我是在屏東鄉下的小村子中長大,所以我選這一門課就是想看看,這一個村子和我家鄉有什麼不一樣,從這一次實地探訪中,我看到了與我家村子的許多不同點。
1.題目:光復新村社區長輩的生命故事
2.摘要:
我們將這部份分成市場組、社區組、文獻組和地圖組,以這四個部份分別來探討光復新村的歷史,用不同的角度看個光復新村,在這些執行的過程中,我們各組獲得了不同的資訊和思考角度,在一次的討論中,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由這些意見中讓我們更完整的了解光復新村。
3.動機:
光復新村對於台灣來說是有很重要的發展歷史的,它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如:歷史因素、不同族群、921地震前後的改變、光復新村的拆遷…等,所以光復新村裡頭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4.目的:
我們可以透過分組的訪談中,來了解光復新村的歷史,也可以在分組報告的討論中認識同學,也可以認識光復新村的居民,這我們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其實歷史是有一連串的事件相連起來的,而光復新村在台灣歷史上佔了很重要的位子,透過這一份報告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光復興村和台灣的歷史背景。
借由此次的報告,可以增加對社區的發展和歷史有所概念,便能更進一步的了解社區。
5.方法、過程:
市場組中,找兩家店家,進行訪問。
社區組中,找社區的兩位長者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
文獻組中,找英國花園城市的概念。
地圖組中,將光復新村裡的每條路標示出來。
6. 成果展現:
【文獻組】
霧峰的光復新村座落在「921地震教育園區」旁,是台灣深具特色的社區之ㄧ,連動斜瓦平房的簡單線條,交錯在樟木的婆娑綠影之間,空氣中彌漫著清爽寧靜,是許多參觀世界遺產級斷層景觀的外籍觀光客,不由得發出浩歎的地方。
洪雅平埔族人居住過的,他/她們曾經是這地方的主人,居住並形成聚落。泰雅族人也在時空的舞台中,在這土地上出場,只是現有的生活空間均杳然無跡了,有待更深入的田野研究,這裡的先住民居住的故事或許可以更清晰。
本地曾經瀰漫晨光大霧,自然地景水氣沛然,漢人移墾後平原地轉變成水田,族群在土地開發過程時有衝突,經年屯居盡烙漢文化遺緒。
影響地方甚鉅的家族力量崛起,林氏後代平太平天國,清廷封太子少保,氏族興建宮保第,於日人統治時期,林獻堂創新民會,與台灣菁英到日本帝國議會請願設置台灣議會。
日帝國於中台區域,以台中州廳領殖民事業,這地方在本區域發展上,是屯區靠山的邊緣地帶,后里、潭子、烏日、南投陸續設有新式製糖廠,本地是廣大原料區之一。
一連串的地方歷程,透過人與土地開發關係,家族與族群消長與多元文化的實現,帝國與國家機器的簡要描述,是否能夠有利於辨識出這地方的特徵?
台灣的地方鄉鎮或被荷蘭人殖民,或因漢人原鄉的關係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或因帝國殖民產業而發展,啟動現代化命運。地方終究有興有衰成就其歷史、社會、地域的面貌,地方的命運深受政治結構所苦,更緣於產業發展形塑了土地利用的空間地景,惟地方歷程的人文詮釋,得以為地方注入活水動能,重新認識生活的地方及其命運!
地方發展長久以凱因斯區域發展模式,主導了都市化的交通工程,促動了疏離的生活方式,建構了水泥化生活環境,所有環境都化約成土木工程和建築的建設方案。
霧峰發展的停滯,在自然的地震和政治上的地震中,充分顯露地方政府的無能。九二一地震毀了文化空間之屬的有形資源,如二級古蹟的林家古厝,憲政改造的精省工作,直接衝擊不曾在地化的省屬機構。
兩者都震出了中央——縣市——鄉鎮分工治理的不協調,甚至矛盾。地方發展成匱乏的處境,明顯缺乏市民、社區的公共領域,地方公共政策處於畸形的政治脈系操弄中,原本期待政黨輪替帶來的改革,終未在地方奠下基礎。
依據現階段「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原則」與「國家資產經營管理一元化執行要點」的政策方向,教育部即將在民國95年底之前,將霧峰「光復新村」進行騰空標售,未來,社區居民50年的共同記憶、珍貴的文化資源,以及先進的社區規劃典範,都將一去不返。國有土地的經營管理,不應以摧毀社區、騰空標售作為政策目標;畢竟老社區如同老樹一樣得來不易,我們認為政府應基於公平正義原則,以人為本、由下而上推動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保存並促進老社區的再發展。
在台灣社區營造蓬勃發展的10年裡,國有眷舍社區在土地公有的處境之下,住民對於自身居住的社區難以主張、積極作為。在特殊的歷史脈絡裡,國有眷舍是獨特的住居型態與生活經驗,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泉源,亦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
雖然興建年代不一,多數承襲自日本時代的文官房舍,或是興建於1950年代,土地問題的特殊性以致於長期難以改建,無意間保留了特殊的歷史風貌與人文氛圍,我們主張讓國有眷舍的經營管理應以「公平正義」與「永續利用」為原則,讓老社區在社區營造的路上不再缺席。
什麼是台灣「戰備首都」呢?
省政府「中興新村」是台灣唯一成功的造鎮計畫,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的貧困年代,以美援資金,及英國「花園城市」的規劃概念,在當年的復國基地締造了宛如紫禁城般的城鎮,作為新的權力中樞機構。當台灣的社會已日漸走向多元而民主,逐漸為人們所遺忘的中興新村,猶保存著昔日烏托邦式的極致之美。
如上圖:效法英國「花園城市」的社區規劃,提供一種社區環境的典範
花園城市的源起與意涵
花園城市概念可視為西方歷史中,理想城市與烏托邦社會思想脈絡下的延續.十九世紀末英國的實質都市環境,歐美社會主義提倡的合作式社區,以及當時興起的郊區居住城鎮,皆促成了霍華德花園城市理念的形成.花園城市理念可從"社會意涵"與"實質環境意涵"兩方面進行探討。
花園城市理念的延續與轉型
花園城市理念由一個理想色彩濃厚的模型,逐漸被實踐出來.二次大戰之前,花園城市運動的領導者陸續成立了"花園城市協會"及"花園城市與城鎮計畫協會",協會並推動了兩個花園城市案例的實踐.戰後的種種政經因素,英國政府發展出"大倫敦計畫",並將花園城市理念,融入了新鎮的構想之中。
臺灣新鎮發展之檢討
英國由花園城市原始理念發展至新鎮的過程之中,反映出許多人類對於住居環境的價值,並建立起豐富的開發經驗.由於臺灣新鎮是戰後由外國植入,這些西方的經驗與價值,正可以作為檢視臺灣新鎮的基礎觀點。
台北市為當年國家首都與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為防範共軍渡海轟炸台北,造成政治中樞癱瘓的戰略考量,民國45年中央政府著手進行「疏遷」計畫,將「台灣省政府」、「台灣省議會」與「故宮」遷移至霧峰,作為戰時的指揮中樞,於是在台中縣霧峰鄉興建了光復新村,這個社區即省政府廳舍建築群中的第一期工程,惟當年土地徵收作業趕不上中央疏遷的期限,隔年,才在南投的營盤口規劃出完整的省府新市鎮中興新村。是故,光復新村與中興新村的歷史與命運密不可分,休戚與共。
如上圖:獨步全台「向山區疏散」的指示牌,標誌著台海軍事對峙50年的歷史
關於建築
◎ 台灣第一套衛生下水道系統:光復新村興建於民國45年間,為美軍所建造,屬磚造與泥造的平房,線條簡單,整體規畫完整,社區擁有台灣第一個污水與雨水下水道分離的系統設計。
◎ 建築設計特色:在房屋設計中,村內建物大多為一樓的斜瓦頂平房,以連棟的方式配置於整個社區,雖然房舍年代久遠,但仍屬堅固,除了部份遭到車籠埔斷層隆起而破壞以外,皆保持安全堪用狀態;屋頂樑架保留了40年代的木造工法,屋頂與天花板間的通風設計,現今已極為罕見,此一建築特色實應整體加以保存。
參考文獻:http://www.wfcca.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4
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
【地圖組】
光復新村的俯看圖
村口的大石頭
日式建築
英式建築
因為921倒塌的圍牆,但是因沒人居住所以未整修
【市場組】
光復新村市場訪問組
光復新村在當時興建前就預設要建立出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社區,也就是說人們一天的生活所需都可以在光復新村內所滿足。
我們知道購物是現代人們每天都會從事的行為活動之一,因為其是不可避免的。在現在是如此,那麼當然在過去也是一樣的。兩者唯一不同的就是購物模式的不同,也就是商家的店面。另外,說到要購物那麼便會提到購物的地點,而這的地點我們將他稱做為─市場。
既然光復新村要提供一自給自足的社區型態,那麼就不能沒有市場,於是市場就這樣誕生了。
市場的沿革 :
創建,演變的變遷過程
光復新村的市場為當時由外地遷入光復新村居住的公務人員平時購物生活必需品的場所,因為在當時後光復興村所在之地理位置附近並沒有一流通開放的市集,所以政府當初便規劃將市場加入整個光復興村興建的項目之一。
46年建立後,便開始陸陸續續有商家入駐(9家),到了60年代,又再增建了紅色磚頭堆製的攤位14個。至今共計尚有營業的有4家店舖,3攤攤位,以及為數不定的臨時攤位。
而他們的營業時間除了同福食品店的營業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日上午6點到下午17點外,其他的商家之營業時間多為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上午6點至9點。又因為人潮集中於週六、日兩天,故這兩天的臨時攤位較多。另外,雖光復新村市場為早市,但近來由於附近居民生活型態的改變,所以下午過後仍會有零星的攤販到此擺攤。
市場的店家 :
1. 同福食品店:
王媽媽於中央政府播遷來台時,與其在當時還在軍中的丈夫,一同搬遷到台灣來。丈夫退伍後就舉家遷到現在的光復興村,並向政府承租店面開了一家雜貨店,好養家糊口。雖然現在他們的小孩都已經長大,並且都已到外頭各組家庭了,但是王媽媽仍然每天開門營業,因為他說每天起來營業已經成為他的習慣,要她不做反而會覺得怪怪的哩!。
2. 沒店名的麵店:
於光復新村每天下午六點半過後,要是你路過光復新村市場的話,你將會看市場前的空地上,有不少人聚集在一家麵攤前用餐,當中有些客人為了吃老闆的麵可是遠道而來哩!這麵的風味是老闆由湖南口味改良而來,你可以從中嚐到古早味十足的眷村風味麵。
3. 豬肉攤:
在同福食品店前賣豬肉的阮先生(老闆),本來是油漆工的他,由於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於是選擇轉行,接下他爸爸這攤豬肉攤,阮先生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會去到太平屠宰場批進新鮮的豬肉,為了就是要趕在六點營業,好讓他的客人不要等太久,另外阮老闆的老婆也有在一旁製作手工的餛飩讓客戶來購買。
市場的制度 :
關於光復新村市場的租用與管理制度。光復新村市場現在是隸屬於行政院各部會中興地區機關暨台灣省政府聯合員工消費合作社公用部管理。依規定,店家和攤位承租者每月(年)需要繳交定額之租金,另外攤位和臨時攤位的部分,每天還會由一收費員,向其收取供應處所臨時攤位證(清潔費)的費用,並且用以量論價的方式,向各舖攤位收取每個月,其所使用的電及水的費用。在市場的垃圾處理、公廁清潔維護管理上,是採外包的方式進行市場概略的環境清掃維護工作。市場尚有請一位管理員,其專門負責整合傳達商家的需求與問題讓管理單位知道。
市場的商品 :
於光復新村市場貨品來源與種類暨變化,以蔬果類和肉品及其他現存商品來看,光復興村市場所販售的蔬果類,主要來源大多由鄰近的果菜批發市場批發來此販售,只有少數是商家為自行栽種。而肉品的來源則多源自於中縣太平市境內屠宰場取得之。
其他,例:早餐、麵包、衣服、五金、餛飩、盆栽…等,多為商家在家製好後,再載往市場販售或直接於工場批發再轉運來販售,只有少數攤販是先在家中準備好食材後,才在帶到市場製出販售,如:餛飩。
但隨者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民眾對於飲食的喜好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老店就慢慢被這股潮流衝去,但其也帶動了市場商品的改變。如:中西式早餐的出現。
在過去的光復新村裡,早餐的多為鹹粥、肉燥飯、滷肉飯、炒麵…等,中式餐點為主要販售項目,這樣的改變使得當地商品的選擇性,變得更加多樣化。
50年前建造的公車站,但是現在中正路出現後,交通發達,以至於這途中的公車站牌沒落了。
市場的建築 :
該市場於民國46年落成,為一個平面一層樓高的鋼筋混泥土建築物。落成後的市場只有目前可以看到的水泥柱、頂等架構部分,之後是再由張貴華先生著手新建鐵門等設施後,陸陸續續商家便接著入住。到民國六、七十年代才又在商家門口處增建紅色磚瓦的攤位,目前我們到光復新村市場所看到的現存架構主要都是由民國六、七十年代後興建迄今所留下的建築原貌。
市場與居民的互動:
光復新村市場為早市,營運時間為上午六點至上午九點半,客源主要以南柳村、六股村、北柳村、萊園村、桐林村、錦榮村…等為主。在這時間區間內剛好也是學生族上學、上班族上班的時間,所以不少商品也是以提供這些族群的需求,作為商品定位的出發點來販售的。
在學生族、上班族人潮散去後,緊接而來的便是市場的大宗客戶層─家庭主婦。他們在家中丈夫、小孩出門上班、上學後便開始到市場購買晚上的食材或與熟悉的店家話家常,因光復新村市場客戶變動性極低的緣故,所以商家與客戶間能很快就熟識彼此,故市場平時除了是提供居民購買商品的地方外,其實他也是居民之間平時聯繫情感的所在呢!
市場面臨的阻礙
因為921大地震的發生,以及人口的凋零,造成現今光復新村內所居住的村民明顯減少了許多,這樣一連串的因素,使得光復新村市場的客源也減掉了許多,又加上政策變動不定的關係,再次使的想要繼續留在市場販售的商家沒有什麼信心,多半商家心中存留著能做幾年就做幾年的念頭。
市場的展望
雖然有著許許多多的原因,使得想要繼續留在市場經營,變成一件不輕鬆的事,但是透過商家的好信用和好手藝,外加上死忠客戶對商家的愛戴及口耳相傳,而且現在市場管理員,也一直有在爲市場老舊、損毀、不堪使用的設施,進行持續性的修護更新及監督,相信做了這些的努力,將能為市場拉到不少的顧客。
垃圾清運
【社區組】
高明德先生口述歷史紀錄:由台北到台中霧峰的歷程
時間:95年11月20日
地點:高明德先生住處
受訪者:高明德
訪談者:羅姿雯、金介中、曾清垣
問:高伯伯,請談談政府從台北疏遷到台中的情形?
答:
清潔隊後面以前是做宿舍,教育廳的單身宿舍,股長以上全部在那邊,其他住在草湖,我們住在這裡(光復新村),四個人一棟房子,四個人住,住滿了,不夠,在外面租房子,等到46年8月16號省政府全部疏遷下來到了中興(新村)去了,教育廳和衛生署留在這個地方(光復新村),教育廳和衛生署大概過了50幾年的時候,就搬到中興(新村)去了。
現在只有教育廳留下來,留下來之後為什麼搬到現在這個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為什麼在那個地方?原來那個是高等法院,而高等法院搬到台中去了讓給教育聽了,那就是高等法院,那個地是霧峰鄉公所的,搬出去就無條件讓給鄉公所,鄉公所讓給教育廳,教育廳就在那個地方,現在的霧峰國小旁邊的那個教育廳的這個辦公廳舍就在那裡了,那我們就在這光復新村)沒有動過。
【為什麼不要一起在光興村就好了?】省政府叫做合式辦公,合式辦公有各個廳處,有13個廳處,民、財、建、教,教育、民政、財政、建設,建設是廳,那大概有幾個處,人事處、交通處還有主計處、社會處…有13個廳處,那麼四個廳,廳大,廳是省政府的委員兼廳長,那麼處就沒有了,處比較小,這樣46年8月16號這個時間最要緊,台北全部遷到台中遷完畢。
問:您是本省人嗎?以前也是省政府的職員嗎?怎麼會一起疏遷過來?
答:
我是台北市人,民國18年進教育廳,民國46年10月25日教四廳搬到霧峰、疏遷到霧峰跟政府一起下來的,來的時候住在本村(光復新村)的愛國路宿舍,我們四個人住一棟房子,我來這裡才結婚的,我另一半也是台北人,我45年8月下來、10月回去(台北)結婚,帶來這裡,那我的孩子都在這裡生嘛,兩男兩女。原來我住在愛國路,57年政府推行九年一貫,九年一貫就是兩個學校合併,我就搬到這裡來,這是校長的房子。
光復新村以前做這個,以前不是住戶宿舍,你又這個住戶住這個宿舍,這個宿舍沒有了,完了加我,那是民國72年改的住戶宿舍,以前叫漸住宿舍,配住,想要配給我,我這個孩子可以20歲以上,如果太太還可以住,我死了她還可以住,你如果是誰配的,太太配的,先生可以住,住到死為止,孩子滿20歲,你應該要交回去,過去有定這個辦法,那個在住的時候,我們本來說宿舍我們住20年要給我們,結果那個沒有定案,那個沒有上省議會討論,沒有正式公布所以不能算。
問: 高伯伯你是台北市的人,那你一直在台北長大工作、求學嗎?
答:對,我在台北長大,我不是外省人,可能我們的祖先是外省來的,那個時候教育廳本省人只有四個,我是那四個之一,民國38年只有3~4個,那時候的職員大都是本地方人。在以前的時候我是在國語推行委員會,那是在現在建中的隔壁,在那個時候我在業務上就跟教育有所聯繫,教育廳上一個六科的科長,因為大家都認識,就來這工作大家互相都有照應,45年就遷到中部來了一直住到現在。
問:當時政府要求搬遷時,你被要求離開,心裡上有什麼反對意見嗎?那個時候台中算是個蠻荒地區呢,且以後搬離這地方有什麼打算嗎?
答:來的時候有點不太習慣,但是這地方好。以前跟現在的氣候不同,早上很多霧、下午天氣好、下雨都在晚上,白天很少下雨,來這的氣候比台北好,現在台北是因為人口壓力、建築物很多,所以氣候有所變化,原本是中部該熱、北部涼,因為緯度的關係,所以之前來的時候不太習慣,但現在可以了。可惜現在政府要把我們這地方破除賣出,但還沒立案本來是今年年底12月以前叫我們搬走,但因為黨政鬥爭,還沒實施。如果搬離的話,我會到霧峰買房子,因為我兒子在衛生署中興那工作,我媳婦在國中教書,大家可以團聚在一起。
問:高伯伯在45 的時候要離開家鄉,那時心情的轉變是如何?
答:那時心情不錯,因為轉換環境,而沒想到這邊氣候好,好到不想在回去台北生活了,但是我還是有時常回去看望家人,現在也會。而當時的情況是你願意去就去,不願意的話就會跑到附屬單位去了,比方台北上司有介紹你有什麼能力,就盡量安插進去,以前沒有像現在那樣不願意、反對的,很少。
問:那問一下在921當時發生的情景?且現在阿伯從以前到現在平常都在做些什麼呢?
答:家庭的櫃子大多都倒下了,沒有在整理什麼,打算以後搬出去的時候在整理,那時的損失很大,因為在學校的旁邊,地震圈那的高潛力,所以現在那地方的地震演習很重要。在過去的時候星期六要上班呀,沒有週休二日,而以前比現在熱鬧,因為人住很多,而大部份在家休息看電視、以前星期六時這邊還沒蓋房子,公家機關,有放電影,每星期都有,那時大部份日治時期的影片很多,是要透過教育廳許可才能撥放的,且有時星期六下午、星期天會開交通車,載我們去台中市逛,很不錯。以前我們也辦些自強活動之類的,以前交通車是衛生署、教育廳自己開,都是省政府同意的,那時大家都有證章,不需車票,不像現在人口變少了,不熱鬧,平時就在家睡覺看書或出去騎腳踏車阿。
總結:
在那次的訪談聊天中,我們覺得,高伯伯他對於他的一生是很知足常樂的,他是台北人,因為朋友的提拔進入省政府教育廳工作,跟著政府的疏遷政策,從原本熱鬧的台北,來到偏僻的台中霧峰,一住就是40年。在訪問時,高伯伯一直跟我們強調他覺得住在光復新村這裡很好,一直說台中這裡的天氣好,而且談到光復新村這裡在民國50幾年時,就已經有天然氣的裝置和汙水處理的設備,而且光復新村這裡有自己的保警,所以治安一直很好,講到這裡時高伯伯的眼神是充滿驕傲的,當我們問到關於他們當時的生活休閒時,他一直覺得政府對他們是很照顧的,高伯伯說,在這裡每個禮拜天,都有免費的交通車,載光復新村的居民去市區逛街,也會有電影的放映。高伯伯一直說他覺得住在這裡很好,時間也過的很快,他都不曉得以經過了40年了,我們也開玩笑的說,921地震後,阿伯才發現其實已經過了30年了。
我們從高伯伯回顧他的生命中的印象可以發現很多東西,了解到當時的政府是很重視那次的疏遷政策,運用了英國的城市花園的概念,來規劃光復新村,讓這裡就好像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烏托邦一樣,讓住在這裡的人是感到很完善和舒適的。
雖然這是一個實驗性的社區,但對這裡的居民來說是一個既先進又舒適的社區,社區中我們可以以發現房子有很多種不同形式,有上下不同住戶卻同棟的,也有前面所說的英國的花園城市概念下的建築,這裡也有日式的建築,這裡多元的建築特色讓我們感到新奇也很佩服。
楊仕俊先生口述歷史紀錄:從生命經驗看光復新村的興衰
時間:95年11月27日
地點:楊仕俊先生住處
受訪者:楊仕俊
訪談者:羅姿雯、金介中、曾清垣
問:可以請楊伯伯介紹自己生命過程的故事嗎?
答:我是安徽省來安縣的人,民國38 年來到台灣,那個時候共產黨作亂,國民黨政府退回台灣阿,就有很多的物資人民來到這裡,那時我在南京跟著一個長官,是長江以北那地方,離南京五、六十公里,那時我離開家很多年了,就跟了長官到了上海、廣州,那時民國37年我在廣州停留了7、8個月,那時在廣州的中山縣,那時教育部在那辦理了中山臨時中學,我在那地方當老師,那時候我也高中畢業,因為初中簡單呀,我還可以教,而之後學生來台之後,有很多我的學生,都叫我楊老師楊老師的。
我們就從中山縣的學校,經過澳門到了香港再到台灣,到時大概是38年晚秋的光景。到了台灣以後,我就有機會在念書,那個時候有很多流亡學生,而當時就辦理了台灣省行政專修班,名字不是學校的名字,但是個專修學校,我唸了二年,那時專科畢業的學生,要展開第一期的預備軍官訓練,在鳳山的軍官學校訓練一年,當時有九百多人,專科以上的學校都要去,受訓過後一年回來,我就在苗栗縣那當老師。
問:那受訓就等於很像當兵那樣嗎?
答:那只是一個預備軍官,是從美國引進來的組織制度,書唸完之後就會給你個軍官階級,而我們念完後就有個少尉軍官,你一樣可以回到老家去,不是會到社會就要當官了,只是在就讀期間受軍事訓練要穿軍官衣服。
那個時候學校有開始實施軍訓制度,剛開始在師範學校,那時實施軍事教育,那是個試驗的性質,我們是42年預官畢業出來,56年之後高中高職就開始實施軍事的訓練,大學也有,那個時候的學校教官,就希望去選預官出來的去教,因為年輕嘛,比較接近學生的狀態、心理,但後來只有九個人去參加,我是其中之一,我就回到原來的母校去,實際上我在那是個助教,而在那地方了一年還半年吧,我派我到苗栗的農業學校,那也沒做一年,大概7、8月,國防部下了召集令,說要做翻譯官。
那時有個說法,美軍員工總司令部,美軍派來了總司令,是個元帥,很了不起,傳說他要遣到台灣來,因為美軍要來,就趕快找翻譯官,因為在部隊,就趕緊找有軍事訓練的人,調查了第一期預官軍事訓練的學生,有沒有英文專長,唸過歸唸過,簡單的還可以,我那時就有一點能力,他們就認為我可以,那時我就被徵召去,有兩三百多人,集中到台北受了兩個月的翻譯官訓練,最後有考核選拔,但我沒有被選到,但也不能就這樣把你退回去,就只好在被派回到部隊去,在裡頭我被叫到師令部,給我個經理組,都是管理物資的,在部隊頭有一年了,我就退回來,又回到苗栗,到了省立苗栗中學,待了半年,我就轉到教育部去了。
問:怎麼會有那種契機去到教育部呢?
答:這天下事情很難講唷,因為我當時唸書時有個同伴同學,他先分發給教育廳,那時大專畢業的學生喔,要經過一個就業考試,合格之後就由政府給予分發工作,那時不錯,那我是因為高等考試及格,我就沒參加,而我是因為走到軍訓教官的路,它也不給我分發,因為我有工作了,而之後我在苗栗中學當老師,而那時我的同學知道我有某項長處,就寫信給我,就要我一起來教育廳來,就算是一種機緣吧,後來心想說換個位置看看,那時教育廳就在霧峰辦工。
那時省政府也是剛下來、還有衛生處,都比教育廳早一年的光景,我到教育廳是46年,那時住在草湖那邊,有很多員工住著,差不多有住了一年,48年結婚以後就到了現在愛國路這邊,一開始住13號,比現在住的小一點。
我教育廳待了25年,我到71年,就出去做館長,那個時候是叫做台灣省立博物館,是在台北舊台北火車站那邊,現在二二八公園的新公園,就是台北公園那。
我稍微講一下博物館的事情,博物館分很多類,一個是藝術性、蕨類性(擺放動植物那類的)、歷史性,博物館有四個功能,一個是收藏、一個是展覽、一個是教育、一個是研究,展覽就像是個教育,像我在館長做了7 年,就印刷了很多書…等等,二十多萬冊,分發給很多國小國中,這就是個展覽教育。
實際上博物館是教育、文化、研究單位,現在這博物館稱為國立台灣博物館,我是78年8月1日退休,就一直住在這個地方了。
問:那回到這邊後就一直沒有在工作了嗎?
答:老了當然就不能工作了,沒人要了呀,但是我名片上有很多的職稱位,一有空閒的時候或別人找我的時候,就會去參加、當顧問之類的….
<之後東明拍照,楊館長害羞的去換衣服了>
回來後…
我現在有時候會有一點點事情不是很多,年紀越來越大了事情越來越少了,早一些年還教育廳有時候,拿一點錢來辦一點點活動,我有一個名氏是叫做那個教育學會的那個…有一點活動,後來年紀又大了,有很多事我不主動就沒有人管喔!我也沒做甚麼事啦,現在每天早上起來運動,五點要起床、六點出門出去走走,現在腿阿,沒有力氣走一步沒有很快,就慢慢走,走一個多小時回來,還來以後呢,那部份在家裡看看報,看一些閒書,早年看一些詩詞的東西比較多,現在我看有關於醫藥方面的東西,看看簡章啦、腦阿這些東西,目前講起來就生日來算是82歲,中國人的算法是83歲。
這我順便講一下,我們中國人講的很有道理,人的生命的開始是從授精那一刻開始,那就有生命了嘛在媽媽的肚子裡面,現在講出生年月日,是這樣一個年齡分乘12個月來講,所以中國人講生下來就是一歲,我認為是有道理的(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出去以後呢,回來之後看看一些閒書,偶而呢有些活動,台中有幾個好多人請我去、好多個藝文團體有時候有一些活動、展覽,那個弄了一上午,有一個畫家的展覽,規模很大有國際性的,對於女畫家而言,在那裡弄了一上午,只要是這一類的活動只要通知我,我就會參加一下,因為一直在家也不是辦法,可是你也沒有別的辦法,我現在有一個原則—只要有人打電話找我,我就一定參加,否則的話呢,就只有在家呆著,看看書、看看報,有時候睡覺(笑…),做在沙發上睡覺,我們有些年紀大的人說的很有道理,躺著睡不著坐著卻睡著了(笑…),你們現在還年輕,你們不曉得,我還好躺著睡得著、坐著也睡得著(笑…),我是很能睡的。
問:您那時候去博物館工作的時後候是您一個人到台北嗎?(楊館長說:嗯)那你的家人呢?
答:我太太還在教育廳上班阿,那是她上班的地方阿,我太太跟我來到這裡(光復新村)但小還留在台北,我的女兒在台北文化大學上學,兒子也在台北,那時候也在台北上學,我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個太太(笑…太太只能有一個喔…笑…)
【問:所以太太是來教育廳工作才認識的?】我阿,我太太阿原來就在教育廳工作的,對,他是我弄進教育廳的阿,我是46年進教育廳,她好像是47年、還是48年我忘記了
【問:那你太太是霧峰這邊的人嗎?】她是苗栗人,因為我在苗栗做過老師嘛,教育廳也是朋友介紹的啦,介紹後來,感覺合適嘛,她比我年輕很多,年輕14歲,我比他大14歲,當時年輕的時候也不覺的,不過中年時候有一段時間感覺年齡差距太大,現在老了,現在想想年輕,太太年輕一點也蠻好的(笑…),我在台灣大部分是在教育廳上班工作,我那個時候再教育廳有一點不一樣,我們的教育廳當然也有很多本省同胞、本省同事,但是講話,語言講起來很少講閩南話的機會,那時候我不會講閩南話,我太太是苗栗人,她講客家話,我太太是客家人,她在教育廳時學會了閩南話,我語言的能力很差我學不會。
我跟你們講那個國民教育初期從6年延長到9年,前面6年後面延長3年的計畫,那就是我在教育廳弄得,中間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年多一點時間這個辦出來了,當時不但在台灣各方面都覺得很難得,有人說是奇蹟,甚至連世界上,現在日本很少大報紙很少登台灣的消息,但是這個事情它登過,國民教育延長它登過,美國他們都報導過這個事情喔,因為我也是吃過教育飯,普通教育延長一年要花十年去做準備籌備,我們一下子一年就延長3年,人家是一步一步做阿,這個計劃是3年要訂出來了。
我的教務長做出來的,當然我上面還有科長,那時候我是股長,科長上面還有政府機關你曉得嗎?這樣是非常非常忙的,常常熬夜通宵,現在老了,現在要好好跟你們講要珍惜年輕的時光,我也年輕也18歲過,我們當時也是糊裡糊塗的過,因為沒有人提醒。
說老實話,我在唸中學的時候是抗戰,日本人把到我們家園,我們淪陷了,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上學,到家裡附近南京比較大的城市,沒有學校阿,那時候很自然的就有一種想法,不受日本人的教育,就跑到我們政府管制的地區,叫做敵後,敵人的後方,還有一大塊地方歸我們政府管理統治,還有辦學校阿,我中學在那邊唸的,現在講起來辛苦不堪,吃飯沒有錢都靠政府,那時候有很多是政府供糧,那時候政府是艱難緊張阿,打仗是多花錢阿,可是教育還是盡量的維持,這想想話就長了。
問:921地震對於光復新村的前後的差別?您個人的感覺
答:光復新村最興盛的時間,是國民教育的那個時候,54、55、56年那個年代是最興盛的時候,住戶很多,那時候阿,公路局還有從台中開專車開到村子來,那個時候人太多,尤其小孩上學到台中去人很多,連學生專車都有。
這個局面阿差不多維持十來年的光景,後來孩子都慢慢大了,上大學在外面、大學畢業就業也在外面,孩子都那麼大了,男孩女孩都一樣都離開家,離開家呢,家裡就剩下老人家或者還有年紀比較小的弟弟妹妹,甚至第三代,大哥哥大姐姐生的孩子,送回來讓老爹老娘幫他照顧,少數有這樣的情形。
大部分都是小學生,小學、國中、國小和老人家,這樣情況下,每家的人口至少還有兩、三個,四個、五個都有,再過大概十年左右,好啦兒子女兒在外面有成就了,工作很有成就工作賺錢了,就買房子把老爹娘也接出去了,這樣房子就空了很多。
到了921地震那個時候,村子人口以經很少了,那個靠山邊,地震帶從草屯那邊,大部份都沿著山,過了烏溪橋,烏溪橋被震垮了,那天夜裡我也在家,好像一點多吧,大好恐怖阿,我還好我趕快爬起來,跑出去,後來我一看老婆沒出來阿,那天我太太還沒睡覺,她在後頭書房弄七弄八,還沒睡覺,現在她睡在另一個地方,不跟我睡在一起了,那個我趕快跑回來找老婆,一看,說妳怎麼回事阿,她說她出不出去了,書房的門阿給書櫃的書倒下來給它堵住了,她扒不動,我趕快從外面推勉強拉開一點讓她趕快出來,那好恐怖的事,那個921以前跟以後喔,就人口的變化不是很大。
我剛剛講嘛,真正不是因為地震因素,這個不是差很多,但是921以後發生什麼問題呢,就是學校垮了,國民中學光復國中全部垮掉,學校垮了學校要搬走,本來縣政府要把國民小學搬走,國民小學在國中旁邊,兩個是連在一起了,所以要把國小搬走,後來我們成立了自救會,就去反對,反對後來留下來了,那個時候鬧的很大,還鬧到公聽會去開會(笑…),大家都罵那個政府中間有圖利,問大家哪裡有圖利,我們也說不出來,本來要搬走的,政府撥了七千萬還是八千萬,給縣政府來解決學校的問題,如果小學沒搬要還一半給政府。
後來行政院決定錢不用還,所以小學沒搬,問題也就解決了,學校搬走了跟這個地方的繁榮有關係,市場那一帶阿,以前早上賣給學生吃的東西,很多、很熱鬧,市場裡面也有賣學生用的東西,學校搬走以後變的清淡很多,這是一個現象;第二個現象,有一些住戶兒女在外狀況比較好就慢慢的,不是很快,就把父母接出去住,搬離這個地方,在心裡上這是一個地震帶,感覺不安全,但受這個影響的不是很多;還有一種自然的離開,自然的走,這個是往生了,死亡了,如果剩下一個老娘就走了,剩下一個老爹也就走了,或者一起走掉了,不是一起啦,而是短期內。
現在比較穩定,人口不會增加了,最近兩三年阿比較穩定一點,因為該走的能走的都走了,像我們家走不動的就留下來,住再這邊有一個好處就是平房,比較寬敞,我太太霧峰有一棟房子,我小孩都不在身邊了,都在台北,在這生活就滿好的,而且都是老同事每天一起去運動一起走,也罵罵人,過去罵李登輝、在罵陳水扁,就這樣也很自在嘛,能不搬就盡量不搬,現在聽說政府要收回,而且十萬火急,報告去年年底阿,就要通通搬出去,三個月就決定,一直拖。
本來以為今年要搬家過年,但現在恐怕還要在這裡過日子,我們大家都關心這件事阿,因為害大家,有一些人有房子可以跟兒女住,都搬去了,有些老人家不想跟兒女住在一起,住在一起阿年輕人不方便,我們也感覺不習慣、不方便,現在穿睡衣睡褲很自在,跟兒女住在一起總是不好、不方便,兒子是自己親生的沒關係,但媳婦總是不好嘛,公婆跟媳婦之間總是有一點距離比較好,最好是能自己找地方住,有退休金還可以過,政策游移不定害死人,在外面買房子有補助150萬、180萬和220萬以階級給,本來有財團要買,給你一點錢,這樣可以轉手賣更多錢。
【住戶吳東明先生說:我家為這件事情在外面買了一棟房子,現在變成房貸背在身上】
那些傢伙都在為自己的立場想,不替別人想的,現在不要了就不用搬了,這害死人嘛,以前我在教育局時,公務人員是公職,是替人民服務,服務一件事情一定要替人家想一想,人民需要什麼服務要怎樣做會得要什麼利益,現在不,我想幹到哪就幹到哪裡,現在二次經改要如何,…,要減少一半,莫名奇妙銀行錢不減少,你管他甚麼是你,你只要定幾個原則給他自己發展,現在搞到最後便宜了大財團,越有錢的越有錢,窮人就越窮,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結論:
楊伯伯他是安徽人,民國38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之後在省政府教育廳工作,他住在光復新村已經40幾年了,他從單身宿舍到認識了老婆後就住在這棟房屋了,他看著光復新村的興衰有他自己的一套觀點,他認為光復新村最興盛的時期,是在民國56年推行國民教育時期,從這可發現,這項政策一直是楊伯伯最為驕傲的事,所以他會以這個做為他的記憶,那興盛的局面大概為持了十年左右。
之後,孩子長大了,離開家到外面讀書、工作,只有少數還會回來光復新村延續第二代,再過個十年,一些兒女在外成家立業,生活安定了,有了些的成就後,就會把父母接出去光復新村與他們在外同住。
漸漸的,住在這裡的人越來越少了,再加上89年921的發生,這裡是個地震帶,讓大家覺得住在這裡不太安心,還有光復國小的倒塌,原本有成立自救會掙取原地重建,不過,還是抵不過政策的變動,自從光復國小搬離後,連帶的周邊市場的商機也減少了,種種的影響,讓光復新村越來越沒落。
但是,楊伯伯還是喜歡住在這裡,他說這裡還有一些以前的老同事,彼此可以互相聊天,聊是非聊政治,最讓楊伯伯氣憤的就是,政府政策的游移不定。之前,突然下政策說要將光復新村拆除,楊伯伯緊張的趕緊到霧峰街上看房子,也買好了,結果現在又說,拆除房子的事暫緩了,害的楊伯伯那棟房子現在沒人住,東明老師他們家也是受害者,因為這樣,讓他們多背了個大房貸在身上,政府在下定一個決策時應該要有長遠的考慮。
7.結論心得:
我們每組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光復新村的歷史。
從文獻去考據
從地圖了解方位
從市場了解變遷影響
從社區老人家的生命故事裡去想像想當年的光復新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