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撒旦是上帝的孿生子,也是上帝的兒子。這個基督教複雜的問題,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2、凡人皆有一種無可名之的衝動,是理智之外那一大片暗黑的草原。它本身沒有好壞,它只是存在。它是藝術的靈光,也是墮落的根源,在薩德侯爵身上,它是那支鵝毛筆,純白的羽毛、污穢的文字。
3、藝術,這個宗教與哲學都同樣對她充滿矛盾心態的東西,來自謬司並且讓我們迷狂。
4、薩德侯爵說:「不是我創造的,我只是記下來」,女人說:「真不知該怪作者,還是謬司」,真正困難而又充滿啟示的是: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於是撒旦並非指的就是邪惡,其實那是掙扎,或者該說:那是我們跨過此刻的「善」,而到達另一個更廣闊的「惡」。那是對於意識的突破,發現另一個更大的自己。
5、那是洗衣女那句充滿矛盾的話:「如果我不當書裡的壞女人,實際生活中就不會是個好女人」,那更是片尾神父總結性的告白:「一個人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自由,在墨水池底、在鵝毛筆尖。要知道美德,得先認識邪惡,唯有如此,才得以窺見:人類的各個面向」。我對此的理解仍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理。善惡是被詮釋出來的,善與惡不過都只是人的詮釋,上帝是一,從來不美,也從來不惡。真正的上帝存在於每一次我們對於自己的掙扎之中,那裡才有真正的善。
6、於是我們可以看見這部電影裡遍佈「被利用的善」,同時充滿「被誤解的惡」。「被利用的善」以片尾醫生出版燙金薩德的書籍牟利為諷刺的極端,「被誤解的惡」則以片尾神父「發瘋」而讓自己成了另一個薩德作為我們「魔鬼的教育」。
7、作為電影中唯一盡善盡美的代表,神父最後也輸了,竟然還姦了屍。最後他說:「聽仔細:我曾目睹魔鬼的真面目,有幸能活下來當見證,我求你,為了你,讓我寫下來。如果你有一絲惻隱之心,給我羊皮紙、墨水和一支鵝毛筆」。這段話正是薩德曾親口對神父所言,但當時神父並不相信。這裡的「魔鬼」詮釋的太好了,真正的意義該是:之前盡善盡美的神父從來不認識上帝,而當他「目睹魔鬼的真面目」時,他遇見了上帝。
8、再說一次:撒旦是上帝的孿生子,也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就出現在「目睹魔鬼」的時候,那裡才有「真正的自由」。
9、上帝與魔鬼都在鵝毛筆尖,這部電影主題的厲害之處是它把人這種無可名之的衝動與藝術結合起來,在藝術之中我們看見上帝,我們也看見惡魔。但也許更好的說法是:我們迷狂,因為即將跨越穩定的意識,而抵達其後那一大片更為廣闊的草原,在黑暗的彼端,我們會看見另一個更為巨大的自己。
10、關於其他
①整部電影是藍色與紅色,但妙的是它「隨意出現」。這安排太好了,起碼就我的解釋 是:第一個鏡頭是天空,然後是斬頭的鮮血,當然這是整部電影的主題,藍色的天空以神父的話來說是「真正的自由」,紅色的鮮血以神父的話來說也許就是「魔鬼的真面目」。但更值的注意的是,藍色也是瑪麗亞的顏色,而紅色,這麼恰巧,屬於聖子的顏色。在電影裡最明顯的表達來自薩德手裡曾經拿一尊藍色瑪麗亞像,與神父看見耶穌流下的血淚。我不認為導演知道這第二層次(瑪麗亞/聖子)的意義,他可能只是在第一個層次上(天空/鮮血)運用這些顏色,但知道顏色與基督教的關係在理解這部電影時會更有趣。瑪麗亞屬於大地,大地之中又孕育了聖子,所以在這部電影中,藍色與紅色「隨意出現」是非常精彩的,或者我們該引被斥為邪教的諾智派《湯瑪斯福音書》的那句話:「耶穌說:劈開一塊木頭,我在那兒;舉起一塊石頭,你也會發現我」,藍色與紅色要「隨意出現」,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意思就是我們都在瑪麗亞的身體裡,但不知道誰是耶穌。(關於藍色代表瑪麗亞與紅色關於耶穌的討論,榮格有一篇非常有趣又迷人的文章:〈一個自然象徵的歷史和心理學〉,如果可以參看會更覺這部電影的趣味)
②兩個喜歡的鏡頭:一次是拿破崙坐在王位上,因為他矮,鏡頭竟然拍他的短腳搆不到地懸在空中,但厲害的是取鏡——他的大臣都被框限在他的懸於空中的腳下。這鏡頭太幽默了,調侃了拿破崙,也讚美了拿破崙。另一個是瘋人院裡有一個著迷於養鳥的患者,一次神父與他交談,患者手裡拿的鳥籠剛好巨大地投影在薩德的房門外,這裡用了「鳥」的雙關,放在整部電影裡相當低級又生動。
③另記幾則薩德侯爵瘋狂的話:「別忘了瑪麗亞,猶太婊子娘,上帝的娼妓,處女生子。整套宗教建立在這矛盾的屁話。」、「你的信仰真的那麼脆弱嗎,連跟我抗衡都不敢?你的上帝真不討好,軟弱、見不得人!」、「如果某個病患企圖在水上行走,結果淹死了,你會歸罪於聖經嗎?不會吧」,薩德還說了許多話,不及一一記下,也就算了。
註:特別挑選這張圖是因為:薩德的姿勢剛好像個十字架上的耶穌,或者他是來自地獄的 耶穌。
文章定位: